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审计失败论文研究背景

发布时间:

审计失败论文研究背景

会计舞弊产生原因及治理摘要:文章分析我国存在的部分企业会计舞弊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当前我国遏制日益严重的会计舞弊现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会计舞弊;原因;审计对策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丑闻不断。从最早的“原野”、“琼民源”、“红光”、“郑百文”、“张家界”等,到2001年的银广厦事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会计舞弊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因此,探讨分析会计舞弊现象、成因,寻求审计对策,对遏制此起彼伏的会计舞弊案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会计舞弊的产生原因分析(一)法律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在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健全会计核算、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企业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刚刚起步,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极不完善,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我国有关主管部门主要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而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处理会计造假行为,对违法的处罚力度明显不够。造假即使被查出来了,对造假者的处罚也可以说是不痛不痒,而未被查出则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于是违法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的反差,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甘愿铤而走险,会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二)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我国目前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财政部门按《会计法》的规定对所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审计部门按有关法规规定也只是对涉及国有资产的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又按国有资产和资金的隶属关系划分了管辖范围,国家审计署对于中央级企业所属的二、三级企业和中央垂直单位在财务会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监督不到位、纠正不及时,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证监会在负责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上市公司各种违规行为的查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也不希望上市公司的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银监会、保监会对其监管对象也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实现事事调查,也不应该细管到不会有任何违规发生的程度。 (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从社会监督来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足,使独立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一是审计的独立性不足。独立性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审计结果得到社会公众信任的基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由内部人委托事务所审查自身,这无疑易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削弱。二是收费制度不科学。在审计工作中,一般而言,所费时间与执业质量呈正相关性。因此,为保证执业质量,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按审计时间收取审计费用,但我国目前盛行的收费制度是与公司资产或净资产总额相联系的,而与审计时间脱钩。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平衡自身的成本效益,往往有不合理缩短审计时间的倾向,有时还会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牺牲执业质量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三是审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欠佳。目前国内确实有一些业务素质过硬的注册会计师,构成了审计职业界的中坚力量,但从审计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则不容乐观。另外,各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重视不够,从而使得不少审计执业人员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单一,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四)会计政策前瞻性不够任何一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涵盖会计实践中的一切业务,它们只能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规范和原则,而且大多数只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每当许多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的时候,总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会计准则或制度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也就是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目标为标准随意地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一般都是原则性的规定,在指导实际工作时,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当会计人员存在舞弊的冲动时,就会利用对会计政策的不同理解,做出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会计处理,这样的会计舞弊行为往往具有极大的欺性。(五)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责权关系而构成的组织结构,是处理公司中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上市的时问比较短,公司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比较严重,故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

审计风险研究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审计风险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柯勒会计词典》把审计风险解释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观点是: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而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又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虽然各自的表述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此可见,各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论文研究背景

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吧!

摘 要: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 文章 结合多年审计工作 经验 ,探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

一、审计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多而复杂、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产生的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1)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本来就是虚假的或失实的,加之各个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低下,有意舞弊欺过关,那么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审计后所得出的结论也肯定是错误的或失实的。

(2)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产生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安排给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差异以及财务制度发生变化快,审计人员为了及时完成审计任务,有时甚至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面面俱到,失察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由此审计结论偏差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3)审计手段的局限而形成的风险。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执法手段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不能采取更多不正当的审计手段。现实中好多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必须由纪检监察、公安、财政、税务机关等部门配合,运用各单位的职能手段才能完成,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仅凭审计人员查阅资料和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调查是难以揭示的,由此也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4)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审计能力不足,不熟悉 政策法规 、较强的语言、书面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大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审计结果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是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调查后形成的审计结论,包括审计定性、评价、处理处罚和审计建议处理不实或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6)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或者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的某些问题而导致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审计人员故意所为,而是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假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始终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完全消除或杜绝审计风险不可能的,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 措施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人员要认清职责,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风险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风险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到审计结束都可能产生,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本着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项目,抓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 热点 、难点问题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风险评估,科学编制 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纲领。审计组应根据被审单位的职能、职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 财务管理 的能力水平、执行 财经 纪律的自觉性、以前审计和其他财务检查情况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准备好各种应对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一个科学、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有关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尽量及早预测审计风险。

(4)严谨细致,现场审计明察秋毫。审计组从进点开始,就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准则等制度进行审计。根据审前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到谨小慎微、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查证、分析、讨论、取证。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从一笔不当的会计处理或者一张要素不全的原始凭证,甚至是从 保险 柜中盘出的一张便条等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取得突破口。每个审计事项做到深入细致,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审计人员只有严谨细致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发现疑点查出问题和重大线索,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经得起检验,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5)严格把关,层层审理复核。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规避审计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经过审计组长(主审)、业务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专职审理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材料以及审计 报告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 建议书 、移送处理书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理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严格规范,审计记录是否清楚,审计取证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可靠,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揭露问题事实是否清楚、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有效,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结合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实际,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6)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审为国家、计益人民,只有通过审计监督来揭露矛盾,促进廉政建设,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一定要有浩然正气,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刚正不啊,一查到底,决不退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体现审计机关存在的价值;才能解决问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防范审计风险。

(7)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要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政治理论和各项法律、法规方面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技术 方法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只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审计铁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前提条件。

(8)廉洁从审,树立求真务实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审计机关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审计人员必须要树立起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廉洁从政制度、审计“八不准”纪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耐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做到自重、自警、自励、自律,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安亚人.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S].

[3] 白玉林.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思考[Z].

