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硕士心理健康教育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硕士心理健康教育学毕业论文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4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

4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46、 实践型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的尝试

47、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综述

48、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49、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50、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态问题的治理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 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 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 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 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以高中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课设计为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 拓展训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研究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6、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相关 文章 :

★ 演讲心理健康主题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关注心理健康演讲稿2021

★ 2021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2021

★ 202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 20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格式5篇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3000字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发挥心理健康 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 家庭教育 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 自我评价 ,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 报告 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唐书怡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讨[J]时代教育

[2]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3]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6-6

[3]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安顺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6]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J]探索与争鸣

[7]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大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原因及改进方法》

摘要: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如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本文从人际交往的定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外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以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现今,人际交往障碍却成为当代很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绊脚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如果顺利,大学生便心情舒畅;一旦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但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与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

一、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多, 经验 和阅历逐渐丰富,非常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腻烦说教。他们渴望成才,自尊心极强。但不能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调适能力也很欠缺。因此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水平,产生主观偏差或障碍,主要表现有:

(1)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凭直觉把与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作为对他人的评价,并在日后的交往中占主导印象地位,以此来决定与他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一类人或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刻板的看法。在角色认知过程中,按照预想的类型赋予习惯性、特征化的评价。这种以个性代替共性、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做法会阻碍交往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大学生抛弃传统观念,结合现代社会状况及实际情况考察具体人、具体事,以免产生误解。

(4)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假定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感受和品质,通俗的说就是“以已推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往往会带来对方的排斥与反感。

(二)社会因素引起的交往障碍

社会因素主要指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但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素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以此为导向,这种教育制度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校层面,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其次,高等学校教育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人际交往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交往面狭窄,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

第一,大学交往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多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且满足于这种现状,不愿主动去接纳、开拓外界的精彩生活。交往的狭隘性使很多大学生跟其他非同寝室的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交往面也越来越狭窄。第二,一些大学生缺乏交谈技巧,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说“不”,导致事情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说话欠思量,以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第三,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往往是理论上的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高校或因为不重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性,或因为场地有限,或因为本身和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的联系少,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过度依赖网络引起的交往障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的介入,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回家探望父母。还有些人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

(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和 文化 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大减少了社会个体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这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难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淡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逾越人际交往障碍,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大学生要有意识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学习人际交际的技巧,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度过快乐的校园生活,更有助于今后的生活、工作取得成功。

(1)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交往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与人和谐交往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是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二是诚信原则。诚信历来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抱着诚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三是宽容原则。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宽容对协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四是互助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交往技巧

大学生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不当观念,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注意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和行为规范,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常大,具有认识效应、即时效应和长久效应,往往是根据对方的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等形成的。因此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出现在交往对象面前是十分重要的。

2.要把对方放在首位。关注对方的需要、兴趣和感受。交往的话题和形式应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和经验,合乎其心理需要和兴趣。要学会倾听,仔细耐心地倾听能让对方感到自己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有价值,此乃人际交往中的法宝。同时,交谈要注意建设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能从谈话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将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3.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要做到会用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谈话内容不枯燥,能吸引对方;尊重他人意见,避免评论和争论;即使批评他人,要在肯定之后提出,而且以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为前提。

4.保持适当距离。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无形的距离,而且此距离由它适当的限度,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3)充分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方法与技巧,但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果不进行实践那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要经常与人交往,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和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还要注意对交往的对象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避免造成心理有失落感。要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需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开始.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确实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已经发生了,不能改变。大学生只有寻求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改变人际交往障碍。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按照这个标准,我不属于贫困和特困大学生,但我家庭确实很贫困。根据我所看的接近20篇文献分析,我是有轻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也有 文章 中谈到的问题。首先我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过高,期望交往的都是知心朋友,大家志同道合,这有些理想化,不利于我的人际交往。因此我要纠正这种想法。其次我生活主要以寝室为中心,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这就造成了我交往面狭窄。解决途径是我应当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寝室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拓宽交际面。再次,我的人际交往技巧匮乏,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一定的多看一些社交礼仪,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参考文献:

[1].兰静,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解决策略.才智,2012(21):第203页.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第31-33页.

