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薄层鉴别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薄层鉴别的毕业论文

目的:对降糖颗粒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对降糖颗粒中葛根、桑叶、枸杞子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制剂中的总多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样品总多糖平均含量为48.66μg/ml,加样回收率为100.74%,RS D=2.8% ( n=6 )。结论:方法灵敏,结果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Goal: To falls the sugar pellet to carry on the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mulates its quality specification method. To fell in the sugar pellet the Kudzu root, the mulberry leaf, the fruit of the Chinese wolfberry to carry on th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 distinction; Uses the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to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is preparation total polysaccharide; Finally: The thin layer spot is clear, the reproduction quality is good, the negative does not have the disturbance; The sample total polysaccharide average content for 48.66μg/ml, adds the type returns-ratio is 100.74%, RS D=2.8% (n=6).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keen, the result is accurate, may take this preparation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 降糖颗粒 Falls the sugar pellet 薄层鉴别 Thin layer distinction 总多糖 Total polysaccharide 紫外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大药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越鞠丸”名方 》

摘要:本文浅谈“越鞠丸”名方创制,方名来由,方歌,组成,功用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越鞠丸 六郁病

元代朱震亨提出:“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六郁之说,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而创制越鞠丸这一名方。“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全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五味药各等分为末成水丸,现临床学按原方量比例酌定作汤剂煎服。主治气郁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故方之功用以行气解郁为主,使气机流畅,则痰、火、湿、血、食诸郁自解,痛闷呕恶诸症可除。郁病多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证时气郁常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郁病的各种证型所共有,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口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见上述证候者,用越鞠丸无不见效。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加木香、枳壳、白蔻、厚朴;治疗慢性胃炎加苏梗、枳实、木香、炒莱菔子、砂仁、半夏、蒲公英;治疗消化性溃疡加白及、白术、海螵蛸、元胡、三七粉;治疗传染性肝炎加重栀子的用量,再加郁金、生大黄、绵茵陈、板蓝根、虎杖;胆石症再加金钱草、鸡内金、生大黄;治疗肋间神经痛加元胡、丹参、川楝子、乳香、没药;治疗精神抑郁症加石菖蒲、郁金、八月札、丹参、龙骨、牡蛎;治疗痛经加当归、元胡、郁金、细辛、益母草、红花、山楂。诸凡杂病有六郁见证者,投本方随症加味治之,常常会收到较好疗效。

越鞠丸出自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一书,此方为何取名越鞠丸?令人费解,笔者查阅文献,心中方为之一亮。

考方中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藭,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丹溪翁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丹溪翁创制的另一方剂越桃散,即栀子一味,亦是取自《名医别录》。

戴思恭承丹溪之学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郁症多缘于思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用越鞠丸总解诸郁。方中用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主要药物,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均为辅助药物,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药。丹溪翁认为,凡郁在中焦,以苍术、川芎升提其气以升散之,并随症加入诸药。又认为,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由此可见,川芎、栀子在本方中有很重要作用,这亦是丹溪翁用“越鞠”命名本方的用意所在。气不郁则痰不生,用越鞠丸以开胃肠三焦之郁,从而使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消失,继而命名气、湿、痰、火、食、血“六郁”得到宣发,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全身的病理状态。

近贤冉雪峰指出:“查此方集香燥之品为剂,而能宣发脾气,又佐栀子以调之,在时方中颇有法度。……香能行气,燥可胜湿,湿郁夹秽,颇有可取。”当然,本方所治诸郁均为实证,若是虚证郁滞,宜选他方治之。正如《蒲辅周医疗 经验 ·方药杂谈》所说:“郁之为病,人多忽视,多以郁为虚,唯丹溪首创五郁六郁之治,越鞠丸最好。”

越鞠丸自创制以来,于今六百余年,众多医家名贤多有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笔者浅谈于此,以起抛砖引玉之用,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许济群. 方剂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1985: 137

[2]张伯臾.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发行. 1985:121

[3]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1997.6: 274

《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

[摘要]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 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3 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4 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方法 ,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 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 单胺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摘要】近年来,关于单胺氧化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其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单胺氧化酶;研究进展

1MAO理化性质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的分类名为单胺:氧氧化还原酶,是含Fe2+、Cu2+和磷脂的结合酶,主要作用-CH2NH2基团催化各种单胺类脱胺生成相应的醛,然后进一步氧化成酸;或使醛转化为醇再进一步代谢。MAO是一种上具多个结合部位的单一分子酶,故对底物的特异性不高,可使多种胺类氧化脱氨。MAO广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尤以肝、肾、胃和小肠含量最多,主要位于线粒体膜外表面,并与膜紧密结合,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为辅酶;另一类存在于结缔组织,不含FAD,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

脑组织中的MAO随年龄增加、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其活性增强。MAO能分解儿茶酚胺类激素,可间接反映心脏交感神经结功能。现已证实,不同来源的MA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很大,小者约100,000,大者可达1,000,000以上,是由于同一亚基的聚合程度不同所致。

2MAO实验室检测方法

最早检测MAO是用荧光测定法[1]和醛偶氮萘酚法[2],目前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2.1醛苯腙比色法该方法通过MAO氧化苄胺,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的醛苯腙在碱性条件下产生棕红色,于470nm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

2.2MCDP比色法该法是通过MAO氧化苄胺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与MCDP作用生成有色的甲烯蓝,于660nm处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此法需要加入终止液后测定,不宜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而且MCDP见光易分解。

2.3连速监测法该方法是通过MAO催化苄胺生成氨,氨在α-酮戊二酸、NADPH和GLDH的存在下生成谷氨酸,同时NADPH还原成NADP+,引起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通过监测其下降的速率即可得出样本中MAO的活性。此方法快捷、操作简单、适合自动化分析,可减少人为误差,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适合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应用。

3MAO测定的临床应用

3.1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高低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升高的阳性率在80%以上,最高值可达对照值的3.5倍(n=30)。酶活性与腹腔镜所见肝表面的结节变化,以及与活组织镜检所见的纤维化程度相平行。纤维变仅限于汇管区或小叶中心者,其MAO活性大致正常;纤维变侵入肝实质内时,MAO升高率为30%;汇管和汇管区之间有架桥性纤维化时,则有83%升高;如在假小叶周围有广泛纤维化形成时,则几乎全部均升高,且升高幅度最大。国内报道阳性率均在85%(天津公安医院:17例,88%,高玑山等:32例,85.7%;薛德义等:71例,87.05%;黄泽伦:20例,85%;刘览等:30例,86.7%),其升高幅度及阳性率均超过急性或慢性肝炎。同工酶分离证实,慢性肝病SMAO-III有增高趋势;肝硬化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23.9+3.0)%,其阳性率为72.2%(13/18);肝硬化失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34.6+4.0)%,其阳性率为92.3%,故检测MAO同工酶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陈道宏等)。

