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社会体育管理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社会体育管理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

关于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随着体育学研究的日趋活跃,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社会学科研究对象的交叉与重叠之处越来越多,而学科视角是区分研究对象差异的标志,也是构筑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出发。依据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规模及层次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为宏观领域、中观领域、微观领域及方法论领域等四个领域。

论文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研究视角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是指体育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随着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体育社会学形成了一系列渐趋明确的研究领域。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是受自身的研究视角制约的,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又有助于理解其研究视角及其功能。我们按照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规模及层次将其划分为宏观领域、中观领域、微观领域及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领域等四个领域。

一、研究视角是构筑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相互融合趋势表明,任何研究对象都不可能成为某些学科的世袭领地,体育社会学作为一种极具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趋同与融合的背景下,研究视角变得更加广阔,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

但研究视角不同于一般的分析角度,“研究视角是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同的思维框架,是一种研究的范式。也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抽象。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分析角度则是研究者个体对研究对象具体属性的选择性研究,或者是对研究过程的不同方面的选择性研究等,可以随意转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运用多维视角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但并未说明任何可能性,在说明一种研究视角时,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对象体系和理论体系相混淆。“研究视角并不是依据对象体系来划分的。而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划分的,对象体系只是说明了某种研究视角的必要性,理论体系才能说明某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对象世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是否形成,主要得看体育社会学是否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概念、命题、假设、及理论原理以及一个比较完整的相关分析框架。

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演进而言,早期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多为社会学家的零散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也只限于体育与闲暇及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在国际社会都得到迅猛发展,体育这一社会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领地,如体育与、等的关系、体育群体、体育组织、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化等诸多领域。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渐渐得以确立。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与体育运动面临的越来越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通常更重视应用性研究,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研究中分化出来的,是社会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大量应用研究后,形成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在理论上则是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在研究体育群体时,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体育情境中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在解释体育游戏与运动竞技对参与者的社会影响时,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角色规范理论,使我们对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成为可能。我们在研究体育组织时,社会学的结构功能论为我们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例如职业体育组织的经济行动、政治行动和社会行动是分别执行职业体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达到特定目标、行动整合与模式维持的功能,相对于职业体育组织的结构功能框架来说,职业体育组织行动的合理性主要看它是否能维持职业体育组织的系统均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职业体育组织举办赈灾义演活动、到社区与球迷搞联欢活动,如果,从的投入产出角度看可能是不经济的,因而是不合理的活动,而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看却有它的功能合理性。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体育社会学也是直接援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中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并对某些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采取定量的分析。由此可见,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划分要以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为前提,就是对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对象体系在理论层面进行划分。

二、体育学研究的宏观领域

体育社会学的宏观领域内容主要包括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体育的社会地位与价值、体育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体育社会变迁等。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体育置于社会与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研究。

随着当代社会的高度分化与社会变迁的加快,体育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体育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身体运动的范畴,体育具有哪些社会价值,体育在现代社会具有哪些功能,未来体育还会经历哪些变迁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体育社会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与、、文化、、科学技术、大众传媒、宗教、等的关系日趋密切。比如,国际间与地区间的体育赛事往往会与国家荣誉感与认同感结合起来,不论是赛事组织者,还是赛事参与者的行为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对奥运会这类重要赛事活动的影响更为深刻,如果不进治方面的相关分析,我们就很难理解各国政府在奥运会中一掷千金的举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但促进了大众体育的消费,也使得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变得更加普遍,职业运动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高收入职业,一些职业运动员的收入超过社会平均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体育运动在引导消费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财富神话,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与经济的联系已经越来越深刻。

由此可见,体育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诸多领域发挥影响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他社会现象的制约。体育运动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利用社会学理论去揭示这些关系,发现社会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使命。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社会学宏观领域的研究也会更趋活跃。

三、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中观领域

体育社会学中观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个人为中心的体育群体和非人格的体育组织,及体育群体与体育组织相关联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体育的社会控制、体育社会化等基础理论,并对与这些基本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

体育运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除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活动之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学意义,体育社会学对体育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层面的研究构成了中观领域。广泛存在的体育群体一方面是由体育自身的游戏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运动的社会性质。体育群体是以体育实践为主要目的,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人们的集合。在不同的体育群体与体育组织中,人们参与体育的内容与形式有着广泛的差异,如以家庭及邻里结成体育群体的运动形式多为休闲娱乐活动,学校的班级体育群体的目标则是学习技能与角色学习;体育组织是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体育社会团体。体育组织中的职位具有法定的权威,组织成员的行为受到体育组织规范的约束,如职业体育组织就是通过周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利分配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在职业体育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功能不断发生演化,以提高自身适应的能力,随着职业体育组织的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它的社会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体育社会分层与体育社会流动是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社会结构的两个特定角度,体育社会分层是从静态上描述和分析体育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的基本特征和质变过程,体育社会流动是从动态上描述和分析体育社会层次结构分化整合的量变过程。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既是一种身体经历,也是一种社会经历。在体育运动中,人们通常要承担一定的角色,运动中的人际互动给人们带来了体验新身份的机会,参与者的行为既会受到体育规则的影响,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这种在体育参与中的社会教化对人们在性格与社会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过程就是体育社会化过程。

四、体育学研究的微观领域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主要是从人们的体育行为及其主观意义的层次进行研究。微观领域侧重研究的内容包括体育意识与体育价值观、性别对参与体育的影响、体育消费、体育与社会流行、大众传媒对人们参与体育的影响、职业体育与职业体育、球迷骚乱问题等。