1 标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目的:了解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相关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比较分析适应我国企业合并的相应方法。内容:1、企业合并的涵义及不同合并形成;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及适应情况;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国际比较;4、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及理由。参考资料:《财经研究》2001、1,“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邓小平;《财会月刊》2000、12:“购买法与权益联合法的比较分析”,宁宇新;《时代财会》2003、5:“对我国企业保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现实思考”,万宇洵、李典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万宇洵主编,西南财大出版,“第三章,企业合并会计”;《会计研究》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课题组:“论控制与合并财务报告问题。2 标题: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研究目的:辨别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规定;2、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国际国比较;3、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4、关联方关系的披露分析;5、关联主交易的规范措施;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参考资料:《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闫德玉等,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财会月刊》2002、11“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孟宇;《财会月刊》2003、1,“寻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车嘉丽,《黑龙江财会》“加强关联方交易披露和监管的对策”,雷鸣等;《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于关联方说明”等。3 标题:或有事项的分析研究目的:了解或有事项的意义和种类,掌握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内容:1、或有事项的涵义与种类;2、或有事项的确认;3、或有事项的计量;4、或有事项的帐务处理及披露;5、或有事项准则的不足与建议。参考资料:《会计研究》,1996、3,“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林斌;《会计研究》”关于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有关问题“,宣和;《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3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2003年,湖南大学出版社;《上海会计》”试谈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时的会计核算“王锡岚等。4 标题:会计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探究目的:掌握已有的会计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熟练运用其要求处理实际问题。内容:1、会计调整事项的涵义和内容;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3、会计政策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4、会计估计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5、会计差错更正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6、对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改进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相应学习辅导资料及继续教育的教材,《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各种会计杂志上相关论文。5 标题:实质量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分析目的:结合实际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精神,旨在会计实践中灵活加以运用。内容:1、实质重于形式为什么是修正性原则(要义);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收入时的表现;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融资租赁业务中的表现;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资产时的表现;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其他方面的运用;6、对该原则在具体准则中进一步体现的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实质重于形式探析”万宇洵,《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期;近几年来有关财会杂志上相关文章。6 标题:重要性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目的:分析研究重要性原则的要义,融会贯通其在会计实践中的运用。内容:1、重要性原则的要义分析;2、重要性原则在干具体准则中的体现;3、具体准则中重要性原则表现的分析;4、进一步完善我国具体准则的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200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2003年,湖大出版社;近几年来有关会计杂志的相关论文。7 标题:试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二重性目的:介绍人力资源计量的两种方法:成本法和价值法,探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并存的二重模式。内容:1、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其优点和缺点;2、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其优点和缺点;3、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具体做法。参考资料:《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略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2002,6。8 标题: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目的:探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内容:1、会计职业道德概述;2、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9 标题:商誉会计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此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商誉领域的专业知识。内容:1、商誉的基本概念;2、商誉的确认;3、商誉的计量;4、商誉的摊销;5、商誉的诚值;6、商誉的披露。参考资料:1、邓小平《商誉会计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FASB、AcSB、ASB、LASB、AASB、等有关国际组织关于商誉的会计规范。10 标题: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目的:阐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面对。内容:1、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2、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3、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参考资料:《管理会计学》(人民大学出版社)余绪缨主编;有关报刊杂志。11 标题: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若干问题探讨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对确定企业价值有重大意义。内容:1、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地位;2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3、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4、无形资产的披露问题。参考资料:《无形资产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于长春);《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2,唐学松);《无形资产的特征与评价》(《会计研究》1999、2,崔也光。12 标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义与途径内容:1、简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2、剖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3、提高会计信息的措施和途径。参考资料:《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分析》《财会研究》2002、11,《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事业财会》2002、5;《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讨及其监管机制创新》《当代财会》,2002,5.13 标题: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目的: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企业制度因素;探寻提高信息质量的相关途径;分析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学途径。内容:1、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分析;2、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分析;3、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4、提高信息质量的治理结构措施;5、改善治理结构的会计途径。参考资料:《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确定》,《会计研究》,2002、4;《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1。14 标题: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目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通过本文的论述,更进一步控制,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其主要表现;2、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参考资料: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感悟《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研究,2001,2,黄世出刘维;2、《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金融会计》2000年第7期;3、《财经理论与实践》200人年第1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15 标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内容:1、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含义,重要性等);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危害;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4、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对策。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等。16 标题:我国会计规范问题研究目的:探寻我国会计规范的具体形式,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等。内容:1、会计规范的意义;2、目前会计规范的现状、体系、形式、有效性等;3、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4、提高规范有效性的措施。参考资料: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陈亚民,会计规范论;陈箭深,会计研究,2001、1;葛家澍,会计研究,2001,1。17 标题: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目的:分析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为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指南。内容:1、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原因;2、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3、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等;4、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5、规范选择的原则、方法。参考资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分析》,《会计研究》2000,3:“试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会计研究》1999、2;《会计选择论》。18 标题: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协调的思考目的:从降低遵循税法的成本着想,探讨有关经济业务处理中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相互协调问题。内容: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关系,探讨如何尽量做到二者的协调,并以某类经济业务的处理为例,说明如何协调。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税法规定;2002-2003年有关报刊中的相关资料。19 标题: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问题。内容:1、资产减值准备概述(含义、意义、理论依据等);2、《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若干突破;3、执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成因);4、对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和操作的具体建议。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上海会计》《四川会计》《财会月刊》等。20 标题: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完善目的:完善的资本市场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如何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重要课题。内容:1、探讨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2、分析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及原因;3、提出完善我办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思想。(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治理经验)参考资料:《会计研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与证据》(吴联生:2000,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吴联生:2002,经济研究)等。21 标题: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论探讨目的: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和措施,为会计国际化的实践作指导。内容:会计国际化的理论解析,影响会计国际化的因素,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参考资料:〈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22 标题:浅议我国加入WTO与会计改革目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系统,面对新的环境应如何进行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内容: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述:1、“入世”后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2、加入WTO后会计改革的目标与设想;3、适应国际环境,改革中国会计。