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校园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校园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浅谈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使命就是提高就业能力,提高个体在职业领域及生活领域的“生存能力”。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应该努力进取,与时俱进,大力发展以就业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活力和竞争力。但实际中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建设的层面上,认为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内容,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完全依赖校团委和学生科,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多开展文娱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第二课堂;其次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略了学生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校园文化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第三,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职业学校培养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功利化、商业化太浓。校园文化这种状态显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长此以来,只能培养出知识单一,难以适应企业要求,长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群体。

二、职业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来定位校园文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实质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学生就业这个核心。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改进和创新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三、如何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要更新。

第一,要突出时代性。

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做高素质劳动者”成为职业学校的主导价值观念,并通过这个建设过程引导教师热爱职教事业、勇于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完善素质结构、掌握创业本领,从而增强师生凝聚力,实现学校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抓教师的职业意识。

要经常组织班主任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地考察,从深入企业中感受到强烈的市场气息,从而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2)抓学生的渗透教育。

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老师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渗透式的教育,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抓家长的观念更新。

学校要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式和就业状况。教育家长目光长远,要鼓励子女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而使家长、学校、学生三者之间对于就业达成共识。

(4)用成材典型引路。

一大批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极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出了不少的成绩。这些靠自身实力发展的职业学校学子的成材事迹,成为了在校学生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

第二,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包括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学校有益经验、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善于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其改革实践过程也会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学制和学习形式的灵活性使以往按部就班实施思想教育的方式受到挑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更为突出的地位,长班学历教育与中短期培训班并存要求校园文化呈现层次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等等。没有创新意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谈不上与时俱进。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拓展。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建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就要使师生员工把“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如: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从开学第一天起,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其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浓厚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目前应重视:

1、养成教育。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内心品质的外化和为人处事的基础。学校应以法制教育、师德教育予以配合。

2、职业形象教育。职业形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思想教育紧密结合。

3、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将为学生成功迈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晴雨表,优良的校风是全体师生长期努力的结晶。

5、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德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要改进。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围绕就业为导向, 提高学生素质来开展,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高校要真正成为教育服务机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垒心垒意为学生服好务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需要出发,一定要有浓厚的人情味, 更地发挥好人文关怀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是必须依靠全体师生。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形成的,是建设的主体,切切实实发动全体师生参与,使他们都得到自我教育的机会,从而调动起主人翁的积极性。

三是要“跳出”校园搞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开放性。以就业为导向使职业学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光在校园围墙内搞建设是不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样。

所以,必须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在实践中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增强辨别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体验教育”是很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一种教育方法,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能使他们接受到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的熏陶。

试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

摘要: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即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但由于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是本科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主要围绕本科生群体而展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似乎处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边缘。另外,研究生群体具有以科研学术为主、课余活动较少、生源多样化、独立意识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很多活动未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研究生群体本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2007年,北京大学团委对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存在“积极性偏低”、“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3个特点。“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的特点说明了研究生群体除了学术性活动之外,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喜爱程度与本科生相比,大同小异,两者对校园文化生活诉求并无显著不同,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偏低”的原因除了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外,暴露出了我们在开发和开展符合研究生需求、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存在严重不足。

3汕头大学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疑问和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汕头大学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连续多年举办以寻找研究生精神家园、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为宗旨的“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

“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以旅程的方式开展,整个旅程设有三个驿站,从第一驿站“学径寻幽”出发,途径第二驿站“彼岸·夏花”,最后达到了终点站——“我们在路上”,整个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名为“学径寻幽”的第一站中,主题是追求学问之道。主办方请来学校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为同学们深入阐述学术研究方法与经验,揭示学术研究真谛,解除学术入门困惑。在随后的以“彼岸·夏花”为题的第二站中,广大研究生们则与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和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了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生命和情感的话题。在最终的“我们在路上”驿站中,则邀请校内或校外多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授和学者畅谈他们的求学之路、创业经历和人生起落等,让同学们在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激励自我、规划未来,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每个驿站访谈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但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涉及的面非常广,从第一站的解决入门之惑,到第二站的校园生活,再到第三站的人生感悟和规划未来,可以说解决了研究生们在校期间遇到的很多代表性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站——“我们在路上”把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推向了高潮。主办方之所以把这一站命名为“我们在路上”,源于人们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就必须不停歇,一直走下去。而每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又或者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遭遇荆棘和困惑的时候,良师益友们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效果和组织工作经验

