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石的研究文献学论文

发布时间:

石的研究文献学论文

前几年,人们主要集中购买纯金,对镶宝石的黄金首饰或纯宝石首饰则兴趣不大。然而今年来,情况大有变化。因为人们慢慢体会到,无论作为装饰品还是为了保值,宝石都比纯金有着更大的优越性。佩戴纯金戒指,增加的美感是有限的,宝石首饰就大有不同了。因为宝石具有丰富的颜色变化,还有奇妙多彩的闪光。佩戴宝石,会进一步增加人体的美感,显得色彩缤纷,美不胜收,给自己和旁观者带来美的享受。此外,宝石的保值作用也不容小觑。黄金总会有价格的起伏,而对于宝石而言,国际上宝石的价格与名画等艺术品一样,每年都稳步上升,供不应求。 人们往往对钻石、祖母绿等高档宝石百般喜爱,把钻石作为婚戒佩戴,根式留下了“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的美誉,但是我认为那些中档宝石虽然没有钻石般闪亮,但是中档宝石的绚丽多彩也是钻石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中档宝石、碧玺、猫眼碧玺、西瓜碧玺、石榴石、橄榄石、托帕石、尖晶石、锆石一、碧玺:百变美色 碧玺的矿物名称为电气石,其品种繁多,颜色之丰富,是其他众多宝石所望尘莫及的,尤其是西瓜碧玺,是稀有的宝石品种。世界上最出名的碧玺产自巴西和美国,其中巴西发现的鲜蓝色碧玺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宝石之一。由于碧玺谐音“辟邪”,因此很受各族人们的喜欢。碧玺是仅次于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的有色中档宝石。碧玺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10月的生辰石。是我最为喜爱的宝石的一种。碧玺在很多国家都出产,巴西的米纳斯克拉斯州所产的碧玺种类有紫罗兰色碧玺、蓝色碧玺、红色碧玺、绿色碧玺和碧玺猫眼,其中帕拉依巴的碧玺价值最高,美国加州以红碧玺最为出名,缅因州则产红、绿和西瓜碧玺,意大利以五色碧玺闻名,中国的新疆阿尔泰和云南哀牢山也产碧玺,新疆碧玺颗粒较大,但颜色不够鲜艳。 碧玺以颜色丰富著称,因此其分类也是以颜色为依据的,分为红碧玺、绿碧玺、蓝碧玺和多色碧玺等多个品种。此外,还可根据碧玺具有特殊光学效应,附加碧玺猫眼和变色碧玺两个品种。 1. 红碧玺 单纯的鲜艳红色且不掺杂其他色调的红碧玺是所有品种中价值最高的,因其红色接近于红宝石的红色,以前商业上会把它成为Rubellite,现在已改为Red Tourmaline;深粉红色的碧玺俗称双桃红,因为颜色艳若桃花,市场上极为好看;色浅者常带有粉色调,俗称单桃红,价值略低;紫色者显示紫红色,属于比较珍贵的品种。红色是碧玺中价值最高的,其中以紫红色和玫瑰红色最佳,有红碧玺之称,在中国有“孩儿面”的叫法。但自然界主要是以棕褐、褐红、深红色等产出的较多,色调变化较大。慈禧太后非常喜爱碧玺,尤其钟爱大红色中微带粉的品种,称之为桃红碧玺,将其视为碧玺中的上品。当别人对您有所成见时,红色碧玺的作用可以有助于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当您与别人关系较冷漠疏远时,红色碧玺具有增强彼此的人缘的功效;同时,红色碧玺的作用还有助于消除一个人心中的冷漠、孤傲、怪僻和各种异常心理,使人变得容易相处。2. 绿碧玺 鲜艳绿色且无杂色的品种,质量上乘者可称为Verdelite,因为绿色往往因不同程度的灰色调而不够艳丽,价值往往略低于红色碧玺。碧玺的最大特点是双折射率大、用十倍的放大镜观察刻面宝石亭部的棱角处,可明显地见到双影。绿色碧玺十分丰富,应该说是所有颜色中家族最为庞大的一支,因此鉴赏价值时要非常细心,尤其是颜色细微之处,往往有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作用。产地巴西、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中国。绿色碧玺的色泽由淡绿至墨绿,其中深绿及带有光彩色泽最受人喜爱。 3. 蓝碧玺 与蓝宝石的深蓝色不同,也不同于堇青石、黝帘石的鲜艳紫蓝色,碧玺的蓝色包括绿蓝色、蓝黑色的过渡色,纯蓝色比较罕见,深蓝色的被称作Indigolite或Indicolite。 4. 多色碧玺 多色碧玺又称为杂色碧玺,一颗碧玺晶体上,不同部位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是不同于其他宝石的特殊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瓜碧玺,又名watermelon tourmaline西瓜碧玺是碧玺(又名:电气石)中非常稀有的一种。是在一颗晶石里面,中心为粉红色、边缘绿色或反过来的电气石称为西瓜电石,由于颜色酷似西瓜的果肉和果皮,因此得名西瓜碧玺 。即外皮是绿色而核心是红色,柱状晶体的横截面,以颜色鲜艳且互为映衬者最佳。西瓜碧玺具有绿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绿色在外围,红色在中心,就像西瓜一样,外面是绿色,里面的芯是红色的。西瓜碧玺是在一颗晶石里面,长有内红、外蓝绿的特征,酷似西瓜模样的碧玺,因以为名,数量稀少,故价格较贵。 5. 猫眼碧玺 猫眼碧玺是碧玺的一种,这种碧玺产量相对较少,收藏价值也更高。猫眼效应一般在红碧玺和绿碧玺居多。碧玺的猫眼效果是因为碧玺内部长着平行的管状包裹体 ,这种包体达到一定的密度 ,在垂直着平行包裹体的方向就会在点光源照射下有一条亮线 (称为猫眼),这样的碧玺原料切磨出来才会有猫眼效果。猫眼碧玺同样有很多颜色,虽然猫眼效应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其管状内含物排列较疏很难达到纤细如丝的程度,所以猫眼碧玺的眼线会给人略微粗糙的感觉,个别质量较差的碧玺猫眼由于内含物粗大,可以直观的从正面看到,大大影响了其价值。 二、石榴石:彩宝大腕 石榴石的名字给人以红色的遐想,但是在其重要的七大品种中除铁铝榴石、镁铝榴石等常见红色外,钙铝榴石与钙铬榴石都是绿色的,而锰铝榴石又呈现柠檬黄色,所以石榴石也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宝石大家族。因自然界中产出浑圆状的红色石榴石晶体相似于石榴籽的形状与颜色而得名。石榴石的英文名为Garnet,意思为“像种子”或“有许多种子”。石榴石是最早被使用的宝石之一,中国古代因石榴石宝石颜色深红带紫,故称其为“紫牙乌”,相传其名来源于古代阿拉伯语“牙乌”,意为红宝石。但是石榴石这个名字仍然使用至今。不同种类的石榴石有很多不同的颜色,包括红、橙、黄、绿、蓝、紫、棕、黑、粉红及透明。总体来说,石榴石的价值依颜色从绿色、橙黄色、红色到暗红色依次降低。石榴石的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前捷克斯洛伐克、印度、斯里兰卡、美国及前苏联、巴西、非洲是石榴石的著名产地。中国新疆、黑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大量石榴石产出。 三、橄榄石:太阳宝石 橄榄石是一种典型的草绿色宝石,晶莹剔透、颜色清淡,虽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在欧美有众多的喜爱者,中国河北出产高质量、大颗粒橄榄石也大多出口至美国等西方国家。橄榄石因其颜色多为橄榄绿色而得名,英文名称为Peridot,另一个名称Olivine为矿物学名词,橄榄石为8月的生辰石,古罗马人认为橄榄石具有太阳般神奇的能量,可以驱除邪恶,降妖伏魔,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橄榄石大约是3500年以前,在古埃及领土圣·约翰岛发现的,被认为是太阳宝石。橄榄石主要分为浓黄绿色橄榄石、金黄绿色橄榄石、黄绿色橄榄石、浓绿色橄榄石(也称黄昏祖母绿或西方祖母绿、月见草祖母绿)和天宝石(产于陨石中,十分罕见)。优质橄榄石呈透明的橄榄绿色或 黄绿色,清澈秀丽的色泽十分赏心悦目,象征着和平、幸福、安详等美好意愿。世界上最大的一颗宝石级橄榄石产于红海的扎巴贾德岛,重319克拉,现存于美国华盛顿SmithsonianInstitution博物馆。中国河北省张家口万全县大麻坪发现的橄榄石,重量236.5克拉,取名为“华北之星”,是中国最大颗的橄榄石。 四、托帕石:金色帝王 托帕石英文名称Topaz,,矿物学名称为黄玉,也有人称其为黄宝石,但这并非指黄色蓝宝石。十一月的幸运石,象征友情和爱情。托帕石有很多颜色,无色、橙黄色、紫罗兰色、红色、蓝色、淡绿色、黄棕色至褐黄色、浅蓝色至蓝色、粉红色至红褐色等。当托帕石内部具有平行排列的气液两相填充的管状内含物时,经适当打磨便可产生猫眼效应。托帕石产地分布较广,不同产地托帕石颜色差异很大。世界上95%以上的托帕石产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伟晶岩中,这里产出的托帕石堪称世界之最,现藏于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托帕石的品种也是根据颜色分类的,可分为四类:雪莉黄玉、黄色黄玉、粉红黄玉、无色黄玉。它的颜色与净度是评价其价值的两大因素。雪莉色和粉红色价值很高。 五、尖晶石:红宝姐妹 尖晶石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其艳丽不逊于红宝石,而它的纯洁无暇是红宝石所无法比拟的,它因与红宝石的伴生关系而蜚声国际。其质地清澈、颜色鲜活。在珠宝市场一枝独秀,大有独领彩色宝石之风骚的趋势。尖晶石英文名为Spinel,意为“红色或橘红色的天然体”。主要产地有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巴基斯坦、越南、美国和阿富汗等。常见品种有:红色与橙色尖晶石、蓝色尖晶石、绿色尖晶石、无色与变色尖晶石、星光尖晶石。 六、锆石:天然的钻石替代品 英文名称为Zircon。在印度,锆石被称为“月蚀石”,因其常见红色、金黄色、无色。相传犹太主教法衣前面佩戴的十二种宝石中就有锆石,称为“夏信斯”,即风信子,所以锆石在矿物学中有叫做风信子石。锆石是一个大家族,分为高型、中型、低型三大类,高型锆石有很多过人之美,并不输于钻石多少。著名产地有挪威南部(以橙色即红色锆石闻名)和俄罗斯拉乌尔南部山脉,其余著名产地有产各色锆石的柬埔寨,产大颗粒红色、蓝色与褐色锆石的泰国等,中国的锆石产地分布较广,宝石级锆石主要分布于福建、海南、新疆、辽宁、黑龙江等地。锆石通常用于高档饰品镶砌,是替代钻石的不二之选,颜色多样,有无色、紫红、黄褐、淡黄、淡红、绿等,金刚光泽,非常眩丽。世界上最著名的蓝色锆石,重208克拉,现珍藏于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不同的宝石也各有其象征的含义。洁白、绚丽、耐久,象征着纯洁无瑕,爱情忠诚不变的信念,几十年来人们用金属镶嵌的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结婚的信物。珍珠典雅、高贵、靓丽,象征着健康、福贵、长寿,是馈赠女性和长辈礼物的最佳选择。

