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以乡村融合发展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以乡村融合发展为主题的论文

提纲如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发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意见》提出3个时间节点: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为此,《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机制,本质上都是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各类风险,用城乡融合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器作用。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意见》对落实机制也作出了创新安排,提出“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有明确战略蓝图,有具体改革路径,有高效落实机制,相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定会不断健全完善,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目前做得较好、在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是重庆。

中国定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包括在重庆西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促进更多资本及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增强农村发展动能。

笔者援引学者的话说,试验区将为西部地区探索新发展模式,让农村与城市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进一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月发布后,重庆市发改委发消息称,规划纲要中15项重大事项直接提及重庆,涉及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方面,其中重大改革举措即包括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发改委今年2月初已批复,原则同意在重庆西部片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等11处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11个试验区基本都位于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内,显示中国希望借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能级,推动城镇资本、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辐射农村。

据笔者了解,重庆西部试验区聚焦11项任务,包括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

援引中国学者的话说,成渝两座核心城市之间的走廊地带有大片农村地区。试验区能“一箭双雕”,去除城乡隔阂、激发区域间生产潜力,同时也让成渝走廊发展壮大,日后跻身成渝经济圈副中心。

还有专家指出,重庆西部试验区旨在实现“中部崛起”,同时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他说,西部农村、农民数量太大,要在西部实现共同富裕,须另觅与过去不同的发展道路;城乡融合也并不意味着城市化。

专家表示:“要在保证乡村农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富裕……通过城市经济的能量带动乡村经济,但乡村继续保持是乡村,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研究论文

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目前做得较好、在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是重庆。

中国定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包括在重庆西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促进更多资本及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增强农村发展动能。

笔者援引学者的话说,试验区将为西部地区探索新发展模式,让农村与城市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进一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月发布后,重庆市发改委发消息称,规划纲要中15项重大事项直接提及重庆,涉及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方面,其中重大改革举措即包括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发改委今年2月初已批复,原则同意在重庆西部片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等11处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11个试验区基本都位于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内,显示中国希望借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能级,推动城镇资本、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辐射农村。

据笔者了解,重庆西部试验区聚焦11项任务,包括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

援引中国学者的话说,成渝两座核心城市之间的走廊地带有大片农村地区。试验区能“一箭双雕”,去除城乡隔阂、激发区域间生产潜力,同时也让成渝走廊发展壮大,日后跻身成渝经济圈副中心。

还有专家指出,重庆西部试验区旨在实现“中部崛起”,同时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他说,西部农村、农民数量太大,要在西部实现共同富裕,须另觅与过去不同的发展道路;城乡融合也并不意味着城市化。

专家表示:“要在保证乡村农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富裕……通过城市经济的能量带动乡村经济,但乡村继续保持是乡村,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写作思路:把城乡融合的重要性阐述清楚,并且写出国家对于城乡融合的态度和方针。

正文: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十九大指出,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其实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实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

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其实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发展的过程,“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核心的任务。

在这“四化”里,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为我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其实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承接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带动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快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如何处理好“四化”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成败。因此,我们说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城乡现代化的抓手,也是重要的标志。