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

旅”通过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心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内容涉及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生命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研究生感兴趣而又难以处理或者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在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会在研究生内部和BBS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发表看法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表示期待的。BBS上的各种讨论、建议以及赞扬之辞给了举办方极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及本科生加入到旅程当中来,使得整个活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规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切实解决了研究生们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活动的效果看,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达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是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头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

(1)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大特点,组织和设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要注意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特点,重在发挥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补充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主动学习、相互教育的舞台;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交融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最后,还要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在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2)随着高校研究生群体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大,学校要提高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各级研究生会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横纵结合”模式向前推进。“横”指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主题文化建设,如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同一时间设立多个分论坛。“纵”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文化工作中的某一重要主题,有策划、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并不断的强化主题内涵,如“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横式”活动较好地满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文化需求,短时间内在校园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集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较大的活动覆盖面和受益面。“纵式”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在某一领域的需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活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同样增大覆盖面和收益面,增强活动效果。

(4)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德育进网络作为提升其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提炼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体系,加大对上网群体特征的研究力度,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内容、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7(8):100~103.

[2]王厚庆,艾春安.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教育,2009(10):370.

[3]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北大青年研究,2007.3.

[4]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基于北京大学团委最新调研结果的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107~109.

[5]刘伟兰,张熠.试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校园文化建设[J].2006(1):72~73.

[6]葛蒙.论研究生会在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http://yc.bjstudent.org.cn.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试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

摘要: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即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但由于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是本科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主要围绕本科生群体而展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似乎处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边缘。另外,研究生群体具有以科研学术为主、课余活动较少、生源多样化、独立意识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很多活动未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研究生群体本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2007年,北京大学团委对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存在“积极性偏低”、“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3个特点。“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的特点说明了研究生群体除了学术性活动之外,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喜爱程度与本科生相比,大同小异,两者对校园文化生活诉求并无显著不同,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偏低”的原因除了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外,暴露出了我们在开发和开展符合研究生需求、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存在严重不足。

3汕头大学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疑问和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汕头大学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连续多年举办以寻找研究生精神家园、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为宗旨的“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

“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以旅程的方式开展,整个旅程设有三个驿站,从第一驿站“学径寻幽”出发,途径第二驿站“彼岸·夏花”,最后达到了终点站——“我们在路上”,整个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名为“学径寻幽”的第一站中,主题是追求学问之道。主办方请来学校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为同学们深入阐述学术研究方法与经验,揭示学术研究真谛,解除学术入门困惑。在随后的以“彼岸·夏花”为题的第二站中,广大研究生们则与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和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了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生命和情感的话题。在最终的“我们在路上”驿站中,则邀请校内或校外多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授和学者畅谈他们的求学之路、创业经历和人生起落等,让同学们在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激励自我、规划未来,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每个驿站访谈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但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涉及的面非常广,从第一站的解决入门之惑,到第二站的校园生活,再到第三站的人生感悟和规划未来,可以说解决了研究生们在校期间遇到的很多代表性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站——“我们在路上”把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推向了高潮。主办方之所以把这一站命名为“我们在路上”,源于人们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就必须不停歇,一直走下去。而每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又或者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遭遇荆棘和困惑的时候,良师益友们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效果和组织工作经验

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

旅”通过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心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内容涉及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生命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研究生感兴趣而又难以处理或者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在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会在研究生内部和BBS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发表看法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表示期待的。BBS上的各种讨论、建议以及赞扬之辞给了举办方极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及本科生加入到旅程当中来,使得整个活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规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切实解决了研究生们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活动的效果看,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达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是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头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

(1)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大特点,组织和设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要注意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特点,重在发挥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补充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主动学习、相互教育的舞台;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交融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最后,还要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在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2)随着高校研究生群体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大,学校要提高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各级研究生会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横纵结合”模式向前推进。“横”指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主题文化建设,如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同一时间设立多个分论坛。“纵”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文化工作中的某一重要主题,有策划、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并不断的强化主题内涵,如“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横式”活动较好地满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文化需求,短时间内在校园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集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较大的活动覆盖面和受益面。“纵式”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在某一领域的需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活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同样增大覆盖面和收益面,增强活动效果。

(4)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德育进网络作为提升其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提炼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体系,加大对上网群体特征的研究力度,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内容、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7(8):100~103.

[2]王厚庆,艾春安.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教育,2009(10):370.

[3]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北大青年研究,2007.3.

[4]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基于北京大学团委最新调研结果的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107~109.

[5]刘伟兰,张熠.试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校园文化建设[J].2006(1):72~73.

