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然具有工具性,应该用人文性引领带动工具性,工具性服务于人文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 一、大学现当代文学 教育 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能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稳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信仰、宝贵的人生 经验 和非凡的审美趣味,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无穷无尽,能够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当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阅读作品。学习者对于那些贴近生活,与自身经历有着直接联系的文学作品感受和理解会尤为深入。现当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描述了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大学生读起来就有一种亲切感,进而愿意去接受和感知作品精神思想和 文化 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引领大学生们体味贴近其生活,靠近其精神乐趣的作品,大学生必定乐于接受,继而能使大学生开始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感兴趣。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学生们可以从作品发现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影子,进而将影子变为形象,开始进入作品理解、认识和欣赏的程度,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会逐渐扩充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这样一来,学生也会逐渐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殿堂进一步迈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殿堂,开始将视野放大到对于人类历史的感受、欣赏和理解上。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掘出现当代作品的独特精髓,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这样的作品,并与学生交流阅读理解后的心得,不但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更能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涵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的 措施 (一)注重启发教学 现当代文学的思想与当今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现当代文学也进行了诸多改变。比如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增加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虽然现今教学环境恶劣,但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现当代文学不是技能,是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学教育应该与时代情况相结合,但不应过多从技能处寻找突破口,教师应使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不是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传统教学套路讲授枯燥乏味的课程。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作品分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结合现今时代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历史的追问,发散学生思维,借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历史来引导学生对当下这个时代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和时代精神结合,教师应带动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加强与当今践踏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3]。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要用过多时间讲解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要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而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结合,加强文学与历史的契合,使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激起大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学习的乐趣,在现当代文学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情趣,最终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 师范院校承担培养未来初高中教师的任务,师范生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初高中教育。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能作为师范院校标准的现当代文学教材出现。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导致现当代文学教育与师范培养的特性不能很好的结合, 毕业 的师范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在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施展,甚至直接会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情况。因此,应该及早出版具有师范特性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对于师范院校现当文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高等师范院校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上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这当中教材占了很大原因,师范院校选用的教材与当今中学语文教育脱节,直接导致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困惑,而且会加速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差异。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对现当代语文教学进行多方面阐释,让学生把握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理解两种教学的差异性。师范院校教师不能轻视中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对中学语文的解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对文本的浅阅读。高等师范院校应在现当代文学 教学 方法 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如今,为了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关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却不多,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和大学现当代文学的衔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想让中学语文与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紧密相连,必须改变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教育者应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教学理念,对中学生实现性化教学,增加其创造性。在电子时代中,应注重中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文本分析能力。 三、结论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回归文学、注重个体、学会审美并提升自身的文学性,在抽象的文字中,去体味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和审美境界。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们个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的,大师们的精神烙刻在他们充满个性魅力的文字当中,需要大学生自己品读,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现当代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充满思想的当代文明青年,大学教育工作者切忌将现当代文学课程当作是对学生的教化和强制的学习任务,否则必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试谈大学语文教学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 文章 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 语文学习 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 。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宣传,陶冶审美情趣,立足教育长远规划。