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

发布时间: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

1.因每日投稿量巨大,本刊不受理电子版投稿(包括磁盘与Email投稿),也不受理传真版投稿,而只受理寄送来的纸面稿件。在投稿时,请作者将一式两份的稿件同时寄送到编辑部。若所投稿件被本刊决定进入匿名审稿流程,编辑部工作人员将及时与作者联系发送相关的电子文本。2.稿件内容上请遵循以下要求:(1)本刊为中文期刊,所投稿件的主体内容请以中文写作。(2)所投稿件应该是作者自己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作品(包括其外文翻译作品)未曾在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请作者自觉避免出现一稿多发的情形。若作者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编辑部将视作者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①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以在本刊发表为目的,将与自己的已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或通知发表的作品的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② 在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后至被本编辑部通知即将发表前,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③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以发表为目的,将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其他报纸、期刊等的编辑部;④ 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也被其他报纸、期刊等通知发表,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及其他编辑部完整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对于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的作者,一经发现,本刊将在十年内不发表其作品。(3)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将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投稿查询密码、所受资助、致谢等信息全部列于与正文内容无关的首页;同时,为防止身份冒用,请每位作者在首页上亲笔签名。正文(包括中英文内容提要)中请隐去所有相关方面的信息。所列信息请务必清晰、完整、准确,以便编辑部及时与作者联系。查询密码须是四位数字,由投稿人自行设定,并请在首页右上方注明;格式如“查询密码:####”。未注明查询密码或所列信息不符合匿名审稿要求的稿件,本刊可不作投稿登记。(4)每篇稿件的署名作者不得超过五名;每位署名作者的署名单位不得超过两个;每篇稿件的作者及所在单位的署名内容不得变更,除非该篇稿件的全部署名相关者向编辑部提供有本人亲笔签名的书面变更声明。(5)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文文献,请作者自觉注意正常引用的原则。引用部分,请详细注明来源。未注明来源的抄袭行为,一旦发现,本刊将公开谴责,并永不发表该存在此行为的作者的稿件。(6)正文中请同时以中英文完整列出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其中,关键词3~5个;中文内容提要300字左右;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之后请另附JEL分类号)。内容提要应包含以下内容:本研究主要的问题、方法、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关键的贡献等。精彩的内容提要有助于他人准确、快捷地了解文章的全部精髓,请作者多加考虑。3.稿件形式上请遵循以下要求:(1)稿件全部内容推荐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03及以下版本编排,并用A4纸打印清楚。(2)普通文字段落请以五号宋体、单倍行距编排;每页的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不小于2.54厘米;每页不超过41行且每行不超过42汉字符。(3)稿件中的图、表、数学公式等,请用计算机制作全部相关内容,并务必保证其中的符号、数字、文字、图线等清晰、规范、准确。其中,图须是黑白矢量图,请勿使用经扫描、拍摄等生成的图;图中的说明文字采用六号宋体、单倍行距编排;半栏图幅宽不能超过7厘米,通栏图幅宽不能超过15厘米。数学公式推荐尽可能以普通文字形式输入或采用Microsoft Office自带的公式编辑器输入。(4)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及文后参考文献的列举格式,请参见本网站《参考文献索引及附录体例说明》。4.请作者遵循本刊的写作规范。文字质量亦是评审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遵守规范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作者和编辑的工作效率,并可能缩短稿件的发表时间。5.凡投稿,无论本刊采用与否,恕不退稿。请作者做好相关备份工作。自投稿后30日起,作者可在本网站凭查询密码查询稿件的处理情况。6.为了规范稿件处理和加快合格稿件发表速度,投稿者请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寄给编辑部工作人员个人,也不要寄给主编。稿件中切勿夹带现金等物品,以免丢失。 《经济研究》编辑部2013年1月 2013-2015年度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顾 问:刘国光 刘树成 吴太昌 张卓元 赵人伟委 员:万广华(澳大利亚) 马建堂 王国刚 厉以宁 田国强白重恩 江小涓 刘 伟 刘 鹤 吴卫星 吴联生吴敬琏 李 平 李 扬 李 周 李 实 李剑阁李 涛 张 平 张宇燕 陈雨露 陈彦斌 陈锡文金 碚 林毅夫 洪永淼 姚树洁(英国) 郭庆旺郭树清 袁志刚 高培勇 钱颖一 龚六堂 谢 平裴长洪 蔡 昉 蔡洪滨 樊 纲 潘家华 主 编:裴长洪副主编:张平 郑红亮(常务)王 诚编辑部主任:王诚副主任:金成武杂志社社长:王 诚副社长:张永山编辑:詹小洪俞亚丽唐寿宁王利娜编务:欧宏王红梅刘莹曹 帅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今年省委工作会议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目标任务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采取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实施强县带动战略、支持欠发达县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省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全省县域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75.5%,完成财政收入占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7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68.9%,有1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 稳定的重要力量,对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先进省相比,与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强县不强、弱县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顺利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全省各级、各部门要从学习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按照省委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干事创业,艰苦奋斗,坚持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相结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代化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式赶上的新格局,全面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省上下要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化进程。在工作指导上,突出抓好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经济欠发达县,促强扶弱带中间,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到2007年,县域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绝大多数县(市、区)地方财政自给有余,争取有20个左右的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已经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要争取位次前移。二、切实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鲁发[2003]6号),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大力发展切实代表农民利益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中享受利益。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高度重视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搞好环境绿化,加强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高度重视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改善生产条件,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正确处理好调整结构与保护粮田的关系,处理好增加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结合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有条件的地方,经省政府批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办好工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避免重复投资和设施浪费,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载体、高新技术的孵化区、城市建设的新区。坚决制止低水平、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第三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繁荣城乡贸易。积极培植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和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行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2.创新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把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的步伐,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县乡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内外资参与县域企业的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县乡机构改革的有关规定,加大县乡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全面清理编外人员,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严格治理“三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实现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3.突出抓好“三个亮点”,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层次的关键所在。要选准主攻方向,抓住日韩及欧美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全方位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出重点,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办法,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多元化、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按照省里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科技和人才是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科普教育,加强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坚持自主创新与有选择引进并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措施。加强人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在县域经济中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合作攻关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经营活动。引导和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基层领办企业。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搞好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要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科学合理地利用县域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益,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当前,要把集中发展县城和1-2处中心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县城要与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规划相衔接,实现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配套的卫星城。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省、市、县三级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并引导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加大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各级政府每年新增加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社会事业领域。调整和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巩固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支持各县(市、区)办好1-2所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和2-3个重点特色专业,有条件的可兴办高级技工学校。着力抓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搞好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等现有卫生设施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子。5.简政放权,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积极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督权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切实精简各类会议、文件和检查、评比。今后,省里一般不组织大规模的评比、检查,确保基层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审批。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各级出台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凡违背国家和省现行规定的一律取消;保留的收费项目要进一步降低收费标准,并适当降低省、市集中比例。