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宋代书院对清朝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宋代书院对清朝的影响研究论文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始于唐朝中期,最初书院是作为官方学术机构而被使用,主要是帮助皇帝了解经史典籍,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经唐末五代至宋朝真正形成制度,此后直至明清,逐步发展成以私人创建为主、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书院时兴时废,时盛时衰,但它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组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一、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1.从其性质看,书院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官学和私学的优良传统,但又不完全是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首先,书院是一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因此书院是面向下层社会开放的,其生徒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而官学,是以官家子弟作为教育对象,主要是面向上层社会的。所以,从书院的创办、招收对象来看来,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其次,私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时代,为孔子所创办。它和书院都是由民间集资创办的,向下层社会开放。但另一方面,私学一般都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教育体制,而书院则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制。因此,书院不是官学,但有一些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借鉴了私学的某些做法。书院通过对两者的扬弃,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并贯穿于它存在和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2.从教育体系看,书院是一种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包含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使二者得到较好的衔接。教育层次单一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严重脱节。历代王朝对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了发展高等教育而压制基础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多是由民间自发创办的,其作用和影响极其有限。 然而,基础教育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书院也正是顺应潮流而出现的。它打破了高等教育与基础脱节的局面,形成了包括两者在内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合理的发展,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对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3.从教育职能来看,书院将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相连,二者相得益彰。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书院一开始是图书的收藏之所,后来由于官方的学术机构向私立学术机构的转变,教学职能明显增长。随着理学的广泛传播,书院成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中心,以后各朝代便一直保留此传统,以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中心。书院教学的特色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教授为辅,名师们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总结出许多读书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要做读书日记,记录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并且要善于质疑,鼓励争辩。同时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自由听讲,讲论结合。在明代,形成了讲学制度。在讲会中强调平等论学,由此提高学问修养,到达互相学习提升的目的,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修炼,另一方面,讲会制度也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融各家之长,所以,胡适认为逗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地[1]4.从管理上,书院采取的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一种逗人性化地的精神 首先,作为书院组织管理者的山长,通常也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专家或主讲教师,脱离教学的管理人员比较少,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学术之间的交流。其次,从宋代书院开始,就实行学生自理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和教学工作。5.从师生关系上来看,书院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融洽,相互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书院教育成绩斐然的一个重要原因。书院的名师宿儒,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榜样。书院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书院大多采用的是同吃同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书院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关怀备至,师生间情深意笃。这种良好的氛围,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又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朱熹就十分重视培养师生感情,他和学生相处融洽,生前深受学生的尊敬,谢世后,学生仍对他长久追念不忘,为了继承师业,他的弟子们自建书院或执教于书院,广招学生,以此继承先生。 二、古代书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1.开展多元化主体的办学模式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社会、企业、团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支持。民办教育是完善的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大力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繁荣教育文化事业,为公办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2.整合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升学率,而高等教育关心的是优秀人才的选拔,从而使整个教育系统脱节。古代的书院制度对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官学和私学,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分家格局的变革,给了当代高等教育一面明镜。[2]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整合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做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与平衡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一是确立两大教育系统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衔接两者的办学理念育人观念,把育人教育放在首位,三是科学地安排教育教学内容,高等教育要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选择和个性彰显。 3.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教学和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个基本职能。但是目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逗一个不争的事实:重科研而轻教学地[3]教学成为高等学校活动的附庸,教学作为一种很难实证和测量的隐性的东西,往往被忽视,但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正如纽曼所言:逗假如大学的宗旨是科学上的发明和哲学上的发现,那么我不明白,大学要学生做什么。地[4]因此,我们应从书院的模式中有所启发,明确两者的关系。(1)必须把教学作为高校的中心活动,同时把科研置于重要地位。(2)高校应根据教师个性、年龄、学科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搞一刀切。(3)应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机制,以此来影响学校的办学与教师的行为。 4.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书院的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进行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讲解。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谁也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5]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怎样迅速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6]书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我们今天高校的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改革是一致的,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5.发扬自由、民主、开放式精神书院的讲会制度蕴涵看一种逗兼容并包地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保持自身的活力与朝气,就必须对外开放,包括高等教育之间的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国际开放,同时还应当对教育对象开放,使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讲会制度中的自由民主气氛,对教授的教学过程也有借鉴意义。 6.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近年来,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学生不够尊敬老师,有的老师业缺乏对学生的关爱,甚至出现了逗你教你的书,我上我的课地然而,教师在一所高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师生协调一致,团体合作。(2)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3)尊师爱生,关系融洽。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问题,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甚少,更谈不上对每位学生的特点有所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了。因此,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像古代书院一样多安排师生共处的机会,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7.采取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现行高校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场所,高校的管理工作应该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民主管理,通过选举推荐一小部分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师也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多融入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书院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展。今天的高等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书院的宝贵经验以新的生命力,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郭梅,李霞,张威.从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看我国当代高等教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代蕊华.高校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学研究,2000,(1)[4]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6]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教学特点(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师生眼界开阔;“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于一域。”(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5)师生关系融洽。