参考资料:1、〈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上海会计2001,(1);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会计问题论文摘编〉上海会计,2001,(2);3、加入WTO会计怎么办〉会计之友,2002,(2);4、〈加入WTO与中国会计改革〉时代财会2002;5、〈加入WTO与我国会计行业应作出哪些调整〉——当代财经2002.23 标题:国有企业经理人期权激励问题研究目的:通过写作本文,学生应熟悉经理人期权激励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与操作方法,掌握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期权激励中的特殊问题等。内容:1、经理人期权激励的涵义与功能;2、国有企经理人期权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3、国有企经理人期权激励的难点解决措施。参考资料:1、谢德仁,刘文:〈关于经理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9期;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3)。24 标题:论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资格目的:通过写作本文,学生应掌握合伙事务所的特点及其对合伙人的要求,掌握我国合伙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参考资料:1、王善平:〈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中的私人财产与创新能力〉,〈会计论坛〉2002年第2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7期。25 标题:试论财务管理目目的: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内容:介绍国内外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运用经济学理论论述如何定位企业财务目标。参考资料:《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26 标题: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目的: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能比较各自的优劣,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内容:1、简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并作比较。2、财务目标选择的原则标准;3、我国选择何种财务目标。参考资料:《现代企业财务目标选择》《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有关财务目标理论的分岐综述》《财会月刊》2002,2;《企业财务目标的比较与选择》《交通财会》1999,3。27 标题: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探讨 目的:本题为在非营利组织上(如学校、科研单位、非营利医院等)工作或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感兴趣的同学准备。目的在于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非营利组织的实际相结合,探讨有关财务问题。内容:就非营利组织的某个或某些财务问题(如收入、支出、筹资等),探讨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企业财务的异同以及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优化。只要求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论述,不要求全面论述。参考资料:1、何进日主编《财务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4、张彪、张士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基本问题探讨》《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5、2002—2004年有关报刊中的相关资料。28 标题: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的:提示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内容:1、资本经营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状况;2、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主要问题产生的根源;4、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有主要问题的对策(或改进设想)。参考资料: 1、范恒山,资本经营:走出误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李丽伟,浅议资本经营,现代会计,2002年第4期;3、余建春,建立和完善国资运营新机制,国有资产管理,2001,5; 4、郭元唏,资本经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1997版;5、陈光鸿,关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几点思考,上海会计,1997,11;6、韩晓亮,资本经营应注意的七天风险,财务与会计(财政部),2002,12。29 标题: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目的:探寻改进、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办法、措施。内容:1、改善企业财务报告的必要性,现行企业报告的不足,环境的需要;2、改善企业财务报告应遵循的原则;3、改善企业财务报告的措施、办法。参考资料:1、葛家树《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2、王相年,《论财务报告忍气吞声改进》《会计研究》1999年、7;3、朱元年论文,《会计研究》99、7;4、张延成论文,《会计研究》98、3。30 标题: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目的:探寻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体系、方式方法。内容:1、企业业绩评价的意义、目标;2、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3、业绩评价的方式方法。参考资料:1、张蕊论文,《会计研究》2001、12;2、李晓强论文,《会计研究》2000、11;3、池国华论文,《会计研究》2003、8。31 标题:浅议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控制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象雨后春笋发展很快,现已成为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便是本文所旨。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的内容;2、当前私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3、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的对策。最后对私营企业发展前景展望。参考资料:1、《试论期间成本》——会计研究,1999年11月,于胜道等;2、《论现代企业成本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1995年7月,陆距;3、《现代市场经济成本控制新观念》——财会月刊,2002、6;颉茂华;4、《企业管理概念》——教材。32 标题: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参考文献:会计研究,2004,7;杨兴王,郑军,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绩务融资契的安排研究;郑荣鸣,中外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① 杨之帆,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偏好,财经科学,2001,4;周忠患等,财务管理,上海三联书店,1993。33 标题:关于增值税若干问题的探讨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这就必然要求现行增值税制也应当逐步适时的完善,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增值税税负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2、推行增值税转型的高风险及其对策;3、世界税制改革的动向与趋势。参考资料:1、《世界税制改革的动向与声势》——“税务研究”邓子基2001、5;2、《增值税的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税务研究”苏筱华2001、5;3、《对增值税转型的几点逆向思考》——“税务研究”陈晓等2001、5;4、《增值税分析控制法的大批量及稽查应用》“税务研究”李庆章2001、7。34 标题: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效应分析目的:债转股成功的关键在于转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与完善。通过深入分析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带来的正、负面效应,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内容:1、我国企业债转股的由来;2、债转股性质定位;3、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效应分析;4、完善债转股的相关政策建议。参考资料: 2、课题组:债转股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及其前景分析[J],管理世界,2001(5);1、 吴有昌,赵晓、债转股:基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政策分析[J],经济2、 2000(2); 2、延华、彭继厂、重建债转股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困难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1(6);3、 玉,关于债转股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2(2);4、 庄乾志,债转股:功能缺陷七制度依赖,财经问题研究;2000(1);5、 周小川,关于债转股的几个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1999(12)。35 标题:浅析国有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目的:分析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形成的原因,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寻找出路。内容:1、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现状;2、债务问题形成原因及分析;3、债务问题的解决(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参考资料:《财务月刊》《辽宁经济》《现代会计》等。36 标题: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效能状况研究目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构成,履职现状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设想,以便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效能的发挥。内容:1、研究背景;2、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构成现状分析(抽样调查);3、市公司履职现状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分析;4、上市公司监事会改进设想(结论)。参考资料:1、网上查询有关上市公司监事会设置、工作效能、履职现状等有关资料;2、陈湘水,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资本市场,2001年第11期,63-67;3、监事会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强化监事会职能,上海证券报,2001、12、19;4、李维安,张亚双、如何构造适合国情的公司治理监机制,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63-665、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研究课题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及其解说,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9-24;6、上海证券交易研究发展中心,当前我四市公司治理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中国证券报网络版,2001、11、12;7、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功能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12-17; 8、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交通状况研究,当代财经,2001年第7期,34-39。37 标题:企业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参考文献:[1l黎仁华。谈谈会计报表粉饰的审计策略[J]。财会月刊,2002,(2)。[2]阎务达等。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指标特征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1,(10)。[3]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0,(5)。[4]马永义。对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一些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5)。38 标题: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模式研究参考文献:② 王斌,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1999,11③ 董伟,张朝,集团型的财务管理的模式,财务与会计,2001,10④ 于比彪等,财务管理与绩效考核集成,系统议计,财务与会计,2004,2、3⑤ 钱德勤,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于比彪等,关于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会计研究。2004,8。39 标题: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目的: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近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例,分析CPA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探讨目前CPA法律责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CPA民事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内容:1、CPA法律责任基本问题(主体、客体、归类原则、构成要件等);2、CPA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分析(主、客观原因);3、CPA承担法律责任的现存问题分析;4、对策和建议。参考资料:谢荣,1994《市场经济中的民间审计责任》,上海社科院出版;《蒙氏审计学》第10版;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论CPA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CPA民事责任的几个基本问题》《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40 标题: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目的:通过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例的分析,寻求其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规避审计失败的措施。内容:1、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典型审计失败案例分析或综合分析);2、原因分析;3、规避审计失败的措施。参考资料:网上查询典型审计失败案例;CPA考试指定教材《审计学》;《会计研究》、《审计研究》2001、2002、2003年相关文章。41 标题:试论界定审计责任的理性原则目的:研究和探讨审计人员审计责任的界定原则和思路。内容:1、审计责任的概念界定;2、界定审计责任的理性原则,即程序理性原则或结果理性原则,或其他原则;3、实证问题研究。参考资料:1、谢斐信“浅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与经济研究》1998,5;2、申香华“论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界定”《经济经纬》,1999,2;3、贺花“国外有关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研究述要”《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8。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审计失败成本研究论文

