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形成规模化创业团队,因而在活动中需要了解整个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大学生创业方向,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德育 教育 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 创新思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他们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股巨大潜在力量。然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文章 调查和分析了江西几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运行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引导 方法 和管理策略。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引导方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89
0 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而在校大学生将会是这种新动力中的关键力量。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文件和优惠政策。于是,江西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始兴起,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是目前江西省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1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与分析,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表现形式不同。有的团队目标不明确,有的团队协调不紧密,有的团队分工不明确;在团队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团队成员组成不稳定和任务进度严重滞后等现象。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虽然江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出现问题的时间点也不一样,但是这些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规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团队成员在组建团队之前是将创新创业当做大学规划的首要任务,但是往往被后来的 考研 或 考公务员 计划所代替。于是,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这些成员自然就没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与此同时,合作与竞争理论①提倡的一个团队应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识,相互交流、尊重,共享信息和资料等理念就难以执行,团队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尽管有些团队在组队之前就提前说明了要放弃考研和考公务员,成员也认为不会出现这种冲突,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父母的劝说和阻力之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团队目标。
1.2 团队成员不同专业导致的问题
江西高校大多数创新创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专业,只有极少数的团队成员都是一个专业。因此,每个成员所熟知的领域不同,知识结构和 思维方式 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就不断出现分歧,甚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在组队时,为了让团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大多数团队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可是遇到困难讨论之时,这种专业的差异却变成了求同存异的拦路虎。有些团队甚至在处理专业差异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不科学和不理性。
1.3 团队成员对自身定位不准
准确的自身角色定位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团队中每个个体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然而有些团队成员缺乏角色定位意识,导致定位不准,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可能在成长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成员对自身工作范围把握不清楚,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有的团队成员仅仅根据自己的 爱好 行事,而不是将自己的优势与团队的需求相结合,最后往往因为个人因素的影响,使得团队项目的执行效率降低。
1.4 进度制定与控制问题
进度控制是比较实际状态和计划之间的差异,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项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②理论上,大多数团队成员都知道一个项目是否能及时完成与项目的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团队为了加快进度,忽视注重项目的质量,虽然脚步加快了,但是把项目给毁了;有些团队项目管理 措施 不科学,团队工作安排和项目进度方面出现偏差,使得团队成员感到巨大压力而影响项目进度。有些团队成员也可能由于弥补学业而导致自己的团队任务进度滞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根据成员的能力大小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与控制而出现的不良现象。
1.5 指导老师和高校自身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江西高校为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配置了至少一名指导老师。实际上,大多数指导老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多少企业工作 经验 。另外,江西高校基本没有对指导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培训,也没真正意识到在校指导老师独有的缺点和短板。指导老师的知识与企业运行管理之间的错位不仅仅是指导老师本身的经历问题,而且也是由于高校对指导老师继续培训 企业管理 知识的空白而造成的。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因为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因此,面对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成员专业的不同,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管理③和项目驱动④两个方面出发,为解决成员目标转变、角色定位不清、成员职责不明和指导老师不专业等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2.1 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团队协议
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规范、奖罚分明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制度应该涉及创业目标、发展方向、团队资金、成员分工、事务管理等内容,做到权责明晰、赏罚分明,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并签订相应协议。有了制度,团队成员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随心所欲做出一些不利团队目标实现的行为。有了制度,团队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明确化,每个成员必须在性格、经历、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形成互补,以解决团队成员带来的相互排斥,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有了协议,团队对成员的约束力得到执行并有效,所有成员在签协议之后都对制度建立了一种严肃和遵守的态度。
2.2 弱化缺点,点亮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加强团队的运营建设,运用“木桶原理”,把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围成团队木桶的木板,那么优势和技能互补的成员则是团队成功的保障。团队真正的核心在于实现取长补短。专业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爱好的差异等在合作过程中逐步由摩擦不断转变为遇事商议、分工合作。技能上的互补使团队成员互 相学 习、发挥优势,从而提升工作质量。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也不同,所以需要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挖掘各自的潜力和优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融合不同专业的优势,提高项目执行效益。
2.3 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管理机制
为了优化创业团队导师队伍结构,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以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为主的导师队伍。政府定期对高校教师举行创业指导的相关培训,高校定期举行教师和企业高管的交流研讨会,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交换指导,让高校创业创新指导老师直接进入企业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制定的指导老师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条件与灵活的选聘方法相结合,明确创业导师的相关职责和任务。
3 总结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现状也有待政府和高校去发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总之,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和发展,使得团队成员科学地组织和控制项目,使得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在保证成本、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下实现创业目标。
注释
① 高太光,王丽敏,任树伟,肖昆.基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的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4.21:165.
② 邢晓阳.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195-196.
③ 李含芳.项目团队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3.3:109-112.
④ 李凌.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309-319.
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增多,对新成立的众多创业组织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学化管理,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初建及成形之后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向长远的障碍因素,从而寻实现这一问题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现状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特点分析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 创业政策 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大学生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 文化 传播阵地的主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组建创业团队,相应政府号召,支援市场不足。其成功与否不及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其成长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找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问题,更好地指导其发展,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一支能够支持的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1 兴趣、目标的一致性
不同于社会上单个的或者合伙人式的创业人,他们的组建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基本上是相互熟悉的本专业同学,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同时促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包括他们想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以便在进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资本。由此可见,在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心理因素。不能单纯的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社会上创业组织加以考虑。是共同的兴趣、目标的一致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共同向前的一种内在动力。
1.2 专业结构的异质化
兴趣和目标的一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黏合剂,知识和专业则是黏合剂的主配料,是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开山利刃。大学是专业分工的最明显的地方,专业的多元化最突出。大学容纳和发展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需求。各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专业结构异质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如果能科学调配,各尽所能,使其专业分工得到合理化,对创业团队是一种正向支持;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创业团队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儿。很多团队因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却最终因专业观点相异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将创业搁浅,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1.3 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单层化
管理学上认为老、中、青三结合梯次人员数目组成是较为科学的组织成员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业之初,人员的组成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清一色的青年面孔。创业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创业团队对市场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吸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市场信息真伪的经验和能力,也是这一特点两面性所暴漏出的问题所在。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忽视经验的重要性,一味冒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一特点之上,泛生出来的弊病,可能成为阻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
2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和组织夭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建和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合理因素,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障碍,究其勉励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整合不完整