学术论文序号分类篇名著译者刊物名称出版年、期或出版时间1综 合论徐州汉画像石王黎琳文 物1980年2期2综 合徐州地区的石椁墓王 恺江苏社联通讯1980年13期3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布与墓葬形制——汉画像石墓研究之一王 恺江苏考古学会年会学术论文(1981年)1981年4综 合有关画像石的几个问题武利华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5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散论陈永清、田秉锷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6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墓葬形制王 恺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7综 合略述苏北地区汉画像石墓与汉画像石刻尤振尧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8综 合绚丽的画卷形象的史籍——徐州汉画像石一瞥李文杰旅 游1987年6期9综 合深沉雄大、艺术瑰宝——徐州汉画像石李银德中国文物世界(香港)1988年46期10综 合苏鲁豫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期王 恺中原文物1990年1期11综 合自然与人的契合与“完美”王圣云汉画研究(1991)年创刊号12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综述武利华汉画研究1992年2期1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中公认现象的再认识王黎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3期14综 合徐州地区的汉代石椁墓王 恺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15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区西汉石椁墓及其画像石的分期燕生东、刘智敏中原文物1995年1期16综 合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周保平文 物1996年7期17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管窥郭希铨淮海文汇1997年3期18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钱国光中国名城1997年3、4期19综 合鲁东南与苏北汉画像石之比较宋岩泉东南文化1997年4期20综 合略论徐州汉画像石朱勇前西北美术2000年2期21综 合石质档案之精品——徐州汉画像石赵 杰档案与建设2004年8期22综 合徐州地区早期汉画像石的产生及相关问题刘尊志中原文物2008年4期2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资源开发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1期24发掘报告江苏睢宁县发现古墓葬文 物1954年5期25发掘报告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李鉴昭考古通讯1955年2期26发掘报告徐州市建筑工地发现汉代文物张恺慈文 物1957年1期27发掘报告睢宁县土山发现汉代石墓群李鉴昭文 物1957年3期28发掘报告江苏发现的一批汉代画像石王德庆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4期29发掘报告徐州市韩山东汉墓发掘简报钱国光、李银德文 物1990年9期30发掘报告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厂、二号汉墓发掘简报邱永生中原文物1992年1期31发掘报告徐州琵琶山二号汉墓发掘简报耿建军东南文化1993年1期32发掘报告邳州车夫山汉画像石姚景洲、贾庆华东南文化1999年2期33发掘报告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考 古2008年9期34考古通讯省文化局把徐州市附近汉画像石集中保管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35艺术美术 图象试析徐州十里铺东汉墓一幅画像石墓夏超雄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36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中黄帝、炎帝像考释武利华文博通讯1984年6期37艺术美术 图象“人面鸟”考王 恺考古与文物1985年6期38艺术美术 图象栩栩如生的狩猎场面,精彩纷呈的神话故事——参观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文 汇 报1986-2-1339艺术美术 图象朝圣安乐图——沛县栖山汉画像石浅析李国华考古与文物1991年3期40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击马”图刘敦愿文物天地1992年4期41艺术美术 图象汉画像中的升仙图象周保平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42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洪楼两块汉画像石考释周保平中原文物1993年2期43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东汉画象中炎帝神农图象郑 钺农业考古1995年3期44艺术美术 图象天汉真韵—徐州白集汉墓刘剑林美 术1996年1期45艺术美术 图象白集汉墓画像石徐延平、徐龙梅江苏地方志1998年4期46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代画像石“百戏图像”解读席 彬艺术考古2008年3期47艺术美术 图象沛县栖山石椁墓中的“西王母”画像管见刘辉四川文物2010年1期48艺术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风格金裕龄江苏画刊1986年4期49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品读与联想陶义德书与画2000年3期50艺术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邵统平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期51艺术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侯晓宇2006年52艺术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现代性思考朱 翔艺术百家2007年3期53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中的古建筑唐士钦中原文物1991年3期54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从两汉徐州画像石看两汉建筑徐建国汉画研究1992年2期55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徐建国中原文物1993年2期56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对几幅徐州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周学鹰、田晓东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期57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市域的“两汉建筑文化”周学鹰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2期58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地区的两汉建筑文化朱翔, 李宪锋美术观察2006年3期59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汉代建筑文脉对徐州地区现代建筑创作发展的关系研究董大鹏60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再生与重组:汉画像石的文化艺术内涵在徐州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构筑胡 彬61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室即墓室杨爱国文 物1998年9期62艺术美术 雕刻论汉代雕塑的造型语境--由徐州西汉雕塑引发的思考唐成辉上海艺术家2007年3期63艺术美术 雕刻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研究汤永炎艺术百家2008年8期64艺术美术 雕刻江苏徐州出土的汉代陵墓石雕杨孝军四川文物2009年1期65艺术美术 绘画苏鲁豫皖区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郭晓川考古学报1997年2期66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对视觉空间的探索刘剑林美 术1999年1期67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立体主义之创造唐 军美 苑2000年5期68艺术美术 绘画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王瑞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69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构图艺术浅析滕建志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70艺术美术 绘画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的思考刘海波浙江工艺美术2007年3期71艺术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浙江工艺美术2008年2期72艺术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艺术教育2008年11期73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初探姚君洲200874艺术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画像的意象造型对现代壁画创作的启示王瑞芹200675艺术美术 绘画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张 强200376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汉乐舞画像石初探欧筱琦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77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李爱真、刘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1期78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地域文化中的仿汉乐舞李阿东剧影月报2007年3期79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李 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期80艺术音乐 舞蹈鲁南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音乐考古研究曲怡桦200581艺术体育 杂耍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体育形象唐世钦体育文史1988年1期82艺术体育 杂耍汉画中体育图像述论刘秉果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83艺术体育 杂耍对汉代徐州“百戏”资源的开发研究李鹏程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期84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试谈汉画像石起源王黎琳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1980年85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李银德中原文物1993年2期86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关于汉代升仙思想的两点看法孟 强中原文物1993年2期87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东汉永寿元年徐州从事墓志李银德、陈永清文 物1994年8期88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大庙汉画像石晋墓孟强、李祥考古年鉴1997年89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画神的人文效应王圣云汉画研究1992年2期90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十字穿环:汉代人宇宙观的符号象征朱存明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91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研究刘静晶艺术百家2005年6期92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王璐璐剧影月报2008年4期93社会生活 政治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刘尊志200794社会生活 宗教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汪小洋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4期95科学技术 工商业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苏 文东南文化1989年3期96科学技术 农业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刻《牛耕图》的剖析尤振尧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 1980年江苏省博物馆学会、 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三册)1980年97科学技术 农业从《牛耕图》谈东汉时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中国历史1984年2期98科学技术 农业从画象石刻《纺织图》看汉代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古今农业1990年1期99科学技术 农业淮海地区牛耕画像石与汉代耦犁二牛三人问题的探讨郭世玉农业考古2004年3期100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1992年徐州中国汉画学术讨论综述周保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101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协调环境传达汉韵——徐州汉画像馆扩建工程的创作实践与体会姜娓娓华中建筑2003年5期102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江苏徐州白集汉画像石墓研究评述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3期103白集汉代画像石美 术1996年1期

