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教育心理学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心理学结课论文

众所周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社会,但有相当部分创造潜力高的人不能最终成为创造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了与之相配备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或缺。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英语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注甚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行为、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规律比较漠视,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合作意识淡薄,分数提高了,心理却失衡了,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已逐渐滞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润泽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

一、创设温馨英语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并教给学生科学发展自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在实践中,我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究竟愿意学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教授8BUnit3Welcome时,我让学生谈谈:—Whatcanyouusethecomputertodo?—Why?--Howoftendoyouuseit?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差,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但这次却纷纷举手,气氛异常活跃。Theytalkabout“playinggames,wordprocessing,sendingandreceivinge-mails,drawinganddesigning,seeingafilm,goingshopping,travelling……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些具体实际的目标,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以减轻学生焦虑感,激发信念,唤醒潜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慢慢地产生兴趣,直至爱学、乐学。

二、营造民主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气氛民主了,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表真情,吐真言,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遇到问题,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师生之间就会架设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鼓励和关爱。需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进行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结果会适得其反。而我代之以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自纠自悟,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善用“Wouldyouplease……”“Nevermind”“Haveatry”、“Tryitagain,youcandoit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done”、“Cleverboy”等赞赏性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活动也充满生机了。

三、让情商智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熏陶学生心理健康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Goodmorning”、“Youarewelcome”、“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等日常用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可在学生心里荡起健康的涟漪;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采用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量小易怒”等名言警句,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触动。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蕴含心理健康方面的英语小品文进行阅读材料,例如,《Don'tWorry》这首诗中的“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Andyourrewardsarefew.Rememberthatthemightyoak,Wasonceanutlikeyou.”意思是说: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品行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独立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也就逐渐树立起来,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耐挫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这时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给予引导,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教师可依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唤起学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努力,业或是教师主动讲解?我认为教师要有耐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教师讲解思路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勇于挑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田里逐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潜移默化,显然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

激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更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内在性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在哈尔滨大学读研的晓霞同学让我记忆犹新。晓霞同学渴望成功,但考试屡次不及格,常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我想,要让她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首先得让她要有成功感。我采用了分层测试卡,将题目分层设置,每次让她先完成第一层(第一层是每节课基础知识,只要听15分钟,就可以),都对的得100分,当她真正获得100分时,巨大的快乐产生了强烈的愉悦刺激和莫大的动力,此时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心理也诱发着巨大的变化。在让她体验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后,便鼓励她继续做二层,这样就逐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她的的厌学心里。晓霞同学在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夕,曾送给我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道:“我是个自信的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因为我勇于挑战自己!当我遇到挫折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总之,情商与智商二者相互依存,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以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水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5.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张春兴.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J].心理科学,2004(2):420~4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发展有着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 范文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内容摘要】

本文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对长春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对比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认识还不够深刻,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从父母包办代替的生活走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当个体遇到内心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人,有效测试3,644人,有效率为98.99%;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汉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专业学生1,318人,文科专业学生465人,艺术专业学生339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敌对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以下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理工专业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四个因子得分中高于文科专业学生,其中敌对因子分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因子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学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而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还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这个结果可能与样本选择和被试测试的认真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长久以来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就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对困难时,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闭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趋于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与 文化 熏陶,所以样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如果对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多认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症状较多,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状较文科生多且明显,可能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不善于表达,性格多偏于内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较易形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另外,本研究中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生明显,可能是因为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通过学习艺术考上大学,此类学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时的叛逆青年,所以导致艺术生整体测试结果的敌对症状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爱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冯文静,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

[3]胡发军,张庆林.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张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

[5]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6]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

[7]王晓丽,周晓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校园心理,2015

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范文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快速膨胀,各种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学生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与教师同学相处、与父母相处及与社会相处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妥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限制了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为高职学生消除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成为各个高职院校所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的成长,其本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学能使大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但是只有结合心理教育,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心理建设,才能使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唯有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意识,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有勇气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挑战,而这些素质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联系。

2.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发和创新的基础,唯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而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生潜在的能力进行发挥,使学生集创造力与心理素质为一体,从而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适应自己角色变换,提升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1.在校园中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当前,很多高职高校尚没有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仅仅设置“心理咨询室”,轮流对学生的心理疑惑进行解答,专业程度不够,并且缺乏规范的心理咨询流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构建健全的心理教育辅导机构,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编制心理辅导教材,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可以招募一些心理专业的学生加入到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中,向全校学生宣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积极、活泼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因此喜欢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对人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感触。通过社会实践中的积极参与,能使学生的性格更加完善,心理发展更加健全。首先,可以举办一些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爱心帮助老人、植树种草等活动,让学生能在社会行为中受到精神上的感染,从而是人格更加健全;其次,可以介绍学生加入到企业实习中,多多增加社会工作 经验 ,学习社会 人际交往 的 方法 与诀窍,帮助大学生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减少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感。

