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哲学与人生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哲学与人生论文格式

我最好的回答就 是 不写

有一头驴,掉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只留下它孤零零的自己。每天,还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主人不要他了,就连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在他旁边。 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它决定改变它的人生态度(确切点说应该是驴生态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些残羹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垃圾成为它的垫脚石,使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你,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而事实上,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 年轻,没有失败!看驴生豪迈,不过从头再来······ 人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值得你去伤悲的事,你就当它是踩在脚下的垃圾好了,让它成为你人生成功的垫脚石。

哲学 人生

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人所处的现实,实际上是由人的心念而来,其实你的心和念头在被现实所吸引住,那你就会进入这个现实当中。如果你的心念在正能量的照耀下,你的心念会处于正能量的状态;否则,你就会处于负能量的状态。

为什么有人会得忧郁症?因为他恐惧,他恐 慌,他觉得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陷阱,所以,慢慢地他就会待在家里不出去了,他害怕,他甚至害怕阳光。人家说阳光是正能量,他说阳光下有罪恶。

要懂得,有时候人的心念和事实上的吸引力,是在一种没有办法觉察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进行的。也就是说,我有时候想一件事情,是在我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没有感觉,我就做了这件事情,那到底对不对啊?有时候得罪人也是下意识的,讲一句粗话,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骂人、在讽刺别人,这都是心念所造。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和丑恶的;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和善良的。这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种瓜得瓜,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啊。

如果一个人能够控 制自己的心,就是自身思维,专注于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善良的人和事情上,那么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和事物吸收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所以,控  制好你的思想、心念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你一个人的好和坏完全是受于你自己的控 制之下,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 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有一位老居士问一位心灵法 门的佛友:“你们的师父好在哪里啊?”这位佛友回答道:“我们的师父讲的佛法我听得懂,而有些师父讲佛法我听不懂,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为我没有比较,所以我就是找那些听得懂的佛法听。如果我听不懂,我怎么能够学习佛法呢?”事实就是这样的,佛法要让人听得懂啊,师父跟你们讲话,你们要明白啊,如果不明白,师父跟你们讲什么?

师父最后跟你们讲,要深信因果定律。如果你们深信,我坚信某一件事情会发生,你不管这件事情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所以不要去相信不好的,要相信好的。我相信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的,这件事情一定会有善果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今天相信警

察会来抓你,你想着想着,总有一天警 察真的会来抓你。人的心念很重要,一个人深信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好事就会发生;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其实师父平常也跟你们讲了这些,师父为什么叫你们不要准备寿衣啊?不要准备 棺 材啊?不要去刻墓碑啊?因为人一看这些不好的东西,心态就不一样了。师父告诉你们,人的心是很怪的,回到家里看到一盆花,心情就好起来;看到家里地方很大、环境好,心情会好起来;回到家看到老婆开心,你的心情会好起来……这些全部都是受控于你的心。

那么很多人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看成是好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修的人,而一般的人只能看到现实所给他的反馈,让他从心中再反射 出一种爱和恨,高兴和悲伤。你们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人的心态完全靠自己调节,今天你说你不开心,你完全有可能让你自己变得开心,问题是你们有没有本事去扭转乾坤啊。

用好的心念去取代不好的心念,这就是修心。你们有好的心念在脑子里,这就是福气,这就是一种福。没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不好的事情;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好的事情。

要记住,人要在心态很放松的情况之下,才能取得好的修心效果,要放松,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为什么师父讲佛法人家爱听?几万 人的法 会现场,那么多人激动欢呼,因为他们是从心里感恩,为什么?因为师父讲到人家心里去了。有些人弘 法讲得再好,他讲不到人家心里去啊, 师父现在是讲到人家心里去了, 你们听得懂吗?放松学佛,任何心态、任何环境的变化,你都不能懈怠,就是说,如果你的心态不好,你马上就要调整。我今天不开心了,要有感觉,如果控 制不住,我会急躁,我会闯祸的,要马上调整心态,让自己开心,那么你会带来善的果。

