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特点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特点方法论文

如何让一个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心理学,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心理学巧妙地运用在教学方法之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学的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认知心理学与物理教学》

摘 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该理论认为,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重点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关键词:现代认知心理学 学习论 教学论 迁移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用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要关心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当今世界上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都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根据的。我们研究物理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各国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新发展和学习他们的新成果。本文想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做个简介,以期对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简介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少心理学家看到研究认知、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开始了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派,叫认知心理学派。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派。它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拒绝研究人的感性认识,认为心理反应是外界刺激的函数,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认为一切反应都是刺激的结果,把人的心理水平降低到动物的心理水平,因而心理学内部的理论发展发生了矛盾。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继承,具体表现为既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发展。行为主义为了研究人的刺激反应规律,曾设想构成一种“有意识的机器”表明人的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把人设想成机器,把人看成是有意识的计算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刺激,还受目的的指导。同时现代认知心理学还继承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观察行为入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强调了采用实验室受控制的实验观点与方法,依靠实验去类比真实世界,事先有系统地引进动因,根据反应推证出人的认知过程的规律。

2.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做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人对刺激的反应,要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换活动实现。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用计算机进行类比和模拟,认为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把信息看作符号加工系统,把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行动看作计算机的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那样构成了完整信息加工系统。它根据计算机的设计程序来分析人的思维规律,认为使用科学手段主要不是去观察、改变或塑造人的外部行为,而是去分析人的认知程序结构和规律。

它之所以能取得心理学的突破性进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由于它冲破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禁锢,抛弃了“凡经验不能证实其真伪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的观点,使心理学从只研究外部行为,转向研究内部心理机制,从行为主义强调研究“没有心理”的心理学,转变到重视认识的过程研究,把研究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认为行为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把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现象,排除了意识成为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它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探求者,人在发生外显行为时有其内部原因,明确以研究人的认识的高级过程为对象,揭示了人的思维规律,使心理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与教学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

1.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

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即每个人认识世界都以一个遗传性的图式为基础。如果对所遇到的事物加以同化,就丰富了原有的图式,引起了图式的量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图式或建立新图式,以求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叫顺应,它将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以遗传性图式为出发点,利用同化、顺应来达到平衡,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2.现代认知学派教学论

首先提出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是学生本身的智能因素:即认知结构,智能的差异,动机与人格。二是非智能因素即情境外因:教师、教材、班集体、社会影响。这些诸多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其次现代认知派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原理与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普遍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因而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天地。物理学的学科迁移已屡见不鲜,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等。在研究方法上,物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如心理实验、社会试点等。因而如今在大家都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突出抓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比起其他学科来有更大的意义,而迁移能力又可为其他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利于塑造、培养学生迁移的认知结构呢?

1.改革教材,促进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知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有利于简化知识,以便突出那些最具生命力、最活跃、最有价值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具体来说,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首先要使学生把握住知识的组成与框架,以便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其相互关系和来龙去脉,这样才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再者,要有清晰的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清楚,学生才可能做到扩深和展开,如全部经典物理学就是按照因果关系展开的。同时要注意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体现,以上所述处理得好将会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如能形成一部有独特知识结构的新教材,对物理教学的改革将有重要的价值。

2.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人们习惯也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实验归纳的方法。这是必要的,也有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全部的推理方法。同样要看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不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和培养,就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3.教学中要注意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知识的迁移既表现在纵向的迁移,也表现在横向的迁移。纵向的迁移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深度上,物理教学中传统的习惯都比较注意追求知识的深度,而且认为有了深度就可以带动广度,因而有忽视知识间的联系的倾向,表现在物理教学中过于追求严密、完整和定量化,过于强调要掌握好概念、规律本身,对于它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有所忽视。因而在物理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的是加强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及章节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促进横向的迁移,达到以知识的广度促进深度的目的。

4.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的逻辑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是分结构有规律的,同时强调人的知识也是有逻辑结构的。真正抓住物理学习的逻辑结构,知道物理学是怎样由概念、规律组成了理论体系,对于促进这种理论的迁移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心理学的论文2500字

