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硫化物对锂电池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硫化物对锂电池的影响研究论文

锂硫电池在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由于其循环寿命比锂电池短得多,一直没有在市场上应用,美国PNNL的一项研究为其普及提供了可能。最近,PNNL研究人员在美国《纳米快报》上发表文章称,使用独特的粉末纳米材料可以有效改善锂硫电池的短循环寿命,其容量比锂电池高4倍。研究人员表示,锂硫电池最大的问题是,含有硫的阴极会慢慢溶解在电池内部,形成一种溶解在电解液中的多硫化物,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导致阴极材料越来越少,极大地影响了电池寿命。为了克服这个问题,PNNL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粉末纳米材料,称为“金属有机框架”,它是多孔的,可以在阴极内部聚集硫分子。PNNL研究员张建明说,“有机金属框架”的作用是收集硫并将其保留在电池阴极内,从而延长电池寿命。目前,PNNL改进的锂硫电池经过100次充放电仍能保持89%的能量。

导读: 据外媒消息,锂硫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也就是可充电电池。和现在广泛使用钴、镍和其他高价稀土元素(如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不同,锂硫电池使用硫这一最丰富的元素,锂的低原子量和硫中等的原子量意味着锂硫电池相对较轻(大约是水的密度),这使得他的能量密度可以轻松达到550Wh/kg。

一般来说,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50-260Wh/kg。而最近刷屏的福建猛狮花两年时间研发的圆柱18650-3800mAh可以达到290Wh/kg。锂硫电池可以达到锂离子电池的两倍。

锂硫电池因为不用贵重金属,其制造成本更低,被认为是取代锂离子电池的有希望的候选者。

但是, 当锂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与硫接触时,就会产生所谓的“多硫化锂”作为中间产物。多硫化锂在用于锂硫电池的常用电解质中具有很高的溶解性,发生穿梭现象,从而导致正极材料在反复充电或放电后损失。多硫化物穿梭被认为是阻碍锂硫电池商业化的最大障碍,因为这个问题与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退化直接相关。

在2017年位于英国牛津郡的OXIS Energy向公众展示了具有高达 1,500 次充电和放电循环的锂硫电池。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是商业可用的报道。

公众号 “康桥电池能源CamCellLab”的消息,近日,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 (Korea Electr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KERI)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采用活性炭和磷。活性炭纤维由于其高吸收性能广泛用于多种类型的过滤器和漂白剂。研究小组将活性炭作为涂层材料涂覆在隔膜上,用来捕获在充电或放电循环时产生的多硫化锂。

此外, 研究人员在碳材料中使用了高吸收性磷进行化学捕获。这种双重捕获方法有助于避免由于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而导致锂硫电池的性能下降。该团队在硫阴极上使用高强度、高导电性和柔韧性的碳纳米管材料来代替现有的集流体(以增加能量密度)。而这些都是在确保耐久性和弯曲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通过这种工艺开发,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的锂硫电池具有400 Wh/kg的能量密度。最引人注目的是这种锂硫电池的产业化机会很高,因为它结合了高能量密度、性能安全(寿命)、灵活性(持续时间)以及轻质和低成本等现有优势。

在需要轻量化、长续航的领域,锂硫电池的优势很突出,预计将广泛应用于航天、飞行 汽车 、无人机等。

作为对其出色工作的认可,世界知名科学期刊small将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封面报道。知名科学期刊small在2005年创立,一开始是月刊,在2009年改为双周刊,2015年改为周刊。他涵盖先进材料包括先进功能材料和先进工程材料等的最新研究。2020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3.28。

领导这一研究成果的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朴俊宇(Jun-Woo Park) 博士对这一成果被认可非常满意,他说道:“像韩国这样的对稀土元素和其他资源稀缺国家而言,锂硫电池是一项重要技术,因为他使用丰富且廉价的硫和碳材料。

我们计划 将这一研究成果与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开发并拥有的“大规模合成固体电解质”技术相结合,以确保下一代固态锂硫电池的原始技术。”

公众号 “康桥电池能源CamCellLab”认为,锂硫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是夹在一些先进电池中间的。例如采用硅碳的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他们的产业化进度明显很快。而下一代电池的明珠固态电池面临的问题更多,产业化进程还需要5-10年时间。

而锂硫电池夹在这些之中。固态电池的一种路线是采用硫化物作为固态电解质,他也和锂硫电池有循环问题。正如朴俊宇博士所说,把固态电解质和锂硫电池技术相结合,会对现有锂离子电池独霸市场的局面有最大的冲击。

新基建对电池的影响研究论文

继多地取消新能源车的限行、限购政策之后,国务院也发布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的消息,再度引燃了市场。不过,随着新能源车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迫在眉睫。

近期,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进度作出部署,在公布的新型基础设施7大领域中,新能源充电桩赫然在列。而国家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项目并投入巨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弥补缺口,促进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毫无疑问,在新基建的风口下,新能源充电桩行业将迎来一波红利,行业也会因此搭上高速发展的快车,同时如果将充电桩缺口现象补齐,这也将大大消除新能源汽车购买者的后顾之忧。

