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财务风险论文国外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财务风险论文国外文献综述

1.1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内综述 早在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就在《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借鉴国外风险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89年,北大商学院的刘思录、汤谷良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1994年,基于我国国情,北京大学于川等著《风险经济学导论》,对经济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所特有的经济风险,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我国财务管理方向树立了一个大体的风向标。于此同时,财政部向德伟博士发表“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该文中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怯来法在1995年为财务风险下立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我国学者纪连贵在1998年也采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财务风险监测的目的。才使得财务风险能实体化,范围化。 在财务预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兹帕特里克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国周首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 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企业预警管理实务》中,在实证考察和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等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提出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1.2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外综述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 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威雷特博士简明的定义却概述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论,MM论严密验证了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很少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希望采纳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2006.1.1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好写的,模板如下: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文献综述 2

2.国内文献综述 3

(四)研究内容 4

二、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及理论 5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5

1.财务风险的涵义 5

2.财务风险的特征 5

(二)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6

1.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涵义 6

2.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6

三、龙湖地产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9

(一)龙湖地产发展概况及风险识别 9

1.企业简介 9

2.企业基本财务情况 9

3.龙湖地产财务风险识别 10

(二)龙湖地产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11

1.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1

2.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2

3.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14

4.公司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分析 15

(三)龙湖地产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7

1.筹资风险控制问题 17

2.投资风险控制问题 18

3.营运风险控制问题 19

四、提升龙湖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对策 21

(一)筹资风险控制对策 21

1.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21

2.实现融资结构的合理发展 21

(二)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21

1.制定长期性的投资发展战略计划 21

2.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 22

(三)营运风险控制对策 22

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6

并购财务风险论文外国文献综述

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研究【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一、引言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mergerandacquicision)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企业购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战略购并的法律障碍及政策壁垒正逐步消除。而国内产业分散、企业规模过小、竞争激烈的现实以及外资的不断进入也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购并和产业整合。可以看到,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通过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但并购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尤其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将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及并购后的整合。二、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由于企业并购动辄涉及上万亿元的资金,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所需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将对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债务性融资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65%~70%,同时我国金融政策较为严格,使得并购资金的来源十分困难。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并购的信贷项目。另外,企业兼并风险较大,需要资金量也大,商业银行难以支持。我国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基本上都是为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批严格,专款专用,再加上银行信贷资金切块分割、规模控制的体制也不利于并购资金的筹集,信贷资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区并购相当困难。债务融资风险来源于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债务融资由于债务放大了收益的波动,它比股权方法风险更大。由于并购融资方式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并购企业应针对被并购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及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做好投资的不同回收期与借款的种类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2.权益融资风险权益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现的上下限,资本风险较小,但是,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较为苛刻。企业为了实现权益融资而不断努力试图达到融资标准,跨度时间长,不利于抢占并购时机,而且股票融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将会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股票融资主要有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的风险主要有:第一,由于普通股股东通常都享有投票权,因而发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第二,过多的普通股融资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平均资金成本为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第三,无法享受到像债券融资一样的税前抵扣优势;第四,对外发行新股,容易使新股东坐享其成,即当未来企业的盈余激增,新股东与旧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第五普通股融资的审查成本较高且普通股的定价通常较债券或优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销费用通常要较优先股或债券的承销费用高。优先股融资的风险在于,优先股的税后资金成本要高于负债的税后资金成本。由于优先股股东往往负担了相当比例的风险,却只能收取固定的报酬,因而在发行效果上不如债券。(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价格是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合理的并购价格以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科学评估为前提,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由于目标企业内部人【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一、引言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mergerandacquicision)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企业购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战略购并的法律障碍及政策壁垒正逐步消除。而国内产业分散、企业规模过小、竞争激烈的现实以及外资的不断进入也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购并和产业整合。可以看到,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通过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但并购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尤其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将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及并购后的整合。二、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由于企业并购动辄涉及上万亿元的资金,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所需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将对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债务性融资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65%~70%,同时我国金融政策较为严格,使得并购资金的来源十分困难。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并购的信贷项目。另外,企业兼并风险较大,需要资金量也大,商业银行难以支持。我国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基本上都是为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批严格,专款专用,再加上银行信贷资金切块分割、规模控制的体制也不利于并购资金的筹集,信贷资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区并购相当困难。债务融资风险来源于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债务融资由于债务放大了收益的波动,它比股权方法风险更大。由于并购融资方式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并购企业应针对被并购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及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做好投资的不同回收期与借款的种类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2.