虽然肝硬化时,结缔组织纤维释放MAO增多,但在纤维化甚为明显的血吸虫肝病,患者SMAO并不一定升高,故纤维化并非MAO活性升高的唯一原因。现已知大动脉和肺组织内MAO的浓度比血清高100-150倍,血中MAO可能部分来自血管内皮细胞。肝硬化时,病人体内的水分增加,末梢扩张和高动力型循环等有可能促使血管壁内MAO释放人血。由于胃肠组织也含有丰富的MAO,因此门-体静脉短路时,肠内MAO可经短路进入体循环。

3.2各型肝炎:各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MAO活性多数不升高,但在暴发型重症肝炎时,因肝细胞坏死,线粒体释放大量的MAO,可致MAO活性升高,阳性率可达73.3%,其升高幅度与病情轻重程度成正相关;急性肝炎经久不愈,病程超过3个月者,MAO活性亦可升高;活动型慢性肝炎有半数左右病例MAO活性升高。肝炎与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差别显著,而各型肝炎之间的MAO活性无显著差异。

3.3糖尿病可因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因肝郁而继发肝纤维化,以至人MAO活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因纤维组织分解与合成旺盛,肢端肥大症可因纤维过度合成等原因,从而引起MAO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有些无纤维增生的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MAO活性不升高。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畸胎瘤、胆汁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慢性胆汁郁积型肝炎等患者的SMAO活性不变。

测定血小板MAO活性发现,正常对照组女性大于男性。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而急性精神分裂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MAO活性升高。双向情感性障碍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男性低于女性;躁狂型患者显著低于抑郁型患者患者,单相抑郁症患者显著公共开支对照组。但美国学者最近研究认为,血小板MAO活性与精神病学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关系。酒精中毒者男性血小板MAO与女性有明显差异。

此外,测定肿瘤组织匀浆MAO和二胺氧化酶的活性,有助于区别前肠和中肠的类癌瘤肿瘤,前肠类癌肿组织中MAO活性[(1850+342)mol/mg.min,n=16]明显高于中肠类癌肿瘤[(407+43)mol/mg.min]。

参考文献

[1]王坤,等.实用诊断酶学[M].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259-267.

[2]叶应妩,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9-231.

有关电大药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2. 电大护理学毕业论文

3.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4.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6.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

7. 电大护理大专毕业论文

8.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Objective: To Jiangta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articl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standard method. Granules of Jiangtang Puerarin, mulberry leaf, a medlar TLC; the use of UV spectrophotometr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otal polysaccharides; Results: The TLC spots were clear and reproducible, negative non-interference; sample average of the total polysaccharide content of 48.66μg/ml, recovery was 100.74%, RS D = 2.8% (n = 6).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ensitive, 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Key Words】 Jiangtang particles; TLC; total polysaccharides; UV

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是域外引进的畜牧良种、畜牧技术等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且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当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原生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品种的过程。具体的畜牧良种方面,从自古的“六畜”、“奇畜”到今天的畜牧业发展都曾受到域外因素的影响。畜牧动物如此,畜牧植物也有引进及本土化的历程,以苜蓿为代表的牧草就在引入中国后发生了较大的功能性改造。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史也是在借鉴外族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此外,畜禽饲养技术、畜牧兽医技术的不断成熟也掺杂着域外的因素,而域外引进的畜牧良种在提高了畜牧业地位的同时也促进了畜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研究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以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为研究对象,对历史时期域外引进的主要畜牧动物、植物及畜牧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本土化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及最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论证分析。论文整体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论述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对本土化理论的把握,对“域外”、“引种”、驯化与驯养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主要是对畜牧良种的引进和本土化梳理,具体从劳役牲畜及畜牧植物-苜蓿两个方面分析其引进历程及本土化。第四章主要分析域外畜牧技术的引进、畜牧良种的引进对畜牧制度的发展发挥的作用。第五章论证域外畜牧科技引进及本土的形式与影响因素。第六章在分析域外畜牧科技引进与本土化过程中总结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一一进行了阐述,也由此为着力点,从更宽泛的角度和更深入的挖掘文章的写作意义,以求切实能对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有所研究创新。最后为结语部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做一些历史角度的思考,以期能对现实有所启发,也是完善了篇章的逻辑结构,是为本文的收尾。[1] 夏学禹.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 古今农业. 2010(03)[2] 余达忠. 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J]. 农业考古. 2010(04)[3] 汪慧玲,张文婷. 汉唐西北农牧分界线变迁原因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6)[4] 齐秀华. 游牧经济的生产力构成及其基本内涵[J]. 理论研究. 2009(06)[5] 罗志田.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J]. 中华文化论坛. 2009(S2)[6] 程芳. 浅论汉武帝“富国强兵”战略与抗击匈奴的胜利[J]. 黑龙江史志. 2009(19)[7] 王静. 魏晋南北朝的移民与饮食文化交流[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8] 樊志民. 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J]. 生命世界. 2008(07)[9] 吴伊娜. 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些认识[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04)[10] 额尔敦扎布. 游牧经济的合理内核——人与自然的和谐[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7(01)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研究山药论文

野山药对于现在的大家来说,应该不是陌生的吧!那对于野山药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1.镇咳作用:小鼠口服总皂甙、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筛 l号(乙醇回流浓缩液加乙醚即有析出物沉下,析出物的水溶液浓缩后通过分子筛,先后得分子筛 l号和2号)或腹腔注射煎剂,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薯蓣皂甙元无效。镇咳有效部分主要在极性最强的部分,此外甾体皂甙在较大剂量时也有效。

2.祛痰作用:小鼠口服总皂甙、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筛或腹腔注射煎剂均有显著的祛痰作用(酚红法),水溶性皂甙效果不显著。主要有效成分是甾体皂甙类。

3.平喘作用:豚鼠口服分子筛 l号有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分子筛2号及薯蓣皂甙元均无效。煎剂对组织胺或乙酰胆碱喷雾引起的支气管痉挛都有预防作用。平喘有效成分在极性最强的部分及甾体皂甙,但均需较大剂量方有效。

