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红楼梦》的论文,“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 「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 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 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 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 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 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 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 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 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 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 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 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 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 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 「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 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 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 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 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 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 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 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 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 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 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 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 「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 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 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 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 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 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 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 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 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 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 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 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 注释: 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 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 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 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 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 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回答者: 冰灵沁月 - 魔法师 四级 2-24 20:37一楼说那么多全是扯淡。。。废话连篇,不着边际。。。黛玉的诗就是雪芹的诗,直接找雪芹诗的评论就成了。 回答者: 殊曼苏 - 江湖新秀 四级 2-25 17:44452 参考资料:45 回答者: 紫藤烟雨1 - 试用期 一级 2-25 18:21真棒 回答者: 红色警戒123456 - 试用期 一级 2-27 15:14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回答者: 风中的枚瑰 - 秀才 二级 2-27 19:27一点关于《红楼梦》的感想 宝玉初见黛玉,便形容她:“两穹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虽然是倾城倾国却又多愁多病且一味孤芳自赏的水一般的殇花女子。固然黛玉的才情不可否认,但她成天自怨自艾及弱不禁风的样子,也着实叫我不痛快。当然,黛玉也有使我叹服不已的“焚稿断情”的清烈。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卓文君式的“闻君有两意,特来相决绝”一些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写黛玉葬花的诗句。或许对于一些人,红颜早逝,反是一种幸运。否则,等到日后一人对影自怜,更悲戚。 至于宝玉,很矛盾了。看他对家中林妹妹的痴情,想不感动很难。每每看到宝玉说:“任凭那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起化烟,化灰……”总是忍不住释卷。在那时,一个男人,不恋功名,不恋富贵,只是心系家中那袅袅婷婷的神仙妹妹,实属不易呀!但同样因为他是否个男人,我又思量出对他的不屑来了。你说贾宝玉好端端一个大男人,却偏偏弄个名号叫“怡红公子”,好住不住又住进怡红院里头,这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洇花之地”,于是无端的就把这宝哥哥和“老鸨”联系起来了。之后再读《红豆词》总觉得不是滋味,什么“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柳花满画楼……”么,整一个同性恋。 暂且打住吧。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为我们耳熟能详:两个相恋的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实际上也不是我对黛玉有偏见的缘故,但终究觉得他们俩的结局完全是天注定了的。“自古多情原多病”,纳兰的这句诗不可能来的毫无根据,而个人以为,用来形容宝玉和黛玉是再恰当不过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这是第一点:多情多愁又多病。第二点,就是缘份的问题了。你想啊,若是说宝玉和黛玉无缘吧,那为什么两人今生偏遇着他(她)一个是通灵宝玉,一个是绛珠仙草,在前世便结下了奇缘。只是在今昔世投胎还俗愿罢了。没缘份不可能了。但若又是有缘,为什么宝玉有“通灵玉”,宝钗有“金锁片”,湘云有“金麒麟”,唯独黛玉什么都没有呢?金玉良缘?一生的泪……注定了多灾多难的“木古情缘”!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两人到底有多少眼泪,哪里经得住这样子春流到夏,秋流到冬呢?于是最多的心事,也终虚化。宝玉和宝钗成婚本是假,黛玉却信了。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到最后几个人全是死的死,病的病……何苦?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来有还无”。乱点鸳鸯谱,做什么?作孽吧!反正人都这样,什么时候想到了,高兴了,就全凭自己的意愿横插一脚,完全不顾及结果。然后等事情完了再转回头来哭天抢地,却根本无济于事。悔,也没有用了。 其实,心里更偏向宝钗一些,甚至喜欢凤姐也比黛玉多。宝钗和凤姐都是城府极深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有头脑的精明女人”,但显然无法办到的原因吧,所以总有些“向往”。尽管心里也清楚,正是“心机重”、“城府深”,在最后害死了王熙凤,但还是忍不住会想,反正个人觉得“一肚子花花肠子”,也比“林妹妹”、“宝哥哥”最后“悔青了的肠子”来得好。死在别人手里,肯定不如死在自己手上来得明白。 人总有闭上眼的那一天,一旦死了,活着的时候说的,就全变成空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留着还有什么用呢?给我们看呗!然后再让我们来说,宝玉和黛玉如何如何,宝玉和宝钗如何如何……但仍旧无力回天。活的,有可能给说死了,但死的,没有办法给说得活过来。 不过,即使是彼岸花,即便深知无法摘取,遇见了,也还定止不住要往心里装。人生有没完成的梦,下辈子才有奔头么! 人说,世间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说什么在劫难违呀!不过是舍不得松手的借口罢了。毕竟,这若真是劫,也是“桃花劫”,也要自己心甘情愿赖在里头不出来才行呀! 人世间的女子吧,纵使有了妖那勾人的容颜,也学不来她们的决绝,有的只是痴,属于人的痴缠。 生死相许……生死相许的真相便是:你许了他仙,他却只还你以人的背叛。有的存心,有的无意。……无人可怨,怪只怪人生的不可抗拒。 人生若只如此初见,多好?你是你,我是我,两不相侵。没有开始,亦没有结束。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非常之短暂。 躲不开命运纠缠,倒不如就闲闲看过花开花落。于是,弹指之间,又过千年。 回答者: _残香M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注释: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 竟气得昏厥过去。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其次,林黛玉常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气质个性、性格成因以及她的悲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关键词 :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意义
引言
在《红楼梦》中,薛、史、林三位是描写较多的角色,其中林黛玉的个性使她从大观园的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表现了曹雪芹想要描绘的不食尘世烟火、跳出人世间的仙子形象,又把竹子安排在潇湘馆以衬黛玉之品格。如此精心安排,黛玉的一生却以悲剧收场,这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思考:林黛玉的魅力从何而来?她的悲剧又有什么意义?