师父问你们,什么样的心态是最佳心态呢?师父把佛 学和人生的哲学放在一起讲给你们听。师父告诉你们,最佳的心态就是清净无念,我很安静,我没有念头,把目光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的人格和境界上。你到底想 做什么样的人?你肯定说,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修心的人。那你就像好人那么去做,那你就像修心人那么去做,去瞄准你的目标,去争取你 的 人格。然后,你用自己的人格和这种境界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要惦记着去做。这句话很有哲理啊。

很多人问师父:“师父,这件事情我能做吗?”师父说:“不能做。”过一会儿,他绕着问:“师父,这件事情我可以做吗?”他连续问三次。这种人就是不听人家的,没有用的。很多人看医生时就是这样的:“医生,我这个药一定要吃吗?”医生说:“当然要吃的。”过一会儿又问医生:“我能不能只吃一点点?”医生说:“不行。”病人待会儿又问:“医生,这种药我能不吃吗?”医生被问烦了:“随便你了,你爱吃就吃,你的病不好,不要来找我了。”师父经常也是这样的。要懂得,不要老惦记着不该做的事情。已经不做了,就不要再去做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你还惦记着要去做,那你等到这些果来的时候,你会吃惊的,明白了吗?

你在想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对结果非常的急躁:哎呀,我今天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不来啊?我今天已经投入进去了,为什么还不回报啊?我今天已经讲了这句话,为什么他对我还没有好感啊?你等啊,你越是着急,你就越是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不能着急,要放掉它,有时候你一着急,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师父跟你们举个例子,大热天的时候,晚上停电了,你躺在床

上汗流浃背。这个时候,你已经很难过了,你受够了,热得不得了,可是没有办法,不想想也会想,所以无所谓了,最后你就自然而然地清净了,清净之后,你反倒觉得凉快了。这就是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的,一个人越是急躁,越是做不成事情。一个人掉到水里了,不会游泳,双手双脚乱踢乱 蹬,身 体会沉得很快,等到他快沉下去了,感觉要死了,反而无所谓了,双手双脚没力气动了,他的身 体反倒慢慢地浮起来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着急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师父最后告诉你们,要懂得念《准 提神 咒》。《准 提神 咒》 为什么有的人念了灵验, 有的人念了不灵验呢?很简单,念《准 提神 咒》要念到无念的地步,就是嘴巴里念,心里在念,念到后来我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念经,就是无念,你就成功了。无念,就是没有念头,没有说“我在求某一件事情,我要成功”,你就成功了,这就是无念。

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是念头没有住在心中。想想看,你在念《准提神咒》的时候,你肯定是有目的的啊,但是念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了,你就一直坚持念,你的功 力就增强了。你不能念一遍,想想你要达到什么目的,念一遍,想想自己的痛苦快点解决,这样你就住念了。

师父跟你们讲,要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没有什么事情住扎在心中,我哪生得“其心”啊,那才是真正的心啊。