书院制·书院兴衰及其原因的研究·北宋初的著名书院

唐末五代数十年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文教衰敝,读书士子无由显身,大多穷居草野,隐居读书讲学。宋既统一海内,乱世渐平,民生安定,文风日起,读书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国家也需要大批治术人才。但是,当时朝廷尚无暇顾及兴学设教,也无充足的实力发展教育。书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书院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读书士子的就学要求,另一方面也为统治者解决了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一般士子倾心于创建书院,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赞助。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最早揭示了宋初书院兴起的盛况及其原因,指出:“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也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都说明宋初书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书院。

宋初著名的书院究竟有哪几所,历来说法不一。李才栋在《白鹿洞书院史略》一书中,对“四大书院”之说作了专门考证。

最早提出宋初四书院之说者为范成大。他于乾道九年 (1173) 游衡山,瞻仰石鼓书院。在《衡山记》中称:“始,诸郡未命教,时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石鼓、岳麓。”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中,作为举例,列出石鼓、岳麓、白鹿洞三所。

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明确提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指白鹿洞)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袁燮在《四明教授厅续壁记》中说:“由建隆以来,迄于康定,独有所谓书院者,若白鹿洞、岳麓、嵩阳、茅山之类是也。其卓然为师表者,若南都之戚氏(戚同文,应天府书院,即睢阳书院)、泰山之孙氏(孙复,泰山书院)、海陵之胡氏(胡瑗、胡安定,后建有安定书院)、徂徕之石氏(石介,徂徕书院),集一时俊秀相与讲学,涵养作成之功亦既深矣。”竟提到八所书院。

王应麟在《玉海》中记“宋朝四书院”称:“宋有戚氏,鲁有孙、石二氏,各有道德,为人师。”又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列于四书院题下,且引吕祖谦《鹿洞书院记》语作证。在白鹿洞书院条目内记“至道三年八月,南康建昌县洪文抚于居所雷湖创书舍集学者”,“江州陈氏义居,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在岳麓书院条目内记:“书院南风雩亭之下,别建湘西精舍”,“开禧中建南岳书院”,“衡州石鼓山有书院”。按《玉海》所载,宋初书院有十二所。

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称: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并以西京嵩阳书院、江宁府茅山书院附载,指出二者“后来无闻”,“独四书院之名著”。但同书《职官考》中则称,宋初四书院为白鹿、嵩阳、岳麓、应天府。又称“此四书院之外,又有茅山书院”。

嘉靖间吴世良为鹅湖书院题诗,注中称:“天下四大书院: 嵩阳、岳麓、白鹿洞、鹅湖。”

卢松《黎川书院记》,又将嵩阳、岳麓、鹿洞、东林称为宋时四大书院。

全祖望在《答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对四书院或四大书院之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订,将天下四大书院分为北宋四大书院和南宋四大书院。就北宋四大书院,顾及范成大、吕祖谦、王应麟、马端临诸说后称: 石鼓“未几改为州学,则其为书院不久”。孙复之泰山、石介之徂徕“较之睢阳、白鹿、嵩阳则稍晚出”。“金山当是茅山”,“其后无闻”,故又承《玉海》之说,以嵩阳、睢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为宋初四大书院。

近世学者在古人研究基础上又有新见。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据《文献通考》和《玉海》称:“宋初海内大书院实有六:石鼓、白鹿、应天、嵩阳、岳麓、茅山是也。”陈东原《中国教育史》亦从盛说,称“宋初的书院,著名实有六个,皆起私人之创建”。陈登原《国史旧闻》中说:“所谓四大书院,毋宁为八大书院。石鼓一也,白鹿二也,龙门三也,嵩阳四也,岳麓五也,应天六也,徂徕、金山七也、八也。”

