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物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

物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

一、论文提纲总体写作步骤

1.先拟标题;2.写出总论点;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二、论文提纲写作要点

(一)要有全局观念,

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物流管理的毕业论文提纲

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物流管理的毕业论文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及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概述

2.国外研究概述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概述

(一)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科技与科技进步

2.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

3.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科技进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

5.科技能够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科技创新的内涵

1.科技创新

2.科技创新新领域

3.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科技创新

(三)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概述

1.现代物流管理的内容

2.现代物流管理的作用

(四)从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物流管理的转化

1.传统物流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区别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特征

三、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周转效率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现代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应用

2.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中人、财、物的最优配置

(三)科技进步与创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求

1.科技进步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

2.科技创新支撑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

四、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持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物流管理应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要成就

1.增加科技投入

2.加强物流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的建立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4.高校对物流管理的研发实现科技创新

(二)我国物流管理运用科技进步与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差

2.中西部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差异较大

3.缺乏科技创新人才

4.存在体制因素制约

五、国外物流管理中运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手段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重视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改善宏观环境,颁布法律促进现代物流管理发展

2政府对现代物流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财税政策的把控

(二)交通设施的改善与物流管理技术的充分应用

1.改造现有道路,提高道路设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2.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下的现代物流管理

(三)密切关注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1.学习借鉴与更新创造相结合

2.加强对外宣传,融入国际物流管理大舞台

(四)沃尔玛物流管理经验的启示

1.功能与结构完整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物流服务保障能力

3.企业强调物流运营活动科技创新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构建现代物流管理制度

1.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出发

2.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立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物流管理服务体系

1.建立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

2.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市场开拓机制

(三)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1.财税激励政策

2.增加财政补贴政策

(四)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1.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2.培养与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摘要:

本文首先从整体角度分析了大型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系统的内容,而后针对大型制造企业原材料需求量大、供应商众多、供应物流内容繁复等特点分别设计了适合制造企业的运输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和信息管理子系统。

关键词:

供应物流;管理系统;大型制造企业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制造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大型制造企业必须面对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工期、成本比较等内在压力和外在压力。这种压力不但对要求大型制造企业的提高自身生产水平,更对供应物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型制造企业所需物料品种复杂、需求量较大,涉及到的供应商众多,供应物流十分复杂。这要求大型制造企业对供应物流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规划,提高供应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实用性和高效性[1-2]。

1、大型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系统的整体规划

大型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系统包括来货检验、货物搬运及贮存、装卸、配货、信息处理,还包括与供应商进行信息沟通。将这些工作内容协调好,使之均衡顺畅对大型制造企业的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这首先要求企业选好配送中心的地址,设计好运输线路和供应物流据点;其次要对供应物流效率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多个方案的在技术、成本、效率方面的对比获取最佳方案。同时要考虑供应物流管理系统要避免大型制造企业通常存在的转型难问题,防止经营规模和范围变化产生的供应物流系统重复性建设[3]。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配送子系统各项功能来比较和选择手段。根据企业生产的具体需要和供应物流的具体情况,将各项内容进行衡量和比较,从宏观上规划最适合企业自身条件和需要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模式。

2、配送子系统及运输子系统的规划

2.1运输子系统规划

如大型制造企业配送中心单独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系、单独与多个供应商联系,同时配送中心也单独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系、单独与多个供应商联系,而信息平台与配送中心再单独联系。大型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需原材料种类、数量众多,供应商可能遍布全球,如都需要进行单独联系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长途运输带来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都会大大增加。因此大型制造企业应选择Milkrun的模式来实现运输子系统运行。

①通过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平台,将不同供应商进行串联。串联后供应商所在点形成最优配送线路,配送车辆只需从第1个供应商开始装货、依次到第M个供应商,直到将所有原材料装车再集中到异地集货中心。

②根据大型制造企业所需原料遍布各地的情况设置了异地集货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置一个也或多个。异地集货中心还起到交叉码头的作用,即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以及巡回收货料收取的大宗原料进行拆分,拆分后将生产急需的获取以小批次快速送达大型制造企业。

③根据企业战略自建或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原材料配送中心。

④将集货中心集中的货物运输到配送中心。

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供应商可以将原材料直接送达配送中心或大型制造企业的工厂。

2.2配送子系统的规划

按照作业具体项目划分,可以将大型制造企业原材料配送中心工作内容分为短期生产需求配送、电子看板配送(JIT),退补货、盘点等。本文将配送子系统分解为大型制造企业-配送中心分系统、配送中心-供应商分系统、配送中心内部分系统这三个部分。

(1)大型制造企业-配送中心分系统配送中心根据信息各方面信息对制造企业进行配送,配送信息来自于大型制造企业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发出的《原材料需求计划》、《运输任务单》、电子看板等。这些信息同步于配送中心管理系统,并生成《出库任务单》。配送中心仓储在接收到《出库任务单》后实行JIT配送。

(2)配送中心-供应商分系统配送中心-供应商分系统是原材料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之间的配送系统。配送中心仓储随时监控生产所需原材料数量,当数量接近或低于安全库存时,配送中心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向提供该材料供应商发送《订货通知单》。供应商得到该订单后根据与大型制造企业所签订协议进行送货或要求配送中心组织Milkrun取货[4]。

(3)配送中心内部分系统配送中心首先进行收货,对货物进行检验,按照不同生产车间的需求对收入的货物进行分类,并将收货信息、检货和分类结果登录至计算机。而后将货物码盘、入库、进行保管,在生产需要时将原材料出库。以整箱配送的方式向生产车间发送的原材料需要在暂存区拆盘,即拆包装,而后码放工位器具并将信息登录入信息系统,最后装配送笼;以拆箱配送方式向生产车间发送的原材料则以箱为单位放置到拣选货架中,粘贴电子标签以辅助人工拣选,同时将具体信息登录到信息系统中,最后装配送笼。要根据车间的具体需求将装配送笼后的原材料进行集货,而后发送到不同车间。

3、大型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

大型制造企业通常产品种类众多,生产工艺复杂,因此所需原材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其供应物流系统也较为复杂。在外部需要与多家供应商进行协调、调度原材料运输,在内部需要管理配送中心、安排库存,而这些工作都是伴随着海量的物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储存、交换、集成、共享和加密等工作。本文第二节中每一个分系统的运行都建立在强大的信息统筹基础上,因此大型制造企业应该也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可靠的、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否则在物流信息方面出现一个纰漏就可能断送供应物流系统在其他分系统上的努力。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可根据生产需要自动生成《原材料需求计划》,此计划为企业供应物流的总体任务。将总任务与实际已经获取原材料进行比对,信息管理系统将总体任务分解并生成配送指令,通过Internet/Intranet或专属虚拟增值网发送到企业外部受控物流单元(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商等)和自有受控物流单元(配送中心、自有运输队等),受控单元再根据配送指令进行物流供应。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也就是说受控单元能够将物流进行的状态反馈给信息中心。大型制造企业在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VAN作为传播媒介,因VAN的信息交换方式为EDI,虽然应用广泛且速度较快,但是其无法在异构信息源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如果大型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已经建立了非专属虚拟增值网,则信息管理系统就无法正常传递信息了。较为合适的方式是通过XML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其设计是针对Internet的,不但有价格低、连接快捷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其扩张性强、异构性能优越。

4、结论

对大型制造企业来说供应物流如同企业的生命线一样极其重要,只有从整体角度进行设计和规划才能够使供应物流有条不紊的运行,同时具备效率性、稳定性、活跃性。根据企业内在特点及外在环境、综合比较后设计好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的各项内容,以Milkrun运输模式降低运输成本并提高效率,细致规划配送子系统并强化信息管理系统,这些是规划大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供应链物流管理[M]..李习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46-60.

[3]冯宝剑.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库存管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

[4]陈瑶,霍佳震.精益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的集成决策优化及其运作模式比较[J].系统管理学报,2011(1).

