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降低知识性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流失原因以及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入手,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两方面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的具体措施。[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风险识别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技术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这种知识型员工的供需缺口,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并提供了可能。知识型员工日益频繁的全球流动,成为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不可避免会面临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对人才尤其是知识型人才的争夺。如何减少本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降低流失风险,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一、 知识型员工及其流失原因分析(一) 知识型员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因此,他们与传统上听从命令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员工不同。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第二,他们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第三,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终身就业能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需要经常更新知识;第四,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第五,他们自由选择企业,如果原有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可能会另谋出路。(二)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1.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因素。知识型员工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就业饭碗,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他们希望到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这种个性特征使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在一个组织工作。据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离职原因调查显示,“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被列于众多原因之首。2.企业因素。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他们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事业的发展,而企业要求他们能够创造价值。这就产生了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在目标方面的不同。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统一两者的目标,使知识型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的不满,进而造成他们的跳槽。从企业实践来看,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与企业相关的因素主要有:(1)薪酬不能反映他们的贡献或不公平的薪酬;(2)看不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3)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4)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认可;(5)承诺不能兑现;(6)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3.社会环境因素。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即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据美国的一份调查,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时,它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 陈旧老化,到1986年完全陈旧过时。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使知识型员工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知识型人才仍是稀缺的。以新兴行业的信息产业为例,据国际数据公司介绍,2000年全世界共有160万个左右的职位空缺。于是,一个出色的人才通常被几家公司争夺。人才的稀缺程度越高,人员流出的拉力越大。二、 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识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企业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率能够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高素质员工,淘汰不合格员工,使企业保持活力。但是,如果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缺乏一个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支撑,尤其是如果没有对组织保持忠诚的知识型员工的支持,企业必然会因缺乏人才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本文中所说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指的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失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其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风险。1.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带给企业的将是极大的损失,尤其是当这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或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世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曾经历过类似的一个教训。公司创业初期,天才设计师费根设计的第一代微处理器8080一炮打响,该产品给公司开创了巨大的市场。意想不到的是,费根在关键时刻离开了公司,并带走了另两名重要的技术人才,在外面重组了一个新公司,推出了比8080还要先进的新产品,很快将英特尔的市场抢去。这个沉重的打击,使英特尔几乎一败涂地。若干年后,英特尔才重新崛起。2.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那么这一关键岗位在一定时期内会空缺出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了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那么企业面临的风险将是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假如不及时补充,面对的必然是死亡。3.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使企业必须重新招募和培训新员工以满足对人员的需求,这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招募和培训费用,有时还要付出赢得新客户所需的成本。知识型员工属于稀缺人才,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取,而且招聘来的新员工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三、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策略通过上述对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和流失风险的识别,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将流失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避免风险事故(这里指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发生或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即采取风险的防范措施;二是风险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即采取风险的控制措施。(一)风险防范这是一种旨在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先的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它强调积极的激励,减少员工的流动意愿,从而降低流失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运用现代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建立知识型员工与企业间的新型忠诚关系。1.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该理念承认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能够对知识型员工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从而降低其离职意愿。比如,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知识型员工可以与企业经营者一同参与企业决策过程,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认可与尊重;在报酬方面,除了工资收入外,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识型员工还需要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配,具体可以采取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使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知识型员工还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权要求。有了这一理念,诸如参与管理、股票期权、自主管理等激励方式也就有了理论基础。2.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建立一个信息知识共享的电子化互动平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员工流失的防范。3.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建立一整套面向未来的培养计划。