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吧!

摘 要: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 文章 结合多年审计工作 经验 ,探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

一、审计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多而复杂、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产生的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1)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本来就是虚假的或失实的,加之各个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低下,有意舞弊欺过关,那么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审计后所得出的结论也肯定是错误的或失实的。

(2)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产生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安排给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差异以及财务制度发生变化快,审计人员为了及时完成审计任务,有时甚至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面面俱到,失察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由此审计结论偏差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3)审计手段的局限而形成的风险。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执法手段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不能采取更多不正当的审计手段。现实中好多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必须由纪检监察、公安、财政、税务机关等部门配合,运用各单位的职能手段才能完成,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仅凭审计人员查阅资料和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调查是难以揭示的,由此也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4)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审计能力不足,不熟悉 政策法规 、较强的语言、书面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大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审计结果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是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调查后形成的审计结论,包括审计定性、评价、处理处罚和审计建议处理不实或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6)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或者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的某些问题而导致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审计人员故意所为,而是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假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始终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完全消除或杜绝审计风险不可能的,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 措施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人员要认清职责,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风险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风险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到审计结束都可能产生,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本着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项目,抓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 热点 、难点问题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风险评估,科学编制 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纲领。审计组应根据被审单位的职能、职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 财务管理 的能力水平、执行 财经 纪律的自觉性、以前审计和其他财务检查情况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准备好各种应对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一个科学、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有关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尽量及早预测审计风险。

(4)严谨细致,现场审计明察秋毫。审计组从进点开始,就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准则等制度进行审计。根据审前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到谨小慎微、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查证、分析、讨论、取证。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从一笔不当的会计处理或者一张要素不全的原始凭证,甚至是从 保险 柜中盘出的一张便条等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取得突破口。每个审计事项做到深入细致,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审计人员只有严谨细致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发现疑点查出问题和重大线索,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经得起检验,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5)严格把关,层层审理复核。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规避审计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经过审计组长(主审)、业务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专职审理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材料以及审计 报告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 建议书 、移送处理书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理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严格规范,审计记录是否清楚,审计取证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可靠,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揭露问题事实是否清楚、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有效,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结合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实际,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6)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审为国家、计益人民,只有通过审计监督来揭露矛盾,促进廉政建设,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一定要有浩然正气,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刚正不啊,一查到底,决不退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体现审计机关存在的价值;才能解决问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防范审计风险。

(7)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要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政治理论和各项法律、法规方面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技术 方法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只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审计铁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前提条件。

(8)廉洁从审,树立求真务实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审计机关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审计人员必须要树立起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廉洁从政制度、审计“八不准”纪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耐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做到自重、自警、自励、自律,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安亚人.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S].

[3] 白玉林.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思考[Z].

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这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审计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主要在讨论审计失败含义和认定的基础上,分析审计失败造成的影响,探讨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审计失败;风险;影响;原因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和认定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它是审计风险的极端情况。

(二)审计失败认定。在实践中通常认为,确认审计失败有两个条件:其一是,从审计结果看,出具的审计意见是错误的,与被审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不符合;其二是,从审计过程看,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没有按照准则执业。两个条件应是因果关系,即因为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所以才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一旦审计失败不仅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影响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由于审计报告需要两个注册会计师签字,一旦审计失败,对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而言,行政处罚包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等,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二)对事务所本身的消极影响。

1、事务所的声誉。如果审计失败,可能会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毕竟,“声誉是事务所的命根子”,这种受损的声誉会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自己经营的事务所有科学、持续发展机会,但审计失败的会导致客户利益受损,其信誉下滑,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业务量将不可避免的萎缩。

3、生存。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极可能导致股东、债权人等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原来的五大之首——安达信因为安然事件倒闭,中天勤因为银广夏事件被财政部勒令不予注册,其教训可谓深刻。

4、人才的流动。一旦事务所出事情,相当多的人才会选择出走,或被其他竞争对象挖走,人才白白流失。

(三)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1、决策失误。由于审计失败给社会公众、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提供了错误消息,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这里的决策也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决策。

2、评价失衡。公正的评价依赖于提供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其提供的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管理层履行管理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不公正,评价失衡。

3、场机制失效。一般认为,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

审计失败会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效应。这里必须讨论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分析

1、被审单位的报表不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兑现管理层的薪酬激励的诸多目的,还有一些企业想达到逃税、借款等目的,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大量事实证明财务舞弊是审计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这种舞弊表现在报表的不实。

