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很多此类文章 扣我啊 二吧妖妖舞六舞零吧舞
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 是挺难,试着去那些论文网站找找相关文献范文,比如591论文网什么的,我论文就这么诞生的,特省事儿。
1、 [行政管理 高职]论汽车特约店科学化管理的对策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增长,私人汽车拥有量呈爆炸式增长。在经济购买力与市场需求促进汽车消费增长这一客观规律上,如何才能提高人们对汽车消费欲?就要在科学、规范管理上着手改进。当前...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7 KB 日期:2008-12-12 2、 [行政管理 电大]电子政务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选择,电子政务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推行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2 KB 日期:2008-12-07 3、 [行政管理 电大]浅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中文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由其占有、使用的,占我国国有资产比例为35%,在我国国家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布、特点、管理现状及问题,阐...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22 KB 日期:2008-11-24 4、 [行政管理]高校教师考评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内 容 摘 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优秀教师的培养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外界环境给予的支持,高校管理制...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57 KB 日期:2008-10-12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首要工作,好比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管理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力资源管理 师二级论文题目参考
1、IT零售业人才流失对策研究
2、IT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3、IT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制度设计
4、IT企业如何应对员工流失
5、IT业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6、标杆管理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和运用
7、布料加工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产业结构变动与宏观人力资源开发
9、成才素质研究系统
10、成长期企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成长型软件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
12、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途径分析
13、创新经济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1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路
15、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16、从“委托---代理”关系看现代公司激励
17、从成功企业看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18、大学 毕业 生应聘中的误区及改进 方法 探讨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探讨
20、弹性就业与灵活就业问题的研究
21、电器零售连锁企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
22、对H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23、对企业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思考
24、对失业者再就业激励机制的探索
25、对我国实行经理股权激励的理性思考
26、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27、防止 广告 公司人才流失的对策研究
28、房产中介企业新员工培训机制探讨
29、房地产行业人才流失及对策研究
30、福建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策略研究
31、福建软件企业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32、福建省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福建省烟草商业公司基层人才留用对策分析
34、福建中小型生产企业绩效管理应用研究
35、福州房地产企业员工招聘选拔方式的探讨
36、福州服务业培训后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37、福州软件企业中高级专业人才招聘策略研究
38、福州市物业管理企业关于人才有效招聘的对策研究
39、福州长和公司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40、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41、高科技产业人才流失率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42、高科技企业的薪酬战略设计
43、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
44、高科技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研究
45、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46、工程咨询行业人才派遣模式探讨
47、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48、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49、工作分析在公交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0、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1、老挝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研究
2、国家级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的相关分析
4、现代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5、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
6、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7、行政 文化 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
8、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9、论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10、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兼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性质
11、论我国地方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
12、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
13、打造新型政府,积极适应行政管理新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政务”模式的探析
1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5、 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6、 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17、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18、我国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科与职业关系研究
19、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模糊评判——以高等院校为例
20、 地方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研究
2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规章的决定
22、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3、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24、 当前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困境及改革研究
25、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和创新举措探讨
26、关于提升科研行政管理水平的思考
27、论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
28、植物新品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9、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研究
30、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的挑战、机遇和发展策略
31、政府职能转变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32、治理理论视域下中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33、行政管理体制垂直模式与属地模式效能比较——以 安全生产 监督为例
34、基于行政管理的规划许可分类
35、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6、 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研究
37、浅析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现状
38、中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溯性研究
39、 西安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
40、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41、 大部制下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2、浅论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商事登记制度中的职能定位研究
44、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进社会治理研究
45、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观念的汉代“黄老”展观——《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论纲
46、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及作用研究
47、浅析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48、构建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49、 对失信企业应采取哪些协同监管 措施
50、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教育 教学管理论文题目
1、教育质量监控若干问题研究
2、教育质量新视野
3、中小学班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4、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5、学习方式转变实践研究
6、自主学习实践研究
7、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8、探究学习实践研究
9、有意义学习实践研究
10、创新学习实践研究
11、教学的生活性
12、教学的发展性
13、教学的生命性
14、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5、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16、新课程与学校管理改革
17、好学校的标准研究
18、优秀教师的标准研究
19、好学生的标准研究
20、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研究
21、论教育市场化
22、论教育产业化
23、论教师劳动的经济价值
24、我国义务教育投资问题、原因与对策
25、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6、论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应对
27、WTO与教育改革
28、论述教育投资评价
29、教师职业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30、大学生收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31、班级规模与学生成就
32、论义务教育效益发展战略
33、中美教育观比较
34、论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
35、国际终身教育的理念与政策分析
36、西方校本管理的特色与启示
37、西方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新动向
38、国外素质教育面面观
39、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与对策
40、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41、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42、论教师劳动的特点
43、教育乱收费的原因与对策
44、家长择校热透视
45、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
46、教育产业化之我见
47、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对策
48、论教师劳动的价值
49、论教师职业的地位
50、民办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管理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管理科学论文题目(2)
★ 本科管理科学论文题目
★ 不同专业的mba论文题目推荐
★ 管理学理论论文精选
★ 管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 大学管理学论文范文
★ 管理学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与计算机毕业论,你怎么探讨得这样我理解
题目有么,这个专业的论文我们可以完成。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实际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经济管理,一个是行政管理。因此,既不能说它属于经济学,又不能说它属于管理学。严格的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及本专业学时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毕业论文为经济或经济管理方向的,则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为政治或行政管理方向的,则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拓展资料:行政管理属于管理类吗? 是属于管理学,因为授予学位:管理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 一、学科简介 行政管理是行政组织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物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行政管理的主要目的与动机在于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行政措施都要顾及全局长期,公平,公正与公开,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谋求行政机关或公务人员的特殊利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将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不断扩展和升华研究内容,在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新行政管理体制,促进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培养高层次行政管理学专业人才等方面,作础应有的贡献。 二、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科学。