大学语文不只是要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功能和作用,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优势,建立素质教育考核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助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并实践这一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关系到国家进步与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品质,从而增强个人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 学习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个人的尊严和使命感。对于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得体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提高。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微信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建设的主 渠道 ,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就成为贯穿大学语文始终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与文学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着眼点应放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而新媒体的兴起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手段。 一、微信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要适应这一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将微信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引进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一,微信教学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用微信教学主要是指利用微信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传媒形式比较时尚、便捷、迅速,随着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利用率的上升,微信已广泛使用,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私下玩手机现象与日俱增,如果进行教学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并将其用于教学中则至为重要。 第二,微信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研讨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结束就意味着研讨的结束,对知识的运用微乎其微,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很难在每一个学生中实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大打折扣。而学生借助微信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此外,传统教学中由于资源有限,课堂中遇到新的未知无法即时解决,教学资源也无法实现即时分享。在微信教学中,不但能够轻松分享教学资源,还能进行关注、讨论、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丰富。 第三,微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得如何则因人而异。采用微信这种现代教学元素,将其整合并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之中,既能使 传统文化 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复兴”,更能以此为契机,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充分发挥高校大学语文文化传承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微信教学不但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方法的改革,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语文课教育目标、提升大学语文课教学实效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信教学的特征与应用 (一)微信教学的特征 其一,变一元教学方式变为多元互动教学方式。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有限,即使采用研讨式、座谈式等方式也很难实现全方位的互动。而通过微信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搭建对话的平台,学生通过发微信形式参与其中,不但能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而且能实现外界与师(生)的互动。 其二,变限制性教学特点为无限性的教学方式。课堂的结束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课程的终结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有了微信教学方式的加入,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微信平台继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还可以继续学习、相互研讨,进而达到长期学习,实现教学的无限性。 其三,变不可复原的教学方式为可复原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结束,声音停止传播,授课的内容无法不可复原(录音、视频等特殊情况除外)。微信教学的介入,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可以继续传播,可以复制、转发、存储等,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错过还可以回览,真正做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想学就有”的可复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信平台推介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习资源推介主要有两种方式,邮箱和专业的教学平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前者存在学生查阅滞后的弊端,而后者则存在成本高、权限有限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与后台管理应用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移动学习的入口,学生在此可以下载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消息等五种消息类型。如果学生有新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服务器的后台查到学生的邮箱或者账号,可以即时推送资料。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移动网络使用多、喜欢在平台交流。微信平台的介入,使教学资源实现即时推送,学生即时关注,方便快捷,实现了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共享,使大学生喜欢上大学语文,为自主探究与互动学习奠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 运用微信手段进行教学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进行交互式教学。不同于QQ、微信等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与其关注者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管理公众平台实现强化师生联系的目的。同一个教学班级或者课程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可以将微信教学贯穿全过程。 在教学前,教师将教授的题目或者讨论的题目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方便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在讲授《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留思考题让学生事前预热,让学生查找有关庄子其人和《庄子》一书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微信群中互动的形式将学生查找整理的资料进行肯定、补充与完善,然后再课堂上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大班额教学中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对某个人的观点进行反馈与评价,学生还可以对老师的反馈进行发问与质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授完毕后,针对课堂中未尽事宜和课程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再度讨论。课程虽然结束,但是讨论还在继续,继续进行着交流,大大延长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微信教学能实时把握学生动态,针对交流中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能给予适时关注并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对自己不熟悉或模棱两可的内容能给予及时关注,及时查找资料丰富所学,同时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适时调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构建大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将所有的内容教授完毕是不可能的、极不现实的。而微信平台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授在这个微信平台中,安排学习内容、共享教学资源、进行师生沟通、网络课程学习等板块,学生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能进行监控,督促完成自主学习课程。 4.