1.治疗慢性气管炎

2.治疗急性化脓性骨关节炎

3.治疗甲状腺瘤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野山药的医学价值早就被草本医生和药物制造商所发掘。在18和19 世纪,这种草本被用来治疗经痛月经和与生育有关的疾病。后来在野山药中发现的物质为制药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野山药(不要混淆为马铃薯)的块茎,即肉质的、像根的部分,含有薯蓣皂苷配基,一种能转化为女性激素黄体酮的类固醇物质。薯蓣皂苷配基在激素的分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两种是本世纪最主要的两种植物性药物。野山药后来一直被用来治疗经痛、怀孕引起的晨吐和反胃、发炎、痉挛和其他健康问题

野山药能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风止痛。用于腰腿疼痛、风湿痛、风湿关节痛、筋骨麻木、大骨节病、跌打损伤、闪腰、咳嗽喘息、气管炎、支气管炎。药理研究表明其有镇咳、平喘等作用。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穿龙薯蓣 根茎类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10-15cm,直径0.3-1.5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不规则纵沟,具点状根痕及偏于一侧的突起茎痕,偶有膜状浅棕色外皮和细根。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黄白色,散有淡棕色维管束小点。气微,味苦涩。

(2)柴黄姜 与穿龙薯蓣相似,唯根茎较粗,表面较光滑,无脱落性脱皮。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1)穿龙薯蓣木栓细胞多列,常脱落。皮层较薄,细胞壁微木化,有粘液细胞,长51-58μm,直径37-47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散生外韧型维管束。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柴黄姜与穿龙薯蓣相似,但栓细胞扁平整齐,不脱落。

粉末特征:

穿龙薯蓣 淡黄色。

①淀粉粒椭圆形、类三角形、葫芦形、贝壳形,均较扁,两端或一端较尖,边缘有凹凸,直径3-17μm,长至33μm,脐点长缝状。

②草酸钙针晶束长48-112μm。

③木化薄壁细胞淡黄色,长椭圆形或类长方形,一端稍狭窄或偏斜,直径26-77μm,长约至343μm,壁厚2-5μm,微木化,纹孔较小;断面观圆多角形。

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56μm,具缘纹孔极细密;有网纹导管。另有木栓细胞。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2g,加水30ml,水浴上加热10min,滤过。取水提取液2ml,置于具塞试管,振摇1min,产生大量峰窝状泡沫,放置10min,泡沫没有明显消失。(检查皂甙)

(2)取上述水提取液2ml,加入2%红细胞混悬液5-10滴,放置数分钟,血液逐渐被溶解致使提取液呈红色透明液。(检查皂甙)

(3)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热浸提,滤过。滤液蒸去乙醇,放冷,残渣溶于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应显紫红色。(检查皂甙)

(4)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2mol/L盐酸约10ml,加热水解4h,滤过。残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干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干后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试液;另取薯蓣皂甙元用氯仿制成每1ml含1mg作对照。各取10μl点于同一硅胶-10%CMC板上,用氯仿-丙酮(93:7)展开,喷雾3%磷钼酸醇试液,加热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班点。

植物栽培

生物特性

对温度适应的幅度较广,8-35℃均能生长,但以15-25℃最适宜。耐旱,幼苗后期至成龄植株需要光照。以选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壤土和粘壤土亦可栽种。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搭架以供植物缠绕,第3、4年植株生长迅速,需分次追肥,增施磷钾肥。

栽培技术

第一节 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法是色谱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是将细粉状的吸附剂或载体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板或铝箔上,形成一均匀薄层,经点样、展开与显色后,与适宜的对照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所得的色谱斑点做比较,用于进行定性鉴别或含量测定的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分离能力强,斑点集中;②灵敏度高,数微克甚至数十纳克的物质也能检出;③展开时间短,一般只需十至数十分钟,一次可以同时展开多个试样;④试样预处理简单,对被分离物质性质没有限制;⑤上样量比较大 ,可点成条状;⑥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等。虽然薄层色谱法从仪器自动化程度、分辨率、重现性方面不如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法,但由于薄层色谱法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用途广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极有用的分离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学各研究领域中,也适用于工厂、药房等基层实验室。按分离效能,薄层色谱法可分为经典薄层色谱法和高效薄层色谱法;按分离机制,薄层色谱法可分为吸附、分配、分子排阻色谱法和胶束薄层法。薄层色谱法一般用于定性分析,也能用于定量分析和样品的制备。一、分离原理在吸附薄层色谱法中,固定相主要是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其色谱过程是将混合组分的试样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将薄板竖直放入一个盛有少量展开剂的封闭容器中。展开剂接触到吸附剂涂层,流动相借助毛细作用不断向上移动,使得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吸附平衡被破坏,即吸附的组分不断地被流动相解吸下来,解吸下来的组分立即溶解于流动相中并随之向上移动,当遇到新的固定相表面时,又与流动相展开吸附竞争并再次建立瞬间平衡。由于吸附剂对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展开剂对各组分的溶解、解吸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各组分在两相吸附-解吸过程中行进速度不同,而最终被分离开来。吸附色谱对影响吸附能的构型差别很敏感,因此很适合用于异构体的分离。

复方胶囊薄层定性的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制药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 教学 方法 探索 》

摘要:从课程的准确定位、多元化教学、补充新的中药制药工艺技术以及全面评价等四个方面论述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的授课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现代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22-0069-02

我过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中药现代化,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综合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和手段,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产品。这既是提高中药竞争力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仅需要科研院所的努力,更需要中药企业的积极参与。针对中药制药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竞争力,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对于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中药制药工艺涉及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其中本文所讨论的中药制药工艺主要是指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涉及中药的前处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工艺、浓缩工艺和干燥工艺,这也是决定现代中药质量的关键环节[1,2]。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对象是中药,涉及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程等多门专业课的综合理论知识。中药制药工艺学与化学制药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相通之处在于对现代制药技术的采用,但中药制药工艺又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新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要围绕中医药理论进行,若离开这个基础,就成为植物药或天然药物。因此,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中,要在中医药理论这个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提取纯化工艺。

一、准确定位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专业性课程,针对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的学生开设。所以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工程中,要以专业性、技术性为导向,突出这门课的应用性。这门课以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学课程为基础,突出其综合性以及在日后中药生产中的桥梁作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落脚点是工艺技术,不能过于强调其基础原理。