其社会应用价值是:培养各级及其行政的专门人才,改善各级事业的管理质量和办事效率,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包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建设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及其新发展;了解作为决策环境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行政规则和程序,了解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对公共管理事业的新要求;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分析手段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应变,判断和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善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地外文资料;科胜任高等院校本专业地教学和科研工作,或者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共管理部门中的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1、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公共政策 3、比较公共行政 四、培养年限 学习年限三年,一至二年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期间,第三年进行社会实践,撰写学位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是否学位课 考核类型 公 修 课 英语 350 是 考试 政治 106 是 考试 计算机 106 是 考试 必 修 课 行政管理学研究 60 是 考试 政治学专题研究 60 是 考试 公共政策分析 60 是 考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60 是 考试 经济学 60 是 考试 组织理论研究 60 是 考试 行政管理学原著研究 60 是 考试 行政领导学研究 40 否 考查 选 修 课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40 否 考查 非盈利财务管理 40 否 考查 行政决策理论与实践 40 否 考查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研究 40 否 考查 西方行政学说史 40 否 考查 中国与运行过程 40 否 考查 中国社会经济与科技教育政策研究 40 否 考查 行政管理与创新思想研究 40 否 考查 办公自动化研究 40 否 考查 六、教学实践 本专业具有很强地实践性,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题研究,拟于第二学年的寒暑假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安排研究生到各级党政机关进行业务实习,并结合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实习,在导师指导下为本科生讲基础课二至三周。 七、学位论文 1 第三学年为撰写学位论文时间。 2 帮助学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的论文课题,重视开题报告,注意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3 指导教师对论文初稿提出反复修改意见,于毕业前2月左右论文定稿。 4 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程序,严格按国家规定办理,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自学行政管理专业,首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实在地说,许多报考此专业的同志是想通过一段时期的自学获取一张大专文凭,功利性的文凭动力是很强的,这无可厚非。但若仅仅以此为动力,则在自学中易陷入听信小道消息乃至流言蜚语,希图走捷径并猜题押宝的泥潭。 这样一来, 一会导致自身的学习失去有序性,杂乱、零碎、无章法。 二会损害自身健康的自学心理。特别是在这样做了而考试又失败了若干次后,会恍惚不安,怀疑自身的能力,或更加希冀于投机取巧,甚至怨天尤人。 第三,这种做法本身背离了现行自学考试所采用方法的内在要求,所以失败率较高。众所周知,现行自学考试,均采用题库的方法,分国家级题库和省级题库两种。不论哪一级题库,对于课程内容的覆盖率都是很高的。它客观上要求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之上突出课程重点,才能学好、考好。这也是采用题库方法考试的目的之一。综上所述,仅以文凭为动力并进而采取不恰当的自学方法实不足取,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学好、考好的可能性。因此,我认为除了考虑文凭之外,自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考生还应当从真正地、扎实地学到一点东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出发。这二者并不矛盾,是统一的,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基础,则前者必定实现;反之,以前者作为后者的基础,则两者可能均落空。其次,自学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树立起坚定的信心,这一点对于自学者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固然存在着一些每门课均一次通过的考生。但大多数考生在考试中都会经历若干次失败。面对失败,有的考生会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进而形成一种对考试惧怕、厌烦、反感而又不得不应付的定势心理。在此定势心理支配下上考场,必然影响记忆、思考和临场发挥,使得考试的失败率更高。长此以往,会陷入导致最终失败的恶性循环。实际上,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课程亦不过区区十三门,其难度一般均不太大,只要自学的指导思想正确,自学方法得当,每个考生都应当乐观地自信自己必将达到目的。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十三门课程(1、哲学,2、政治经济学,3、大学语文,4、普通逻辑,5、自然科学基础,6、政治学原理,7、法学概论,8、行政管理学,9、国民经济管理,10、行政法学,11、管理心理学,12、市政学,13、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从性质上分类,可分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两大类。上述1-5为基础课,6-13为专业课。专业课中6-8为专业基础课。我建议考生在自学课程的安排上, 原则上应以此1-13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要随便、盲目地超越,以免给自学增加困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构成我们全部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它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贯穿于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其余11门社会科学的课程之中。在此11门课程之中,要经常反复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方法乃至大量的具体内容。例如,政治学原理中对国家、阶级、政党、领袖、国体、政体等许多范畴所展开的分析,其基本原理皆源于所讲行政管理的特点、作用、体制等等内容,其基本原理也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再如,行政管理学中所讲行政管理的特点、作用、体制等等内容,其基本原理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再如,管理心理学对于人际关系心理的分析、研究,更是大量地运用了辩证方法。虽也辅之以不少实证性的方法。但实证性方法所获取的结果也只是反映了社会心理的辩证状况。因为主观上的辩证思维只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我们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其精神实质与主要原则也贯穿于许多社会科学的课程之中。政治学原理、国民经济管理、市政学等课程中就多次再现或用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基本内容。大学语文与普通逻辑两门课,是学习社会科学的工具性基础课。读书、解题、思考、写作,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普通逻辑(形式逻辑)就是这种规律的理论总结与体现。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经不自觉地服从着一定的思维规律,但一,逻辑错误仍然是随处可见的,这些错误引起了不少学习上的困难与麻烦,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二,感觉到的东西,我们常常不能深刻地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则可以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它。这就是形式逻辑的威力--它能指引我们自觉地遵循思维的客观规律,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读书、解题、思考、写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与操作能力。虽说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大量地使用着语言文字,但一,往往还不能对语言文字运用自如以完成学习和工作中的任务。二,自学大专课程,特别是社会科学课程,无疑对文字的理解与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一课就是为了使考生具备相应的能力而设置的。它通过对考生进行比较严格、规范的训练,使考生逐步地形成能适应自学要求的语言文字能力。自然科学基础成为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其作用与影响遍及整个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干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扫除"科盲"首先必须从干部队伍扫起。二、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文理科交相渗透,大量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渗透进了社会科学诸学科之中。如:政治学原理要进行政治系统分析。行政管理学、国民经济管理、管理心理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均引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一定的数学、统计方法。在八门专业课中,政治学原理、法学概论和行政管理学构成专业基础课。行政管理乃对国家及社会事务进行的管理。其活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属于国家政治活动的范畴。作为对此进行研究的行政管理学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属于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行政管理学理所当然地以政治学原理作为它的理论前提与基础。同时,行政管理学也是其它专业课的基础。如:国民经济管理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国民经济,包括原则、制度、方法等等,这在实质上属于经济行动的范畴,是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的运用与展开。再如:市政学讲的是城市行政管理问题。这在根本上属于地区行政的范畴,当然也是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的又一运用与展开。现代国家、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法制化。法制化程度的高低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量标之一。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活动,均应法制化;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由此,研究"法"的法学概论课程也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十三门课程并不是人为任意设置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考生应当把握好学习各门课程的顺序和衔接。否则,基础的知识未掌握先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必然会因基础知识不足产生理解、记忆、思考上的许多困难。我建议:应当首先学习基础课(5门),然后学习专业基础课(3门),最后学习专业课(5门)。在5门专业课的学习上,可以任意确定先后顺序。如此循序渐进,必能事半功倍。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十三门课程按特点分类,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演绎性较强、抽象程度较高的课程。所谓演绎性较强,即全课程采用范围演绎的方式展开其体系,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强。概念、定理可一个个顺着推导出来。所谓抽象程度高,即课程所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不存在较直观的反映、对应性。而是一种对客观实际的普遍一般的概括。如哲学、政治经济学、普通逻辑、自然科学基础、政治学原理、法学概论、管理心理学即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实证性较强,离散程度较高的课程。所谓实证性强,即全课程的内容大多为客观实际的直接描述,与客观实际存在着较直观的反映、对应关系。全课程的不少原理建立于客观实际的直接证明的基础之上,而不依赖于客观实际的普遍一般性证明。所谓离散程度较高,即全课程范畴体系的内在关联性不太强,各章甚至可以相对地独立,乃至给人们一种表象上的"拼凑感"。余下的六门课程即属于此类。学习这两类课程,在方法上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学习第一类课程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初始章节、初始范畴,即全课程的开头。这是全课程的逻辑起点,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据此类课程特点,下面就能较顺利地沿逻辑而展开,同时也便于记忆。按此方法学习此类课程,许多内容可以从逻辑上推出来,一般是不需死记硬背的。如:学习政治经济学,关键的关键在于要掌握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自己也说过,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他的全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枢纽。以后的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等,都是从劳动价值论中演绎发展而来的。再如:学习哲学,必须首先掌握好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精神关系、运动、时空等初始范畴和内容,后面的内容,均从此推导展开。学习第二类课程的关键是要在思维上密切地联系理论与实际。这也是由此类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在学习此类课程时,应不断地反复地将理论与实际相对照,应当多想多问:实际如何?理论是如何概括描述的?这样概括、描述准确吗?如此,在理论与实际的反复相互映射中,即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如学习行政管理学,国民经济管理等课程,均可如此把握之。必须指出,上述分类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在第一类课程中就完全没有实证性、离散性的因素。不论学习哪一类课程,都应将通读教材与重点把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将全面系统的自学与突出重点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读教材的目的有三:一,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了解全课程到底有哪些内容,是怎样逐步展开的,篇章结构及章节衔接状况。对一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与认识至关重要,它会帮助你认识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性,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二,发现并消灭疑难问题。全面系统学习,发现并消灭疑难问题,也就消灭了学习和理解上前后衔接的困难,在实质上也就掌握了全课程内容。三,发现并把握重点。重点是客观的,人为确定的重点也是以客观重点为依据的,基本上不会有人硬将枝节问题列为重点问题,确定重点的标准一般有三:基本原理、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即紧扣章节中心的内容、疑难问题。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助于深化理解全课程,而理解也是记忆的前提与重要方法之一。 自学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十三门课程,原则上应当立足于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有的教材还配有自学指导书,可作参考。将大纲和教材"吃透",就意味着已经取得了成功。切忌离开大纲与教材去到处搜寻什么"复习资料"、"参考资料"一类的东西。当然,如已将大纲全面掌握了,也可以读些有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以开拓视野,活跃思维。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教材和大纲是基础,所有的学习都应当围绕于此,服务于此。 综上所述,自学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广大考生,只要树立起正确的自学指导思想和坚定的信心,根据各课程的有序性和内在联系性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学,针对各课程的不同特点在自学中采取相应不同的方法。在理解和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立足于指定教材和大纲,以这些为基础,再辅之以一定的社会助学,就一定能够取得完满的自学成果
你知道吗?我国每年都有价值250亿元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更不是高科技产品,而是我们每个家庭每天都在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我们没有将垃圾进行适当的分类,不仅使那些可利用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废弃物成为二次污染的源头,而且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生活垃圾全部混在一起都会带来哪些后果吧!首先,会增加填埋或焚烧的垃圾量。仅在我们北京,垃圾占地就已达1万亩啦,焚烧垃圾越多,释放的有毒气体也就越多,同时还会产生有害炉渣和灰尘呢,这些都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我们再来算算垃圾不分类会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没得到利用。而我们经常随手丢弃的废干电池,每年就有60多亿只,里面总共含有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呢。这些资源如果都能被重新利用,将会成为多大的社会财富啊。既然垃圾分类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总是做不好呢?我们调查后发现,很多人怕麻烦、环保意识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街上和社区里方便分类垃圾箱特别少,让人们很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哎,难道说,就继续让这些垃圾混在一起,又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吗?那可不行,必须想办法解决。如果政府加大垃圾分类的推行力度,当然最好还能制定奖惩制度,效果可能就明显得多。除此之外,最好能够设计出更为方便分类,同时外观又醒目的垃圾箱,让它的标识就像交通红绿灯一样深入人心,时刻提醒大家要做到垃圾分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且还能给国家节约不少能源呢。你好,可以追问我,望采纳。