1.气质个性
1.1 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后人对林妹妹心驰神往。
1.2 才华出众
黛玉的诗才不只是《红楼梦》众人知道,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倾倒。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 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 也有“盛世无饥馁, 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1.3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她不像赵姨娘一样,为了寻求在贾府中的一席之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刘姥姥,将其称为“母蝗虫”,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份低微,而是因为刘姥姥为了巴结贾府作践自己以逗趣取乐。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所以对于香菱的请教,她能热枕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耐心地讲解诗的做法以及要求,她还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为她挑选出阅读篇目,乃至帮她批改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对香菱尚可如此,可见她的孤傲并不绝对。在元妃省亲时,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景,显示了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反映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大胆叛逆思想。
1.4 多愁善感
初入贾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明白虽然自己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可以得到她的“呵护”,但毕竟不是其“孙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为贾府人员的各种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生活琐事中,林黛玉能够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对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只能自哀自叹。在爱情中,宝钗和宝玉的“金玉之说”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胁,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为了试探对方的真心。后来贾府的一系列变故、封建家长们的一系列手段对她身心造成的伤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最终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性格成因
黛玉的美貌是她的先天优势,她的气质是后天培养的。首先,她的才华来自于父母对她的教养。林家因为“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且“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命中无子”,对唯一的后代黛玉“爱之如掌上明珠”,“使她识几个字”,“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充男孩养的办法让黛玉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也是她才华出众的原因。且年幼丧母,先生可以教他读书,却无法传播封建礼教,这样让她的思想与一般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不顺从于封建思想,她要叛逆,要争取自由。
黛玉的清高是从父亲林如海那耳濡目染来的。林如海的身份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又是巡盐御史,林家更是书香世家,他的嫡妻是贾家人,但林如海与贾家的接触并不亲密。可见他对贾府的腐败奢靡是不屑的,他是清高的。黛玉作为他的女儿,对金银之物需要却并不上心。孤傲则来源于从小被捧在掌心上的她对逢源别人的不屑。另外,她对宝玉一心一意,宝玉虽对她也有情有义,但宝玉对众女儿是博爱的,黛玉的孤傲不失为小女儿吃醋的表现。
黛玉也是自卑的。从掌上明珠到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是“外孙女”不是“正主儿”,背后缺少家族的支持,这些都是她自卑的根源。她将自己寄托在与宝玉的“木石情缘”上,这一寄托又被更让大家看好的“金玉良缘”打破。她的自卑使她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她的敏感又让她多愁,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3.悲剧意义
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这一点从全文开篇的“还泪之说”便可以看出。作为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小姐,她的思想中却很少有封建的色彩。她的思想行为与她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自然逃不了被环境吞没的悲剧。黛玉象征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死是用最决绝的方法来证明她与封建制度抗争的意志。她是封建家族文化的叛逆者和牺牲者,也代表了女性摆脱封建束缚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贾府的衰败意味着封建体制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曹雪芹著
[2] 王瑜. 林黛玉形象摭谈
[3] 黄锦群.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
[4] 田爱兴.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5] 龙朔. 浅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陈诺楠(1997.09― )女,浙江杭州,本科,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潘文彬(1988.08― )男,浙江杭州,硕士,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试论林黛玉的爱情世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要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在这奇缘的牵引下,与贾宝玉相识、相知、相恋,任由情感的浪潮将自己淹没。综观她的前世今生皆为一个情字:从前世的绛珠仙子还泪报恩,下凡于世,到今世在自家私塾也“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再至后来与宝玉相爱的她,更是一往情深且至死不渝,她对于情的痴可谓世间难得。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因情而生的黛玉,亦为情而活。可以说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回顾两人情感之路,其实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是在儿童伴侣的日常生活中深植起来的。年幼的他们同枕而憩、抓痒说笑、坦然闲谈、天真无邪、两小无猜,无任何做作之处。正当两个孩子昼则同行同止、夜则同止同息,如胶似漆时,不想忽然来了个薛宝钗,而且她还有一个金锁,而宝玉有一块玉,正应了“金玉良缘”的征兆。