2、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公司内部治理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如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审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与管理层“合作”,出具符合管理层意志的审计报告,导致审计失败。

3、违法成本低。现阶段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处理有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实践里刑事责任处罚的不经常性,行政责任处罚的程度较轻。民事责任的规定很笼统,民事责任不完善,不容易操作。违规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注册会计师的侥幸心理。

4、监管不力。一般认为,审计监管包括行业监管和政府监管。但是实际上,这两个监管并没有实在的履行职责。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

5、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致使审计风险增大。“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分析

1、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了解不深。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规定,要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提供的会计资料,对被审单位的了解不深就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审计失败就容易理解了。

2、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拓展到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以及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相关领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对复杂性和需求性不断增长的职业环境所必需的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五类职业技能。很多注册会计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容易导致审计失败。

3、迷信客户,执业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

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谨慎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或虚假陈述等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尤其是那些光环很多的客户,不能够迷信,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敏锐地抓住问题、捕捉错弊的线索,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梅,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8(01).

[2]叶金福,审计之痛——从一例审计失败案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8(03).

[3]张美惠,浅议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控制[J].财会通讯,2009(08).

[4]刘洁、朱劼,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民事责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提要]

本文从审计失败的定义出发,从多角度探讨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审计主体、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从信息经济学中“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审计失败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剖析,以期对审计失败理论和实务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探析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发表与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发生经营失败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业竞争等,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收益。企业当局是经营失败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出现经营失败时,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唯一标准,是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注册会计师只对因审计失败给委托单位和有关利益方带来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不对企业的`经营失败负责。

(二)审计报告的不真实表达

无论过失还是欺诈,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给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这才是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另外,注册会计师未能履行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如未能在约定的日期内提交审计报告,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审计的经济后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等载体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会利用审计意见的不同表述考虑其决策行动,包括投资信贷等经济决策和审计师的选择等。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审计失败也会殃及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一)对事务所本身的影响

1.声誉。审计也是一种产品,也存在着市场竞争,其存在的关键是审计产品的质量,而声誉则是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旦审计失败发生,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

2.业务。有远大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能获得有较高利润率的持续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新老客户之间进行分配,取得平衡,在维护与老客户关系、努力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也会注意将服务重点放在可识别的潜在客户身上,努力使一般性的客户发展为固定的客户进而成为有力的支持者,最终成为公司和服务产品的拥护者,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点。但是,审计失败的产生将使客户利益受损,其忠诚度呈“下阶”趋势,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

3.存在性。审计失败的产生,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决策失误。传统经济学曾假定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拥有完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由于审计失败使审计信息质量不理想,市场参与者一般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

2.控制失灵。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确立后,委托人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建立审计机制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采取“偷懒”等方式损害代理人的利益。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于信息全面地观察企业的状况,并使代理人有条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无法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代理人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代理人有可能“偷懒”或“规避责任”;由于审计失败,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常常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虚假的信息“欺”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等等。这种控制失灵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中。

3.评价失公。公平、公正、公允是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而业绩评价的公正性又取决于所依据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各种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失公。

4.市场失效。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是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可以说,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审计后)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或私有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总之,由于审计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三、规避或减少审计失败的措施

(一)审计师的聘用要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

根据风险不对称原理,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实行某种“歧视政策”,将审计师的聘用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这对一些人来说,回报率和风险会偏离正常的线性正比关系。例如,一笔业务做成功的概率是P,报酬是A,惩罚是B。一个缺乏资金和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0=AP;但一个具有雄厚资金且拥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B。前者显然大于后者,因为前者根本不用担心罚款,他付不起,同时也不会因为声誉下降而受损。而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他承担风险作出败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这种歧视性的政策看起来虽然不合理,但对审计师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却是有利的。

另外,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审计师的审计失败会通过其声誉的降低而导致其部分损失,那么,在实际中这种声誉机制也应该落到实处。必须使审计师认识到,一次审计失败就将导致其声誉剧减。对此,行业管理部门每年公布审计失败案例,将有关审计师予以曝光就是一个良好的办法。因此,在减少或规避审计失败的问题上,加强行业监管是极为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

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解决审计失败问题有一定效力,但这种激励机制的运作还需要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管理有监督的兴趣,并且各个分散的股东能够无成本地联合起来形成股东集团的共同意志。在现实中,能够代表股东利益的经济主体一般设定为董事会。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控制权往往是由管理者所操纵,并形成对董事会控制的局面,而股东往往成为公司的“过路客”,进一步使股东对某一特定公司的管理进行监督缺乏兴趣。在股权极端分散的情况下,股东要想通过董事会利用激励机制来直接约束审计师的行为,就显得十分软弱。此外,激励机制还要求审计师的鉴证服务投入是可观察的,委托人可根据审计师的反映函数来确定报酬比率。但是实际的审计活动中,审计师的投入是难以准确观察到的,因为私有信息、不可观察投入以及信息非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从而限制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间接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签定审计委托书,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对注册会计师和客户的责任、业务的性质、范围等予以明确。其次,要正确地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在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需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以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研究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规划审计工作所需时间、人员,确定经济业务和各会计科目实施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等;在具体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亦需通过实施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以发现尚需进一步检查的事项;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对会计信息全面地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评价局部的审计结论和拟形成的审计意见的正确性。第三,要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收集充分的证据,恰当地评价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

(四)选择和保持客户时需慎重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之前,应采取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等程序,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其缺乏正直的品格,应当尽量拒绝接受。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历史上就曾出现有财务危机的公司比没有财务危机的公司较容易虚报收入和隐瞒需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事实的事例。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以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五)投保充分的责任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但我国的保险公司现在尚未在全国提供责任险的业务。

审计失败问题研究论文

额~~~~我觉得~~你应该自己去参考下(国际会计前沿)里面的论文~自己写下~多看文献~自己写论文吧

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吧!

