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地域方言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地域方言研究论文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古属吴越之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今湖城中心建 “项王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西汉初年,湖州在吴王刘濞封地之内。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此后湖州一直是当时浙北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先后置湖州路、湖州府。同样,作为吴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分区,湖州方言在吴方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毗邻南太湖的湖畔城市。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的湖州方言有有着其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本文试以实例和比较的方式,仅从语汇方面介绍部分湖州地区方言的独有特色。(一)湖州方言语汇中的浓厚水乡色彩作为太湖边的水乡城市,湖州有着十分浓厚的水文化,在古代湖州便有着“水晶宫”的美誉。作为太湖平原的农耕区,在此处混合了渔猎文化,因而使得湖州方言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水乡色彩。这种影响,十分鲜明地从语汇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许多的语汇,在湖州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说法,例如虾,这种在东部地区比较常见的小型水产,几乎不分种类被各地称为“虾”而没有任何变化(仅仅在杭州地区会被称为“虾儿”,口气稍微软化)。但在湖州,对于虾,一直都是使用一个独特的称谓:“弯簪”。外地人初来湖州,一般都对“弯簪”这个词极不理解,很难与虾进行联系。事实上,对于很早就将虾列入食用品的湖州人,这主要是取其在烧煮后身体弯蜷的特点而赋予的名称。是一种长期水乡生活的总结与传承。与之类似的,湖州方言对鱼类的分类细致,很多鱼都会在湖州有自己特别的叫法。例如将鳜鱼称为“花鲫鱼”,将鲢鱼细分为花鲢和青鲢等等,都是长期和鱼类接触的水乡人民对于水产的一种具体而朴实的分类。对于太湖边的湖州,水是相当司空见惯的,因而虽然没有临海,湖州人对于水,却是表现出特殊的大气。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其主要的两条来水河流均经过湖州流入太湖。对于供养如此巨大的湖泊的河流,他们的名字却十分不起眼。湖州人谦逊地称他们为东苕溪与西苕溪。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能向无垠的太湖确保供水的。同样的理由,见惯了太湖的湖州人在面对杭州西湖或者北京后海的时候经常发出这样的惊讶:“各么顶都散个宕么(这最多算个池塘么)”。湖州人就是如此,把人家的湖叫塘,把人家的塘叫水坑潭。生来见多了水,一出口就有大气派。这也难怪,除了大海,湖州人大约是不会在水面前失色太多的,如徐迟先生描绘他的故乡南浔(湖州下的一镇)时写到的:在这个水晶晶的地方,一切都是水晶晶的。(二)湖州方言中朴素而形象的语汇表达虽然很多的语汇在湖州方言中的表达与其他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要理解他们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这就要归功于湖州方言的朴素与形象了。湖州方言有大量的语汇来自于对声音的模仿与表现。例如,对于火柴和划炮(一种小型的鞭炮),湖州人将点燃它们的动词特别地定义为“闭”。而不是其他地区那样统称“划”,而“闭”又仅仅特指这两种动作,不可泛用。原来,这个词模仿的是在划火柴时在滑动摩擦点燃火柴时的那种声音。而这个微妙的声音被用来专指划火柴,因为划其他的东西并没有这样的声音产生。蝉在很多地方称知了,而在湖州被叫做“洋斯塔”,这也是一种细致的拟声,在湖州人看来,这个词,要比“知了”更加准确地表现那种酷暑中令人烦躁的声音。和其他地区一样,湖州人也会把事物用于对人的状态的描摹当中,只是这其中有很多地域特色。例如湖州人会将人傻呆呆地或者反应迟钝的样子称为“木头鸭”或者“癌塘仆”,前者是一种江南常见的鸭,平时就是傻傻的样子,而后者是一种生活于水底层的大型鱼,湖州人就认为它“傻傻地趴在池塘底”。“白板”则是以麻将里的白板比喻什么也不知道的外行。不过这样的描摹多是贬义,但不严重,确是很有情趣的表达。有的语汇在湖州专门是表现人精神状态的,而他的外部表现,就成了写他状态的最好材料。比如“醉醺醺”用于醉酒者,既有醉的本质,又有醺醺的酒气;“嘿哒哒”用于表现人的急迫,直接展现急切的人那种急促呼吸的样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另外有些语汇则以指示的方式表达其含义。例如在湖州方言中,男人和女人有称“南宁噶”和“逆宁噶”。用普通话就是“男人家”和“女人家”。上午和下午在湖州方言中表达为“上半天”和“下半天”。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的理解产生了困难,一时无法明白,就称之“的弗转”,即转不过弯来。这样的指示,也正符合传播学里用符号表达含义的要求。(三)湖州方言中的文言古语沉淀作为浙江北部重要的城市,湖州在历史上,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自唐至清末,湖州境内举进士第1530人,其中状元16人。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轼、吴承恩、归有光等著名文人在此任职。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到处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湖州的方言中也是如此。湖州方言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大量出现的古文言语汇。而且这些语汇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着。首先是代词。湖州地区的方言中,代词是最具文言色彩的,它基本完全保留了文言的用词方式。在湖州,至今依然用“吾”来指代自己,用“尔”指代对方,用“其”指代第三人称的事物,甚至依然用“伊”来指代女性。当然,在吴语中这几个字的读法并不和普通话完全一致,需要听者分析。尤其“其”“伊”在湖州方言里发音几乎一样,如果不懂其差别,将很难识别。其次是一些名词,在湖州依旧有许多古文言词汇在使用,例如以“廿”表示二十,以“镬子”表示锅子,“镬糍”表示锅巴,用“铜钿”表示钱。更多的动词与日常用语都有很深的文言色彩,例如“汰”在湖州方言依然使用而不是用“洗”,藏东西则是“囥”东西,湖州人会把脏这个词很自然的说成“龌龊”,而那句中国人经典的“吃了吗”的问候,在湖州则依然保持着它在文言文时的状态:“食既了伐?”。湖州人依然要每天“着”衣“着”裤而不是穿它们。遇到需要否定的东西,湖州人却从不说“不”,“弗”这个似乎是只有在古文里能见的词汇却在湖州人的生活里依然活跃,“弗要”、“弗是”、“弗好”、“弗晓得”……湖州方言还保留了完整的入声韵系统,那些普通话读来无韵的诗词,在湖州人读来都是琅琅上口,“特别急促”这样的四个压入声韵的词,就是最好的例证。湖州有许多四字短语,虽没有收为成语,却可以用一个典故表达一种极其恰当的情形,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个发音为“哇里哇咕”的似乎是日语词汇的短语,正字写做“滑履坏瓜”,不是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避嫌好习惯吗?好啊,你不纳履,鞋子滑了,踢坏了人家的瓜,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微妙的情景,生活里也可以遇到,却没有任何现代汉语可以如“滑履坏瓜”一样传神地表现它来。另外就是这句只有湖州才有的告别语了。“百坦”,既是指希望对方一路顺风,也是希望对方可以心平气和,事事坦然面对。难怪许多人认为湖州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百坦”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修养心灵所需要的么?(四)变化的湖州方言语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被用于生活,湖州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在清代就引进了许多西方的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一切,又被湖州方言,以变化记录下来。“洋木头”大概是湖州人第一次见到进口火柴是给的名称,那时的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个西洋木棍就能点火,虽然这早已不再神秘,这个名字却依旧流传。“水门汀”则是懂英文的知识分子早年的翻译,只是没有人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湖州人依然这样叫水泥,就好象他们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一样。“电火”就是电灯,朴素形象。而其他诸如“洋火”、“洋钉”、“洋片”这样的名词则表明了他们的来源皆是进口。大抵因为进口的东西都是比较先进的,湖州人索性把“洋”当成了形容词。一个人自我感觉很好,得意洋洋的样子,在湖州就是“洋”。以上介绍和总结的只是湖州方言中很少部分具有特色的语汇,还有很大的缺陷与遗漏,而湖州方言在发音,吐字,遣词造句等等方面还有起独特的一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湖州深厚的方言文化 。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的一部份,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广东人称为潮州话,福建人称为厦门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这是按地理的南北来分,如果是综合福建方言来说的话,福州话则属于闽东方言) 中国的方言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大同话 │ └太原话 │ │ ┌陕甘语—————┬陕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西南汉语————┼桂柳话 │ │ ├黔北话 │ │ ├黔南话 │ │ ├灌赤话 │ │ ├昆贵话 │ │ └滇西话 │ │ ┌合肥话 │ │ ├扬州话 │ ├江淮语—————┼南通话 │ │ ├九江话 │ │ └南平话 │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 ┌北部———————南昌话 │ ├东部———————鹰潭话 │ ┌赣语 —————┼中部———————抚州话 │ │ ├西部———————宜春话 │ │ └西南部——————吉安话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 │ │ ├闽西客语————┬长汀话 │ │ │ └连城话 │ │ ├饶平客家话〔潮州市;中国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 │ │ │ ├大埔腔〔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台中县〕 │ └客语 —————┼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 东莞市、清远市;中国台湾〕 │ │ └韶南〔广东省韶关市〕 │ ├四川客语 │ ├粤东东江客语〔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粤北客语〔广东省韶关市〕 │ ├惠州客家话 │ ├浙江畲话【畲族】〔浙江省丽水市〕 │ ├江西畲话【畲族】〔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 │ ├福建畲话【畲族】〔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 │ └广东畲话【畲族】〔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话 │ │ ┌常州话 ↓ ↓ ├上海话 ↑ ├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 汉语系┤ │ ├杭州话 ├————————吴语—————┤ ├绍兴话 │ │ └宁波话 │ ├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 │ ├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 │ │ └丽水话 │ ├台州话 │ └温州话—————┬温州话 │ └瓯语 │ │ ┌北部、旌-占 ———旌德话 │ ├东部、绩-歙 ———歙县话 ├————————徽语 —————┼西部、休-黟 ———屯溪话 │ ├西南部、祈-德 ——祈门话 │ └严州话 │ │ ┌长-益(新湘话) —长沙话 ├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 —双峰话 │ └吉-溆 ——————吉首话 │ │ ┌闽北语 —————————建瓯话 │ ├闽东语 ——————————福州话 │ │ └泰顺蛮讲 │ ├闽中语 ————————永安话 ├闽语群 ———— ┼莆仙语、兴化话 、莆田话 │ │ ┌闽南话—————┬厦门话 │ │ │ └中国台湾话、 │ └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 │ └汕头话 │ ├雷州话 │ └海南话、琼文话 │ │ ┌粤海——————┬广东话、广州话 │ │ └东莞话 │ ├四邑话—————┬台山话 │ │ └雅瑶话、拉珈话〔 ├————————粤语 —————┼高-雷 ——————阳江话 │ │ ┌梧州话 │ ├桂南粤语————┼南宁话 │ │ └钦廉话 │ ├吴川话〔广东吴川、湛江〕 │ └蜑家话、水上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儋州话〔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 │ ├————————猫家话【苗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伶话【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平地瑶话【汉族、瑶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二.现代汉语的方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第一章 语音语音概括一、 语音的性质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二 语音的分析(一)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二)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三)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一) 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三 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一、辅音的发音分析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二)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2) 擦音:f、s、sh、r、x、h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4) 边音:l5) 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2) 浊音:m、n、ng、l、r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1) 送气音:p、t、k、c、ch、q2) 不送气音:b、d、g、z、zh、j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一)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1、 舌面元音:i、u、Ü、a、o、e、ê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3、 卷舌元音:er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二)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包括: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一、 声母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二、 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一)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二)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三)鼻音韵母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三、声调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五、声韵的配合规律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一、 轻声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二、 儿化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三、 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一)上声的变调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二)“一”的变调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2、在去声前读阳平。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三)“不”的变调1、在去声前读阳平。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一、 语调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一) 停顿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三)升降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研究地方方言论文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古属吴越之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今湖城中心建 “项王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西汉初年,湖州在吴王刘濞封地之内。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此后湖州一直是当时浙北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先后置湖州路、湖州府。同样,作为吴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分区,湖州方言在吴方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毗邻南太湖的湖畔城市。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的湖州方言有有着其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本文试以实例和比较的方式,仅从语汇方面介绍部分湖州地区方言的独有特色。(一)湖州方言语汇中的浓厚水乡色彩作为太湖边的水乡城市,湖州有着十分浓厚的水文化,在古代湖州便有着“水晶宫”的美誉。作为太湖平原的农耕区,在此处混合了渔猎文化,因而使得湖州方言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水乡色彩。这种影响,十分鲜明地从语汇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许多的语汇,在湖州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说法,例如虾,这种在东部地区比较常见的小型水产,几乎不分种类被各地称为“虾”而没有任何变化(仅仅在杭州地区会被称为“虾儿”,口气稍微软化)。但在湖州,对于虾,一直都是使用一个独特的称谓:“弯簪”。外地人初来湖州,一般都对“弯簪”这个词极不理解,很难与虾进行联系。事实上,对于很早就将虾列入食用品的湖州人,这主要是取其在烧煮后身体弯蜷的特点而赋予的名称。是一种长期水乡生活的总结与传承。与之类似的,湖州方言对鱼类的分类细致,很多鱼都会在湖州有自己特别的叫法。例如将鳜鱼称为“花鲫鱼”,将鲢鱼细分为花鲢和青鲢等等,都是长期和鱼类接触的水乡人民对于水产的一种具体而朴实的分类。对于太湖边的湖州,水是相当司空见惯的,因而虽然没有临海,湖州人对于水,却是表现出特殊的大气。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其主要的两条来水河流均经过湖州流入太湖。对于供养如此巨大的湖泊的河流,他们的名字却十分不起眼。湖州人谦逊地称他们为东苕溪与西苕溪。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能向无垠的太湖确保供水的。同样的理由,见惯了太湖的湖州人在面对杭州西湖或者北京后海的时候经常发出这样的惊讶:“各么顶都散个宕么(这最多算个池塘么)”。湖州人就是如此,把人家的湖叫塘,把人家的塘叫水坑潭。生来见多了水,一出口就有大气派。这也难怪,除了大海,湖州人大约是不会在水面前失色太多的,如徐迟先生描绘他的故乡南浔(湖州下的一镇)时写到的:在这个水晶晶的地方,一切都是水晶晶的。(二)湖州方言中朴素而形象的语汇表达虽然很多的语汇在湖州方言中的表达与其他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要理解他们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这就要归功于湖州方言的朴素与形象了。湖州方言有大量的语汇来自于对声音的模仿与表现。例如,对于火柴和划炮(一种小型的鞭炮),湖州人将点燃它们的动词特别地定义为“闭”。而不是其他地区那样统称“划”,而“闭”又仅仅特指这两种动作,不可泛用。原来,这个词模仿的是在划火柴时在滑动摩擦点燃火柴时的那种声音。而这个微妙的声音被用来专指划火柴,因为划其他的东西并没有这样的声音产生。蝉在很多地方称知了,而在湖州被叫做“洋斯塔”,这也是一种细致的拟声,在湖州人看来,这个词,要比“知了”更加准确地表现那种酷暑中令人烦躁的声音。和其他地区一样,湖州人也会把事物用于对人的状态的描摹当中,只是这其中有很多地域特色。例如湖州人会将人傻呆呆地或者反应迟钝的样子称为“木头鸭”或者“癌塘仆”,前者是一种江南常见的鸭,平时就是傻傻的样子,而后者是一种生活于水底层的大型鱼,湖州人就认为它“傻傻地趴在池塘底”。“白板”则是以麻将里的白板比喻什么也不知道的外行。不过这样的描摹多是贬义,但不严重,确是很有情趣的表达。有的语汇在湖州专门是表现人精神状态的,而他的外部表现,就成了写他状态的最好材料。比如“醉醺醺”用于醉酒者,既有醉的本质,又有醺醺的酒气;“嘿哒哒”用于表现人的急迫,直接展现急切的人那种急促呼吸的样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另外有些语汇则以指示的方式表达其含义。例如在湖州方言中,男人和女人有称“南宁噶”和“逆宁噶”。用普通话就是“男人家”和“女人家”。上午和下午在湖州方言中表达为“上半天”和“下半天”。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的理解产生了困难,一时无法明白,就称之“的弗转”,即转不过弯来。这样的指示,也正符合传播学里用符号表达含义的要求。(三)湖州方言中的文言古语沉淀作为浙江北部重要的城市,湖州在历史上,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自唐至清末,湖州境内举进士第1530人,其中状元16人。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轼、吴承恩、归有光等著名文人在此任职。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到处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湖州的方言中也是如此。湖州方言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大量出现的古文言语汇。而且这些语汇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着。首先是代词。湖州地区的方言中,代词是最具文言色彩的,它基本完全保留了文言的用词方式。在湖州,至今依然用“吾”来指代自己,用“尔”指代对方,用“其”指代第三人称的事物,甚至依然用“伊”来指代女性。当然,在吴语中这几个字的读法并不和普通话完全一致,需要听者分析。尤其“其”“伊”在湖州方言里发音几乎一样,如果不懂其差别,将很难识别。其次是一些名词,在湖州依旧有许多古文言词汇在使用,例如以“廿”表示二十,以“镬子”表示锅子,“镬糍”表示锅巴,用“铜钿”表示钱。更多的动词与日常用语都有很深的文言色彩,例如“汰”在湖州方言依然使用而不是用“洗”,藏东西则是“囥”东西,湖州人会把脏这个词很自然的说成“龌龊”,而那句中国人经典的“吃了吗”的问候,在湖州则依然保持着它在文言文时的状态:“食既了伐?”。湖州人依然要每天“着”衣“着”裤而不是穿它们。遇到需要否定的东西,湖州人却从不说“不”,“弗”这个似乎是只有在古文里能见的词汇却在湖州人的生活里依然活跃,“弗要”、“弗是”、“弗好”、“弗晓得”……湖州方言还保留了完整的入声韵系统,那些普通话读来无韵的诗词,在湖州人读来都是琅琅上口,“特别急促”这样的四个压入声韵的词,就是最好的例证。湖州有许多四字短语,虽没有收为成语,却可以用一个典故表达一种极其恰当的情形,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个发音为“哇里哇咕”的似乎是日语词汇的短语,正字写做“滑履坏瓜”,不是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避嫌好习惯吗?好啊,你不纳履,鞋子滑了,踢坏了人家的瓜,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微妙的情景,生活里也可以遇到,却没有任何现代汉语可以如“滑履坏瓜”一样传神地表现它来。另外就是这句只有湖州才有的告别语了。“百坦”,既是指希望对方一路顺风,也是希望对方可以心平气和,事事坦然面对。难怪许多人认为湖州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百坦”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修养心灵所需要的么?(四)变化的湖州方言语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被用于生活,湖州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在清代就引进了许多西方的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一切,又被湖州方言,以变化记录下来。“洋木头”大概是湖州人第一次见到进口火柴是给的名称,那时的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个西洋木棍就能点火,虽然这早已不再神秘,这个名字却依旧流传。“水门汀”则是懂英文的知识分子早年的翻译,只是没有人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湖州人依然这样叫水泥,就好象他们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一样。“电火”就是电灯,朴素形象。而其他诸如“洋火”、“洋钉”、“洋片”这样的名词则表明了他们的来源皆是进口。大抵因为进口的东西都是比较先进的,湖州人索性把“洋”当成了形容词。一个人自我感觉很好,得意洋洋的样子,在湖州就是“洋”。以上介绍和总结的只是湖州方言中很少部分具有特色的语汇,还有很大的缺陷与遗漏,而湖州方言在发音,吐字,遣词造句等等方面还有起独特的一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湖州深厚的方言文化 。