01

万亿级市场待“掘”金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之际,国内充电桩市场也曾掀起一波又一波建桩浪潮,但是,受充电桩行业回报周期较长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充电桩企业开始“激情褪去”。特别是去年6月新能源车补贴下调,新能源车销量也开始出现负增长,充电桩新建速度随之下滑。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4.3万根,车桩比约为3.5∶1,远低于规划的1:1。据预测,到2025年保守预计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700万辆,充电桩的缺口依然很大。

按照“新基建”的规划,2020年将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全国车桩比将达到1:1。

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对充电桩项目的支持力度。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印发相关文件,称部分公用充电设施可享受补贴,同时对充电桩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最高奖励106元/千瓦·年,上限20万元/站·年。海南、广西、山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新的充电桩支持政策。

02

充电桩的新基建想象空间

在新基建指挥棒下,充电桩的建设速度肯定会加快。但与传统充电桩不同的是,此次新基建还赋予充电桩“新”的含义。未来的充电桩将进化成互联互通的充电网,其以后不仅仅是一个充电功能,可能涉及能源交易、日常消费娱乐等的入口。

目前,各类充电桩企业都在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优势,也逐渐呈现出寡头集中的趋势。据了解,排名前8的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占到当前总量超过90%。此外,快电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充换电平台,目前已互联互通了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万城万充、云快充等超过1000家充电运营商,链接了超31万根充电枪,占国内公共充电桩总量的70%。

相比头部专业玩家,有销售新能源车背景的车企在充电运营方面的功力确实较弱,不过其依然积极参与。因为布局充电运营不仅能完善车主服务,还进一步促进整车销售,更何况新基建下的充电桩还有丰富想象空间。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新能源车辆要想实现无人智能充电,新型充电桩是关键。可以简单畅想一下:当你需要下馆子,车辆送你去到餐厅之后,会通过高精地图自动寻找附近泊车点充电,由于充电桩与万物互联,当你用餐过后车辆会自动到餐厅接你。

由此可见,借助智能化的技术,智能充电桩未来将成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对车企而言,新基建下的充电桩是一个绝佳的能源互联网入口,具有刚需、高频等特性,非常具有吸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充电桩运营和新造车很像——看似前景无限,但盈利遥遥无期。以行业龙头特来电为例,其5年时间中累计投资了50多亿,前四年总共亏损了6亿元,在2018年才刚刚跨过盈亏平衡线。据行业人士称,充电桩企业的回报周期为5-9年。而新型充电桩的成本肯定更高,如何确保盈利,成为各大玩家的新课题。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的行列,对我国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延期,也让充电桩企业更有信心投资。总之,政策的推出无疑显示了国家对于节能环保战略的重视与决心,同时新能源车主也更加便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充电桩的数量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为它会严重影响到续航里程,会让消费者以充电桩的多寡来决定自己是否要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数量也是稳步增长的,截止到2020年1月份,根据全国充电联盟的数据,全国公共类充电桩53.1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31.0万台、直流充电桩22.0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8台。

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它包含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作为新基建领域关键词,在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具体内容中出现过。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队行业比较有利,它可以带来部分投资拉动作用,能够部分缓冲疫情对今年经济的影响,同时又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充电服务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样具有比较大的潜力,目前仍然处于蓝海,国内的充电商有22家之多,而运营市场跟随新能源车保有量数量扩大,具备蓝海潜力,随着用户规模增长,充电桩运营企业有望以更加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增值服务方式实现用户价值变现,预计运营市场2021年可达340亿元。

新基建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充电桩的快速发展对新能源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有益处,尽快完善充电桩市场的运营和布局,抓住成长期的红利,对企业也是很有益处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锂电池研究论文