论哲学与人生论文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前 言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 什麼是「生命的意义」 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后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后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如何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无论我们从事什麼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一、总体生命蓝图的内化与建构--一种永恒的追求 总体生命蓝图在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磨鍊:人必须经过一段不断选择、结构、解构、重构的接受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从人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从我们开始会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询问「为什麼」并努力找寻解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从事一种建构的谋划,至於说要到人生的那个阶段才构画冗成满则不得而知,或许可以说人终其一生都在构画一个总体而完整的生命蓝图,这是人终极的追求。这并不是说要构画完成一个最完整的总体生命蓝图,人的生命才有意义;事实上,随著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随著个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广,个人所构画出的总体生命蓝图有其广度及深度上的差异,每个阶段的完成,对个人而言都有其阶段性的意义;只不过对一个追求成为完备的人而言,永远不会停滞於现阶段的完成,因为他明白只有不断地开拓总体生命蓝图的广度与深度,个人的生命意义,才能不断地开展。总之,内化到个人心中的总体生命蓝图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开放的,一个可以不断扩展与加深的内在世界,所以人与其说是在找寻一个总体的生命蓝图,不如说是人在心中不断地调整与构画著一个较完整的总体生命蓝图,而正是因为这个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义具有了无限开展的可能性。 二、建构内在总体生命蓝图的重要性 人究竟该如何在心中建构总体的生命蓝图呢?简单地说,就是「即事而问」,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断地去扣问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问自己「为什麼如是存在」、「为什麼展现如是的生命现象」并积材地去找寻解答。在人生过程中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问「是什麼」,与问「为什麼」是两个不同的发问。「是什麼」的发问,主要意味著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结构如何?这个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这个人事物本身之所以为人事物自身的本质又是什麼的问题;而问「为什麼」的问题则并不只是想要去认识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为什麼」的发问是人们企图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进行解释与理解,企图将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纳入到他个人内在意义世界时的一种提问。接触过小孩子的读者,大概都领教过他们每事必问的工夫吧?!一连串的「为什麼」时常会问到大人们无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时会因为不耐烦而恼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问,这为什麼这样,那为什麼那样,何止十万个为什麼!孩子这一连串「为什麼」,意谓著在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正在寻求一个解释、一种答案,以便去编织一个对自我而言充满意义的世界,他必须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脑袋中加以编码连结,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纳入到他意识中原本已经自我建构的意义网络中而得到安顿与理解,才会使孩子暂时的停止发问。若是面临到无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无法将现实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纳入原先已经构成的内在意义网络,孩子们就会又开始进行这个「为什麼」的提问过程。在询板与找寻解答的过程中,孩子不只是将获得的答案纳入一己原先构画的网络中,同时也开始去对原先建构起来的意义网络进行解-相应新的人事物,调整自己原本建构起来的意义网络,直到重构出一个可以将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纳进来的意义网络为止。这个相应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断地追问「为什麼」并找寻解答的过程,并因此而建构起来的内在意义世界,就是一个已经内化为个人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的总体生命蓝图。 人的真实生命是在与情境的互动中展开的,相对於人的内在世界,外在世界虽然是被给与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须被人的内在理智所掌握,并稚有经过人的诠释才能被人理解。人虽然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但是人必须经过不断的与世界交往互动,并经过人不断地去向世界追问「为什麼」,从而为自己的提问找寻答案,再三琢磨确认,才能消除内心对世界的陌生感,有了这种确切的认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渐获得一种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确定自己该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细观察,或许会发现当孩子们面对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事物时,「为什麼」、「是什麼」的发问特别多,多到令大人们觉得有些聒噪了,换个角度想想,似乎这也意味著这个孩子急著重构自己内在的意义世界,因为他原本建构起来的内在意义世界,无法安置所面临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显示了孩子无法将新的人事物纳人内心意义世界时,内心引发的焦虑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动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说对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问「为什麼」的问题,并找寻解答的努力,绝不只是哲学家们无聊的思想游戏而已,基本上这种活动,是参与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图在心中构成总的生命蓝图,活出生命意义的严正活动。有意义的生命,意味著我们可以将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转化成为可理解的,并且能运用在实际生存情境中,去获得一种熟悉戊及决定行动的方向感,让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虑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构内在总体生命蓝图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断地去扣问「为什麼」并努力找寻解答的过程中建构起生命蓝图的。根本而言,找寻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们问说:「为什麼我会感到痛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提出生理学角度的解释,亦即把痛苦当作一种生理现象,并去描述痛苦的生过程;另方面我们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释,将痛苦解释成源自人本身的无名;或者也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将痛苦理解成是某种心理状态;……总之,找寻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脉络中则展现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是如何的,决定在我们将生命现象放在什麼样的脉络背景中去理解。 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乃至哲学,所有的知识都足以提供人们作为理解生命现象的背景。所以广读这些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走出狭隘的认知,而广泛的理解生命现象,从而在其中拣择、构成总体的生命蓝图。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我们采取那一个学科领域对人的研究成果来理解生命现象,所构成的总体生命蓝图,仍只是一种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识的存在。这种思想的或是意识的生命蓝图,所能解决的不过是我们理论理性的要求,满足我们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讳言的,凡事要挝有一个合理化的解答,对人类的生存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去思索「为什麼」的问题,而各种知识性的理论模式,都是勇於尝试解答者,尽可能的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解生命现象的途径。然而人类的认识能力终究是有限的,生命对我们而言永远是个待解的谜,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知道生命「为什麼如此」,对一个明白自己认识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备的理论体系,都无法完全安顿他对生命的提问。如果他还坚持要问「为什麼」,那麼似乎要寻求其他的解答途径了。在这种状况下,诉诸传统、信仰都是可以尝试的途径,也是一般较熟悉的途径。 不过以下所要讨论的并不是传统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径,而是较为人们所忽略的另一种途径,亦即人透过身体与周围的一切保持不断的互动关联时,身体所体会和感受到的、身体化的总体生命蓝图。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1800字写完了,楼主的30分也只值这么点了,还加了300字哦

