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学科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德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格罗塞(Ems。 Grosse,1862一1927)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在其艺术学名著《艺术的起源》(1894年)的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中精辟地指出:“艺术科学的间题就是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中的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课题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二版,第7页、第10页)在这里,他对艺术学的社会学形式的研究即艺术社会学研究在艺术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的这一看法,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洞见。可以说,艺术社会学与艺术心理学一样,都是艺术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科。艺术社会学也是一个具有相当长的学科历史的传统艺术学科。如所周知,格罗塞以运用人种学(即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原始民族的艺术、追索艺术的起源而声名远播。而格罗塞自己是把他的人种学的艺术研究当作艺术学的社会形式的研究即艺术社会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走向。需要指出的是,在格罗塞讲出前述那番话的时候,艺术社会学研究便已不再是问世不久的新兴学科了。据格罗塞对这门学科1的学术史的回顾,这门学科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初的度波:“艺术科学的社会形式的课题,已经被提出并研究了很久了。第一个拿艺术来当作社会现象研究的人是度波长老(A仙eDI」加S)。对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才能这个问题,他在1719年写的‘诗和绘画的批评的考察’中,已经开始研究。”(见前著第10页)这位被《艺术的起源》一书的译者译为“度波长老”的人,是一位法国的天主教神甫,今天一般译作杜博或杜博斯(1670一 1742),是法国十八世纪初对艺术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批评家和历史学家。在度波之后,对于艺术社会学研究贡献甚大的学者,格罗塞主要举出了三位: 一位是赫德(Herder,现在一般译为赫尔德,1744- 1803,德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国性和气候对于诗歌影响很深的一般思想。”(见前著第10页)一位是泰纳(Taine,1828一893):他在其代表作《英国文学史》(1863年)和《艺术哲学》(1882 年)中阐明了影响艺术的种族、气候、时代三要素的 “环境说”。另一位是居友(Guyau,法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诗人,1854一1888):“艺术是社会有机体的机能之一;而社会有机体又是对于艺术的维系和发展都极关重要的—这种思想,充满着居友的心眼,是她用着非常流利的口才发表出来的。”(见前著第14页) 她的艺术社会学代表作是《从社会学见地论艺术》 (1590年)。从格罗塞发表《艺术的起源》到现在,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在这一百多年里,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此,本书有概要的描述)。即使只从艺术社会学的观念以及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被引进到中国的情况来看,也已经有了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便是讨论小说这一在他看来乃是“文学之最上乘”的艺术形式与社会政治(群治)特别是他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一定的文学社会学的观念。我们知道,“社会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最初引人我国时,曾被译为“群学”。鲁迅在写于1907的《摩罗诗力说》这篇著名论文(发表于 1908年)中则批评了某些“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关于“诗与道德合”的学说。这既是对传统之无邪说、诗 “持人性情”说的批判,也是对西方某些以道德律(规范)文学的社会学文学观的批判。这表明,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的某些观念,已经被介绍到我国,并已引起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一17一不同的取舍态度。得到复苏。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1981年发表于《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学》第三期的《美学的对象与范围》一文中,认为美学科被全面引进中国艺术理论界。泰纳、居友、格罗塞等的范围包括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大人关于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和著作均被介绍和翻译过部分。就是说,艺术社会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论被引进中国并在这片大分。它本身则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三个地生根、开花、结出果实以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方面。此后,在美学的框架中进行艺术社会学或日“文学观点及成果也纷纷被翻译介绍过来,产生了深远的艺社会学”的研究与建构,取得了一批值得重视的成影响。鲁迅便带头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卢果,包括一些影响较大的系统的研究专著。但这也同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冯雪峰译了普列汉诺夫时提出了一个艺术社会学的学科一地位和学科关系(既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有纵向的蕴含关系,也有横向的科际关系)的问题:从的基础》,等等,将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方面的经典属于美学的审美的社会学研究,为什么不是与“审美性的著作介绍给中国。但是,我们在翻译介绍马克思心理学”相对应的“审美社会学”或美学的社会学研究主义艺术社会学成果的同时,也对一些庸俗化、简单而是“艺术社会学”?如果作为美学的一个部分的艺术机械地阐释艺术与社会经济、阶级斗争之间的线性因社会学包括了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那么,它果关系的庸俗社会学的东西缺乏辨析能力,而给予了的范围就把艺术学的所有研究领域全都囊括进去盲目的推崇和信从。比如,苏联艺术学家弗里契的《艺了。那么,在艺术的社会学研究之外,还存在着对于艺术社会学》一书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庸俗社会学色术的其他研究方法和其他分支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彩的艺术社会学著作,但在我国解放前,竟有至少五术病理学、艺术生理学、艺术文化学等等吗?在当时的种中文译本即苏汉、陈雪帆(望道)、胡秋原、刘呐鸥、探讨中,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艺术社会学不应隶属于美天行等五人的译本流行于世。而且,弗里契还与普列学的范围,而应作为社会学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来汉诺夫一起,被一些人视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正建构。应该说,艺术社会学完全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统”、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的权威而给予了不适当人手,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行探讨可是,艺的赞扬和评价。