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市场不断获得新的、充分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包括信息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吸收和信息反馈的一整套过程。市场参与者首先要对市场信息有灵敏的嗅觉,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自己相关的有用信息。信息的搜集是信息整合的开始,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来源 渠道 杂乱,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不仅要及时、迅速,还要准确、可靠。这就需要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便能提炼出的信息精确、无误。提前预测,以便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和盲目,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成员基本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半封闭性,以及其自身经验不足所限,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速度也就相对迟缓,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也相对粗糙。信息整合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到其创业思路和创业进程。
2.2 资金管理不周全
创业资金是引动 创业项目 起步的原动力。首先,资金的来源的稳定和持续不能得以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成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经济来源不稳定,依靠今天支持和自己勤工俭学所能提供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的同时,考虑到了其可能面临的资金方面的障碍,在资金和政策上均提供了些许帮助,这部分资金对于小本创业,小打小闹的创业个人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但对于立足长远的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虽说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等外来资金的支持,但如何吸收和引进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则是应该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况且创业团队所面临的还是一个循环流转的创业过程,资金既要支持流动,又要支持抵御风险,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是两种概念,没有雄厚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盘活整个创业过程的。再者,科学的财账管理是保证资金持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资金的吞吐和管理不能按照正常的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是导致创业过程破裂的重要原因。
2.3 管理方式不科学
科学化管理是保证创业团队正常运营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多是相识的同学,维持其人际间纽带的则是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业的前期是靠着这种关系组合起来的,但随着创业过程的深入和创业组织的壮大,仅仅依靠同学之间的默契和约定俗称的校园人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就难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力量进行综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后期过程难以持续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1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探索
3.1 提升创业理念,营造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成员的共同理念和共同愿景是凝结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2]。提出具有共同愿景的创业目标和创业 口号 是凝聚创业组织成员内在动力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为之长远发展着眼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创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心甘情愿的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同时也是创业团队最终走向企业形式所内含的 企业文化 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创业团队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创新企业文化,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业现状,设计出更高、更好的阶段性目标,由此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创业团队,才能依靠精神支撑走的更远。
3.2 寻求稳定的合作支持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够寻找到能够可以挂靠的创业合作伙伴,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持续支持,还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创业方案和规划产品,然后寻求能够创造合作机会的已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以技术和创业项目等软实力做股权抵押,共同开发,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简捷且见效快的创业思路。是未来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引鉴的理想模式。当然对这种创业方式的借鉴,需要有占领市场空白的优势。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丰富、科学的一手资料。这是寻求创业合作和背靠的基础所在。
3.3 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创业成员的技能和素质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是保证创业队伍存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升创业团队成员创业技能和素质。“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3]。”学习型团队建设需要有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还要有来自团队内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深入创业成功的典范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等各种途径寻求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对团队成员进行继续培训。从而创业成员具备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在这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应该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 张亮,赵铁权,刘洁,毛方方.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1(7)
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有关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3. 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
4.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精
5. 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6. 创业团队管理制度
7.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论文
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仅取决于严格的制度管理,而在于充分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管理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 在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与管理承诺 》
摘 要:讨论在合资企业中管理的组织承诺的低效性,是否可以用分配、程序和互动公正来解释,特别指出公正感的各维度与组织承诺有紧密的联系。认为,上层主管应该及时投入额外的注意,通过对决策的周密合理的解释以及对管理者决策的尊重进行公正的、明确的内部交流。管理者对公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传达了积极的相关信号。
关键词: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管理承诺
中图分类号:F27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3-291X(2012)05-0031-02
因为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反常规现象,通过现有公司联合的手段,合并被用来寻找竞争优势[1],成功与失败的程度常常被限定在股东的价值、财政计划、转售、与专业决断等条款。然而,这种合并有很高的失败率。在传统上,合并失败被认为是由于客观的经济原因,然而最近的后期分析研究了合并的绩效,发现在金融变量的普遍研究和战略著作中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合并成果说明[2],因此,人力因素越来越多地被认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士气缺乏和生产效率低下成为了两类合资合并公司的典型特征。
当前,研究领域主要针对低组织承诺。管理者具有特殊的“三明治身份”他们同时被领导又领导别人,从而影响他们用个人承诺水平直接 报告 。研究显示员工经常对一个组织的合并持否定的反应 [3]。在合并公司管理者的承诺可能激发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手下发展出对合并的积极态度,并克服他们的不适应。这样就能有更好的绩效。
管理者的组织承诺可以通过决策结果的公平获得分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互动公正。Citera和Rentsch强调,对于综合素质高的管理者来说获得公正极其重要。例如,即使公司管理者过去有很好的表现,但合并后裁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住他们的工作或者当前的职位。那些决定很可能导致管理者感到不公平,消极结果产生众多变化会加剧这种不公平性。
将组织公正应用到合并企业中,当前的组织公正的研究通常围绕三个方面;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分配的公正涉及到结果的注意,这个结果与分配的隐含标准是一致的。根据公平理论,个体应该接纳获得与付出的一致。这个比较应该有参照物。在合并公司,雇员经常面对减少收入甚至增加付出当他们被期望去维持以前的投入水平[4]。当原有的管理者比较他们当前的付出收入率与先前获得的公平率或者在即将工作的公司对应的公平率时,他们可能感到不公平。
意识到分配的不公平产生不安的情绪。例如,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无论得到过多还是过少都证明了生理痛苦的信号反应的存在(Markovsky,1988)。因此,证实了公平理论的预测:人们会感到愤怒当他们注意到没有获得公平的收获。在合并的环境下,如果他们知道与其他公司来的人相比他们获得超出了自己应得的,可以证明从其他公司来的管理者会否定的评估组织。然而,一些研究者( Mannix et al.,1995)阐明,只有从属变量是生产率时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研究的焦点在社会关系上时,其他分配规则可能是主要的原(Deutsch,1975)。Meyer 指出特别是综合水平高的合并企业,培养团体的和谐与组织的承诺是极其重要的。作者建议在合并环境下的平等既可以参考比例原则,该团体的比例直接表现了成员数量的比例。或者参考“团体之间的平等”原则,即资源被两个团体分配,这两个团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单元(Meyer,2001)。
程序的公平涉及到对程序公平的感知,通过这个程序成果就被决定了。Thibaut and Walker (1975)介绍了程序控制。研究证明了当被影响的人即能影响决策的过程或者参与其中时,那么程序被视为是公平的。然而,在合并中,买进的管理部门经常倾向于通过集权的方式做决定(Blake and Mouton,1983)。过渡期两个组织的成员对合并的问题共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途径,通过这个途径雇员的观点可以表达出来。然而,在合并期间,有许多决定必须快速地制定。有些时候,在组织政策确定之前情况经常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决策的制定有不一致的标准。在实力和规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主导的管理部门经常单方面的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可能被其他“组织”的员工所怀疑。同样,典型的我们与他们的冲突促使两个公司的成员视对方为“敌人”,持着那些敌对的观点可能导致决策者有偏见。建立在社会识别理论的“小集团偏见”观念(Tajfel et al,1986),实际上可以认为高层的管理部门有时做出了有偏见的决定来支持他们原有组织的成员[5]。
组织公正的第三个维度是互动公正。它与组织程序的人的方面有关。也就是说,管理部门或者决策者会直接面对被影响到的员工。互动公平与资源和公平的接受者的交流过程有关,并且强调礼貌、诚实、尊敬的重要性(Bies et al,1986)。高层管理部门应该以一种礼貌的方式对待已有员工,因为他们的其他方式可能暗示员工的地位低。换句话说,这样可能导致对组织的消极态度。这种互动的处理应具有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公平性、特殊性以及详细的说明性(Colquitt,2001)。在合并公司,最常见的挑战之一就是互动交流 [6]。缺乏交流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不明确的信息即雇员通过小道消息来获得。如果没有(诚实)对决定提供理由,雇员经常会构建自己的解释,主要聚焦在对管理部门的否定态度和错误的事实脚本(Schweiger et al,1991)。及时的信息给雇员时间去做好准备。一些 经验 研究显示了在改组的环境下对雇员反应的公正的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7]。然而,那些研究都有其局限,由于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在裁员时留下的员工,或者没有测量所有组织的公正的所有维度和它们的各个层面[8]。在企业合并的环境下互动公正与情感承诺相对于分配和程序公正有更紧密的关系,这是一项在应用于中有前途的新发现。它说明如果内部交流的执行以一种有效和公平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管理者给相当高的情感承诺给合并公司——除非个体的收入和决定的制定程序及其的不公平。互动公平的实现与分配和程序公正相比被认为更可行并且需要更少的成本。在早期阶段,公平的人性对待应该创造出一个整体稳定的公平判断。为了与现存的常规的正性公平评估一致,任何随后关于个人的收入和决定制定过程的信息都可能被重新解释和使之被同化。因此,在合并企业内部交流的应急行动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即刻诚实地防止信任和承诺的流失。重要的是要记住雇佣者需要确信高层管理者的真诚——战略性的操控目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Adams,J.S.(1965),“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in Berkowitz,L.(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pp.267-99.
[2] King,D.,Dalton,D.,Daily,C.and Covin 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5 No.2,pp.187-200.
[3] King,D.,Dalton,D.,Daily,C.and Covin,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5 No.2,pp.187-200.
[4] Citera,M.and Rentsch,J.(1993),“Is there justice in organizational acquisitions? The role of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in
corporate acquisitions”,in Cropanzano,R.(Ed.),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NJ,pp.211-30.
[5] Terry,D.J.and O’Brien,A.T.(2001),“Status,legitimacy,and ingroup bias in the context of an organizational merger”,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Vol.4 No.3,pp.271-89.
[6] Cartwright,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 update and appraisal”,in Hodgkinson,G.and Ford,K.(Ed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p.1-38.
[7] Neves,P.and Caetano,A.(2006),“Social exchan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s of trust and control”,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Vol.6,pp.351-64.
[8] Grubb,W.L.(2006),“Procedural justice and layoff survivors’ commit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Psychological Reports,Vol.99,pp.
515-30.
