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生物技术通报和江苏农业学报

发布时间:

生物技术通报和江苏农业学报

有中文核心的,

还有科技核心的,

不知你问那一种?

《Nature》 我们云南农业大学的校长朱友勇就上过封面哦!很有权威的!!!

看你需要发的是什么核心期刊,这些都是不一样的,选择合适自己的就可以了

序号 期刊名称 影响因子 1 PEDOSPHERE 2.835 2 土壤学报 1.825 3 自然资源学报 1.771 4 生态学报 1.688 5 应用生态学报 1.68 6 植物生态学报 1.523 7 土壤 1.488 8 环境科学 1.342 9 水土保持学报 1.169 10 作物学报 1.169 11 中国水稻科学 1.161 12 环境科学学报 1.138 13 生物多样性 1.129 14 遗传学报 1.05 15 玉米科学 1.007 16 中国环境科学 0.978 17 中国农业科学 0.975 18 资源科学 0.974 19 生态学杂志 0.944 20 生物磁学 0.91 2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0.896 22 生态环境 0.889 23 动物学报 0.867 24 植物病理学报 0.848 25 编辑学报 0.846 26 中国管理科学 0.818 27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0.817 28 园艺学报 0.814 29 环境科学研究 0.776 30 农村生态环境 0.772 31 昆虫学报 0.767 32 CELL RESEARCH 0.764 33 水生生物学报 0.747 34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0.746 35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0.746 36 中国生物防治 0.734 37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0.726 38 果树学报 0.723 39 安全与环境学报 0.723 40 管理科学学报 0.716 41 西北植物学报 0.706 42 昆虫知识 0.7 43 麦类作物学报 0.697 44 农业工程学报 0.694 45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0.671 46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0.647 47 中国科学C 0.644 48 生物工程学报 0.626 49 棉花学报 0.622 50 土壤通报 0.621 5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0.614 52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0.595 53 微生物学报 0.591 54 云南植物研究 0.59 55 病毒学报 0.589 56 人类学学报 0.577 57 大豆科学 0.573 58 茶业科学 0.567 59 浙江农业科学 0.566 60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0.566 6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0.563 6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0.557 63 兽类学报 0.555 6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0.539 65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0.538 66 上海环境科学 0.538 67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0.536 68 中国农业气象 0.535 69 遗传 0.535 70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0.528 71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0.51 72 植物学通报 0.508 73 武汉植物学研究 0.5 74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0.495 75 动物学研究 0.486 76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0.482 77 杂交水稻 0.479 78 海洋环境科学 0.474 79 植物保护学报 0.473 80 植物研究 0.471 81 中国土地科学 0.46 82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0.459 83 核农学报 0.457 84 华北农学报 0.452 85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0.446 86 江苏农业学报 0.437 87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0.436 88 微生物学通报 0.431 89 蚕业科学 0.423 90 植物保护 0.422 91 动物分类学报 0.421 92 昆虫天敌 0.419 93 农业现代化研究 0.412 94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0.411 9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0.41 96 中国病毒学 0.404 97 灌溉排水学报 0.402 98 动物学杂志 0.401 99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0.4 100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0.4 10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0.397 102 水土保持通报 0.395 103 中国烟草科学 0.395 10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0.395 105 环境污染与防治 0.389 106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0.386 107 化工环保 0.385 108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0.375 109 植物生理学通讯 0.374 110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0.374 111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0.373 