而弗里契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术社会学恐怕并不能完全归入社会学的范围。它还应的错误(实际上,在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中已经具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定位有一些简单化、机械式地阐释艺术与社会生产和阶级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斗争之间的因果联系的错误因子,弗里契、彼列威尔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J”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泽夫等庸俗社会学的代表者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这在艺术研究领域重新提出了确立“艺术学”的学科地一方面的错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分析与批评。可以位的问题。艺术研究界广泛开展J’对于艺术学的学科说,如何准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学思建设和学科反思。十多年来,在艺术学方面,出版了- 想,真正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和艺术理论基大批艺术学研究专著,如《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础之上建构艺术社会学的科学体系,仍是一个需要做论》、《艺术学概论》、《艺术学》、《中国艺术学》、《艺术文出艰苦探索的学术课题。化学》、《艺术掌握论》、《艺术类型学》、《艺术心理学新解放后,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论》、《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等等;一些高校在艺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一定时代成立了艺术学系和艺术学研究所,没立艺术学博士点,的阶级斗争之间简单地勾划线性的因果联系的庸俗招收艺术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今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社会学观点盛行一时,而真正作为一门科学的艺术社作为全国艺术科学最高科研机构,在原来已有的美术会学却被与社会学一起作为“资产阶级的科学”而放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舞蹋学五_个艺术学二逐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西方,艺术社会学、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卜,申报我国!月前唯一的一个艺文学社会学研究却成为一门显学,出现一了许多重要的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通过,梦干开始招收作为一几级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而做学科的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的博卜研究生以_l几事实出的很有价值的学术探索。表明,经过艺术科学界的共同努力,艺术学作为现代人在我国,艺术社会学研究再一次进人一个新的繁文社会利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学科,}」前已大体确立荣时期,是在历史进入“新时期”之后。当时,随着“美了自己在今日我国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学热”的升退,.蒸杰社会学所产也在美学的大框架内.(下转23率)..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一18一限宽广的研究界面和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接受和阐释的理论框架的介人,使得比较文学在文本研究的开放性方面找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弹性空间。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的审美结构蕴藏着一个多元的 “意义整体”,它不可能在第一次阅读时向读者全部开放;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无限趋向未来的过程,对文本阐释的再阐释,是进人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的理性行为,而并非学术上的随意选择。七5)尽管比较文学学科的兼容性招致传统学者的颇多微词,认为它没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但我却坚执它是一门生机活泼的学科的观点;仅是阐释学就为它的生力提供了多元空间。而当我读过《金枝》及其相关文献之后,更为高兴地看到了人文社会学利一内部方法的融会贯通之处。当然,阐释学的最初文本仍然是作品文本,而不是原始森林深处的那一节“金枝”,不是田野中沐风餐露的自然物本身,但是后人对它们的研究原理和文化史形成的过程却颇多关合与相通之处。或者说,人类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援用于文学研究中,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学术前景。雷纳·韦勒克说过:“文学的人类学批评是当今文学批评中最富生命力的一翼。”吃“1文学和人类学当然是两个分别独立的学科,各自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范畴和方法,但是重要的在于,我们是否从学科的对接中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视野和方法?是否有勇气折取和是否折取了那一节金光闪烁的金枝?是否有能力品赏那金叶的璀璨和华美?也许这是《金枝》一书给我的最大帮助和启示。《金枝》叙述语言生动通俗,趣味性强,轻松引导读者跟随作者想象思维的利剑,穿梭于远古时代的巫术文化空间。它随手拈来的大量实例,极易引动读者的文化联想,虽然处于异地异时异族文化的大背景,却能激发读者对东西方文化的类似事件的比较研究。本文是我的一些感受,略作说解,不辞浅陋,就教于方家在艺术学确立自己学科地位的今天,对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对它的学科关系进行真正合乎各门科一学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重新界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可能。宋建林的这本艺术社会学新著所完成的一项重要学术使命,便是对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关系进行认真的梳理,对艺术社会学这门学利一进行科学的定位,使艺术社会学成为与艺术心理学、艺术类型学、艺术文化学等艺术学分支学科一相并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分支学科。我认为,这样的定位,使艺术社会学回归到它本来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关系之中,同格罗寨在一百多年前对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学利关系的界说是一脉相通的。这样的定位,有利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完整,也有利于艺术社会学作为艺术学体系中的一门常规性的学科得到经常性的关注与不断的探讨,从而结束它在其他各种学科一之间徘徊流浪、尤家可归的局而。宋建林的这本专著不仅解决一 r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的问题,而且对这门学科一进行了相当系统、富有新意的探讨。在他的著作中,广泛吸收了新时期以来艺术社会学、文学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有益成果,特别是在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艺术的社会生产、艺术的社会传播、艺术的社会消费等几个关键章节里,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研究,使有关问题的思考、探索比以往更加深人,更加辩证。这样的探讨将有助于推进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向前发展。宋建林同志长期以来在艺术学与美学领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完成专著《明代建筑雕塑史》、《清代建筑雕塑史》,出版合著著作《艺术类型学》、《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春润文心》、《文坛名家》等,主编《世界名家名作传世精品丛书》(共八卷),作为第一副主编参与文艺理论中型工具书《文艺源流辞典》及《资治通鉴故事全编》(共四卷)等图书的编撰,等等.、最近几年,他全力投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课题“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终于在最近完成了这部凝聚着他多年心血的有份量的学术专著。我对他的这一艺术学研究成果的问世表示由衷的祝贺。