城乡融合发展是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强劲动力。因为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乡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能够释放出可观的改革红利,也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南京人。融入的感觉,真好!”李玉连声感叹。来江苏南京打拼七年,她从一线工人成长为销售经理。积分落户政策,让她实现了梦想。“80后”的经济学硕士,毕业不进写字楼,却选择回乡种地。在河北省固安县周家务村,胡世丹和同学共同创办的休闲农庄里,瓜果正飘香。城市吸纳人,乡村吸引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国家的强盛既离不开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乡村的振兴。“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之路。这些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城市、乡村并肩前行,融合发展会给城市和乡村带来怎样的机遇?新型城乡关系该如何实现?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看现状——发展要素流动加快,城市向乡村敞开大门,乡村变身城市“后花园”“现在城里机会多哩,只要有本事,收入肯定差不了!”在湖北武汉当育儿嫂的陈月琴正准备考中级育婴师,“这个证一拿下,每月工资7000元打底。”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里,盛放的薰衣草宛如一片紫色海洋。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张月富回到村里,和友人合伙开起农家乐,“开张第一天就来了20桌客人,营业额6000元!”两个“小账本”的背后是人才要素在城乡间加快流动的现实。“长期以来,农村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就无从谈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说,要推动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看人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农民工已达2.88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数超过1.35亿人。与此同时,返乡创业人数也在增加。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800万人回到乡村开启职场新篇章。看资金——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说,工商资本已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入乡村产业的资金都在万亿元以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国民间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要素流动加快,带来城乡发展新活力。城市这一头,门户越开越大。就业机会稳定——今年年初,广东和四川首次合作,开通入粤返岗免费专列,1800多名川籍务工人员节后顺利返岗。组织招聘、搭建信息平台……各地的“春风行动”积极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如今,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半,外卖、快递、家政服务等成为城市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新阵地。落户门槛降低——在青海西宁,外来务工人员可“租房落户”;在广东广州,城市公共服务特殊艰苦岗位人员可获得单列落户指标;在山东,城镇落户限制全面取消……目前,全国已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仅去年一年,就有近1400万人进城落户。公共服务共享——“拿着居住证,也能享受市民待遇。”来山东济南务工半年的韩林对居住证的含金量很满意。办理游园年票、申办工商营业执照、子女入学、医保报销……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日益健全。城市大门大开,而乡村这一头,面貌也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更畅——“足不出户就能购物,生活和城里没两样!”河北保定夜借村村民谭子壮享受着网购的便利,他开的网店红红火火。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拉近了城乡距离。截至去年底,全国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乡镇通了客车,95%的建制村连接了4G网络。保障网络更密——“多亏了大病保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关镇的村民李栓柱因患直肠肿瘤住院,16万多元的医疗费用,报销后只需自付2万多元。近年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截至去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13.5亿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70元提高到88元,3700万名农村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乡村环境更美——“以前村里啊,鸡鸭满地跑、厕所臭熏天,哪留得住人呀。”江苏省淮安市五里镇村民苗华感叹,经过几年的统一规划,现在环境干净多了,亲戚回乡都愿意多住上几天呢。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完成农村改厕1000多万户,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室内现代化,室外开鲜花”,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城市“后花园”。看机遇——扩内需,乡村潜能加快释放;补短板,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当前,我国还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有人提出,是不是把城市发展好,让农民都进城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和乡村都不能够单独存在,它们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整体。”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城和乡具有不同的功能,乡村的功能发挥不好,城市也很难发展好。那么如今的乡村又拓展了哪些新功能呢?消费大市场——“刚刚建了新房,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也置办全乎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的谭民义笑得很开心。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乡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内需的亮点。今年前5月,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超过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幅0.9个百分点。农村电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据淘宝大数据平台显示,5月份食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24%。就业新天地——白云深处,福建建瓯市东际村风光秀美。村民游生其返乡创办了生态种养合作社,种养的高山蔬菜、土鸡土鸭走俏市场,年产值500多万元,带动全村农户年增收20%。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正由“星星点点”向“星罗棋布”转变。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广德福介绍,截至去年底,“返乡创客”中农民工人数达540万,占70%。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带动农户经营收入平均增加67%。产业新基地——四川成都的白领何明喜欢采摘,他说:“亲手摘的水果,恁个好吃。乡村空气清新,风景养眼,一天下来,巴适得很喽!”串联起一二三产业,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产业新增长点。据测算,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主食加工业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如今,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优势、乡土气息浓厚的产业,正在农村成长壮大。从乡村发展的现实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不能单纯依靠推进城镇化。有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95%,农村为2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7%,农村仅60%;城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9人,农村仅为4.3人。“城乡之间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在资源布局、能力提供和服务质量上,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等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说。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如果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缩小城乡差距是带有标志性的硬任务。看前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实现城乡发展“一盘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会不会耽搁城镇化发展步伐?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直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不意味着应该放缓城镇化步伐。恰恰相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架构中推进,通过‘以城带乡’‘以城兴乡’‘以工哺农’‘以工带农’,实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好城乡“一盘棋”,需要多点协调,共同推进。增供给——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制度供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重庆忠县,35万亩柑橘林延绵在青山绿水间,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规划总投入30亿元,建立从“一个柑橘”到“一杯橙汁”再到“一片美景”的全产业链,让22万人走向富裕。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更多真金白银流向农村。2013年至2017年,仅农林水支出科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就超过8万亿元。2018年,农业投资更是比上年增长15.4%,增速快于全部投资9.5个百分点。“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将为城乡融合增添更多发展新动能。”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促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打通了堵点。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以300多万元的成交价将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作为酒店用地。“这既解决了企业用地难题,又让村集体充分享受土地增值红利。”酒店负责人赵建龙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农村土地改革,“稳”是基础,“活”是目标,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三块地”改革,实现征地范围缩小、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等,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活力。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三块地”改革在33个试点县(市、区)已按新办法实施征地1275宗、18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1万余宗,面积9万余亩;腾退出零星、闲置宅基地约14万户、8.4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5.8万宗、111亿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截至2018年底,仍有2.26亿城镇常住人口尚未落户城市,其中65%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郑风田说,“解决好落户问题,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据了解,目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大城市也已计划放宽落户条件。强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活力。“改种优质辣椒品种,上马辣椒酱加工项目,产品身价实现从每斤1毛5、1块5到15元的三级跳。”在广东雷州,绿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志德带动300户社员靠种植辣椒鼓起腰包。小麦、稻谷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预案;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向农民股金分红……一项项好政策充实着农民的“钱袋子”。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2007年的3.14倍下降为2018年的2.69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说,“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让他们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成熟定型。