[3].徐晓霞,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4):第60-62页.

[4].汪汉荣,龙健飞与王绪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02):第98-100页.

[5].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6):第109-111页.

[6].何伟与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7(23):第72-73页.

[7].董鹏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途径.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03):第17-22页.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82,83页.

[9].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第112-114页.

[10].喻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文教资料,2006(22):第21-2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论文题目

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心理学专业的论文选题应该怎么去选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_心理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管理心理学论文题目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组织作用研究

2、基于管理心理学下的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探析

3、浅析管理心理学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析

5、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管理层的领导艺术

6、管理心理学在服装生产管理中的运用与分析

7、谈管理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课堂管理

8、管理心理学在烟草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分析

9、管理心理学在职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以SGZ学生干部培养为例

10、新时期 教育 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11、浅议腾讯公司的管理模式--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

12、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新生代应用分析

14、管理心理学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师激励机制创新

15、1+x证书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学》为例

16、浅析管理心理学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激励机制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理论研究

18、基于转化式学习的 思维导图 教学法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

19、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在事业单位的应用与探索

20、立足管理心理学 浅析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

21、激励与评价:管理心理学视野中的地方志管理

22、管理心理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23、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管理心理学应用性课程建设探究

25、管理心理学应用在部队全面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6、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27、管理心理学在上市公司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运用探究

28、管理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策略

29、管理心理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讨

30、管理心理学视角下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改进

31、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32、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33、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4、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35、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6、信息化下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创新研究--以学院网络开放课管理心理学为例

37、工程公司 企业管理 中防卫过当的解决方案

38、《管理心理学》有效翻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9、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浅谈民生公司的员工激励 措施

40、基于管理心理学探析消费维权档案的安全保障

41、翻转课堂在文科课程的实践与 反思 --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

42、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培训方案的构建

43、浅析管理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44、高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构建

45、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档案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6、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尝试

47、管理心理学视阈下手术室"90后"护士的管理

48、基于管理心理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析

49、基于微模式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50、多元领域视角下的专业物质环境 文化 建设研究

积极心理论文题目

1、 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辅导力的运用分析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整合探索

3、 浅谈初产妇早期积极心理护理与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 护理硕士研究生积极心理资本与科研能力相关性研究

5、 积极心理干预在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6、 探究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

7、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

8、 个体心理学视域下贫困生积极心理教育

9、 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0、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积极心理品质

11、 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12、 积极心理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13、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开发研究

14、 积极心理疏导对晚期宫颈癌化疗患者的负面情绪、生活质量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15、 积极心理日志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16、 积极心理暗示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17、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治疗家庭中问题孩子的新思路

18、 智障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微

19、 我国听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全程开展积极心理教育

21、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的建构

2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

2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24、 陕西省12所医院医疗工作者积极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25、 积极心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患者中的运用

26、 加巴喷丁和盐酸曲马多联合积极心理暗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应用观察

27、 积极心理暗示对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8、 护理专业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分析

29、 农村孤儿积极心理品质的状况及其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30、 华侨留守 儿童 积极心理品质在孤独感与前瞻适应间的作用

31、 积极心理干预对结节性痒疹病人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32、 积极心理干预对CHF患者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影响

33、 积极心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结局的影响

34、 积极心理教育提升高校课堂质量的策略初探

35、 老龄化背景下积极心理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36、 团体辅导课堂教学方式对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的影响

37、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38、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心理关怀

39、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内地新疆预科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40、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实践研究

41、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信效度检验

42、 “95后”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43、 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

44、 具有身份认同的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45、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

46、 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资本研究

47、 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关系研究

48、 高职外语课堂积极心理干预模式及路径构建

49、 积极心理干预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进展

50、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效果研究

51、 积极心理资本对医学高职生自我教育的作用研究

52、 驻礁军人积极心理资本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

53、 积极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研究

54、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关系调查研究

55、 社会治理视野下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调研及对策分析——基于四川“留守儿童之家”