新能源车到底与普通汽车版汽车到底差别在哪里?绝对不仅仅是“血液”的问题。更多的结构性的变化也尽在其中。以下对新能源的技术做细节的比对,新能源车的心脏到底有何不同?它们都有着什么样的技术,它们对节能环保都起到了哪些作用,是什么样的工作原理在支持……才能描绘出令人惊赞的低碳节能的工作成绩。弱混与强混的油电混合技术在北京车展上,大家可以看到的混合动力车型主要有“弱混”、“强混”和“双模”三种技术类型。其中,“弱混”车型的工作状态是车辆在启动时电动机开始工作,汽油发动机并没有点火工作,所有的设备工作都是依靠动动机来提供动力。当你松开制动踏板踩下油门起步时,汽油发动机才会启动工作。当用户深踩油门加速时,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将同时协同工作,让提速变的更加明显。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动力则完全来自汽油发动机,也就是说电动机只是在汽车加速时介入。如果当前方遇到红灯用户踩下刹车减速时,车辆的动能并不是像普通车辆那样转化为制动系统的热能而被白白浪费掉,此时电动机将变身为发电机,它回收损失掉的动能,并以电能的形式存于蓄电池中。这种刹车就会给电池充电相当于“免费加油”的畅快感觉正是混合动力车的魅力所在,是普通车辆所无法给予的。在车辆停稳怠速时,汽油发动机将会关闭,此时只有电动机工作,这就避免了怠速时所产生的高油耗,同时也实现了零油耗和零排放,之后车辆起步时又会重复上面的工作流程。从上述的工作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弱混”车型主要节油环节在于点火时发动机并不启动,怠速时发动机也是关闭的,起步和加速时电动机可以提供动力辅助,刹车时可以把损失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高速行驶时多余的能量还能被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这就降低了燃油释放能量的损失,提升了燃油的利用效率。同时还有一点值得读者注意的就是,混合动力车型由于加速过程中有电动机提供动力辅助,因此其一般都采用的是小排量汽油发动机,就可以达到大排量发动机的动力感受(有点类似增压发动机的味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燃油。“弱混”技术的优势就是制造成本相对低廉,能很好平衡技术与售价的关系,电动系统体积相对小巧不会占用过多空间。和“弱混”相对的技术就是“强混”,其特点是动力系统以电动机为基础动力,汽油发动机为辅助动力。与“弱混”不同的是“强混”电动机的功率更为强大,完全可以满足车辆在起步和低速时的动力要求。因此“强混”车型无论是在起步还是低速行驶状态下都不需要启动发动机,仅依靠电动机都可以完全胜任,在低速状态下完全就是一款“电动车”的姿态。当踩下油门加速时,随着速度的提升汽油发动机就会启动和电动机通过智能系统来协同高效的工作。当车速达到汽油发动机的经济时速时,汽油发动机的优势得以全面发挥,并成为车辆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汽油发动机产生多余的能量会用来带动发电机为电池充电。在急加速和全速运行状态下车辆需要极大的驱动力,因此电动机也会全速运行协同高速运转的汽油发动机同时发挥两者的最大性能,进而达到1 1的效果。当用户遇到状况刹车时,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就会立即停止动力供应,达到节约燃油和电能的目的,同时利用车辆动能带动发电机为电池充电。从上述的工作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强混”车型主要节油环节除了拥有“弱混”特点之外,其还具有在车辆起步和低速行驶时完全依赖电动机驱动的能力,很好的解决了城市行车中起步、停车、再起步时的油耗很高的问题,因此“强混”可以说是“弱混”的进化版本,克服了“弱混”需要频繁启动汽油发动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的降低了油耗。“强混”可以说是一种比较优秀的解决方案,非常适合拥堵的城市中需要频繁起步停车的行驶状态。在这样的拥堵的行驶状态下可以实现零油耗零排放。当然要享受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付出比“弱混”更高的价钱和为性能更强大的电动机和电池组牺牲些空间。除了“弱混”和“强混”之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混合动力车型在国内销售,那就是中国第一款完全自主技术的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所谓“双模”就是在电动车系统(EV)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个混合动力系统(HEV),“双模”可以说是“强混”的升级加强版。目前市售的“双模”车型只有比亚迪F3DM一款。自然能源转换电动车技术这项技术集光电转换、风电转换和二氧化碳吸附转换等自然能源转换技术概念于一身,属于新能源车技术中的未来流派。上汽集团在世博会及北京车展上发布的“叶子”概念车就运用了这一技术。当然,“叶子”这项新能源车技术展示还是以理念为主。“叶子”在设计中以电能为主要动力来源,其技术核心是自然能源转换技术。车顶的一片巨型叶子是一部高效的光电转换器,可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阳光追踪系统,则可以使叶片上的太阳能晶体片可随太阳照射方向而转动,提高光能吸收效率。其四个车轮就是四个风力发电机,通过捕捉散逸的风能,将风能转变成电能,充入自身电池储存能源,形成辅助电驱动系统,最大限度拓展利用新能源。其体采用可吸附二氧化碳的有机金属结构(MOFs),能模拟绿色植物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释放出电子,形成电流。生物燃料电池再将产生的电能给锂电池充电,由电机驱动汽车。同时,它还能将光电转换中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不仅仅是“零排放”,更是“负排放”的实现,净化空气。增程型电动车技术增程型电动车技术,也是目前新能源车技术的一大流派,这一技术流派的特点是电力驱动车辆行驶的主要能源,而汽油则是它的备用能源。例如,通用雪佛兰Volt就运用了这样的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混合动力汽车相比,增程型电动汽车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一辆增程型电动汽车上,车辆是全程由电动系统来驱动的,而在传统混合动力汽车上,车辆是通过电动机或燃油发动机来驱动,或是两者共同工作来驱动的。在行驶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增程型电动汽车的行驶完全仅仅依靠车载电池组提供的电力来完成,而在相对较长的行驶距离情况下,可以由内燃机或者燃料电池提供额外的电能来驱动车辆。电池组和动力推进系统经过精准的设置,可以使车辆在由电池组提供足够的电能的时候,不需要发动机或者燃料电池进行工作来产生额外的电力。在纯电力驾驶过程中,电池组的电能完全可以保证仅需要使用电力就能够保证车辆顺利实现加速、高速行驶,以及爬坡等各种性能。以下以雪佛兰Volt为例,详细解析增程型电动车技术。具体来说,Volt首先依靠电池所储存的电力行驶,然后依靠汽油发动发电机产生的电力继续驱动。假设你的Volt电池已充满电,那么Volt可以依靠电池中储存的电力行驶达最多64公里(40英里),期间可以完全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随着电池电力即将耗尽,增程型汽油发动发电机将自动起动,开始提供为电池提供电力。这样Volt就能继续行驶数百公里,直至有条件再次充电或加油。Volt推进系统全程采用纯电力驱动。当电池的电量快耗尽时,它的车载发动发电机会通过燃烧少量汽油来为车辆供电,足以保证Volt继续行驶数百公里。一般来说,混合动力汽车可依靠3.8升(1加仑)汽油行驶64到96公里(40到60英里)。与电动车不同的是,当今的混合动力汽车不需要通过连接电源进行充电,而是通过收集刹车时产生的能量以及借助发电机来补充电力。在低速行驶时,某些混合动力车型可以依靠电力驱动,并在高速行驶时切换到汽油发动机驱动。混合动力汽车的效率一般赶不上电动汽车,同时环保表现也不如后者。增程型电动车的优点是能够在零油耗和零排放的情况下,行驶64公里(40英里)。即使在电池电量快耗尽时,增程型电动车也仅仅是使用汽油以供增程型发动发电机发电,提供汽车行驶所需的电力。增程型电动车可以在电池电量耗尽后继续行驶,因为增程型汽油发电机会实现无间断启动,提供电力驱动汽车。增程型电动车能够自行产生续航所需电力,而不必停车寻找充电的地方。氢燃料电池车技术氢燃料电池车技术,则是目前新能源车技术的较高级流派,这一技术流派的特点是通过电气化学反应,将氢和氧化合成水,从而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组通过像这样大量串联的燃料电池,就可以产生足够的电能来驱动汽车。