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最终考核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蒙混过关。考查更有失规范性,往往采用提交小文章的形式,更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上网拼凑、剽窃等方式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地检测,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然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则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在微信平台上,师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习效果,将讨论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每一节课评选出最佳贡献者与最佳参与者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将不参与和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适时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督促学习,提高主动性。 三、当前微信教学面临的困境 第一,碎片化传播是微信教学最大的瓶颈。虽然微信在补充传统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导致碎片化的传播效果。在微信群讨论过程中,特别是人数众多,如果不及时关注,由于信息滚动过快而忽视重要信息。正因为如此,微信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第二,微信教学容易导致语言不够规范。由于微信的使用人群都是年轻人,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或者随意发表言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反馈,还要留意学生的言论,对随意语言进行规范并及时制止。 第三,微信教学受学校网络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单纯使用自己的手机流量进行互动未免成本太大,特别是一些视频进行共享的时候,还要考虑网络环境。有的学校已经 无线网络 全覆盖,这样对于这种教学就极为便利。如果没有则只能选择有无线网络的环境才能进行微信教学。 第四,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私人聊天。微信群的人多,容易导致学生对同班同学或者陌生的人(其他班级不认识的同学)进行私聊,而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和鉴赏性很强的学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很好的网络操作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只要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会大学语文的精髓,丰富教学的内容与鉴赏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素养,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微信教学在大学语文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1. 关于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语文总结 3.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4.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总结 5.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1.2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1.4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2.1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日本是个很注重礼节的国家,那么它的`论文致谢词写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日语毕业论文来比较一下吧。
日语毕业论文谢辞范文一:
本论文を书いいる间に、指导教官のxxx先生に、论文のテーマ决定から、资料収集、书き方、言语表现まで常に丁宁に温かくご指导いただき、诚に感谢の念にたえません。また、日本语学部の诸先生からご指导いただき、谨んで感谢の意を表しま。そし、同级生からいろいろ支援しらっ、有り难うございました。の场を借り心から感谢の意を表しま。特にXXX讲师に、指导教官とし热心なご指导を赐りました。に改め御礼を申し上げま。
日语毕业论文谢辞范文二:
本论文をまとめるにあたりまし、指导教官の晋学新先生にいろいろご指导とご支持をいただき、また、日本语学部のほかの先生よりいろいろご助言をいただくとに心よりお礼申し上げま。
资料収集やコピーの面でご协力くださった日本语科の先生方、友人达に感谢の意を表したいと存ま。
卒业论文を书く途中、私の知识の足りなさに悩んでいる时にクラスメートと家族に励ましいただきまし、で合わせ感谢申し上げま。
また、晋学新先生のご指导のおかげで、四年生のときから、まめに勉强る习惯を身につけ、大学院の入学试験を受けるとを决めました。再び心より感谢いたしたいと存ま。
の卒业论文は私の研究活动のはめで、今後っと勉强し、その问题についさらに研究しいきたいと存ま。
日语毕业论文谢辞范文三:
の论文ができあがるまでの道程を振り返っみると、改め、私を支えくれた人々のとを思い出。
本论文を执笔るのは私だけであったが、数多くの人々の手助けがなけれ完成できなかったと思う。ま何より、私の论文指导教员である恩师の○ ○○先生に深く感谢しなけれならない。
それから私の在学しいる○○大学の○○の诸先生がいつ励ましくださったと、私には大きな力となった。论文书类作成などで教务课の先生にいろいろお世话になった。诸先生にお礼を申し上げたいと思う。
最後にいつ私を支えくれた両亲に感谢の念を捧げなけれならないと思う。
写作教学堪称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议论文写作教学又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头戏。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作文万能议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同样的景物,有人觉得美丽,有人却觉得平淡;同样的事物,有人看到了机遇,有人却熟视无睹;同样的生活,有人活得坦然,有人却活得凄然……面对同一世界,为什么每个人的收获与感受如此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你用什么样的眼光打量世界,世界就回馈什么样的东西给你。你想世界给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美丽。
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我们身旁有多少美丽的风景,有多少动人的画面啊!可是,我们忙于世务,匆忙地赶路,匆忙的眼光无法看到这些美景。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花就应该那样鲜艳,草就应该那样嫩绿,人性就应该那样善良,于是,心中的那份触动和敏感随着匆忙的眼光悄悄丢失了。于是,便有了生活枯燥乏味的感叹。海伦·凯勒尽管双目失明,但她并不缺少欣赏的眼光,发现四季的盛景如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这是因为她内心深爱着这个世界。可见,欣赏的眼光需要有爱心做基础。让我们用欣赏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为发现一朵花开放而欣喜,看到清晨第一缕阳光而欢乐,望着湛蓝的天空而陶醉,目睹一个小小的善举而感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多么美丽,心里就会充满阳光。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
冷战结束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那道柏林墙也随即被推倒。那些被推倒后剩下的断壁残垣、碎石瓦砾,在旁人看来就是一堆废物,毫无用途。可是有一个年轻人却看到了它的价值,因为这些遗迹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将来的价值不同寻常。于是,年轻人买下了它们,经过加工,这些废料摇身一变,变成了柏林墙推倒后的纪念品。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纷纷购买纪念品。那些原本无用的东西却使那个年轻人获得了财富。正是因为那个青年有着敏锐独特的发展眼光,才发现并抓住了这个别人都抓不住的机遇。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心生活的世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价值,抓住人生的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坦然的眼光对待生活。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遭受挫折。有些人常常抱怨命运不公,有些人则容易绝望轻生,更有甚者想报复社会,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坦然的眼光,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和精彩。邓小平遭遇三起三落,他没有气馁,正因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有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冯骥才被下放,生活贫苦,他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还在自家院中种上扁豆花,每日作画。正因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没有迷失方向。体操运动员桑兰,祸从天降,一夜之间由一个灵活好动的女孩变成无法动弹的病人。面对灾难她没有退却,反而活得更加精彩,这也是因为她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可见,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困难挫折时,一定要用坦然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才能让我们释怀,才能生活得更加精彩。
聪明的,当你用什么眼光看世界时,世界也会还给你什么。如果你想拥有欢乐、健康和成功,拥有丰富精彩的生活,那么就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吧!
