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学现有教职工47人,专职教师35人。其中专职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其余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学位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在教学改革上大胆创新,提倡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在科研上,已发表多篇论文和著作,获得省社科联、教育厅和学校多个科研项目,有的论文被海南省社科联评为一等奖。教师名录胡勇,男,Victoria University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双硕士,现任财经分院院长助理,主管分院教学管理工作。帅先富,男,湖南大学国际贸易博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现任财经分院会计系副主任.发表学术论文4篇、合著1部、参编教材2章。吴彩莲,女,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财经分院工商系副主任。《<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内容评析》发表于《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第9期。《审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的现实选择》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07年第10期。张永起,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讲师。2008年,获得青年教师进步奖;译著:《生物股票投资宝典》,《美国生物股票投资指南》夏冬艳,女,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1.牛丽文,夏冬艳,任立媛.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型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6,23(3)2.牛丽文, 夏冬艳, 张袆恺.粗集理论在精品课程评选中的应用.华章, 2007,(3)3. Niu Li-wen, Xia Dong-yan. Application of RS Theory in Researching Insider Control Problem.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4.牛丽文,张进,夏冬艳.股份公司业绩评价战略指标体系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2(2)。高东方,男,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流动”到“稳定”》。陈洋林,男,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1.参与安徽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课题《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风险问题研究》(课题号:ACJR001);2.2007年3月在《合作经济与科技》上发表论文《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问题的思考》;3.2007年8月在《北方经济》上发表论文《中央银行独立性之比较借鉴》;4.参与《货币银行学》教材编写与总纂(徐英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5.参与第四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同导师合作论文入选。(《我国金融安全预警原理的思考》);6.论文《中国大陆地区高额外汇储备影响的研究》入选2008年1月于中国台湾淡江大学举行的“2007海峡两岸财金趋势研讨会”,此论文拟发表。王进,男,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论行政比例原则》,发表于《法治论坛》第7辑,花城出版社;《加入WTO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发表于《辽宁财专学报》2002年第5期,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出版。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1983年5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5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6600多人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校有广州和佛山三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三水校区坐落在三水森林公园旁。现有校舍约7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952.7万元,图书552余万册(含电子图书);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1851项。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3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8人、副高职称教师404人,656人具有博士学位;有硕士生导师294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1人;拥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2支省级教学团队、4支省级科研团队、5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聘任“南岭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16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1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3人入选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4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16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是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2017年,学校与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协议,共建国际商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佛山研究生院、佛山现代服务业研究院以及现代服务业孵化和创新创业基地等“四院一基地”,突出实践创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国际化三个办学特色。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4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金融、税务、保险、审计、法律、出版、工程、会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4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广东地方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与审计治理研究院;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智库——华南商业智库;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2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87项,省部级项目357项,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1项。在《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48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39篇;出版各类著作211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 66位专家教授被聘为省市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应急管理顾问和省市人大立法顾问、财经顾问等。 学校先后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广州市社科联共建“广州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与广东省国税局、地税局共建校政协同创新平台“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与广州合锦嘉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南沙自贸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基地,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全国首个校政合作的税务干部进修学院,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广东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清远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东莞虎门镇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东莞电子商务研究院,与广东省税务学会、博智税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财税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广州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研究院,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广东财经大学瑞华审计研究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共建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广东财经大学工作站,与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建广东省反垄断执法与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翻译教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了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区域/领域/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政产学研”集成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广东鸿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一点车金融研究院,与广东省美术设计装修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开平市、新丰县、广西贺州市等地方政府和多个行业、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打造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为支撑,充分借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 着力构筑教学与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平台:持续实施“专任教师海外访学工程”,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佩斯大学站和西澳大学站,分批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出席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参加课程学习或业务培训。 着力构筑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平台:立项建设9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类项目;建成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教育交流中心和国际化教育项目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心。 着力构筑应用型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与国(境)外70多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实施各类国际化教育项目;创办了3个中外合作本科实验班;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海外实践教学平台”德国基地、新西兰基地、意大利基地和阿根廷基地;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院校和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着力构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化交流平台:港澳台学生教育工作初具规模;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不断打造具有学校品牌和特色的计划外国际教育与培训项目体系,稳步扩大计划外国际化办学规模;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德语培训和德语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
主要有: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等。其中,暨南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含笔试、口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中山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华南师范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华南理工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60分;汕头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广州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广东药科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60分;广东工业大学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湛江师范学院最低分要求为报读专业综合考试200分,研究生英语考试50分。