二、多元化教学

虽然中药制药工艺学目前的发展总体上较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有所差距,但仍有不少发展良好的中药制药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实现了中药生产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化学制药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在保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生产。这就需要高校为企业输送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这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特别是中药制药工艺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要立足课本,但也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资源提高教学成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国际上植物药生产的工艺的相关资料,对于提高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目前,限于课堂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从教材上直观地感受工艺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选用一些直观、说明生产流程的视频讲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材的精油章节,可以利用flash演示加热、汽化、冷凝过程,同时播放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的视频,这比教材的示意图更加直观和富有吸引力。等视频网站有动态表现生产工艺的flash和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地表现工厂车间的生产流程和原理,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实践教学。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药制药工艺学这门课之前,会有专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在车间里最直接地认知中药生产工艺,同时,车间操作人员的现场操作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参数设置的理解。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基本训练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切不可将见习或实习简单化、形式化,在开始实习前,老师要和车间的带教老师沟通好,在保证学生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对生产流程有深入的了解,最好有一定的亲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利用学校的中试车间,让学生分组分批完成实验任务,让每个小组(3~4学生)都独立地完成提取、纯化、浓缩、干燥以及压片或灌装胶囊的中药制药流程。该课程配套的实验分为两部分:一次是集中实验,统一学习操作技能;一次是进入到中药或生药方向的课题组中,跟随研究生做实验,要求每位学生从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环节中,挑1~2种练习。这部分实验需要和各课题组的负责人沟通好,虽然实行起来有难度,但效果较好。

三、充分吸收最新的工艺技术

目前所采用的教材对新技术、新工艺有所更新,但仍不充分。但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研究院所的共同努力下,一些中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比较积极,引进了一批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补充已经被企业采用或行将被企业采用的新的技术或手段。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膜分离(浓缩)技术。比如一些中药企业采用无机陶瓷膜工艺代替传统的醇沉工艺,减少生产环节,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乙醇使用量,对中药有效成份基本无截留,除杂彻底;无机膜性质稳定,再生方便等特点。与纤维滤膜组合使用,即可以延长滤膜的使用寿命,又可以提高药品品质。但关于无机陶瓷膜的介绍以及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在目前的教材中较少,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补充到讲课材料中,使学生接触到代表中药制药工艺发展方向的新技术。采用有机超滤膜精制中药多糖类成分,较传统的水提醇沉工艺具有得糖率高、工序简省的优点,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生产工艺。以香菇多糖的制备为例,可以从超滤原理、多糖分子截留、多糖的组成等几个方面介绍有机膜超滤工艺在中药多糖制备工艺中的应用。同时利用flash动画模拟超滤过程,多糖的电镜测定等手段直观的对比膜过滤与传统工艺的不同,让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一门突出技术工艺的专业课,不能当作理论课来讲授,在考察学生时也应兼顾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考察环节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环节,考察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中药制药工艺的理解。笔者在学习结束后设置了中药制药工艺学综合实验:银杏总黄酮的提取及滴丸制备,涉及微波、超声以及传统煎煮等不同的提取工艺,采用UV和HPLC定量法,考察不同工艺对总黄酮的提取效率的影响。比较大孔吸附树脂柱、膜分离以及醇沉工艺对总黄酮部位质量的影响。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工艺设计的能力。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坚持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的技术,特别是源于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对于提升中药的生产水平至关重要,毕竟,目前中药制药领域新技术的独立创新成果较少。在设置中药制药工艺学实验课时要兼顾中药学、中药制剂等传统学科和生物学、材料学、波普学等现代技术。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依赖,也是生产现代中药的重要保障。所以,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要立足课堂,联系实践,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艺设计能力的工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平.中药制药工艺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5.

[2]潘林梅.加强对中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工程综合技能的培养[J]. 教育 教学论坛,2013,(38):95-96.

[3]李淑清,李淑霞.《制药工艺技术》课程特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129-130.

《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 》

摘 要:如今,人们对于中药制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中药制药面临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先进科学技术与专业设备出现在中药制药市场中。然而,我国目前中药制药领域中,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中药制药生产的效率,还能够有效保障药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对于中药制药行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具体介绍了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总结 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应用;分析

目前,高新技术受到了中药制药领域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药过程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就我国目前高新技术水平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可总体来说尚不成熟,在实际的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药品质量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严重影响了中药制药的生产效率,这无疑会对中药制药领域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本文以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加少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提出一些自身的观点,仅供参考。

1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1.1 泡制全浸润工艺与装备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中药的认识只存于表面,并不了解中药具体的制药过程。但是,在实际的中药的生产过程中,制药工艺非常繁琐,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大多数中药在制药过程中发生一些问题,使得药品的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中药浸润工序是整个中药制药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制药人员必须要对浸润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充分保证药品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将先进的高新技术与设备应用到中药的泡制全浸润工艺中,以此来简化复杂的制药工艺,从而有效的降低制药生产工作的难度。此外,制药人员要对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分别处理,更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适合的制药工艺,并制定合理的浸润时间。

1.2 动态提取技术

结合目前我国中药制药生产过程现状而言,其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在进行重要药物的提取过程中,制药人员依旧延续了传统陈旧的提取方法,施工设备也非常滞后,这就导致药物的提出率不高,并不能发挥很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制药领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药的使用率,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呢?那就必须将动态提出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的生产中,并对滞后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药物的提出率,还大大提高了药物的使用率,使得我国中药制药领域真正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仿生技术

仿生技术是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模拟人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运转的原理,将药物研究与分子药物研究相结合,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技术。中药材粉末在一定的pH酸性水溶液提取,然后再用一定PH碱性水溶液提取,选择pH的最佳值和其他一些辅助条件和工艺参数。它主要是以生物学的相关理念为基础,从而对药物特性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人体环境模拟的办法,来对中药药物生产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而且在药物提纯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采用仿生技术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使得药物在提取的过程中,药材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4 生物酶技术

与上述仿生技术使用一样,生物酶技术是借鉴了生物工程技术的酶工程技术来实现对中药的提取。生物酶是一种具有特殊催化性质的高效催化剂,大多数酶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蛋白质,利用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多数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靠生物酶的作用才能实现将其溶解出来,同时还可以借助酶的运输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细胞内部发挥药效。另一方面中药材在经过提取后其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如大分子的多糖、蛋白质、胶质类等,这些物质通过生物酶的催化都会将其降解而挥发出去。但是在使用生物酶技术时要注意,由于中药材包含的领域十分的广阔,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物质,生物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物质。