1、企业物流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内容

现代企业将物流置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原料进购、原料产品的条件化存储、产品配送、原料产品的交通运输都能实现统一化、系统化。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实现原料产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化,保证各个管理活动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每一个活动中突出的影响因素,实现管理的高效化,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实现各类物资的最大价值化,物尽其用,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灵活应对,有效调剂、准确分配,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下,才能使利润收入提高。企业的物流运转层层分配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重要构成,俗话说的好“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来说更是如此,物流管理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在效率上有所提高,整体的运作时间就会减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资金经营问题。在存储中,物资的存储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能够对物资进行快速的处理,减少物资的存储占用时间,降低成品的投入。在物资运输的活动中,要秉承就近采购的理念,尽量减少物资的中间流转环节,提高单位产品的利益收入。

2、企业物流管理具体面临的瓶颈

2.1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极大的催生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力,但因为资金、经验不足,在物流管理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在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重点之后又因为专业性的负责管理工作人员较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不是简单的工作分工,在少数物流管理优秀的大企业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专业管理的人员,人才众多,知识理论基础雄厚,开展工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节省了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悉时间,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水平高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职业惯性形成之后其职业敏感度会提高,有助于发展物流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提出创新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我国企业数量中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普遍的企业中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这也就限制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能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

2.2企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设备不成熟

物流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物流设备,物流设备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以下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第一点,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较少,还处于主要依靠人力的阶段,没有真正达到一个现代化企业应有的机械化水平。第二点,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多是没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信息资源浪费,计算机对信息的采集没有针对性,过于分散化、繁杂化。第三点,企业物流管理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没有得到最多大程度的开发,其灵活性较差,没有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空间,与集成化管理仍有很大差距。

2.3企业物流管理的体系不完整

物流管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中。在物流管理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成本控制、物资供给等。一个公司企业发展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物流只是众多经济收入中的一个方面,因而在很多企业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无法专门计算出物流的收入与支出,也就无法对物流的发展成本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要在物流这个领域内提高经济收入不能够从降低成本着手。企业在物流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生产到产品的最终配送形成局部空白,衔接不紧密,使物流运转的效率处于低水平层次。

3、解决企业物流管理瓶颈的措施

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加强培训

要想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要从招聘着手,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提高工作素质要求,要具有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工作流程,最好能做到刚开始工作就能够熟练的程度,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可优先录取。第二个途径,就是在公司企业内部进行的工作培训,对于公司中原有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不熟悉,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可以实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在培训中获得知识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使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得到强化。

3.2对物流设备进行现代化处理

物流设备的近代化水平不高,要采取措施提高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准,可以投入资金,增加公司企业中物流设备的数量,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机械化水平。还要对信息分类汇总,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使信息集中化、简洁化。要进一步开发企业物流管理的软件,提高软件使用的灵活性,赋予软件更大的价值。

3.3完善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方面要逐渐趋于明朗化,制定专门的物流收入支出账册,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投入充分掌握,根据数据调整成本投入,减低成本支出,提高物流管理的经济收入。同时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物流活动之间协调工作,衔接密切,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物流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运作方式,它所具有的企业发展价值使得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就要紧跟市场发展的形势,企业物流管理也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进度和承受能力,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对物流管理的各个活动要及时更新,引进先进的运转工作方式,实现物流管理的效率化和高水平化,真正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成本管理在物流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对物流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是物流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目前形势下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由2006年的2.8提高到了2007年的3.2,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需求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将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物流服务逐步由单一运输向配送、仓储、包装、加工、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向供应链整合与一体化管理发展。同时,区域物流逐步整合,泛珠三角、长三角与长江流域区域物流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由于从2008年开始,我国对国外物流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和对国内物流企业的保护不复存在,国外物流巨头将依托其国际网络和整体优势,加强对国内物流企业的收购和整合,以抢占国内高端物流服务市场和中小客户市场,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45 406亿元,根据国际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标——社会物流总成本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计算出该指标为18.4%,而美国数十年来该指标一直保持在9%左右。这说明我国的物流成本的管理水平还很低。通过对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结构的分析,笔者发现它呈现以下特点: (一)运输成本呈加快增长态势 2007年运输成本为24 70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54.4%。 (二)保管成本增长较快 2007年保管成本为14 943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32.9%。 (三)管理成本稳步增长 2007年管理成本为5 755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2006年提高3.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12.7%。 二、现阶段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基础设施落后和物流投资规模较小导致运输、保管成本过高 我国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落后且布局也不合理,同时物流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滞后于物流需求的增长,这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交通瓶颈、物流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企业物流效率相对较低、物流成本依然偏大的重要原因。在微观方面,我国物流行业内部设施大部分已陈旧或老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难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资金严重不足,无法进行技术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在宏观方面,国家财政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物流基础设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行国家增值税税收政策不允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制约了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的需求,加大了物流行业企业的税负。 (二)物流管理效率低下引起管理成本过高 1.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的管理者素质较低,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整个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10%左右,大大低于其他行业。同时,许多物流企业片面追求“大”和“全”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原来粗放式、低效的管理水平上。2.信息技术落后。我国传统物流以经营仓储、运输、装卸、养护为重点,不重视对商品配送、流通加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改造,更不重视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发布和物流技术的引进,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 (三)物流成本的核算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四)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不成熟 目前,我国企业只停留在依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分析,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单个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考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增加绩效,诸如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同去研究物流成本问题,解决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仍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企业必将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更大的生存风险,有些物流企业重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增加了风险防范的成本。同时,在成本信息交流、反馈以及监督评价中,重视有形成本动因,忽视无形成本动因,不能完整地反映新形势下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战略思想。 三、针对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对策 面对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把探寻利润的目光转向以降低流通费用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高度重视,力图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竞争优势。针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 国家应在目前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交通网络的规划,加快城际交通线路的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构筑航空、水运、铁路和公路等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可以采用多元投资渠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破行政限制、行业限制、所有制限制,在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种企业参与高标准、高效率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特别要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物流设施单一、投资分散或重复建设。 加快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对接和衔接,逐步建立商业信息数据库,形成电子商务平台,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为网络交易和结算提供法律保障。在整个物流的运作过程中,利用EDI、3G、RF、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采购、生产、仓储、包装、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使各个节点能够有效地相互协作和无缝对接,构造出合理优化的物流供应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 (二)大力推广国家标准并完善物流成本的核算 2007年5月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20523-2006),被专家誉为“填补了国内物流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空白”,它为我国企业实施物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手段,实现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由定性决策向定量分析的跨越,使企业可以准确了解自身的物流成本支出,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物流成本的比较成为可能,对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发展社会化物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加强该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标准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可增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和报告,并按照上述标准设计《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附表《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三)努力降低保管成本,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目前,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降低保管成本:对现有仓库设施进行有效整合与改造,减少闲置仓库,使之充分利用;对仓库物品采用ABC分类法,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划分为重点控制、一般控制、忽略控制三类,重点控制A类物流领域的成本发生源;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选择恰当的库存订货模型,协调库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费用等。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们在建立企业物流服务链条和网络时的不尽完善,如果它们也在内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管理,既削弱了企业对核心生产能力的关注,也不能发挥社会化物流的规模经济优势。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对现有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和制度创新的措施。同时,国家也应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予以支持,通过市场形成第三方物流或物流企业集团,达到规模效应,逐步实现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化。 (四)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实施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 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使企业的采购、制造、市场营销、配送等功能分割,物流成本的计算、管理与控制分块进行,无法对成本进行权衡和控制。根据效益背反理论,由于物流各子系统间的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子系统成本的降低并不一定能够降低物流总成本。只有通过协调物流各子系统间的运作,将物流成本的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包含在产品成本中的物流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管理。也就是采取从战略以及全方位寻求并拓展成本控制的方法,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体现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同时,在物流活动中组织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深入到企业的作业层次,对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多项作业环节分析、挖掘成本动因,消除作业链中一切非增值作业,并融入战略管理思想,才能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丹惠.谈谈物流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财会通讯,2007,(1). 〔2〕 刘春霞.我国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3〕 李卫忠.长株潭区域物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4). 〔4〕 隽娟.中美物流成本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07, 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新解 通过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分析,在企业具体操作中,建议以下几种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 1)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投资成本 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5)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使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

物流公司物流成本管理研究论文

物流成本在企业总成中占很大比重,科学地核算物流成本、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成为我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方面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摘 要:物流成本的管理是利用成本来管理物流,或者说是用成本为手段的一种物流管理方法。因而物流成本管理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加强管理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参考了众多国内外文献后,以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为研究对象,在基础理论、管理策略和控制机理等几个层面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1 企业物流成本概念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企业物流成本也就是指微观物流成本,包括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成本。由于分析企业角度不通,物流成本的分析角度也不同。在本文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分析时,所指的都是货主企业物流成本,而它又包括制造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