芙蓉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论文

芙蓉石是一种粉红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块体,也称蔷薇石英,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除呈粉红色外,也有深粉红色者。硬度为7,比重2.65左右,断口贝壳状,呈油脂光泽。主要用作项链、手链,有时也做一些小型挂件或鸡心和耳坠等饰物,芙蓉石主要产出巴西,中国主要产地在新疆、云南等地。水晶鉴别1、触摸法:水晶都是晶体,传热快,玻璃为非晶质,传热慢。所以手握水晶会感到冰凉入心,佩带一小会儿之后,便与体温同步;而玻璃则有温感。2、内含物观察:以20倍珠宝放大镜观察:水晶内常有天然融入的气液包含体、絮状物、共生矿物、冰裂、层裂等瑕疵,毫无瑕疵的晶体大多有问题。玻璃表面和内部常有漩涡状的细纹,很像将蜂蜜倒入清水里之后由于搅拌不均而产生的现象。另外关于气泡的问题,有一说将含有气泡的笼统列为玻璃,这是很不严谨的。首先天然水晶可能含有气泡,是在其结晶生长过程中混入的天然气液体,气泡微小细密,具有水润感,犹如石中的雾气,而且分布有致,如云如雾,具有美感(如包含物多到形成图象,则为异象水晶,如白幽灵等)。劣质玻璃确实容易含有气泡,形状和排列多不规则,感觉突兀,缺乏浑然天成的一体感。不过,从现实的角度看,用来仿冒水晶的玻璃往往制作精良,不会这样不上太面,不然只能在地摊上蒙人了。3、断口鉴别:玻璃断口的式样大家都很熟悉,是光滑弯曲如贝壳的凹痕;而水晶是矿石,断口处能够看出石质感,而且水晶是结晶体,断面不会出现玻璃那样的痕迹。4、工艺:愈是珍贵的宝石,打磨越发精细,例如钻石的切割,已然成为一门艺术。玻璃假宝石价格低廉,所以磨制粗糙,表面多不平滑,刻面之间的交棱不平直,孔眼不精致尤其是这个孔眼,玻璃质脆,孔眼处容易破裂,正好可以进行断口观察。5、光学鉴别:玻璃是不结晶的均质体,水晶是结晶的非均质体,在偏光镜下转动360度有似明似暗变化的是天然水晶,没有变化的是假水晶。另外,某些天然水晶如紫晶有二色性,假晶则没有。6、硬度区分:水晶硬度为7,玻璃通常为5.5左右,所以水晶划刻玻璃时,水晶无痕玻璃有痕。(舍得的话,用饰品不太明显的部位在玻璃上试试看)爱心提示:硬度实验只针对水晶族的宝石,不要拿这个方法去鉴定非水晶族的宝贝,像蜜腊、珊瑚、砗磲、珍珠之类的有机宝石、或翡翠等玉石科的东东。另外从宝石学的角度,硬度和脆度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硬度大不代表摔不坏,所以鉴定前一定先搞清你家宝贝的具体物性再动手,佩带的时候也不要太野蛮。7、发丝鉴定(双折射):发丝鉴定专门针对圆球状晶体:将水晶放在一根头发丝上,轻轻转动晶石,当转到某一方向时出现双影,即一根头发变两根,效果清晰明显,这是由天然水晶的晶体排列产生的双折射现象,假晶做不到。双影效果越明显,说明晶体质量越好,有些杂质过多的天然水晶可能双折不明显,或出现发丝扭曲、直线变断线等现象,这样的晶石质量就差一些。8、热导检测:将热导仪调节到绿色4格测试宝石,天然水晶能上升至黄色2格,当面积大时上升至黄色一格,而假水晶不上升。作为石英族晶体的水晶,能量震动和磁场效应是它们最明显的特征,这也是水晶具有不同医学疗效的奥秘之所在,所以用你的身心去感觉,是检验天然水晶的终极方术。有关这方面,会撰写专门文章介绍。

一、概述

芙蓉石是石英的一个亚种,是一种粉红色的没有一定结晶外形的块状石英。矿物学名称为蔷薇石英。主要用于玉器原料,少数也用于首饰镶嵌品。

二、矿物及化学成分

芙蓉石的化学成分为SiO2。当芙蓉石中含有Ti等少量其他元素时,会产生平行分布的显微针状金红石包裹体。

三、形态及物理性质

(1)形态:呈无晶形的结晶块体。

(2)颜色:为淡粉红色至深粉红色、玫瑰红色。产生颜色的原因是因为含Ti。

(3)其他物理性质:玻璃或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密度2.65g/cm3;贝壳状断口;X射线照射下有弱的蓝色荧光。

(4)显微镜下特征:无色透明一轴晶(+),No=1.544,Ne=1.553。

(5)X 射线粉晶分析:主要粉晶谱线:4.25(80),3.343(100),2.546(6),2.281(60),2.236(50),2.127(60),1.979(50),1.818(80),1.541(70)。