当代学者也多采六书院或八书院之说。如陈元晖等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石鼓、嵩阳、茅山为宋初六大书院。杨荣春《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也以此六大书院为宋初著名书院。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于上述六大书院之外,又补华林、雷塘二书院,为八大著名书院。

事实上,北宋初的书院远不只四所、六所、八所或十二所,言其著名者,一是考虑到其在当时的状况,二是考虑其对后世影响及其在书院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无论哪种说法,都证明宋初书院已呈现盛况。

清朝统治者对金朝的影响研究论文

金朝与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是女真族中的完颜氏所建,清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两者的建立者属于同一部族,但联系不大。

金朝和清朝没有关系。

1、金朝: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

2、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扩展资料:

1760年,平定准噶尔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

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

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缅甸北部等地。

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转自:发件人+1 江南如画刚刚要饭的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淮右的红巾军和汉末黄巾军,唐末黄巢,清末捻军都对淮河流域流民乞丐军团的称呼。流民淮右军和其他地方的流民区别就是食人,最喜欢吃女人和小孩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就食人和屠城为特点,山东,湖南,江南就朱元璋屠杀的重点区域。并且杀光了全国的地主,商人,诗人,画家,杂剧作家。收藏剧本的全家被杀,养鸟鱼虫的饿死于楼上,踢球杂技摔跤者,砍了腿和胳膊。明初的老百姓其实都是怀念元朝。转自:发件人高句丽是中国地方政权,和棒子的高丽没什么关系。高句丽就周朝的肃慎,肃慎人属东夷一支,附属于周朝,是周朝最北的领土。高句丽被唐灭亡后,遗民大多被迁入内地。但东海边高句丽遗民又建了渤海国,附属于唐。渤海国又被辽灭亡,但高句丽遗民建立的金朝又灭了辽朝。金朝又被蒙古人的元灭亡。金的遗民又建了后金,后金征服了蒙古各部,也征服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国。从血统来讲朱元璋的江淮以前是东夷一支的淮夷,女真是东夷的一支肃慎。淮夷在周朝融入华夏。肃慎则在汉朝建国为高句丽,高句丽被唐灭亡后又有渤海国,渤海国被辽灭亡又建立金国,金国被蒙古国灭亡又有后金,后金就是大清帝国。商朝也东夷一支,商人也结辫。

金朝与清朝都是女真族后代,金朝是女真族首领完颜氏所建的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是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所建,它们属于一个部族,但是不是同一个时代,金朝是宋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而清朝则是金朝之后,盘踞北方后入主中原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科举对宋朝的影响论文素材

科举制度是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宋朝科举制度承袭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同时自己又有了新的发展,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接下来就来讲讲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宋朝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其官僚制度。同时科举制度使得各个阶层都可以通过科考而获得官位。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2、文化教育上的影响科举制度使得宋朝的文化教育进入了空前的大发展阶段。科举制度使得宋朝的读书风盛行,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3、社会风俗科举制度的盛行也影响着宋朝人民的文化心理,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人们更加追求功名利禄,倾尽一切想要通过科考出人头地。而正因为这种人心的追求,也使得宋朝晚期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科举制度可以说对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科举考试录取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文明高度发展,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谈谈宋代科举考试对文明高度发展的影响。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商朝宫室对后代的影响研究论文