摘要:本文简介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必要性及其环境管理现状和问题,分别提出了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的环境管理对策,最后整合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关键词: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 分类收集 集中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以下称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渣土,但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我国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2001年清运量1.18亿吨,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无害化处理的不到六分之一。废旧家用电器、建筑废弃材料、报废汽车和废旧轮胎等回收和安全处置的问题日益突出。露天堆放垃圾会产生硫化物、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滋生病源微生物、蚊蝇和老鼠,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严重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垃圾围城、垃圾爆炸也严重危害了居民生命健康、生活和工业生产。垃圾污染和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急需解决的四大环境问题。环境管理是人们对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动作有意识的自我约束,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我国对垃圾的环境管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6年国务院转发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的《关于处理城市垃圾改善环境卫生面貌的报告》已涉及垃圾污染及防治对策,正式开始了对垃圾的环境管理。许多城市垃圾收集处理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由于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主要由各城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实质上是由环卫部门及其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的,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了对垃圾处理厂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几乎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监督机制和足够的收集处理费用、人员,垃圾收集处理单位重视的是数量,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考虑不多。垃圾环境管理除环境行政管理外,还包括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我国企业垃圾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垃圾环境管理也没有形成气候,参与机制很不完善。2000年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等八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截止2001年底,全国664个城市建有各类生活垃圾处理厂(场)740座,年处理量为7835万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1 垃圾分类收集中的环境管理1.1 环境管理必要性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填埋垃圾。我国对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首先垃圾混合收集,容易混入危险废物如废电池、日光灯管和废油等,不利于我国对危险废物的特别环境管理,并增大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其次,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并不十分丰富,垃圾混合收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垃圾混合收集不利于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了可用于堆肥和焚烧的有机物资源化和能源化价值。混合收集后再利用(分选)又浪费人、财、物力。再次,垃圾混合收集可能造成严重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垃圾混合收集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与之相对,垃圾分类收集具有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优点,但具有投入人、财、物多的劣势。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同时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国家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先试点再推广的政策,试点城市在法律政策、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实行分类收集规范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00年的分类回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废电池、废纸和废塑料。1.2 环境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各试点城市基本上将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一类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还有一类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各试点城市还采取了下列管理措施:(1)各试点城市确定了垃圾分类收集目标。按照已通过专家评审的《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总体规划(2000~2010)》及《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规划(2000~2010)》“工作目标”初步确定:到2010年期间,在清水河环境园内建设城市垃圾分选回收中心、粗大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处理中心,实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其中,2005年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60%,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25%;2010年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90%,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30%。(2)各试点城市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分类收集实施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如北京市结合申办奥运会,把分类收集作为建设绿色北京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了“系统性、广泛性、有序性”的指导方针,并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施废纸分类收集,推广使用再生纸办公。(3)各试点城市成立了分类收集机构。南京市逐步建立由小区保洁员、居民、物业管理公司和环卫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广州市以垃圾分拣中心建设为龙头,建立了分类收集人员的室、区、街道三级管理制度,组建专业运输队伍,实现了25万户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等等。(5)各试点城市根据地方特点完善分类收集的步骤。广州首先居民粗分;再运送到分拣中心细分;最后再根据各种垃圾的组成成分,分别进行再利用。对于可利用的有机物可以在住宅小区通过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技术处理后,作为绿化的原料就地“消纳”。各试点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第一,市民的分类收集意识并不高,管理部门采取的宣传教育措施也是短期的、急功近利和运动式的。第二,分收集处理费用靠政府全额财政拨款,配套资金缺乏,缺乏融资渠道,尤其是利用外资方面。第三,垃圾收集主体间衔接不合理,缺乏中间环节,尤其是在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小区。第四,公众参与不够,公益性环保组织参与停留在宣传教育的阶段,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其环境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第五,环卫部门和保洁单位习惯于传统垃圾收集方式,不适应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如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方法和收集方式掌握不准。第六,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效率低而技术含量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足够数量和适宜素质的工作人员。第七,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设备不能适应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方式的需要。1.3 垃圾分类收集环境管理对策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环境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国家环境管理、省级环境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建议国家层面上制定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和名词术语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标准、垃圾分类收集的统计和评价指标和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行动计划以及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同时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垃圾省级环境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省级层面着重垃圾分类收集技术的宏观调控和推广应用。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垃圾分类收集的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循环利用紧密结合。环卫保洁单位(包括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设立须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认资格,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企业环境管理。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始末站、港口、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体育馆(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由本单位负责垃圾的清扫保洁和分类收集。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划分的卫生责任区负责垃圾分类收集。城市集贸市场,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人清扫保洁和分类收集垃圾。各种摊点,由从业者负责垃圾分类收集。在市区水域行驶或者停泊的各类船舶上的垃圾、粪便,由船上负责人依照规定处理。医院、疗养院、屠宰场、生物制品厂产生的废弃物,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分类收集和处理。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单位、物业管理单位、房屋管理单位必须选定适宜的地点或场所配套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容器、设施和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委托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企业清扫和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企业收取一定费用,按规定和约定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委托分类收集垃圾,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合同副本须报主管部门备案。带有液体的垃圾,产生单位应密封投放,分类收集单位应密封清运,不得对环境造成污染。公众参与管理。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并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2 垃圾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分类收集和混合收集后的垃圾都应集中处理。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置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关键在于国债资金的有力支持。垃圾集中处理环境管理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重视卫生管理,忽视环境保护。除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外,很少有适宜的环境管理方法。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选址和构造,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复。垃圾集中处理还应与垃圾减量化、家庭自身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相结合。如广州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类收集、净菜进城、包装容器循环利用以及垃圾发电相结合。2.1 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2.2 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 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等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使之与其它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2.3 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有并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垃圾焚烧场的建立应严格遵守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3 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我国各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原则为(1)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2)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3)与行政处罚相结合和(4)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盲目追求对垃圾良好环境管理的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但我们可以借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和分类收集试点的契机,对有经济和能力条件的城市尝试对垃圾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境管理。垃圾分类处理和集中处理是一种末端控制措施,应该和源头控制和产生控制相结合。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来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并整合平衡各方的利益。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在投资、税收、征地、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要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单位实行企业化改制,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开放服务市场,鼓励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参与运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效率。