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摄影家马良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摄影家马良论文参考文献

出自《坦白书》。《坦白书》是201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良。全书共收录了马良80余件作品图录,手稿、草图、绘画、摄影作品,装置作品、收藏品一并囊括于书中,真实丰富。

马良曾在《坦白书》中写过的一段话: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艺术家马良对于童年的回忆,对于理想的探索,承载了马良的执着追寻。

在书中,马良不但记录了对童年的回忆,也分享了对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的感悟,对理想、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全书共收录了马良80余件作品图录,手稿、草图、绘画、摄影作品,装置作品、收藏品一并囊括于书中,真实丰富。

坦白书中马良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童年。

所有关于童年的回忆,在他看来都是不该忘却的生命里的呼吸。马良曾经以为夏天里的一切都是没有尽头的,也曾经崇拜一个流氓。他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十年间的倾心之作,囊括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装置作品、散文、诗歌。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第五章,马良曾在微博上发起了“如果你得到穿梭于时间的机会,会做什么”的活动,得到了800多位网友的感人回应。在本书中,马良选出了200位网友的文字。感谢这些网友,这本书因为你们而闪闪发光。

书的最后一章“我去过你儿时的每一个梦”,马良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精彩又真诚的诠释:“善良和美有时也生长于最丑恶的土壤里,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

这本书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献给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心,献给渐行渐远的梦想。勿忘初心,保持天真。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金属离子协同增敏黄曲霉毒素B1的荧光光谱分析及应用研究,分析化学,2011; 黄曲霉毒素G1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研究,食品科学,2012;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荧光增敏作用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11;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粮谷中的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食品科学, 2010;LIF-HPCE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 食品科学, 2009;纳米抗体的特性及其应用进展. 食品科学,2013;脉冲电场对食品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食品工业科技,2012;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中国粮油学报, 2011;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研究进展,中国油脂,2011;免疫学方法检测赭曲霉毒素A进展,粮食与油脂,2010;量子点荧光分析法在食品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录用