浅谈中国影视评论应向何去向论文摘要主要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说一点点我个人对我国目前对影视评论的一点看法,还有一些就是我认为我国未来的影视评论应向何去向。论文正文可以这么说我们中国影视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每年看的片子中可能只有那么几部是国产的,而大多数是外国的。为什么为这样呢?处了我们电影技术可能与西方还存在差距,还有我们的体制有一点问题,难道没有其它的原因了吗?我想不是吧,还有很多的原因吧!其中不健康的影视评论就是一个原因。我不知道我用不健康来形容我过目前的影视评论的情况不知道恰当不恰当,但我国目前影视评论存在问题是无可厚非的,对中国影视的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至少说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是无可厚非的。前不久,从广电部门传出一组数字,2003年至今,全国生产了320部影片,只有100多部进行了规模放映,其余200多部影片悄然“失踪”。按每部影片投资200万元计算,至少是4亿元的亏损额,约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的8成。另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还有每年中国电视剧制作投资加起来约60亿元人民币,但从市场上只能回收20亿元,一年亏损40亿元。我想这些处了有些影片的质量有关外,而另外一些是没有质量问题的,为什么也没有在电影院放映,这其中有很的原因是因为一些大家对他们大评论,在这些影片还没有拍出来,大家们就已经把对他们的评论写出来了,而大多数情况下是猛烈的抨击它们,把它们抨击的一无是处,而国人有是很听信这些大家们的话的,你说它们还会在中国的市场上有前途吗?肯定没有了,所以这些影片只能静静的躺在那里,当有一天人们无意中发现它们时,会发现原来比他们看的所谓的大片好看多了,因为这其中隐藏着一些能够在国际上得浆的影片,真是可惜啊!中国的影视市场已经吸引了各国的影片制造商们,我们也已经目睹“影视美流”以及“影视韩流”的强劲,我们的很多市场已为他人所占领。目前,国内的影视还能在国内市场上勉强支撑着,随着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随着国人欣赏口味的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的影视竞争力还不想办法提高,到时不说缺口,能不能勉强度日,恐怕也还是一个问题。我们的影视竞争力上不了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我们把那些所谓的大片,但事实上是很烂的那些影片留在市场上放映,而那些真正好的影片却放在那里不放,这其中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很多不客观的影视评论或者说不健康的影视评论误导了观众,使观众看不到真正比较好的影视,而看完所谓大片以后又十分的失望,从而转向外国的影片,从而出现类似与“影视美流”的现象出现。令人好担忧啊!如果以后我们都看美国的或者其他国家的影视,总之不是中国的,那我们的思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我们的思想会被西方的思想漫漫地、一点一点地的同化,到时候的后果将难以想象。好恐怖啊,中国的影视快点提高竞争力吧!网上对电视剧《秦始皇》评论说剧中情爱镜头太多,比如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与内侍淫乱后宫,还有范冰冰扮演的阿若又是出浴又是上床。对此,导演阎建钢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他后宫的妃子至少有几十个吧。我不是拍秦始皇的纪录片,少了女人戏肯定不好看,没人看。”多年以来,中国影视处于双面夹击的困境,观众恶评,主管部门也颇有微词。中国影视精品少之又少,让人不忍卒睹,让人唉声叹气,让人扼腕称憾,让人压抑沉重直至绝望得窒息。究其原因,有人把矛头指向苛刻的管制和酷严的生态,此语大抵有些道理,于是作苦大仇深状的导演们博取了一阵阵同情,中国导演们也仿佛心安理得起来,不再以反体制和反权力的英雄自居,而是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堕落寻找到了最完美的借口。越堕落越快乐,主动自我矮化,甚至沦为侏儒而洋洋得意,以致在嗜痂为美的路途中越走越远,这是一个令人怅然和莫大悲哀的讯息。不管是口不择言还是肺腑之言,《秦始皇》导演阎建钢的勇气都令人哑然失笑。“我不是拍秦始皇的纪录片,少了女人戏肯定不好看,没人看。”这种貌似庄严的宣告让笔者悚然心惊之余,不禁为阎导的价值观苦笑不得。拿情爱说事的导演不少,但如此赤裸裸地毫不避嫌,阎导也许是第一个。别的导演只是默默地做,阎导不仅做了,而且大张旗鼓地说出来,这委实生猛。应该说,阎导的一席话是经验之谈,他如此理直气壮其来有自,他深谙受众心理学,他把握住了整个社会气候的运转规律,最关键的是他洞悉影视圈的潜规则,他知道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且其他许多导演都是这么做的。一句话,阎导太聪明了,套用春晚的一句台词”你太有才了“。可是你们这些导演有才了可害苦了观众了,都别是害苦了孩子啊!你说孩子什么也不懂,看了你们那些精彩的镜头会有如何反映呢?不说了,大家都知道,现在孩子早恋就可以说明一切。你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是说中国不够开放吗?于是评论家闷就大写文章号召大导演闷学习西方,可是这些大导演闷别的没有学到,到把西方影片中的情情爱爱全学来了,而且跟家厉害。就连在雅典奥运会上八分钟的表演也不放过,我让那些姑娘穿的超短旗袍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吧,那那恐怕也是迎合西方人的做法吧,还有那个小姑娘最后一个飞吻动作也是吧!何必呢,我们是有表现现代的中国,但是那样难道不觉得有点别扭吗?我们就可以简单的把中国的文化表演给世界人民,我想取得的效果会好一些,至少我们国人不会觉得别扭。我觉得中国影视评论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认为大导演拍的电影就是好电影,里面有大明星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而那些只要是小导演或者是不出名的导演拍的电影就都不是好电影,那些里面没有大明星助阵的都不是好电影。而事实上呢?现在好多的大导演不知道拍的是什么电影,我也不知道怎么评论,总之让人看了以后觉得什么也没看,不知道看了什么,不想再看第二次,更严重的是有的人一次过后就对有些大导演失去了信心,不想再看他以后拍的任何影视,不管他前期是怎么宣传的,都不会再看了。唉!这样不好吧,这不仅让大导演们不好下场,就连那些爱评论的大学问家们也不好下场啊!他们不是说那大导演拍的电影很好看的吗?为什么观众看了以后会如此的失望。譬如说《无极》,观众看了以后真不知道看了什么,还说要冲刺奥斯卡呢,简直就是做梦。还有那个《满城尽带黄金甲》,观众看了更是不知道看了什么,说是《雷雨》的翻版,我总觉得它不能和《雷雨》联系在一起,因为我觉得《满城尽带黄金甲》很让人恶心。悲哀啊,这简直是我们中国影视评论界的一大悲哀啊!终上所说,下面我想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影视评论提一些我个人的建议,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对那些进行影视评论的大师们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吧!第一我希望每一个人在对一部影片做出评论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一事实为根据,不要迷信与大导演,有时小导演拍的片子也很好的,我们不要把他们给忽视了,那样会很可惜的。第二就是希望大家不要以西方的标准来评论中国的影视,我们是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东西,但是我们中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干吗都学别人呢,我们为什么不做好了,让别人来学我们呢?