2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管理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在企业的实际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日益凸显,给物流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表现为:(1)企业不能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对物流成本管理所有要素总成本的控制。(2)不能够全面的把握企业在实际的物流业务中的外部成本,导致对于物流费用核算不清。(3)没有对顾客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区分,因此,没有对客服水平和物流成本作出好的权衡,导致物流成本分析失误。(4)忽略了物流成本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2.2 解决策略

(1)建立物流成本的整合管理。

由于企业的物流系统由多个系统组合而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这些系统看似独立,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要实现总成本的最优化,那么必须树立系统观念。用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使各个方面能够协调发展,统一为总成本服务。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过分的注重个别活动的成本降低,那么将很有可能忽视整体效益。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现代化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系统,树立现代化观念,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改善物流成本管理。

(2)建立正确的物流成本的核算机制。

物流成本的核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为企业提供正确的数据,也是企业进行计划和决策的依据。在核算过程中,对数据正确及真实性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企业必须获得可靠的数据,由于现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的核算规划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各个方面进行核算管理。

(3)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管理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要保证经济效益,顾客是最重要的着手点。随着物流的发展,现在很多人也提高了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比如从时间上要缩短,品种要齐全等。为了更好的满足顾客的要求,企业必须关注顾客服务的管理。要想从顾客服务方面来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就要确定提供什么样服务水平。针对不同的顾客,企业要制定出不同的服务水平。首先企业要对顾客进行调查和整理,按顾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然后相应提供不同的服务水平。对顾客的服务与企业成本做对比,建立盈亏分析表,找出最合适的尺度,既能满足顾客需要,又能使企业盈利的方案。在制定好计划后,对该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考核。此外,企业应该在平时的服务中注意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服务价值,如从差异化着手,从战略上取胜。另外,并不是确定好服务水平就是解决了问题,环境中的不定因素非常多,企业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时常对这个指标进行研究和调整,最好能够事先对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

(4)整合供应链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独立企业间的竞争,而是转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甚至可以是超越了国界的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做的是转变自身的竞争态度,提高供应链竞争的意识,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联结起来,取长补短。进行供应链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链上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协调,使整个供应链能快速灵活的运作,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要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供应链网络商品销售系统的设计及优化。二是做好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否则会存在库存积压成本或缺货成本,这都会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因此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信息沟通,能够使企业生产和销售一致。三是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企业要细心选择自己的伙伴,并能够做到与合作伙伴共进退,达到双赢的目的。由于环境多变,供应链合作伙伴成员只是有限理性的原因,会导致产生一些多余的成本,由此,企业有必要对合作伙伴进行激励政策。

(5)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企业的物流成本,应该关注物流业务运作中产生的信息系统成本,而不单单是局限在以往的物流实体运动消耗。因此,要做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也不能忽视对信息系统的管理。企业的整个运作体系,可以看成是几大流的集合,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物流以外的其他几大流都可以通过Internet来传输,只有物流是办不到的,必须要通过实物的运动来完成。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物流就是脱离了信息流的。物流运动的方向,方式等也是要通过信息的导向作用才能完成的。通过信息传递,可以有效的防止库存剩余或者不足而引起的多余的成本损失,还可以根据得到的信息及时的对企业的工作安排进行调整。企业有了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提高销售,配送的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又可以节省时间。因此,我国企业又必要提高对信息系统的重视度。

2.3 关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建议

(1)将经济范畴与技术范畴合为一体。

要做好物流成本控制工作,就要认清什么是物流成本控制,从哪些方面可以做好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从字面理解来看,是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是一个与经济活动有关系的概念,如果从技术角度看的话,物流成本是需要计算的,因此它又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当我们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它时,我们要研究先进的管理理论来进行成本控制,比如采用绩效考核,或者采用管理学里的激励措施,领导理论等提高成本控制效率。当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它时,要研究先进的计算方法,或者采用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来完成物流运作流程。 (2)将物流成本与客服服务质量合为一体。成本与服务质量的联系与矛盾,本文中已经论述不少,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由于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性,所以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顾客的服务质量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要降低物流成本,但也不能牺牲顾客服务质量,控制的过程就是协调降低成本与提高服务的过程,管理者要考虑到双方面都得益,追求的是企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

(3)整合事前与事后的控制。

企业成本发生的时段,物流成本可以分为事前控制的成本和事后控制的成本,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就是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有些成本在物流活动开始时,并没有发生,而是在之后的物流活动中产生消耗,这些成本就属于事前控制的成本。另外一种成本是在物流活动进行中,所产生的消耗,比如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这些费用需要在发生后反馈给企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下一次活动的费用。

(4)把握整体,注重细节。

由于物流成本的构成十分繁杂,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项目也很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需要有针对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抓住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对成本产生影响的那些因素进行差异化管理和控制,找出重点环节或中心环节加大力度管理。同时也不能忽略物流系统的整体性,坚持追求整体效益最佳的原则,考虑成本优化的全面性,对于多领域的物流成本,要实施全方面的控制,和全过程的控制,甚至是全员控制。全方面就是指不论是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哪个方面都要均衡彼此之间的利益,全过程就是从采购物流,到生产物流,到销售物流,再到回收物流,都要进行控制。

2.4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措施的研究

(1)从物流功能角度出发——层次成本分析法。物流功能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储存成本,装卸成本,配送成本等,根据层次分析法,针对不同的物流功能,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成本的措施。具体控制措施见下表:

不同物流功能采取相应控制成本措施

物流功能成本

控制措施

运输成本

1、降低物流流转次数

2、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

3、合理选择运输组织模式

4、寻找合理的装卸运载方法,降低成本

5、运用先进的技术降低运输成本

6、运用量化手段,进行合理化的网络建模规划

7、提高对自有工具的再利用和管理,严格控制开支

仓储成本

1、合理选择仓库位置,尽量减少库存点

2、合理分配自有仓库与租用仓库的数目比例,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仓库的满仓率;作业灵活性;地点灵活性;规模经济效应;特殊仓储技术;其他因素)

3、运用先进的技术控制库存

4、采用熟知的ABC分类管理法来管理库存

5、对仓库的杂项进行整理,统计与管理控制,从而降低费用

配送成本

1、配送中心的合理选址

2、建立网络模型,优化配送网络,降低配送成本

3、通过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4、建立通畅的配送信息系统

续表

包装成本 1、确保包装物品购入时的登帐记录,严格控制使用数量

2、逾期没有计划或造成浪费的部门,应追究责任

3、搞好包装用品的回收利用

4、选择质好价廉的包装材料

5、加速包装物周转,克服损失浪费

6、通过市场调差,了解用户的需求,力求包装简单化

(2)从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角度出发——系统成本控制法。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包括投资阶段、产品设计阶段、供应阶段、生产物流过程、销售阶段,在物流成本形成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具体控制措施见下表:

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形成过程

控制措施

投资阶段

1、厂址的选择要合理

2、物流整体系统设计合理

3、进行必要的物流硬件投资

产品设计阶段

1、力求生产多品种多样式的产品

2、力求生产微、小型产品降低包装运输成本

3、力求做到标准化的包装技术

供应阶段

1、寻找最佳合作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

2、学习并运用最优的采购管理模式

3、制定最优的采购点和采购量

4、提高物流供应阶段的效率

5、降低采购过程中运输成本

6、整合物流的供应阶段与销售阶段

生产物流过程

1、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方案来布置生产车间

2、通过对生产进度的控制,降低半成品的库存量

3、制定合理的领料制度,防止物料的无形浪费

销售阶段

1、商流与物流相分离

2、采取少批次大批量的销售模式

3、制定良好的销售环节物流计划

4、对不同的客户与商品,实行差别化控制

5、与竞争伙伴达成共赢,实现共同物流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于团叶,金光华.战略成本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J].上海会计,2007,(1):1921.

[2]王欣兰.物流成本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35188.

[3]黄娟.浅谈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J].经济生活文摘:上,2013,(2):420421.

[4]姜启跃.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

[5]孙晓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分析[J].中国商贸,2011,8(23):6768.