权益融资风险权益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现的上下限,资本风险较小,但是,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较为苛刻。企业为了实现权益融资而不断努力试图达到融资标准,跨度时间长,不利于抢占并购时机,而且股票融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将会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股票融资主要有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的风险主要有:第一,由于普通股股东通常都享有投票权,因而发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第二,过多的普通股融资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平均资金成本为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第三,无法享受到像债券融资一样的税前抵扣优势;第四,对外发行新股,容易使新股东坐享其成,即当未来企业的盈余激增,新股东与旧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第五普通股融资的审查成本较高且普通股的定价通常较债券或优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销费用通常要较优先股或债券的承销费用高。优先股融资的风险在于,优先股的税后资金成本要高于负债的税后资金成本。由于优先股股东往往负担了相当比例的风险,却只能收取固定的报酬,因而在发行效果上不如债券。(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价格是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合理的并购价格以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科学评估为前提,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由于目标企业内部人【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一、引言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mergerandacquicision)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企业购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战略购并的法律障碍及政策壁垒正逐步消除。而国内产业分散、企业规模过小、竞争激烈的现实以及外资的不断进入也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购并和产业整合。可以看到,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通过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但并购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尤其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将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及并购后的整合。二、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由于企业并购动辄涉及上万亿元的资金,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所需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将对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债务性融资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65%~70%,同时我国金融政策较为严格,使得并购资金的来源十分困难。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并购的信贷项目。另外,企业兼并风险较大,需要资金量也大,商业银行难以支持。我国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基本上都是为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批严格,专款专用,再加上银行信贷资金切块分割、规模控制的体制也不利于并购资金的筹集,信贷资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区并购相当困难。债务融资风险来源于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债务融资由于债务放大了收益的波动,它比股权方法风险更大。由于并购融资方式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并购企业应针对被并购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及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做好投资的不同回收期与借款的种类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2.权益融资风险权益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现的上下限,资本风险较小,但是,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较为苛刻。企业为了实现权益融资而不断努力试图达到融资标准,跨度时间长,不利于抢占并购时机,而且股票融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将会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股票融资主要有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的风险主要有:第一,由于普通股股东通常都享有投票权,因而发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第二,过多的普通股融资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平均资金成本为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第三,无法享受到像债券融资一样的税前抵扣优势;第四,对外发行新股,容易使新股东坐享其成,即当未来企业的盈余激增,新股东与旧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第五普通股融资的审查成本较高且普通股的定价通常较债券或优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销费用通常要较优先股或债券的承销费用高。优先股融资的风险在于,优先股的税后资金成本要高于负债的税后资金成本。由于优先股股东往往负担了相当比例的风险,却只能收取固定的报酬,因而在发行效果上不如债券。(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价格是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合理的并购价格以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科学评估为前提,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由于目标企业内部人员与并购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上市和非上市的目标企业在高质最的信息资料获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容易形成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财务风险。2.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其相关的规定也多为原则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并购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对并购影响很大,并购并不能按市场价值规律来实施。3.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无法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和对并购行为提供指导和监督,增加了并购的交易成本及新企业的整合风险和成本。(三)缺乏规范运作的中介机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为双方牵线搭桥,降低企业并购的信息成本;二是能提供中立、公正的判断,避免较强的主观倾向,从而最终导致交易的达成。我国的企业并购中,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较少,完全依靠并购企业自己自主搜寻目标、设计方案、筹集资金、谈判价格等等,结果由于并购方信息不灵,缺乏操作的经验,又苦于兼并融资困难,往往使应该成功的并购旷日持久,成本过高,甚至归于失败。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规避(一)利用杠杆收购杠杆收购(Leverag Buyout,LBO)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在西方国家兴盛一时。它是指通过增加并购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的一种方式。这种并购方式的实质是并购企业主要以借债方式购买被收购企业的产权,继而以并购后目标企业的资产或现金流来偿还债务。杠杆收购融资的积极意义在于:1.可以满足资金不足而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融资需要。采用杠杆收购的融资方式企业只需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迅速获得大量的资金使用额。2.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并购,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缩短并购时间,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3.并购企业通过杠杆收购可以获得意外的收益。由于在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的售价一般会低于其内在价值,通过杠杆收购,并购企业可以获得目标企业资产增值的价值。4.杠杆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税收优惠。杠杆收购中的债务资本往往占全部资产的0%~90%。由于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抵扣因而可以减轻企业的税负。另外目标企业并购前的亏损可以递延冲抵并购后产主的盈余,从而降低了纳税基础。5.杠杆收购有利于管理协同效应的发挥。杠杆收购可以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并购方更加重视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成与目标企业的有机整合。(二)合理运用并购中的纳税筹划并购企业在完成兼并后能够提高其债务权益比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益和更多的价值。最佳的债务权益比率,是当增加债务所致的边际税收收益等于增加债务所致的边际财务困境成本时所对应的债务权益比率。当一个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经营合同中所要求的款项时,如不清偿到期应付利息,它就将陷入财务困境。因为并购会产生某种多元化效应,联合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会比持有这些现值的两个单一企业的小,所以,并购企业在并购完成后能够提高其债务权益比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益和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经营净损失形成的纳税亏损。如果一家企业有税收减免额度,却由于处在亏损状态而无法使用这个额度,而另一家企业由于处于盈利状态而必须缴纳税款时,这两家企业的合并就可以使它们获得税收利益。这种增效作用的价值等于并购所产生的税收利益的现值,因此,可选择并购有累计经营亏损的企业,以亏损企业账面亏损冲抵盈利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这样就会减少企业的所得税税基,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率时,还可能降低适用税率,降低企业整体税负,从税务上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三)做好资产评估,防范财务风险对企业的资产评估,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资产评估组织,其中应有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充分考虑被评估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尤其要注意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资产评估。三是评估方法的采用应灵活,对待继续运营的企业产权,应采用预期收益净现值法,对待破产的企业或企业的部分资产时,应采用重置资本计算的账面净现值法。(四)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大力推广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人才、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发挥其在并购中的服务和监督职能。首先,利用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进行客观评估;其次,利用中介机构掌握的目标企业的各类信息,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估价风险;再次,参考中介机构制定的并购方案。只有合理估计财务风险,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现代企业并购涉及金额大,只有充分合理的估计到并购可能产生的各种财务风险才能做好并购工作。

