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杀虫剂作用机理研究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杀虫剂作用机理研究方法论文

杀虫剂的毒性是指一种药剂对靶标生物与非靶标生物或不同害虫之间的毒性差异。具有明显的选择毒性的药剂称为选择性杀虫剂。杀虫剂的施用方法有很多种,有喷雾、喷粉、撤施、拌种、泼浇、浸种、熏蒸等等。

胃毒作用指杀虫剂喷洒在农作物上,或拌在种子或饵料中,当害虫取食时,杀虫剂随食物一起进入害虫消化道被吸收以后通过血淋巴扩散到神经、肌肉等各种组织中,产生毒杀作用的方式。内吸作用是指一种杀虫剂能被植物的根、茎、叶等组织吸收,杀死取食汁液害虫的作用方式。

熏蒸作用是指有的药剂容易挥发形成气体,通过昆虫气门进入呼吸系统,再扩散到昆虫体内各个作用部位,导致害虫中毒死亡的作用方式。

扩展资料:

杀虫剂利用纳米硅基氧化物所具有的大吸附量和缓释作用,从而使得该杀虫剂的药力能够从纳米硅基氧化物中长期持久地释放出来。克服了现有技术杀虫剂的残效期很短,对光不稳定,容易分解失效。

杀虫剂杀虫阻止害虫传出神经元的传输功能或者是在突出间隙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那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元的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就一直兴奋,然后抽筋到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杀虫剂

不同的杀虫剂是不同的原理。其中一种比较好理解的原理是:阻止传出神经元的传输功能或者是在突出间隙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那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元的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就一直兴奋,然后抽筋到死。

杀虫剂为神经毒剂,它通过对昆虫体内的神经系统产生中毒作用,首先是诱发昆虫兴奋,然后神经传导阻塞,昆虫进而痉挛、麻痹、死亡。由于昆虫中毒征象分为两个阶段,即兴奋期和抑制期,所以常用击倒率和致死率两个指标表示各品种特性。除虫菊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方面:a、和DDT的作用机制相似地改变离子通道学说:在轴突膜上也存在一类拟除虫菊酯受体,它也是个空隙,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受体物理性结合后,改变了膜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具体地讲是使Na+通道延迟关闭,负后电位延长并加强,导致产生重复后放。b、和DDT相似地抑制了外Ca2+—ATP酶,导致了外Ca2+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阈值电位,使之更易引起重复后放。c、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可能刺激r—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昆虫运动神经元和肌纤维形成的突触有两类:一类是兴奋性,递质为谷氨酸盐;另一类是抑制性突触,递质为GABA。GABA的释放引起K+外流,Cl-内流,造成膜超极化,使之更难产生动作电位。GABA是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肌肉连接点,估计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起的如击倒、麻醉等症状可能和刺激GABA的释放有关。即,拟除虫菊酯抑制了Ca2+—Mg2+—ATP酶的活性,造成细胞内Ca2+浓度上升,启动前膜释放神经递质GABA,同样影响了Na+、K+的通透性,干扰了兴奋传导,但具体毒理机制尚不清楚。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昆虫死亡:A、重复后放导致一类神经毒素的产生;B、神经系统的全面破坏,传导阻断;C、其它组织病变,如失水及组织坏死等。Narahashi(1980)根据昆虫的中毒症状及对神经的作用,将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分为两类:I型:包括胺烯菊酯、丙烯菊酯、苄呋菊酯、苯醚菊酯及二氯苯醚菊酯。这一类杀虫剂对各种类型的神经原产生广泛的重复放电现象。中毒昆虫出现高度兴奋,不协调运动。DDT虽然不是一个除虫菊酯,但是其作用与I型相似,产生重复放电的原因是Na+及K+通道延缓关闭。周缘神经系统对这类除虫菊最敏感,最容易产生重复放电。温度影响重复放电,低温下(低于26℃)重复放电的活性增加。II型,包括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灭菊酯及其它含有氰基(—CN)的除虫菊酯。这一类除虫菊酯的作用完全不同于I型,它们不产生重复放电,而是使轴突及运动神经原更易去极化。中毒症状也不同于I型,不表现高度兴奋及不协调运动,昆虫接触药剂后很快产生痉挛,立即进入麻痹状态,最后中毒死亡。这一类除虫菊酯对突触产生作用,而这些突触介质已证实是谷氨酸及r—氨基丁酸(GABA)。

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动物体内的胆碱酯酶结合,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了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神经传导中断,产生中毒现象。有机磷杀虫剂具有效力高、成本低、品种多和作用方式多种多样的特点,缺点是毒性高。目前有机磷杀虫剂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制由触杀到内吸的高效、低毒品种。

抗杀虫剂的机理研究论文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你有哪些了解呢?

在农村住过的朋友都知道,农村的蚊虫多,经常会用的杀虫剂灭虫子。那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你有哪些了解呢?

第一点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剂。它对昆虫的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首先,它引起昆虫兴奋,然后是神经传导阻滞,然后是昆虫痉挛、瘫痪和死亡。由于昆虫中毒的迹象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兴阶段和抑制阶段,击倒率和死亡率通常用来代表每个品种的特征。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第二点呼吸毒性,农药接触害虫后,由于物理或化学作用,会抑制呼吸链的一个环节,导致害虫呼吸受阻和窒息。在杀虫剂中,呼吸抑制剂是有限的,鱼藤酮和吡啶是更成功的电子传导抑制剂。这类杀虫剂主要包括甲壳素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类似物和蜕皮激素类似物,如除虫脲、吡咯基醚、虫酰肼等。

第三点微生物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以宿主的靶组织为营养,大量繁殖和复制,如病毒、微孢子虫等;或释放毒素毒害宿主,如真菌、细菌等。在微生物杀虫剂中,苏云金芽孢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过对其毒性基因的基因工程研究,转基因杀虫工程菌和转基因抗虫作物已经商业化,如转Bt基因抗虫棉。