[6]周启蕾.物流成本的性状及其优化决策[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02).

[7]赵萌.物流成本的控制途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04):5598.

浅析物流运输企业运输成本控制

摘要:成本、利润和运价是反应物流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经济指标,运输是物流成本中最大的单项成本,本文分析了物流运输企业运输成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物流运输企业运输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运输企业;运输成本;成本控制

一、物流企业运输成本构成

运输服务涉及许多成本,如人工费用、燃油费用、维护费用、端点费用、线路费用、管理费用等,这些成本可以分成随服务量或运量变化的可变成本和不随服务量或运量变化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随考查范围不同分类也有所不同,所有成本都有部分固定特征,部分可变特征。一般情况下,对于物流运输企业,其固定成本包括获取路权的成本和维护成本,端点设施成本、运输设备成本和承运人管理成本。可变成本通常包括线路运输成本,如燃油和人工成本、设备维护成本、装卸成本、取货和送货成本。

二、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物流专家鲍尔索克斯将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归纳为七个方面:运距、载货量、货物密度、装载能力、装卸搬运、责任、运输市场因素。

(一)运距

运输距离是影响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直接对劳动、燃料和维修保养等变动成本发生作用,图1显示了距离和成本的一般关系,并说明了以下两个要点:

1、成本曲线不是从原点开始,因为在运输环节中始终存在与接货、发货相关的一些固定成本与运输距离的远近无关,但与货物的提取与交付活动所产生的固定费用有关;

2、成本曲线是随运输距离减少而增长的一个函数,该特征被称为“远距离递减原则”。

(二)载货量

装载量与其他许多物流活动一样,大多数运输活动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这种关系如图2所示,它说明了每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随载货量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关系对管理部门而言,说明了小批量的载货应加以整合,形成大规模的载货运输,从而利用规模经济。

(三)货物密度

货物的密度是货物重量和体积结合,任何运输成本通常都用每个单位重量所产生的费用来表示,运输工具更多的受到载货容积的限制,而不是载重重量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运输工具、劳动力和燃料费用受到重量的影响不是很大,高密度的产品能够将相对固定的运输成本分摊到更多的重量上,因此,较高密度的产品每个单位重量上分摊的运输成本较低。图3表明随着产品密度的增加,每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下降。

(四)装载能力

装载能力是指产品的具体尺寸及其对运输工具(公路、铁路、水运)的空间利用程度的影响。由于有些产品具有特殊的尺寸形状,比如超重或超长、超高、超宽等特征,通常要用专业运输工具进行特殊装载,因此会造成运输工具空间的浪费。

同时,装载能力还受到装运规模的影响,大批量的产品往往能够相互嵌套、方便装载,而小批量的产品则有可能难以装载。

(五)装卸搬运

公路、铁路或水运等的运输可能需要特殊的装卸搬运设备,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时所采用的成组方式,如装箱或托盘等,也是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

(六)责任

责任主要关系到货物损坏风险及其所导致的索赔事故。承运人必须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来预防可能发生的索赔,否则有可能要承担任何可能货物损坏的赔偿责任;托运人可以通过加强保护性包装,或通过降低货物丢失损坏的风险来降低运输成本。

(七)运输市场因素

运输通道中的货物流量以及运输通道流量的平衡等市场因素也会影响到运输成本。“运输通道”是指在运输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货物发生位移的渠道。运输工具和驾驶员都必须要回到起点,若不能进行返程运输,那么只有空车返回。理想的情况就是“平衡”运输,即运输通道两端流量相等。但由于制造地点与消费地点的需求不平衡,通道两端流量相等的情况很少见。

三、运输成本控制方法

通过分析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我们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运输成本。

(一)通过提高产品密度优化物流运输成本

目前,大型货运码头和航运多采用集装箱运输,因为这可以使货物的单位容重接近理想状态,即既能恰好满足载重量限制、又恰好满足容积限制,但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轻货密度较小,能满足车辆的载重限制,但易超出车辆的容积限制,单纯运输这种货物会使载重量利用率低下、利润降低,所以企业应该适当配以重货以增大产品的综合密度。同样,给重货配以适当的轻货,也可使产品综合密度接近于车辆的单位容重。

现代运输企业应规范管理来合理搭配轻重货物,以正当途径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在实行配载的时候,应注意4点:①配载的货物目的地应为同一方向;②应考虑配载货物的性质能否搭配;③承运人必须充分注意货主对运输的特殊要求;④要考虑产品特性与运输车辆的配置。

(二)利用返程载货提高车辆里程利用率

在实际应用中,利用返程载货来提高车辆的里程利用率将面临很多约束条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应该通过缩小运输半径来提高回城载货率;

其次,要在法规和政策层面规范鼓励返程载货;

第三,正确处理和规避由返程载货引起的运输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一般来说,运输企业进入异地后会受到当地企业的排挤,降低运输价格的企业间竞争也在所难免。因此,要预先加强市场调查并拟定对策。

(三)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快运即可由公路运输完成,也可以由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承担,主要取决于货主对运输质量的要求。时间要求十分紧迫的货物运输,可以由公路或航空承担;而大批量的、时间要求不太紧迫的货物可由铁路甚至水路运输。对于长途运输中的铁路、航空、水路运输,多是采用以下运输手段:

1、拼装整车运输。即运输企业在组织货物运输时,由同一发货人将不同品种货物发往同一到站、同一收货人的零担托运货物,由运输企业自己装配在一个车皮(集装箱)内,以整车运输的方式托运到目的地;或把同一方向不同站点的零担货物,集中组配在一个车皮(集装箱)内运到一个适当的站点,再中转分运。

2、实施托盘化运输。托盘化运输是指利用托盘作为单元货载运输的一种方法,托盘可以相互连续使用。

(四)优化运输路径

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方式造成了运力浪费,增加不必要的运输成本。优化运输路线可择优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多采用的基本算法有点点间运输——最短路径求解法和多点间运输——运输算法。

1、点点间运输最短路径求解法

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算法是运输企业配送系统的最基本算法,通过计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来决定多个配送点之间的最佳运输路线。最短路径问题是优化模型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也是解决其他一些线路优化问题的有效工具。

2、多点间运输——运输算法

多点间运输问题是指有起始点或目的点不唯一的运输调配问题。多点间运输最常见的是产销平衡运输问题,它们设计的总供应能力和总需求是一样的,但是由不同的路径进行配送时,会导致最终的总运输成本不同,此类问题的目标就是寻找最低的总运输问题。

目前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运输企业要想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就要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输配送体系,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以辅助,从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叶忠慧.公路货运大型化对降低运输成本的影响[J].公路与汽运, 2009,(01).

[2]徐建,曹有挥,孙伟.基于公路运输成本的长三角轴—辐物流网络的构建[J].地理研究,2009,(04).

[3]王志琴.如何降低运输成本——我国运输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06).

[4]李晓蕾.关注运输成本控制[J].全球瓦楞纸箱工业,2005,(02).

[5]李刚,胡慧娟.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制度构建[J].商业研究,2005,(10).