怎么不求你姐姐我啊???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2006.1.1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国外研究综述

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概述我国煤炭企业近十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我国电力能源中很大一部 分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企业进人国际市场以后,国家给予政策性的亏 损补贴相继削减,而且客观费用开支的因素不断增加,开采成本持续高位,对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障碍。特别是煤炭企业属于地下开 采业,成本构成复杂且变化大,主要表现为:第一是原材料不构成产品 实体,而用于煤炭开采的主要是辅助材料消耗,如木材、坑木代用品、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都不构成产品实体;第二是煤炭生产受其他因素影 响,比如说地质构造、储存、储量、品位等条件限制,煤炭的成本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辅助费用高。二、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 煤炭企业不泛应复杂多史的怀境煤炭企业因为存在于生产、加工、筛选、运输、使用等不同环节,所 以面对的环境复杂多样,而且国内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对资源的开采保 障措施和限制政策推陈出新,造成了煤炭企业把握方向性难题的出现。而且加之现在对国际能源的保护,低碳经济的畅行,对煤炭资源的开发 做出了新的调整,煤炭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难题,这种复杂局势与环 境是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障碍。(二)煤炭企此由部财务人员对财务礼晗认识不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人 不明白如何去防范风险,甚至对风险认识不足。煤炭企业内部风险贯穿 于企业管理的始终,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流程不敏感,在煤炭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缺乏控制力,对风险的认识存在不明确 性,甚至对巳经存在的风险都没有意识到,面对新的环境中,我国煤炭 企业需要正确的认识风险,了解风险的不同特征,对风险在环境中的变化做到了解和明细,认真分析风险问题,提出解决方式,掌握好风险管 理的方式,企业只有解决好风险的辨认与分析,才能更好的解决风险管 理,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 ―(三) 煤炭企此财务兵糸不明确煤炭企业缺乏对财务风险的监管能力,尤其是在不同环节上没有 形成通力合作,对财务状况欠缺了解和分析,对发生的财务风险无法进 行迅速控制。而且,在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人员没有特别的权限去限制和约束某个环节的财务风险,所以不能明确财务各环节中 的不同关系如何协调,造成了煤炭企业发展不稳定,财务风险的扩大。三、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改措施(―) 煤炭公句委逄左发表,开表躲资煤炭企业发展需要了解目前区域内的发展环境,对同行业竞争和 国际化趋势也要掌握清楚。这样才能做到适时发展,适境发展,符合发 展趋势,按照发展要求进行发展,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降低企业损耗。当企业的经营业务发生资金不足的困难时,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发行债 券或银行借款等方式来筹集所需资本。一般来说,发行股票是风险最低的筹资方式^发行股票所筹措的资本成为企业可长期使用的权益资本, 不需要到期偿还,因而不会发生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二)提高内部财务人炎对风险的认识煤炭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各基层人员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知识的培 训,努力提髙自我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 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是在前人的风险管理经验和近现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我国煤炭企业的财务风 险管理是指企业经营主体对其煤炭从生产到运输到使用的过程中存在 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由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 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三)走立健全风险控喇喇友明细风险管理权限煤炭企业因为缺乏建立健全风险权限明细,所 以对风险防范长期存在障碍。我国煤炭企业要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 利用风险防范机制来加强风险防范力度,制度控制基本上属于管理的范畴,包括与风险事件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设计,无一 不与风险控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现。技术控 制的方法主要有分散法、转移法、回避法。要在不同工作流程和环节上给与相应的控制,要将风险控制权力授权给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风 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也要不断调整,要注重分析风险的来源, 注重对风险的划分和解决,不‘创新方式方法。四、结束语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财务风险难题,凤险管理的不合理性造 成了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困难,扩大了财务风险,所以我国煤炭企业财 务管理问题需要近一步创新,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措施,保障我国煤炭企业健康发展。