伴随着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课题也越来越丰富,其中的许多课题与体育学、体育管、体育史学以及体育学等学科出现了诸多交叉,比如体育消费既是当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从体育社会学视角分析体育消费,并不仅仅是因为体育消费具有一些独特的非经济特征,更重要的是因为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消费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如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等,它们较之体育经济学所运用的供给需求分析、消费积累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理论是一些不同的理论模式。尽管它们分析的对象可能是同一社会现实,体育经济学侧重的是供给与需求关系对体育消费的影响,体育社会学侧重的则是家庭及社会群体等对人们体育消费的影响。

体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一般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人们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从主观的角度来说,人们的体育行为往往与人们的感情、思想和动机这些看不见的主观意识相联系,这种研究必然和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密不可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果研究者的这种主观经验是社会中得到普遍理解的,那么这种主观经验也可以说具有客观性。由于微观领域的研究受到人们主观意的影响较大,为了客观地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中经常需要把理论定义转换为可操作性定义,合理的操作化概念是客观地分析主观意义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不同体育行为间的对比提供依据。比如我们对“性别对人们参与体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参与体育这一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把参与体育这一概念定义为体育认知、体育情感、直接参与体育、间接参与体育等指标,对这些指标测量后,即可对不同性别的人群的参与体育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五、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领域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基本性质、结构、类型、以及合理性标准等内容的理论系统。”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涉及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即方法论、一般社会学方法论和体育社会学方法论。

在知识领域,理论既是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和解释,又是关于研究对象的研究工具。也就是说,理论不仅是关于认识客体和客观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和表述,而且还是在已有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知识基础上向新的知识领域渗透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就是方法。作为理论的最高形式,无论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还是对现象的研究都具有作用。哲学理论既是表述社会现象的最高理论,也是认识社会现象的最一般方法。哲学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理论,他准确地反映了“在现实的过程中继承和否定的统一”和主客观因素“在社会认识中的相互关系”。因此,唯物辩证法在体育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具体地说,唯物辩证法是帮助社会学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提纲,编制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方法的最高原则系统。哲学方法论是体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对体育社会学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体育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体育社会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研究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揭示存在于体育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在对体育社会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前提预设上和在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上,都受到一定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因此说,哲学方法论是体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

对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来说,仅仅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具有一般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一般社会学理论是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一般社会学理论给出了社会学基本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框架及结构变量的相关分析。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架构是在进一步分析由有一般社会学理论给出的基本概念及其联系基础上得到的,体育社会学理论要给出研究者的是“具体变量”。体育社会学方法论包括作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假设和价值观念,还包括研究者用来解释资料、引出结论的标准或准则。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指导着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怎样提出假说,怎样选择必要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理论观点。

具体地说,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人们既要研究社会学理论向体育现实经验的渗透,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体育现实经验,又要说明体育现实经验对社会学理论的支持。

2、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发现或形成问题。在这方面,人们要研究和论述体育社会学理论探索活动范围内的合理性标准和准则,分析和确定评价与接受理论的准则。

3、体育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问题。在这方面,人们要对体育社会学理论做出静态和动态的结构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预见等功能。

4、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问题,在这方面,人们要研究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演变与更替过程的合理性标准和准则。

综上所述,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经过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一般社会学理论的提示和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分析,最终得到了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具体变量和理论框架。只有经过这样一个理论思维过程,才有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体育社会现象中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和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才有可能提出各种具体的理论假设,从而保证体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质量。

【通知内容】

浅析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与发展

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当代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新时期,现代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之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其发展,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提升图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科学性。

关键: 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发展策略

我国国家教育部门于1997年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设置成独立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巩固其学科地位,并且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与建设之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逐渐朝着成熟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在发展与构建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值得相关研究人员加以反思,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立足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不断为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反思

(一)学科界限模糊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的问题,在各学科的分级及分支处理过程中难以为相关人员提供系统化、专门化的学科界限。随着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也随之壮大,该学科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所涉及和涵盖的范围较为宽泛,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现象。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例,两者的教育活动极易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相混淆,一定程度上导致二级学科的发展空间受限。

(二)学科理论建设不足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存在学科理论建设不足的问题。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设置的初始阶段,该学科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其研究方法、理论内涵及相关内容均以两者为范围进行逐一扩展,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本身却尚未形成专门化的学科理论体系,难以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指导。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下属的三级学科均以体育为母学科基础,虽然有体育教育的明显字样,但是理论研究的融合程度却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基础上对下属分级学科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当前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学科分支发展不均衡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存在学科分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分支多达几十门,以体育哲学、学校体育教育学、社会体育学等学科为主,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分支尤为明显,体系庞杂冗长,内容繁琐,难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更为全面、明晰的学科体系脉络。同时,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系繁琐的特点,学科分支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部分学科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在体育学科的框架之下理论内容缺乏创新,进一步制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学科界限

要将明确学科界限作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以此来实现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科框架。相关研究人员要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学科分支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针对不同学科所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标准划分,避免因研究内容宽泛而造成学科界限的不确定。同时,相关研究人员要明确一级学科以二、三级学科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情况,重新拟定标准,并对学科名称进行科学拟定,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科学建设提供更为完善的指标内容。

(二)加强学科理论建设

要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以此来作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未来化发展做出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人员要科学规划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建设,成立专门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分会组织,为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科学配置各项学科理论资源,优化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理论结构,强化分会的组织管理职能,鼓励各学科研究人员对学科理论建设进行系统交流。同时,研究人员要对理论建设进行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有效探索,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内涵。

(三)均衡发展学科分支

要保证学科分支的均衡化发展,以此来作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策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内容繁琐、体系冗长,对此相关研究人员要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二级学科进行科学设置,以便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根纬全面、明晰的学科体系脉络。研究学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长远发展着想,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的应用价值,使其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之下永葆活力。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教学学科,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应从学科界限、理论建设、均衡发展三方面入手,强化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娜.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及策略探讨[J].电子制作.2014,18:168.

[2]卢伟.试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5,10:77-78.

[3]吕志刚.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5:593-595.

