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论文引用排名

发布时间:

岩土工程学报论文引用排名

[1]华安增,孔圆波,李世平等.岩块降压破碎的能量分析.煤炭学报,1995,20(4):389~392

[2]陈颙,姚孝新,耿乃光.应力途径、岩石的强度和体积膨胀.中国科学,1979,11:1093~1100

[3]姚孝新,耿乃光,陈颙.应力途径对岩石脆性和延性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1980,23(3):312~319

[4]周火明,盛谦,李维树等.三峡船闸边坡卸荷扰动区范围及岩体力学性质弱化程度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2004,23(7):1078~1081

[5]哈秋舲,李建林,张永兴等.节理岩体卸荷非线性岩体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吴刚,孙均.卸荷应力状态下裂隙岩体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6):615~621

[7]张有天,周维垣.岩石高边坡的变形与稳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243~247,303~333

[8]吴玉山.应力路径对凝灰岩力学特性的影响.岩土工程学报,1983,5(1):112~120

[9]李天斌,王兰生.卸荷应力状态下玄武岩变形破坏特征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12(4):321~327

[10]Lau Joseph S O,Chandler N A.Innovative laboratory testing.Inter.J.Rock Mech.Min.Sci.,2004,41(8):1427~1445

[11]汪浩译(Farmer I W 著).岩石的工程性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48~54

[12]尤明庆,华安增.卸围压法测量岩石材料的泊松比.实验力学,1997,12(2):274~278

[13]朱之芳等.刚性试验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50~53

[14]李通林,谭学术,刘伟.矿山岩石力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18

[15]Byerlee J D.Friction of rocks.Pure Appl.Geophys.1978,116:615~626

[16]Rice J R,Ruina A L.Stability of steady frictional sliding.J.Appl.Mech.,1983,50:343~349

[17]Maksimovic M.The shear strength components of a rough rock joint.Inter.J.Rock Mech.Min.Sci.,1996,33(8):769~783

[18]Shimamoto T.Confining pressure reduction experiments.Inter.J.Rock Mech.Min.Sci.,1985,22(4):227~236

[19]齐庆新,史元伟,刘天泉.冲击地压粘滑失稳机理的试验研究.煤炭学报,1997,22(2):144~148

[20]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地质力学学报,2001,7(1):53~60

[21]Swanson S R,Brown W S.An observation of loading path independence of fracture in rock.Inter.J.Rock Mech.Min.Sci.,1971,8(3):227~231

[22]尤明庆,华安增.应力路径对岩样强度的影响.岩土工程学报,1998,20(5):101~104

[23]葛修润,卢应发.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疲劳破坏和不可逆变形问题的探讨.岩土工程学报,1992,14(3):56~61

[24]耿乃光,许东俊.最小主应力减小引起岩石破坏时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1985,28(2):191~196

[25]许东俊,耿乃光.中等主应力变化引起的岩石破坏与地震.地震学报,1984,6(2):159~165

[26]You M,Hua A,Li S.Effect of loading path on support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property of specimen.In:Frontiersof Rock Mechan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2001 ISRM and 2nd ARMS).Netherlands:A A Balkema,2001.55~59

[27]周小平,哈秋舲,张永兴等.峰前围压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分析和变形局部化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8):3236~3245

[28]陈忠辉,林忠明,谢和平.三维应力状态下岩石损伤破坏的卸荷效应.煤炭学报,2004,29(1):31~35

[29]任建喜,葛修润,蒲毅彬等.岩石卸荷损伤演化机理CT 实时分析初探.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6):697~701

[30]徐松林,吴文,王广印等.大理岩等围压三轴压缩全过程研究Ⅰ:三轴压缩全过程和峰前、峰后的卸围压全过程实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763~767

[31]尤明庆.复杂路径下岩样的强度、变形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23~28

[32]尤明庆,勾攀峰.岩样三轴压缩的对角破坏和残余承载能力.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19(1):98~100

[33]尤明庆,苏承东,徐涛.岩石试样的加载卸载过程及杨氏模量.岩土工程学报,2001,23(5):588~592

[34]Tadokoro K,Ando M.Evidence for rapid fault healing derived from temporal changes in S wave splitting.Geophys.Res.Let.,2002,29(10):1029

[35]Li Y G,Vidale J E,Day S M et al.Postseismic fault healing on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1999 M 7.1 Hector Mine,California earthquake Bull.Seism.Soc.Am.,2003,93:854~869

[36]Marone C.Laboratory-derived friction law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seismic faulting.Annu.Rev.Earth Planet.Sci.,1998,26:643~696

