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工伤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工伤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将外文参考文献翻译成中文版本。

翻译要求:

1、选定外文文献后先给指导老师看,得到老师的确认通过后方可翻译。

2、选择外文翻译时一定选择外国作者写的文章,可从学校中知网或者外文数据库下载。

3、外文翻译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从外文文章起始处开始翻译,不允许从文章中间部分开始翻译,翻译必须结束于文章的一个大段落。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

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

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主要标准

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

忠实

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把原文的信息完整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

通顺

是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你现在在学校么?建议你到学校的图书馆去查(一般每个学校都会买网站使用权,这些特定的网站才有学术型的论文或者期刊的,一般我们自己网进不去这些网站),上中国知网,你将你论文题目输入,选择相似查找,和你论文题目一样或者相似的论文就会罗列出来了,然后你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就可以。

一、工伤的工作范围包括日常工作和加班(包括其他由单位组织的活动),同时包括上下班途中。 但我认为基于人身生命无价的原则,应该同时支持两种赔偿。 以前见过类似的案例,工伤后社保中的工伤保险赔了,另外上的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应赔偿。 但侵权人和社会保险是否双重赔偿确实有些模糊 附相关论文一篇 交通事故中劳动者的工伤与损害赔偿 2004年5月份前后, 国家连续颁布实施了三个与人身损害赔偿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它们分别是2004 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及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三个规范性文件的联袂出台, 不是偶然的, 而是呼应了新一届政府强调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 和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要求。1 巧合的是, 笔者最近接触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工伤案件, 与这三个规范性文件均直接相关。该案大致如下: 某公司的员工韩某和李某受公司指派, 于2004年4月24日驾驶公司车辆出差, 2途中车辆撞上公路隔离栏, 车辆损坏严重, 三人也不同程度地受伤, 其中李某的伤势严重, 可能致残甚至死亡。道路交通执法部门认定, 此次交通事故系由驾驶人韩某操作不当所致, 韩某应承担全部交通事故责任。该公司请求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该案情节无论如何说不上复杂, 但是, 围绕着相关各方的人身、财产损害及赔偿, 可以问出许多问题, 而且似乎都不是易于回答的, 这些问题主要为: 1. 两名员工所受的人身伤害, 并非发生在工厂、办公室等人们通常理解的劳动或工作场所, 而是发生在出差途中, 是否可以认定为工伤? 2. 驾驶者韩某操作不当, 如系过错, 其人身损害是否不属于工伤, 相应地, 用人单位或法定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伤责任是否可以免除? 3. 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了工伤赔偿责任之后, 是否仍需承担员工人身伤害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4. 员工被认定为工伤后, 对公司车辆、高速公路隔离栏等财产损害是否仍须承担责任? 5. 公司在交通事故中并无过错, 是否需要对毁损的高速公路隔离栏等财产损害承担责任? 6. 李某在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后, 如果驾驶者韩某有过错, 是否可以同时向韩某请求人身损害赔偿? 这些问题, 涉及工伤、交通安全等立法中所采用的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雇主对雇员致人损害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竞合等法律方面。针对上述案件涉及的这些法律方面, 本文试图作一些简要分析和论述。这些法律方面, 在实践中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论述不奢求为人完全认同, 只求暴露问题, 并尽可能摆明相关的意见, 以使有兴趣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 有所参照。 第二部分 工伤及工伤赔偿的无过错责任 一. 工伤概念 工伤, 也称职业伤害, 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因工作、执行职务行为或从事与工作、执行职务相关的活动, 发生意外事故而受到的人身伤害, 包括负伤、致残、死亡或患职业疾病等。简言之, 工伤即“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工伤保险是劳动法上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 工伤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其理论依据 在我国民事立法和损害赔偿理论中, 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可以分为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 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不仅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 而且是指以过错做为归责的最终要件, 同时以过错作为确定侵权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简言之, 有过错, 有责任; 无过错, 无责任; 过错多大, 责任多大。这是我国民法通则所确立的一般归责原则。 2.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 实质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 它是指若受害人能够证明其所受侵害是由加害人所致, 而受害人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该原则免除了受害人对加害人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 3. 无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 只要已经发生了损害后果, 无过错的行为人就要承担民事责任。 4. 公平责任,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后果均无过错, 由法院根据公平观念, 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 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害给予适当补偿。其实质是在当事人均无过错的情况下, 由当事人双方公平分担损失。公平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侵犯财产权益案件, 不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4 当前, 对于工伤保险赔偿,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所谓工伤赔偿的无过错原则, 即无论职业伤害的责任在于用人单位、他人还是自己, 受害者都应得到必要的补偿; 这种补偿是无条件的, 而不管劳动者个人是否有过错。 工伤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 加重了雇主的责任, 有利于保护经济与谈判地位相对弱小的雇员, 体现了劳动法保护弱者、实现社会实质正义的思想。该原则有一系列完整的支撑理论和理由, 主要如下: 1. 劳动者劳动环境的危险性, 即人与机器相比总是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 劳动者受到伤害是难免的; 2. 劳动者的危险来自于用人单位, 即凡利用机器从事生产活动的用人单位都有可能对其劳动者造成的职业伤害; 3. 劳动者受到伤害都是非自愿的, 即便劳动者受到伤害有时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 但也并非出于自愿。工业社会的法律推定劳动者不会伤害自己。5 4.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有利于保护雇员的权益。雇员与雇主相比,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谈判力量上, 均是相对弱小的一方, 在遭受人身伤害的情况下, 雇员的处境更加不利,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 可以使劳动者受到伤害能够及时获得救济。 5.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 表面上加重了雇主的责任, 但雇主可以通过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或依责任保险的方式, 将所受的损失分配给社会大众。6 三. 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工伤的认定 我国200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没有对工伤的概念进行定义, 而是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 采用列举的方法, 将工伤分为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视同工伤的情形和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三种, 进行界定, 具体如下: 1. 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 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7 2. 视同工伤的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 因战、因公负伤致残, 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 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8 3. 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2)醉酒导致伤亡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9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所列举的界定工伤的各种情形, 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如日、德等是基本一致的。以德国为例, 根据《中德劳动立法合作项目成果概览1993-1996》, 德国工伤保险的范围有三大类: 1. 工业事故: 工业事故是指被保险人所遭受的与被保险的活动相联系的事故。它具体可以理解为是雇员在工作期间或公司派遣其外出工作期间以及公司组织旅游等集体活动期间所发生的事故。包括(1)与公司工作相关的安全保障、运输、维修、装卸设备仪器而产生的事故; (2)每月一次去银行领取工资(工资已被雇主转至银行)而发生的事故; (3)公司组织的运动会(运动会主要不是以竞争为目的)上发生的事故; (4)在由公司组织的聚会和短期旅行间所发生的事故。 2. 上下班交通事故: 上下班交通事故是指发生于上下班直接道路上或必须绕道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包括(1)上下班交通事故; (2)上下班接送小孩途中所发生的事故(排除工作期间); (3)同他人共搭车上下班而绕道, 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事故; (4)为更快到达工作单位而绕道(较正常更远的路线), 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事故; (5)因修路等原因交通改道, 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故。 3. 职业病。构成工伤保险中所认定的职业病要同时具备: (1)该种疾病是由劳动岗位因素所引起的; (2)从事该劳动岗位的人群得此病的比例高于其他一般人; (3)该种疾病要被列入联邦政府的职业病名录之中。 4. 工伤保险的排除情况; 第一, 故意的行为; 第二, 主要原因在于醉酒而产生的事故; 第三, 私人行为。 很明显, 我国沿袭了德国关于工伤认定的立法模式。德国立法中所列举的工伤事项, 与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稍有不同, 但与《工伤保险条例》所体现的立法意旨却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 参考这些不同点, 对于判断那些《工伤保险条例》未列举的工伤事项, 是有益处的。 另外, 需要明确的是, 《工伤保险条例》排除工伤的情形中, 包含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这里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是指扰乱社会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侵犯公私财产, 情节轻微, 尚不够刑事处分, 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这种行为, 通常是以行为人是否有主观上的“明知”故意为构成要件, 原因是这些行为本来就是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 在行为人过失的情况下, 就更不足以处罚了。 第三部分 交通安全事故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世界各国均采用了无过错责任原则。该原则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上的确立, 经历了一个曲折、混乱的过程, 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一. 世界各国的立法 人类在19世纪末发明了汽车, 进入了汽车时代, 随之发生了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严重社会问题。按照传统民法过错责任原则, 受害人往往因不能证明加害人方面的过错而得不到赔偿。10自20世纪初起, 各国陆续制定法律, 或者通过法院司法, 11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采用了无过错责任。 最早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无过错责任作为原则, 并以成文形式确立的, 是德国1952年的《陆上交通法(公路)》。该法规定: “车辆在驾驶过程中致人死亡、受伤或损害人的健康和财物时, 由车辆所有人就所发生损害向受害人负赔偿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不可避免的事件所引起, 而这种不可避免的事故既不是因车辆故障也不是因操作失误而引起, 则不负赔偿责任”。继德国之后, 日、法、意等大陆法系国家, 及前苏联等, 也均作类似规定。12我国于1986年在《民法通则》中确立此原则。 与大陆法系国家对应的是, 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是严格责任的方式。严格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尽管不尽相同, 但在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 即侵权人承担责任不以被侵权人的过错为要件, 而以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为要件。13总而言之, 无论大陆法系抑或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学说, 在机动车交通事故所致损害的归责方面, 均采用了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 二. 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的理论依据 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 有其一致的法理根据, 主要有三: 14 1. 报偿责任理论。该理论从罗马法“获得利益的人负担危险”这一法谚发展而来。汽车公司和汽车所有人享受汽车带来的利益, 自然应由他们承担因汽车运行所带来的风险, 所谓“利之所得, 损之所归”。让追求自己利益之人, 同时负担其损失, 符合经济理性原理, 也符合民法公平、合理原则。 2. 危险责任思想和危险控制理论。即“谁能够控制、减少危险, 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此说认为, 机动车辆是一种危险性比较高的机器, 机动车交通事故是伴随其运行所必然产生的特殊侵权。汽车公司或汽车所有人能够控制、避免这种危险, 因此应对汽车产生的侵害承担赔偿责任。这样能够促使其谨慎驾驶, 尽可能避免危险, 尽可能减少损害。 3. 危险分担理论。此说认为, 从表面上看, 实行无过错责任, 似乎对汽车公司和汽车所有人很苛刻, 但其通过提高运费和投保责任保险, 最终将其承担的损害赔偿金转嫁给了整个社会, 即其付出的赔偿金, 实际上最终是由整个社会的消费者分担。 三. 我国立法中交通安全事故的无过错责任 我国交通安全法上无过错责任的确立, 经历一个较为曲折的反复过程: 1986年, 《民法通则》规定了从事高速运输工具等高危作业, 造成他人损害的,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1992年,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的处理上, 采用的是过错责任; 2004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交通安全法》注意到了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两种情况的区别, 对后者重新实行了无过错责任。 (一) 《民法通则》的规定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 尽管较为粗疏, 但却相当先进地确立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 “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 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明确规定, 高速运输工具为危险作业, 损害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尽管学理上对汽车是否属于高速运输工具存有争议, 但是世界各国司法实践均持肯定态度。15 需要特别指出是,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加害人的免责抗辩事由仅限于“受害人故意”, 而将不可抗力、第三人过失等传统免责事由, 排除在外。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有较大区别。除受害人故意之外, 德、法等国均将不可抗力、第三人重大过失也作为免责抗辩事由。我国《民法通则》这一做法, 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利益。 《民法通则》相当先进地规定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但其粗疏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汽车交通事故而言, 它没有针对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的不同, 确定不同的归责原则。16 (二)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 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是全面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行政法规, 它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适用的是过错责任, 与作为基本法律的《民法通则》发生了直接冲突。 根据《办法》第十七条与三十五条, 下述一个简单的推理, 可以清晰地凸现《办法》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适用的是过错责任: 1. 第十七条规定, “公安机关在查明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后, 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 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有违章行为, 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 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 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 不负交通事故责任。”该条姑且简述为, 没有违章行为, 不负交通事故责任。 2. 第三十五条规定: “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该条实际上将交通事故责任等同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即交通事故责任=损害赔偿责任。17 3. 根据第二条规定, 违章行为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 也即是说, 违章行为即违法行为, 而违法行为均是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为成立要件的。 4. 将上述三点合起来即是: 没有违章行为, 没有交通事故责任, 而交通事故责任等同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即没有违章行为, 没有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而违章行为, 是一种以过错为构成要件的行为, 结论是: 没有过错, 没有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明显的过错责任。 《办法》适用过错责任, 直接抵触了作为基本法律的《民法通则》。有人说, 《办法》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特别法, 《民法通则》是普通法, 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办法》应优先适用。这是完全错误的。所谓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是指当同一位阶的特别法和普通法产生冲突时, 优先适用特别法, 适用此原则的前提是冲突的法律位于同一位阶, 否则不能适用此原则。18《办法》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民法通则》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民事基本法律, 前者应服从后者。遗憾的是, 一方面由于《民法通则》的规定过于原则, 一方面由于行政执法人员和法官的整体法律素质不高, 《办法》在实际中更多地被适用。 围绕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办法》的规定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混乱或错误, 表现如下: 1. 交通事故的定义 《办法》第二条规定, “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 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 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 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该定义的不合理是明显的: (1) 该定义将主观过错做为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 而事实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与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并无必然联系。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 人的注意力和应变能力均有一定的界限, 当事人即使已尽一切必要的、高度注意义务, 亦难以绝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19 (2) 《办法》定义的交通事故仅指过失的情况。这种定义显然是不周延的, 因为交通事故大量存在着加害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的情况, 包括了不可抗力和非不可抗力两种情形。前一种情形比较明显, 后一种情形虽然不为人注意, 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 一个一向身体健康的驾驶者, 在高速公路高速行驶时, 忽然出现了一个极为短暂的心绞痛, 结果造成事故。 2. 混同交通事故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 如前所述, 《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责任属于行政责任, 损害赔偿责任是民事责任, 该条将交通事故责任作为损害赔偿责任的依据, 混淆了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前者目的在于处罚和管理, 后者目的在于补偿和救济。二者关系, 类似于桔子和苹果。同时, 让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依照交通事故责任相应确定, 等同于让法院裁决时服从于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 这违反了宪法所规定的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 《办法》作为行政法规, 是在我国过去运用行政手段处理交通事故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的, 沿袭了不区分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 将公法性规范和私法性规范合并规定的传统做法, 其所包含的属于民事法规的内容, 如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关于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标准的规定, 对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作了补充和完善, 如增加残疾用具费、死亡补偿费及规定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具体计算标准等, 对于处理和裁判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 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 《办法》企图用统一概念、同一原则、同一基准, 一并解决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罚和民事损害赔偿问题, 最终导致了与民法通则的冲突, 并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或错误。20这样的结局, 除了由于制定年代的局限性, 也与我国较为普遍的“部门立法”的弊病有关。 (三) 《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交通安全法》, 是一个清爽的法律。它革除了前述《办法》的种种缺陷, 以纯粹的行政法规的本分出现; 21另一方面, 它也注意到了与《民法通则》的衔接, 并对《民法通则》笼统的关于高速运输工具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 进行了细致区分。 根据《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 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对于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赔偿, 该条区分不同情况, 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1. 过错责任原则。该原则适用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 即“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 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 双方都有过错的, 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22 2. 无过错责任原则。该原则适用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适用无过错责任, 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 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23 3. 过失相抵原则。该原则适用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违章行为或故意的情形, 即“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 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24以及“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 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25 尽管《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彰明较著地考虑到了不同的交通事故所适用的不同归责原则, 但似乎忽略了一种情形, 即除了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之外, 机动车单方发生事故, 造成公路隔离带等道路设施等财产损害的情形。《交通安全法》没有规定对这种情形如何归责。但这种情况是不难解决的。就损害赔偿而言, 《交通安全法》是特别法, 《民法通则》是普通法, 按照“特别法没有规定适用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则, 应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 适用无过错责任。 与《交通安全法》确立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相呼应, 《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进行了与《办法》不同的定义。《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规定,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该定义包括了故意、过失及意外三种情况的交通事故。这里将意外与过错二个概念并列, 显然是将意外作为一种非过错的情况对待。这种定义是简洁而周延的, 同时也符合现代汉语对于“事故”一词的解释, 26与《办法》叠床架屋而又顾此失彼的定义相比, 可以说是高下立判。27 第四部分 雇主对雇员致害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的损害, 包括人身和财产损害两种。前一种情形, 雇主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已有明确规定; 后一种情形, 法律尚无明文规定。 一. 人身损害的情形 对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人身损害, 雇主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九条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解释》第九条, 对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导致他人人身损害, 雇主承担的赔偿责任, 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雇主单独承担赔偿责任, 这种情形适用于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 不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第二种情形是雇主与雇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 可以向雇员追偿, 这种情形适用于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 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28 《解释》第九条雇主在两种情形下承担的赔偿责任, 都是无过错责任。雇主代替雇员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除了前文所述的危险分担理论、报偿责任理论等原因外, 还出于如下考虑: 1. 代理责任理论。雇主和雇员之间的雇用关系意味着雇员执行任务的行为是按雇主的意旨实施的, 实际上等于雇主自己实施的行为, 因此, 雇主应当承担雇员执行任务行为的后果。各国将这种责任称为“代理责任”, 即因法律规定或特定关系对非因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29 2. 雇主代替雇员向受害人单独承担赔偿责任或连带赔偿责任, 有利于对受害人给予及时和充分救济, 也有利于雇主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加强对劳动者、雇员的教育, 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30 《解释》规定的第二种情形, 即在雇员致人损害、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的情况下可以向雇员追偿的制度, 是出于衡平的考虑, 防止不道德的雇员利用雇主的替代责任, 而恣意妄为。这些规定与“不道德原因不生诉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31 二. 财产损害的情形 对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财产损害, 雇主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民法通则》等法律, 尚无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 雇员致人财产损害与致人人身损害, 两种情况下雇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与理论依据似乎没有明显差别, 因此, 雇主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仍应为无过错责任。参照《解释》第七条, 雇主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亦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为, 雇员无故意或重大过失。在这种情况下, 雇主应单独承担全部的民事赔偿责任, 不得向雇员追偿。第二种情形为, 雇员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此种情形, 雇主是与雇员承担连带责任抑或承担代负责任, 可能会有争议。 代负责任又称雇用者责任或雇用人侵权责任, 是指雇用人对其受雇人从事职务时, 因侵权行为致他人遭受损害应负赔偿责任。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即是典型的代负责任。该条规定: “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 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 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 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在赔偿损失后, 可以向驾驶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费用。”