留住方言,文化立根方言在时代的冲击下踉跄前行,早已衣不蔽体。那些在历史回荡着的声音,有些渐渐远去,甚至不复存在,也带走了承载其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光辉。方言保护亟不可待,一寸乡愁还需留住。留住方言,文化立根。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心灵安全的归属,奔波再久乡音一响,那就是到家了。这种声音是那样的美,总会让人热泪盈眶,熙熙攘攘的一群人在喉咙震动爆破的那刻已经成了老乡。孕育于同一片土地,声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方言是乡的灵魂,寄居着文化,是人文和历史的载体。不论是秦腔的撕吼还是越剧里的吴语,都用独特的方言美感定义了一片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特点。方言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最佳代言。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字破译需要方言,古代历史的解读需要方言,诗词韵律的判断需要方言。这声音啊,捣破黄龙直击文化的心脏。中华文化在方言的传动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更是百花绽放博大精深。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是在方言的温床中得以孕育发展。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很多方言像是失宠的妃子一样在挣扎着哭泣着。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方言甚至已经消失。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中都不见方言的影子。在普通话的挤压之下,方言不见天日。中国城镇化也在快速地进行着,普通话渐渐地成为了各地的生活用语,方言使用频率大大下降。而且为了提高教育,很多家长主动放弃教小孩方言,普通话从娃娃抓起,更是雪上加霜。再者很多人对方言的认识不足,忽略了方言的文化内涵和在文化多元方面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片面地认为方言有碍文化交流阻断文化发展,对方言排斥激烈态度悲观。叹!最令人心痛的是美好的东西被慢慢地撕毁。方言在夹缝中亟待救援,行动刻不容缓。政府应要引起重视,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方言是地域特征的浓缩,而不是打出一句“人人都讲普通话,文明社会你我他”就万事大吉,建立方言博物馆,开展方言艺术表演等等都是可行之举,近年来大火的声音影像记录也要提上日程。学者的也要重视方言的研究,充分挖掘方言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高方言地位。而作为个人,要把传承故乡的声音作为责任和使命,应该以会一口流利的方言而自豪。留住方言,文化立根。那故乡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有底气地说:生于斯,长于斯,我是这儿的人。