[6]葛蒙.论研究生会在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http://yc.bjstudent.org.cn.

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 在开放教育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电大系统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有着自身独具魅力的校园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融合性、服务的宽泛性、方式的开放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电大系统的校园特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不仅符合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还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获得了电大系统的关注,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探索,论文就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 开放教育环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构成的一个以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教学为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开放化、远程化的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深入推广,电大系统的学生团队逐渐壮大开来,通过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初步创建满足教育要求与规范且有着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校园文化。通过营造和谐团结、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电大系统的教育事业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位都能够享受到终身教育,这对贯彻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大众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

1、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由于电大系统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没有时间来计划和筹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大部分学生是正在任职期间就读,年龄跨度大,同样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任何大学一旦没有其健全的、系统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其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统一,人才的培养,向心力的增强,校园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等有着消极影响。

2、电大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部分人看来,电大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就读,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在职业与年龄方面跨度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校里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校园文化对自身素养的陶冶。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向心力与归属感。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职责存在错误理解

在许多人看来,单纯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是学生会或者团委的工作任务,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的联系。随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的颁布,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逐渐深入学校各项工作环节,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

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在许多人看来,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是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实践,这种看法存在着片面性。校园文化不单纯是展开人文活动,也是在物质环境支持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展现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三、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责任部门,完善校园管理制度要创建具有针对性的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在建立特定的工作机构的前提下,保证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部分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把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入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领域。加强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制度建设尤为关键。制度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观念,还能对校园文化的有效、顺利建设起着保障作用。健全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不但对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起着凝聚作用,还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完善管理制度的意义关键在于拟定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电大系统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所以,健全完善校园的管理制度,营造科学、良好、有效的校园管理文化,也是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2、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开放教育环境的背景下,达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造理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如在网络多媒体资源与学生自主学校相结合的前提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通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实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指导、辅助、促进教学为辅的人性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3、重视师生人文教育在开放教育环境下重视老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确保教师的开放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指导,保证学生的行为得到科学的约束和规范,彻底贯彻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的办学理念。

4、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

开放教育环境不仅给电大学生带来了开放的交流学习的平台,还为电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电大系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开放较多的学习通道。创建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具有专业、班级特色的网站,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订阅号,创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网络文化,同时对特色网站、微信订阅号进行一定的评比,不断增强专业班级对校园特色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还要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自学的要求,推动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消除开放教育带来的距离感,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电大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重视开放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平台的建设

电大系统的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期待与渴望,有滋有味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但满足了电大学生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防止电大学生对自身形象的单一化塑造的现象发生,还促使有特长的电大学生找到能够发挥自身特色和才能的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对激发电大学生的自尊心、自立性以及自豪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将具有相同爱好、志趣、专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感情和心理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感,也使得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适宜的沟通交流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各种社团,让他们可以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理的沟通,这对学生认识别人的同时还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受教育者在融入社团活动时,不仅能够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还能够增长受教育者的见识,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在兴趣爱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而且,电大还要通过电大系统自身特点和现代化、远程化教育的优点来创建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舞台,传承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高电大系统老师与学生的归属感、团结力。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现代化、多样化发展,特别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对受教育对象有着导向、塑造、凝聚、调节等作用。电大系统将远程开放教育、其特有的校园特点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进行适宜的修正、调整与创新,从而确保其满足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换而言之,在明确自身特色、确定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才能建设电大系统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将工作重心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要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样,电大系统在学生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不能单纯依赖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盲目地生搬硬现有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在切实贯彻开放教育的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有效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同时还要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电大系统教育的发展规划上,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持续探寻和不断尝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式与发展路线。在提倡文化强国的建设理念的今天,为了促进电大教育系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要加大电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增强电大系统在办学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电大文化形象,增强电大系统在社会的号召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姚艳.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2]施蕾芬.大学精神引领下的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3).

[3]洪伟林,刘建平.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创新研究与实践[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浅谈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使命就是提高就业能力,提高个体在职业领域及生活领域的“生存能力”。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应该努力进取,与时俱进,大力发展以就业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活力和竞争力。但实际中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建设的层面上,认为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内容,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完全依赖校团委和学生科,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多开展文娱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第二课堂;其次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略了学生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校园文化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第三,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职业学校培养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功利化、商业化太浓。校园文化这种状态显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长此以来,只能培养出知识单一,难以适应企业要求,长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群体。

二、职业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来定位校园文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实质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学生就业这个核心。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改进和创新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三、如何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要更新。