今后凡是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省里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收费项目。全省各类金融机构要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要加大对县域投资主体的接信额度,各金融组织在市、县(市、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含邮政储蓄),应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要继续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按照国家改革试点的要求,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农村金融组织,发挥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区,允许贷款利率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创新信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市、县(市、区)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银企合作。省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省高新技术投资要向发展县域经济倾斜。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领导班子地方党委协管机制,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区)、乡(镇)的延伸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领导干部的任免,主管部门要事先征求并充分尊重所在县(市、区)、乡(镇)党委的意见。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垂直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垂直管理部门要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地方党委、政府要支持垂直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做好本职工作。6.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为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加强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稳定工作。要按照“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落实责任”的方针,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要及时排查调处化解各种矛盾。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要求,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力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大力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平安市”、“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庄”等建设活动,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完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防止影响全局事件的发生。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保障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切实把县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拼搏、求真务实、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弘扬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把政治可靠、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特别要选准配强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例。要督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奔康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要任满一届。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经常性考察,把考察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职务级别调整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行一年一考核,对实绩特别突出的县(市、区),每年由省给予奖励,5年进行一次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特别优秀的国家公务员,经考核批准,可提前晋级。从2004年起,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要按国家规定标准将乡镇编制内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足额列入预算,并保证及时发放。工资发放确有困难的,由省、市两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帮助解决。三、推动经济强县增创发展新优势经济强县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确定30个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县为全省经济强县。经济强县要放眼国际经济发展全局,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全国先进水平,放开手脚抓发展,能搞多快搞多快,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30个经济强县发展的指导目标为,以2002年为基数,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9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1.赋予经济强县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在规定的编制总数范围内,经济强县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调整、设置县级行政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2.扩大经济强县的分配自主权。经济强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指数和财政增长情况,经报批可以酌情减免农业税,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3.省里在安排建设用地使用指标分配上向经济强县倾斜。4.将经济强县的县城驻地、经国家和省批准建设的重要园区纳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网络规划,加快建设步伐。5.鼓励经济强县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达到一定规模的,按不同档次由省、市给予奖励。6.简化出国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国有效的办法。省、市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县级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出国考察、招商引资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7.对经济强县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调整。四、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欠发达县快速发展加快欠发达县发展,是欠发达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是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选择30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潜力大的欠发达县给予重点帮扶。欠发达县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畏难情绪,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选准路子,着力抓好资金、人才、项目的引进和劳动力、产品输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30个欠发达县(以下简称欠发达县)发展的指导目标为,以2002年为基数,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85%左右。1.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欠发达县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营造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发展环境,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2.省、市财政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加大向欠发达县倾斜的力度,并制定相应政策,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从2003年起5年内,欠发达县按现行财政体制,每年缴入省、市财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3.国家和省对交通、通信、能源、环保、流通、旅游、农业、林业、水利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重点向欠发达县倾斜。适当降低欠发达县重点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比例。4.鼓励欠发达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2003年起5年内,对引进省外项目的,按实际到位资金和形成的固定资产,由省、市财政对有功人员给予奖励。5.省和有关市、县、大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省级担保资金,今年内达到3亿元规模,今后5年每年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专项用于支持欠发达县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贷款担保。6.制定实施稳定和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多种方式向欠发达县流动。稳定欠发达县现有人才,为其发挥才能、干事创业提供有利条件。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和国内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到欠发达县工作,根据本人意愿,其人事关系可放在省、市人才交流中心。从2003年起5年内,到欠发达县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其工资由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到欠发达县工作的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其工资由欠发达县所在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助。7.积极支持欠发达县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加大对欠发达县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支持欠发达县每县办好1-2所职业中专或1-2所职业技术学校,所需费用由省里给予一次性补助。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欠发达县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劳务输出组织,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扩大欠发达县劳务输出规模。今后5年内,每个欠发达县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省内大中城市招用外地工人要优先安排欠发达县输出的劳动力。8.支持欠发达县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从2003年起5年内,国家和省组织的重大展销会、展览会,优先推荐、安排欠发达县参加,所需摊位费由省、市两级财政给予支持。9.省、市共同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县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帮助欠发达县的每个乡镇发展一所重点中小学,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彻底解决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的辍学问题。大中城市教师、医生下乡服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工作,优先安排到欠发达县。10.欠发达县经批准可以进行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人选的试点。11.省级领导与欠发达县建立联系制度。由省里统一组织力量联系欠发达县,进行调查研究,指导欠发达县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分别帮扶1个欠发达县,由1名副厅级干部带队,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组,一帮5年。12.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从省直有关部门选调部分德才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的年轻干部到欠发达县挂职。从省直部门和其他地区到欠发达县交流任职的,工资及福利可仍在原所在地发放。13.30个经济强县与30个欠发达县对口帮扶,开展经济协作,兴办合作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东部地区向欠发达县进行产业转移,尤其是兴办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强县要积极接收欠发达县干部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14.由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在省、市党校和行政院校专门开设针对欠发达县的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5年内轮训一遍,所需经费由省、市两级财政承担。五、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省里成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有关部门选调精干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各市党委、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尽快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措施,各县(市、区)要严格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抓到底,干出成效。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有关力量,对30个经济强县、30个欠发达县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县进行测算,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跟踪考核,督促检查。要加强对县级领导班子廉洁勤政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杜绝统计数字虚报瞒报、弄虚作假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附:1.30个经济强县名单2.30个欠发达县名单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附件1:30个经济强县名单荣成市 文登市 邹城市 龙口市 临淄区 胶州市寿光市 胶南市 即墨市 章丘市 招远市 兖州市莱州市 历城区 平度市 淄川区 周村区 蓬莱市肥城市 莱西市 诸城市 新泰市 桓台县 乳山市曲阜市 莱阳市 广饶县 滕州市 邹平县 青州市附件2:30个欠发达县名单武城县 宁津县 莒南县 平原县 陵 县 平邑县费 县 无棣县 东平县 峄城区 惠民县 沂南县苍山县 东阿县 梁山县 汶上县 嘉祥县 莘 县阳信县 庆云县 山亭区 曹 县 东明县 郓城县冠 县 成武县 单 县 巨野县 定陶县 鄄城县