56、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57、 “信望爱”校训下新疆内高班积极心理校本课程实践

58、 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心理特质调查分析 报告 ——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59、 中国传统思想对于积极心理与教育的价值研究

60、 畲乡青少年家庭功能对前瞻适应的影响: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

热点 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浅谈培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

2、关于心理教育行为分析

3、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办法

4、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

5、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8、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9、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10、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

11、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12、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 经验 浅探

13、试论学习理论家的人性观

14、错误在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15、教师的学生观及其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16、试论“举一反三”的心理学基础

17、认知心理学对现代教学论的影响

18、试论概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9、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20、现行组织者―一种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策略

21、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22、学习迁移的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24、试论外语学习中本族语的迁移与干扰

25、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26、人本主义学习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7、谈谈合理的习题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数学教学

29、浅谈教材编写的心理学原则

30、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课堂中举例的心理学分析

32、广义知识观、目标分类教学及其教育意义

33、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分析

3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

3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36、试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37、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

38、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分析

39、试论观察学习的功能与条件

40、学生数学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认知机制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相关 文章 :

★ 心理学专业探讨论文

★ 心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心理学硕士论文(2)

★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选题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2)

★ 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 环境心理学论文选题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当前人们压力巨大,各种心理问题频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热点 教育 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浅谈培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

2、关于心理教育行为分析

3、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办法

4、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

5、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8、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9、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10、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

11、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12、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 经验 浅探

13、试论学习理论家的人性观

14、错误在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15、教师的学生观及其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16、试论“举一反三”的心理学基础

17、认知心理学对现代教学论的影响

18、试论概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9、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20、现行组织者―一种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策略

21、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22、学习迁移的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24、试论外语学习中本族语的迁移与干扰

25、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26、人本主义学习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7、谈谈合理的习题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数学教学

29、浅谈教材编写的心理学原则

30、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课堂中举例的心理学分析

32、广义知识观、目标分类教学及其教育意义

33、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分析

3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

3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36、试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37、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

38、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分析

39、试论观察学习的功能与条件

40、学生数学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认知机制

41、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学习

42、学习焦虑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3、浅谈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

44、试论社会性学习的特殊规律

45、论学习兴趣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46、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特殊性

47、试论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48、论体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49、谈谈行为治疗中的学习原理

50、试论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心理学各方向论文题目参考

★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

★ 心理学相关的论文选题方向与题目

★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00字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2)

