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新闻媒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记录者和推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构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才能更好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展:什么联动的主流妙论格局建立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支持什么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1、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3、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近年来得到很大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开始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
新形势下如何走出媒体舆论监督的困境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该如何发挥作用,这是改革走进“深水区”后,所有媒体人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做为在广播、报纸等媒体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资深媒体人,我觉得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将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也是我国执政党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中媒体的作用改革开放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成就由无数个或大或小的成绩、经验汇聚而成。而让这方方面面的成绩为人所知、让那一处一处的经验为各方所用,甚至让一点一滴的失误得到纠正,当部分地归功于国内媒体一次次地追访、一篇篇的报道。在众多的报道中,媒体的监督作用被受众认可,并使各地改革中的某些偏差得以及时的修正。以我当年供职的中央电台《午间半小时》为例,它之所以受到上亿听众的喜爱,除了它丰富的内容之外,还有它作为国家媒体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监督性报道是《午间半小时》的主打内容之一,为推进改革开放的良性化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譬如,改革初期,我国的土木工程只有内部监理,所以,当我们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建设时就引发了各种矛盾。《午间半小时》对此做了深度报道,既指出了现实中的问题,又普及了“外部监理”的概念。《午间半小时》对国道线上野蛮拦客的报道,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护;对某地违反国家土地政策,导致农民含冤而死的事实披露,让正义得到申张;对孤儿上学问题的关注,令一个叫臧宝荣的女孩体味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像中央电台《半间半小时》节目这样的媒体和栏目还有不少,一批优秀的媒体人,透过他们敏锐的新闻眼,通过对一件件新闻事件的追踪和真实报道,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着全程的舆论监督。它的成果虽然有限,但却向社会昭示着这种职业行为的不可或缺,它的历程虽然艰难,但却印证出媒体这种舆论监督功能的不可替代。 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困境然而,媒体在通过对事件的真实报道与深入的分析评论完成其对社会各方的舆论监督时,并不象一些外行人想象的那样轻松和自由。来自各方的掣肘、限制甚至刁难往往使媒体正常的舆论监督中途夭折。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既有来自人们观念上的误解,也有来自为官者的阻挠;既有法律上的空缺,也有媒体自身的问题。(一)对舆论监督的误解不少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负面报道”、“批评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被媒体“监督”过的单位或个人,有主观上就反感被媒体批评的领导干部,甚至还有一些媒体的从业人员。其实,所谓舆论监督并不是他们表面理解的那样,只说坏,不说好,只言非,不道是。从新闻工作的准则来考量,媒体的舆论监督,其实就是将一件已发生的新闻事实,在不失实报道的前提下,从其相关的层面进行的客观评述。换句话讲,“舆论监督并非就是批评某些不好的现象,也包括公众对于认可现象的肯定性意见。当然,舆论对某些现象、事物的肯定性意见,总是会受到欢迎的,因而人们有时意识不到这也是一种舆论对舆论客体的监督形式。而批评的意见,由于引发被监督对象的反击而显得突出了,于是成为问题。”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媒体开始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这个为城市建设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群体,在当时并不受社会的青睐。他们是被驱赶的人群,是讨不回薪水的人群,是被人看作造成城市脏、乱、差的人群。然而当记者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尊重人格的视角,从城市新的建设者的视角去报道他们的生存境况时,报道深层的对社会的考问就显现出来了。我记得当时媒体并没有直接地批评哪一级政府,但当九十年代又一个春节到来前夕,北京市传来了市政府领导看望参加首都建设的农民工,希望他们在京过年的消息。从此,“盲流”一词,从人们的口中消失了。在这里媒体对农民工的客观报道以及正面评述产生了舆论监督的功效,而北京市委领导顺应社会发展的举动,又使整件事情最终有了好的结果。(二)来自各级政府的“禁令”需要指出的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并不总是和风细雨,许多政府的领导也不是在每件事上都能象当年北京市的领导那样从善如流。现实中,各级党委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对媒体的报道口径把控得相当严格。而他们理直气壮地限制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理由竟然是维稳。为了“维稳”,对一些突发灾害性报道也亮起了红灯。2006年,一场台风袭击闽浙。某媒体记者以公开和内参的形式及时报道了浙江温州苍南和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灾情严重的情况。不料十天后,他们受到了当时的福建省委领导的严厉批评。2013年,西南某地矿山发生了一起安全生产事故,80多人被垮塌的山石和弃矿碴掩埋。在拿到第一手资料后,驻当地某中央媒体随即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当地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追索稿件。虽说最终因信息已上报,追讨没有成功,但主管宣传的领导因没能有效把住“关口”,受到批评。(三)媒体自律不严如前所述,某些媒体从业人员对舆论监督也存在模糊认识,更有那些新闻职业素质不高的人,把正常的舆论监督看成了自己的生财之路。2003年山西繁峙发生矿难,矿主为了向公众隐瞒真相,向记者行贿钱物,11名记者受贿后,背弃职业道德,不再报道。后来事情败露,受贿记者受到各相关媒体单位的处分。这就是当年震惊传媒界的“小金佛事件”。由于“拜金主义”的影响,加上个别媒体管理上的混乱,一些人便打着媒体的招牌到处线,更有甚者,用负面报道开路,迫使一些单位或个人“花线消灾”。据近日媒体报道,2013年以来中国已有216家违规报刊被查处,49个记者站和14455个记者证被注销。而在最新一轮“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中,《中国特产报》《中国经济时报》《西部时报》《企业党建参考报》等媒体机构也因涉及新闻敲诈、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等问题受到查处。(四)法律的缺失对新闻立法是许多传媒专家呼吁多年的事情,但至今,我国仍没有一部对媒体有着双刃作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使媒体失去了在特殊境况下应得的保护。而在国外,新闻立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且大多以有关政务公开和公民知情权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从资料上显示,瑞典是世界上首创信息公开立法的国家,之后是美国(但晚了二百年),近三十年来,各国都加快了新闻立法的脚步。我国没有对新闻立法,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几十年间,尤其在进行一些深度调查或批评报道时,被采访对象挖苦、威胁、辱骂、甚至被反调查的事情都曾遇到过。有一次,人还没回到北京,诬陷电话就打到了单位。而之前提到的被查处的那些媒体和个人,他们能把舆论监督拿来作为敲诈别人的工具,正是钻了舆论监督上法律不健全的空子。 让媒体走出舆论监督困境的几个条件在电脑的搜索引擎上输入“舆论监督”四个字,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两段文字:“中共中央在1950年4月19日,专门做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其中规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的公开批评与自我批评。’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再次强调:‘报纸是党用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尖锐的武器。’”“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趋势和内在要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舆论监督’的新概念,并明确表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关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长篇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读着上面两段对“舆论监督”的简要叙述,我们会发现,将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和善用,是党一贯的思想主张,但是,当今天人们面对太多的物质诱惑、面对党的利益与小群体利益或个人利益的冲突时,这种思想被大大地弱化了、异化了。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要坚定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威力,并为舆论监督正常化、规范化、法治化创造条件。