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杂志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杂志论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1.2.1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1.2.2中医护理

1.2.2.1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1.2.2.2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1.2.3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1.2.4 日常生活护理

1.2.4.1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1.2.4.2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1.2.4.3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1.2.4.4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1.2.5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杂志

1、安徽省自然基金课题:HLD肝细胞铜转运及P型ATP酶功能的研究2、安徽省教育委员会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征候分型与基因突变多样性的研究3、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EAN豚鼠脱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的机理研究 1、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2、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 1.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诊疗进展杨任民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22.甲泼尼龙冲击后泼尼松延续治疗重症肌无力(57例随访观察)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013.肝豆状核变性的药物治疗杨任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034.偏头痛的诊断程序杨任民 医师进修杂志2005/075.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016.棘红细胞舞蹈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4/037.脊髓结核瘤杨任民 医师进修杂志2004/078.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治疗进展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49.肥厚性硬膜炎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210.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111.多发性硬化(2002年)的诊断和治疗近况 杨任民 安徽医学2003/0312.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系列讲座之四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0113.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杨任民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0414.脑分水岭梗死杨任民 安徽医学2002/0315.中西医结合治疗19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观察 杨任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916.脑血管性痴呆——系列讲座之三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417.老年性痴呆——系列讲座之二 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318.老年期痴呆的诊断和治疗——系列讲座之一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219.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2例报告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0220.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家族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 杨任民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0721.低血钾的心电图观察顾统元、杨任民 中华内科杂志1960;8:30722.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合并两侧大脑基底节对称性钙化一例汪学仁、杨任民等 中华内科杂志1962;2:12223.妊娠舞蹈病王湘芝、祝锦涛、杨任民1964;10:32524.脑血液循环障碍时之心电图观察杨任民等 中华精神神经科杂志1965;9(1):2725.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并发多发性神经炎1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5;9(3):25226.26例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杨任民等 中级医刊1966;(4):22127.运动锥体外系综合征15例分析 杨任民等 新医学副刊-神经系统疾病1975;(2)封面28.完全恢复性脑卒中杨任民等 新医学1979;10:11629.乙胺丁醇引致视神经-末梢神经病变一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结核病和呼吸系疾病杂志1979;2(1)25530.Lennox综合征(附5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9;5(4):18731.家族性帕金森综合征-肌萎缩侧束硬化联合病征(附3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1):4932.Refsum综合征1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1)4933.重症肌无力37例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杨任民等 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1;14(1)2334.肝豆状核变性骨-肌型1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2;8(1)3535.多发性硬化伴阵发性搔痒2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82;8(4):25136.排尿性晕厥杨任民等 实用内科杂志1983;3(2):7537.肝豆状核变性症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杨任民等 天津医学1983;11(5):28838.早老症6例综合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儿科杂志1982;20(4)21639.同型胱氨酸尿症3例 杨任民等 中华儿科杂志1983;21(5)30840.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00例分析 杨任民.杨兴涛.鲍远程.陈卫东.李圣业.娄宗盘.江停战.蔡永亮.吴仁端.韩咏竹.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41.肝豆汤对37例肝豆状核变性症的驱铜观察 杨任民.鲍远程.杨兴涛.李圣业.陈卫东.娄宗盘.蔡永亮.江停战.吴仁端.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42.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测定刘冰怀.朱舜丽.钱荣康.陈全珠.杨任民.鲍远程.蔡永亮.中华医学杂志1985年10期43.青霉胺副反应的探讨杨任民.鲍远程.江停战.任明山.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6年02期4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许吉综合征(附3例报告)杨任民.娄宗盘.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6年03期45.口服硫酸锌对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排铜及血微量元素的影响 杨任民.鲍远程.蔡永亮.娄宗盘.杨兴涛.陈卫东.李圣业.江停战.韩咏竹.黄碧霞.季明荣。中华医学杂志1986年04期46.Wilson病的肝症状 杨任民.临床荟萃1987年04期47.免疫抑制剂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杨任民.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年01期48.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38例骨髓象分析 何为贵.韩宁林.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S1期49.脑干诱发电位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效果判定中的作用李小真,杨任民,尹世杰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年05期50.慢性疲劳综合征杨任民 安徽医学1994年03期51.肝豆状核变性骨-肌型11例报告 蔡永亮,江停战,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3期52.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5期53.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6期54.BAEP对无神经系统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断价值 李小真,杨任民,马忻,孙冲 临床脑电学杂志1994年03期55.慢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及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例诊断探讨 李小真,杨任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1期56.RamsayHunt综合征17例治疗分析 鲍远程,杨任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57.锥体外系疾病及其治疗原则杨任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年05期58.甲泼尼龙、强的松、ACTH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 李小真,杨任民 安徽医学1995年06期59.口服二巯丁二酸对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及尿铜的影响 杨任民,江停战,陈卫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260.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不良反应 王晓平,杨任民,杨兴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261.肝豆状核变性11例死亡分析 杨任民,王晓平,李凯,许圣弘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3期62.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红细胞内铜锌含量及意义探讨徐文安,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5期63.单卵孪生子同患肝豆状核变性(附2对4例报告)洪铭范,杨任民,陈卫东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年03期45. 11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颅脑MRI的表现 江停战,杨任民 临床脑电学杂志1995年01期64.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杨任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5年03期65.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蓝蛋白100例临床研究 鲍远程,杨任民,范玉新,王训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11期66.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对神经免疫学疾病病人的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陈卫东,杨任民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6年05期67.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智商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蔡永亮,杨任民,许圣弘,李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01期68.斜视性眼阵挛多发性肌阵挛综合征 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年03期

