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写关于京剧的论文有什么题目

发布时间:

写关于京剧的论文有什么题目

未来的京剧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关于京剧自拟题目有京剧是国粹,想听就陶醉。悲欢离合靠它演绎,欢喜悲戚是戏剧。眼前戏,腔缓急,一折演得淋漓。世界戏剧日,勿忘那一幕幕经典的.演绎,让我们把中华戏剧传递下去。

未来的京剧——将在何处?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京剧,你的未来在哪里?谁能告诉中国人……如果连国粹都陈列在了博物馆,那中国还会有未来吗?接着,又会有什么将成列在博物馆?永远封存……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关于京剧的论文课题研究

京剧有演唱但不是歌剧,有对白但不是话剧,有舞蹈又不是舞剧,它综合了唱念做打多种表演艺术。京剧将不同门类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以戏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为例

京剧包含的知识类目比较多,流派方面可以写《小生流派的传承》、《老生的流派与发展》;唱法方面可以写《京剧唱腔方法分析》、表演方面可以写《京剧程式表演的渊源》、行头方面可以写《京剧服装砌末考证》等

关于韩剧的论文题目

你应该写个邮箱,直接发送给你。因为太长了下面是片段韩剧的文化内涵的解读无疑,韩剧是成功的。成功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文化视野与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的融合。优秀的韩剧是以展现“家文化”为核心的。韩剧真正吸引中国观众的倒并不是韩剧中靓丽的演员、精美的服装、时尚的生活和娱乐,而是韩剧展现的“家文化”,这种重视家庭伦理规范的和谐的“家文化”与中国观众审美期待相融合后,具有了超越国界的文化魅力。“家文化”是非物质的,通过电视剧这种传播形式展示的这种“家文化”可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所有的媒介中,电视是最适合在家庭成员中共同接受的一种媒介。在家庭的特殊的接受场中,一家老小围聚一堂,通过观看别人的“家庭故事”,感受、体验和认同“家文化”中的人伦和规范,唤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审美参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的精神家园。屏幕上的家庭和实际生活中的家庭在第一时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心理的互动空间。因此,韩剧很容易引发家庭成员共鸣效应。在文化心理上,中韩同属于东北亚文化圈,有着彼此相近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国一体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孔子也说“:治国难!齐家更难!”“、孝乎,唯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①他认为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社会关系),也就是最大的政治了。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注重“家”,国是“大家”,家庭是“小家”。韩国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情感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与中国人比较相近,代写毕业论文个人与家族的关系更注重和谐,社会需求、国家利益和个人自由融为一体。因此,在文化心理接受机制上,韩剧也较容易引发家庭成员的认同效应。而当代韩剧的精美制作能够让它的观众达到了审美的三个层次上的享受:一是悦耳悦目,二是悦心悦意,三是悦神悦志。②只有触动到观众的心灵深处,才是韩剧作为诗剧的审美追求。正是韩剧所表现的直抵人心的“家文化”,使韩剧产生了诗剧的魅力。那么,韩剧表现的“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是回归原儒的生活儒学(这种生活儒学有别于官方儒学和学院派儒学,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崇尚和遵循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与国产电视剧不同,韩剧往往撇开宏大的政治叙事和深刻的主题,更善于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寻找冲突和矛盾。韩剧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中挖掘琐碎的小事,在微妙细致的人物关系中再现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等人伦关系规范,更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和敬畏,忠恕、仁爱、诚信、礼仪、天下一家、天人一体的价值观念在韩剧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一遍一遍地不断地强调。人伦关系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儒学构成了“家文化”的核心内涵。《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加油!金顺》不断再现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最后总是在兼顾个人和家庭关系的前提下,以合理的符合人性的方式得到解决,而这种解决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活儒学的智慧、传统文化的魅力,总是那么令人心悦诚服