第四点杀虫剂用于控制农业和森林害虫和病媒害虫。包括杀螨剂和杀软体动物剂。杀虫剂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杀虫剂和有机杀虫剂。无机杀虫剂,如砷酸钙、砷酸铝、亚砷酸盐和氟化钠,由于其高残留毒性和低防治效果,很少使用。2有机杀虫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有机杀虫剂和合成有机杀虫剂。

根本就是无解的项目,实验室里搞搞就算了,放在大田里搞,变化因因素太多了,除非农药百分百降解矿化了,这可能吗?否则代谢不完全的中间体是否有志毒还说不定,还要做急性和遗传的毒理试验,总之,不好搞,说能搞,都是怱悠

综述了在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及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认为,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应重视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分离构建应由天然的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利用微生物复合系进行堆肥或把堆肥应用于被污染的环境是消除农药污染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 生物降解 农药降解 农药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第一 次“绿色革命”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作为主要技术之一的农药为粮食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为农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省时省力等优点,因而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农药的过分使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仅1985年,世界的农药产量为200多万t[1];在我国,仅1990年的农药产量就为22.66万t[2],其中甲胺磷一种农药的用量就达6万t[3]。化学农药主要是人工合成的生物外源性物质,很多农药本身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是有毒的,而且很多类型是不易生物降解的顽固性化合物。农药残留很难降解,人们在使用农药防止病虫草害的同时,也使粮食、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严重,同时给非靶生物带来伤害,每年造成的农药中毒事件及职业性中毒病例不断增加[3~6]。同时,农药厂排出的污水和施入农田的农药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不良后果,农药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是人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这些农药残留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及农产品中,难以利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消除污染。实际上,在自然界主要依靠微生物缓慢地进行降解,这是依靠自然力量、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理想途径。但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着农药生物降解的可否和效率。近年随着对农药残留污染问题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农药生物降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明。本文整理出了近年来对农药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建议有效的研究途径,旨在为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提供依据。 1 1.1 农业生产上主要使用的农药类型 当前农 业上使用的主要有机化合物农药如表1所示。其中,有些已经禁止使用,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还有一些正在逐步停止使用,如有机磷类中的甲胺磷等。 表1 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种类简表[7]类 型 农 药 品 种有机磷:敌百虫、甲胺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对硫磷、双硫磷、乐果等杀虫剂 有机氮:西维因、速灭威、巴沙、杀虫脒等 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等杀螨剂 螨净、杀螨特、三氯杀螨砜、螨卵酯、氯杀、敌螨丹等除草剂 2,4-D、敌稗、灭草灵、阿特拉津、草甘膦、毒草胺等杀菌剂 甲基硫化砷、福美双、灭菌丹、敌克松、克瘟散、稻瘟净、多菌灵、叶枯净等 生长调节剂 矮壮素、健壮素、增产灵、赤霉素、缩节胺等 人们发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代谢类型各异的、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和能利用各种人工合成有机农药为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各种谢途径把有机农药完全矿化或降解成无毒的其他成分,为人类去除农药污染和净化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1.2 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8,9],它们中有一些具有农药降解功能的种类。细菌由于其生化上的多种适应能力和容易诱发突变菌株,从而在农药降解中占有主要地位[8]。一在土壤、污水及高温堆肥体系中,对农药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类,这与农药类型、微生物降解农药的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有关,如在高温堆肥体系当中,由于高温阶段体系内部温度较高(大于50 ℃),存活的主要是耐高温细菌,而此阶段也是农药降解最快的时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和H2O等无毒无害或毒性较小的其他物质[10,11]。通过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分离得到了大量的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见表2)。不同的微生物类群降解农药的机理、途径和过程可能不同,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机理。 1.3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 目前,对于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菌上,因此对于细菌代谢农药的机理研究得比较清楚。 表2 常见农药的降解微生物[11,12] 农 药降 解 微 生 物 甲胺磷芽孢杆菌、曲霉、青霉、假单胞杆菌、瓶型酵母 阿特拉津(AT)烟曲霉、焦曲霉、葡枝根霉、串珠镰刀菌、粉红色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斜卧镰刀菌、微紫青霉、皱褶青霉、平滑青霉、白腐真菌、菌根真菌、假单胞菌、红球菌、诺卡氏菌 幼脲3号真菌 敌杀死产碱杆菌 2,4-D假单胞菌、无色杆菌、节杆菌、棒状杆菌、黄杆菌、生孢食纤维菌属、链霉菌属、曲霉菌、诺卡氏菌、 DDT无色杆菌、气杆菌、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埃希氏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链球菌、无色杆菌、黄单胞菌、欧文氏菌、巴斯德梭菌、根癌土壤杆菌、产气气杆菌、镰孢霉菌、诺卡氏菌、绿色木霉等 丙体六六六白腐真菌、梭状芽孢杆菌、埃希氏菌、大肠杆菌、生孢梭菌等 对硫磷大肠杆菌、芽孢杆菌 七 氯芽孢杆菌、镰孢霉菌、小单孢菌、诺卡氏菌、曲霉菌、根霉菌、链球菌 敌百虫曲霉菌、镰孢霉菌 敌敌畏假单胞菌 狄氏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 艾氏剂镰孢霉菌、青霉菌 乐 果假单胞菌 2,4,5-T无色杆菌、枝动杆菌 细菌降解农药的本质是酶促反应[13~15],即化合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细菌体内,然后在各种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最终将农药完全降解或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无毒或毒性较小的化合物的过程。如莠去津作为假单胞菌ADP菌株的唯一碳源,有3种酶参与了降解莠去津的前几步反应。第一种酶是A tzA,催化莠去津水解脱氯的反应,得到无毒的羟基莠去津,此酶是莠去津生物降解的关键酶;第二种酶是A tzB,催化羟基莠去津脱氯氨基反应,产生N-异丙基氰尿酰胺;第三种酶是A tzC,催化N-异丙基氰尿酰胺生成氰尿酸和异丙胺。最终莠去津被降解为CO2和NH3[16]。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系,有的是组成酶系,如门多萨假单胞菌DR-8对甲单脒农药的降解代谢,产生的酶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和细胞膜组分[5];有的是诱导酶系,如王永杰等 [17]得到的有机磷农药广谱活性降解菌所产生的降解酶等。由于降解酶往往比产生该类酶的微生物菌体更能忍受异常环境条件,酶的降解效率远高于微生物本身,特别是对低浓度的农药,人们想利用降解酶作为净化农药污染的有效手段。但是,降解酶在土壤中容易受非生物变性、土壤吸附等作用而失活,难以长时间保持降解活性,而且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8],这都限制了降解酶在实际中的应用。现在许多试验已经证明,编码合成这些酶系的基因多数在质粒上,如2,4-D的生物降解,即由质粒携带的基因所控制[18]。通过质粒上的基因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共同作用,在微生物体内把农药降解。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人工构建“工程菌”来更好地实现人类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愿望。 1.3.1 微生物在农药转化中的作用 (1)矿化作用 有许多化学农药是天然化合物的类似物,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它们的酶系。它们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而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生成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矿化作用是最理想的降解方式,因为农药被完全降解成无毒的无机物,如石利利等 [19]研究了假单胞菌DLL-1在水溶液介质中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性能及降解机理后指出,DLL-1菌可以将甲基对硫磷完全降解为NO2-和NO3-。 (2)共代谢作用 有些合成的化合物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若有另一种可供碳源和能源的辅助基质存在时,它们则可被部分降解,这个作用称为共代谢作用,这一作用最初是由Foster等[12]提出来的。如门多萨假单胞菌DR-8菌株降解甲单脒产物为2,4-二甲基苯胺和NH3,而DR-8菌株不能以甲单脒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生长,只能在添加其他有机营养基质作为碳源的条件下降解甲单脒,且降解产物未完全矿化,属于共代谢作用类型[5]。关于共代谢的机理,现在还存在争论。由于共代谢作用而推动的顽固性人工合成化合物的降解一般进行的较慢,而且降解程度很有限,参与共代谢作用的微生物不能从中获得碳源和能源,但是自然界中还是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共代谢功能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降解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共代谢作用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5,17,20]。 1.3.2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生化反应[10,12] 氧化反应 微生物体内的氧化反应包括:羟化反应(芳香族羟化、脂肪族羟化、N-羟化);环氧化;N-氧化;P-氧化;S-氧化;氧化性脱烷基、脱卤、脱胺。 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包括硝基还原、还原性脱卤、醌类还原等。 水解反应 一些酯、酰胺和硫酸酯类农药都有可以被微生物水解的酯键,如对硫磷、苯胺类除草剂等。 缩合和共轭形成 缩合包括将有毒分子或一部分与另一有机化合物相结合,从而使农药或其衍生物物失去活性。 