四、品种

一般为粉红色、玫瑰色透明到半透明块体品种。晶体中含有平行分布的显微针状金红石时,可琢磨出猫眼效应的“芙蓉石猫眼”和星光效应的“玫瑰石英星光”。

五、鉴别

与芙蓉石近似的有淡紫色萤石和粉红色乳白状玻璃。萤石八面体解理发育、硬度为4。与玻璃的区别是后者具有圆形气泡和流动的漩涡纹。芙蓉石所特有的半透明状尘埃包裹体和均一的粉红色,以及晶块中像筋一样的白色条带,是自然界其他宝玉石所少有的。

六、芙蓉石经济评价的依据

对芙蓉的评价,颜色要求纯正,色浓者比淡者好,特别是用于首饰镶嵌品时,需要深的粉红色,否则加工后色极淡。要求芙蓉石块体无裂纹和绵绺。块度越大越好,玉料要求一般应在0.25kg以上。

七、芙蓉石矿床工业-成因类型

芙蓉石均产在花岗伟晶岩中,其产出地质条件与伟晶岩中水晶矿床相同。国外主要产地有巴西、马达加斯加、印度、日本、纳米比亚、前苏联和美国等国家。中国主要产地有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

芙蓉石是一种粉红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块体,也称“蔷薇石英”,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除呈粉红色外,也有深粉红色者。硬度为7,比重2.65左右,断口贝壳状,呈油脂光泽。主要用作项链、手链,有时也做一些小型挂件或鸡心和耳坠等饰物,芙蓉石主要产出巴西,中国主要产地在新疆、云南等地。\x0d\x0a水晶鉴别\x0d\x0a\x0d\x0a1、触摸法:\x0d\x0a水晶都是晶体,传热快,玻璃为非晶质,传热慢。所以手握水晶会感到冰凉入心,佩带一小会儿之后,便与体温同步;而玻璃则有温感。 \x0d\x0a\x0d\x0a2、内含物观察:\x0d\x0a以20倍珠宝放大镜观察:水晶内常有天然融入的气液包含体、絮状物、共生矿物、冰裂、层裂等瑕疵,毫无瑕疵的晶体大多有问题。玻璃表面和内部常有漩涡状的细纹,很像将蜂蜜倒入清水里之后由于搅拌不均而产生的现象。另外关于气泡的问题,有一说将含有气泡的笼统列为玻璃,这是很不严谨的。首先天然水晶可能含有气泡,是在其结晶生长过程中混入的天然气液体,气泡微小细密,具有水润感,犹如石中的雾气,而且分布有致,如云如雾,具有美感(如包含物多到形成图象,则为异象水晶,如白幽灵等)。劣质玻璃确实容易含有气泡,形状和排列多不规则,感觉突兀,缺乏浑然天成的一体感。不过,从现实的角度看,用来仿冒水晶的玻璃往往制作精良,不会这样不上太面,不然只能在地摊上蒙人了。 \x0d\x0a\x0d\x0a3、断口鉴别:\x0d\x0a玻璃断口的式样大家都很熟悉,是光滑弯曲如贝壳的凹痕;而水晶是矿石,断口处能够看出石质感,而且水晶是结晶体,断面不会出现玻璃那样的痕迹。 \x0d\x0a\x0d\x0a4、工艺:\x0d\x0a愈是珍贵的宝石,打磨越发精细,例如钻石的切割,已然成为一门艺术。玻璃假宝石价格低廉,所以磨制粗糙,表面多不平滑,刻面之间的交棱不平直,孔眼不精致——尤其是这个孔眼,玻璃质脆,孔眼处容易破裂,正好可以进行断口观察。 \x0d\x0a\x0d\x0a5、光学鉴别:\x0d\x0a玻璃是不结晶的均质体,水晶是结晶的非均质体,在偏光镜下转动360度有似明似暗变化的是天然水晶,没有变化的是假水晶。另外,某些天然水晶如紫晶有二色性,假晶则没有。 \x0d\x0a\x0d\x0a6、硬度区分:\x0d\x0a水晶硬度为7,玻璃通常为5.5左右,所以水晶划刻玻璃时,水晶无痕玻璃有痕。(舍得的话,用饰品不太明显的部位在玻璃上试试看)爱心提示:硬度实验只针对水晶族的宝石,不要拿这个方法去鉴定非水晶族的宝贝,像蜜腊、珊瑚、砗磲、珍珠之类的有机宝石、或翡翠等玉石科的东东。另外从宝石学的角度,硬度和脆度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硬度大不代表摔不坏,所以鉴定前一定先搞清你家宝贝的具体物性再动手,佩带的时候也不要太野蛮。 \x0d\x0a\x0d\x0a7、发丝鉴定(双折射):\x0d\x0a发丝鉴定专门针对圆球状晶体:将水晶放在一根头发丝上,轻轻转动晶石,当转到某一方向时出现双影,即一根头发变两根,效果清晰明显,这是由天然水晶的晶体排列产生的双折射现象,假晶做不到。双影效果越明显,说明晶体质量越好,有些杂质过多的天然水晶可能双折不明显,或出现发丝扭曲、直线变断线等现象,这样的晶石质量就差一些。 \x0d\x0a\x0d\x0a8、热导检测:\x0d\x0a将热导仪调节到绿色4格测试宝石,天然水晶能上升至黄色2格,当面积大时上升至黄色一格,而假水晶不上升。 \x0d\x0a\x0d\x0a9、亲体感验:\x0d\x0a作为石英族晶体的水晶,能量震动和磁场效应是它们最明显的特征,这也是水晶具有不同医学疗效的奥秘之所在,所以用你的身心去感觉,是检验天然水晶的终极方术。有关这方面,会撰写专门文章介绍。

石斛研究的论文

a. 首先一般要讲所研究问题在这一领域内的重要性或者提供背景信息 b. 其次要叙述所研究地区能够解决的诸多问题 c. 在这一地区已经开展的前人工作。 一般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前人工作的重点石斛的鉴定与应用我刚好有你要的,现成的,。拿去参考,是姐姐自己的

可以到我空间下载我的文档。铁皮石斛的经济效益的话,现在市场价格:鲜条1500元每市斤左右

石斛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石斛兰的“斛”字,普通话读“胡”,粤语读“合”音,以前是一种计量器,五斗为一斛。古人把石制兰当作药材。据《本草备至》叙述,它对人体有驱解虚热,益精强阴等疗效。诸如“石斛夜光丸”就是用“美花石斛”等制成的,历来远销国内外。随着花卉产业的兴起,人们发现它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归入洋兰的范畴,逐渐从草药圃跨进到大花园中去,成为当今非常时兴的新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石斛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石斛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兰科植物。

它花色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比如串珠石斛,形似佛珠和珍珠项链,开花时又以似多新疆姑娘的小辫;鼓鎚石斛丛生如石林,花期如石中花。石斛中不乏兰中珍品,为野趣圣贤。目前在花卉市场仍是少见的。野生石斛由于长期采挖,有些品种已面临灭绝的境地。植物界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医学界称为“药界大熊猫”。1987年后,药用石斛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等名单中。国内有些客商开始人工培植。现已有一些台商进入内地进行开发利用。

二、石斛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它在中国传统中医中被列为“九大仙草”之首。又有“千金草”、“软黄金”之称。许多具有影响的医学专著和药典中将它收入其中,并阐述了其神奇的作用。

石斛对咽喉、肠胃、心血管等疾病及抑制肿瘤均有显著疗效,在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延缓衰老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石斛对眼科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延缓作用,而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保持晶状体的百分率为36.8%。

目前有,糖尿病逐渐成为人类的第一号杀手。而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石斛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胰高血糖素,增加胰岛素、C肽的分泌,抑制胰岛素降解,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抑制游离脂肪酸的分泌并能显著降低肥胖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α。这无疑是件巨大的`喜讯。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一直有饮用石斛的习惯。用于泡茶的枫斗就是中国人独创的一种保健茶。民间还流传着各种药膳的做法。

