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使女的故事的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使女的故事的学位论文

关于居里夫人的简介、资料和故事[color=Blue][b]居里夫人的简介[/b][/color]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nya Sklodowska),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曼娅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曼娅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从1896年开始,居里夫妇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发射出类似的射线。居里夫人发现钍(Th)亦具有放射性,并且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钍能够解释的要强。居里夫妇于是努力寻找,终于在1898年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他们最终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1克纯净的氯化镭,还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1906年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并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Andre Debierne,1874-1949年,于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在她女儿依伦(Irene Curie)和克莱因(Martha Klein)的协助下,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的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X-射线这项新技术。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地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color=Blue][b]居里夫人的资料[/b][/color]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b]生平经历[/b]如果只看简历,很容易使人觉得玛丽亚·居里只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科学家。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 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获悉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尔去世。1911年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她发现钋和镭。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长女伊伦和女婿的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科学发现,居里夫人在世时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为风靡全球的一本传记。如果只以事业的成就来衡量。人们不难认为居里夫人一生十分幸福。她创了两个记录:同一家庭中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以及个人拿了两个诺贝尔奖。但事业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机遇」的公式,否则个人独特的个性和遭遇就会被淹没了。读苏珊·昆的新书,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同样要面对许多常人会遇到的逆境,从中我们也能看见居里夫人的个性。[color=Blue][b]居里夫人的故事[/b][/color]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子一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这里有些网站,希望能有你要找的东西,祝你好运!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一、 综合类1、学生大论文中心包含 哲学类 | 经济学 | 法学类 | 教育学 | 文学类| 艺术学 | 理学类 | 工学类 | 医学类 | 管理学 | }社会学 | ***学。为html格式。2、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3、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4、论文帝国门类较全。二、 教育类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2、教育教学论文网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 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mba职业经理人论坛、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体育论文、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论文商务中心、法律帝国: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1、学术论文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五、 博硕士论文1、论文统计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http://www.lib.tsinghua.edu.cn/new/thesis.htm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中国 :新浪论文网分类:中国论文联盟:大学生论文库论文资料网:论文下载中心:毕业论文网:学位论文:无忧论文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女的故事主题分析论文

不是真实的,美剧《使女的故事》是改编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幻想小说。

这是一部未来小说。小说描写的是未来之事,未来小说尽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强烈文化内容。它讲述已成历史的未来,从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

《使女的故事》描写的最远时间距小说写作时间二百多年,以几名历史学家的发现,一位在基列不幸沦为“使女”、后来侥幸逃出的女性,通过录在磁带里的声音,作品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那个时间之前的故事, 即主人公在未来21世纪初的亲身经历,其间夹杂着大量主人公对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回忆与反思。

扩展资料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1985年发表幻想小说《使女的故事》令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举成名,获提名普罗米修斯奖和星云奖,以及英国文坛最高荣誉布克奖,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幻想小说之一 。

成长着的女性意识,是阿特伍德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她通过女性视角观察女性之间、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女人生存至关紧要的性别政治是她在小说和诗歌中反复探讨的重要内容。

《使女》虽然是未来小说,其主题却是现实和多样的。它描写了专制政权对人的迫害和对人性的扼杀,同时也触及到现代社会共同关注的其他问题:如社会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使女的故事(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使女的故事(美剧)