也就有了黛玉看见宝玉在宝钗房中鉴赏金锁时,说的一句“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其潜台词是说“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一个宝钗呢?”黛玉的“小性儿”便从这里萌芽了:别人劝宝玉不吃冷酒,黛玉感到你为什么先前不听我的劝告呢?别人分宫花给各位姑娘,她感到大家挑剩的才轮到我。宝玉身上悬挂的荷包被小厮们尽行解去,她误以为连自己送的也随意给了别人,又开始变恼。后见宝玉戴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时,她又愧又低头不语。愧的是用小心眼揣度误会了你;气的是你为什么不早说明,让自己失态。而宝玉此时也是委屈得恼了“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得给我东西……”黛玉也是越发声噎气堵,矜持转而为羞愧,转而为恼怒,种种纠结转为泪下潸然。这就是黛玉典型式的恋爱,于无礼之中含着些许恋爱时女子的娇气和对宝玉的深深眷恋。虽是冤案,但冲突却是孩子气的,无伤大碍。随后不久又有了十九回的静日玉生香: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鬼话,像这么纯美的场景在宝黛恋爱史上也是少有的。
自幼惯于孤独的黛玉,除宝玉之外不觉得需要别人之存在,而宝玉却不太孤独,身边永远围绕着许多女子,他们二人相处很少没有第三者闯入,尤其尴尬的是“一语未了,人说宝姑娘来了”。宝钗不但长得美艳妩媚,常使宝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更使黛玉多了一层担忧。所以纵然在明朗的童年之恋中,黛玉也常感到被扰害和需要防范的痛苦。很快黛玉便跨入了迂回痛苦的恋爱第二期。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两个小伴侣不觉已成了少年,他们的年龄、身体、智慧都在发育,对于感情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童年式的相处,而是要求心灵上的沟通。于是《西厢记》这类的传奇故事启发了黛玉,她会把一部《西厢记》一气读完,“只管出神,心里还默默记诵。”只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不过越当情欲诱力加强,越意识到礼教束缚的严紧。黛玉表现出的更是爱悦的极端:在人多的场合暗敲宝玉;人少的场合闹猜忌矛盾;独处时见落花流泪,听艳曲惊心。
此时的黛玉感到面前似有两个情敌:一个是美貌端庄的宝姐姐,一个是形神爽朗的云妹妹,而宝玉也在这艳彩缤纷中眩惑,黛玉在形势威胁下战栗。她惯于以自己的尖刻语言穿过宝玉去“射击”情敌,凡黛玉和宝钗湘云的抵触,在形式上总会变成宝黛冲突。宝钗生日贾母请戏子唱戏祝贺,黛玉因此事向宝玉发牢骚;元春赏赐众姐妹礼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黛玉也向宝玉发牢骚。因此宝钗、湘云存在他们身边一天,他和宝玉的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和谐。
在婚配命定的时代,“金玉之论”当然是公认的权威,黛玉哪能不畏惧?她常常旁敲侧击对宝玉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其实这更是黛玉心底的凄恻之声。偏巧史湘云又有个金麒麟,与宝玉在清虚观收藏打算送给湘云的那只相似。恋爱中的女子心思本就细密,何况黛玉生着七巧玲珑心,她怕宝玉和那些外传野史里的才子一样,皆因小玩物与他人结合,所以她来到窗外窥视,听到的却是宝玉推自己为唯一的知己,金玉良缘的宿命论在宝玉心中不值得一提。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 竟气得昏厥过去。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其次,林黛玉常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初探�——研究性课程成果报告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一个成功的人物塑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不仅具有感性的语言、理性的思索,更在于它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当属林黛玉了。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却开始不欣赏她了。林黛玉在当代失去生命力了吗?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奉城高级中学的八位同学确立了这一课题,既为释疑,又想要从中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审视当代人的审美观。下面就请大家跟随着我们,来感受我们研究中的点点滴滴……�一.我们的疑问——课题的确立�高一上半学期,我们的语文老师布置我们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可自由选读一本。于是有一半同学选择了阅读《三国演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水浒传》、《西游记》,只有少数同学阅读《红楼梦》。而且不光是男孩子不爱看《红楼梦》,女孩子中爱看的人数也不多,问他们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不喜欢那个哭哭啼啼的林黛玉,有位同学甚至轻蔑地说:“林黛玉?现在谁还谈林黛玉!”看到这种状况,我们不由地产生疑问:《红楼梦》中这位最光彩夺目的林黛玉难道在当代中学生中失去魅力了吗?怀着好奇心,我们确立了这个课题。二.初次的合作——制订计划�俗话说,制订一个好的计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课题确立了,我们八位同学推选了王婷婷同学为组长,邀请我们的语文老师张华老师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接着就开始着手制定研究计划。经过共同的探讨,我们确定了初步的研究计划。说是初步,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计划一定会作调整,以达到更为细致和完善:�我们的计划(初步)�一.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对林黛玉的欣赏程度并分析原因,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通过资料的搜集,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二.研究方法:1.调查法2.文献研究法三.研究进程与分工:3月:完成准备工作(全组同学),问卷调查(高春贤、方正);4月—5月:资料搜集(邵彩燕、王婷婷),调查访谈(刘叶);6月:资料整理与分析(周贺凯、宋利明);7月:写出研究报告(顾燕)。(注:各项分工只是确定了负责的同学,具体实施时可全组一起参与。)�三.小小的挫折——两份调查问卷�我们的研究是从问卷的设计开始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对林黛玉的看法,我们研究的第一步是问卷调查。因为没有设计过调查问卷,我们的第一份问卷发下去回收率很低,即使回收的也有很多是敷衍了事。迈出的第一步就受到挫折,虽然有些失落,却也使我们变得更加理智。我们全组人员一起讨论问卷失败的原因,我们发现问题不明确,答卷者要表述的文字过多是这份问卷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重新设计了这样一张问卷:1、你是从何途径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原著( ) 电影电视( ) 其他( )2、你喜欢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吗?喜欢( ) 一般( ) 不喜欢( )3、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你更欣赏谁的性格?林黛玉( ) 差不多( ) 薛宝钗()4、你赞同林黛玉追求爱情的方式吗?赞同( ) 不知道( ) 不赞同( )5、你认为林黛玉的悲剧主要是她的性格造成的吗?