树木花草,总有良莠之分;世间人物,自然也有品位高下之别。
高品位源于良好的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砂在涅,与之俱黑。品位的高下,很多时候与人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书香门第,多有大家闺秀;市井小院,则出小家碧玉。虽说各有可爱之处,但高下之别自不待言。
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但后天选择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则与品位的形成关系重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孩子寻求一个更佳的环境。虽说不可能只靠搬家就搬出个“亚圣”,但倘若孟母不迁,则世间恐怕要少个文化的星斗,多个平庸的吹鼓手了。
高品位还源于高超的技艺,广博的学识。
山歌村笛,虽不乏情趣,但终欠缺技巧,难免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女技艺超群,奏长安坊乐,则让人“如听仙乐耳暂明”,品位之高下是基于学识与技巧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诗词歌赋……高品位的艺术形式哪一个不是代代艺人、学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来的?
司马迁通史精文,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古今,赢得了“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至誉。鲁迅知理达文,钱钟书学贯中西。历数这些高品位的名家大家,哪一个不是以高超的技艺,广博的学识作为自己的厚重基垫的?
高品位更源于崇高的道德,伟大的理想。
旗帜举得高,可以引领前进;鼓声擂得高,可以振奋士气。然而,利剑悬得高、钢刀举得高却只能带来更大的危险,更可怕的灾难。没有理想的正确指引,没有道德的适时约束,品位的高下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这时某种意义上“高品位”的人反倒成了“危险品”。
风流倜傥,写得佳文美赋的公子子兰,勾结权贵,逼得屈子投江。擅长书法,自创宋体的秦桧,残害忠良,落个千古骂名。曾被称为“青年才俊”的汪精卫,出卖国家,出卖灵魂,落个“第一大汉奸”的“美誉”。道德的残缺,理想的迷失,使这些“品位”不低的人,最终被历史的车轮不留情面的碾入污泥之中,永世不得超生。品位的航船,没有崇高的道德,伟大的理想为舵,就必定误入歧途。
寻求佳境,增长学识,修正道德,树立理想。自然,你就会成为一个高品位的人。
有位哲人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你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能成为伟大的人,那就当好一个平凡的人。我却要说,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岗位,从事怎样的事业,肩负怎样的使命,都要有执着的精神,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始终如一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王顺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邮递员,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他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他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但是,他一个人,一匹马,在这漫漫邮路上一跑就是20年,20年来步行26万公里,足可以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六圈半。20年来,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搞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给党丢脸。”王顺友那朴实的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生活真谛:不管你处在怎样的条件下,只要你执着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做好它,你就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命运挫折,都要全力以赴从事自己的事业。
我们都知道霍金的名字,命运带给霍金的是残酷和不幸:正在读研究生的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接着,中枢神经残废,肌肉严重衰退,失去了行动能力,手不能写字,嘴说不清话语,终身要靠轮椅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生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全身心扑进他的研究事业,靠唯一能够活动的手指,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在天文学的尖端领域——黑洞爆炸理论的研究中,获得了震动天文界的重大成就。“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霍金的话告诉我们:不管你遇到怎样的挫折与不幸,只要你坦然面对,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你就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面对怎样复杂的形势,都要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们都曾经被中原大地上的女英雄任长霞的事迹感动过。任长霞一踏上登封的土地任公安局局长,面对的是治安极差的登封:斜黑势力横行霸道,百姓群众敢怒不敢言。但任长霞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是百姓的保护神,因此,她坚定不移,擒大要犯,抓小毛贼,破丢失耕牛案,铲除“砍刀帮”……雷鸣电闪、手脚生风地连破了一堆大案后,登封的社会治安立竿见影地好转,老百姓的摩托车不锁就敢放在街上过夜,任长霞在登封人心里变成了雷震嵩岳的女神警和“任青天”。与她扫恶打黑的如雷、如火不同,她对百姓如水、如霞,嘘寒问暖,扶危济困,赢得百姓的爱戴。专为任长霞刻的石碑上写着:“有为而威邪恶畏,为民得民万民颂”。石碑上话诠释了一条真理:不管面对怎样复杂的形势,只要你爱憎分明,执着于自己的使命,你就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当然,执着不等于固执。固执是不管自身能力,不问是否可行,埋头蛮干。执着是对自己岗位、事业和使命的热爱和责任感,是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用毅力、勇气和才智来创造奇迹。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1.2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1.4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2.1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1.2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1.4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2.1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作文 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满分作文,这样就可以灵活的运用一些 作文素材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的 议论文 800字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的议论文800字1