这本书是我在生活的乱之杂草里修葺的一条小径,径直通向的是我自己的那座不再设防的城市,也许在您看来其中并无甚风景,但我的确就是在那里出生,长大,之后一直在里面生活。这也是一份还算坦白的地图,献于诸君,我一一标示出了那些曾经让我深陷的泥泞和彷徨,也指给你看那片我还不曾到达的远方。 每次我看到蒙克的作品,看到那张尖叫的脸,心里就会泛起一些憾意,很难具体描述,也许是遗憾于没有勇气跨过人和人之间的看不见的某条鸿沟,也许是遗憾于自己从来就没有叙述爱和感谢的勇气。 蒙克:我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承受过痛苦,也有过爱。 也为了纪念所有那些路过我身边的人,那些永远陌生的,曾经相爱过的;那些不该忘却的生命力的呼吸、感受、那些痛苦,还有爱。 后来那淡淡的芬芳成为了我长大后最爱闻的气味,同时也是最令我伤怀的味道。就像生命里所有的甜蜜和酸楚总是结伴而行,疼痛总是四处追逐着欢乐,片刻也不愿分开。 有些词在人生里是有时态的,过一定的年纪之后,这个词便和你无关了,和知了的聒噪声一样,远离了这个城市的夏天,从此属于回忆的一部分,它让我联想到少年时候最爱读的一本安徒生童话,繁体字和铜版画插图的,我在每一页里都小心地夹上了心爱之物,糖纸、小花儿、蝴蝶等等。我甚至可以清楚地记得封面的样子,但我们之间的关联也仅剩如此而已。我和所有过了保质期的少年一样,就这样自以为是地长大成人,和童话书以及那书页里夹藏的所有秘密,从此分道扬镳,此生不再相遇。 原来它们一直在那儿,一直陪着那寂寞的小小少年。 我也永远记住了那种愚蠢地夺取别人生命的耻辱,和最后遭到的报应。 不好说自己老的!你花了那么多年时间,吃了那么多东西,被外公打了那么多顿,读了那么多书,画了那么多画,考了那么多试,得了那么多不及格才长成一个大人。不好很快老的,太不划算了。 以后无论生活强加于你什么,都不能被挫折改变,应该保有自己的尊严和风度,这才是真正的绅士。 如今一想起这一幕就非常痛恨自己。真希望他们能瞄得准些,希望那洗衣刷可以穿过记忆打到我现在已经秃顶的脑门上。 童年的痛苦在于,你总是无法说出你想说的话。长大后你可以说了,却没什么好说的了;不愿意说了;或者是不敢说了。 除了在这个冰冷的书房里端坐着,面对这些白底黑字的家伙,我相信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我,我总试图在某些安静的夜里,用某种方式将他呼唤至我身边,这些年里,这个行为一直在折磨我。也许我有个双生子的兄弟,他懂事的时候就选择留在了时间某个维度里,不愿和我一起行走于这段生命的最前端。从此我们总是难以相见,因为我被日子推着,这一步黑夜一步白昼的步伐是我无可选择的,无论是最美好的,抑或最残酷的日子都留步不住。而他则不以为然,所以我妒忌他,也怀恨着他。在我华发丛生,身体渐渐变得皱皱巴巴的后来,他却还有着最美好的容颜,眼神流盼轻盈,微笑俏皮,总说着一些甜蜜的字眼。我恨他。 我们的生命因为有死亡的存在,在本质上说是被束缚和被定义的,人和人完全相互理解是很难得。那些不为人知的青春爱欲,成长的脆弱,酸楚和甜蜜,其实永远只属于你自己,如同草叶静静生长,然后静静地枯萎。我常常回忆起自己的过去,那些时光就像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安静,死寂。 活着活着就老了,就不会醉了,就铁石心肠了。 我本来立志要成为一个嬉皮笑脸的角色,可这世界丑角儿太多了,演不过他们,下岗之后我只好改行当一个严肃的人,那种很严肃很严肃的人。 我们身处这个超速的时代,那曾经历过的生活,回头再看已变得似是而非。他正以某种荒诞的速度,飞速地从我们的记忆里逃之夭夭,根本无法捉住它,只有在相互遗忘之前,用温情弥补出一个亦真亦幻的过去,沉溺其中片刻以获得某种温情的安抚,似乎时间从来没有离弃过我,一切事物都可以坦然地归于最开始的地方,安静从容。乐此不疲于这一场时光旅行的游戏。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徒劳的。 看到这样的照片,会让我有种错觉,时光不是连续的。这些片段并不能因为同样存在于时间里,就必然和现在有关。时间里一定是有些节点的,在这些节点上,一段时光死了,由另一段接替她。人的生命也是,也许在某个节点之后其实你已经死了,你没察觉,替你活着的是另一个人。 在这无所建树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又回忆起自己做过的那些傻事情,时间久远,他们在阳光下竟显得如此无辜。长大变老,说到底也就是这么回事儿,最终自己原谅了自己。 那是种少年的处子幻灭,曾经完美的世界一下子就蒙上了令人厌弃的灰尘。 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心。 毛姆曾经写过:“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和热爱是可以互补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你有没有在冬天凌晨的清冷月台上等过你的恋人?等着一声汽笛尖叫着从晨雾深处呼啸渐进,庞大的喷着浓烟的火车头像垂死挣扎的恶龙嘶吼着从雾霭里跌撞而至,苟延残喘吐出最后一口气,死在你面前。而你,像个不战而胜的骑士把你的爱人从龙的肚子里救了出来。若没有,可惜,有动车之后你没机会体验这古老幸福的幻觉了。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静默,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艺术作品不应该只是美丽的装饰品,不止是炫技和抖机灵,不该以创造商业指标为目的。它应该成为一种安抚,作用于那些我们无法左右,却又萦绕于心的甜蜜和痛楚,让孤独的生命个体找到灵魂的对照物,由此在无常的生活里平添勇气。 《潜行者》塔可夫斯基:“如果我们的生活里,没有痛苦,将不会更好,而会更糟,因为这样我们将不曾有过幸福,有过希望。” 一个严肃的人不该和不严肃的人分享秘密,因为不严肃的人会把严肃的人的严肃的命题理解得很不严肃,然后不严肃就消解了严肃本身,而严肃的人也会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不严肃的人,而对这个不严肃的世界里所有严肃的事情,充满怀疑。 我总觉得,拿起相机的人,那些能把自己的生活以及情感交付给了相机的人是幸运的。摄影,是我们生命里的一次机会,让我们得以细细体验并且记下自己的存在。这些照片就如同一个个装载着记忆的容器,一一盛放着我们生命里所有的片段,我们鲜艳地笑着,剧烈地爱着和疼痛着,惘然地长大了,也心平气和地黯然而去。 是我们的镜头,在时间的眼底刻下了这一幕幕,让所有脆弱如镜花水月般的瞬间,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永不凋零。 先认识这个世界,然后我们坐下来谈谈信仰,谈谈爱、艺术和诗歌,谈谈那些不会让你速朽的东西。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把自己装成一个玩世不恭的臭流氓,不再只是虚弱少年的把戏,如今作家们也流行这个套路。随手翻翻各种杂文书,那些报纸杂志的专栏,满纸都是些说着尖刻损话的人,似乎不玩儿一些阴,就对不起自己的聪明才智,幽默固然是有一点的,但多是一套把自己置之度外,俯视众生的扮相。有些文章里明明躲着的就是个好人,可字里行间却是诡诈讼师的邪性,或是泼皮的嘴脸。那些凌驾众生之上的才华,如果只会让人变得自负冷漠和对生活充满了距离感,那还真不如只是一个温暖的凡人,活在人间烟火里,和所有有情有义的生命在一起混为一谈。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摄影家杂志

摄影之友 比较好的一本摄影杂志 里面有好照片欣赏,大师介绍,器材测评,后期教材,摄影方法大众摄影 与摄影之友差不多,内容也差不多 ,个人感觉 印刷 还有版面不如摄影之友 而且价格也是一样,数码摄影 买过一起 在手机上看过几期 感觉偏重器材,对摄影技巧方便也都有 和上面两本差不多,国家地理 风光摄影作品的顶级发布平台,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最好的一群风光摄影师。私家地理 没看过 不过这种杂志出的照片 也都是一些职业摄影师拍的 应该很不错。如果就买一本的话 推荐摄影之友 其它的也可以买来看看

是。《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中信集团中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出品的综合类大型摄影艺术月刊。主办单位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权威的艺术研究机构.