应该指出,在微生物降解农药时,其体内并不只是进行单一的反应,多数情况下是多个反应协同作用来完成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如好氧条件下卤代芳烃的生物降解,其卤素取代基的去除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生:在降解初期通过还原、水解或氧化去除卤素;生产芳香结构产物后通过自发水解脱卤或β-消去卤化烃[6]。 1.4 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 1.4.1 微生物自身的影响 微生物的种类、代谢活性、适应性等都直接影响到对农药的降解与转化[21,22]。很多试验都已经证明,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或同一种类的不同菌株对同一有机底物或有毒金属的反应都不同[5,17,23,24]。另外,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被驯化的能力,通过一定的适应过程,新的化合物能诱导微生物产生相应的酶系来降解它,或通过基因突变等建立新的酶系来降解它[10]。微生物降解本身的功能特性和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1.4.2 农药结构的影响 农药化合物的分子量、空间结构、取代基的种类及数量等都影响到微生物对其降解的难易程度[25~28]。一般情况下,高分子化合物比低分子量化合物难降解,聚合物、复合物更能抗生物降解[10];空间结构简单的比结构复杂的容易降解[24]。陈亚丽等 [22]在试验中发现,凡是苯环上有-OH或-NH2的化合物都比较容易被假单胞菌WBC-3所降解,这与苯环的降解通常先羟化再开环的原理一致。Potter等 [29]在小规模堆肥条件下研究了多环芳烃的降解后指出,2-4环的芳烃比5-6环的芳烃容易降解。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通常可以降解天然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如木质素、纤维素物质等,从而促进地球的物质循环和平衡。但目前的环境污染物大多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中本身不存在的生物异源有机物质,其中一些是对人类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往往对微生物的降解表现出很强的抗性,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化合物进入自然界的时间比较短,单一的微生物还未进化出降解此类化合物的代谢机制。尽管某些危险性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可能会经自然形成的微生物群体的协同作用而缓慢降解,但这对微生物世界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的挑战。微生物通过改变自身的信息获得降解某一化合物的能力的过程是缓慢的,与目前大量使用的人工合成的生物异源物质相比,依靠微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长期以往将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6]。因此,研究一些可以使微生物群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降解生物异源物质能力的方法非常重要和迫切。 1.4.3 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营养、氧、底物浓度、表面活性剂等[10,30~33]。刘志培等 [34]研究了甲单脒降解菌的分离筛选;程国锋等 [23]研究了微生物降解蔬菜残留农药;钞亚鹏等 [15]研究了甲基营养菌WB-1甲胺磷降解酶的产生和部分纯化及性质。他们所研究的微生物或其产生的酶系都有一个适宜的降解农药的温度、pH及底物浓度,这与Thomas 等 [31]、Donna Chaw 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莫测辉等 [24]指出,堆肥中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活性与氧的浓度和水分含量密切相关,当堆肥中氧的含量小于18%、水分含量大于75%时,堆肥就从好氧条件转化为厌氧条件,进而影响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Hundt 等 [30]调查了biaryl化合物在土壤中和堆肥中被细菌Ralstonia和Pickettii的降解和矿化情况。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增强微生物对biaryl类化合物的利用率,如联苯、4-氯联苯。Kastner等 [35]认为,在堆肥与被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混合的情况下,堆肥中有机基质含量对于农药降解的作用要大于堆肥中生物的含量对于农药降解的作用;营养对于以共代谢作用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更加重要,因为微生物在以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农药时,并不产生能量,须其他的碳源和能源物质补充能量[12]。对于好氧微生物来说,在好氧条件下可以降解农药,而在厌氧条件下降解效果不好;而对于厌氧微生物来说,情况可能正相反。也有研究指出在好氧条件下,有的厌氧细菌也可以代谢一些化合物[6]。 1.5 农药微生物降解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1.5.1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0世纪后半叶是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不同的生物学技术不断涌现;同时在21世纪初,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的学科迅速兴起。这一切都为人工创造“超级农药降解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目的性的人工组装“工程菌”成为有魅力的发展目标。同时,因为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本质是酶促反应,所以,有人直接提取微生物合成的酶系来离体进行农药等有机化合物污染物的降解研究[15]。 1.5.2 多菌株复合系的构建及应用 以往研究农药的生物降解偏重于用单一微生物菌株的纯培养[17,23],现在已经证明,单一菌株的纯培养效果不如混合培养。因为单个微生物不具备生物降解所需的全部酶的遗传合成信息,而且它们在难降解化合物中驯化的时间不足以进化出完整的代谢途径,同时许多纯培养的研究发现,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会有毒性中间物质积累,因此彻底矿化通常需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营养菌群(如发酵-水解菌群、产硫菌群、产乙酸菌群及产甲烷菌群等)。一种微生物降解一部分,经过数种微生物的接力作用和协同作用,经过多步反应将有毒化合物完全矿化,微生物的群体作用更能抵抗生物降解中产生的有毒物质[6]。笔者等利用菌种间协同关系构建的复合系不仅高效率分解木质纤维素,而且菌种组成长期稳定,不易被杂菌污染[36,37],在此基础上赋予农药分解功能的复合系对多种农药具有强烈的分解能力,其作用机理有待作进一步的细致工作。关于混合培养中的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协同作用,至少可以将微生物群落分为7种:(1)提供特殊营养物;(2)去除生长抑制物质;(3)改善单个微生物的基本生长参数(条件);(4)对底物协调利用;(5)共代谢;(6)氢(电子)转移;(7)提供一种以上初级底物利用者[6]。另外,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应用证明,目前人类能够分离纯化的微生物种类及其有限,甚至自然界中99%的微生物目前无法纯培养[38],因而只有培育复合系才能包含这些重要而无法纯培养的微生物种类。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药残留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也有了一些应用的实例,但研究大多局限在实验室中,农药降解菌完全走出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中还有一段路要走。农药微生物降解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单一菌株的纯培养问题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菌株的纯培养上,在实验室内获得纯培养的菌株,然后研究它的特性、降解机理等。然而这一方法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自然状态下,是多种微生物共存,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共同作用把农药降解。农药残留往往存在于土壤、农副产品、废弃物等复杂环境中,即使在实验室内一株菌的降解活性再大,到了这种复杂条件下可能无法生存或起不到期望的作用。 2.2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和对农药的降解影响很大,如环境的温度、水分含量、pH、氧含量等,而自然环境中这些因素变化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如何克服环境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目标微生物的作用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3 微生物降解目标化合物对降解的影响 目标化合物的浓度是否能使微生物生长,另外,农药污染环境的化合物组分很不稳定,波动很大,这给以工程措施微生物降解农药化合物带来困难。 2.4 微生物与被降解物接触的难易程度 被农药污染的环境有土壤、空气、水体及蔬菜瓜果等,对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微生物很容易与污染物接触,从而发挥它们的降解功能。但是,对于被农药污染的食品来说,利用微生物降解残留的农药很难,因为微生物无法与存在于物体内部的残留农药接触,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而只能降解残留在物体表面的部分。这种限制需要人们尽快解决,从而扩大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应用范围。 2.5 微生物的适应性问题 所接种的微生物能否适应污染的环境,这不仅包括上述提到的物理环境,还涉及到生物之间的关系。接种到环境中的微生物受到抑制物的影响,或者受到包括捕食者在内的土著微生物的影响,甚至受到拮抗作用而不能生长等,这些都可以造成接种的微生物不能成为优势菌从而失去对农药的降解作用。构建多菌株复合系,具有稳定性和抗污染性强的优点,但即使是多菌混合培养的复合系也同样存在能否成为优势群体的问题。 3 堆肥法消除污染物 现代城市生活垃圾、有机固体废弃物、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中也含有大量的残留农药及其由于利用污水灌溉等可能导致的其他污染物。而堆肥法是消除这些污染,使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堆肥过程中,通过堆肥体系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挥发、沥滤、光解、螯合和络合等非生物方法消除污染物。堆肥法消除污染物主要有:(1)将被污染的物质或污染物与堆肥原料一起堆制处理;(2)将污染物质与堆制过的材料混合后进行二次堆制;(3)在被污染的土壤中添加堆肥产品,利用堆肥中的微生物消除土壤污染[39]。所以,堆肥法既可以消除污染,又可得到高质量的堆肥产品,对环境污染治理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6,40~43]。 将人工构建微生物的复合体系,接种到农药污染土壤中,或利用活性的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来改良已经被污染的土壤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活性堆肥内含有复合的微生物体系,在污染的土壤环境中更容易成为优势菌群。这就涉及到复合系的构建,微生物复合系的构建需要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相结合。从已有的堆肥体系中和已经污染了的土壤环境中分别富集培养微生物,得到土著微生物的复合系和堆肥菌复合系,然后进行复合微生物体系内部各个组分的特性、功能和多样性研究。菌株的抗药性鉴定,再把各个有功能的组分重新复合,组成一个新的复合体系,这一复合系不仅具有强有力的功能,又更能适应土著环境。直接应用复合系治理土壤污染,或者利用复合系生产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来改良土壤。 4 结 语 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在农药污染的一些环境中诱导出天然的降解农药的微生物,那么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条件控制措施,充分调动这些土著微生物的作用,尽量采用原位生物修复,而不用人为地接种微生物,这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天然杀虫剂研究进展论文