现实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没,那么,怎样才能驾驭住自己的情感呢? ——题记
理智,是一朵花,盛开于智慧的春风申;情感,是一阵雨,常常将这一朵花摧残。情与理,对立而又共生于现实世界。
渴望真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李白,面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寄情山水,便有无数华彩奇章流传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说:雨后的青山,像泪水洗过的良心。她告诉我们:惟有真实的情感,才是一生无悔的追求。倘若将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超越感情
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令人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终至亡国。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误国,终遗恨千古。
这些,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理智是一座堤坝,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会造成堤坝的坍塌,行为的迷茫,以至酿成大祸。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驾驭感情
感情犹如一匹野马,需要你去驯服。理智则是它的缰绳。以理智面对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达。
范仲淹遭贬,然而他仍旧胸怀天下,以理智的大脑,平静的眼光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智者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情与理相伴相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语文的议论文800字2
我很喜欢那样一 个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也许思考就是那个让人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台阶。但也正是这思考的能力赋予了人类以思想,从而把人类置于了很多旭旭的境地,比如亲情与真理。
我清楚地记得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无上敬畏之情: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镑刻在人类思想的话语,也许很精当地为人类摆脱尴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招坚持自然真理与思想的道德法则。也许这样,人类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长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苇草。
我相信人类在判断认知事物的时候一定都会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迹,更何况是那样一种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神圣感情。中国历史长河中清风明月般的人物当然有,但是完全割裂亲情毫无私念的例子又实在不算多。而我也许真的不太主张做一个冷血无情的人,否则世界没有了感情,也没有了色彩。
我很喜欢鲁迅,喜欢他那横眉下的犀利思想。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个深刻的人。而先生客观冷静的观点绝不是众叛亲离而来的,"无情末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先生的诗,而先生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先生的面孔永远是鲜活的,泛着血的殷红。
世界失去了亲情的牵绊将会变得多么苍白,多么令人窒息。当然我们也很难接受一个亲情泛滥的、失真与扭曲的世界。我相信人们可以找到一个折中的契合点,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极端。
去过草原的人一定会惊异于牧草的柔顺和坚韧,人这棵可以思考的苇草也许也应该这样遵循着自然与思想的双重法则在风中生存。
柔情也许是一把双刃剑,正负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许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质与生命的特质:让生命美丽而不轻佻,繁华而不浮躁。
语文的议论文800字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数百年前,文人们就通过朗朗上口的诗歌告诫后人,对待事物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切不可让其他因素干扰了你对真 相的审视。
宋人的墙为雨淋坏,儿子与邻翁对他做出了相同的提醒:"修好墙,以防盗。"盗贼果真光顾后,宋人称赞起儿子的先知先觉,却怀疑邻翁的手脚是否干净。同样的提醒,为何招来截然不同的态度,恐怕宋人正是被感情上的亲疏蒙蔽了双眼吧! 自古以来,人们就颇为重视感情因素对事件成功与否的影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诚然,感情上的亲密对事业的成功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认知事物本质上,感情上的亲疏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错觉以及误导。国外科学家曾做过试验,让试验者在一组照片中选出长像-符合审美标准的一张,结果受测者选出的容貌多与自己亲友相近。排除个人审美观念不谈,生活的耳儒目染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视觉的评判尚且如此,事物本质的洞察更何以堪?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晋王室广封王,欲使天下尽归司马氏之手,殊不知诸公之中良萎不齐,终于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原的下场。三国中孔明因对马谩偏爱有加,忘却先主对马谩"华而不实"的评价,委以重任,终使《出师表》空有 "真名世",也不免"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今,不也有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从而祸起萧墙的事例吗?可见,认知事物,为人处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镜,危害大矣!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若要不被感情上好恶的云雾蒙蔽,身在高处,眼观四方不失为好的 方法 。岳家军威震四海,正是由于岳飞超越亲情,以军规处罚岳云,军风大肃,才有了"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孔明事后挥泪斩马谩,以肃军纪,才没有因感情亲疏而再误军国大事。