第一,要突出时代性。

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做高素质劳动者”成为职业学校的主导价值观念,并通过这个建设过程引导教师热爱职教事业、勇于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完善素质结构、掌握创业本领,从而增强师生凝聚力,实现学校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抓教师的职业意识。

要经常组织班主任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地考察,从深入企业中感受到强烈的市场气息,从而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2)抓学生的渗透教育。

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老师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渗透式的教育,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抓家长的观念更新。

学校要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式和就业状况。教育家长目光长远,要鼓励子女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而使家长、学校、学生三者之间对于就业达成共识。

(4)用成材典型引路。

一大批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极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出了不少的成绩。这些靠自身实力发展的职业学校学子的成材事迹,成为了在校学生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

第二,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包括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学校有益经验、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善于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其改革实践过程也会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学制和学习形式的灵活性使以往按部就班实施思想教育的方式受到挑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更为突出的地位,长班学历教育与中短期培训班并存要求校园文化呈现层次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等等。没有创新意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谈不上与时俱进。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拓展。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建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就要使师生员工把“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如: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从开学第一天起,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其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浓厚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目前应重视:

1、养成教育。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内心品质的外化和为人处事的基础。学校应以法制教育、师德教育予以配合。

2、职业形象教育。职业形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思想教育紧密结合。

3、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将为学生成功迈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晴雨表,优良的校风是全体师生长期努力的结晶。

5、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德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要改进。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围绕就业为导向, 提高学生素质来开展,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高校要真正成为教育服务机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垒心垒意为学生服好务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需要出发,一定要有浓厚的人情味, 更地发挥好人文关怀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是必须依靠全体师生。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形成的,是建设的主体,切切实实发动全体师生参与,使他们都得到自我教育的机会,从而调动起主人翁的积极性。

三是要“跳出”校园搞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开放性。以就业为导向使职业学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光在校园围墙内搞建设是不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样。

所以,必须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在实践中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增强辨别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体验教育”是很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一种教育方法,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能使他们接受到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的熏陶。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就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作用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引导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校园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有效地促进其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影响和改造,确保校园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为此,在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逐渐严峻的背景下,有必要探讨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群体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的作用

1.引导和号召作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反映出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而由此形成的号召力则会对师生的日常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促使他们按照校园文化倡导和宣传的方向发展,并自觉遵守和给予支持。换而言之,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引导,从而提高自身判断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更好促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感染和熏陶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高职学生起到感染和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人格与品德,升华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实际上,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强行进行灌输,而应当通过大量美好和生动的情境与形象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都充满着“育人”和“求知”的味道,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从而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时刻接受校园文化的洗礼。

3.心理调节作用

高职学生正处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思维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中不少的学生都会存在多多少少的困惑,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解决,很有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还会在思想政治层面上出现偏差。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缓解他们因枯燥和紧张的'学习生活所导致的多种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放松心理压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从而营造出一种健康、积极的心境。

4.求知和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除了具备娱乐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之外,还能够起到育人的效果。有鉴于此,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品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可以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想要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他们个人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5.人格塑造作用

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学生长期处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个人意识必然会受到校园文化这一群体意识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引导和熏陶,日常的人际交往和人格塑造也会向学校所提倡和引导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受到启迪和陶冶,从而培养出强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另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天赋的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而且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和人际交往水平,健全个人人格。

6.约束和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制度文化的集合,其对广大师生的行为习惯有着普遍的约束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会借助现有的规章制度对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引导,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会借助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对广大师生的心理产生辐射作用,从而使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由校园文化所引申出的校训、校风、校纪、校规等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其对于一些符合规范的行为必然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于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也必然会给予谴责和惩罚。因此,校园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能够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逐渐严峻的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强化人格,开拓视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二、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作用的措施

1.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了校园环境的建设。但需要说明的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校园环境的建设之外,还包含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其直接反映出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对于广大师生的熏陶和引导作用也最为明显。为此,广大高职院校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科学布局校园整体环境。校园内各类建筑的标志、装饰等凸显出校园的特色,并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校的优秀传统及历史沿革,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三,完善学校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活动中心、各类社团及兴趣小组的作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也才能真正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教育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保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通常是由校园的历史文化所传承累积下来的,其对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校园行为文化往往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活动范围之中,以独特的校园精神力量吸引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另外,校园行为文化还会对学生们进行隐性的教育,对他们们的道德品德、思想观念、性格塑造等多个方面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3.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想要健康发展,必须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也才能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对高职院校而言,制度建设不仅是科学民主管理的体现,而且还是学校办学精神、办学宗旨以及办学理念的直观体现,更是营造与培育高职院校优秀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体现。通常来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突出以人文本理念。任何院校的制度都必须依靠人来,也必须依靠人去执行,在当前人本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制度的设计必须切实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