是( ) 不知道( ) 不是( )6、请就你了解的简单地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这回,我们先在自己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实施可行后,我们对全校高一至高三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出了2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192份,我们对这192份问卷进行了整理和归纳,结果如下:问题12345选项原著电影电视其他喜欢一般不喜欢林黛玉差不多薛宝钗赞同不知道不赞同是不知道不是人数百分比226216113257163549282151511336我们发现,随着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发展,学生对原著,特别是古典名著的阅读是贫乏的,所以也无法从历史、原著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对林黛玉性格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小心眼等性格特点上;同时也显示,当代中学生审美观的变化,“病态美”已不再受宠。�四.静静地感受——阅读原著�当我们热火朝天地准备收集资料时,指导老师问了:“你们原著看完了没有?”一个问题把我们问懵了。是呀,我们八位同学中仅一位同学看完了小说,四位看过一部分,其余也是从电影电视或戏曲上了解林黛玉的,根本没有发言权,还谈什么研究人物呢?“还是看看原著吧!”于是我们静下心来读完了《红楼梦》,虽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没有其他小组活动得“轰轰烈烈”,可我们却对林黛玉有了自己的一份感受。�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想起了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流露,要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必须首先理解作家。”为了进一步地理解人物,我们又阅读了有关曹雪芹的资料,包括他的家族历史、生平经历和思想情感等等。�五.精彩的世界——网上搜集资料�要研究这个课题,资料的选择、搜集非常重要。一开始,我们主要从学校的图书馆去收集信息,可发现从中获得的信息既少又陈旧;我们也去书店查阅资料,可搜集到的资料毕竟有限,最后我们的资料主要是从因特网上获得的。�我们向本校的信息技术老师请教了在网上搜集信息的方法,这样,我们就面对了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因特网了。运用搜索引擎,我们搜索到了上万条有关《红楼梦》的信息。在如此巨大的信息库前,我们有些手足无措。经过指导老师的帮助,我们逐渐学会了搜集资料:�1.要尽量搜集这样的资料:一是新的文献,因为新的文献比旧的文献资料更新、更全面、更可靠;二是不但要搜集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观点不一致的材料,可以比较分析。2.在搜集资料时,最好两三位同学一起,这样有助于我们边搜集边探讨资料的价值。3.为了更好地利用搜集的资料,必须做好资料的记录工作(如文摘卡)。六.艰巨的任务——专家访谈�在搜集了比较充分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后,我们带着几个问题访问了对《红楼梦》颇有研究的老师。因为没有采访过老师,一开始我们显得有些胆怯,在门外张望了一会儿,最后鼓足勇气,让表达比较清晰,胆子比较大的刘叶、邵彩燕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唉,看来做小记者还真难!这里我们摘录了采访的部分谈话:�问:我们的许多同学都不太喜欢林黛玉的性格,认为不及薛宝钗的豁达大度,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答:首先肯定林黛玉的性格是有弱点的,但我们又要看到她的性格是由于她的身世和当时的社会决定的。寄人篱下的命运,孤高自许的本性,造成了许多好象是不必要的“多疑”、“多愁善感”,比之薛宝钗的“豁达大度”显得不受欢迎,但林黛玉性格中最为可贵的是她的真率,这是“会做人”的薛宝钗所无法比拟的。�问:林黛玉深爱着贾宝玉,但为什么要用眼泪和争吵去伤害对方呢?�答:其实这是她传达爱的方式,不仅仅是“虐人”,也在“虐己”;不仅仅是她,也是贾宝玉传达爱的方式,只是林黛玉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红楼梦》的作者写宝黛恋爱最深刻,也是特殊之处,就是他描绘出他们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灼热,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这种传达爱的方式是由于当时的时代决定的,一般青年男女常为了缺乏传情方式而苦恼,他们只能有无声的渴望、过敏的猜疑和浪费的争吵。这种传情方式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七.走近林黛玉——我们的结论�我们阅读了原著,搜集了充分的资料,结合专家的谈话,我们逐渐走近了林黛玉:我们认为当代中学生对林黛玉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他们对林黛玉性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小心眼等性格特点上,这是他们不欣赏她的主要原因;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因为随着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发展,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是贫乏的、浮躁的,所以也无法从原著的角度去感受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物,也对当前提高中学生的古典名著阅读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显示,当代中学生审美观的变化,“病态美”已不再受宠。�我们更感受到林黛玉这是曹雪芹用血和泪,用全部的人生体验塑造的美的化身。她不仅有着秀美的容貌,还有着卓越的诗歌天才,“凹晶馆连词”、“葬花词”、“绢上题词”,充分展示了她的诗歌天分;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单纯而热烈,“惟黛玉不阻其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她的性格更为真率,想哭就哭,想恼就恼,比那大方得体却城府极深的薛宝钗显得尤为可贵;她也有缺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过分猜疑,小心眼儿,尖酸刻薄,可我们认为这不影响她的美,或者说这更增添了她的美。谁能说白璧微瑕这不是一种美呢?谁又能说人物性格的丰富这不是一种美呢?�可这种美却被那个时代毁灭了。在隐隐的喜乐声中,我们目睹了美的毁灭。林黛玉所有的生存希望就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那个社会拿走了她的爱情,也拿走了她的生命。那么美的被毁灭不是对这个社会最好的批判吗?她也有挣扎,可她的挣扎因为她的出身,因为所处的时代而显得那么地无奈,正如我们语文课文《祝福》中祥林嫂的挣扎,“逃、撞、捐、问”那么得无力,而这种无奈的挣扎也更加深了对这个时代的批判。“人物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由林黛玉的悲剧我们认识了那个时代,而她的悲剧又给她的人物形象增添了一分凄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因为她丰富的性格内涵,震撼人心的悲剧而引起人们不断阅读、赏析、思考、讨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八.知识之外的收获——体会和反思1. 