知识型员工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提升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资本以及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发展需求,使知识型员工不必跳槽到其他企业也能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减少了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可能性。4.帮助知识型员工自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知识型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例如,惠普公司在因特网上为员工提供技能和需要自评工具,帮助员工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这是该公司员工流失率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知识型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强,可以考虑在企业内部创建公开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便知识型员工控制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企业只在必要时,提供给知识型员工相关信息,协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特性和价值观,使他们准确定位,发现自己“心目中的职业生涯路径”。5.实施内部流动制度。某些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倾向,其流动具有某种必然性,他们或者是由于对原有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新技能。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迎合这种需求,减少离职倾向。比如,通过实行工作轮调,可以帮助员工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或者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公开招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或愿意从事更具挑战性、重要性工作的知识性员工能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了其流动意愿。如SONY公司定期公布职位的空缺情况,员工可以不通过本部门主管直接去应聘,如果应聘成功,则可以得到新工作;如果应聘不上,则仍从事原工作,同时等待下一次机会,而且不必担心会受到原主管的偏见,因为整个应聘过程是保密的。事实证明,内部流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6.招聘新员工时挑选与组织相适配的知识型员工。近来的研究显示,几乎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阶段的失误有关。同时,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流失的员工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该企业的文化。为了减少流失率,在引进新员工时就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要与组织相适配,进行基于文化的招聘过程。之后还要通过告诉新员工怎样工作,怎样与员工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避免因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二)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为了减少事故所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控制性措施,即当知识性员工流失时,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害,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措施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一个电脑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集成为一个信息包,可以方便和增强管理者对这些信息的管理。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人才储备信息、员工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随时了解知识型员工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根据企业以往的平均离职率,可以预测这一阶段的离职人员数,根据这一情况,提前从人才储备库中挑选后备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就降低了离职发生时岗位长期空缺的可能性。离职原因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用人、留人政策。企业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同业人员信息、同业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给信息等。通过对人才供给状况的了解,企业可以快速有效地为知识型员工流失后的空缺岗位补充优秀人才;而同业人员信息中,了解其他企业特别是直接竞争对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薪资福利水平和政策以及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本企业薪酬政策,防止因薪资问题而导致知识型员工的流失。2.做好人才备份工作。这一工作有利于保证企业不会因某些关键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中断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做好人才备份,一方面要强化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培训,使某项关键技术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同一尖端技术岗位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攻关。像海尔集团,同一产品,不仅国内有研发小组,在国外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同时开发,即使有几名技术人员流失,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影响。对于非技术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可采取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让这? quot;替补人员“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一旦发生这些岗位人员的流失,候选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从而降低了由于员工空缺而造成的损失。3.重视运用工作团队,建立工作分担机制。项目开发通过运用工作团队来完成,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团队中每一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因知识型员工流失而导致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因为每个成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和掌握全部技术,所以,即使某个员工跳槽到其他企业,也会因缺乏这样的团队而难以对企业构成真正威胁。对于某些掌握大量客户和业务的职位和部门,应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分担机制,获取客户和业务的某些重要环节和关键权力由公司统一管理。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的各种信息统一录入公司数据库,并对客户进行后续的服务和维护。这样就避免了因某个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造成大量重要客户的随之流失。4.合同约束。合同约束即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前,采用契约的形式规定员工对企业的义务,约束其行为,目的是为了防范由于员工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害。如企业可以与知识型员工事先签订“竞业禁止”协定,要求员工在离开企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企业还可以在合同中规定如果员工离开企业,需要继续为本企业保守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同时规定相应的补偿措施。在这一方面,企业应十分重视运用已有的《专利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担保。这是一种将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转移到企业外部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是保证人承诺对被保证人的行为不忠、违约或失误负间接责任。具体来讲,当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向用人企业推荐知识型员工时,使其承诺对所推荐员工在应聘、工作、离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失误或违约等行为负间接责任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管理来说,比如可以要求保证人承诺员工在规定期限内不得随意辞职,否则由保证人支付赔偿金。当然,为了取得这种承诺,员工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向担保人支付一定的担保费)。这样企业就把由于员工流失或行为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损失转移到了保证人,即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身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守劳动法有关员工权益的若干规定。