哲学与人生的论文

前 言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後,便开始尝试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义」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後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後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哲学 人生

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人所处的现实,实际上是由人的心念而来,其实你的心和念头在被现实所吸引住,那你就会进入这个现实当中。如果你的心念在正能量的照耀下,你的心念会处于正能量的状态;否则,你就会处于负能量的状态。

为什么有人会得忧郁症?因为他恐惧,他恐 慌,他觉得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陷阱,所以,慢慢地他就会待在家里不出去了,他害怕,他甚至害怕阳光。人家说阳光是正能量,他说阳光下有罪恶。

要懂得,有时候人的心念和事实上的吸引力,是在一种没有办法觉察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进行的。也就是说,我有时候想一件事情,是在我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没有感觉,我就做了这件事情,那到底对不对啊?有时候得罪人也是下意识的,讲一句粗话,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骂人、在讽刺别人,这都是心念所造。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和丑恶的;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和善良的。这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种瓜得瓜,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啊。

如果一个人能够控 制自己的心,就是自身思维,专注于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善良的人和事情上,那么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和事物吸收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所以,控  制好你的思想、心念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你一个人的好和坏完全是受于你自己的控 制之下,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 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有一位老居士问一位心灵法 门的佛友:“你们的师父好在哪里啊?”这位佛友回答道:“我们的师父讲的佛法我听得懂,而有些师父讲佛法我听不懂,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为我没有比较,所以我就是找那些听得懂的佛法听。如果我听不懂,我怎么能够学习佛法呢?”事实就是这样的,佛法要让人听得懂啊,师父跟你们讲话,你们要明白啊,如果不明白,师父跟你们讲什么?

师父最后跟你们讲,要深信因果定律。如果你们深信,我坚信某一件事情会发生,你不管这件事情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所以不要去相信不好的,要相信好的。我相信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的,这件事情一定会有善果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今天相信警

察会来抓你,你想着想着,总有一天警 察真的会来抓你。人的心念很重要,一个人深信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好事就会发生;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其实师父平常也跟你们讲了这些,师父为什么叫你们不要准备寿衣啊?不要准备 棺 材啊?不要去刻墓碑啊?因为人一看这些不好的东西,心态就不一样了。师父告诉你们,人的心是很怪的,回到家里看到一盆花,心情就好起来;看到家里地方很大、环境好,心情会好起来;回到家看到老婆开心,你的心情会好起来……这些全部都是受控于你的心。

那么很多人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看成是好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修的人,而一般的人只能看到现实所给他的反馈,让他从心中再反射 出一种爱和恨,高兴和悲伤。你们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人的心态完全靠自己调节,今天你说你不开心,你完全有可能让你自己变得开心,问题是你们有没有本事去扭转乾坤啊。

用好的心念去取代不好的心念,这就是修心。你们有好的心念在脑子里,这就是福气,这就是一种福。没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不好的事情;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好的事情。

要记住,人要在心态很放松的情况之下,才能取得好的修心效果,要放松,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为什么师父讲佛法人家爱听?几万 人的法 会现场,那么多人激动欢呼,因为他们是从心里感恩,为什么?因为师父讲到人家心里去了。有些人弘 法讲得再好,他讲不到人家心里去啊, 师父现在是讲到人家心里去了, 你们听得懂吗?放松学佛,任何心态、任何环境的变化,你都不能懈怠,就是说,如果你的心态不好,你马上就要调整。我今天不开心了,要有感觉,如果控 制不住,我会急躁,我会闯祸的,要马上调整心态,让自己开心,那么你会带来善的果。

师父问你们,什么样的心态是最佳心态呢?师父把佛 学和人生的哲学放在一起讲给你们听。师父告诉你们,最佳的心态就是清净无念,我很安静,我没有念头,把目光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的人格和境界上。你到底想 做什么样的人?你肯定说,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修心的人。那你就像好人那么去做,那你就像修心人那么去做,去瞄准你的目标,去争取你 的 人格。然后,你用自己的人格和这种境界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要惦记着去做。这句话很有哲理啊。

