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以人为本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以人为本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 : 现代教育强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教育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在现代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发展。要以小学教育为例, 通过分析研究“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切实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小学教育中, 力争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发展。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小学教育;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 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总结, 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工作。管理贯穿教育的始终, 能够为教育提供保障, 促进教育发展。所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代教育者普遍关注管理工作, 并给予高度认可。从传统管理模式来看, 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相对落后, 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很好的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小学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一、“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概念及其实施意义

(一) 实施“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强调将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管理重点, 要在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上大力发展人,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学生的地位, 将学生作为管理者来进行自我管理, 成为管理的主体。对于管理人员来说, 就要充分发掘主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 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发展, 对于音体美都不作为教学重点。“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窘境, 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意识及其主动创造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只有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较高的素质, 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程度变高。同时, 才能使个人价值和地位变高。

教育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它有着培育高素质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将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故鼎新, 不断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且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小学作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它对学生发展有着塑造作用, 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该阶段的教育发展, 为学生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 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理论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答案, 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采用应试教育模式, 开展各项活动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 教育太过呆板化。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 利用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 显然是不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也非常不利。

(二) 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 校长作为一个领导者, 并不是其一人进行管理。教师的身份不仅是教育工作者, 也是教育管理者。在现实教学管理中, 常出现校长一个负责制现象。通常校长和其他领导制定安排管理方针政策, 教师只负责具体实施。在制定过程中没有教师参与,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不民主的管理权无法使教师发挥其能动性, 无法将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到讨论中, 所制定的方针策略也就不具有针对性, 不仅无法发挥其作用, 还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一个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才是学生学习的施令发号者。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管理工程,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将权利逐渐移至学生手中, 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新时期, 教育管理者要从自身进行反省,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要充分了解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做到换位思考。

例如, 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要不定期的开展主题活动, 向师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引进他校优秀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实现共同进步。另外, 管理者还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建议, 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

另外, 还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时, 决策者要实行多方参与制度, 决策大会要有学生代表和教师群体, 悉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 让教师可以有尊严地进行工作。

(二)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小学教师要明确学生和教师二者的地位的相同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管理者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民主化决策, 在教育方式上要合理运用情感教育, 用感性来引导小学生学习成长, 同时还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还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对于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所面临的难题要给与合适的处理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

例如,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通过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进一步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对于犯错的学生,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批评,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要给与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充满自信, 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要确保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融入“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教学效果。

(三)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外在因素, 和谐的教学也是每个学校都在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育管理也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

例如,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一特点, 管理者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或者是利用软件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道德情操。通过文化建设,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同时,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管理者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 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使其能够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是科学理念,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同小可。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清楚认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小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还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以身作则, 为学生率先示范何为“为人师表”, 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一举两得。对于小学管理者而言,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华少年, 2016, (25) :54。

[2]吉满仓。提高教师关注度形成教师献策力[J]。中华少年, 2016, (25) :65。

[3]金胜娟。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3) :24。

[4]李心红。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新课程, 2015, (11) :288。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关于以人为本的论文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论文

摘要 : 现代教育强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教育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在现代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发展。要以小学教育为例, 通过分析研究“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切实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小学教育中, 力争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发展。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小学教育;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 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总结, 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工作。管理贯穿教育的始终, 能够为教育提供保障, 促进教育发展。所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代教育者普遍关注管理工作, 并给予高度认可。从传统管理模式来看, 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相对落后, 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很好的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小学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一、“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概念及其实施意义

(一) 实施“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强调将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管理重点, 要在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上大力发展人,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学生的地位, 将学生作为管理者来进行自我管理, 成为管理的主体。对于管理人员来说, 就要充分发掘主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 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发展, 对于音体美都不作为教学重点。“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窘境, 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意识及其主动创造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只有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较高的素质, 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程度变高。同时, 才能使个人价值和地位变高。

教育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它有着培育高素质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将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故鼎新, 不断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且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小学作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它对学生发展有着塑造作用, 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该阶段的教育发展, 为学生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 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理论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答案, 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采用应试教育模式, 开展各项活动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 教育太过呆板化。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 利用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 显然是不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也非常不利。

(二) 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 校长作为一个领导者, 并不是其一人进行管理。教师的身份不仅是教育工作者, 也是教育管理者。在现实教学管理中, 常出现校长一个负责制现象。通常校长和其他领导制定安排管理方针政策, 教师只负责具体实施。在制定过程中没有教师参与,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不民主的管理权无法使教师发挥其能动性, 无法将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到讨论中, 所制定的方针策略也就不具有针对性, 不仅无法发挥其作用, 还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一个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才是学生学习的施令发号者。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管理工程,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将权利逐渐移至学生手中, 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新时期, 教育管理者要从自身进行反省,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要充分了解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做到换位思考。

例如, 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要不定期的开展主题活动, 向师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引进他校优秀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实现共同进步。另外, 管理者还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建议, 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

另外, 还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时, 决策者要实行多方参与制度, 决策大会要有学生代表和教师群体, 悉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 让教师可以有尊严地进行工作。

(二)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小学教师要明确学生和教师二者的地位的相同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管理者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民主化决策, 在教育方式上要合理运用情感教育, 用感性来引导小学生学习成长, 同时还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还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对于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所面临的难题要给与合适的处理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