1. 语义转移规则在修辞翻译中的应用《福建外语》,1990.3-4期合刊 (独立撰写)2. 浅谈合作原则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外国语》,1993.1(独立撰写)3. 视点转换法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中国翻译》,1995.1(独立撰写)4. Towards Mother's Role. An Analysis of Change in Hagar’s Character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Margaret Laurence Review, Volume 2-3, 1995, U.S.A(独立撰写)5. 简评“译文功能理论”《上海科技翻译》,1995.4(独立撰写)6. 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上海科技翻译》,1996.3(独立撰写)7. 《残月楼》为何能获总督奖提名 《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1997.2(独立撰写)8. 从文化接受角度试析《首席》英译本的得与失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独立承担)9. 发自内心的歌唱──析加拿大华裔作家小说诗歌集《多嘴的麻雀》,《文艺报》,1999年4月29日出版(独立承担)10.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中国翻译》,2000.4(独立撰写)11. 桥梁的另一端──论翻译影响译语文化《上海科技翻译》2000.2(独立承担)12. “小说真实”的完美实现──析艾丽斯·蒙罗的“爱的进步”《福州大学学报》2000.2(独立撰写)13. 商务词汇翻译中的回译与借用 《中国翻译》2001.4(独立撰写)14. 从英语专业8级翻译测试看目前英专学生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中国翻译》,2002.1(独立撰写)15. 从《中国古代风俗一百则》翻译看译文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独立撰写)16. 石黑一雄和他的“国际化小说”《青春阅读》,2002年第5期(独立撰写)17. 论文学翻译中的作品研究——《使女的故事》翻译谈,香港《翻译季刊》第24期,2002底出版。该刊论文摘要(英文)收入由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编辑的半年刊《翻译学摘要》(独立撰写)18. 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评析,《当代外国文学》2003.1(独立撰写)19. 网络的双刃剑——析《蓝色虚拟空间》,《译林》,2003年第5期(独立撰写)20. 商务语篇的翻译《中国翻译》, 2004.3(独立撰写)21. 在学科的交汇点上——读《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4年第3期(独立撰写)22. 通俗文学对译者的挑战《中国翻译》2005.2(独立撰写)23. 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上海翻译》(原上海科技翻译),2005年第2期(独立撰写)24. 当代英美通俗小说的译介与影响,《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独立撰写)25. 论译文用词的与时俱进,《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第3期(独立撰写)26.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中国翻译》2007.1(独立撰写)27. 翻译教学中的软肋及改进方向《上海翻译》2007.1(独立撰写)28. 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福州大学学报》2007.1(独立撰写)29. 新版《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语用信息及其双语对照的必要性,《外语研究》2007.3(独立撰写)30. 语用与翻译中言语资源的得体利用《中国翻译》2008.6(独立撰写)31. 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上海翻译》,2010年第3期.32. 韦努蒂“异化”理论话语的修辞分析,《中国翻译》,2010年第4期.(该论文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3. 《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修辞解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34. 论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35. 外宣翻译:从“新修辞”理论角度的思考,《东方翻译》,2011(5)8-13 双月刊36、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上海翻译》,2012(1),29-33 双月刊37、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外语研究》,2012(1),91-95 双月刊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9月18日上午揭晓的第69届艾美奖中,黑马《使女的故事》横扫剧情类最佳剧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等重磅奖项,成为本届艾美奖最大的赢家。你一定看过双簧,但是一定没有看过如此诡异的双簧。一切都是为了代孕,但是与靠技术植入的代孕不同,这种代孕还需要在之前“代性(爱)”。诡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性爱还是分娩的时候,代孕女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女人,即寻求代孕一方的女主人。两人始终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做着相同的动作,包括代孕女人与丈夫的性行为,以及代孕女人分娩时的一呼一吸,甚至是阵痛引起的嘶声尖叫,身后的女人都进行着机械地复刻。不过就像双簧一样,虽然做着相同的动作,但是真正占据话语权的却是身后的女人。而代孕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是使女。