种类太多,有中国摄影 咔啪先锋摄影 数码影像时代 摄影与摄像 摄影世界等,这是我在杂志铺买书的时候顺便看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嘿嘿~~如果你可以到大书店的话.直接在那看算了.毕竟花20块钱买一本杂志能学到的东西是很少的.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以我为例.以前有买.但是后来发现摄影论坛也差不多.而且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有杂志看.但现在主要只是看器材的评测.其他的越看越没味.

电影摄影师论文参考文献

曾海著.影视后期编辑[M].国家高职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王志新,高娇阳,胡长红著.After Effects CS6影视后期特效全案剖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王志新等著.AfterEffects CS5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8曹茂鹏,瞿颖键著.After Effects CS6从入门到精通[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1张琪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1水晶石教育著.水晶石影视后期精粹:Maya影视后期特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吉家进(阿吉)著.After Effects影视特效制作208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7新视角文化行著.典藏:After Effects影视后期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 刚给你一点点抄的,一定要采用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电脑技术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其中,尤以超级英雄电影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报率奇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论陈英雄电影的东方艺术 》

[摘要]陈英雄把恬淡冷静的东方文化理念同西方电影艺术,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他的代表作中,既带有故乡情结也带有欧洲式的东方情节中对越南文化的捕猎。他讲求诗意的描述,运用电影语言,打动观众心灵,如诗一般。即使是面对饱含着苦难、泪水和绝望的土地,陈英雄依然葆有诗意。本文从陈英雄的电影文字出发,通过对陈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电影文字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高更广的领域里加深了对陈英雄导演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东方文化;越南电影;导演风格

越南,这个曾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中国近邻,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它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也使世人对它产生了误解与好奇。90年代以后,越南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殖民地题材电影成为提供美丽幻象和慰藉现实的电影潮流。在《情人》《印度支那》等异国情调的影片引起西方电影界关注的同时,一部《青木瓜之味》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越南。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陈英雄虽然是法国文化培养出的电影导演,但是他具有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羞怯的气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表现事物的电影思维以及表现手法,一种恬淡静谧、文雅敦厚的东方艺术。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

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电影。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电影人生。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排程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就这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电影,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电影在越南并不发达,以往越南电影也很少受到关注,提起有关越南的电影,不禁会想到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和杜拉斯镜头下的异国恋情――《情人》,然而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却与越南无关,越南只是这些异国电影中的背景而已。不同于其他电影中那个硝烟弥漫、穷苦落后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用他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一个色彩斑斓,柔美恬静的越南。树隙中倾泻下来的细碎阳光、中式庭院中枝繁叶茂的芭蕉树、娇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战争、除了贫穷,这里的越南以其独有的诗意与让人慨叹的生活气息,宛如一位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散发著东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为一位身在异乡的越南人,陈英雄带着对于家乡怀有的一份乡愁,在他的镜头下把越南拍摄得宛如其儿时梦境中一样隽美。但是在其勾画故乡美好梦幻般的回忆的同时,依然不忘关注越南的社会现实,刻画越南社会残酷狰狞的现实,他把镜头对准泛著恶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层社会生存现状,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其对越南的情绪和情感,从恬静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怀想期盼中如诗般的画面语言、时而轻快时而沉郁的诗情隐喻中抒发著陈英雄电影中特有的东方文化气息与东方哲学,形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陈英雄导演的影片风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东方女性

恢巨集的历史题材和激昂的伟大情怀从来都不是陈英雄影片的主题,在其作品中没有众人仰视的英雄,只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事实上这些卑微但坚韧的底层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女佣梅,在一幕幕尖锐狞厉的境遇中依然温性犹存的“三轮车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恋却从容生活的三姐妹,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最为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简约、朴实的温情。陈英雄作品体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采,他追求朴实坚韧的生活氛围,他把镜头始终对准现实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从小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中,诠释著自己处事的东方哲学。《青木瓜之味》中静静地看着这个庭院里所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梅,《三轮车夫》里对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视的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里,将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静地消解、超然掩盖的三姐妹,他们都诠释著陈英雄面对一切超然坚忍的生活哲学。

