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审稿人

发布时间: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审稿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很不错,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四川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环境也比较好,绿意盎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规模很大。下设20个教学单位,58个本科专业,学生选择性强,有2个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成信大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

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改建为三年制中专学校,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由直属中国气象局划转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整体合并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高校;2013年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经过66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余亩,固定资产13亿元,纸质图书178余万册;学校现有大气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管理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光电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统计学院、商学院、物流学院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2000人。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5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1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是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4人,高级职称540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等80余人次。我校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7名省级优秀教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有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其中CDIO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1人(全球6位)。学校大力实施“以人为本、融合开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6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在全校实施了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是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2010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实验室都开始转向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WISDOM实验室)、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些实验室。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是在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 2004 年 1月,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被批准筹建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2005年9月,上海市科委主持召开验收会议。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复旦大学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信息技术需求,顺应信息处理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为准则,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实验室坚持对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前沿性和尖端性科学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积极承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开发,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 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NKU,IIPLab)成立于1998年,隶属于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实验室主任为黄亚楼教授,研究人员包括孙凤池博士、殷爱茹博士、谢茂强博士、师文轩讲师、王超博士、邢树松博士、苑晶博士等8名教师。实验室现有8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文本挖掘与网络检索、智能机器人控制、移动机器人导航、多机器人协调、嵌入式系统、生物信息处理、中间件技术与交互式设计等领域。实验室近年来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攀登计划(B)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课题、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并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黄亚楼教授1992年主持建立国内第一个工业机器人操作力控制实验系统GRAFC,1990—1994年作为主要研究开发者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双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驱动机器人系统及应用的研究,1996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用于显微操作的高精度机器人系统,1996年开始从事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研究,199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带拖车移动机器人实验系统;1996年始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主持设计开发了数据挖掘软件系统RoboMiner和Infox,并在银行信用卡信息分析、民航收益管理研究、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历年来,实验室研究生多次参加IROS、ICMLC、WCICA、WWW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在实验室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多人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本科生高杰等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2001年获得第七届挑战杯三等奖;2003年,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刘菁菁、吴方浩、李栋、李斌四人合作完整DJ DreamFactory,获得微软创新杯全国第一名。2002年、2003年,孙凤池博士连续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机器人灭火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2005年黄亚楼教授、孙凤池博士、谢茂强博士指导本科生作品,在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06年1月,师文轩老师指导本科生参加IBM软件大赛,获得“最佳应用奖”和设计开三等奖;2006年6月,孙凤池博士指导本科生参加微软全球嵌入式系统大赛,从8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前30名,获得微软资助赴美参加最终决赛;2006年8月,孙凤池博士指导的学生参加Intel嵌入式大赛,获得三等奖。实验室博士生徐君获得2005年度“微软学者奖”,博士生刘菁菁获得2006年度“微软学者奖”,同时有多名研究生获IBM奖学金等奖励。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目前与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合作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与日立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信息泄露检测方面的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其宗旨是创立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协作的学术研究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其目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实验室研究方向有:知识网格、智能科学、大规模知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和翻译、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理解、大规模高维数据可视化等。实验室的发展目标:面向学科发展需要、未来国家发展需求,加强智能信息处理中重大基础性问题的探索,努力在若干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加强标准研制工作和专利申报工作。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培育自由探索的文化。进一步增强重要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科技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互访,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现任主任:陈熙霖研究员;副主任:曹存根研究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南宁院士;副主任:诸葛海研究员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合作的学术和研究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承担国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目标是在智能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所研究的方向非常广阔,也都是新兴学科,正处于上升期阶段,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是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建立的校级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为丁世飞教授,研究人员包括雷小锋博士、聂茹博士、陈伟博士、许新征讲师、王莉讲师、孙统风讲师、张谨讲师等7名教师。实验室现有4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负责人丁世飞教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同时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担任国家“863 计划”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著名杂志 Information Sciences(IN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JI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FS) 以及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其中已被 SCI收录10篇,EI收录31篇,ISTP收录27篇。实验室现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开展粗糙集理论、粒度计算、支撑向量机、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图像内容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合作者与依托单位之一,史忠植研究员领导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实力雄厚,研究基础强。主要从事智能科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包括智能主体、 机器学习、 神经计算、认知科学等, 以及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应用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主要有知识工程、智能决策系统、 多媒体信息检索等, 探索智能科学、智能信息处理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近年来,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交流,包括合作申请国家级项目、申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在读研究生到计算所交流学习等。实验室热诚欢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 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又叫WISDOM实验室,一方面它涵盖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互联网科学(Webscience)、智能计算(Intelligent computing)、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数据挖掘(Datamining)、优化算法(Optimization algorithm)、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本实验室的宗旨,即把本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都培养成为智慧的人。有大智者必有大德,用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前身为智能计算和信息处理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最早成立的实验室,发起人为软件工程系主任张宪超教授。目前教师队伍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均具有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这是一支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团队。我们认同Google公司算法为先的理念,以雄厚的算法基础为根本,以推动智能信息处理学科发展为己任,有勇气挑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任何世界级难题。成立6年来,本实验室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横向项目若干项,承担科研总经费近200万。在多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包括解决算法领域2个持续几十年的世界级难题,证明1个重要结论和1个猜想的部分结论。在InformationProcessing Letter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和COCOON,PAKDD,AJCAI等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张宪超老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并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大连市优秀IT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等。实验室老师还获得市、校级奖励多项。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或在本实验室实习的本科生多数获得优秀毕业生等各种奖励,均就业于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出国深造,其中2009年应届毕业生已经有4名同学获得国家公费出国的资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实验室的室训是“智志致至”,它激励每位成员在这里格物致知、自强不息,正心修身、厚德载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由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拨款于2008年10月建立,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验室现有科研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博士以上学历4人。实验室具备由两台由IBM system x3850 m2高性能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搭建的集群环境和高配置个人电脑20余台,能为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提供有效的计算服务;实验室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Web,有良好的进行Internet, DS,NL和DM集成的实验条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智能计算,并由具有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带领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在JAVA、.NET和C++三个方向组成的开发团队完成了多个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设计开发,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在算法分析和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实验室近年应用软件项目集中在以下方向:气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防雷业务集约化平台、雷击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测系统、应急指挥辅助系统、GIS应用系统、网络化安全监控集成系统。 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前身是2004年批准成立的新疆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应用光学与光电子实验室”,后经发展并整合又更名为“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本实验室经过新疆大学“211工程”15年的建设,在科学研究、科研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和实验室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实验室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51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近三年本实验室共获得的科研总经费为1926.68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1172.1万元。近五年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技部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1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9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95篇,取得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近三年获得5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是自治区目前唯一从事信号传输与处理研究的专业实验室。本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而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单位。同时本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关系极为密切且存在学科交叉。新疆大学是自治区唯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高校。本实验室在国内光波导传感器技术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室的特色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既有电子信息学科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又结合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应用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既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开发出了一批信息技术产品。第二,本实验室也具有地方特色。研究领域中的语音信息、图像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研究中的许多部分,就是根据新疆本地区多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和解决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突出问题。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考点