目前,广东省内的哲学考研分数线最低的学校是东莞理工学院。该学校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学院,也设立了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往年的考研成绩和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东莞理工学院哲学专业的分数线相对较低,适合去考研分数较低的同学报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选择学校时,不仅要考虑专业的分数线,还需要考虑师资力量、学校实力、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另外,考生在选择学校时还要注重就业前景,不要只顾着追求考研录取而忽略了学业和就业的发展前景。
广东财经大学的出版专硕报录比为1:8,即每个招收1名博士生,招收8名硕士生。
1.北京印刷学院录取情况:2020复试分数线-192全日制进入复试98人,最高分228分,最低分192分;拟录取77人,最高分228分,最低分192分。推荐理由:北京印刷学院会计硕士的实力不算强劲,名气在名校云集的北京也一般,但由于地处北京,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多,这所院校比较适合打算去北京发展的同学。2.上海海事大学录取情况:2020复试分数线-200全日制共计拟录取50人,最高分237分,最低分201分。推荐理由:上海海事大学会计硕士是2019年新增高校,2020复试分数线与2019年持平,整体录取难度也与院校实力基本对等。3.重庆理工大学录取情况:2020复试分数线-2052019年联考录取91人,最低分204。2020年会计专硕一共拟录取100人,联考拟录取85人,推免拟录取15人。推荐理由:一是会计专业是重庆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在重庆的认同度还较为高;二是在这一专业竞争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现阶段而言还算作相对好考一点的了。重庆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算不上高的,大部分220就早已稳了,可是许多金融类的学校220仅仅过复试分数线的边沿,像四财一贸,220基本陪跑。4.广东财经大学录取情况:2020录取最低分-2232020年进到考研复试106人,最后录取96人,含士兵计划3人。录取中最低分223分,最高分265分,均分234分。考研复试比例1.1:1。2019年录取72人,含士兵计划3人,士兵计划中有两位为调剂生。拟录取中最低分220分,最高分256分,均分235分。推荐理由:广东财经大学是由广东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一同建设的高等院校,以法律和商科为教学特点的名牌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做为一所财经类院校,课程整体实力还是不错的。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会计专硕通过人数是比较多的,均值在80人上下。录取均分在236上下,复试比例也不是特别高。广东省做为经济发展强省,另外教学资源也比较丰富,广财的总体考研难度归属于中等水平偏下的位置。假如同学们准备在广东工作的话,广东财经大学是很非常值得报名的。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录取情况:2020年进到考研复试133人,最后录取112,含士兵计划2人。复试比例1.18:12019年进到考研复试138人,最后录取91人,含士兵计划1人。拟录取中最低分197分,最高分265分,均分241分。考研初试报录比1.51:1。推荐理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专硕每一年的录取人数都很多,实际录取比拟招生人数多一点,录取均分在242上下。广外考研复试不太刷人,2020年考研复试比在1.1-1.5:1上下。强烈推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要是因为它招收多、考研复试刷人并不大。会计专硕这一专业最容易考研复试不合格,由于考研初试简单,院校会很注重考研复试,例如西南财经大学的该专业,在19年,复试淘汰比例达到了10:1,对外经贸也超过了5:1。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一所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以及工学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该院校以发展财经类专业为主,学校在经济领域方面获得大量学术成果。专插本又被称为“第二次高考”,是专科生拿本科学历的重要方式,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作为专插本院校之一有什么专业可以选择呢?以下是专业具体信息。院校专业专业类别招生计划数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会计学文科类7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市场营销文科类4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文科类2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行政管理文科类4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科类18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英语外语类2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科类2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金融工程文科类2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电子商务文科类2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开设的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其中大部分属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会计学作为该院校的王牌专业之一,招生人数非常多,有70个招生名额。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在经管类专业投入了大量教学资源,其中还有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等知名科研机构,为社会上不断输送优秀人才。专插本报名即将在每年的1月份开始,距离报考还有一段时间,考生需要提前了解清楚报考政策信息。专插本报考只能够选择一所院校,并且考试有一定的难度,考前辅导班是备考的一个好选择,可以帮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自己。更多专插本院校信息和考前辅导班详情欢迎从猎考网了解!
1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 本科 财经 2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 本科 财经 3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 本科 财经 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 本科 财经 5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广东 本科 财经 6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高职(专科) 财经 7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广东 高职(专科) 财经 8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 高职(专科) 财经 9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 高职(专科) 财经 10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高职(专科) 财经 11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 高职(专科) 财经
社会科学类
《学术前沿》《东南学术》《社会科学家》《湖北社会科学》《理论导刊》《重庆社会科学》《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领导科学》
财经管理类
《外国经济与管理》《统计与决策》《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经济问题》《经济纵横》《预测》《行政管理与改革》《管理现代化》《理论探索》《科技进步与对策》《会计之友》《财会通讯》《中国注册会计师》《金融发展研究》《南方金融》《武汉金融》《西南金融》《区域经济评论》《技术经济》《生态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价格理论与实践》《价格月刊》《建筑经济》《企业经济》《对外贸易实务》《科技管理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教育科研类
《高教探索》《科技导报》《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成人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1983年5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5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6600多人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校有广州和佛山三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三水校区坐落在三水森林公园旁。现有校舍约7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952.7万元,图书552余万册(含电子图书);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1851项。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3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8人、副高职称教师404人,656人具有博士学位;有硕士生导师294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1人;拥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2支省级教学团队、4支省级科研团队、5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聘任“南岭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16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1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3人入选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4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16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是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2017年,学校与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协议,共建国际商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佛山研究生院、佛山现代服务业研究院以及现代服务业孵化和创新创业基地等“四院一基地”,突出实践创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国际化三个办学特色。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4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金融、税务、保险、审计、法律、出版、工程、会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4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广东地方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与审计治理研究院;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智库——华南商业智库;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2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87项,省部级项目357项,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1项。在《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48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39篇;出版各类著作211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 66位专家教授被聘为省市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应急管理顾问和省市人大立法顾问、财经顾问等。 学校先后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广州市社科联共建“广州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与广东省国税局、地税局共建校政协同创新平台“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与广州合锦嘉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南沙自贸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基地,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全国首个校政合作的税务干部进修学院,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广东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清远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东莞虎门镇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东莞电子商务研究院,与广东省税务学会、博智税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财税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广州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研究院,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广东财经大学瑞华审计研究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共建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广东财经大学工作站,与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建广东省反垄断执法与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翻译教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了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区域/领域/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政产学研”集成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广东鸿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一点车金融研究院,与广东省美术设计装修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开平市、新丰县、广西贺州市等地方政府和多个行业、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打造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为支撑,充分借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 着力构筑教学与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平台:持续实施“专任教师海外访学工程”,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佩斯大学站和西澳大学站,分批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出席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参加课程学习或业务培训。 