国外研究现状 (1)一兀判别法Fitzpatrick在1932年用单个财务比率,研究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股东权益/负债和净利润/股东权益f=}l;此外Secrist在1938年只利用资产负债表比率(balance-sheet ratio)这一个指标,比较倒闭银行与正常银行之间的差异的研究Beaver在1966年以Mann-Whitney-Wilcoxen在30个原始财务比率中寻找出最具区别能力的财务比率及其分界点,他选用了二分类法,突破性的发现了对财务失败的定义不仅仅限十破产,还包括债券拖欠不履行,银行超支,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离经营失败口越近,财务指标的信息含量越高,误判率越低,预见性越强。 (2)多兀线性判别法1968年Altman利用线性多兀区别分析法(LMDA)建立区别函数,即Z计分模型。克服了单变量模型中不同指标对同一公司分析得出不一致预测结果的现象。对进一步研究财务风险预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Logistic模型1977年Martin认为Z计分模型,只能判断样本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失败危机,无法衡量其发生危机的概率。目_假设条件多,难以满足。为此他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最后发现25个财务比率中只有6个指标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4)类神经网络模型Odom&Sharda1990年在Z模型5个变量的基础上,使用类神经网络构建模型预测企业破产。研究表明训练样本有100%的判别正确率,保留样本失败类企业为81.75%,保留样本正常类企业为78.18%,可见类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财务预测能力。 (5)其它统计分析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研究方法外,有人尝试使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也有人尝试使用新的变量进项研究,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如Ohlson在1980年构建了Probit模型; Kim和 McLeod,Jr在1999年通过专家决策的方式构建了线性和非线性的破产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2000年Fan和Palaniswami也对企业破产进行预测,利用的是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同年Ga lindo和Temayo利用统计学和机器学的方法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等等。 外国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预防研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但外国预警方法的定量研究是缺乏定性分析。此外,由于法律的国家,如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是不同的,他的一些发现可能不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所以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发展现状、行业特点的预警方法,如修改,形成了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2.2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财务风险理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开始进行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余绪缨教授编写的《公司理财》一书,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差异造成的企业支付本息能力的风险,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财务风险就会越大。如果企业没有负债则认为不存在财务风险。学者们把这种风险称为筹资风险或债务融资风险,也将其看做狭义的财务风险。汤谷良教授在《论财务风险管理》著作中对财务风险的定义,认为“财务风险发生在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会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负偏离的可能性”。人们将这一定义可看做是对狭义财务风险的拓展。财政部的向德伟博士(1994)细致全面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向博士认为“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 2、关于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与模型运用 吴世农、黄世忠第一次提出了分析企业破产的指标和预测企业破产的模型。1996年周首华等提出了F分数分析模型,融入了现金流量指标,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陈静在其一篇实证研究论文中使用27家被特殊处理和未被特殊处理的公司为对比样本,分别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线性回归研究和单变量研究。单变量分析中,在负债比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这4个财务指标中,她发现流动比率和负债比率的判定准确率最高。陈静在多兀线性判定分析中,发现在公司被处理的前3年能较好地预测公司财务困境的是由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资产率、总资产周转率6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宁宇之则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指标分析法,通过计算企业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预警企业财务风险:另一种是概率法,通过计算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来预测风险的大小。肖艳(2004)将传统财务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结合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这样的预警指标提高了Logit预警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2001年中国证监会北京证券办针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有关信息设计了上市公司风险预警系统,提出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公司风险程度并将其做为分类监管的依据。定性指标中包括管理层人事变动及抵拆担保事项等五项风险;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资金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关联方占用风险、对外投资风险等五类风险。此风险预警系统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相关信息及以上指标,对监管的上市公司得出风险程度并划分成A, B, C三类。但是该风险预警系统中同类重复指标较多,导致较大复计算量,目_该预警系统中所给出的风险判断标准过多依赖主观经验;而且此风险预警系统不适用十非上市的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的管理要求。