摘 要: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 文章 结合多年审计工作 经验 ,探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

一、审计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多而复杂、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产生的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1)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本来就是虚假的或失实的,加之各个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低下,有意舞弊欺过关,那么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审计后所得出的结论也肯定是错误的或失实的。

(2)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产生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安排给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差异以及财务制度发生变化快,审计人员为了及时完成审计任务,有时甚至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面面俱到,失察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由此审计结论偏差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3)审计手段的局限而形成的风险。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执法手段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不能采取更多不正当的审计手段。现实中好多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必须由纪检监察、公安、财政、税务机关等部门配合,运用各单位的职能手段才能完成,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仅凭审计人员查阅资料和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调查是难以揭示的,由此也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4)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审计能力不足,不熟悉 政策法规 、较强的语言、书面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大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审计结果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是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调查后形成的审计结论,包括审计定性、评价、处理处罚和审计建议处理不实或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6)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或者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的某些问题而导致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审计人员故意所为,而是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假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始终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完全消除或杜绝审计风险不可能的,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 措施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人员要认清职责,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风险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风险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到审计结束都可能产生,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本着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项目,抓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 热点 、难点问题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风险评估,科学编制 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纲领。审计组应根据被审单位的职能、职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 财务管理 的能力水平、执行 财经 纪律的自觉性、以前审计和其他财务检查情况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准备好各种应对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一个科学、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有关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尽量及早预测审计风险。

(4)严谨细致,现场审计明察秋毫。审计组从进点开始,就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准则等制度进行审计。根据审前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到谨小慎微、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查证、分析、讨论、取证。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从一笔不当的会计处理或者一张要素不全的原始凭证,甚至是从 保险 柜中盘出的一张便条等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取得突破口。每个审计事项做到深入细致,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审计人员只有严谨细致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发现疑点查出问题和重大线索,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经得起检验,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5)严格把关,层层审理复核。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规避审计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经过审计组长(主审)、业务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专职审理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材料以及审计 报告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 建议书 、移送处理书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理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严格规范,审计记录是否清楚,审计取证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可靠,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揭露问题事实是否清楚、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有效,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结合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实际,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6)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审为国家、计益人民,只有通过审计监督来揭露矛盾,促进廉政建设,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一定要有浩然正气,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刚正不啊,一查到底,决不退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体现审计机关存在的价值;才能解决问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防范审计风险。

(7)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要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政治理论和各项法律、法规方面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技术 方法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只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审计铁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前提条件。

(8)廉洁从审,树立求真务实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审计机关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审计人员必须要树立起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廉洁从政制度、审计“八不准”纪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耐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做到自重、自警、自励、自律,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安亚人.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S].

[3] 白玉林.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思考[Z].

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这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审计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主要在讨论审计失败含义和认定的基础上,分析审计失败造成的影响,探讨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审计失败;风险;影响;原因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和认定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它是审计风险的极端情况。

(二)审计失败认定。在实践中通常认为,确认审计失败有两个条件:其一是,从审计结果看,出具的审计意见是错误的,与被审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不符合;其二是,从审计过程看,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没有按照准则执业。两个条件应是因果关系,即因为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所以才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一旦审计失败不仅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影响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由于审计报告需要两个注册会计师签字,一旦审计失败,对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而言,行政处罚包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等,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二)对事务所本身的消极影响。

1、事务所的声誉。如果审计失败,可能会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毕竟,“声誉是事务所的命根子”,这种受损的声誉会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自己经营的事务所有科学、持续发展机会,但审计失败的会导致客户利益受损,其信誉下滑,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业务量将不可避免的萎缩。

3、生存。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极可能导致股东、债权人等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原来的五大之首——安达信因为安然事件倒闭,中天勤因为银广夏事件被财政部勒令不予注册,其教训可谓深刻。

4、人才的流动。一旦事务所出事情,相当多的人才会选择出走,或被其他竞争对象挖走,人才白白流失。

(三)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1、决策失误。由于审计失败给社会公众、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提供了错误消息,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这里的决策也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决策。

2、评价失衡。公正的评价依赖于提供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其提供的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管理层履行管理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不公正,评价失衡。

3、场机制失效。一般认为,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

审计失败会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效应。这里必须讨论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分析

1、被审单位的报表不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兑现管理层的薪酬激励的诸多目的,还有一些企业想达到逃税、借款等目的,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大量事实证明财务舞弊是审计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这种舞弊表现在报表的不实。

2、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公司内部治理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如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审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与管理层“合作”,出具符合管理层意志的审计报告,导致审计失败。

3、违法成本低。现阶段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处理有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实践里刑事责任处罚的不经常性,行政责任处罚的程度较轻。民事责任的规定很笼统,民事责任不完善,不容易操作。违规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注册会计师的侥幸心理。

4、监管不力。一般认为,审计监管包括行业监管和政府监管。但是实际上,这两个监管并没有实在的履行职责。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

5、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致使审计风险增大。“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分析

1、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了解不深。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规定,要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提供的会计资料,对被审单位的了解不深就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审计失败就容易理解了。

2、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拓展到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以及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相关领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对复杂性和需求性不断增长的职业环境所必需的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五类职业技能。很多注册会计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容易导致审计失败。

3、迷信客户,执业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

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谨慎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或虚假陈述等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尤其是那些光环很多的客户,不能够迷信,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敏锐地抓住问题、捕捉错弊的线索,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梅,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8(01).

[2]叶金福,审计之痛——从一例审计失败案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8(03).

[3]张美惠,浅议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控制[J].财会通讯,2009(08).