第二,保证制度的先进性。高职院校的制度形成来源于广大师生的共同认可,通常为了保证制度执行的稳定性,这一制度都会明文规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制度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制度本身已经滞后,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多方意见进行征集,不断改善并优化校园制度,从而保证制度的先进性。

第三,确保制度的执行效果。任何一个制度不管制定的多么完善,如果缺乏高效的执行效率都会事倍功半,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相关的执行监督体制,并出台必要的辅助政策,从而确保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结束语

综述所述,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的作用及影响非常重要。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在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忠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才智,2014,35:275-276.

[2]周婷.探析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求知导刊,2015,01:18.

[3]谢廷墨.关于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5,05:25.

[4]钟远珍,卢卓永.优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2:93-95.

[5]王国春.完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148-150.

[6]孙鹤嘉.构建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96-98.教学,2013,12(15):74-76.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6篇

谈谈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见解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功能 建设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接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新出现的现状做出了改进分析。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是该校师生普遍认同并坚持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催化剂,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效。 (一)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够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来,保证学校发展方向,体现学校精神,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般来说,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把学生的课上以及课下活动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二)凝聚功能。校园文化能使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容易亲近,相互理解,并进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外在行为。文化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认同。校园文化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它能使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师生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凝聚功能是校园精神的作用,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能推进高校日常工作、美化校园生活、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促进教职员工把精力凝聚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工作绩效。 (三)约束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抑制,而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浮起来的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家庭收入差距拉大,在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中谋求一个和谐的'氛围,努力缩小差异面、扩大共同点,是对高校育人观念、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一个挑战。其次,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采用国家、社会、个人分担办学费用的方式,虽然学生家庭所承担的学费只是学生培养总费用中的一部分,但形成了事实上的合同关系,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再次,有些高校过分注重功利主义,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价值,如果处置不当,将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最后,就业市场理想岗位的紧缺,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也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形成阻力。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转变 目前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大趋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文化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突出表现在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此外他们为了应付面临的各种挑战,拼搏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读书热、考研热、学术热等已经蔓延校园。但由于国际化联系的不断加强,西方思潮中的一些糟粕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给予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三)非主流文化带来的不良作风 校园是大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而教室和宿舍又是最为主要的两个活动地点,从这两个地点出现的某些特征可以看到一些低俗的文化现象。大学生的课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被刻划过的痕迹,乱写乱画的现象严重。课桌的整洁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看到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宿舍里又是一番景象,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宿舍“卧谈风”兴起等等。宿舍文化的污浊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这些非主流的校园文化势必会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四)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被人类文明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以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分析不难找出网络文化的不健康因素。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已经日趋严重。互联网向全世界提供信息阅读的权利,一条小小的假信息,瞬息之间会使千万人真假不辨,以假乱真,而混淆视听。对大学校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扭曲和不良文化侵蚀,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分析 (一)校园文化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建设是会议报告中重要的一条。文化的建设必然关系到教育的改革,这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教育如果不发展,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举步维艰,毫无疑问科技,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建设将严重受阻。教育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它逐步向高品位的方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同时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怎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首先就是需要在我们的教育基地,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氛围能够造就先进的人才。 (二)搞好校园文化的基础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校园的房屋建设,包括扩建新校舍,旧校舍的整治、维修,以及建设新校区等;二是校内道路的铺设和维修;三是不断添置更新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以建设好图书馆、实验室;四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以及校园的环境卫生工作;五是校园运动场所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六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以及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七是保存、修复承载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等等。当然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决不是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广义上说凡是涉及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当然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不能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气息,使其具有教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建筑和设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便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2)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3)富有文化内涵,符合审美要求。 (三)支持学生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的群众就是学生,各学生组织的工作要深入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舞台。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把社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衡量一所高校校园文化是否形成个性和特色的主要标准和标志。大学精神对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社会辐射等。培育大学精神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把大学精神渗透到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为此,就要把历史凝练成的大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赋予时代意义,在师生员工中积极倡导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从而感召师生员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道永恒的风景,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全校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来构建和形成。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逐步的改善和维护,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文化,这样的文化恰如“涓涓细水,长流不绝”。 参考文献: [1]戴丽江.和谐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 刍 议[J].理论与改革,2009(2). [2]刘雪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57.;