2 中药制剂应用高新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要活性成分或药物配比的关系

一种中药的发现,其中活性成分和要用部位的确定和使用,使之进一步成为确定的药物很重要,但是研究清楚每一味中草药植物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的种类、用药部位之间的量效关系在医学研究领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和最终各项理论的确定为人类利用中药开拓了广泛的药物资源。目前,我国中医中药药性和药味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态度的分析进行的,缺乏相关药物之间量效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中药理论和处方方剂的基础上,要从理论研究与实验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展和研究。

2.2 中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问题

目前我国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农药超标、化学成分过多等质量问题,这些药品一旦投入市场中,将会极大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现代中药制药领域中引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施工设备。但是,中药产品内在质量问题仍是中药制药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制药领域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中药制药行业要高度重视中药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问题,对于农药超标和化学成分较高的中药药材进行分析调查,充分保障药物的使用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病痛情况,为我国中药制药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2.3 应用现代检测技术控制

为了提高中药制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大力发展想指纹图谱技术和其他的相关控制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未来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高新技术,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并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高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中药制药领域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中药制药的生产效率,还充分保障了药物的质量,减少了繁琐的制药工序,打破以往传统的中药制药生产方法,采取更多先进的制药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及时对制药设备进行优化和更新,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药物内在质量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根据不同类型的药物,采用适合的高新技术,确保药物能够起到绝佳的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制药领域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廷明,来庆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浅析[J].硅谷,2011,8(05):22.

[2] 徐少萍,何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4(02):45.

[3] 王成东,杨华登,季晓. 先进萃取技术及装备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J]. 机电信息. 2008(11)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推荐:

1. 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2.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范文