奔驰F800 Style、奥迪Q5HFC和雪佛兰Equinox等都是包含了这项技术的新能源车。以下详细解析氢燃料电池车技术。氢燃料电池车的燃料电池组位于车辆的中心部位。它通过电气化学反应,将氢和氧化合成水,从而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产生任何实质性的燃烧。具体反应过程为:电池阳极上的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质子和电子,带阳电荷的质子穿过隔膜到达阴极,带阴电荷的电子则在外部电路运行,从而产生电能。在阴极上的氧离子在催化剂作用下和电子、质子化合反应成水。电池组通过像这样大量串联的燃料电池,就可以产生足够的电能来驱动汽车。这类氢燃料电池车通常设置四个座位,空间宽大舒适,并且拥有和传统汽车相比毫不逊色的高安全性能。它配备了司机及前排乘客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囊、防抱死刹车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以及电子稳定装置(ESP)。与此同时,它的氢燃料存贮装置也十分先进,该装置由三个700巴(1巴=0.987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储氢罐组成,罐体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大氢燃料存储量为4.2千克,这些燃料足以支持最长320公里的行驶里程。氢燃料电池车的设计使用寿命为2年或8万公里,通过在热绝缘以及运行方案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进,新型氢燃料电池车可以在低于零度的气候条件下正常启动及运行,这也是它相比前一代车型的显著进步之一,而在技术上做到这一点对于燃料电池车的推广使用至关重要。以Equinox为例,其燃料电池组由440块串联电池组成,电力输出可达93千瓦,在车载73千瓦(100马力)同步电动机的共同驱动下,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只要12秒,而这款前驱车型的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160公里。车联网电动车技术这一技术流派地融合了电气化和车联网两大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对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最新解决方案。同样将展示于世博园区及北京车展的通用EN-V概念车就运用了这项技术。车联网技术,即通过整合全球定位系统导航技术、车对车交流技术、无线通信及远程感应技术奠定了新的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了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兼容。这类电动车体积小巧、移动便利。以EN-V为例,整车重量仅400多公斤,长约1.5米。而目前传统汽车重量超过1500公斤,长度更是EN-V长度的三倍。时下一个传统汽车的停车位可以容纳五辆EN-V,这将极大地提高城市停车面积的利用率。这类电动车的左右两侧车轮分别由各自的电动马达驱动,马达动力由锂电池提供,可通过普通家庭电源进行充电,每次充满电后可行驶40公里,完全实现零排放。同时,可与电网进行信息互换,选择最佳充电时间,充分提高公用电力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这一新汽车技术的重大突破,还在于自动驾驶方面,如变道警告、盲区探测及适应性巡航控制等技术均得到了变革性的运用。至于您说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法规~一时半会是改不了的 这中间当然需要很多部门的努力 许多环节的进行 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车展只能说是新科技新发明的展示而已 对于新标准新法规应该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吧~~!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排放污染跟能源问题将会越来越严峻。现在我们国家提 摘要 倡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对环境零污染或低污染的汽车,而目 前公认最为理想可行的就是纯电动汽车了。而作为内燃机跟纯电动汽车的过渡产物就是混合动力汽车,混 合动力汽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产物了,目前已经有很多车企生产了。在近两年,我国的车企对纯电动汽 车的热情很高,可惜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大都只是处于概念车的阶段。发动纯电动汽车还有一段很曲折 艰辛的路要走。 关键词:内燃机:混合动力: 电动汽车:汽车: 关键词 内燃机 像我们这代人,对于汽车并不会感到很陌生.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车市出现井喷的现象,据保 守的估计,中国现在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两亿.而且还保持上升的趋势,去年的产销量达 1360 万辆,首次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今年 1 到 9 月份的产销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水平了, 保守估计今年的产销量将达 1700 万辆.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会稳居榜首,产销量持续增长.在 这数据中,又有多少是属于电动汽车的呢?统计数据显示是非常非常的少,几乎可以被忽视. 汽车的产销量不断的增长,这也将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内燃机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可说是 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想到再进一步改善是非常的困难了.我们都是知道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 机,都会排放一些对大气有害的气体,如:CO HC Nox 等.虽然说排放标准不断的在提高,但是污 染还是存在的.这将跟我们提倡的低碳生活有点格格不入,因此我们就必须找出其它代替品. 就目前而言,就有新燃料发动机,如:醇燃料 氢燃料 石油气燃料 天然气燃料 太阳能燃料混合动力汽车 电动车等等.在这些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将是我们发展的趋势.因为其它 的,不是技术太难攻关,就是使用经济性和燃料来源困难等等.电动汽车的优点是零排放 零污 染 燃料来源方便 动力性良好等.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电动汽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目 前电动汽车尚不如内燃机汽车技术完善,尤其是动力电源(电池)的寿命短,使用成本高。 电池的储能量小,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不理想,电动车的价格较贵。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随 着科技的进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电动汽车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扬长避短,电动汽 车会逐渐普及, 其价格和使用成本必然会降低。 现在处于内燃机跟纯电动汽车的过渡产物是HEV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的种类目前主要有 3 种。一种是以发动机为主动力,电 动马达作为辅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原理。 另外一种是, 在低速时只靠电动马达驱动行驶, 速度提高时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相配合驱动的“串联、并联方式” 。还有一种是只用电动马达 驱动行驶的电动汽车“串联方式” ,发动机只作为动力源,汽车只靠电动马达驱动行驶,驱 动系统只是电动马达,但因为同样需要安装燃料发动机,所以也是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 现在车市的混合动力车主要有,PRIUS 思域 凯美瑞 凯越 LS600H S400 SMART F3DM 等等. 