商代时期的建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质的转变,许多建筑活动从当时派生而出,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广泛而深远。过去原始社会不曾有的许多类型,例如:宫殿、陵寝、官署、监狱等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先后出现了。已曾有过的如城市聚落、民居、坛庙、作坊……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建筑学角度而言,这一时期虽仍属启蒙,但却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日后腾飞,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城以为君,郭以守民”的建筑原则,从商代起,已逐渐形成了构筑内外二重城垣的制度,并且成为以后中国古代建城的重要与不移原则。建于中商的郑州商城,亦建有都垣,其位与城内东北隅的众多大夯土台周旁虽未发现围垣,但集中于一处,表明与夏代王朝是的偃师已有所不同。而城内已有内部的功能分区,以宫廷为中心,将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的环绕其周围,同时也将某些建筑予以适当地集中。商代“前朝后宫”的宫廷布局及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大多南北向)作为对称布置,在商朝后期宫殿遗址中已很显著。这对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皇室及宫式建筑)显得非常突出与重要,并成为数千年一贯的原则。土圹木椁墓葬的制度也是在商代确立的,墓葬的一些形制,对后来的周、秦、汉诸代墓葬影响很大,“厚殓送终”的现象,以及在墓上营建祭享死者的建筑,对后世陵墓的祭殿与享堂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代夯土应用与建筑、屋基、墙体及墓圹回填……等处,技术在夏朝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后代在此领域中技术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据许多遗址的实测表明,商代时期抬梁式木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并且在当时测定方位的技术也已经相当成熟。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 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商朝的宫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修建开始的时候在地面建台子,台顶竖起宫殿,但顶子还是没有瓦,一般铺芦 苇,或者三合土。西周初期,陕西歧山一带宫殿已经开始在屋脊盖瓦了,但屋脊以外还是 茅草和泥(瓦太多了会把房子压趴下)。 偃师商城。外面是一个大的城墙,一圈,靠里面还有一圈小的城墙,在最中间有小城,这个城就是所谓的宫城。偃师商城的宫城到偃师商城这个时代,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对中国以后都城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现在我们说北京城有故宫,故宫外头还有内城,外面还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间是统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头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围应该是官府,官府的周围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围就成了墓地了,就这么一个规律。到了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个都城,安阳殷墟。它北边是商代中期的一个城址,两年刚刚发现的四平方公里,周长约八千米,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个城址。继这个城址之后,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条河流。河流的拐弯的地方就是它的宫殿区。这是三十年代,当时国家的考古研究机构在这儿进行了发掘,发掘了将近五十多座宫殿。同时在这个宫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个绿色的东西,绿色的有一些褐色的东西,那地方叫西北岗,地名叫西北岗。这里发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国王的墓葬。有了统治者的活动中心,有了死后的埋葬中心,那么作为都城它应该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先秦都城里头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为都城里边不能光有宫殿,国王死了还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样,你不能光有故宫,清朝的王陵在哪儿呢?有东陵有西陵,东边在遵化,西边在易县。明朝皇帝也是一样,活着在北京,死了就搁昌平去了,当然昌平也归北京管。一个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宫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后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阳殷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处。

