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供水管网漏损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供水管网漏损论文参考文献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1] 雅砻江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效益和影响定量研究及调控机制(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 50639070, 2007-2010)[2] 水库运行对下游河道岸边带植被演替的影响(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50879086, 2009-2011)[3] 气候变化作用下湖库藻类种群结构演替及其适应性管理(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0920105907, 2010-2012)[4] 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长江口环境与生态安全/变化环境下长江口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和机理(973课题,2010CB429004, 2010-2014)[5] 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蓝藻水华生态灾害评估及防治对策(973专题,2008CB418104,2008-2009)[6] 水分驱动下的海河流域生态演变机制与修复机理(973专题,2006-2011)[7] 农田生态系统多目标协调方法和模型(973专题,2005-2010)[8]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系统与工具包开发(863重大项目课题,2009AA06A418,2009-2011)[9]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场预警技术(863重大项目子课题,2007AA06A405,2008-2010)[10] 滇池大清河河口水质净化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河口水质净化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河口水面水质净化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863水环境重大专项子课题,2005AA6010100401,2006-2008)[11] 海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海河流域北运河水系水环境实时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国家“十一五”水专项,2009ZX07209-001,2009-2011)[12] 东江水污染系统控制与水生态健康成套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东江流域水污染系统控制实时数字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流域产污汇污模型、入河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及重要参数率定(“十一五”水专项子课题,2008ZX07211-10-02,2008-2010)[13] 东江水污染系统控制与水生态健康成套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东江流域水污染系统控制实时数字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东江水环境容量计算与日最大污染负荷动态分配(“十一五”水专项子课题,2008ZX07211-10-04,2008-2010)[14] 城市综合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城市供水管网系统漏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十一五”科技支持子课题,2006BAB17B03,2006-2010)[15] 污水处理场氧化沟流场模拟(“十一五”科技支撑专题,10/10万元)[16] 跨国界(俄罗斯)流域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布置研究(国家公益性研究项目课题, 2008-2009)[17] 漓江生物栖息地演变及鱼类监测技术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00801051,2008-2010)[18] 唐山市南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唐山市发改委,2007-2008)[19] 唐山市陡河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控预警系统研究(唐山环保局,120/120万元,2008-2009)[20] 供水管网水质模拟和监控优化方法研究(北京科委项目,2006-2007)[21] 北京市中心区供水管网漏失监测和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北京自来水集团,2007-2008)[22] 漓江生物栖息地演变和预测(广西“十一五”重点项目,30/30万元,2006-2008)[23] 奥运村排水积水预警系统(“08办”重点项目,2006-2008)[24] 全国水生态环境调查与修复(水利部项目, 2007)[25] 密云水库曹家路小流域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北京科委课题,20/35万元,2006-2008)[26] 太湖外源营养盐排放通量及负荷估算模型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项目专题,2008-2010)[28] 京津地区水环境通量及其模型研究(中科院重大项目专题)获奖及荣誉:[1] The 2nd prize of ‘Dayu Award’[2] ‘100 Talen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代表论著: 特邀发言[1] Chen, Q., 2002.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nd Fuzzy Logic in Modelling Harmful Algal Blooms. Invited Lecture in 1st EU HABES Project Workshop. 14 - 22 June, 2002, Helsinki, Finland[2] Chen, Q., 2003. Modelling of Suspended Solid Concentrations and Water Column Irradiance in Marine Harmful Algal Blooms Forecasting. Invited Lecture in 2nd EU HABES Project Workshop. 8 - 14 March, 2003, Gothenburg, Sweden[3] Chen, Q., 2003. Integrated numerical and data driven modelling of marine aquatic ecosystem. Invited Lecture in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4] Chen, Q., 2005. Ecological Aspects in Coupled 1D2D Surface Flow Modeling. Invited speak in the 4th CTWF Forum, November 15-18, 2005, Zhuhai, China[5] Chen, Q., 2007. Rule-based cellular automata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ecohydraulics modeling. Invited speak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s in Hydroinformatics, June 4-7, 2007, Niagara Falls, Canada.[6] Chen, Q., 2008. Some praxis in catchment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Invited speak in the 1st IWA YWP Conference, December 8-10, Gwangju, South Korea[7] Chen, Q., Li, W., 2009. Analyses and modelling of aging induced pipe leakages in Beijing city. Invited speak in the World City Water Forum 2009, Aug. 18-21, Incheon, South Korea期刊论文[1] Chen, Q., Mynett, A.E., Minns, A.W., 2002.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automata to modelling competitive growth of two underwater species C. aspera and P. pectinatus in Lake Veluwe, Ecological Modelling, 147: 253-265[2] Chen, Q., Mynett, A.E., 2003. Integr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iques with heuristic knowledge in a fuzzy logic modelling of eutrophication in Taihu Lake, Ecological Modelling, 162: 55-67[3] Chen, Q., Mynett, A.E., 2003. Modelling Phaeocystis globosa Bloom in Dutch Coastal Waters by Decision Trees and Nonlinear Piecewise Regression. Ecological Modelling, 176: 277-290[4] Chen, Q., Mynett, A.E., 2003. Effects of cell size and neighbourhood type in a cellular automata based prey predator model.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11: 609-625[5] Chen, Q., Mynett, A.E., 2004. Comparison of spatial patterns between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simul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IAHS Red Book, 296: 363-370[6] Chen, Q., Mynett, A.E., 2004. A robust fuzzy logic approach to modelling algal biomass,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42: 303-309[7] Mynett, A.E., Chen, Q*., 2004. Cellular automata as a paradigm in ecological and ecohydraulics model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305: 502-512, Springer-Verlag Press[8] Chen, Q., Mynett, A.E., 2006. Forecasting Phaeocystis globosa Blooms in the Dutch Coast by an Integrated Numerical and Decision Tree Model.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 9(3): 357-364[9] Chen, Q., Mynett, A.E., 2006. Hydroinformatics Techniques in Eco-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Hydroinformatics, 8(3): 297-316[10] Chen, Q., Mao, J., Li, W., 2006. Stability Analysis of Harvesting Strategies in Cellular Automata Based Predator-Prey Model.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173: 268-276, Springer-Verlag Press[11] Chen, Q., Mynett, A.E., 2006, Modelling Algal Blooms in the Dutch Coast Waters by Integrated Numerical and Fuzzy Cellular Automata Approaches,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1): 73-81[12] Mao, J., Chen, Q*., Chen, Y., 2008. Three-dimensional eutrophica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to Taihu Lake,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 278-284[13] Chen Q, Ye F, 2008. Unstructured cellular Automata and the Application to Model River Riparian Vegetation Dynamic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5191: 337-344[14] Qu S, Chen Q*, Recknagel F, 2008. Cellular Automata Based Simulation of Random versus Selective Harvesting Strategies in Predator-Prey Systems. Ecological Informatics, 3:252-258[15] Chen Q., Tan K., Zhu C., Li R., 2009.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wo-dimensional water quality model for the Daqinghe River Mouth of the Dianchi Lak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1:313-318[16] Chen, Q., Ye, F., Li., W., 2009. Cellular automata based ecological and ecohydraulics modeling. Journal of Hydroinformatics, 11(3-4):252-265[17] Li, W., Chen, Q., Mao, J., 2009. Development of 1D and 2D coupled model to simulate urban inundation: an application to Beijing Olympic Villag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9):1613-1621[18] Ye, F., Chen, Q., Li, R., 2009. Modelling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evolution due to flow regulation of Lijiang River by unstructured cellular automata. Ecological informatics, doi:10.1016/j.ecoinf.2009.08.002[19] Li, R., Chen, Q., Ye, F., 2009. Modelling the impacts of reservoir operations on the downstream riparian vegetation and fish habitats in the Lijiang River. Journal of Hydroinformatics, (in press)[20] Chen, Q., Han, R., Cheng, Z., Qu, S., 2009. Individual-based modelling of fish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river downstream under flow regulation. Ecological Informatics (accepted).[1] 陈求稳, 2001.模式自组在水生态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太湖富营养化实例分析. 水利学报, 6: 91-99[2] 陈求稳, 欧阳志云, 2005. 流域生态学及模型系统. 生态学报, 25(5): 1153-1161[3] 陈求稳, 欧阳志云, 2005. 生态水力学耦合模型. 水利学报, 36(11): 1273-1279[4] 陈求稳, Mynett, A.E., 王菲2006. 软计算在生态模型中的应用. 生态学报, 26(8): 2594-2601[5] 颜淼, 陈求稳*, 2007. 重要水源地小流域水环境动态模拟及调控研究. 水利学报, 38(9): 1038-1049[6] 谭夔, 陈求稳*, 毛劲乔, 李伟峰, 2007. 大清河河口水体自净能力实验. 生态学报, 27(11): 4737-4742)[7] 陈求稳, 曲久辉, 刘锐平, 李伟锋, 2008. 北京市供水管网的老化漏失规律模型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 24(11): 52-56[8] 徐强, 陈求稳*, 刘锐平, 顾军农, 2008. 基于管网水力模型的独立计量分区优化. 给水排水, 34(3): 118-120[9] 徐强, 陈求稳*, 刘锐平, 顾军农, 2008. 北京市某区供水管网水质变化研究及模拟. 