中国是研究应用杀虫植物最早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对烟草、鱼藤、巴豆、百部等植物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中国土农药》所记述的植物性农药就达220种之多,进入20世纪80年代,更多的研究者投身于有应用前途的杀虫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中国有毒植物》一书列入有毒植物1300多种,其中许多类具有杀虫(菌)作用或已被作为植物农药原料利用。国内有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更加系统深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西北地区的杀虫植物资源作了系统调查,发现了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杀虫植物47种。四川大学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的杀虫、抑菌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筛选,获得33科、90余属,220种植物的详细资料及活性情况,并进行数据库构建。华南农业大学对猪毛蒿、肉桂、齿叶黄皮、芸香、八角茴香等近10种植物精油的杀虫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就银杏、雷公藤、夹竹桃等近lo种植物精油对蔬菜主要害虫的杀虫活性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并明确了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式。中国有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内容涉及栋科、卫矛科、柏科、瑞香科、豆科、菊科等科属的多种植物,已有烟碱、苦参碱、栋素、茴蒿素和茶皂素等40余种植物源农药登记注册,生产厂家达50余家。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主要杀虫(菌)植物种类如下:①除虫菊除虫菊是众所周知的杀虫植物,早在19世纪中叶即由西亚引入欧洲、美洲及日本。中国云南省等地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从国外引种栽培。该类植物有效杀虫成分除虫菊素是除虫菊酯I,II(Pyrethrins],II);瓜菊酯Ⅱ,I](Ciner-insⅡ,II)和茉莉菊酯I,Ⅱ(JasmolinsI,II)等6个成分组成的复合植物杀虫剂,虽然应用多年,但昆虫产生抗性较小,因而除虫菊的开发又成为天然农药开发的一个热点。②印楝印栋树(Azadirachtaindica)是一种亚洲干旱地区土生的亚热带树种。中南美洲一些国家栽培。树的各部分提取物,特别是其种子,对多种不同龄期的昆虫显示出抑制取食、驱避、毒性和干扰内分泌的作用。印栋子油作为天然植物杀虫剂已在发展中国家使用多年。印栋油中主要杀虫活性万分是印栋素(azadirachtin),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在印楝素剂量达到O.1m/L时就表现出比较好的活性,且对人畜无害。鉴于其对环境和人畜的安全性,美国、印度及其他一些国家都在进行开发。如美国生产的MargosanO已作为商业专利登记,产品由种子抽提成分配制而成,环保部门已批准用于非食用性作物和苗圃;改良后的制剂在美国市场上也有销路。印度生产了“Neem-mark”,加拿大已开始考虑开发这类杀虫剂。缅甸则抽提印栋子油大量出口。印栋要求高温、气候干燥而又无台风侵害,中国海南、云南的不少地区很适合种植。华南农业大学于1986年在海南引种成功。并进行了少量的栽培。云南、四川等省也在干热河谷及干热区引种成功。③苦皮藤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Max.)是卫矛科(Celastraceae)的一种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长期以来产区农民认识到根皮具有杀虫活性,利用根皮粉、叶子粉防治一些蔬菜害虫,而被称为“菜虫药”。苦皮藤是中国学者最早系统研究的杀虫植物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了研究,其后没有间断,到80年代西北农业大学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离了杀虫有效成分苦皮藤素I(CelangulinsI-IV),确定化学结构为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类物质。同时进行了苦皮藤杀虫制剂各种剂型的杀虫药效实验,建立了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调查了该资源植物的分布,还试验了引种栽培。④瑞香狼毒瑞香科植物瑞香科植物约有50属500余种,中国有9属70余种,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为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四川大学对瑞香狼毒的抗虫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从瑞香狼毒根中分离获得一类具有C6-C5-C6结构骨架的新活性化合物,对蚜虫和菜青虫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在200ml/L浓度下,瑞香素对米象、玉米象的抑制率达100%。构效关系研究表明,活性化合物主链两端的苯环或六碳环结构是活性的核心结构之一。随着分子主链的不饱度增加,杀虫活性相应增加。杀虫机理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细胞膜Ca2+-Mg2+-ATP酶及AchE的活性具有强抑制作用,并对羧酸酯酶、GSTase也具有抑制活性。张国洲等,对瑞香狼毒乙醇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亚洲玉米暝幼虫和桃蚜有很强的生物活性,采用活性跟踪方法,从中已分离鉴定出4种活性成分(伞形花内酯、瑞香亭、狼毒色原酮和β-谷甾醇等)。