★ 本科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论文范文(2)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可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心理健康2000字结业论文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 文化 与自我的 方法 ,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字:新环境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经验 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 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 健康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 爱好 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 人际交往 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 毕业 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心理健康2000字结业论文篇二:心理健康结课论文 健康心态 铸就精彩人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仅剩下了八分之一,这不禁让我感慨时间的流逝,更让我懂得深思这几年大学生活的收获。本学期开设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让我受益良多。生活中发生的小 故事 更是让我对健康的心态有了深刻的解读,真可谓是“健康心态,铸就精彩人生啊!” 一、健康的心态就是拥有一份难得的自信 在我看来,健康的心态就是要有自信的心态。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充足的社会经验,但如果缺乏了自信,那么他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能让你对自己充满信心,能让自己更有把握取胜。但是自信是建立在你确实存在此能力,因此实力是你的基础,自信是你的砖石。当然,如果你想做某件事时,即使没有足够的实力,只要你拥有自信,你付出过,努力过,那么即使没有真正成功,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自信是成功的垫脚石,它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自信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的生命里除了父母,有一个人一直陪伴着我,她照顾我,呵护我,那就是我的姐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健康的都市女性”的自信。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的价值是不同的,那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感悟自然是不同的。我的姐姐是一位教师,在我看来,现在的教师除了一年有暑假和寒假,剩下的就都是辛酸史了。因为我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不容易。每天无休止的批改,写各种作业,应付各种检查,负责各种档案的整理,工作内容是如此繁杂的,带给人的压力是巨大的,心理是无比憔悴的。在我这个旁观者的眼中,丝毫感受不到,她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个月都干着超负荷的工作却拿着固定一样的工资。但是,今年她已经是工作的第六年了,却依然对她的工作抱有热情,每天都神采奕奕地走出家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整个人都是那么自信。这一切的一切,通过对本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我有了正确的解读,也找到了内心一直困惑已久的答案。姐姐就是凭借着这份乐观健康的心态,用“自信”在书写她的美丽人生,今年年仅27岁的她,已经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后备干部,可见,自信对一个人来讲多么重要。健康的心态就是一份自信,一份源于心底的自信,这份自信可以为你的精彩人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健康的心态就是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人生在于拼搏,在于不断奋斗。在这搏斗中有些胜出,有些败退。有些人败了又胜,胜了又败???而有些人败了就一蹶不振。在这搏斗中没有谁是绝对的强者,没有谁能一直战而不败;只有绝对的弱者和一直战而不胜的人??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的人,即使他失败了,他也一定会 总结 经验,下次取得胜利,如此循环。他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他在失败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升华自己,不断完美自己。这样他就成为搏斗中的强者,但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正因他们的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使其世界变得如此光彩。而与他们相反的一类人就碌碌无为,凡事顺其自然,虚度此生。因此积极进取的心态必不可少。 有时候想想,人生就犹如一条不知尽头的路,这条路上充满了坎坷,充满了黑暗,充满了孤独。而健康的心态就犹如一盏长久不眠的灯,永远点亮我们的人生。它让我们能够轻松地越过坎坷;让我们能够在黑暗来临之际保存一丝光辉;能够在孤独之时感到温馨。 三、健康的心态就是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健康的心态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份。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它,释放它,人生旅途中充满坎坷,难免会感到孤独寂寞,或者迷失方向。但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就犹如拥有了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 曾经有一个故事让我的感受很深刻。在两个人的面前,各放着半块面包。一个人看了以后,心想:“我还有半块面包。”另一个人看了后,心想:“我只有半块面包了。” 对待同样的半块面包,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呢?这主要是心态在起作用。乐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满足,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不满,看到的是绝望。这恰好印证了“境由心造”的道理。 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难,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进而化解挫折与苦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住在五楼,搬起东西来颇为不便。但他却说五楼好,可以免受底楼的潮湿之苦。后来他的住处从五楼搬到了一楼,地面经常湿漉漉的,但他却说一楼好,可以免去搬东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苏格拉底处在如何不利的情况下,他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尤利乌斯用2马克买的一注彩票,却中了50万马克。他用这50万马克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并添置了许多高档的家具。想不到这一切在他的一个烟头中化为灰烬。朋友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我只不过损失了2个马克。”正是他的乐观心态化解了50万马克家产损失的巨大痛苦。这样,尤利乌斯注定终生要与快乐为伍。 如果你用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与痛苦,你也会觉得它是天大的灾难,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杞国,这个国家的人总担心有一天天会塌下来,一整天地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后人流传下一句话:“杞国无事忧天倾。”后来又由此造出了“杞人忧天”的 成语 。杞国人为什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是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这样,这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可收拾。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由于自寻烦恼,把很小的挫折和点滴的痛苦想象成了巨大的灾难,因而感到心理难以承受所致。 四、健康的心态就是学会宽容 健康的心态就是学会宽容他人。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不久,果真有一小和尚回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人预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儒家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地势柔顺,君子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所以人要经常抱着宽容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感化人,教育人。于是我们要学会开开心心活到老,轻轻松松过一生。要有这样的心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应该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的好一点,虽然不能从物质上满足自己,但是要学会弥补自己心灵上的空虚。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内在的思想,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只要自己有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所以人要有理想,要有志向,一旦发现要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你就一定抓紧时间把它做好,尽量做得更完美,让自己满意,也要让别人满意,这才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关键。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切莫把精力投错地方,那就会一事无成,终生遗憾。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吧!这样,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原野上,你收获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假如你拥有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自信,积极进取的心,学会宽容他人的平常心,相信健康的心态一定可以帮你铸就精彩的人生! 心理健康2000字结业论文篇三: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自军区重新划分一来,我国部队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基层官兵的军事训练愈发严格。这意味着基层官兵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必然会影响到官兵的心理。