制定鼓励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资源再利用的政策,通过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激发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带动减量化、资源化,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为保护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制定与之相应的合理稳定的废品回收价格和奖惩制度,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回收的持续发展。建立危险废物单独收集和处理系统。逐步建立独立系统,收集、运输和处理废电池、日光灯管、农药容器和废油等。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具有不经济性,单位和个人一般不会主动承担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义务。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强化环境管理,严厉处罚不执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对于居民生活垃圾,通过实行居民分类收集付出成本2~3倍的罚款并责令其限期分类收集或代履行收取相应费用的方式,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对于工业区、街道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场所设置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任何人投掷垃圾必须投入且必须按分类标准或方法将垃圾投入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以罚款,对违反规定的个人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垃圾的环境行政管理要与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管理结合,以形成结构互补、功能配套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环境管理体系。市人民政府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具体实施,大类粗分,厨余垃圾就地绿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应实行面向社会、公开发包、平等竞争、有偿服务的原则,鼓励单位或个人举办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卫生填埋场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应严格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等要求执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卫生填埋场场址,以利于减少卫生填埋对环境的影响。场址的自然条件符合标准要求的,可采用天然防渗方式;不具备天然防渗条件的,应采用人工防渗技术措施。应当坚持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加强垃圾填埋的环境监督管理。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可以节约资源,节省土地,节约资金,减少环境污染。目前重庆市绝大部分垃圾未实行系统的分类回收,少部分街道进行了垃圾分类回收的试点,由于教育、宣传不到位,试点选择不恰当,配套工作未跟上,以及不合理的体制,效果不理想。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管理机构,制定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规章制度;改革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垃圾分类回收试点;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设计实用、美观的垃圾收集容器;设计合理的垃圾分类类别;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摘要:本文简介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必要性及其环境管理现状和问题,分别提出了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的环境管理对策,最后整合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 关键词: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 分类收集 集中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以下称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渣土,但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我国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2001年清运量1.18亿吨,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无害化处理的不到六分之一。废旧家用电器、建筑废弃材料、报废汽车和废旧轮胎等回收和安全处置的问题日益突出。露天堆放垃圾会产生硫化物、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滋生病源微生物、蚊蝇和老鼠,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严重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垃圾围城、垃圾爆炸也严重危害了居民生命健康、生活和工业生产。垃圾污染和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急需解决的四大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是人们对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动作有意识的自我约束,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我国对垃圾的环境管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6年国务院转发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的《关于处理城市垃圾改善环境卫生面貌的报告》已涉及垃圾污染及防治对策,正式开始了对垃圾的环境管理。许多城市垃圾收集处理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由于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主要由各城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实质上是由环卫部门及其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的,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了对垃圾处理厂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几乎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监督机制和足够的收集处理费用、人员,垃圾收集处理单位重视的是数量,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考虑不多。垃圾环境管理除环境行政管理外,还包括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我国企业垃圾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垃圾环境管理也没有形成气候,参与机制很不完善。2000年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等八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截止2001年底,全国664个城市建有各类生活垃圾处理厂(场)740座,年处理量为7835万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 1 垃圾分类收集中的环境管理 1.1 环境管理必要性 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填埋垃圾。我国对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首先垃圾混合收集,容易混入危险废物如废电池、日光灯管和废油等,不利于我国对危险废物的特别环境管理,并增大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其次,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并不十分丰富,垃圾混合收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垃圾混合收集不利于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了可用于堆肥和焚烧的有机物资源化和能源化价值。混合收集后再利用(分选)又浪费人、财、物力。再次,垃圾混合收集可能造成严重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垃圾混合收集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 与之相对,垃圾分类收集具有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优点,但具有投入人、财、物多的劣势。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同时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国家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先试点再推广的政策,试点城市在法律政策、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实行分类收集规范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00年的分类回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废电池、废纸和废塑料。 1.2 环境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各试点城市基本上将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一类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还有一类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各试点城市还采取了下列管理措施:(1)各试点城市确定了垃圾分类收集目标。按照已通过专家评审的《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总体规划(2000~2010)》及《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规划(2000~2010)》“工作目标”初步确定:到2010年期间,在清水河环境园内建设城市垃圾分选回收中心、粗大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处理中心,实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其中,2005年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60%,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25%;2010年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90%,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30%。(2)各试点城市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分类收集实施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如北京市结合申办奥运会,把分类收集作为建设绿色北京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了“系统性、广泛性、有序性”的指导方针,并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施废纸分类收集,推广使用再生纸办公。(3)各试点城市成立了分类收集机构。南京市逐步建立由小区保洁员、居民、物业管理公司和环卫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广州市以垃圾分拣中心建设为龙头,建立了分类收集人员的室、区、街道三级管理制度,组建专业运输队伍,实现了25万户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等等。(5)各试点城市根据地方特点完善分类收集的步骤。广州首先居民粗分;再运送到分拣中心细分;最后再根据各种垃圾的组成成分,分别进行再利用。对于可利用的有机物可以在住宅小区通过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技术处理后,作为绿化的原料就地“消纳”。 各试点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第一,市民的分类收集意识并不高,管理部门采取的宣传教育措施也是短期的、急功近利和运动式的。第二,分收集处理费用靠政府全额财政拨款,配套资金缺乏,缺乏融资渠道,尤其是利用外资方面。第三,垃圾收集主体间衔接不合理,缺乏中间环节,尤其是在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小区。第四,公众参与不够,公益性环保组织参与停留在宣传教育的阶段,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其环境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第五,环卫部门和保洁单位习惯于传统垃圾收集方式,不适应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如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方法和收集方式掌握不准。第六,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效率低而技术含量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足够数量和适宜素质的工作人员。第七,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设备不能适应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方式的需要。 1.3 垃圾分类收集环境管理对策 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环境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国家环境管理、省级环境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建议国家层面上制定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和名词术语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标准、垃圾分类收集的统计和评价指标和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行动计划以及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同时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垃圾省级环境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省级层面着重垃圾分类收集技术的宏观调控和推广应用。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垃圾分类收集的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循环利用紧密结合。环卫保洁单位(包括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设立须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认资格,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企业环境管理。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始末站、港口、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体育馆(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由本单位负责垃圾的清扫保洁和分类收集。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划分的卫生责任区负责垃圾分类收集。城市集贸市场,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人清扫保洁和分类收集垃圾。各种摊点,由从业者负责垃圾分类收集。在市区水域行驶或者停泊的各类船舶上的垃圾、粪便,由船上负责人依照规定处理。医院、疗养院、屠宰场、生物制品厂产生的废弃物,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分类收集和处理。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单位、物业管理单位、房屋管理单位必须选定适宜的地点或场所配套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容器、设施和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委托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企业清扫和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企业收取一定费用,按规定和约定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委托分类收集垃圾,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合同副本须报主管部门备案。带有液体的垃圾,产生单位应密封投放,分类收集单位应密封清运,不得对环境造成污染。 公众参与管理。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并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2 垃圾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 分类收集和混合收集后的垃圾都应集中处理。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置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关键在于国债资金的有力支持。垃圾集中处理环境管理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重视卫生管理,忽视环境保护。除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外,很少有适宜的环境管理方法。 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选址和构造,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复。垃圾集中处理还应与垃圾减量化、家庭自身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相结合。