给水排水, 34(5): 102-105[10] 谭夔, 陈求稳*, 朱传保, 李若男, 2009. 滇池大清河河口二维水环境模型研究与应用. 环境科学学报, (3): 634-640[11] 叶飞, 陈求稳*, 吴世勇, 蔡德所, 2008. 空间显式模型模拟河流岸边带植被在水库运行作用下的演替. 生态学报, 28 (6): 2604-2613[12] 李若男, 陈求稳*, 蔡德所, 王洪梅, 2009. 一维二维耦合模型研究水库运行对下游河道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学报, 40(7): 769-775[13] 李伟锋, 陈求稳*, 毛劲乔, 2009. 北京奥运村洪水淹没风险模型研究. 科学通报, 54(3): 321-328[14] 李若男, 陈求稳*, 蔡德所, 王洪梅, 2009. 漓江枯水期水库补水对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学报 (在印)[15] 陈求稳, 程仲尼, 蔡德所, 吴世勇, 2009. 基于个体模型模拟鱼类对上游水库运行的生态响应. 水利学报, 40(8): 897-903[16] 李若男, 陈求稳, 吴世勇, 蔡德所, 王洪梅, 2009. 模糊数学方法模拟水库运行影响下鱼类栖息地的变化. 生态学报, (接受)[17] 陈求稳, 韩瑞, 吴世勇, 蔡德所, 2009. 基于个体模型研究河流调节对下游鱼类种群动态的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 (接受)[18] 陈求稳, 韩瑞, 叶飞, 2009. 水库运行对下游岸边带植被和鱼类的影响. 水动力研究与进展 A(接受)[18] Liu, X., Chen, Q., Zeng, Z., 2009. Soybean residues sequestration addected by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and the impacts on soil microbial characterstoics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Acta Ecological Sinica, (in press)[19] 颜淼, 陈求稳, 吴文强, 2009. 密云水库源区曹家路流域生态治理效果分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发稿中[20] 颜淼, 陈求稳, 吴文强, 2009. 曹家路流域面源污染的特征及规律. 中国水土保持, 9(4): 18-21[21] 颜淼, 陈求稳, 吴文强, 2009. 典型山区流域面源污染模型研究-以曹家路流域为例. 中国水土保持, (6): 33-35[22] 刘孝利, 陈求稳, 曾昭霞, 颜淼, 吴文强. 典型黑土区非点源污染控制途径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5:31-33[23] 刘孝利, 陈求稳, 曾昭霞. 黄土高原区基肥对农田土壤水肥和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10):25-29.[24] 刘孝利, 李凤民, 曾昭霞, 陈求稳. 黄土高原地区不同草地退耕模式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生态学报, 2007, 27(7): 2847 - 2855专著与合著[1] Chen Q., 2004. Cellular Autom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cohydraulics Modeling,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 London UK, ISBN: 90 5809 696 3[2] Recknagel F., Chen Q., 2008. Computational Ecology: Primer to Ecosystem Simulation and Forecasting. Sp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 (in press)著作章节:[1] Chen Q., 2008. Cellular Automata. Handbook of Ecological Modelling and Informatics, WIT Press, ISBN: 978-1-84564-207-5 (Chapetr 14)[2] Chen Q., Mynett A E., 2008. Rule-based Ecological Model. Handbook of Ecological Modelling and Informatics, WIT Press, ISBN: 978-1-84564-207-5 (Chapter 15)[3] Chen, Q., Mynett, A.E., 2008. Applications of Soft Computing to Environmental Hydroinformatics with Emphasis on Ecohydraulics Modelling. Practical Hydr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water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 ISBN: 978-3-540- 79880-4, P405-420 (Chapter 29)国际会议论文Minns, A.W., Mynett, A.E., Chen, Q., Boogaard, H.F.P., van den, 2000. A cellular automata approach to ecological modelling. In Odgaard, A.J., (ed.), Hydroinformatics 2000, Iowa, USA, 383-390Chen, Q., 2001.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automata to ecohydraulics modelling. Proc. XXIX IAHR Congress, Beijing, China, Vol X: 236-242Chen, Q., Mynett, A.E., 2002. A robust fuzzy logic approach to modelling algal biomass. In King, J. (ed.),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Flows for River Systems and the 4th International Ecohydraulics Symposium. Cape Town, South AfricaChen, Q., Mynett, A.E., Minns, A.W., 2002. Coupling of scales in finite state cellular automata with applications to ecohydraulics modelling. In: Falconer, R.A., Lin, B., Harris, E.L., Wilson, C.A.M.E., (Eds.), Proceedings of Hydroinformatics 2002, Cardiff, UK, Vol. 1, 500-506Chen, Q., Mynett, A.E., Blauw, A.N., 2002. Fuzzy logic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ling Phaeocystis in the North Sea. In: Falconer, R.A., Lin, B., Harris, E.L., Wilson, C.A.M.E., (Eds.), Proceedings of Hydroinformatics 2002, Cardiff, UK, Vol. 1, 722-728Blauw, A.N., Peperzak, L., Chen, Q., 2002. Modelling harmful algal blooms with fuzzy logic, with an example for Phaeocystis globosa in the Dutch coastal zone.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ful Algae. Florida, USAChen, Q., Mynett, A.E., Boogaard van den, H.F.P., 2003. A Hybrid Model for predicting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s off the Dutch North Sea Coast. In Qian, Z., Gao, J., (e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al, Hangzhou, China, 677-684Chen, Q., Mynett, A.E., 2004. Modelling algal bloom in the Dutch coast by integrated numerical and fuzzy cellular automata approach. In: Liong, S.Y., Babovic, V. (Ed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SingaporeChen, Q., Mynett, A.E., Teng, L., 2004. Integrated numerical and decision tree model of Phaeocystis globosa bloom in Dutch coast. In: Liong, S.Y., Babovic, V. (Ed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SingaporeMynett, A.E., Chen, Q., 2004. Integrated ecohydraulics modelling with application to marine eutrophication. The 5th International Ecohydraulics Conference, Madrid, Spain.Chen, Q., Mynett, A.E., 2004. Predicting Phaeocystis globosa Bloom in Dutch Coastal Waters. IAHR-APD Conference, Hong KongChen, Q., Mynett, A.E., 2004. Predicting Phaeocystis globosa Bloom in Dutch Coastal Waters. In: Lee, J.H.W., Lam, K.M. (Eds.),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and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AHR-APD Conference, Hong Kong, 811-817Mynett, A.E., Chen, Q., Babovic, V.M., 200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in environmental hydrodynamics: The role of expert knowledge In: Lee, J.H.W., Lam, K.M. (Eds.),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and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AHR-APD Conference, Hong Kong, 3-14Chen, Q., Mynett, A.E., 2005. Self organization feature maps for eutrophication analysis of Taihu Lake. In: Jun, B., Lee, S., Seo, W., Choi, 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XXXI IAHR Congress, Soul, South Korea, 571-580Chen, Q., Mynett, A.E., Li, W., 2005. Watershed Ec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to Miyun Reservoir Basin. In: Shan, H. (Ed.),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Chen, Q., Li, W., Mynett, A.E., 2006. Hydrological modelling of Yongding River for flood drainage by digital terrain model. In: Gourbesville, P., Cunge, J., Guinot, V., Liong, S., (Eds.), Hydroinformatics Conference 2006, Nice, France, 1667-1674Chen, Q., Mao, J., Mynett, A.E., 2006. Hydroinformatic techniques in eco-environmental systems modelling. . In: Gourbesville, P., Cunge, J., Guinot, V., Liong, S., (Eds.), Hydroinformatics Conference 2006, Nice, France, 2391-2398Huang, Y., Chen, Q., Zhang, L., 2006. Modelling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from watersheds with different landuse. In: Gourbesville, P., Cunge, J., Guinot, V., Liong, S., (Eds.), Hydroinformatics Conference 2006, Nice, France, 2637-2644Li, H., Mynett, A.E., Chen, Q., 2006. Modelling of algal population dynamics using cellular automata and fuzzy rules. In: Gourbesville, P., Cunge, J., Guinot, V., Liong, S., (Eds.), Hydroinformatics Conference 2006, Nice, France, 1040-1047Chen, Q., 2007. Advances in Ecohydraulics Modelling with Emphasis on Spatially-explicit paradig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EcoSummit.Li, R., Chen, Q., Mynett, A.E., Wu, S., Wang, H., 2008. Modelling of the flow changes due to reservoir operations and the impacts on aquatic ecosystem downstream.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AHR-APD Conference, Nanjing, China, Vol. VI:2272-2278Ye, F., Chen, Q., Cai, D., Mynett, A.E., 2008. Study on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dynamics due to reservoir operations through an integrate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AHR-APD Conference, Nanjing, China, Vol. II:405-410Chen, Q., Cheng Z., Han, R., Wang, H., 2009. An integrated water quality and individual based model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reservoir operations on downstream fish dynamics. Proceeding of the 33rd IAHR Congress, Vancouver, Canada, 6198-6205Li, R., Chen, Q., Wu, S., Wang, H., 2009.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to model fish habitat changes in the downstream of Lijiang River due to reservoir operations. Proceeding of the 33rd IAHR Congress, Vancouver, Canada, 6206-6213Wu, W., Chen, Q., Li, W., 2009. Modeling of Ecosystem Groundwater Level Based on Recovery Ancient Channel of Tarim River. Proceeding of the 33rd IAHR Congress, Vancouver, Canada, 3633-3640开发的共享版模型工具:[1] EcoCA: Modelling prey-predator dynamics by cellular automata, with broad functionalities.[2] LYC: modeling the competition and succession of different macrophytes in freshwater lakes by cellular automata.[3] FuzzHAB: fuzzy logic model for algal bloom modeling.这些模型软件由本人独立开发,并共享作为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在荷兰、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里使用,并随“Ecological Modelling and Informatics”一起出售。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相关设施的维修,当出现这些故障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维修处理,而且还应该对于用户增大节约资源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漏损。