艺术概论论文《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何谓艺术?或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中有没有共同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如果有的话,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将艺术与非艺术加以区别?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亦像是什么是美的问题一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诱惑了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探讨、定义。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强调了要找出一切门类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的共同本质特点并用一个定义加以概括是一件难事。而我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同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即它能表达其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涵义。当然,这个涵义是广义上的,我指的是所有的艺术品都能传达给其他人一个或一些涵义,不管这个涵义是隐晦的或是肤浅的、稀松平常的。稍作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还是希腊人的《巴台农神庙》、还是杜尚的《泉》、还是设计艺术中的服装设计、广告艺术都包含有其作者的意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一件非常简单的原始人的雕塑作品,表达了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这种生殖崇拜就是这件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所以,我们说《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是一件艺术品。接下来的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例如,《捞摺罚泶锪斯畔@叭硕越】档南M匀诵吞宓囊恢稚竺拦邸T偻螅蘼硎降慕ㄖ物以其稳重、敦实的形体表达、显示教会的权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卫的力量和气势以及他的那种雄浑壮阔的英雄气概。17、18世纪的欧洲,迭戈•贝拉斯克斯的作品《英诺森十世》表现了英诺森十世的威严以及他善于权术的特点。19世纪,文森特•凡•高的作品例如《星夜》、《向日葵》表达了他狂热的内心世界。二战前西方现代主义开始兴起,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作品都开始逐渐体现出其作者的个性以及其内心世界。如超现实主义的一位重要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他的作品《记忆的持续性》,停滞的时间仿佛暗示了永恒。而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其要表达的意义则愈发隐晦,让人匪夷所思。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艺术家们想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给人们一个涵义。限于我个人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的缺乏以及篇幅问题,我无法就这些作品一一地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了。我想我还需要对我的“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这一句话补充一些说明和解释,因为它看起来似乎还不能解释一些艺术现象。假设有一件古代原始人的工具,这件工具对原始人来说是用石头和木材组合而成并用来狩猎用的,并非要借此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非常平常的一件东西,肯定说不上是艺术品。当然,如果他们有“艺术”这个概念的话。几千年以后,当这件工具出土后,人们把它放进博物馆珍藏,并当成一件艺术品。这是为什么?仔细想想,将它从地底挖出来的是我们、把它放在博物馆的也是我们、去博物馆瞻仰它的也是我们,所以,其实是我们对其加工,将其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它的创造者是——我们。我们要表达的也许就是对古人类智慧的敬仰吧。假设它没有被发现、被放进博物馆,那么,这件珍惜贵的艺术品将永远不会被创造。另外,我必须要就“表达性”一词进行一些解释。“表达性”所表达的不一定是人类的情感,或是深刻的内涵,还能包括思想信息等,甚至任何东西东西都能被表达,即使它实际上不存在。其实,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实际上不存在”是相对的,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个聋哑人,天生的,从来没有听过声音,也从来没有人向他描述过声音,他周围的人也和他一样从来不说话只用文字来交流。总之,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和其他人不一样,在他脑海里没有声音这个概念。所以,声音对他来说“实际上不存在”。同样的,在艺术家们甚至是每个人脑海里,也许都有一些对其他人来说“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然后艺术家们将它们表达了出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只不过,任何类型的表达方式都有其缺陷,如语言文字有其没有图像的缺陷、绘画有其没有声音的缺陷,总之,“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无法被最真实地表达,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我觉得这个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艺术家在回答他为什么要创造某一个作品时吱吱捂捂或着刚刚还是很肯定但是马上有更改的原因,这不过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缺陷性而以。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在“美国300年艺术作品展”上看到过一幅画,画面全部用黑色的油画颜料涂抹。我无法理解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也许他要通过这幅画表达一个对我或者是你来说“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但它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共鸣。这种思考、共鸣据我的理解,就是《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所讨论过的审美关系。“我们认为,作为一件艺术品的东西,它和人发生了一种艺术的关系,为了避免说成是循环解释,我们说它和人发生了一种审美关系,或者是一种观赏关系。”“但我们在这里说的‘审美关系’,不仅是指人和优美的作品发生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愉快关系(虽然也包括这种关系),就像美学不仅研究优美,也研究丑、崇高、悲剧这些不是优美的东西一样,‘审美关系’是一种广义的、开放的关系,既包括狭义的优美关系,也包括人和作品的一种关照态度、情感态度。”“界定艺术的审美关系由艺术意图、艺术作品、艺术环境(艺术世界)结构而成,在这种结构中作为审美关系主体的人,即艺术品的创作者、欣赏者、经济人、展示者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艺术学导论》《现代艺术学导论》给艺术的界定是:1艺术是以艺术经验为基础,发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关系的创造;2这种审美关系具有独创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为再现关系、表现关系、形式关系、观念关系、文化关系和文物关系等。我认为这是狭义艺术观的界定,就广义的艺术来看,这种解释未免有些片面性和世俗化。主要问题在于审美关系的构成之一的艺术环境。难道一件东西必须要得到广泛的承认,它才能被称之为一件艺术品吗?例如,文森特•凡•高的作品,在他出名前就不是艺术品了吗?或者说,假设现在有一个“不入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了吗?艺术品一定是要摆在博物馆、展览馆里或是挂在富翁们家里的墙上的吗?它忽略了事物的发展性和概念的相对性。我认为广义的艺术的审美关系的艺术环境的最小范围是一个人和一件与之发生审美关系的“艺术品”,或者说某件东西对于某个人来说是艺术品而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的时候就不是了。总之,我认为艺术的概念是非常之广泛的。另外“艺术是以艺术经验为基础,发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关系的创造”。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艺术是审美关系的创造”,即审美关系创造了艺术。说到这,我想到了艺术起源的问题,既然审美关系创造了艺术,那么审美关系就一定是先于艺术而出现的,但是,似乎审美关系仅仅只能在艺术面前才能被体现出来,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我认为要讨论艺术的起源,先要讨论审美关系的起源,即审美关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以及审美关系是如何创造艺术的等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讨论明白的话就要从很多方面来看待,如人类起源、美学、哲学等……过于复杂的问题我不想多说。回到我提出的“表达性”的概念,它也是具有相对性的,还是以那幅全部用黑色颜料涂抹的画为例,假设我没有对那幅画进行任何思考,我就认为它不过就是一块用黑色颜料涂满的布而已,这时,它就没有向我表达任何意思了,同时,我和那幅画之间就没有产生审美关系了,它对我来说也就不是一件艺术品了。
看来你是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喽
1、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2、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3、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主题。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5、评演员。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地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扩展资料:
分析评价电影的其他介绍:
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或它的社会意义,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
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论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
由于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 文化 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 故事 ,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它把基督__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 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 作文 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29]
(三)媒体即为语境
现代报刊而已,不单单属于载体,也属于创作作品,属于文化形态的展现内容,报刊的发展能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特点的文化氛围,明确话语模式,甚至当作文学素材融入到作品内容中来。其实,对于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而言,其语境的内联包括两点内容,其一是现代传媒具有的时尚特征,能够指导大众生活、艺术理念的改变,对全社会审美观带来一定的影响。梁启超兴建的《新小说》与《新民丛报》和其“新民”理念、《申报》等明确了不同的建报理念,均展现了报刊面对普通市民的启蒙主义思想,在此氛围中出现的现代文学,通过启蒙为关键引导方向,现代文学具有凝重感,其实这和现代报刊更注重社会、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其二现代报刊对应的传播手段,能够为现代文学的创作语境的出现构建相应的文体模式。现代报刊大多数是稳定连续出版,考虑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由于此迅速交流的模式与固定持续出版的特征,能够为作家连载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够为作家实现一次性创作奠定基础,这和基于手抄与说唱的古典文学相比,此传播手段更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二、现代传媒视野里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文化传播视野里我国现代文化史的构建,必须研究“现代性”和我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发展与其规律。我国现代文学和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准则的一个特殊标注即为传播手段与媒体的不同。也就是,文学出现系统的实质改革,是造成文学现代性变化的关键诱因。
(一)重读“现代性”
“现代性”属于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关键定义,不过对此定义的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通常来看,学术界普遍提到的“现代性”定义是由西方国家演变过来的。在西方,“现代性”可以理解为“当下”,大部分是被社会学家引用,属于“当代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缩略语”。不过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它重点是阐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且也体现出民族观念的现代化状况,体现出理想化、未来化的特点。这些年以来,个别研究学家也慢慢重视文学史变化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并对此过程的现代性开展了深入性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现象。杨春时总结出“二十世纪我国文学的近代性”,此观念其实说明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特性,是通过“现代文学”还是“近代性文学”来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不单单属于材料凭证的文学,也属于理论研究模式的问题。奕梅健编撰了《前工业文明和中国文学》一书,其通过我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原理与社会变化特征的层面,总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文化带来影响的相关论点。所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不单单要重视现代文学的根本特性,同时也要重视其传媒媒体与传播手段,站在时间角度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它比我国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在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时,就要重视现代传播媒体对我国文学造成的影响。就拿报刊是载体的现代传统媒体来说,我国现代文学也属于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异变的一部分,也就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文学在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断层”,一个新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也在缓慢地形成。
(二)媒体属性和雅俗问题
对于现代文化传统媒体来说,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缠绕着我国文学数百年的理论问题,即为“雅”“俗”与我国文学的高端化与普及化的问题。这数百年来,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内在联系,为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学理念。“通俗文学”代表着中性含义,不过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批驳者而言,却体现出贬义意义,此为“五四”文学特别是文学探讨会的批驳方向,也是之后被文学史家丢弃的一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也慢慢将目光转向了“被丢弃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献也说明了现代文学发展的缺陷。即①,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文学”内容;②个别学者认为,“文学母体包括两类,即‘纯’与‘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学”属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关键组成内容,其获得了成果即为我国现代文学的成果。不过,怎么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雅”和“俗”,也是缠绕人们的一个难题。
(三)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通常而言,我国现代文学的理性意识属于我国文学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标识,也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启蒙思维特点与显著的思想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在我们分析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文化理念的时候,必须重视现代理性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支持现代理性的科学形态来说,它和现代传播媒体也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化角度来看,基于现代文学与工业社会代表的印刷媒体,由物质理念至语言创作,再至传播的实质形态与消费模式,均展现出现代文学里显著的理性意识。和古典物质文化氛围中的理性对比来看,现代传播媒体支撑下形成的理性即为基于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理性。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传播媒体与传播模式的不断改变,也慢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从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得以释放,具备了和“世界”直接互动的特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也慢慢影响着人类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属于一种要击垮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以此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的社会地位。同时,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与引导也不断地影响着现代文学,不过新的现代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人们在此也慢慢能够看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即便我们基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来衡量我国现代文学的时候,也无法真正地认识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理念。为此,现代传播媒体从本质上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同时也对现代文学的变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平.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J].当代文坛,2008(01).
[2]徐萍.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J].齐鲁学刊,2008(06).
[3]崔文斐.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8(33).
