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我为大家带来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内容摘要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北京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本文讨论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现代服务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受到重视。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具有发展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对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着力推动产权交易和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鼓励资源重组,强化资金扶持,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抓住奥运契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以“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业发展。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左右。

为了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规范服务业统计口径,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发布了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明确提出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北京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其产业构成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根据2004年北京市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北京市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0.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1853.6亿元,占30.6%,第三产业4111.2亿元,占67.8%。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总值2687.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5%。

北京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对经济的贡献较大。北京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占2/3,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747467人,占67.33%。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2490066,占52.45%。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区域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78.3%,从业人员的83.3%,总资产的97.3%,总营业收入的91.9%。

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利用内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北京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210164家,其中内资单位205705家,占97.9%,外资单位4459家,占2.1%。北京市第三产业以内资企业为主。现代服务业资产合计182130.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91.2%,其中金融业就达到70.75%,主要因为各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行在北京,掌握着大量的金融资产。

北京市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等都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远大于第二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定位。现代服务业在北京第三产业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基本上占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对于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升北京市服务业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分行业情况分析

北京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北京新兴的现代服务业部门之一。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单位12649家,占全市法人单位数的4.9%,从业人员28.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总资产8734.8亿元,实现利润550.3亿元。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金融业比较发达,是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总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都在北京,北京的金融街集中了大量国内金融机构的总部,而位于朝阳区的CBD则集中了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北京有金融单位677家,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在金融业内部,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最大,证券业最小,其他金融活动发展较好,而证券业出现了亏损。

近年来,房地产业是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北京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建设面积、竣工面积以及商品房的销售都快速提高,房价也一路飙升。2004年,北京市房地产业有法人单位9960家,实现GDP436.1 亿元,利润126.2亿元。在房地产业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房地产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偏高,达到76.1%,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达到7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租赁业包括机械设备租赁和文化及日用品出租,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和其他商务服务等。2004年,北京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GDP276.6 亿元,利润244.8亿元,比较来看,商务服务业发展状况比较好,而租赁业出现亏损。除了以上典型的服务业外,广义的服务业还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从现代服务业的内部构成看,单位个数最多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少的是金融业。资产和负债构成中,金融业最多,资产占现代服务业的75%以上,负债占现代服务业的85%以上。在营业收入中,金融业最多,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接近40%。利润构成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利润最多,占现代服务业的47.48%。从平均指标看,金融业企业企业平均规模最大,平均资产和负债在200亿元左右,远大于现代服务业中的其他产业。从资产负债率看,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从效益指标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该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高达40%。一方面说明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这主要是该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垄断利润。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增加值的40%以上。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功能目标定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强化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现代服务业建设,充分利用金融街、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人员密集、资本密集和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在城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娱乐等其他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逐渐从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向城市发展新区转移。

充分利用外资,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应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一些垄断性比较强的产业,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通过开放引进竞争,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化。

加快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优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金融业应该重点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合理管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减低资金风险,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降低金融业运营成本,优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开发,调整户型结构,增加中小户型的商品房供应,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减少市场投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建立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商务服务业,促进现代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商务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其他商务服务等。目前,这类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比较小、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不强。应扩大现代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和对外开放,推进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现代商务服务业中的应用,为现代商务服务业培养专业人才,提供财政、税收等支持。

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教育科技文化发达、聚集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优势。制定有利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加快新媒体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税收、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4,4

2.郭馨梅.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05,7

3.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J],2005,10

4.蒋三庚.北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12

5.宋弘明等.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对策.上海综合经济[J],2004,10

随着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即外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即内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服务业跨国投资对我国的双重影响,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并为即将全面开放的服务业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外溢效应;内敛效应

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外溢效应

外溢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这种外溢效应既可表现为正面的,也可表现为负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正面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为著名。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飞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揽子”资源,尤其是技术和管理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立新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

随着加入WTO,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经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与前几年跨国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密切相关。作为投资新 热点 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尽管增长率不明显,但是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日益提高,从而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大国。

2.技术外溢效应。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 方法 ,也包括管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因此,这里主要用人力资本和R&D资本来衡量技术进步。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两个 渠道 来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而受过培训的雇员的“跳槽”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FDI带来了先进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诸如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以及管理、营销等软技术。但是,服务业中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并非是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而软技术却是转让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银行、 保险 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3.制度变迁效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一国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实现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行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此外,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改善市场环境,从而促使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指它通过影响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内敛效应

1.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市场开拓,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逃税一年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目前中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

2.东道国相关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诸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进入,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 经验 、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外资服务机构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更加激烈地争夺人力资源,其工作条件与薪酬状况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样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以金融业为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大量中资银行的骨干跳槽或被高薪聘请去外资银行,这对于发展不够完善的中资银行来说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是双份的。

4.服务业FDl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 规章制度 ,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此外,因为各国在社会 文化 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策

中国在2000年到2002年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128.05亿美元,2002年存量为2596.89亿美元;服务业占2002年FDI总流入的24.7%,占总存量的31.4%;我国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并且,我国服务业的“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环境,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同时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和能力。

1.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根据产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等量资本投资在与母国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相同或较高地区比投资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国际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家(地区)才能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鉴于中国目前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为低下,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状况,无论就中国今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就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这些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只有充分发展这些行业,才能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我们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2.尽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应,努力减少内敛效应。

外溢效应是否容易实现取决于东道国公司从事投资和学习吸收外国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动机。外资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技术、知识,通过外资在中国的运作和培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能、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其间接效应有二,一是服务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为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典范。中资企业可以尝试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加到它们的产业链和本土化进程中,获得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国内的机构和机制,监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内敛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服务业吸收外资持谨慎态度。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服务)或公用、基础设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大 教育 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不仅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国内服务消费水平,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