诡异的双簧《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不过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却没有把自己这部作品列在科幻之列,她认为这是一部对于未来可能性进行推断的虚构作品,是一部反对利用极权来施暴虐、滥用神权来愚民的小说。在1980年代构思这部小说时,作者通盘结合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和宗教观念,并对种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大胆的推测,尤其对于美国女性的未来进行了漫漫设想。按照玛格丽特自己的说法,还有一个证据证明小说与科幻无关,那就是“书中的所有细节都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客串出演剧集《使女的故事》具备纯粹女性剧集的基因,原著作者自不必说,不但参与编剧,且亲自客串出演。此外参与剧集制作的五个导演中就有四个是女性,七个编剧中六个是女性。整部剧集,尤其是前几集,男性角色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基本上沦为了“床上用品”,而频频出镜的大主教弗雷德沃特福德也只是等同一个男权的符号。剧集的切入点,无论是代孕还是代性(爱),更是绝对的女性角度。代性(爱)的情节在第一集就出现了,剧中称为受精仪式。仪式之前,大主教弗雷德朗诵了一段《圣经创世纪》的文字,是关于一对姐妹利亚和拉结的故事。妹妹拉结最初与雅各在巴旦亚兰的水井边一见钟情,雅各为娶拉结承诺做七年苦力,两姐妹的父亲拉班(也是雅各的舅舅)却在七年之后他娶了姐姐利亚。事后,拉班许诺雅各,如果雅各肯再做七年苦力,就把妹妹拉结也嫁给他。七年后,姐妹俩终于共侍一夫,却开始在丈夫面前争宠。由于拉结不能生育,为了获得丈夫青睐,她让使女辟拉代替自己与雅各同房来获取子息。辟拉成功地连生两个孩子,拉结因此大占上风。不久,利亚也如法炮制,把她的使女也给雅各做妾,也生了两个孩子。“基列共和国”都恐怖气氛上述故事的后续,是雅各逃离巴旦亚兰,拉班带人追了七天七夜,最终在一座山上追上了他。一段争执之后,双方决定不再来往,于是在山上互立石堆、石柱为证。这座山名叫“基列山”,这个基列就是剧中“基列共和国”名字的由来,意思是“见证之地”。“基列共和国”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类似的政体和行为,比如包括美国黑奴在内的史上的各种奴隶制、纳粹第三帝国、伊斯兰瓦哈比教派和东德以及前苏联的某些极端行为等等。原著作者玛格丽特说,“基列共和国”的实质概念来自逃离英国来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那时的教徒领袖们试图建立一个摒除宗教异端的神权政体。使女都衣着红袍《使女的故事》剧中的女性分为几个层次,分别用各种颜色加以区分。使女是受压迫的最底层,是行走的子宫,都身穿红袍。然而红色并不像剧中沃特福德夫人说的那样代表“幸运”,红色在这里是分娩时血液的颜色。同时也与霍桑的《红字》的红色一样,代表着淫荡与不洁,影射着剧中受精仪式本质上的不贞;相比之下,基列国统治阶级贵妇们的衣装为蓝色,这应该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设定,因为在圣经中蓝色是圣母玛利亚的颜色,象征着繁殖能力和纯洁;灰衣的嬷嬷们是统治阶级的追随者,负责教化与惩罚;穿淡绿色服装的女仆也处于底层,负责日常家务和烹饪。沃特福德夫人剧集的后半部分,闪回的情节从奥芙雷德身上扩展到多样的视角,沃特福德夫人原来之前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绝不将女人的温顺混为软弱”是她著作《女性地位》中的金句。但也正是她在跟沃特福德先生看电影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将生育能力作为国家资源,将繁殖作为道德责任”,也是她摒弃了其他颜色的衣服,将蓝色作为女性尊崇地位的标签。沃特福德夫人是整个“基列共和国”男权背后的始作俑,是她开启了女性对女性的压迫。奥芙雷德与沃特福德夫人相对的角色就是女主角奥芙雷德。这个角色的设置不偏不倚,既有主角光环该有的各类诉求,也表现出了人性面对强权不得不低头的懦弱和犹豫。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完全不是与生俱来的,在面见外国大使时,她会想当然地认为大使应该是一位男性;由于机会难得,她才会在与卢克一夜情时,要求解放一下采取女上位。女性从属地位在她心里其实也是根深蒂固的。使女身份虽然屈辱,她也可以苟且着调情和暧昧。女主角的饰演者伊丽莎白莫斯(Elisabeth Moss)明显延续并超越了《广告狂人》中的表演,在本剧中的细腻耐人寻味。有一幕,大主教在要求奥芙雷德投入感情地接吻之后,却丢下一句冰冷的“休息吧”扬长而去。那一瞬间,从谄媚谀笑到茫然瞠目,再到恼羞失望,奥弗雷德眉梢嘴角,眼风波光,无不是戏。奥芙雷德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基列国成立之前。剧中的闪回揭示出,奥芙雷德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与卢克交往的,虽然后来成了正果,但是并不能说毫无道德瑕疵。有意思的是,这一段闪回是和一段发生在大主教与奥芙雷德之间的谈话交相展现的。这段谈话的主题也涉及了爱情,大主教说“爱情只是穿上美丽外衣的淫欲”“爱情最终都是悲剧”。大主教这段谈话的内容最终走向了政治,大主教对奥芙雷德说:“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肯定无法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总有些人过得会更糟。”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在《性政治》中说道:“理想的政治应该是彻底消除由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行使权力的观念。”大主教的话冠冕堂皇,但也确实有人买账。很多使女就甘于“习惯了事情的固有一面”,逐渐认同了这个身份定位,甚至为不能去外交盛宴上粉饰太平而伤心不已。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剧中的抵抗组织名为Mayday(五月天)来自法语同音词“帮帮我”(m’aidez)。而奥芙雷德的本名琼,英文是June,即六月,是以五月为前提而存在的,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剧集的最后,使女们没有屈服于莉迪亚嬷嬷的淫威,奥芙雷德因而成为了精神领袖。使女们面对珍妮的石刑,终于显露出意识觉醒的苗头。拉丁文“不要让这些杂种骑在我们头上”(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不再只是阴暗衣橱中前人刻出的文字,它开始真正成为每一个使女心中的铭文。