这个 我能帮的你要是要的话可随时Q我 都在线

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结合物流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写我能帮写 要吗要就q我

快递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

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论文题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刺激,加上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上升但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2010年以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力量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赢得利润。因此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的控制施工成本。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研究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将资源落实到实处以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进行的变更进行预算,以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

1.2.2 研究意义

对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和方法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等合同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1.3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研究在施工阶段中对成本的投入,科学的管理,甲方设计的变更和工程量的临时增加等成本的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率。其中成本的控制包括对人工,对材料的管理和控制,机械台班费,安全文明施工费等方面。

第二章 对施工阶段的研究

2.1 对企业 施工阶段的研究

2.1 施工组织计划

2.1.1.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

2.1.2施工方案

2.1.3施工进度计划

2.1.4施工平面图

2.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2.施工过程的控制

2. 3建筑施工特点

2.3.1施工的流动性

2.3.2施工的单件性

2.3.3施工周期长

2.3.4受环境影响大

第三章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

3.1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认识

3.2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方法

3.2.1施工阶段成本的节约

3.2.2施工阶段成本的创益

3.2.3施工阶段企业的科学管理

3.3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内容

3.3.1材料费用的'控制

3.3.2人工费用的控制

3.3.3管理费用的控制

3.3.4安全文明施工的投入

3.4对传统的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控制的研究

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只是在施工前对于工程量的计算和施工后对工程进行决算,对施工中成本的控制不够到位不科学。

3.4.1对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

安全文明施工决定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3.4.2对材料的管理

(1)材料的入库和保管

(2)材料的成本控制

(3)材料的使用

3.4.3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混乱

3.5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1)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文明施工是企业施工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才能:

① 使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 直接或间接的获得效益。

③ 提高企业品牌和形象

(2减少施工成本的方法

①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②对材料的管理

③对工程的合理安排:

(3)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

第四章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国内对于现代意义上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也逐渐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4.1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1)组织施工计划受市场影响大

(2)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密

(3)安全管理不到位

(4)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水平难有保障

(5)材料管理不细致

4.2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2)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3)安全文明施工落实到位

(4)增强施工人员水平

(5)加强对材料的控制和管理

成本管理在物流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对物流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是物流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目前形势下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由2006年的2.8提高到了2007年的3.2,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需求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将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物流服务逐步由单一运输向配送、仓储、包装、加工、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向供应链整合与一体化管理发展。同时,区域物流逐步整合,泛珠三角、长三角与长江流域区域物流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由于从2008年开始,我国对国外物流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和对国内物流企业的保护不复存在,国外物流巨头将依托其国际网络和整体优势,加强对国内物流企业的收购和整合,以抢占国内高端物流服务市场和中小客户市场,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45 406亿元,根据国际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标——社会物流总成本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计算出该指标为18.4%,而美国数十年来该指标一直保持在9%左右。这说明我国的物流成本的管理水平还很低。通过对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结构的分析,笔者发现它呈现以下特点: (一)运输成本呈加快增长态势 2007年运输成本为24 70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54.4%。 (二)保管成本增长较快 2007年保管成本为14 943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32.9%。 (三)管理成本稳步增长 2007年管理成本为5 755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2006年提高3.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12.7%。 二、现阶段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基础设施落后和物流投资规模较小导致运输、保管成本过高 我国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落后且布局也不合理,同时物流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滞后于物流需求的增长,这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交通瓶颈、物流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企业物流效率相对较低、物流成本依然偏大的重要原因。在微观方面,我国物流行业内部设施大部分已陈旧或老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难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资金严重不足,无法进行技术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在宏观方面,国家财政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物流基础设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行国家增值税税收政策不允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制约了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的需求,加大了物流行业企业的税负。 (二)物流管理效率低下引起管理成本过高 1.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的管理者素质较低,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整个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10%左右,大大低于其他行业。同时,许多物流企业片面追求“大”和“全”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原来粗放式、低效的管理水平上。2.信息技术落后。我国传统物流以经营仓储、运输、装卸、养护为重点,不重视对商品配送、流通加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改造,更不重视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发布和物流技术的引进,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 (三)物流成本的核算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四)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不成熟 目前,我国企业只停留在依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分析,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单个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考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增加绩效,诸如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同去研究物流成本问题,解决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仍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企业必将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更大的生存风险,有些物流企业重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增加了风险防范的成本。同时,在成本信息交流、反馈以及监督评价中,重视有形成本动因,忽视无形成本动因,不能完整地反映新形势下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战略思想。 三、针对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对策 面对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把探寻利润的目光转向以降低流通费用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高度重视,力图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竞争优势。针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 国家应在目前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交通网络的规划,加快城际交通线路的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构筑航空、水运、铁路和公路等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可以采用多元投资渠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破行政限制、行业限制、所有制限制,在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种企业参与高标准、高效率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特别要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物流设施单一、投资分散或重复建设。 加快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对接和衔接,逐步建立商业信息数据库,形成电子商务平台,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为网络交易和结算提供法律保障。在整个物流的运作过程中,利用EDI、3G、RF、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采购、生产、仓储、包装、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使各个节点能够有效地相互协作和无缝对接,构造出合理优化的物流供应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 (二)大力推广国家标准并完善物流成本的核算 2007年5月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20523-2006),被专家誉为“填补了国内物流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空白”,它为我国企业实施物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手段,实现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由定性决策向定量分析的跨越,使企业可以准确了解自身的物流成本支出,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物流成本的比较成为可能,对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发展社会化物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加强该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标准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可增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和报告,并按照上述标准设计《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附表《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三)努力降低保管成本,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目前,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降低保管成本:对现有仓库设施进行有效整合与改造,减少闲置仓库,使之充分利用;对仓库物品采用ABC分类法,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划分为重点控制、一般控制、忽略控制三类,重点控制A类物流领域的成本发生源;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选择恰当的库存订货模型,协调库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费用等。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们在建立企业物流服务链条和网络时的不尽完善,如果它们也在内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管理,既削弱了企业对核心生产能力的关注,也不能发挥社会化物流的规模经济优势。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对现有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和制度创新的措施。同时,国家也应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予以支持,通过市场形成第三方物流或物流企业集团,达到规模效应,逐步实现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化。 (四)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实施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 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使企业的采购、制造、市场营销、配送等功能分割,物流成本的计算、管理与控制分块进行,无法对成本进行权衡和控制。根据效益背反理论,由于物流各子系统间的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子系统成本的降低并不一定能够降低物流总成本。只有通过协调物流各子系统间的运作,将物流成本的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包含在产品成本中的物流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管理。也就是采取从战略以及全方位寻求并拓展成本控制的方法,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体现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同时,在物流活动中组织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深入到企业的作业层次,对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多项作业环节分析、挖掘成本动因,消除作业链中一切非增值作业,并融入战略管理思想,才能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丹惠.谈谈物流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财会通讯,2007,(1). 〔2〕 刘春霞.我国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3〕 李卫忠.长株潭区域物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4). 〔4〕 隽娟.中美物流成本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07, 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新解 通过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分析,在企业具体操作中,建议以下几种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 1)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投资成本 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5)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使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