一部农业发展繁荣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不断战胜病虫害的历史。对害虫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18世纪。在19世纪70~80年代,人类防治几例严重病虫害获得成功,成为病虫害防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波尔多液直至今日仍在使用对于波尔多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广泛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其实,波尔多液最早是一个住在波尔多地区的农民涂在葡萄上,防止被人偷盗的。1882年,法国农学家米拉德进一步肯定了波尔多液的药效,从此这种硫酸铜加生石灰制成的混浊液,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良好杀菌剂,于是开始了使用化学农药的新时代。

穆勒就是在同化学农药时代的开始相差不远的1899年诞生的。他于1899年1月12日生于瑞士的奥尔坦,他的一生注定要为扑杀节肢动物而斗争。1925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穆勒,加入了一家著名的化学工业公司。他的志向就是运用化学知识,通过工业化手段,造福于人类。他早年从事植物染料和天然鞣革剂的研究,这使他熟练地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基本化工过程,成为他日后将DDT杀虫剂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的军队曾经多次流行严重的传染病。为了防治热带传染病,特别是消灭传染病的媒介——体虱和跳蚤等有害昆虫,德国开始加快对杀虫剂的研究。1935年,穆勒开始研究合成杀虫剂。他首先对当时的主要农用杀虫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那时主要农药用的都是天然杀虫剂,例如砒霜。它们虽然可以杀虫,但对人畜皆有剧毒,而且杀虫效果和供应量都很有限,因此难以推广……

能否用化学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的杀虫剂,它既可以杀死各种害虫,又对人畜无毒呢?穆勒在研究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一设想。有一天,穆勒接到妹妹从奥尔坦家乡寄来的家信,她诉说乡间又闹虫灾的惨况,穆勒陷入了往事的回忆。

奥尔坦位于景色旖旎的阿勒尔河流域,茂密的农作物连接远处青黛色的群山。可是这里偏偏经常闹虫灾。虫灾严重时,家家户户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乡间的父老对田地里那些微小的虫子一筹莫展,只好在教堂中祈祷上帝。有时人们也试图用农药捕杀害虫,可是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穆勒儿时特别要好的一位朋友,就因为误食了喷洒砷化物的瓜果而死去……