国内财务风险控制文献综述论文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2006.1.1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带来的无法偿付债务所遭致损失的可能性,是财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企业扩张则是企业得以成长壮大的必经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1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财务风险具有全面和系统的特点,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作,所以每一部分和模组的变动都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在企业资金的流转过程中,财务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如果资金在分配的阶段出现问题,那么整个流程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全面的工作。

2财务风险的多样性。财务风险不是单一的风险,一个方面是外部环境会影响财务的稳定性;另一个方面是内部环境也会影响财务的稳定性,即使外部的巨集观环境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施工企业内部的现状也会对财务的稳定性造成冲击,比如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人为的贪腐等等。

3财务风险的突发性。财务风险之所以叫风险,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发性,财务风险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企业没有任何前期的预料和准备,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和预防的时间,也就不能叫做风险了,所以突发性是由财务风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4财务风险的可防可控性。虽然财务风险有着这样那样难以预料的特点,但是并非不可防范,财务风险是必然可以防范并且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的努力了,健全的风险防范制度是防范企业风险的必要手段。

二、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

1融资。施工企业的来源一般通过融资的途径实现,融资的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工程专案比较庞大,涉及到很多环节,很多原材料和装置,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这些资金来源一旦切断,工程就会面临停产,这种损失是巨大的,所以就出现专案融资风险。

2专案投资。在专案投资环节也存在很多风险,由于很多原因,这样或那样的,确定性的或不确定性的,一个专案投资以后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目标不能实现,而同时专案又是一项耗资耗时巨大的工程,很难预料工程的结果,投资的回报率也难预估,所以这样一个过程,就面临资金回收难的问题。

3投标。投标环节可能面临的风险是承诺难以兑现,因为现在投标竞争都是采取低价中标,在同等条件下,低价的企业中标,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投标的时候投标企业为了竞争取胜,就会下大力气降低价格,一旦中标,在以后的承诺过程中,就会出现难以兑现之前价格的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会引发财务风险,还会造成信誉危机。

4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如果不结合专案规模、特点、复杂程度及施工条件,制定出合理施工组织方案,就可能导致施工工期延长,所需机械装置增加,投入的成本费用增加,最终导致专案实际收益低于期望值,形成施工专案亏损。

5结算。在结算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一般状况下,财务的结算工作是工程结束时候进行,如果金融市场环境想多宽松,结算的工作就比较迅速,一旦外界金融环境紧张,结算工作就容易出现风险,因为在施工结束时,验收之前工程尾款不会到账,验收完成后才会到账,如果资金困难,这笔钱很可能就难以到账。

三、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货币政策趋紧的形势下,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日俱增。本文针对施工企业的行业特殊性,提出以下几个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这是预警机制的必要环境,凡是涉及到资金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好资金的统筹规划计算工作,不能没有章法可循,预算工作是预警机制的必要环节。其次要形成长效机制,这种机制的制定必须经过长期的考察和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制定完成以后不代表就不用继续监控和维持,因为外界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长期监督,确保落实,不断完善。

2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控机制。施工企业应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在会计核算、内部稽核、内部牵制、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一系列领域形成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会计核算基础,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