体育竞赛是以比赛项目为内容,以运动规则为尺度,以夺标育人或赢利为目的的竞争活动。自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国际国内体育竞赛规模日益扩大,赛事日益频繁,运动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体育竞赛的多元功能日益显现。世界各国十分重视体育竞赛活动,各国对承办大型国际比赛的竞争愈演愈烈。从体育竞赛的角度来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竞赛发展规律、公平合理的体育竞赛体制是保证竞赛活动的多元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条件。 本文以我国举办的国内国际体育竞赛、特别是全运会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红线,贯穿体育公平理念,研究体育竞赛体制基本理论、现行竞赛体制的利弊、建立公平竞赛体制的原则、竞赛体制的改革对策。以文献资料法、座谈访问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为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竞赛体制的内涵和我国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分析认为我国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竞赛发展规律、国家管和社会办相结合的新型体育竞赛管理体制;体育竞赛运行机制改革的目标则是大力推进体育竞赛社会化和产业化。接着,讨论了我国现行体育竞赛体制的利弊,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分析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了40余年,直至今日。由于举国体制对中国的体育发展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它有一个比较彻底的了解。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类型和概念以及举国体制的优缺点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举国体育体制在我国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环境,需要的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为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举国体制;竞技体育;利弊 一、前言 “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带来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用了24年的时间,便完成了由体育“第三世界”跃身于奥运强国的伟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发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个成员,实事求是地审视“举国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则发现其并非尽善尽美,如只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强调发挥体育的政治功能,忽视甚至削弱竞技体育的多元化功能;过分依靠政府大包大揽,管办不分,并由此产生了同体育社会化的根本性矛盾等等。我国现行体育竞赛体制弊端的存在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用体育的特征、功能代替体育的本质,用体育的次要功能衍生功能代替体育的本质功能。然后,提出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几项原则。最后,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公平竞争原则提出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特别是全运会改革的具体措施。 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我国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助于形成对体育本质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竞赛的发展,活跃竞赛市场,丰富竞赛形式,发挥竞赛的多元功能。同时,为体育管理部门进行包括全运会在内的竞赛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论文选题研究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发展和繁荣社会体育事业是目前和今后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体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体育论文题目(一) 1. 中小学气排球开展现状与推广策略研究 2.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究 3. 中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易犯错误及对策 4.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研究 5. 黔东南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6. 呼和浩特市城市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 7. 快易网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8. 滨州市非营利体育社会组织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体能相关指标的分析研究 10. 扎兰屯市非营利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11. 包头一中女排自由人的运用与培养 12. 呼和浩特市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研究 13. 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调查研究 14. 巴彦高勒镇村落体育的研究 15. 内蒙古中长跑队训练方法的特征研究 16. 竞技健美操五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研究 17. 乒乓球规则的演变与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实践研究 18. 以赛马运动引领呼和浩特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研究 社会体育论文题目(二) 1. 浅谈跨栏跑教学中的恐惧心理及教学对策 2. 试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助跑的准确性在田径跳跃项目教学中的重要性 4. 体育课结构的研究 5. 体育课和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研 6. 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7. 备战省运会冬训期间男子赛艇业余运动员部分生化指标分析 8. 中国和巴西女排技术统计对比分析 9. 安徽省高校专业组篮球队教练员现状研究 10. 体育锻炼对中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尤溪县为例 11. 激发大学生体育动机及主动性的新教学法研究 12. 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体育产业中的职能确立 13. 关于培养高校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探讨 1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 15.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高校排球课程休闲娱乐化教学改革探析 16. 运动生物化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有机代谢变化规律 17. 骨骼肌收缩过程中钙离子的作用 18. 专项训练中运动生理学的应用 19. 渭南市青少年篮球培养现状 20. 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体育论文题目(三) 1. 短跑途中跑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 2. 浅谈中长跑提高专项素质的训练方法 3. 高职院校公共田径选修课强化核心力量训练重要性 4. 高校篮球训练理念以及训练方法研究 5. 浅谈定向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 6. 谈网球击球过程中的“放松” 7.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 8. 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9.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10. 篮球教学中运用篮球游戏教学的策略 11. 内蒙古蒙古族传统体育发展途径研究 12. 健身气功意象研究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政策法规的研究 14.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羽毛球选项课应用的研究 15. 内蒙古自治区试点发行竞猜型赛马彩票的可行性研究 16. 公关对运城地区的武术影响 17.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开展搏克项目现状调查研究 18. 全国中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对比研究 19.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与发展趋势研究 20. 呼和浩特市城市居民参与游泳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新媒介信息时代体育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宣武“抖空竹”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3. 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韩刚多年训练安排的研究 24. 中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功能比较研究 25. 济南市部分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猜你喜欢: 1. 有关社会体育毕业论文 2. 有关社会体育方面的论文 3. 浅谈社会体育系毕业论文 4. 关于体育社会学论文 5. 浅谈体育新闻相关论文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精选210句)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内江市体育高考生运动训练研究

3、内江市轻体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4、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女生中体育“差生”成因及对策

5、中学生健美操兴趣培养方法研究

6、西部地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剑阁县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研究

8、健美操教学教法探索研究

9、健美操基本动作的分类研究

10、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的探索

11、大众健身操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

12、健美操特殊课种的范畴与挖掘

13、武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套路发展的影响

14、武术套路中侧踢抱腿的技术分析

15、体育课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16、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17、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8、制约广安社区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19、山东淄博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0、软式排球在我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21、内江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分析

22、体育社团组织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功能研究

23、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4、四川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

25、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发展研究

26、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27、浅析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前景

28、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研究

29、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调查分析

30、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对策探讨

3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技术能力培养探讨

32、现代足球比赛动态探讨

33、内江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4、现代足球比赛快速反击打法特征的思考

35、农村中小学足球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36、内江师范学院第九届大学生足球比赛的思考