要及时更换这些漏水的水管,同时也希望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然后国家也要进行管控。

需要维修人员及时对这些管道进行维修,另外每家每户在出现漏水的情况的时候,要及时汇报,及时进行维修。

恒压供水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前言第一章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分析 1.1 供水系统方案确定 1.2 变频供水系统构成确定 1.3 恒压供水系统的原理 1.3 变频供水系统分析 1.4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优点 1.5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的应用 第二章 硬件系统设计 2.1 气压罐部分设计 2.2 变频供水部分设计 2.3 硬件总设计 2.4 用水量计算及水泵的选型 2.5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取 2.6 PLC 安装位置确定 第三章 软件设计 3.1 程序设计方法选取 3.2 顺序功能图设计 3.3 PLC I/O 分配表 3.4 程序设计 3.5 变频器参数设置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有模板可以给你借鉴的!!!

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使给供水设计得到了发展的机遇。于是选择一种符合各方面规范、卫生安全而又经济合理的供水方式,对我们给供水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系统采用PLC进行逻辑控制,采用带PID功能的变频器进行压力调节,系统存在工作可靠,使用方便,压力稳定,无冲击等优越性。本设计恒压变频供水设备由PLC、变频器、传感器、低压电气控制柜和水泵等组成。通过PLC、变频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水泵机组运行状态,实现管网的恒压变流量供水要求。设备运行时,压力传感器不断将管网水压信号变换成电信号送入PLC,经PLC运算处理后,获得最佳控制参数,通过变频器和继电器控制元件自动调整水泵机组高效率地运行。供水系统的监控主要包括水泵的自动启停控制、供水压力的测量与调节、系统主管道水压的;系统水处理设备运转的监视、控制;故障及异常状况的报警等。现场监控站内的控制器按预先编制的软件程序来满足自动控制的要求,即根据供水管的高/低水压位信号来控制水泵的启/停及进水控制阀的开关,并且进行溢水和枯水的预警等。文中详细介绍了所选PLC机、变频器、传感器的特点、各高级单元的使用及设定情况,给出了系统工作流程图、程序设计流程图及设计程序。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传感器目录1前言11.1供水系统发展过程及现状11.2供水系统的概述21.2.1.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主要特点:21.2.3.恒压供水设备的主要应用场合:21.2.4.恒压供水技术实现:32系统总体设计方案42.1系统设计方案42.1.1系统控制要求42.1.2控制方案42.1.3运行特征52.1.4系统方案52.2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特点及选型72.2.1PLC特点及应用72.2.2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82.2.3.PLCCPM2A模拟量输入/输出单元122.3变频器选型及特点152.3.1ABB产品信息:152.3.2变频节能理论:152.3.3.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及控制参数选择:162.3.4.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优点及体现172.4远传压力表192.4.1主要技术指标192.4.2结构原理192.5系统控制流程设计202.5.1系统组成及作用202.5.2系统运行过程203软件设计243.1系统中检测及控制开关I/O分配243.2I/O地址及标志位分配表253.3流程图283.4程序设计:294.结论43致谢44参考文献45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设计 摘 要本文针对电站锅炉水位系统的特性,首先设计了几种PID控制器,将它们应用于一个实际锅炉水位系统来观察控制效果。理论及实验仿真说明,这类控制器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从而提出了模糊控制的方案,设计了三种模糊控制器并进行仿真及讨论。通过对所述控制器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讨论,表明模糊控制系统能够满足较高的控制要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控制方法。文章的最后,简要介绍了用MATLAB软件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编辑器设计的可视化仿真软件。它能直观的对比观察文章所述两类控制器的性能。关键词:锅炉汽包水位,PID控制,模糊控制,MATLAB 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1课题背景 12电站锅炉水位控制对象 22.1工艺过程概述 22.2汽锅炉汽包水位特性 22.2.1汽包水位在给水流量作用下的动态特性 32.2.2汽包水位在蒸汽流量作用下的动态特性 42.3锅炉汽包水位控制 52.3.1单冲量控制系统 62.3.2双冲量控制系统 62.3.3三冲量控制系统 63 锅炉汽包水位的PID控制 83.1 PID控制器概述 83.2 PID各类控制器对比 93.3锅炉汽包水位的PID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113.3.1常规PID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 113.3.2带前馈补偿的PID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123.3.3 PID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143.3.4 PID控制系统对被控对象的适应能力 154模糊控制算法 174.1模糊控制概述 174.2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184.2.1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84.2.2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184.3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194.3.1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194.3.2精确量的模糊化 204.3.3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214.3.4模糊量的判决方法 234.3.5论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选择 244.4锅炉汽包水位的模糊控制设计及仿真 254.4.1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254.4.2常规模糊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284.4.3改进的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294.4.4模糊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14.4.5模糊控制系统对被控对象的适应能力 315仿真软件设计 345.1程序及界面设计 345.2功能简介 356结论 366.1控制器调节性能讨论 366.2控制器抗干扰能力讨论 376.3控制器对被控对象的适应能力讨论 376.4 总结 39参考文献 40致 谢 41附录1 英文资料原文 42附录2 英文资料翻译 47