[4]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 散文 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有关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范文推荐:
1.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从影视诞生至今,可以说一直都未能摆脱文学的束缚与困扰。(除实验片与纪录片外)并且就近一两年来说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原著的发行量大增,获得更多的读者。小说《菊豆》、《妻妾成群》、《万家诉讼》,改编成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后,原小说作家刘恒、苏童、陈源斌的知名度有了极大提高,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双丰收。出版界同样尝到了文学与影视联姻带给他们的甜头,总是精心策划,选择某一部可能引起轰动的电影或电视剧跟观众见面的时候,同步发行文学作品,效果颇佳。像电视剧《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大宅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文学本也在各大城市书店、书摊显著位置销售;电影《天下无贼》放映的同时,影院里就在售卖同名小说。即使一些小说作品在拍成影视剧之前,发行业绩也不错,像《雍正王朝》、《抉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旦改编成影视剧产生巨大轰动后,销售量还会大幅度上升。就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具体来说,就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编剧可选择的题材越来越少,这与政策和编剧可发挥想象余地有关系。政策对影视作品的束缚,阻碍了文学对影视的促进作用。但恰恰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给许多文学作品带来了机会,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学作品得改编可能要比编剧绞尽脑汁声嘶力竭的苦思冥想的原创要好得多,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当然这要刨除拍摄水平)二、市场越来越挑剔。具体地说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了,影视制作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实归根结底的因素是市场越来越好了。提高制作水平就意味着制作公司要花大的经历投入到剧本上,并且就近两年来说,许多公司都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关注上,就我所知众多公司都购买了部分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这主要的因素在于网络关注的目光多,网络点击率高,改编费用便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文学作品的多元化,网络文学与影视的结缘等。就我看来影视与文学关系密切也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以上两点也只是浮皮潦草的分析一下,具体情况,还需要看影视的长久发展,能不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的出路,所以目前来说我的看法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后呢……唉……以后再说吧! 这是什么时后写的,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可见时间过得多快啊……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在文艺大家族中 ,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 ,诞生之后 ,便呈现出勃勃生机 ,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尽管有不同之处 ,但相同之点更多 ,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探索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特征。一、影视艺术的特征前苏联著名导演吉甘认为“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本性”、“蒙太奇”、“综合性”是电影的基本特征 ;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最基本的特征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镜子式的反映自然”。还有人认为 ,“音响性”、“大众性”、“造型表现力”也是电影特征的组成部分。电视艺术问世之初 ,基本上是向戏剧借用手法 ,于是有人把电视剧与舞台剧等同起来 ,认为电视剧是话剧艺术的发展。当电视艺术走出演播室之后 ,开始向电影靠拢。于是 ,有人又把电视与电影等同起来 ,称其为“小电影”。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 ,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一 )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恩格斯说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 ,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 > 客观现实就存在于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的统一之中 ,皆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 ,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 ,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但是 ,根据人的视觉感知的特点和在胶片上成像的特点 ,要在银幕上表现出运动来 ,必须用一连串闪现的静止画面。也可以说 ,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 ,它物质化了 ,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 ;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 ,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影视观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心理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 ,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 ,时间感就短 ,信息量少 ,时间感就长 ;节奏变化强烈 ,时间感就短 ,节奏变化缓慢 ,时间感就长。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 ,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二 )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 ,用画面来塑造形象 ,但没有声音 ;音乐 ,则用声音来塑造形象 ,但缺少画面。古代人们便幻想能将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 ,创造出声画相融的艺术。有声电影的出现 ,使人们将幻想变成现实。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 ,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 ,要考虑画面的安排 ,关注画面美 ,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美。中国电影《沙鸥》在“圆明园废墟”一场戏后 ,排球运动员沙鸥在枫树林走着 ,却响起了球场上的呐喊声和击球声 ,反映出沙鸥渴望重返球场的急切心情。声画结合 ,使形象更为真实 ,更为丰满 ,更具立体感。影视的声画相融 ,贵在有虚有实 ,有藏有露 ,有直接形象 ,也有间接形象相互映衬 ,相互补充。影视的声画可融性 ,其目的便是创造优美的意境。《林则徐》在展现林则徐与邓廷桢江头送别那场戏 ,虽然是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中脱胎而来 ,但是 ,电影艺术家通过展示邓船渐驶渐远和林则徐登高远眺 ,以及画外传来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 ,构成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三 )表现综合性其他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基本上是“分解式的” ,从某一个方面加以表现 ,而影视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则是“综合式的” ,从多方面加以揭示。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发展过程中 ,尤其在电视艺术的进程中 ,影视在创作手段、造型手段、声音手段、表演手段等方面不断汲取姊妹艺术的营养 ,从而使影视成为包含美术、音乐、文学、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复杂的统一体。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 ;影视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艺术 ,汲取了声学、光学、电子学 ,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 (包括雕塑 )的艺术造型特征 ,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 ,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 ,均给影视艺术的画面创造以丰富的艺术养料。