去百度搜索,需要什么语言直接在线翻译就OK啦

关于创伤急救论文参考文献

对创伤中的群伤事故现场急救程序的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增多,公路交通事进行现场急救,一般按照脱险、检伤分类、医疗处理、故频发,创伤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转送四步进行川。一大杀手。据统计,在现代创伤病人中交通伤、坠落3.1成立现场指挥部在接到呼救电话时应大致伤、刀刺伤和意外事故是城市创伤的主要因素。尤了解现场情况,并派出医护人员赶赴现场,按有关规其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事故,这种产生大量伤员的群定向领导汇报及通知其余人员到位,成立现场医疗伤事故的死亡率、伤残率居高不下。为此,我们对群救援指挥部,同时做好前往现场支援及院内抢救的伤事故的现场急救进行初步的总结和探讨,以期能准备。到达现场后,医疗救援指挥部应立即把了解降低其伤残率、死亡率,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到的现场情况向医院及相关部门汇报。在抢救工作1资料来派进行的同时配合相关部门保证抢救工作的正常进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120急救中心2《X旧年l月行,控制住现场局面,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紧张有序,至2002年12月经我中心现场急救的有5个以上伤忙而不乱,这样能给伤员和现场人员一种安全感,有员的创伤事故,共47批500例。其中男性281例,女利于现场情况的稳定性219例;6岁以下27例,7一14岁35例,15一39岁3.2脱险、检伤分类及现场救治最先到达事故现280例,40一59岁105例,60岁以上53例;年龄最小2场的急救人员首先是使伤员脱离受伤环境。这就需岁,最大70岁。要组织现场抢救人员,在医务人员的带领下,按常规2群伤事故的特点的医疗急救方法将伤员送离受伤现场,以免造成二2.1病人多由于是群伤,故伤员少则5一6人,多次损伤。在搬运过程中,凡不明伤情者,均按重伤搬则数十人(本组病例中最少5人,最多者达31人)。运方法进行[2i。在使伤员脱离现场的同时,根据情2.2病种多,重病人多,伤情不一由于伤员的受伤况按就近、安全及方便的原则成立高级医疗抢救区原因不一样,还有个体差异等原因造成了病种的多(AdvancedMedicalPo以,AMP)。在AMP人口处设置样性,致使伤员所受伤的伤情轻重不一致。在本组“伤员分类区”负责对伤员按“死亡、重、中、轻”进行病例中头部损伤62例,胸部损伤54例,腹部外伤48检伤分类。若伤员数量少,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医例,骨折75例,内脏、神经损伤39例,严重多发伤46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分检,其余人员按重、中、轻的顺例,四肢损伤74例,软组织损伤102例。由于事故突序来处理伤员;若伤员较多,则根据情况派数名医务然发生,伤员对此均无预防措施,在遭受各种打击时人员对其进行分检。其次,是在分检完毕后,现场总易造成严重损伤。指挥应向医院领导汇报现场情况以便及时派人增2.3现场情况复杂创伤事故的发生不分时间、地援,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在抢救过程中对病点。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可发生,尤其是交通事人的病情及处置均应详细记录,并密切观察病情变故,意外事故发生的现场,由于事故发生突然,伤员化,以便及时处理。对心跳、呼吸停止者,若医疗资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导致现场的混乱。源充足,伤员少,可立即对其进行处理。若医疗资源3现场急救少,伤员多则优先抢救生命垂危但有生存可能者。对于群伤事故中伤员的救治,其救治目的是尽3.3转诊在经现场急救处理后,按重、中、轻的顺可能抢救更多的伤员。因此,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序迅速将伤员转送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在转送途中,应有医务人员在旁监护,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4讨论时间对于处理群伤事故显得非常重要,在创伤发生的1小时为“黄金1小时”,而黄金1小时的前10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被称为“白金10分钟”「2」。这就要求急救中心对创伤急救的反应时间必须尽量短,所谓反应时间是指从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事故现场所需时间。在本组病例中,我中心对创伤事故的反应时间为10一60分钟,这是由于急救网络不健全及交通状况、路程远近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不断健全急救网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伤者以救治。在到达事故现场后最紧要的任务是对现场救治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指挥。若组织协调不当,不仅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伤员伤情的加重,甚至死亡。本组病例中有5次事故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现场混乱抢救人员未能协调统一,最后虽所有伤员均安全送至医院,但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耽搁了时间。因此,我们呼吁广大医务人员应有协作精神,树立以病人为重的观念,把伤者放在首位。同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常规组织模拟演习,让广大医务工作者熟悉创伤事故的现场组织、救护,达到实战要求L,}。在事故现场对伤员的处理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创伤病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积极抗休克川3],按现在的观念,对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在现场就要达到高级生命支持的水平,这就对急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相互间的配合要默契,各项急救技术要娴熟、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要熟悉,对病人诊断处理要正确及时。不仅要熟悉各种创伤疾病的特点,以迅速、及时、正确地对伤员进行处置,还必须熟练掌握初级生命支持的各项技术,尤其是创伤急救的四大技术,不仅是医务人员要掌握,凡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均应掌握,同时还应对之进行普及和推广,以利于现场急救工作的进行,以利于降低创伤事故的伤残率、死亡率。总之,群伤事故现场急救只有组织协调得力,医疗措施得当,才能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提高对创伤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是群伤事故院前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参考文献【l]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第l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8一293【2]王一检.急诊外科学.第1版.北京:学范出版社,21】】).976一984〔3〕张荣,王伯良,仲月霞,等.328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救治分析中国急救医学,一望月,19(12):732

人们曾经将抢救意外伤害、危重急症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和医生身上,缺乏现场救护知识和对现场救护的重要性及可实施性的认识,往往会使处在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抢救时间。这段时间也被医学界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猝死,是危及人的生命最紧急、最危险的情况。人类猝死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护人员参与抢救。猝死人员有 35 – 40 % 如经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因此,为要要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就必须在心博呼吸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实践表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被救活。 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严重过敏反应等都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呼吸心跳停止8秒后出现脑缺氧症状,30秒后昏迷,60秒脑细胞开始死亡,6分钟全部死亡,10分钟不可逆转的死亡,因而医学上定义4-5分钟为抢救的“黄金时间”。 创伤的急救也是一个现场急救的过程,在创伤的第一现场如果能规范及时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将极大的减少伤者的死亡和伤残,为医务人员的到来争取宝贵的时间。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只要抢救及时、正确、有效,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痛苦、伤残和死亡。 “生命链”是近几年来才在国际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急救专用名词,但它很快被社会、专家和公众接受。它是针对现代社区、生活模式而提出的以现场“第一目击者”为开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进行抢救的一个系列而组成的“链”。“生命链”普及、实施得越广泛,危急病人获救的成功率就越高。 “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有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序列。即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生命高级支持。生命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得及时、充分,效果就越好。 早期通路(呼救):及时呼叫急救电话“ 120”或“ 999”(999现只有北京地区)。 在遇有紧急事件时:火警—119、匪警—110 在遇有交通事故时拨打电话 “ 122 ”,报警时需告之: (1)意外发生地点;现场可联络电话; (2)报案人姓名; (3)发生意外原因患病、受伤者数目; (4)伤员情况:清醒程度、呼吸状况、脉搏情况、有无出血?