线损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Energy Efficiency 降损节能 台区线损异常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施文,浙江省金华市金东供电局 李牧,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摘要:该文针对线损管理实践中常见的若干台区线损率异常现象,着重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 关键词:线损率;台区;异常现象 中图分类号:TM7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0867201005-0047-02 位。1异常现象一 解决方法:严格进行所辖台区的全面考核。台区各分 某台区线损率连续数月异常增大,同时相邻台区的线 表的抄表率是否达到100;逐个核对各分表的数据,检损率明显较低甚至出现负值,台区之间线损率呈现“此消 查是否有用电剧变户,确认在抄表中没有出现漏抄、错彼长”互补的现象。 抄、估抄现象;复核营销系统数据,杜绝漏录、错录。 异常原因:台区内公用变压器与所供用户不对应。 加强抄表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开 此现象常发生在台区技改施工后,原因主要是:配变 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活动,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台区现场“变与户”对应关系不清晰。由于城镇台区低压 细化、量化考核抄表质量。线路多数采用地埋电缆,线路走向较为隐蔽,而老台区原 尽可能运用配变监察自动化系统对低压负荷的监控,电缆因故未挂标识牌或没有更新标识牌,一旦新增公用变 进一步完善营销系统营业分析功能,有条件的台区可采用压器各分表需要变更台区,容易因原始资料不全或电缆标 远抄集抄系统抄表。识不清晰,没有正确区分配电变压器与户表的隶属关系。 3异常现象三营销系统未及时根据实际“变与户”变动而更新相应信息,使营销系统保存的“变与户”对应资料与实际不符, 台区内原线损率长期正常稳定,短时间内线损率出现造成线损统计出现偏差。 较大幅度的变化,随后较长时期内在某一值附近排徊。 解决方法:对线损率异常的台区开展“变与户”对应 异常原因:公用台变总表、分表、TA错误接线或故关系的检查与核对。调用营销系统台区用户信息资料与原 障。始资料核对,现场实际采样核对,在营销系统内根据现场 除“变与户”不对应和抄表质量低下原因外,引发短采样结果更改用户信息。若现场台区“变与户”对应关系 时间内线损率较大幅度升高或下降的原因还有很多。常见不明确,且线路走向不清,可用DS-2018配变台区用户识 的有:季节性用电及临时用电、追补电量、用户窃电、公别仪逐户与变压器核对,能简单高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用台变总表与分表及TA错误接线或故障、表计及TA更换如没有配变用户识别仪,也可根据线路走向或地下电缆标 后用电量没有进入台区线损报表统计等。实际工作中以公识牌的指示逐一排查,必要时可通过“停电法”加以识 用变压器低压总表、因TA错误接线或故障造成计量不正别。现场核对确认后,应及时做好记录,正确无误录入营 确最常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因负荷上涨TA配置欠销系统,切实做好台区基础资料的管理工作。 合理所引发的计量不准。 解决方法:应检查以下几方面:是否有临时、紧急用2异常现象二 电电量未计入的台区,是否存在窃电现象,抄表是否到 台区某段时间内线损率变化幅度大,线损率总体不 位,台区内用户供电线路三相是否平衡。若线损率大幅度稳,异常波动频繁发生。 下降,应检查是否有临时性追补电量及囤积电量进入。上 异常原因:人为因素造成,通常是少数抄表员不按规 述原因检查无误排除后,可根据“较长时期徘徊在某一值定在抄表时间内到现场抄表,而是估抄或托人代抄,或者 附近”的现象,重点检查公用台变总表和用户的表计与 RURAL ELECTRIFICATION虽到现场但出现漏抄、错抄、估抄,甚至抄人情表等。此 TA运行情况,表计、TA接线有无错误和故障。另外值得外,每次抄表顺序未保持一致,公用变压器低压侧总表与 注意的是:表计、TA轮换后的两三个月内会引起台区线其对应的各分表抄表时间不同步,数据录入过程中出现差 损较大幅度波动,通常表计全部轮换约一个月后,台区线错等。总之,线损率波动大的原因基本可定为抄表不到 损才能恢复稳定。这类正常原因的线损波动有别于其它原 2010年第05期总第276期 降损节能 Energy Efficiency 因的线损波动,查找时应仔细鉴别。 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方法。 台区表计的有效管理:建立完备的用户表计档案,保 将台区内所属的高用电户、一般用户、低用电户、小 留完整的换表记录及故障表登记;定期检查总表和用户 企业户、养殖户、小商户等按负荷量均衡分配到三相上。 表工作状态,排除可能发生的TA、表计接线错误;推广 从低压线路小支线到大支线依次调节。从线路末端开 使用性能先进的电能表,加快高耗能表计的更换;严格按 始调整,使中性线电流不回流到低压线路,或途径的路径 制度、按流程安装或拆换电能计量装置,严防内外勾结窃 最短。先认准中性线,从线路首端出发,沿着主线路→分 电;坚持台区巡视,尽早发现设备的故障隐患。 支线路→末段线路,查寻到末端用户,并在“线路单负荷 分配情况表”中做好记录。以末端接点平衡→末段线路平 4异常现象四 衡→分支线路平衡→主线路平衡的顺序逐一平衡,最终实 台区线损率偏高,功率因数偏低。 现达到线路出口平衡。 异常原因:线路无功补偿不理想。 接点平衡就地为主,就近为辅。农网改造多从某一 由于认识和管理、体制的原因,低压无功管理粗放, 杆基上引出多路接户线,做好杆基上端导线上的接火点 就金东电网而言:2008年400V低压配电网的损耗占全网 平衡,可使中性电流仅在接户线中流动,不流入或尽量 损耗的43.05。 少流入低压线路,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若某一杆基上 解决方法:低压无功就地平衡降损。在配电变压器低 仅引出一路或两路接户线,或虽引出三路接户线,但每 压侧集中安装电容器进行补偿;在低压线路中点或负荷集 路实用电量差距过大,不能实现就地平衡,则考虑采用 中处安装电容器进行补偿;对电动机就地补偿(随机补 就近平衡。 偿)。综合对比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可操作性, 重视单相动力户的负荷调相工作。 有些台区内有较 以电动机就地补偿最简单易行,有最佳的无功就地平衡效 多的仍以照明为主的动力用户,平时单相动力利用率较 果,降损作用最明显,且不易发生过补偿现象。 低,此时供电部门应及时与用户沟通,了解并掌握其用电 情况,根据其单相负荷状况,结合台区线路结构和负荷分 5异常现象五 布,及时做好单相动力户的负荷调相工作,防止三相严重 台区线损率长期不明原因偏高。 失衡现象的发生。 异常原因:排除了常见增损因素的情况下,通常是由 从线损的综合管理、多种降损技术并用的可操作性分 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所致。 析,若能将台区的三相负荷就地平衡和无功就地平衡二者 三相四线制供电模式在每相负荷相同的理想平衡条件 相结合,对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降低电网的损耗势必会产 下中性线电流为零,线损为最小。实际上,由于台区供电 生好的预期效果。 线路用电负荷变化,中性线电流不可能为零,中性线上线 6结束语 损不容忽视。为此,供电技术规程规定:“一般情况下公 用中性线电流不应大于额定电流的25”。 台区线损情况多变,成因复杂,实际线损通常由多个 生产用电量进一步增加,而中性线导线截面一般是相 增损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综合治理台区线损更需各相关部 线截面的50,台区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增损因素日益 门全力合作。同时,台区线损的各项因素又是动态变化 突出。目前,台区中性线电流偏大的现象较为普遍,三相 的,例如:农村电网改造前后的致损因素会发生主、次顺 负荷不平衡导致公用变压器偏离经济运行区运行也时有发 序上的变化,因此台区线损管理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在 生,因此,很有必要适时合理调整每相负荷,改善线路技 当前“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要求下,线损管理 术状况,实现三相负荷就地平衡降损。 人员更应该坚持不懈地做好台区的线损分析工作,将技术 解决方法:对装有配变低压侧网络表的台区,可从负 降损与管理降损紧密结合,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运 荷控制管理系统中调出配变运行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检查 用科技的力量,以创新的姿态解决台区线损中的问题。 配变三相负荷实时分布。一般情况下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 参考文献 衡也可在配变室中进行负荷实测加以确认,即在用电低谷RURAL ELECTRIFICATION (早晨)、用电增长区(中午,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 1 张弘廷. 低压降损的金钥匙—就地平衡降损法. 中国电力 (傍晚)三个不同时间段测量低压三相四线进线电流、低 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马宗禹) 压三相四线各出线电流、测量中性线对地电压,并以用电 高峰时段的三相负荷分配为基准。 2010年第05期总第276期