农业经济问题编辑部主任

1. 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7);第一作者2. 阳光工程培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培训,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3. 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8(8) ;第二作者4. 阳光工程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7(6);第一作者5. 基础设施影响中国食品市场发育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1);第三作者6. 中国肉羊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世界农业,2007(4);第一作者7. 中国肉羊产业区域概率优势分析.农业展望,2007(4);第一作者8. 中国肉羊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农业,2005(8);第一作者9. 论北京现代化都市型畜牧业的发展对策.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第一作者10. 我国奶牛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湖南农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第一作者11. 我国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2(1);第一作者12.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第一作者13. 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一作者,2010(6)14. 中国主要肉类产品经济效益分析.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2009.415. 大学生公共选修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2009.3

教育状况1995-1998,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金融方向,农学博士1994.4-1994.8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银行与证券投资管理专业进修1993.1-1994.3德国霍恩海姆大学企业管理系进修1985-1988,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货币银行专业,经济学硕士1981-1985,西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农学学士工作经历2008-2011 世界银行中国微型金融师资培训教师组组长2008.8-9 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2006.10-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金融学科组组长2002.12-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2001.9-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12-2001.9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1994.11-1995.10 北京新源城市信用社(现北京银行新源支行)信贷部经理、办公室主任1999.09-2000.08 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经济系访问教授(Guest professor)1997.9-2001.6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1994.11-1997.9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1988.7-1996.12 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讲师 主要著作与教材2011 何广文、刘勇主编,《小额信贷运作与管理指南》(上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52011 何广文主编,《农村金融专题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2009 何广文主编,张正平、李莉莉、杨菁、赵岩青副主编,《农村金融知识读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2008 李树生、何广文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2008 何广文、李树生等编著,《农村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2008 何广文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货币银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2006 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等著.《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11。2005 何广文、郭沛主编,李莉莉、杨菁副主编,《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案例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2005 何广文、李莉莉著,《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2005 何广文、冯兴元、郭沛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2005 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等著,《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2004 何广文、郭沛主编,《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22004 何广文主编,《农村信用社改革操作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12002 何广文主编:《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与风险管理知识读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2001 何广文著,《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92001 何广文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82000 何广文著,《国金融制度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92000 甘立平主编、何广文副主编,《财政与税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61999 何广文、蒋先玲、甘立平编著,《货币银行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2011 何广文,围绕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大有可为,《中国农村金融》2011(10)2011 何广文,构建县域本土金融服务机制,《中国金融》2011(11)P43-452011 何广文,构建化解县域经济微观主体融资困境的金融机制,《中国农村金融》2011(8)2011 何广文、李莉莉,大型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兼析与新型农村金融机间的合作机制,《农村金融研究》2011(5)P21-262011 何广文、杨虎锋、张群、谢昊男、宋冀宏,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怎么实现对于农户和微小企业的服务?——基于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案例的分析,《中小企业融资》2011(1)P78-7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何广文、李莉莉,农村经济发展转型与县域金融服务的完善,《银行家》2011(3)P39-412011 何广文,构建农村本土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可缺位,《中国合作经济》2011(1)P34-352011 何广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金融对策,《中国金融》2011(4)P60-612010陈丹、何广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风险及其模糊综合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9)2010何广文,基于社区本土力量的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模式,《中国金融》2010(8)P86-872010何广文,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贷款融资难问题的逻辑思路,《中国农村金融》2010(1)2009何广文,资金互助——合作金融又一模式,《中国金融家》2009(12)2009 张正平、何广文,农户信贷约束研究进展,《河南社会科学》2009(2)P44-492009 何广文,农贷解难,《新理财》2009(5)P25-262009 张林、何广文,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实证分析及运行评价,《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P9-122009 何广文,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探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3)2009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困境与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P50-542008 何广文,2009年农村金融主旋律:改革开放与创新,《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12-312008 何广文,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及深化改革的取向,《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0)2008 高纹、何广文,“小额信贷与金融原则——孟加拉格莱明银行经营模式的再思考”,《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9)2008 王玮、何广文,“社区规范与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8(9)2008 何广文,“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何在”,《中国金融》2008(7)2008 何广文,中国的小额信贷需求分析,《西南金融》2008(4)P12-142008 何广文,市场开放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3)2008 何广文、张正平,“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进展述评”,《河南社会科学》2008(3)38-412008 杨菁、何广文,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金融交易中的效应分析——基于山西省榆社县个案的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3),P21-24。2008 何广文,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的探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2008 杨菁、何广文,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2008 赵岩青、何广文,声誉机制、信任机制与小额信贷,《金融论坛》2008(1) P33-402008 何广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全面推进,《银行家》2008(1)2007 赵岩青、王玮、何广文:信用激励机制在小额信贷中的有效性研究,《金融与经济》2007(12)P47-522007 王玮、何广文、于丽先:信用担保作用机制与政府支持农信担保的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P74-792007 何广文、王伊乔:莫以市场化行为看待小额农贷,《银行家》2007(11)P109-1102007 何广文: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与供销社的机遇,《中国合作经济》2007(9)2007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金融与经济》2007(8)P11-162007 何广文:从三个层次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时报》2007.7.192007 何广文、张林、韩星:传统农区金融需求与机构布局调研报告,《银行家》2007(7)P100-1152007 赵岩青、何广文: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性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7(7)2007 杨菁、何广文: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深化,《银行家》2007(6)P104-1072007 何广文: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需要全方位推进,《中国国情国力》2007(5)P15-182007 何广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P3-82007 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路径选择,《中国改革》2007(3)P342007 张群、何广文: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2)P183-1922007 张正平、何广文: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变迁研究——基于国家效用函数的成本-收益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7(1)P61-672007 何广文:构建社区导向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机制,《西南金融》2007(1)P8-102007 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路径,《银行家》2007(1)P98-1012007 何广文:农村社区发展基金的运作机制及其绩效诠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P31-392006 何广文:提高西部地区金融创新能力,《银行家》2006(11)P118-1192006 张林、何广文:银行间债券市场7天回购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3)P334-3482006 何广文、张群:农户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贵州铜仁地区为例,《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2)P167-1762006 何广文:只贷不存小额贷款机构运作特征及其制度创新。《银行家》2006(8)P118-1212006 何广文: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特征及其制度安排。《小额信贷通讯》2006(2)P29-322006 何广文:建设新农村,金融缺位怎么办?《银行家》2006(7)P112-1152006 刘进宝、何广文:制度及制度变迁中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问题研究。