陈英雄不仅愿意瞄准普通人,在他的镜头中也赞美着著坚韧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阴柔软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坚定聪慧,镇静隐忍。其影片中画面无时无刻不表露著对这种女性的依恋。《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轮车夫》中的姐姐、老板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无一例外是具有鲜明气质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陈英雄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正是他对于儿时家乡无限乡愁的一种转化,这些女性身上柔美、宽容、坚忍、沉静、内敛的东方品格,体现了创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东方女性形象。同时,他用这种崇敬和赞美无声地 *** 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

二情节:温馨与残酷的交织

陈英雄这个离国多年的游子从西方世界的观影期待出发,又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冲破西方世界对越南主观垄断的揣测和想象,通过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传统与现代、温情与残酷、坚硬与柔软。这是陈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着祖国的过去,也凝视著现在,更是深切关注着明亮的未来。温馨过往与残酷现实的交织,其影片中所有溼热、阴郁和狂躁不安让陈英雄以诗意的沉郁,超脱的胸怀所平息。用沉静来平息痛苦,让温馨与残酷交织。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镜头从身着金黄色的高领长裙幸福地读书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摇,出现的是一尊安详的佛像。在这里,陈英雄以自然与和谐、清净与祥和描述了另一种观念与理想。以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绝对的自由,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拘束瓦解后,逻辑、理性已成负累,没有了对物质欲望、对功名的角逐,于是,最终感悟到了生存意义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影片《三轮车夫》的结尾,辞旧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生活恢复了往昔的平静。镜头掠过外面的断壁残垣,转向高墙之内的网球场游泳池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再次回到外边突然变得阳光灿烂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轮车夫骑着满载全家幸福的崭新的三轮车向前滑行,然后镜头渐渐上升,还有那一群在教室里专注地学习弹琴的孩子们。貌似突兀的结尾让人沉思,是什么东西让这些命运多舛的人在面对苦难时如此安稳,是什么东西使得他们在辗转流离的混乱中各归其位?很显然,这是一种沉默地生存状态,不是通常的绝望的血泪交错,而是属于生命意义上返乡之途中淡淡的忧伤,又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莲与弟弟出门为给父亲的周年祭祀而准备,正好呼应着影片开头中的他俩为准备母亲的周年祭祀而出门,就连线下来的悠远的钟声都一样,仿佛一切的爱欲纠缠都未曾发生过。导演没有沉迷于对人生的痛苦、对社会的愤怒的宣泄,而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作为影片的结尾,这无疑是东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意识的形象体现。爱与死,幸福与痛苦同时并存,一切都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之中,再阴暗再无望的生活,再悲伤再恐怖的历程,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将它包容。

这其实就是陈英雄的人生之道。从佛像到钟声,早已暗示著东方式的圆满。这样一种诗意的描述,非线性的写作,这种悲悯的情怀、达观的精神超越了现实的苦难,使陈英雄的影片沉郁而不凝重、压抑而不绝望。

三画面:画意与诗情的结合

陈英雄的电影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更像一位诗人将心中的故事转化为淡雅的文字一样,把他电影画面如诗般温雅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东方诗画色彩对陈英雄的影片视觉画面的影响很深,并且陈英雄十分善于以表现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画面来替代人物的语言,以唯美的视觉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氛围传达不必言说之美,在有限的画面内传递著无限的神韵。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态描绘手法表现出乡村生活自然诗意,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画面和慢节奏的平摇镜头,来展示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每个精致细节,从而使人物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显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魅力,镜头中也就让一种赞美和诗意始终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着宁静而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古朴的庭院等情境,如诗如画地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如随风而动的翠绿树叶、阳光下的木瓜树、陈旧的石板等。

三、东方文化在陈英雄电影的展现

陈英雄把恬淡冷静东方哲学同西方艺术电影的个性意识,以意象为主的思维形式,常采取象征、隐喻的手法,藉以流畅的电影语言完美地相互融合并完美呈现,使影片中的对于现实的揭示与世事的说教潜隐在毫不张扬的诗意镜语中,东方哲学自然的富含于作品之中,形成陈氏影片中独有的风格。电影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义隐秘在诗一般的镜头之中,东方传统理念、佛家的因缘色彩、道家的无为思想自然的融会贯通,陈英雄以自己的东方哲学理念叙述着他的情感,同时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诠释了自己的东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轮车夫》中本是对立的两种生活状态,面对苦难的阴郁和狂躁不安与无奈平息痛苦的从容沉静,在陈英雄的电影世界中被优雅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脱和平静刻写入世的情怀,世事云淡风轻,时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处之。陈英雄电影中最直接使用干净、明亮、简单的电影画面来塑造电影观感,以安静、平和的意境,表现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赋予影像画面独特的人性关怀,这也正体现了陈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虚无为本的道学思想和以万事皆空为本的佛学思想。

东方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的薰染使得陈英雄在观察越南时拥有独特切入角度、观察视点,同时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本土情结的混杂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要远远多于单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极端地域色彩的彰显,从而获得了一种具有更大的文化相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隐性空间,是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述说一个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陈英雄使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电影这一最现代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张扬。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且在越南国内,除被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也是广受欢迎。这些也都表明他不仅掌握了国际电影语言,并且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脉。