(一)尽快为媒体的舆论监督立法(即新闻立法)有这样一个数据。近几年来,我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媒体在应诉中败诉率在30%,即使有的官司打嬴了,媒体自身也精疲力竭。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监督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在我国,法律对公民的人格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民事权利保护性条款比较成熟和完善,而对媒体的报道权、监督权却没有法律条文可依,这样,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时一旦引发诉讼,原、被告之间在法律保护性条款上的不对等,对媒体极为不利。假如媒体监督有法可依,媒体可以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实施法律认可的报道权、监督权,既能保护自己,对被监督的客体也是一种保护。另外,舆论监督在法律上的被认可和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还可避免法律对事实的认定与媒体对新闻事实的认定存在差异的问题。这里还须指出的是,《宪法》35条写明的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并不能完全地看做是《宪法》赋予了媒体有舆论监督的权力,因为一家专业的媒体机构,它对某一事件或焦点人物的专业化的,甚至是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挖掘、分析、评价、抨击以及由媒体自身影响力带来的社会关注度等都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所无法涵盖的。媒体的性质也决定了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恐怕也是虽有宪法的“公民言论自由”,媒体还是会因“自己的言论自由”而输掉官司的原因。所以,为舆论监督专门立法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二)舆论监督需要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现在政府领导不让自己辖区内的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有公开化、常态化的特点。这是近年舆论监督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政府的干预,限制,加之网络媒体的急速发展,致使传统媒体、主流媒体腹背受压,公信力、影响力大大降低。在信息时代,百姓的想法很简单,网络上有的,网络上披露了的,主流媒体就该报道。尤其是后来被证实确有其事的消息,你不报,你就会失掉读者、失掉听众、失掉观众,最终失掉民心民意。要扭转这种局面,一些政府官员的管理理念,工作思路首先要有大转变,这也是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要求。各地政府官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仅用对新媒体的封、堵、删,对传统媒体的管、卡、压是解决不了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因为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或者突发事件的降临,你报与不报它都在那里,而及早地报也是媒体的责任;又因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让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让公民要求知情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封堵信息只会造成公众对政府的猜疑和不信任,从而加剧政府与公众的矛盾。而支持舆论监督,接受舆论监督,善用舆论监督,引导舆论监督,才是一方政府赢得公众信任,化解管理危机的有效途径。(三)提高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高低是新闻从业者能否把握舆论监督尺度的关键所在,而守德、依法、新闻业务纯熟是媒体从业者具备好的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守德就是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依法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媒体的报道权,监督权。这些在传媒教科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在现实中常常是极为棘手的问题。所以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自律非常重要。当然严格的新闻采访制度更是从业者自律的基本保证。在香港记者眼里,内地记者一般都缺少职业道德,证据之一就是内地记者会接受或是索取“好处费”,这在他们供职的媒体是绝对不允许的。我就亲眼见到香港媒体记者退掉“好处费”的事情,也亲耳听到香港记者嘲讽内地记者说:“他们是拿采访费的”。一句话,就让内地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新闻的本质是对事实的真实报道----这是新闻理论的基础命题,但现实中,不遵守新闻真实原则的报道时有所见,“标题党”更是泛滥成灾。难怪坊间戏言,防贼、防盗,防记者了。不能坚持新闻原则,是媒体人的耻辱。解决了以上这些主要问题,媒体才能在实实在在地获得话语权时,担当起舆论监督的大任,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与良性运转提供应有的动力。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我觉得这个猩猩的主流媒体应该就是在这个新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吧,比如说直播这样一个媒体,我觉得就是很流行的,现在这就技术改变生活的时候
1.传统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新媒体对电视行业带来外在和内在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到电视节目制作中,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改变了节目的特质;另一方面,新媒体直接与电视竞争,促使很多人使用新媒体而放弃了看电视。但是,电视业界也应看到积极的一面,一是新媒体对电视的内在影响改善提升了电视的特质,二是新媒体对电视的外在影响并不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可怕。新媒体的运用明显有助于电视摆脱传统的制约。它既增添了新的内容,又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快捷方便地接收、参与、回应节目内容的多种方式,这意味着节目制作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谁是节目的受众,以及受众的品位和喜好。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节目在空中播出后通常无法挽回和保留,但播客却可以使节目在播出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被观看,就像时间迁移。当然,时间迁移并不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现象,在数码年代到来之前,受众是通过卡式录音带和录像带完成时间迁移和保留节目的,新媒体的出现只是使时间迁移变得更为方便。对节目制作人来说,时间迁移意味着能赢得更多的受众,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即使部分受众是在播客上重温节目,对制作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反复收看节目,就意味着节目会被进一步吸收,节目会得到更好的欣赏。 2.报纸行业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报纸媒体应与新媒体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冲击与挑战面前,报纸行业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并且随着新型媒体的冲击,报纸行业的这种优势将会得到放大,会变得更为突显。传媒的基本价值链是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分发,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在采集上,并且它的权威性、公信力、资源的垄断也是新型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的。但在信息资源的分发上报纸媒体就稍显逊色,其互动能力,传播速度,传播面积,娱乐功能,传播方式都是无法和新型媒体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媒体和新型媒体应走互相融合之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得到共同发展。在现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超互动已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享受,两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将会更大限度地放大双方的影响力。如:报纸媒介的公关活动制造能力和网络平台的展示能力相结合,在传媒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力,这样即节省了传统媒体制造的成本,又提升了新型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还达到了盈利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冲击带给传统的纸质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或灭亡,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合改革的机遇。报纸媒体在市场变革中走下去的前提就是要正视新媒体的发展,广泛吸收新媒体的有点,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走新旧媒体共生共赢的道路。只有抓住这个新媒体出现的契机,报纸媒体就可以在信息时代走出一条能够自我发展的路。