《调研世界》2006(5)P25-272006 何广文:金融支农:责无旁贷,现状堪忧《中国经济报告》2006(2)P91-952006 张正平 何广文:存款保险定价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经济评论》2006(2)P104-1122006 何广文: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困境及其政策选择《小城镇建设》2006(3)P52-562006 何广文:农信社制度变异及其动因《银行家》2006(2)P116-1192005 张正平 何广文:隐性保险、市场约束与我国银行业改革,《中国软科学》2005(12)P38-432005 潘建成、何广文:金融支持与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调研世界》2005(11)P10-12、162005 何广文、李莉莉:农村小额信贷的市场空间分析,《银行家》2005(11)P108-1112005 张正平 何广文:改革后邮政储蓄资金流向何方,《调研世界》2005(10)P38-402005 何广文:农村金融改革及创新路径探讨,《金融时报》2005-5-192005 何广文:没有完成的农信社改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5)P282005 何广文:传统农区农信社改革与创新《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3)P10-132005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的冲突《银行家》2005(1)P112-1152004 何广文、李莉莉:用系统论视角审视农村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家》2004(12)P60-612004 何广文、李莉莉:从系统论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专刊)2004 何广文:农信社改革问题及出路探讨,《银行家》2004(10)P38-392004 冯兴元、何梦笔(德)、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P17-292004 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4》, 第80-105页2004 何广文、张丽、李莉莉、杨菁:京郊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4(3)P124-1302004 何广文、冯兴元:农村金融体制缺陷及弥补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8)P23-252004 何广文、冯兴元、潘建成: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困境与改革路径的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P55-582004 何广文、冯兴元: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亟待深化《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第4期2004 何广文、冯兴元: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路径思考《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4年4月15日第1版2004 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2004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P12-202004 何广文、冯兴元:六招破解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7日2004 何广文、冯兴元:修建农村资本旱地的水渠《经济》2004年第3期,P712003 何广文: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五大不对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3期2003 何广文: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再思考《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3年11月11日、11月18日2003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评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10),P37-432003 冯兴元、何广文:农村金融为何不姓农《中国改革》2003(8)P69-712003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和路径选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8)2003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5),P75-792003 何广文、欧阳海洪: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金融》2003(11), P14-16.2003 何广文: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战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6)2003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不存在最优模式《金融时报》2003年6月9日2003 何梦笔(德)、冯兴元、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宜多样化《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2月14日2003 何广文、王鲁保、李莉莉:拓展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路径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2)2003 何广文:改善小额信贷与优化农户贷款环境,《农民日报》2003年1月4日第三版2002 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11),P11-13.2001 何广文、赵大晖,“培育农业资本市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问题》2001(11)2001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10)1999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1999(10),P42-481999 何广文:谈现代合作金融组织的激励机制,《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9(1),P43-45.1999 何广文: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中国农村经济》1999(2)P36-41.1997 何广文:合作金融改革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的述评,《浙江金融》1997(6)1995 吴强、何广文:德国信用合作业发展的十大特点《金融时报》1995-2-10 以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时报》2009-7-22小额贷款下一站未必是村镇银行 《投资家》2009年第6期中国农业大学金融系主任何广文教授谈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困局,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 中国金融网,2009年6月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时报》2009-03-02为微型金融扶贫“诊脉开方” 《中华合作时报》2009-02-27小额贷款公司“东风破”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2-9保障稳产增收三农保险探索新路径 《金融时报》2009-02-04新竞争格局下的农村信用社 《中国金融》2008(24)P78-82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七大基本经验与共识 《金融时报》2008-12-22农业保险面临又一个重要发展机遇 《金融时报》2008-11-28推进农村改革 金融制度怎样跟进 《中国邮政报》2008-10-25农村金融:一汪期待动力的活水 《新京报》2008-10-29构筑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商业原则 创新思维 《上海证券报》2008-10-27宏观调控背景下的金融支农 《中国金融》2008(17)P80-81创新活力如何激发 《金融时报》2008.4.24汇丰下乡:外资银行带来了什么? 《中国金融》2007(19)P80-81关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 《中国金融》2007(11)P74-80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应走多元化之路 《农村工作通讯》2007(2)P11-12准入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配套措施——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访谈 《金融时报》2007.2.15小额信贷:激活农村金融的催化剂 《辽宁日报》06-12-18关注弱势群体,深化我国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 《金融时报》2006-10-26增加西部地区金融竞争路径——访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 《金融时报》2006-10-12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何去何从 《资本市场》2006-6建设新农村:“建市场”重于“建村庄” 《金融时报》2006.05.17一号文件勾画全盘远景 新农村金融投石问路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3月10日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经济日报》2006/02/15农村金融改革任重道远前景可期 《经济日报》2006/02/14中国农村信合改革应自下而上——专访中国农业大学何广文教授 《凤凰周刊》2005年12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农信社,拿什么激励你? 《金融时报》2005年12月8日民间借贷:阳光化意味着什么?民间借贷现状与启示系列报道之三 《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0日农信社改革需要启动内在推动力——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何广文 《金融时报》2005年9月1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何广文 《金融时报》2005年3月3日农发行出路何在? 《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3期“扶贫”之惑——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 《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3年11月4日农信社改革应探索多种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的对话 《金融时报》2003年9月30日新建民营银行的困惑 《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3年8月19日农信社改革的三大模式 《中国财经报》2003年7月1日基金为农业增效铺路 《农民日报》2003年5月20日农发行的四种命运 《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月16日 2009.11-2010 主持:“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2009-2011 首席专家: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对策研究”(08&ZD02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8 主持: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美国CATO研究所2008.6-12 主持:中国小额信贷行业评估,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2008.5-10 主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问题研究,农业部软科学课题2007.7-2008.6 主持:农村社区发展基金—运作模式与案例,香港乐施会(Oxfam)2007.3-2008.4 主持:农村金融需求调研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6.5-2007.12 主持:社区合作金融组织、农户金融需求与收入,美国福特基金会2006.1-2008.12 主持: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风险度量及其管理研究(2005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019008)2005.1-2007.12 主持:利率市场化对农业信贷供求主体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0473089)2004.6-9 主持:山西长治城区农村信用社能力素质建设综合规划研究(长治城区农村信用社联社)2004.11-2005.3 主持:NGO小额信贷与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比较研究,中国扶贫基金会2004.5-12 主要参加:中国诚信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3.8-2004.9 主持: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德国经济合作部资助)2003.4-2005.12 主持: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农民收入及缓解农村贫困(美国福特基金会)2003.4-12 主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研究(农业部软科学基金课题)2002.8-2004 主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竞争力动态评价及其跟踪研究(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2 主持: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农办政【2002】41号(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专题)2002 主持: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轨对农户融资的影响及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70141025)2001 主持:中国农村小额贷款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2001 主持:现阶段农户融资中的担保行为研究(农业部软科学课题01016-2)2001-2003 主持:京郊农户融资行为实证研究(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01BJBJG070)1998-1999 主持: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借入资金来源结构研究(农业部软科学课题98017)1997-1999 主持:德国金融制度研究(浙江大学1997年公开招标课题)1997-1998 主持: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外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995-1996 主持:德国农村信贷及德国银行对农村中小型企业的信贷管理(德国诺曼基金会,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农村发展所合作) 2010-2013 主持:泰华农民银行中国湖南、云南小额贷款试验2010-2012 KfW Development Bank,China Zhaowuda Wome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CZWSDA), PR of China, Local Microfinance Expert2010.4-6 主持: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绩效评估研究2009.12-2010.2 主持:中国扶贫基金会四川地震灾区小额信贷项目绩效评估2009.10 冯兴元、何广文主持,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社区发展基金项目评估2009.6-12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技术支持项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农村金融专家,执行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5-6 IFAD宁夏、山西扶贫项目小额信贷年度检查,农村金融专家2008.6-7 IFAD河南大别山区农村扶贫项目最终设计,农村金融专家2008.5-6 IFAD宁夏、山西扶贫项目小额信贷中期评估,农村金融专家2007.10-2008.3 财政部国际司农村金融项目专家,“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农村金融项目转贷模式研究”,组织贵州、广西IFAD基金项目小额信贷的调查与评价分析。2006.8-10 世界银行短期农村小额信贷咨询专家.“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案例研究”,负责调研四川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江苏洪泽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湖北邮政储蓄小额定期存单质押贷款案例。2005.8-2006.1 香港乐施会“社区发展基金发展模式及其绩效评估”,评审专家。负责香港乐施会(Oxfam HK)云南禄劝、澜沧、广西大化农村综合发展项目社区发展基金评估。2005.4-12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技术援助项目TA PRC 4430“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研究——贵州铜仁案例”,农村金融市场与环境分析专家、培训专家。组织了对贵州铜仁地区10个县30个农村信用社、1220个农户的入户调研。2004.1-10 主持: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区域性特征研究(亚洲开发银行)2004.5 “陕西国际农发基金农村金融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被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聘为农村金融专家2004.6 “重庆国际农发基金农村金融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 被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聘为农村金融专家2003.8 甘肃南部扶贫项目预评估,被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聘为农村金融与经济分析咨询专家2002 “中德合作江西山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终期评估小额信贷专家,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2001 世界银行第四期中国扶贫贷款项目调研专题:西部农村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FID农村金融咨询专家2001 “促进贵州湖南农村金融系统能力建设” 农村金融咨询与财务培训专家,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1998 IFAD资金贷款在中国的转贷渠道和转贷效率研究, 农村金融专家,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WFP/IFAD