投资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市场出清是影响投资的最终限制性因素。理论上,只有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出去,实现市场出清,投资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也不例外。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差距过大,客观上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认识上存在某些偏见,把服务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而忽视其高附加值的特点,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支撑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消费性而忽视其产业性,造成对服务业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服务消费在低水平徘徊。国内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引不进来,与缺乏市场需求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居民服务业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消费水平,也就成为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志美.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

[2]赵书华,宋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探索,2006,(1)

[3]Daniels,P.W.Service lndu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C.ridge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一、服务业投资壁垒的界定

按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 协定》(TRIMS)的规定,投资壁垒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投资准入壁垒、投资经营壁垒和投资退出壁垒。TRIMS所指的投资壁垒仅限于扭曲国际货物贸易的投资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外国直接投资(FDI)壁垒分为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管理限制以及运营限制三大类。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设置的、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资企业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投资壁垒。

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投资壁垒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多边协定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在许多国际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中所规定的投资措施实际上就是服务贸易中的投资壁垒。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服务业中政策性投资壁垒的演变过程讲行分析。

二、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

(一)严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开放模式,因此实行国际上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开放路径。该阶段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基本的投资环境,制定并颁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规,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实行区域性的FDI优势政策,对FDI准人的行业进行严格限制等。在此期间,允许准入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总体的投资壁垒非常高,但在旅游、房地产和餐饮服务业部门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松。1987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发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对外资准人领域做了较大的限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提上议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资壁垒都很高。

(二)跟随性发展:1988~1995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对外开放的部门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没有明显的放松,投资壁垒依然较高。大多数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部门还没有对外资企业开放。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下列行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1)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2)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保险;(3)邮电通信;(4)中国政府规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其他行业。第五条规定,下列行业限制设立外资企业:(1)公用事业;(2)交通运输;(3)房地产;(4)信托投资;(5)租赁。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虽然对外资企业所作的出口规定及其对出口比率的限制作了根本性变更,从过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壁垒很高,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利用外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该阶段主要是放松第二产业的投资壁垒。对服务业而言,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存在,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认为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属于自然垄断部门,不适宜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放,因此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1995年,中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成为指导外资进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阶段。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高层互访,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人世的主要障碍。之后,中国又和欧盟就中国人世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些谈判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在此期间,中国颁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就是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投资性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但要求只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应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租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6月23日,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合资医院的条件适当放宽。此外,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公布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合营方式从事铁路货物运输;扩大了投资者在中国从事医疗机构、租赁、船务公司等行业可以拥有的股权和管理经营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部门大幅度增加,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开始向外商开放。例如,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矿产开发等行业,许多国家视为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将其列入了鼓励类的外商投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的开放,此举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国投资的行业已经比较有限,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新闻业和广播影视业。

在该阶段,中国也开始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于人世谈判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开始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降低对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限制。

(四)严格遵守入世承诺: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在人世法律中,中国对服务贸易作了相当大的承诺,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按照人世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商业、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等各类中介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广阔的层面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资电信 企业管理 规定》、《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管理。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主要变动如下:一是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则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原先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建设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如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商业、外贸、运输、旅游、法律服务、会计审计、音像制品、外商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经营等行业,均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开放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热点。与此相适应,在外商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关建筑、会计服务、教育、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人规定及相关法律规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国务院根据发展需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第五次修订,进一步缩小服务业限制和禁止的范围。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随后,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于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务业领域,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将原限制外商投资的货物租赁、货运代理、外贸公司等调整为允许类条目,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建设和经营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对金融业外资投资限制尺度有所放宽,鼓励类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和期货公司(中方控股)。但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对外资开放较为谨慎。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标志着中国服务业进入对外资企业全面开放阶段,投资壁垒进一步降低。但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房地产业列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三、政策启示

从中国服务业投资壁垒的演进过程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发展的。投资壁垒的设置既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关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关,也与国际压力(如人世谈判)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较多限制。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将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对外逐步降低投资壁垒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一)对外降低投资壁垒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务业投资壁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鉴于降低投资壁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部分服务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不会盲目降低投资壁垒。迫于国际压力,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的服务部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设置投资壁垒时对不同的服务部门应该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对于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部门,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并且,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可以时间作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在该部门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当该部门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可见,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壁垒的灵活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外资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在每一阶段,都要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部门首先开放,对于那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部门,要创造以后能够开放的条件。

(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中国服务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严重不足。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打破国内服务业的部门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依靠国内服务行业自身竞争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水平。虽然促进服务业国内竞争会使本国服务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但本国的服务消费者或使用者(比如服务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中间投入时)将因为服务价格的下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鼓励竞争将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同时抑制外资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扩张。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除涉及国家利益不宜对外开放外的其他服务部门进行充分竞争,并把促进竞争当作推动本国服务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

2.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3.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4.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5. 浅谈中国贸易政策论文

毕业论文现代服务业发展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2003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3.论文提纲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指导教师:(亲笔签名)年月日系部审查意见:系部负责人:(亲笔签名)年月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是概括论文的主旨,是引导读者阅读论文的关键。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报道性摘要: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通常,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指示性摘要: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报道-指示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三、论文摘要的写法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四、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知识扩展: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

选题经过:

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理财业务起步较晚,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不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居民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使得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

近年来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了各大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未来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加上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缺乏相应的基本的投资理财知识和法律保护意识,面对大量闲置的钱,普通居民却不知该如何来安排自己的财产,能够使之得到有效的配置,因此,普通居民希望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指导确定投资理财方向、渠道和品种,有策划的调整投资结构,避免个人投资理财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而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让普通市民了解什么是个人理财业务。