37、我院小型足球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38、四十二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健身价值的探讨

39、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的价值研究

40、武当武术在十堰地区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

41、08奥运后武术走向的研究

42、淄博地区太极拳开展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43、论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关系

44、浅谈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45、论篮板球在比赛中的作用

46、内江师范学院健康教育课程调查研究

47、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太极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48、有氧健身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分析研究

49、论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关系及对策研究

50、试论体育的商业化发展

51、莲花十八项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个案

52、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试论农村体育的现代转型——广安临水县御临乡的个案研究

54、试论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贵州德江第一中学为例

55、内江老年体育活动研究

56、内江师范学院体育社团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篮球协会为例

57、中学体育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内江市龙会中学为例

58、寿光市文家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课中游戏活动的开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59、滨州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

60、浅谈体育类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

61、基层短跑运动员训练前准备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6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

63、简阳市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64、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5、普通高校健美操协会功能的调查分析

66、浅析中学体育教师性格对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

67、阆中市中学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8、攀枝花学院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69、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策略分析

70、潍坊市潍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

71、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72、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73、体育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74、浅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76、学校体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的研究;

77、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研究;

7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79、学生体育与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80、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81、“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研究;

8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学校贯彻和实施的研究;

83、学生余暇体育的研究;

84、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85、素质教育与(大、中、小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

86、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研究;

87、素质教育与体育师资培养提高的研究;

88、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途径的研究;

89、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研究;

90、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材建设的研究;

91、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实例分析;

92、体育考试原则、作用、项目及标准制订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93、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94、两类课程一体化的研究;

95、学校体育与中小学生减负相关因素的研究;

96、现代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97、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98、大、中、小学校竞技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99、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研究;

100、影响学生健康的环境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101、优化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研究;

102、关于实施在、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研究;

103、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化的研究;

104、学校体育设施开发利用的研究;

105、知识经济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

106、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中有关心理因素的研究;

107、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科研中应用的研究;

108、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09、体能训练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110、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大学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分析

2、体育教育评价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分析

3、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研究

4、了解世界高等体育教育动态 扩展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影响

5、分析体育教育管理对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6、加强现代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推动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7、初中体育教育实施快乐体育教育方法探讨

8、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9、以谈体育教育向以人为本转变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

10、试析体育教育教育对体育教育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11、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1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3、终身体育教育与家庭体育教育的目标研究

14、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15、从美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16、高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7、美国高质量体育教育在我国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18、试论终身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施

19、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

20、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状况及农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21、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22、现代体育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23、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4、素质教育培养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途径

25、如何重视我们的体育教育?

26、高中体育教育现状及反思

27、中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28、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9、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研究

30、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1、高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分析

32、从运动动机角度探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

33、谈谈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34、浅议中学体育教育策略新观点

35、谈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6、构建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

37、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途径刍议

38、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游泳专修课改革的思考

39、实施快乐体育教育,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40、学前体育教育工作研究

41、论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

42、基于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43、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之我见

44、浅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体能训练

45、体育教育生态发展之我见

46、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47、“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中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48、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49、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保障体系研究

50、浅析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51、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改革途径

52、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53、社会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与重构

54、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55、浅谈幼儿体育教育现状及解决对策

56、中外体育教育研究现状的比较

57、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58、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浅谈

59、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0、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61、如何对初中生进行体育教育

62、高校师范生公共体育教育策略的研究

63、中美特殊体育教育法律制度的比较

64、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的成因分析

65、浅谈中职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

66、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67、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68、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发展策略初探

69、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70、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调查分析

71、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72、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花棍舞特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7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74、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思考

75、体育教育对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76、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77、儒家思想对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影响之研究

78、高校体育教育视野下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健康的价值探讨

79、试论学校体育教育方法与终身体育意识

80、探究中学体育教育对德育培养的渗透

81、论生命教育内涵及与体育教育之契合

82、体育教育与训练要点分析

83、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之我见

84、对体育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一些思考

85、“健康导向”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探索研究

86、以学生体质分析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之我见

87、合肥师范学院体育教育实习的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88、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借鉴意义

89、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探析

90、中小学校体育教育之拙见

91、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9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93、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94、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素质教育浅谈

95、浅析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及提高途径

96、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97、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

98、浅析中学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及现状研究

99、浅谈终身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100、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论文范文

在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开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与日剧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在对精神享受的要求层次也越来越高。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

论文摘要:采用 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 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这两个容易混淆的议题,以二者的内涵和涉及社会问题的侧重点为出发点,分析它们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二者之问的相互联络,为我国今后的体育理论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 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体育;体育社会;社会体育

0引言

很明显,在世界许多社会中,体育运动已成为其社会和文化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通过媒体和体育运动联络起来,大多数城市的报纸用整个版面来报道体育,报道的篇幅往往超过了 经济、 政治或其他人们关心的某些专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朋友、家人谈论体育运动——在工作场所、家中、酒吧和学校等,甚至与陌生人在公共汽车站、机场、街道上也谈论这些事情.体育运动及其形象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资源相对丰富、媒体发达的国家里的人们更是如此.那么体育与社会,社会与体育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这样一种相互交织的现象能否认定为是一种体育文化,或者定义为一种社会问题?有没有一个 科学的定义将其区分开来,或者说是准确定位呢?出于这些疑虑,讨论体育社会和社会体育,弄清二者间的联络和区别,已成为我国体育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体育社会”的内涵及延展

“社会”Society这一术语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的 *** 体:生活在确定的地理疆界之内,因某种政治制度而联合,并具有用以区别于其他 *** 体的自我认同感R0sec,1998.社会是一个包涵很多因素的大系统,社会的 发展过程是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政治、经济、 教育,还是体育运动与 艺术等,都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在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相互依存,变化相关的.体育运动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是伴随着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等从古延续至今的.体育运动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与诸多社会中的文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其与社会的关联度、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不断增强,于是,一个包含着独特的体育运动特点和社会要素的亚社会——“体育社会”逐渐形成.在这样一个亚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其中许多问题单用传统的体育理论和方法已无法解决,如球场暴力问题、体育政治化问题、体育的种族歧视等;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繁荣,体育运动在 现代生活中变得愈发流行和具体,以至于体育形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无处不在的部分,因此把它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变得合乎逻辑、顺理成章.而“体育社会学”——这个从运动与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关联来展示和理解我们人类身体的各种活动的学科JayJ.C0ak-ley,20o3也应运而生.