独立女性创办时尚杂志的故事

苏芒是创办时尚芭莎的人,时尚芭莎里面的东西全部都是关于时尚的,关于时尚的任何奢侈品。

一、因为他在工作中是非常拼命的,而且他也为中国的时尚创造出了更多的荣耀,所以人们称他为中国的时尚界的女魔头,他所做的事情都是非常精彩的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很多的人都加入了慈善的队伍中,让慈善成为一种时尚,他有着对学生的热情和专业的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感,长期奋斗在时尚杂志的第1线,成就了中国业内最佳标杆。

二、在时尚圈里,suman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她的话题更多地与时尚、名人和慈善有关。虽然《穿普拉达的魔鬼》把一个刻薄而挑剔的女人摆在了大家面前,但对于这位中国时尚领军人物来说,苏蔓并没有冷淡的外表,她拥有无尽的时尚。除了爱,更多的是一颗少女般纯真的心。

三、15年来,在苏芒的带领下,各界爱心人士不断加入慈善队伍,使慈善成为最酷的时尚。17年来,苏曼以对时尚的热爱、专业的杂志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在时尚杂志的第一线长期奋斗,使“集市”成为中国最好的标杆。中国时尚界响亮的名字,一个笼罩在各种光环下的名媛,一个曾经有过肋骨的执着女孩,一个在慈善之夜多次流泪的感性女性。她在她的故事中告诉我们苏曼是独一无二的。今天,Lead Lide的角色将带大家打开中国时尚大师的星光之门。

这个内容就是关于为什么苏芒被称为中国版“时尚女魔头”,她有哪些传奇故事的文章。

可能是Anna Wintour的做事方法和时尚圈相反吧

国内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时尚杂志是:20世纪上半叶创办的女性杂志《玲珑》国外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时尚杂志是:在1759 年英国就创办了《女士杂志》。这本英国杂志在美国的富裕阶层也有着忠实的小众读者和相当影响力。有这批读者基础,美国新闻史上诞生了最早的女性杂志,即1792 年创办于费城的《女士娱乐知识杂志与宝库》