浅谈计量自动化的线损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

在电力企业中,线损计算自动化主要由线损分析对象建立的自动化、线损率计算的自动化两个方面组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MBA论文,希望能帮到你哦,更多内容请浏览(www.oh100.com/bylw)。

【摘 要】在企业管理中,电力企业管理主要面对的技术难题之一为线损管理问题。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在线损管理中越来越多地应用计量自动化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线损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线损计算工作量,提高计算准确性。本文就计量自动化的线损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企业中线损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关建词】电力企业;计量自动化;线损管理;运用情况

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线损指的是电网企业在电能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整体电能损耗。线损实际上就是电力企业综合电能损耗的统称,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线损、管理线损两种。自然电能损耗指的是电能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现象。管理线损指的是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漏、偷、差错等现象导致的电能损耗,可通过有效措施进行减少或避免[1]。电力企业通过使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可在变电站中针对关口表、考核表及低压用户等各种类型的计量点分别进行精确计算。计量自动化应用于电力企业线损分析工作,主要是通过分析特定时间范围的电能损耗,计算出企业综合电能线损情况。计量自动化系统不仅可自动化完成耗损电量的精确计算,同时可在建立有效的资料拓扑关系,为提高线损计算效率奠定良好基础。

一、线损管理系统中计量自动化的主要作用

(一)基本功能

在线损管理系统中,计量自动化的基本作用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线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分析及统计是线损分析工作进行的主要目的。在线路损耗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按线损下达的相应指标,对异常现象进行精确判断,并及时对线损系统进行电量追踪,采用有效措施找出问题并进行处理。此外,详细统计和记录线损异常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日、月线损异常情况的记录统计工作。通过该种统计报表,及时查看和明确线损异常问题对象的相应具体清单。第二,线损档案模块主要包括线损模型、线损数据权限、线损指标三个内容。通过线损模型可对线损数据、线损对象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通过线损数据权限可对各部门所拥有的相应线损数据操作权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完善其分配及管理。通过线损指标可在特定时间内,对各各线损对象下达相应的线损指标,为线损异常判断提供依据。第三,主要应用两种方式对线损情况进行相应查询。首先,在特定时间段对线损情况进行查询。此种方法可对单独线损对象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出现的日、月实际线损情况进行详细查询。同时,通过该种方法可详细记录供入、供出电量的组成明细,并且实现有效对最底层表码行度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查看追踪。其次,对多线损对象进行查询。此种方法的特点为可同时对诸多个线损对象进行查询。采用这种方法可实现对多个线损对象进行有效分析和对比,逐级对各各线损对象的供入、供出电量明细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比较,并且实现有效对最底层表码行度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查看追踪。第四,应用南网报表查看南网四分线损具体情况,并线损将相应线损情况。电力企业中使用的南网报表主要包括分区统计表、压器损耗统计表、台区损耗统计表等多种报表。