汉代秦朝文献对文人的影响论文

秦汉散文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后者是李斯为谏阻秦王拟驱逐六国来客而作。文章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 两汉散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西汉初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的余风犹存。一些作家继承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面对现实,分析形势,勇于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使汉初政论文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贾谊和晁错是这一时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政论文作品或针砭时弊,分析社会实际存在的矛盾;或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今,都写得深切著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文章风格而论,贾谊、晁错各有特点,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指出:贾、晁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贾谊有文采而比较疏阔,晁错则见识深远,他们的政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成为士人仕进的工具,而经学家的家法森严,章句烦琐,许多士人皓首穷经,日益脱离现实而不切实用。西汉末年,谶纬之学兴起,东汉大盛,使空疏的经学又增加了神学色彩,一般士人也无不受到影响。所有这一切,使一般政论文也蒙上了空疏神秘的经学雾障,迂腐板滞而缺少生气。但少数作家能够冲破经学的束缚,继承贾谊、晁错的传统,对封建社会中日益尖锐的种种矛盾,统治阶级的腐化侈靡以及神学化的经学作了揭露和抨击。在文章风格上因受到辞赋创作的影响,有趋于整饬、排比的特点,但思想内容则与辞赋相反,绝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颂扬。 西汉宣帝时的桓宽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盐铁会议的文献,剪裁、组织而成的《盐铁论》,不仅保存了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也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有具体生动的反映,其中对时政的批评,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揭露,对不切实际、迂腐经生的讽刺,都很深刻。在形式上,《盐铁论》是汉赋主客问答形式的改造和变化,有创新意义。东汉政论文较著名的有王符的《潜夫论》、崔□的《政论》和仲长统的《昌言》。它们对东汉中叶以后的社会有不少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评,文章结构严密,语言质朴,并常以历史故实和生动的比喻增强其论点的说服力。但就文章气势和文采而言,一般不如西汉的政论文。 东汉初年的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所著《论衡》(85篇)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他高举“疾虚妄”的旗帜,批判了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对于天道神权命运的迷信,并对传统的思想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他批评当时儒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的错误态度,并在《问孔》、《非韩》、《刺孟》等篇中,对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孔孟的言论做了分析,并指出其荒谬的地方。由此出发,王充还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艺增》、《超奇》、《佚文》、《案书》、《自纪》等篇中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 汉代散文中的史传文成就突出,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史记》、《汉书》在整个封建时代,都被史学家及文学家奉为典范。 中国史官的建置极早,他们掌管国家的典册,记言记事,积累并整理了大量文献,供统治者咨询和使用。现存的儒家“五经”及《左传》、《国语》等,其初大都出于史官之手。战国以后,特别是经过秦火,至汉王朝建立时,史官制度已名存实亡,典籍图书的散失更加严重。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文化才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与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一致,总结、整理历史资料就成为文化思想的必然趋势。《史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而《史记》的人物传记,由于作者的匠心独运,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后代的文学家从中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宋代郑樵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都说明司马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汉宣帝以后,有不少文人缀集时事续补《史记》。 东汉初年班彪“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后汉书?班彪传》)。其子班固在此基础上,撰成《汉书》。《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是继《史记》之后又一创造和发展,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史学界均以班马、史汉并称。 汉代散文,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还有小说一类,《艺文志》载“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实为一千三百九十篇)。班固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桓谭也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李善注引《新论》)汉代小说作品大都亡佚,现存题为汉人所作者,如《十洲记》、《西京杂记》、《汉武帝内传》等,均出后人伪托。但据班固、桓谭所论,及汉代小说佚文、伪书所记,推测其内容当系志怪、志人之类,实为魏晋小说之滥觞。由于这些著作“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不本经传,背于儒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因而为当世儒者所轻贱,以至无法流传于后世。汉人小说虽不存,但现存的汉代散文著作中亦有类似小说者,如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作者编纂这三部书的本意是用历史故事来宣扬封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但其中除有先秦至汉代的史事外,也有一些流行于民间的轶事、传说和寓言,颇与后世小说相近。此外,《吴越春秋》、《越绝书》,旧时书录均入史部,称之为“杂史”、“载记”。两书都是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史实,主要根据《国语》,亦兼采《左传》、《史记》的记载,但其中也融入了有关的民间传说,《四库全书总目》称《吴越春秋》中“处女试剑,老人化猿,公孙圣三呼三应之类,尤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其写法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是有启发的。