着力构筑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平台:立项建设9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类项目;建成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教育交流中心和国际化教育项目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心。 着力构筑应用型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与国(境)外70多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实施各类国际化教育项目;创办了3个中外合作本科实验班;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海外实践教学平台”德国基地、新西兰基地、意大利基地和阿根廷基地;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院校和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着力构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化交流平台:港澳台学生教育工作初具规模;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不断打造具有学校品牌和特色的计划外国际教育与培训项目体系,稳步扩大计划外国际化办学规模;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德语培训和德语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1983年5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5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6600多人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校有广州和佛山三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三水校区坐落在三水森林公园旁。现有校舍约7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952.7万元,图书552余万册(含电子图书);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1851项。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3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8人、副高职称教师404人,656人具有博士学位;有硕士生导师294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1人;拥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2支省级教学团队、4支省级科研团队、5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聘任“南岭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16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1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3人入选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4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16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是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2017年,学校与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协议,共建国际商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佛山研究生院、佛山现代服务业研究院以及现代服务业孵化和创新创业基地等“四院一基地”,突出实践创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国际化三个办学特色。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4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金融、税务、保险、审计、法律、出版、工程、会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4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广东地方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与审计治理研究院;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智库——华南商业智库;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2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87项,省部级项目357项,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1项。在《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48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39篇;出版各类著作211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 66位专家教授被聘为省市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应急管理顾问和省市人大立法顾问、财经顾问等。 学校先后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广州市社科联共建“广州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与广东省国税局、地税局共建校政协同创新平台“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与广州合锦嘉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南沙自贸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基地,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全国首个校政合作的税务干部进修学院,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广东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清远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东莞虎门镇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东莞电子商务研究院,与广东省税务学会、博智税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财税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广州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研究院,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广东财经大学瑞华审计研究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共建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广东财经大学工作站,与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建广东省反垄断执法与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翻译教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了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区域/领域/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政产学研”集成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广东鸿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一点车金融研究院,与广东省美术设计装修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开平市、新丰县、广西贺州市等地方政府和多个行业、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打造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为支撑,充分借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 着力构筑教学与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平台:持续实施“专任教师海外访学工程”,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佩斯大学站和西澳大学站,分批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出席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参加课程学习或业务培训。 着力构筑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平台:立项建设9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类项目;建成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教育交流中心和国际化教育项目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心。 着力构筑应用型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与国(境)外70多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实施各类国际化教育项目;创办了3个中外合作本科实验班;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海外实践教学平台”德国基地、新西兰基地、意大利基地和阿根廷基地;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院校和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着力构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化交流平台:港澳台学生教育工作初具规模;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不断打造具有学校品牌和特色的计划外国际教育与培训项目体系,稳步扩大计划外国际化办学规模;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德语培训和德语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
当然是广东财经大学更好!
学校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重点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9年起,学校连续5年进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CSSCI来源期刊发文统计百强榜,稳居全国财经类院校前10名、广东高校前6名。《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2002年,学校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希望帮助到你,欢迎追问。欢迎采纳!
参考文献:1.《中国高铁时代的新生活》,作者:李康平,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2.《高铁时代下的城市交通规划》,作者:戴帅,程颖,盛志前,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工作的开始——高速铁路施工新技术》,作者:李向国等,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4.《高速铁路技术》,作者:李向国,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5.《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原理》,作者:胡一峰,李怒放,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6.《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作者:李群湛,连级三,高仕斌,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7.《高速铁路桥梁施工技术与装备》,作者:张晓炜,智小慧,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8.《高速铁路运营组织》,作者:赵鹏,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9.《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作者:文妮,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0.《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管理技术》,作者:赵国堂,李化建,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1.《京沪高速铁路系统优化研究》,作者:张曙光,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2.《高速铁路振动及噪声测试技术》,作者:张洁,林建辉,高品贤,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3.《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作者:李映红,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4.《高速铁路概论》,作者:李学伟,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5.《高速铁路施工技术与管理》,作者:岳祖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