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
乙肝核心抗体(HBcAb)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对应抗体,它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反而是受到乙肝病毒侵害的指标之一。它包括IgM、IgA、IgG三种类型。IgM型是判定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3-6个月。
假如HBcAb-IgM持续高滴度,表明乙肝有慢性化倾向。如果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HBcAb-IgM滴度高,说明乙肝病毒正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HBcAb-IgG出现较晚,不是保护性抗体,检测HBcAb-IgG具有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1、HBV复制指标:乙肝核心抗体高滴度存在常表示体内有HBV复制。
2、HBV感染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和鉴别中,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比较,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的增长,可诊断为HBV感染。乙肝核心抗体在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3、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时表示乙肝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区别的标准是进一步检查核心抗体的两个分型:核心体IgM和IgG。
高滴度的乙肝核心抗体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乙肝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
核心抗体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表示现在已康复。
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
(1)筛选供血员。
(2)可作为乙肝病人或携带者的特异性诊断
(3)对乙肝病人预后和转归提供参考。
(4)研究乙肝的流行病学,了解各地人群对乙肝的感染情况。
(5)判断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
扩展资料
指标
检查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Ab)等。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乙肝病毒亚型感染或是体内的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HBeAg)
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的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抗HBe或HBeAb)
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肝核心抗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肝五项对照表
yǐ xíng gān yán hé xīn kàng tǐ
HBcA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B core [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antiHBc [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bodies to hepatitis B core,antiHBc)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相应抗体[1]。
HBcAb包括IgM和IgG抗体,早期以IgM为主,一般持续6~18周,一般作为急性HBV感染的指标;急性感染恢复期或慢性持续感染时以IgG为主,可持续存在数年。
抗HBc;HBcAb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血清学检查 > 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血液
采用基因工程重组HBc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查标本,同时加入抗HBcHRP,与抗原形成竞争结合,如待测标本中抗HBc含量高,则抗HBcHRP与HBcAg结合少,加入TMB底物时显色淡,反之则显色深。
包被抗HBs反应板及HRP抗HBs,阴、阳性对照血清,洗涤液、底物液等。
(1)实验准备:从冷藏环境中取出试剂盒,在室温下平衡30min,同时将浓缩洗涤液作1∶20稀释。
(2)加待测标本每孔0.05ml,并设抗HBc阳性对照、抗HBc阴性对照各2孔,空白对照1孔。
①1∶30稀释血清(血浆)检测结果代表临床意义。
②原倍血清(血浆)检测结果代表流行病学意义。
(3)加酶结合物每孔0.05ml,空白对照不加,充分混匀,置37℃孵育30min。
(4)洗板机洗板选择洗涤程序5次洗板,最后拍干。
(5)加显色剂先加显色剂A,每孔0.05ml;再加显色剂B,每孔0.05ml;充分混匀,放置37℃避光孵育15min。
(6)终止反应每孔加终止液0.05ml,混匀。
(7)测定用酶标仪读数,可选择单波长450nm(以空白孔校零)或双波长450/630,读取各孔OD值。
正常为阴性。
Cutoff值计算原倍血清COV阴性对照OD值×0.3。
1∶30稀释血清(血浆)COV阴性对照OD值×0.5。
样品OD值≥COV为阴性,样品OD值小于COV为阳性。
HBcAb阳性可作为乙型肝炎感染期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指标。 ①有助于确认处于“窗户期”(抗原消失,抗体尚未形成)的急性乙型肝炎。 ②有助于发现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 ③高滴度示病毒复制,低滴度时无传染性;低滴度抗HBc和抗HBs并存时,示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 ④用于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疫苗的安全性鉴定,各种血制品安全性监测,献血者筛选等。 ⑤有助于发现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感染者和携带者。 ⑥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期滴度很高,以后逐渐下降,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或免疫记忆反应,抗HBc可保持20年以上甚至保持终生。
(1)试剂使用前应摇匀,并弃去l~2滴后垂直滴加,注意均匀用力。
(2)从冷藏环境中取出的试剂盒应室温平衡30min再进行测试,余者应及时封存,置冰箱内储藏备用。
(3)冷藏的待查标本需置室温平衡30min,再可检测。
HBcAg(hepatitis B core antigen,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是单一多肽,分子量18848u。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在HBV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能反映血清中:Dane颗粒的存在及肝内HBV的复制,并可与其他的HBV血清学标志物起互相配合和互相补充的作用。只是由于其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迅速地与血清中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因而难以在血清中测得游离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常用ELISA和IRM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
血清学检查 > 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血液
待检血清经脱蛋白外壳剂处理后,与包被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HBc结合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加入酶标记抗HBc,则形成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遇底物显色,其颜色的深浅与待检血清中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含量成正比。
见商品试剂盒,包括:已包被固相载体板条、HRP抗HBc、脱蛋白外壳剂(NP40)等。