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中央设立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对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道等实行统一规范。为抗御匈奴,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但焚书坑儒,穷奢极欲。严刑苛法,秦始皇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西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反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在河西设郡,兴筑边塞,开通了河西走廊,开发河西地区,密切了同周遍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武帝把铸造钱币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国家铸币的开始。兴修六辅渠和白渠水利,治理黄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采取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帝王。汉武帝由于长期作战,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矛盾逐渐趋向尖锐。但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避免了“亡秦之祸”。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钱流通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汉武帝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这是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文化方面:秦始皇将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前者促进、后者遏止了文化的发展。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军事方面,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但匈奴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戛然终止了他五十年的人生历程。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完成了他的周期。但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正如我们上一集所讲的,他是一个永远难以说再见的人!我举两点事实:一,在现实政治中,秦始皇是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量级人物之一,无论你是赞成他还是反对他,你都不得不承认这一历史事实。二,在艺术舞台上,秦始皇就更精彩了,他可以说是“秦戏一哥”,在所有有关秦代戏剧中,他永远是老大,总有一些最优秀的演员去不断地展示他。我脑子里也经常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死了两千多年,还有人惦记他?我想这里面一定有他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第一,贡献。是这个人的巨大贡献,使人们不能够忘记他。秦始皇的贡献是什么?以我个人的看法,秦始皇一生的贡献就两个字——“统一”,这是他最大的贡献。这个统一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土的统一,二是制度的统一。我们先说国土的统一,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个统一使大秦帝国为现代中国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统一大势在秦始皇时代实现以后,后来尽管又有分裂,即五代十国分裂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但是这些分裂都是短暂的,而统一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秦始皇活得并不长,仅仅五十岁,人生五十年干这么多事情,已经很不简单了。比秦始皇活得长的人多得多,有几个人能干出像他那么多的事情呢?他是很不容易的。秦始皇兼并六国成功以后,立即派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建长城,然后又派五十万大军南征南越。北击匈奴前面说了很多了,征南越我们不妨多说几句。秦始皇动用五十万军队征南越,这是他兼并六国成功以后最大规模的用兵,这个仗打了四年,换了两任主帅,最后把南越这个地方整个给占领了。所谓的南越,就是指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包括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最后建立了三个郡:南海郡(广东)、桂林郡(广西)、象郡(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秦始皇都把它统统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这一支南征军没有回来,都滞留在那儿了。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叫赵佗,河北正定人,就是现在河北石家庄人。赵佗在那里建立了南越国,自称为南越王,后来又归顺了汉朝。赵佗的五十万人沉淀在南越,成为今天广东、广西、福建客家人的先人。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的时候曾经给秦始皇打了个报告,要求秦始皇把中原的女子给他派过去三万。为什么呢?就是让那些女子和他五十万大军的部分士兵结合,组织家庭,繁衍后代。他要了三万,秦始皇拦腰一刀给了一万五(这在后来形成一个规律,打报告都会多要点,批下来老是给你拦腰一刀)。这一万五千中原女子到了广东以后,就成了今天被广东的客家人称为的“客娘”,客娘就是客家人的老祖奶奶。客家人后来还有两次大的移民行动,现在你到广东省河源市,那里有一个龙川县佗城镇,镇上到今天还保存有将近50个姓氏的祠堂,说明这一个镇有两百多个姓,这就是当时南征的秦军遗留下来造成的现象。秦始皇把这些地方都纳入中国的版图,建立了南到福建、广东,东到沿海,西到临洮,北到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是他第一次奠定中国大国的基本框架。当然,秦朝的版图和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不能完全匹配,后来又经过汉武帝的扩张,才基本形成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大国的地理格局。