(二)辅助功能

在线损管理系统中,计量自动化的辅助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线损模型创建自动化。在对企业已有客户、变电站、变电站等类型的对应拓扑关系展开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线损模型创建自动化,当监控资料出现变化时,线损模型可进行相应的自动更新和完善。第二,准确计算线损数据。线损数据的计算方法主要为自动调度线损计算方法和手工触发线损计算方法。线路损耗计算主要由实际线损率计算、线损模型分析、计量点电量抽取等多种部分共同组成。第三,线损调度工作的.完成。线损调度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已有基础资料的有效调度来实现线损情况的有效抽取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操作。

二、计量自动化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线损模型,提高线损计算精确性

计量自动化主要是通过建立相应的线损模型,为电力企业线损计算工作的进行打好基础,以保证四分线损管理中计算公式保持相同。线损率的计算公式为:

线损率=(输入电量-供出电量)/供入电量*100

在四分线损管理中,线损率计算公式与上式相同,因此,在线损计算中,可通过建立一个通用性较强的线损模型应用于电力企业中各种线损数据的计算工作。实际上,线损率计算的本质基本一致,只是供入、供出的组成因素有所区别。应用计量自动化技术可在掌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变电站、大客户、馈线等资料及相互关系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利用线损模型,可及时跟进相关数据资料的变化情况对对线损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更新。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线损模型进行解剖,详细了解和把握各类型计量点的实际用电量情况,进而提高计算线损概率的精确性,实现线损计算数据的准确。

在概念模型中,线损分析对象包括名称、对象ID、线损类型、最高电压等级四部分。一个线损分析的对象就由n各电量组成明细。电量组成明细主要包含:明细ID、引用对象ID、引用对象类、数据来源、电量类型、百分比、加减操作及数据取值。在电量组成明细中,各各电量均是来源于计量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各类型计量点。明细中所包含的电量类型主要有供入和供出。计量点及子线损分析对象为两种主要的引用对象类型。当线损管理系统中引用的对象是计量点类型时,可任意选择系统资料结构中的一个节点。

(二)线损计算自动化

在电力企业中,线损计算自动化主要由线损分析对象建立的自动化、线损率计算的自动化两个方面组成。通过对线损对象模型的详细分析后,再结合线损对象模型,从而实现从已有计量自动化资料当中整理并抽取出四分线损所需线损分析对象及数据。在电力企业线损率计算的自动化线损管理工作过程中,四分线损自身便具有良好的自动化统计功能。在这个自动化统计功能的基础上,四分线损再结合应用计量自动化设计,对分台区的线损等实际情况进行自动化分析统计操作。线损计算自动化具体指的便是将在低压状态下出现的电能损耗量、由变压器导致电能消耗的损耗量、不同层次下线路损耗情况相结合,然后严格按照一定周期时间,进行阶段性的线路电能损耗统计计算工作。

(三)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可有效生成线损报表

在电力企业中,通过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对线损实际情况展开详细分析和进行相应计算。计量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四分线路损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及统计,经过详细分析统计后再根据相应的分析统计结果制作成对应的线损报表形式,便于对线路电能损耗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2]。此外,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还可对各时间段内所发生的线路电能损耗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判断分析,甚至可实现对日及月的实际线损情况进行相应的判断分析,为电力企业线损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更加详细可靠的数据信息资料,促进企业线损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进行。在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通过对线路电能损耗情况的分析和统计,可及时发现企业运营线损异常现象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解决问题,同时对企业出现的各种异常状况进行详细记录[3]。利用此种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发现电能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盗电、计量时故障等诸多问题,便于企业工作人员可及时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问题,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确保供电正常,增加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在电力企业中,线损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对线损实际情况进行精确统计分析,只有及时、真实地对线损情况进行准确统计和科学分析,才能及时发现电力企业运营工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及时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指导电力企业相关部门及时查处窃电行为、营业差错现象、计量故障等多种问题。将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于线损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线损分析及统计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提高线损管理工作中线损分析及统计的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企业的电能损耗量,增加电力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力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中,合理将自动化计量方式应用于线损管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线损异常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电力企业正常经营。

【参考文献】

[1]陈炜,王桂平.浅析线损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华北电力技术,2012,11(25):512-513.

[2]周剑.计量自动化系统在配电同线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5(20):302-303.

[3]赵建保.利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进行线损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2,10(33).

线损管理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供电企业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目标是以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也使得线损管理中所显现出的经济效益被忽视,供电企业专注于增加用电客户,扩大用电规模,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线损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其显现的经济效益不能通过管理制度直接反映出来,使得各部门参与线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低,线损管理在其看来只能算作供电企业的“副业”。要降低线损率需要各级供电局、供电所共同合作,但是很多企业在线损管理上只负责自己所管辖的领域,没有统一协调进行管理,导致线损管理过于分散,无法实现线损管理的最终目标。

1.2线损管理机制不健全

针对线损管理在供电企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供电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供电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切实有效的将线损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根据东莞供电局对线损管理中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电能计量常识、用电设备数据准确度、盗窃用电、电网配置及调度等方面情况,综合考察线损率的技术经济指标。由于管理机制不足,线损率所显现的技术经济指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线损管理工作中线路安全运行、合理操作、及时有效维护等进行合理的分配。还需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线损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法律武器,对线损中触及法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惩治。

2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对策

2.1理清降低线损理论、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

由于东莞供电局在地区供电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线损率不容乐观,以至于对地区经济和企业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东莞供电局提倡科技兴网,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科技水平,但是在线损管理这方面却没有理清思绪,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展现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还需应用于整个电网的维护和管理。理清降损在技术、理论、管理中的关系,能够改善供电企业的线损管制状况,切实有效的降低线损率。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能够带动理论损值的降低,在实际线损管理中,对技术降损而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此优化电网等级、改善电网结构、优化各项电力设备等方式来降低线损率,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技术降损达到应有的效果。技术降损需要管理、管理降损也需要管理,在理论降损的前提下,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否则也无法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完善线损管理模式

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建立较为健全和完善的线损管理模式,致使线损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以东莞供电局的电网规模为依据,需设立线损管理办公室,并针对东莞供电局所管辖的各镇区设立分管部门,建立综合系统全面的线损管理体系。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线损管理相结合,以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对线损进行有效管理。

2.3加强线损管理的激励机制

东莞供电局是负责整个东莞市最大的供电管理企业,要加强线损管理的激励机制需要从镇区供电分局发展状况和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在总部大力推行,以提高各个分级供电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东莞市的线损管理的整体改善和发展。针对企业的员工,特别是用电检查工作这方面,各部门各阶层的员工所采取的激励方式需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激励机制要有时效性,对在线损管理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单位、部门、员工进行及时激励,以实现激励效果最终目标。

3供电企业节能降损措施

3.1电网运行过程中降损措施

当电网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的负载能力超出实际负载能力时,就会造成负载损失;空载损失是电能传输过程中,电力设备运行所产生的损耗。针对这两种情况,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电力传输材料,提高输电线路的负载能力,增加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电力设备的安装和选择要以节能为主,合理配置各类电力设备,这样才能实现节能降损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运行电压,能够有效的降低损耗;稳定三相电压负荷能为电力企业节约大量的电能。

3.2改善农村电网的布局和结构

东莞供电局要实施农村地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工作,提高供电可靠性、运行灵活性、电网结构合理性、供电质量标准化合格化以及方便维护和管理。要改善农村电网结构,首先,要实地调查农村用电负荷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统计,合理布置变压器,并合理确定其型号和容量,保证电压质量,减少线损。因输电线路的电能损耗大部分是主干线段,所以采用增大导线截面、转移负荷、平衡负荷等措施,提高电压质量,实现节能降损。