从事情的双面性去写影响的利弊青少年选择了韩剧,就是因为韩剧中所透出的一切唯我、唯现代、唯时尚、唯另类、唯美艳的文化特色,这些简单浅显又个性张扬的东西符合他们的品味,能让他们放松、满足。【利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韩剧中所宣扬的爱情大部分都是纯美的爱情,是没有附带任何杂质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爱情观。爱就是爱,并不与身份地位、家庭背景相挂钩;爱了就认真的爱,负责任的爱,而不是“随便玩玩”。随着韩剧的播放,在潜移默化中,青少年必然会逐步吸收韩剧中所体现的爱情观中的积极因素,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弊端是影响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等】韩国的都市偶像剧用高贵时尚遮蔽和掩盖了现实,给青少年营造了一种虚假的情境,它使得青少年容易脱离现实,在虚构和想象中确立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青少年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匮乏和理性价值的淡化。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近几年,韩剧风靡中国,它所彰显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与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有许多共通之处,从而体现出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对于外来的文化影响,不能麻痹对待,却也不必草木皆兵。引言:屈指一算,韩国电视剧已悄然走进中国15年了。如今韩剧就如同这个国家的泡菜一样,以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看看央视索福瑞的市场调查吧:从2002年到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播放过韩剧,我国电视台2004-2005年播出的699部引进电视剧中,就有16.5%来韩国。看看我们的身边:翻开报纸,关于韩剧的报道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登陆互联网,有关韩剧的剧情介绍,剧情下载,剧照图片是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就连给朋友打个电话,对方的彩铃也是韩剧主题曲。韩剧的“来势汹汹”甚至已引发了一些中国电视人的“讨伐”,以至于在05年6月第11届上海电视节上,一些中国电视剧导演,演员纷纷控诉韩剧抢了他们的“饭碗”,历数韩剧的种种缺点,甚至要求动用行政力量限制韩剧在中国的进口和播出。到底韩流对中国人有哪些影响呢?韩剧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这么多的中国人?对于韩剧,我们需要学习还是抵制呢?我们几位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韩流”的起源:“韩流”的发源地是在中国,以电影电视剧和大众音乐为核心。中国和韩国自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后,1993年第一部韩剧《嫉妒》在中国cctv播出,此后一系列有关家庭伦理,男女爱情的韩国电视剧开始出口中国,特别是1994年cctv曾经播过的《爱情是什么》在1997年重播时,在进口电视剧历史上创下了第二高的收视率,从此“韩流”开始了。此后,《星梦奇缘》《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浪漫满屋》等一系列韩剧的陆续引进,在中国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韩国大众音乐则是通过1997在中国开播的“汉城音乐厅”在中国流行起来的。“韩流”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韩剧《浪漫满屋》播出后,短外套铺天盖地,胸下切分的上装,端到胸口的外胎小背心比比皆是。大街上的流行女装店,随意一打量就不难发现有“韩味”。最深刻的改变,是你觉察不到的改变。 不少满身韩服的女孩子,并不承认自己在学明星,而是认为这本来就是她们喜欢的样子。食:超市里,小袋的韩国泡菜是最好卖的速食菜。韩国菜馆也越来越多,最好卖的是烤肉和大酱汤,只因为裴勇俊在《冬日恋歌》里说了一句:“原来幸福就是这样,看到心爱的人煮的大酱汤在炉上沸腾!”而如今中国茶道的复兴,中医药美容的流行,也得益于韩剧《茶母》和《大长今》的演绎,使得国人换了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脸:韩剧中的美女帅哥99%都是整过容的,这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整容风暴。韩国人正在改变中国人的脸。韩剧导致一种妆容的盛行——透明妆。水和粉调和,涂七八层还是让人觉得你没有化妆。车:韩剧中少不了的是名车伴阔少,以至于许多人把买一辆豪华房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行为方式:中国人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一直认为分不清礼教和礼貌。以前每天都要给父母请安是礼教,看到父母只是随便招呼一声,生怕别人说自己不够独立。但韩剧里表现的家庭观念给中国人好好的上了一课,教会了我们在尊重长辈的同时,保持独立的见解和行动力。韩剧的魅力所在为了明确“韩流”现象和积累一些依据,我们几位同学在我校学生与老师中进行了一次微型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喜欢韩剧的师生中,“爱情故事纯美”,“俊男靓女养眼”,“故事曲折好看”,“感觉轻松美好”,“故事催人上进”成为韩剧吸引他们的五大看点。一 .弘扬情感美德韩剧强调的是一种放四海皆准的价值观,体现纯真和从一而终的情感美德。我们认为,韩剧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总是在描述,宣扬一种美好的情感。其中的主角总是纯美善良,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剧中有恶人,但最后不是幡然悔悟,就是恶有恶报。总之,爱与宽恕是战胜一切的。里面的感情纯纯的,令人向往,灰姑娘总是能遇上白马王子,满足每个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贫穷的人也能够活得快乐,让人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人类对美好东西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许多优秀的韩剧就像给人希冀的成人童话,让人迷上了它的温情,正好为观众提供了舒缓心理焦虑的空间,甚至有振奋精神,净化人心的作用。正如香港岭南大学助理教授梁旭明女士所说,“中国人喜欢韩剧,是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在这个转型社会中日益缺失的那种温情。”二. 韩剧本土化及其生活化气息大部分韩剧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场面,大部分都集中在特定的几个场景内。韩剧表现出来的本土化不亚于剧情,如随意温暖的小食店,街头排挡繁华的闹市区和陈旧的小街道,及由住所,食物和生活习惯无一不占现出“泡菜文化”。