区域地壳丰度研究方法论文

获取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研究要首推美国化学家和矿物学家克拉克(F.W.Clarke,1847~1931年)。1889年他发表了地壳平均成分的计算成果,他根据880个完全可靠的岩石分析样品,计算出的10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于1924年与华盛顿一起公布的成果包含50种元素。克拉克用了40多年的时间献身于地壳成分的测定,做出了应有的科学贡献。前苏联地球化学家费尔费曼1923年建议用“克拉克值”表示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

克拉克在计算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时采用广义的地壳概念,即地壳包括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其所得丰度值是这三者质量分数加权平均法求得的平均值,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3%、7.0%和0.03%。某元素的克拉克值可用下式来计算:

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壳中的总质量/地壳总质量]×100%

水圈主要采用的海洋数据,是直接引用迪特玛尔(W.Dittmar,1884)的资料。大气圈的化学成分引用了洪菲里(W.J.Humphrey,1920)的资料。克拉克主要完成岩石圈平均化学成分的计算。克拉克计算岩石圈的平均化学成分时,选用了5159个火成岩岩石化学成分全分析资料和676个沉积岩组合化学全分析资料,火成岩和沉积岩的质量比值为95∶5。计算地壳元素丰度的有效深度为16km,这是因为当时所知的世界最高山峰和最深海沟的高差约为16km。自从克拉克发表了他计算的地壳元素丰度值后,维诺格拉多夫(1962)、泰勒(1964)、黎彤(1976)等学者又采用相近或不同的方式计算了地壳的丰度值(表2-1)。比较各种计算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各家采用的计算方案不同,但所得的地壳主要元素丰度值还是比较接近的。