3.3采用节能的电力设备

可以从用电过程中采取节能降损,第一,采用节能型电器设备,对公共场所和城市建筑等照明进行合理的布置,以实现降损节能的效果。第二,使用节能变压器;第三,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精确度。针对东莞供电局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引进和研发节能电力设备是促进东莞供电局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线损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寻求更高、更强、更快的发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需将线损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力企业认清线损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才能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还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线损对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衡量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可以说也是一个逆向指标。如果能够采取一定手段降低线损率,就表明供电企业可以用更少的购电量、更低的企业销售成本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企业总体利润自然提升。线损率不仅对于提高企业利润具有较大影响,也是一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的指标。降低线损率是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生产管理、用电量管理、相关设备管理、产品运行管理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采取手段降低线损率。降低线损率对利润的影响因素用公式表示有:利润增加额度=售电量-售电量2-计划线损率(2-实际线损率)×购电单价。

二、通过降低电损率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1.完善企业线损管理体系

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做好对线损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做好强化线损的管理工作就需要从领导层入手。供电企业必须切实建立一套完整有利的线损管理网络。局长可以统筹兼顾管理全局工作,生产副局长主要负责细节性问题,把市场部、调度中心以及供电部门专职技术人员组成小组,定期举行召开线损分析例会,通过开会重点研究分析重要问题,对于专一的研究议题应尽量做到随时随地讨论,保证通讯渠道的畅通,相关电力信息应做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制定合理降损耗对策。

2.线损的计算分析及方案

计算供电企业线损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采取节点等效功率的方式,将企业能量损耗转换为功率损耗进行计算,根据潮流计算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其相关算法公式如下:ΔA=3I2pjRt,10-3=K2(P2PJ+Q2pj)/U2Rt10-3在这个公式式中,P2pj、Q2PJ分别代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K值表示负荷曲线的系数。Ppi=AaIQ2PJ=ArI在本公式中,Aa为有功电量,Ar为无功电量。通常来说从电表中采集的运行数据作为评判线损计算的依据,因为其采集的过程相对方便,并且准确性也很高。关于各线路上的计算理论值应该定期同实际值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各电网、各线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用电设备上的线损变化情况,再对相关的运行记录以及营业账目进行调查查阅,有的放矢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最终结果制定出具体降损方案。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二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固定损耗值大于可变损耗值,说明该线路及电气设备正处于轻负荷状态,造成线损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偏高。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提高用电线路及设备的用电载荷,对电力价格的制定做到合理透明,保证整个线路具有足够的输送电荷。

(2)大力推广使用低能耗的变电配电设备,对高能耗变压器进行改造。

(3)转变“大马拉小车”的现状,采取科学手段来提高变压器的负载率,降低变压器空载比例。

(4)理论研究表明,电气设备的固定损耗与运行电压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故而若想降低线损率,首先应降低整个线路的运行电压。例如一条10KV的线路,运行电压每下降百分之五,总损耗率即可降低3.5%。

3.提高技术降损的研究力度

加大对相关降损技术的投资力度,对于那些投入运行时间较长、绝缘老化、布局不合理现象应做到尽早改造,并大力推广使用绿色新能源。

(1)在对高压配电网的改造工作之后,为了减少低压供电的使用,应该尽量的延伸推广高压线路,与此同时将变压器尽可能的安置在负荷中心。对使用高压线路进行延伸不但可以降低供电线损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电压质量。在传送同等容量的供电线路中,如果使用高压线路,后期有功功率的损失就会大大降低,从而获得非常明显的降损效果。

(2)在对低压电网的改造的时候要采取防老化接户线和绝缘导线,相关的计量装置应采取分表进户的方式,降低线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电网设备的改造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供电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线损率。

三、结语

电力网的线损率不仅可以衡量电力部门的能耗损失,同时也可以衡量我国电力工业经济效益。线损率越大则损耗的电能越多,所以采取措施切实降低电力企业线损率,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浅谈计量自动化的线损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

在电力企业中,线损计算自动化主要由线损分析对象建立的自动化、线损率计算的自动化两个方面组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MBA论文,希望能帮到你哦,更多内容请浏览(www.oh100.com/bylw)。

【摘 要】在企业管理中,电力企业管理主要面对的技术难题之一为线损管理问题。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在线损管理中越来越多地应用计量自动化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线损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线损计算工作量,提高计算准确性。本文就计量自动化的线损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企业中线损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关建词】电力企业;计量自动化;线损管理;运用情况

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线损指的是电网企业在电能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整体电能损耗。线损实际上就是电力企业综合电能损耗的统称,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线损、管理线损两种。自然电能损耗指的是电能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现象。管理线损指的是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漏、偷、差错等现象导致的电能损耗,可通过有效措施进行减少或避免[1]。电力企业通过使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可在变电站中针对关口表、考核表及低压用户等各种类型的计量点分别进行精确计算。计量自动化应用于电力企业线损分析工作,主要是通过分析特定时间范围的电能损耗,计算出企业综合电能线损情况。计量自动化系统不仅可自动化完成耗损电量的精确计算,同时可在建立有效的资料拓扑关系,为提高线损计算效率奠定良好基础。

一、线损管理系统中计量自动化的主要作用

(一)基本功能

在线损管理系统中,计量自动化的基本作用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线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分析及统计是线损分析工作进行的主要目的。在线路损耗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按线损下达的相应指标,对异常现象进行精确判断,并及时对线损系统进行电量追踪,采用有效措施找出问题并进行处理。此外,详细统计和记录线损异常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日、月线损异常情况的记录统计工作。通过该种统计报表,及时查看和明确线损异常问题对象的相应具体清单。第二,线损档案模块主要包括线损模型、线损数据权限、线损指标三个内容。通过线损模型可对线损数据、线损对象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通过线损数据权限可对各部门所拥有的相应线损数据操作权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完善其分配及管理。通过线损指标可在特定时间内,对各各线损对象下达相应的线损指标,为线损异常判断提供依据。第三,主要应用两种方式对线损情况进行相应查询。首先,在特定时间段对线损情况进行查询。此种方法可对单独线损对象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出现的日、月实际线损情况进行详细查询。同时,通过该种方法可详细记录供入、供出电量的组成明细,并且实现有效对最底层表码行度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查看追踪。其次,对多线损对象进行查询。此种方法的特点为可同时对诸多个线损对象进行查询。采用这种方法可实现对多个线损对象进行有效分析和对比,逐级对各各线损对象的供入、供出电量明细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比较,并且实现有效对最底层表码行度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查看追踪。第四,应用南网报表查看南网四分线损具体情况,并线损将相应线损情况。电力企业中使用的南网报表主要包括分区统计表、压器损耗统计表、台区损耗统计表等多种报表。

(二)辅助功能

在线损管理系统中,计量自动化的辅助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线损模型创建自动化。在对企业已有客户、变电站、变电站等类型的对应拓扑关系展开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线损模型创建自动化,当监控资料出现变化时,线损模型可进行相应的自动更新和完善。第二,准确计算线损数据。线损数据的计算方法主要为自动调度线损计算方法和手工触发线损计算方法。线路损耗计算主要由实际线损率计算、线损模型分析、计量点电量抽取等多种部分共同组成。第三,线损调度工作的.完成。线损调度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已有基础资料的有效调度来实现线损情况的有效抽取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操作。