城乡融合发展主题研究论文

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目前做得较好、在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是重庆。

中国定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包括在重庆西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促进更多资本及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增强农村发展动能。

笔者援引学者的话说,试验区将为西部地区探索新发展模式,让农村与城市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进一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月发布后,重庆市发改委发消息称,规划纲要中15项重大事项直接提及重庆,涉及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方面,其中重大改革举措即包括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发改委今年2月初已批复,原则同意在重庆西部片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等11处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11个试验区基本都位于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内,显示中国希望借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能级,推动城镇资本、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辐射农村。

据笔者了解,重庆西部试验区聚焦11项任务,包括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

援引中国学者的话说,成渝两座核心城市之间的走廊地带有大片农村地区。试验区能“一箭双雕”,去除城乡隔阂、激发区域间生产潜力,同时也让成渝走廊发展壮大,日后跻身成渝经济圈副中心。

还有专家指出,重庆西部试验区旨在实现“中部崛起”,同时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他说,西部农村、农民数量太大,要在西部实现共同富裕,须另觅与过去不同的发展道路;城乡融合也并不意味着城市化。

专家表示:“要在保证乡村农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富裕……通过城市经济的能量带动乡村经济,但乡村继续保持是乡村,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

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

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

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

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

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

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3000字论文相当的不好写,谢谢你的问题,祝您的顺利。

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发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意见》提出3个时间节点: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为此,《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机制,本质上都是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各类风险,用城乡融合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器作用。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意见》对落实机制也作出了创新安排,提出“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有明确战略蓝图,有具体改革路径,有高效落实机制,相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定会不断健全完善,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以城乡融合主题论文