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音乐那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 ,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文学之溶入影视 ,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 ,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 ,细节的描写等方面 ,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影视从表演方面从戏剧那里汲取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理论 ,后来 ,又吸取了布莱希特的“表现派”的表演理论。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 ,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也是一种综合艺术 ,而影视与戏剧相比较 ,其综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戏剧的综合是一种间接的综合 ,而影视综合是一种直接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片面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全面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外在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内在的综合 ,是多种艺术元素通过了融汇化合之后形成了新质的综合。影视是综合的艺术 ,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 ,综合性并不是大杂烩 ,而具有***性 ,影视早已是成熟的艺术。(四 )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 ,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1895年 12月 2 8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映的影片 ,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实录 ,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时间的完整统一 ,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2 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 ,到了 5 0年代 ,宽银幕电影问世 ,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 ,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 ,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为了拍摄《辽沈战役》中的“辽西围歼战” ,电影工作者选择了一块近 3平方公里有起有伏的开阔地 ,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在工兵营的协助下 ,在场地上布置了 6千个炸点 ,安排了 5百辆汽车 ,30多门火炮 ,2 0多辆坦克 ,10 0多匹战马 ,还有汽油桶、骡马车等等。为了表现分割包围廖耀湘兵团的宏大场面 ,他们动用了 1万 6千多人扮演敌我双方的军队 ,动用了 5台摄影机 ,从而一气呵成 ,重现炮火连天、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辽沈战役》还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从技术手段的还原性和视知觉满足的角度来看 ,影视比其他艺术更具有逼真感。克拉考尔说 :“电影按其本质来说 ,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因而也同照相手段一样 ,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感。”又说 :“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于恢复物质实现的原貌的手段。”<2 >电视也与电影一样 ,用镜头真实地纪录生活。电视连续剧《渴望》便如同生活中的一首歌 ,使观众置身其中 ,感同身受。二、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 ,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 ,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一 )银屏意识电影、电视与戏剧三类艺术样式 ,它们都要给人以视觉形象。但由于展现形象的方法与场面不同 ,所以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戏剧演出 ,观众与舞台保持一定距离和不变的艺术视角。而影视艺术则不同 ,它可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这些不同的景别来展现镜头 ;又可用前后、左右、俯仰、上下等不同的角度来塑造形象。时间上也可相对地延伸。因此 ,用作影视艺术之本的影视文学 ,要具有自己的时空观和银屏意识 ,为银屏提供鲜明的可视形象 ,适合影视镜头再现。银屏意识 ,是影视剧本的重要内容。劳逊说过 :“电影剧本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很长的文学活动过程。购买下来的素材可能是一年舞台剧本或一个短篇小说 ,也可能是一个大纲式的原始电影故事。这种原始材料 ,为了便于电影化 ,通常是先改写成一个‘分场便概’或‘分场大纲’ ,这仍是叙述性的散文 ,可能短到两千字 ,也可能长到五万字 ,目的是发掘把故事拍摄成电影的可能性 ,并作为将来写电影剧本时的基础。”<3 > 由此可知 ,一般的舞台剧本或小说的文学特性 ,还不适应影视剧本的特殊要求 ,因为它还没有体现出影视艺术的特点 ,所以 ,必须将文学性和银屏意识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优秀的影视剧本。(二 )鲜明的动作性戏剧要求矛盾冲突。影视作品除需要矛盾冲突外 ,还需要活动的画卷。这两种艺术都需要动作性。但是戏剧由于舞台的局限 ,为了清楚地表达 ,有时在动作之外还需加些台词。如演员已作擦泪动作 ,但旁边的角色还补上一句 :“怎么 ,你哭了 ?”影视可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反映对象 ,克服了舞台的局限性 ,所以它比话剧更能发挥行动的美感作用。有时无声无息 ,反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另外 ,影视艺术的时空大为拓展 ,给人物提供了广阔的动作天地。因此它的动作比戏剧要更为丰富多彩。戏曲里的动作 ,如果写进影视剧本中 ,必然要显得夸张而缺乏真实性。比如在电影中 ,描写祥林嫂寻死觅活不肯嫁贺家老六的第二天早晨 ,因被贺老六的诚朴所感动而心回意转时 ,只用了一个祥林嫂慢慢接过贺老六倒给她的一碗水的动作 ,就完成了。如果将此动作放在舞台上 ,其力量将大大缩减 ,因为没有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段 ,祥林嫂的眼神、表情 ,以及与贺老六之间感情的交流 ,作为台下的观众 ,是很难看到的 ,自然也就难以了解人物的心情。影视剧本必须有动作转化提示 ,方能搬上银屏。(三 )独有的结构方法影视艺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表现 ,所以在结构上可以用较多的倒叙、插叙、想象、幻想、梦境手法 ,使内容更为拓展 ,情节更跌宕起伏 ,而结构更为紧凑、严密。和戏剧、小说相比较 ,影视文学更近于小说 ,但又与小说有不同的地方。即使是根据小说改编出的影视剧本 ,在结构上 ,它
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随之而来的晶体管的发明,使科学家们早在50年代就设想发明半导体激光器,60年代早期,很多小组竞相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以莫斯科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尼古拉·巴索夫的工作最为杰出。在1962年7月召开的固体器件研究国际会议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两名学者克耶斯(Keyes)和奎斯特(Quist)报告了砷化镓材料的光发射现象,这引起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工程师哈尔(Hall)的极大兴趣,在会后回家的火车上他写下了有关数据。回到家后,哈尔立即制定了研制半导体激光器的计划,并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经数周奋斗,他们的计划获得成功。像晶体二极管一样,半导体激光器也以材料的p-n结特性为敞弗搬煌植号邦铜鲍扩基础,且外观亦与前者类似,因此,半导体激光器常被称为二极管激光器或激光二极管。早期的激光二极管有很多实际限制,例如,只能在77K低温下以微秒脉冲工作,过了8年多时间,才由贝尔实验室和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约飞(Ioffe)物理研究所制造出能在室温下工作的连续器件。而足够可靠的半导体激光器则直到70年代中期才出现。半导体激光器体积非常小,最小的只有米粒那样大。工作波长依赖于激光材料,一般为0.6~1.55微米,由于多种应用的需要,更短波长的器件在发展中。据报导,以Ⅱ~Ⅳ价元素的化合物,如ZnSe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低温下已得到0.46微米的输出,而波长0.50~0.51微米的室温连续器件输出功率已达10毫瓦以上。但迄今尚未实现商品化。光纤通信是半导体激光可预见的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一方面是世界范围的远距离海底光纤通信,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地区网。后者包括高速计算机网、航空电子系统、卫生通讯网、高清晰度闭路电视网等。但就目前而言,激光唱机是这类器件的最大市场。其他应用包括高速打印、自由空间光通信、固体激光泵浦源、激光指示,及各种医疗应用等。晶体管利用一种称为半导体的材料的特殊性能。电流由运动的电子承载。普通的金属,如铜是电的好导体,因为它们的电子没有紧密的和原子核相连,很容易被一个正电荷吸引。其它的物体,例如橡胶,是绝缘体 --电的不良导体--因为它们的电子不能自由运动。半导体,正如它们的名字暗示的那样,处于两者之间,它们通常情况下象绝缘体,但是在某种条件下会导电。
这个你算问对人了,我是在橡树论文网找到王老师的,他每天都会为我指导。
Superjunction IGBT?