由于我们国家提倡低碳生活,国家的政策便大力的支持发展纯电动汽车.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都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号召,如:比亚迪的 E6 奇瑞 S18 众泰 2008EV 长安奔奔 MINI 日 产的 LEAF 通用的 VOLT 等等.虽然推出的车型很多,但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技术都不啥的, 而且销量也是少之又少. 电动汽车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产物, 早在 19 世纪后半叶的 1873 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 森 (Robert Davidsson) 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 这比德国人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和本茨(Karl Benz)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 10 年以上。戴维森发明的电动汽车 是一辆载货车,长 4800mm,宽 1800mm,使用铁、锌、汞合金与硫酸进行反应的一次电池。 其后,从 1880 年开始,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从一次电子表池发展到二次电池, 这对于当时电动汽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由此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在 19 世纪下半叶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产品,写下了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在 19 世纪 下半叶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产品,写下了电动汽车在人类交通史上的辉煌一页。1890 年法 国和英伦敦的街道上行驶着电动大客车,当时电动汽车生产的车用内燃机技术还相当落后, 行驶里程短,故障多,维修困难,而电动汽车却维修方便. 电池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关键,汽车动力电池难在 “低成本要求”“高容量要求”及 、 “高安全要求”等三个要求上。要想在较大范围内应用电动汽车,要依靠先进的蓄电池经过 10 多年的筛选,现在普遍看好的氢镍电池,铁电池,锂离子和锂聚合物电池。氢镍电池单 位重量储存能量比铅酸电池多一倍, 其它性能也都优于铅酸电池。 但目前价格为铅酸电池的 4-5 倍,正在大力攻关让它降下来。铁电池采用的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铁元素材料,成 本得到大幅度降低,也有厂家采用。锂是最轻、化学特性十分活泼的金属,锂离子电池单位 重量储能为铅酸电池的 3 倍,锂聚合物电池为 4 倍,而且锂资源较丰富,价格也不很贵,是 很有希望的电池。 我国在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开发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电 动汽车其他有关的技术,近年都有巨大的进步,如:交流感应电机及其控制,稀土永磁无刷 电机及其控制,电池和整车能量管理系统,智能及快速充电技术,低阻力轮胎,轻量和低风 阻车身,制动能量回收等等,这些技术的进步使电动汽车日见完善和走向实用化。我国大城 市的大气污染已不能忽视,汽车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我国已有 16 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大 气污染最严重的 20 个城市之中。我国现今人均汽车是每 1000 人平均 10 辆汽车,但石油资 源不足,每年已进口几千万吨石油,随着经济的发展,假如中国人均汽车持有量达到现在全 球水平---每 1000 人有 110 辆汽车, 我国汽车持有量将成 10 倍地增加, 石油进口就成为大问 题。因此在我国研究发展电动汽车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措施,而是意义重大的、长远的战略 考虑。 下面是一些专家对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看法: 锂电池大规模用于电动车还需一定时间 河南环宇集团锂电池产业技术副总工程师邓伦浩 目前国内锂电池的研究工作和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电池的控制系统和电源 管理系统上。邓伦浩对记者说,现在国内对锂电池的研究处于各自开发的状态。目前,有的公司已经能 够为电 动汽车提供相应 的锂电 池配套产品,配 套的锂 电池一般能跑 200~500 公里左右。 邓伦浩告诉记者,现在国内锂电池的价格太高,电源管理系统的问题还没得到很 好地解决。电动汽车还面临充电的问题。目前,家里的一般线路不能为电动汽车锂电 池充电,必须配一个小型的专用充电器,而且充电的时间很长,很麻烦。在国外,为 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都把充电站和加油站放在一起。现在国内的充电站还没有大规 模地建立起来。 国内锂电池研究存在三大问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陈全世 陈全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锂电池研究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制造的一致性问题。 由于在锂电池的制造工艺和设备上存在差距,使得国内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参差不齐, 制造标准还达不到一致性。电动汽车所用的锂电池都是串联或并联在一起,如果一致 性问题解决不好,那么所生产的锂电池也就无法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 其次是知识产权问题。目前国内在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上已经取得突破,但是由 于美国在这方面有专利,所以虽然我们在一些环节上能够自主研发,但是在知识产权 问题上,还不知如何应对。 第三是原材料的筛选问题。现在用于锂电池生产的原材料不可能全部进口,主要 还是取自国内, 但是国内的原材料要通过国际认证, 生产出的锂电池才能被国际认可, 所以在原材料认证环节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增加能源供需紧张形势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经济合作部副主任杨金贵 目前中国 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超过 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而同时, 火力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 70%以上。加之目前我国煤炭发电平均效率只有 35%,在这样 的情况下,发展电动汽车,无异于增加电力消耗,同时也就意味着增加碳排放量。随着我国 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电力资法律论文 源将更为紧张。而在风能、核能发电尚在发展阶段的我 国而言,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势必将增加能源供需紧张形势,相反不利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布 局。对于政府来说,在不遗余力地支持电动汽车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更 需要解决源头问题。以电动汽车为例,用煤炭替换石油的作为并不可取,电动汽车成为低碳 经济时代先锋的前提是解决电力资源问题,否则,前景并不乐观。 从以上各个专家的看法,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电动汽车是非常艰辛的和曲折的。但这并 不代表不可能, 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我们攻关了那些技术难题, 电动汽车将会造福我们国民, 甚至全人类。因此,发展纯电动汽车势不可挡。