而相对于银行,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的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是高利润的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对实现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降低存贷款结构性风险有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发达国家很多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收益来源,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再者,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许多外资银行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仅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已难以与外资银行竞争,必须开展新的业务。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问题根源,并根据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个人理财的研究非常深入和广泛,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国外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研究对象主要是理财工具,侧重于理财业务的应用,充分利用理财工具为个人服务,达到其理财增值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初步发展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在21世纪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方面的研究文章和专著也越来越多。国内研究的文章和著作主要侧重对个人理财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进行研究,但是对现状的研究相对比较简单,都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除此之外,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没有提出关键的问题,研究重心存在偏差,再者没有提出实际可以的解决方法,应用性不强,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外的研究。

初步设想:

本课题将从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入手,选取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大纲如下:首先,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概念、内容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然后介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特点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和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根源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有效对策。

创新点:

(1)本文试图从金融创新理论的角度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分析。

(2)本文试图对我国近几年,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业务方面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存在问题作一个系统的总结。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有效、全面的对策。

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及可行性论述(包括文献综述)

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本课题拟在研究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实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这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占领高端市场,提高金融资金的利用率,完成向现代金融服务业的转变,同时,有助于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外增强核心竞争力。

可行性:

本人将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源和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书籍和报告等渠道,广泛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和资料,并结合中国实际,利用本专业所学到的一些基本理论,加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进行一次系统阐述。

文献综述:

本人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阅读了二十篇左右的文献,大部分都是期刊文章。

[1]张琳娜,赵剑锋,张静琳,吴丹,黄威.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J].商业文化报,20xx(08).(主要内容:主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金玉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报,20xx(06).(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状况,针对我国商业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提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3]谷华.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J].时代金融报,20xx(03).(主要内容:通过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分析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策略。)

[4]刘扬,张宓.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究[J].经济导刊报,20xx(01).(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那些问题,并提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策略。)

[5]张龙清,孟倩,潘江姗.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西南金融报,20xx(08).(主要内容:针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性调整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加强市场研究、建立理财师约束机制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建议。)

[6]郝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J].20xx(02).(主要内容:主要提出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仔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7]苏Z.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策略研究[J].金融天地,20xx(01).(主要内容:首先论证了商业银行提高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对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弊端进行总结与分析。最后在这基础上研究了新的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策略,探讨了其发展的战略措施。)

[8]何树红,杨世稳,陈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模式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xx(05).(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模式,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理财模式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9]周爱民.推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思考[J].金融会计,20xx(3).(主要内容:通过对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结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商业银行同类业务的差距,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提出有针对性、规范性、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及建议。)

[10]文琼.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讨[J].海南金融报,20xx(05).(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袁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11]郭继辉,黄自竹.小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J].中国集体经济报,20xx(05).(主要内容:通过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概括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目前存在的同题,并简单阐述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因素,归纳出我国商业银行改善个人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的建议。)

[12]陈朗.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J].商场现代化报,20xx(05).(主要内容: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状况和实施营销的必要性,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发展策略。)

[13]李慧.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发展[J].中国外资报,20xx(07).(主要内容: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发展中的转点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令人理财产品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14]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研究报,20xx(02).(主要内容: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5]孙凤霞.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供求分析[J].金融视线,20xx(14).(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供求的因素,找出供求失衡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6]王鹏.商业银行贵宾客户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行为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启示――以南京市城区商业银行贵宾客户为例[J].市场周刊,20xx(07).(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对南京市城区商业银行贵宾客户的抽样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影响贵宾客户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因素,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一些具体对策建议。)

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文献分析法:主要运用于作者对于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总结以及国内外关于个人理财业务的文献综述上。对国内外的综合文献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2)对比分析法:主要运用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与外资商业银行的差别。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的努力方向。

(3)PEST分析法:主要运用于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

论文撰写提纲

1.引言.

1.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1.2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的背景

1.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1.4我国商业银行常见的个人理财产品介绍

2.境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情况比较

2.1境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

2.2境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情况比较.

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正确市场定位,产品同质化严重

3.2理财服务“品牌”意识淡薄,无法取得品牌竞争优势.

3.3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

3.4缺乏理财专业人才,服务水平低下

4.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建议

4.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财服务核心观念

4.2创新经营机制,顺应理财业务发展需要

4.3调整营销手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4.4加强产品创新力,走多元化、个性化道路

4.5加大技术投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

4.6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形成有效的客户经理制度

5.结论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我为大家带来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内容摘要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北京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本文讨论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现代服务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受到重视。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具有发展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对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着力推动产权交易和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鼓励资源重组,强化资金扶持,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抓住奥运契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以“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业发展。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左右。

为了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规范服务业统计口径,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发布了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明确提出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北京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其产业构成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根据2004年北京市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北京市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0.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1853.6亿元,占30.6%,第三产业4111.2亿元,占67.8%。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总值2687.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5%。

北京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对经济的贡献较大。北京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占2/3,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747467人,占67.33%。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2490066,占52.45%。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区域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78.3%,从业人员的83.3%,总资产的97.3%,总营业收入的91.9%。

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利用内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北京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210164家,其中内资单位205705家,占97.9%,外资单位4459家,占2.1%。北京市第三产业以内资企业为主。现代服务业资产合计182130.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91.2%,其中金融业就达到70.75%,主要因为各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行在北京,掌握着大量的金融资产。

北京市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等都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远大于第二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定位。现代服务业在北京第三产业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基本上占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对于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升北京市服务业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分行业情况分析

北京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北京新兴的现代服务业部门之一。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单位12649家,占全市法人单位数的4.9%,从业人员28.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总资产8734.8亿元,实现利润550.3亿元。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金融业比较发达,是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总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都在北京,北京的金融街集中了大量国内金融机构的总部,而位于朝阳区的CBD则集中了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北京有金融单位677家,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在金融业内部,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最大,证券业最小,其他金融活动发展较好,而证券业出现了亏损。