11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0.361 113 生物物理学报 0.358 114 环境科学与技术 0.354 115 水处理技术 0.351 116 实验生物学报 0.35 117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0.35 118 工业水处理 0.348 119 水土保持研究 0.346 120 西南农业学报 0.343 121 生命科学研究 0.343 122 江苏农业科学 0.342 123 菌物学报 0.342 124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0.341 125 工业微生物 0.333 126 植物分类学报 0.333 127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0.329 128 福建农业学报 0.328 129 广西植物 0.328 130 中国麻业 0.324 131 浙江农业学报 0.307 132 农业机械学报 0.305 133 新疆农业科学 0.304 13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0.302 135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0.294 136 江西农业学报 0.292 137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0.292 138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0.291 139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0.284 140 环境工程 0.28 141 管理工程学报 0.275 142 中国农学通报 0.274 143 中国环境监测 0.274 144 上海农业学报 0.27 145 热带作物学报 0.265 146 北京农学院学报 0.265 147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0.264 148 激光生物学报 0.261 149 细胞生物学杂志 0.258 150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0.25 151 种子 0.25 152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0.25 153 情报学报 0.249 154 湖北农业科学 0.243 155 科学学研究 0.24 156 西北农业学报 0.238 157 生物技术通讯 0.237 158 数理统计与管理 0.237 159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0.228 160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0.225 161 中国沼气 0.221 162 四川动物 0.221 163 中国糖料 0.219 164 中国稻米 0.21 165 土壤肥料 0.202 166 中国蔬菜 0.198 167 植物检疫 0.195 168 辽宁农业科学 0.189 169 科研管理 0.189 170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0.188 171 广东农业科学 0.185 172 莱阳农学院学报 0.184 173 作物杂志 0.181 174 生命的化学 0.181 175 生物学杂志 0.171 176 工业用水与废水 0.171 17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0.17 178 特产研究 0.167 179 吉林农业科学 0.166 180 河南农业科学 0.16 181 环境保护科学 0.16 182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0.156 183 中国棉花 0.148 184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0.148 185 安徽农业科学 0.144 186 生命科学 0.142 187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0.14 188 贵州农业科学 0.136 18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0.128 190 饲料研究 0.126 191 河北林果研究 0.111 192 昆虫分类学报 0.11 193 陕西农业科学 0.106 194 中国南方果树 0.084 195 中国果树 0.079 19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0.018 具体需要订阅哪一种期刊,请到当地邮局查阅。邮局都有一个大本子记录当年出版的各类刊物。

生物技术通报和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有很多,化学亦然,合二者却甚少。

4.生物工程学报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3.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类或生物化学类的中文核心期刊哪个容易投中北大核心里综合性生物类核心期刊表根据主管单位级别期刊等级,基本全是国家级:1.《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3.《遗传学报(英文版)》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6.《微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7.《生物物理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8.《遗传》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9.《生物工程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0.《应用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1.《中国科学院》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2.《中国科学.C辑》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3.《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4.《微生物学通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5.《水生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7.《生物多样性》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9.《实验生物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20.《生命的化学》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1.《古脊椎动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22.《微体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23.《生态学杂志》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4.《生物数学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