与中国电视剧相比,韩剧显然更生活化,正如一位韩国学者李闵泰先生所说,“普通人能成为主角,大众上了历史舞台,电视剧里说的就是我们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性。”可贵的是,韩剧在展现家长里短的同时,也完美的将我们上面所说的弘扬情感美德完美的结合了进去。三 .精致的情节和标致的演员们韩剧的大场景虽然不多,但是很美,电视剧制作非常精细,可以看出制片人员们费了不少心血。以《大长今》为例,导演李丙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史料搜集上下了不少功夫,为了演好御膳宫女,演员们都要专门学习各种宫中料理。我们在拍摄那些烧菜镜头时,也尽力追求完美。一道菜往往要煮上很多遍。重拍很多次。”韩剧帅哥美女也相当多,据说,韩国社会比较重视人的相貌,甚至有些时候会“以貌取人”,所以韩国整容业特别发达。暂先不说这其中的消极一面,至少韩剧中的帅哥美女给我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此外,相当一部分韩国演员不但帅哥美女,而且更重要的是气质相当好,非常敬业,优秀的演员保证了韩剧的质量。韩剧的缺陷韩剧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缺陷。一、 过于传统与迷信韩国的儒教传统比中国和日本要浓,韩剧中那几代同堂的家庭氛围,传统观念,既有我们以上所说的弘扬美好情感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男尊女卑,长幼尊卑封建迷信等腐朽的观念。二、 剧情拖沓韩剧描写生活细节很细腻,但是有些韩剧、特别家庭剧细节描写得过于细腻,以至将剧集拖得很长,动不动就是100集,200集,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收视疲劳。三、情节雷同情节雷同一直是韩剧的致命伤,许多人看了一些韩剧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在看过几部韩剧后都能总结出一个韩剧的基本套路。例如两男两女的四角恋,三至四个家庭的模式,女主角总是出身贫寒的灰姑娘,男主角总是出生豪门的白马王子,还有前几年流行的女主角得白血病,男主角出车祸等,甚至有人说“韩剧看第一部会惊艳,第二部就觉得‘咦,怎么这么眼熟’,到第三部就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去当编剧了。”不过,据说近一两年韩国人已经在不断尝试不落俗套的情节了。究竟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韩剧带给我们的启示其实,韩国电视剧走过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韩国是军人独裁政府,韩国的影视有许多很严苛甚至是荒唐的限制,例如剧中男女主角不许穿红色衣服,台词里不能出现“共”字,以免让人联想到共产主义。1992年才由军人政府变为民间政府韩剧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起步。最初只是靠学习引进日本电视剧寻求原创,到1997年金大中总统上台,又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恰好遇上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急需开拓新市场,韩剧才开始红起来。从韩剧本身及其发展史中,有许多值得中国电视剧学习的地方一、 贴近生活,讲道理不说教一些中国内地电视剧有很浓的说教意味,故事有些脱离生活,让人感觉不是让观众看的,而是为政治服务的。另外,中国电视剧古装戏,战争戏,历史戏太多,现代生活剧太少,离现实生活太远,让感觉脱离现实。而大部分韩剧都揭示了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年轻人问题,中年人感情危机等。这大概是由于韩剧与市场结合较紧的缘故。一般韩剧在开拍之前只创作故事的1/3,其余部分边拍摄边创作,这样既可以根据观众需要随时更改剧情(例如《爱上女主播》的结尾就是根据观众投票决定的),又可以提高电视剧质量,因为如果一部电视剧收视率太低就要中途停拍。这个模式值得中国影视界参考。二. 电视剧制作精益求精之所以说韩剧制作精益求精,这是由于在韩国一部电视剧前期策划就要两年半时间,同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共同策划,挑选演员,一起参与拍摄制作全过程,而中国大多数影视剧,导演、编剧、制片人各司其职,编剧仅仅是写剧本,改剧本,导演只是负责拍摄,制片人只是负责后期制作,所以韩剧的质量要比国产剧高一些也就不奇怪了。中国电视剧要学习韩剧,首先要扩大题材、要放下艺术家架子,多写一点现实生活,要把电视剧拍给观众看,别拍给评委看,拍给自己看。先让观众们感到娱乐了才能起到熏陶教育作用。其次要提高电视剧的质量,要提高演员素质和拍摄制作水平,要集思广益,对镜头和台词精益求精,这样才能让中国电视剧繁荣起来。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韩流”的大背景是文化产业的世界化和地域化的巨大潮流。在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和商品的国际性移动加速的今天,特别是在以东南亚地区为中心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的交流和交易促进了韩流现象。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以后,以媒体产业为主的大众文化市场迅速增长。其结果对香港、台湾等中华圈及海外大众文化的需求也在大大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韩剧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韩流的始亮点。韩剧受大众欢迎的秘诀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改革开放以后向市场经济急速转换的中国当今社会的多种需求和矛盾,韩剧强调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体现纯真和从一而终的情感美德,在一定程度上,韩剧所宣传的人性美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其中的煽情,主角的吃苦耐劳、坚忍乐观、纯美善良,正好为观众提供了舒缓心理焦虑的空间,甚至有提振精神,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说,坚持弘扬情感美德是韩剧吸引观众的法宝。此外,韩剧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这三方面结合的较国产剧好,国产剧则过于突出政治文化而很少能创作出将文化与社会土壤精妙结合的艺术作品。从深层次上说,它和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思维方式多多少少有些关系。这也是韩剧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方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深入探讨,就会发现韩剧能给我们国产剧很多的启示;只要我们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就会发现韩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今后互相之间的融合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开始是一个压力,但是慢慢会变成动力,可以促进我们国产剧的发展。