《 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 》
摘要:非正式组织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存在。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完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了分类及利弊分析,最后针对如何管理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 管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人们的 思维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需求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中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非正式组织类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运作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影响到 企业管理 决策的成败。因此了解并正确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一、非正式组织的涵义
1、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
“非正式组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行为学家梅约(Elton Mayo)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所著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最先提出的。经过历时8年(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梅约认为,企业中既存在正式组织,又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非正式组织成员拥有的相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理念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员工感到心理满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Z.Barnard)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经过人为筹划和设计,并且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组织。在满足员工需求时,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行为规范,在为其成员提供物质需求(属于物质范畴)、权力与地位需求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物质需求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通过正式组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安全、社交或爱情、自尊或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更大程度上属于精神需求领域,具有刚性结构特征的正式组织往往满足不了每个成员这些方面的需求。正是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需要,人们便会自发地去寻找在价值观、情趣、 爱好 、性格等方 面相 同或相近的人进行交流,并结合成具有一定紧密性的团体,由此而产生了以情感逻辑为行为规范的非正式组织。因此,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一样,都是组织的天然属性,其产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正如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的那样,制造派系是人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派系”,并且这种派系是很难消除的。
3、非正式组织的种类
罗宾斯认为,非正式组织可以分为友谊型和利益型两类。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由于深受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的影响,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加入某个能够产生共识的非正式组织。因此,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更为普遍、复杂。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企业里经常会出现不同类型交叉重叠的情况,如一些人既可能属于地缘型的老乡关系,这些人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彼此又有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又属于经历相同型、爱好相同型、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将不断出现,以新生事物为纽带的、新的类型也必将会不断产生。如“网友”的出现便是典型:在因特网问世之前,人们自然不知道“网友”为何物;但伴随着网络聊天的出现,“网友”这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3、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非正式组织是出自某种共同需要自发形成的,因此人员组成上有自发性和同质性的特点;其结构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较为松散,组成人员不固定,呈现出了动态性和一定程度的隐蔽性: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和制度,但多数是不成文的口头约定(抑或是不明言的“潜规则”)等特点。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为成员提供正式组织无法满足的某些需求,因而其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非正式组织如同一把双刃剑,当其行为在超出合理限度时、或以行政权力强行压制取缔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抵抗,从而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即消极影响);如果正确引导并在合理限度范围内利用它,则会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向心力”(积极影响)。
(一)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1、制造并传播谣言,影响企业安:之团结
与正式组织的“指令链”传递模式相比,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多属于非正式 渠道 ,其传播途径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由于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传播信息,传播的内容多为“小道消息”,其内容往往会经过人为加工,真实性有时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捕风捉影、以讹传讹、造谣中伤的情况。在真伪难辨的情况下,其他成员往往会信以为真,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这种情况在我国企业中(尤其是成立时间长、人数多的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存在。
2、妨碍企业目标的实现
当正式组织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不一致时,往往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反对。在很多时候,非正式组织成员往往会牺牲正式组织的利益去维护他们所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利益,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尤其是一个组织中存在多个非正式组织时,很容易产生派系和派系争斗,使企业正常工作陷入低效率状态。实践证明,当企业进行某项改革触及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利益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成员或明或暗的“顽强抵抗”。如我国某知名上市公司异地并购后遇到了严重的管理问题,总公司制定的相关 措施 在新企业很难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被并购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尤其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的阻挠。
3、抑制企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非正式组织内部遵循的是不成文的、但又被各成员接受的“潜规则”,通常都要求内部成员在立场、观点、目标、行为方式上趋于一致,因而对其内部成员具有潜在的约束力和控制力。若成员不顺从,轻则受其他成员孤立,重则有可能被清除出该非正式组织。如在我国一些企业中,那些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工作中表现如果过于积极,非正式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对他施加压力,有时会采取名誉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这样一来,优秀人才为了免遭孤立和冷落,要么选择离开(这时就产生了“人才逆淘汰”现象);要么向非正式组织屈服,不得不降低工作
效率、保留自己的能力或者按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意图行事。上述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企业组织成员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正式组织常以保证组织目标(经济或物质目标为主)的完成为制定“规则”和行为导向的准则。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大众性”精神需求方面有其巨大优势,但在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如事业型、兴趣型非正式组织)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弥补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员工能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工作,最终使其提高了工作热情和效率,达到为正式组织服务的目的。
2、有利于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
非正式组织能为其成员提供一种友好、认同和相互支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其成员会产生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并进一步演化为心理安全感。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活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渠道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泄压装置”的作用。通过与非正式组织内成员的深入交流,员工的精神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在探讨工作问题时由于存在利害关系而有所顾忌等原因,经常出现会而不议、议而不决的情况。而某些非正式组织(如爱好型团体、事业追求型团体等)成员之间由于具有共同语言和非正式的、不受过多约束的沟通渠道,其氛围比较融洽,其成员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会发自内心地进行交流并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有利于思想上的升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正式组织实施“头脑风暴法”效果不很理想的原因,也恰恰是缺乏一种能够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的和谐氛围。
4、培育并强化 企业文化
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组织(如兴趣协会、各种比赛等)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加以适当引导会起到培育并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培育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知,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中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组织文化的冲突,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较多地体现在凝聚力、活力、士气等企业文化方面,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效率。
三、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利用
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有合理引导、管理,才能使非正式组织更好地为正式组织服务。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主观上要承认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并弄清楚类别及形成机理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辨别出属于哪种非正式组织,针对其特点和影响力采取不同的对策,即实施柔性化和精细化管理。如对待利益型非正式组织要严密观察和控制,谨防其对企业的破坏作用;对待事业型非正式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为其多提供一些便利条件。
2、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正式组织对其活动如果采用行政手段硬性干预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企业主管人员应实施人性化管理,从人的合理需求出发,做到善于发现员工需求的差异性,在不违背组织的目标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如在正式组织的结构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能力,还要将员工的性格、爱好、兴趣、志向等因素考虑在内。
其次,要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通常称之为“领头羊”)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中一般都存在核心人物,他们由于才能出众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原因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其言行、态度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笔者在某石油化工企业中曾接触过这样的核心人物,其号召力很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识别出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做好这些核心人物的工作,合理利用其影响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非正式组织成员举行的内部活动,一方面可以使非正式组织成员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受尊重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掌握更详尽的信息,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正式组织可以结合企业目标和非正式组织人员的特点举办一些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形成、强化、宣传适合本企业的组织文化来引导非正式组织,努力使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得到其成员的认可和赞同,淡化某些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就会相对增强。
3、抑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因素
如上所述,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超出合理边界时就会对正式组织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当企业进行革新或推进新的措施时,非正式组织成员如果认为与其利益不一致,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一些破坏性行为抵制这种变革,给正式组织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非正式组织中的不良倾向,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倾向在组织内蔓延。其成员如有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轻的可以及时指出并讲明危害,严重的要适当惩戒。对于那些造谣滋事、煽风点火、蛊惑民心的“害群之马”,要坚决予以清理。
4、要密切注意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
最后,要注意观察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笔者认为,在企业中,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并且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潜在的利益动机。换句话说,普通的非正式组织往往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演化为利益型等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应注意其演化趋势,以便采取合适的对策。
有关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推荐:
1. 浅谈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论文
2. 浅谈企业团队管理论文
3. 浅谈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4.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研究论文