近年来,房地产业是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北京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建设面积、竣工面积以及商品房的销售都快速提高,房价也一路飙升。2004年,北京市房地产业有法人单位9960家,实现GDP436.1 亿元,利润126.2亿元。在房地产业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房地产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偏高,达到76.1%,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达到7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租赁业包括机械设备租赁和文化及日用品出租,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和其他商务服务等。2004年,北京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GDP276.6 亿元,利润244.8亿元,比较来看,商务服务业发展状况比较好,而租赁业出现亏损。除了以上典型的服务业外,广义的服务业还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从现代服务业的内部构成看,单位个数最多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少的是金融业。资产和负债构成中,金融业最多,资产占现代服务业的75%以上,负债占现代服务业的85%以上。在营业收入中,金融业最多,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接近40%。利润构成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利润最多,占现代服务业的47.48%。从平均指标看,金融业企业企业平均规模最大,平均资产和负债在200亿元左右,远大于现代服务业中的其他产业。从资产负债率看,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从效益指标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该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高达40%。一方面说明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这主要是该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垄断利润。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增加值的40%以上。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功能目标定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强化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现代服务业建设,充分利用金融街、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人员密集、资本密集和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在城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娱乐等其他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逐渐从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向城市发展新区转移。

充分利用外资,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应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一些垄断性比较强的产业,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通过开放引进竞争,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化。

加快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优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金融业应该重点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合理管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减低资金风险,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降低金融业运营成本,优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开发,调整户型结构,增加中小户型的商品房供应,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减少市场投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建立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商务服务业,促进现代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商务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其他商务服务等。目前,这类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比较小、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不强。应扩大现代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和对外开放,推进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现代商务服务业中的应用,为现代商务服务业培养专业人才,提供财政、税收等支持。

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教育科技文化发达、聚集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优势。制定有利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加快新媒体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税收、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4,4

2.郭馨梅.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05,7

3.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J],2005,10

4.蒋三庚.北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12

5.宋弘明等.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对策.上海综合经济[J],2004,10

服务外包与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随着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即外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即内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服务业跨国投资对我国的双重影响,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并为即将全面开放的服务业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外溢效应;内敛效应

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外溢效应

外溢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这种外溢效应既可表现为正面的,也可表现为负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正面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为著名。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飞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揽子”资源,尤其是技术和管理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立新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

随着加入WTO,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经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与前几年跨国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密切相关。作为投资新 热点 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尽管增长率不明显,但是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日益提高,从而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大国。

2.技术外溢效应。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 方法 ,也包括管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因此,这里主要用人力资本和R&D资本来衡量技术进步。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两个 渠道 来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而受过培训的雇员的“跳槽”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FDI带来了先进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诸如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以及管理、营销等软技术。但是,服务业中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并非是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而软技术却是转让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银行、 保险 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3.制度变迁效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一国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实现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行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此外,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改善市场环境,从而促使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指它通过影响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内敛效应

1.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市场开拓,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逃税一年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目前中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

2.东道国相关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诸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进入,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 经验 、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外资服务机构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更加激烈地争夺人力资源,其工作条件与薪酬状况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样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以金融业为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大量中资银行的骨干跳槽或被高薪聘请去外资银行,这对于发展不够完善的中资银行来说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是双份的。

4.服务业FDl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 规章制度 ,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此外,因为各国在社会 文化 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策

中国在2000年到2002年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128.05亿美元,2002年存量为2596.89亿美元;服务业占2002年FDI总流入的24.7%,占总存量的31.4%;我国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并且,我国服务业的“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环境,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同时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和能力。

1.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根据产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等量资本投资在与母国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相同或较高地区比投资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国际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家(地区)才能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鉴于中国目前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为低下,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状况,无论就中国今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就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这些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只有充分发展这些行业,才能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我们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2.尽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应,努力减少内敛效应。

外溢效应是否容易实现取决于东道国公司从事投资和学习吸收外国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动机。外资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技术、知识,通过外资在中国的运作和培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能、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其间接效应有二,一是服务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为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典范。中资企业可以尝试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加到它们的产业链和本土化进程中,获得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国内的机构和机制,监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内敛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服务业吸收外资持谨慎态度。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服务)或公用、基础设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大 教育 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不仅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国内服务消费水平,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

投资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市场出清是影响投资的最终限制性因素。理论上,只有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出去,实现市场出清,投资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也不例外。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差距过大,客观上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认识上存在某些偏见,把服务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而忽视其高附加值的特点,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支撑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消费性而忽视其产业性,造成对服务业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服务消费在低水平徘徊。国内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引不进来,与缺乏市场需求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居民服务业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消费水平,也就成为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志美.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

[2]赵书华,宋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探索,2006,(1)

[3]Daniels,P.W.Service lndu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C.ridge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一、服务业投资壁垒的界定

按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 协定》(TRIMS)的规定,投资壁垒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投资准入壁垒、投资经营壁垒和投资退出壁垒。TRIMS所指的投资壁垒仅限于扭曲国际货物贸易的投资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外国直接投资(FDI)壁垒分为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管理限制以及运营限制三大类。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设置的、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资企业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投资壁垒。

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投资壁垒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多边协定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在许多国际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中所规定的投资措施实际上就是服务贸易中的投资壁垒。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服务业中政策性投资壁垒的演变过程讲行分析。

二、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

(一)严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开放模式,因此实行国际上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开放路径。该阶段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基本的投资环境,制定并颁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规,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实行区域性的FDI优势政策,对FDI准人的行业进行严格限制等。在此期间,允许准入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总体的投资壁垒非常高,但在旅游、房地产和餐饮服务业部门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松。1987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发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对外资准人领域做了较大的限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提上议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资壁垒都很高。