三、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是一个理想的种植和商品花卉新品种。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石斛是个传奇的植物,它溶于中国医学和饮食文化之中。对于许多花商来讲,这无疑是致富的门路。目前政府也大力支持农民种植。

四、实际上药用植物是众多植物中的一种,能赏花又能治病的花卉很多,如蕨类等。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一点,想必大家都知道。

石斛:铁皮石斛(含组培苗)、紫皮石斛(紫瓣-实际叫齿瓣,其药用价值和价格仅次于铁皮石斛,现在有的铁皮枫斗实际上就是它做的。)、金钗石斛、霍山石斛、细茎石斛、鼓鎚石斛、密花石斛、美花石斛、黑毛石斛、串珠石斛、喉红石斛、聚石斛、苏瓣石斛、肿节石斛、束花石斛、矮石斛、报春石斛、杯销石斛、滇桂石斛、虫草石斛,以及不明品种的石斛(其中有来自缅甸的),等几十个品种。现在上述许多品种已经进入抽花和开花时期。

蕨类:铁角蕨、狗脊、贯中、金毛狗、石韦、凤尾蕨、光叶蕨、桫椤、凤尾草、乌韮、红毛蕨。等多种蕨类植物。

兰花:蜈公兰、石头兰(有整片,十分漂亮)、春兰、红柱兰、虎头兰、蟹脊兰、独蒜兰等多种

另有地涌金莲、白及、黄精、玉竹和药用百合等。

金刚石的研究论文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对三产地,特别是辽宁和山东的金刚石/钻石包裹体做过系统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金刚石/钻石形成物理化学条件进行过估算,获得过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路凤香等(1991)和董振信等(1991)比较早就应用Mercier(1976)辉石温压计估算了山东和辽宁金刚石/钻石中辉石的平衡温度范围分别为1531℃和1115~1139℃,压力分别为4.5GPa和5.17~5.23GPa。池际尚等(1996)结合各种不同的地幔温压计计算出山东金刚石/钻石的包裹体矿物平衡温度为1100~1203℃,平均值为1184℃,压力变化在5.59~9.20GPa之间,而辽宁金刚石/钻石包裹体矿物的平衡温度为1115.1~1171.0℃,平均值为1123℃,压力为5.17~7.47GP,平均值为6.3GPa;苗青(1996)根据石榴子石与绿辉石的共生组合中钙、镁和铁之间的交换,计算辽宁金刚石/钻石中这一共生包裹体组合的平衡温度为1203℃,压力为5GPa;Wang Wuyi(1998,2001)利用橄榄石-石榴子石矿物对温度计和辉石温度计求取包裹体矿物的平衡温度,山东蒙阴的温度值变化于1050~1253℃之间,平均值为1170℃,辽宁瓦房店的温度值不高于1082~1367℃,压力为5.4~6.1GPa;Zhang等(1999)利用石榴子石微量元素温度计得出山东包裹体矿物的平衡温度主体接近1200℃,辽宁的包裹体矿物平衡温度为900~1250℃,主体温度为1100~1150℃;殷莉等(2008)应用适用于石榴子石橄榄岩相的单斜辉石温压计对金刚石/钻石包裹体中透辉石进行了计算,得出山东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指示的温压为1194℃和6.0GPa,辽宁相应的温压范围是1083~1176℃,5.3~6.1GPa。由于不同的温压计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及误差来源,上述的数据可能无法比较,但不同研究者的数据总体上可以反映出山东和辽宁两地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的温压状况差别,山东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温度范围为1050~1500℃,压力为4.50~9.20GPa;辽宁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温度范围为1082~1367℃,压力为5.00~7.47GPa。华北克拉通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温度集中在1000~1200℃左右,压力集中在5~7GPa左右(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等,1991;池际尚等,1996;苗青,1996;Wang,1998,2001;Zhang et al.,1999;殷莉等,2008)。

综合本文利用橄榄石拉曼压力计、石榴子石-橄榄石共生矿物对的Ni温度计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郭九皋等,1989),获得的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的地幔温度范围为1109~1327℃,压力为4~6GPa,形成深度为133~192km。Wang W Y(1998)认为由金刚石/钻石中共生包裹体矿物估算出来的结晶温度较低,范围是周围地幔温度的近似值。可见与山东和辽宁相比,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的温度较大,或者说钻石形成时扬子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温度可能略高于华北克拉通,但压力稍低,这一特点和钻石包裹体组合中扬子克拉通E型包裹体占较大比例,华北克拉通则以P型为主相一致。

将前人对湖南、山东和辽宁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镁铝榴石和辉石包裹体的成分数据与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三地橄榄石包裹体总体都富镁、贫钙,Mg#为91~94,氧化镁含量为地球上各种产状组合的橄榄石中最高者,皆为镁橄榄石的变种(Fo为91.8%~100%)(董振信,1991,1994);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的镁铝榴石都属于铬镁铝榴石,Cr2O3总体介于8%~20%之间,CaO介于3%~15%之间。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不同产地的橄榄石包裹体的Mg#频数分布柱状图(图6.56)和Mg#—氧化物相关图(图6.58和图6.59)表明,与山东相比,辽宁和湖南金刚石/钻石中的包裹体橄榄石有稍低的Mg#、Cr2O3、Al2O3、TiO2、MnO和CaO;橄榄石中的NiO和和Mg#值通常有地幔难熔程度的良好指示作用,高CaO表明了高的温度状态(郑建平,1999),橄榄石包裹体的成分特征说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存在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其中山东地区可能经历较高温的热事件。同时根据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Mg#—氧化物相关图,发现湖南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的成分分布分散,可能表明该区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金刚石/钻石的来源比较复杂。

图6.56 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的Mg#频数分布柱状图

Figure 6.56 Bar chart of Mg#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olivines in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董振信,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 等,1998;亓利剑等,1999;Wuyi Wang 等,2001),其中山东和湖南 1、2 号数据来自本文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的Mg#频数分布柱状图(图6.57)和Cr2O3、CaO含量变化图(图6.60)显示,相对于山东和湖南金刚石/钻石中的镁铝榴石,辽宁的镁铝榴石包裹体成分数据变化范围较大,Mg#为71~94,Cr2O3为0.08%~16.52%,CaO为0.03%~20.73%。

对三个产地的镁铝榴石包裹体成分进行Cr2O3-CaO成分图投点显示(图6.61),除辽宁个别点落入异剥橄榄岩区外,大多数点都落在二辉橄榄岩区(G9)和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区(G10),其中又以落在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区占大多数,而落入二辉橄榄岩型的又以亏损型为主。镁铝榴石包裹体主量元素的特征说明山东和辽宁产地金刚石/钻石主要形成于相对难熔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的环境中,并表现出高度难熔的特点,但辽宁部分样品可能来源于二辉橄榄岩为主的岩石圈地幔,结果和前人一致(郑建平等,1999;殷莉等;2008)。而湖南金刚石数据太少,无法评述。

湖南金刚石/钻石中顽火辉石的Na2O大多小于1%,Al2O3和TiO2都较低(0.79%~0.88%,0~0.02%);单斜辉石的MgO、CaO、Fe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07%~20.83%、16.34%~17.85%、2.00%~3.05%, w(Cr2O3)的变化范围为0.24%~1.11%,Mg#的变化范围为91.49~92.41,Cr#的变化范围为1.56~31.76。单斜辉石的Al2O3与SiO2呈消长关系,Al的原子数越高,通常代表了橄榄岩受熔融抽取的程度越低(Selyer和Bonatti,1994),三产地中山东金刚石/钻石中单斜辉石包裹体具有较高的Al2O3和较低的SiO2(图6.62),说明山东所在的的地幔岩石圈的熔融抽取程度最低,辽宁最高;这认识和前人根据金刚石/钻石中透辉石出现几率、石榴子石G10 与G9 的比例获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山东蒙阴最古老岩石圈地幔以亏损程度较大的方辉橄榄岩为主,难熔程度大;而瓦房店以富集程度较高的二辉橄榄岩比例较大,难熔程度较小的特点一致(殷莉等,2008);湖南金刚石/钻石中辉石包裹体显示该区金刚石/钻石来源具有中等的熔融抽取程度。