同学们说“课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历时半年多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初探》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这次的课题研究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发展了我们的多种能力:�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懂得了要从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不少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活动培养了我们实践的能力;在对文献资料的搜集中训练了我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还提高了我们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一份问卷设计的失败,调查时遭受别人的拒绝,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本次活动更让我们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要完成这一课题,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整个小组一起努力,才能成功。�或许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幼稚的,但我们在研究中体会到了研究过程中的快乐和充实,它将永远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 指导老师说“课题带给我们的是反思”。说真的,在研究型学习方面我也是一个新手,可面对着同学们诚挚的邀请,满怀希望的眼神,我还能拒绝吗?我知道我首先应完成角色的转变,我不再是一位居三尺讲台之高的教师,而是同学们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了担当好这个角色,我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如:怎样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如何展开调查,怎样写结题报告等等,同学们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因而我感谢我的学生。�从这次活动中,我感受到中学生课题的研究重在过程。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对于林黛玉的探讨也各有各的见解,同学们的研究和专家相比还比较幼稚、肤浅,但是他们享受到了过程的快乐,获得了课堂上所无法给予他们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他们的投入、执着、团结令我深深地感动,也引起了我这位担任教学工作的老师的反思: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呢?作为这几位同学的班主任,我以为已了解了每一位同学的性格,可只有在充当他们的指导老师后,我才发现他们各自张扬的个性,学习之外的潜能,这是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实现的呢?无疑,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大为有益的。�九. 参考文献《〈红楼梦〉大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蒋和森《林黛玉论》�《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入门指导》,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外在之凄美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人物形象之具体分析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当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了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既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且靠后”了,而且“饮食起居,一如宝玉”。的确,在荣国府里谁曾受到过这样的宠遇?怜爱已经达到至高的程度了。荣国府里的人们,谁不对这个“举止言谈不俗”的姑娘,投过来尊敬的、热络的目光?不仅如此,那个使她一见之后便发生异样感觉的表兄,又与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其亲密处,“亦较别个不同”……还是启开了那绝代悲剧的序幕?复杂的生活现象,首先就是为我们展开了这样的“人生之谜”。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样谨小慎微地做人,也许自有它的好处吧?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但是,命运仿佛恶意地拨弄着她,不久她的父亲又死去了。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这时她已经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前来投靠贾府的亲戚了。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许”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但是,这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随声歌颂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原是不宜流于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看来,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如果她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但是,这个少女不能认识得更多,她把这种命运的不能解除,都归因于自己的没有家。于是,她害上了无可解除的思家的忧郁症。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看来,这个外祖母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的“万般怜爱”着她;她的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的确,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好亲戚的门里,有什么必要,这样念念不忘于自己的伤痛呢?要是换上另外的一个人,不是早已感到幸运吗?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林黛玉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制度。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万贯,身值万贯”等等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形。因此,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竖立起来,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立足的地方。失去家的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处,但是私有社会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而且,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那许多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等等,每天每日在荣国府的围墙里面、在林黛玉的身边发生着。面对着这种情形,连那个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蕙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难道在那许多势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无长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来?