物流公司运输成本研究论文

同学,你的这份论文是要多少字,什么时间要。

具体的你可以参考下,你也可以按我这这些方向去研究分析。随着第一、第二利润源的枯竭,第三利润源——物流逐渐得到重视。我国物流业刚刚兴起,物流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论述,来探讨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物流成本的构成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产品在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之总和。1、运输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如运输人员工资、福利、奖金、津贴和补贴等;2、仓储成本。主要包括建造、购买或租赁等仓库设施设备的成本和各类仓储作业带来的成本,3、流通加工成本。主要有流通加工设备费用、流通加工材料费用、流通加工劳务费用及其他如在流通加工中耗用的电力、燃料、油料等费用。4、包装成本。包括包装材料费用、包装机械费用、包装技术费用、包装人工费用等。5、装卸与搬运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资产折旧费、维修费、能源消耗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6、物流信息和管理费用。包括企业为物流管理所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交际费、管理信息系统费以及其他杂费。二、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1、物流运输成本过高2、物流库存成本过高3、信息不对称造成物流成本增加①市场交易成本增加②供应链绩效监测困难三、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思考1、通过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2、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3、降低库存成本①正确确定库存物料②减少不可用库存4、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5、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①把企业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减少企业物流固定资产方面投资,加速资本周转②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6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1)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2)降低库存成本的途径①合理化库存水平。②合理化库存结构。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2.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2.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2.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8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2.9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输与配送成本控制国际石油价格,从2005年开始一直不断攀升、居高不下。浙江省政府对部分农业、渔业及林业单位,实施了用油补贴措施,以缓解石油涨价的压力。但是,对运输业来说,2006年就更是一个“黑年”了,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石油价格的攀升,更重要的是来自国家对 对运输车辆整治力度的宏观加大。同时,运输业头上的“黑年”也直接影响了制造企业的产品运输——为了缓解产品运输的压力,一些公司不得不实施“油价补贴”、“运价上调”等措施,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运输成本。除此之外,公司领导层还要不厌其烦的同交管部门交涉、疏通,以方便公司的产品运输。由此看来,如何解决制造企业的运输问题?如何控制制造企业的运输成本?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油价上涨也好,交管局势紧张也吧!我想这些客观因素,单单一个制造企业是无法改变的。要解决运输问题、控制运输成本,只有从企业内部着手。 合理调配运输方式:直接从运输价格上控制运输成本,在目前严峻的客观形势下已不再成为可能,合理调配运输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输方式的不同,同批产品所产生的运输费用自然不同。先看一组数据,2005年一至五月份某公司的产品运费占销售产值的比例分别是:2.20%、2.39%、2.15%、2.14%和2.12%,而2006年一至五月份该公司的产品运费占销售产值的比例分别是:2.12%、2.16%、2.17%、2.49%和2.63%。 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明显看出,三月份之后的运费开支逐渐高于去年同期,其主要原因除了运输价格上调外,还与运输方式的调配有一定的关系。这可从该公司托运运费占整车运费的比例看出——2005年一至五月份平均为54.82%,而2006年一至五月份平均为76.27%。06年的托运运输费明显高于05年,根据运输的“规模经济”原理,托运的比例越大,总体运费也就越高。而单单从该公司整体运费价格比较来看,托约单价就明显高于整车单价。所以,在产品发运上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一定要顶住压力,做好运输方式的合理调配。能整车运输的尽量整车运输,能随车带送的,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特快发运等,充分利用运输的“规模经济”原理,使总体运输费用得到合理控制。 集中安排产品发运:运输方式的合理调配还需要营销部门《销运单》的合理安排作为辅助——《销运单》应尽量做到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产品的集中安排,尽量减少零星货物的分散发货或同一单位的产品连续每天分批发货。这样有利于运输车辆的集中安排,有利于采取整车运输,从而更有效的控制运费。所以《销运单》的合理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适度控制外购物资运价:外购物资运输如果是供应商负责的,采购企业就应进行严格的产品款核价,已督促供应商进行运输工作的合理控制管理。如果外购物资的运输是采购方负责的,则其运费开支是公司运输运费中的重要部分,也存在着一定的控制、节约空间。作为物资的采购部门就应做好包括运费控制的全程采购成本控制工作,而不仅仅是物资本身的购买成本。在购进物资的运输上尽量采取同路物资的混载,减少车辆安排次数;充分利用公司回程车辆,有效控制运价,以合理节约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的控制,除了制造企业宏观方法的把握外,在生产一下任何一项工作细节中都可找到相应的控制点;公司每一个员工也都可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车间工人可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报交的及时率,控制等工待料的发生(例如,上述企业在06年的1-5月份生产延迟,而造成运输车辆等待损失的事情就发生了26起,按每期300元损失赔偿计算,也近7800元,在算上两次发货损失就更重了。),从而避免二次发货甚至多次发货造成的运费损失。所以,作为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关心包括运费成本在内的每一项成本控制,为公司成本控制献计献策,发扬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自己所做的工作在运费成本控制中所占的比重。

冰淇淋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

开店都知道,无非就是前期投入,加盟费,设备,装修费,店面装修,水电杂七杂八的,就说最重要的一点吧,冰淇淋店营业过程中控制成本,店面生意越好,原料用的就越多。店主应该期望原料用得越多越好,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赚的也越多,所以合理的使用原料,控制使用原料以刻度杯啊,等等的测量方法计算出售,就是冰淇淋店控制成本的最好方法。

想要开一个冰淇淋店,首先店面不需要大,8-10平米就够了,可以从别的店面分割出来一小块空间就够了,这样在房租方面就可以大大缩减控制成本,只要店铺装修的精致有特点吸引人的眼球就可以。然后就是人工成本,一般如果正常一般的客流量1个人就可以,最多不过2个,也可以高峰时期雇佣兼职临时工,这样也可以控制成本!

冰淇淋的成本取决于你用的原料的成本,店面租金,水电,人工那就是固定的,

夏日炎炎,冰淇淋是不少的消暑选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冰淇淋市场调查报告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冰淇淋市场调查报告(一)

冰淇淋的历史.冰淇淋,中国古已有之。时称‘冰酪’宋朝杨万里,专门赋诗一首,来抒发对于冰酪的喜爱之情,“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

唐朝中国末期,人们开始在夏天制冰。宋朝中国,商人们开始在冷食里加水果或果汁。援朝中国,有人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

1927年,美商在上海开设海宁洋行,并用机械方法生产棒冰,这是中国最早的冷饮厂家。

1948年,该厂转售给伪后勤部,后又与英商和蛋厂合资开设海和有限公司,继续生产以上产品,注册商标为“美女牌”。这是解放前中国最大的冷饮厂。

冰淇淋的行业分析.

现代生活消费者的新宠。在国际上冰淇淋市场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冰淇淋文化也日渐显现。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不得不从产品的研发大下功夫。产品的品种增加了近百种,在口味上进行调整。吃出“健康”和“快乐”成为冰淇淋企业追求的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冰淇淋的选购也更加的挑剔。冰淇淋行业已经是个发展多年的行业,其专业性很强,它需要专业的冷藏与物流运输配套。经过前几年的行业内部资本兼并与重组,冰淇淋行业的集中度以很高,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数目逐步减少,不符合市场行为等的企业,全部淘汰出局。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休闲性的消费支出占比越来越大,冰淇淋正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新宠。20xx年的中国冰淇淋零售量将超过45亿升,到20xx年中国冰淇淋零售量超过50亿升的规模。

冰淇淋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冰淇淋行业具有巨大潜力, 联合利华作为在财富全球 500

强中排名前列的跨国 公司,全年总销售额超过 520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冰淇淋制造商,和露雪是最大的国际品 牌,凭借其著名品牌,先进的设备、技术,大规模的投入和本地化经营,使得公司在竞争激 烈的市场得到蓬勃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以产品为本,产 品以质量为本,质量以人才为本,人才以精神为本"为座右铭,由此可见,企业要在竞争的 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广泛吸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个方面,展望未来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就是潜力。

冰淇淋产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广阔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 可以认为我国冰淇淋市场未来五年的 增长速度为 10%。由于冷饮市场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尤其是天气因素,冷饮是靠天吃饭的产品,与天气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出现不规律波动的可能性较大,但总体来讲冰淇淋产量是缓慢上升趋势,冰淇淋市场前景广阔。

冷冻饮品在国内食品行业中发展迅猛, 中国庞大的冷冻饮品市场招引了众多的淘金者的 追逐。

对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冰淇淋品牌要想崛起于国际舞台,创新是必由之路。冰淇淋产业日趋时尚化、休闲化、个性化、功能化与餐饮化的趋势,要求企业必须将全方位的创新放在首位。

冰淇淋市场调查报告(二)

据20xx年5月23日中国食品报报道,20xx年上海的冷饮年人均消费量为5.08kg,已超过全球人均年消费量1.3kg,从上海市场综合因素的分析,预计今年上海冷饮的年销量将达到7.6万吨,年零售额8.5亿元,特点是消费季节淡化,品牌质量强化,家庭消费扩大化,价格2元以下集中。从全国情况看这也是全国冰淇淋市场的特点。

1、消费季节淡化

在美国、欧州、日本等发达国家冰淇淋早成为四季畅销的食品,在我国最先出现淡季不淡,冬季冷饮销售兴旺要算是东北的市场。这主要是我国东北虽然冬天气候寒冷,但室内温度高,气候干燥,对冷饮的需求量仍然大。我们常说东北的冷饮有两个旺季(夏季和冬季),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各地冬天吃冰淇淋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2、品牌质量强化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广大消费者选购冷饮更加理性。人们不仅要注意冷饮要符合卫生和质量标准,而且要选购名牌产品,让自己吃得安全、健康、放心。上海冷饮生产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已从1994年130家减少到去年43家,预计今年将会减少到40家以内。经过8年的市场筛选,推出针对市场不同对象的符合不同层次的有高、中、低档的冷饮,适应上海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3、家庭消费扩大化

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各大城市,消费品的流通渠道已经发生剧变,以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商业态已取代了过去传统杂货店。居民的购买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超市、大卖场和冷饮批发点带回自己喜爱的冷饮供全家享用,这种现象在上海蔚然成风。超市、大卖场和冷饮批发点成了消费者购买价格便宜、实惠冷饮的主要场所。据上海一份最新的消费者调查显示,有57%的消费者在购买冷饮时喜欢在超市、大卖场和便利店中购买,而在冷饮批发站和路边小店购买的分别占39%和31%。这充分说明新型商业态已成为冷饮购买的主要场所。

4.品牌创新规范化

就目前食品安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加大了对冰淇淋行业的整顿。很多的冰淇淋品牌为了打造自己的先进品牌理念不断的创新在国内有几家品牌几乎接近国际标准,比如,国内十佳冰淇淋品牌冰 果 彩|虹就主打健美和养身功效,站在广大消费者利益出发就20xx年推出了20种独家配方并且得到数以万计的消费者的认同,即具有健美有不长胖的双重效果。

冰淇淋市场调查报告(三)

一、行业总体特征和现状:

20xx年全国冷饮产销量超过32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5%;实现销售额370亿左右,预计20xx年产销量突破360万吨,实现销售额400亿元以上.