[摘要]nbsp;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降低知识性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流失原因以及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入手,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两方面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的具体措施。[关键词]nbsp;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风险识别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技术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这种知识型员工的供需缺口,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并提供了可能。知识型员工日益频繁的全球流动,成为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不可避免会面临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对人才尤其是知识型人才的争夺。如何减少本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降低流失风险,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一、nbsp;知识型员工及其流失原因分析(一)nbsp;知识型员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因此,他们与传统上听从命令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员工不同。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第二,他们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第三,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终身就业能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需要经常更新知识;第四,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第五,他们自由选择企业,如果原有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可能会另谋出路。(二)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1.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因素。知识型员工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就业饭碗,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他们希望到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这种个性特征使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在一个组织工作。据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离职原因调查显示,“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被列于众多原因之首。2.企业因素。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他们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事业的发展,而企业要求他们能够创造价值。这就产生了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在目标方面的不同。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统一两者的目标,使知识型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的不满,进而造成他们的跳槽。从企业实践来看,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与企业相关的因素主要有:(1)薪酬不能反映他们的贡献或不公平的薪酬;(2)看不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3)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4)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认可;(5)承诺不能兑现;(6)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3.社会环境因素。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即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据美国的一份调查,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时,它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nbsp;陈旧老化,到1986年完全陈旧过时。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使知识型员工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知识型人才仍是稀缺的。以新兴行业的信息产业为例,据国际数据公司介绍,2000年全世界共有160万个左右的职位空缺。于是,一个出色的人才通常被几家公司争夺。人才的稀缺程度越高,人员流出的拉力越大。二、nbsp;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识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企业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率能够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高素质员工,淘汰不合格员工,使企业保持活力。但是,如果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缺乏一个比较稳定的员
还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这个我可以写的。一篇好的论文的结尾与文章的开头一样重要,结尾时一定是要用一两句概括性的语言对前文进行总结,最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旁征博引!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
问题一:五星级酒店人员流失现象的原因? 据观察,酒店员工流失大部分集中在中下层,以超过酒店员工人数40%的餐饮部为例,餐饮部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不固定,业务量相对集中,正式员工已无法满足庞大的业务需求,因此酒店与温州和四川几所学校签订了相关帮工协议由学生补足这个用工缺口。但协议期一满,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继续留在酒店,而是马上就辞职。员工高流失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酒店是服务业,工作任务繁重,加之酒店不像大多数企业实行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 而是实行轮班制。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日复一日的工作和领导的独断安排使员工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愉快,导致很多员工离开酒店。 2、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 受世俗观念的影响,酒店从业人员很少会把酒店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酒店工作当作是临时救急的饭碗而已。在传统观念里,酒店服务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属于低级工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酒店基层服务员的社会地位仍然比较低,使得酒店从业人员缺乏职业自豪感,从而跳离这一行业。如我们酒店大多数实习大学生,实习期一满,就迫不及待的离开酒店,另寻出路。3 不被客人尊重和管理者尊重,导致员工流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顾客进入酒店消费,觉得自己就高人一等,自认为顾客就是上帝,要什么就必须马上给他所希望的服务,有时候服务员一下子没有及时的给予服务,客人就不满意,甚至就发脾气,服务员很委屈。还有就是,管理者有时也不尊重服务员,以排班为例,排班时总是上级管理人员自己安排,很少征求员工的意见,更不要说商量。每个月也不能请假,只要请假一天,就扣除当月的全勤奖。 4 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员工流失 问题二:酒店员工流失的现状研究 1.酒店业员工流失的现状员工流失一直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难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员工流失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流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业人员的调入、调出之和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在其他行业,正常的人员的流动率一般应该在5%―10%左右,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酒店的流动率也不应超过15%。但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33家2-5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的一项调查显示,近5年酒店业员工流动率高达23.95%.随着酒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员工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酒店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酒店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跳槽。例如,杭州市10家酒店2000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2003年初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66.1%,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个别酒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 2.酒店业员工流失的特点(1)流动率高。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1999年7月对国内23个城市33家2-5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调查(以下所用数据也是此次调查的结果)统计,94、95、96、97、98年酒店业员工流动率分别为25.64%、23.92%、24.2%、22.56%、23.41%,五年平均流动率为23.95%。(2)酒店星级越高,流动率越大。四、五星级酒店员工流动率为25.74%,二、三星级为20.15%;合资酒店员工流动率(26.72%)高于国有酒店(21.18%)。(3)人才流失快。外语好、学历高、能力强、年龄不大,且处于管理岗位及专业技术岗位的人才流动频繁。3.酒店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1)酒店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酒店人才难求一是因为酒店属服务性行业,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全社会对酒店人职业的理解存在偏见,从事酒店行业常被认为是“伺候人”、“吃青春饭”的工作,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做酒店缺乏荣誉感。在城市居民普遍为独身子女的背景下,这种职业偏见的影响日益加大,众多年轻人不看好酒店行业,大学生更是如此,就算是进入酒店行业的,许多人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潜心做酒店,当时机成熟,这些酒店人才就毫不犹豫地辞职,进入其他公司或企业。二是酒店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的强度更高,工作没有常规性,非常辛苦,一线员工都要实行三班制,即使是管理人员也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一切都必须以顾客为中心。许多高素质的酒店人才不堪重负,最终离开酒店行业。三是目前社会上的就业面更为广泛,对于具有众多技能的高素质的酒店人才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留在酒店行业,他们会选择一些工作时间相对有规律、劳动强度相对适中的企业就职,这也促使大量酒店高素质 酒店人才外流。(2)薪酬体系不尽合理,制约高素质酒店人才的成长首先是当前酒店行业的酬薪相对较低。笔者曾经将酒店与银行、医院、学校等行业的薪酬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80年代中期,一位酒店主管人员的月薪约为1500―2000元,而现在,通胀率已是过去的四至五倍,而目前一位酒店主管的工资水平仍停留在1500―2000元,而其他几个行业在80年代中期的工资水平均低于酒店行业,但他们是随着通胀率的增长而增长的,目前收入水平均已超过酒店,但酒店业薪酬水平的基本停滞不前,这势必影响酒店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薪酬水平的相对偏低是高素质酒店人才大量流失到业外的直接原因。