[4]刘洁、朱劼,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民事责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提要]

本文从审计失败的定义出发,从多角度探讨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审计主体、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从信息经济学中“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审计失败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剖析,以期对审计失败理论和实务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探析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发表与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发生经营失败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业竞争等,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收益。企业当局是经营失败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出现经营失败时,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唯一标准,是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注册会计师只对因审计失败给委托单位和有关利益方带来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不对企业的`经营失败负责。

(二)审计报告的不真实表达

无论过失还是欺诈,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给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这才是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另外,注册会计师未能履行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如未能在约定的日期内提交审计报告,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审计的经济后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等载体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会利用审计意见的不同表述考虑其决策行动,包括投资信贷等经济决策和审计师的选择等。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审计失败也会殃及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一)对事务所本身的影响

1.声誉。审计也是一种产品,也存在着市场竞争,其存在的关键是审计产品的质量,而声誉则是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旦审计失败发生,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

2.业务。有远大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能获得有较高利润率的持续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新老客户之间进行分配,取得平衡,在维护与老客户关系、努力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也会注意将服务重点放在可识别的潜在客户身上,努力使一般性的客户发展为固定的客户进而成为有力的支持者,最终成为公司和服务产品的拥护者,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点。但是,审计失败的产生将使客户利益受损,其忠诚度呈“下阶”趋势,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

3.存在性。审计失败的产生,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决策失误。传统经济学曾假定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拥有完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由于审计失败使审计信息质量不理想,市场参与者一般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

2.控制失灵。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确立后,委托人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建立审计机制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采取“偷懒”等方式损害代理人的利益。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于信息全面地观察企业的状况,并使代理人有条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无法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代理人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代理人有可能“偷懒”或“规避责任”;由于审计失败,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常常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虚假的信息“欺”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等等。这种控制失灵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中。

3.评价失公。公平、公正、公允是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而业绩评价的公正性又取决于所依据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各种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失公。

4.市场失效。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是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可以说,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审计后)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或私有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总之,由于审计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三、规避或减少审计失败的措施

(一)审计师的聘用要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

根据风险不对称原理,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实行某种“歧视政策”,将审计师的聘用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这对一些人来说,回报率和风险会偏离正常的线性正比关系。例如,一笔业务做成功的概率是P,报酬是A,惩罚是B。一个缺乏资金和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0=AP;但一个具有雄厚资金且拥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B。前者显然大于后者,因为前者根本不用担心罚款,他付不起,同时也不会因为声誉下降而受损。而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他承担风险作出败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这种歧视性的政策看起来虽然不合理,但对审计师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却是有利的。

另外,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审计师的审计失败会通过其声誉的降低而导致其部分损失,那么,在实际中这种声誉机制也应该落到实处。必须使审计师认识到,一次审计失败就将导致其声誉剧减。对此,行业管理部门每年公布审计失败案例,将有关审计师予以曝光就是一个良好的办法。因此,在减少或规避审计失败的问题上,加强行业监管是极为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

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解决审计失败问题有一定效力,但这种激励机制的运作还需要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管理有监督的兴趣,并且各个分散的股东能够无成本地联合起来形成股东集团的共同意志。在现实中,能够代表股东利益的经济主体一般设定为董事会。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控制权往往是由管理者所操纵,并形成对董事会控制的局面,而股东往往成为公司的“过路客”,进一步使股东对某一特定公司的管理进行监督缺乏兴趣。在股权极端分散的情况下,股东要想通过董事会利用激励机制来直接约束审计师的行为,就显得十分软弱。此外,激励机制还要求审计师的鉴证服务投入是可观察的,委托人可根据审计师的反映函数来确定报酬比率。但是实际的审计活动中,审计师的投入是难以准确观察到的,因为私有信息、不可观察投入以及信息非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从而限制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间接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签定审计委托书,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对注册会计师和客户的责任、业务的性质、范围等予以明确。其次,要正确地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在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需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以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研究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规划审计工作所需时间、人员,确定经济业务和各会计科目实施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等;在具体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亦需通过实施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以发现尚需进一步检查的事项;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对会计信息全面地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评价局部的审计结论和拟形成的审计意见的正确性。第三,要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收集充分的证据,恰当地评价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

(四)选择和保持客户时需慎重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之前,应采取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等程序,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其缺乏正直的品格,应当尽量拒绝接受。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历史上就曾出现有财务危机的公司比没有财务危机的公司较容易虚报收入和隐瞒需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事实的事例。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以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五)投保充分的责任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但我国的保险公司现在尚未在全国提供责任险的业务。

审计失败原因及防范研究论文

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这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审计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主要在讨论审计失败含义和认定的基础上,分析审计失败造成的影响,探讨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审计失败;风险;影响;原因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和认定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它是审计风险的极端情况。

(二)审计失败认定。在实践中通常认为,确认审计失败有两个条件:其一是,从审计结果看,出具的审计意见是错误的,与被审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不符合;其二是,从审计过程看,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没有按照准则执业。两个条件应是因果关系,即因为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所以才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一旦审计失败不仅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影响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由于审计报告需要两个注册会计师签字,一旦审计失败,对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而言,行政处罚包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等,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二)对事务所本身的消极影响。

1、事务所的声誉。如果审计失败,可能会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毕竟,“声誉是事务所的命根子”,这种受损的声誉会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自己经营的事务所有科学、持续发展机会,但审计失败的会导致客户利益受损,其信誉下滑,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业务量将不可避免的萎缩。

3、生存。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极可能导致股东、债权人等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原来的五大之首——安达信因为安然事件倒闭,中天勤因为银广夏事件被财政部勒令不予注册,其教训可谓深刻。

4、人才的流动。一旦事务所出事情,相当多的人才会选择出走,或被其他竞争对象挖走,人才白白流失。

(三)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1、决策失误。由于审计失败给社会公众、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提供了错误消息,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这里的决策也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决策。

2、评价失衡。公正的评价依赖于提供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其提供的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管理层履行管理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不公正,评价失衡。

3、场机制失效。一般认为,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

审计失败会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效应。这里必须讨论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分析

1、被审单位的报表不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兑现管理层的薪酬激励的诸多目的,还有一些企业想达到逃税、借款等目的,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大量事实证明财务舞弊是审计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这种舞弊表现在报表的不实。

2、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公司内部治理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如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审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与管理层“合作”,出具符合管理层意志的审计报告,导致审计失败。

3、违法成本低。现阶段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处理有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实践里刑事责任处罚的不经常性,行政责任处罚的程度较轻。民事责任的规定很笼统,民事责任不完善,不容易操作。违规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注册会计师的侥幸心理。

4、监管不力。一般认为,审计监管包括行业监管和政府监管。但是实际上,这两个监管并没有实在的履行职责。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

5、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致使审计风险增大。“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分析

1、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了解不深。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规定,要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提供的会计资料,对被审单位的了解不深就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审计失败就容易理解了。

2、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拓展到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以及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相关领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对复杂性和需求性不断增长的职业环境所必需的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五类职业技能。很多注册会计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容易导致审计失败。

3、迷信客户,执业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

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谨慎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或虚假陈述等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尤其是那些光环很多的客户,不能够迷信,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敏锐地抓住问题、捕捉错弊的线索,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梅,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8(01).