如广州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类收集、净菜进城、包装容器循环利用以及垃圾发电相结合。 2.1 填埋 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 2.2 堆肥 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 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等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使之与其它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 2.3 焚烧 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有并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垃圾焚烧场的建立应严格遵守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 3 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 我国各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原则为(1)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2)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3)与行政处罚相结合和(4)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盲目追求对垃圾良好环境管理的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但我们可以借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和分类收集试点的契机,对有经济和能力条件的城市尝试对垃圾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境管理。垃圾分类处理和集中处理是一种末端控制措施,应该和源头控制和产生控制相结合。 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来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并整合平衡各方的利益。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在投资、税收、征地、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要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单位实行企业化改制,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开放服务市场,鼓励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参与运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效率。制定鼓励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资源再利用的政策,通过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激发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带动减量化、资源化,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为保护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制定与之相应的合理稳定的废品回收价格和奖惩制度,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回收的持续发展。建立危险废物单独收集和处理系统。逐步建立独立系统,收集、运输和处理废电池、日光灯管、农药容器和废油等。 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具有不经济性,单位和个人一般不会主动承担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义务。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强化环境管理,严厉处罚不执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对于居民生活垃圾,通过实行居民分类收集付出成本2~3倍的罚款并责令其限期分类收集或代履行收取相应费用的方式,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对于工业区、街道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场所设置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任何人投掷垃圾必须投入且必须按分类标准或方法将垃圾投入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以罚款,对违反规定的个人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垃圾的环境行政管理要与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管理结合,以形成结构互补、功能配套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环境管理体系。市人民政府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具体实施,大类粗分,厨余垃圾就地绿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应实行面向社会、公开发包、平等竞争、有偿服务的原则,鼓励单位或个人举办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专业化服务企业。 卫生填埋场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应严格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等要求执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卫生填埋场场址,以利于减少卫生填埋对环境的影响。场址的自然条件符合标准要求的,可采用天然防渗方式;不具备天然防渗条件的,应采用人工防渗技术措施。应当坚持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加强垃圾填埋的环境监督管理。 供参考,要原创的说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和协调者,高效的行政管理水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转型、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加强体育工作在体育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好党的建设工作,能够增强运动员和员工的凝聚力,更好的为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服务,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同时,能够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体育、行政管理
一、加强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已经成为体育部门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行政管理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能够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体育领域,增强体育实力。党的建设是保证体育产业坚持正确的方向,并为体育产品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理论支持,只有做好党的建设工作,才能防止体育产业功利化,在促进体育产品发展的同时,保证体育竞赛的公平、公开,既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也同时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双赢。
二、加强体育工作的措施
1.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
搞好行政管理中的体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首先要求部门管理者和员工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从局党委到普通党务工作者到所有员工,都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加强体育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应当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和谐理念,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此外,要注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等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不断加深认识,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好党的建设工作。
2.加强党风和团队作风建设
党风的好坏对团队作风有着直接的影响,好的党风能够给员工和运动员带来正能量,增加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而坏的党风则不利于部门工作的开展,对整个体育部门造成不良影响。加强党风和团队作风建设,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注重从基层抓起,并不断完善党委管理制度和体育训练比赛规章,对重大决定要倾听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第二,部门党员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其他人员树立良好的榜样,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第三,做好员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形成遵守纪律、敢于创新的良好作风,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3.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
在新形势下,体育工作在体育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党内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保证行政管理有序进行的前提。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于党内生活要严格管理,要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例如,举行党员座谈会、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做好党员的思想教育,提升其政治业务素质,促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党内人才选拔上,应选择思想素质高、党性强以及具有良好业务能力的人员。另外,要积极探索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学的评选制度。
4.不断创新丰富体育工作内容
在行政管理工作要不断丰富完善体育工作内容,将体育成果与体育工作相结合,丰富体育工作内容,提升体育工作成效。作为一个体育部门,应当注重对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确保运动员能够在大型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要确保体育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完善体育竞技机制。在创新体育工作内容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工作人员和运动员的反映,多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做好思想教育以及合同、工资、稳定等监管工作。要积极做好体育工作宣传,使广大员工和运动员认识到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体育工作在体育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好党的建设工作,能够增强运动员和员工的凝聚力,更好的为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服务,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同时,能够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从管制转向服务:中国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国行政管理改革30年周光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5-2489
2、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高小平;沈荣华;中国行政管理2006-01-0180
摘要:对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政府具有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的单位纳入指导的范围,重指导重监督;对没有上述关系的单位纳入法制监督对象,重在监督,非经其本身同意不得主动指导;即使指导,这种指导仅仅限于档案业务技术指导。
关键词:行政管理;档案
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的特征
《档案法》第六条有明确规定,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行为实施,通过作用指导的对象产生预期的效果得以实现。它具有下列特征:
1.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是法律意志的体现,必须行使不得放弃,否则构成失职。
2.指导是一种行政行为,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行政行为与法制监督行为虽然同属于行政行为,但比后者缺乏程序性、要素性和约束力,作用的对象具有宽泛性的特征;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不遵守指导行为一般情况下不会承担法律责任,通常通过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实现行政行为的所追求的效果。
3.指导以业务规则和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通常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非法律的规范性文件、行业标准和通行的档案学理论为主要依据。
4.在管理成本上指导以不加重作用对象负担为原则。指导作为一种行政的行为是公权服务的体现,不得加重作用对象的经济负担,否则丧失其服务功能,背离立法原意。
二、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的对象具有紧迫性
当前,不少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为我国档案实行的是集中统一,分级管理原则,毫无疑问,凡属本行政区的档案事务,都在本行政区档案行政机关业务指导范围之内。这个职责是非常明确的。这个观点存在具有法律基础和现实基础,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不符合实践的,必须抛弃!
1.《档案法》第六条是高度抽象的概括,立法以来有关部门没有进一步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理解与执行的时候,由于地域不同、实际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理解起来存在不同,执行起来各异。从实践来看,把本行政区域内的档事纳入指导范围是做不到的。硬性去做,指导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就违背了立法的原意,这样的指导有选择的抛弃是最好的选择。
2.从指导的性质来看,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指导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属于不可诉的非行政强制行为,是没有强制执行力的。被指导对象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指导,可以执行指导意见也可以不执行指导意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制约措施有限。如果一味强求本行政区域内的档事纳入指导这个面,那么指导的质量就下降,与立法的原意提升整个社会的档案事业的水平的立法原意是相违背的。3.从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追求效率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来看,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单纯的指导行为对被指导对象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但是进行指导的时候仍然有其他的有力的因素影响的指导行为的执行。这些有力因素的发生以被指导对象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主管关系为前提。如果不存在这个前提,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为零。例如现在的非公经济,当地政府都不进行行政上的指导而是进行法律意义上的监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凭着法律的规定去指导经营活动中一个小的档案部分,这种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为此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档事纳入指导的范围违背了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追求效率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4.从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存在的社会环境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只要没有违背法律的规定就可以自由存在和发展,它们的档案是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存在的副产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自行处置和销毁,它们的档案工作如何开展只要不违背法律是他们自主的事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本质上是一种干扰市场经济的行为!