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自我报告法、神经生理学方法 ;信息加工、连接主义两个比较流行

xzilong 其实,这个问题的含义:信息加工心理学心理信息处理“?这个疑问似乎广泛和心理是相当广泛的,大概也可以看出,”认知心理学“流派满足您的“胃口”。 “信息加工心理学”,属于一种类型的“认知心理学”,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性质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 / a> 简单来说,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比喻: (神经)(知觉)(思考)(记忆)(摘录)受体 - 效果 - 处理器 - 内存设备 - 运行显示(输入)(接收)(编码整理)(存储)提取输出 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分解信息处理的某些阶段,输入从刺激到反应分解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通常使用反应时间的方法,即通过测量所需要的时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与其他进程的关系,以确定其性质。 > 假设一个人投射到屏幕上看到的字母“E”,如果投影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看看有什么看法是不瞬间,投影很长一段时间,如5毫秒,那么人们将看到的东西,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知觉产生,但尚未??发生的区分,投影长度的时间,足以让人们看到这封信不是O或Q,但不E或F或K,那么这个人有区别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可以判断识别,一些区分只是看东西所需的时间。这一切都表明的看法是累积性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 计算机信息加工心理学提供了最方便的比喻 - 人脑比作一台电脑,人类的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多个操作中的符号的作用,存储的信息的处理仍是符号的形式,结构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流程图)或“箭头框模型(框和箭嘴模型),可以在视觉上表示为。人类的大脑是信息处理系统,它可以被输入,物理符号的表征信息编码,存储,提取,复制,传输,完成这个过程是一系列不同的加工任务和加工阶段由不同的认知结构完成这些相对独立的认知结构的前部和后部的连接,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是类似人类大脑的“机器”的人工智能机器内。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写信给和交流,相互鼓励!

作业要自己找,ok?!

认知心理研究特点论文

如何让一个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心理学,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心理学巧妙地运用在教学方法之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学的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认知心理学与物理教学》

摘 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该理论认为,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重点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关键词:现代认知心理学 学习论 教学论 迁移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用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要关心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当今世界上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都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根据的。我们研究物理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各国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新发展和学习他们的新成果。本文想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做个简介,以期对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简介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少心理学家看到研究认知、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开始了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派,叫认知心理学派。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派。它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拒绝研究人的感性认识,认为心理反应是外界刺激的函数,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认为一切反应都是刺激的结果,把人的心理水平降低到动物的心理水平,因而心理学内部的理论发展发生了矛盾。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继承,具体表现为既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发展。行为主义为了研究人的刺激反应规律,曾设想构成一种“有意识的机器”表明人的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把人设想成机器,把人看成是有意识的计算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刺激,还受目的的指导。同时现代认知心理学还继承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观察行为入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强调了采用实验室受控制的实验观点与方法,依靠实验去类比真实世界,事先有系统地引进动因,根据反应推证出人的认知过程的规律。

2.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做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人对刺激的反应,要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换活动实现。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用计算机进行类比和模拟,认为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把信息看作符号加工系统,把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行动看作计算机的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那样构成了完整信息加工系统。它根据计算机的设计程序来分析人的思维规律,认为使用科学手段主要不是去观察、改变或塑造人的外部行为,而是去分析人的认知程序结构和规律。

它之所以能取得心理学的突破性进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由于它冲破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禁锢,抛弃了“凡经验不能证实其真伪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的观点,使心理学从只研究外部行为,转向研究内部心理机制,从行为主义强调研究“没有心理”的心理学,转变到重视认识的过程研究,把研究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认为行为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把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现象,排除了意识成为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它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探求者,人在发生外显行为时有其内部原因,明确以研究人的认识的高级过程为对象,揭示了人的思维规律,使心理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与教学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

1.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

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即每个人认识世界都以一个遗传性的图式为基础。如果对所遇到的事物加以同化,就丰富了原有的图式,引起了图式的量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图式或建立新图式,以求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叫顺应,它将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以遗传性图式为出发点,利用同化、顺应来达到平衡,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2.现代认知学派教学论

首先提出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是学生本身的智能因素:即认知结构,智能的差异,动机与人格。二是非智能因素即情境外因:教师、教材、班集体、社会影响。这些诸多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其次现代认知派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原理与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普遍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因而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天地。物理学的学科迁移已屡见不鲜,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等。在研究方法上,物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如心理实验、社会试点等。因而如今在大家都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突出抓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比起其他学科来有更大的意义,而迁移能力又可为其他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利于塑造、培养学生迁移的认知结构呢?