穆勒决定集中精力研究一种广谱安全的杀虫剂。从此,穆勒钻进了资料堆和实验室,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整整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穆勒一无所获。他筛选了几百种药物,但都毫无结果。这也难怪,穆勒实际是在和自己过不去,他设想找到的杀虫剂,一是要杀死各种虫子,二是要对人畜安全。可是,他实验筛选的药物,不是只能杀死一种虫子,就是对人畜有剧毒。穆勒企图找到十全十美的杀虫剂,朋友和同事都劝他放弃这个不现实的幻想,别再钻牛角尖了。

是继续钻牛角尖,还是半途而废呢?穆勒心神不宁了。一想到飞蝗铺天盖地而来,庄稼地里片叶无存的景象,穆勒不甘心了。他决定咬紧牙关,继续钻他的牛角尖。在同事们的帮助和指点下,穆勒改变了工作方式。他不再只注意那些已有的物质,他要合成新的物质,看看它们能不能够杀虫。

经过一段时间细致地观察,他把杀虫剂与虫子的中毒方式分成两类,然后区别加以对待。一类是虫子吃进杀虫剂后而致命,另一类是虫子接触杀虫剂后而致死。他分别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不久,前线的战报使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倾斜。战争期间,前线不断传来流行斑疹伤寒的消息。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叫做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多以虱、蚤、壁虱等节肢动物为媒介侵入人体,形成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这一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与虱子的孳生季节相同,以冬春两季较多。人们在过度疲劳和全身抵抗力下降时易患此病。所以在战争和灾荒年代容易大规模流行,有人戏称之为“战争伤寒”和“饥荒伤寒”。

当时,医生们已经知道“战争伤寒”是虱、蚤在作怪,呼吁科学界尽快研制出杀虫剂用来扑杀虱、蚤之类的害虫。虱、蚤是以吸食人或畜的血液为生的,所以不会把药物吃进胃里。因此,穆勒把研究方向转向寻找一种触杀型杀虫剂。它能够通过接触害虫而达到杀虫的目的。为了挽救战壕里那些因被虱子咬而濒于死亡的战士的生命,穆勒加班加点地工作。

穆勒的工作也像一场战争,他是从虱子嘴里夺出年轻战士的生命。1939年9月,穆勒在查阅文献时,受到启示,终于合成了“DDT”。

DDT,化学名称叫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它是一种有机氯化物。经过实验发现,它对各种害虫有广泛的触杀作用,特别是对蝇、虱、蚤等害虫,有明显的毒杀作用,穆勒成功了,1939年底,穆勒正式公开宣布了自己的发明。DDT的合成及其对害虫的广谱触杀作用的发现,是穆勒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一个真正的科学贡献必须是在它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之后,才能更有威力。

穆勒公开自己的发明以后,瑞士政府用DDT成功地防治了马铃薯甲虫病,效果很好。DDT小试牛刀就锋芒毕露,穆勒增强了信心,他决心为扑灭虫患大量生产DDT。可是这时困难像山一样向穆勒压来,DDT的触杀效力被承认了,可是由于化学反应复杂,制造过程繁琐,成本高,价格贵,所以不能普遍推广。害虫猖狂为害仍然无法被清除,穆勒的心深深地被刺痛了,他投入了将DDT从实验室推向社会的工作。

后来,化学家、化工专家经过无数次的改进,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的DDT,立即受到人们的欢迎。1943年,美国农业部也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证实了DDT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DDT终于在扑杀虫患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DDT在消灭传染病的媒介昆虫和重要农业害虫方面,建立了巨大功勋。

1943年10月,意大利南部港口那不勒斯流行严重的斑疹伤寒。1944年7月,由于在那不勒斯大面积使用了DDT,在数周之内,就彻底消灭了虱子,制止了此病的继续蔓延。同年,在日本也得到了同样的防治效果。这些结果有力地显示了DDT在防治斑疹伤寒及由其他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方面,有重大的功效。

正是由于穆勒第一个合成并确证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及卫生保健事业,因此他荣获了194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DDT为代表的有机杀虫剂,以2′4—D为代表的有机除草剂的兴起,使大规模地应用化学农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DT运用的广泛,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而且对付特殊虫类,只需稍微加工,即发生奇特的效力。

在全球范围内DDT到处大规模地应用,建立了巨大功勋。但同时也更加助长了单纯使用有机农药防治害虫的偏向。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出现大量使用DDT后引起的副作用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首先是害虫、病原菌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剂量日益加大甚至增加几倍,而且还要重复防治。后来,化学农药不仅杀死害虫甚少,也杀死了许多害虫的天敌,使某些本来危害不严重的昆虫,上升为重要害虫。DDT的滥用还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引起了公众的重视。

在DDT有机农药的启示下,人们又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的杀虫剂和杀菌剂。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DDT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它的功绩在科学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知识点

砒霜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分子式As2O3,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砷化合物及主要的砷化学开始物料。它也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故称砒霜。这是经某几种指定的矿物处理过程所产生的高毒性副产品,例如采金矿、高温蒸馏砷黄铁矿并冷凝其白烟等。在食物搭配不恰当的时候,会造成三氧化二砷中毒。例如人们在享受美味的海、河鲜等产品如小龙虾、螃蟹等时,同时大量食用了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饮料如青椒、西红柿、橘子、橙子及西红柿汁、橘子汁、橙子汁等。维生素C就会还原含在小龙虾、螃蟹等体内的五氧化二砷成为三氧化二砷,经常如此食用搭配会造成慢性三氧化二砷中毒。

五种杀虫剂防治桃蚜药效研究论文

桃树虫害同所用的药也不同。桃树结果后容易出现桃芽,桃潜叶蛾,桃蛀螟等虫害,要及时喷洒药物进行防治。可喷洒吡虫啉,苯醚甲环唑,阿维菌素等化学药剂。不仅如此,还容易感染病害,常见的病害有褐腐病,炭疽病等。要及时喷洒百菌清或者多菌灵来杀菌消毒,否则会阻碍果实健康生长,会降低产量,影响果品。