那么何为新媒体,什么又是传统媒体。我们常说的传统媒体,指的正是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信息传播载体。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并飞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了,新媒体也应运而生。之所以是“新”媒体,其实只不过是载体变了而已,内容的分发者去中心化,以前有专门的报刊、电视台以官方权威的身份发布信息,而现在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传播源。至于,为什么新媒体能成为当前主流媒体,其原因也很显然了。时代在变化,变化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人性化,符合人们生活习惯,便于人们使用的产品出现。就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程度加深,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上“互联网+”这趟马车,并且,各个行业也正在这么做。媒体行业不过是众行业中的一种而已,新媒体的出现也正是传统媒体行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结合,自然,新媒体也就是当前主流媒体。新媒体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哪些改变和影响呢?首先是传播速度的改变,新媒体的几个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这些途径传播最快的速度可以达到一分钟几十万,所以对一些平台、产品推广意义非凡。第二是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在新媒体发展的推动下席卷而来,使多数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用户需求呈现鲜明的个性化特点。除此之外,人们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即期望购买的商品能满足其情感诉求,而不仅是偹基本实现的功能。所以,商业经营模式会随之发生变化,商家为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随着3D打印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商将根据特定用户的需要进行商品生产,即私人定制;另外,网络支付渠道的打通会让更多的商家转而采用O2O模式,零售业也会颠覆传统经营模式。除此之外,与传统形式拉开距离的还有企业形态,经营过程中的独特性、创造性思维应用和专业技能会对企业走势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明确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同时提高动作效率。企业组织形式会专业化及柔性化方向发展。改变知识与智能的传播方式。空间时间在媒体中变得触手可及,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课堂教授的传统学习方式正在被娱乐学习、在线教育、移动微型学习等新型教育方式取代。教师现场教授、学生聆听的课堂教育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主流。此外将知识内容包含在游戏里,或者 以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呈现出的信息具有更好的效果,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零散时间,边学习边实践,使传播方式的选择性更多。另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也可以全球范围内的智力资源集中于线上平台,实现智力资源的整合化利用。此外,还可以使这种人工智能独立形式存在,并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累加与传播。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与智力资源的传播与整合,届时社会形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促进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变化,新媒体不仅能够传播信息,还更符合人民的情感需求,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不断进行完善的,在发展过程中对人体功能(视觉、听觉或行为习惯)进行模仿、移植和进一步的延伸,甚至不排除新媒体发展成为最终与人体功能融为一体的可能。另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演变,人类的行为习惯和生理功能可能颠覆传统,最终会从多方面改变人们的进化历史。
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进行传播的现代化媒介,新媒体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便获得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慢慢拥有的受众。也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为我们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变得不容忽视起来。一、新媒体的定义(一)新媒体的产生与界定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这一时髦单词提出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媒体?如何界定新媒体?时至今日,可以说仍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这种学术畏途的产生,英国学者理查德?厄豪尔斯曾分析过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可能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在这样的发展速度面前想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义,是必须要再过一些时日,一方面观察其发展变化,一方面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虽然“新媒体”至今为止还并未存在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却已有了对于其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本文更倾向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石磊博士的观点,即“相对论”的观点。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2]”同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石磊博士在《新媒体概论》中也对新媒体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3]。(二)新媒体的构成要素新媒体虽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现阶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却有以下共识: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关于新媒体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业界与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点共识:1.交互性与及时性尼古拉·尼葛洛交庞帝曾经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中对“被动的旧媒体”与“互动的新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一种常态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以伦敦火车相撞案为例:1999年10月初,伦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相撞事件,事发清晨,正是当天报纸出版之后,而下一次报纸出版还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卫报》网站立刻将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送到网上,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受众发生的一切。可见,早在1999年,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无可比拟。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互联网的传播时效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仅需要第一现场的民众一条微博便可以广而告之。在拥有及时性的同时,新媒体也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只要所处区域内有信号覆盖,便可以高速传播和更新信息,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评论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与编者进行在线交流,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同时的,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门槛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至此,信息传播才逐渐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草根”话语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2.海量性与共享性进入微博,我们可以看到大到社会热点、小至好友心情的众多信息,而云盘的使用则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汇聚共享。依托数字化平台,新媒体克服了报纸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传播,冲破了广播电视的单方传播与不可重复性,使资源得以下载共享,这种“天涯若比邻”式的区域覆盖使受众在随时输录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便捷获得世界各地的讯息,而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性也促成了讯息的海量性,受众在汲取所需的同时也成为的信息的传播者,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讯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3.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相同的,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链接为依托,以结点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面对不同受众的需求,信息通过这些结点的不同链接,构成特定的信息网络,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体形式。