[2]叶金福,审计之痛——从一例审计失败案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8(03).

[3]张美惠,浅议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控制[J].财会通讯,2009(08).

[4]刘洁、朱劼,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民事责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提要]

本文从审计失败的定义出发,从多角度探讨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审计主体、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从信息经济学中“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审计失败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剖析,以期对审计失败理论和实务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探析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发表与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发生经营失败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业竞争等,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收益。企业当局是经营失败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出现经营失败时,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唯一标准,是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注册会计师只对因审计失败给委托单位和有关利益方带来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不对企业的`经营失败负责。

(二)审计报告的不真实表达

无论过失还是欺诈,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给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这才是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另外,注册会计师未能履行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如未能在约定的日期内提交审计报告,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审计的经济后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等载体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会利用审计意见的不同表述考虑其决策行动,包括投资信贷等经济决策和审计师的选择等。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审计失败也会殃及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一)对事务所本身的影响

1.声誉。审计也是一种产品,也存在着市场竞争,其存在的关键是审计产品的质量,而声誉则是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旦审计失败发生,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

2.业务。有远大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能获得有较高利润率的持续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新老客户之间进行分配,取得平衡,在维护与老客户关系、努力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也会注意将服务重点放在可识别的潜在客户身上,努力使一般性的客户发展为固定的客户进而成为有力的支持者,最终成为公司和服务产品的拥护者,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点。但是,审计失败的产生将使客户利益受损,其忠诚度呈“下阶”趋势,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

3.存在性。审计失败的产生,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决策失误。传统经济学曾假定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拥有完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由于审计失败使审计信息质量不理想,市场参与者一般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

2.控制失灵。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确立后,委托人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建立审计机制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采取“偷懒”等方式损害代理人的利益。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于信息全面地观察企业的状况,并使代理人有条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无法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代理人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代理人有可能“偷懒”或“规避责任”;由于审计失败,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常常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虚假的信息“欺”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等等。这种控制失灵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中。

3.评价失公。公平、公正、公允是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而业绩评价的公正性又取决于所依据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各种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失公。

4.市场失效。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是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可以说,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审计后)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或私有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总之,由于审计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三、规避或减少审计失败的措施

(一)审计师的聘用要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

根据风险不对称原理,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实行某种“歧视政策”,将审计师的聘用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这对一些人来说,回报率和风险会偏离正常的线性正比关系。例如,一笔业务做成功的概率是P,报酬是A,惩罚是B。一个缺乏资金和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0=AP;但一个具有雄厚资金且拥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B。前者显然大于后者,因为前者根本不用担心罚款,他付不起,同时也不会因为声誉下降而受损。而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他承担风险作出败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这种歧视性的政策看起来虽然不合理,但对审计师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却是有利的。

另外,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审计师的审计失败会通过其声誉的降低而导致其部分损失,那么,在实际中这种声誉机制也应该落到实处。必须使审计师认识到,一次审计失败就将导致其声誉剧减。对此,行业管理部门每年公布审计失败案例,将有关审计师予以曝光就是一个良好的办法。因此,在减少或规避审计失败的问题上,加强行业监管是极为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

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解决审计失败问题有一定效力,但这种激励机制的运作还需要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管理有监督的兴趣,并且各个分散的股东能够无成本地联合起来形成股东集团的共同意志。在现实中,能够代表股东利益的经济主体一般设定为董事会。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控制权往往是由管理者所操纵,并形成对董事会控制的局面,而股东往往成为公司的“过路客”,进一步使股东对某一特定公司的管理进行监督缺乏兴趣。在股权极端分散的情况下,股东要想通过董事会利用激励机制来直接约束审计师的行为,就显得十分软弱。此外,激励机制还要求审计师的鉴证服务投入是可观察的,委托人可根据审计师的反映函数来确定报酬比率。但是实际的审计活动中,审计师的投入是难以准确观察到的,因为私有信息、不可观察投入以及信息非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从而限制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间接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签定审计委托书,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对注册会计师和客户的责任、业务的性质、范围等予以明确。其次,要正确地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在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需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以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研究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规划审计工作所需时间、人员,确定经济业务和各会计科目实施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等;在具体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亦需通过实施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以发现尚需进一步检查的事项;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对会计信息全面地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评价局部的审计结论和拟形成的审计意见的正确性。第三,要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收集充分的证据,恰当地评价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

(四)选择和保持客户时需慎重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之前,应采取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等程序,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其缺乏正直的品格,应当尽量拒绝接受。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历史上就曾出现有财务危机的公司比没有财务危机的公司较容易虚报收入和隐瞒需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事实的事例。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以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五)投保充分的责任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但我国的保险公司现在尚未在全国提供责任险的业务。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探讨摘要:相对于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目前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原因对策 一、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管理人员的能力;(3)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流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开程度;(18)离总部的距离。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作出审计决策。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企业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门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门高一级,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遇到重大问题,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以利于内审部门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人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人员因单位人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去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门调入或借入的兼职审计人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执行合格的审计,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计计划促使内审机构和人员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审计任务,满足组织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标准》第2010款要求:将审计计划与风险相联系;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计划应该反映机构的风险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地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还应当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其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从进人关上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四、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它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其可依赖程度如何,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审计风险,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要想使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单位和组织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销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将工作重点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组织各级人员的信赖和支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内部审计业务,促使内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