惊悚故事编辑部女主

office有鬼,可谓是童年阴影啊!再分享10部童年阴影给你。1.《猛鬼出笼》在香港恐怖片领域中“猛鬼”系列是鼎鼎大名的,尽管该系列许多影片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既非同一导演、同一公司制,剧情上也毫无联系。许多“猛鬼”系列电影都是以搞笑为主,如刘镇伟的《猛鬼差馆》和《猛鬼大厦》等,这些电影确实好看,足够精彩热闹,但不够吓人,而《猛鬼出笼》则是一部真正以惊悚吓人为主的恐怖电影。《猛鬼出笼》是1983年由麦当雄制作,黎大炜执导的恐怖电影。该片由萧玉龙、刘兆铭主演,还有刚出道不久的温碧霞客串。该片是一部关于“猛鬼复仇”的电影。萧玉龙饰演的警察男主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目睹一持刀男子追杀中年妇女的场面,而该男子被刘兆铭饰演的警察杀死。这一事件给男主留下阴影,并频频遇上怪事,女友和妹妹也遭受灵异力量攻击。随后男主找到术士帮忙,才知道是和死去的父亲有关。原来当年做警察的父亲受贿冤枉犯人梁虾,梁虾死后化作冤鬼前来复仇……作为香港电影大亨,麦当雄制作过不同题材的电影,并且几乎部部经典。《猛鬼出笼》有麦当雄电影一惯特色,写实中注重视觉和感官的体验,同时加入了一些情色元素,娱乐性十足。影片中前半部分主要刻画男主及身边的人被猛鬼侵犯,头皮剥落、风扇杀人等元素既重口又刺激;后半部分斗法也看点十足。在《猛鬼出笼》取得成功后麦当雄又制作了续集《猛鬼出笼2》,也保持着一惯水准。2.《魔胎》《魔胎》是1983年由刘鸿泉执导的恐怖片,该片由“琼女郎”吕秀菱及刘丹等主演。十一年前,在盂兰节当天郑家二媳妇在拍卖会上买到一个古玉,不料回家后被古玉中的邪魔凌辱,恰被丈夫发现。丈夫摔碎古玉,但不久就全身溃烂而死,而她也在不久坠楼身亡。法师来到郑家对古玉做法,将二媳妇房间封印,并告诉家人二媳妇已怀魔胎,十二年内不可移动其骨灰,否则魔胎降世,后果不堪设想。十一年过去,郑老太过寿,孙子(刘丹饰)带着女儿安安(吕秀菱饰)归来,安安见到二爷房间被封印,无意中打开房间。魔胎降世,郑家人接儿连三发生意外死去……《魔胎》是八十年代早期恐怖片,风格像极了邵氏恐怖片,也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邵氏出品。该片除了刘丹和吕秀菱外,几乎没有让人眼熟的演员,影片中也没有太多的特效,邪魔上身依然是绿灯打光下的“青面獠牙”;剥皮、吃蛋糕吃出蛆虫、人被活活挤成肉酱,这些镜头无不给当年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3.《魔图》《魔图》是1994年上映的惊悚片,该片由吴国仁导演,倪淑君、林威、成奎安等主演。由《阴阳错》而成名倪淑君在影片中大放异彩,饰演一位被邪灵上身的老师。倪淑君饰演的方老师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回到自己故乡考古,当一位学生发现一张“魔图”后,这群人似乎被一股邪恶力量所包围。神秘的魔图上的画像与方老师一模一样,破旧的斧子寒气逼人,疯疯癫癫的傻子目露凶光,还有傻子那神情怪异而又护短的父亲……处处透露着诡异!学生一个个被杀,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是成奎安饰演的暴戻傻子,还是他那护短的父亲?直到影片最后才揭示出真正的凶手是被邪灵上身的善良的老师……该片无论是悬疑性还是诡异气氛都塑造得很好,可惜的是画质太过粗糙。成奎安饰演的傻子让人瑟瑟发抖;倪淑君饰演的老师被邪灵上身后让人不寒而栗。影片中常常以第三者的视角来展示出杀戮,给人一种诡异、压抑的感觉,是一部经典的邪典电影。4.《阴阳路之我在你左右》自王家卫《重庆森林》分段式结构电影取得成功后,钱升玮也将这种方式用在了恐怖片中,拍摄了《二月三十》;随后这种通过或人物、或母题将几段故事连接起来的拍摄方式在恐怖片领域中流传开了,诞生了《怪谈协会》《夜半一点钟》等分段式电影,其中名气最大的则是“阴阳路”系列。“阴阳路”系列电影是由邱礼涛于1999年开拍的恐怖系列电影,尽管从第七部以后该系列电影质量越来越差,开始“挂羊头卖狗肉”,但不得不承认,“阴阳路”系列是香港恐怖片中集数最多、历时最长的系列电影。“阴阳路”系列前七部质量均保持水准,但最恐怖、最经典的则是第二部《我在你左右》。《阴阳路之我在你左右》主要讲述发生在电台的灵异节目主持人身上的恐怖故事,该片依然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虽剧情不同,但都有联系,片中的主题曲《我在你左右》也因该片而成了经典的恐怖歌曲。2017年邱礼涛为纪念“阴阳路”系列20周年,拍摄了《阴阳路之常在你左右》,片名虽一字之差,但足以说明《阴阳路之我在你左右》在该系列中的至尊地位。5.《七月十四之不见不散》​《七月十四之不见不散》是钱升玮“七月十四系列”第一部,该片由刘青云、陈明真等主演,罗兰客串。