总而言之,陈英雄的东方文化背景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教育,使他把东西方文化和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成为他电影中的闪亮之处。如阿巴斯之于伊朗电影、侯孝贤之于台湾电影一样,陈英雄成为越南电影的一面大旗,猎猎飘扬。虽然他的作品被少数人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但是这并不能把陈英雄在电影艺术上特别是对东方艺术的完美诠释给否决掉。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说明了他的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陈英雄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对乡土文化的真切感怀赋予了电影浓郁的东方色彩,编织成了一个柔美纤细的东方童话。陈英雄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其将世界电影艺术中的养分融合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越南,探索出富有现代意味的东方哲思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他的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东方艺术之感,依旧在漫漫电影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大卫・科波考尔.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 李显杰.电影修辞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 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 色彩在电影《英雄》中人物设计的构成 》

[摘要]电影的发展和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中的应用是不断促进和渗透的。在电影的艺术设计过程和电影的传播发行过程中,电影的色彩艺术设计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的色彩设计对人物场景的策划和深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电影艺术的推行。此外,电影的色彩设计本身也对色彩设计艺术行业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文主要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为例,详细并深入地分析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人物场景中的构成。

[关键词]电影;色彩艺术;人物场景;关系;构成

电影是导演等电影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表达一种自我的情感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即“体物赋情”。电影语言和一般艺术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画面,而在画面中色彩毫无疑问地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经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电影《英雄》中色彩在人物场景的应用上可谓是深谙此道,对电影色彩的运用可称之为大胆、奇妙。电影《英雄》灵活借助电影色彩这一“道具”,巧妙地完成电影的叙事、情感的表达激发观众的情感世界,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色彩纷繁复杂但是又不失其纯真和主题,浓重的色彩却最典雅,尽情展现张艺谋式电影的华美艺术。

一、电影的定义和色彩设计的定义

电影的定义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作品,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晶。电影,在我国的《现当代汉语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真实活动的形象。1872年,电影初现端倪,进入了萌芽时期,并从此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而“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电影已经有137个年头了,而且在这期间电影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色彩设计的定义

色彩设计,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颜色的搭配。在大自然的世界中,色彩纷繁复杂,绚丽多彩,而色彩的设计就是将不同的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以求得完美、更加漂亮的色彩。在色彩设计中,色彩的配色方案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但我们用我们的视觉、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首先闯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色彩,这个大自然的魔术师,它产生著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享受和视觉的盛宴,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认知、情绪的变化乃至生活状态和工作的波动、效率等。

二、电影《英雄》中的色彩在人物场景构成中分析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由色彩组成,色彩也就成了电影的重要艺术形式。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色彩艺术的发挥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形容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那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的确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的电影在色彩的应用方面正可谓是创造了一场壮丽的“色彩盛宴”。张艺谋运用极富创造性的色彩增强电影的艺术效果,构成了电影独特的色彩艺术。那么作为张艺谋色彩应用的极品之作——电影《英雄》在色彩的构成设计上,张艺谋又是如何运用其聪明才智和设计灵感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即电影中人物服装的色彩搭配、电影场景空间色彩配置、主要故事情节的色彩组合、全片时空段落色彩构成四个方面。我们仅就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英雄》人物场景中的构成进行深入且详尽的分析,具体如下:

在电影《英雄》中色彩设计在人物场景中的构成和配置表现在镜头上的主要有两类,一个是,通过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另一个是,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

在电影《英雄》中,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主要有秦宫、棋馆、书馆、残剑居室以及藏书阁这五个空间场景。在这五个空间场景中,色彩的艺术设计正可谓是大胆且灵动。

秦宫的主色调是黑色,其寓意不言而喻,既象征著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无法接近的盛气凌人,又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和凶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暗示著这部电影《英雄》的悲惨结局和对英雄的哀悼之情;但是在黑色之余又有星星点点的绿意在其中点缀,这种颜色的主要意义据笔者研究是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不得民心,继这些赵国剑客刺秦之后的后继往来者、反抗者将绵延不绝。

棋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配合整部电影的基调——悲凉而成的。棋馆的主要颜色是黑色、白色和灰黑色,这种色彩的搭配既在很大意义上符合了棋馆本身的特征——黑白相间,体现了浩浩乾坤、苍茫大地本应和谐统一的八卦之意,又增加了这部电影的悲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一种意念上的搏杀意义。

书馆的主打色是鲜艳的红色。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有着生机勃勃之意、有着喜庆欢喜之感,但是在此时,在周围环境全部是暗色调、非黑即白的大环境下,突然出现的红色则是一反常态的。在电影《英雄》中,红色的寓意可谓是清晰明朗的,鲜红的色彩,鲜红的鲜血洒满书馆,给人一种极度的压抑和悲凉之感,预示电影的悲剧结局。