图6.57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的 Mg#频数分布柱状图

Figure 6.57 Bar chart of Mg#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yropes in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赵秀英,1988;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1991;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郑建平,1999;亓利剑等,1999;Wang W Y 等,2000),其中山东和湖南 1 号数据来自本文

对湖南、山东和辽宁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石榴子石和辉石包裹体的成分数据综合对比显示,湖南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的成分分布具有比较分散的特点,表明该区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物质环境具有高度不均一性。刘观亮(1995)对湖南宁乡钾镁煌斑岩中火山微球粒的成分和结构研究表明,该区钾镁煌斑岩岩浆侵位至地壳深部某一部位时,曾有一段停留时间,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液态分异熔离作用,形成岩浆不混溶;李子云(1993)、林玮鹏等(2009)对湖南钾镁煌斑岩及相关岩石重砂锆石的地球化学特征、U–Pb年龄和产出地质特征的研究也显示,宁乡地区与金刚石/钻石有关的火山物质的来源具有复杂性;刘观亮、李子云等(1997)分析了扬子克拉通钾镁火山岩Nd、Sr、Pb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岩石起源于不同的古老地幔源区,测量出上百颗湖南金刚石/钻石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频带相当宽,不同类型的金刚石/钻石的碳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反映了金刚石/钻石结晶源区碳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前人的这些研究工作都说明了湖南金刚石/钻石源区具有复杂性和不均一性,与本文对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成分研究获得的结论一致。

图6.58 金刚石 / 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 Mg#- 氧化物相关图

Figure 6.58 Correlation diagram of Mg#-oxides in olivin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董振信,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 等,1998;亓利剑等,1999;Wuyi Wang 等,2001),其中山东和湖南 1、2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59 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Mg#-氧化物相关图

Figure 6.59 Correlation diagram of Mg#-oxides in olivin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董振信,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 等,1998;亓利剑等,1999;Wuyi Wang 等,2001),其中山东和湖南 1、2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60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的 Cr2O3、CaO 含量变化图

Figure 6.60 Variation diagram of Cr2O3content and CaO content in pyrop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赵秀英,1988;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1991;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郑建平,1999;亓利剑等,1999;Wang W Y 等,2000),其中山东和湖南 1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61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w(CaO)-w(Cr2O3) 相关图

Figure 6.61 Correlation diagram of w(CaO)-w(Cr2O3) in pyrop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赵秀英,1988;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1991;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郑建平,1999;亓利剑等,1999;Wang W Y 等,2000),其中山东和湖南 1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62 金刚石/钻石中单斜辉石包裹体的Na2O-A12O3和 Na2O-SiO2相关图

Figure 6.62 Correlation diagram of Na2O–A12O3to Na2O–A12O3in clinopyroxenc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2;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等,1998;2001)

湖南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与山东、辽宁金刚石/钻石包裹体的类型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同,可能显示出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组成及演化过程存在的差异,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与西澳和非洲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类型组合类似,除了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的原生矿来源更大可能和钾镁煌斑岩有关(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外,还可能暗示了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的地壳物质或者陆壳物质参与了地幔对流和再循环过程,湖南金刚石/钻石来源具有多样性对今后找矿方向的确定具有明显的重要性,但具体的证据尚需要进一步确定。