《统计与决策》《生物学报》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杜仲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考研吗?如果考研的话,都是基础知识,初试阶段跟导师没什么关系,也不用找他们的论文;复试阶段也是考察基础知识,而且录取后选导师是双向选择,复试时,面试你的老师不一定是谁,所以个人认为,不要把精力放到这里,重在基本、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

[1]智联腾,赵倩,敖光明,于静娟. 天然彩色棉纤维特异表达启动子LTP3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特异性[J]. 热带生物学报,2011,(2). [2]裴黎,牛慧媛,涂政,彭建雄,马原,从斌,毛泽善,于静娟. 改良高盐低pH方法提取陈旧大麻DNA初探[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3). [3]李博,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基因pf40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J]. 中国农业科学,2009,(9). [4]PROMMEE Wittaya,王梅珍,朱登云,赵倩,敖光明,于静娟. 水稻悬浮细胞再生及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影响因素(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11). [5]梁玉玲,于静娟. 新型白化型除草剂靶标酶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及其耐性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12). [6]夏玉凤,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融合基因gfp-lacZ在克隆载体pGEM3Z-f(+)中高效表达[J]. 生物技术,2006,(4). [7]王小娟,王海彬,于静娟,杨俊兴,黄志伟. 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体系研究仙灵骨葆对雌激素受体的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06,(23). [8]杨龙峰,于静娟,陈明勇,敖光明.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初步表达[J]. 动物医学进展,2007,(2). [9]杨翅春,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玉米花青素调节基因Lc对转基因烟草和矮牵牛花色的影响[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 [10]刘颖慧,于静娟,敖光明,赵倩.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谷子的影响因素(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7). [11]李邱华,洪波,仝征,杨英杰,马超,于静娟,高俊平. 新铁炮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Zm401基因的导入[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1). [12]黄大军,于静娟,文建成,顾晓明,房毅,李伟华. 滇Ⅰ型不育系繁殖父本花粉密度与母本异交结实的关系[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13]裴黎,牛慧媛,毛泽善,于静娟,凃政,彭建雄,张颖,张贵芹,郭佳. 云南大麻DNA的提取及检测初步研究[J]. 刑事技术,2008,(5). [14]夏玉凤,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PF40的亚细胞定位研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11). [15]冯晓燕,于静娟,赵倩,敖光明. 谷子脂转移蛋白cDNA的克隆及特性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 [16]张文河,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转兔防御素基因(NP-1)玉米植株的获得及其抗病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4). [17]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番茄花粉特异表达的高赖氨酸蛋白基因(tsb)的克隆与特性分析[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2). [18]赵倩,赖凡,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的克隆[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1). [19]薛静,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f103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0]王为民,赵倩,于静娟,朱登云. 