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个家庭里的正式成员,又何尝能够安下心来呢?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种感受,在林黛玉这个外来人的身上自然就更要加深一层了。实在说来,人们恭敬她,只不过是因为恭敬太上权威的贾母。同时,别人所给她的这种疼爱,既然可以慷慨地施舍,当然更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收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果然如此?是的,要是非等到别人露出脸色,才开始感觉到仰人鼻息的悲哀,这已经几乎是每一种人都可以达到的“品格”了。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找来的毫无根据的痛苦。倒是透过了她的这种多疑和敏感,让我们看到了,那一社会是具有着一种甚么样的魔力!它可以隐秘地、曲折地折磨着一个人,并且把一个人损伤以后,甚至会使你觉得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尽管《红楼梦》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艺术情境乃至复杂的思想意义,在文化和审美价值上确实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高出一层,但它仍然是小说,是一般文人可以随意谈论的对象。胡适开创的新红学要求对与小说有关的一切进行历史考证,而像曹家故实、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脂批等等都是相当专门的的课题,不是任何学人都可以轻易问津的。新红学提升了红学的地位和水准,却也使红学越来越精英化了。无论如何,红学只是一门专业学术,谈红容易,研究红学却不容易。但49年后,《红楼梦》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度还出现了不少业余红学家、“工农兵红学家”。 红学与20世纪之间的“与”不是一般的连接词,因为红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红楼梦》的研究、评论,而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气氛中建构之“学”。不但19世纪红没有红学,21世纪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也不会是20世纪式的“红学”。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20世纪的开始。80年来,有关“五四”的解释,使它本来的多声复义及幽微隐蔽愈益清楚地呈现出来。但无论如何,“科学”与“民主”作为“五四”的公开旗帜和实际主题,迄今仍得到充分肯定。当然,两大主题的命运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科学高歌猛进而民主仍有待努力,民主的曲折无疑是因为政治斗争被置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
1. 关于红楼梦的诗句赏析 关于红楼梦的诗句赏析 1. 红楼梦句子摘抄及赏析 1、“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句仿佛点出了整部红楼梦的主题。在大观园中的各色青春美好的女儿们,就像春天里美丽的花儿,尽情绽放着自己的人生。 然而“春天”很快就过去,贾府很快衰亡。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死的死,流散的流散,念佛的念佛,甚至被卖为娼妓。 就好像春天过去后花儿的凋零。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书中的宝钗就是这一种人情练达之人,她是如何考虑问题的,如何处理问题的,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和家人,对长辈,对朋友,对仆人和丫鬟们,这一干事等就是她的“人情干练”。 3、(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 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4、“满纸荒唐言”,指《红楼梦》全书;言,文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庭琐事,尤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遭遇悲惨的女性形象,这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描写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使得《红楼梦》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个另类。 5、“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双丹凤眼,两条柳叶形状的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身形苗条,体态风流妩媚,谓体态俊俏美好,苗条。面容娇美动人,威严之色不露于相貌,红唇美艳还没有开启,就先听到了她的笑声。 2. 红楼梦诗词解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 ’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 3. 红楼梦经典语句赏析 红楼梦是诗词宝库,就撷起几句典型与君共赏:1、(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 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2、(第三十四回)题帕三绝句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难?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赏析:黛玉在“神魂弛荡”的情况下半夜爬起来写的这诗,因宝玉托晴雯。 4. 红楼梦诗词赏析 2009-02-07 举报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鉴赏】 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 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 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 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 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 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诗词鉴赏】 社长李纨评这首诗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 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 “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 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颦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我们这样分析这首诗,不是说宝玉已经预知了未来,而是说曹雪芹为宝玉拟作这首诗时,有意暗示了这些内容。其他人的诗亦与此同。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 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您正浏览的文章《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七》由第一范文网()整理,访问地址为: 我也看了,主要是对海棠诗隐喻意义的分析,不是字面翻译,就不引用了,需要的话,搂主自看吧
还行,挺好的,谢谢
这样不是没有什么意义了吗?