关于川剧的论文题目

秦腔入川对川剧形成的影响分析论文

一、 戏曲传播流变与新剧种的生成

戏曲在传播过程中,势必走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传播到其他地域。比如昆腔,流行于昆山一带,离开昆山,则生了许多变化。有论者认为山陕梆子前身为昆腔的变种。 而西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形式产生之后,迅速扩张到周边地区,促使了西路梆子和东路同州梆子的产生,以及在汉水流域促使二黄的诞生,之后又与东路梆子结合产生西皮,西皮、二黄在汉水一带结合成为皮黄。西路梆子则向南入川,促使川剧弹戏的产生;皮黄入川促使了川剧胡琴的产生,接着一路向南产生滇剧等;西秦腔甚至远播海丰,形成西秦戏正线;东路梆子向东边发展形成蒲剧,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形成晋剧、中路梆子、河北梆子,一路向东形成豫剧、山东梆子等。

梆子腔、皮黄腔在全国各地流传过程中,有诸多的遗存,如绍剧中的梆子,徽剧、汉剧属于皮黄系统自不待言。这个传播流变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甚至有反哺现象的出现。整个传播、流变,以至于新剧种的产生,其中的机理对于研究而言大有可为。研究戏曲传播过程中,产生新的剧种对于今天戏曲声腔的归根认祖、再一次融合演变有着莫大之意义。如今戏曲的困境,很大程度在于创新的不足,而传统的剧目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老戏迷,更无法吸引新戏迷。

回顾魏长生第二次入京带来的地方戏的兴盛,我们可以看出,戏曲的创新在于多声腔、剧种的频繁交流沟通与融合,而不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今天地方戏的定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官方行为,定名没有错,但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使得每个地方只发展自己的地方剧种,非本地剧种基本无法在当地得到强有力的发展。从戏曲演变历史来看,这是人为的作茧自缚。戏曲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艺术,必须不断的创新,最好的办法在于不同剧种的'交流和竞争,乾隆时期,花部都可以和雅部一争高下,我们今天的地方戏为什么不可以竞争?本地人一定喜欢本地地方戏?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我们回过头回顾历史,梳理戏曲的传播流变,以及新剧种产生的地理、人文、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对于推动今天的地方戏曲各剧种再一次融合创新有着一定的意义。