5.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档案法》颁布实施的时候是1988年1月1日,距今已经有26年,那个时候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档案法》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现在非公经济已经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有些纳入国家机关的序列,有些要改制为企业,客观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档案事务的手段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死扣法律条文不变,将被时代所抛弃。
三、档案行政管理指导的对象
档案行政管理指导是行政机关(指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的单位,包括政府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组织)行政的一种,行政机关行政以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为原则,以法律明确规定为例外。例如档案执法行为以地域管辖为主,并不需要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当地政府行使档案事业领域的行政管理权,行政的对象即管理的对象,管理对象应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管理对象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隶属的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
2.管理对象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隶属的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的部门存在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比如省档案局对市国土局进行业务指导。省档案局与市国土局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不存业务主管关系,但是省政府与市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市国土局与市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此时市国土局就成为省档案局的管理对象。
3.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笔者认为不是管理对象的单位或个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去指导,这是一种越权行政,无效行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上列三种关系部门除非法律授权,否则指导是一种非法行为,都会构成职权的滥用(积极的滥用如提升档案水平,消极的滥用借指导谋取部门利益)。非国有经济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档案不得纳入指导的范围。例如村委会与乡镇人民政府明确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定位为一种指导关系。村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与乡镇人民政府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与业务主管关系。对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政府具有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的单位纳入指导的范围,重指导重监督;对没有上述关系的单位纳入法制监督对象,重在监督,非经其本身同意不得主动指导;即使指导,这种指导仅仅限于档案业务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公共价值管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新发展马亭亭;唐兴霖;行政论坛2014-12-15 14:346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5000字篇1 浅谈政工工作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管理只有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开展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员工真正受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成绩,发挥出个人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新形势下搞好企业的政工工作和管理工作,使二者共同结合发展,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到政工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软实力,政工工作在员工管理方面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说制度是必须执行的硬规定,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如涓涓细流般深入员工的心灵,真正改造员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政工工作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悟性,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员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对工作充满热情,富有责任感,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可见,企业政工工作的根本在于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使企业获得真正的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政工管理方式已逐渐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在政工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企业要求新,求变,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创新,使企业的政工体系更加完善,与时俱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上下都要充分重视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政工队伍,从制度到人,均要切实保证政工工作的进行。 二、目前政工工作在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 (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许多企业的政工人员素质有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政工人员较少,企业不重视这一工作;二是素质低,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有限,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不够。当前政工人员素质不高体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作为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企业过分注重人数,而不注重人才质量,必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政工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必须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建立高素质的政工队伍。 (二)企业管理者对政工工作重视不够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通常把如何提升企业效益的环节作为重点考虑的工作内容,却忽视了政工工作。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政工工作只是走形式,并不能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个企业,从上到下,思想觉悟都很低的现象。管理者不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也不了解其对于提高思想觉悟的意义,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因此导致企业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 (三)政工工作缺乏创新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的政工工作也需要不断在发展和改变。然而,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在许多企业的政工工作中时常会有所体现,这就导致企业的政工工作思想陈旧,方法陈旧,经验过时,缺乏创新精神。当企业的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却没有得到进步,这就导致员工的思想也不能及时得到改善,由此而导致的企业管理恶性循环是可想而知的。 (四)规章制度不完善 政工工作不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善。对于企业的政工人员而言,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势必会导致政工工作无法真正得到有效开展,从而成为走过场的典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政工工作不仅会十分分散,还无法集中有效地开展,尽管在企业管理中的很多环节中都需要政工工作,但因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政工工作无法将部门凝聚在一起,长此以往,各部门“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就会习以为常。这对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而言,实在是难上加难。 三、提高企业政工工作质量水平的建议 (一)大力提高政工人员的素质 在推进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共同开展之前,必须要提高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是基础,也是根源。企业的领导者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顾全大局,也要顾及细节。企业的政工人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只有使他们提高了综合素质,才能引导全体员工提高思想觉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算落到实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重视提高政工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培训,使政工人员养成不断学习和充电的意识,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个人成长。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为了推进企业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保证了其与企业管理工作的共同发展。简而言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管理者需要发挥自身职责,通过政工工作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各部门顺利开展,使员工能够得到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同时,政工人员要配合领导开展管理工作,履行各项职责,一方面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树立榜样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形象,也关系到员工是否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的文化包含许多方面,有组织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也包含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中。伴随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文化亦应具备强烈的企业特色,形成良好的氛围,增进员工之间的情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的政工工作和企业的管理也会实现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若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考虑政工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若要实现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政工人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企业的领导者角度来讲,也要充分重视政工工作,不断创新,以现代管理理念推动政工工作和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5000字篇2 论行政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性人才,来满足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人才需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和培养,这主要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必须充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制度,从而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笔者运用行政管理理论,通过结合现状,对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行政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分析 本文根据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行政管理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行政管理的作用进行核心分析。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较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今企业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的利益,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忽视了对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的培养。他们只想到对现有的人才进行培养任用,殊不知随着时间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企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后备人才资源。另外,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形同虚设,领导者只看重当前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的结果,却没有注重过程的培养与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落后。 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通常把个人的学历作为选拔的关键,将一些学历没有达到标准的人拒之门外。这种方法往往会忽略丧失掉一部分真正有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我们知道,学历固然重要,但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看重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仅仅凭借一纸文凭就将一部分人才筛选下来,对企业和其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将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都结合起来评价,充分地结合动态要素(能力,为人)和静态要素(学历,文凭)来进行管理。 3.没有辨明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绝大多中小型企业,都会混淆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看似相差不大,但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管理形式方面:行政管理属于静态管理,由企业掌握主动权,员工的岗位安排以及培训均是被动接受企业的安排;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注重整体开发和员工职业规划,培训方式以及内容不断调整,以此充分开发员工潜能。