经济研究编辑部值班

根据衡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市直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衡发[2001]14号?和《关于市直党政机关机构设置的通知》衡发[2001]15号精神,设置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是协助衡阳市政府领导同志处理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的机构。 (一)划出的职能1?原承担工农关系和重大纠纷协调处理的职能交由市信访局负责。2?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来衡外国专家,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短期出国境培训的综合管理职能,交市人事局。(二)划入的职能1?增加证券管理、经济体制改革、《衡阳经济》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2?增加对外事、侨务工作管理的职能。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市政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一)负责市政府日常文书处理;协助市政府领导同志审核或组织起草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布的公文。(二)研究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请示市人民政府的问题,提出审核意见,报市人民政府领导审批。(三)负责市人民政府会议的准备工作,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四)根据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或办理公文的需要,对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之间出现的争议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决定。(五)负责对市人民政府文件、会议决定事项及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及时向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报告。(六)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组织处理需由市人民政府直接处理的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七)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八)根据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和市人民政府工作的部署,对涉及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等全局性工作的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并联系指导全市政府系统的调研工作。(九)收集、整理、传递政务信息,为市人民政府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全市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的规划和业务指导工作;编辑出版市人民政府机关刊物《衡阳经济》。(十)组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十一)负责市人民政府值班工作,及时向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报告重要情况,并协助处理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向市人民政府反映的重要问题。(十二)对市直机关单位的房产实施管理,制订相关制度并监督执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市直机关房地产的监督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机关后勤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十三)负责市政府机关大院行政事务、安全保卫和有关接待工作,指导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为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服务。(十四)对企业股份制改造进行指导、推荐、申报,会同有关综合经济部门依法审核或审报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股权结构调整、分配方案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分立等相关工作;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有关企业的重组上市工作;负责全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承担经济体制改革重要课题调研,为领导决策当参谋。(十五)贯彻执行我国对外工作及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拟定我市外事、侨务工作的规章和工作规划,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审查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制订的涉及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有关政策,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协调重大外事、侨务工作和涉外涉侨事务。(十六)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进行外事和侨务情况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对外工作及侨务工作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十七)在省外侨办指导下,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和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工作联系及有关业务往来;对我市驻香港、澳门机构提出的有关事宜提供意见、建议和工作协助。(十八)审核各部门、各单位报请市委或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外事文件;承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人出访和邀请外国相当于我国现职正副市级人员和现职国家副司长级及以上人员来访的具体报批事宜;审报我市科级以下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和邀请外国相应人员来访的有关事宜;审核我市正副处级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和邀请外国相应人员来访的有关事宜并报送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审批;并为上述出国人员向外侨办办理出国任务批件;向省外侨办办理本市因公出国人员的护照、签证和应邀来访外国人士的签证通知函电以及其他领事业务;负责全市因公赴香港、澳门人员的报批工作,并为上述人员向省外侨办办理《往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通行证》;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因公出国团组和人员拒报护照申办,拒办签证,并报告有关部门查处。(十九)负责与外国驻华使领馆和我国驻外使领馆的联络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管理我市驻外机构和人员;负责组织接待来我市访问的国宾、党宾和其它重要外宾;接待来我市进行公务活动的外国驻华外交人员;统筹安排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和会见华侨华人、香港、澳门知名人士的有关事宜。(二十)了解和检查我市因公出国团组和人员在国外活动情况,定期综合因公出国和邀请外国人来访的情况,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外侨办提出书面报告。(二十一)管理我市与外国友好城市以及其他结好单位的交往活动,办理对外结好的报批手续,指导全市民间对外交往工作。(二十二)管理来我市采访的外国及香港、澳门记者;指导有关部门或单位做好外国及香港、澳门记者采访活动的安排;按照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规定,管理外国驻我市的新闻机构和常驻记者。(二十三)处理或协助有关单位处理涉及外国人管理工作的重要事项;负责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外事侨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二十四)配合和协助市委宣传部门做好对外及对香港、澳门宣传和群众性外事教育工作;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及主管部门的文件和材料,向各部门提供国际形势、对外政策和重大国际问题及香港、澳门事务的宣传材料和对外表态、宣传报道口径;协同审核重要涉外报导稿和有关其他文稿。(二十五)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开展对华侨华人的宣传、文化交流及联系华侨华人文化社团并支持其工作;依法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和华侨华人在国内的合法权益,开展归侨、侨眷工作和华侨华人重点人物的联络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归侨、侨眷代表人士的人事安排和归侨、侨眷的其他有关服务性工作。(二十六)贯彻执行有关华侨华人捐赠、侨汇、侨属及侨资企业的方针、政策,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华侨华人的捐赠工作;负责归侨、侨眷的扶贫、救济工作。(二十七)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华侨回国安置和香港、澳门同胞回内地定居及其在内地眷属工作。(二十八)贯彻执行《涉外人员守则》,对外事干部和涉外人员进行对外政策和外事纪律教育,组织外事侨务干部的对外政策、业务培训;配合纪检、监察和保密部门检查外事纪律及保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违反外事纪律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建议。(二十九)指导和协助管理外国(境外)驻衡机构和人员,负责选派驻外使领馆外交人员和工勤人员。(三十)会同有关部门承办全市翻译系列中、初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以及本市翻译系列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材料申报工作。