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就是要把体育作为一个下位体系去研究它与社会的关系.体育社会学的侧重点在于它在社会大背景下以现实存在的体育为主线,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和原则透视体育现象,研究体育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执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简言之,就是一种社会的病变或失调现象.

所以,“体育社会”,准确地说是体育社会学,连同它的学科性质在内的话,可以这样表述其涵义:“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分支和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并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去考察它的结构、功能,以及研究体育中的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

2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诠释

“社会体育”、“大众体育”、“群众体育”这三个词在我国一直被混淆,体育理论研究者至今为止也没有谁能肃清三者的真正含义,大家都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这给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开展相关工作带来了困扰.20世纪70年代为了区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类 体育行为,称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类体育为“大众体育”,而称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类体育为“群众体育”.这种提法表明大众体育和群众体育存在显著差异,成为显现国家性质的标志,带有很强的 政治色彩.但随着全球 经济一体化的 发展趋势,体育理论也趋向强调国际通用性,在许多学术 论文和实际工作中“群众体育”和“大众体育”已经被认为代表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而被互相代替与相互转换,且已无人问及它们之间的政治差别.就如 *** 同志提出的有关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一样,群众体育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它们被称为“大众体育”.

也就是说:大众体育亦群众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除学生、专业运动员为物件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而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它不同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且它不涵盖学校中的体育 教育,也不包含武装力量的军事体育训练.这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著名学者卢元镇教授为社会体育下的定义,在我国体育理论界,许多专家认同这一定义.

但事实上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这三个概念,不论是从参加体育活动的物件还是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来看,我们都不难看出,三者的概念仅是文字表述方式上的细微差别,其实为“名异实同”的概念,社会体育亦是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是每个生命历程中耗用时间最多的一种体育参与方式.随着 中国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体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已从生产一生产一生产的定势改变为生产—休闲一娱乐的新理念.人们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增多,体育消费的总量逐年扩大,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验人生的体育观念越来越被大众所推崇.这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入了休闲时代.休闲时代是社会体育的大发展时期,如体育健身的观念的多重性、专案目标的多极化、专案的多元化等.所以,社会体育不仅仅是增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

3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关注点分析

体育社会涉及社会问题的侧重点是:1认真思考体育运动,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与社会中的体育运动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议题;2超越比赛得分和统计数字,把体育看作是一种与我们在社会中的感受、思维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社会现象;3了解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从而使我们能够在所生活的社会或社群中,对自己所参与的体育活动、运动场所作出选择;4思考学校和社群中的体育运动会如何变化,从而避免产生这样的观念和条件,即在使某一类人得到实惠的同时,使其他人在体制上处于不利地位.

社会体育关注社会现象的重点有如下几点:1把如何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状况作为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和相关工作的落脚点;2力争提出各种 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处方来为人民进行锻炼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援;3关注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数量和人群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类体育活动的运动特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场地要求和管理机制.4关注人们的体育消费状况以及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现象.5关注这种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现象给周边产业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的原因和程度.

4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准确的说应该叫体育社会学,尽管都是由“体育社”“会”四个字组成,但其内涵和涉及的社会问题却各有侧重.“体育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存在形态的体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体育的社会问题、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体育”指社会中所有的体育文化现象.狭义的“社会体育”把如何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状况作为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和相关工作的落脚点,除此之外,两者的关注内容也大相径庭.当然它们都研究体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

分析“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内涵、特点和关注点,使我们从理论上认识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络,特别是二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准确地区分了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参与人群、不同的管理机构对体育运动体育活动的不同定位和理解,这不仅丰富了我国体育理论界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我们今后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现实社会体育工作的开展等提供指导和帮助.