表2-1 地壳元素丰度值 (wB/10-6)

续表

续表

续表

(据成都地质学院,1985)

根据前面第二节的论述,利用区域实测大地热流数据对区域地壳和(或)岩石圈的铀、钍、钾元素丰度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如果根据铀、钍、钾丰度值计算出的热流值高于实测热流平均值,表明此丰度值不可靠,对铀、钍、钾的丰度估计偏高;如果热流计算值低于区域实测热流平均值,但是实测热流平均值与地壳热流计算值之间的差值小于9mW·m-2,也说明该热流计算值不可靠。

本文检验的中国大陆地区的区域地壳或岩石圈成分模型有:黎彤(1994)的中国大陆地壳成分模型;黎彤和倪守斌(1997)的中国大陆岩石圈成分;黎彤等(1999)关于中国大陆东部、西北部和西藏南部的岩石圈成分模型;黎彤和倪守斌(1998)关于塔里木-华北板块地壳和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值;Gao等(1998b)关于中国东部和华北、秦岭、扬子地台的地壳成分模型;以及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的华北地台地壳成分模型。本文中所检验的各模型的地壳或岩石圈铀、钍、钾丰度值和平均密度、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值均严格按上述发表该模型的原始文献中所给出的数值取值。如果文献中给出了地壳或岩石圈生热率,则按其所给出的生热率进行计算和检验。对各模型涉及的构造单元的范围亦严格按原始文献中给出的界线确定。

一、对黎彤的中国大陆地壳、岩石圈成分模型的检验

1.中国大陆整体和华北-塔里木板块成分模型

黎彤等(1994~1998)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值,是被国内成矿学、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广为引用的基础数据。我们根据中国大陆实测热流数据对其铀、钍、钾元素丰度值进行检验,以判断其是否满足大地热流值的约束,进而判断其化学成分模型本身是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4-3和表4-4所列的铀、钍、钾丰度值,地壳或岩石圈平均密度和厚度均取自黎彤等发表的文章。实测热流值的统计结果列于表4-3和表4-4的最后一行。对塔里木华北板块中的各构造单元的范围严格遵照黎彤等给出的定义。此外,我们还根据该板块内部三大构造单元(即塔里木-华北陆块区、天山-赤峰陆缘活动带和昆仑-秦岭陆缘活动带)的平均热流值(表4-4),按黎彤和倪守斌(1998)给出的各单元面积,采用加权平均的办法得出塔里木-华北板块整体的平均热流值为59.5mW·m-2,这个数值与采用网格平均得出的60mW·m-2相符。

表4-3 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铀、钍、钾丰度及推算的生热率Table4-3 Abundances of U,Th,K and deduced heat production in crust and lithosphere of China

注:实测热流平均值后括号内数字为统计网格数;热流单位为mW·m-2。

表4-4 塔里木-华北板块地壳铀、钍、钾丰度及推算的生热率Table4-4 Abundances of U,Th and K and deduced crustal heat production of Tarim-North China Plate

注:实测热流平均值后括号内数字为统计网格数;热流单位为mW·m-2。

从表4-3中可以看出,根据黎彤(1994)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铀、钍、钾丰度值计算出的平均生热率为2.89μW·m-3,大大超出中国大陆地壳平均生热率1.3μW·m-3的上限。同时,根据黎彤等(1997)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铀、钍、钾丰度值计算出的热流值分别为136mW·m-2和150mW·m-2,远高于中国大陆范围内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63mW·m-2),甚至大大高于全球海洋平均热流值101mW·m-2(Pollack et al.,1993)。而根据黎彤和倪守斌(1998)给出的塔里木-华北板块岩石圈铀、钍、钾丰度值计算出的热流值同样高达101mW·m-2,也远远高于该板块范围内60mW·m-2的实测热流平均值。这表明黎彤等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以及塔里木-华北板块岩石圈的铀、钍、钾丰度值均明显偏高。采用表4-3的中国大陆岩石圈平均生热率计算出的热流值150mW·m-2,减去中国大陆地壳平均生热率计算出的地壳热流值136mW·m-2,得14mW·m-2;再除以中国大陆的岩石圈地幔平均厚度63km(即岩石圈厚度减去地壳厚度),得出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幔平均生热率为0.22μW·m-3。Rudnick等(1998)的研究表明,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生热率不超过0.07μW·m-3。这意味着黎彤等所采用的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幔平均成分模型也不可靠。

由表4-4可以看出,根据黎彤和倪守斌(1998)给出的地壳铀、钍、钾丰度值得到的塔里木-华北板块及其内部三大单元的地壳平均生热率均大于1.3μW·m-3,高于前面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平均生热率的上限。同时,计算出的塔里木-华北板块整体地壳热流值是75mW·m-2,明显高于该板块实测热流平均值60mW·m-2;天山-赤峰陆缘活动带为72mW·m-2,也明显高于该带内的实测热流平均值58mW·m-2;昆仑-秦岭陆缘活动带的地壳热流计算值达117mW·m-2,更是远远高于该带内的实测热流平均值60mW·m-2;塔里木-华北陆块区的地壳热流计算值是60mW·m-2,与该陆块区范围内实测热流平均值相同,由此推算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区地幔热流值为0mW·m-2!塔里木陆块和华北陆块西部(鄂尔多斯)属于稳定地台区,其地幔热流值不低于13mW·m-2;而且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陆块区地幔热流值为16mW·m-2,鄂尔多斯地区为21mW·m-2,华北陆块东部地区的地幔热流值高于25mW·m-2(汪洋,1999b,2000a,b)。因此,根据黎彤和倪守斌(1998)给出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区的地壳铀、钍、钾丰度值求出的地壳热流计算值还是偏高。

影响岩石生热率高低的因素之一是岩石的密度,根据第一节公式(2),在岩石中铀、钍、钾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岩石密度越大,其生热率越高。由于黎彤和倪守斌(1997,1998)给出的地壳密度值与全球大陆平均密度值2.75 g/cm3相当接近,所以无需再重新计算表4-4中各个单元的地壳热流计算值。表4-3中的岩石圈的密度值是地壳与上地幔密度值的加权平均,而非地壳平均密度;由于地幔岩石的密度大于地壳岩石,所以岩石圈平均密度应大于地壳平均密度。即使中国大陆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岩石圈的平均密度都按大陆地壳平均密度值2.75 g/cm3取值,相应的岩石圈平均生热率分别为1.23μW·m-3和0.87μW·m-3;相应的计算热流值为135mW·m-2和92mW·m-2(岩石圈厚度按黎彤和倪守斌(1998)给出的数据取值),这些数值与实测热流值相比依然太高。所以,导致表4-3和表4-4中计算热流值过高的原因不是对岩石圈或地壳平均密度的取值过大。