3.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范文

4. 中药学本科论文

5. 生物工程论文范文

6. 有机化学教育论文

你是什么方向的

浅析药品说明书用途及存在问题 内容摘要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而药品说明书是有关药品正确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件。药品说明书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依据药品说明书的信息进行药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药品说明书的撰写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药品说明书;地位及用途;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而药品说明书是有关药品正确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件,是用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对指导科学、合理用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了解药品特性,以便正确使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药品说明书必须标明药品的成份、性状、适应症、药理、药效、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用法、用量等基本信息。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新药不断出现,经典药物学和各种药学出版物均不能及时提供新药的相关信息,药品说明书便成为医生处方和患者有效用药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科学信息源。虽然国家对药品说明书的规范标准有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药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本文就药品说明书的作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一、药品说明书的地位及作用药品说明书是药品生产企业印制并提供的记载药品相关技术信息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文字资料。药品说明书应包含有关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基本技术信息,用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药品说明书有以下特点。我国药品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药品的药理毒理作用、功能主治、适应症、药代动力学.以利治疗时选用药物;二是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处理),以保证有效、安全的使用药品;三是药品的主要活性成份、组成、含量等以利于监督药品质量;四是特殊人群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患者用药;五是说明书中还应注明生产企业、批准文号、规格、有效期、储存条件及说明书印刷修订的年月。1.1药品说明书具有较强的法律地位《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印有或者帖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份、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同时还明确规定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以假药论处,药品广告和宣传一律以批准的药品说明书为准。药品说明书一经批准,药品生产企业不得擅自更改说明书的内容。《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范》对药品说明书印制的格式与内容均有强制性的、统一的规定。由此可见药品说明书与药物及其包装一起组成一个不可或缺整体,他们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1.2药品说明书对医疗行为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机构因违反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执业医师法》中明确提出执业医师应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合格药品,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负责,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到处罚。《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否则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处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言外之意,临床不遵照药品说明书所规定内容使用药物出现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或药品质量问题就不能算作不良反应,理应作为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药物的临床应用不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方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3药品说明书在临床医疗行为中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1.3.1明确适应症,限定使用人群。药品明确规定了某种药物所对应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范围,并对用药人群进行了明确界定。1.3.2明确用法和用量,确保安全、有效用药范围。明确给药途径,保障用药有效性药品的不同给药途径,是基于药品有效而言的,同种药品不同给药途径其吸收不可能完全一致,其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不同。确定用量,保证用药安全药品说明书所规定的用药剂量一般是介于18-60岁的正常人群,低于此剂量可能达不到治疗作用,高于此剂量不但不能提高药物效应,反而因受者敏感性不同产生不良反应。1.3.3突出禁忌证,列出不良反应,注重用药风险。药物不良反应种类较多,既包括可知的也包括不可预知性的。以药品说明书无疑起到预先告知,防患于未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4提示注意事项,关注药物相互作用,提高治疗水平随着现代药物治疗水平提高,利用药物协同作用综合用于临床现象日见平常,单从医务人员水平无力囊括药物相互作用的鉴别能力,药品说明书提供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对于药学技术人员的审核处方和护理人员配药起到相当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二、药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006年3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强调了对我国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规范化管理,对药品说明书的格式、内容和书写提出了要求,并增添了新的项目,如核准日期、修改日期、警示语等。但有些修改后的药品说明书仍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项目内容不准确、不详细。2.1药品名称违规药品的通用名称必须用中文显著标示,如同时有商品名称,则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用字的比例不得小于1:2,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之间应有一定空隙,不得连用。而有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名称明显违规,如药品的通用名称隐隐约约,商品名称字体过大,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连用等等。药品说明书中药品名称项目没有统一标准,药品名称缺项现象严重。有的说明书中只有正式名,有的只有商品名、正式名,无英文名。由于复方制剂没有统一格式,许多复方制剂不标明成分和标示含量,容易造成临床用药重复及产生配伍禁忌,同时给判断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带来很大难度。2.2用药方法与剂量的表述易引起误导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对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但很多说明书对用法用量的表述却容易造成服用错误或误导使用。如某药厂生产的“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的说明书上,其“用法用量”一栏标注:“口服,成人:1次0.25g,1日3次。小儿:按体重1日20-40mg/kg,分3次给予。”按这样的说明,一个体重为30kg的孩子,他1天就该服用0.6-1.2g药物,而成人每天的服用量仅为0.75g。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胶囊也是如此。其说明书上标注:“成人1次0.5g(2粒),每6-8小时1次,小儿1日剂量按体重40-80mg/kg,每8小时1次。”如此算来,一个体重30kg的孩子,1天最多可服用2.4g药物,而成人1天只能服1.5-2.0g。2.3药品说明书中使用注意事项过于简单少提或变相不提药物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等避重就轻或简略带过。许多药厂为使其产品易销,常在说明书夸大宣传药效,而将不良反应、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简之又简。尤其是中成药的注意事项常常被省略,如有些厂家的复方益肝灵、妇科用药归芍调经丸、安神颗粒等都无注意事项或不良反应说明。药物的作用具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由于新药临床使用前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其不良反应谱的认识非常局限,必须通过药物上市后进行监察,完成对一个新药的全而评价2。有些药物上市后,陆续发现了许多不良反应,部分专业书刊予以提出,但在说明书上仍未补充完善。另外,说明书中也应对药物的辅料、附加剂等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进行说明。除此之外,药品说明书还可对不良反应的处理、药物超剂量的症状、急救措施或解毒等做出说明。2.4不同产家用药注意事项各执一词药品说明书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但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剂型的说明书上的表述却不一致。如阿奇霉素剂型有注射用粉剂、片剂和颗粒剂,注射用粉剂(浙江普洛康裕制药)在儿童用药注明儿童或 16岁以下患者使用本品安全性尚不清楚;片剂(德州德药制药)在用药注意事项中注明儿童或l6岁以下患者使用本品安全性尚不清楚;而颗粒剂(南京先声东元制药)在儿童用药注明治疗<6个月小儿中耳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及П<2岁小儿咽炎或扁桃体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尚未确定。那么阿奇霉素儿童用药是否安全?或者注射用粉针和片剂的辅料对儿童是否有影响? 另一方面,不同厂家的药品贮藏温度不同。