网络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5]。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出现后,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受众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内容的限制;各种网络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蹿红,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这一特点便更加显著起来。以博客为例,对于博客最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对外开放的私人闺房”。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具有倾向性的个性化愿望,收看你的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回复。在具备这种个性化的同时,受众也在这个社群化的平台上拥有一群特定的观看者和收听人群。通过以上特点不难看出,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媒体其优势在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6]。而这些,也正是新媒体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了必要性。三、新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根据美国学者H.H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7]。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栏,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淫秽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则不惜捏造虚假新闻。据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这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成为网络“大谣”,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二)市场利益驱使供应商传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规却未能跟上中新网曾发表消息称:“传媒与出版业是现在乃至新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受新媒体广大的受众市场与几何倍的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便甘心以“人为财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无视法规法纪,向网络中大量投放、传播不良信息。以楼宇电视为例,由于户外广告媒体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户外广告投放额的上涨幅度。北京、上海、广州的楼宇电视与电梯平面媒体发展空间广阔,成长环境优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与其他市场相比,增幅显著,提升了一级市场的户外投放份额。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目前尚无播发新闻信息的资质,广告是其惟一内容,侵害了人们的公共空间,单一地播发商业广告,造成了“视觉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牟取暴利的营运商罔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无法得到维系。(三)网络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论的同时产生网络暴力,使公民隐私难以维护网络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即: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9]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由产生异化,“人肉搜索”成为一些人泄愤的途径,公民的隐私权变得难以维护。以胡伊萱案为例,由于孕妇谭培培诱杀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为,导致满腔怒火的网民曝光了谭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大多数网民处于“公愤”与的行为“正义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气,但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仍旧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案例并不是个案。可见,网络暴力影响着公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侵害。(四)网络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表达、复制、传播及利用的控制权。它不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因特网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开表达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0]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复制、抄袭他人的言论,并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任意转播他人作品。这样的行为已然侵权,却由于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快捷下载的资料,使得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 “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五)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2008年6月,中国已大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达到5.64亿。面对这样庞大的网民人数,要做好统计监督,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统计与规范过程。现今,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监督力与审核力,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六)网络中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麻醉作用”与“数字鸿沟”的扩大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浅俗、煽情化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从现状的单面人。本文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成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新异性与刺激性,在吸引人们去点击阅读的同时也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加之网络上缺乏深度的评论对人们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此外,网络在带来信息量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数字鸿沟”。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一种“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随着新媒体发展中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与接受数字技术的机会的差异,便很可能会造成比大众传媒时代“知沟”更大的“数字鸿沟”产生。(七)负面舆论堆积造成“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从“郭美美”、“干露露”到“天价月饼”、“豪华跑车”,由一点进而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负面信息五花八门,充斥全屏。就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网络上也更多的表现成为了一种异化与奢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法律,长久如此,将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投机主义已及社会风气恶化。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新闻调研报告怎么写及范文参考
导语: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下面是关于新闻调研报告怎么写及范文参考。
新闻调研报告怎么写
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书面表达,是落实一项措施、项目、计划或是出台一个文件的参考。一篇好的调研报告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凭着经验就能写出来的,而是在大量而深入的调研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往往能给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如何写好调研报告?笔者认为,应该从谋划选题、制定方案、实施调研、起草报告等四个方面入手。
谋划选题 。主题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写调研报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主题,对于已经给定主题的调研,就需要对主题进行破解,对于没有给定主题的调研,就需要进行选题。无论是选题或是破题,都需要对主题进行把握。对于主题的确定,一般要从六个方面去把握:一是要领会当前上级精神或关注点,重点是讲话精神或会议精神。二是吃透下级现状或实际情况,掌握其思路或想法,重点是主要做法或想法。三是回顾与主题有关事情的过去,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四是兼及未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五是搞清楚事情内部因素、内部情况。六是跳出圈子,掌握事情的外部情况和联系。通过对上述六个方面的把握,准确无误地把握主题。