很多人问师父:“师父,这件事情我能做吗?”师父说:“不能做。”过一会儿,他绕着问:“师父,这件事情我可以做吗?”他连续问三次。这种人就是不听人家的,没有用的。很多人看医生时就是这样的:“医生,我这个药一定要吃吗?”医生说:“当然要吃的。”过一会儿又问医生:“我能不能只吃一点点?”医生说:“不行。”病人待会儿又问:“医生,这种药我能不吃吗?”医生被问烦了:“随便你了,你爱吃就吃,你的病不好,不要来找我了。”师父经常也是这样的。要懂得,不要老惦记着不该做的事情。已经不做了,就不要再去做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你还惦记着要去做,那你等到这些果来的时候,你会吃惊的,明白了吗?

你在想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对结果非常的急躁:哎呀,我今天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不来啊?我今天已经投入进去了,为什么还不回报啊?我今天已经讲了这句话,为什么他对我还没有好感啊?你等啊,你越是着急,你就越是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不能着急,要放掉它,有时候你一着急,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师父跟你们举个例子,大热天的时候,晚上停电了,你躺在床

上汗流浃背。这个时候,你已经很难过了,你受够了,热得不得了,可是没有办法,不想想也会想,所以无所谓了,最后你就自然而然地清净了,清净之后,你反倒觉得凉快了。这就是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的,一个人越是急躁,越是做不成事情。一个人掉到水里了,不会游泳,双手双脚乱踢乱 蹬,身 体会沉得很快,等到他快沉下去了,感觉要死了,反而无所谓了,双手双脚没力气动了,他的身 体反倒慢慢地浮起来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着急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师父最后告诉你们,要懂得念《准 提神 咒》。《准 提神 咒》 为什么有的人念了灵验, 有的人念了不灵验呢?很简单,念《准 提神 咒》要念到无念的地步,就是嘴巴里念,心里在念,念到后来我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念经,就是无念,你就成功了。无念,就是没有念头,没有说“我在求某一件事情,我要成功”,你就成功了,这就是无念。

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是念头没有住在心中。想想看,你在念《准提神咒》的时候,你肯定是有目的的啊,但是念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了,你就一直坚持念,你的功 力就增强了。你不能念一遍,想想你要达到什么目的,念一遍,想想自己的痛苦快点解决,这样你就住念了。

师父跟你们讲,要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没有什么事情住扎在心中,我哪生得“其心”啊,那才是真正的心啊。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在这个命题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活动,应当说人人都会有。另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哲学的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活动叫哲学活动;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呢,就是哲学家了。 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它同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除了哲学之外的其他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将来你可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我们把这称为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 与此不同,哲学使你“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虽然说你是人,但是在真正人的意义上,缺少一种哲学的修养,还不是冯先生所指认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他作了这样的一种区别,其他学科使你成为某种特殊的人,用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成为一种“专门人才”;而学习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就是哲学的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怎样才能够获得? 冯先生说是“觉解”。我曾经写过《哲学修养十五讲》一书,在国内算一本畅销书吧。前几天这本书的编辑给我说,最近在台湾重新出版这本书,更名为《哲学修养的十五堂课》。 在书里,我说学习科学和学习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科学是什么感觉呢?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则是,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大家会觉得很怪,怎么会是这样呢?大家想一想,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的现象,单称命题和观察名词,经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做出解释和预见。例如,我一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再一说边角关系,你就会作相关的几何题了。这就叫作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了。 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我不说的时候,你清清楚楚的;我一说,你却可能糊涂了。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我不说,它就是一张桌子,清清楚楚的;可是我一旦问你,你如果没有桌子的观念,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一个东西把握为桌子呢?糊涂没?这就是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地的同学都知道,台湾的同学不知听到过没有?有一首歌叫《我心中的太阳》,歌词是:“天上的太阳和水中的月亮谁亮?山上的大树和山下的小树谁大?心中的恋人和身外的世界谁重要?”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怎么回答?歌曲中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我不说的时候,你很清楚;我一说的时候,你可能更糊涂了,这就需要冯先生所说的那个“觉解”。如果没有一种哲学的辩证智慧,你很容易走向极端,你今天是理想主义,明天可能是现实主义,最后可能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了,荣辱呀,祸福呀,你就不好把握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哲学的这种“觉解”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冯先生说是“境界”。他讲人生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论文800