2023年四川考研报考点(62个)有如下:

(5101)四川大学、(5102)西南交通大学、(5103)电子科技大学、(5104)西南财经大学、(5105)西南民族大学、(5106)四川师范大学、(5107)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5108)成都理工大学、(5109)西南医科大学、(5110)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5111)西华师范大学、(5112)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5113)西南科技大学。

(5114)四川轻化工大学(自贡校区)、(5115)达州市教育考试院、(5116)西昌学院、(5117)西华大学、(5118)成都医学院、(5119)成都中医药大学、(5120)攀枝花学院。

(51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5122)乐山师范学院、(5123)内江师范学院、(5124)西南航空职业学院、(5125)川北医学院、(5126)绵阳师范学院、(5127)成都体育学院。

(5128)四川音乐学院、(5129)成都大学、(5130)资阳市教育考试院、(5131)成都师范学院、(5132)宜宾学院、(5133)四川文理学院、(5134)四川旅游学院、(5135)四川民族学院。

(5136)成都工业学院、(5137)阿坝师范学院、(5138)德阳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5139)成都职业技术学院、(5140)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5141)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5142)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5143)成都市教育考试院、(5144)雅安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5145)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5146)四川传媒学院、(5147)四川工商学院(眉山校区)、(5148)成都文理学院、(5149)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罗江校区)、(5150)南充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5151)四川城市职业学院、(5152)眉山市教育考试院、(5153)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5154)遂宁市教育考试院、(5155)广元市招生考试中心、(5156)绵阳城市学院(游仙校区)。