水稻营养品质的改良[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5). [21]王为民,赵倩,朱登云,于静娟,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和bar基因导入水稻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4). [22]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改变天冬氨酸激酶和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调控活性提高玉米中游离赖氨酸含量[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3). [23]张革平,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赵倩. 外源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对转基因玉米种子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4,(12). [24]郎志宏,于静娟,朱登云,赵倩,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对提高玉米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作用[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5). [25]薛静,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种子特异表达f128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5). [26]刘颖慧,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根癌农杆菌介导谷子的遗传转化[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 [27]王为民,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水稻转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sb401)植株的获得及种子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分析[J]. 作物学报,2005,(5). [28]于静娟,国凤利,赵德刚,傅永福,韩玉珍,敖光明,孟繁静. 矮牵牛花同源异型基因fbp2的克隆及其对烟草花形态的影响[J]. 植物学报,1999,(1). [29]张秀君,刘俊起,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用基因枪将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4). [30]傅永福,赵德刚,韩玉珍,于静娟,孟繁静. 花同源异型基因FBP2调节叶片中过氧化物酶的表达[J]. 植物生理学报,2000,(4). [31]张七仙,刘俊起,李成霞,张秀君,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一种简捷的同时提取植物总DNA和总RNA的方法[J]. 中国农业科学,2001,(4). [32]敖光明,于静娟,赵倩.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进展及其有待解决的问题[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1). [33]孙学辉,敖光明,于静娟,赵倩. 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2). [34]李成霞,刘俊起,于静娟,赵倩,敖光明. 玉米花粉特异性基因ZM401 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4). [35]于静娟,徐南方,孟繁静. 大麻雄蕊特异蛋白质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3). [36]于静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表达[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4). [37]于静娟,韩玉珍,赵德刚,傅永福,孟繁静. 玉米赤霉烯酮与大麻的性别表达[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5). [38]李秀菊,于静娟,姚槐应,孟繁静.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3). [39]于静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的分离及序列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3,(1). [40]王珲,于静娟,孟繁静. 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内源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对抽穗的影响(简报)[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1). [41]郎志宏,于静娟,朱登云,赵倩,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对提高玉米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的作用[A]. 林栖凤.科学出版社[C].: 科学出版社,2004:. [42]于静娟,梁翰文,朱登云,薛静,赵倩,敖光明. 一种种子特异性高效启动子及其应用[Z]. CN101063139: ,2007. [43]敖光明,于静娟,赵倩,郎志宏.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以及提高禾本科作物种子中赖氨酸和蛋白质含量的方法[Z]. CN1317570: ,2001. [44]敖光明,赵倩,于静娟,朱登云,彭鹏,张秀君,孙学辉. 改良禾本科作物品质的方法[Z]. CN1317572: ,2001. [45]敖光明,于静娟,赵倩,戴晓燕,,李成霞. 与花粉发育相关的非编码RNA的cDNA以及制备雄性不育植物的方法[Z]. CN1523108: ,2004. [46]敖光明,赵倩,于静娟,冯晓燕,,刘颖慧. 植物顶端发育相关的cDNA以及减弱植物顶端优势增加分枝数目的新方法[Z]. CN1523109: ,2004. [47]苏震,徐文英,于静娟,赵琳娜,刘凤霞,周少霞. 一种植物耐低温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289502: ,2008. [48]苏震,徐文英,于静娟,赵琳娜,刘凤霞,周少霞. 植物耐低温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289503: ,2008. [49]于静娟,敖光明,赵倩,刘俊起,李成霞,王冬雪. 一种花药绒毡层和花粉特异性高效启动子及其应用[Z]. CN101532015: ,2009. [50]于静娟,赵琳娜,赵倩,敖光明. 利用植物铝诱导表达基因增加植物抗铝性的方法[Z]. CN101532029: ,2009.