“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南京人。融入的感觉,真好!”李玉连声感叹。来江苏南京打拼七年,她从一线工人成长为销售经理。积分落户政策,让她实现了梦想。“80后”的经济学硕士,毕业不进写字楼,却选择回乡种地。在河北省固安县周家务村,胡世丹和同学共同创办的休闲农庄里,瓜果正飘香。城市吸纳人,乡村吸引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国家的强盛既离不开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乡村的振兴。“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之路。这些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城市、乡村并肩前行,融合发展会给城市和乡村带来怎样的机遇?新型城乡关系该如何实现?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看现状——发展要素流动加快,城市向乡村敞开大门,乡村变身城市“后花园”“现在城里机会多哩,只要有本事,收入肯定差不了!”在湖北武汉当育儿嫂的陈月琴正准备考中级育婴师,“这个证一拿下,每月工资7000元打底。”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里,盛放的薰衣草宛如一片紫色海洋。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张月富回到村里,和友人合伙开起农家乐,“开张第一天就来了20桌客人,营业额6000元!”两个“小账本”的背后是人才要素在城乡间加快流动的现实。“长期以来,农村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就无从谈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说,要推动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看人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农民工已达2.88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数超过1.35亿人。与此同时,返乡创业人数也在增加。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800万人回到乡村开启职场新篇章。看资金——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说,工商资本已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入乡村产业的资金都在万亿元以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国民间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要素流动加快,带来城乡发展新活力。城市这一头,门户越开越大。就业机会稳定——今年年初,广东和四川首次合作,开通入粤返岗免费专列,1800多名川籍务工人员节后顺利返岗。组织招聘、搭建信息平台……各地的“春风行动”积极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如今,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半,外卖、快递、家政服务等成为城市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新阵地。落户门槛降低——在青海西宁,外来务工人员可“租房落户”;在广东广州,城市公共服务特殊艰苦岗位人员可获得单列落户指标;在山东,城镇落户限制全面取消……目前,全国已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仅去年一年,就有近1400万人进城落户。公共服务共享——“拿着居住证,也能享受市民待遇。”来山东济南务工半年的韩林对居住证的含金量很满意。办理游园年票、申办工商营业执照、子女入学、医保报销……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日益健全。城市大门大开,而乡村这一头,面貌也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更畅——“足不出户就能购物,生活和城里没两样!”河北保定夜借村村民谭子壮享受着网购的便利,他开的网店红红火火。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拉近了城乡距离。截至去年底,全国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乡镇通了客车,95%的建制村连接了4G网络。保障网络更密——“多亏了大病保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关镇的村民李栓柱因患直肠肿瘤住院,16万多元的医疗费用,报销后只需自付2万多元。近年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截至去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13.5亿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70元提高到88元,3700万名农村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乡村环境更美——“以前村里啊,鸡鸭满地跑、厕所臭熏天,哪留得住人呀。”江苏省淮安市五里镇村民苗华感叹,经过几年的统一规划,现在环境干净多了,亲戚回乡都愿意多住上几天呢。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完成农村改厕1000多万户,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室内现代化,室外开鲜花”,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城市“后花园”。看机遇——扩内需,乡村潜能加快释放;补短板,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当前,我国还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有人提出,是不是把城市发展好,让农民都进城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和乡村都不能够单独存在,它们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整体。”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城和乡具有不同的功能,乡村的功能发挥不好,城市也很难发展好。那么如今的乡村又拓展了哪些新功能呢?消费大市场——“刚刚建了新房,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也置办全乎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的谭民义笑得很开心。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乡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内需的亮点。今年前5月,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超过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幅0.9个百分点。农村电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据淘宝大数据平台显示,5月份食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24%。就业新天地——白云深处,福建建瓯市东际村风光秀美。村民游生其返乡创办了生态种养合作社,种养的高山蔬菜、土鸡土鸭走俏市场,年产值500多万元,带动全村农户年增收20%。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正由“星星点点”向“星罗棋布”转变。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广德福介绍,截至去年底,“返乡创客”中农民工人数达540万,占70%。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带动农户经营收入平均增加67%。产业新基地——四川成都的白领何明喜欢采摘,他说:“亲手摘的水果,恁个好吃。乡村空气清新,风景养眼,一天下来,巴适得很喽!”串联起一二三产业,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产业新增长点。据测算,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主食加工业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如今,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优势、乡土气息浓厚的产业,正在农村成长壮大。从乡村发展的现实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不能单纯依靠推进城镇化。有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95%,农村为2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7%,农村仅60%;城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9人,农村仅为4.3人。“城乡之间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在资源布局、能力提供和服务质量上,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等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说。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如果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缩小城乡差距是带有标志性的硬任务。看前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实现城乡发展“一盘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会不会耽搁城镇化发展步伐?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直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不意味着应该放缓城镇化步伐。恰恰相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架构中推进,通过‘以城带乡’‘以城兴乡’‘以工哺农’‘以工带农’,实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好城乡“一盘棋”,需要多点协调,共同推进。增供给——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制度供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重庆忠县,35万亩柑橘林延绵在青山绿水间,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规划总投入30亿元,建立从“一个柑橘”到“一杯橙汁”再到“一片美景”的全产业链,让22万人走向富裕。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更多真金白银流向农村。2013年至2017年,仅农林水支出科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就超过8万亿元。2018年,农业投资更是比上年增长15.4%,增速快于全部投资9.5个百分点。“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将为城乡融合增添更多发展新动能。”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促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打通了堵点。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以300多万元的成交价将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作为酒店用地。“这既解决了企业用地难题,又让村集体充分享受土地增值红利。”酒店负责人赵建龙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农村土地改革,“稳”是基础,“活”是目标,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三块地”改革,实现征地范围缩小、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等,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活力。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三块地”改革在33个试点县(市、区)已按新办法实施征地1275宗、18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1万余宗,面积9万余亩;腾退出零星、闲置宅基地约14万户、8.4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5.8万宗、111亿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截至2018年底,仍有2.26亿城镇常住人口尚未落户城市,其中65%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郑风田说,“解决好落户问题,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据了解,目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大城市也已计划放宽落户条件。强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活力。“改种优质辣椒品种,上马辣椒酱加工项目,产品身价实现从每斤1毛5、1块5到15元的三级跳。”在广东雷州,绿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志德带动300户社员靠种植辣椒鼓起腰包。小麦、稻谷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预案;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向农民股金分红……一项项好政策充实着农民的“钱袋子”。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2007年的3.14倍下降为2018年的2.69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说,“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让他们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成熟定型。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