其次,数量型的用人体制,制约着高素质酒店人才的产生与培养。目前多数国......>> 问题三:酒店为什么留不住优秀员工,酒店员工流失原因,酒店如何留住员工 我曾在五星级酒店当过实习生 作为现在九零后我可以告诉您酒店留不住员工,一是待遇不够好,虽然酒店包吃包住但是每天都要加班而且不给人算加班,而且现在的年轻人的想法就是准时下班,去干自己的事情 问题四:酒店对员工流失率如何看待? 酒店员工流失的个体和社会原因分析 1个体原因。员工会因追求更高的物质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或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而放弃酒店工作,当然,员工流动也会受到职业兴趣、能力水平和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1)追求更高的回报。大部分员工离开酒店都有对薪酬不满的原因。酒店员工普遍认同职场“跳一跳,涨一涨”的潜规则,随时谋求在不同企业和行业积累经验来获得薪酬水平较快增加。 (2)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传统酒店采取职能式的组织结构,集权程度高,纵向等级层次多,基层员工的晋升路径长且缓慢。新兴酒店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要求,但是由于层级的减少和职位减少,酒店员工难以看到未来的发展机会,晋升之路仍然遥遥。尤其对于酒店的新员工,在“论资排辈”的压力下,因为难以看到未来的发展机会,在试用期就离职的比例相当高。 (3)谋求工作环境的改善。酒店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形式决定了酒店员工的工作特点,一线员工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长期的高负荷使员工身心都承受很大压力。尤其到了旺季,员工加班成为惯例,常常成为压倒员工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酒店内部部门众多,人员密集,员工为升入高一层次的有限职位经历着激烈的竞争。过大的竞争常常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长期处于其中,加速了员工心、身的疲劳。因此,员工对工作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的不满促成了其跳槽行为。 2社会原因。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3到5年内大量流失到其他行业,这种现象反映出酒店员工的就业行为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服务工作的地位不高,而且酒店工作端的是“青春饭碗”,年轻时做做无妨,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同时,服务行业奉行“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常常牺牲员工满意换取顾客满意,也是酒店员工离职的社会动因。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的快速发展,酒店数量增加过快,客观上使得行业竞争加剧,为员工的频繁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 问题五: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 1.酒店餐饮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人们消费观的改变,餐饮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经营管理者更需要懂经营、善创新、引导消费潮流,同时需要高端的餐饮人才来对饮食文化、理念进行开发,创新。市场对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 2.人才缺乏已成为酒店餐饮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酒店中餐饮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酒店满足宾客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有些酒店中,餐饮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客房。由于观念的误差,酒店餐饮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人力资源贫瘠和人才匮乏已成为目前酒店餐饮面临的共同难题,并已成为制约酒店餐饮发展的栅栏。 3.酒店餐饮的人才优势已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餐饮的迅猛发展,酒店餐饮人才大量流失,原先酒店餐饮名厨云集,技术高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人力资源优势已趋于淡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餐饮企业进军中国市场,酒店餐饮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没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酒店餐饮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成强势品牌,因而也就难以应对国内外餐饮企业的竞争。 4.酒店连锁化发展更需要餐饮人才的支撑 我们知道,酒店餐饮的发展更依赖于人的因素;跨地区发展竞争优势的取得也是基于人才的发展和技术的复制能力。然而,近年来,一些走连锁化发展道路的酒店企业越来越感受到餐饮发展的后劲不足,以及餐饮品牌的缺失,归根到底,酒店的餐饮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餐饮的进一步发展。餐饮技术人才和餐饮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 酒店餐饮人力资源现状 1.岗位人员结构 从我们对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调查来看,目前在酒店餐饮人员结构中,餐厅服务及管理人员占总比例的52.66%名,厨房厨师及管理人员占47.34%。 2.学历结构 目前酒店餐饮的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总人数的24%;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71%;大专学历(包括进修取得的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66%;本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0.34%。 根据社会相关人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酒店大专以上学历在占总员工平均比例为11.2%,餐饮从业人员的学历比平均水平要低6.2%个百分点。 3.餐饮从业人员工作年限 为了能更好地分析酒店餐饮人员的稳定性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工作年限分析。如下表: 表1 餐饮从业人员工作年限情况 岗位类别 总体人数 0~2 2~5 5~ 厨师 575 215 206 153 服务员 715 325 190 115 文员 10 7 3 0 领班 103 12 35 51 主管以上 55 0 10 30 整体合计 1458 559 444 349 从统计数据来看,酒店餐饮从业人员中,0~2年工龄的新员工基本上占了38%,2~5的年以上占30.4%,5年或更久的员工占23.94%。在管理层面的员工这点显得尤其突出,五年以上员工占了绝大多数。 4.性别结构 根据统计,目前酒店餐饮人员中,餐厅男女比例为1∶3.7;而厨房中男女比例为5.3∶1。管理层面性别差异不大,略有变化,从统计的数据来看,餐厅的管理人员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3;而厨房的比例为5.6∶1,但基本成正比。性别结构比例分析对人员培养和人员招聘上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5.餐饮从业人员的来源 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酒店餐饮从业人员中,主管以上人员来源主要是社会有相关经验人员 (50%),学校相关人员 (18%),社会非相关人员 (18%)。进一步细化分析,厨房主管以上人员来自社会相应人员58%,学校相关人员26%;餐厅一块来自社会相关经验人员63%,非经验人员31%,来自学校的主管级别人员仅......>> 问题六:酒店一线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建议? 1. 虽然是打杂的 职责也要明确一下。 可以分区域 也可以分任务 2. 一线员工也是人。尽量不要多头管理 问题七:关于酒店人员流失的参考文献 [1] 王文锋. 酒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影响及原因分析[J]. 网络财富, 2009,(21) . [2] 杨娇. 酒店业员工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22) . [3] 贾海芝. 浅谈如何提高酒店管理效力[J]. 经济师, 2009,(12) . [4] 刘伏英. 我国经济型酒店核心功能的回归[J]. 经济导刊, 2009,(11) . [5] 彭小舟,尹华光. 张家界酒店业员工高流失率问题研究[J]. 消费导刊, 2009,(08) . [6]到一线留住人才[J]. 造纸信息, 2008,(02) . [7] Ken Fouhy. 快速而稳定地发展[J]. 现代制造, 2005,(01) . [8] 杨晶. 外企中高层管理人员流失问题初探[J]. 知识经济, 2007,(08) . [9] 李玉梅. 浅谈现代企业员工的忠诚度[J]. *** 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06) . [10] 李爱敏. 对酒店员工流失的思考[J]. 职业, 2006,(S1) . [1]孔海燕,汤姆・勃姆. 旅游业国际化背景下的饭店员工技能研究[J]. 商业研究, 2008,(02) . [2]吴本. 从组织创新角度论饭店客房产品竞争力的提升[J]. 旅游科学, 2005,(05) . [3]罗旭华. 饭店知识型员工离职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 旅游学刊, 2004,(S1) . [4]黄丽娟. 浅析经济型酒店在新时期的发展策略[J]. 南平师专学报, 2007,(04) . [5]徐华巍,徐海霞.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经济型酒店中的应用[J]. 企业导报, 2009,(03) . [6]孔海燕. 基于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星级饭店员工素质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7,(10) . [7]寇俊剑. 论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商业, 2009,(03) . [8]郝芳,邓新华. 模糊综合评判在饭店员工培训评估中的应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 [9]李洁,张德全. 试论饭店员工忠诚的培养策略[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9)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魏锦秀. 饭店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初探[D]. 青岛大学, 2006 . [2]史丽. 星级酒店薪酬体系优化设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 [3]郝芳. 饭店客房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 [4]马琼瑛. 酒店基层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研究[D]. 厦门大学, 2007 . [5]苏鸿. 星级酒店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 . [6]范之颖. HX公司人才保持策略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 [7]王蕾. XX酒店培训体系的再设计和应用[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 [8]费照伟. 