(三十一)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根据上述职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设21个职能科(室)(含外侨办):(一)秘书一科负责文电收发运转、拟办、分办,有关发文的审核或文电的起草;负责市长印章和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印章的使用、管理及市人民政府颁发印章的刻印与发送;负责市政府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机要通信和保密工作;负责全市政府系统公文处理的业务指导和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承办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性重要会议的会务组织、会议纪要起草和有关决定事项的催办落实;承办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报批的会议审批工作;负责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内事活动、安排和联络;负责市政府公务活动的接洽联系;负责编写《政府大事记》。(二)秘书二科(加挂市长值班室牌子)负责市政府办公室值班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组织联络。(三)秘书三科办理公安、国家安全、司法、监察、信访、人事、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及综合调研工作,联系法院、检察院、消防、武警等方面的工作。(四)经济科办理发展计划、经济、统计、重点工程建设、交通、电力、邮电、铁路、石油、盐务、煤炭、烟草、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物价、信息产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及综合调研工作;联系总工会工作。(五)农村科办理农村、农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计划生育、农科、气象、农机、农村扶贫、民政、移民、畜牧水产、农业开发等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及综合调研工作;联系军队、残联、妇联工作。(六)财贸科办理财政、税务、审计、商贸、粮食、供销、物资、工商行政管理、物资、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及综合调研工作。(七)城建科办理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房产、建工、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人民防空等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及综合调研工作。(八)涉外科办理外经外贸、招商、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旅游、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和综合调研工作。(九)社会发展科办理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卫生、爱国卫生、体育、知识产权、档案、市志等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和综合调研工作;联系共青团、科协等方面的工作。(十)督查室(加挂市人民政府督查室牌子)负责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重要决定、决策贯彻落实的督查和情况综合;负责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交办事项的督办及落实情况的反馈;负责组织对市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负责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的业务指导;联系市人大、市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等方面的工作。(十一)研究室(加挂《衡阳经济》编辑部牌子)收集、整理、传递政务信息,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负责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市人民政府向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要汇报材料和重要综合性材料;围绕市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带头组织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和管理《衡阳经济》编辑部工作;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综合调研工作的业务指导。(十二)信息技术科负责规划、实施和管理市政府办公室办公自动化建设,为市政府领导同志及机关办公业务信息化服务;负责全市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的规划及业务指导工作;负责市政府办公室决策服务系统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工作。(十三)经济体制改革科对企业股份制改造进行指导、推荐和申报;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审核或审报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股权结构调整、分配方案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分立等相关工作;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有关企业的重组工作(十四)人事科负责市政府办公室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档案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工作;负责市政府办公室党组会议、市政府办公室会议的会务、会议纪要起草和有关决定事项的催办落实;负责联系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的工作。(十五)行政科负责市政府机关大院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管理机关办公用品、国有资产;负责市政府办公室接待工作;负责市政府领导同志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有关生活服务工作;负责市政府机关大院安全保卫和消防安全工作,配合公安部门搞好治安联防和综合治理工作。归口管理机关服务中心和幼儿园工作。(十六)老干科负责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十七)财务科负责市政府办公室及有关单位行政经费预算、决算和财务开支的审核、呈报工作,检查、督查有关单位执行财务、财产管理制度情况。(十八)车管科负责机关车辆调度、管理、维修、保养,保证市人民政府领导及政府机关用车;负责驾驶人员的安全、作风、纪律教育,参与有关交通事故的协调处理。(十九)外事侨务综合科负责外事侨务方面的文秘、机要、档案、信息、保密、督查、信访和安全保卫、计划生育、财务、统计、国有资产管理、劳资、人事、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牵头进行调查研究、组织起草地方性外事侨务法规和政策;负责联系县(市)区外侨办和下属单位外事侨务工作;选派驻外使馆外交人员和工勤人员;承办全市翻译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和申报工作;负责全市外事、侨务干部培训工作;负责外事侨务机关单位的党群工作。(二十)外事科指导和协调全市外事涉外活动及礼宾工作,负责审核呈报副市级以上领导出席的会见、会谈、宴请等重大外事活动计划;负责组织接待来衡的党宾、国宾;负责接待上级下达的外国团组、境外重要人士及联合国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领馆来衡团组与知名人士;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全市重大涉外事件、事故和纠纷;协调市直单位外事工作;负责申报和办理全市因公出国(境)的护照,赴香港、澳门通行证和签证,检查收缴护照;申报和承办由外侨办管理的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员出访任务的工作;负责承办正副市级领导同志出国(境)访问的报批工作;负责拟订全市友好城市发展规划,制订友好城市间交流计划;负责与我市缔结友好和经贸合作伙伴关系的外国城市来访团组和人员的接待及派出工作;负责全市友好城市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管理与我市结好的国外友好城市的民间交流和各种对口交流;负责全市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与外国建立友好院所、友好学校、友好医院的审核报批工作,并对其交流活动进行指导;负责管理来衡采访的外国及香港、澳门记者;负责与国外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开展对新闻文化交流事宜;参与组织在衡进行的大型涉外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负责全市新闻、文化单位因公出国(境)团组及人员的审核报批工作;组织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来衡外国新闻、文化团组织的接待管理工作;负责全市驻国(境)外机构的备案工作;负责与国外友好城市间进行的各类研修人员的选派和管理工作以及外国来衡的研修人员的接收和管理工作。(二十一)侨务科贯彻执行国家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拟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和华侨、华人在国内的合法权益;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华侨回国安置和香港、澳门同胞回内地定居和其他在内地眷属的工作及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工作;负责全市侨务扶贫工作;协助办理归侨、侨眷出入境及子女升学、就业、留学等有关手续;对各县(市)区及各部门的侨务工作进行指导调查和掌握海外侨情;开展对华侨华人的宣传联络工作;做好华侨华人重点人物和社团的团结友好工作,保护华侨华人的正当权益;负责邀请来衡华侨华人的活动安排和接待工作;承办华侨华人、香港、澳门同胞的捐赠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党委、工会组织按有关规定和章程设置。 衡阳市政府办公室行政编制为75名(含外侨办8名),其中市政府秘书长1名(兼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4名,办公室副主任2名,外侨办主任1名、副主任2名,正副科级领导职数42名(含外侨办3名)。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31名(含外侨办2名)。 衡阳市人民政府证券管理办公室,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1名。根据衡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市直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不忙,1,经济研究所属于政府机构,属于公职,这是人人都向往的工作。2,主要进行经济调控研究和经济结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分配给予国家一些数据和理论支持。3,研究国际经济走势。这个职业属于智力派,玩的是智力,不过一般都比较清闲。工作也比较清静。