将待测血清处理后,基本同HBsAg测定。待检血清的处理:取血清0.4ml,加生理盐水1.0ml,混匀后40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加入抗HBc 50μl,37℃孵育1h,移置4℃过夜,次日取出加NaCl 3ml,4000r/min离心30min,弃去上清,即可得到HBV免疫复合物,然后再重复用NaCl洗2次,目的是除去剩余的抗HBc对实验的干扰。提取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将HBV颗粒进行裂解,在沉淀物中加入4%NP40 100μl,并用玻棒搅碎沉淀物,置37℃孵育15min,即为处理后的待检血清。
阴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存在于含量高的血浆和肝组织中,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中,血中测不出。
您好,乙肝病毒DNA ,在乙肝的病程中还是起到了一个主要的作用,没它也就没有乙肝了。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肝的关键,所以说,检测乙肝病毒DNA对之后的抗病毒治疗以及判定预后效果都很关键。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的肝病信息可以登录中华爱肝网,也可以在线咨询,如果您是肝病患者可以参加爱肝一生公益资助计划,
楼主您好1 乙肝前S2抗原是判断HBV感染病毒是否活动和较大传染性新的标志,是乙肝两对半与HBV-DNA检测有效补充,是乙肝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的一个可靠标志2 目前对于判断病情情况主要依据肝功能、B超等检查结果,并不是以两对半检查结果为参考3 建议平时戒酒限烟,避免过于劳累,避免长期熬夜,饮食清淡、营养全面、三餐规律,避免长期高脂高糖饮食。
直接引用指逐字逐句,一字不差,一字不漏地引用。
直接引用可以证明观点或文字的权威性,可以保留所引内容的原始文字,也可以强调所引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引用时,引文要尽可能简短,如果引文过长,即超过半页,要把引文放到附录部分,并在文中说明。
直接引用是引用原话,必须用引号,并且除了标明作者和出版年以外,还要标明具体页码,p.与数字之间有空格,如下所示:Darwin used the metaphor of tree “to express the other form of interconnectedness — genealogical rather than ecological” (Gould, 1989, p. 14). 如果在正文中提到你要引用的作者,而且是直接引用,则需紧随其姓氏后用括号标明出版年,然后在引用的引号后用括号标明具体页码,如下所示:Gould (1989) explains that Darwin used the metaphor of the tree of life “to explain the other form of interconnectedness — genealogical rather than ecological—and to illustrate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history of life” (p. 14).直接引用注意事项1、双引号表示直接引语,单引号只用来标注引语中的引语,如下所示 正确:Researchers claim that the “question of indefiniteness does not arise for non-referential noun phrase” (Thompson, 1981, p. 129). 错误:Researchers claim that the 'question of indefiniteness does not arise for non-referential noun phrase' (Thompson, 1981, p. 129). 2、引语不得使用斜体或粗体来表示。3、引文出处使用括号夹注的方法(一般不使用脚注或者尾注)。
4、短于三行的一句或者短于一句的引语应该写入正文,并且用双引号标明。正文中,括号夹注放在句末标点以内,但不得放在引文的引号以内。
规范: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 1988, p. 33). 不规范: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 1988, p. 33) 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 1988, p. 33).” 扩展资料: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参考文献的作用是:1、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2、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4、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要求1、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应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
注意一定要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2、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中文参考文献请改为中英文对照。
3、文后期刊类、会议论文集中的参考文献表中的英文期刊名称、会议论文集名请写全称。4、各类参考文献请严格按照“二、各类参考文献写法”中的标点符号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1、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2、题目 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或符号,尽量避免用英文缩写。
3、作者、单位和脚注 作者姓名居题目下方,单位名称用括号注于作者下方,写至具体科室并注明城市和邮政编码。稿件首页的脚注处用中(英)文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简介,包括学历、职称、学衔(如院士、博导、硕导或其他学术头衔)、研究方向、本研究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编号(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将优先发表)、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
作者姓名的排列顺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更动,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
对文章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通讯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
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或本人签名。 4、摘要 本版采用结构式摘要(讲座与综述可不按此结构书写),摘要的内容应客观真实,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前三部分切忌掺杂作者的主观见解、解释和评论。
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 5、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2~8个关键词。
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
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6、序号及标题层次 文中的各种序号,全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左起顶格书写。标题层次不宜过多,有标题才有序号,标题层次按第一层1,第二层1.1,第三层1.1.1,第四层1.1.1.1的顺序逐级标明,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下圆点相分隔,最后一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写法如下: 1△△△△(章的标题,顶格,占一行) 1.1 △△△△(条的标题,顶格,占一行) 1.1.1 △△△△(顶格,接正文) 1.1.2 △△△△(顶格,接正文) 7、图表 每幅图表附在文中,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
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
本版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约为5:7左右。
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