残剑居室和藏书阁是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最鲜艳的两个场景色彩搭配,它们分别是红色、绿色和红色、蓝色、白色。在中国的传统色彩搭配上,红色和绿色的搭配历来就是一种“禁忌”,而在这部电影《英雄》中,则大胆将红色和绿色巧妙地应用在一起,一起勾勒出残剑居室的色彩图景,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红色和绿色的不相容,而正是这种不相容则巧妙地向观众揭示了一种抗争和对抗,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局面;那么藏书阁红色、蓝色、白色三种颜色的运用在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也昭示著电影中人物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复杂和矛盾,同时,“黑”与“红、蓝、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国别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利用秦国所崇尚似铁的“黑色”来强调秦国恃强凌弱的吞噬之心和统一全国的野心,还有“红、蓝、白”三色中的红色尤其是要突出赵国剑客、剑侠誓死守卫家园、刻骨铭心的一洗国耻的国仇家恨,一种铁骨铮铮的誓言,一种决心刺杀秦王的坚定立场和信念。无名“功夫十年”,练就“十步一杀”的绝技,单身赴会,直面秦王,视死如归;长空、残剑、飞雪等侠肝义胆,皆愿割舍身家性命,助无名刺杀成功。 电影《英雄》中室外场景的颜色运用高度强化的单色配置,配置如此巨集大,设计如此缜密、冷静,信念如此坚定,心灵如此纯净。我们通过前面的几处室外场景色彩的设计,很容易发现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纯色,根据笔者的理解,创作者应用一种纯色的色彩是文化观念层面上的冷静的理性思考和艺术设计上的升华。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主要指的是外界的环境,如金黄和全红组成的胡杨树林;如白水、绿山组成的高山瀑布;如土黄沙地和湛蓝天空组成的漠北沙地;如青山蓝天组成的翠色平湖;再如金黄土地和蓝天组成的荒塬土丘,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上,黄色是典型的大地之色,而黄土又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所以,在电影《英雄》中黄色、黄土色的大面积、大程度应用使电影《英雄》在本身具有民族情感的同时更增加了它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文化特征。黄色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有一种“光芒四射”之隐涵,那么在电影《英雄》中则是寓意著英雄人物的性情之高尚、心境情感之深远。正如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之说中,黄是中央方位色彩,它对应的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脏,那么不约而同的,在“五气”中,“黄”又象征“和”,因此我们中华民族把大地之色——黄,看作是崇高无上的色彩。

绿色,绿色在西方多出现在结婚的礼服上,象征著后多生孩子之意,那么在中国绿色则象征重生、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意,在电影《英雄》中,黄色的“中”与“和”的寓意与残剑、飞雪绿色衣装的巧妙构思,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不谋而合的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文化上的遥相呼应和对电影影片哲理的思索。

我们从绿色领域转接到蓝色的天空之中,看残剑本人由“誓杀”到“阻杀”秦王的表现,也是一种英雄的睿智和冷静的思考;沙漠飞雪与无名在秦军军阵中挑战博杀,皆功未成而身陨,死得其所,终以“小生命”个体、微小群体的毁灭换取并迎接“大生命”天下一统的即将诞生。

电影《英雄》的室内场景色彩多是原始自然,来源于大自然的写意色彩。《英雄》全片的色彩在总体上是形成了电影写意与写实的有机融合和巧妙结合,色彩在电影人物场景的构成方面既为画面的唯美摄取奠定了基础,又为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就电影《英雄》而言,从导演张艺谋在不同场景空间使用不同的色彩配置和设计来看,我们很清晰地发现张艺谋色彩设计的创作思路:在室内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大多是纯主观的大写意色彩表现;而在室外的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多采用纯天然的自然设计,是借用一种鬼斧神工的原始自然色彩。所以,我们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在色彩的运用上可谓是登峰造极,用笔不凡。

三、结语

电影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因此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它的视觉美感一定要强烈,使观众从电影中得到享受,感觉舒服。对于画面的描摹,色彩占著很大的成分,而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可谓是到了一种极致,“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他的影片色彩中,我们能感知色彩本身的意义和导演张艺谋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电影色彩应用的经典之作,是一场色彩的盛宴,他通过对民间色彩、色彩细节、单纯色彩的处理达到人物丰满、画面和谐、叙事完整、情感充沛的效果。电影《英雄》画面色彩绚丽多彩,意义深刻,意境深远。

[参考文献]

[1][]城一夫.色彩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60-162.

[2]余培敏,杨永军.淡妆浓抹总相宜——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

[3]陈欢,袁筱华.红的诠释——论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4]王开庆,何培华.色彩设计三要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0911.