辽宁和山东金刚石/钻石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也显示出两地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有各自的特点,有关成果和池际尚等(1996)、郑建平等(1999)、Zhang等(1999)对蒙阴和瓦房店金伯利岩中深源橄榄岩捕虏体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如果能对这种差异进行精细的测定,区分两地来源的金刚石/钻石应该也是可行的,但就目前的工作程度来说还存在困难。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化学发展史论文一、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大约距今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3.冶金化学的兴起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青铜器。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7 世纪,欧洲等才相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对方。大约在公元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一直流传到今天。1957 年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5.炼丹术与炼金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长生不老药。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点石成金”的目的。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先河。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金术”。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探索物质结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的组成。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的东西了。”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三、现代化学的兴起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新元素镁、钙、锶和钡。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了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2.西博格与新元素的合成美国化学家西博格(G.T.Seeborg,1912~)的家庭境况和戴维差不多。依靠打工,他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并以出色的学习成绩,获得了著名科学家路易斯的赏识,随后便成为路易斯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完成了许多重要研究。他热爱化学和物理学,决心在核化学领域做出非凡成绩。本世纪初,电子、X 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不可分的大门。1929 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明■计出了回旋粒子加速器,从而取得了大大提高轰击粒子动能的手段,使新元素不断被发现和合成,仅1934 年至1937 年就有二百多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出现。到1939 年,在92 号铀元素之前,只剩下61 号和85号两个空位了。所以,人们已不在关心元素周期表中的空格补缺,而将精力转移到铀后面元素的发现和合成上。3.金刚石的老知识和新知识吴国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875)早在1879 年,SmithsonTennant 已经发现,金刚石燃烧的产物是碳的氧化物,故金刚石是碳的单质。1913 年,Bragg 父子用X-衍射实验测定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证实通常的天然金刚石属于立方晶系,其晶胞为面心立方,一个晶胞里有8 个碳原子(一个点阵点为两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周围有四十呈四面体排列的碳原子,健长为154pm。然而应当指出,在殒石里发现的金刚石却是六方晶系的。两种晶体的差别不在于碳原子的杂化类型(sp3),而在于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晶体的对称性不同。金刚石被人类当作宝石而珍藏,据说已有3000 年的历史。经过琢磨的金刚石称为钻石,它密度大(3.51g·cm-3),是已知物质中最坚硬的(莫氏硬度10);它对光的透明度好,折射率高,琢磨适当的钻石能反射出更多的光而显得格外耀眼;高色散性还使钻石有‘光彩’,这是白光被钻石色散成单色光所致。金刚石的色散值是天然宝石里最高的。利用色散值的差别可以把金刚石跟很象它的锆石(ZrsiO4)区分开来。天然金刚石有的无色,有的则呈美而的蓝、黄、棕、绿等色,还有的呈黑色。理论研究证实,纯净的金刚石应当是无色的。它可以透过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包括红外和紫外)。这是因为把金刚石晶体里的电子从基恣激发到最低能量的激发恣需要5.4电子伏特的能量,远大于可见光的能量(1.7—3.10电子伏特)。当金刚石里掺杂氮,能量从原来的5.4 降到2.2 左右,随氮原子的含量的增高,由于热运动引起的氮能级的宽度的差别,吸收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呈现黄(C/N=105:1)、绿(C/N=103:1)色,氮原子继续增多,所有可见光都会被吸收掉,便得到黑色的金刚石。在好长一个时期里,人们认为蓝色的金刚石是由于其中掺杂铝引起的。后来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验室证实,金刚石的蓝色是由其中不到百万分之一的硼引起的。他们发现,蓝色的金刚石是有导电性的。这可以解释为:硼原子的存在可以使碳的价带电子进入硼(受主)能级而在价帝里留下空穴,引起空穴导电。而铝的掺杂不可能有这种性质。金刚石的颜色还可因掺杂原子引起所谓的“色心”(又称F 心)而引起。这类金刚石的颜色会因加热、辐照而改交,有的还有荧光。习惯上钻石的质量按克拉(1 克拉等于200 毫克)计算。一颗钻石,超过10 克拉,就已很稀罕很珍贵了。至今最大的一颗金刚石是1906 年开采出来的‘非洲之星’,3025 克拉。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钻石则是称为‘蒙兀儿大帝’的,加工前重780 克拉。人们梦想合成金刚石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种梦想的推动力一开始就是为了人工造出珍贵的钻石。因为天然的金刚石太少了。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自然界里的碳只有当熔化的岩百在3 万个大气压的高压下,才能以金刚石的方式结晶出来,有时生成金刚石的压力竟高到60000 个大气压。这样大的压力只有在地面下60—100 公里的深外才存在,从这样深的地方翻到地秃表层来的岩石太少了。开采金刚石需要很大的投资。那种从地表找到一颗金刚石的机会是极其稀少的。而开采出来的天然金刚12 石,只有很少就其质量而言可以加工成钻石,多数是灰色或黑色的。并不透明,有的内部夹杂有石墨,无法琢磨出钻石。最早尝试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报导在1880 年。而第一个宣称合成金刚石的是著名的法国实验化学家莫瓦桑(H·Moissan)。他以当时已有的化学知识预计,尚未制得的单质氟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若用它来及其迅猛地夺取碳氢化台物里的氢,就有可能把余留下的碳转变成金刚石。结果,他费了数年的光阴,克服了重重困难,真的制出了活泼的氟,取得了同的代人不可多得的巨大成就(他因此以及由此开拓的氟化学而得到诺贝尔奖金)。然而,当他实施氟和烃类的反应时,既使是在超低温下,也以猛烈的爆炸告终,一无所得。惨重的失败并未动摇过莫瓦桑人工制造金刚石的信念。后来,他从地球化学家那里得知了自然界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高温高压的条件,便设计了一种模拟天然过程的用石墨造金刚石的实验。他把石墨溶进熔融的铁,然后令铁急速地冷却。企图通过液恣的铁转化成固态的铁时产生的巨大内压,把石墨转化成金刚石。这种想法,粗想起来是蛮有道理的。因而莫瓦桑叫他的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种实验得到的产品用无机酸把铁溶解掉,从黑乎乎的固恣残渣里寻找金刚石。后来,‘真的’从中发现了透明的“金刚石”。其中一颗被命名为法国卢浮宫里的著名钻石——摄政王同名的金刚石至今仍然在莫瓦桑的实验室里展览。莫瓦桑曾经两度在报上发表他已成功地制得金刚石。鉴于莫瓦桑的崇高威信,一时间引起了全球的轰动,穷人为之欢呼雀跃,富人为之垂头丧气。后来虽有著名氟化学家O·Ruff 在1915 年以及Parsons 在1920年宣称重复了莫瓦桑的实验制得了金刚石,却始终不能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到本世纪50 年代,有人从理论上论证了金刚石在高温高压下生成的临界条件,根本地否定了莫瓦桑设计的实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据说,莫瓦桑的人造金刚石是他的学生被逼得无奈,投进酸洗后的黑色残渣里的天然金刚石。也有人报导,莫瓦桑得到的只是碳化硅或尖晶石(MgAl2O4)。首先在理论上计算合成金刚石的热力学条件的是R·Berman。简单地说,他的计算就是建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相图。计算的结果是:如果以温度为横坐标,压力为纵坐标,可以在图上划出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近似的直线,在直线的下方是石墨的稳定区(对金刚石则是热力学的介稳区),在直线的上方则是金刚石的稔定区(对石墨则力介稳区)。若温度和压力正好外于直线上则是金刚石和石墨的平衡转化点。这张图表明,例如在1200—1500K 的温度范围内,要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压力需要达到4.3×109-5.2×109Pa(4—5 万大气压)。值得指出的是,在教学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人误解高温对合成金刚石的作用。应当注意,根据上述的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相图,如前所述,相平衡线的斜率是正值。这就是说,反应温度越高,需要的压力也就越高。若单考虑温度,结论应当是:(就热力学而言)温度越高,石墨越不容易转化为金刚石。这也可以从只考虑温度不考虑压力的Gibbs—Helmholtz 方程(△G=△H-T△S)看出。标恣下石黑转化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H>0),熵变△S<0(∴-T△S>0),因此温度越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自由能越大,即自发趋势越小。加压有利于转化是不难理解的。这是由于石墨的密度比金刚石的小,转化是体积减小的过程。因此,转化反应所需的高温只是为了提高速度。事实上,在高温高压下合成金刚石也是需要催化剂的。无催化剂时,石墨直接转化为金刚石的实验条件是2700℃,13GPa;利用Ni—Co—Fe 合金加入少量的硫、钛、铝等,可使转化温度降到950℃,压力降到4GPa。金属为什么能够催化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在已经提出的理论中有两种十分形象。一种是金属的表面作用的理论:金属镍属于面心立方晶体。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的法线方向是立方晶胞的对角13 线方向,在晶体学上称为(111)方向,而每个镍原子周围有6 个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则称为(111)面。面上的镍原子形成的正三角形的边长为249pm,跟石墨的二维面上的碳原子形成的三角形的边长(246pm)十分接近。当金属镍的表面正好是(111)面而又正好对着石墨的二维平面肘,镍原子便和碳原子之间一对一地形成化学键(石墨的碳原子的与二维平面垂直的2pz 轨道里的单电子进入镍原子的只有单电子的3d轨道),结果把石墨的二维平面上的半数碳原子拉向镍的表面,在高压下,石墨的层间距从335pm 被压缩,从而使碳原子的杂化类型由sp2 转化为sp3(见图1)。铁、钴、镍及其合金的晶体结构相似,因此都是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催化剂。另一种理论认为石墨中的碳原子可以单个地进入金属原子之间的四面体空隙,并在金属原子的作用下使其原子轨道杂化成sp3,碳原子通过扩散遇到另一碳原子形成金刚石。图1 石墨在金属表面原子的作用下转化为金刚石50 年代初,在美国和瑞典成立了两个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小组,分别在1954 和1953 年合成了金 回答者