一、植物的遗传转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用野生型Ri和Ti质粒转化烟草和马铃薯细胞获得再生植株后,以Ti质粒为载体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随之被建立。近年来植物的遗传转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多种转化系统。按照基因引入受体植物细胞的方法,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以载体为媒介的基因转移和基因或DNA的直接转移。所谓以载体为媒介的基因转移就是将目的基因连于某一载体DNA上,然后通过寄主感染受体植物等途径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的技术。DNA的直接转移是指利用植物细胞生物学特性,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的技术。 (一)载体法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转化方法。利用经过改造的农杆菌Ti质粒为载体可以高效地转移外源基因。所获得的转化植物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1979年Marton等以植物原生质为受体的共培养法(ocultivation);一种是1985年Horsch等人建立的叶盘法(leaf disc cocultivation)。 共培养法是把农杆菌与植物原生质体共同培养以实现转化的方法。其程序包括农杆菌对初生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的转化、转化细胞的筛选和诱导转化细胞分化并再生植株。 叶盘法实际上是对共培养法加以改进后而创立的一种转化方法。用农杆菌感染叶片外植体并短期共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农杆菌的vir基因被诱导,它的活化可以启动T-DNA向植物细胞的转移。共培养后,也要进行转化的外植体的筛选、愈伤组织的培养、诱导分化等步骤,以得到再生植株。叶盘法由于不需进行原生质体操作等,方法简单,获得转化植株也更快,是用植物外植体为材料进行转基因的一个良好途径。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转化中常采用的方法,但由于农杆菌具有宿主局限性,极少能感染单子叶植物,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对农杆菌不敏感,难于应用此法进行遗传转化。 除上述以Ti质粒为载体的基因转化外,还可以用脂质体(liposome)为载体进行遗传转化。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膜状结构,因此可将DNA分子包装在脂质体内以避免受体细胞DNase的降解,把DNA分子导入到植物的原生质体中去。 (二)基因直接转移的方法 这是指既不依赖于农杆菌,也不依赖其他载体或媒介的一些基因转移方法。 1.电激和电注射法 电脉冲能改变细胞膜的透性。通过高压电脉冲的电激穿孔作用把外源DNA引入植物原生质体的方法就称为电激法(electroporation)。这种方法现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动物的基因转移,如20世纪80年代末用此法将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 Ⅱ)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的原生质体,已再生成植株。 通过电激技术把基因直接引入完整的植物细胞或组织的方法,称作电注射(electroinjection)。这种方法可避免原生质体培养和再生成植株的繁杂操作与困难,因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2.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又称粒子轰击技术(particle bombardment)。这一方法是用粒子枪把表面吸附有外源DNA的金属微粒高速地射进植物细胞或组织。由于此法快速简便,不受宿主范围限制,而受体植物细胞不需去除细胞壁,转化率又高,被转化的细胞或组织容易再生成植株,因而颇受关注。 3.微注射法 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是利用显微注射仪等,通过机械的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直接注入细胞核或细胞质。与其他方法相比,这个方法对外源遗传物质的导入更为直接和有效。 微注射法除用于植物细胞外,近些年还发展到用于直接注射植物子房,这样更有利于外源遗传物质对幼胚的转化。这方面的工作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即已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已获得抗枯萎病的棉花转化植株抗虫棉等。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及其应用 (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 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早期胚胎,并在受体染色体上稳定整合,使之经过各种发育途径得到能把外源目的基因传给子代的个体,即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转入的目的基因称为转基因(transgene),这种转移目的基因的过程称为转基因作用(transgenesis)。关于“转基因”的概念,通常只限于动、植物中经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的基因转移,因此品种间不论有性或无性杂交获得新基因的途径都不属此范畴。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它克服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动物物种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根据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和对象的不同,至今主要有3种途径可以产生转基因动物,即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法和胚胎干细胞法。反转录病毒转移基因的基本方法在前面已有简介,这里只介绍显微注射法和胚胎干细胞法两种。 1.