一个公正的决断往往是建立在理性观察和思索基础上的。而摆脱感情上的干扰则是做出正确理性评价的先决因素。
也许真正完全超越情感的决定难以做出,然而,三思而后行,从多个角度思考是可以尽量避免感情上的误导。现今我国法规制度中"回避"和"协商"原则不正是对理性处事的指导和提倡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高层,摆脱情感辑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
语文的议论文800字4
《出师表》有言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来,勿以亲疏论事非。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也毫无疑问地掌握在其手中,真可谓:"君主一跬步,皆关民命。"就是这样,我们往往能看见一些小人,他们溜须拍马,阿识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们的每一个毛孔无不弄得舒坦至极。于是这些人深得君主之"亲",甚至独揽大权,破坏朝纲,明末的魏忠贤专权不就是明证吗?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对人才亲之信之,恰恰是因为明是非,懂事理,才知孰亲孰疏之分。
在人类社会中,自"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子其子”以来,亲情就成为了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人们往往认为亲人们总是对自己好,因而他们总是对的,没有错的,而对于旁人,难免存着此疆彼界之心,所谓"人心隔肚皮",难免对别人有着成见, 故事 中的富人即此类典型人物,而有两位人物的行为却值得我们的赞叹。
祁黄羊的"内举不避子,外举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不以亲疏好恶来定是非,而是惟贤是举,诚可贵矣。
另一位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担任了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权力可谓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各界人士1致推举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担任广东的都督,当此之时,孙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证自己的哥哥飞黄腾达,然而这位伟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婉言地谢绝了,说:"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担此重任。"如此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人仰慕不已。
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抛弃小我,舍弃一己之私利,来成全大我,寻求真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克制感悟,注重理性,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
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
语文的议论文800字5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私感情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邹忌-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时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浊的末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轨。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人刻板和抽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个设想时,他并不判断正误,只说:"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学中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们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热心,虽不能任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去判断,又不可仅仅是可怜的"数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
语文的议论文800字范文相关 文章 :
★ 语文高考议论文800字范文
★ 语文高三作文800字范文
★ 高中语文议论文800字范文
★ 高一语文议论文800字五篇
★ 语文高三作文800字五篇
★ 高二作文语文800字范文
★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800字
★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800字
★ 语文高考议论文五篇800字