1.发展速度加快,行业规模总量加大

冰淇淋以其美观、冰凉、快乐与甜蜜的感受, 在中国迅猛发展, 其整体市场逐年快速递增。中国冰淇淋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增长, 使目前中国人均年消费量达到1.2公斤,预计未来20年将会上升到6升, 届时,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冰淇淋消费国,但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悬殊。目前世界第一大冰淇淋消费国—美国人均年消费冰淇淋是23升, 澳大利亚为17公斤, 瑞典为16公斤, 日本为11公斤, 荷兰18公斤。中国潜力巨大的冰淇淋市场吸引了巨大资本的追捧和关注, 这一切都为中国冰淇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 优胜劣汰出现质变,行业垄断势头增加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冷饮市场还处在一个品牌极为分散的状态。无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冷饮都只是季节性产品。对于很多食品厂来说,生产冷饮只是一年中一个阶段性的安排,对于诸多个体户来说,则是“忙三月,吃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冷饮行业根本谈不上全国性的市场体系,质量监管体系也存在诸多空白,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冷饮业也不可避免地处于“低、小、散、乱、差”的局面。但是随着伊利、蒙牛等国内品牌在冰淇淋领域异军突起,雀巢、和路雪、哈根达斯等国外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一场残酷的冷饮业洗牌开始了。历史上全国一度有1000多个冷饮品牌(相信如果加上无品牌的小厂和个体作坊,生产者远不止千家),但是现在80%已经失去竞争能力甚至干脆消亡。

中国冷饮市场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在20xx年显现了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重大雪崩局面,改变了以往长久洗牌的僵持阶段。具体表现为大企业无论从规模、效益乃至到管理上日渐优势,而区域中小企业受资金、观念等囿制,窘态毕现。前几年都过得不错的一些小企业,在经过20xx年举步维艰后大部分小厂出现关停并转的局面,已属被淘汰出局,而一些外资企业和国内巨头利用资金、技术、原料、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取得不菲的战绩。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

3.中国的冰淇淋消费已经从防暑降温转向不分季节的休闲享受步伐加快,冰淇淋正逐渐具备休闲食品功能。

中国冰淇淋市场冬季是夏季的1/30,而这个差距在美国是1/2到1/3,季节性的差异反应了消费结构的单一,产品发挥的功能单一。中国的冰淇淋市场发展到今天, 仍然是一种季节性消费比较强的市场,如果一直保持这种市场状况, 那么中国的冰淇淋市场将不会有过多的进步和发展。在国外, 冰淇淋市场几乎不与季节挂钩, 这就是早期国外生产企业教育的结果。而中国的生产企业则大多不愿意把钱花到这方面。中国的冰淇淋生产企业应该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市场理念, 然后让消费者了解冰淇淋并不是只有夏天才能食用, 不同种类的冰淇淋产品是可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消费。当中国大众的消费意识走出了这个误区, 中国的冰淇淋市场才能算得上真正成熟。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冷饮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有所改变和增加。

二、冰淇淋市场的主要特点

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各类食品的要求不断的提升,作为夏日常用食品之一的冰淇淋,也同样在不断的发展。为了迎合不同的消费者,冰淇淋制造商在“新”上大下功夫,其发展的趋势也开始明朗化:

1、 发展保健型的冰淇淋:

保健冰淇淋是一种以增进人体健康为宗旨的冰淇淋。纵观传统的冰淇淋制品,是以高糖、高脂类为主,含有较高热量,而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要以适合人们对营养的要求。为此,营养学家提出了“三低一高”的方案,即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同样也是冰淇淋行业所发展的趋势。在美国的低热量食品或是无糖类、少糖类的食品发展最为迅速,并且其它国家也紧随其后。有一些患者对饮食有特殊要求,如糖尿病人忌食脂肪和糖等,如果他们食用了传统的高糖类的冰淇淋势必增加病情,而他们又很喜欢食用冰淇淋。这时,具有特殊要求的功能性冰淇淋将会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用低聚糖类、糖醇类代替原有的蔗糖的产品正是为这一类消费者服务的。

2、 开发新原料:

传统的冰淇淋的口感和风味均为人们所接受,其中,脂肪、糖类是起主要作用。但是他们含热量大,不宜使用。为此,就需要他们的代用品,使他们具有脂肪和糖类的口感,而含热量很小。此外在非脂乳固体方面,欧美等国已使用含蛋白35%的乳情蛋白浓缩物代替部分脱脂乳粉生产乳制品。在我国,不少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保健功能也用蛋白粉、糊精成分代替部分乳制品。

3、 原辅料回归天然:

组成乳制品的原辅料材料很多,主要是有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的,即取自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如乳类、蛋类、蔗糖,另一类则是合成的,如糖精钠和一些香精香料。由于合成的原辅料是为人工化学合成的,其安全性时常受到人们的非议,在使用时心里总是不踏实。而天然的原辅料则一般对人体是安全的。因此,崇尚天然、回归天然已成为当今的时尚,特别是在甜味剂和色素方面。并且使用人工合成的各类甜味剂、色素不断的减少。天然的添加剂得以迅速的运用。

4、 消费趋势发生改变:

冰淇淋随着发展壮大,产量以空前的速度增加,市场也在急剧的扩大。人们不仅仅对冰淇淋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品种的风味、色泽、包装、价格方面亦日渐挑剔,并且消费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队伍继续扩大,在冰淇淋刚刚研制出的,他几乎只是一些孩子的特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冰淇淋产品的改善,他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成年人也越来越喜欢各类冰淇淋制品了。并且人们的消费时间和目的也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冰淇淋不再只是夏日的消费品了。随着其固形物的不断增加,消费者时尚和爱好,其不单单只是给人以清凉、消暑的作用。而更为消费者关注的是其独特的营养性和功能性。

5、 产品趋于系列化、多样化:

为了适应消费者的消费取向不断变化的需要,乳制品正逐步向着系列化方向发展,如:果味乳制品系列、涂衣型系列、夹心型系列的。在不失去原奶的味道的同时又添加各类水果香味剂和果汁、果肉,并且将酸、甜、咖啡等味道相互结合研制新型产品,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系列。营养型的,在原有的冰淇淋制品的营养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功能性配料来完善体现冰淇淋制品的优势,比如保健型、运动型、适合糖尿病人型的冰淇淋制品。

6、 产品包装趋美、趋新、趋奇: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商品除了讲究内在的质量外,而且还希望在产品的包装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包装主要包括造型和外包装。包装造型对产品的销售有着极大的作用,造型美是体现产品的整体美感的综合,只注重质量而忽略包装的年代已经过去。为此,冰淇淋制造商还要在在冰淇淋的包装上下一番功夫。

三、冰激凌(冰淇淋)行业发展趋势

1、冰淇淋产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冰淇淋市场未来五年的增长速度为5-6%。由于冷饮市场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尤其是天气因素,冷饮是靠天吃饭的产品,与天气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出现不规律波动的可能性较大,但总体来讲冰淇淋产量是缓慢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广阔。

2、追求质量与品牌,创新求发展

对冰淇淋市场来说,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口味和价格。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质量和品牌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因此,中、高档产品占据总消费量的比例将不断提高,低档产品所占比例是下降趋势。

产品创新会给企业注入活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儿童、青年男女是冰淇淋消费的主要群体,创新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入一些营养保健成分增加营养功能的需求。创新要新、奇、特。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新产品、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立足于市场。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和路雪成功的公式是:国际品牌+国际质量+本土生产=竞争中获胜。