1.石硫合剂

石硫合剂的主要成分是多硫化钙,具有渗透和侵蚀病菌及害虫表皮蜡质层的能力,喷洒后在植物体表形成一层药膜,保护植物免受病菌侵害,适合在植株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防治谱广,不仅能防治多种果树的白粉病、黑星病、炭疽病、腐烂病、流胶病、锈病、黑斑病,而且对果树红蜘蛛、秀壁虱、介壳虫等病虫防治也有效。

2.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的商品名有齐螨素、海正灭虫灵、爱福丁、虫螨杀星、虫螨克星,是一种中等毒性的杀虫、杀螨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作用,但在叶片上有很强的渗透性,可杀死叶片表皮下的害虫。不杀卵,对害虫的幼虫、害螨的成螨和幼若螨高效。可用于防治桃树害螨、潜叶蛾、食心虫等。

注意:该药对蜜蜂、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有一定的直接杀伤作用,不要再果树开花期施用。对鱼类高毒,应避免污染湖泊、池塘、河流等水源。果实采收前20天停止使用。

3.吡虫啉

吡虫啉的商品名优高巧、艾美乐、一遍净、蚜虱净等,是一种内吸光谱型杀虫剂,在植物上内吸性强,对刺吸式口器的蚜虫、叶蝉、蚧壳虫、蝽类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蜜蜂有害,禁止在花期使用,采收前15~20天停止使用。

4.啶虫脒

啶虫脒的商品名有莫比朗、聚歼、蚜终、蚜泰、比虫清等,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在植物体表明渗透性强。高效、低毒、持效期长,可防治桃树各种蚜虫、蝽象、蚧壳虫、叶蝉。

在桃蚜、桃瘤蚜、粉蚜发生初盛期,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2000倍液均匀喷雾,可兼治叶蝉、蝽象和蚧壳虫。

5.灭幼脲

灭幼脲具有胃毒、触杀作用,无内吸性,杀虫效果比较缓慢,能抑制害虫体壁组织内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不能正常脱皮和发育变态,造成重提畸形而死。该药剂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潜叶蛾、黄刺蛾、扁刺蛾、苹掌舟蛾、苹小卷叶虫,其中潜叶蛾、苹小卷叶虫最为常见)。

6.氟虫脲

氟虫脲又名卡死克,是一种杀虫、杀螨剂。该药主要一直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是昆虫不能正常脱皮或变态而死;主要杀幼虫和幼若虫,不杀成螨,但成螨受药后产下的卵不能孵化,可有效防治果树上的多种鳞翅目害虫和螨害。应在其卵期和低龄幼虫期喷药,注意事项同灭幼脲。

7.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的商品名有康宽、奥得腾。该杀虫剂是一种微毒高效的新杀虫剂,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兼具触杀作用,对鳞翅目初孵幼虫有特效。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对有益昆虫、鱼虾也比较安全。

防治桃潜叶蛾、卷叶饿、食心虫、毛虫、刺蛾等鳞翅目害虫。在成虫发生盛期后1~2天,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000~10000倍液均匀喷洒枝叶和果实。

8.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

1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是由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按一定比例混配而成的,扩大了杀虫谱,提高了速效性和防治效果,并能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可有效繁殖桃树上的食心虫、卷叶饿、桃蛀螟、毛虫类等。

9.螺虫乙酯

螺虫乙酯的商品名为亩旺特,是一种新型杀虫、杀螨剂,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可以再整个植物体内向上向下移动,抵达叶面和树皮。高效广谱,持效期长,有效防治期可长达8周。可有效防治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蚧壳虫、绿盲蝽等,对瓢虫、食蚜蝇和寄生蜂比较安全。

10.氟啶虫胺腈

氟啶虫胺腈的商品名有可立施、特福力,是一种新型内吸性杀虫剂,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广谱、高效、低毒,持效期长,可用于防治绿盲蝽、蚜虫、蚧壳虫、叶蝉等所以刺吸式口器害虫。

注意:该药直接喷施到蜜蜂身上对蜜蜂有毒,在蜜源植物和蜂群活动频繁区域,喷洒该药剂后需等作物表面药液彻底干透,才可以放蜂。

11.功夫菊酯

功夫菊酯又名功夫,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击倒速度快,杀卵活性高。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桃树上的梨小食心虫、卷叶饿、刺蛾、毛虫类、茶翅蝽、绿盲蝽、蚜虫、蚧壳虫等大多数害虫。对人、畜毒性中等,对果树比较安全。

注意:本药剂对蜜蜂有毒,对家蚕、鱼类高毒,禁止在果树花期使用,使用时不可污染水域或饲养蜂、养蚕场地。害虫易对该药产生抗药性,不易连续多次使用,应于螺虫乙酯、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交替使用。

12.高效氯氰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的商品名有高灭灵、歼灭、高效灭百可、高效安绿宝、奋斗呐等,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和高杀卵活性,杀虫谱广,击倒速度快。防治对象和注意事项同功夫菊酯。

13.哒螨灵

哒螨灵的商品名有哒螨酮、速螨酮、哒螨净、速克螨、扫螨净、螨斯净等,为光盘、触杀性螨剂,对螨卵、幼螨、若螨和成螨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可在螨害大发生期施用。可用于防治多种植物害螨,但对二斑叶螨防效很差。

注意:对哺乳动物毒性中等,对鸟类低毒,对鱼虾和蜜蜂毒性较高。禁止在果树花期使用。

14.噻螨酮

噻螨酮的商品名有尼索朗、尼螨朗、卵禁、维保朗,具有强烈的杀卵、杀幼若螨活性,对成螨无效,但接触到药液的雌成虫所产卵不能孵化,杀螨速度迟缓。杀螨谱广,持效期长。

注意:防治桃树上的山楂叶螨、二斑叶螨。于桃树谢花后7~10天,用5%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洒全树,特别是树冠内膛要喷透。