制定方案 。调研方案是指导调研工作开展的具体行动指南,只有制定好调研方案,调研工作才能具体有效地实施,为调研报告的拟写提供依据。制定调研方案,要将调研的背景、时间、地点、方式、目标,以及与调研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料拟写进去,同时,要拟定调研提纲,制发问卷,安排时间进度等。制定调研方案,是为了准确、高效、优质地获得想要的调研数据,为调研报告的拟写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调研 。调研活动是调研工作的中心环节,分为两部分,即调查和研究。调查的方式有多种,一般包括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具有传播快、覆盖面广、参与人群多、数据采集简单、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网络调查成为一种有效的调查方式。研究,是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数据进行梳理、综合和分析。研究过程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调查所得的内容中夸张、隐晦、偏离、不实的部分,去伪存真,接触事实。
起草报告 。起草报告是调研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对整个调研活动的书面表达。一般调研报告的结构为:做法特点、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做法特点一般是指当前的工作现状和实际情况,问题分析是对“做法特点”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对策建议是针对“问题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行之有效地解决办法和建议。起草调研报告,要以之前的调研情况为依据,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标题的提炼,标题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既要准确无误反映主题,又要体现研究的味道;二是语言要准确、观点要鲜明;三是在分析问题时,充分用好图表数据,使分析更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四是报告要紧扣上级发展战略、中心要求、时政精神;五是研究报告不同于学术报告,要接地气、有乡土味和可读性。
调研报告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大量的调研活动作铺垫,更需要练好基本功。基本功的练就,需要做到博学、善思、宁静。博学就是要广学知识,包罗万象,时政、文学、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去学习;善思是调研工作的中心内容,只有善思,才能从调研活动所得到的内容中,去伪存真、剥取事实,才能从现状中分析出问题,找准问题根源,提出对策建议。宁静是作者写好调研报告的精神品质,特别是在面临着大量纷繁复杂工作的时候,精神上的宁静,能够使人静下心来,整理材料、思考问题、找寻答案,从而酝酿出一篇优秀的调研论文。
新闻调研报告范文参考
媒体的公信力 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为社会公众所依赖的程度,是媒体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如果一家媒体长期、真实、客观、公正地宣传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就会使人民群众对这家媒体产生信任和依赖。因此,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群众性的充分体现。
但是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媒体运作的市场化,使一些媒体面临很大的生存挑战和竞争压力。有些媒体人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侵蚀,导致媒体出现了一些影响自身公信力的问题,如以稿件或版面谋私、花样繁多的有偿新闻、传播虚假广告等。媒体公信力是指公共与媒体的互动关系中,媒体具有的能够赢得公共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公信力既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了媒体在受众中的信任度、美誉度、权威性、社会影响力等,也是影响媒体品牌价值、经营发展、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在当今社会,打造媒体公信力,应当成为媒体发展的自觉追求。因此重视、保持和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对于新闻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媒体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迅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新闻媒介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多,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各类新闻媒体4800多家,从业人员也有数十万。新闻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对经济社会和“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新闻传播活动中产生的一些负面现象,直接影响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众对新闻媒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
(一)虚假新闻时有发生。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传播真实的新闻信息是传媒取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然而近年来,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广泛普及,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覆盖面,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但同时对媒体造成的反向刺激就是更快更多地寻找新闻源,而且还要刺激受众的注意力,要让受众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注意到“这一个”新闻。于是就产生了恶意竞争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于是,虚假新闻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蓄意制造的虚假猎奇的新闻出现在各种媒体以及网络的各个角落。很多时候,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卖点”,增加点击率,只要“好看”、“抢眼”,不管真假,导致一些网络新闻抢眼的标题让人忍不住点击进入,可是内容往往和标题文不对题。这还只是标题的虚假,而有的则是整篇新闻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作者不是随意捏造,就是凭空想象。虚假新闻搭上网络技术的“快车”更加快了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由于这些虚假新闻是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蓄意设计制造的,所以在传播上就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加上次一轮媒体的盲目炒作,因而虚假新闻的影响力往往更大。虚假新闻产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影响了新闻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这一基本职能的履行。这些违背社会伦理的虚假新闻报道是导致媒体公信力失衡的原因之一。
(二)低俗媚俗新闻成为媒体“新宠”。 近年来,各级电视台都纷纷开设民生新闻,重点关注“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惑”,视角更加平民化、语言更加口语化,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关注弱势群体,体验底层生活,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受众对这些节目的认同感和信任度非常之高。但是也有一些媒体为了片面的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效果,追求所谓“人无我有”的独家报道,热衷于捕捉非社会主流方面的细枝末节,津津乐道于一些与丑闻有关的消息,甚至将有些新闻的负面部分截取出来,无限放大呈现给观众,以迎合部分观众低俗的接受心态。时间一长,不仅难免会让受众反胃,甚至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
(三)“政绩工程”、“数字工程”、“形象工程”报道充斥媒体 。这要分成两类。一类是这些所谓的工程确实是名不副实的“政绩工程”、“数字工程”、“形象工程”,而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整天围着领导转,盯着上峰看,没有应有的媒体立场,使得荧屏上出现假大空的新闻泡沫。这会使媒体的公信力受损。另一类是这些工程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而媒体的工作者业务不扎实,作风不踏实,采访不深入,记者不是泡在会上“听”新闻、拿着文件“摘”新闻,就是坐等通讯员“报”新闻,没有报道出民心工程和民心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写出的尽是数字堆砌出来的新闻和脱离实际的“表面文章”。这也很大地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我国媒体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中国独特的媒体制度要求媒体一方面是社会“公器”,担当着政治宣传、引导舆论,整合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是市场主体,在媒体竞争中求得发展。在目前尚不规范的媒体市场秩序下,个别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忽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在2008年山西“封口费”事件中,参与受h事件的媒体因为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更多地采取以经济利益为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为了牟取私利放弃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这种行为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饮鸩止渴,严重地影响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