给楼主一个专业的网址做参考。到(西部石化网)看看吧。挺不错的专业平台。

氨氮对脱硫的影响研究论文

1.氨氮的作用;2.土壤中氮的循环过程,有机氮,氨态氮,硝态氮;3.氨氮的来源(施肥、雷电、生物固氮等),对土壤中的植物、微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和危害;4.回头再增,有事先撤了

可以。因为氨及其水合物是一种强碱,能够迅速的与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发生吸收、反应。特别是当脱硫塔浆液密度较小或者是刚开机不久,如果氨加入的过量,很容易造成出口二氧化硫测不出。用氨作为脱硫剂,运行时需要的能量较少,如浆液的循环量没必要很大,等等。但氨法脱硫有它的弊端:一、是氨逃逸。如果加入的氨水过量,氨逃逸会增加,造成浪费,所以从这一点,不建议为了增加脱硫效率,而长期过量的使用氨。二、废水难以处理,处理费用高。由于氨氮对水环境的污染很严重,现在已经禁止随意排放氨氮,但由于氯离子浓度的问题,系统又不得不外排,所以造成了矛盾。

对脱氮(反硝化)的影响因素中,硝酸盐浓度算不上,因此氨氮再低,如果只是被硝化细菌转化高价态的氮,也不会对TN有多少影响,自然跟脱氮没啥关系,也谈不上多大影响.

NH3-N高对COD去除没影响,应该反过来说的啊,不是氨氮去除COD,是COD去除氨氮。碳氮比进水是100比5,厌氧段是200比5 快采纳啊! 污水处理群:51740957 欢迎各工艺精英成员共同探讨!