15.三唑锡

三唑锡的商品名优北乐霸、三唑环锡、螨无踪等,具有强触杀作用,可杀灭幼若螨、成螨和夏卵,对冬卵无效。杀螨谱广、速效性好、残效期长,可有效防治多种果树害螨。

注意:该药剂不能与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碱性农药混用,与波尔多液的间隔使用时间应超过10天。对鱼毒性高,使用时不要污染水源。

16.螺螨酯

螺螨酯的商品名有螨危、螨危多,具触杀作用,多幼若螨效果好,直接杀死成螨效果差,但能抑制雌成螨繁育后代。持效期长,一般控制害螨40余天,但药效迟缓,药后3~7天达到高效防效。杀螨谱广,对多种害螨均有很好防效。适合在害螨发生初期使用。

注意:该药对蜜蜂有毒,禁止花期使用。对水生生物有毒,严禁污染水源。

17.联苯肼酯

联苯肼酯的商品名为爱卡螨,是一种新型杀螨剂,对各螨态均有效。速效性好,害螨接触药剂后很快停止取食,48~72小时内死亡。防治桃树上的害螨,可在发生初期、盛期用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00~3000倍均匀喷洒叶片正反面。

18.中生菌素

中生菌素有名克菌康,是一种保护性生物杀菌剂,具有触杀、渗透作用。可防治多种果树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和疮痂病有良好的防效。在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均匀喷雾于枝叶和果实。

19.多菌灵

多菌灵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盒治疗作用,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能有效防治桃褐腐病、炭疽病、疮痂病、穿孔病等多种病害。1年最多使用3次,果实采收前20天停止使用。

20.甲基硫菌灵

甲基硫菌灵又名甲基托布津,是一种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作用,能防治多种果树真菌性病害,如桃褐腐病、炭疽病、疮痂病、根腐病等。采收前14天停止使用。

21.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的商品名有恶醚唑、敌委丹、世冠、世高、真高,为广谱内吸性杀菌剂,施药后能被植物迅速吸收,药效持久。可防治桃树白粉病、锈病。

22.腈苯唑

腈苯唑又叫唑菌腈、苯腈唑、应得,是一种广谱内吸性杀菌剂,能阻止病菌孢子侵入和抑制菌丝生长。在病菌潜伏期使用,能阻止病菌的发育;在发病后使用,能使下一代病菌孢子失去侵染能力,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有效防治桃锈病和褐腐病。

23.己唑醇

该剂具有内吸、保护盒治疗活性。杀菌谱广,可有效防治桃树白粉病、锈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注意在桃幼果期不要使用

24.嘧菌酯

嘧菌酯的商品名有阿米西达、安灭达,是一种新型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和传导,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效果。高效、广谱,可有效防治桃褐腐病、炭疽病、叶斑病等。于发病前,用25%悬浮剂500~800倍液喷雾。采收前7天停止使用。

文献来源:桃树园常见病虫害有哪些?针对病虫害用什么农药?以及使用说明? (sohu.com)

桃树结果后有虫打什么药 - 花百科 (huabaike.com)

常见的桃树蚜虫防治药剂有: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吡蚜酮、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噻虫嗪、乙基多杀霉素、噻嗪酮、联苯菊酯、噻虫啉、呋虫胺等。推荐混配药剂:氟啶·啶虫脒、吡蚜噻虫嗪、螺虫乙酯+呋虫胺、吡蚜酮+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螺虫乙酯+吡丙醚+呋虫胺、螺虫乙酯+吡蚜酮、螺虫乙酯+噻虫嗪、噻虫·高氯氟、烯啶吡蚜酮、吡蚜·呋虫胺、联苯菊酯+吡虫啉、联苯菊酯+啶虫脒等。

不同药剂的特点:

1.近几年防治蚜虫经验上看,常用药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这些单一药剂效果已经越来越差,蚜虫抗性越来越强。

2.氟啶虫胺腈是目前对桃树蚜虫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具有触杀蚜虫,也可内吸,杀蚜虫高效、持效时间长、耐雨水冲刷,一个生长季最多用药两次。

3.螺虫乙酯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在整个植物体内向上向下移动,抵达叶面和树皮,树皮上的害虫,防止蚜虫的幼虫生长,持效期长,可提供长达8周的有效防治。

4.吡蚜酮具有触杀和内吸作用。蚜虫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48小时致死率可达到100%。

5.噻虫嗪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性,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可同时防治蚜虫、叶蝉、粉虱、金龟子幼虫、线虫、地面甲虫、潜叶蛾等。

6.呋虫胺具有触杀、胃毒、速效高、持效期长4-8周、杀虫谱广等特点,对蚜虫有优异防效,并在很低的剂量即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

想要桃树杀虫效果更好更省事,可以在桃树打杀虫剂时添加有机氟消抗增效剂,能有效地提升打药效果,消除虫害抗性,防治效果更好!

桃树生虫需要根据不同的虫使用不同的药。

1、桃蛀螟

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000-2000倍液喷洒桃树。

2、桃小

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洒桃树,每隔15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3次。

3、梨小

使用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每亩喷洒20-40ml,或者使用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0-5000倍液喷洒。

4、核桃举肢蛾

使用2000倍菊酯类农药喷洒桃树或者用烟剂熏杀核桃举肢蛾。

5、玉米螟

使用50%辛硫磷兑水喷洒桃树或者每亩使用200ml的BT可湿性粉剂与细沙混合在一起撒在土壤表面。

防止桃树生虫的方法

桃树容易种植,但抗病虫害的能力弱,最易受到蚜虫、红蜘蛛、天牛、白粉虱等的危害,一般需要喷洒农药防治,桃树喷药有两个时期:

1、早春芽萌动期,可以用5度石硫合剂均匀喷布枝干,也可用95%机油乳剂50倍液混加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布枝干,均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孵化盛期,观察到卵进入孵化盛期时,全树喷布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桃

杀虫剂农药论文参考文献

根本就是无解的项目,实验室里搞搞就算了,放在大田里搞,变化因因素太多了,除非农药百分百降解矿化了,这可能吗?否则代谢不完全的中间体是否有志毒还说不定,还要做急性和遗传的毒理试验,总之,不好搞,说能搞,都是怱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