化学发展史论文一、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大约距今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3.冶金化学的兴起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青铜器。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7 世纪,欧洲等才相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对方。大约在公元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一直流传到今天。1957 年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5.炼丹术与炼金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长生不老药。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点石成金”的目的。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先河。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金术”。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探索物质结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的组成。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的东西了。”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三、现代化学的兴起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新元素镁、钙、锶和钡。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了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2.西博格与新元素的合成美国化学家西博格(G.T.Seeborg,1912~)的家庭境况和戴维差不多。依靠打工,他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并以出色的学习成绩,获得了著名科学家路易斯的赏识,随后便成为路易斯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完成了许多重要研究。他热爱化学和物理学,决心在核化学领域做出非凡成绩。本世纪初,电子、X 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不可分的大门。1929 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明■计出了回旋粒子加速器,从而取得了大大提高轰击粒子动能的手段,使新元素不断被发现和合成,仅1934 年至1937 年就有二百多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出现。到1939 年,在92 号铀元素之前,只剩下61 号和85号两个空位了。所以,人们已不在关心元素周期表中的空格补缺,而将精力转移到铀后面元素的发现和合成上。3.金刚石的老知识和新知识吴国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875)早在1879 年,SmithsonTennant 已经发现,金刚石燃烧的产物是碳的氧化物,故金刚石是碳的单质。1913 年,Bragg 父子用X-衍射实验测定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证实通常的天然金刚石属于立方晶系,其晶胞为面心立方,一个晶胞里有8 个碳原子(一个点阵点为两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周围有四十呈四面体排列的碳原子,健长为154pm。然而应当指出,在殒石里发现的金刚石却是六方晶系的。两种晶体的差别不在于碳原子的杂化类型(sp3),而在于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晶体的对称性不同。金刚石被人类当作宝石而珍藏,据说已有3000 年的历史。经过琢磨的金刚石称为钻石,它密度大(3.51g·cm-3),是已知物质中最坚硬的(莫氏硬度10);它对光的透明度好,折射率高,琢磨适当的钻石能反射出更多的光而显得格外耀眼;高色散性还使钻石有‘光彩’,这是白光被钻石色散成单色光所致。金刚石的色散值是天然宝石里最高的。利用色散值的差别可以把金刚石跟很象它的锆石(ZrsiO4)区分开来。天然金刚石有的无色,有的则呈美而的蓝、黄、棕、绿等色,还有的呈黑色。理论研究证实,纯净的金刚石应当是无色的。它可以透过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包括红外和紫外)。这是因为把金刚石晶体里的电子从基恣激发到最低能量的激发恣需要5.4电子伏特的能量,远大于可见光的能量(1.7—3.10电子伏特)。当金刚石里掺杂氮,能量从原来的5.4 降到2.2 左右,随氮原子的含量的增高,由于热运动引起的氮能级的宽度的差别,吸收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呈现黄(C/N=105:1)、绿(C/N=103:1)色,氮原子继续增多,所有可见光都会被吸收掉,便得到黑色的金刚石。在好长一个时期里,人们认为蓝色的金刚石是由于其中掺杂铝引起的。后来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验室证实,金刚石的蓝色是由其中不到百万分之一的硼引起的。他们发现,蓝色的金刚石是有导电性的。这可以解释为:硼原子的存在可以使碳的价带电子进入硼(受主)能级而在价帝里留下空穴,引起空穴导电。而铝的掺杂不可能有这种性质。金刚石的颜色还可因掺杂原子引起所谓的“色心”(又称F 心)而引起。这类金刚石的颜色会因加热、辐照而改交,有的还有荧光。习惯上钻石的质量按克拉(1 克拉等于200 毫克)计算。一颗钻石,超过10 克拉,就已很稀罕很珍贵了。至今最大的一颗金刚石是1906 年开采出来的‘非洲之星’,3025 克拉。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钻石则是称为‘蒙兀儿大帝’的,加工前重780 克拉。人们梦想合成金刚石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种梦想的推动力一开始就是为了人工造出珍贵的钻石。因为天然的金刚石太少了。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自然界里的碳只有当熔化的岩百在3 万个大气压的高压下,才能以金刚石的方式结晶出来,有时生成金刚石的压力竟高到60000 个大气压。这样大的压力只有在地面下60—100 公里的深外才存在,从这样深的地方翻到地秃表层来的岩石太少了。开采金刚石需要很大的投资。那种从地表找到一颗金刚石的机会是极其稀少的。而开采出来的天然金刚12 石,只有很少就其质量而言可以加工成钻石,多数是灰色或黑色的。并不透明,有的内部夹杂有石墨,无法琢磨出钻石。最早尝试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报导在1880 年。而第一个宣称合成金刚石的是著名的法国实验化学家莫瓦桑(H·Moissan)。他以当时已有的化学知识预计,尚未制得的单质氟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若用它来及其迅猛地夺取碳氢化台物里的氢,就有可能把余留下的碳转变成金刚石。结果,他费了数年的光阴,克服了重重困难,真的制出了活泼的氟,取得了同的代人不可多得的巨大成就(他因此以及由此开拓的氟化学而得到诺贝尔奖金)。然而,当他实施氟和烃类的反应时,既使是在超低温下,也以猛烈的爆炸告终,一无所得。惨重的失败并未动摇过莫瓦桑人工制造金刚石的信念。后来,他从地球化学家那里得知了自然界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高温高压的条件,便设计了一种模拟天然过程的用石墨造金刚石的实验。他把石墨溶进熔融的铁,然后令铁急速地冷却。企图通过液恣的铁转化成固态的铁时产生的巨大内压,把石墨转化成金刚石。这种想法,粗想起来是蛮有道理的。因而莫瓦桑叫他的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种实验得到的产品用无机酸把铁溶解掉,从黑乎乎的固恣残渣里寻找金刚石。后来,‘真的’从中发现了透明的“金刚石”。其中一颗被命名为法国卢浮宫里的著名钻石——摄政王同名的金刚石至今仍然在莫瓦桑的实验室里展览。莫瓦桑曾经两度在报上发表他已成功地制得金刚石。鉴于莫瓦桑的崇高威信,一时间引起了全球的轰动,穷人为之欢呼雀跃,富人为之垂头丧气。后来虽有著名氟化学家O·Ruff 在1915 年以及Parsons 在1920年宣称重复了莫瓦桑的实验制得了金刚石,却始终不能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到本世纪50 年代,有人从理论上论证了金刚石在高温高压下生成的临界条件,根本地否定了莫瓦桑设计的实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据说,莫瓦桑的人造金刚石是他的学生被逼得无奈,投进酸洗后的黑色残渣里的天然金刚石。也有人报导,莫瓦桑得到的只是碳化硅或尖晶石(MgAl2O4)。首先在理论上计算合成金刚石的热力学条件的是R·Berman。简单地说,他的计算就是建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相图。计算的结果是:如果以温度为横坐标,压力为纵坐标,可以在图上划出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近似的直线,在直线的下方是石墨的稳定区(对金刚石则是热力学的介稳区),在直线的上方则是金刚石的稔定区(对石墨则力介稳区)。若温度和压力正好外于直线上则是金刚石和石墨的平衡转化点。这张图表明,例如在1200—1500K 的温度范围内,要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压力需要达到4.3×109-5.2×109Pa(4—5 万大气压)。值得指出的是,在教学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人误解高温对合成金刚石的作用。应当注意,根据上述的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相图,如前所述,相平衡线的斜率是正值。这就是说,反应温度越高,需要的压力也就越高。若单考虑温度,结论应当是:(就热力学而言)温度越高,石墨越不容易转化为金刚石。这也可以从只考虑温度不考虑压力的Gibbs—Helmholtz 方程(△G=△H-T△S)看出。标恣下石黑转化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H>0),熵变△S<0(∴-T△S>0),因此温度越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自由能越大,即自发趋势越小。加压有利于转化是不难理解的。这是由于石墨的密度比金刚石的小,转化是体积减小的过程。因此,转化反应所需的高温只是为了提高速度。事实上,在高温高压下合成金刚石也是需要催化剂的。无催化剂时,石墨直接转化为金刚石的实验条件是2700℃,13GPa;利用Ni—Co—Fe 合金加入少量的硫、钛、铝等,可使转化温度降到950℃,压力降到4GPa。金属为什么能够催化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在已经提出的理论中有两种十分形象。一种是金属的表面作用的理论:金属镍属于面心立方晶体。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的法线方向是立方晶胞的对角13 线方向,在晶体学上称为(111)方向,而每个镍原子周围有6 个镍原子的二维密置层则称为(111)面。面上的镍原子形成的正三角形的边长为249pm,跟石墨的二维面上的碳原子形成的三角形的边长(246pm)十分接近。当金属镍的表面正好是(111)面而又正好对着石墨的二维平面肘,镍原子便和碳原子之间一对一地形成化学键(石墨的碳原子的与二维平面垂直的2pz 轨道里的单电子进入镍原子的只有单电子的3d轨道),结果把石墨的二维平面上的半数碳原子拉向镍的表面,在高压下,石墨的层间距从335pm 被压缩,从而使碳原子的杂化类型由sp2 转化为sp3(见图1)。铁、钴、镍及其合金的晶体结构相似,因此都是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催化剂。另一种理论认为石墨中的碳原子可以单个地进入金属原子之间的四面体空隙,并在金属原子的作用下使其原子轨道杂化成sp3,碳原子通过扩散遇到另一碳原子形成金刚石。图1 石墨在金属表面原子的作用下转化为金刚石50 年代初,在美国和瑞典成立了两个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小组,分别在1954 和1953 年合成了金

石油大学研究生学报

不是,只是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石油天然气领域只有 石油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天然气工业是EI检索的期刊。《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2008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086,国内统一刊号CN 51-1718/C。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已被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1分为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2,于山东省东营市出版。主要反映中国石油大学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中文核心期刊。算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两个期刊是独自的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