计算全国或各构造单元的岩石圈或地壳的平均热流值时,需要有相应单元的岩石圈或地壳的平均厚度数据,显然,厚度越大则计算出的热流值也越高。地震学和地热学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岩石圈最薄可达70~80km(滕吉文等,1997;汪洋,2001b)。即使按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厚度最小值70km计,推算出的岩石圈热流值仍然为96mW·m-2,其数值依然过高。塔里木-华北板块岩石圈的厚度即使也按最小值70km取值,推算出的岩石圈热流值为67mW·m-2,该数值依然高于相应区域内的实测热流平均值。对于塔里木-华北板块,若其地壳平均厚度按华北陆块区东部的30km这一全板块范围内的地壳最小值取值,求出的该板块整体以及内部三大构造单元(塔里木-华北陆块区、天山-赤峰活动带和昆仑-秦岭活动带)的地壳热流计算值分别为50mW·m-2,43mW·m-2,50mW·m-2和65mW·m-2,而相应区域的实测热流平均值依次为60mW·m-2,60mW·m-2,58mW·m-2和60mW·m-2;后者减去前者即得到地幔热流计算值分别是10mW·m-2,17mW·m-2,8mW·m-2和-5mW·m-2。实际上,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地幔热流值最低也不能低于9mW·m-2,更不可能为负值;所以对于天山-赤峰、昆仑-秦岭两活动带而言,地壳厚度即使按30km计算,得到的地壳热流计算值仍然明显偏高。因此导致表4-3和表4-4中计算热流值过高的原因亦不在于岩石圈或地壳厚度的取值偏大。

上述结果和分析表明,黎彤等(1997,1998)给出的中国大陆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地壳及岩石圈的铀、钍、钾丰度值过高,不满足大地热流值的约束,是不可信的,它们不能代表相应地区的真实地壳铀、钍、钾元素丰度。所以,他们所指出的中国大陆岩石圈特别富集铀、钍元素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2.中国东部、西北部和西藏南部区域的岩石圈成分模型

黎彤等(1999)发表了中国大陆东部、西北部和西藏南部的岩石圈成分模型。该文的东部指中国大陆南北构造带及其以东地区;西北部包括南北构造带以西的新、甘、青、内蒙古西部和藏北地区;西藏南部是指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以南地区,包括滇西腾冲。按原文的术语分别称为华夏壳体、西域壳体和藏南壳体。此处“壳体”是按陈国达(1994)的概念定义的,其垂向结构相当于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两部分。为便于和原文比对,表4-5中采用华夏、西域和藏南壳体的术语。其中华夏壳体的平均密度为3.104g/cm3,西域壳体是3.011g/cm3,而藏南壳体为3.097 g/cm3;再根据该文给出的壳体平均厚度计算出各壳体内放射性生热元素衰变产生的热流值,其结果亦列在表4-5中。

表4-5 中国大陆东部、西北部和藏南岩石圈成分模型推算的生热率和热流值Table4-5 Deduced heat production rates of lithosphere of East China,Northwestern China and South Tibet

注:实测热流值的平均值后括号内数字为统计网格数;热流单位为mW·m-2。

从表4-5中可以看出,黎彤等(1999)发表的中国大陆东部、西北部和西藏南部三大区域的岩石圈铀、钍、钾丰度值,所计算出的壳体热流值过高,高出各壳体区域内实测热流平均值40mW·m-2以上,即超出实测热流平均值的60%以上(华夏壳体),甚至高出1~2倍(西域和藏南壳体);同时也远远高于全球大陆的平均热流值65mW·m-2,甚至高于全球海洋的平均热流值101mW·m-2(Pollack et al.,1993)。这表明根据黎彤等(1999)发表的壳体铀、钍、钾的丰度值计算出的热流值不满足实测大地热流值的约束。因此我们认为黎彤等(1999)提供的中国各壳体铀、钍、钾丰度值过高,不能代表这些元素的真实丰度。

3.讨论

应该指出,上述黎彤等(1999)发表的一系列中国大陆和华北板块地壳或岩石圈成分的模型,虽然给出了有关岩石化学全分析和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但是并没有详尽阐述在壳体元素丰度值计算过程中各层位的各种元素丰度值是如何取值的,也没有十分具体地指出各类元素丰度是根据哪种参考文献取值的。显然,这不利于其他研究者对该文发表的壳体元素丰度值进行详细的检验和评价。

根据黎彤等(1999)的论述,其区域地壳(或岩石圈)元素丰度值的计算首先是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将地壳(或岩石圈)在垂向上划分为硅铝层、硅铁层和镁硅层;然后确定各层位的岩石类型及组合,硅铝层由酸性岩组成,同时含10%~20%的沉积岩类和副变质岩类,硅铁层以辉长岩或基性麻粒岩为主,镁硅层以二辉橄榄岩为主;再根据地表出露的相应岩石样品的元素丰度值求出各层位的元素丰度,最后按各层位的质量比例求出壳体的元素丰度(黎彤等,1997,1998,1999)。由于中国大陆已有大量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所以各壳体的壳幔结构以及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样品的化学分析资料是比较可靠的。那么黎彤等给出的壳体铀、钍、钾丰度值过于偏高的原因究竟何在?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其对壳体各层位铀、钍、钾元素丰度值的选取,以及地壳岩石组合模型的建立上均有值得商榷之处。

中国东部上地壳(硅铝层)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值与酸性岩存在较大差异(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根据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国大陆酸性岩的平均生热率为1.87μW·m-3;而中国东部上地壳的生热率为1.30μW·m-3(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秦岭造山带上地壳的生热率为1.19~1.54μW·m-3(张本仁等,1994)。另一方面,上地壳(硅铝层)的岩性组合并不一定能够归结为酸性岩(占80%~90%)加少量沉积岩和副变质岩(占10%~20%)的模型,采用出露地壳的各类岩性比例建立相应的上地壳岩石组合更为合理(Condie,1993;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对上地壳的酸性岩比例估计过高,会导致对上地壳铀、钍、钾元素丰度的过高估计。

黎彤(1994)发表的中国大陆上地壳的铀、钍、钾元素丰度值计算出的中国大陆上地壳生热率为3.87μW·m-3,是中国酸性岩平均生热率的2倍,是其他研究者(张本仁等,1994;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发表的中国大陆上地壳生热率值的3倍左右。若采用该数据参与壳体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的计算,显然会高估壳体的铀、钍、钾元素丰度值。

全球大陆下地壳岩石包体的生热率为0.28μW·m-3(Rudnick,1992),中国基性麻粒岩的生热率为0.25μW·m-3(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中国辉绿岩/辉长岩的生热率为0.41~0.48μW·m-3(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高出中国基性麻粒岩生热率60%~90%。黎彤等在其文章中并未明确说明各壳体硅铁层的化学成分究竟是以何种岩性(辉长岩还是基性麻粒岩)的成分计算的。如果采用辉长岩/辉绿岩的生热元素丰度值作为硅铁层的生热元素丰度值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偏差(汪洋,2000b)。

对于区域上地幔的组成的研究目前仍然比较少,且涉及的元素多限于主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张本仁等,1994)。黎彤等发表的文章中给出的涉及中国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的参考文献中,多数没有给出十分详尽的上地幔微量元素丰度数据。最详尽的相关数据是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发表的中国超镁铁岩的成分数据,根据该数据得到的橄榄岩和辉石橄榄岩的生热率分别为0.10μW·m-3和0.15μW·m-3。这些数值是根据地幔岩样品得到的0.03μW·m-3的上地幔生热率(Rudnick et al.,1998)的3~5倍。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黎彤(1985)发表的全球平均岩石圈地幔(幔岩层)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数据,计算出的岩石圈地幔生热率为0.13μW·m-3,也明显高于0.03μW·m-3的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张本仁等(1994)已经指出,地表出露的超镁铁岩的成分并不直接代表岩石圈地幔的成分,必须在分析其岩石成因的基础上经过反演计算才能恢复上地幔岩的成分。所以,对于岩石圈地幔成分的估计也不能简单地直接采用地表出露的超镁铁岩成分数据。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黎彤等对壳体各层位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值的取值存在不合理之处。考虑到强不相容元素铷、铯、钡和铀、钍、钾元素之间的地球化学亲合性(赵伦山和张本仁,1988),他们文章中给出的铷、铯、钡等强不相容元素丰度值的可信程度也值得商榷。