例如,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通过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进一步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对于犯错的学生,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批评,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要给与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充满自信, 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要确保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融入“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教学效果。

(三)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外在因素, 和谐的教学也是每个学校都在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育管理也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

例如,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一特点, 管理者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或者是利用软件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道德情操。通过文化建设,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同时,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管理者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 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使其能够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是科学理念,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同小可。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清楚认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小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还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以身作则, 为学生率先示范何为“为人师表”, 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一举两得。对于小学管理者而言,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华少年, 2016, (25) :54。

[2]吉满仓。提高教师关注度形成教师献策力[J]。中华少年, 2016, (25) :65。

[3]金胜娟。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3) :24。

[4]李心红。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新课程, 2015, (11) :288。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以人为本教育论文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摘要 : 现代教育强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教育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在现代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发展。要以小学教育为例, 通过分析研究“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切实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小学教育中, 力争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发展。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小学教育;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 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总结, 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工作。管理贯穿教育的始终, 能够为教育提供保障, 促进教育发展。所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代教育者普遍关注管理工作, 并给予高度认可。从传统管理模式来看, 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相对落后, 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很好的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小学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一、“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概念及其实施意义

(一) 实施“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强调将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管理重点, 要在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上大力发展人,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学生的地位, 将学生作为管理者来进行自我管理, 成为管理的主体。对于管理人员来说, 就要充分发掘主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 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发展, 对于音体美都不作为教学重点。“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窘境, 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意识及其主动创造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只有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较高的素质, 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程度变高。同时, 才能使个人价值和地位变高。

教育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它有着培育高素质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将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故鼎新, 不断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且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小学作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它对学生发展有着塑造作用, 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该阶段的教育发展, 为学生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 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理论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答案, 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采用应试教育模式, 开展各项活动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 教育太过呆板化。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 利用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 显然是不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也非常不利。

(二) 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 校长作为一个领导者, 并不是其一人进行管理。教师的身份不仅是教育工作者, 也是教育管理者。在现实教学管理中, 常出现校长一个负责制现象。通常校长和其他领导制定安排管理方针政策, 教师只负责具体实施。在制定过程中没有教师参与,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不民主的管理权无法使教师发挥其能动性, 无法将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到讨论中, 所制定的方针策略也就不具有针对性, 不仅无法发挥其作用, 还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一个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才是学生学习的施令发号者。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管理工程,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将权利逐渐移至学生手中, 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新时期, 教育管理者要从自身进行反省,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要充分了解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做到换位思考。

例如, 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要不定期的开展主题活动, 向师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引进他校优秀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实现共同进步。另外, 管理者还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建议, 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

另外, 还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时, 决策者要实行多方参与制度, 决策大会要有学生代表和教师群体, 悉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 让教师可以有尊严地进行工作。

(二)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小学教师要明确学生和教师二者的地位的相同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管理者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民主化决策, 在教育方式上要合理运用情感教育, 用感性来引导小学生学习成长, 同时还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还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对于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所面临的难题要给与合适的处理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

例如,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通过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进一步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对于犯错的学生,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批评,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要给与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充满自信, 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要确保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融入“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教学效果。

(三)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外在因素, 和谐的教学也是每个学校都在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育管理也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

例如,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一特点, 管理者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或者是利用软件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道德情操。通过文化建设,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同时,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管理者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 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使其能够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是科学理念,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同小可。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清楚认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小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还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以身作则, 为学生率先示范何为“为人师表”, 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一举两得。对于小学管理者而言,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华少年, 2016, (25) :54。

[2]吉满仓。提高教师关注度形成教师献策力[J]。中华少年, 2016, (25) :65。

[3]金胜娟。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3) :24。

[4]李心红。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新课程, 2015, (11) :288。

文章主要内容:首先是说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引出现代教育,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最后怎么引导学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诚信是人的根本。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地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具体来说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及行政管理一、人力资源不用多说,招聘啦、绩效考核啦、人员晋升啦、社保办理啦等等(小公司行政人事都是一起的)二、行政管理就相当琐碎了;这里面既有服务性质也有管理性质。1.公司所有日常用品、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等均由行政部门采购,因此要具备一定的财务常识。行政部内设库管职位。公司内产品及办公用品等支出类项目必须随时登记制作电子报表。2.组织各项活动,例如年会的筹办。3.司内办公设施的维护与定期修理。4.公司证照的管理与办理,负责公司公章的保管与使用(与财务合作)5.日常对内行政服务:订票、订水等等6.检查员工行为规范(依据员工行为规范)。例如检查卫生、仪容仪表等等。 上述具体行政工作职责范围这里就不多说了,百度一下有很多。以上写的有点乱,因为是本人一字一字敲上去的,没怎么组织语言,仅供参考。 最后说一下做行政其实很没前途的,没有一技之长,除非公司可以养老否则只是短暂的赚钱工具。想做好行政要做到眼尖手勤、腿勤;不怕吃苦;毕竟是服务性质的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做事要利索不拖泥带水,第一时间完成领导交办的事情并且经常为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不要怕担责任,拦事不推事,做的越多公司对你的依赖就越大,能学到的东西也越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