硫酸对猪油的影响研究论文

近日,央视一则关于植物奶油(又称氢化油)危害的报道,再次将反式脂肪酸推至风口浪尖。据了解,反式脂肪酸又称反式脂肪或逆态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人造植物油脂,生活中常见的人造奶油、人造黄油都属于反式脂肪酸。制造反式脂肪酸的“氢化处理”过程可以防止分子被氧化,使液体油脂变成适合特殊用途的半固体油脂并延长保质期,因此受到许多糕点制造商的欢迎。 据报道,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副作用,更是造成糖尿病的元凶。清远消费者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市民对反式脂肪酸知之甚少 “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没听说过。”市民小周由于工作较忙,经常错过正常吃饭时间,因此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装满各种零食,如饼干、蛋黄派等,但是他从没有听说过植物奶油,每次“入货”时,也不怎么留意食物的配料表,顶多是看一下什么品牌或什么口味的。有时候加夜班,为了提神也会喝咖啡。“我经常喝咖啡,也不觉得有啥问题。” “小孩子喜欢吃饼干、薯条这些零食,一般都会储备一点这样的零食哄孩子。我不清楚什么是反式脂肪酸,只知道零食吃多了容易使人发胖,对牙齿也不好。”市民刘女士说, 记者发现,很多档次高低不一的蛋糕店大多有个相同之处:销售人员均宣称店里的蛋糕是真正的纯正奶油蛋糕。而这些蛋糕看起来确实细腻、美观,让人觉得胃口大开。 “大多数甜品店使用的奶油都是混合了植物奶油和动物奶油两种。动物奶油是由牛奶中的脂肪分离获得的,植物奶油是以大豆等植物油和水、盐、奶粉等加工而成的,也叫人造奶油。从口感上说,动物奶油口味更好一些,你到糕点店里闻到的那个香味多是来自这个东西。而植物奶油不含胆固醇,看起来好像比较健康。”一位有多年甜品制作经验的糕点师傅告诉记者。不过他私下里表示,听过植物奶油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好像对身体不太好,至于不好在哪里,他也说不清楚。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一般只会看产品的品牌和保质期,至于配料当中的那些所谓的“植物奶油”、“植脂末”则完全看不懂,也不在意,更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危害。 一些人则认为植物奶油更好,是动物奶油脂肪含量太高而出现的替代品。 “植物”不等同于“健康” 据了解,氢化油可以说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因为自然界很少有氢化油的存在,人类自古以来的食物里也几乎没有这种东西。由于反式脂肪酸在我们身体里是完全不被接受的,所以会导致体内生理功能出现多重障碍。 “其实,‘植物’的不一定就是健康的。”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对媒体表示,植物油加氢可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室温下更稳定的固态反式脂肪酸,这种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饱和脂肪酸更大。 人体每天所需的脂肪总量是固定的,除了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饱和脂肪酸,但是每天所需的总量有限,过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营养学专家指出,所谓的“植物黄油”和“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人造脂肪”等,其实都是氢化植物油。“除了含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中还含有非常多的饱和脂肪酸,虽然还带着‘植物’两个字,但它比猪油所含的饱和脂肪酸还多!” 根据有关研究,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般有:降低记忆力;发胖;引发冠心病,形成血栓;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影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必需脂肪酸的吸收,会对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 除了植脂末、氢化植物油之外,不少食品的成分表中标注含有“精炼植物油”、“植物奶油”等成分,其实这些油脂中都含有氢化油。换句话说,这些食品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据了解,真正的奶油是以全脂鲜奶为原料的,但记者在一家蛋糕店看到,该店使用的人造奶油的外包装上显示,其配料主要为水、白砂糖、精炼玉米油、氢化棕榈油等,没有一点奶的成分。 一位有多年甜品制作经验的糕点师傅告诉记者,糕点行业内制作蛋糕用的“奶油”其实很少采用纯正奶油。因为纯奶油较难成型,放在冰箱里两个小时就会溶化,没法保存;而大家购买的奶油蛋糕大都质地松软,口感细腻,间隙小,有“卖相”,还可以冷藏两三天。“现在大多数甜品店里用的奶油都是混合了植物奶油的。” 植脂奶油”的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脂,再加上乳化剂、稳定剂、蛋白质、糖、食盐、色素、水、香精等辅料制成。这种“植物奶油”有着非常好的口感,高档植脂奶油可以做到入口即化,而且不容易变质。很多糕饼企业买来用在生日蛋糕、面包夹心等食品里。 夹心饼干、薯片、早餐麦片、方便面、方便汤、蛋黄派、多纳圈、巧克力、咖啡伴侣、沙拉酱、冰淇淋、速冻汤圆、糖果、色拉……在清远各大超市的食品货架上,到处可见含有“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等成分的食品。 记者在超市看到,不少袋装甜点中,虽然没有写含有“植物奶油”或者“植脂末”,但是,却标注含类似“精炼植物油”或者“起酥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听起来好像食用油的物质其实多是由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氢化椰子油等物质组成,而这些均是“氢化油”的不同叫法,甚至不少被简单写成“奶油”的成分,也很有可能就是“氢化油”。 据广州媒体报道,在同一间超市里,95种饼干里有36种含人造脂肪,51种蛋糕点心里有19种含人造脂肪,16种咖啡伴侣全部含人造脂肪,31种麦片里有22种含人造脂肪。 有关媒体报道,2005年至2009年,一项中国食品油脂含量、反式脂肪酸种类含量的调查显示,抽检食品中87%的样品含有反式脂肪酸。包括所有的奶酪制品;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油炸薯条类小吃等;约90%的冰激凌以及80%的人造奶油、71%的饼干。 另外,有专业人士指出,自然界也存在反式脂肪酸,当不饱和脂肪酸被反刍动物(如牛)消化时,脂肪酸在动物瘤胃中被细菌部分氢化。牛奶、乳制品、牛肉和羊肉的脂肪中都能发现反式脂肪酸,占2%—9%。鸡和猪也通过饲料吸收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因此进入猪肉和家禽产品中。 “物美价廉”惹的祸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脱脂牛奶比起全脂牛奶,口感、香味都差远了,这就是脂肪在起作用。”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赵明说,添加了脂肪之后,食物的香味更加扑鼻,口感也更好,这是面包、饼干、奶茶、冰激凌等中都会添加脂肪的原因,植物奶油就是一种反式脂肪。 植物奶油最初是用来代替价格比较昂贵的动物奶油的。和动物奶油不太一样的是,植物油脂是一种液体,所以要通过氢化处理改变植物油脂性质,使之成为固体或半固体,方便运输与加工。与植物奶油类似,咖啡伴侣中的“植脂末”也是因为有相同的加工需要。 而薯条、薯片中含有的氢化油则是从另外一种渠道产生的。“植物油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在高温的环境下会产生变性,形成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反式脂肪,所以薯条、薯片中的氢化油更多的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为什么众多的商家都选择使用这种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呢?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植物奶油”的低成本是关键。“植物奶油比鲜奶油的成本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食品企业采购人员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说,“一箱植物奶油只需要100多元,可以制作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蛋糕,而同样的一箱淡牛奶就需要花几百元。如果将这个差价乘以几千几万再乘以年数,你想想看,那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面包、蛋糕、饼干、奶茶、薯条、薯片、冰激凌、咖啡……不知不觉中,植物油脂偷偷“占领”了我们的胃。为什么“遍地”都是植物奶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口感好,二是加工的需要,三是价格低廉。 继续阅读: 第21/212>页 请参见wiki版:警惕健康杀手反式脂肪酸 鉴别要看食品成分 分享这篇文章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百度搜藏 开心网 人人网 G书签 搜狐白 TAG: 反式脂肪酸 植物奶油 鉴别 饱和脂肪酸 更多内容参见专题: >NO.43 Antpedia 一周新闻快讯(2010.11.22~2010.11.28) >反式脂肪酸——食品安全的隐患 其它网友还关注过: 反式脂肪酸危害多 部分国家已禁用 美味背后 反式脂肪酸的“罪与罚” 反式脂肪酸甲酯混标(13组分,C14-C22) 标准品促销 粮油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分析方法通过验收 植物奶油含反式脂肪酸虽被曝光 美味依旧难挡 反式脂肪酸是营养问题 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 过量食用反式脂肪酸危害健康 如何科学对待 部分食品品牌“降反” 防“反”要看配料表 “植物奶油危机”:饼干和奶茶是“重灾区自己缩减