(二)跟随性发展:1988~1995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对外开放的部门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没有明显的放松,投资壁垒依然较高。大多数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部门还没有对外资企业开放。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下列行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1)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2)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保险;(3)邮电通信;(4)中国政府规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其他行业。第五条规定,下列行业限制设立外资企业:(1)公用事业;(2)交通运输;(3)房地产;(4)信托投资;(5)租赁。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虽然对外资企业所作的出口规定及其对出口比率的限制作了根本性变更,从过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壁垒很高,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利用外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该阶段主要是放松第二产业的投资壁垒。对服务业而言,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存在,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认为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属于自然垄断部门,不适宜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放,因此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1995年,中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成为指导外资进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阶段。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高层互访,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人世的主要障碍。之后,中国又和欧盟就中国人世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些谈判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在此期间,中国颁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就是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投资性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但要求只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应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租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6月23日,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合资医院的条件适当放宽。此外,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公布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合营方式从事铁路货物运输;扩大了投资者在中国从事医疗机构、租赁、船务公司等行业可以拥有的股权和管理经营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部门大幅度增加,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开始向外商开放。例如,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矿产开发等行业,许多国家视为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将其列入了鼓励类的外商投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的开放,此举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国投资的行业已经比较有限,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新闻业和广播影视业。

在该阶段,中国也开始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于人世谈判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开始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降低对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限制。

(四)严格遵守入世承诺: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在人世法律中,中国对服务贸易作了相当大的承诺,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按照人世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商业、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等各类中介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广阔的层面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资电信 企业管理 规定》、《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管理。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主要变动如下:一是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则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原先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建设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如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商业、外贸、运输、旅游、法律服务、会计审计、音像制品、外商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经营等行业,均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开放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热点。与此相适应,在外商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关建筑、会计服务、教育、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人规定及相关法律规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国务院根据发展需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第五次修订,进一步缩小服务业限制和禁止的范围。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随后,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于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务业领域,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将原限制外商投资的货物租赁、货运代理、外贸公司等调整为允许类条目,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建设和经营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对金融业外资投资限制尺度有所放宽,鼓励类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和期货公司(中方控股)。但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对外资开放较为谨慎。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标志着中国服务业进入对外资企业全面开放阶段,投资壁垒进一步降低。但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房地产业列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三、政策启示

从中国服务业投资壁垒的演进过程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发展的。投资壁垒的设置既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关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关,也与国际压力(如人世谈判)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较多限制。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将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对外逐步降低投资壁垒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一)对外降低投资壁垒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务业投资壁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鉴于降低投资壁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部分服务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不会盲目降低投资壁垒。迫于国际压力,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的服务部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设置投资壁垒时对不同的服务部门应该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对于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部门,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并且,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可以时间作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在该部门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当该部门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可见,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壁垒的灵活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外资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在每一阶段,都要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部门首先开放,对于那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部门,要创造以后能够开放的条件。

(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中国服务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严重不足。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打破国内服务业的部门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依靠国内服务行业自身竞争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水平。虽然促进服务业国内竞争会使本国服务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但本国的服务消费者或使用者(比如服务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中间投入时)将因为服务价格的下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鼓励竞争将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同时抑制外资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扩张。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除涉及国家利益不宜对外开放外的其他服务部门进行充分竞争,并把促进竞争当作推动本国服务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

2.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3.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4.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5. 浅谈中国贸易政策论文