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 显微注射技术是从动物胚胎学研究移核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利用这一方法向动物生殖细胞转移外源基因,成功地建立了转基因小鼠。1985年转基因绵羊和转基因猪问世,以后转基因大鼠、兔、鸡、牛、鱼等都已陆续取得成功,可见显微注射法是迄今应用得较为普遍而又最有成效的一种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技术。 本方法是在显微镜下,用直径约为1μm的玻璃管直接插入受精卵的雄原核内,将毛细管内所带有的外源基因的DNA注入原核,然后将其移植到假孕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并发育成子代个体。为了解转基因的整合情况,可酌情应用斑点杂交、多聚酶链式反应或Southern印迹杂交等方法对子代个体DNA进行检测。 显微注射法的优点是导入的外源基因片段可长达50 kb,且无需载体,外源基因在宿主染色体上的整合率相对较高。其不足之处是外源基因的整合是随机的,因而难以控制其整合率;再者,对外源基因能否稳定整合于受体基因组的检测,必须等到子一代个体出生后经过选择才能确定,不利于在生育期长、产仔少的大家畜中应用。 2.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是指从哺乳动物胚胎囊胚期内的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尚未分化的胚胎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发育的多能性,能够分化出各种组织。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研究利用ES细胞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方法。这个途径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ES细胞,经体外培养筛选后再注入到受体囊胚腔中,与其中的囊胚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受体胚胎的一部分,参与其分化。由这种胚胎发育而成嵌合体的转基因动物,即其中有一部分组织来源于整合有外源基因的供体ES细胞。在嵌合过程中,被转化的ES细胞分化而成的生殖细胞可通过杂交将引入的外源基因传递下去。 在以胚胎干细胞为媒介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技术中,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ES细胞,且细胞的鉴定、筛选比较方便,又可预先在细胞水平上测定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定位和表达的水平以及插入的稳定性等,而且将ES细胞注入囊胚的操作较易进行,整合率相对较高。只是建立ES细胞系本身就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目前小鼠ES细胞系虽已建立,但在猪、羊中还未能得到真正稳定的ES细胞株。 (三)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并已日渐由实验室走向生产实践。 1.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面的应用 利用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在体内研究外源基因表达调控的“反应器”,下面仅就DNA顺式调控元件和基因在发育中的时空调节为例予以介绍。 (1)顺式调控元件的研究 异常的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关。人类有5种脂蛋白,各自含有不同的载脂蛋白。现已发现约有17种载脂蛋白,它们的编码基因已测序,是用于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候选基因。把载脂蛋白基因转入小鼠,可用来研究人脂蛋白代谢、调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在研究载脂蛋白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的顺式调控元件时,发现有两簇载脂蛋白基因凋节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图19-15)。一簇包括A-Ⅰ、C-Ⅲ和 A-Ⅳ基因,定位于人11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11q23),是按A-Ⅰ、C-Ⅲ、A-Ⅳ的顺序组成。C-Ⅲ的转录方向与其他两个基因相反。 A-Ⅰ和C-Ⅲ主要在肝和小肠中表达,A-Ⅳ主要在小肠表达。在 C-Ⅲ基因的-0.2~-1.4bp之间是调节 A-Ⅰ基因在小肠中表达的区域。这个区域也是 C-Ⅲ和A-Ⅳ基因在小肠表达的凋控元件,表明这一元件可以调节整个载脂蛋白基因簇在小肠的表达。另一基因簇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19q13),包含有E、C-Ⅰ和C-Ⅱ基因,它们按E、C-Ⅰ、C-Ⅱ顺序排列。E基因主要在肝脏和大部分身体组织中表达,但表达水平低。以后发现在C-Ⅰ基因和C-Ⅱ基因之间有一调控区可使E基因在肝脏内高水平表达,该区长约154 bp。此外,还证实这个调控区也调节该座位其他两个载脂蛋白基因 C-Ⅰ和 C-Ⅱ在肝脏的表达。的表达。 (2)与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用转基因动物可研究基因在发育中的时空调控。珠蛋白基因是研究发育调控的最好例子。人类珠蛋白基因分为α、β两簇,分别定位于16号和11号染色体,各长30kb和60kb。据1993年的报道,为分析完整的β-珠蛋白基因中人的珠蛋白基因的开关调控,Peterson等把一个含有248 kb长的人β-珠蛋白基因簇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AC)转入小鼠。对转基因小鼠中此基因簇的表达分析表明,在成年的转基因动物中只有人β-珠蛋白表达;在子一代和子二代动物中证实YAC β座位有β样珠蛋白基因的发育开关调控,即在卵黄囊中有ε-和γ-珠蛋白基因表达,在14天的肝脏中有少量γ和大量β表达,而在成年动物中则仅有β珠蛋白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先在酵母细胞内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使YAC发生突变,然后把这种突变的YAC导入小鼠,就可以详细研究整个座位上基因的调控机制,如珠蛋白基因在发育与分化中的基因表达、定点诱变的β基因对发育凋节的影响等等。 除前述有关基因表达凋控的研究外,把转基因动物用于遗传病动物模型的研制近年来发展也很快,如把pro-αⅠ胶原突变基因导入小鼠基因组,可产生类似人的骨发育不全症的转基因小鼠,这对了解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意义重大。 