★ 高二语文作文800字议论文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1.2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1.4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2.1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目 录 一、会计稳健主义的哲学思想……………………………………………(5) (一)稳健主义原则的唯物内涵—风险的客观存在………………(5) (二)稳健主义原则的历史内涵—稳健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 …(6) 二、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8) (一)稳健原则已被普遍接受………………………………………(8) (二)稳健原则存在的前提使会计中的不确定性…………………(9) (三)会计中的不确定性是考察稳健原则的根据………………(10) 三、稳健原则与其它会计原则的冲突…………………………………(11) (一)稳健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11) (二)稳健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12) (三)稳健原则与可比性原则的冲突……………………………(13) (四)稳健原则与一致性原则的冲突……………………………(13) 四、稳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实际应用……………………………(13) (一)对稳健原则的认识……………………………………………(13) (二)稳健原则在我国股份制会计制度及准则中的体现…………(17) (三)稳健原则在具体实务中的运用情况…………………………(18) (四)对稳健原则的运用情况的分析及解释………………………(20) (五)对准则制定和实施的启示……………………………………(21) 结语……………………………………………………………(23) 参考文献……………………………………………………………………(25) 论稳健原则在中国的应用 王月萍 摘要:稳健原则,也称谨慎性原则.它指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采取保守的做法,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尽快回收资本并减少难以确定的风险.稳健原则在很多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影响相当之大. 本文首先从稳健主义的哲学思想入手.稳健主义原则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它体现于会计管理的全过程.其中:稳健主义原则的唯物内涵---风险的客观存在.稳健主义原则的历史内涵--稳健主义原则的曲折发展的过程. 关键字: 稳健原则 风险 不确定性 损失 收益 本文通过论述稳健原则的哲学思想、存在前提及与其它会计原则的冲突,说明了其存在现状;又通过一些理论和实例的分析,充分论述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实际运用. 一、会计稳健主义的哲学思想 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斯特林(Robert Sterling)曾称:稳健主义是“最古老、也是最普及的会计计价原则”.实际上,稳健主义(稳健性原则)是早在帕乔利的《算术、几何和比例概念》编著之前就以使用多年的古老概念. 从理论上讲,稳健主义又称稳健性原则或谨慎性原则,是保守主义观点在会计中的突出体现.稳健主义是会计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处理上,时刻保持谨慎小心态度的一种做法.即要求会计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同时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应该说,稳健主义原则的确立是随着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复杂化而出现的必然产物.日本的《企业会计原则》中指出:“稳健主义原则是‘在有可能对企业财务产生不利影响的场合,应有所备而进行的适当健全的会计处理.’它要求:为防止不确实的将来所带来的风险,必须根据适度而审慎的判断进行会计处理.”这倒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勿临渴而掘井,宁未雨而绸缪. 稳健主义原则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它体现于会计管理的全过程.在现代会计中,稳健主义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及各个方面的稳健性内容.从会计确认上看,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上看,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上看,则要求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特别是要报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可见,对稳健主义原则的分析必须从风险的分析开始: (一)稳健主义原则的唯物内涵—风险的客观存在 稳健主义原则是以风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大潮中,竞争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企业既面临机遇,又要经受考验.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风险是个阴魂不散的恶魔;但受到风险威胁的企业可以通过精明且不懈的努力来取得充分的犒赏—这就是收益.风险与收益是密切相关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对企业而言是动力;收益越大,随之而至的风险也就越大,甚至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对企业而言是压力. 风险与收益是对形影不离的生死冤家,而会计的稳健主义原则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良药.由于会计职业本身就是在“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的企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环境是会计人员时刻充满了”强烈的灾难意识“,即危机感.这就是会计低估资产、收益而高估费用和损失的坚实基础.作为企业的”领航人“,会计人员责无旁贷的承担起驯服风险这个恶魔的使命,而会计人员的法宝正是稳健性原则.实际上,相当数量的会计原则和方法,虽然不是直接由稳健原则派生而来,却始终受着稳健原则的支配和支持. 一句话,企业经营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会计稳健主义原则的客观存在.可以说,稳健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稳定器”. (二)稳健主义原则的历史内涵—稳健主义原则曲折发展的过程 稳健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轨迹.应该说,稳健主义原则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以美国为例),是20世纪初至经济大萧条之前.当时的稳健主义原则,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那时的稳健主义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其他原则与之冲突都要服从于它.这主要石油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一是当时的会计蓄意少报资产价值,可以抵制其他管理人员虚报业绩并维护股东权益.二是这样做给公司董事已投资本以广泛的伸缩余地.三是由于当时的银行家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会计报表使用者,稳健原则为他们对付债务人虚增抵押品价值提供了保障.另外,1990年后持续仅三十年的价格下跌,更是助长了稳健主义原则的使用.