3.增加心理教育必修课

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室知识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校,应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让学生在教师系统的讲解中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自我心理疏导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而开设课程。例如,很多学校开设了“大学生恋爱心理指导”课程,很多学生从高中走出校园之后,不明白如何处理男女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固执和盲目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消极、迷茫的心理现象。通过心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够使大学生明确恋爱的目标,并找到适合的方法,理智地去进行恋爱,从而使大学生的恋爱质量提升,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三、结语

健康、积极的心态,不仅能防止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学习中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角色,在社会上获得长远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能帮助大学生拥有幸福、顺利、成功的人生,我们应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积极采用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耐心,从而走上顺利的人生道路。

众所周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社会,但有相当部分创造潜力高的人不能最终成为创造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了与之相配备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或缺。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英语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注甚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行为、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规律比较漠视,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合作意识淡薄,分数提高了,心理却失衡了,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已逐渐滞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润泽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

一、创设温馨英语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并教给学生科学发展自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在实践中,我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究竟愿意学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教授8BUnit3Welcome时,我让学生谈谈:—Whatcanyouusethecomputertodo?—Why?--Howoftendoyouuseit?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差,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但这次却纷纷举手,气氛异常活跃。Theytalkabout“playinggames,wordprocessing,sendingandreceivinge-mails,drawinganddesigning,seeingafilm,goingshopping,travelling……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些具体实际的目标,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以减轻学生焦虑感,激发信念,唤醒潜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慢慢地产生兴趣,直至爱学、乐学。

二、营造民主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气氛民主了,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表真情,吐真言,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遇到问题,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师生之间就会架设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鼓励和关爱。需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进行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结果会适得其反。而我代之以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自纠自悟,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善用“Wouldyouplease……”“Nevermind”“Haveatry”、“Tryitagain,youcandoit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done”、“Cleverboy”等赞赏性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活动也充满生机了。

三、让情商智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熏陶学生心理健康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Goodmorning”、“Youarewelcome”、“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等日常用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可在学生心里荡起健康的涟漪;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采用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量小易怒”等名言警句,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触动。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蕴含心理健康方面的英语小品文进行阅读材料,例如,《Don'tWorry》这首诗中的“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Andyourrewardsarefew.Rememberthatthemightyoak,Wasonceanutlikeyou.”意思是说: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品行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独立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也就逐渐树立起来,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耐挫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这时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给予引导,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教师可依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唤起学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努力,业或是教师主动讲解?我认为教师要有耐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教师讲解思路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勇于挑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田里逐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潜移默化,显然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

激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更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内在性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在哈尔滨大学读研的晓霞同学让我记忆犹新。晓霞同学渴望成功,但考试屡次不及格,常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我想,要让她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首先得让她要有成功感。我采用了分层测试卡,将题目分层设置,每次让她先完成第一层(第一层是每节课基础知识,只要听15分钟,就可以),都对的得100分,当她真正获得100分时,巨大的快乐产生了强烈的愉悦刺激和莫大的动力,此时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心理也诱发着巨大的变化。在让她体验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后,便鼓励她继续做二层,这样就逐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她的的厌学心里。晓霞同学在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夕,曾送给我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道:“我是个自信的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因为我勇于挑战自己!当我遇到挫折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总之,情商与智商二者相互依存,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以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水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5.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心理教育期末结课论文

众所周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社会,但有相当部分创造潜力高的人不能最终成为创造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了与之相配备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或缺。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英语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注甚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行为、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规律比较漠视,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合作意识淡薄,分数提高了,心理却失衡了,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已逐渐滞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润泽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

一、创设温馨英语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并教给学生科学发展自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在实践中,我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究竟愿意学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教授8BUnit3Welcome时,我让学生谈谈:—Whatcanyouusethecomputertodo?—Why?--Howoftendoyouuseit?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差,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但这次却纷纷举手,气氛异常活跃。Theytalkabout“playinggames,wordprocessing,sendingandreceivinge-mails,drawinganddesigning,seeingafilm,goingshopping,travelling……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些具体实际的目标,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以减轻学生焦虑感,激发信念,唤醒潜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慢慢地产生兴趣,直至爱学、乐学。

二、营造民主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气氛民主了,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表真情,吐真言,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遇到问题,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师生之间就会架设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鼓励和关爱。需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进行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结果会适得其反。而我代之以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自纠自悟,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善用“Wouldyouplease……”“Nevermind”“Haveatry”、“Tryitagain,youcandoit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done”、“Cleverboy”等赞赏性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活动也充满生机了。