5.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浅议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论校长与教师团队管理 论文关键词: 教师团队 团队管理 校长 论文摘要: 团队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能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的双赢,也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本文就校长在团队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校长如何组建和管理教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团队管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企业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因其灵活性大、效率高等优点,备受企业组织的推崇。目前,大中企业的团队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借鉴这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把学校教师组建成一个个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管理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成效。 一、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学校某一教育教学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具体来说,教师团队是由一起工作的教研组成员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师组成,彼此沟通、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实现团队共同的教育目标。如将学校的重要教研人员组成“学术团队”、优秀的学科教师组成“教学智囊团队”、学校一帮一教师组成“青蓝团队”、班主任老师组成“爱心团队”、爱读书的老师组成“读书-分享团队”、爱写作的老师组成“随笔共写团队”等。 (二)教师团队的特点 教师团队是由具有很好的人文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组成的优秀群体,与其他团队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团队作用的发挥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往往是掌握某一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整个团队的创新与发展。 2.团队工作的长效性。教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教师团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团队工作成效可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团队工作具有长效性。 3.教师团队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性。教师团队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成果是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除了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外,对工作对象的情感、精神的回报期待会更高。 二、中小学校实行教师团队管理模式的意义 1.可以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赢。从学校来讲,高效的教师团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独特优势,更加有效地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的发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高效教师团队的支撑与帮助,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并相互扶持,取长补短,能加快个人成长的步伐。 2.教师团队管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新的教师团队合作可以打破传统教师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与管理,成员以个人意愿的方式参与工作,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彼此增进感情,体现一种健康、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教师团队多种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学校文化带来新鲜的内容和形式。 三、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的角色地位 (一)团队精神的培养者 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校长是团队的核心领导,更是团队精神的首要培养者。 (二)团队信息的沟通者 一个教师团队能否协同一致的向前发展,其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沟通,所以校长做好了教师团队的沟通也就做好了团队的管理。 (三)团队士气的激励者 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与挫折,校长的意气风发、勇气十足,热情洋溢,幽默风趣能感染与激励教师团队的成员。 (四)团队榜样的树立者 校长是团队建设中的角色模范,其价值观念、言行都是团队成员的效仿者,因此校长要树立自己在团队中的榜样,同时也要树立团队中其他优秀教师的榜样。 (五)团队工作的服务者 校长在团队中是服务型领导者,要善于把团队中的各种人才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能够倾听成员的困难与需要,为成员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四、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一)校长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 第一步: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校长要找出每位教师优缺点,以优化组合、整体搭配、优势互补为组建原则,考虑教师性别、性格、知识结构、教龄、教学水平等,组建成各种教师团队。第二步:设定教师团队的目标。目标是团队的工作动力,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要和团队每位成员一起制定和认可教育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三步:确立实现团队教育目标的方法及行动。校长要制定好如何建立教师的相互关系和信任,如何激励与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如何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措施。 (二)校长如何管理教师团队 1.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1)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增强合作意识是培养教师“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2)让每位教师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中来,培养全体成员的团体情感。(3)加强沟通和协调,校长可通过Email、博客等途径,鼓励教师相互信任,营造平等、公平的团队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分享团队的工作成果,让成员将团队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为以文本、图片或图像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评论与探讨。 2.创新团队管理的制度。制度是教师团队管理的有力保障,它能规范教师的行为,鼓励团队成员的信心,因此,校长想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不断地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如组建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让团队成员能释放活力,共享成功。 3.遵循“鲍雷夫法则”。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请牢记由美国管理学家鲍雷夫提出的鲍雷夫法则: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校长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容人的表现,也是自己的一种反省;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关心、鼓励教师,这才是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让所有教师发表在团队中的感受,参与到团队的决策和管理中,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五个字“我们一起干”,这是校长和团队成员的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试试就是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妨”就是不太在意结果,重在参与和成长;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把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礼貌用语,变成一种最真诚的心灵表达;最重要的二个字“我们”,校长时刻牢记是在与教师合作,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独断专行;最重要的一个字“您”, 时刻牢记尊重你的合作伙伴——您而不是你,这是一种尊重的理念表达。 4.管理过程中做到感情与智慧并用。其一,校长在工作中体现出对团队教师的关爱。如校长给团队教师写甜蜜的之言片语,给团队制作附有学校特色的名片,为教师的生日订送蛋糕或温馨短信,节假日第一时间在校门口为教师发送校长亲笔写的贺卡或鲜花等;其二,校长要给自己的工作思考与实践增添燃料:校长每年问一次你自己及你的教师团队这样的问题“我做的哪些事能帮助和支持你们团队的工作?我有哪些做法会妨碍你们团队的发展?有哪些能帮助你们的事我还没有做”等。 参考文献: [1]Elaine K.McEwan著.吴艳艳译.卓越校长的7个习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2]梁东荣.论中小学教师团队精神的重塑.当代教育科学,2005,3.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第一步,沟通协调一定要及时一旦团队内部出现冲突,管理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协调,以免影响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冲突不处理就会越变越难缠,带动团队风气向消极的方面发展。门店随时充斥着各项工作,如果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就会将某件产生分歧的事件影响力降至最低,有利于后期工作的进行。第二步,善于询问与倾听努力地理解别人,管理者应当教导员工倾听对方说话,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处境,有利于他们之间化解矛盾。如果产生分歧的双方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沟通就无法进行,理解他人也是让对方理解自己,障碍就容易被消除。第三步,良好的回馈机制处理团队内部冲突,一定要形成良好的回馈机制,管理者应当对事件进行&跟踪&,看看员工是否真的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了。回馈机制的建立能够让管理者随时掌握协调工作的进度,如果冲突双方没有按照协商结果办,管理者要继续进行协调,以免影响其他工作。第四步,在负面情绪中不要协调沟通当发生冲突的双方处在负面情绪中,不要做出任何行动,也不要进行协调沟通,此时,最重要的工作是让他们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当人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避免在这个阶段处理任何工作,是为了减少冲突升级的几率。
摘要: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决策越来越程序化、科学化、合理化,现代管理模式已经由传统的个人行为管理转变为集体决策,团队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直接承担者,有必要对其绩效实施管理,提高绩效水平,最终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激励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但是,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管理不能单纯进行定量化指标测算,应当考虑一些软约束,以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绩效1 纯净管理概述绩效管理是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其有效性体现在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上,这一点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管理的关注,并成为管理界的共识。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必然运用层出不穷的先进管理思想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从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管理学者已经将绩效管理作为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绩效管理也处于核心地位。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高层领导更多地以团队方式进行运作,加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势在必行。2 高层管理团队的界定本文所指的高层管理团队是公司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CEO、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的高级经理,他们是在关键经营决策中常规性发挥效用的经理人团队。同时特别强调这一高层管理团队不包括企业的大股东等企业的所有者,仅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一群体内部具有良性互动、资源整合优化、共同目标的认同和高效能的特点。在现代管理理念下,由最高领导者一人进行决策的管理机制已逐步被更为科学合理和理性化的集体决策机制所取代,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市场条件要求高层管理团队紧密地在一起工作,能做出更快的反应,更灵活、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更大的成效。因此,在绩效考核和管理中,把团队考核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上述界定来源于Hambrick和Mason于1984年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高层梯队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整个高层管理团队。而非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组织的领导是一种共同的活动,最高管理者虽然是决策的主要制定者,但他们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共同担当权力与责任。从目前众多文献综合来看,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高层管理团队与组织创新、组织战略、组织战略变革、组织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高层管理团队与公司多角化及国际多角化之间的关联关系。目前对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层管理者的组成和团队内部的个体成员特征的分布这两方面。高层梯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会影响到组织绩效与战略选择,团队成员不同的认知基础、价值观、洞察力以及这些特质的作用过程会影响到组织的竞争行为。因而有必要理解整个领导团队的背景、经验及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从国外研究结论看,在不同背景下,高层管理团队运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与一般工作团队相比,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功能更强。在我国管理实践中,领导者个人行为的理论还大行其道,只有少量学者从团队的角度研究整个高层管理团队。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许多公司实质上已经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团队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伐。本文则从应用角度着重谈在实现组织战略和组织绩效方面,如果衡量高层管理团队所起的作用和所作出的成绩。3 绩效管理要素3.1目标体系的建立情况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般经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确定。作为高层管理团队则要通过科学客观的分析对战略加以阐释。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可行,将面临的环境状况如何,可能面对的挑战和获得的机会,是否对战略进行分解及实施,策略是否有效,等等。在现实中,有的企业缺乏科学的目标体系建设,导致了绩效管理目标与公司实际情况的不匹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指导和促进公司战略规划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只有在明确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建立高层管理团队的考核标准,企业领导者才更清楚怎么去进行有效管理,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是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只有目标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它未来的绩效评价的公开、公平和公正。3.2考核标准的确立在考核标准方面,对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进行定量化地确定是一个大难题。在众多的决策过程中,由于环境、机遇、人、财、物随时发生变化,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优方案,只可能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最满意方案;同时,决策方案往往是在有风险情况下确定的,甚至是在不确定情形下做出的,当极小的风险概率发生时,对经营管理来主就是百分之百。因此,即便整个高层管理团队全部尽心竭力也有可能造成战略目标的失败,这是其一。其二,过去我们习惯用销售额、利润等指标作为战略目标和考核依据。实践已经证明,在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这样的考核指标往往使经理们过分关注当前收益而放弃未来的发展。在面临风险决策时,高层管理团队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是放弃风险大而收益高的项目,这显然不符合股东和公司的长远利益。基于这两点,对于高层管理团队的考核,我们一般是在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化的判断。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远远偏离预测情形时,定性化的判断起决定作用,甚至放弃定量化指标的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使用量化的考核指标,也要特别注意指标体系的公平性。在持续的绩效考核中,运用业绩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考核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在产品的成长期,业绩增长速度很快,但成熟期时,业绩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就好象学生考试,如果甲第一次考了六十分,那么下次考九十分,增长速度为50%,绝对量是三十分;但乙第一次考九十分,即便下次是满分一百,增长速度也只能是11%。显然,乙的成绩要好,但如果选用增长速度为考核指标那么就会得出乙更优秀的结论。因此,在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中我们从行为分析考察,把合理有效履行职责作为一项重要标准。这与对一般员工和个人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同。具体的履职标准则通过所有权人与经营者沟通确定。3.3考核指标的内容针对我国经营管理实践、体制环境和文化的前提下,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考核从团队内部和组织运营状况来考察。(1)团队人员的构成情况,包括团队内部人员学历知识水平、经验、对事件的判断,个人的努力水平,团队是否团结,资源共享状态等。企业经营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财务状况是否良好。