1.改革教材,促进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知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有利于简化知识,以便突出那些最具生命力、最活跃、最有价值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具体来说,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首先要使学生把握住知识的组成与框架,以便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其相互关系和来龙去脉,这样才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再者,要有清晰的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清楚,学生才可能做到扩深和展开,如全部经典物理学就是按照因果关系展开的。同时要注意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体现,以上所述处理得好将会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如能形成一部有独特知识结构的新教材,对物理教学的改革将有重要的价值。

2.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人们习惯也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实验归纳的方法。这是必要的,也有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全部的推理方法。同样要看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不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和培养,就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3.教学中要注意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知识的迁移既表现在纵向的迁移,也表现在横向的迁移。纵向的迁移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深度上,物理教学中传统的习惯都比较注意追求知识的深度,而且认为有了深度就可以带动广度,因而有忽视知识间的联系的倾向,表现在物理教学中过于追求严密、完整和定量化,过于强调要掌握好概念、规律本身,对于它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有所忽视。因而在物理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的是加强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及章节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促进横向的迁移,达到以知识的广度促进深度的目的。

4.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的逻辑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是分结构有规律的,同时强调人的知识也是有逻辑结构的。真正抓住物理学习的逻辑结构,知道物理学是怎样由概念、规律组成了理论体系,对于促进这种理论的迁移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心理学的论文2500字