有一头驴,掉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只留下它孤零零的自己。每天,还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主人不要他了,就连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在他旁边。 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它决定改变它的人生态度(确切点说应该是驴生态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些残羹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垃圾成为它的垫脚石,使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你,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而事实上,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 年轻,没有失败!看驴生豪迈,不过从头再来······ 人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值得你去伤悲的事,你就当它是踩在脚下的垃圾好了,让它成为你人生成功的垫脚石。

前 言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後,便开始尝试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义」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後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後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哲学与人生论文5000

哲学,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神秘而又陌生的一个字眼。没错,在许多哲学家身上我们能找到事例来证明哲学是多么的独具一格,他们的思想高深莫测,难以理解,他们的生活也总是与常人格格不入,甚至有的人是我们眼中的“疯子”。哲学永远是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事业,只有那些有闲暇时间思考的关注者才能适应哲学的孤独。哲学是孤独的,因为他必须具有那种批判的精神,只有批判的哲学才能成为前进的一股力量。有批判才能有前进,这是所有哲学家应有的专业素养。批判的第一步就是怀疑,不仅仅是以一种肯定的接受的眼光对待现实的世界,反之必须要有所疑问。哲学的批判当然不是怨妇般的抱怨或者是为利益的争夺,最重要的是借助理性之光,并加以实践得出规律,在规律中获得真理。笛卡尔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得来的。马克思则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追求向往,批判是哲学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使得哲学成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又或者是激荡心灵的流水。哲学不是哲学史,也不仅仅是某些哲学家的只言片语,哲学关注现在,关注历史,更关注未来。哲学家的许多发现即使当时不能得到证明,在未来却成为了真理,所以说伟大的哲学家不是属于现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未来属于全人类,他们为人类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哲学 人生

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人所处的现实,实际上是由人的心念而来,其实你的心和念头在被现实所吸引住,那你就会进入这个现实当中。如果你的心念在正能量的照耀下,你的心念会处于正能量的状态;否则,你就会处于负能量的状态。

为什么有人会得忧郁症?因为他恐惧,他恐 慌,他觉得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陷阱,所以,慢慢地他就会待在家里不出去了,他害怕,他甚至害怕阳光。人家说阳光是正能量,他说阳光下有罪恶。

要懂得,有时候人的心念和事实上的吸引力,是在一种没有办法觉察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进行的。也就是说,我有时候想一件事情,是在我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没有感觉,我就做了这件事情,那到底对不对啊?有时候得罪人也是下意识的,讲一句粗话,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骂人、在讽刺别人,这都是心念所造。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和丑恶的;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和善良的。这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种瓜得瓜,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啊。

如果一个人能够控 制自己的心,就是自身思维,专注于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善良的人和事情上,那么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和事物吸收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所以,控  制好你的思想、心念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你一个人的好和坏完全是受于你自己的控 制之下,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 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有一位老居士问一位心灵法 门的佛友:“你们的师父好在哪里啊?”这位佛友回答道:“我们的师父讲的佛法我听得懂,而有些师父讲佛法我听不懂,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为我没有比较,所以我就是找那些听得懂的佛法听。如果我听不懂,我怎么能够学习佛法呢?”事实就是这样的,佛法要让人听得懂啊,师父跟你们讲话,你们要明白啊,如果不明白,师父跟你们讲什么?