做high-k/metal gate挺热的;做3D structure也很好;做nano-wire junction-less FET也不错;做MOS沟道替换也不错;方向很多,多读文献肯定能找到理想的适合自己的方向。
论文格式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美学与艺术学虽然是两门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但是二者也并不是完全被隔离开来。我们研究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并不是明确的将二者之间建立起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对二者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于两门学科的发展有更强的推动作用。我们通过对艺术学和美学的研究,清楚的明确这两种学科自成体系的特点,因此我们就将针对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艺术学 美学 关系 问题探讨
自从有了美学和艺术学这两门学科,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的学者提出二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可是似乎二者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属性和特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研究领域,我们只有更加深入的对此进行分析,才可以推动学科的研究脚步,进而对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
一、艺术学的研究
(一)艺术学的范畴
艺术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从古至今,古今中外的研究学者对艺术学的定义众说分坛,始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范畴。一般来说,艺术学所包含的内容包括艺术评论、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鉴赏、艺术教育学、中外艺术史等等,所以我们对艺术学的研究也比较困难,研究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另外与艺术学相关联的学科和内容也是非常多的,他们大多数都和艺术挂钩,但也并不完全归于艺术学的范畴,这类学科大致分为:艺术文化学、艺术伦理学、艺术社会学、宗教艺术学、环境艺术学、建筑艺术学等等,从一级学科来进行分类,美学、电影学、影视学、音乐学等等也是艺术学的分支。艺术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
(二)艺术学的研究理论
艺术学的研究理论是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对艺术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并且科学的探讨其规律的学科。艺术学所涉及的门类很多,无论是形式和题材、题目和体裁等等都形成了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并且近些年艺术学发展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也出现在了其中,我们要区别其个性与共性,将他们的共性归纳和构建完整的体系,总结特点,解释艺术的性质发展,明确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对于个性我们也要进行区分和认识,不断的对艺术学进行理论研究。
二、美学的研究
(一)美学的范畴
美学范畴自古以来就有着众说分坛的结果,最终被定义为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等。这也是我们对于美学范畴比较客观的认识和思考。在中国美学的概念和内涵始终都与社会形态和意识文化特点相结合,深深的植根于历史文化当中,例如古代儒家认为以道德做为衡量美的准绳和标准,进而提出了“中和之美”的言论。这实际上就是对美学的最初认识,但是美学的真正提出并且成为一门独立的完善学科则是近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产物和结果。
(二)美学的研究理论
我们对美学的研究主要就要从美学理论形态方面入手,当代中国美学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一是认识论美学;二是实践论美学;三是价值论美学。这三种是我国对于美学的基本定义和思考,也是在美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并且吸收西方美学思想而获得的新的理论研究。我们对于美学理论的研究目标主要就是要建立属于中国的、科学的美学思想体系,当然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美学”。另外就是认识论美学提出了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理论就在很大程度上靠近了哲学的研究范畴。
三、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
(一)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辨析
艺术与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艺术宣扬善,赞扬美,而美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不需要后期的完善和加工才形成的。艺术在很多时候与哲学相似,是挖掘世界深处的审美享受和精神追求,而美学自身则是一种属性和特点,美学研究一切艺术种类中所具有的普遍艺术创作规律,而艺术学则涉及具体的内容,成为特殊的艺术门类。
(二)艺术学与美学的交错
艺术学与美学二者之间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谁也不能够代替谁和存在。美只是做为人们独有的一种感受,与艺术学有了一些交错和重叠,美实际上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是人们情感的体现。而艺术学则是人们情感体验的结果和结晶。例如我国的传统主流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始终都是美的最高代表也是道德的最高体现。而艺术学产生之后则是提出“助人伦”的说法,二者的交错使得彼此有了更深入的联系。
(三)艺术学与美学的研究差异
艺术学就是人们能动方式进行美的表现和创造,引发美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对美进行的完善和研究。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在艺术学的推动之下发展更为深入,同时也为艺术学的研究而服务。从二者的研究对象上来分析,实际上也有着较大的不同。美学比艺术学的范围相对更加宽泛些,美学不仅仅研究艺术审美,还研究更为现实存在的一些美的体现。然而, 美学研究的并不是艺术中的所有问题, 它研究的只是其中和审美,美学,美的感知相关联的那部分。
(四)艺术学与美学的界限
自从艺术学和美学两门学科独立存在之后,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就始终都模糊不清,很多的研究学者对此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和区分,实际上美学与艺术学无法独立的隔离开来的原因,主要就是同为对艺术的感性认识这一问题上。即便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可是正因为有美的存在,美学才应运而生,同样艺术学也是在研究美好事物或者美的集合体的过程当中,通过艺术的表现和装扮,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审美体验。
(五)艺术学与美学的哲学差异
美学与艺术学不仅仅在自身的定义上存在差别,在哲学范畴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异。美学是哲学的分支,是与哲学有着相关联的学科,而艺术学实际上是社会哲学的对立一面,艺术学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人的主观情感,也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当中无法满足的一些现象提出的心理愿望和慰藉,在或者说是人们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人主观心理的表现,同样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而哲学主要就是反映客观唯物世界,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最佳体现。因此艺术学与美学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是两门学科不可以混为一谈的理论依据。
结束语:
艺术学与美学二者关系的讨论始终都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众说分坛始终没有结果的一种言论。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区分二者的关系,不要混为一谈,明确二者独立的特点和研究领域,从而更好的开展对于两门学科客观,严谨的分析和探讨。(作者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范琳琳. 试论艺术学与艺术美学的关系. 北方音乐,2012,12:17.
张贤根. 论艺术、艺术学与艺术哲学. 美与时代(下),2014,03:14-18.
成乔明. 美学与艺术学的分与合――兼论二者关系.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6-30.
姜耕玉. 艺术学与美学的界限. 江苏社会科学,2012,04:182-188.
【摘要】
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艺术,是生活的美化、生活的充实、生活的发展、生活的创造等。生活之美是艺术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审美的主色调,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艺术审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得艺术审美一定散发出光彩的光芒。
【关键词】
艺术;审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张玉花,王树良,艺术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5]凌继尧.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