经济研究编辑部地址

金融时报》是党和国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的媒体;《中国金融》杂志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界具有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群众性的刊物;《金融》周刊是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管部牵头,会同工农中建交等16家银行打造的权威金融信息平台,也是投资理财、企业投融资的良师益友;此外《城市金融论坛》、《城市金融》、《建设银行》等都很不错。全国各个城市的地方商业银行也都有自己的行报,诸如《三足鼎》(潍坊市商业银行行报)、《商业银行》(湘潭市商业银行)、《丹东商行》(丹东市商业银行)《证券市场红周刊》等不胜枚举,而且今后这一类期刊也将越来越多。

1.因每日投稿量巨大,本刊不受理电子版投稿(包括磁盘与Email投稿),也不受理传真版投稿,而只受理寄送来的纸面稿件。在投稿时,请作者将一式两份的稿件同时寄送到编辑部。若所投稿件被本刊决定进入匿名审稿流程,编辑部工作人员将及时与作者联系发送相关的电子文本。2.稿件内容上请遵循以下要求:(1)本刊为中文期刊,所投稿件的主体内容请以中文写作。(2)所投稿件应该是作者自己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作品(包括其外文翻译作品)未曾在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请作者自觉避免出现一稿多发的情形。若作者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编辑部将视作者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①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以在本刊发表为目的,将与自己的已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或通知发表的作品的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② 在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后至被本编辑部通知即将发表前,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③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以发表为目的,将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其他报纸、期刊等的编辑部;④ 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也被其他报纸、期刊等通知发表,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及其他编辑部完整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对于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的作者,一经发现,本刊将在十年内不发表其作品。(3)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将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投稿查询密码、所受资助、致谢等信息全部列于与正文内容无关的首页;同时,为防止身份冒用,请每位作者在首页上亲笔签名。正文(包括中英文内容提要)中请隐去所有相关方面的信息。所列信息请务必清晰、完整、准确,以便编辑部及时与作者联系。查询密码须是四位数字,由投稿人自行设定,并请在首页右上方注明;格式如“查询密码:####”。未注明查询密码或所列信息不符合匿名审稿要求的稿件,本刊可不作投稿登记。(4)每篇稿件的署名作者不得超过五名;每位署名作者的署名单位不得超过两个;每篇稿件的作者及所在单位的署名内容不得变更,除非该篇稿件的全部署名相关者向编辑部提供有本人亲笔签名的书面变更声明。(5)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文文献,请作者自觉注意正常引用的原则。引用部分,请详细注明来源。未注明来源的抄袭行为,一旦发现,本刊将公开谴责,并永不发表该存在此行为的作者的稿件。(6)正文中请同时以中英文完整列出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其中,关键词3~5个;中文内容提要300字左右;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之后请另附JEL分类号)。内容提要应包含以下内容:本研究主要的问题、方法、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关键的贡献等。精彩的内容提要有助于他人准确、快捷地了解文章的全部精髓,请作者多加考虑。3.稿件形式上请遵循以下要求:(1)稿件全部内容推荐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03及以下版本编排,并用A4纸打印清楚。(2)普通文字段落请以五号宋体、单倍行距编排;每页的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不小于2.54厘米;每页不超过41行且每行不超过42汉字符。(3)稿件中的图、表、数学公式等,请用计算机制作全部相关内容,并务必保证其中的符号、数字、文字、图线等清晰、规范、准确。其中,图须是黑白矢量图,请勿使用经扫描、拍摄等生成的图;图中的说明文字采用六号宋体、单倍行距编排;半栏图幅宽不能超过7厘米,通栏图幅宽不能超过15厘米。数学公式推荐尽可能以普通文字形式输入或采用Microsoft Office自带的公式编辑器输入。(4)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及文后参考文献的列举格式,请参见本网站《参考文献索引及附录体例说明》。4.请作者遵循本刊的写作规范。文字质量亦是评审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遵守规范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作者和编辑的工作效率,并可能缩短稿件的发表时间。5.凡投稿,无论本刊采用与否,恕不退稿。请作者做好相关备份工作。自投稿后30日起,作者可在本网站凭查询密码查询稿件的处理情况。6.为了规范稿件处理和加快合格稿件发表速度,投稿者请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寄给编辑部工作人员个人,也不要寄给主编。稿件中切勿夹带现金等物品,以免丢失。 《经济研究》编辑部2013年1月 2013-2015年度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顾 问:刘国光 刘树成 吴太昌 张卓元 赵人伟委 员:万广华(澳大利亚) 马建堂 王国刚 厉以宁 田国强白重恩 江小涓 刘 伟 刘 鹤 吴卫星 吴联生吴敬琏 李 平 李 扬 李 周 李 实 李剑阁李 涛 张 平 张宇燕 陈雨露 陈彦斌 陈锡文金 碚 林毅夫 洪永淼 姚树洁(英国) 郭庆旺郭树清 袁志刚 高培勇 钱颖一 龚六堂 谢 平裴长洪 蔡 昉 蔡洪滨 樊 纲 潘家华 主 编:裴长洪副主编:张平 郑红亮(常务)王 诚编辑部主任:王诚副主任:金成武杂志社社长:王 诚副社长:张永山编辑:詹小洪俞亚丽唐寿宁王利娜编务:欧宏王红梅刘莹曹 帅