从宏观上来讲,行政管理大于人力资源管理,即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后者应该为前者服务。但往往正是因为这种观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阻碍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 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是完全不同种类的岗位。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不仅在工作内容上不同,在岗位的种类上,也是完全不同的。行政管理的本质是管理公司的——物,也就是说,主要管理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办公家具、办公场所、车辆、会务、前台等。管“物”,对人的要求最重要方面是:关注细节、责任心强,相对说明技术含量比较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管理公司的——人,非常容易理解的是:由于人的复杂性,管“人”在难度上比管“物”要大得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比行政管理岗位,不仅同样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还需要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并且人力资源的有些模块,如薪酬和绩效,都需要经常和数字打交道。实际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行政管理,同时行政管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导向和决定性作用。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与形式 回归到理论上,企业行政管理理论是企业常用的一种知识理论。一般来说,这里的行政管理理论,可以具体落实到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当中去,它依赖现行的国家法律制度,也是企业管理中切实有效的一种管理手段,极大地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有很多,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实际性。 我们知道,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同样地,企业的行政管理也要扎根于企业的实际根本,根据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发展情况来不断调整,包括制度的完善,程序的细化和规则的优化等等。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企业本身,因此无论如何行政管理理论的应用离不开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其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这是行政管理明显的特点,也是核心所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社会,各项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当下发展的需要,所以更需要企业立足实际,不断改善观念,规范方法,这对企业的正确革新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2.非独立性。 行政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管企业采用哪种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在这里要指出,现今社会上的不少企业都是向社会输出产品或者服务,在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会对做出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为整个社会创造出很大的财富价值和精神鼓励。在行政管理的非独立性特征的趋导下,可以使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尽量减少浪费和污染环境的现象的产生。久而久之,对企业实现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有无法言说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企业行政管理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的:(1)计划工作。企业要既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保证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2)组织工作。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工作内容,并将其按性质分类,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管渠道畅通无阻。(3)指挥工作。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调动和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4)控制工作。企业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督、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 三、行政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加快观念的革新。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行政管理更侧重于“物本管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要结合“人本管理”的模式。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放在第一位。通过行政管理观念的革新,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能让其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为其长期有效的服务企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完善管理制度。 良好和谐的竞争环境可以提升的各项素质品格。企业要完善聘任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让人才为了在选拔聘任的竞争环境中为了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价值体现展开良性竞争。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机制也会得到优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要根据行政管理理论的实际性的特点,挖掘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人才,及时创新理念和掌握最新发展趋势,才能实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发展发挥行政管理的优势成效。 3.建立优秀的管理团队。 企业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定位,才能建立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只有高效的管理团队才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才能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和缺陷。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管理团队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工作,而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试想一想,若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的情况没有完全了解,又如何去给团队中的员工布置各项任务呢? 4.进行人才资源的规划。 具体而言,推行定岗定位工作,有利于规范企业组织结构,也能显而易见地看出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定岗定位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落实,有利于各部门管理人员对各岗位人才数量和结构有清楚的了解,并对此进行记录分析,通过比较将最合适的人才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优势的最大化。 5.优化薪酬结构。 企业要首先保证薪酬结构的基本稳定。因为如果企业员工的基本薪酬不能得到保证,这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造成很大的挫伤,从而导致其消极工作生活,对个人和企业都会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特别注意薪酬结构的优化,可以适当降低基本薪酬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只有这种基本薪酬的物质奖励落实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才会有保障,从而企业的日常生产才不会滞后。与基本薪酬不同的是另一种绩效薪酬,即这种奖励不同于基本工资,是对员工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进行的额外奖励。企业可以适当提高绩效薪酬,这相比于基本薪酬来说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而且强烈,它能使员工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对企业产生稳定的归属感。 6.讲究行政管理的艺术性。 行政管理中还有许多艺术性问题,什么时候下达命令或指标、怎样下达、词语如何表达等,都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已。这就要求行政领导善于行政管理艺术,注重管理对象的心理因素、讲究说话艺术、善于把行政命令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性行动。四、小结企业的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者互相依附,在发展中相辅相成。企业行政管理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极大地优化企业人才结构,从而使企业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屹立不倒,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行政管理实务》,李瑛珊,周梁,潘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2]《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赵曙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人力资源管理》,加里?德斯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美)劳伦斯S.克雷曼著.孙非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1. 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2.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2017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行政管理改革毕业论文范文 5.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中图法分类号与中图分类法查询生物科学属于Q类,医学类属于R类,可以直接转至Q或R类查询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A2 列宁著作A3 斯大林著作A4 毛泽东著作A49 邓小平著作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B 哲学B0 哲学理论B1 世界哲学B2 中国哲学B3 亚洲哲学B4 非洲哲学B5 欧洲哲学B6 大洋洲哲学B7 美洲哲学B80 逻辑科学(总论)B81 逻辑学B82 伦理学B83 美学B84 心理学B9 无神论、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C8 统计学C91 社会学C92 人口学C93 管理学C[94] 系统科学C95 民族学C96 人才学C97 劳动科学--------------------------------------------------------------------------------D 政治、法律D0 政治理论D1 共产主义运动D2 中国共产党D3 各国共产党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D6 中国政治D73/77 各国政治D8 外交、国际关系D9 法律--------------------------------------------------------------------------------E 军事E0 军事理论E1 世界军事E2 中国军事E3/7各国军事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E9 军事技术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F0 政治经济学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F01 经济学基本问题F02 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5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6 经济学分支学科F08 各科经济学F09 经济思想史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F12 中国经济F13/17各国经济F2 经济计划与管理F20 国民经济管理F21 经济计划F22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3 会计F239 审计F24 劳动经济F25 物资经济F27 企业经济F28 基本经济建设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F3 农业经济F30 农业经济理论F31 世界农业经济F32 中国农业经济F33/37各国农业经济F4 工业经济F40 工业经济理论F41 世界工业经济F42 中国工业经济F43/47各国工业经济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 交通运输经济F50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F51 世界各国概况F53 铁路运输经济F54 陆路、公路运输经济F55 水路运输经济F56 航空运输经济F57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F59 旅游经济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F591 世界旅游事业F592 中国旅游事业F593/597各国旅游事业F6 邮电经济F60 邮电经济理论F61 邮政F62 电信F63 世界各国邮电事业F7 贸易经济F71 国内贸易经济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F73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F74 国际贸易F75 各国对外贸易F76 商品学F8 财政、金融F81 财政、国家财政F82 货币F83 金融、银行F84 保险--------------------------------------------------------------------------------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 文化理论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 信息与知识传播G20 信息与传播理论G21 新闻学、新闻事业G22 广播、电视事业G23 出版事业G24 群众文化事业G25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G26 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G27 档案学、档案事业G3 科学、科学研究G30 科学研究理论G31 科学研究工作G32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G35 情报学、情报工作G4 教育G40 教育学G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G42 教学理论G43 电化教育G44 教育心理学G45 教师与学生G46 教育行政G47 学校管理G48 学校建筑和设备管理G51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G52 中国教育事业G53/57各国教育事业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G62 初等教育G63 中等教育G64 高等教育G65 师范教育G71 职业技术教育G72 成人教育、业余教育G74 