2.用于基因产品的制备 在转基因动物中,导入的目的基因表达,人们就可以从该动物的乳汁和血液里获得目的基因产物,因此,可把转基因动物看作是一种个体表达系统(whole animal expression system),以制备某种基因产物。这样的转基因动物常被称作动物生物反应器(animal bioreactor)。 1982年Palmiter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小鼠,成功地获得高效表达生长激素的小鼠,其体积明显增加,证实了用转基因动物生产外源基因产品的可行性。近年来的报道已证实在转基因家畜(如猪)的乳腺中可高效合成自身不含有的异源蛋白,如乳清蛋白等。目前,英国正在研究通过羊β-乳球蛋白启动子和乳清蛋白启动子的控制,在转基因羊体内表达人α1抗胰蛋白酶和凝血因子Ⅸ;在美国已有在转基因小鼠、乳羊和乳牛乳汁中分别表达产生tPA和促性腺素的研究报道。我国利用转基因动物为反应器生产基因制品的工作也在展开,最近有关单位已从转基因羊乳汁中获得促红细胞生成素。 3.动物品种的培育与改良 把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或抗病基因导入畜禽以培育新的品种,这是转基因动物研究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如已培育出抗鸡白细胞组织增生病毒的转基因鸡新品种。为增强鱼类的抗冻性,已有抗冻蛋白基因在转基因鲑鱼中表达的报道。1985年我国学者朱作岩在国际上首次将小鼠MT/hGH融合基因注入金鱼受精卵中,获得转基因金鱼,其F1比转基因鱼的同代大两倍。以后该类实验中还陆续获得其他鲫、鲤等几种转入生长激素基因的鱼。 三、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一)基因分离技术的发展 真核生物基因组非常大,巨遗传背景常不清楚,要从这样庞大的DNA中分离目的基因实非易事。但是由于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基因的分离提供了有效手段,如今已发展了一些新的分离目的基因的技术,如PCR、转座子标签法与基因组消减技术等。 1.转座子标签技术 基因发生转座最重要的遗传效应是引起插入突变,也就是使插入位置的基因失活并诱导产生突变型,或在插入位置上出现新基因。因此,可用转座子作探针克隆出该突变基因,再用突变基因作探针,从野生型个体中分离并克隆出野生型基因。这种用转座子来分离基因的技术称为转座子标签技术(transposon tagging)(图19-16)。这种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用来分离预先不清楚表达产物的基因。目前已可利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得较为清楚的转座子系统如玉米的Ac/Ds、金鱼草的Tam3等来分离异源植物的基因。 利用转座子分离植物基因时,首先要构建含转座子与质粒载体,因为已分离得到的转座子与选择标记需整合到适当的质粒基因组中才能用于目标植物的遗传转化。当前用于构建转座子载体的质粒主要是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和pBR322等。其次是目标植物的遗传转化,现常用带有载体系统的根癌农杆菌进行转化。第三是转座及拷贝数的检测。最后是转座子插入突变的检测及分离。而对分离得到的突变体,还要证明其突变确系转座子的插入所引起的。 近几年,一些用传统生化方法难以分离的基因已用转座子标签法分离出来,如金鱼草中控制花瓣及雄蕊发育的基因,与花的发生、发育有关的基因,亚麻的抗锈基因等。美国、荷兰等国也分别利用转座子分离拟南芥菜种子中脂肪酸合成的基因和研究植物病原体的抗性。 2.基因组消减技术 基因组消减(genomic subtraction)技术是最近几年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表型变异进行目的基因分离和鉴定的又一种方法,已被应用于动、植物中分离遗传背景不十分清楚的基因,如在医学研究中已将该技术用于分离和鉴定肿瘤缺失和重排基因、制备多态位点探针、分离遗传性疾病基因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运用消减杂交技术分离缺失序列的概念最早是由Buatz提出的,他利用T4噬菌体缺失突变株的DNA来分离相应缺失区域的mRNA并获得成功。以后被许多实验室引用并加以改进。1989年D.Stuars和L.Wieland分别将PCR技术引入消减杂交方法中,使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得以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用γ射线等引起机体大片段DNA的缺失突变,然后用此突变体DNA与野生型DNA杂交,用以去除野生型中突变体的DNA。如此反复几次,在反应体系中突变体DNA所缺失的那段亲本DNA序列便被保留下来。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磁珠系统或HAT结合生物素-亲和素层析系统富集缺失这种序列并用PCR技术扩增。扩增的序列再用来与野生型基因文库杂交,从而克隆到对应缺失性状的基因(图19-17)。 用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目前已从拟南芥中成功地克隆到包含赤霉素GA1位点的基因。在医学研究中也有通过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人染色体特异的基因探针的报道,如杜兴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脉络膜缺损(choroideremia)座位的探针。 (二)基因剔除技术 基因剔除(gene knock-out)技术又称基因打靶技术(gene trageting),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这是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以建立基因定点灭活细胞系或获得基因定点灭活动物。这一技术近年来应用于生物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已获得数百种基因定位缺陷小鼠。 基因剔除技术的原理首先是用基因重组方法在目的基因片段中插入一外源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并使目的基因失活(定点突变),再将此(灭活)基因转入胚胎多能干细胞(ES细胞)中,通过细胞内的基因同源重组使灭活基因取代染色体上原有的目的基因。经筛选和基因型鉴定后,把定点突变后的ES细胞注入宿主囊胚腔内,然后将胚胎植入假孕母体子宫,使其发育成目的基因缺陷(突变)的嵌合体,经子代自交后筛选出目的基因缺陷的纯合子即基因剔除动物。 基因剔除的具体实验步骤是:首先要进行同源重组载体的设计与构建,即选择具有一定长度(5~7kb以上)与目的基因功能区域同源的序列,并插入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新霉素抗性基因neo等),以便于筛选。