物业是指有价土地及土地附属物,包括商业大厦、住宅楼宇、厂房仓库、共用设施及建筑地块等。物业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1.土地。指由一定范围的面积构成的地产。2.建筑物。指附着于土地的各种建筑物或构筑物,通常也被视为相对独立的物业。3.物权。物权是财产权,它的标的是物,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人①。物业概念的提出以及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走过了一个从借鉴吸收到创新发展的艰苦过程。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型服务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物业管理的意识,逐渐被广大业主所接受,物业管理的模式,逐步被广大业主所认同,各种形式的物业公司应运而生。纵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现状,物业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物业管理的模式多种多样,物业管理的手段各不相同。但物业管理的企业仍像住宅小区一样,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尤其是自建、自管附属开发商的物业比比皆是,一幢房子,一个物业;一个小区,一个物业公司。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处于瓶颈状态。笔者对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现状,认为可以探索物业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的路子,并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一、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轨迹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经营人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范,按照合同和契约行使管理权,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技术,以经济手段对物业实施统一管理并为居住者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②。这种现代意义的物业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城市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崛起和房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于上世纪80年代由沿海地区逐渐兴起的。1981年3月10日,深圳市第一家涉外商品房管理的专业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正式成立,开始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涉外商品房实施统一管理,这是我国内地物业管理迈出的第一步,标志着这一新兴行业的诞生③。随后从深圳到广州、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在众多城市物业管理公司应运而生。到1983年,深圳市已有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和内设物业管理专业机构的单位逾百家。1993年6月30日,成立了全国首家物业管理协会——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④,标志着我国的物业管理水平逐步走向成熟阶段。20多年来,物业管理行业在差异中生存,在求新中发展。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起步早的与起步晚的之间存在差异;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先进与落后之间存在差异;专业化管理与小而全管理之间存在差异等等。尤其是附属开发商的物业管理,由于物业管理的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不先进,开发商进行物业管理,只是为了自己的房子好卖的初衷,没有得到实现,反而觉得忍辱负重,当时并没有考虑如何把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型的服务行业来经营,物业管理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潜伏着很大的危机。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一线城市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也随着房地产的开发进程,逐步地被二、三线城市所引进,一些住宅小区的开发商,也正在开始把物业管理交给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经营,按照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相分离的原则,通过招投标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这说明物业管理在求新中发展,并正在向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二、对物业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的认识物业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就是将物业管理的服务项目对外委托承包给有资质的专业化公司,通过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委托协议或合同,按照业主的意志与要求去实施专业化管理并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物业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这是物业管理行业适应现代化生产社会专业分工的必然结果。物业管理的业务可分为三类:⑴ 基本业务类:包括对房屋建筑、机电设备、供电供水、公共设施等进行运行、保养和维护;⑵专项业务类:包括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消防管理、车辆交通等;⑶特色业务类:包括特约服务和便民服务⑤。诸如为物业管理行业配套服务的保安公司、保洁公司、绿化苗木公司等等,这对那些规模不大的物业管理公司,起到了拾遗补缺、共同发展的作用。物业管理公司虽然达到了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大多都没有固定的保安、保洁、绿化、工程维修等专门人员,都是靠对外聘请。这些对外聘请的人员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物业管理公司也不具备对他们进行培训业务的能力和手段。服务项目对外委托承包,是建立在受委托企业所具备的专业化水平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与其对外聘请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自己又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追求小而全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情况下,为何不可尝试利用专业化公司的优势,也就是利用专业化公司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把物业管理企业做大呢?当然,也不排除那些有条件、有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承接的小区物业管理范围越来越大,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广,自己下设一些专业化的公司进行服务和管理,将物业管理的上下游产业连接在一起,形成物业管理的产业链,物业管理公司将朝着更高的阶段走去,物业管理行业的产业化、集团化也就指日可待了。三、如何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基于上述的一些认识,在物业管理的实践中如何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呢?笔者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想法。1、作为物业管理公司,在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时,应该要有明确的宗旨、要求、责任。一是服务外包时要有明确的宗旨。这个宗旨要求通过物业管理实行服务外包,为业主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专业的服务;二是服务外包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包括服务外包的项目、内容要求、质量标准、费用等方面,要有一个合同或协议。要切实可行,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要做到价格与质量的统一;三是服务外包时要有明确的责任。这个责任要求物业管理公司不能包而不管、包而不问,而是要按照服务外包的合同或协议,做好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并承担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责任。要让物业管理公司在服务外包中提升管理水平;让业主在服务外包中获得优质服务。2、作为专业化公司,在服务外包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一定要体现专业化的水平,要利用专业的人才、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的管理工具和设备、并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的维修养护技术实施专业化的管理,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认真履行服务合同或协议。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承接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的专业化公司,一定要按照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合同或协议,认真操作,规范管理。从服务项目、内容要求、质量标准等方面一项一项地落实;二是切实做到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承接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的专业化公司,一定要按照服务项目的不同标准和规范,做好每项服务工作,做到让业主满意、物业管理公司满意、自己满意。让物业管理公司、让业主感到物有所值。3、作为政府行业部门,在物业管理中主要是起到一个指导、服务、协调、管理的作用。作为物业管理行业的房产部门,应该把握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规范物业管理的行为。在审批物业管理公司资质时,不仅要看管理人员的资格如何,还要看保安、保洁、工程维修等人员是否经过正规培训,有没有按从业规定所需要的证照,尤其是对保安人员及保安器材的管理,要与公安部门进行协调,进行规范和强制管理,以确保住宅小区的和谐平安。要深入物业管理公司,用政策、制度、规范来指导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监督物业管理公司是否照章办事,是否侵害了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的正当权益,协调业主委员会、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矛盾,承担起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业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为物业管理公司搞好服务,又为业主搞好服务。物业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既可以提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又可以为业主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既可以加快专业化公司的发展,又可以形成物业管理的产业链。物业实行服务外包专业化管理,将为发展壮大物业管理这一新型服务行业,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平安小区带来很多的益处。……参考物业管理网

后疫情时代服务行业发展研究论文

餐饮业在疫情影响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餐饮业的调查背景有助于了解餐饮业在疫情期间的发展情况,以及更好的应对疫情的影响。调查意义在于了解餐饮业的发展趋势,为疫情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并分析餐饮业的发展机会以及面临的挑战,以便有效把握市场机遇,提升餐饮业的发展水平。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首旅酒店(600258)、锦江酒店(600754)、华住集团(01179.HK)、格林酒店(NYSE:GHG)、岭南控股(000524)、西安旅游(000610)、华天酒店(000428)、金陵饭店(601007)等。

本文核心数据: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经济型连锁酒店客房数量、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率

1、经济型酒店的概念和类型

酒店(又称为宾馆、旅馆、旅店等)的基本定义是提供安全、舒适,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空间的商业机构,即给宾客提供歇宿和饮食的场所。

经济型酒店以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为一般商务人士及普通旅游者提供有限的产品及服务(主要集中在食、宿两个基本功能),区别于提供全面服务的中高端酒店。

根据国际标准,经济型酒店按照目标市场来分类,有以下五种类型:经济型商务酒店、延时居住型经济型酒店、经济型观光酒店、汽车旅馆和青年旅舍。

2、经济型酒店是中国酒店业的主体部分

直接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疫情前中国酒店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据中国饭店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酒店客房总数约1762万间,4年(2016-2019)复合增长率为7.7%。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酒店行业经营困难,客房总数有所下降,为约1532.6万间。

21世纪初至2015年前后,国内以如家、汉庭等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经历了黄金增长期。目前经济型酒店在中国酒店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酒店数量及客房规模远超其他类型酒店。据中国饭店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中国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占酒店业客房数量的比重超过60%,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酒店业经营状况较为困难,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有所收缩,全年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为942.4万间,占全国酒店客房总量的61.5%,仍占酒店业的大头。

3、中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化水平有待提升

从全国酒店业整体连锁化率情况来看,近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业连锁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全国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客房数是238万间,非连锁客房数是704.3万间,连锁化率为25.3%。对比欧美成熟市场60%-70%的连锁化率,中国经济酒店连锁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2026年中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率有望接近50%