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

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

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

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

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

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写作思路:把城乡融合的重要性阐述清楚,并且写出国家对于城乡融合的态度和方针。

正文: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十九大指出,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其实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实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

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其实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发展的过程,“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核心的任务。

在这“四化”里,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为我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其实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承接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带动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快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如何处理好“四化”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成败。因此,我们说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城乡现代化的抓手,也是重要的标志。

城乡融合发展是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强劲动力。因为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乡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能够释放出可观的改革红利,也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3000字论文相当的不好写,谢谢你的问题,祝您的顺利。

以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论文

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是,20世纪的百年史如是,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依然如是。然而,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和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农民始终遭受着最深重的剥削,被压迫在最底层。解放之前,农民食不果腹,衣难蔽体,农村经济一片萧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回顾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农民曾面临两次重大机遇。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彻底废除了旧土地制度,将约7亿亩土地分给了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连续9年的大丰收使“一穷二白”的农村经济“旧貌换新颜”。另一次则是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这是农民挑战贫穷与饥饿的一场自发式变革,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央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创造和意愿,大力推广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使亿万农民充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正如庄户人自己说的“地联产,产连心,庄稼成了亲儿孙,一天不管不放心”。“实现大包干,一年吃饱饭”,广大农民的干劲像火山一样迸发,全国粮食连续6年大幅度增产,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跃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金期。然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严重束缚和粮棉价格下跌等原因,“卖粮难”、“增收难”、“就业难”横亘在广大农民面前,成为一道道难关。而农民负担又不断加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当时“三农”问题的真实写照。“三农”问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连续3年出台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一桩桩重农举措初见成效。粮食连续几年保持稳定增产,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增长幅度摆脱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破解“三农”难题可谓渐入佳境。先期启动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制度保障,老百姓欢欣鼓舞。随之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把一次重大机遇推到了9亿农民面前。专家们指出,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投资重点转向农村,这将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新提升”。站在全局高度加以审视,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我们在这一时期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现实国情是,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所强调的那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行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工业,侧重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去年我国GDP达到18.23万亿元,人均GDP已超过1700美元,二、三产业在GDP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在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从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各类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将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专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方针一以贯之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也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把坚持“统筹”和“多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把开展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动力,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安徽省将重点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在示范村镇统筹规划、培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取消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围绕建设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送网、信息传输网及新型能源等工程,将重点强化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邮政、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并发展循环农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项重点。据悉,各地将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加强示范村镇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乡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并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制定村规民约,推进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此外还将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并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维护农民利益。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展现农村面貌和经济发展的亮点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自建房屋越来越多,为了提高用地效率,节约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和设计是当前农村自建房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 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建筑设计

1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原则

1.1以经济性为原则

在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中,要以当地农村的具体情况为依据,以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原则,不能照搬城市当中的别墅或者洋房,一味的追求舒适性,而不考虑农村的经济状况。在住宅户型设计上还要考虑农村住宅的特殊性,布置一些生产、忙存空间。由于农村生产规模小,家庭作业等特点,在新农村住宅中需要考虑一定面积的生产用房。在垂直分户的住宅中,生产用房的设置可以结合院子设置,并且可独立对外,利于生产交通。在水平分户的住宅中,生产用房可以独立设置,集中设置于公共交通的位置。使农民在搬进水平分户的住宅之后能仍然可以进行生产活动。这样既达到了节约用地的目的,又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1.2合理确定农村居民自建房用地面积