北京市星级酒店员工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 问题八:饭店流失员工平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工资低 没加班费 环境差 一起干活的比较懒什么事都要帮忙 刚进去带我的老员工都走了我也撤了 有更好的去处 世界真大,想出去走走 我的辞职原因以上 问题九:外国酒店员工流失问题及研究 有人认为能进入全球500强或者一家外企公司就是好的,其实不然,虽然一时可拿到比别人要多一点的工资,但是往往起点高,因此上升度也是一定的。而且,我们往往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进入这样的公司不并不一定就会快乐,而且有些外企经常会请一些新加坡等地的人来管理员工,老板常怀有优越感。往往不能从员工的角度去考虑,而是要我们为之创造多少利润,外国员工流失,要从这些方面分析原因,给员工以宾至如归的感觉,让他们上班开心,相信这样会好些的。 问题十:为什么酒店行业人员流失最大 1.酒店餐饮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人们消费观的改变,餐饮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经营管理者更需要懂经营、善创新、引导消费潮流,同时需要高端的餐饮人才来对饮食文化、理念进行开发,创新。市场对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 2.人才缺乏已成为酒店餐饮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酒店中餐饮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酒店满足宾客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有些酒店中,餐饮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客房。由于观念的误差,酒店餐饮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人力资源贫瘠和人才匮乏已成为目前酒店餐饮面临的共同难题,并已成为制约酒店餐饮发展的栅栏。 3.酒店餐饮的人才优势已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餐饮的迅猛发展,酒店餐饮人才大量流失,原先酒店餐饮名厨云集,技术高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人力资源优势已趋于淡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餐饮企业进军中国市场,酒店餐饮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没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酒店餐饮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成强势品牌,因而也就难以应对国内外餐饮企业的竞争。 4.酒店连锁化发展更需要餐饮人才的支撑 我们知道,酒店餐饮的发展更依赖于人的因素;跨地区发展竞争优势的取得也是基于人才的发展和技术的复制能力。然而,近年来,一些走连锁化发展道路的酒店企业越来越感受到餐饮发展的后劲不足,以及餐饮品牌的缺失,归根到底,酒店的餐饮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餐饮的进一步发展。餐饮技术人才和餐饮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 酒店餐饮人力资源现状 1.岗位人员结构 从我们对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调查来看,目前在酒店餐饮人员结构中,餐厅服务及管理人员占总比例的52.66%名,厨房厨师及管理人员占47.34%。 2.学历结构 目前酒店餐饮的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总人数的24%;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71%;大专学历(包括进修取得的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66%;本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0.34%。 根据社会相关人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酒店大专以上学历在占总员工平均比例为11.2%,餐饮从业人员的学历比平均水平要低6.2%个百分点。 3.餐饮从业人员工作年限 为了能更好地分析酒店餐饮人员的稳定性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工作年限分析。如下表: 表1 餐饮从业人员工作年限情况 岗位类别 总体人数 0~2 2~5 5~ 厨师 575 215 206 153 服务员 715 325 190 115 文员 10 7 3 0 领班 103 12 35 51 主管以上 55 0 10 30 整体合计 1458 559 444 349 从统计数据来看,酒店餐饮从业人员中,0~2年工龄的新员工基本上占了38%,2~5的年以上占30.4%,5年或更久的员工占23.94%。在管理层面的员工这点显得尤其突出,五年以上员工占了绝大多数。 4.性别结构 根据统计,目前酒店餐饮人员中,餐厅男女比例为1∶3.7;而厨房中男女比例为5.3∶1。管理层面性别差异不大,略有变化,从统计的数据来看,餐厅的管理人员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3;而厨房的比例为5.6∶1,但基本成正比。性别结构比例分析对人员培养和人员招聘上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5.餐饮从业人员的来源 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酒店餐饮从业人员中,主管以上人员来源主要是社会有相关经验人员 (50%),学校相关人员 (18%),社会非相关人员 (18%)。进一步细化分析,厨房主管以上人员来自社会相应人员58%,学校相关人员26%;餐厅一块来自社会相关经验人员63%,非经验人员31%,来自学校的主管级别人员仅......>>
你不需要找文献,了解你们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比如:福利待遇方面,领导管理方式等,知道这些了你就知道怎么办了
最新的关于酒店人员流失的参考文献
1.2酒店业“人才荒”依旧严重随着酒店业的发展,酒店员工培训的效果和成本加大问题的显现,酒店单靠自己对员工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酒店业的需要,一切表明酒店高级人才必须要有专业的院校来为其培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许多地方纷纷创办旅游学院,甚至许多知名大学也开始把旅游管理专业从其它学院中独立出来,形成专业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如浙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等。在这些旅游学院中,酒店管理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与此同时,很多学院还培养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就拿“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来为例:学校有自己的旅游管理学院,每年根据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招收110名左右的本科学生,为河南的旅游业包括酒店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大学四年中学院开设的与酒店有关的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服务礼仪》、《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世界著名酒店管理精要》等。此外学院在大三的时候开设有《酒店服务操作课》,学院有自己专业的模拟餐厅和模拟客房,在学校就对学生进行摆台、倒酒水、铺床等酒店的基本操作培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2008年2月17日结束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本高峰论坛”上,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荣获“中国旅游酒店业十佳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而更多的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单从不同院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数量来看,可谓人才济济,似乎真的是酒店业人才的春天来到了。当学校的大量的人才供给遇到酒店的强烈人才的需求的时候,应该是供需平衡,酒店人才得到满足,事实果真如此吗? 《南方都市报》2008年近期的一篇报道:4月8日,珠海市首个高校旅游专业招聘会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旅游企业参加了此次招聘会,其中有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近20家五星级大酒店参加了昨天的旅游专业招聘会,该校约有7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了这个专场招聘。除了珠海本地的国会、怡景湾等五星级酒店,还有东莞的龙泉国际酒店等省内酒店和宁波松兰山国际酒店、北京开元名都大酒店等国内20家五星级酒店都到珠海“挖人”。多名酒店招聘主管向记者反映,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级酒店人才招聘中的“通病”。宁波松兰山大酒店的招聘主管曾先生告诉记者,为吸引人才,该酒店的薪金中专设有“学历补贴”,其中专科生为每月50元,本科生为每月100元。“但我们还是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我们不得不为进入酒店的员工每周开设外语培训,浪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刘主任向记者介绍,全国开设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约有200余所,但是培养的旅游专业高级人才仍不能满足国内酒店业的需要。另据2006年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33.6558%;就业人数中,大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66%,本科学历的仅占总人数的0.34%;大多数酒店往往缺少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提升,从而,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2%。酒店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酒店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跳槽。例如,杭州市10家酒店2000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2003年初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66.1%,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个别酒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一方面,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为他人做嫁衣裳”,毕业开始就离开酒店业的不在少数。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酒店管理专科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全院每年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酒店就业。另一方面,酒店高学历“人才荒”依旧严重,往往招不到专业人才,就算招到也频繁流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酒店人才供需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的出现?