>>>下页带来更多的

你知道体育锻炼会带来什么好处吗?下面我整理了有关于体育锻炼的好处的论文,供你参考。 体育锻炼的好处论文范文一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运动、营养的手段,促进人们的健康,就成了人们关切的焦点。本文试图从运动与营养、运动与健康、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入手,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明辨其理,比便于更好的为大众健康服务。 关键词:运动;营养;健康 一、运动与营养的关系 运动与营养都是维持人体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运动促进健康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合理的营养又是维持健康和持续运动的物质保障。人体大约共有60万亿个细胞,每天约有1/100的细胞需要更新,使人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就是说人体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归根结底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而且促使生理机能运行的许多物质也都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产物。不言而喻,这些产物的原料都来着食物。因此,要使身体结构得道充分的发育,要使生理机能得道充分运行,就必须由食物供给充足、合理比例的营养。 所谓营养,就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过程。营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则可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增强人体机能的作用。合理营养与科学运动相结合,可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发育,明显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所以,要想使体育运动获得良好发展,必须有适当的营养保证。近年来,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运动与营养素有了深入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运动员营养与运动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成绩。运动与营养素的关系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在群众体育中,体育运动与合理营养的结合在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合理营养和适量运动对防治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等都是有效的。同时,也只有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营养手段也是运动后恢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营养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况;营养不合理,将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运动能力下降,甚至产生疾病和创伤。 二、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自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响彻世纪的运动格言之后,关于运动是否有利于生命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也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说明运动对于生命健康来说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重要。规律的体育活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获得健康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了50%~55%。因此,我们要运动,更要强调“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如果运动不科学,将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运动也是自然界一切动物的生存之道、健康长寿之道,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 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可能会更长久,更健康。古人也有“动则不衰”之说,只有活动起来,才能很好地保养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合理运动对于健康有很好的促进功能:如运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运动能提高心脏健康功能;运动能增强肾功能;运动使人精神愉快等,特别是运动能增强肺通气功能,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而很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成年男子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运动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而一般人为12-16次,呼吸变慢的好处在于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总之,适量运动对健康是有益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和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人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同时也通过人体的运动,促使肌肉不停地做出收缩和放松反应,从而实现对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机能的锻炼,促使人的反应灵敏度、灵活性得到改善,同时也改善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等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 三、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神灵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WHO从1947年开始,先后5次对健康概念进行修正,直到1985年WHO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是指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是最新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意味着不断适应变动不止的生物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界里边,也同样存在合理营养与健康的问题。就拿植物来说,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就是它们的合理营养素,在那样的环境中,植物才能健康成长;否则,植物要是生长在盐碱地、水分胁迫等环境中,则植物的健康成长就受到威胁;同样对于动物界来说,衣食无忧的安逸环境就是顺境,是有利于动物生长的有利环境,而大运动量训练,导致动物内环境的改变等状况就属于逆境,不利于它们的生长,此时就需要改变这种逆境,配合合理的营养,来保证健康成长。 有研究表明,几乎一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肿瘤等,都可以从营养学上找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以肥胖为例,近年来我国18~45岁的人群中肥胖者占20%左右,肥胖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近年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邀请了8个国家16位著名肿瘤学、营养学、流行病学专家,综合研究了世界4500项有关饮食与癌症预防的最新领先科研成果,在广泛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癌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通过科学饮食能减少300~400万癌症病人。这些疾病的防治也是我们在21世纪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合理营养更是人们获得并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总之,我运动、我营养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服务的,适量运动加上合理营养是维护身体良好发育、维护健康重要因素,任何层次的人的健康来自于良好的营养加有规律运动的生活方式。只要坚持这一准则,生命才更完美,身心更健康。拥有健康,人生才有意义,拥有健康才能合理运动,才能更好地选择营养素,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因此,“我运动、我营养、我健康”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健康的响亮口号。 体育锻炼的好处论文范文二 摘 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也就是我国所称的“亚健康状态”。由于都市生活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导致体内酵素大量缺失,体内毒素沉积,从而影响到肌体健康。而体育锻炼正是预防或减轻这种状态最健康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亚健康;肌体健康;体育锻炼 生活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我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由此产生的疲惫和焦虑却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常常因为工作失去了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外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给我们身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愉快的生活和工作。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的改变 (一)增强骨骼肌功能,延缓衰老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会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逐渐增多,血流量也会增大。这样,肌体内的血液供应能力就会变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贮存能力就能增强,人体肌肉会变得更加粗壮和结实。众所周知,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好,就能延缓衰老,使自己变得年轻有活力。长时间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对于受力部位来说,因为经常活动受力部位会变得更加灵活,骨质密度增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会增骨骼对加钙的吸收,在这种程度上来说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有很大的帮助。 (二)保持身材 现在,不论男女都梦想着拥有一副好身材,很多人为了走捷径,通过吃药和打针的方法让自己瘦下来。这种方式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体育锻炼才是让我们保持身材的最健康的方法。运动能恢复肌体对新陈代谢的调节,刺激肌体机能,消耗掉多余的脂肪,进而促进脂肪的代谢。肌肉的运动,会使得肌肉对血液内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利用率增高,让脂肪细胞缩小变瘦,消耗掉身体内多余的糖分,减少脂肪的形成。运动还增加了呼吸肌的力量,增加胸廓活动范围以及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和换气机能。气体交换的速度加快,就有利于人体燃烧掉更多的脂肪。 (三)调节神经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脑内新细胞的生成速度会减慢,脑组织也在缩小。而体育锻炼能逆转这一趋势。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改善中年人血管,减弱衰老对大脑的影响。大脑需要吸收人体所以氧气的20%,有氧运动还能促进流向大脑的血液,为大脑带来更多所需要的氧气。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化学物质,可以促进脑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分化,锻炼的越多,大脑接受到的信息越多,脑神经就能够得到锻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的改变 (一)减压 抑郁会减弱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得我们更难全神贯注以及作出决定,最终导致记忆问题的出现。抑郁初期,人体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这一状况的。因为,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正是决定快乐情绪的脑内化学物质,而运动恰好可以提高之一化学物质的含量。大家都应该听过“压力荷尔蒙”,它会使我们的大脑衰老。如果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就会使我们的思考能力变弱,记忆力下降。而运动可以降低皮质醇的含量,让大脑的思绪变得更加清晰。运动还会刺激大脑的中枢神经,让人体变得兴奋,从而减轻身体压力。 (二)提高自信心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自信心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有专家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运动对自信心的影响”做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增加课余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对自己外面的主观感受,这是提高人体自信心的一个中介因素。余秋雨曾在《山居笔记》中谈到:“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现在的学生党和上班族因为各种压力,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经常感到疲劳,每天给人的精神状态就很不好,对于工作和学习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通过进行体育锻炼,随着机体体能的提高,人的精神状态差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在不知不觉中,自信心就会增进许多。 (三)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奥运赛场上,我们的中国健儿们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豪迈气概领华夏儿女们激动不已。体育运动是一种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接受磨炼而获得的。所以,体育锻炼能够磨炼人们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运动就是因为运动本身是个体力活,让人觉得劳累,如果人们克服了这一观点,选择一项或者几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坚持每天做下去。在这个过程之中,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在无形中培养出来了。因为坚持不懈的名词解释是: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它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词。 三、总结 生命在于运动,它渗透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细胞之中,这是生命的运动意义。体育锻炼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帮助,还让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上健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百年! 体育锻炼的好处论文范文三 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摘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运动可以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分析运动对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使人们建立正确发展的健康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转变,人们愈来愈注重生活生命的质量,那么健康就是人们不懈追求的起码目标,它是高质量生活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内涵。我们现代人正以自己的行动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健康就是前提,健康就是保证,健康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健康备受关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转化为行为,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基本思想,同时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功能目标之一。 1. 现代健康的新理念 "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学方面的本质,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未能涉及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这是不全面的。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运动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运动密不可分,运动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2. 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2.1 运动对身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运动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同时,运动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2.1.1 运动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经常参加运动,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加多,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有利于增强体质。 2.1.2 运动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作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运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1.3运动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又称骨骼肌肉系统,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构成。经常参加运动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变化的结果。经常参加科学的运动,可使人体关节的机能得到提高。关节面骨密质增厚,提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关节面软骨增厚,既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又提高了关节的运动缓冲能力;关节囊增厚,加固关节;关节囊内层的滑膜层分泌滑液功能提高,减少软骨之间摩擦;关节滑膜囊与滑膜皱襞的形态、结构产生良好变化,避免关节面过大的撞击和摩擦;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增粗,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提高了运动能力。经常参加锻炼可使肌肉体积明显增大,肌肉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肌肉灵活协调、反应迅速、准确有力、耐久高效。还可以消除多余脂肪,防止肥胖症。 2.1.4 运动与心肺循环系统 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中,由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即心肺系统),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同时将其代谢最终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运动对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有双向效应;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科学运动对人体器官系统能产生良好影响;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也会有害健康。缺少科学性的盲目锻炼,对人体的健康促进作用很小,甚至还可能使锻炼者产生损伤、疲劳等症状,严重损伤身体机能。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原理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2.2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运动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运动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运动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在运动中,要不断的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运动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通过运动结识更多的朋友,使每个人都融入集体中,为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运动有助于减轻疲劳,消除心理障碍。通过运动,使自身的心理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身心得到一种舒适的感受,减轻疲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后,不难看出,运动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3.2 建议 3.2.1 在社区中积极推广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在群众中辐射,让更多的社会居民都能参加运动。 3.2.2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每10万人口的社区单位最低体育设施条件与体育辅导员数量,从而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保证居民的运动。 3.2.3 运动与卫生预防紧密结合,防治兼备,使锻炼者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锻炼水平和功能状态,保证运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猜你喜欢 1. 锻炼的好处作文4篇 2. 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论文800字 3. 关于体育运动的论文范文3篇 4. 体育锻炼有哪些好处 5. 体育运动带来的好处 6. 大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论文 7. 浅析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论文题目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力量,但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质量不高、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分类不够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改善现存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从而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社会体育的进步。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运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推进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精神需要得到提高,所以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基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分析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完善和发展的途径,从而在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指导员发展存在的不足