药品的贮藏温度直接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同一种药品的不同厂家说明书的药品贮藏温度却不一致,如酚妥拉明注射液,诺华制药生产要求的贮藏温度是 2-8℃,有的生产厂家要求的贮藏条件是置于避光,干燥阴凉处,为什么同一品药品的贮藏温度会相差这么大呢?2.5非处方药说明书写得不够通俗易懂非处方药说明书主要是给普通患者自我药疗时看的,普通患者不是专业人员,而说明书是沟通患者和药品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很多药品说明书中,都有禁用、忌用、慎用等项目。“禁用”意味着绝对禁止使用;“忌用”表示最好不用。但权衡利弊后,还是可以使用,不过须密切观察用药过程;“慎用”指应小心谨慎使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这些概念对于医生、药师来说,当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要弄清楚差别就有一定的难度。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处方药说明书中强调:“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而普通患者并不清楚什么是过敏,过敏反应都有哪些症状,发生的后果如何等。一些药品说明书还有“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的字样。药品贮存对温度、湿度、光线等有严格的要求,一旦超出规定.对药品内在品质影响很大,药品在外观、气味、含量等方面会发生改变。如VC片遇光或高温会氧化变色;干酵母片、胰酶制剂受潮后或贮藏不当可产生恶臭或霉味,胶囊剂则出现色斑、粘连、发霉等。患者对这些比较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仅仅以一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禁止服用”盖之,让患者着实难以判定。此外。药品的贮藏方式有密闭、密封、遮光、凉处、阴凉处、暗处、冷处保存等多种,普通的密闭、密封、遮光,指可以把药品放置于常温(0℃-30℃)下;凉处、阴凉处则要求温度不超过20℃;冷处则要求温度在2℃-lO℃之间。因为“说明书”对此没有明示,绝大部分患者并不了解,所以买回药品后,常常随意放置,比如把本该放置在冰箱冷藏的药品放在常温下。从而导致药品变质,降低疗效或失效。如何设计出让普通患者通俗易懂的非处方药品说明书是生产厂家着重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2.6药品标签内容与说明书脱节由于标签相对较小,有些内容不能详尽标明,于是有些厂家在标签的作用、用途项下标明:“详见说明书”的字样,但说明书却散装在药品包装之外,如果药房工作人员疏忽,患者拿不到说明书,就无法正常服药。药品说明书中文字的大小,不同厂家、不同品种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种的药物也有较大差异,如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字体很小,不便于阅读;另外,药品说明书中有的图案颜色标识不合规范,如甲乙类、OTC、外用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等这些标识在说明书上并未完全按相关法规要求进行设计。综上所述,目前在药品说明书上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担忧。三、对我国药品说明书的意见和建议药品包装和药品说明书是提供药品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药品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用药参考的重要依据。因此,药品包装和药品说明书对保证药品质量和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相当多的药品生产厂家的药品包装和药品说明书都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建议。3.1各方共同行动,齐心协力,确保用药安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说明书的完善与否与药品生产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第二章第十二条及第十三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主动跟踪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况,需要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修改的,应当及时提出申请。药品说明书获准修改后,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将修改的内容立即通知相关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及其他部门,并按要求及时使用修改后的说明书和标签。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监管部门是药品说明书的审批部门,是规范药品说明书的一道屏障,建议建立药品说明书数据库,使药品的说明书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审批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说明书时内容才具有一致性,另外根据临床使用的情况及时更新数据库说明书的内容。另外药品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针对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更改药品说明书。药品使用部门:药品使用部门是接触药品说明书最频繁的部门,对于药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应向药品生产企业及药品监管部门反映。另外因为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临床用药的参考仍应以药品说明书为准。药品说明书应当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所以规范药品说明书是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监管部门、药品使用单位共同的责任,各个环节都应认真履行职责,使药品说明书真正起到指导用药的作用。3.2进一步规范药品说明书相关内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3.2.1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应与公开出版的工具书保持一致权威性的工具书是临床医生施治的参考资料之一,也是诊治疾病的法律依据。通常情况下,权威性的工具书中阐述的观点都已是定论,而且由于工具书出版的周期较长,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所以,若药品说明书的内容领先于工具书,能被人们接受,反之则不然。如雄性激素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但现今生产的雄性激素说明书却没有提到这一用途,着实令人费解。类似情况致使经常有患者因在说明书中找不到与自己相对应的病症,而误认为此药不对症,是医生用错了药而拒绝使用该药物,易引起纠纷。应当尽可能详细全面地列出已有明确治疗作用的各种适应症,并与权威工具书保持一致。国家应建立权威机构定期修改药品说明书的相关内容。为了真正体现药品说明书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药品说明书,国家应建立权威性机构制定每一种药品的说明书内容,而且根据用药经验的积累、认识的不断提高,定期修改药品说明书的相关内容,真正起到指导临床科学、安全用药的作用。3.2.2同一通用名的药品应统一说明书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国内制药企业发展飞速,常常是同一种药品在国内拥有数十家生产企业,而这些生产企业对该药品说明书的内容互不统一,这不仅降低了药品说明书的科学性、准确性、有益性,而且也为临床工作者正确、合理使用药品增添难度。因此,我们认为,通用名相同的药品的说明书其核心内容应该一致,不同的生产企业因为生产工艺的差异而需要特别说明的个性问题,不能混同于核心内容部分,可以另行述说。3.2.3药品包装上的“贮藏”项应放在显眼的位置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它对贮藏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严格按照要求贮藏,就很难保证药品的质量,也难以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比如生物制品一般要求2—8oC贮藏,大部分注射剂、栓剂、气雾剂、软膏剂、眼膏剂、滴眼剂要求2O℃以下贮藏,抗生素制剂要求.. 2O℃以下贮藏等等。但目前大多数生产厂家的药品包装上的“贮藏”项都很不显眼,很容易被忽视。笔者认为应把“贮藏”项放在药品通用名的下面,并把字体增大、加粗,以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注意。3.2.4“贮藏”项的文字说明应更具体、更准确不少药品包装和药品说明书中“贮藏”项的文字说明很模糊,如“冷处”、“阴凉处”、“凉暗处”、“干燥处”、“室温”、“常温”等。为了让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准确理解这些说明,笔者认为应更具体、更准确地加以补充,如“冷处(2-10qC)”、“阴凉处(20℃以下)”、“常温(O 30℃)”等。3.2.5“用法用量”项应详细且通俗易懂不少药品说明书中只注明了成人的用量,儿童用量只注上“小儿酌减”或“儿童用量请咨询医师”等字样,这样的说明显然不具体,不易准确掌握。还有的药品说明书虽然注明了儿童用量,但大多是根据体重来计算的,如“小儿每日每公斤体重3-0mg(3 4万单位),分3-4次服用”等,这样的用量说明医生计算起来都十分费力,更何况缺乏医学知识的普通患者呢?因此,药品说明书上关于用法用量的描述,既要准确,又要通俗易懂,尤其是非处方药。笔者认为,应既保留根据体重计算用量的方法,又增加根据年龄段直接给出用量的方法,如0-6个月婴儿每次几包,每日几次;6-12个月婴儿每次几包,每日几次,这种表示方法既直观、易懂,又容易准确掌握。3.2.6“不良反应”项应更详细、全面有些药品说明书没有将药品的不良反应详细、全面地列出,只避重就轻地轻描淡写,致使患者使用某种药品出现了不良反应时不知所措,造成不需停药的停药,或应停药而未停的现象,轻者影响药物疗效,重者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因此,“不良反应”项应尽可能详细、全面,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总之,科学、规范地制定药品说明书,是提供科学的药学信息、合理地使用药品的重要内容,确保公众安全用药、减少药用资源的浪费的保证,建议药监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从而使药品说明书更好地服务于医务工作,也为广大患者正确使用,安全使用,放心使用药物起到一种基本的指导和保障作用。本文仅论述了药品说明书存在若干问题,药品说明书还存在其它方面问题有待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陈新谦.新编药物学 [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2-562[2]林琪望.常用几种抗生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海峡药学.2006.18(2):182.[3]陈吉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522例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55.[4]贾公孚,谢惠民主编.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9.[5]吴盾盾.浅谈中西药配伍禁忌[J].海峡药学.2006,18(1):176.[6]吴红卫,等.关注药品说明书书更改,保障用药安全[J].中国药房,2006,17(12):948,949.[7]欧军林.李行.药品说明书说明了什么[J].中国处方药,2 004,4(25): 38[8]马越,李景云,金少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有关人用抗生素类药品说明书的新规定[J].中国药事.