因为,这使得资产更新更加容易,并能与资产负债表的低估相符合.可见,稳健主义在当时做为一种传统的法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当时稳健主义原则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其中一位就是劳伦斯.R.迪克西,作为一家特许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伯明翰大学的会计学教授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他指出当时的稳健主义原则不要求计提折旧,以及对资本耗费不应超过资产重置率的假定是不合理的. …………………… (五)对准则制定和实施的启示 以上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稳健原则在我国的适用性,而且以实例说明和分析了稳健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执行的现状和原因.不难推断,出于多种原因,上市公司往往并不欢迎稳健原则;对于其他披露要求更低、风险意识更差,所处经济环境相似的国有企业来说,更要将之弃而不用了.如此看来,制度和准则中的种种体现稳健原则的规定,要认真的贯彻执行起来,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现象令人深思.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能不评价分析准则执行造成的经济后果和涉及的集团利益. 结 语 通过理论和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下结论:1.稳健原则在中国并不过时,它应当成为中国具体会计准则中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2.稳健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要从过去的主要考虑国家的利益转向综合考虑投资者利益和企业自身等各方的利益.进而要为资本市场提供真实公允的信息.因此,将稳健原则写入会计准则具有现实意义.3.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真实公允和稳健之间并非绝对矛盾.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的账面资产水分很大.采用稳健原则,提取各项准备,核销早已不存在的资产,可以使会计信息更为可靠、真实、公允.4.对于因不用稳健原则以及因滥用这一原则而损害信息的真实公允, 一方面应加强独立审计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适度稳健原则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则(Full disciousure).而提高投资者的水平,培育成熟的证券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5.现阶段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应有不同的政策.从信息质量的可靠、相关、可比出发,对于上市公司(不区分A股还是NHB股公司)可以适用新的制度和准则,允许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关键要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而对于其他非上市公司,应该有步骤的实行,同时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 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大出版社,1997年版. [2]Hendriksen,E.S&Van Breda,M.F.,Accounting Theory,Fifth Edition,RichardD.Irwin,lnc,1992. [3]娄尔行编:《中级财务会计》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收入》. 毕业论文格式统一要求: 学术论文有比较严格的格式规范,现将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关规定具体化为以下事项,请大家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遵行。 一、论文文本的组成及编制要求: 第一项:封面: 第二项:目录(单独用一页) 样 式 目 录 中文摘要……………………………………………(页码) 引言………………………………………………………(页码) 一、标题 …………………………………………(页码) (一) 标题………………………………………(页码) 二、 标题……………………………………… (页码) (一)标题……………………………………………(页码) (二)标题………………………………………(页码) 三、标题…………………………………… …(页码) 结语………………………………………………………(页码) 参考文献(包括引文注释)…………………………(页码) 第三项:文章题目 第四项:作者姓名 第三项:摘要与关键词(只用一页) 中文摘要、关键词 (摘要不得多于200字。关键词最多5个,以国家颁布的《汉语主题词表》为准,不能随意选取) 免费论文范文网 第四项:正文(不少于3000字) 内容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引言、主体、结语(见上面目录),注意: 1、引言应交待两个问题:一是本文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二是本文准备探讨什么问题(可分几个方面讲)。 2、每页右下角注明页码 3、结语至少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本文论述进行简要归纳总结;二是对本文的探讨进行自我评价(如:哪些问题由于什么原因,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哪些相关问题需要另案研究,等等)。 第五项: 参考文献 (包括引文注释)(另用一页) 要在4种以上,网上资料不要超过3种(有印刷型的就不用网上的)。 格式如下: 1、报刊: [序号] 作者.文章题名.报刊名称,出版年(月日),(期号(版次)). 示例: [1]王君琦.全球化不会消解法律的文化冲突.社会科学报,2002-2-21(1). [2]刘星.西方法学中的“解构”运动.中外法学,2001,(5) 2、图书: [序号] [著者所在国(中国的不注)]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示例: [3][罗马]卡贝利亚. 论犯罪与刑法.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3、网上资料: [序号]作者.文献名.网址.时间. 示例: [4]曹诗权.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的探讨. http://www.law-lib.com/lw/lwml.asp?flh=h3. 2000.11.15. 二、打印装订要求: 1、以上内容除封面外,全部用word文件打印,A4纸, 正文为小四字,上下边界各2cm,左右边界各3cm,行间距“固定值”为20磅。 2、以上第二至七项先完成并简装起来,定稿后与第一项封面一起按先后顺序装订成一册,一式三份(自留一份,上交两份),另准备手写稿一份。 也可以看看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