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
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
8、单位 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请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余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
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 10kPa ( 75mmHg ),但如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数值。 9、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
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95%,(50.2±0.6)%不要写成50.2±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cm。
10、统计学符号 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 (1) 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 表示(中位。
论文书写要求与格式 一.封面(纸张大小:A4) 封面应由以下几个部分顺序组成: 论文题目(居中,2号字,黑体) 作者姓名(居中,4号字,黑体) 指导教师姓名(居中,4号字,黑体) 单位(居中,4号字,黑体) 论文完成日期(居中,5号字,黑体) 二.论文主体(纸张大小:A4) 论文主体应由以下几个部分顺序组成: 论文中文题目(居中,2号字,黑体) 作者中文姓名(居中,4号字,黑体) 作者中文通讯地址(居中,5号字,宋体) 指导教师中文姓名(居中,4号字,黑体) 中文摘要(30-50字,小4号字,宋体) 中文关键词(3-5条,小4号字,宋体) 正文(3000-5000字,4号字,宋体,可分成若干部分) 参考文献(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给出编号,并在文章中引用的地方使用此编号)[(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页码/(杂志)作者,文章题目,杂志名,卷(期)(年),页码] 56。
参考文献及注释
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据、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的均应列于参考文献中或加以注释,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论文分章节的,每章结束后都应该注明本章参考文献,不分章节的在文后统一注明。注释统一按分页下注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各类引用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
(1)学术期刊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学术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3)有ISBN号的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6)技术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9)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设定好文章的目录结构后,突然发现中间要添加或者删除一个章节,添加删除容易,可是其后遗症就是后面的编号都要跟着变动。
比如要删除第二章,那么原理的第三章就要改为第二章,后面的要跟着动,添加也一样,很麻烦。 第二个情况就是参考文献的上标问题。
硕士论文参考文献都有好几十个,一般论文会要求按照论文的引用顺序列出参考文献。如果需要添加新的参考文献,那么这些参考文献的上标号又会跟着变动。
目录自动生成简单说下,将文档切换到大纲视图,然后设置你要设定成目录的文字的大纲级别。如果将大纲级别设定为1级,那么就是1级目录,一般我们会设置到3级,这样会生成1、2、3级目录。
设定好后,在要插入目录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就可以了。格式在另外设置下就行了。
现在来说说这两个的简单解决办法。 首先都要设置成段落编号。
将你要设定的一级目录设定成一级编号,二级目录设定成二级编号等等。参考文献一样,设置成段落编号。
设定成段落编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插入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个项目时,其后面的变好会跟着变动,所以这就解决了因添加删除中间的项目,而要同时修改后面的编号问题了。 目录的更新,只需要在“大纲视图”下点击更新目录,或者在页面视图的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即可。
将参考文献设置成段落编号后,在需要插入参考文献引用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用”,找到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号就可以了。然后再自己设置一下格式。
还有几种方法,从网上摘录下来的。 (一)采用书签、交叉引用方法:参考文献的编号和引用步骤如下:(1)在word文档末尾添加几个文献,如:[1] 杨秀章.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Peter Weverka. Diane Poremsky.中文Word 2002专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注意,输入时应采用word的自动编号。
如果word没有自动编号,可自己插入(这个就不用细说了。)(2)给每个文献制作成书签。
如,选择“杨秀章.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插入——书签,输入书签名(杨秀章_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然后添加。注意书签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包含数字但不能有空格,可以用下划线字符来分隔文字,否则可能无法插入。
书签名最好与文献名一致,这样在它位置变化后,你仍能识别它。(图1) (3)在需要引用文献的位置,执行插入——引用——交叉引用,类型选择书签,选择需要引用的项目,内容选择“段落编号”。
至此,引用完成!(图2) 在全篇文档编完后,全选,右键选择“更新域”,编号就会改变成文献的最新位置。 还有一个通过插入脚注的方式引用参考文献。
1. 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已搜索,无重复)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对论文而言)。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
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
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13.参考文献越多,这种方法的优势就体现的越大。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分节插入参考文献的,具爽!存在一个小问题: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在每篇文章首页下以脚注形式注明文章收稿日期,如收稿日期:2006-05-20。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不用连字符。姓名均不缩写。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引述别人的观点,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这两种引用方式都要加上相应的注释,用来注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处。
2、直接引用指逐字逐句,一字不差,一字不漏地引用。直接引用可以证明观点或文字的权威性,可以保留所引内容的原始文字,也可以强调所引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引用时引文要尽可能简短,如果引文过长,即超过半页,要把引文放到附录部分,并在文中说明。
3、直接引用是引用原话,必须用引号,并且除了标明作者和出版年以外,还要标明具体页码,p.与数字之间有空格。