猪油里有很多洗洁精,解决办法如下:将油锅用开水冲洗干净后,再炒菜。毒性危害餐具洗涤剂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简写为LAS)和直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简写为AES)。根据对这两种表面活性剂的急性口服毒性的研究,确认LAS的LD50为0.5~2.0克/千克;AES的LD50为1.7~5.0克/千克。此毒性范围与食用盐和小苏打相当,应属无毒物质。洗涤剂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一般只有15~20%,经冲水稀释后约为0.1~0.15%。如根据漂洗1次来检测洗涤液残留的表面活性剂的量来估算,每只盘子上沾有的表面活性剂仅为0.0009毫克。若以每人每天需使用20只盘子计,则每天每人摄取量为0.018毫克;如漂洗两次或用自来水冲洗,则摄取量更微不足道。据相关研究,每人每天摄取表面活性剂的量在0.3~3毫克是安全线。那么,用餐具洗涤剂洗餐具后,餐具上残留的量远低于此线,因此,可以认定是绝对安全的,消费者可放心使用。同时,中国餐具洗涤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9985-2000),要求砷含量0.05毫克/公斤,重金属(以铅计)1毫克/公斤,甲醇1毫克/公斤,荧光增白剂不得检出等,这为餐具洗涤剂中的其它可能造成危害的组分制定了最高限量。如果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餐具洗涤剂应该是可以正常使用而无害的。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洗洁精中是不能添加甲醛的,然而,一些小厂家因为原料、生产过程、卫生条件等等达不到要求,只得使用甲醛作为防腐剂以保证洗洁精不变质。因此造成甲醛超标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企业对原料的质量把关不够,二是某些不法企业为了追求洗涤效果,违规添加了甲醛。除了甲醛,因为促进水相物质和有机相物质溶解,甲醇也会被添加其中。洗洁精的主要成分是烷基磺酸钠、脂肪醇醚硫酸钠、泡沫剂、增溶剂、香精、水、色素和防腐剂等。烷基磺酸钠和脂肪醇醚硫酸钠都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石化产品,用以去污油渍。直链烷基苯磺酸钠具有良好的去污和乳化力,耐硬水和发泡力好,生物降解性极佳,是绿色表面活性剂,应用于香波、餐洗等洗涤剂(含量60%)。脂肪醇醚硫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又称脂肪醇醚硫酸钠)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易溶于水,有优良的去污、乳化、发泡性能和抗硬水性能,温和的洗涤性质不会损伤皮肤。使用时请注意:在不含粘度调节剂的情况下,如果要稀释为含有30%或60%活性物质的水溶液,常会导致一种粘性高的凝胶。为避免这一现象,正确的方法是将高活性产品加到规定数量的水中,同时加以搅拌。而不要将水加到高活性原料,否则便可能导致凝胶形成。抗泡沫剂常用的抗泡沫剂有:甲基硅油、丙烯酸酪与醚共聚物等。增溶剂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香精洗洁精中至少含有数种甚至几十种天然和合成香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