多声腔的川剧,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例子。多声腔其实是融合了当时流传的几种声腔,杂糅在一起的戏曲剧种。秦腔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均极为丰富的名词,并不仅仅是指今天的西安秦腔,在历史上指的是陕甘一带的流行地方戏曲,各个时期含义均有一定的差异。川剧弹戏的产生和秦腔入川有着莫大之关联,以川剧弹戏的产生和秦腔入川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管窥见豹,希望能从一个小角度揭示戏曲传播流变过程中新剧种与老剧种的关系。当然,这个课题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本文限于篇幅,只就一个小问题抛砖引玉。

二、川剧弹戏与秦腔之关系

四川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经济甚至一度在全国排前列,故有“扬一益二”、 “益州出,天下足”的说法,但也造就了蜀中古来多乱的局面,故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一说。由于战乱频仍,四川人口极不稳定,到了明末清初,这种情况显得尤为突出。之后,康熙帝为了恢复四川一带的经济及农业生产,以政令形式推动“湖广填四川”,多次的移民迁徙,使得四川变成一个移民聚集地,五方杂处,各地人民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种习俗、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进行融合发展,造就了四川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川剧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

川剧的声腔是在昆曲、弋阳、皮黄、梆子四个声腔系统的影响下,与当地民歌、风俗结合,使用当地方言,形成的多声腔系统的剧种。

川剧四大支流派中,弹戏主要分布在川北河,川北河以嘉陵江的南充为中心,包括渠江、涪江一带的西充、三台、遂宁、渠县、达县、篷溪、阆中等地。这些地区与秦地毗邻,陕西移民较多。

弹戏的前身是秦腔。秦腔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产生于山陕一带的山陕梆子,而另一个源头则是由陇东调演变成西秦腔之后演变成的秦腔,关于秦腔产生地,仍无定论。

山陕商人在明清两代是著名商帮,足迹遍布全国,至今全国仍遗留下大量的山陕会馆、西秦会馆,俗语有云“商路即戏路”可谓不虚,刘文峰的专著《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详细考证了商人对戏曲的推动作用,此处不赘述。秦腔在明清时期借助商人经济上的大力支持,迅速向全国发展,而接壤的四川则更甚,自贡的西秦会馆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明末清初就有班社在川北城乡演出,且演出的次数极多,所谓“千余台戏一年看” ( 《成都竹枝词》)。吴珍奇在《昭化县志》中载,顺康年间,在昭佬、中江一带已有完整的戏曲演出。其生旦净丑,刀戟剑棒,无所不齐。当地人说此乃秦腔,也实为可能。因昭化古名“葭萌关”,是秦地入川要冲,此时,陕班来川演出秦腔,实为常事。

可见当时秦腔在四川演出已是极为普遍的事。秦腔在川北长期演出过程中,与川北语言结合,并受地方民间社戏、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发生衍变,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四川色彩的弹戏。

将弹戏与秦腔比较,相近的特点有:唱词以十、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板腔体,有〔慢板〕〔流水板〕〔散板〕〔垛板〕等,板路有甜平(皮)和苦平(皮)之分,与秦腔之欢音、苦音异曲同工。伴奏乐器以梆子、盖板胡琴为主,故弹戏又名川梆子、盖板子。弹戏老艺人在传艺中常告诫学徒: “唱弹戏要带‘陕味’才好听。”尤其是《八件衣》一戏,仍沿袭秦腔旧例,而《断桥》一戏的演法分胡琴和《陕断桥》。

既然二者存在着这么多的相同之处,那么秦腔是如何进入四川并在当地异化,促使弹戏的生成的?从各方资料及田野考察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三、农民起义军将秦腔带入川内