二、计量自动化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线损模型,提高线损计算精确性

计量自动化主要是通过建立相应的线损模型,为电力企业线损计算工作的进行打好基础,以保证四分线损管理中计算公式保持相同。线损率的计算公式为:

线损率=(输入电量-供出电量)/供入电量*100

在四分线损管理中,线损率计算公式与上式相同,因此,在线损计算中,可通过建立一个通用性较强的线损模型应用于电力企业中各种线损数据的计算工作。实际上,线损率计算的本质基本一致,只是供入、供出的组成因素有所区别。应用计量自动化技术可在掌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变电站、大客户、馈线等资料及相互关系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利用线损模型,可及时跟进相关数据资料的变化情况对对线损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更新。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线损模型进行解剖,详细了解和把握各类型计量点的实际用电量情况,进而提高计算线损概率的精确性,实现线损计算数据的准确。

在概念模型中,线损分析对象包括名称、对象ID、线损类型、最高电压等级四部分。一个线损分析的对象就由n各电量组成明细。电量组成明细主要包含:明细ID、引用对象ID、引用对象类、数据来源、电量类型、百分比、加减操作及数据取值。在电量组成明细中,各各电量均是来源于计量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各类型计量点。明细中所包含的电量类型主要有供入和供出。计量点及子线损分析对象为两种主要的引用对象类型。当线损管理系统中引用的对象是计量点类型时,可任意选择系统资料结构中的一个节点。

(二)线损计算自动化

在电力企业中,线损计算自动化主要由线损分析对象建立的自动化、线损率计算的自动化两个方面组成。通过对线损对象模型的详细分析后,再结合线损对象模型,从而实现从已有计量自动化资料当中整理并抽取出四分线损所需线损分析对象及数据。在电力企业线损率计算的自动化线损管理工作过程中,四分线损自身便具有良好的自动化统计功能。在这个自动化统计功能的基础上,四分线损再结合应用计量自动化设计,对分台区的线损等实际情况进行自动化分析统计操作。线损计算自动化具体指的便是将在低压状态下出现的电能损耗量、由变压器导致电能消耗的损耗量、不同层次下线路损耗情况相结合,然后严格按照一定周期时间,进行阶段性的线路电能损耗统计计算工作。

(三)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可有效生成线损报表

在电力企业中,通过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对线损实际情况展开详细分析和进行相应计算。计量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四分线路损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及统计,经过详细分析统计后再根据相应的分析统计结果制作成对应的线损报表形式,便于对线路电能损耗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2]。此外,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还可对各时间段内所发生的线路电能损耗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判断分析,甚至可实现对日及月的实际线损情况进行相应的判断分析,为电力企业线损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更加详细可靠的数据信息资料,促进企业线损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进行。在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通过对线路电能损耗情况的分析和统计,可及时发现企业运营线损异常现象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解决问题,同时对企业出现的各种异常状况进行详细记录[3]。利用此种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发现电能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盗电、计量时故障等诸多问题,便于企业工作人员可及时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问题,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确保供电正常,增加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在电力企业中,线损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对线损实际情况进行精确统计分析,只有及时、真实地对线损情况进行准确统计和科学分析,才能及时发现电力企业运营工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及时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指导电力企业相关部门及时查处窃电行为、营业差错现象、计量故障等多种问题。将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于线损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线损分析及统计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提高线损管理工作中线损分析及统计的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企业的电能损耗量,增加电力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力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中,合理将自动化计量方式应用于线损管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线损异常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电力企业正常经营。

【参考文献】

[1]陈炜,王桂平.浅析线损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华北电力技术,2012,11(25):512-513.

[2]周剑.计量自动化系统在配电同线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5(20):302-303.

[3]赵建保.利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进行线损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2,10(33).

供应链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刘铮铮;;RFID技术在安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6年06期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侯劲青;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中小型生鲜食品企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陈超;猪肉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曹锋杰,胡勇;供应链物流在食品行业中的运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06期赵芳;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0年08期黎继子 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2) 李旭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1) Jeff Cawley;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J];Food Quality magazine; October/November 2006 Athapol Noomhorm, Imran Ahmad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Food Safety: South & East-Asia Scenario[J]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 17 (2008) , No. 4

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化已成为制约供应链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这些研究对实际中的供应链库存协调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深入开展供应链库存协调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Michael.Porter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3.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3.2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azon.com、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P32-33.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4:P49-54.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12]罗守安.安徽电力建设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2008.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的质量直接影响仓储物理管理论文的质量水平。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仓储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曾永长.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2009.p6.

[2]杨雪.考虑换装时间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3]荣朝和,魏际刚,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与组织协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魏际刚,荣朝和.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协调(上)[J].集装箱化,2000,(2):p21-24.

[5]赵颖.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佟璐,聂磊,付慧伶.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 方法 研究[J].技术与方法,2010,(212):p57-60.

[7]贺国先.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J].铁道学报,2006,28(1):pll7-120.

[8]魏航,李军,刘赢子.一种求解时变网络下多式联运最短路的算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4,14 ⑷:p56-63.

[9]邹雪丁,赵宁.王转.混合运输方式问题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7,3(4):p56-63.

[10]雷定猷,游伟,张英贵,皮志东.长人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算法[J].交通工程运输学报,2014,14(1): p76-83.

[11]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2]袁加林.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及其经济动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3]张戎,闫攀宇.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港口,2006,8:p25-27.

[14]王金华.基于运输合理化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pl.

[15]李愈.赵军.吴刚.陈佳琪.带有固定运费的多式联运方式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7(5): p881-887.

[1]克里斯托夫·H 洛夫洛克。服务营销(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詹姆斯·A 菲茨西蒙斯等着。服务管理:运营、战略和信息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PeterT. Ittig. Planning Service Capacity When Demand Is Sensitive to Delay [J]. Decision Sciences,1994,Volume 25 Number 4: 541-559

[4]SergueiNetessine. 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2(50):375-388

[5]Kevin,Taaffe,Joseph Geunes, etc. Supply capacity acquisition and allocation with uncertain customer demand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 263-273

[6]牟歌。随机需求下存在单项替代的服务能力决策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7]马简。服务预订下的定价与能力决策[D].西南 财经 大学,2011

[8]申文,马士华,陈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J].中国物流与釆购,2006(22):72-73

[9]高志军,刘伟,王岳峰。基于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6):17~20

[10]朱卫平,刘伟,高志军。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6):27-32

[11]马士华,陈铁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744-750

[12]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02):123-127

[13]林昶,黄庆,卜样智。第三方仓储能力配置与分配的收益优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6):321-325

[1]王禹博.ZYLH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税务筹划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王俐.石油工程项目物资采购招评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3]龚国杨.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王红.胜利石油管理局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

[5]时甜甜.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

[6]__东.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7]龚国杨.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8]吕哲海.境内外一体化下的石油工程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猜你喜欢:

1. 电子商务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2. 仓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3. 采购与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4. 企业第三方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5. 2017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6.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