华侨教育、侨民教育G75 少数民族教育G76 特殊教育G77 社会教育G78 家庭教育G79 自学G8 体育G80 体育理论G81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G818 运动场地与设备G819 体育运动技术(总论)G82 田径运动G83 体操运动G84 球类运动G85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G86 水上、冰上与雪上运动G87 其他体育运动G89 文体活动--------------------------------------------------------------------------------H 语言、文字H0 语言学H002 语言规划H003 语言分类H004 语言的分布H01 语音学H02 文字学H03 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H059 翻译学H06 字典学H07 方言学H08 应用语言学H09 语文教学H1 汉语H11 语音H12 文字学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H14 语法H15 写作、修辞H159 翻译H16 字书、字典、词典H17 方言H19 汉语教学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H3 常用外国语H31 英语H32 法语H33 德语H34 西班牙语H35 俄语H36 日语H37 阿拉伯语H4 汉藏语系H5 阿尔泰语系H61 南亚语系H62 南印语系H63 南岛语系H64 东北亚诸语言H65 高加索语系H66 乌拉尔语系H67 闪-含语系H7 印欧语系H81 非洲诸语言H83 美洲诸语言H84 大洋州诸语言H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I0 文学理论I1 世界文学I106 作品评论和研究I1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11 作品集I2 中国文学I20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I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21 作品集I22 诗歌、韵文I23 戏剧文学I239 曲艺I24 小说I25 报告文学I26 散文I269 杂著I27 民间文学I28 儿童文学I29 少数民族文学I299 宗教文学I3/7各国文学--------------------------------------------------------------------------------J 艺术J0 艺术理论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 绘画J29 书法、篆刻J3 雕塑J4 摄影艺术J5 工艺美术J[59] 建筑艺术J6 音乐J7 舞蹈J8 戏剧艺术J9 电影、电视艺术--------------------------------------------------------------------------------K 历史、地理K0 史学理论K01 史学的哲学基础K02 社会发展理论K03 史学专著K04 年代学K05 史料学K06 历史研究K09 史学史K1 世界史K10 通史K11 上古史K12 古代史K13 中世纪史K14 近代史K15 现代史K18 民族史志K2 中国史K20 通史K21 原始社会K22 奴隶社会K23 封建社会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K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K29 地方史志K3 亚洲史K4 非洲史K5 欧洲史K6 大洋洲史K7 美洲史K81 传记K810 传记研究与编写K811 世界人物传记K82 中国人物传记K833/837 各国人物传记K85 文学考古K[852] 古文献学K853 纹章学K854 考古方法K86 世界文物考古K87 中国文物考古K883/887 各国文物考古K89 风俗习惯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3/97 各国地理K99 地图--------------------------------------------------------------------------------N 自然科学总论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N2 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N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N93 非线性科学N94 系统科学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O 数理科学和化学O1 数学O1-0 数学理论O1-8 计算工具O11 古典数学O119 中国数学O12 初等数学O13 高等数学O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O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O17 数学分析O18 几何、拓扑O19 动力系统理论O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O22 运筹学O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O24 计算数学O29 应用数学O3 力学O31 理论力学O32 振动力学O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O34 固体力学O35 流体力学O369 物理力学O37 流变学O38 爆炸力学O39 应用力学O4 物理学O41 理论物理学O42 声学O43 光学O44 电磁学、电动力学O45 无线电物理学O46 真空电子学O469 凝聚态物理学O47 半导体物理学O48 固体物理学O51 低温物理学O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O53 等离子体物理学O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O56 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O57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O59 应用物理学O6 化学O61 无机化学O62 有机化学O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O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O65 分析化学O69 应用化学O7 晶体学O71 几何晶体学O72 X射线晶体学O73 晶体物理O74 晶体化学O75 非晶态和类晶态O76 晶体结构O77 晶体缺陷O78 晶体生长O79 晶体物理化学过程O799 应用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理科学P1 天文学P2 测绘学P3 地球物理学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5 地质学P7 海洋学P9 自然地理学--------------------------------------------------------------------------------Q 生物科学Q1 普通生物学Q1-0 生命科学总论Q10 生命的起源Q11 生物演化与发展Q13 生物形态学Q14 生态学Q15 生物分布与生物地理学Q16 保护生物学Q17 水生生物学Q18 寄生生物学Q19 生物分类学Q2 细胞生物学Q21 细胞的形成与演化Q[23] 细胞遗传学Q24 细胞形态学Q25 细胞生理学Q26 细胞生物化学Q27 细胞生物物理学Q[291]细胞分子生物学Q3 遗传学Q31 遗传与变异Q32 杂交与杂种Q[33]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Q34 遗传学分支学科Q[36] 微生物遗传学Q[37] 植物遗传学Q[38] 动物遗传学Q[39] 人类遗传学Q4 生理学Q41 普通生理学Q42 神经生理学Q43 分析器生理学Q44 运动器官生理学Q45 内分泌生理学Q46 循环生理学Q47 呼吸生理学Q48 消化生理学Q491 排泄生理学Q492 生殖生理学Q493 新陈代谢与营养Q494 特殊环境生理学、生态生理学Q495 比较生理学与进化生理学Q5 生物化学Q50 一般性问题Q51 蛋白质Q52 核酸Q53 糖Q54 脂类Q55 酶Q56 维生素Q57 激素Q58 生物体其他化学成分Q591 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Q592 体液代谢Q593 器官生物化学Q594 比较生物化学Q595 应用生物化学Q6 生物物理学Q61 理论生物物理学Q62 生物声学Q63 生物光学Q64 生物电磁学Q65 生物热学Q66 生物力学67 物体化学生物学Q68 物理因素对生物的作用Q691 辐射生物学(放射生物学)Q[692]仿生学Q693 空间生物学Q7 分子生物学Q7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3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Q74 生物小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5 分子遗传学Q77 生物能的转换Q78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Q811 仿生学Q813 细胞工程Q814 酶工程Q819 生物工程应用Q[89] 环境生物学Q91 古生物学Q93 微生物学Q94 植物学Q95 动物学Q96 昆虫学Q98 人类学--------------------------------------------------------------------------------R 医学、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 临床医学R5 内科学R6 外科学R71 妇产科学R72 儿科学R73 肿瘤学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5 皮肤病学与性科学R76 耳鼻咽喉科学R77 眼科学R78 口腔科学R79 外国民族医学R8 特种医学R9 药学--------------------------------------------------------------------------------S 农业科学S1 农业基础科学S2 农业工程S3 农学(农艺学)S4 植物保护S5 农作物S6 园艺S7 林业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 水产、渔业--------------------------------------------------------------------------------T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D 矿业工程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F 冶金工业TG 金属学、金属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J 武器工业TK 动力工程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U1 综合运输U2 铁路运输U4 公路运输U6 水路运输U[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V2 航空V4 航天(宇宙航行)V[7] 航空、航天医学--------------------------------------------------------------------------------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2 环境保护管理X3 环境综合研究X4 灾害及其防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X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9 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Z1 丛书Z2 百科全书、类书Z3 辞典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Z5 年签、年刊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E071军制学E072军队指挥学E073军事教育学E075后勤学
请参考——《管理学报》投稿须知1 作者及工作单位: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中国作者的姓名按汉语拼音书写;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均应包括一、二级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来稿附第一作者及导师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任选),Emai地址联系电话等。2 摘要:文章必须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的编写执行GB6447-86规定,篇幅为150~300字;英文摘要在1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具有相同的内容。摘要使用第三人称。内容应包括目的、过程及方法、结果和结论。 3 关键词:按GB-T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工具书和词表选取3~8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4 中图分类号:在中文关键词的下方,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给出本篇文章的“中图分类号:”。同一篇文章,根据内容可给出1~3个分类号;按相关性大小排序,之间用分号分隔。 5 基金项目:凡属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基金项目的论文需在文稿首页说明。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用分号分隔并标注项目批准号。批准号用()括起。 6 符号:本刊采用国际标准体系,简体字及科技术语均以国家正式公布的为准。工程术语采用现行标准,量和单位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废弃的单位。计量单位不用中文名称,而用法定符号表示。 7 图表:文中表题和图题应简短明确,图位宽以200px或200px×2(双栏)为宜,图上的中外文字用6号或小5号字体;计量单位用正体,物理量符号用斜体;坐标标值线朝里。表格采用国际通用的三线表,表内无斜线、竖线。照片与插图统编阿拉伯数字流水号。 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置于文末,仅列入作者亲自阅读、明确引用、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按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文内右上角注明序号。主要责任者在3名以内的,全部列出;超过3名时,在第3名后面加“等.”。格式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 文献起止页码. 4)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起草单位.标准代号标准名称Es3.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改日期/引用El期(任选).(注①文献类型标志:M一专著,c一论文集,J一期刊,D一学位论文,R一报告,s一标准,P一专利。②电子文献类型标识:BD 一数据库,CP 一计算机程序,EB一电子公告。③载体类型标识:MT 一磁带,DK一磁盘,OL 一联机网络。) 外文文献著录规则同上。外国人名,姓在前,全部大写;名用缩写在后,不加缩写点。 9 其他 1)稿件自收到日期起,编辑部一般在2个月内将处理结果通知作者或作者通过网页(http://www.glxb.ac.cn)查询。如超过半年没有收到录用或退稿通知,作者有权另行处理,但需通知本刊编辑部。 2)请作者自留底稿,不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作者切勿一稿多投,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负责。稿件若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 3)稿件经审理决定采用后,作者需按编辑部要求修改,并尽快返回修改稿。编辑部对来稿文字有删改权。作者收到校样半个月后仍未寄回校样,或不交发表费,即视为作者自动撤稿。文章一经刊登,本刊即付稿酬并按作者署名各赠送样刊l册。 4)凡已被本刊录用的论文,版权归《管理学报》编辑部所有。编辑部有权将期刊内容输入光盘版、电子版和国际国内检索及科技文献数据库。所付稿酬中包含光盘版、电子版和国内外检索及科技文摘数据库等的稿费。如作者不同意收录,请在投稿时提出声明;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 5)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如在编排过程中有所变动,需有正式函件,并有变动前后署名作者的签字。
采用中图分类法。
"中国图书分类法"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图书的特性所编制的分类法。
它将学科分五基础类,22个大类,基本序列是:马列毛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出版了第四版。
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行了区分,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共分5个基本部类、22个大类。采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数字作标记。为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及该类文献的分类,对工业技术二级类目,采用双字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类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