以下都是国家级医学期刊中国妇幼卫生杂志中国卫生工程学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中医临床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磁共振成像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实用防盲技术口腔科学杂志(Journal of Oral Science)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抗癌之窗(科普期刊)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糖尿病天地器官移植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协和医学杂志中国卫生标准管理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国卫生产业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医疗保险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英文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武警后勤学院学报中国临床研究转化医学杂志当代医学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当代医药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药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分册(英文版)航空军医中国处方药中华医史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医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药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中国药物经济学中国医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中西医结合研究心理研究药物分析学报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警戒中国药事中国药店中国药品标准慢性病学杂志医药工程设计药学进展现代药物与临床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福建医药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空军医学杂志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眼科学报皮肤病与性病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肿瘤基础与临床中国肿瘤临床(英文版)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生殖与避孕(英文版)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伤残医学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罕少疾病杂志国际老年医学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国际内科学杂志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护理教育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CT和MRI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工程医院管理论坛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疗养医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中医药通报中医药临床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现代中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民间疗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卫生职业教育光明中医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院统计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中国校医中国卫生监督杂志中国卫生法制中国卫生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中国辐射卫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预防医学论坛卫生软科学社区医学杂志临床医学工程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国医学装备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疗前沿中国实用医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新医学新疆医学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辽宁医学杂志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中国临床护理新中医中国现代医生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国执业药师临床医药实践中医外治杂志东方药膳亚太传统医药中医杂志(英文版)世界中医药环球中医药海峡预防医学杂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食品安全导刊养生大世界中国医药指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外医疗总装备部医学学报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海军医学杂志法医学杂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年

中医学论文核心期刊由学术堂推荐:(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14(2)《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1.13(3)《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1.56(4)《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0.90(5)《中药材》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0.91

学术堂为大家推荐几本中医类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物简介: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级别:本刊为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2、《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物简介: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扩展(2019-2020), 梯队期刊(2019)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刊物简介:全面报道中药新药、中医药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应用单位提供信息和交流园地,是中药研究、中药临床药理学科进行国内外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窗口.

有个中药方面的核心:中国实验方剂学,文章《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我知道有本《中医学》,是rccse核心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订阅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黄帝内经》英译本国内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经典。其第一个英译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推向海外书市。《江西中医药》杂志编辑部编辑部的介绍、组成、约稿等。jxzy.chinajournal.net.cn《中成药》杂志--电子版刊登最新中成药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动态,介绍中成药新技术、新产品。《中医天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自办刊物。安徽中医临床杂志设有专病证治、临床研究、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经验、简法验方等栏目。ahlc.chinajournal.net.cn基层中药杂志网络版介绍中药制剂、中药炮制、配方保管、本草研究、临床中药等。健康163网站(中医外治杂志主办)介绍中医外治特色,推动中医外治学术的发展。江苏中医药月刊,1956年创刊。江西中医药创刊于1951年。山东中医杂志由山东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sdzy.chinajournal.net.cn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西医结合杂志网站,半月刊,综合大型医学期刊。3w.97ren.zhibo.net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包含本刊简介、稿约信息、期刊浏览。xdjh.chinajournal.net.cn中国骨伤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国际连续出版物,世界中西医药学会权威性核心期刊。中国针灸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针灸学术月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中医药杂志高级医学刊物。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中文权威性核心期刊。band.chinajournal.net.cn中医外治杂志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医药学刊杂志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中医杂志我国中医药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月发行量近10万册,获国家期刊奖。