关于工伤保险的论文

全文46页pdf版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于国庆【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多从事建筑、矿山等高风险、职业病多发的行业,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这使得农民工成为我国现阶段职业灾害的主要受害对象。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我国应该努力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论文第一部分界定了农民工的定义,分析了农民工问题的由来,并从总体上概括了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论文第二部分界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涉及的若干概念,介绍了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发达国家工伤保险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主要模式,阐述了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必要性;论文第三部分以潍坊市农民工工伤保险为例,通过已有数据的实证,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如覆盖率较低、工伤维权困难、费率机制不合理、预防机制不完善,工伤康复功能尚未发挥作用等,并对相关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还介绍了潍坊市在农民工工伤保险方面的一些创新性做法;论文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对策建议,即改革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法制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费率机制、加强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重视工伤康复工作、加强执法监察等措施,此外,针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落实难的问题提出了“代位求偿”的新思路,以更好的维护农民工的工伤权益。【关键词】:农民工工伤保险对策建议【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F842;F249.2【DOI】:CNKI:CDMD:2.2009.125180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 收藏本篇文章,方便以后查看 为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工伤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该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形成合理的生活保障和经济补偿机制、社会化管理机制、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机制,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及时处理伤亡事故,有利于社会安定、分散风险和减轻企业负担,把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改革工伤保险制度应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扩大覆盖面,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 应当把工伤保险范围扩展到所有企业及其劳动者,使各类企业的劳动者在遭受职业伤害时都依法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经济补偿,以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 2.要分散企业工伤风险,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 按照国际惯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由企业负担全部工伤保险费用,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形成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和进行管理服务,减轻企业工伤保险费用负担和行政事务负担,保证各项工伤待遇按时足额支付,而不受企业兴衰存亡的影响。 3.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相结合,并做好职业康复工作 应当充分运用工伤保险的费率杠杆和行政的、经济的惩戒手段,引导和促使企业加强安全卫生管理,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还应当做好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工作,帮助工伤职工恢复生活和劳动功能并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工作。 4.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建立长期待遇调整机制,使之保障工伤职工和遗属的基本生活需要,适当补偿职工因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的收入损失。为照顾地区间、企业问的经济效益差别,国家在规定基本待遇标准的同时,应倡导企业实行补充性工伤保险或举办群众互助性工伤保险。 5.工伤保险管理要规范化、法制化 要根据工伤问题情况复杂、技术性强、待遇项目多、容易引起争议纠纷等特点,把工伤界定、评残标准、待遇项目和标准、享受待遇的条件和程序等问题规定得明确、具体,尽量减少操作上的困难。工伤保险的实施可按属地原则,以地级市为基本统筹管理单位,便于因地制宜,迅速处理事故。