经 济 学(72种)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1 经济研究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2 中国工业经济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 世界经济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4 金融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2号2号楼(100800) 66195205 5 会计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100820) 6 中国农村经济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7 国际经济评论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5层(100732) 8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法学楼4层(100871) 9 中国农村观察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0 世界经济文汇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11 经济学动态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100032) 13 农业经济问题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100081) 14 财贸经济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5 财经研究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 16 国际金融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100818) 66594110 17 改革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400020) 18 南开经济研究 天津市卫津路94号(300071) 1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100080) 20 经济学家 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610074) 87352177 21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经济研究编辑部初审时间

经济研究期刊论文投稿要求

经济研究杂志

《经济研究》杂志,《经济研究》期刊杂志论文投稿要求?《经济研究》是一本入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刊物,创办于1955年。

经济研究论文投稿要求

1.经济研究编辑部目前只受理寄送来的纸面稿件(一式两份)。若所投稿件被编辑部决定进入匿名审稿流程,工作人员将及时与作者联系发送相关电子文本的事宜。

2.论文投稿稿件内容上请遵循以下要求:

(1)所投稿件应是作者自己完成的、以中文写作的原创性作品,且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作品(包括其外文翻译作品,以下统称“相仿稿件”)未曾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公开发表或通知即将公开发表(以下统称“已发表”,应本编辑部特别邀请的除外)。请作者自觉避免出现“一稿多发”的情形。若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以在本刊发表为目的,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编辑部将视作者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

① 作者将自己的已发表的相仿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

② 在稿件寄送给编辑部后至被编辑部通知即将发表前,作者的相仿稿件已发表,但作者未即时向编辑部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

③ 您所投稿的经济研究论文在稿件被编辑部通知即将发表后,作者以公开发表为目的,将相仿稿件寄送给其他报纸、期刊等的编辑部;

④ 在稿件被编辑部通知即将发表后,作者的相仿稿件也被其他报纸、期刊等通知即将发表,但作者未即时向编辑部及其他编辑部完整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

对于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的作者,一经发现,《经济研究》期刊将在十年内不发表其作品。

(2)《经济研究》期刊论文发表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将自己的'姓名(为防止身份冒用,请旁附每位作者的亲笔签名)、署名单位、通信地址(编辑部按此地址向作者寄送实体邮件)、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投稿查询密码、所受资助、致谢等信息全部列于与正文内容无关的首页。所列信息请务必清晰、完整、准确;如发生变更,请及时通知编辑部。正文内容中请隐去所有相关方面的信息。查询密码须是四位数字,由投稿人自行设定并在首页右上方注明(格式如“查询密码:####”)。未注明查询密码或所列信息不符合匿名审稿要求的稿件,编辑部可不作投稿登记。

(3)每篇稿件的署名作者不得超过五位;每位作者的署名单位不得超过两个;每篇稿件的署名作者(包括署名通讯作者、署名顺序等)及署名单位不得变更,除非变更前后该稿件的全部相关署名作者向编辑部提供有亲笔签名的书面变更声明。

(4)请作者自觉注意正常引用已有研究成果(无论是否已发表,特别是外文文献)的原则,并保证研究的依据、过程及结果的真实性。《经济研究》期刊已发表的稿件,若被发现存在故意抄袭或造假等学术不端情况,《经济研究》期刊将撤消该稿件,并不再发表其作者的稿件。

(5)《经济研究》期刊论文要求正文中同时以中英文完整列出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其中,关键词3—5个;中文内容提要300字左右;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之后请另附JEL分类号。内容提要应包含以下内容: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方法、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关键的贡献等。精彩的内容提要有助于他人准确、快捷、完整地了解本研究的全部精髓,请作者精心斟酌。

3.请作者遵循《经济研究》期刊的写作规范。文法质量亦是《经济研究》期刊稿件评审的重要标准之一。遵守写作规范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作者和编辑的工作效率,压缩稿件全处理流程的时间。

4.《经济研究》期刊编辑部收到的各稿件,无论《经济研究》期刊发表与否,恕不返回给作者。请作者做好相关备份工作。

5.《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为了规范和加速稿件处理,要求稿件一律寄编辑部收,稿件中切勿夹带与稿件无关的物品,以免丢失。

关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修回的时间,具体情况会因不同的期刊和投稿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如果稿件需要修回,编辑部会在接收到作者修回稿件后进行审稿,审核时间一般为1-2周左右,但也有可能因为审稿人的安排、意见的复杂程度等原因而延长。修回的时间也需要取决于作者对于修回意见的回复速度和修稿质量。一般来说,作者会在1-2个月内完成修稿,再提交给编辑部进行审核。因此,整个修回流程的时间大概需要1-3个月不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期刊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您有具体的投稿情况,可以联系编辑部进行咨询。

审稿周期为确认收到稿件起的三个月之内。如通过双向匿名评审等程序会有编辑部工作人员与作者取得联系,若未通过将不另行通知。若查稿,时间为邮寄稿件的一个半月后的网上查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