从近5年行业情况看,近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业连锁化率有上升趋势。前瞻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国内经济型酒店在经历过粗放增长后,由于同质化严重和供给过剩,现已进入洗牌阶段。降本增效、提升运营能力和提升服务质量成为经济型酒店脱颖而出的关键。由于连锁酒店品牌对服务质量、服务标准的把控能力和运营能力更强,个体酒店接受连锁化整合的意愿将越来越强。

其二,新冠疫情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经济型酒店业的连锁化整合进程。连锁经济型酒店品牌具有品牌认受性,其客户源相对较稳定,在逆境下的抗压能力较强,这也是经济型酒店连锁化整合的动机之一。

在行业洗牌阶段,龙头企业的优势将愈发明显。预计未来随着连锁酒店龙头企业的进一步扩张与行业进一步整合,中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率会迎来较高速提升,前瞻预测,至2026年,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连锁化率将接近50%。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酒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超过5成的企业2020年营收下降20%以上。就现金维持时间而言,34.0%的企业最多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

2020年爆发疫情之初,传统服务业几乎完全停摆,酒店旅游业整体上都已经处在停业的状态,而交通餐饮业也是如此,这些行业亏损都很大,都处在被动运行的阶段。由于疫情,不能出省甚至出市,有很多有疫情的地区采取就地隔离,对旅游业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当时的疫情之下,我国的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困难。疫情先是降低国民的消费热度,比如疫情造成国内服装需求量减少,于是服装行业陷入困境。零售品销售额巨幅下降,轻工业受影响。从需求端来看,纺织服装,电子商品、家具、家电需求量下降,从供给端来看,厂房劳动密集型高,所在地处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大省,这是制造业要面临的问题。

国内媒体融合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文化认同视域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合发展论文1500字

摘要: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国掀起一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热潮。在大众传媒方面,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承担起在新形势下形塑中华文化认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正历经着媒体融合的电视节目发展阶段。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类节目往往呈现出无益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种种面向。本文最后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新媒体融合功能与媒体融合方面的理论,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融合发展提出应对之道。

关键词:

新媒体;文化认同;文化类节目;媒体融合

一、文化类节目融合发展对文化认同的挑战

首先,文化类节目融合发展趋势下中华文化认同之变。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契机,引发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生产上的一系列变化。如播放渠道上的变化,在刻板印象中文化节目往往叫好不叫座,因此传统文化性内容也多出现在科普教育类栏目上。在融合发展阶段,谈话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竞技比赛节目等更适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宽了文化节目的播放渠道;再如受众维度的变化,传统文化节目的的“文化灌输”预设了被动的受众,而新兴媒体参与融合发展则将受众直接纳入到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由此观之,文化认同在时间性上受制于新媒体文化的快节奏;文化认同的空间性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地理空间,加入虚拟空间的维度;文化认同的对照性也因文化节目的.多屏融合而具有了互相交叉的观众群体,相应集体意识也渗透到了受众的不同维度上;文化认同的互动性也不再局限于个人与团体,也存在不同身份的个人之间与多重团体之中。

最后,文化类节目融合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多元复杂。文化类节目融合发展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有两端,节目融合谈的是“媒体端”的发展态势,文化认同谈“受众端”的状态。见“媒体端”融合发展的诸种变化业已引发了“受众端”文化认同的变化,“受众端”文化认同自身的多元复杂同样会影响“媒体端”的融合发展。有学者将文化认同分为社会认同、职业认同、地理认同、国家认同、共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六种形态[3]。作为拥有多民族的中国,从政治经济中心到边疆的文化认同都围绕着民族文化、国家意识形态、现代民族国家形态等关键议题。因此,中华文化认同也呈现出多元样态。

相应地,中华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合发展须考虑中华文化的地缘差异、民族差异、意识形态强弱等。这可能是文化类节目多元化发展的契机,也可能是文化类节目融合发展中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

二、新媒体的融合功能在文化类节目创新中的体现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类节目自身的创新转变,新媒体的融合功能也在更广义的层面,“在人类社会里把器物、传输、产品与服务连成一体”[4]。具体而言,新媒体的融合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功能性融合。在功能上,观众不再满足于机械地接受经由数字电视传输的节目产品。新媒体的功能性融合是指把信息与媒体内容逐渐地由计算机信息科技系统和宽带传播网络传输到使用者。这与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都是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对文化节目各方面功能要求的逐步提升。

第二,产业性融合。当前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焦点放在功能性内容生产的情况较多,而把新媒体当成具工业属性的文化产业去讨论的较少。新媒体的产业性融合功能主要是促进计算机业与信息科技、电子传播与媒体产业之间相互联合、兼并的工业融合。有学者指出传媒产业的四大变化趋势: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向内容稀缺转化;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渠道向多元收入渠道转变;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演变;市场结构从高度垄断的市场向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化[5]。

第三,产品与服务融合。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指媒体与信息产业利用宽带设施、数字化功能、与产品服务的互动,以迎合顾客品味性之便利的一种合成形式。湖南卫视在电视节目中率先加上弹幕,一场直播划分台、网两种观看方式等创新尝试都是对媒体内容功能上的丰富。

人均移动互联网花费时间增多

互联网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2019年,中国人均互联网经济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2.0%。中国拥有一大批不断增长的智能手机用户。在智能手机的热潮推动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从2014年的55680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83070万人,复合年增长率为8.3%。

自2014-2019年,中国人均移动互联花费的时间每年均有所上升。这为行业客户、媒体平台及自媒体发布者提供了商机,在争取用户关注方面竞争激烈。

自媒体指用户在自媒体平台上注册的线上账户,用于以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内容等各种形式向公众发布内容。在2013年自媒体出现之前,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透过门户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获取内容。自2013年以来,自媒体快速发展,按2018年中国在移动设备上花费的时间计,其已成为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抖音等领先自媒体平台日渐受移动互联网用户关注而普及的推动下,行业客户对自媒体投放的资源和营销预算多于传统门户网站。以2019年收益计,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约占移动广告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以收益计的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人民币16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15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9%.