1、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速度较快,从业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人员的素质状况存在问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国家标准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要在初中以上,但现实的情况死存在很多初中学历水平一下的体育指导员。并且,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指导员资格后不在进行后续的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指导员的指导理念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2、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偏高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比例偏高,很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老年人,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需求情况却是相反。青少年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体现出目前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

2)文化程度结构偏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是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具备初中以上的学历水平。虽然存在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低于标准要求,但这是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相联系的,且比例较低。然而,我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并不能只是符合最低标准,应该培养具有高学历的指导员。目前,在不同学历层次下,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较也偏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结构是偏低的,这种现象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3)等级结构偏低,从业年限较短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等级的区分,其中国家级的占比小于五分之一,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是不合理的。此外,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从业年龄普遍较短,其中很多的体育指导员还只是兼职。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这不利于社会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4)地域分布结构不合理基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发展体育的意识水平也不平衡,进来出现了有些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也存在高低之分的现象。从地域来看,我国东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从城乡来看,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数量多于乡村,指导员的素质也普遍高于乡村。但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的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目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问题急需改善。

3、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不够明确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具有国家级和一、二、三级的级别区分,但并没有划分具体的体育项目类别,这无法满足不同项目类别的人员的需求,也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级别是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划分的,但并不适于社会体育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对象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基本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就导致了其指导对象对指导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普遍不高,指导员是哪个等级并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每个指导对象的运动喜好可能不同,比如足球、篮球、田径等。然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运动项目类别方面并没有进行划分。

4、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混乱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在一步步制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是由体育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但体育部门不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定管理单位,这就导致了管理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和交叉管理现象,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些管理部门对于区域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导致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处于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同时这也导致了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得不到监管,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此外,目前很多人对社会指导员这个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体育指导员的薪酬也没有得到规范,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做社会体育指导员。5、培训模式和内容不科学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短,实践也缺乏指导。一方面,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资格后,忽视后续培训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培训模式是二、三级进行自学,然后进行考试。国家级和一级是由国家的体育总局与各地区的主管部门组织进行集中的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很多的内容,指导员无法消化所学的.内容。此外,由于培训的次数偏少,每次培训的人数也少,并且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不利。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问题的对策

1、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育指导员从业人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仍是相对较少的,我们还需要培养和提高体育教育指导员的数量。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较少,与指导员的质量偏低和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少和质量整体偏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培育优秀的体育人才。社会要提高体育指导员的薪酬待遇,加强其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社会地位,促使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面对从业人员要进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员的专业水平。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要加快培养年轻人才,优化队伍的年龄层结构。其次要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运动意识,落实全民健身的观念,同时要通过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和器材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人才,优化学历水平结构。

2、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只存在级别的划分,没有项目类别的区分。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等级的划分,应根据知道对象进行划分,如指导孩子,青年人,老人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指导员类别。此外,指导对象对体育项目的个人喜好不同,但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可能擅长每个项目。所以,应根据体育项目类别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划分。

3、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

培训对于任何行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我国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应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机制。首先,应设立特定的管理机构,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制定培训方案,考评培训的结果,并定期对体育指导员的资质和指导行为进行审核。在培训次数方面应适当的增加,增加培训的人数并提高培训的效果,但又不会流于形式,给体育指导员的日常工作造成负担。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应该在注重理论知识,在教授培训对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在培训结果的考核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

4、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

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依赖于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发展就需要为行业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体育指导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明确或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此外,应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社会对违法和违规的行为进行举报,相关的部门要及时调查和处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面健身的重要推动者,对于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是改善现状,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我们要不断地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善和解决的措施,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劳毅.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40-41.