师父最后跟你们讲,要深信因果定律。如果你们深信,我坚信某一件事情会发生,你不管这件事情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所以不要去相信不好的,要相信好的。我相信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的,这件事情一定会有善果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今天相信警

察会来抓你,你想着想着,总有一天警 察真的会来抓你。人的心念很重要,一个人深信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好事就会发生;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其实师父平常也跟你们讲了这些,师父为什么叫你们不要准备寿衣啊?不要准备 棺 材啊?不要去刻墓碑啊?因为人一看这些不好的东西,心态就不一样了。师父告诉你们,人的心是很怪的,回到家里看到一盆花,心情就好起来;看到家里地方很大、环境好,心情会好起来;回到家看到老婆开心,你的心情会好起来……这些全部都是受控于你的心。

那么很多人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看成是好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修的人,而一般的人只能看到现实所给他的反馈,让他从心中再反射 出一种爱和恨,高兴和悲伤。你们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人的心态完全靠自己调节,今天你说你不开心,你完全有可能让你自己变得开心,问题是你们有没有本事去扭转乾坤啊。

用好的心念去取代不好的心念,这就是修心。你们有好的心念在脑子里,这就是福气,这就是一种福。没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不好的事情;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好的事情。

要记住,人要在心态很放松的情况之下,才能取得好的修心效果,要放松,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为什么师父讲佛法人家爱听?几万 人的法 会现场,那么多人激动欢呼,因为他们是从心里感恩,为什么?因为师父讲到人家心里去了。有些人弘 法讲得再好,他讲不到人家心里去啊, 师父现在是讲到人家心里去了, 你们听得懂吗?放松学佛,任何心态、任何环境的变化,你都不能懈怠,就是说,如果你的心态不好,你马上就要调整。我今天不开心了,要有感觉,如果控 制不住,我会急躁,我会闯祸的,要马上调整心态,让自己开心,那么你会带来善的果。

师父问你们,什么样的心态是最佳心态呢?师父把佛 学和人生的哲学放在一起讲给你们听。师父告诉你们,最佳的心态就是清净无念,我很安静,我没有念头,把目光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的人格和境界上。你到底想 做什么样的人?你肯定说,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修心的人。那你就像好人那么去做,那你就像修心人那么去做,去瞄准你的目标,去争取你 的 人格。然后,你用自己的人格和这种境界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要惦记着去做。这句话很有哲理啊。

很多人问师父:“师父,这件事情我能做吗?”师父说:“不能做。”过一会儿,他绕着问:“师父,这件事情我可以做吗?”他连续问三次。这种人就是不听人家的,没有用的。很多人看医生时就是这样的:“医生,我这个药一定要吃吗?”医生说:“当然要吃的。”过一会儿又问医生:“我能不能只吃一点点?”医生说:“不行。”病人待会儿又问:“医生,这种药我能不吃吗?”医生被问烦了:“随便你了,你爱吃就吃,你的病不好,不要来找我了。”师父经常也是这样的。要懂得,不要老惦记着不该做的事情。已经不做了,就不要再去做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你还惦记着要去做,那你等到这些果来的时候,你会吃惊的,明白了吗?

你在想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对结果非常的急躁:哎呀,我今天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不来啊?我今天已经投入进去了,为什么还不回报啊?我今天已经讲了这句话,为什么他对我还没有好感啊?你等啊,你越是着急,你就越是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不能着急,要放掉它,有时候你一着急,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师父跟你们举个例子,大热天的时候,晚上停电了,你躺在床

上汗流浃背。这个时候,你已经很难过了,你受够了,热得不得了,可是没有办法,不想想也会想,所以无所谓了,最后你就自然而然地清净了,清净之后,你反倒觉得凉快了。这就是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的,一个人越是急躁,越是做不成事情。一个人掉到水里了,不会游泳,双手双脚乱踢乱 蹬,身 体会沉得很快,等到他快沉下去了,感觉要死了,反而无所谓了,双手双脚没力气动了,他的身 体反倒慢慢地浮起来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着急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师父最后告诉你们,要懂得念《准 提神 咒》。《准 提神 咒》 为什么有的人念了灵验, 有的人念了不灵验呢?很简单,念《准 提神 咒》要念到无念的地步,就是嘴巴里念,心里在念,念到后来我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念经,就是无念,你就成功了。无念,就是没有念头,没有说“我在求某一件事情,我要成功”,你就成功了,这就是无念。

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是念头没有住在心中。想想看,你在念《准提神咒》的时候,你肯定是有目的的啊,但是念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了,你就一直坚持念,你的功 力就增强了。你不能念一遍,想想你要达到什么目的,念一遍,想想自己的痛苦快点解决,这样你就住念了。

师父跟你们讲,要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没有什么事情住扎在心中,我哪生得“其心”啊,那才是真正的心啊。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