(5157)乐山市教育考试中心、(5158)广安市教育考试院、(5159)巴中市教育考试院、(5163)宜宾市教育考试院、(5168)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5169)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网页-四川考研报考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现场确认时间由四川教育考试院公布,2021四川考研现场确认时间是11月10日前,2021考研确认方式是网上确认或现场确认两种,具体查看教育考试院通知。近日教育部印发《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通知对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部署做出明确指示,明确现场确认时间由该校的当地教育考试院指出,备考生在该时间段敬请关注教育考试院公告。教育部明确2021考研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条件如下:网上确认(现场确认)要求: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或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2.考生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应当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4.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5.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有关2021考研报考信息更多详细内容可查看【2021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有关2021考研现场确认时间更多详细内容可查看【各省市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现场确认(网上确认)时间汇总】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级别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四川既有是第一批次招生也有第二批招生,但大部分为本科一批招生,我们通常认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本大学。如果你不是四川考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二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二本大学。

材料补充:

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学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

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王牌专业。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网络工程、统计学、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省级重点学科: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基础数学。

四川省双一流专项建设学科: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很不错,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四川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环境也比较好,绿意盎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规模很大。下设20个教学单位,58个本科专业,学生选择性强,有2个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成信大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

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学科交叉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四川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气象工程人才摇篮”“统计工作者的摇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成都气象学院,创建于1951年;1980年9月,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学校;2015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1]中文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训成于大气 信达天下外文名称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校歌《成信之歌》简称成信大、成信、CUIT校庆日10月26日现任校长余敏明[2]院校代码10621主要院系17个二级学院创办时间1951年1月知名校友李泽椿、罗德海、高扬、陈睿、刘再德校址主校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分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类别公立大学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学校类型理工属性省部共建大学(中国气象局与四川省2010年共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入选)、2011计划(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入选)、CDIO工程(2008年入选)、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1个主管部门四川省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截至2018年8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截至2018年8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歼-10功臣单位党委书记周激流本科专业55个2015年四川十·大科技新闻西南首辆无人驾驶车在蓉问世本科招生电话、硕士招生电话028-8596636585966142全国综合排名310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收起成信往事前身史略成都气象学校短训时期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管理处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主要为西南培训气象技术干部,并为西北、中南输送人才,属于军队编制;1月20日,气象干部训练第一期正式开学,招生49人,教员4人,训期5个月。1953年9月,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为地方建制。1954年12月,根据国务院第七办公室(54)国务农字第七号批复和中央气象局中气办发字第270号文:西南气象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主要负责为西南、西北区培训气象技术干部。195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中央气象局长春气象通信干部学校部分并入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西南军区气象干部训练班第一团支部合影中专时期1956年6月,根据中央气象局(56)中气人发字第263号文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3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设气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1957年5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建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第一届委员会。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四川省气象局代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校”,为4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增设农业气象专业。1959年9月,根据四川省人民委员会(59)川办字通知,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直接领导。10月,根据国务院国七恢字271号文件,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重领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69)国发文50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党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建制和业务指导归中央气象局。4-8月,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和湛江气象学校撤销,部分师资、设备并入成都气象学校;根据战备需要,成都气象学校当年恢复短期培训教学工作,为全国培训气象通信报务、无线电机务和高空探测人员549名。1971年11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71)国发87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仍属中央气象局建制,中央气象局负责计划教学任务、招生、分配、经费、器材等,由四川省革委会和省军区领导以省军区领导为主负责党政工作、干部调配、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学校实行党委制设校长、政委执行地专级职权;主要任务为全国气象部门培训气象雷达、通信机务、高空观测和新技术使用等技术骨干,并承担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气象人员的培训;学校定额为600-800人。