关于探伤工的论文题目

其中这些有开题报告 1. 用单片机进行温度的控制及LCD显示系统的设计 2. 基于MultiSim 8的高频电路仿真技术 3. 简易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4. 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及远程实现 5. 智能物业管理器的设计 6. 信号高精度测频方法设计 7. 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8. 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9.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 10. 全自动节水灌溉系统--硬件部分 11. 电子时钟的设计 12. 全自动电压表的设计 13. 脉冲调宽型伺服放大器的设计 1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滤波及频率测试 15.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硬件设计 16. 温度箱模拟控制系统 17.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软件设计 18. 基于微控制器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系统设计 19. 基于机器视觉的构件表面缺陷特征提取 20. 基于单片机的语音提示测温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的控制 22. 单片机的数字钟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24.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调功器设计 25. 基于SPI通信方式的多通道信号采集器设计 26. 基于LabVIEW虚拟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27. 功率因数校正器的设计 28. 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系统设计 29. 电表智能管理装置的设计 30. 基于Labview的虚拟数字钟设计 31. 超声波测距语音提示系统的研究 32. 斩控式交流电子调压器设计 33. 基于单片机的脉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4.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小车设计 35. 基于FPGA的18路智力竞赛电子抢答器设计 36. 基于EDA技术的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37.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子钟设计 38. 基于EDA的计算器的设计 39. 基于DDS的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40. 基于CPLD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单色显示屏的设计 42. 扩音电话机的设计 43. 基于单片机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44. 35KV变电所及配电线路的设计 45. 10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6. 6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7. 多功能充电器的硬件开发 48. 镍镉电池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49. 基于MCS-51单片机的变色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50. 智能住宅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原理研究 51. 用IC卡实现门禁管理系统 5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53. 单片机步进电机转速控制器的设计 54. 无刷直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5. 液位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56. 智能红外遥控暖风机设计 57.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58. 蔬菜公司恒温库微机监控系统 59. 数字触发提升机控制系统 60. 仓储用多点温湿度测量系统 61. 矿井提升机装置的设计 62. 中频电源的设计 63. 数字PWM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64. 基于ARM的嵌入式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65. 锅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6. 动力电池充电系统设计 67. 多电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8. PWM及单片机在按摩机中的应用 69. IC卡预付费煤气表的设计 70.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音乐门铃的设计 71. 新型出租车计价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72. 单片机太阳能热水器测控仪的设计 73. LED点阵显示屏-软件设计 74. 双容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5. 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主电路的研究 76. 基于PROTEUS软件的实验板仿真 77. 基于16位单片机的串口数据采集 78. 电机学课程CAI课件开发 79. 单片机教学实验板——软件设计 80. 63A三极交流接触器设计 81. 总线式智能PID控制仪 82. 自动售报机的设计 83. 断路器的设计 84. 基于MATLAB的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85. 数控缠绕机树脂含量自控系统的设计 86. 软胶囊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硬件设计) 87. 空调温度控制单元的设计 8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谐波鉴幅 89. 基于单片机的鱼用投饵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90.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 91. 基于单片机的玻璃管加热控制系统设计 92.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号音自动播放器设计 93. 基于单片机的普通铣床数控化设计 94.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源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95. 基于51单片机的液晶显示器设计 96. 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及其在倒车技术上的应用 97. 智能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98. 公交车报站系统的设计 99. 基于RS485总线的远程双向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 100. 宾馆客房环境检测系统 101. 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102. 基于单片机的户式中央空调器温度测控系统设计 103. 基于单片机的乳粉包装称重控制系统设计 104. 基于单片机的定量物料自动配比系统 105. 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 106. 基于单片机的水位控制系统设计 107. 基于VDMOS调速实验系统主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8. 基于IGBT-IPM的调速实验系统驱动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9. HEF4752为核心的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0. 基于87C196MC交流调速实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111. 87C196MC单片机最小系统单板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2. 电子密码锁控制电路设计 11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式温度计设计 114. 列车测速报警系统 115.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116. 语音控制小汽车控制系统设计 117. 智能型客车超载检测系统的设计 118. 直流机组电动机设计 119. 单片机控制交通灯设计 120. 中型电弧炉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121. 中频淬火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22. 新型洗浴器设计 123. 新型电磁开水炉设计 124. 基于电流型逆变器的中频冶炼电气设计 125. 6KW电磁采暖炉电气设计 126. 基于CD4017电平显示器 127. 多路智力抢答器设计 128. 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 129.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130. 龙门刨床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131. 音频信号分析仪 132. 基于单片机的机械通风控制器设计 133. 论电气设计中低压交流接触器的使用 134. 论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35. 浅论配电系统的保护与选择 136. 浅论扬州帝一电器的供电系统 137. 浅谈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 138. 浅谈数据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139. 浅谈塑料光纤传光原理 140. 浅析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141. 浅析通信原理中的增量控制 142. 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水位测控仪分析 143.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 14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获取技术 145. 论PLC应用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46. 论传感器使用中的抗干扰技术 147. 论电测技术中的抗干扰问题 148. 论高频电路的频谱线性搬移 149. 论高频反馈控制电路 150. 论工厂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 151. 论工厂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152. 论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保护及电气安全 153. 论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5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技术 155. 论双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156. 论特殊应用类型的传感器 157. 论无损探伤的特点 158. 论在线检测 159. 论专家系统 160. 论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 161. 浅析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162. 试论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 163. 试论特殊条件下交流接触器的选用 164. 自动选台立体声调频收音机 165. 基于立体声调频收音机的研究 166. 基于环绕立体声转接器的设计 167. 基于红外线报警系统的研究 168. 多种变化彩灯 169. 单片机音乐演奏控制器设计 170. 单目视觉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171. 基于单片机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172. 智能毫伏表的设计 173. 微机型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174. 基于单片机mega16L的煤气报警器的设计 175. 串行显示的步进电机单片机控制系统 176. 编码发射与接收报警系统设计:看护机 177. 编码发射接收报警设计:爱情鸟 178.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179. 用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门铃 180.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原则 181. 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182. 浅论10KV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案 183. 智能编码电控锁设计 184. 自行车里程,速度计的设计 185. 等精度频率计的设计 186.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原油含水分析仪的硬件与人机界面设计 187.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188. 温度报警器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89. 数字电子钟的电路设计 190. 鸡舍电子智能补光器的设计 191. 电子密码锁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92. 单片机控制电梯系统的设计 193. 常用电器维修方法综述 194. 控制式智能计热表的设计 195.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发射接收硬件电路的设计 196. 基于单片机PIC16F877的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197. 基于ADE7758的电能监测系统的设计 198. 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 199. 基于单片机的鸡雏恒温孵化器的设计 200. 自动存包柜的设计 201. 空调器微电脑控制系统 202.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器 203. 小功率不间断电源(UPS)中变换器的原理与设计 204. 智能温度巡检仪的研制 205. 保险箱遥控密码锁 206. 基于蓝牙技术的心电动态监护系统的研究 207. 低成本智能住宅监控系统的设计 208. 大型发电厂的继电保护配置 209. 直流操作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 210.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211. 气体泄漏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 212. FC-TCR型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器的设计 213. 150MHz频段窄带调频无线接收机 214. 数字显示式电子体温计 215. 基于单片机的病床呼叫控制系统 216.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多路室内火灾报警器 217.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语音播出的作息时间控制器 218. 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219. 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毕业设计论文 220. 单片机脉搏测量仪 221. 红外报警器设计与实现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而已,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那么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如何拟定比较好呢? 本文精选了230个优秀选题,供该专业的毕业生参考。