3、企业规模化、大型化的趋势

我国冰淇淋行业的发展已逐步进入成熟,经过几年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各大中城市和地区的冰淇淋有的会被合并,有的被淘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公司将会继续步和露雪和雀巢公司的后尘,凭借雄厚的资本优势和著名的国际品牌,加之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迅速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和威胁,也迫使国内企业规模化、大型化的趋势加快发展。

冰淇淋市场调查报告(四)

冰淇淋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包含的内容有:冰淇淋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冰淇淋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冰淇淋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

冰淇淋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冰淇淋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冰淇淋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2)间接调查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及所掌握历史数据与二手资料,及时获取关于中国冰淇淋行业的相关信息与动态数据。

冰淇淋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在调查活动中收集、整理、分析冰淇淋行业市场信息,掌握冰淇淋行业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投资者进行冰淇淋行业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帮助企业/投资者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冰淇淋市场调查报告(五)

我国冷饮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7-1950年)

1927年美商海宁生在上海开设海宁洋行,并用机械方法生产棒冰,这是我国最旱的冷饮厂家。当时产品为圆柱形,日产量只有2000-3000根。1932年该厂把棒冰模具改为扁长形,棒冰品种除果味外,还生产赤豆、绿豆棒冰、2000g马口铁听装冰淇淋、320g三色和香草大冰砖及双色纸杯、紫雪糕等。

1948年,该厂转售给伪后勤部(即现益民食品一厂),后又与英商怡和蛋厂合资开设海和有限公司,继续生产以上产品,注册商标为"美女牌"。班产棒冰和雪糕12吨,冰淇淋2吨以上。这是解放前我国最大的冷饮厂,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

第二阶段(1951-1980年)

全国各地相继扩大冷饮食品工业,在全国开展技术交流,冷饮年产量达到8万吨左右,可称为生产发展,技术交流阶段

第三阶段(1981-1990年)

许多厂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增加花色品种,年产量达到54.4万吨,此阶段技术引进和技术咨询相当活跃,可称为广泛交流,推陈出新阶段。

第四阶段(1991-现在)

外商纷纷来华投资、合资,联营企业纷纷成立,私营企业涉足,年产量达到120万吨,品种三千多种,此阶段可称为飞速发展阶段。

目前国内冷饮市场三分天下:三资企业占据大部分高档市场,固有企业居中档,大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占领低档市场。广东、北京、上海是目前产销量最集中的三大地区,占全国销量的25%。

冰激凌(冰淇淋)市场特点分析

据2002年5月23日中国食品报报道,2001年上海的冷饮年人均消费量为5.08Kg,已超过全球人均年消费量1.3Kg,从上海市场综合因素的分析,预计今年上海冷饮的年销量将达到7.6万吨,年零售额8.5亿元,特点是消费季节淡化,品牌质量强化,家庭消费扩大化,价格2元以下集中。从全国情况看这也是全国冰淇淋市场的特点。

1、消费季节淡化

在美国、欧州、日本等发达国家冰淇淋早成为四季畅销的食品,在我国最先出现淡季不淡,冬季冷饮销售兴旺要算是东北的市场。这主要是我国东北虽然冬天气候寒冷,但室内温度高,气候干燥,对冷饮的需求量仍然大。我们常说东北的冷饮有两个旺季(夏季和冬季),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各地冬天吃冰淇淋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2、品牌质量强化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广大消费者选购冷饮更加理性。人们不仅要注意冷饮要符合卫生和质量标准,而且要选购名牌产品,让自己吃得安全、健康、放心。上海冷饮生产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已从1994年130家减少到去年43家,预计今年将会减少到40家以内。经过8年的市场筛选,上海益民一厂的光明牌、联合利华公司的和露雪与蔓登琳品牌、内蒙古伊利集团的伊利爱贝品牌、雀巢福乐公司的雀巢和圣麦乐品牌、冷狗公司的冷狗品牌、大唐公司的思诺贝品牌脱颖而出,占有了上海80%的冷饮市场(见表5,2001年旺季上海冷饮销售额排行榜)。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大众,推出针对市场不同对象的符合不同层次的有高、中、低档的冷饮,适应上海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3、家庭消费扩大化

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各大城市,消费品的流通渠道已经发生剧变,以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商业态已取代了过去传统杂货店。居民的购买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超市、大卖场和冷饮批发点带回自己喜爱的冷饮供全家享用,这种现象在上海蔚然成风。超市、大卖场和冷饮批发点成了消费者购买价格便宜、实惠冷饮的主要场所。据上海一份最新的消费者调查显示,有57%的消费者在购买冷饮时喜欢在超市、大卖场和便利店中购买,而在冷饮批发站和路边小店购买的分别占39%和31%(见表6,上海消费者购买冷饮场所调查统计表)。这充分说明新型商业态已成为冷饮购买的主要场所。

4、价格向二元以下集中

为了迅速拉动市场,降价销售是一个有效的"杀手锏"。和露雪旗下的产品与去年相比平均降幅达40%,如可爱多,去年售价为4元,而今年为2.5元,百乐宝去年2元,今年仅售1元,一份对今年上海市场流通的冷饮零售价格调查统计显示(见表7,上海冷饮价格调查统计表),一元以下的产品占到40.9%,一元-二元占到23.1%,从中发现低于2元的品种占到总品种的64%,是冷饮市场的主体。

冰激凌(冰淇淋)行业发展趋势

1、冰淇淋产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冰淇淋市场未来五年的增长速度为5-6%。由于冷饮市场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尤其是天气因素,冷饮是靠天吃饭的产品,与天气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出现不规律波动的可能性较大,但总体来讲冰淇淋产量是缓慢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05年市场规模达到200万吨,市场总销售额约为120-160亿元。

2、追求质量与品牌,创新求发展

对冰淇淋市场来说,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口味和价格。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质量和品牌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因此,中、高档产品占据总消费量的比例将不断提高,低档产品所占比例是下降趋势。

产品创新会给企业注入活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儿童、青年男女是冰淇淋消费的主要群体,创新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入一些营养保健成分增加营养功能的需求。创新要新、奇、特。2001年上海冷饮推出的新品可谓众多。光明推出新品20种,和露雪推出新品17种,伊利推出新品17种。总体上讲反映?quot;三新"、即新工艺、新口味、新包装。伊利的"冰工厂"、"滚雪球",光明的芦荟冰淇淋,和露雪的"千层雪"广受市场欢迎。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新产品、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立足于市场。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和露雪成功的公式是:国际品牌+国际质量+本土生产=竞争中获胜。

3、企业规模化、大型化的趋势

我国冰淇淋行业的发展已逐步进入成熟,经过几年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各大中城市和地区的冰淇淋有的会被合并,有的被淘汰,如上海从1994年的130家减少到现在的40家。河南的南阳地区原来冷饮厂家有几十家,现在只剩下两家,规模都达到日产60吨的中型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公司将会继续步和露雪和雀巢公司的后尘,凭借雄厚的资本优势和著名的国际品牌,加之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迅速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和威胁,也迫使国内企业规模化、大型化的趋势加快发展。

4、市场竞争激烈,人才守键

目前国内冰淇淋市场三分天下,外资企业独霸高档市场,他们以设备、技术和经济实力优势,在国内冰淇淋行业具有巨大潜力,联合利华作为在财富全球500强中排名前列的跨国公司,全年总销售额超过520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冰淇淋制造商,和露雪是最大的国际品牌,凭借其著名品牌,先进的设备、技术,大规模的投入和本地化经营,使得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得到蓬勃发展。国内以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以丰富的奶源、优质的原料,生产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的中低档产品,他们的产品也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据1999年统计,全国前八名厂商的总产量约25万吨,不到全国市场规模的20%,而占全国市场销售量80%以上的冷饮生产厂商为各地的中小企业,产品以低档和少量中档产品,价格便宜,产品在本地或有限的周边地区销售,为地方性品牌,产品质量不稳定,对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讲,由于技术基础差,品牌知名度不够,要在长期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引进技术力量,加强经营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一位企业家?quot;企业以产品为本,产品以质量为本,质量以人才为本,人才以精神为本"为座右铭,由此可见,企业要在竞争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广泛吸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个方面,展望未来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就是潜力。2010中国国际(上海)冰淇淋工业展览会将于2010年11月30-12月2日隆重开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