(二)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近年来不断壮大,在给新闻事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一部分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非新闻专业人士加入记者队伍,他们缺乏对新闻采写规律的认识,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缺乏对媒体操作规范的了解。加之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低龄化、年青化的趋势日益突显,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另外现行的媒体招聘制度的弊端也是造成新闻记者队伍素质下降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媒体的实行的是记者招聘制度,导致更多的“新闻打工仔”的出现。他们没有媒体单位的正式编制,没有职称,甚至没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他们的权益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生存压力的加大也影响到记者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2008年山西霍宝干河矿难问题查处的报道中指出到发放“封口费”现场的二十八名记者(一名已查处是假记者)中只有两名有正式的记者证,其余都是业界所谓的“编外人员”或“新闻打工仔”。
(三)媒体监督机制不健全 。《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可是,在这次“封口费”事件中,六家媒体牟取了订报费、宣传费、广告费、购买安全教育光盘等各种名义的贿赂总计125700元。数额之大,令人瞠目。此次封口费事件暴露出的媒体腐朽问题是一个缩影,用批评报道换取广告费和发行量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
(四)法律存在真空地带 。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专门的新闻法来对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也,只是在一些规范、条例以及在其他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中对记者的行为有所约束。所以,一些记者在报道中喜欢钻法律的空子;一些记者受到西方媒体新闻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不违法就行,导致了有偿报道或者“有偿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偿新闻一日不绝,媒体公信力就无从谈起。
三、重塑媒体公信力,建监管长效机制
(一)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建监管长效机制
对媒体的监督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主管部门对媒体的监督。其次是媒体对媒体的监督。最后是人民群众对媒体的监督。
1。主管部门对媒体的监督 。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媒体的监督力度。如2005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整治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职责分工以及措施、要求。此次广告专项整治行动的重点是: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的广告;在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和形象做证明;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治疗作用或者夸大功能;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医疗广告夸大功能,宣传保证治愈;化妆品和美容服务广告夸大功能,虚假宣传。通过整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二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广告虚假宣传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商业欺诈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建设诚信广告业,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广告监管机制。还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等。随着主管部门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提高媒体公信力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媒体对媒体的监 督。级别越高的媒体公信力相对越高,如《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这些主流媒体要加大对其他媒体的监督。朱镕基在1998年10月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工作人员座谈时曾强调,舆论监督非常重要,它对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舆论监督,纠正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使全国人民受到鼓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使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当然,有的媒体对其他媒体的监督不但不予配合,还设各种障碍加以抵制,甚至对采访调查采取刁难和敌视的态度。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原则,以事实为依据,着眼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团结,维护稳定。既要对虚假丑恶现象和腐朽行为嫉恶如仇,又要掌握政策,以理服人;既要指出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分析问题的实质和产生的原因。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又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看到希望。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主流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正确的立场,具备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要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认为我不揭你的伤疤,你也不要找我的麻烦。只有媒体互相监督,才能提高所有媒体的公信力。
3。人民群众对媒体的监督 。人民群众是水,媒体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媒体消费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媒体的监督,对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非常重要。人民群众对媒体的监督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媒体主动寻求公众对其监督。媒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主动寻求社会公众对其监督。例如泰州日报社从社会上聘请了十多名行风监督员,请他们定期不定期地评议新闻从业人员的言行,评议报纸是否有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另外,泰州日报社还从新华日报社和新华江苏分社等新闻机构聘请了多名退休的资深新闻工作人员组成报纸评阅小组,借助“局外”专家超脱的眼光,客观地测评报纸,及时听取专家对提升报纸质量的意见与建议。泰州日报社的这种做法架起了报社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虽然这里的公众性并不十分全面,但足可以看出办报人对社会公众的重视,这种做法如果能踏踏实实的做下去,对提高《泰州日报》的公信力十分重要。二是社会公众主动对媒体进行监督。随着社会公众的素质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要以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主动对媒体进行监督。监督的方式是多样性的,可以向主流媒体反映,也可向媒体的主管部门反映。如果媒体侵犯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社会公众可以根据有关法律对媒体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媒体公信力的提高。
(二)加强媒体的自身建设,重塑媒体公信力
媒体的自身建设,不但关系到媒体自身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公信力的建设。媒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1。加强政治修养和深入朴素的作风 。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都有重要的作用。媒体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有了这样的觉悟,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与时俱进,和亿万群众一起拼搏、创造,才能成为群众的代言人。媒体人要有深入朴素的作风,媒体人不仅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要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且同人民群众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更贴近群众,才能重塑媒体公信力。