对于那些进行第一产业的农户,和那些家庭手工业的农民对住宅、庭院的需求较高,釆用垂直分户的模式,一户两侧,拥有南向或北向的庭院。每户的占地面积应该统一考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做到用地最小。对于水平分户的农户,这种分户方式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对土体节约使用的目的。比垂直分户节约更多的土地。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使用水平分户,以节约土地资源。

2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的缺陷

2.1没有统一规划设计的思想

(1)长期居住风水思想的禁锢。由于农村很多地方都很重视居住风水思想,因此自建房都是各搞各的,虽然看似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所以自建房横七竖八与贫困人口的'旧房屋夹杂而立,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规划和设计无法展开。而这种传统的思想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沉重的打击。(2)房屋设计没有统一的样式。农村很多建房中,都是按照户主的思想和意愿进行房屋设计建造的,导致农村房屋样式千奇百怪,平顶、砖瓦、彩钢、平顶彩钢混合等都有,虽然是按照各自所需建设的,但是不利于房屋样式的规划和设计,这种混合的房屋建造一方面不利于自建房排水功能,采光设计,另一方面也给左右邻居带来了矛盾。(3)农村下水道建设严重不足。由于习惯了房前屋后或者庭院随处泼污水,所以有了新房但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新农村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正日益严重危害着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路面粪便随处可见,损害了新农村建设的形象。这样生活方式更为严重的是污染地下水源,破环生活环境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很多新农村建设中只顾了房屋道路的规划设计,对给排水管道的规划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3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的要点

3.1做好自建房图纸规划设计

要做到统一规划首先要有施工图纸,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图纸包含了以下方面:①给排水系统,在进行建设前,必须明确给排水开挖路线、管道大小、进户管道、水井房等,也可是看作是地下工程,给排水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新农村厕所、生活用水、污水处理等,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厕所干净程度、污水处理程度都是新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②房屋地基、结构设计,包括自建房的面积、防震程度、采光程度等,一般新农村房屋结构采取二层楼房标准,因为二层楼房有利于节约用地面积,进行太阳能采光设计和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实现农村采暖向清洁能源迈进,大大提高了新农村自建房的干净程度,而且农民可实现天天洗澡的愿望,是新农村进步的又一重要体现。③道路建设,自建房屋不能就只搞房屋建设,如果仅仅建造房屋,那么新农村规划设计就没有必要了,所以道路设计规划是新农村自建房的重要环节,而且道路的规划设计厚度和宽度,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邻居矛盾的产生,因此对道路规划设计必须统一进行,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加入太阳能路灯的设计,从而更加完善新农村建设。

3.2严格控制自建房材料

现代房屋建设中大量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房屋建设的质量,能有效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坏,因此现在的材料远远超过传统的石头、泥土等材料。但是在建设中我们还要对钢筋水泥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水泥质量,混凝土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发生裂缝和风化,导致房屋建造质量下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水泥质量。其次控制砂石的干净程度,使混凝土搅拌质量更加高效。

3.3做好房屋结构设计

二层楼房设计一般采取框架结构进行,框架结构有很好的稳定性能,而且建设速度快质量高,只要做好钢筋框架即可,然后浇筑混凝土砌筑成房屋横梁和墙柱,在混凝土框架中嵌入砌砖构成完整的墙体和屋面。若是一层建设则只需砌筑横梁和墙柱,或者用砖混结构进行建设即可。其次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中要分清厕所、厨房、卧室、洗澡间,因为厕所、洗澡间、厨房关系到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埋设问题,所以既要做到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又要保证厕所、厨房、洗澡间的安全,以免发生断水或者下水道堵塞的问题,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3.4做好建筑节能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和改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建筑在使用的过程应尽量减少能耗因此农存建筑节能设计成为了关系重大的问题之一。对农村自建房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开窗面积,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及设备等措施。此外采用节水型洁具、节能灯具、节能电器都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农村需要建设,需要进步,需要改善,需要提高,农村建筑的节能,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结束语

新农村房屋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下,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主要由高水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来决定。因此重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生态环境建设,建筑节能,加强管理,提高农村绿色竞争力,打造美丽乡村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2010,(3):148-155.

[2]张尚武.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J].城市规划,2014,(2):17-20.

[3]彭震伟,孙施文,等.特约访谈:乡村规划与规划教育(二)[J].城市规划学刊,2013,(4):6-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