[37]Bos B,Spiers C J.Fluid-assisted healing processes in gouge-bearing faults:Insights from experiments on a rock analogue system.Pure Appl.Geophys.,2002:2537~2566

[38]Yasuhara H,Marone C,Elsworth D.Fault zone restrengthening and frictional healing:the role of pressure.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110,B06310,doi:10.1029/2004JB003327

[39]Schenk O,Urai J L,Evans B.The effect of water on re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grain boundary morphology in calcite observations of nural marble mylonites.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5,27(10):1856~1872

[40]王仁.塑性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5

[41]杨显杰,罗艳,高庆,蔡力勋,刘宇杰.循环软化45 碳钢和循环硬化304 不锈钢的棘轮行为实验研究.固体力学学报,2005,26(2):125~131

[42]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循环加载强化作用的试验研究.固体力学学报,2007,28(印刷中)

[43]苏承东,杨圣奇.岩样循环加载条件下强度和变形特征试验.河海大学学报,2006,34(6):667~671

[44]尤明庆.两种晶粒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岩土力学,2005,26(1):91~96

[45]尤明庆.基于粘接、摩擦承载特性对岩石变形破坏的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8~292

[46]陈颙,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9~84

[47]葛修润,蒋宇,卢允德等.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变形特性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0):1581~1585

[48]李海波,赵坚,李俊如等.基于裂纹扩展能量平衡的花岗岩动态本构模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0):1683~1688

[49]谢和平,鞠杨,黎立云.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7):3003~3010

[50]蔡美峰,王金安,王双红.玲珑金矿深部开采岩体能量分析与岩爆综合预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1):38~42

[51]Hua A,You M.Rock failure due to energy release during unloading and application to underground rock burst control.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1,16:242~246

[52]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6):778~781

[53]尤明庆,华安增,李玉寿.缺陷岩样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98~102

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1.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岩土工程学报3.建筑结构学报4.岩土力学5.土木工程学报6.城市规划7.工业建筑8.建筑结构9.城市规划学刊10.工程地质学报11.中国给水排水12.空间结构13.建筑材料学报14.给水排水15.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改名为: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16.混凝土17.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18.世界地震工程19.建筑学报20.暖通空调21.中国园林22.建筑钢结构进展23.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4.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7.规划师28.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9.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国际城市规划31.建筑科学32.施工技术33.结构工程师核心没有哪个好发,都有难度的

岩土工程学报排版格式

最简单的办法是问问身边已经评过的人,他们都发表在哪些刊物上,然后你就可以发表了。

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方面为国内最顶级期刊,排在岩土力学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前。

我就是岩土类的研究生,不知道你论文怎么样,简单推荐几个最牛的,最难录用的,岩土工程学报其次,岩土力学然后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工程好像还有个学报如果涉及到土力学理论推导,还有计算力学可投另外,各个大学的学报也都可以录用岩土类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天大学报,吉大学报等等如果要仅仅是发表而已,还可以找一下非EI刊源的什么山西建筑啊,等等,比较好录用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名单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92.03——199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1993.02——1995.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03——1997.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10——1998.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1998.08——2003.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2003.06—— 四川大学校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学术兼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研究领域: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论文专著: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1992.03——199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1993.02——1995.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1995.03——1997.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997.10——1998.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1998.08——2003.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2003.06—— 四川大学校长。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1992.03——199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1993.02——1995.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1995.03——1997.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997.10——1998.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1998.08——2003.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2003.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1987年,就在谢和平取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他成功地将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给出了岩石断口分维与断裂韧性的关系;创造性地建立了岩石微观断裂的穿晶与沿晶和穿晶相偶合的分形模型以及裂纹分叉的分形模型,对一些物理现象给予了定量定性的解释。

利用分形几何进行了岩爆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解释了地震学中未有解释的低b值对应大地震产生的物理理论。他提出了岩石微观断裂机理,从而形成了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几何新领域。

扩展资料:

科研成就:

20世纪80年代,谢和平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来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

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工程应用中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和平

岩土工程与环境岩土工程学报

排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后,在岩土力学之前,这三个学报是岩石力学方面国内三大顶级期刊,ei收录,都是不错的期刊

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方面为国内最顶级期刊,排在岩土力学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包括《岩土力学》)是岩土界的3大王牌期刊。据我投稿经验:录用难易程度《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是本行业最权威的学报。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岩土期刊排名

国家级 《门窗》 专业TU建筑类期刊

《住宅与房地产》等

建筑设计管理,建筑学报等

看一下网站吧,很详细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