4、如果在正文中提到要引用的作者,而且是直接引用,则需紧随其姓氏后用括号标明出版年,然后在引用的引号后用括号标明具体页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引文网络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4]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5]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6]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7]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8]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1]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2]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3]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14]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徐凯. 硝基甲烷及其分解产物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D]. 四川大学 2014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4]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5] 张祎. 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稳定性与初始装填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弯港.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7] 李海元. 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8] 王争论. 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 林鹤. HMX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王娟. 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1] 董岩. 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2] 刘进剑. 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3] 赵国政. 氮杂环硝胺化合物的理论设计与母体合成[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4] 郭长平. 一步法微气孔球扁药成孔机理、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15] 金涌. 电热等离子体对固体火药的辐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晓东. 蛋白质复合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策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罗孟成.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及分子佐剂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3] 吴志强.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手足口病重要病原体的基因表达与复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刘丹. 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5] 江淼. 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6] 詹蕾.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纳米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7] 易昌华.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杨景晖. 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9] 刘娟. 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10] 喻正源. 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11] 陈晓庆. 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2] 李康. 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13] 王君. 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4] 申彦森. 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5] 金旭. 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6] 陶佳莉.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7] 高国振. 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8] 柳叶. 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9] 李围. 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0] 鞠湘武. 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3.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4.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抗病毒药物是不可以随便乱用的可以考虑采取中药治疗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来给你谈谈关于“乙肝DNA检测”的问题。 HBV-DNA称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乙肝病毒是一种部分双链DNA病毒,也就是说它的遗传物质是DNA,它载有病毒所有遗传信息,乙肝病毒靠它才可以复制、增殖、繁衍后代。研究证明,乙肝病毒的裸DNA(没有蛋白质包裹DNA)就有感染性,完成对宿主的侵袭,造成宿主体内出现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也就是说HBV-DNA相当于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因此,检测HBV-DNA是判断乙肝病毒有无复制的“金指标”。 DNA的检测的目的主要是判断目前患者病毒复制程度的大小,也是传染性大小,尤其在判断乙肝的转归,以及用药前后的疗效的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用药指征之一,尤其是抗病毒治疗。现在这种基因的检测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1)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参考: 1. 定性 “+”:阳性,体内病毒存在复制。 对应于定量方式中HBV-DNA>1×10E3 copies/ml。 “-”:阴性,病毒的复制程度低于检测限。 对应于定量方式中HBV-DNA<1×10E3 copies/ml。 2. 定量(准确性较差,但精度较高。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体外扩增) HBV-DNA定量单位在报告单上通常用“copies/ml”、“拷贝数/ml”或“IV/ml”表示,表示每毫升的血清或血浆中病毒基因组的个数,该数据越大,表明病毒在人体的复制越厉害,例如“HBV-DNA=4.3×10E3 copies/ml”代表每毫升血清中有4.3乘以10的3次方,也即4300个乙肝病毒。 a×10Eb copies/ml判断血清或血浆中病毒含量主要看上式中的“b”,b越大,表示含量越高,治疗过程中,b变小说明病毒的复制得到控制,治疗有效。通常如果病毒含量下降至b<3,说明病毒基本得到控制;如果病毒含量降至“0”,则说明病毒在血清或血浆中不存在,病毒的复制已被抑制。 2)注意事项: 1. 对于阴性的标准,我们一般认为是10的3次方,但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参考值也会因为各家医院的仪器和试剂的不同而有变化,应该视化验单上具体给出的参考值而定。阴性最准确的表达方式是,未检测到,化验单表示为<参考值copies/ml,并没有具体的数值。 2. DNA复制程度的大小并不代表肝脏实际损害的程度,DNA复制程度高,并非就代表损害严重。是否有损伤或损伤的程度请参考生化检查结果或肝活检的结果。 3. 关于单位的换算。最常见的单位是copies/ml,也有重量的单位,比如fg/ml、pg/ml。1pg=1000fg,那么1pg/ml=283,000 copies/ml。 4. 