展卷《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此时,我不禁惊叹雪芹先生那既工精巧细致,又善斫石裂鼓的如椽巨笔。那笔下汹涌而出的沧桑巨变、轰轰烈烈固然令我钦佩不已,而那一丝丝款款流动的低吟浅唱则更在我掩卷静思时久久萦绕于心。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而其中的一人却能在人们原本已难平静的心绪中再荡起一个更大的涟漪———那便是晴雯。她美丽、聪明、能干,特别不同于一般丫头的是,在她身上很少奴性,她不甘受侮辱、受损害的地位,处处要显示出她作为人的自尊、自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钗册时,打开的第一本便是晴雯的,那判词上写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心"指的正是她对自身价值、独立人格的追求及她的高洁的品格;而这"身"则是指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她作为奴婢的卑贱身份。这"心"与"身"的无法弥合的差距,便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悲剧性矛盾冲突。 《红楼梦》中的晴雯不但容颜美丽,而且聪明伶俐,有着高洁自尊的品性,朴素的平等观念和坚贞不屈的反抗性格,还有着对宝玉纯洁的心和真挚的爱。这份纯洁无瑕的爱让晴雯的形象更加美丽感人。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奴隶与奴才同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们在性格上却有着明显的分野。正如鲁迅所说:"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扎,以至于实行挣扎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1]晴雯虽是宝玉房中的丫头,但是她在与宝玉的相处中,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心比天高"。晴雯很珍视与宝玉在平等基础上的友谊,正因此,她受不了宝玉在不知不觉中摆出的主人面孔,常常要以她的伶牙俐齿讥讽一番。对这一点,袭人看得很清楚,她曾蓄意挑拨似地对宝玉说:"你这个人,一天不捱他两句硬话村你,你再过不去。"其实,袭人哪里知道宝玉恰恰看中的是晴雯毫无奴气的率直之言。由"跌扇"到"撕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宝玉与晴雯的那种精神与情感上的亲近。宝玉参加宴会归来,因金钏儿被逐,又因挨了宝钗的讥讽,心中闷闷不乐,偏偏此时晴雯上来为宝玉换衣时失手跌折了扇股,宝玉便借此出气,责备晴雯为"蠢才",并训斥了一番。就当时宝玉的心情来说,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习惯于和宝玉平等相处的晴雯听来,却大觉反感。所以她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这意激词切的语言,抒发出晴雯的一腔怒气。他之所以和宝玉有着密切的友谊,绝不因为他是"二爷",相反,正是宝玉不摆"二爷"的架子,让她感觉到精神上的平等,而现在宝玉却一反常态,这就让晴雯格外生气。偏偏这时袭人又赶来劝架,并护着宝玉说了句:"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平时就看不惯袭人曲意逢迎、笼络顺从的奴才相,此时更是夹枪带棒地揭露他们的阴私:"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料这些话又激怒了宝玉,于是他更以主子的身份说晴雯人大心大,要回王夫人打发她出去,"晴雯听了这话,不觉越伤心起来"。晴雯的伤心,是因宝玉挫伤了她的自尊心,损害了他们之间那种平等相处的友谊。而这种真情也只有宝玉能够省悟,于是便有了紧接着的"撕扇"这一《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此时的宝玉满怀歉意,比平日更显得谦和和宽容,他对晴雯说:"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这里的隐含之意实际上是"只要你高兴就成"。没想到晴雯果真痛快利落地几下撕碎了宝玉的扇子,接着又撕碎了宝玉从麝月手中抢过来递到她手中的扇子。伴随着"嗤"、"嗤"、"嗤"的响声,他们二人都放声大笑。在这笑声中,宝玉趾高气扬的主子身份消失了,晴雯也为自己找回了尊严。在宝玉的连声叫好中,晴雯的自由个性和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可和尊重,而宝玉也正是从晴雯任性放纵、敢作敢为的行动中认清了晴雯不同凡响的心志与魄力。于是,他们在笑声中和解,在笑声中成为心灵上志同道合的知己。实际上,经过这场风波,晴雯与宝玉在精神情感上更加接近了,他们的友谊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是吗?在宝玉挨打之后,为向黛玉赠绢子以明心志,宝玉想着法子支开袭人,而将这一"机密"任务交给了晴雯。的确,在大观园中,除了潇湘馆中的林妹妹,宝玉最信得过的也只有爽直明快、任性而为的晴雯。 晴雯也以自己纯洁真挚的情感来回报宝玉的友谊。