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理遗产。我们从国防上看,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是大国和强国;如果你的国家既大又强,那么你就有充分的话语权。国家大土地广阔,有着小国无法比拟的国防纵深优势,而小国只要一个小时,摩托化军队就可以横穿这个国家,而我们国家放开手脚从东部沿海跑到新疆,也够你跑一阵的。有了这个国防纵深,就可以进行梯级防御,这是得天独厚的国防条件。再从经济上讲,大国的抗风险能力比小国强大得多,因为大国有辽阔的国土,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内需能力很大,这都是小国望尘莫及的。所以真正经得起风浪的是大国,航母之所以威武,正是因为它的庞大。而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给我们打下的基础。再一个是制度,秦始皇不但给我们开创了辽阔的国土,还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在这个制度之下,秦始皇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实现了一个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而人类的政治制度不是哪一个人的独创,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的。秦始皇创立的这个制度,给后人带来了两千多年来帝国社会的繁荣,同时又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这个制度最终是结束了,而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帝国制度的人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和秦始皇都是政治制度史上地标式的人物,他们终结了一个制度,也开创了一个制度。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最终还是消亡了,那么他创立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这个制度本身有优越性;第二,是这个制度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在那个社会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或者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制度。所以农民领袖起义成功之后,还是要当皇帝,刘邦、朱元璋不是还要当皇帝吗?因为没有更先进的政治制度了。这是秦始皇不断被人们提及的原因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不断地提到秦始皇还有一个原因,表现在一个字——“骂”,叫骂不绝耳。人们总是咒骂秦始皇,我们从对秦始皇的骂声中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政治家,只要是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秦始皇的评价就绝不雷同,这是个规律。所以,今人评价秦始皇同样是见仁见智。当然,对秦始皇的评价集中的焦点是三个问题: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严刑苛法,一个是滥用民力。这三点都是应当有所分析的。比如说焚书坑儒,我们通过明、清一些学者的评论可以看出来,他们大多认为焚书坑儒只是一时的行为,不是持续的,不是连续不断地杀人。焚书首先是文化专制,这个是要批判的;坑儒是一时的恼怒之下做的临时举动。就杀的人数来说,也不算最多吧,当然枉杀一人都是不对的。我们以前讲吕后时讲过,明成祖朱棣杀方孝孺十族,一次杀了837人,也没有人说他是暴君吧。如果以历代君王杀人多少定暴君,那就不止秦始皇一个;如果以修皇陵、修宫殿、滥用民力来认定暴君的话,没有一个皇帝不修皇陵、宫殿的。我们听说过慈禧的皇陵是花两百多万两银子修的,又拆了再重建,花了多少钱不计其数。如果用严刑苛法来评价皇帝是不是暴君,汉代整个承袭的就是秦代的法律,汉惠帝废除协书令,吕后时期废除三族罪,最后是三族变五族,五族变七族,七族变九族,九族变十族,反而越杀越多,哪个朝代的法律不严酷啊? 对秦始皇的评价我们当然要看到他确有残暴的一面,比如他把赵国灭了以后,亲自跑到赵国去,把当年和他母亲有仇的人全部给坑杀了。这是秦灭六国中秦始皇唯一实行了报复的行动,但这个事只是个别现象,他不是灭一国杀一国,这是和他的历史有关系的。秦始皇做的事情人们往往都称为暴政,比如说修长城、驰道、直道、皇陵、宫殿等等,这些事情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笼而统之地评论。秦始皇这些工程是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帝国安定的,长城、驰道、直道工程对于保障帝国的安定,保证农业文明下的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它是有利的。当然在进行这些工程时也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灾难。另一类工程纯粹是为他个人享用,比如宫殿和皇陵,这才是我们应该批判的。那么我认为,秦朝帝国的亡国,其原因并不在于秦始皇搞的这些工程,而在于这些工程上得太急,搞得太集中。秦始皇从三十九岁建国到五十岁去世,这中间是十二年,十二年就完成了这么多工程,而这些工程很多也是必要的。但这样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一下子上马这么多工程,使老百姓不堪重负,老百姓当然就无法生存。所以,陈胜、吴广一起义,老百姓都会热烈响应。这样说秦始皇是暴君,并不亏他,他就够得上暴君的标准了。但是历史上同样残暴的皇帝却不称为暴君,光说秦始皇是暴君,这就有点不公平。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在二世而亡,一帮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帮闲”指的是那帮文人,“新主子”就是刘邦了。看来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倒是看得很准的。价一个人比较客观的说法,还是把这个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零岁到十三岁,这是第一个阶段。秦始皇童年时期在赵国,前九年跟随他的父亲在赵国做人质,这九年过得连生存权都没有保障。九岁以后,他就随着父亲回来当了秦国太子。到了十三岁,他的生活相对好了很多。在童年时期,秦始皇还不是王,谈不上是君,更谈不上是暴君。十三岁到二十二岁,是秦始皇的人生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他虽然当了秦王,但是因为年少没有加冠,他的权力在母后赵姬、缪毒、吕不韦手里,这个时候的秦王蠃政实际上是个空架子,虽然他不是一个掌权的人,但他已经看到了宫廷的黑暗面。