2。加大培训和学习力度。 教育培训是媒体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媒体队伍业务素质的最便捷的途径。主管部门要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要珍惜机会,端正学风,严肃学习纪律,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保证培训的最佳效果。每个媒体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力争达到精深的程度,以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
3。加强制度建设。 媒体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推进当前工作的同时,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要注重媒体长远发展的制度建设,推进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断完善媒体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对那些唯利是图、弄虚作假的人要严肃处理,不仅在媒体上曝光,更要彻底清除出媒体队伍。媒体要坚持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重塑媒体公信力。
总之,加强媒体监督和自身建设,就是加强对媒体的他律和自律,抓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媒体的公信力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状况 总的来看,多媒体技术正向二个方而发展:一是网络化发展趋势,与宽带网络通信等技术相互结合,使多媒体技术进入科研设计、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检索咨询,文化娱乐、自动测控等领域;二是多媒体终端的部件化、智能化和嵌入化,提高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多媒体性能,开发智能化家电。 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挑战和教育改革的实践,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步伐加快,使这一教育观念转变过程,不仅仅是思想解放,更是一个实践推动的过程。数字化技术将文件处理带入了新的领域,让人们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生产文件,用更便捷的方式修改图像和文件,利用网络通讯把图像和文件迅速地传到四面八方。经过数字压缩,从根本上解决了录像带资源长期保存的问题。未来的人们需要某一内容时,可以通过网络调出,在网络终端上阅读,满意时,再从终端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因特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知不觉地走近了我们的生活。1997年,中国媒体对网络的报道不断升温,因特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始了商业运作,反映到教育领域,这些技术的变化,推动了学校电化教育的大力普及。很多在过去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下难于解决的问题,在今天的数字化方式下迎刃而解了。 2、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荷兰电子制造业巨头飞利浦电子公司(PhilipsElectronics)前天表示,它正在准备批量生产一种体积小巧、类似书籍大小的显示器,消费者将可以利用这种显示器下载报纸和杂志,然后把显示器卷起来收藏好。这种五英寸的显示器可以呈现出精细的影像,并能折放进钢笔大小的存放器中。如果它与手机相连接,还能用以下载网页、书籍或电子邮件。飞利浦表示,它利用由塑料制成的电子电路研发出了上述单色显示器。飞利浦研究部门发言人表示:“我们将可以批量生产这种显示器,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研究项目,我们将建造一个试点生产线,预计可以在2005年投产,届时年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台。” 时代的步伐把我们带到了21世纪,面对信息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由信息组成的。网络、商务已经变成昨天的话题。人们工作依赖于信息,生活还是依赖于信息。作为商务活动中最传统的组成之一的名片依旧据占着历史。为什么没有多媒体名片?为什么没有internet名片?为什么没有pda名片?传统的名片以纸张为介质,传达姓名、电话、公司等极为有限的信息。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这些信息显得有点“寒酸”。这点儿三言两语要把个人或公司介绍的比较详细是不可能的。怎样实现用名片的形式来表达更多的内容和完整的企业形象呢?多媒体技术给出了答案。把声音、影视,把交互,以至于三维、四维的元素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在名片上,使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更广。 其实多媒体名片只是作为生活多媒化的起点,倡导多媒体的多元化,使多媒体不只应用在多媒体光盘上,在“蓝牙”、“pocket”等新技术下使多媒体技术、概念真正的走进生活,走进各个领域。 设计和技术是同等重要的,关键是把“前”的设计与“新”的技术相互结合,用在设计上。首先是商务活动信息时代化的概念得以应用。其次是多媒体设计艺术、技术的大众化,并突出公司的形象。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把多媒体名片或internet名片作为项目进行开发和设计制作。传统的名片还是统一着天下,只有多媒体光盘性质的公司简介。以多媒体名片作为一个多媒体应用的一个缩影,国外在多媒体应用上要领先于我们,比如数字化多媒体冰箱,数字化多媒体房屋等。虽然我们硬件,软件和国外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观念上我们要赶超国外。 2003年,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Research预测,苹果计算机公司进入音乐下载服务市场将使该公司在这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中获得一块份额。这家公司在5月15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预测,欧洲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服务市场到2007年将价值13亿欧元。这个市场2003年的收入只有2,400万欧元,但是将占2007年全部音乐销售收入的13%。美国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服务市场到2007年将价值20亿美元。Forrester公司称,这些收入大多数来自个人下载,并不是基于订阅的服务。更过的合法服务的出现和更高的宽带网普及率将推动这种增长。研究分析师RebeccaJennings表示,最近EMI公司和苹果公司宣布进入这个市场的消息表明,主要音乐公司和技术公司现在正开始认真对待未来的数字音乐。虽然美国合法的音乐下载市场已经摆脱了障碍,在2002年达到了1,500万美元,但是,欧洲市场落后了。这是因为正式的服务仅集中在美国,欧洲家庭宽带网的普及一直比较缓慢。但是,在今后几年里,数字音乐的传播将迅速增长。这篇报告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将迫使唱片公司向欧洲市场扩张。报告指出,宽带网用户下载MP3音乐的人数可能会比窄带用户多123%。 Jennings表示,欧洲消费者最喜欢购买单曲唱片。在2002年,欧洲人购买了大约1.65亿张单曲唱片,而美国单曲唱片仅销售了900万张。Jennings预计,欧洲消费者一般都下载单曲唱片,在欧洲的数字音乐销售将有42%是单曲唱片。在2007年,成套唱片将占下载音乐的49%。分析人士表示,还有基于订阅的服务。到2007年,将有200万用户为这些服务支付1.25亿欧元。 20世80年代,美国APPLE公司成立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同多种信息媒体相结合,并首次推出了MACHITOSH系统机,标志着早期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一场革命。现代意义上的多媒体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不仅具有计算机所固有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功能,还采用了图形窗口、交互界面、语音识别和触摸屏等先进方式,使计算机不仅具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表达信息,与人类交流。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电子图书室、多媒体教学管理等的蓬勃发展。此外,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使以因特网(INTERNET)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技术构成了现代技术文化的重要部分,联系上亿人的因特网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与教育更是结下不解之缘:美国在1998年公布了INTERNET计划,宣布要使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家庭和每一个美国公民都能享受INTERNET带来的全新的学习环境;英国政府建议成立网上工业大学,并推出“全国学习网”,目标是到2002年使英国3.2万所中小学全部进入因特网;我国教育部1999年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校园网的构建提到日程上来,2000年4月中国基础教育网正式开通,同年10月国家教育部宣布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目标是在未来的5-10年内使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能与网络联通,到2005年使所有大学和一千所中小学上网。 3、在网络教学上的发展 “多媒体”与“网络”的联姻促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产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信息空间主体化和非线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质的区别。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特有的优点使其对教学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机器工业时代“大批量生产”形式的教学。目前这一技术正向着交互性、非线性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推进。 三、总结 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将会是未来技术扩张的主流,而作为多媒体技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将成为未来多媒体技术革命中的焦点,不管是从以PC技术为依附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到移动通信业务的各种多媒体实现,以及未来3C时代各种电子化装置的多媒体大融合,数字多媒体芯片都是无可置疑的主角麻烦采纳,谢谢!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研究新媒体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匡文波,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邓忻忻、赵子忠,北京大学胡泳,华中科技大学钟瑛等学者。