因此有必要做好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目前基层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给出可行性 措施 ,最终实现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目的。 二、衡量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具备四个方面:心理适应能力良好、自我接受、理想追求及保持常新状态。[1]军人与普通人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具备普通人心理健康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才能保证自身战斗力。一般情况下有以下要求:智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确保良好的工作状态;适应军事生活,对军事事件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对部队集体生活充满喜爱;价值观正确,乐于奉献;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恒心,做事果决,对自身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情绪乐观,具备一定应急能力;明确奋斗目标,将自身发展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战友保持良好的情谊;学习能力强,快速掌握战斗技能。这些条件都是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基层官兵心理健康,进而提升自身战斗力,最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三、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除了受到军事训练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地措施。 (一)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实际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基层官兵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恶劣,要么处在与城市隔绝的偏远地区,要么就是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基层官兵除了军事训练活动外,其余时间不能与外界接触,也没有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造成官兵感觉生活枯燥无聊,产生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情绪。再加上一些环境中特殊训练让官兵始终处于绷紧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放松,让基层官兵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发挥战斗力。[2] (二)受到家庭环境影响 通过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情况发现,独生子女官兵成长中家庭环境良好,独自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偏弱。自小受到父母亲朋的照顾,参军后独自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能力偏弱,长时间下来会积压负面情绪,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前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发现官兵中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未婚军人相比,前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3]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已婚者日常生活内容复杂,夫妻两人长期处于异地分居状态,生活问题、子女问题以及父母问题等方面的困扰,对基层官兵的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长久下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不奇怪了。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基层官兵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内容,判断出官兵真实的需求。 (三)受到生活实践的影响 基层官兵大多由青年官兵组成,这部分人刚开始独立生活与工作,这个阶段是形成自我实现、自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处理一些生活事件的时候受到心理不成熟因素的影响,造成事件处理效果不是很好,只考虑到一些片面的因素,现实的障碍造成对自我认知判断出现问题,出现心理应激增加,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时间一长,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基层官兵的训练及工作效率,严重的话会对基层部队的战斗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提高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因素的变化就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做好日常心理辅导工作 需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这需要了解官兵的实际情况,并给出具体的方法。例如,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挫折、处理人际关系及婚恋关系等。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观察工作,一旦发现有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可以设置基层官兵心理门诊,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还要配备好软硬件设备,做好心理档案建设及__。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体的战斗力。因此开展日常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减少基层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可以提高官兵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二)做好官兵“三观”教育 各级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疏导是相辅相成的,应加强军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从思想上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和保持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军事计划及年度功能 工作计划 结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基层单位医务人员要配合军事领导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注意开展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在对基层官兵的性格、脾气、气质、爱好等进行了解后,有的放矢,充分提高我国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4] (三)丰富官兵的娱乐活动 在军事训练和工作之余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官兵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短期的培训和外派学习及请专业心理医师讲座等方式,从而培训基层的兼职心理医师和心理卫生骨干,以便及时地发现和消除官兵的心理疾患。加强官兵之间的协作性和心理相容性训练,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基层军营氛围,让广大官兵在紧张的生活和严格管理和高强度训练中自行解压,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鼓励官兵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培育其 兴趣爱好 ,缓解因社会、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刚入伍的新兵和即将退伍的老兵在军事演习和抢险救灾中集中组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通过单位的宣传橱窗和 黑板报 等 渠道 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官兵积极掌握调控自我心理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作用。 五、结语 相比于普通人,军人是相对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的基础要比地方人群高。军人本身就需要面临高风险,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各个层面的问题。因此,军队日常工作中需要增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确保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猜你喜欢: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1500字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3.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4.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5.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800字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3-0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从目前来讲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的行动不足以树立生命教育的丰碑,还要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个社会人受益于生命教育,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36).

[2]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93-95.

[3] 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23.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3-0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从目前来讲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的行动不足以树立生命教育的丰碑,还要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个社会人受益于生命教育,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36).

[2]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93-95.

[3] 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23.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