(2)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策制定,竞争格局的改善。(3)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转是否良好,员工的离职率和满意度是否符合企业运行的要求。(4)是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进行决策时是否考虑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面上述内容进行考核的方法有商业智能(BI)技术、平衡计分卡(BSC)和个人关键绩效指标(KPIs)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以及以这些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绩效管理(BPM)系统。4 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要注意的问题与其说绩效管理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不如说它是一种观念、一种哲学,一种“基于绩效而管理、基于绩效而发展”的管理哲学。量化和科学的评价并不是绩效管理的终极意义所在,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管理者养成科学的管理习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成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在考核管理之外,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4.1团队容量根据组织理论,5-7人的团队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团队。如果成员过少,那么决策错误率就会上升。假定团队中的决策是独立事件,某一个人出现决策错误的可能性是50%,3人的团队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有12.5%,现实中,从心理角度看,其成员很有可能会觉得他们共同持有的观念、价值和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团队人数达5个人时,这一数字将下降到约3%,有7个人的话,这种可能性更是下降到1%以下。可见过小的管理团队不利于决策的正确性。但有一点我们也必须注意,管理团队人数过多,决策分散也可能造成企业无法运转。4.2责权利的对等和目标的一致性企业的经营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如果职责不清或者经常出现越位,不仅权力难以制衡,更可怕的是会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以至相互推诿责任,使得他们的责任感荡然无存,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理顺、制衡权力与责任的关系。4.3企业文化背景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的关键性因素,是企业绩效管理的运作平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软环境下,对绩效和行为的评价存在差别。实施企业绩效管理,本质上是要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更具体、更直观、更容易被企业的员工所理解和接纳的形式在企业运作中体现出来。企业对于管理者权力的分散程度,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及冲突的容忍度,企业对外界环境的监控与反应程度,企业达成目的所重视的程度,都会决定和改变高层管理团队的行为,从而决策不同的绩效取向。企业文化对绩效的影响还体现在绩效的认定上。4.4与战略决策层沟通的难易程度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决策层的支持和引导,将会事倍功半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与决策层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决策层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导向,进一步明确战略意图,对提高团队绩效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4.5员工整体素养水平的激励需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管理团队的各项措施是要落实到员工来执行的。高层管理团队要想取得预计的绩效水平,必须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方面了解员工的素质水平,这将有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让员工和管理者乘一条船。企业绩效的实现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尽可能地向员工提供充裕的资源、充分的激励和与其才能相匹配的岗位,并努力改善工作条件,使每一位员工有均等的展现才能的机遇,以满足员工绩效实现的要求。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主要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难以有效指导中小企业战略实践及其可持续成长。促进中小企业成长需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知识化与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潮流。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发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要建立在知识的管理与创新应用上,要以知识管理为动向进行战略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提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外围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2]张雨.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摘要:
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我国正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投资战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投资内容对象就日趋丰富。对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的研究也就被提上了新的议程。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还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企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再加上近年来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截止2015年4月初,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这还不包括其他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已经占据我国企业数量的99%,对我国GDP的贡献达60%之多。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同时,有许多中小企业也在关门倒闭,深圳明星企业福昌集团,安徽黄山的中显微集团等的一系列中小企业的倒闭,敲响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战略管理的警钟,目前我国仍有近2万左右的中小企业濒临倒闭边缘,而据相关专家调查分析,这些中小型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其投资战略管理上存在着严重问题。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现状,找出问题并解决,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投资战略管理理念薄弱
我国有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都是草根创业者,这就导致了在中小企业中领导管理人员没有意思到投资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时候盲目的跟风,见旁边的企业进行的何种投资获得了较高利润就跟着进行。除了领导者之外,有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许多小型企业中财务人员往往是领导管理人员的亲属,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就更别说投资战略管理了。还有就是许多中小企业虽然领导者素质较高,但是由于环境影响,导致其投资战略管理理念薄弱,在进行相应的工作时候草率,导致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管理者的素质低,投资战略管理理念的薄弱,就会从根本上导致该企业的发展不能够长久,为企业的倒闭埋下导火索。
(二)中小企业投资能力以及专业化程度较低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的规模限制,导致其资金在运作时候不是很充裕,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使得中小企业投资无法同计划的那样顺利进行。而中小企业获得外来资金资助的方式主要是从银行借贷,但是由于给中小企业借贷的风险较高,所以有很多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候金额较小甚至不给放贷。有的中小企业则会同其他企业进行高利贷,如果一旦该中小企业运转出问题,高利贷还不上,该企业就面临破产。中小企业投资能力低下以及其高风险性是其致命弱点。中小企业除了投资能力低,其进行投资时候也没有专业的人士进行分析,没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分析,就会使得在战略投资决策时做法不科学,进行投资管理时方法不专业,往往许多中小企业在战略投资时候就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投资的方法选择上一般采取的是折现现金流量法,租赁时中小企业投资最为常见的一种替代方式。虽然这些能很好地适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战略投资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另外有许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融资决策时,所选取的融资渠道和对象单一,有的企业长期使用一种渠道进行融资,而不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选择新的渠道,企业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
(四)中小企业战略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有关企业战略投资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相应的法律就是《公司法》,但是该法律中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有很多的限制,这样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规定出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候应注意事项与其权力。
三、加强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
(一)提高相关领导者素质,在企业内部树立投资管理理念
要提高中小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相关政府部门就要定期进行培训活动,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那些草根创业者以及文化素质较低的企业领导人进行专业培训,让相关领导者知道何为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以及加强战略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另外,各中小企业在领导者素质提高的同时,要严格地筛选有关战略投资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与文化素质低并且缺乏专业能力的人及时地调离该岗位。企业要对战略投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在培训之后进行定期考核,对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相应处罚。最后,还应加强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宣传,让整个企业的员工及领导者都意识到其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特色的投资战略管理理念。
(二)完善相应的战略投资管理体系,加强投资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要建立专业化的战略投资分析团队,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高薪聘请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人才,这样有效的分析团队可以及时地根据市场上各种信息,总结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对象以及渠道供企业领导者选择,可以解决领导者盲目跟风的现象。其次,中小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以及银行的交流沟通,与政府沟通,政府可以及时地了解各中小企业遇到的情况,并伸出援助之手,与银行打交道可以让当地银行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的运营及其投资管理情况,从而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候就能够合理地分配贷款金额。最后,加强投资战略管理的监督体系和奖惩体系,这二者的改善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且加强其意识。领导层要建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的对投资战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要及时地处罚,对于在投资管理工作中为企业带来利益的要进行奖励,并通报企业上下。
(三)创新中小企业战略投资管理方法,适应企业发展进程
虽然有很多传统战略投资管理方法很实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所处在的金融环境变幻莫测,要想企业投资做好,就必须要时时刻刻地抓住各方面信息。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渠道来收集各种信息并进行汇总,做出战略投资决策。在相应的决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实行动态化的监督与干礼,同时分析当前的经济情况,如果决策在进行过程中,金融环境出现大的波动,战略投资部门就应该及时地拿出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得到投资汇报。在相应的投资决策实行完之后,战略投资部门要对每一次的投资进行对比分析,以选取最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投资管理方法,并且不断地创新。(四)完善中小企业战略投资的法律法规,出台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相关当地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中小企业一些投资时的优惠,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投资变得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中小企业的投资规范化,不仅可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当地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监督。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形势,据许多专家分析,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将会面临一股倒闭潮,所以中小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建设其战略投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倒闭潮中生存下去。另外,政府也应该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争光.关于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33).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形成规模化创业团队,因而在活动中需要了解整个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大学生创业方向,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德育 教育 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 创新思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他们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股巨大潜在力量。然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文章 调查和分析了江西几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运行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引导 方法 和管理策略。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引导方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89
0 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而在校大学生将会是这种新动力中的关键力量。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文件和优惠政策。于是,江西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始兴起,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是目前江西省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1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与分析,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表现形式不同。有的团队目标不明确,有的团队协调不紧密,有的团队分工不明确;在团队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团队成员组成不稳定和任务进度严重滞后等现象。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虽然江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出现问题的时间点也不一样,但是这些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规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团队成员在组建团队之前是将创新创业当做大学规划的首要任务,但是往往被后来的 考研 或 考公务员 计划所代替。于是,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这些成员自然就没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与此同时,合作与竞争理论①提倡的一个团队应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识,相互交流、尊重,共享信息和资料等理念就难以执行,团队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尽管有些团队在组队之前就提前说明了要放弃考研和考公务员,成员也认为不会出现这种冲突,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父母的劝说和阻力之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团队目标。