可能格式不是很正规,我自己写的,说不定对你有帮助。《红楼梦》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一朵艳丽的花朵,是一首悠扬的歌曲,是一杯醇厚的杜康;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好的小说离不开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那蘅芜君——薛宝钗。薛宝钗,一位名门闺秀,她的才气与智慧甚至远远胜过当时的七尺男儿。这一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极具才气。“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红楼梦》对于薛宝钗的判词。他身为名门闺秀,饱读诗书,极具才气。你看她的《咏白海棠》“珍重珍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玉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焉得愁多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昼已昏。”这含蓄浑厚,岂是一般女子所有?你再看她的《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的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细腻与豪迈又岂是一般人所得?将薛宝钗与谢道韫相比,可真不输呢。你再看她的临场作对,哪一个不让人佩服呢?这“才女”的头衔,可是稳稳的落在她的头上了。当然这与她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他虽然家境饮食,但却没有因此而荒废学业,而是用良好的资源来学习知识。这才是她成为“才女”的关键啊。当然薛宝钗对于知识也绝不贪心,就像他全歼林黛玉那样,应该自己学的知识,绝不落下,不应该自己学的知识也绝不涉足。成熟稳重。薛宝钗是一个成熟稳重,识大体的人。着成熟稳重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她平易近人,对于贾府中的任何人他都平等对待。连最不受欢迎的赵姨娘,薛宝钗都将哥哥捎回的礼物分给她一份,对她不友善的林黛玉,她也事事想着她,下人周瑞家的去看望她,她亲切称呼其为“周姐姐”,并与她攀谈。其次,她心胸宽广,不与他人斤斤计较。宝玉和黛玉合起伙来欺负她,林黛玉在他们家出乱的时候讥讽她,她都忍了。难道她不会生气吗?当然会。只不过她识大体,不想林黛玉那样耍小家子气罢了。最能体现她成熟稳重这一点就是与宝玉成亲。她知道宝玉不爱她,她知道婚礼办得不得体,但这一切她都没有说什么,她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成婚后,宝玉天天为黛玉和悲哭,她再伤心也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因为她知道贾家已经不能再起事端了。还有,她处理事情很冷静。哥哥薛蟠打死了人,薛家慌作一团,是她井井有条做准备,如何救人,如何才能减轻罪名,如何才能能安抚对方家属。金桂自杀诬陷香菱,也是她镇定地安排了一切。她冷静、不慌乱,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是她成熟稳重的表现。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薛宝钗是一个成熟又稳重的人。不张扬。薛宝钗不仅满腹诗书,也极具处事才能,但她不张扬,不炫耀。王熙凤小产生病,宝钗和探春李纨一起处理贾府事务,她只是协助他们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不争不抢,不出风头,她很好地处理了贾府中老妈妈的杂事,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但她并没有像王熙凤那样,在大观园中大肆宣扬,依旧低调稳重。宝钗的生日从来不想铺张浪费,她的闺房竟比丫环的还要素净,仅有几本平时看的书而已。宫里下放的礼品,同龄人中,她与宝玉的最厚,她也不大肆宣扬,只是自己默默收下算了,更可见她淡然,不张扬的性子。纵然薛宝钗有千般万般的好,可还是逃不过悲剧的结局。他自小父亲去世,哥哥不争气,只得和母亲哥哥寄人篱下,凭着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操持这个不完整的家庭,在别人面前风光无限,可这其中的苦楚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最悲哀的是,她连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终身幸福,都被别人葬送了,被迫嫁给了不爱自己又痴呆的宝玉,好似终于熬出头,宝玉中了状元,自己有了宝玉的孩子,可那狠心的宝玉扔下她出家了。哎,她有她的苦楚,她的不甘,她的委屈,可那又能怎么样呢?她自己做不了主,她无法决定和改变这一切。她也是很可怜的啊!这一切都是由封建社会决定的,封建社会的观念是“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只有听从得份。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宝钗的悲剧。这不仅仅是宝钗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也是我们读者的悲剧。已经不复存在的封建制度,到底残害了多少人呢?到底是多上像宝钗这种乐观开朗的人变得悲剧呢?结果,恐怕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吧?
建议写红楼十二钗以及香菱,晴雯,袭人,鸳鸯等人的性格以及命运的分析在当今社会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