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是他的人生第三个阶段,秦王嬴政做了三件大事:第一,除掉了缪毒、吕不韦两大集团;第二,为兼并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三,发动并且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这个阶段是秦始皇一生最辉煌的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明、果断、善于听取意见的秦王,这个阶段也没有出现什么暴政。三十九岁到五十岁,这是秦始皇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搞三公九卿,在地方搞郡县制;修建长城、北击匈奴、南征南越;他还修宫殿、修陵墓、修驰道、修直道,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在这期间,他的业绩累累,但是功过参半。秦始皇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他在功成名就后有些忘乎所以,这就决定了他的为政前明后暗,越是到了生命快结束的时候,他办事越愚蠢——46岁修长城,47岁焚诗书,48岁坑术士,50岁就死了。人们骂他的修长城、焚书、坑儒都是在后期干的。应该肯定,秦始皇的一生基本上是做得不错的,只是在后期犯了一系列错误。历史在最后只证明了一句熟悉的格言:打败自己的一定是你自己。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世界上一切独裁者的悲剧,所有的独裁者最后都是这个下场。这是我们讲的秦始皇被人们老惦记着的第二个原因。秦始皇短暂的一生留给了后人许许多多思考的空间。人们老是思考秦始皇,包括今人都想从秦始皇身上得到一点启示。我觉得最值得思考的大概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统治思想。秦始皇可以算得上是个比较成功的人,他建立的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秦始皇的失败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要靠制度,而且要靠思想;制度要靠整合,思想要靠创新。在这方面,秦始皇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讲过秦始皇没有废儒,但他偏好法家,这就带来了问题。法家强调的是君主独裁,这就意味着皇帝是没人能够管的,没有人能够制约的。缺少制约的皇帝一旦失误,这个帝国就崩溃了。秦始皇在统治思想上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他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治不可少,德治也不可少;法家使臣民畏惧,儒家使臣民忠诚。法家强调依法治国,而皇帝是在法之外的。儒家讲究圣贤人格的德治思想,它不仅教育臣民,而且也约束君王。一个统治思想如果不能够约束君王的话,君王就会专制独裁犯错误,使自己的帝国灭亡。秦始皇的帝国太短命了,他是第一个创建皇帝制度的人,但他不知道儒家思想对治国有多么重要。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第二,统治阶层的腐朽,这一点过去我们讲的很少。秦朝的灭亡很多人归结于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虐,加上赵高在中间干了很多坏事。但是人们都忽视了一点,就是秦朝贵族本身的腐朽。我举一个例子,陈胜、吴广起义后,山东六国的旧贵族都纷纷建国了,但是这六国复国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全失败了。谁胜利了呢?是源自草根的那个刘邦,他是最后的胜利者,是他建立了西汉王朝。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刘邦的胜利和六国后裔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六国被秦国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六国贵族本身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越来越腐朽,导致最后亡国,所以六国的贵族在秦末大起义的复国运动中不可能成功。他们作为一个部族,经过当年周天子封为诸侯国,一直到最后被秦国兼并,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贵族阶层本身腐朽了。而秦国贵族是表现最优秀的,所以能够灭了六国,灭完了六国,秦国贵族本身也迅速地腐朽了。秦国贵族在灭六国之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非常谨慎的。六国灭亡以后,秦国贵族就没有敌人了。有强大的对手时他会谨慎,会格外小心。一旦没有了对手,他就肆意妄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离死期已经不远了。这就是缺少对手的可怕之处。所以秦朝最终的灭亡和贵族的腐朽有关。而秦国贵族中最主要的是秦始皇的儿子,你看秦始皇的儿子有几个是有作为的?他们是秦国皇族、贵族的核心,我们听到了他们什么声音?只是在坑术士的时候,听到了扶苏的进谏,结果扶苏就被发配到边地去了。在其他的皇族中间,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就是这个扶苏,很多人还看好他,觉得他可以做接班人,甚至有人假设,如果是扶苏继位,说不定秦王朝还不会灭亡呢。这是一个不正确的看法,扶苏其实很无能,他只是坚持一个原则,凡是他老子说的话他都照办,秦始皇假诏书让他死,他马上回房间痛哭,哭完了就要自杀。连蒙恬都劝他说,单车一骑,你怎么能相信呢?他还是自杀了。这就是秦始皇唯一有声音的一个儿子,还是很多人看好的一个人,你说这人能行吗?我举明朝的例子,明朝朱元璋一死,他的太子朱标也没了,是他的皇太孙朱允文继位的。燕王朱棣这个儿子就不愿意了,马上就在北京举兵。说明在朱元璋的后代中,这个新兴的统治阶层没有腐朽,朱棣就不听,他就是敢打。扶苏就没有燕王朱棣的胆略。秦国的贵族其实在兼并六国之前一直很优秀,但是兼并六国之后,他们本身就已经腐朽了,腐朽就导致了秦帝国的必然灭亡。而出身于草根的刘邦不一样,他代表着一个新兴的阶层,他最终统一了全国。刘邦建汉以后,他以皇族和功臣为首,形成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统治阶层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也完了。为什么呢?还是自身的腐朽。一个帝国建立的初始,这个统治阶层是比较健康的,是能够控制局面的,而随着时间推移,经过一代一代的转换,就逐渐腐朽,导致最后灭亡。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阶层又会酝酿着,这个新的阶层开始也是健康的,它最终要代替那个旧的阶层。历史总是不断地在培育着新的执政阶层,也在不断地淘汰着旧的腐朽阶层,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在这个规律的运作下,秦王朝终于走向了最后的灭亡之路。

到秦始皇吧自己找别人发表的东西,自己挑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