"员工餐太难吃,离职!"这是今年听过最任性的离职理由国立咨询丨自运行机制09-07导读:6月底到7月初,上海XY餐饮&自运行项目正式启动,在帮助该企业进行机制量身设计过程中,自运行有机会对餐饮行业大面积地调研。自运行设计师们发现,在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下,餐饮行业早已是重灾区,许多餐饮企业的软肋暴露在暴风骤雨中。不过,好在有了这番细致的调研作为基础,上海XY餐饮的机制项目推进十分顺利。上海XY餐饮领导层对项目组提供的设计方案高度认可,某些机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此,自运行希望用本次项目的经验分享,为其他餐饮同行的"灾后重建"带来一些借鉴。一、项目启动背景隔离期间,上海XY餐饮L总在线上学习了戴天宇教授的《自运行》课程,对戴老师课程中的自运行理念深感认同。有感于企业当下在连锁门店的扩张,和未来战略发展上的诸多问题,L总邀请自运行设计师巩永宁和胡项轶赴上海进行面对面交流。L总向设计师咨询了自运行过往的一些餐饮企业学员及相关案例,比如西贝餐饮、老船夫餐饮、李先生加州牛肉面、姚姚酸菜鱼、红荔村等等,其中西贝案例尤其让L总感兴趣。通过进一步地交换对餐饮行业的看法,L总肯定了与自运行合作的意向,当时就与巩老师确定在6月底7月初尽快启动项目。二、第一阶段——调研与初步设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面上兜售的许多现成工具、模板,常常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脱离实际地套用模板,好比病急乱投医,肯定行不通。因此,自运行的宗旨始终是:机制设计,始于调研。项目组首先展开第一阶段的调研工作,由表及里,先通过收集XY餐饮公司内部资料,包括组织架构、人事制度等等,对公司整体情况形成初步的了解;随后召集企业全体高管举行项目启动会,初步讨论公司遇到的各类管理问题和预期咨询成果,并在启动会最后确定内部访谈计划。在这个阶段,设计师不仅走访了总部和连锁门店,对相关人员依次进行访谈,还扮演神秘顾客走访门店和周边主要竞争对手门店,逐一比较菜品质量、服务和环境优劣,以及亟需改善的各项问题。这为《管理机制设计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准备,设计师也据此整理出《自运行机制设计初步思路》,确定了第二阶段机制设计方向。设计师在前期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正如前文提到的,上海XY餐饮也长期存在员工餐难吃问题,导致员工情绪消极、流失率高。"一家餐饮企业的员工餐难吃",这本身是一个悖论;很难想象一个每天用糟糕食物填饱肚子的团队,能够为顾客提供极致的美食体验。而企业高层却长期忽视这项问题,可见企业高层与一线长期脱离;这类现状也更加坚定了自运行"机制设计,始于调研"的信念。自运行认为,机制设计应该自下而上设计,从一线生产力着手,因为一线生产力往往是为企业创造盈利的主要群体。因此,设计师项目组决定提前设计出《员工餐流程改革与激励机制》,通过解决员工员工餐难吃问题,稳住一线团队。《员工餐流程改革与激励机制》,首先,员工餐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从一荤一素调整为四菜一汤,结果菜量过剩,第二餐就调整为三菜一汤,员工餐的浪费减少了,原料成本降低了15%以上。其次,利用"员工餐打分机制",让员工可以对餐品质量进行自管理,公司也会对评分较高的厨师给予奖励,评分较低则进行处罚,打分机制将员工餐质量显性化,推动了厨师对员工餐不断改善。这一项机制替代了传统自上而下的管控,体现了自运行"大道至简"的理念,实施一个多月来,员工对伙食满意度直线提升,员工流失率得到有效控制。三、第二阶段——系统完整设计有了第一阶段扎实的调研基础,第二阶段,设计师才能梳理出企业战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并系统撰写自运行机制方案。经过与上海XY餐饮员工及中高层团队多次全方位的方案研讨,该企业董事长与管理团队最终对整体方案表示了认可与接受,接下来双方也将全力推动落地。以其中几项机制为例:1.打造赋能型组织原来是双头领导,厨政部直管各店厨师长,导致前厅与后厨、营运部与厨政部之间壁垒严重;为了解决该问题,厨政部将只负责菜品质量管理、厨师培训与考核与新菜研发,以实现为厨师团队长期赋能,并守好菜品质量关;2.门店PK机制自运行为了激发各门店的积极性,同时兼顾各门店地段的差异,将传统的业绩评比改为业绩增长率PK,在确保GSC与客户满意度达标的前提下,对业绩增长率进行PK,激活各个门店的士气;3.员工星级管理机制员工需要提升,企业需要人才储备,如何将员工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目标捆绑成同一个"利益结"?设计师项目组采用"员工星级制度",满足员工技能提升的需求,也充实了企业的人才梯队;4.竞聘晋升机制自运行机制是系统的机制,有了员工星级机制的基础,基层有了向上奋斗的动力,但是对于顶级员工来说,想让他们继续奋斗,一般的薪酬激励以至于虚拟股激励都很难再产生激励作用。自运行认为最好的激励其实是让他们"为自己奋斗";因此项目组采用新开门店"负责人竞聘PK机制",让优秀员工有机会成为新店负责人,实现员工为自己奋斗;5.每月店长分享机制为了鼓励创新,发挥规模优势,项目组采用"店长分享机制",促进各门店横向沟通,店长团队相互赋能和自激励……以上几项机制(包括员工餐打分机制),仅为本次项目系统设计的局部展现,但足以显示其"自组织、自管理、自激励、自协同、自约束"的特征,以及自运行与传统管理学自上而下、一级管一级模式的本质区别;项目组将持续关注项目进度并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并针对机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迭代性跟进,最终帮助客户实现"员工自动自发,企业自我运行"。启发:员工餐难吃看起来是小问题,但是如果是企业很多问题的诱因,或者是员工最无法忍受的问题,那就不是小问题了,就像是当年商鞅变法的"徒木立信",变革无小事,信心是所有改革的心理基础,没有牢固的心理基础,任何变革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1、制定一堆愚蠢的规则公司当然需要规章制度,但万不可制定目光短浅、马马虎虎的规章制度,妄图以此建立秩序。无论是过分严格的考勤制度,还是迟到罚款、顾客损坏餐具服务员赔钱,甚至只是几条多余的规定,都可能把人逼疯。2、无差别对待员工一视同仁的方法虽然适用于学校教育,却不宜用在工作场所。对优秀员工而言,这意味着不管自己表现多么好(而且优秀员工通常都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待遇都和只会打卡上下班的傻瓜无差。3、容忍员工的不良表现据说,一支爵士乐队的水平取决于其最差的乐手,无论其他乐手多么优秀,观众听到的都是最差乐手的演奏。公司亦然。若公司丝毫不处罚表现差的员工,他们就会拖累其他员工的表现,尤其是最出色的员工。如果管理者情商不足,不能有效处理不良表现的问题,这类情况就会发生。4、对员工的成绩没有肯定管理者容易低估表扬的力量,尤其易低估其对于极度需要激励的优秀员工的作用。人人都爱荣誉,勤勤恳恳、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员工尤甚。奖励个人的贡献,这说明管理者予以了重视。管理者需要与员工沟通,找出他们各自喜好的奖励方式(有的人希望涨工资,有的人希望得到公开表扬),用以嘉奖他们良好的工作表现。若奖励制度实施得当,则奖励对于优秀员工而言是常有之事。5、不关心员工超过半数员工离职的原因是与上司关系不佳。聪明的公司会确保其管理者懂得如何做到既专业又不乏人情味(可以先来个情商测试)。