明末,天灾人祸不断,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终于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覆灭。明末,起义军四起,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末的两位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张献忠都是陕西人,且都来自陕北。清人陆次云《圆圆传》中说:“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成不惯听吴歌,遂命群姬唱‘西调’ (作者:西调,即西腔,有论者认为是西秦腔之简称),操阮筝、琥珀,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明末,起义军中欣赏西调,演出西调为稀松平常之事。另一位起义领袖张献忠,也在战争中经常“唱戏欢饮”,有时一唱就是几天几夜。起义军多来自陕西、四川、湖北、山西一带的农民,而这四个地方在清初产生了我国地方戏的几大声腔系统。李自成、张献忠曾先后三次入川, 将秦腔带入四川,对于弹戏的形成功不可没。正是这些农民起义军的南北转战,使秦腔广泛流布,进而出现有清一代的盛行。据清沈苟蔚《蜀难叙略》记载,顺治十六年,张献忠部将高承恩与杨国明在嘉定(今乐山)相聚时, “奏女乐演传奇,以侑酒”。

四、移民入川将秦腔带入川内

陕西作为移民入川的大省之一,很早以前就有陕西籍移民通过古蜀道到达汉中,再由汉中通过陆路或水路入川;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的鼓励,从陕西入川的移民数量大增。

乾隆时《绵州志》卷五“蜀地近西秦,土著而外,四方流寓者大约吴、粤居一二,楚居三,秦居五,故染秦俗尤多。”可见移民以湖南、湖北、陕西为多,江西、广东和福建次之,河南,山西,云南、贵州又次之。 严如耀在嘉庆年问编成的《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流民之人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夔府、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为群、络绎不绝。

大量的移民入川,其中以西府、陕南人居多。而西府则是西秦腔的发源地,是秦腔的一个源头,孕育了陇东调、吹腔、西秦腔,传播到各地,对戏曲发展影响极大。陕南一带孕育了二黄声腔,当这两个地方的移民进入四川,势必将自己日常的娱乐形式—— — 秦腔带入川内,逐渐在川内安家、演变,成为弹戏的原型。

五、山陕商人的贸易将秦腔带入四川

商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商帮,这些商帮通过各地往来积累财富,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明清十大商帮”,十大商帮是山西晋商、徽州徽商、陕西商帮、福建闽商、广东粤商、江右赣商、洞庭、苏商、宁波、龙游浙商、山东鲁商等,在其中,陕西商帮具有突出的地位。陕西商帮在明政府“食盐开中” “茶马交易”等特殊经济政策招引下,通过古蜀道入川,在川经商,成为了盛极一时的著名商帮。有关文献记载,陕西商人在两京(北京、南京)及各省建立的会馆近四百余处。随着进入四川地区的陕西移民和商人逐渐增多,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联络乡党,他们建立会馆。这些会馆建筑为陕西移民和商人提供了款叙乡情、祭祀神灵,处理行业纠纷的场所。由于这些会馆均为陕西人建造,所以在建筑形式、构造以及空间上都呈现出陕西地区建筑的特点,而会馆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秦腔在四川的传播流变,也促使了弹戏的生成。

在盐业发达的自贡,不仅盐业历史悠久,随盐业的发达而兴建的西秦会馆、桓侯宫、王爷庙、南华宫等会馆都是演戏的重要场所,客观上促进了戏曲文化艺术的繁荣。在成都,由 33 家秦商集资共建的陕西会馆更是说明了商人对于秦腔传播的巨大作用。

六、秦腔艺人入川将秦腔带入四川

在秦腔、弹戏的流变史上值得一提的莫过于魏长生,虽然对于魏长生所唱的剧种众说纷纭,但是有几点可以肯定,他曾到过两地学艺,且新出“琴腔”,这种腔调源自西秦腔,也就是陇东调,又融合了梆子腔的某些特色,他能唱多种曲调如梆子、二黄、吹腔、小调等,他所演之剧种并非我们今天所想象的单一剧种,而应该是一种较原始的多声腔混合形态。数次入京,以新出的琴腔征服京城的观众。红极一时,并掀起花雅之争,大力推动了地方戏的兴起和繁荣吗。

魏长生回川的经历值得我们注意,他走了全国很多地方,带回了许多腔调,其中的主体就是秦腔(不一定是板腔体的秦腔),收徒传艺,建造老郎庙,后成为三庆社地址。

另外,乾隆年问,又有戏班在川边藏区演出,后多逃散,此戏班后来不见返回陕西记载。幸而不死的伶人,流散四川城乡,搭班谋生。四川梨园中流传的行话“老陕唱高腔,只因饿得慌”,怕由此而来。