影片主要讲述关于一个誓言成真的恐怖故事。由陈明真饰演的女主小时候在故乡与其他六个小孩一起结拜“七姊妹”,发下毒誓,以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都要来此相聚。多年过去,尽管每次相会时众人感情越来越疏远,表情越来越冷漠,但总算如约而至。一次,丈夫与小三偷情被风扇杀死让女主成了嫌疑人。刘青云饰演的拥有“第六感”的警察来调查,却发现事件越来越诡异:和女主有关的人均发生意外死去,且死法和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死法一样……在接下来的调查才发现这和女主小时候的那个誓言有关,“七姊妹”中其他的好友在后来的几年里均因不想屡约而在当年的“七月十三”那天发生意外死去,女主之前相聚所看到的好友实为鬼魂;如今女主亦是不想屡约才会发生种种意外,只是这些意外均被身边人承受;如今又到了“七月十三”,女主能否躲过一劫?《七月十四之不见不散》是一部经典恐怖片,剧情悬疑,层层推进,恐怖气氛也恰到好处,一路看下去毫不冷场。该片中没有出现恶魔,但又处处被“恶魔”操纵。违背誓言的人纷纷死去,拥有第六感的男主预知死亡,多年后欧美恐怖大片《死神来了》似乎就有借鉴该片的嫌疑。此外,该片也创造了日后恐怖片领域中最经典的荧幕形象“龙婆”。罗兰在片中客串医院里的老人“龙婆”,被邪灵上身,短短几分钟的镜头让人胆战心寒,罗兰也因此荣获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此后更是成为“龙婆”代言人。6.《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是由郑保瑞于2001年执导的恐怖电影,该片由吴镇宇、何超仪、李灿森等主演。影片主要由恐怖热线节目展开,讲述了关于大头怪婴的故事。该片从头至尾都不曾出现“大头怪婴”,关于大头怪婴的介绍都是从第三者或一些档案资料中得到,但随着主角一干人的深入调查却发现大头怪婴又似乎如影随形,因为他们身边随时都有诡异的事情发生……据悉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影片中没有恐怖的道具,完全是通过剧情的诡异来达到渗人的效果。而结局用到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也让影片的恐怖达到最高点。7.《再世追魂》《再世追魂》是1993年由吕良伟和郑则仕主演的恐怖电影。该片从头到尾都没有鬼魂的出现,但惊悚程度绝不低于大部分恐怖电影。影片中由吕良伟饰演的干探男主在妻子临盆之际抓捕悍匪三兄妹,其中一男一女悍匪在搏斗中被男主所杀,悍匪大哥被捕。当天妻子生下一对龙凤胎,可两个孩子却行为诡异,尤其是与男主之间如仇人一般。在后来的相处中,这对儿女似乎每时每刻都要置男主于死地,而男主也越来越相信他们是死去的那对悍匪的转世……无仇不成父子,影片中被男主所杀的匪徒转世成一对儿女;当最亲近的人成为最危险的人将会如何?幽怨的眼神、邪恶的笑声及额头上的胎记无不成了心中的阴影,甚至连吃水果、掏耳朵都处处隐藏着杀机……8.《鬼掹脚》《鬼掹脚》由洪金宝于1988年制作,张坚庭、午马、高丽虹等主演。影片主要讲述在清朝时一男一女通奸被浸猪笼化成水鬼并于多年后危害人间的故事。《鬼掹脚》题材新颖,以“水鬼”这个极少被拍过的题材来展开剧情,全片看下来紧张刺激,最后与水鬼相斗也热闹非凡,是难得的佳作。9.《凶榜》1981年由余允抗执导、刘镇伟监制、秦祥林主演的电影《凶榜》绝对是香港恐怖片的精品,该片被公认为香港二十多年来最吓人的一部恐怖片。影片主要讲述秦祥林主演的男主找到一份大厦保安的工作,可接下来却发生一幕幕诡异的事情,身边的同事也接二连三发生意外死亡。后来得到风水大师的帮助,才知道是魔鬼找替身转世,而男主妻子肚中的胎儿正是他的目标……鬼魅的大厦如迷阵一般,走不完的阶梯通向地狱,还有那耳边凄厉的呼喊,忽明忽暗的电灯等处处都是恐怖的气息。男主几位同事或被骨头噎死、或被沾湿的报纸窒息而死,面目凄惨、青面獠牙;妻子面容惨白、行踪诡异……总之影片中处处都是恐怖的元素,充斥着让人绝望的气息,而更绝望的是最后猛鬼转世,无助的男主只能绝望地叫道:为什么要选中我……《凶榜》是香港新浪潮恐怖电影的代表作,1987年余允抗又炮制了一部姊妹篇《凶猫》,虽然也很不错,但却远远比不上该片。10.《山村老尸》在受到日本恐怖电影《午夜凶铃》的影响后,1999年香港导演梁鸿华复制了一部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恐怖电影《山村教师》,哦不,是《山村老尸》。对于《山村老尸》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这部电影名气太大了,相信热爱恐怖片的观众没有没看过的吧!香港恐怖电影有许多,但自1980年后真正吓人的大概也就这些吧,很幸运年幼时被这些电影惊吓过,留下过一份美好的记忆。如今恐怖片越来越匮乏,唯有再将曾经的经典翻出来重新回忆一番。