1973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军区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临时党委。9月,学校恢复中专招生,设气象通信观测专业。1974年10月,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设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4个专业,学制2年。1976年,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专业学制改为3年。[2]中专时期留影四川统计学校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训练班成立。1950年11月,定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学校”,由时任工业部副部长的万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3年8月,重庆市第一、二、三财经学校、江津财校、宜宾财校等部分或全部并入该校,更名为“重庆工业会计统计学校”。1954年,改由国家统计局管理,更名为“重庆统计学校”。1958年8月,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并将学校由重庆迁至成都光华村,更名为“成都计划统计学校”。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迁至内江桐梓坝,更名为“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四川统计学校历史照片198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决定收回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更名为“四川统计学校”;教育部(80)教专字011号文确定其为全国重点中专。1981年9月,国家统计局决定学校实行国家统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统计局领导为主,由四川省统计局代表省政府协助国家统计局管理的领导体制。1983年3月,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签署的cpr/85/p44项目意向书,决定在学校建立“四川人口统计与分析培训中心”。1994年9月,国家教委职教字(1994)10号文件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1月,国家统计局党组批准学校为地、师级单位。1999年9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学校启动由内江迁回成都的迁建工程。12月,教育部组织评估专家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51所重点中专中名列第五,文科学校中名列第一。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8月,四川统计学校迁建项目竣工,学校从内江整体迁回成都,同时完成并校工作,四川统计学校新校区改建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改革发展1978年4月,经国务院国发(1978)68号和教育部(78)教计字第335号批准,成都气象学校改建为成都气象学院,实行中央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央气象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设气象通讯、气象雷达、高空气象、气象等4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1979年,学校增设气象、高空气象两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川委组干(1979)302号文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院临时党委。198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1981年3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成组发(1981)101号文批准,学校第一届党委、纪委成立。1984年7月,学校获得世界银行第二期农业教育项目贷款258.2万美元,主要用于计算中心和电子技术中心实验室的建设。10月-12月,全国气象系统“苹果Ⅱ计算机师资培训班”在学校成功举行。经国家气象局同意,学校设置气象系,下设气象专业,气象探测系下设气象探测技术专业,电子技术应用系下设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原有气象雷达、气象通信专业合并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1985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选举和成立了首届教代会主席团。学校教师王柏钧、张世钧与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气象局批准,学校成立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6月《成都气象学院学报》创刊。1987年4月,东亚大气环流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国内的60名气象学家参加了会议。6张成都气象学院历史照片1990年5月,受世界气象组织派遣,非洲八国气象考察团到学校访问。11月,全国气象教育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1991年10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联合培养定向研究生协议。1992年,学校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采取部分专业定向招生方式,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4年11月,经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认可,国家教务考试中心正式授权批准学校建立剑桥信息技术(CIT)培训中心,这是四川省首家CIT培训中心。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在参观了学校成果展后说学校实行“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气电结合,以电为主”这条路走对了,还要继续走下去。1995年10月,全国气象系统“小型卫星地球站”培训班在学校举行,分多批为气象系统培训了技术人才。1996年10月,学校举行建校45周年校庆。11月,国家教委教学评价专家组一行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工作。1997年5月,国家教委通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结论为“合格”。7月,国家教委转发了《专家组对成都气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专家组认为“通过近两年的评建工作,已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4月,学校决定筹备成立成都新气象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学校控股、有400多个自然人出资组成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6月,学校成立计算中心。1999年8月,经财政部、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新气象广告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9月,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十五”期间本科专业核定数增加为16个。10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89950部队教导大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建立成都气象学院绵阳校区。11月,学校决定,从1999-2000学年开始,在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实行学分制。12月,中国气象局同意学校在成都航空港教育园区建设新校区;学校党委会议决定,在双流航空港开发区征地300亩建立新校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五年达标”的思路进行建设。2000年2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6月,学校“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很好的一本类高校,无论从学校环境、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很出色。具体为:

1、学校环境。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2、专业建设。学校有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8个,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3、师资力量。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500余人,高级职称近600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贡专家等120余人次。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以上内容参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简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查重

首先打开知网,点击登录。第一次登陆,账号是学号,密码是身份证后六位。可以直接选择默认选项并确认。上知网看论文都得收费啊。虽然知网说着论文免费,但是仔细一看条款才发现原来只有十年以前的论文才免费。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版面费