之后,秦腔、二黄在四川并没有绝迹,而是不断的交流融合。1957 年,四川温江专区将流落在汉中的“汉调二黄” “汉调桄桄”老艺人集合在一起,成立“四川温江汉剧团”,几经周折,之后划为广汉市剧团,这是目前唯一一个仍然有南路秦腔的四川戏曲剧团。二黄、秦腔在四川的落脚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地人欣赏汉调桄桄、二黄的历史由来已久。

七、结语

川陕两地接壤,文化交流从未中断。有论者提出新观点,认为在川陕交接的地方,曾经产生过川陕梆子,和山陕梆子相对独立发展,虽然论点尚无太多文献依据,但是西路戏的历史却是相当长的,西路戏产生之后,向周边流变,一路向南到四川、广西、云南、广东等地是再自然不过的。

在戏曲传播流变过程中,原有的声腔和当地语言风俗结合不断形成新的声腔,对我国地方戏的壮大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今天地方戏有数百个,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会发现,均可以归到几个声腔体系里,那么对原有的几大声腔体系的研究就可以为整个戏曲研究打开思路。从一个声腔的演变入手,继而研究几大声腔系统,进而理清整个戏曲传播流变的过程。对于长期以来依靠文献资料,依靠声腔音乐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打破研究中的行政区域划分,以戏曲规律来重新划分戏曲地图,对于戏曲数百年的演变有着启示的作用。

川剧的魅力_600字 川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从古到今都颇受欢迎,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这周星期一少年宫写作部的老师就带领着我们去领略川剧的“魅力”。星期一,天气格外凉爽,虽然下着绵绵细雨可这并不会影响我的心情,我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了川剧影院,随着主持人的讲解我们更对川剧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心。接下来的环节就是来介绍川剧的人物了,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算是“小生”了。小生滑稽的走动着,走的样子可逗了,他一只手提着衣服,另一只手耍着扇子每走一步头象驼鸟走路一样往外伸,圆鼓鼓的屁股往外翘,这模样正好配得上那曲滑稽的音乐,他走到正中央的时候来了个扇子功,把扇子抛得高高的,我们擦亮了眼睛怀着激动的目光看着他,可小生辜负了我们,扇子差点掉在了地上,这一幕让同学们都笑的合不拢嘴。最后是吐火和变脸表演,同学们欢呼着,纷纷拿出手机、相机,准备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幕。随着音乐的响起,演员穿着戏服,在舞台中来回走动,他把手里燃烧着的蜡烛伸入口中,随着“扑”的一声,只见熊熊的火焰“轰”的一声从他的嘴中喷出。“哇,太牛了”同学们发出了一声声感叹,好戏还在后面,只见表演变脸的演员拿着有多种图案的扇子从后台走出,同学们用目光注视着他,他走上前来,扇子在脸上一挥变成了红色,又一挥变成了白色,再一挥变成了黑色,“哇,简直太神奇了”我不由衷的发出了感叹。精彩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在短短两个小时的体验活动中我无法完全领略川剧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它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川剧文化的魅力。

不好写的。。。

关于京剧的论文研究综述

不听戏的人不要讨论这个问题

京剧艺术最早起源于昆曲,从历史上看,由汉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最终又有了西方体系的音乐,这种音乐可以说是现代流行音乐的前身,现代音乐虽然说与古乐不同,但其却是同根同源。从现代流行乐上我大可分为通俗、摇滚、流行等等,摇滚由上世纪引进的,但要明确的是中国流行音乐其文字上绝对是汉字。从汉乐府音乐可以看到中国音乐源远流长,现代音乐形式不过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演变过程,昆曲是从宋词元曲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清乾隆中期徽班进京促成了京剧艺术的扎根于京城。《同,光十三绝》的诞生就生在此时。刘赶三、谭鑫培、程长庚、梅巧玲可说是形成现代京剧的分水岭,他们影响了现代的京剧流派。谭鑫培老先生在中国第一部电影中担任演出,而第一张唱片也是谭先生录制的,可见京剧的出现影响了流行音乐。

京剧有演唱但不是歌剧,有对白但不是话剧,有舞蹈又不是舞剧,它综合了唱念做打多种表演艺术。京剧将不同门类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以戏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为例

未来的京剧——将在何处?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京剧,你的未来在哪里?谁能告诉中国人……如果连国粹都陈列在了博物馆,那中国还会有未来吗?接着,又会有什么将成列在博物馆?永远封存……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