1.2 团队成员不同专业导致的问题
江西高校大多数创新创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专业,只有极少数的团队成员都是一个专业。因此,每个成员所熟知的领域不同,知识结构和 思维方式 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就不断出现分歧,甚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在组队时,为了让团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大多数团队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可是遇到困难讨论之时,这种专业的差异却变成了求同存异的拦路虎。有些团队甚至在处理专业差异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不科学和不理性。
1.3 团队成员对自身定位不准
准确的自身角色定位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团队中每个个体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然而有些团队成员缺乏角色定位意识,导致定位不准,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可能在成长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成员对自身工作范围把握不清楚,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有的团队成员仅仅根据自己的 爱好 行事,而不是将自己的优势与团队的需求相结合,最后往往因为个人因素的影响,使得团队项目的执行效率降低。
1.4 进度制定与控制问题
进度控制是比较实际状态和计划之间的差异,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项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②理论上,大多数团队成员都知道一个项目是否能及时完成与项目的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团队为了加快进度,忽视注重项目的质量,虽然脚步加快了,但是把项目给毁了;有些团队项目管理 措施 不科学,团队工作安排和项目进度方面出现偏差,使得团队成员感到巨大压力而影响项目进度。有些团队成员也可能由于弥补学业而导致自己的团队任务进度滞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根据成员的能力大小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与控制而出现的不良现象。
1.5 指导老师和高校自身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江西高校为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配置了至少一名指导老师。实际上,大多数指导老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多少企业工作 经验 。另外,江西高校基本没有对指导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培训,也没真正意识到在校指导老师独有的缺点和短板。指导老师的知识与企业运行管理之间的错位不仅仅是指导老师本身的经历问题,而且也是由于高校对指导老师继续培训 企业管理 知识的空白而造成的。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因为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因此,面对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成员专业的不同,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管理③和项目驱动④两个方面出发,为解决成员目标转变、角色定位不清、成员职责不明和指导老师不专业等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2.1 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团队协议
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规范、奖罚分明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制度应该涉及创业目标、发展方向、团队资金、成员分工、事务管理等内容,做到权责明晰、赏罚分明,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并签订相应协议。有了制度,团队成员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随心所欲做出一些不利团队目标实现的行为。有了制度,团队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明确化,每个成员必须在性格、经历、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形成互补,以解决团队成员带来的相互排斥,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有了协议,团队对成员的约束力得到执行并有效,所有成员在签协议之后都对制度建立了一种严肃和遵守的态度。
2.2 弱化缺点,点亮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加强团队的运营建设,运用“木桶原理”,把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围成团队木桶的木板,那么优势和技能互补的成员则是团队成功的保障。团队真正的核心在于实现取长补短。专业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爱好的差异等在合作过程中逐步由摩擦不断转变为遇事商议、分工合作。技能上的互补使团队成员互 相学 习、发挥优势,从而提升工作质量。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也不同,所以需要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挖掘各自的潜力和优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融合不同专业的优势,提高项目执行效益。
2.3 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管理机制
为了优化创业团队导师队伍结构,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以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为主的导师队伍。政府定期对高校教师举行创业指导的相关培训,高校定期举行教师和企业高管的交流研讨会,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交换指导,让高校创业创新指导老师直接进入企业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制定的指导老师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条件与灵活的选聘方法相结合,明确创业导师的相关职责和任务。
3 总结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现状也有待政府和高校去发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总之,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和发展,使得团队成员科学地组织和控制项目,使得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在保证成本、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下实现创业目标。
注释
① 高太光,王丽敏,任树伟,肖昆.基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的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4.21:165.
② 邢晓阳.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195-196.
③ 李含芳.项目团队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3.3:109-112.
④ 李凌.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309-319.
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增多,对新成立的众多创业组织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学化管理,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初建及成形之后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向长远的障碍因素,从而寻实现这一问题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现状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特点分析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 创业政策 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大学生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 文化 传播阵地的主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组建创业团队,相应政府号召,支援市场不足。其成功与否不及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其成长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找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问题,更好地指导其发展,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一支能够支持的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1 兴趣、目标的一致性
不同于社会上单个的或者合伙人式的创业人,他们的组建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基本上是相互熟悉的本专业同学,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同时促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包括他们想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以便在进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资本。由此可见,在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心理因素。不能单纯的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社会上创业组织加以考虑。是共同的兴趣、目标的一致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共同向前的一种内在动力。
1.2 专业结构的异质化
兴趣和目标的一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黏合剂,知识和专业则是黏合剂的主配料,是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开山利刃。大学是专业分工的最明显的地方,专业的多元化最突出。大学容纳和发展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需求。各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专业结构异质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如果能科学调配,各尽所能,使其专业分工得到合理化,对创业团队是一种正向支持;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创业团队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儿。很多团队因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却最终因专业观点相异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将创业搁浅,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1.3 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单层化
管理学上认为老、中、青三结合梯次人员数目组成是较为科学的组织成员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业之初,人员的组成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清一色的青年面孔。创业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创业团队对市场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吸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市场信息真伪的经验和能力,也是这一特点两面性所暴漏出的问题所在。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忽视经验的重要性,一味冒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一特点之上,泛生出来的弊病,可能成为阻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
2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和组织夭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建和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合理因素,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障碍,究其勉励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整合不完整
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市场不断获得新的、充分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包括信息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吸收和信息反馈的一整套过程。市场参与者首先要对市场信息有灵敏的嗅觉,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自己相关的有用信息。信息的搜集是信息整合的开始,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来源 渠道 杂乱,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不仅要及时、迅速,还要准确、可靠。这就需要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便能提炼出的信息精确、无误。提前预测,以便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和盲目,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成员基本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半封闭性,以及其自身经验不足所限,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速度也就相对迟缓,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也相对粗糙。信息整合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到其创业思路和创业进程。
2.2 资金管理不周全
创业资金是引动 创业项目 起步的原动力。首先,资金的来源的稳定和持续不能得以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成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经济来源不稳定,依靠今天支持和自己勤工俭学所能提供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的同时,考虑到了其可能面临的资金方面的障碍,在资金和政策上均提供了些许帮助,这部分资金对于小本创业,小打小闹的创业个人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但对于立足长远的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虽说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等外来资金的支持,但如何吸收和引进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则是应该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况且创业团队所面临的还是一个循环流转的创业过程,资金既要支持流动,又要支持抵御风险,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是两种概念,没有雄厚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盘活整个创业过程的。再者,科学的财账管理是保证资金持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资金的吞吐和管理不能按照正常的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是导致创业过程破裂的重要原因。
2.3 管理方式不科学
科学化管理是保证创业团队正常运营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多是相识的同学,维持其人际间纽带的则是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业的前期是靠着这种关系组合起来的,但随着创业过程的深入和创业组织的壮大,仅仅依靠同学之间的默契和约定俗称的校园人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就难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力量进行综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后期过程难以持续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1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探索
3.1 提升创业理念,营造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成员的共同理念和共同愿景是凝结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2]。提出具有共同愿景的创业目标和创业 口号 是凝聚创业组织成员内在动力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为之长远发展着眼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创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心甘情愿的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同时也是创业团队最终走向企业形式所内含的 企业文化 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创业团队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创新企业文化,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业现状,设计出更高、更好的阶段性目标,由此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创业团队,才能依靠精神支撑走的更远。
3.2 寻求稳定的合作支持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够寻找到能够可以挂靠的创业合作伙伴,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持续支持,还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创业方案和规划产品,然后寻求能够创造合作机会的已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以技术和创业项目等软实力做股权抵押,共同开发,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简捷且见效快的创业思路。是未来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引鉴的理想模式。当然对这种创业方式的借鉴,需要有占领市场空白的优势。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丰富、科学的一手资料。这是寻求创业合作和背靠的基础所在。