三、让情商智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熏陶学生心理健康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Goodmorning”、“Youarewelcome”、“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等日常用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可在学生心里荡起健康的涟漪;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采用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量小易怒”等名言警句,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触动。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蕴含心理健康方面的英语小品文进行阅读材料,例如,《Don'tWorry》这首诗中的“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Andyourrewardsarefew.Rememberthatthemightyoak,Wasonceanutlikeyou.”意思是说: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品行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独立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也就逐渐树立起来,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耐挫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这时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给予引导,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教师可依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唤起学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努力,业或是教师主动讲解?我认为教师要有耐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教师讲解思路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勇于挑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田里逐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潜移默化,显然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

激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更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内在性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在哈尔滨大学读研的晓霞同学让我记忆犹新。晓霞同学渴望成功,但考试屡次不及格,常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我想,要让她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首先得让她要有成功感。我采用了分层测试卡,将题目分层设置,每次让她先完成第一层(第一层是每节课基础知识,只要听15分钟,就可以),都对的得100分,当她真正获得100分时,巨大的快乐产生了强烈的愉悦刺激和莫大的动力,此时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心理也诱发着巨大的变化。在让她体验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后,便鼓励她继续做二层,这样就逐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她的的厌学心里。晓霞同学在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夕,曾送给我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道:“我是个自信的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因为我勇于挑战自己!当我遇到挫折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总之,情商与智商二者相互依存,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以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水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5.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也是一门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高等教育普及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 〔J〕. 中国 高等教育,2002(8).

[2]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3-08-01.

[3]刘效仁. 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 新闻周刊, 2004-10-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2000字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 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 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 儿童 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浅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关注度逐渐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我国的一些政策的指引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只有增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充当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心灵净化者,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如何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 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02年9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国家的重视大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陆发展历史时间较短,保持着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也同时存在着底子薄、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生德育教育相关文件,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种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郑硕果,2011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余国良,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等。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肖�婵,2005)、《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张冲、孟万金,2006)、《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禹瑛,2005)等。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潘珊红,2007)、《中小学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陈国胜,20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邱阳,2005)、《 传统文化 视野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隋立华,201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现状及发展的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严海辉,20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王莉杰,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姚光勇,20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李照,2010)。

(5),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例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朱小敏,2010),《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穆卉,20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张英,2002)。

四、结语

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业内人士在各个领域不断的研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消极倾向,如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等。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继续努力。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1.1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1.2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1.3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2.1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2.3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2.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2.2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3.1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3.2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3.3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3.4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范文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发展有着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 范文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内容摘要】

本文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对长春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对比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认识还不够深刻,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从父母包办代替的生活走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当个体遇到内心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人,有效测试3,644人,有效率为98.99%;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汉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专业学生1,318人,文科专业学生465人,艺术专业学生339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敌对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以下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理工专业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四个因子得分中高于文科专业学生,其中敌对因子分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因子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学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而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还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这个结果可能与样本选择和被试测试的认真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长久以来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就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对困难时,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闭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趋于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与 文化 熏陶,所以样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如果对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多认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症状较多,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状较文科生多且明显,可能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不善于表达,性格多偏于内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较易形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另外,本研究中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生明显,可能是因为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通过学习艺术考上大学,此类学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时的叛逆青年,所以导致艺术生整体测试结果的敌对症状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爱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冯文静,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

[3]胡发军,张庆林.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张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

[5]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6]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

[7]王晓丽,周晓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校园心理,2015

大一心理课结课论文范文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快速膨胀,各种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学生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与教师同学相处、与父母相处及与社会相处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妥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限制了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为高职学生消除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成为各个高职院校所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的成长,其本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学能使大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但是只有结合心理教育,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心理建设,才能使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唯有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意识,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有勇气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挑战,而这些素质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联系。

2.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发和创新的基础,唯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而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生潜在的能力进行发挥,使学生集创造力与心理素质为一体,从而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适应自己角色变换,提升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1.在校园中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当前,很多高职高校尚没有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仅仅设置“心理咨询室”,轮流对学生的心理疑惑进行解答,专业程度不够,并且缺乏规范的心理咨询流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构建健全的心理教育辅导机构,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编制心理辅导教材,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可以招募一些心理专业的学生加入到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中,向全校学生宣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积极、活泼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因此喜欢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对人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感触。通过社会实践中的积极参与,能使学生的性格更加完善,心理发展更加健全。首先,可以举办一些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爱心帮助老人、植树种草等活动,让学生能在社会行为中受到精神上的感染,从而是人格更加健全;其次,可以介绍学生加入到企业实习中,多多增加社会工作 经验 ,学习社会 人际交往 的 方法 与诀窍,帮助大学生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减少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感。