应该对你有帮助哦1、《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文核心,版面费1800元2、《燃气轮机》不收版面费,而且还有稿费,很不错的3、《材料保护》不收版面费,还有稿费4、《施工技术》无版面费5、成都的《电子信息对抗技术》无版面费,无审稿费6、成都的《电子对抗》,无版面费,无审稿费常见计算机类杂志投稿方式 1. 《软件学报》 (月刊) EI、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地址:北京8718信箱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学报》编辑委员会邮编100080 邮发代号:82-367E-mail: 2. 《计算机学报》 (月刊) EI、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2704信箱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学报》编辑部 邮编 100080邮发代号:2-833E-mail: ://www.ict.ac.cn/cjc/cjc.html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地址:北京2704信箱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委员会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654E-mail::// crad.ict.ac.cn4.计算机工程 (半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地址:上海市漕河泾桂林路418号 《计算机工程》编辑部 邮编 200233邮发代号:4-310E-mail:hdsce@china.comhttp://www.jsjc.chinajournal.net.cn5.《自动化学报》 (双月刊) EI、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地址: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自动化学报》编辑部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180E-mail:://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zdhxb6.《模试识别与人工智能》 (季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地址:合肥1130信箱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辑部 邮编230031邮发代号:26-69E-mail:.《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00号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编辑部 邮编 110004邮发代号:8-108E-mail:://www. sict.ac.cn8.《计算机科学》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胜利路132号 《计算机科学》杂志社 邮编400013邮发代号:78-68E-mail:.《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月刊)主办单位: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地址:上海市愚园路546号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编辑部 邮编:200040邮发代号:4-379 10.《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季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2719信箱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编辑部 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413E-mail:://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11.《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旬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北四环中路211号 北京619信箱26分箱《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杂志社邮编100083 邮发代号:82-605投稿信箱:@163bj.com 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12.《计算机应用研究》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四川省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附1号 《计算机应用研究》杂志社 邮编:610041邮发代号:62-68 E-mail:.《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双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地址:湖南长沙砚瓦池正街47号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编辑部 邮编:410073邮发代号:42-153E-mail: 14.《中文信息学报》 (双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地址:北京8718信箱 《中文信息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080E-mail:.《计算机应用》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四川省计算机学会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成都237信箱《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邮编610041邮发代号:62-110E-mail:://www. computerapplications.com.cn1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 地址:北京2704信箱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邮编100080邮发代号:82-456E-mail:://jcad.ict.ac.cn17.《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双月刊) EI(自科版英文版);ISTIC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地址:湖北武汉武昌珞珈山 邮编430072邮发代号:38-8E-mail:://www.whj.whu.edu.cn1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双月刊) SCIE、EI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2704信箱 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578E-mail:://jcst.ict.ac.cn19.《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月刊)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706所地址:北京142信箱406分箱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编辑部 邮编:100854邮发代号:82-425 E-mail: ,cn2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月刊)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地址:西安市81号信箱 《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部 邮编:710054邮发代号:52-16 计算机类杂志(可网上投稿):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Computer & Peripherals) E-mail: OK 计算机仿真(Computer Simulation) E-mail: 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E-mail: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 ComputerGraphics)E-mail: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E-mail: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E-mail: info.cimsedu.cn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E-mail: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mail: 计算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E-mail: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mail: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ocations) E-mail: 计算机与现代化(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 E-mail: 、月 刊: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E-mail:、半月刊: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 E-mail:、旬 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E-mail: 、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ocations)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应用”。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应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库、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控制、先进制造技术、CAD/CAM/CIMS、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新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经验、市场信息与发展趋势等。开设栏目:应用技术专题、研究与设计、软件技术、研究生论坛、开发与应用、典型应用技术等。网上投稿E-mail:邮局汇款:填写汇款单邮寄成都237信箱《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银行信汇:开户行:交行磨支科分处 户 名: 计算机应用编辑部 帐 号: 511609017018001969114 注:作者通过电子投稿后,在三至四个工作日内,如能收到我刊带有稿件编号的回复即稿件已接收,否则稿件未被接收。请不要一稿多投!为了缩短稿件审稿周期,请仔细阅读投稿须知。附:研究一下1~3的稿件要求和格式要求。

开学报道注册时把学费、住宿费、书本费、保险费等所有费用都交了。

没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主管主办的多学科学术刊物。该刊物没有社科版。据2021年9月22日中国知网显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3447篇、总被下载475582次、总被引14145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