这类管理者会为员工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理解员工的难处,同时也会让员工接受各种挑战,哪怕这个过程会痛苦。如果老板从不真正关心员工,那么其手下的人员流动就会比较高。没有人愿意将每天的时间奉献给只知发号施令、只关心业绩的老板。6、不为员工描述公司的发展蓝图不停给员工分配任务,这样做似乎效率很高。然而,对优秀员工而言,不清楚公司的蓝图,可能成为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优秀员工愿意承担更大的工作量,是因为真心在意自己的工作,因此这些工作必须有价值。他们如果不知道其价值何在,就会产生疏离感,觉得漫无方向。他们在这家公司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就会去别处寻找价值。7、员工无法追求自己的爱好谷歌公司规定员工投入至少20%的时间去做“自认为最有益于谷歌的事”。这些兴趣爱好的项目催生了优秀的谷歌产品,如谷歌邮箱和广告联盟,但其最大的作用是培养了高度专注的谷歌员工。才能出众的员工往往满怀热忱。让这些员工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爱好,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对工作的满意度,但很多管理者却把员工的工作范围限制在一个小空间里。这类管理者担忧,如果让员工扩大注意力范围,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的效率就会降低。这种担忧纯属多余。研究表明,如果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追求自己的爱好,其大脑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此时的效率是正常效率的五倍。8、工作毫无乐趣如果员工工作得很无聊,这就是管理者的问题。员工不愉快,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好公司都会清楚一点:让员工适当放松很重要。
关于离职马云有总结过两点: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各位酒店老板,你的员工选择辞职,是因为什么?真的仅仅是因为钱少吗?下面这几点最真实!看不到未来餐厅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在这个餐饮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企业能生存多久,很难讲。其实很多企业有很好的规划,也有很好的前景,可是员工并不知道。好的前景一定要及时与员工分享,让大家感觉到在企业工作是有前途的。总受气餐厅员工对直接上级的管理方法和做派不满意,好多员工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辞职的真正原因就是受不了某某的“狗脾气”,多大的领导呀,天天牛B哄哄的。其实,这一点对于主管、厨师长也是非常的委屈,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好:员工工作做的不到位,我难到就不能说几句吗,做工作我不怕得罪人!可是,不得罪人就不能工作了吗?所以说餐厅员工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委婉地进行表达,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生活条件差虽说餐厅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但是并不意味着来自农村家里就一定很穷。如今85、90后是餐厅员工的主流,很多人从小生活的环境非常安逸。对于这些员工来说,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学不好,他们就干不好。试想一下,如果员工宿舍离工作地近点,空调暖气足点,网速快点,生活方便点,谁都不舍得离开!行业地位低餐厅员工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这一点非常关键。很多人做这份工作只是因生活所迫。稍有不如意,就会离开企业,甚至会离开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人认为服务行业是伺候人的行业,没有地位。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摆正态度:“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是功德无量的行业!如何摆正员工的心态?那么就要靠餐厅的老板怎么做了。不满意被罚很多餐厅在制度设定时只考虑到企业的利益,很少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比如有一家店,客人经常因质量问题退菜,根据酒店制度规定对厨房的员工要进行处罚,员工能接受,但只要一罚款就容易有情绪。原来该酒店要处罚整个菜品的菜金,作为动辄上百元的菜品,员工接受不了如此高的罚款。所以说制度与流程不合理会极大地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不被重视餐厅员工感觉待遇与贡献不成正比,干得多,拿的少。而且领导对此也不领情,既没有物质奖励,也没有精神鼓励。反而是老板所谓的亲戚或者亲信,没有干活只会指手画脚,员工越干越没有动力……工作强度大工作量不合理。餐厅员工上班12个小时是正常的事情,如果遇到顾客不愿意走,那么下班时间将会遥遥无期。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太大,经常性的加班加点导致身体吃不消。很多餐厅员工不乐意加班,加班没有任何的加班费及补休制度。别的行业,周末或者节假日都有两倍或者三倍工资,但是在餐饮行业从来没有听说过。私人时间少别人放假我们上班,别人吃饭我们工作,这是酒店人最真实的写照。工作与生活之间经常性的发生冲突,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过年过节也很难得能与家人团聚。多少人在餐饮行业工作了10多年,回家过年的次数不超过一个手掌的?还有多少厨师因为没有时间依然打光棍的?工作环境复杂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餐饮新人来讲,很难适应餐厅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餐厅酒楼都有拉帮结派的现象。听你的还是听他的?谁是老板的亲信?谁又是那个部长或者主管的心腹?常常把新人搞得心力憔悴。家人不支持家人不支持是有原因的。逢年过节酒店人基本都在店里忙活,很少能与家人团聚。而且一部分人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餐饮这个行业有偏见。90后厨师阿龙他因为喜欢这个行业所以选择做厨师,但是一直都遭到家里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就是厨师工作时间长,没有节假日可言。即使他偷偷跑到广州学厨,但是被家里人发现后还是被迫放弃。不愿下一代跟着受苦中国有子承父业的传统,但是在餐饮行业却很少。小编曾经采访过很多厨师,他们虽然话里表示很热爱餐饮行业,但是问到愿不愿意让孩子也做厨师?他们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不愿意!”为什么呢?回答也很一致,就是餐饮行业太辛苦了,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走这样的一条路。
餐饮员工离职原因:
1、不满意薪酬和福利待遇