前几篇关于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及自媒体价值的文章收到了许多朋友们的关注和探讨,我非常的欣慰,作为加入新媒体领域的一个传统媒体人,我可能有更多感慨,从传统媒体再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模式和媒体格局与形态的发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两种方式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随着如今很多传统媒体也在转型,更加贴近互联网,贴近年轻人,从而也紧紧抓住了新的媒体发展机遇,今天,我是想聊聊关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与公关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从本质上来说,大多数人都会明白社交媒体已经显著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科,也许你在公关领域已经有了非常资深的经验和更直接、更数字化、更主观的认知,也许你已经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环境中,非常深入地了解并学习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问,或许,你也和我一样,亲身见证了人们在消费的内容和互动形式的不可思议的转变。社会化媒体唯一的不变就是永远都在变,所以,不管你曾经的认知或者经验如何,或者你在公关领域中的特长如何,相信如今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你在公共关系中的做法。
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本书我一直非常喜欢,是由李·夏琳(Charlene Li)和乔希·贝诺夫(Josh Bernoff)出版的《Marketing in the Groundswell》,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他们如何更贴近社交媒体技术,不是谈论某些特定的平台进行分析,而是从用户的角度谈论最有价值的分析和建议,这一思想的价值是属于战略级别的,对于我而言是很有价值和帮助,例如广泛性是公关学科的一个方面,而我恰恰对社交媒体的广泛性充满兴趣,接下来让我尝试着来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我怎么才能运用好使用社交媒体?
-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客户和用户更好的使用社交媒体呢?
- 我怎样才能运用社交媒体来激励人们?
- 我怎样才能帮助更多人喜欢并热爱使用社交媒体?
1. 与PR完全融合
社交媒体并不能取代传媒,但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以及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传统媒体虽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可以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它必然会更强大,传统的公关和社交的结合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方面的讨论,根据唐界传媒的统计,几乎所有公关部门90%都负责他们公司的社会媒体。
我们的企业该如何利用这个更有价值、更直接而又更容易管控公关信息?密切学习并掌握最新的社交媒体技术,或者可以通过顾问咨询向一些在公关和新媒体领域有着突出经验的比如Interpublic、上海的唐界传媒或者Cordiant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当然,你也可以现在就让你的团队保持快速学习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数据分析和结合传统的战术,来更有效的传递你的公关信息。
2. 与我们的用户互动完成公关信息
在我们为企业客户进行媒体规划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用户、用户、用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产品的改进、用户体验的加强、建立社会化媒体渠道和新媒体公关,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吸引并让用户满意,比如优酷、新浪微博,天涯社区、Facebook,博客和这些视频或者论坛,都是或者融入了典型的社会媒体平台,它鼓励用户共同创建消息,显然对于这部分由用户自主创建的内容你是没有能力去控制的(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对于公关专业人士的关键就是如何更好地参与并和你的用户共同创建完成公关信息。那么如何做,该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掌控公关信息?我建议有两点,第一,在优质平台创建你的企业社交媒体账号,这一点不可或缺,切不可以因为担心信息无法掌控而回避,第二,可以通过更高级的舆情监测工具来管控由用户创建的社交消息,以便公关部门可以及时介入处理。
3. 保持监测
如果是一套呼叫中心,打进电话里正在排队的人也许有超过50个人,但这个只有你知道,如果你发微博,它是公开的,甚至它有可能成为热门并被获得更高的展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知道这一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社交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你可能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样,随便发布广告就立刻可以获得客户的关注以及购买。所以,唐界传媒建议正在负责企业社会媒体营销以及公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制定协同工作机制,基于24小时监测工具来对社交媒体保持时刻分析,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相应。
4. 善用社交媒体小工具进行用户分析
社交媒体的运营,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对热点的敏锐度,我们作为社交媒体的运营者,或者公关负责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来完成用户某些特定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制定社交媒体方案和公关活动。
5. 建立和意见领袖的良好合作
社交媒体信息巨大,每一秒都会产生众多信息,而如何让你的用户快速记住你或者你的品牌和服务,这就必须要提到意见领袖了,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意见领袖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是用户中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体平台有着主导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多和意见领袖保持良好关系,因为他们的观点和评价往往很容易影响到更多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重要,经过唐界传媒对社会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纵向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通过更多渠道获得新的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代表,那么,如果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社交媒体来管理和优化公关,必然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这篇文章我主要是希望讨论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着公关的应用和实施,也希望可以给更多社交媒体从业者或者公关人一些思路和建议。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
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
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
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
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
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
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
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新媒体这个新兴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这个专业并不是冷门专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走出了百姓生活,并且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理念不断革新,全媒体化信息传播路径出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正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其中,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将要适应其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设计制作等。具体而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置就是为现代传媒产业服务,为新媒体行业发展与进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