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一: 1、基于现代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 5、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探析 10、土木工程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应用探讨 11、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1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14、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探讨 16、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17、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 19、试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20、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有效应用 21、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2、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研究 23、土木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24、浅议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5、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实践与规划分析 27、大型土木工程施工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与改革措施 2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32、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33、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法分析 34、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35、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36、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3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3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做好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4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 4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研究 42、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 43、注浆技术在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初探 44、浅谈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45、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研究 4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中钢结构技术的探讨 47、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48、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探究 49、论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50、浅析建筑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 51、土木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中BIM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52、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53、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分析 54、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55、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56、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5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5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59、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0、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控制策略 6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62、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3、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64、浅谈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6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6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 67、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8、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70、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 71、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7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的探究 7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施工分析 74、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75、对土木工程现场管理的问题探究和应对措施 76、高层建筑施工土木工程问题初探贺建彪 7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78、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7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 80、土木工程建筑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分析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二: 81、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8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相关分析 83、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4、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析 8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8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探讨 8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88、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9、浅析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90、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91、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92、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探究 93、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阐释 9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9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探讨 96、试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97、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98、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问题分析 99、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10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01、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02、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103、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探究 10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建筑与土木工程抗震分析浅谈 10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109、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1、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1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3、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14、基于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115、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11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1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118、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119、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120、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2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123、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 124、无人机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5、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126、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127、土木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128、对土木工程监理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29、解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 131、浅谈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3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133、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探讨- 134、基于项目实践的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讨-- 13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6、标准化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137、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 138、解析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39、试析土木工程项目中的钢结构施工技术 14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解析 14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 143、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44、土木工程发展状况与趋势 145、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研究-- 146、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14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8、浅谈土木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49、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50、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51、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15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3、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54、浅议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的研究进展 155、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6、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57、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探究 158、《铁道车辆毕业论文题目》 159、燃料电池铁道车辆的开发 160、铁道车辆液压减振器油液热平衡研究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三: 161、空气弹簧附加气室对车体振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162、基于非线性因素的铁道车辆运动稳定性研究进展 163、铁道车辆节能技术研究及展望 164、铁道车辆吸能式防爬器垂向屈曲研究 165、混合动力列车的应用前景展望 166、常规铁道车辆的节能技术 167、用阻燃性镁合金实现铁道车辆轻量化 168、东日本铁路公司ATACS的最新动向 169、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170、最新研发的转向架技术 171、使用压力传感器的转向架构架损伤的检测 172、基于测力轮对的铁道车辆运行安全性验证 173、铁道车辆整车铆接质量分析诊断系统的研究 174、车轮扁疤对铁道车辆齿轮箱动态特性影响 175、铁道车辆用轴承及其技术动向 176、基于SIMPACK的铁道车辆曲线通过能力研究 177、铁道车辆空气弹簧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方 178、铁道车辆系统垂向非线性动力学的定量分析 179、基于HyperMesh与ANSYS的镐窝回填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180、铁道车辆车体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与可视化研究 181、铁道车辆主电路和牵引系统最新研究趋势 182、电阻点焊质量稳定性研究 183、转向架技术的研究开发 184、铁道车辆车轮的锻造及热处理技术 185、铁道车辆用牵引电动机的最新技术动向 186、铁道车辆上压电橡胶的应用 187、在设计阶段提高车辆乘坐舒适度的振动分析模型的构建 188、转向架中心距对机后一位单编组运行车辆轴重转移的影响 189、火车车轴加工工序图CAD系统开发与应用 190、基于数理统计的铁道车辆车轮轮缘厚度旋修值研究 191、试论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应用 192、车辆通过曲线时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方法研究 193、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铁道车辆轴箱弹簧参数化设计 194、三菱公司的铁道车辆用空气压缩机技术与产品 195、基于传感器的铁道车辆转向架维修技术 196、铁道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及优化分析 197、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运用 198、欧标铁道车辆车轴用钢EAN的研制与开发 199、基于模态连续追踪的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研究 200、吊挂方式对铁道车辆设备模态和传递特性的影响 201、铁道车辆用转K型承载鞍鞍面加工 202、蛇行运动对铁道车辆平稳性的影响探究 203、铁道车辆规范驱动三维布管技术研究 204、奥氏体形变对铁道车辆用高耐候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05、混合动力铁道车辆的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 206、欧洲货车转向架低噪声技术研究 207、空气弹簧在击穿状态下的车辆运行仿真建模 208、铁道车辆车轴轴箱用油封的技术动向 209、提高铁道车辆内饰件的质量及生产率——摩擦搅拌点焊面向内饰件的应用 210、铁道车辆的维修保养与修理焊接技术 211、运用全方位声源探测系统评价车内噪声特性 212、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213、镁合金材料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探究 214、铁道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动态曲线模拟方法 215、铁道车辆用SFH-C型电子防滑器主机研制 216、铁路特色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探析 217、铁道车辆用高强高耐候钢焊接连续冷却转变规律 218、日本铁道振动的控制和振动特性的利用 219、利用对中式气动作动器改善铁道车辆的横向乘坐舒适度 220、铁道车辆的拖车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 221、对某型车橡胶金属件生命周期的研究 222、UIC和我国铁道车辆卫生设备标准对比研究 223、铁道车辆承载摩擦副摩擦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224、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5、铁道车辆的焊接技术现状与前景 226、铁道车辆地板布起泡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探讨 227、基于UM的磁流变阻尼器模糊控制 228、旅客舒适度与车辆设计问题探讨 229、铁道车辆单元制动缸用耐低温橡胶皮碗的研制 230、铁道车辆用钩缓装置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