众所周知,餐饮业服务员的工资普遍较低,辛辛苦苦忙一年,到头来没赚几个钱,谁也不愿意接受。而且他们的工作时间比较长,逢年过节没得放假,年终奖则更是一种奢望了。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员工就会选择离职。
2、对工作环境感到失望
在外国,餐饮行业的服务员受人尊重,还能收到小费。然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当服务员却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他们经常都会受到一些素质不高的客人的刁难,而有些餐饮业的管理者不但不注重这个问题,还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员工颐指气使,店员做错了一点事情,不是罚就是骂,一点人情味也不讲。店员工作做得好,也没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长期如此,员工对工作环境感到厌恶,离职就在所难免了。
3、看不到晋升希望
餐饮管理岗位少,很多人在一线服务岗位摸爬滚打好几年也得不到晋升。职业晋升难,使他们根本看不到职业前景,这也是餐饮业服务人员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L.D.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2006.6: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2006.5: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006.6: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3: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2006.10: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2007.6: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ENTERPRISEVITALITY.2002.12: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2006.6: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2005.6.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2006.11:26.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
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参考文献怎么写一、普通图书(包括教材)、论文集、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二、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参考文献一定是引用原话吗参考文献不一定引用原话,可以原话引用,但不能太长,只能一两句。也可以参考思想,用自己的话表述,这样可以多参考一些,整个一段都行,只要把标号在断尾标示出来就不算抄袭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需要标注出处。有的时候,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你可以放到脚注或者尾注进行解释。
题目:中国酒店业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些都给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零售中心和金融中心,旅游商务人流大幅增长,为中国酒店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虽然我国现代饭店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行业规模,设施质量,管理模式,还是经营理念都取得狡狯的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在酒店的轮岗交叉的时间锻炼之中,发现酒店各个岗位员工服务意识对酒店竞争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员工服务意识和酒店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的这一论题,结合当代世界酒店业的发展,指出如何增强服务意识,并提出如何通过服务意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是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顾客现阶段对饮食住宿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来改善酒店目前的经营方式,不仅为客人提供规范化的服务而且还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让客人切实感觉到我们服务意识在不断的增强。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客人的观察逐步了解客人的需要,为他提供及时需要并热情的服务。进而提高顾客的回头率,提升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一案例的分析,弄清案例的原因,改进相关服务,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酒店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个优秀的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可以给你写换个系统 look my name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提供一个学校范文仅供参考: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2.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2.国内外研究现状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3.选题研究的内容: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一)机遇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二)对策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5.研究与写作计划:2014年3月1日——3月6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2014年3月7日——3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2010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2010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2010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