玉石鉴别毕业论文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10.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格式封面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结构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题目1.题名规范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3.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摘要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玉石的鉴别方法:

(1)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3)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

(4)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

玉石的品质鉴别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乡。

(3)匀

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

(4)形

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越好。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

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3档。其中,白玉无论其色泽好坏,透明度如何,价值都是最低的。

如何增强珠宝鉴定证书对实物的确认性摘要:珠宝鉴定证书是珠宝首饰在销售过程中提供质量保证的关键。但是目前国内外不少检验机构所出具的珠宝鉴定证书对相应实物缺乏确认性。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和选择珠宝玉石的个性确认特征,并取一两处在证书上标注。其选择原则可以考虑三个方面,标注方法可采用放大照片或素描图。此项工作不仅具有商业意义和质量监督意叉,同时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关键词:珠宝;证书;实物;确认性珠宝玉石鉴定证书(包括检验报告)是对珠宝玉石及其饰品进行科学鉴定和质量检验的凭证。在珠宝销售中提供必要的质量检验证书,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法律法规,杜绝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珠宝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使鉴定证书真正起到上述重要作用,除了对实物鉴定检测所标注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之外,证书与实物相符合的确认性是至关重要的。鉴定证书是相应珠宝实物的“身份证”,只有对实物具备了确认功能,才能起到证实珠宝玉石“身份”的作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珠宝业复苏和发展的初期,一些单位出具的宝石鉴定证书上没有实物的照片,仅仅标注了被鉴定物品的尺寸和质量。这样的证书对所鉴定的实物是不具备确认性的,因而排除不了实物被人替换的可能性。随着珠宝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健全和完善,今天的珠宝玉石质量检验机构所出具的鉴定证书,都已经附上了饰品的彩色图片。只要所用的照片图像清晰、色彩准确,能将珠宝具有个性特征的天然花纹形态、结构、构造特征清晰地显示出来,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自然个性特征一目了然地确认证书是否与实物相符合。一目前不少珠宝玉石鉴定证书缺乏对实物的确认性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外不少珠宝鉴定证书对相应实物缺乏确认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类证书上所附照片,显示不了相应实物的个性特征,这种情况尤其存在于钻石首饰的鉴定证书上。钻石由于体积小,磨工形态较为规整,特别是1克拉以下的戒面几乎都是圆钻式样。钻石折射反射强,净度达到宝石级的.一般照片上难以看出具有确认意义的个性特征,净度差异也分不清,甚至与同形态的合成立方氧化锆等仿冒品难以分辨。外行人往往只要照片上实物的款式相同就认可了。但金属架一般是用模具制作的,同一模具款式相同,因此它对于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与实物对照是不具确认性的。其它各类珠宝玉石戒面,体积往往也不大,当净度好、颜色均匀时,再加上表面反光,照片上也难以显示出个性确认特征。对于上述这类鉴定证书,如果相应珠宝玉石被用颜色、质感和形状、大小相似的仿冒品更换了,在照片上是难以看出来的。尽管这些证书都标注有饰品的总质量,其上所镶珠宝玉石与替换品如果密度不同,会使总质量发生改变,但造假者完全可以通过从饰品托架背面增补金属来调整总质量,以达到仿冒的目的。手镯和大的雕件,所用照片上物体尺寸一般比实物要小,如果石料颜色单一,又不具有个性特征的花纹,其照片往往也具备不了对实物的确认性。虽然照片能显示饰品工艺形态和工艺纹理特征,但使用电脑模拟雕刻技术,造假者完全可以用其它材料制作出同形的赝品。例如净度较好的水晶与玻璃制品、羊脂玉和玉髓、琥珀和松香等等,在一般照片上是难以区别开的。因此。属于上述情况的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不具备对实物的确认性,也就失去了仿伪能力。二寻找和选择珠宝玉石的个性确认特征笔者以前在珠宝玉石鉴定和出具证书工作中,就注意并设法解决了证书与实物间的确认问题。例如笔者曾出具了一份钻石为0.5克拉的钻戒鉴定报告,因物主有急是去外地,连照片都来不及照。鉴定之后,我只好在鉴定报告上画了钻石素描图,并在旁边画了戒面显微包体素描图。其中一个包裹体形态很特殊,像一只猫,然后请物主在镜下校对图形是否准确,并在报告上作了校对签字。两年以后,钻石的主人想将此物出售给他人,但是买主不放心,同货主一起来找我,要求确认鉴定报告与实物是否相符。我将戒指放在镜下对准包裹体位置调整好焦距,找到了那只“猫”,请买主自己核对。他一眼就确认出来,说:“太高明了!这天然石头里长的东西,再有本事的人也伪造不出来!”当然,这个形态像猫的包裹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要在其它钻石中找到具有个性特征的包裹体也不难,其它珠宝玉石的情况也是如此。宝石内部的个性确认特征,最好是找晶体内部的包裹体,如固态包体、液态包体、气态包体或二相、三相包体等等。每个包体往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它们问的组合方式(相互间的位置、距离等)常常也具有独到的个性特征。特别是那些具有鉴定意义的包体,既可作为确认特征,又是鉴定检测的重要凭证,具有双重意义。如果包体不显著,还可以选择宝石的一些特殊结构构造作为确认特征,如生长纹、色带、孔隙、裂纹,甚至表面或边缘的破损形态。只要这种形态特征人为不能复制,天然的有不易重现,都可以考虑作为个性确认特征。对玉石而言,明显的色彩形态、结构形态和大的裂绺,在一般清晰的照片上,都能显示出确认特征。但对那些色彩、结构、质地均一而无纹饰的玉石,只好寻找一些内部独特形态的显微特征在作为依据。如在显微镜下能找到一些色丝色点、棉点棉团、微细结构形态、细小裂绺等等。甚至外表加工所留下的砂眼、坑洞,只要其形态独特。不易出现相同的,人工也难以复制,也可以考虑作为个性确认特征。以上珠宝玉石的个性确认特征,在鉴定证书上,每件只需选择一至二处,其选择原则有三点:一是要特征独特而鲜明,人工难以模仿伪造,二是在珠宝饰品位置上要便于观察,如刻面宝石最好是选在从冠部就能看到的地方,未镶嵌戒面,透明度差的最好不要选在底面;三是个性确认特征最好是用十倍放大镜就能看清楚,以方便核对。但对于那些净度较高的珠宝玉石如钻石等,只好在显微镜下寻找那些细微的个性确认特征。三、确认特征在证书上的标注方法为了便于证书与实物间的确认,对于钻石和其它高档宝石,如果戒面较小,拍摄照片时最好将戒面加以放大。如果在一张垒貌照片上显示不出确认性,则需要加上一至两张具有个性确认特征的显微照片,将其组合成一个规整的方块,既便干标注照片间相互关系,又可以保持证书构图上的美感。照片贴好后要用细线条标注显微照片上个性确认特征在全貌照片上的位置和放大倍率。拍摄照片,要注意选择光源和调整照明方式,同时要控制好图像所需尺寸大小。如果不能拍摄显微照片,也可以参照国家标准GB/T16554-2002钻石分级证书净度素描图标注法,描绘个性确认特征。但描绘不能用符号描绘,要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准确的图形,图形绘在贴显微照片的地方,用细线条引注在全貌照片上相应位置。个性确认特征是珠宝玉石中的天然密码,在珠宝鉴定证书上配合实物全貌照片进行标注,增强了证书与实物相符的确认性和仿伪功能,同时对鉴定检验机构和鉴定人的技术责任也起到确认作用。这对于那些利用证书缺乏确认性的弱点,把实物调换,将责任嫁祸于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不良动机,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因此,增强珠宝鉴定证书对实物的确认性,不仅有商业意义和质量监督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在珠宝玉石评估工作中出具评估报告和其它有关珠宝玉石事务的凭证中也可以参照使用。

"黄金有价玉有价"——翡翠质量等级鉴定与市场价格指数研究。

毕业论文被别人借鉴

参考了他人的论文,不会被认定抄袭,只要相似的内容不超过论文的20%就行。

最好要有先于对方发表的证明。 然后要求对方道歉,并撤回,说明是抄袭的自己的,这个事情是错的。毕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对方意识到错误,表达是抄袭的自己,只要是他态度端正就好。

抄袭无罪,利益化有罪方法/步骤1首先,要明白被剽窃的论文被用作什么用途。因为,简单的抄袭论文而没有任何其他意义和价值,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就像你发表一篇论文,我拿来教授给别人没有任何问题。2第二,要明白论文不是专利。专利被人偷用肯定是要负法律责任,而论文真的不是。如果你是学生,可以向学院求助,辅导员、导师、院长你都可以找。如果没有学校庇护,而剽窃你论文的文章发表了,你就联系发表那篇文章的平台,责令它撤掉违法内容。3第三,如果你的论文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建议申请专利保护或向研究机构之类的申请合作与帮助。

要收集充足的证据,来说明对方是抄袭自己的论文,来证明自己的论文原创性。注意,最好要有先于对方发表的证明。 然后要求对方道歉,并撤回,说明是抄袭的自己的,这个事情是错的。毕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对方意识到错误,表达是抄袭的自己,证明自己清白就好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