3.3 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创业成员的技能和素质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是保证创业队伍存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升创业团队成员创业技能和素质。“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3]。”学习型团队建设需要有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还要有来自团队内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深入创业成功的典范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等各种途径寻求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对团队成员进行继续培训。从而创业成员具备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在这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应该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 张亮,赵铁权,刘洁,毛方方.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1(7)
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有关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3. 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
4.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精
5. 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6. 创业团队管理制度
7.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论文
第一步,沟通协调一定要及时一旦团队内部出现冲突,管理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协调,以免影响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冲突不处理就会越变越难缠,带动团队风气向消极的方面发展。门店随时充斥着各项工作,如果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就会将某件产生分歧的事件影响力降至最低,有利于后期工作的进行。第二步,善于询问与倾听努力地理解别人,管理者应当教导员工倾听对方说话,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处境,有利于他们之间化解矛盾。如果产生分歧的双方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沟通就无法进行,理解他人也是让对方理解自己,障碍就容易被消除。第三步,良好的回馈机制处理团队内部冲突,一定要形成良好的回馈机制,管理者应当对事件进行&跟踪&,看看员工是否真的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了。回馈机制的建立能够让管理者随时掌握协调工作的进度,如果冲突双方没有按照协商结果办,管理者要继续进行协调,以免影响其他工作。第四步,在负面情绪中不要协调沟通当发生冲突的双方处在负面情绪中,不要做出任何行动,也不要进行协调沟通,此时,最重要的工作是让他们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当人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避免在这个阶段处理任何工作,是为了减少冲突升级的几率。
论校长与教师团队管理 论文关键词: 教师团队 团队管理 校长 论文摘要: 团队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能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的双赢,也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本文就校长在团队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校长如何组建和管理教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团队管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企业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因其灵活性大、效率高等优点,备受企业组织的推崇。目前,大中企业的团队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借鉴这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把学校教师组建成一个个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管理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成效。 一、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学校某一教育教学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具体来说,教师团队是由一起工作的教研组成员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师组成,彼此沟通、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实现团队共同的教育目标。如将学校的重要教研人员组成“学术团队”、优秀的学科教师组成“教学智囊团队”、学校一帮一教师组成“青蓝团队”、班主任老师组成“爱心团队”、爱读书的老师组成“读书-分享团队”、爱写作的老师组成“随笔共写团队”等。 (二)教师团队的特点 教师团队是由具有很好的人文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组成的优秀群体,与其他团队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团队作用的发挥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往往是掌握某一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整个团队的创新与发展。 2.团队工作的长效性。教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教师团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团队工作成效可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团队工作具有长效性。 3.教师团队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性。教师团队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成果是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除了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外,对工作对象的情感、精神的回报期待会更高。 二、中小学校实行教师团队管理模式的意义 1.可以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赢。从学校来讲,高效的教师团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独特优势,更加有效地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的发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高效教师团队的支撑与帮助,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并相互扶持,取长补短,能加快个人成长的步伐。 2.教师团队管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新的教师团队合作可以打破传统教师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与管理,成员以个人意愿的方式参与工作,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彼此增进感情,体现一种健康、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教师团队多种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学校文化带来新鲜的内容和形式。 三、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的角色地位 (一)团队精神的培养者 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校长是团队的核心领导,更是团队精神的首要培养者。 (二)团队信息的沟通者 一个教师团队能否协同一致的向前发展,其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沟通,所以校长做好了教师团队的沟通也就做好了团队的管理。 (三)团队士气的激励者 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与挫折,校长的意气风发、勇气十足,热情洋溢,幽默风趣能感染与激励教师团队的成员。 (四)团队榜样的树立者 校长是团队建设中的角色模范,其价值观念、言行都是团队成员的效仿者,因此校长要树立自己在团队中的榜样,同时也要树立团队中其他优秀教师的榜样。 (五)团队工作的服务者 校长在团队中是服务型领导者,要善于把团队中的各种人才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能够倾听成员的困难与需要,为成员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四、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一)校长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 第一步: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校长要找出每位教师优缺点,以优化组合、整体搭配、优势互补为组建原则,考虑教师性别、性格、知识结构、教龄、教学水平等,组建成各种教师团队。第二步:设定教师团队的目标。目标是团队的工作动力,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要和团队每位成员一起制定和认可教育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三步:确立实现团队教育目标的方法及行动。校长要制定好如何建立教师的相互关系和信任,如何激励与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如何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措施。 (二)校长如何管理教师团队 1.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1)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增强合作意识是培养教师“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2)让每位教师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中来,培养全体成员的团体情感。(3)加强沟通和协调,校长可通过Email、博客等途径,鼓励教师相互信任,营造平等、公平的团队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分享团队的工作成果,让成员将团队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为以文本、图片或图像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评论与探讨。 2.创新团队管理的制度。制度是教师团队管理的有力保障,它能规范教师的行为,鼓励团队成员的信心,因此,校长想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不断地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如组建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让团队成员能释放活力,共享成功。 3.遵循“鲍雷夫法则”。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请牢记由美国管理学家鲍雷夫提出的鲍雷夫法则: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校长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容人的表现,也是自己的一种反省;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关心、鼓励教师,这才是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让所有教师发表在团队中的感受,参与到团队的决策和管理中,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五个字“我们一起干”,这是校长和团队成员的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试试就是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妨”就是不太在意结果,重在参与和成长;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把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礼貌用语,变成一种最真诚的心灵表达;最重要的二个字“我们”,校长时刻牢记是在与教师合作,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独断专行;最重要的一个字“您”, 时刻牢记尊重你的合作伙伴——您而不是你,这是一种尊重的理念表达。 4.管理过程中做到感情与智慧并用。其一,校长在工作中体现出对团队教师的关爱。如校长给团队教师写甜蜜的之言片语,给团队制作附有学校特色的名片,为教师的生日订送蛋糕或温馨短信,节假日第一时间在校门口为教师发送校长亲笔写的贺卡或鲜花等;其二,校长要给自己的工作思考与实践增添燃料:校长每年问一次你自己及你的教师团队这样的问题“我做的哪些事能帮助和支持你们团队的工作?我有哪些做法会妨碍你们团队的发展?有哪些能帮助你们的事我还没有做”等。 参考文献: [1]Elaine K.McEwan著.吴艳艳译.卓越校长的7个习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2]梁东荣.论中小学教师团队精神的重塑.当代教育科学,2005,3.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形成规模化创业团队,因而在活动中需要了解整个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大学生创业方向,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德育 教育 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 创新思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他们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股巨大潜在力量。然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文章 调查和分析了江西几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运行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引导 方法 和管理策略。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引导方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89
0 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而在校大学生将会是这种新动力中的关键力量。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文件和优惠政策。于是,江西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始兴起,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是目前江西省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1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与分析,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表现形式不同。有的团队目标不明确,有的团队协调不紧密,有的团队分工不明确;在团队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团队成员组成不稳定和任务进度严重滞后等现象。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虽然江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出现问题的时间点也不一样,但是这些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规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团队成员在组建团队之前是将创新创业当做大学规划的首要任务,但是往往被后来的 考研 或 考公务员 计划所代替。于是,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这些成员自然就没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与此同时,合作与竞争理论①提倡的一个团队应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识,相互交流、尊重,共享信息和资料等理念就难以执行,团队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尽管有些团队在组队之前就提前说明了要放弃考研和考公务员,成员也认为不会出现这种冲突,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父母的劝说和阻力之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团队目标。
1.2 团队成员不同专业导致的问题
江西高校大多数创新创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专业,只有极少数的团队成员都是一个专业。因此,每个成员所熟知的领域不同,知识结构和 思维方式 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就不断出现分歧,甚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在组队时,为了让团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大多数团队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可是遇到困难讨论之时,这种专业的差异却变成了求同存异的拦路虎。有些团队甚至在处理专业差异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不科学和不理性。
1.3 团队成员对自身定位不准
准确的自身角色定位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团队中每个个体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然而有些团队成员缺乏角色定位意识,导致定位不准,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可能在成长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成员对自身工作范围把握不清楚,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有的团队成员仅仅根据自己的 爱好 行事,而不是将自己的优势与团队的需求相结合,最后往往因为个人因素的影响,使得团队项目的执行效率降低。
1.4 进度制定与控制问题
进度控制是比较实际状态和计划之间的差异,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项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②理论上,大多数团队成员都知道一个项目是否能及时完成与项目的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团队为了加快进度,忽视注重项目的质量,虽然脚步加快了,但是把项目给毁了;有些团队项目管理 措施 不科学,团队工作安排和项目进度方面出现偏差,使得团队成员感到巨大压力而影响项目进度。有些团队成员也可能由于弥补学业而导致自己的团队任务进度滞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根据成员的能力大小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与控制而出现的不良现象。