二、中国东部地区地壳成分模型的检验

1.检验

Gao等(1992,1998b)在总结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中国东部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北缘)和秦岭造山带的地壳化学成分模型,以及根据这三个构造单元资料综合而得到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中部区域(高山等称之为中国中东部)的地壳成分模型。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以及迟清华和鄢明才(1998)在区域化探成果的基础上也给出了华北地台的地壳化学成分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大地热流检验结果列于表4-6。其中,各构造单元的平均地壳厚度均根据原作者各自提出的数据。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对表4-6中各构造单元的范围也是严格按照原作者给出的区域划定。其中Gao等(1998b)扬子地台的范围按照Gao等(1992,1998a,b)发表的文章的图1中划定的研究区域确定,相当于扬子地台的北缘其范围是:秦岭造山带以南,北纬29°以北,东经106°~116°的地区。相应地,该区域的热流平均值也是按照该区内的实测热流数据计算的。

表4-6 中国中东部地壳成分模型推算的生热率和热流值Table4-6 Deduced crustal heat production rate of Central East China

注:此处括号内数值代表热流实测值数量;热流值的单位为mW·m-2。

从表4-6可见,迟清华和鄢明才的华北地台地壳成分模型、Gao等给出的秦岭造山带、华北地台和中国中东部整体的地壳成分模型都通过了实测大地热流值的检验。但是据扬子地台(北缘)地壳成分求出的地壳热流值达52mW·m-2,而该区域内实测热流值平均为54mW·m-2。两者仅相差2mW·m-2,明显低于10mW·m-2的大陆地区地幔热流的最低限。扬子地台(北缘)地壳铀、钍、钾含量可能偏高。

2.讨论

大地热流资料可以提供对地壳化学成分模型的检验,Gao等(1992,1998a,b)在其自己工作中对此问题已有所考虑,但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Gao等(1992,1998a,b)对华北地台南缘地壳成分模型的大地热流检验,采用的是平顶山地区的6个热流值较高的数据(均大于70mW·m-2),而未虑及同一地区的热流值较低(均小于60mW·m-2)的数据(汪集旸和黄少鹏,1990)。同时,Gao等(1992)对秦岭的成分模型进行热流检验所用的是根据温泉水化学分析资料推算的热流值,而非实测热流值。利用水化学资料推算的热流值是否可信,需要与区内的实测热流值相比较;而且温泉出露区的地温资料受浅部地下水流动的扰动很大,能否代表从地下深部经热传导方式传递到地表的热流值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Gao等(1998a,b)采用了大量的实测热流数据对中国中东部整体地壳成分模型进行检验,但却没有对其内部三个主要地质单元(华北地台、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台)的相应模型进行检验。我们认为整体模型是合理的这一点并不能证明其内部各地质单元的模型一定都是合理的。根据区域热流变化,采用相应地区范围内的实测热流值对当地地壳成分模型进行检验是十分必要的。

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Gao等(1998)的扬子地台地壳成分模型未能通过热流值的检验。但是,由于其研究区域范围内所涉及的扬子地台北缘的面积远小于华北地台(参见Gao et al.,1998 b的图1),而中国中东部整体地壳成分模型是根据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北缘和秦岭造山带的地壳成分模型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的(Gao et al.,1998b)。所以中国中东部整体地壳成分模型通过了检验。这再次说明,大地热流检验属于否定性检验,满足区域大地热流约束的地壳(或岩石圈)成分模型,并不意味着其一定就是完全准确的。

Gao等(1992,1998a,b)对建立其地壳成分模型的工作方法、程序等介绍得很详细,为探讨扬子地台北缘地壳成分模型的铀、钍、钾含量为什么偏高提供了可能。

根据Gao等(1992,1998b),其在扬子地台北缘的地球化学取样范围限于西乡 碑坝,高川和宜昌-神农架三个相对面积较小(与华北和秦岭的采样区相比)的基岩出露区,这些区域样品有可能还不具备很好的区域代表性。另外,建立地壳成分模型的地震波速模型依据的是整个扬子地台的地球物理资料。由于扬子地台内部地壳结构的不均匀性,这个平均地壳结构对于地台北缘是否具有代表性,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扬子地台北部地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程度和采样剖面的代表性等,很可能是导致其地壳成分模型对铀、钍、钾含量估计偏高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高山等和迟清华、鄢明才这两个研究组建立的华北地台的地壳结构模型和岩石学模型各自独立,而他们提出的华北地壳成分模型计算出的地壳平均生热率相当接近。这表明这两家建立的华北地台的地壳化学成分模型在整体上比较可靠,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这应当归因于华北地台具有十分丰富的区域岩石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目前中国大陆其他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成分模型普遍不能满足大地热流值的约束,暗示这些构造单元的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程度还达不到华北地台那么高的程度,尚不足以建立起比较可信的区域地壳地球化学成分模型。

三、讨论与小结

由上节所述可知: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大陆及其内部一些主要构造单元的地壳或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模型当中,能够满足区域实测大地热流值检验的不多。黎彤及其合作者提出的一系列地壳或岩石圈成分模型都未能通过大地热流检验。相反,迟清华和鄢明才提出的华北地台地壳成分模型通过了大地热流检验;同时,高山等建立的中国中东部、华北地台和秦岭造山带的地壳成分模型都通过了大地热流的检验。

国内外对大陆地壳化学成分的大量研究均指出,在大陆整体增生和演化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岩浆活动过程(Rudnick and Fountain,1995)。考虑到铀、钍、钾元素和其他强不相容元素在岩浆活动中地球化学行为的相似性,如果某个地壳(或岩石圈)成分模型的铀、钍、钾丰度值不可靠,也就意味着该模型中Ba、Cs、Rb、La等强不相容元素丰度值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对岩浆岩中主要造岩元素和铀、钍元素的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铀、钍和SiO2、K2O、Na2O呈正相关。这暗示,如果某个地壳成分模型中铀、钍、钾的丰度值偏高,那么该模型给出的地壳平均SiO2含量亦偏高,即该模型给出的地壳成分偏于长英质。实际上,Rudnick等(1998)已指出,Shaw等(1986)和Wede pohl(1995)提出的大陆地壳成分模型的铀、钍、钾丰度值均明显偏高,不满足大地热流约束;而这两个地壳成分模型给出的地壳 SiO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模型。从Gao等(1998b)发表的数据看,具有较高铀、钍、钾丰度值的扬子地台(北缘)的地壳成分模型,其SiO2含量也高于华北地台。McLennan和Taylor(1996)亦根据热流与大陆地壳化学成分资料的分析指出,那些主要依赖地震波速和地表样品资料所建立的全球陆壳成分模型多数不满足大地热流约束,而且其SiO2和强不相容元素的含量偏高。所以,那些不满足区域大地热流值约束的中国大陆或其内部构造单元的地壳(或岩石圈)化学成分模型,不但其铀、钍、钾的丰度值偏高,而且其他不相容元素的丰度值可能也偏高,同时其估计的地壳整体成分有可能偏于长英质。