3.增加心理教育必修课

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室知识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校,应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让学生在教师系统的讲解中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自我心理疏导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而开设课程。例如,很多学校开设了“大学生恋爱心理指导”课程,很多学生从高中走出校园之后,不明白如何处理男女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固执和盲目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消极、迷茫的心理现象。通过心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够使大学生明确恋爱的目标,并找到适合的方法,理智地去进行恋爱,从而使大学生的恋爱质量提升,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三、结语

健康、积极的心态,不仅能防止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学习中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角色,在社会上获得长远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能帮助大学生拥有幸福、顺利、成功的人生,我们应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积极采用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耐心,从而走上顺利的人生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习者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并为此作了许多工作,但也存在一定偏差。本文就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科教学的不合理现象,以语文教学为例,从教师和教材两方面,探讨怎样才能把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全面的贯彻实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 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主要方面。这种健康教育和教学实际的脱离,往往事倍功半,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以语文教学为例,以点带面,去探讨一下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合理地得以贯彻实施。

要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一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工具:语文教材。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把好教师的心理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仅从这一点来说,语文教师和其它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一样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对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甚至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职业枯竭感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违背心理健康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侮辱甚至殴打或体罚学生之类的事件屡见不鲜。至于无视学生的感情或需要,办事不公平,当学生有了过失时批评过重,或未做调查就轻易地下结论,以致学生感情受到伤害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

对于这种情况,除了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减轻教师身上的压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外,作为教师自身也要积极自我调整,努力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出现在课堂上。有了健康的心理作保证,教师才能以课堂为舞台,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

1、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所谓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指在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首先,作为施教者,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豪言壮语、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水准,把情与理结合,真与善、美结合,自爱与他爱结合,把自己真挚的爱,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道德情感教育的哺育中,去感受、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教育其实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只有在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容时,学生才能开放自我,才能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学生只有把教师看作是可以信任的对象时,才能敞开心扉,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此,教师要有期待和宽容之意,要有尊重与平等之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再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型师生关系具体体现为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要树立现代的学生观,要对现代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学生的心理、知识、智力等方面有清醒的认识,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现代的教学目标更着眼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它要求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努力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好的心理品质。

1、要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创设美、趣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所描绘的场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而且,人的情感又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许多情感是学生未曾体验过,或体验的不深刻的。如果学生只是模糊地认识些概念化的东西,就很难从内心体验到这种情感,也就无所谓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通过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使这种情感变得真实、具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身如其人的感受,以引起心理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切手段去实现这种情感的转化。比如讲《琵琶行》,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内容,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去创造审美情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很快进入一种如泣如诉、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去,一位被贬谪的诗人的苦闷以及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形象,就会真实可感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2、朗诵和联想。朗诵是充满激情的有声阅读,朗诵过程中可以调动起朗诵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层次的熏陶。特别是语文学科中有很多课文都很适宜朗诵,例如《最后一次演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故乡的榕树》、《荷塘月色》等。朗诵这些作品,可以大大激发、丰富学生的情感。联想则是由文章生发开去,与自身、社会产生联系,这样,可使学生内心得到深刻的体验,如《百合花》中两次写到了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花,来衬托小战士生命的活力和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美好心灵,但小战士牺牲后却没有交待,这时可以让学生们联想:小战士牺牲后那灰黄的脸色不正像那枯萎了的野菊花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体验到“我”对小战士的痛惜和敬慕之情,对比现实,学生也就深深体味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才会产生对人民解放军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3、角色表演和课堂讨论。通过有设计、分角色的表演,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具体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心理受到教育。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由联系想象状态转化成语言的现实一一写、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把高尚情感真正理解并迁移,直至达到个人情感的升华。还可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方式来丰富感受。课堂上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情感信息毕竟还很少,因此,老师应提倡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以丰富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经过情感上的深化,学生才能“弃恶扬善”,完善自我,从而为成为一个生动的“人”奠定基础。

4、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教师要首先明确作文的目的。不可否认,作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但作文同样担负着“育人”的任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还应当让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心灵表达和心理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写作文来认识、评价自我、发展自我,从而起到开发潜能、调适心态、陶冶性情之功效,才能自觉地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严禁套话、空话。因为只有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才可以达到反省自己,陶冶心灵,增加心理体验,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此外,针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及时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只要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当给予赞赏和鼓励。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提升心理能量,提高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山东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30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