在此同源序列的一端或两端还可以连接上负筛选标志基因(如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等)。用电转染等方法将此同源重组载体转染靶细胞。通过药物抗性来筛选重组细胞克隆,并用PCR和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重组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这时得到的就是单个等位基因被剔除的杂合子细胞。为建立等位基因双剔除的细胞系,则还要将单个等位基因剔除的细胞大量传代培养,然后在更高浓度的选择性培养基中多次重复筛选,并对最终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基因型鉴定。 在应用上,通过探讨目的基因突变在基因剔除动物个体发育中的时空效应以及分析体内单基因缺陷所产生的表型异常,可以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和基因治疗等。因此,在细胞水平进行基因剔除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近几年国外已报道建立了用于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载脂蛋白E(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基因剔除动物。 基因剔除细胞系的建立有可能直接发现特定基因剔除后的影响,阐明基因功能,制备基因缺失的细胞模型,用于发病机理或基因治疗的研究。体细胞与ES细胞同源重组有所不同,后者一般只需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之一灭活,就能在嵌合体后代中最终获得纯合的基因剔除动物。而在体细胞水平灭活特定基因就必须把一对等位基因都灭活,否则无法研究其功能。目前采用两种方法都可成功地达到这一目的:一是用两种带有不同标记基因的同源重组载体分别对靶细胞进行两次同源重组;另一是把单个等位基因灭活的细胞系传代培养,提高标记基因产物抗药物的浓度,利用标记基因表达的累加效应,筛选出细胞系中自然发生的双等位基因被剔除的细胞克隆。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

1996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1998年起评为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珞珈杰出学者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CI刊物《BMC Evol. Biol.》, Associate EditorSCI刊物《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SCI刊物《Zebrafish》, Editorial Board Member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谈家桢遗传教育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历任《遗传学报》、《遗传》、《动物学研究》和《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第六届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教育教学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国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曾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遗传学会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学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研究领域包括植物基因组学、蔬菜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主要致力于构建蔬菜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打通“从基因组到新品种”的技术通路。回国后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农业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0余项,担任国家“973”项目“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共发表SCI论文38篇和学报级论文40余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280。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Genetics、Plant Journal、Genetics、MPMI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7篇。2005年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2012年获得中国园艺学会颁发的“华耐园艺科技奖”。在国际植物基因组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担任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国际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协作组执委和国际茄科基因组研究协作组织的共同主席。组织了Plant Genome Evolution Conference (2011,荷兰阿姆斯特丹)以及国际茄科和葫芦科基因组2011年联会(SOL&ICUGI 2011,日本筑波)。2009年受邀在美国康乃尔大学Boyce-Thompson植物研究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做黄瓜和马铃薯基因组研究报告,2011年受邀在美国植物生物学年会(ASPB 2011)做《马铃薯和黄瓜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担任《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Euphytica》(国际植物育种学报)和《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分区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是 中文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8年版, 2011年版, 2014年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