铁道工程学论文题目

你是不是在为写铁道工程学论文而烦恼呢,下面我为你分享一下铁道工程学论文题目吧,仅供参考!

1、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关节式分相过电压技术重点探析

2、铁道工程建设项目部管理费用的精细化管理之道

3、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应用

4、铁道车辆焊接结构疲劳强度网格灵敏度与可视化研究

5、浅谈铁道信号联锁设备的故障分析

6、铁道信号施工及配合施工关键环节卡控

7、浅析铁道信号微机监测应用问题及故障处理

8、铁道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分析

9、铁道工程中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铁道车辆节能技术的研发

11、浅淡铁道信号设备防雷措施应用的重要性

12、关于铁道结算中心发展对策若干思考

13、一种基于MRPC的电气化铁道电能质量补偿装置

14、电气化铁道牵引网故障测距研究综述

15、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常见事故与解决对策研究

16、浅谈铁道信号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铁道信号技术现状与发展展望

18、铁道车辆轴承润滑脂的润滑寿命与维修技术

19、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的研究与开发

20、工学结合的铁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21、一种无辅助变压器的电气化铁道磁势平衡型混合补偿系统

22、铁道工务线路养护维修问题与管理措施

23、铁道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停电报警器的开发与应用

24、铁道车辆扭转载荷和扭转刚度设计及试验鉴定标准的分析研究

25、铁道车辆转向架摇动台悬挂系统横向刚度研究

26、铁道车辆电气设备的预防性维修

27、浅谈铁道电气化接触网硬点产生的原因与优化策略

28、电气化铁道区段信号设备电磁兼容性分析

29、浅析铁道信号要点施工管理技术

30、浅析铁道电气化接触网硬点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31、微电网研究现状及在铁道电气化中的应用

32、高速铁道工程测量精度和测量模式

33、电气化铁道供电牵引电力变压器研究

34、铁道行业低应变检测规程修改意见探讨

35、铁道客车照明系统新型LED灯管的设计

36、铁道工程施工类中职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37、电气化铁道节能技术探讨

38、铁道车辆实训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39、基于实践教学为重心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涵建设

40、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防雷研究与改造研究

41、铁道电气化接触网弹性吊索安装张力测试探讨

42、铁道信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对策

43、联锁设备故障在铁道信号检测维修中的重要性

44、铁道信号电源接地及混电的处理

45、一种采用LC耦合的电气化铁道功率调节系统

46、基于ZigBee技术的铁道智能防溜终端设计与研发

47、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构想

48、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49、探究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50、电气化铁道专业配电线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51、基于岗位需求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52、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对通信电缆线路的影响

53、基于以岗导学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探讨

54、铁道货车JC型双作用弹性旁承疲劳性能的研究

55、一种新的铁道车辆滚振试验台曲线通过试验方法

56、铁道车辆减振器漏油故障与内部特性分析

57、模糊综合评判在铁道技术监督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58、铁道牵引网中AT供电方式的应用解析

59、提高铁道运输类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研究

60、铁道车辆辅助安装座随机振动疲劳评估

61、铁道信号电源接地和混电的分析及处理

62、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在铁路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63、谈谈如何加强铁道结算中心的稽核监督

64、铁道结算中心的资金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65、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铁道路基探测中的应用

66、铁道车辆转向架重型转盘设计

67、基于ADAMS的铁道车辆脱轨后动态行为研究

68、铁道车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研究综述

69、铁道客车乘客模型仿真与舒适度分析

70、地下铁道外部电源供电方式的分析比较

71、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分析

72、铁道信号仿真模拟演练培训系统

73、铁道工程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4、计算机网站技术在铁道网络的应用探讨

75、高速铁道车辆用齿轮装置的'技术动向

76、探讨地下铁道工程防水技术

77、论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与安全管理

78、试析铁道交通改扩建工程档案管理

79、铁道空调客车电气安全的防范对策

80、铁道信号联锁设备的故障诊断研究

81、受横风作用的铁道车辆动态性能分析模型及其验证

82、铁道车辆低速通过曲线时的钢轨打磨与爬轨关系的研究

83、高速铁道车辆用牵引电动机的最新技术动向

84、高职铁道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流程图设计

85、铁道车辆转向架构架可拓变型设计方法研究

86、铁道动车运行平稳性分析

87、信息化教学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中的应用

88、浅谈铁道工务线路的维修与养护

89、浅谈铁道信号系统安全发展

90、材料对铁道车辆车轮踏面接触疲劳的影响

91、铁道车辆侧墙板块的焊接技术

92、交流电气化铁道的负序电流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整改措施

93、铁道车辆布线检测技术研究

94、铁道车辆制动机自然制动故障及解决思路研究

95、一种铁道接触网故障行波提取及定位方法

96、一种新型电气化铁道电能质量综合补偿

97、校企合作构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98、探究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

99、电气化铁道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综述

100、中职铁道信号专业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浅探

101、电气化铁道线路改道中的接触网施工

102、铁道电气化接触网硬点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103、铁道线路大中修质量成本管理