可以来 论文导航网 订阅,期刊简介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须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的进展,开展学术讨论和争鸣,为提高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水平,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本刊为月刊,1981年7月创刊。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已被美国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及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还被国内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居同类期刊前列。1992年及1996年两次荣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1995年及1999年两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1年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列入中国期刊方阵;2001—2005年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1998,1999及2000年3次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并连续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期刊专项资金资助(2003—2008年);2006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投 稿� 1 请作者投稿前仔细阅读本《投稿须知》。一旦投稿,即被自动认为全部作者已阅读本《投稿须知》,并已理解和接受本《投稿须知》的内容和要求。 2 来稿请用A4纸电脑打印(Word文件格式),也可访问本刊网站进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者,请在网上收到稿件编号回复后,将稿件编号填写于稿件首页左上角,同作者单位介绍信及基金项目任务书复印件一同通过邮局寄来。不采用稿件不寄还,请自留底稿。�3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9788090)”,作为脚注第1项,并附基金证明复印件。如有获奖,请付获奖证书复印件。4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稿件千万请勿寄给个人(包括主编)。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的回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5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稿件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为自动撤稿。6 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每篇稿件30元,第一作者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者减半(需附会员证复印件)。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费。版面费和彩图印制费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光盘版和网络版稿酬),并赠当期杂志。7 稿件将请同行专家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决定取舍。作者亦可提供2~3名同行专家名单(提供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传真或E-mail地址),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名单,以备参考。8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所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接受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9 来稿请寄:北京西苑操场1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邮编:100091)。电话:,;传真:;E-mail:cjim@cjim.cn;网址:http:‖; http:‖撰 稿1 本刊设有述评、专论、专题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博士之窗、经验交流、基层园地、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临床试验方法学、综述、病例报告、中医英译及会议纪要等栏目。述评、专论及专题笔谈主要为约稿,但也欢迎来稿。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用同行审稿的方式进行公正、公平地审定以确定录用与否。2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正确。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及综述等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内(按所占版面计)一般不超过6000字,短篇报道和病例报告一般不超过1500字。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3 医学名词 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文稿内使用的术语应前后统一,新术语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术语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4 缩略语 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 5 文题 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代号;一般不用副标题。6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修稿过程中不应再做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下方,并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及E-mail地址。作者单位须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论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或致谢者,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7 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文稿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及2—5个关键词。临床论著、实验研究文稿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其他文稿中、英文摘要不采用4段格式撰写。8 关键词 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可参考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不能2—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各类文稿均须列出中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词首字母均小写。 9 正文格式和层次结构 实验论著一般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临床论著和经验交流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 10 图和表 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图表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高宽比例为5∶7,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11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统计学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2 计量单位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和单位的名称与符号。 13 数字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1994年不能写成94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等。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23 465.378 97。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5~95%。� 14 参考文献 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角码标出,不可引用内部资料。参考文献的作者1—3位者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每条期刊参考文献均须卷期完整,每条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于文末。格式如下:[期刊] 作者.文题.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us格式)年;卷(期)∶起页—迄页.举例:1 项 阳,钱学林,王宝恩,等.百草柔肝胶囊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2)∶709—711.�2 Buxton AE, Lee KL, Fisher JD,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9;341(25)∶1882—1890.〔书籍〕作者.书名.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页—迄页.举例:�1 季钟朴主编.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82—284.�2 Hazzard WR, Blass JP, Ettinger WH, et al. Principles of geriatrics medicine and gerontology. 4th 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 1999∶867—88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封面

有个中药方面的核心:中国实验方剂学,文章《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中医学论文核心期刊由学术堂推荐:(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14(2)《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1.13(3)《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1.56(4)《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0.90(5)《中药材》期刊收录:CSTP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PKU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0.91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672-0415]期刊详细信息期刊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 J INTEGR MEDZHONGGUO ZHONGXIYI JIEHEZAZHI (YINGWENBAN)中国结合医学杂志 (英文版)CHIN. J. INTEGR. MED중국결합의학잡지(영문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1672-04152003243410同行评议:是 本刊收录在: MEDLINE(2011年)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2版)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3版)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6版) 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09)Impact Factor:0.42; 5-Year Impact Factor: 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10)Impact Factor: 0.578 ; Rank: 6096 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14)Impact Factor: 1.217, Rank: 4973 主题分类:Health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 期刊历史沿革:继承了: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1006-6497]其它版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003-5370]

有。根据健康网官网显示,消痰散结方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增刊,康莱特注射液结合中医辨证对晚期肺癌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是国内第一本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