威胁一些儿童认知的特点,规律怎样改进这些方法?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摘要: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多,心理问题已明显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如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成为各级政府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多种角度进行了原因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途径 方法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5 亿人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病”, 未来10 年, 由于工作、恋爱、社会关系、学习等的压力, 心理疾病将严重困扰我国青年。同时, 每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因“心病”出现异常行为的报导屡见报端。在高等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已显得非常紧迫了。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 而且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 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很有必要, 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健康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健康的涵义和标准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 ②健康的情绪;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健全的人格; ⑤积极的意志品质; ⑥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其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适应性问题 包括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对学业的适应、对经济状况的适应和对生活自主性的适应。进入大学后 ,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 ,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 ,心理冲突多 ,情绪起伏大 ,在实际生活中常出现诸多矛盾。如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幻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当对这种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不安、孤独感超过限度时会产生心理问题 ,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的适应常常会出现问题 ,表现为学习不得法、考试焦虑、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 ,一旦考试的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表现出不自信 ,情绪低靡 ,甚至厌学等。另外,由于大学生涉世较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易产生清高、愤世嫉俗等情绪,甚至于产生破坏行为。 2、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 ,人际交往面拓宽了 ,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易引发人际冲突 ,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际心理障表现为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并无力执行妥善解决,也有一些同学为找不到知己而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3、情绪问题 由于过分紧张 ,大学生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 ,大悲大喜 ,大起大落 ,时而积极情绪占据主导 ,时而被消极情绪主宰 ,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等。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的尝试期。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比一般的青年更为理性、敏感、开放、有能力和有个性,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喜欢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的事物,并敢于尝试,而且社会对其期望、要求也较高,大学生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但一旦遭遇学业、就业、择偶等事关一生和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挫折时,极易受到打击,轻者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重者厌世轻生。总的说来,影响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变革、科技进步 ,正在转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政治气候的多变 ,中西文化的冲突 ,各种思潮的涌入 ,诸种矛盾冲突对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强烈和复杂。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多元、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等等 ,当这些展现在心理结构还相当稚嫩的大学生面前时 ,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还无法使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出现心理失衡是很难避免的。加上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 ,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单是就业的形势就令大学生感觉到困惑,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2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141万,2003年达到234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再加上民办院校以及上年未就业的76万毕业生,这一年毕业生的数量达到500万左右,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大关,达到413万人,比上一年增加75万人,2007年高校的毕业生更是接近500万。与上述情况相对就的是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岗位数量明显不足,就业岗位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我国可提供的劳动岗位4000万个,平均每年为800万个,而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就占800万个就业岗位数量的一半以上。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进入梦想中的大学殿堂,而走出去的时候面对的却可能是“失业”,使得“温饱问题”成为了他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特殊群体很难不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 ,竞争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进等 ,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 ,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 ,这种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化 ,会使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受到强烈冲击 ,加之我国许多机构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社会的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多 ,以及社会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等 ,均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 ,原有的优越感、美好的理想在为我的利益法则面前遭到拒绝 ,自负和浮躁受到竞争法则的轻视 ,这种失落感极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社会变革因素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根据系统论观点 ,系统内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系统内的其他部分就要相应地进行变革调整,不然就会引起系统内部的混乱和失调。社会系统是如此,人这一系统也是如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更是如此。当他们原有的心理定势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思想状况、态度情感、意志活动等个体内在诸因素来不及协调,那么个体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若社会或学校中的某些部门、某些人没能作出相一致的调整 ,那么个体就会与社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 ,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尚未形成可以宣泄解脱这种不安和焦虑的方式 ,因而易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混乱、空虚、压抑或紧张、无所适从感。 (二)学校因素 1、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开始为期4年的人际关系。大学里,新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其个性差异更显突出。面对着与自己性格、志趣、习惯、爱好都不尽相同的新同学,他们不清楚该怎样与之和睦相处,也不懂得如何理解别人。再加上一些同学第一次生活在寄宿制的环境中,不习惯于小集体的生活,不愿为集体的规则约束,于是矛盾产生了。还有一些同学沉浸在对老朋友的怀念中却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交往,有较强烈的戒备心理,因此易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境地,产生严重的陌生感及自我孤独感。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适应,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 2、性与恋爱 大学生正处在异性相吸的灼热阶段,他们喜欢与异性交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是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对待恋爱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没有确立正确的恋爱观,三角恋、单恋、失恋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恋爱心理:如爱情至上心理、尝试心理、从众心理等。一旦这些“心理”出现障碍,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调,严重的导致心理疾病。大学生在性心理问题上,集中表现为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态度,对自身的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出现性焦虑、性恐惧。另外,社会上一些非法的淫秽出版物屡禁不绝,有些大学生接触了这些不健康的刊物、书籍,产生不健康的性幻想,甚至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这些不正常的性交往常常给大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感染性病,有些女同学甚至要付出流产的代价,严重影响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长期缺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学校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给高校教育埋下了诸多隐患。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近年来发生的"硫酸泼狗熊"、"铊中毒"等一系列大学生不良个案中,多数都是因为学校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不够,使得这些看似优秀的年轻人发生了严重的人格偏差。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一直在探索改进,但仍然摆脱不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许多大学里出现的心理辅导站,其实是建立在德育辅导的前提上,而对于如何以很科学和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大学生这一心理弱势群体,为迷惘苦恼的大学生编织一张心理健康的保护网,却仍然是缺乏考虑和实践的。 (三)家庭因素 1、 经济问题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特别是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总体数量在不断增加。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 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靠勤工俭学甚至负债来维持学习和生活。进入大学后, 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 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比如刻意的模仿和盲目的攀比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消费对于来自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至产生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甚至产生犯罪。 2、 父母期望值的压力 当今社会 ,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 ,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 ,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 ,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 ,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 ,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四)个体因素 1、学习问题因素 多同学考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心理失落首先是因为竞争对手变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学里,多数过去的“尖子”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对自己进行整体否定。其次表现为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中学时,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详细讲解和具体辅导,自学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而在大学,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手段,除了听课,从老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外,自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而且还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之大学的考试方法比较灵活等,这些变化往往使那些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学生遇到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2、早期经历及人格因素 一般而言,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其后的发展总要受到既往经验的影响。早期经历虽成为过去但通过只是、经验的不断拓宽,身心的不断发展,他们回重新解释和评价既往的早期经历,这对重新塑造自我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属于青年的一部分。他们同样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受到各种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都负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前教育开始,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彻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的情况下,由于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导致相当多的同学心理保健意识缺乏,对心理健康不重视。许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却不自知,或者是知道但无法摆脱,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较少。这除了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外,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有误解,仿佛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人都会戴上一顶“不正常、有问题”的帽子,有些同学甚至不敢选修心理教育的课程,还有些同学则是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什么,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咨询来解决。所以,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作广泛宣传是该项工作能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稳、做细,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应该由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同时,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为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必须建立集教学、科研、心理咨询三大功能于一身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调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是团委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以兼职为主。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匮乏。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政治辅导员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还要重视对班主任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通过课外的各种活动以及可利用的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可以组织如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可以组织开展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周”,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正面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达到自助与助人的目的。(四)日常性的自我调节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进行日常性的自我调试。第一,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新的追求目标所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想轻松轻,不进行目标规划,从而造成理想缺损,结果在大学里浑浑噩噩,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适应新的环境后,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第二,尽量使生活规律化,积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研究表明, 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对保养身心、消除疾病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还应做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要保持心态的平衡,遇到问题,应不断进行心理调试,始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第三,转移注意力,用积极的方式自我宣泄。转移注意力,是有助于摆脱心理困境的。如抑郁时,可积极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如打球、散步、找朋友谈谈心等。时间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外出旅游。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理环境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总之,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波动的情绪,以乐观、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境,使自身的心态保持平衡。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商品社会,机会不会白白送上门,人的心理随时会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挫折和失败。瞬息万变的信息要求我们能准确把握信息各诸方面,有能力占有信息、利用信息,全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我们有同国内各种人士进行交流的机会和可能,这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阅历和在各种环境中从容自如的应变力。复杂的社会需要健全的个性,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完善自我,肩负起21世纪建设祖国的重任。