除了少量的地壳和地幔深部岩石包体和出露地表的下地壳变质岩剖面而外,目前人们尚不能对地壳深部和地幔进行直接观测和取样;所以对地壳深部和地幔的化学元素丰度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间接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证据基础上的。区域地壳和地幔地球化学成分模型的建立,主要是根据地震波速推断地壳或壳体的垂向岩性分层结构,再利用相应岩石的成分估计各层位的元素丰度。岩石的波速特征与其主要矿物的组成、含量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压力条件有关(Christensen and Mooney,1995)。由于地球物理反演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非唯一性,准确判断深部岩性组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更为关键的是,岩石波速与其副矿物含量之间未必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赵平,1993),而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往往取决于岩石的副矿物的种类和含量(赵平,1993;吴澄宇和万渝生,1997)。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深部层位的微量元素(包括铀、钍)丰度值的可信度并不高。前人对超过30000个钻孔的测井资料的研究表明(Williams and Anderson,1990),仅仅依靠地震波速或岩石密度确定的岩石生热率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在一个数量级,即推算值在真实值的1/10~10倍之间的范围内变化;如果先通过波速或密度资料确定岩性,再根据推断的岩性确定岩石生热率,则推算值在真实值的1/3到3倍之间的范围内变化。这表明,即使已经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得到地壳深部的可靠岩石类型,也很难由此推算出非常可信的铀、钍、钾丰度值。所以,目前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在方法学上仍然存在欠缺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综合上述,根据大地热流实测数据检验结果,黎彤等发表的我国地壳成分模型多数尚不能满足区域大地热流值的约束,其给出的铀、钍、钾元素丰度值过高,其可信程度不高,其他强不相容元素丰度值的可靠程度也值得商榷,同时该模型估计的地壳整体成分有可能偏于长英质。所以,这些不满足区域热流约束的地壳(或岩石圈)成分模型是不可信的。大地热流检验工作有助于识别相对可靠的成分模型。因此,我们建议:

1)涉及区域地壳或岩石圈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包括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值的研究必须认真考虑大地热流约束条件,即由地壳或岩石圈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推算的热流值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

2)目前区域地壳化学元素丰度研究中采用的某些方法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得出的微量元素丰度值数据的可信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地壳深部微量元素丰度的取值,不能简单采用研究区地表出露的相应岩类的丰度值。

3)进行区域地球化学、成矿学等方面的研究时,对中国大陆各区域地壳或岩石圈放射性生热元素和其它微量元素丰度值的引用应十分慎重,最好使用经过检验的可靠数据。

4)发表区域地壳或岩石圈化学元素丰度值模型时,应该在文章中详细阐明元素丰度值计算过程中各层位的各种元素丰度值是如何取值的,以及其具体的文献来源。以利于其他研究者能够对发表的元素丰度值进行必要的检验和评价。

地方媒体方言节目研究论文

首先要将一下 你为什么要研究方言 目的何在 现实意义何在二 简明阐述一下什么是方言 方言的起因 形成 流传三 你所要研究的地区的方言的起因 形成 流传 这里要讨论的内容包括该地区的地理 历史 人文 经济以及发展情况四 将你的研究目的结合起来进行总结这个是很粗的大线条 具体的情况还要你自己来定 分几部分 怎么分章节 定大小标题 因为我不知道你究竟要写什么 所以也没办法提供意见

留住方言,文化立根方言在时代的冲击下踉跄前行,早已衣不蔽体。那些在历史回荡着的声音,有些渐渐远去,甚至不复存在,也带走了承载其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光辉。方言保护亟不可待,一寸乡愁还需留住。留住方言,文化立根。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心灵安全的归属,奔波再久乡音一响,那就是到家了。这种声音是那样的美,总会让人热泪盈眶,熙熙攘攘的一群人在喉咙震动爆破的那刻已经成了老乡。孕育于同一片土地,声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方言是乡的灵魂,寄居着文化,是人文和历史的载体。不论是秦腔的撕吼还是越剧里的吴语,都用独特的方言美感定义了一片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特点。方言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最佳代言。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字破译需要方言,古代历史的解读需要方言,诗词韵律的判断需要方言。这声音啊,捣破黄龙直击文化的心脏。中华文化在方言的传动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更是百花绽放博大精深。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是在方言的温床中得以孕育发展。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很多方言像是失宠的妃子一样在挣扎着哭泣着。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方言甚至已经消失。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中都不见方言的影子。在普通话的挤压之下,方言不见天日。中国城镇化也在快速地进行着,普通话渐渐地成为了各地的生活用语,方言使用频率大大下降。而且为了提高教育,很多家长主动放弃教小孩方言,普通话从娃娃抓起,更是雪上加霜。再者很多人对方言的认识不足,忽略了方言的文化内涵和在文化多元方面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片面地认为方言有碍文化交流阻断文化发展,对方言排斥激烈态度悲观。叹!最令人心痛的是美好的东西被慢慢地撕毁。方言在夹缝中亟待救援,行动刻不容缓。政府应要引起重视,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方言是地域特征的浓缩,而不是打出一句“人人都讲普通话,文明社会你我他”就万事大吉,建立方言博物馆,开展方言艺术表演等等都是可行之举,近年来大火的声音影像记录也要提上日程。学者的也要重视方言的研究,充分挖掘方言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高方言地位。而作为个人,要把传承故乡的声音作为责任和使命,应该以会一口流利的方言而自豪。留住方言,文化立根。那故乡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有底气地说:生于斯,长于斯,我是这儿的人。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摘 要】 文章论述了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关系,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保护两者并不矛盾,要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社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分析了方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方言保护的对策建议:现阶段保护方言应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整理;保护弘扬独具特色的剧种和戏曲;在对待方言类节目方面,要有相对宽松政策以利于方言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 普通话;方言;方言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规定第二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所以说,推广普通话是写进了我国的法律当中。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及复杂地形地貌,民族的众多和人口迁移等因素,不同地域间表现出不同的发音,经过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方言。

在现代社会,即便有法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但是法律的制定是后于语言的出现,法律的制定不过几十年,而语言的流通自人类诞生起,一直发展就没有停止过,所以说,方言的重要性在某些程度上是要高于普通话的。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方言作为地区语言,两者在不同的舞台上散发光芒,两者完全可以和谐共存。而作为方言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方言类节目的出现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方言的保护做出了贡献,在满足受众的娱乐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使得方言被人们关注和重视。

一、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保护两者并不矛盾

推广普通话,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就像很多人所指出的那样,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隔阂,并且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还有利于以普通话作为“国语”的地位的强化和巩固,便捷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语言承载了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内涵深刻的人文气息,对于联络乡谊,增进亲情,有着无法替代作用。所以说,方言更彰显了珍视历史记忆、传承精神遗产的意义。在对待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这个问题上,陈炳华认为 “正确并符合实际的做法是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善待方言。”要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社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二、政府与媒体在方言保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们开始对方言展开调查并整理存档,并且出版了不少方言字典和丛书等。为了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组织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其中也包括了方言。在普查基础上,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或正在筹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现如今多媒体的发展与完善也成为了全社会保护方言的重要平台。不少以方言为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现如今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特别是电视媒体在方言的保护与传播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很多地方电视台相继开播了方言节目和自制的方言短剧。随着带有明显方言特色的电视剧的热播,以及不少电影中开始加入与方言有关的元素,方言开始慢慢的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比如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自然少不了包括相声、小品在内的语言类节目,其中很多带有方言的桥段的作品都很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关注。此外方言民歌、方言曲艺也纷纷登上各种晚会和舞台。这些都使得民族语言和方言逐渐突破地域限制,越来越多的呈现到我们目前,一定程度上使得方言得到传播和保护。

作为媒体传播最为迅速的网络媒体也成为了方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方言类的自制剧、文章、戏曲等通过网络能够更为便捷的传播;此外国家和各地政府也建立了方言保护类型的网站用来与网民交流和沟通,方便了人们对方言、民族语言的现状情况的了解。网络论坛也成为了人们了解方言保护方言,交流保护体会的宽广自由的平台。

三、方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在方言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现阶段我们国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方言进行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经济等影响,民族语言和方言发展的空间也相对不足。目前,我国已有民族语言法律法规所涉及的语种很少,仅限于蒙古语等少数几种语言,绝大多数的民族语言和方言是没有法律保障措施的。 除此以外,在方言的保护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健全、缺乏目标和保护准则等问题。一方面保护管理缺乏资金,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员,总之在方言的保护过程中有着各式各样的难处。