因为他们在那个房子里,他们想让别人看见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就像那个保姆一样 。剧情需要。

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是由瑞恩·墨菲执导的美国恐怖题材电视剧,由康妮·布里登、迪伦·麦克德莫特、泰莎·法米加、伊万·彼得斯、丹尼斯·欧哈拉以及杰西卡·兰格联合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哈蒙一家:班、薇薇安和他们的女儿维奥莱特,因班在薇薇安流产休养期间出轨,为了抚平夫妻间的伤痕,举家从波士顿搬往洛杉矶。他们入住了一栋修复得美轮美奂的豪宅,却屡次遭到邻居及“数任前屋主”的离奇骚扰的故事。

那么这段设想中的新生活将面临的唯一问题就在于:一个新家看起来不像是重新开始的好地方。

该剧已于2011年10月5日在美国首播。

美国恐怖故事里的泰特强奸女主是因为他妈妈想要孩子。

女高中生(金智媛 饰)被一个有语言障碍德青年(刘勇锡 饰)绑架,为了获救她必须给对方讲恐怖故事。《太阳和月亮》单身妈妈忙于工作,小善和小文两姐弟下补习班后回到空荡荡的家中。深更半夜,阴森恐怖的快递员和恶灵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家中;《恐怖飞机》一架飞机授命押送被捕的连环杀人犯。高空之上,杀人犯瞬间豹变;《绿豆红豆》一家两姐妹,姐姐宫智找到一个帅气有钱的男子准备结婚,可是妈妈却似乎蓄谋帮着妹妹博智夺取长女的所爱,殊不知前方是怎样恐怖的玫瑰陷阱;《急救车》一辆救护车搭载着身受重伤的小女孩向医院飞驰,惶恐不安的母亲,心中似乎隐藏着什么重大的秘密。医患争执之际,厄运降临。

《恐怖故事》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门锁》最后的结局跌宕起伏,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结局最后女主角低头检查床底时的眼神意味深长,同时也让观众从此对于床底这个隐藏的空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女报杂志好故事txt下载

有事找BAIDU!

《侗族丧葬悖阴阳》你要的那篇没找到免费的

故事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如果某种期待的情绪能换算成为金钱的话,那我就能住在带墨西哥式阳台的小白楼里,养一条纯种的牧羊犬。> > > 现在是午夜两点,从欣赏的角度来说,这个时间开放的兰花是最好的。翠嫩如璧,凌驾于众生之上。从行为的角度来说,我或许是一只夜妖,月光打在脸上是凄厉的瓦蓝。背着背篓的影子被拉长,在各条小巷中多次被折叠,在墙上摩擦、重复。> > > 生活的视觉是很现实的,带墨西哥式阳台的小白楼和纯种牧羊犬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有足够的期待来迎接它们,只说明一点,我很没有钱,是的,我用了一个“很”字,因为我的收入只能一毛一毛地来计算,可乐瓶是一毛,可乐罐也是一毛。> > > 的确,我就是一个垃圾佬,但不代表我不爱喝可乐。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而且最好是可口可乐。当然,我不会捡剩的来喝,我会存些钱,再穿上唯一体面的衣裳去买一瓶来享受一下。自己喝一半,分一半给狗。那是一条曾经流浪的狗,它既不癞也不瘸,搞不懂为什么没人要它。在垃圾堆里吃……