由于PCR的方法虽然精确度高,但是误差相对较大,而且假阳性率也比较高,所以,对于每次检查的结果,在两个数量级之内的变化,通常会认为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而且DNA也在不断的波动,所以不能以一次或两次的检查结果酒简单的判断是否好转,应该综合其它结果以及DNA的变化趋势。 爱心提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无良的医院,以“基因检测治疗”作为幌子,取患者的信任。其实这只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检测而已,并非什么基因疗法。另外提醒一下,PCR的实验室的规范是非常严格的,一些小的医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现在很多医院常常用这个来患者的钱,这个就要求患者尽量去大医院检查,不要图便宜、图快。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钱的诊所和医院,常常利用检验作假,让您的指标每一次化验看上去都在好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您好,乙肝病毒DNA ,在乙肝的病程中还是起到了一个主要的作用,没它也就没有乙肝了。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肝的关键,所以说,检测乙肝病毒DNA对之后的抗病毒治疗以及判定预后效果都很关键。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的肝病信息可以登录中华爱肝网,也可以在线咨询,如果您是肝病患者可以参加爱肝一生公益资助计划,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值要小于5.00E+02IU/ml就是500IU/ml;你的检测结果小于500IU/ml,说明体内没有检测出乙肝病毒,没有传染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结果只能判断体内是否有病毒传染性是强是弱;具体病情如何应结合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以及B超等综合检测后,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和如何治疗。 检测结果:戊型肝炎、甲肝检测正常;感染乙肝145阳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表示着确定乙肝病毒感染;e抗体是e抗原消失或基本消失时,不是人体内的保护性抗体;核心抗体是针对e抗原产生的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呈阳性,表示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目前肝功能还没有检查,如有肝炎症状应接受对症治疗。
病毒在4000以下为正常范围。你现在是7.56 X 10^6也就是每毫升血液中756000个病毒。DNA检测就是阳性,说明体内含有乙肝病毒。你现在的情况其实不算太坏,只能说明是一个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携带者.只不过要注意休息,拒绝烟酒.尽量把病毒控制在10的五次方以下.这样传染性才比较低.
你好,帮你找了,找不到。我会再找的。
临床意义
乙肝核心抗体(HBcAb)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对应抗体,它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反而是受到乙肝病毒侵害的指标之一。它包括IgM、IgA、IgG三种类型。IgM型是判定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3-6个月。
假如HBcAb-IgM持续高滴度,表明乙肝有慢性化倾向。如果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HBcAb-IgM滴度高,说明乙肝病毒正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HBcAb-IgG出现较晚,不是保护性抗体,检测HBcAb-IgG具有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1、HBV复制指标:乙肝核心抗体高滴度存在常表示体内有HBV复制。
2、HBV感染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和鉴别中,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比较,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的增长,可诊断为HBV感染。乙肝核心抗体在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3、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时表示乙肝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区别的标准是进一步检查核心抗体的两个分型:核心体IgM和IgG。
高滴度的乙肝核心抗体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乙肝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
核心抗体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表示现在已康复。
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
(1)筛选供血员。
(2)可作为乙肝病人或携带者的特异性诊断
(3)对乙肝病人预后和转归提供参考。
(4)研究乙肝的流行病学,了解各地人群对乙肝的感染情况。
(5)判断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
扩展资料
指标
检查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Ab)等。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乙肝病毒亚型感染或是体内的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HBeAg)
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的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抗HBe或HBeAb)
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肝核心抗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肝五项对照表
广东省肝病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国庆教授 (全国肝炎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获得者、国际病毒肝炎和肝病大会特邀专家)专家指出, ,首先需看乙肝五项化验单,乙肝五项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我们常见的有乙肝大三阳135项阳性,此时说明乙肝病毒含量高,传染性大;乙肝小三阳145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含量较小,传染性相对较弱。乙肝五项检查结果指标值反映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情况,不能用来判断病情轻重和传染性强弱。 然后,看乙肝化验单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看肝功能检查化验单。检查肝功能常见的几项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肝纤维化等。转氨酶升高预示着肝细胞存在损伤,胆红素升高预示着肝脏的分泌排泄功能异常,白蛋白和求蛋白反映了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贮备功能,如果此项功能异常,白蛋白会减少,而球蛋白会升高,肝纤维化四项分别是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如果肝脏有纤维化趋势,这四项指标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推荐阅读 广东省肝病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国庆教授提醒乙肝大三阳患者,一般定期检查往往检查的就是以上两项,如病情出现变化,或身体出现不适,那么应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其他的检查项目,为自己的病情作科学的分析。广东省肝病研究院采用PCR荧光检测系统,通过PCR荧光实验室专业分析肝脏的病毒分布和复制程度,更加清楚的掌握患者的病情,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推荐阅读 进行详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