3完善资金管理排程机制。在资金运作上要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在满足发展需要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在资金排程体系方面,应进一步强化施工专案资金的总体规划,明确相关流程、责任和许可权。此外,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尽量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单一的资金筹集模式以分散财务风险。

4完善成本控制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包括施工方案的科学性、材料采购的优质性、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第一,施工方案制定的时候要综合各方意见,经过专家论证、集体性讨论再确定方案;第二,材料采购工作要确保质量合格,价效比高,没有质量问题;第三,成本管理工作,要确保有效性和落实性,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这也是施工企业做好风险控制的关键。

一、引言

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的部分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盲目进行投资、融资和生产,由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缺乏风险管理经验与意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或者投资受损,严重的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要求集团公司必须对每一个变化都要做出迅速的反应,特别是对于那些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的变化,集团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集团公司的优劣势,并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但是,由于个别集团公司自身的管理特点、组建原则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集团公司的管理层不能及时获得真实的、科学的财务资料资料。因此,有效地防范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将企业发生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各企业必须正视与深思的问题。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未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有的企业集团在进行投资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对风险管理采取的是分散的状态;由于有的集团并未能制定明确的、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于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集团下属公司所处的地区差异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导致集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在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的情况下,看到什么行业挣钱、效益好就跟风进行投资。这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投资最终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不断更替,例如某集团,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将自己的业务触角探到众多的行业领域,如汽车工业、纺织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领域,投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集团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有的传统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上涨快、发展势头好,企业比较顺利,因此也就缺乏风险意识。例如,某集团在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在境外拥有2家上市公司、30多家子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么大的企业集团公司,不论是人事部门、技术部门、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但是由于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多联络只能通过统一的制度来维系,集团的管理者认为子公司应无条件的服从集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由于缺乏对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得集团内部管理风险增加,一旦出现内部问题必将给集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缺乏对资金的优化配置。

企业集团中多元化的经营理念使得很多集团的资金处于分散状态中,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率下降。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理念,集团中效益较好的子公司会自由支配销售资金,不将资金上交到集团进行统一调配;相反,在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子公司中,由于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只能向集团申请资金,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贷款金额和筹资成本,从而导致了资金管理的失控,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另外,有的集团的对外投资量不断增加,有的投资已经占到企业所得收入的30%以上,而一旦投资市场出现问题,集团的资金问题将十分严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四资讯系统发展滞后。

很多集团的业务比较复杂,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业务往来也较多,而在业务往来中产生的大量资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汇总,必将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集团的经营与发展现状。例如,有的小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故意向集团隐瞒各种财务资讯,使得集团的资讯汇总缺乏完善性、科学性、准确性,从而为集团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影响,同时更加大了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防范集团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集团战略管理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投资的冲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是很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大企业、大集团作为 *** 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企业集团将制定出跨越式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风险。这样的集团战略是缺少对财务风险战略管理的一种不全面的极值分析,因此集团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例如,集团公司可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导向,制定出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

二采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集团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还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产品特点、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集团应遵循尊重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的实际情况。

财务风险的论文国外文献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求不来的都是收费的哟网上免费的都是不完整的或者百度能找到的那肯定是通不过的你要是自己没时间做或者不会做的话建议找人帮你代做需要的话我们团队也可以的原创 按照要求定制 包修改 包过 直到通过为止回答者上有Q

我有啊,想要找我.

你好,类似的参考文献也比较多,我们简单写出几条。1.Sharpe W 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1964.425-442.2.Scholes M.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derivative securities,and systematic risks[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6.271-286.3.Hamada R S. The effec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 on the systematic risk of common stocks[J].Journal of Finance,1972.435-452.4.Bowman R.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atic risk and financial(accounting) variables[J].Journal of Finance,1979,(03):617-630.5.Bowman R.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atic risk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variables-reply[J].Journal of Finance,1981.749-750.6.Lev B.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verage and risk[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4.627-642.7.Mandelker G N,Rhee S G. The impact of the degrees of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leverage on systematic risk of common stock[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4,(01):45-57.8.Ball R,Brown P. Portfolio theory and ao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9.300-323.9.Beaver W H,Kettler P,Scholes 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ket-determined and accounting-determined risk mea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0.654-682.10.Beaver W H,Manegold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ket-determined and accounting-determined measures of systematic risk:Some further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5.231-284.欢迎交流,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一点,请及时采纳,也是一份鼓励吧。

额 额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