四、完善方言保护的对策建议

首先,现阶段保护方言应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整理,加大力度支持有关方言方面事业的发展以及设立保护组织,培养一批专业人员,并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推动全国范围内方言保护活动的发展。

其次,许多地区皆有本地独具特色的剧种和戏曲,比如江浙一带有昆曲、越剧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开展有关方面的宣传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的曲艺文化,还能对方言进行起到一定的保护,两全其美。

最后,在对待方言节目方面,相关部门多创办一些宽松政策以及重视方言节目的发展与创新,在电视语言节目方面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五、方言类节目已成为保护地方方言的有效手段

1、方言节目的产生原因

目前方言类节目的形式大多以民生新闻和娱乐节目为主。方言节目的兴起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进而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方言节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本土受众文化认同的心理需要。 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方言节目的开播也是为了宣传当地的文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当地方言,同时也为外地人学习方言提供帮助与便捷。

2、方言节目的特点

方言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方言节目也更加生动有趣、幽默传神。方言节目之所以具有高收视率就在于它精确的受众定位和富有亲和力的节目形式,节目将视角平民化、内容生活化,不仅贴近民生,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时方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本土化与轻松自如。

浓郁的市民风味也是方言节目的制胜法宝之一。方言节目更多地关注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内容直击市井生活,使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极强的亲近感。日本学者竹内郁朗认为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方言节目正是因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这些需求才会渐渐得到老百姓的青睐。

3、方言节目的开播与发展为方言保护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立意上,方言节目注重于宣扬地方文化;在节目的选材和内容上,更注重于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方言节目的开播与发展不仅能够起到推广和传播方言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娱乐的需求,丰富电视节目的形式。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以本土的资源和特色形成的方言节目会让受众听起来更有新鲜感,对于本地人而言,同样也多了一份亲切感和归属感。方言类节目的蓬勃发展,对人们的语言使用情况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不仅满足了特定地区受众的文化需要,也对外地人学习方言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宣传和保护方言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结语

方言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的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以说,保护方言,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如今在这个广泛推广普通话的社会里,着手进行方言的调查与保护,也是为了一种营造多语并存、和谐发展的语言环境的共识,更是语言未来演变和发展的应有方向。

地域文化研究杂志

省级;由于辽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正规期刊。

收稿方向:1.经济文化 2.文化产业 3.法律文化 4.文化视点 5.文学评论 6.文化哲学 7.文化与教育 8.传媒文化 9. 研究综述 10.语言与文化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2.文史论苑。

审稿周期;1-7个工作日。《文化学刊》创刊于2006年9月15日,是由辽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社科文化学术理论期刊。  《文化学刊》编辑部拥有编辑3人。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中文名称地域文化外文名称regional culture含义某一地区拥有的独特文化特色主要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中国地域文化划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论文方言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特点方言文化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饮食文化八大菜系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如西藏的酥油茶 à 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高级的川菜是不辣的饮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民间信仰宗教意识比较淡薄是中国人的习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四川–二郎神–都江堰为李冰所修,据说二郎神是李冰的儿子,负责治水,而四川有水灾与旱灾,所以会信奉他。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江南信蚕桑娘娘福建信妈祖(海上保护神 –林默– 能看病,救护落难海员,后来死在救助海难时,被认为成为女神了 – 从宋朝到清朝,妈祖显灵救船的记录很多,于是她开始被供奉)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民间建筑寺庙、宝塔、衙门= 公共建筑 = 讲究排场与等级,不能反映地方实际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建筑材料等)一些地方住窑洞,是地理条件决定的,也是因为穷和没有木材、石料福建土楼也是适合当地特点的外地引进的建筑,要么是富人的奢侈品,要么是一时流行。不过,若是外来建筑能适应地方特点,则也可能成为地方建筑特色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就是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引入的外来建筑风格,不过已经被上海人所接纳,而做了一点改变,成为了上海的地方特色。环境不同-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秦岭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中都(安徽凤阳),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区域文化形成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移民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华夏先民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不过影响较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1900年 人口100万1949年 人口600万上海人的来源(1)当地农民(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3)外国人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4)犹太人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早期安徽,河北为主)·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驻守边关-天津卫,为江淮一代来的人(今多安徽北部)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文化离不开人。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伟人的作用。区划影响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解放以后,大力推广以北方现代中原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展开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地方文化研究 杂志_期刊投稿 首页地方文化研究中文期刊发表,专业团队,专业机构,过审后收费,^^10000余种刊物随便发,1-3天审稿,3个月见刊!欢迎在线投稿!!广告《地方文化研究辑刊》杂志社「在线投稿」文稿要求基本要求1.本刊重视期刊的创作性,科学性,强调新颖性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投稿期刊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逻辑严密;3.来稿一律进行检索查重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1、2013年度吉林大学“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专项项目“吉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东北地域文化传播”2、2011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层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jlqn-zb03(已结项)3、2011年度吉林省社科基金(马工程)项目“媒介素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M01参与项目:1、2010年度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评价理论视域下商业广告语篇的态度资源研究”2、2008年度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自选项目“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研究”学术论文: 1、《历史传播细节化与大众化的嬗变——<长春,伪满洲国那些事>读后》(第一作者)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1期;2、《从“媒介短缺时代”到“超传播时代”——关于新闻文体“文学演变”的历史质询》(第一作者)载于《华夏文化论坛》(第八辑)CSSCI收录集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3、《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第一作者)收录于《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形体及其传承》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7月;该文于2012年8月被《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第13辑(详明大学校,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主办刊物)全文转载;4、《“超媒介传播时代”与正在“走回文学的新闻”——一个关于新闻命运的“盛世危言”》(除导师外第一作者)载于《文艺评论》2012年7期;5、《 “超媒介传播”视阈下青少年成长问题透视 —— 兼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第一作者)载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6、《“新新闻”之回归与启示》(第一作者)载于《文艺争鸣》2012年5期;7、《“媒体泛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分层探究》(唯一作者)载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5期;8、《新闻文学化:从历史到当下传播走向的审视》(第一作者)载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9、《媒介素养相关概念及内涵》(唯一作者)载于《吉林日报》(学习实践版)2010年12月3日;10、《新媒体发展对广告业的消解与重构》(唯一作者)载于《现代广告》2010年22期;11、《地狱之城受难者灵魂的呐喊与人性光辉的映照》(唯一作者)载于《电影文学》2009年19期;12、《谁是媒介素养的缺失者?——解读“媒体失语症”背后的舆论监督》(唯一作者)载于《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13、《什么是素质、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唯一作者)载于《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14、《在信息“解读”中实现心理“解毒”——象牙塔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分析》(唯一作者)载于《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15、《发轫于精英阶层的“素养行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唯一作者)载于《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16、《媒介素养:泛媒体时代必备的一种能力 ——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唯一作者)载于《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17、《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唯一作者)载于《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8、《从“e”、“e家”到“我的e家”》(第二作者)载于《广告人》2008年03期;19、《试论广告画面与广告语的传播关系》(唯一作者)载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20、《劝服的艺术表征——透视广告美学要求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唯一作者)载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21、《创设媒介互动情境、确立儿童批判意识——浅谈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唯一作者)载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22、《试论名人广告“意见领袖”作用的缺失 》(唯一作者)载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23、《目标管理与激励教育》(第一作者)载于《人民教育》1999年11期。著作教材: 《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形态及其传承》,副主编,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7月。获奖情况: 1)2012年12月,论文《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荣获吉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2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2)2010年12月,论文《创设媒介互动情境、确立儿童批判意识——浅谈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荣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2009年12月,论文《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荣获吉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社会兼职: 吉林省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