==================论文写作方法===========================

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 在开放教育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电大系统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有着自身独具魅力的校园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融合性、服务的宽泛性、方式的开放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电大系统的校园特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不仅符合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还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获得了电大系统的关注,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探索,论文就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 开放教育环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构成的一个以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教学为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开放化、远程化的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深入推广,电大系统的学生团队逐渐壮大开来,通过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初步创建满足教育要求与规范且有着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校园文化。通过营造和谐团结、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电大系统的教育事业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位都能够享受到终身教育,这对贯彻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大众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

1、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由于电大系统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没有时间来计划和筹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大部分学生是正在任职期间就读,年龄跨度大,同样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任何大学一旦没有其健全的、系统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其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统一,人才的培养,向心力的增强,校园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等有着消极影响。

2、电大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部分人看来,电大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就读,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在职业与年龄方面跨度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校里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校园文化对自身素养的陶冶。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向心力与归属感。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职责存在错误理解

在许多人看来,单纯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是学生会或者团委的工作任务,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的联系。随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的颁布,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逐渐深入学校各项工作环节,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

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在许多人看来,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是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实践,这种看法存在着片面性。校园文化不单纯是展开人文活动,也是在物质环境支持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展现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三、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责任部门,完善校园管理制度要创建具有针对性的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在建立特定的工作机构的前提下,保证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部分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把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入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领域。加强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制度建设尤为关键。制度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观念,还能对校园文化的有效、顺利建设起着保障作用。健全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不但对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起着凝聚作用,还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完善管理制度的意义关键在于拟定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电大系统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所以,健全完善校园的管理制度,营造科学、良好、有效的校园管理文化,也是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2、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开放教育环境的背景下,达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造理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如在网络多媒体资源与学生自主学校相结合的前提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通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实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指导、辅助、促进教学为辅的人性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3、重视师生人文教育在开放教育环境下重视老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确保教师的开放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指导,保证学生的行为得到科学的约束和规范,彻底贯彻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的办学理念。

4、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

开放教育环境不仅给电大学生带来了开放的交流学习的平台,还为电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电大系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开放较多的学习通道。创建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具有专业、班级特色的网站,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订阅号,创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网络文化,同时对特色网站、微信订阅号进行一定的评比,不断增强专业班级对校园特色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还要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自学的要求,推动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消除开放教育带来的距离感,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电大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重视开放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平台的建设

电大系统的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期待与渴望,有滋有味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但满足了电大学生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防止电大学生对自身形象的单一化塑造的现象发生,还促使有特长的电大学生找到能够发挥自身特色和才能的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对激发电大学生的自尊心、自立性以及自豪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将具有相同爱好、志趣、专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感情和心理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感,也使得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适宜的沟通交流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各种社团,让他们可以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理的沟通,这对学生认识别人的同时还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受教育者在融入社团活动时,不仅能够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还能够增长受教育者的见识,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在兴趣爱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而且,电大还要通过电大系统自身特点和现代化、远程化教育的优点来创建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舞台,传承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高电大系统老师与学生的归属感、团结力。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现代化、多样化发展,特别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对受教育对象有着导向、塑造、凝聚、调节等作用。电大系统将远程开放教育、其特有的校园特点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进行适宜的修正、调整与创新,从而确保其满足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换而言之,在明确自身特色、确定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才能建设电大系统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将工作重心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要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样,电大系统在学生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不能单纯依赖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盲目地生搬硬现有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在切实贯彻开放教育的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有效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同时还要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电大系统教育的发展规划上,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持续探寻和不断尝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式与发展路线。在提倡文化强国的建设理念的今天,为了促进电大教育系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要加大电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增强电大系统在办学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电大文化形象,增强电大系统在社会的号召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姚艳.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2]施蕾芬.大学精神引领下的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3).

[3]洪伟林,刘建平.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创新研究与实践[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高校校园品牌化管理研究的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二、校园文化的特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大致包含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具有十大特性:1、知识性。校园文化包含并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各类知识功能。学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知识性特征,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材料。2、艺术性。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3、观赏性。蕴含有一定校园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4、独有性。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5、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选择时,要注意把某一科和某一块某一类知识系统的加以整理,完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大致梗概,可以是完整内容,但不要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让师生不知首尾,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6、积淀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来体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总结提炼升华,又加以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7、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师生在每天看到本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师生互相的一言一行,在每一节课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式建设着校园文化,渗透着校园文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渗透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8、传承性。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9、丰富性。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10、实践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原动力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二)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为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三)课堂教改文化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四)管理文化《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 。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论文写作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