104、改进基层铁道信号计量工作探讨

关于工程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在写作建筑工程技术的论文中,适当引用参考文献,有助于我们提高论文的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永德.工业建筑艺术的新课题--工厂环境景观设计[J].建筑学报.1992(01) [2]李保强.了望与徘徊--2008年报业印刷业观察与思考[J].今日印刷.2009(02) [3]王文锋.珠三角地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郝幸田.现代工业建筑的 文化 取向[J].企业文明.2008(09) [5]陈圣疆.现代工业建筑新形象--以福州日报印务中心金山厂区方案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07(11) [6]张艳芳.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进步与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 [7]周文水.报业集团走过十五年--“2011中国报业(集团)座谈会”综述[J].中国报业.2011(13) [8]滕斌.报业印务中心建筑设计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4 [9]陈谷川.报业集团转型“全媒体”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0(10) [10]川崎清,白林.空间与风景--我的建筑设计作品系谱[J].世界建筑.1995(04) [11]石文.CSG电转炉项目产量与环保匹配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2]魏美蓉.城市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环境的整合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徐卫国.正在融入世界建筑潮流的中国建筑[J].建筑学报.2007(01) [14]郭明卓.寻找科技和人文的结合点--羊城晚报印务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04(06) [15]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05) [16]潘忠诚,洗京晖,史小予.博览开放式工业建筑的探索--记广州日报印务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02(05) [17]李大为.建筑师与业主应建立良性互动关系[J].建筑学报.2002(05) [18]吴晨,田银生.新工业建筑的先声——广州日报印务中心[J].世界建筑.2002(01) [19]支晓兵.高新技术工业建筑设计新特点[J].工业建筑.2006(S1) [20]周铁军,张洁,袁渊.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2)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二) [1]于会谦.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方式探讨.四川建材,20115(02) [2]吴奕卯.工程项目劳务分包队伍管理和履约情况评价研究[D].河北:华北电力大学,2010. [3]王靖瑜,邓富民.建筑工程项目干系人管理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2014(17):36-36. [4]沈玮.建筑工程中项目风险类型及管理策略探讨[J].建设科技,2013(20):85-86. [5]杨斌.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3):178-178. [6]丁舒媚,刘长玲.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6,(2):354-354,355. [7]胡忠敖.基于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华夏地理,2014,(8):92-93. [8]雷凯.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 措施 [J].住宅与房地产,2016,09:144. [9]王京双.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6:207~208. [10]邹娜.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108.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霞.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与策略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6,01:71-74 [2]魏鹤琳,姜丹.新产品开发项目评价 方法 研究[J].价值工程,2002,04:26-29. [3]王广军.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关系的发展变化[J].重型汽车,2014,01:44-45. [4]胡树华,杨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与发展之路[J].北京汽车,2004,05:1-4. [5]何琳.我国汽车企业外部技术整合发展路径及能力演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6]胡林辉.基于知识整合的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蔡树堂.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与性质的再解析[D].兰州学刊2007,03:50-53 [8]朱承亮.自主创新、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产业技术迸步[D].西北大学,2013. [9]于焱.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0]党育.中国汽车产业引进FDI效应分析[D].西南 财经 大学,2013. [11]黄卫剑.新产品开发的网络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 [12]邹伟民.顺达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D].复旦大学,2008. [13]王昌林,杨吉.面向新产品开发的采购管理——以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新产品开发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2:246-248. [14]赵玉忠.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影响要素分析与评价[D].天津大学,2009. [15]王景祜.ISO/TS16949——汽车行业最新的国际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J].上海汽车,2004,08:39-40. 猜你喜欢: 1.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2.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典型范文 3. 建筑材料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4.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所以,同学们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必须慎重。下面是我分享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 王玉杰.浅谈施工项目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56-58

[2] 李林.绩效管理在 HR 管理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J].商情,2012(4):55

[3] 朱晨海.战略性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研究--从人力资源计分卡到胜任力模型[D].上海:同济大学,2005

[4] 李溪.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才测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7

[5] 彭剑锋.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3

[6] 曹志强.基于 KPI 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4

[7] 魏群.供电企业 KPI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8] 战冰峰.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绩效测评体系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9] 徐中林.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10] 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09(1):89-91

[11] 刘芳.基于胜任力视角的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评价解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12] 宫鹤.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过程的问题研究[J].华章,2012(36):1

[13] 崔爱珍.腾飞的中建八局天津公司[J].天津建设科技,2010(2):23-24

[14] 赵岳.我国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评价与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15] 李晶晶,张玉清.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J].企业导报,2009(11):82-83

[16] 李作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第 2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89-97

[17] 吴晓琴.基于执行力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及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1]拓勇飞,孔令伟.湛江地区结构性软土的赋存规律及其工程特性[J].岩土力学,2004,25(12):1879-1884.

[2]张先伟,孔令伟.湛江强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相关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7,19(4):447-454.

[3]孔令伟,吕海波,汪稔等.湛江海域结构性海洋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微观机制[J].水利学报,2002,33(9):82-88

[4]孔令伟,吕海波.某防波堤下卧层软土的工程特性状态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4):454-458.

[5]孙吉主,王勇.湛江海域结构性软土的边界面损伤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1):99-103.

[6]姚珩珩,夏远野,刘胜娥.海口地区第四系湛江组灰色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J].港工技术,2001,(6):54-55.

[7]张丽.浅谈第四系湛江组粘土层工程特点[J].采矿技术,2017,10(1):24-25.

[8]陈书荣.湛江灰色粘土的工程特性[J].西部探矿工程,2006,(6):30-31.

[9]雷严问.浅谈湛江市老粘性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与环境地质因素的关系[J].广东水利水电,2007,4:03-04.

[10]胥稳,侯玉宾,朱瑞田.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数值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7,10:104-106. (爱写作网 aixieZUO.CoM)

[11]魏静,王建华,李永林.西安地区单桩桩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2003,25(3):63-66.

[12]徐燕,佴磊.单桩不同加载条件下有限元模拟及侧摩阻力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3):55-58.

[13]蔡志.钉形搅拌桩单桩承载力的数值模拟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8:147-149.

[14]赵健利,冯旭.基于薄层单元法的单桩挤土效应数值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2017,19(2):208-213.

[15]吕全乐,鹿群,郭少龙.静压单桩施工对道路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7,38(1):182-187.

[16]张瑞坤,石名磊,倪富健,王晋.黏性土中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及单桩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2:4190-4198.

[17]周健,郭建军,张昭,贾敏才.砂土中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7,31(6):1763-1768.

[18]王幼青,张克绪.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工作性能模拟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34(5):667-670.

[19]吴增伟.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三维模型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0(2):351-355.

[20]邢克勇,江松,姚升康,赵春晓,张华文.PHC管桩单桩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7,32(1):33-3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