下面都是读的非常多的中国流行杂志绝对排行榜!!! 《读者》——最精致的小资男人。 《读者》的品位决定了读者的销量,这本创刊于八十年代,植根于内陆的文摘杂志在近十年的时间,一直盘踞在中国杂志业的颠峰。有人说三代创造一个贵族,但是《读者》却用十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杂志的一个贵族并且是唯一贵族,读者的选材区别于国内大多文摘类杂志,在整个刊物中尽情流露着思想的细腻和深度,人文的博大和文化的精致,这是影响着中国数千万小知识分子的一个纸杂志,其中大量出现着国外精品启迪散文和台湾林清玄的佛性散文以及刘墉的哲理化短文,当然也收罗有大量反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的理性评论文章,不张扬的,透着内蕴和时代精髓的《读者》,吸取了甘肃的黄沙苍凉的艺术品位和兰州的内敛风格,在不经意之间,自然的成长为中国杂志的贵族,他的未来,我们仍可热情期待…… 《知音》——最恶俗的伪真诚。 《知音》走的是煽情路线,并且走得相当成功,巨大的销量只是证明这种成功的一个方面,知音以所谓的纯情故事取胜,在整个刊物中大量的充斥了凡人的所谓不平凡的感情和爱情故事,相濡以沫,白头偕老,风雨人生,以痛苦见证坚贞,以坚贞见证伟大,以伟大见证幸福,矫情的故事一次一次上演,在大量的故事被粗糙的复制以后,所谓的职业写手成为一个边缘而新兴的职业,他们大量的复制着感动和幸福,而知音的责任就是不厌其烦的传播和鼓吹这种感动和幸福,相同的故事,相同的煽情方式和相同的矫情,让我们轻信了这个世界无言的美丽和无所不在的真诚,而据可靠的内幕消息,写手们所创造的感天动地的人间眷属,多是浮夸和任意杜撰之后形成了海市蜃楼,这是中国当代做虚伪和最矫情的一本杂志,盘踞于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对象当中,而带给社会的唯一结果就是,让更多无辜女性更加轻信爱情的力量,并且沉迷于这种力量当中不可自拔,所以,知音让我们读到喜剧的同时,却即将去导演并且正在导演着更多的人间悲剧,这就是虚伪矫情带给读者和社会的代价…… 《青年文摘》——最文学的青年梦。 文学青年一般最先接触的杂志多是《青年文摘》,这是一本倾向于青春路线的文摘杂志,如果说《读者》是实力派歌手,那么《青年文摘》就一定是一个偶像派明星,这样的价值取向使青年文摘在风格上形成了与《读者》不同的内容。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显然的,在一个流行深度和内蕴的时代,青年文摘就象浮在水面的芦苇,美丽的开,美丽的谢,但是却没有厚实的思想土壤。从文学青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在文字上对文学爱好者具有启蒙价值的通俗语言老师,其间的文字多半亲切纯情而又富有感染力,是模仿和吸取营养的好地方,只是真正的文学青年不应该拘泥于此,以为等待他们的应该有更美丽的梦…… 《家庭》——最粗俗的菜市场。 《家庭》和《知音》一样,是一本标榜情感和幸福的杂志。不同之处在于《知音》善于营造美丽的彩虹,并且为了这彩虹的存在无所不用其极。而家庭的故事则显得粗放而带有真实的意味,家庭一般选取的是知名人物作为平凡大众的爱情偶像和家庭关系指南,比如著名作家艺术家政客等,另外家庭还有一个主打节目就是性知识普及教育,题目涉及中国人曾经避讳现在仍然禁忌的性领域,包括做爱,避孕,生育,色情,自慰等任何性话题,是中国几代人的性教育启蒙老师,在这一点上,家庭就象一个粗俗的菜市场,传播着大众口味,粗俗但是实用,矫情但是有真情。流连于此,没有小资情怀,但是却可以买一篮子好菜回去招待丈夫和孩子…… 《三联生活周刊》——最花哨的新新人类。 《三联》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周刊,也是一个成长迅速的周刊,就好象当今流行于世的新经济。三联的排版可能是中国杂志目前最花哨的,同样三联的选题也可能是最前卫的,他依附于时事,明星,新科技和新话题,一切前卫的词汇汇聚于此,象海上渐进的西风,吹拂着中国报刊杂志业,三联不仅花哨而且小资,其读者定位就是今天中国所谓的新白领和新新人类,是处于消费和文化的前卫边缘,《三联〉存在的意义,象征多于实际,由于价值和舆论取向,三联注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杂志的精髓和价值核心,流行的文化,思想以及艺术都无法构建三联的王者风范,从这个层面来讲,实现三联做中国第一周刊,做中国的时代周刊的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女报〉——最浪漫的小资女人。 女报更多的时候,让人看不明白,她似乎传承着太多的内容,她好象集中了时装,影视,文化,当然好有美容和美食,总之女人迷信的东西,在〈女报〉上都可以找到,其中渲染的是无限的女性情怀,小资情愫和浪漫空间,她制造着女人的美丽神话,当然也为大多数化妆品和时装厂家所重视。〈女报〉的内容涉猎范围之广,页码之多都是中国杂志比较罕见的,而零售价格也一度高高在上,但是在零售报刊厅里,这无疑是一本抢手的杂志,印刷精美的封面,醒目的标题当然还有让男人侧目的美女图,这是男人和女人逛公园以及结婚旅行度假都很不可少的一本杂志,对于女人来说,〈女报〉意味着时尚和潮流,而对于男人来说,与女人一起看〈女报〉不失为趁机握着她白皙小手或者拥住她瘦小肩头的一个绝佳机会…… 〈演讲与口才〉——学术界最大的。 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一本学术刊物,或者至少应该在演讲这一准学术领域应该有所建树,但是这样一本杂志,在其虚幻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无力甚至虚弱的内容空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演讲与口才〉不如叫贫嘴实验更确切,在这本刊物上,我们除了看到那些老掉牙的案例以及案例分析之外,充斥于其中的便是某些所谓的演讲大家的理论文章。我曾经硬了头皮使劲看了几期,但是苍白的内容和堆砌的辞藻以及充数的篇幅让我大失所望,这本刊物是目前中国最空壳主义的一本刊物,我相信现今之国人,通过看〈演讲与口才〉提高口才水平的,应该是绝无仅有,奇怪的是这样一本虚弱缺血的刊物仍在畅销,这是因为国情所限,中国人的性格里沉默和木纳的成分太多了,并且将自己人生的失败完全归于这种沉默和木纳的人也太多了,因此,一本刊物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日常性格,只是无论我们看多少次〈演讲与口才〉,口若悬河对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回答者:boxer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