[3]庄永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的研究[J].体育导刊,2004,(8):14-16.

[4]李相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7,13(4):12-14.

[5]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8(1);30-32.

1、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探索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分析3、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基于体育部门的会计管理模式探究5、体育彩票的经济学特征及管理策略6、对完善我国体育运动品牌价格定位管理的思考7、论体育训练单位的财务管理8、竞技体育精神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9、体育类专业财务管理教材及教学方法的研究10、体育企业管理中家族成员问题初探11、上海儿童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12、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研究13、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的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分析14、山西晋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15、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1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2 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 4 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 5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 6 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7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 8 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9 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10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11 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 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13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4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政策选择15 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16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17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18 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19 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20 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 写作部_解决一切写作烦恼

1、长春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的调查与分析2、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4、北京体育大学增设体育商学院的可行性研究5、包头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6、职业团队体育运动电视转播权集中销售的竞争法分析7、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8、甘肃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9、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0、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11、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2、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研究13、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14、CBA联赛的场馆经营和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5、对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16、体育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究17、基于J2EE的体育物流企业物资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18、素质拓展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于苏区体育精神的视角19、BT项目的运作管理模式及合同管理研究--以A市体育中心项目为例20、体育物流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如下: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主要研究运动学、社会体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社会体育(群众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体健康、丰富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领域内进行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营销等。例如:健身俱乐部体能训练的指导,长跑、太极、广场舞等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球拍、护具等体育用品的销售等。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对体育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体育活动与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就读。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 5.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关键词: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互动发展

论文摘要: 本文从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和学校体育具有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以社区体育为主线,对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推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笔者经过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我国中等城市80%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20%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单双杠等一些小型场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不同程度的匮乏,这种状况直接限制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的场地设施除在平时教学训练中使用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一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从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来看,利用本社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占58.8%,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基本上互通的。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华东、华南沿海地区,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发展呈良好态势,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基本处于空白。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基本上是分离的,我们应对此加以关注。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意义

社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学校教育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因此,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在节假日将闲置的场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既能提高其利用率,又可弥补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一)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

1、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

社区体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社区成员,青少年儿童通过学校体育能够掌握必要的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将来能够独立、自主地参加社区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经历过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

2、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身的基础,社会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社区体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因而学生能够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存在的一些困难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有“三难”——缺少设施、缺少专业指导人才、居民参与率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有效途径之一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学校。学校内拥有大量的具有开展体育况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这些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解决社区体育专业人才急缺的现状。开展社区体育的另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而学校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尤其是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较好,只要进行适当地设资和管理,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此外,学生参加社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社区体育的生命力。学生是社区体育最为活跃的因素,能促使社区体育朝“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方向发展,活跃社区体育。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必由之路

(一)学校应重视开发社区的隐性体育资源

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体育组织;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山川河流、公园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

根据教育目的和社区、学校、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学校可以立足于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体育人力资源和物质情况,使家长、体育教师、社区体育人士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组织体育教学。例如:将体育课开展到野外、效区、公园、体育馆等社区场所,开设一定数量学生喜欢的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如羽毛球、跳绳、棋类运动等。

(二)社区体育应主动利用学校体育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学校尤其是高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包括提拱技术指导的教练人员、参与和带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骨干及组织各种活动的管理人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兼职做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体育院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区联系,课余时间学生在社区的场地中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指导和参与体育活动,既能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又能使知识学以致用,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

学校体育还可以提供物质资源,包括专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运动资源。学校将部分场地对外营业,既可以丰富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又可以为学生和居民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体育资源共享。

社区举行体育赛事时可以邀进附近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社区居民的运动热情。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互动,这样学生毕业成为社区的居民后,能延续在校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互动中的几组关系

学校与社区(街道)是性质、职能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融合互动中发生和建立新的多种不同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融合各方力量,是相当重要的。

(一)学校与街道居委会的关系

学校是主动的组织者,但又不能把街道居委会当作协作方,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学校和社区是共同体,分工不同,责任相同。

(二)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协会的关系

前者专业性很强,体育教师要站在全民健身的高度,主动和社区体育协会的同志沟通,热情支持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并尽力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为“社区体育进校门”做好工作。

(三)学校体育教研组与学生家庭的关系

体育教师是家庭体育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安排好适合的健身项目,让学生回家练习,主动搜集反馈,及时调整。

(四)学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

每一项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都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不仅仅是体育教研组和体育俱乐部的事情,学校领导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各部门遇到的实际困难,保证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顺利推进。

五、结语

加速学校体育改革步伐,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打破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分离的状况,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发挥学校优势,解决社区体育障碍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莫小农,林敬松.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1):2-3.

[2]孙静.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J].辽宁师专学报,2004,(2):1-2.

[3]郭旭茂,肖微.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性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3):1-3.

[4]何艳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7,(6):2-4.

[5]任国林.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互动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3.

[6]张文娟.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2006,(1):2-4.

[7]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13.

[8]卢元镇.社区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0-23.

[9]吕树庭.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建模研究[J].体育科学,1997,(6):2-5.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