论文简述认知心理学研究特点

认知讲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加工,有个公式S-O-R,S是事件,O是认知加工,R行为反应。

研究对象:认知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问题解决等)研究特点: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环境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两个,一是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二是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认知心理学,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广义指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

狭义相当于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即采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当时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记忆和思维这类认知过程作过思索。除了哲学思想的影响外,还可以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及与邻近一些学科交叉渗透的影响来考察。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论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测验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研究方法的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者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观察者所带来的“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被观察者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调查需要大量实验对象,实验对象需要无特殊性,普遍性等。例如一些街头调查问卷。

实验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例如一些动物实验。

个案法:

比较特别,针对某一个人进行深入的记录与调查,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同时并不有大众性,方法比较古老。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介绍

心理学知识分享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等。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2、实验法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4、测验法

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5、临床法

用实验方法去研究抑郁精神错乱等精神障碍问题是很困难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实验在道德上令人难以接受,或者是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个案研究来获取信息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扩展资料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2、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3、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4、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学

护理学论文研究对象和方法

其实,护理学研究的对象更多的就是对专业知识的一些嗯理论,然后进行怎样护理病人以及常规的打针用药

护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科学,护士素质是护士职能的核心,护士应具备适合其职业范围的素质,其良好的素质体现在政治品德、业务水平、言语神态、文明礼貌

护理论文范畴有护理学研究对象、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护理学专业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护理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等。

试验研究类论文一般为原创性研究,在护理期刊中比较常见,多有基金项目支持。可以是试验性研究、类试验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主要报道护理新方法、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利用各种指标进行评估,为护理新方法、新技术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

临床经验类论文在护理期刊发表论文中占比较高,是对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经验和体会的总结和论证,强调工作中的要点、经验、教训。主要为一些专科护理,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等,不设对照。

护理论文:

护理论文护理论文是以护理科学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为指导,经过科研设计、实验、观察取得第一手资料再经归纳分析及必要的统计学处理而撰写成的护理科技文章或运用第二手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护理科技文章。简言之护理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护理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所谓应用性就是论文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益。它包括理论应用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在理论应用方面好的护理论文能开拓人们的思路启发人们对某一方面问题有新的见解为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提供钥匙。在实际应用方面好论文论述的问题可直接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护理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6.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动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