2019年在中国自媒体营销市场中,效果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为318亿元,市场份额为19.97%;非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为1274亿元,市场份额为80.03%。

效果类营销增长迅速

效果类营销指互联网受众进行特定的行动(如点击、下载或销售)时向行业客户收取费用的一种线上营销类型,这有别于费用不取决于成功营销活动的其他营销形式。出于此原因,效果类营销模式下的营销活动对各行业客户而言极为精准。与自媒体营销的发展一致,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分部亦快速增长,原因是行业客户更加关注其营销活动的表现和结果。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市场的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人民币13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3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0.0%。

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分为应用营销、线上推广活动、Html5营销及电子商务营销。

应用营销旨在鼓励用户安装所推广的移动应用程序;线上推广活动旨在宣传营销活动、明确品牌定位或推广营业活动;Html5相关内容营销是较新的营销方式,旨在引流转向Html5内容或小程序以供进一步潜在消费;电子商务营销旨在影响实物产品的线上购买决定。

2019年在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市场中,应用营销市场规模为153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48.11%;线上推广活动营销市场规模为111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34.91%。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媒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文秘帮媒介融合论文范文回答于2019-10-15媒介融合论文篇1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改变,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成功转型,在新产业中发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常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遇了体制性障碍,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遇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目成功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毕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察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利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娱乐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现,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专门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延续,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用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别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提供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毕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标杆还有待观察。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会在我国新闻业发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作者: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2一、“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提倡“用户至上”,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强大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正如“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言,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应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它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用户体验和受众直接参与表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往往强化自身优势,重视优质的报道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拿来主义”、“利用主义”,其商业网站、微信微博上的报道大多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稍加包装后照搬过来,仅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延伸的渠道。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工业化思路,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中制胜,就应建构互联网思维,在传播技术、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实现同一个平台上的融合。二、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建构(一)坚持媒介融合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媒介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意识,在思想上坚持媒介融合基本方向,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理念———自由平等,互动共享。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新媒体,因为当时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播思路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如今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以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创造信息并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这是互联网思维的范式,也是媒介融合应坚持的理念。(二)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建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技术。部长刘奇葆称,媒介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传统媒体就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整合新闻媒体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源,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处理、储存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三)建立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媒介融合管理体制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媒介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组织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内部也要实现融合,如国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努力向“全媒体”迈进,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初级新闻产品,经排列组合后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这是媒体内部业务融合最明显、最现实的价值,也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四)强化传统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关系中传者与受者角色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者。这种传播关系下诞生的信息难免失之客观,掺杂传播者即受众个人的主观臆断,对于事件的评论过多是情感控诉而不是理性分析,如微博上针对某话题引起网民的争执甚至骂战,这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公信力和资源,例如已创刊五十余年的《人民日报》在受众心中就是一个权威、实力强大的品牌,这一优势同样可以成为人民网的宝贵财富。树立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将以客观理性的深度分析影响并主导社会舆论,这种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或超越。三、报业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融合实践2014年5月,在沪召开省区市媒体融合发展座谈时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将“媒介融合”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正式提出,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早已有之。2006年,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鼻祖———手机报诞生了,这是一种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向用户传送新闻、图片、广告等内容,成为短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2009年,新浪微博迎来了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杭州日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手机的3G元年,3G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来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可以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写博客等多功能的媒介,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延伸。这些都是媒介融合的广义体现。2009年8月,在遵义举行的国际绿茶博览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报道实现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贵州日报》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了《红色遵义的绿色战略》等深度报道30多篇;金黔在线承办2009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官方网站工作,对开幕式进行网上直播;贵州手机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用户发送快讯;新报和经济信息时报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对茶博会进行了报道。这次茶博会的报道是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前以报业为代表的多数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尝试尚处在“报网互动”阶段,未来的媒介融合将会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整合共享资源为核心,以“报网互融”为目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大背景深刻影响传媒业的变革。媒介融合是一场互联网数字技术推动下诞生的产业革命,互联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是一个信息平台,传者和受者没有明确的角色区分,媒介融合正是一个不同媒介生产者、内容、渠道、接收终端之间的传统边界日渐模糊、趋于融合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提出,媒介融合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在融合,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媒体人要有宏观思维,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建构,重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力量,才能准确预测未来媒介融合的走向。毋庸置疑,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媒介同质化、信息内容产业化、市场竞争激烈化、互联网传播媒介缺乏有力的监管等。相信在整个社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为双方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互联网思维将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启人类社会史和传播史上的融合大时代。作者:吴楠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3一、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能力。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晰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十分熟悉,并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美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作者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音视频混编的能力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能力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能力,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三、结论媒介融合的发展给新闻编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闻编辑的思维应当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进步,进而有效提高新闻编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新闻编辑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于春妹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阅读原文有用 |分享「猴子音悦」商用配乐授权网站 版权可商用 特价59元起值得一看的曲多多相关信息推荐「猴子音悦」特价59元起!正版宣传片配乐,背景音乐商用版权,量贩式乐库,满足您的宣传片,广告,电影,游戏,节目等音乐素材需求 版权好音乐 只在「猴子音悦」houzi8.com广告澳洲直邮代购Nature's Way儿童鱼油3种口味高DHA量180粒 三色鱼油¥285 元¥285 元购买淘宝热卖广告老花镜 新款跑江湖地摊老视镜男女士老年双牙树脂高清老花眼镜 黑色 +100度¥9.9 元¥29 元购买京东广告大家还在搜媒体融合论文的创新点媒介融合的具体案例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及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和特征媒介融合的例子有哪些融媒体传播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论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已经到底了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