1.5 指导老师和高校自身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江西高校为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配置了至少一名指导老师。实际上,大多数指导老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多少企业工作 经验 。另外,江西高校基本没有对指导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培训,也没真正意识到在校指导老师独有的缺点和短板。指导老师的知识与企业运行管理之间的错位不仅仅是指导老师本身的经历问题,而且也是由于高校对指导老师继续培训 企业管理 知识的空白而造成的。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因为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因此,面对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成员专业的不同,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管理③和项目驱动④两个方面出发,为解决成员目标转变、角色定位不清、成员职责不明和指导老师不专业等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2.1 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团队协议
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规范、奖罚分明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制度应该涉及创业目标、发展方向、团队资金、成员分工、事务管理等内容,做到权责明晰、赏罚分明,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并签订相应协议。有了制度,团队成员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随心所欲做出一些不利团队目标实现的行为。有了制度,团队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明确化,每个成员必须在性格、经历、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形成互补,以解决团队成员带来的相互排斥,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有了协议,团队对成员的约束力得到执行并有效,所有成员在签协议之后都对制度建立了一种严肃和遵守的态度。
2.2 弱化缺点,点亮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加强团队的运营建设,运用“木桶原理”,把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围成团队木桶的木板,那么优势和技能互补的成员则是团队成功的保障。团队真正的核心在于实现取长补短。专业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爱好的差异等在合作过程中逐步由摩擦不断转变为遇事商议、分工合作。技能上的互补使团队成员互 相学 习、发挥优势,从而提升工作质量。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也不同,所以需要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挖掘各自的潜力和优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融合不同专业的优势,提高项目执行效益。
2.3 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管理机制
为了优化创业团队导师队伍结构,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以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为主的导师队伍。政府定期对高校教师举行创业指导的相关培训,高校定期举行教师和企业高管的交流研讨会,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交换指导,让高校创业创新指导老师直接进入企业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制定的指导老师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条件与灵活的选聘方法相结合,明确创业导师的相关职责和任务。
3 总结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现状也有待政府和高校去发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总之,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和发展,使得团队成员科学地组织和控制项目,使得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在保证成本、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下实现创业目标。
注释
① 高太光,王丽敏,任树伟,肖昆.基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的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4.21:165.
② 邢晓阳.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195-196.
③ 李含芳.项目团队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3.3:109-112.
④ 李凌.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309-319.
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增多,对新成立的众多创业组织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学化管理,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初建及成形之后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向长远的障碍因素,从而寻实现这一问题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现状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特点分析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 创业政策 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大学生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 文化 传播阵地的主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组建创业团队,相应政府号召,支援市场不足。其成功与否不及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其成长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找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问题,更好地指导其发展,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一支能够支持的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1 兴趣、目标的一致性
不同于社会上单个的或者合伙人式的创业人,他们的组建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基本上是相互熟悉的本专业同学,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同时促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包括他们想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以便在进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资本。由此可见,在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心理因素。不能单纯的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社会上创业组织加以考虑。是共同的兴趣、目标的一致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共同向前的一种内在动力。
1.2 专业结构的异质化
兴趣和目标的一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黏合剂,知识和专业则是黏合剂的主配料,是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开山利刃。大学是专业分工的最明显的地方,专业的多元化最突出。大学容纳和发展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需求。各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专业结构异质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如果能科学调配,各尽所能,使其专业分工得到合理化,对创业团队是一种正向支持;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创业团队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儿。很多团队因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却最终因专业观点相异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将创业搁浅,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1.3 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单层化
管理学上认为老、中、青三结合梯次人员数目组成是较为科学的组织成员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业之初,人员的组成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清一色的青年面孔。创业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创业团队对市场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吸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市场信息真伪的经验和能力,也是这一特点两面性所暴漏出的问题所在。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忽视经验的重要性,一味冒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一特点之上,泛生出来的弊病,可能成为阻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
2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和组织夭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建和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合理因素,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障碍,究其勉励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整合不完整
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市场不断获得新的、充分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包括信息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吸收和信息反馈的一整套过程。市场参与者首先要对市场信息有灵敏的嗅觉,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自己相关的有用信息。信息的搜集是信息整合的开始,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来源 渠道 杂乱,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不仅要及时、迅速,还要准确、可靠。这就需要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便能提炼出的信息精确、无误。提前预测,以便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和盲目,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成员基本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半封闭性,以及其自身经验不足所限,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速度也就相对迟缓,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也相对粗糙。信息整合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到其创业思路和创业进程。
2.2 资金管理不周全
创业资金是引动 创业项目 起步的原动力。首先,资金的来源的稳定和持续不能得以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成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经济来源不稳定,依靠今天支持和自己勤工俭学所能提供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的同时,考虑到了其可能面临的资金方面的障碍,在资金和政策上均提供了些许帮助,这部分资金对于小本创业,小打小闹的创业个人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但对于立足长远的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虽说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等外来资金的支持,但如何吸收和引进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则是应该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况且创业团队所面临的还是一个循环流转的创业过程,资金既要支持流动,又要支持抵御风险,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是两种概念,没有雄厚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盘活整个创业过程的。再者,科学的财账管理是保证资金持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资金的吞吐和管理不能按照正常的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是导致创业过程破裂的重要原因。
2.3 管理方式不科学
科学化管理是保证创业团队正常运营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多是相识的同学,维持其人际间纽带的则是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业的前期是靠着这种关系组合起来的,但随着创业过程的深入和创业组织的壮大,仅仅依靠同学之间的默契和约定俗称的校园人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就难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力量进行综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后期过程难以持续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1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探索
3.1 提升创业理念,营造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成员的共同理念和共同愿景是凝结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2]。提出具有共同愿景的创业目标和创业 口号 是凝聚创业组织成员内在动力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为之长远发展着眼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创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心甘情愿的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同时也是创业团队最终走向企业形式所内含的 企业文化 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创业团队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创新企业文化,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业现状,设计出更高、更好的阶段性目标,由此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创业团队,才能依靠精神支撑走的更远。
3.2 寻求稳定的合作支持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够寻找到能够可以挂靠的创业合作伙伴,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持续支持,还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创业方案和规划产品,然后寻求能够创造合作机会的已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以技术和创业项目等软实力做股权抵押,共同开发,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简捷且见效快的创业思路。是未来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引鉴的理想模式。当然对这种创业方式的借鉴,需要有占领市场空白的优势。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丰富、科学的一手资料。这是寻求创业合作和背靠的基础所在。
3.3 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创业成员的技能和素质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是保证创业队伍存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升创业团队成员创业技能和素质。“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3]。”学习型团队建设需要有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还要有来自团队内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深入创业成功的典范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等各种途径寻求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对团队成员进行继续培训。从而创业成员具备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在这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应该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 张亮,赵铁权,刘洁,毛方方.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1(7)
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有关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3. 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
4.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精
5. 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6. 创业团队管理制度
7.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