有关推荐:

摄影专业的相关参考文献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英]史蒂夫.麦克劳德.摄影后期――拍摄.修饰.洗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郑虹.摄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林路.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法]于贝尔.达弥施.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顾铮.世界人体摄影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3]吴钢.摄影史话[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14]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5]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 [法]克里斯蒂安.柯若勒著,赵克非,谷一译.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 [17][德]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18][美]李元.李元谈摄影修炼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9][美]李元.创意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20][美]李元.李元风光摄影经典实例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1][美]李元.行者无疆:李元大师讲风光摄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3] [美]迈克尔.弗莱伊.国际风光摄影教程:和安塞尔.亚当斯学摄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4]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5]张衡,李庆德,吴启文.数码照片艺术化处理圣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6]雷茂奎.摄影文化与摄影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7]史林平,钟山.构图决定一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8]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锐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9]王晓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0][英]埃蒙.麦克卡比著,李中译.杰作如何产生:摄影大师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1]尚艺摄影.时尚人像摄影完全自学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2] [英]乔.科尼什.光线第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3]史林平.话说风光:图解风光摄影四大秘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34]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四合院[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中英文双语) [35]刘桂桂,付京.人像摄影化妆造型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36][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37][英]史蒂夫.勒克著,金荔,许维腾,陈刚译.数码摄影百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8]宿志刚,苏丹编著.光影的诗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9]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40]中国摄影史略[M]. [41]顾铮主编.摄影·社会·空间[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42][英]泰瑞贝内特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43]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摄影专业参考文献(二) [44][美]特里·巴雷特,何积惠译.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5][美]乔纳森·弗里德著,王升才,冯文极,库宗波译.美学与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6][美]李元.谈美国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2. [47]苏盛鑫.人像摄影用光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8]徐婷婷编著.出龛入龛[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 [49]宋刚明.影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0][美]Chris Orwing著,李钰婷译.非凡视觉:摄影大师的.构思与创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1][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2]摄影大师杰作探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3][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4][英]乔纳森.美学与摄影[M]. [55]杨绍先等编著.摄影技术与艺术(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6][美]约翰哈林顿著,马振晗译.商业摄影师的专业之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7] [美]杜威.艺术即体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58]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国传世风光摄影[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58]一白.数码单反摄影新手速成[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59]一白.轻松学好数码摄影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0]一白.数码摄影风光实拍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1]一白.数码摄影完全自学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2]严志刚, 曾鸣, 江芬.焦虑的食指 [M].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63]于东东.艺术摄影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4]于文灏.摄影曝光控制 [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65](英)伍兹, 曹天铖译, 王磊译.玩遍全球 [M].北京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6]伍振荣.数码摄影修图教材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7][美]Barbara London, [美]Jim Stone著,杨健,陈欣钢译.美国简明摄影教程 [M].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68] 何惟增.建筑摄影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9] 何文亮.Photoshop CS5数码摄影后期调色与艺术设计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0] (英)戴维·克拉克著,洪钢,朱晨多,郭嘉译.摄影100关键词 [M].杭州 :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

中国宣传片制作网上看看有没有,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民俗摄影论文参考文献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1.1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2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1.3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1.4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1.5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2.1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2.2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2.3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画意摄影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说在19世纪时,技术门槛还是画意派的天敌;那么如今,胶片时代大师们所面对的难关几乎变得不值一提。归根结底,画意的“准入证”并不高,凡是懂得画意本义的摄影师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和辅助道具都超越了前人的想象。但事实上,关于画意摄影——不管从业者在行业中的分工如何、地位几许,对这个题材一直多有保留。但在门类如此繁多的发展道路上,针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摄影师无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在这样的背景下,“画意派”这个在胶片时代曾经一度辉煌,历经凋零的摄影类别,静悄悄地敲响了复苏的战鼓。

画意摄影的本质

若说画意派摄影需要一个定义,毋宁说需要一个地位。事实上,建立在更高层次之上的审美需求,将画意类作品置于很玄妙的境地:与鲜活热辣的时尚摄影相比,似乎更为“阳春白雪”一些,也更为隽永;而与单纯的瞬态拍摄相比,则更具内涵。以个人的理解来看,画意摄影实际上就是:瞬态拍摄+时间或空间场景+绘画技法结合而成的摄影作品。一句话,若说瞬态摄影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为之做注脚;画意则是可以装点生活的道具,是可以关照审美享受的载体,应该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对画意摄影来说,“画”是一种形式,要把这种形式变为有意义的作品,就要把个人的观念融入照片里。因此“画意”首重“意”字,若只追求画面效果,忽略画面内的意图,也只能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两者比较,摄影是记录性大于可读性,一幅摄影作品不一定让读者赏心悦目,但其历史的传承使其具备了史料的价值;画作则是可读性大于记录性,画家把自己的意图更直接地倾注在画布上,以其艺术的独特价值吸引人们的目光。

学习画意摄影的根本就是对美学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图像软件操控能力。若两者都具备了,那么在画意摄影的天地里,长袖善舞并不是梦想。胶片时代的前人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综合在一起创造了这一独特的艺术类型,但也只能靠独特的肌理与划痕来诠释摄影美学的点线面。现在,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拍摄素材、丰富的技术手段将画作的“意”充分地表达在摄影作品里。画作的隽永,照片的记录特性,两者相加的结果会超越两者单独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这是一种照片和画作相加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怎么体现的?如何实现这种相加?

我从小学习美术,酷爱油画,接触到图像编辑系统的大千世界的时候,就产生了将美术与人像相结合的欲望。在逐渐的摸索中,通过经验积累和无数次的尝试,终于蹒跚着走出了画意人像的一条小路,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以与同好共享。

意”大于“画”

对一副成功的作品来说,画面中的独特内涵总是让人惊喜、值得玩味的焦点,而其间的表现手段却往往会被无意间忽视掉。因为无论绘画的笔触,或是摄影、制作的技巧都是可控的,通过大量的练习即可达到,而观念的“意”才是金子中的钻石。所以在拍摄前,一定要问自己:我的创作意图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场景?表现的地点是什么?时间年代如何?总之,决不能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否则画面也就没有了基石。

“画”大于“摄”

画意摄影的根本始终是摄影,但是如果脱离开“画”的形式,画意摄影是否也就没有意义了?“画”作为外在特点之一,是这种形式的一部分。既然说是画,就要更多地遵循于画的美学原理。如何使画面更美,更符合美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去实现拍摄元素的排列与组合。对于用光要求也是同等的,一幅美的作品无不是光的艺术,不止是摄影,画画也同样如此。了解更多的美学规则,是摆在“画意派”面前的艰难任务,也是持之以恒的最高准则。

“摄”大于“做”

照片的品质好,后期的工作会相应减少很多,只一味地追求最后一环,一切靠后期的想法是错误的。这要求作者对摄影器材的掌握如臂使指,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摄影器材。如果你喜欢浪费快门,那么在不加选择的拍摄中,往往会使自己与被摄者的耐心消耗殆尽。这一点无论对“摄影”还是“作画”来说,都绝无好处。应该说,摄影师突破自己的最好方法便是了解生活,以及被摄者的生活常态,结合自己的场景选择来表现。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提前做好腹稿,最好用笔画出简图,拍摄前与被摄者进行充分交流,如果有类似的照片做参考更好。

“做”大于“型”

作画有写实派也有写意派,有婉约派也有豪放派,画意摄影同样如是。掌握不同的手法完成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了解绘画的朋友都知道,素描、水粉、水彩、油画、国画、混合颜料、混合材质、画布、速写纸、素描纸、水粉纸、水彩纸、乃至墙面喷涂的肌理与纹路都是不同的,笔触的质感也是不同的,有无数的肌理元素等待我们探索。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摄影师掌握的“图库”数量,即摄影师对拍摄素材的积累。“手法”和“图库”之后,才是模特的“型”。通过瞬态拍摄获得的“型”可能是接近完美的,但画意的主题内涵与表现形式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简单来说,即在后期过程中,对画面组成元素的“质感”的实现是一个关键环节。

那么具体到画意人像的创作上,又应该如何理解?

如今,画意派摄影作品似乎在主流之外形成了一条小河,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尤以人像作品和风光作品吸纳最快。具体到画意人像的创作上:

商业上的广泛波及

从画意摄影诞生的那一刻起,画意人像便是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甚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小小的高潮。那时期的很多广告画面上,总是有意无意地被施加一些肌理、磨损的痕迹,而同期的摄影作品则十分倾向类似油画效果的背景。一幅幅以油画背景为底,人像置前的作品如同雨后春笋般覆盖了整个市场。但在当时,室外拍摄的人像照片在制作画意效果时还有很大的局限,仅仅依靠将底片擦出独特的纹理,然后在暗室中进行显影程序,以期达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等不同基调的照片。

如今,日益成熟的后期影像技术缩小了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更为自由的表达形式,也获得了观念、新媒体艺术作者的喜爱。在摄影拍卖市场或摄影类作品的销售市场中,极大数量的观念类作品是以画意人像的形式来呈现的,通过人像——情节产生的原点——来表述作者独特的创意与心思。这类作品在历届“双年展”或者交易会中经常出现,一直是参观者、购买者眼里的宠儿,这是画意摄影商业作品的触角延伸。

画意与人物的融合

艳俗类人像摄影作品往往更关注模特表现的精准与情绪。画意摄影也是如此,其实每个画意派摄影师更希望自己的模特是一个表现在画架前的职业模特,但如果面对大众市场而非拍卖或者画廊销售时,人像拍摄将到原点,照顾到客户情绪的同时,最好的办法是发掘客户的历史与审美爱好。笔者曾经拍摄过类似的摄影作品,清淡的水彩痕迹让客户想起儿时快乐的时光,而以自己作为模特变为画中的主人公,是除谈心外更能获取好感的手段,画意类作品注重生活高于生活,即使是普通的客户,也不允许出现失败的作品,因为那是你的而不仅是客户的。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1.1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2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1.3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1.4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1.5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2.1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2.2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2.3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