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小学生综合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小学生综合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分析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分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中小学生的思维单纯,容易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产生各类心理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专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科,然而当今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在向着学科化、德育化的方向转变,教师仅仅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学科来授课,没有主动关心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过于被动,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本文将论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宽泛,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来浏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挫折和挑战,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模式建立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学科,是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信赖教师,将心中的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的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善的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会真正的发挥实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2.1讲授式教学模式:

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讲解理论知识最为常用的模式就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教师要将心理学、健康学的一些知识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增加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学会用知识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讲授式教学模式又不单纯的仅是由教师说,学生听,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以便教师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随时把握课堂节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无形中就会提高课堂专注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回答预设问题,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时间内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更多的是要与学生互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学科化之路。

2.2活动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应用该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尤为显著。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情感,把握情绪,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年龄太小,只会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对活动设置的目的往往无法深刻的理解,致使活动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视加强活动后的理论指导,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做法。比如说心里感到难过、沮丧的时候都是怎么调节情绪的,如何能够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活动当中,朋友式的与学生“对话”,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健康与否都不简单地批评和指正,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避免不了形式过分的单一,不宜过多的采取这种模式。同时,对话式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适合。

2.4诱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第二,在操作体验中,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第三,在问题感知阶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完成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价值冲突的揭示,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为。

结语:

学校不仅是教导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人的摇篮,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2]韩云龙,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3).

01写针对主题的“中心句”。中心句,或者称之为“开篇陈述”,点明文章主题,是问题陈述的重要组成部分。02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接下来开始列举问题的解决方式,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是紧接着问题的提出写的,当然不同的问题陈述也有不同的格式。03运用5W的方法,即谁(who),什么(what),为什么(why),时间(when)和怎么做(how)。写问题陈述应运用大量的现实论据来支撑,利用5W的方法能让你的问题陈述写得内容丰富详实,有效地传递信息,让读者充分理解你的意图。这5W具体包括谁(who),什么(what),为什么(why),时间(when)和怎么做(how)。04在问题陈述中应指出你的期望。也就是你通过这篇问题陈述想达到怎样的效果,或者假如你写的是代表一个团队的劳动成果的话,你的团队想通过它达到怎样的目的。05总结。最后通过重申存在的问题,还有你想要表达的重点,总结全文。把总结看作是再一次简要重申主旨。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这一部分带领读者从新的视角来看到文中提到的问题。例如,有些总结是再一次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读者能产生一定的紧迫感,并立即采取行动。06重读全文,修改错误。完成后通读全文,检查里面有无问题,尤其是一些表面的打字、排版、语法,及内部的语气、立场等问题。看看整篇问题陈述是否语言上通顺自然。确保要写的重点内容都写进去了。这最后一步的检查修改工作往往决定了你写出的是一篇出色的还是平庸,抑或是较差的问题陈述。

需要多少字啊,,,早我

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民族振兴依靠教育,教育振兴依靠教师,教师技能提高依靠教学实践和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和引导。本文试就中小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同仁借鉴。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参与意识,扩大科研组织,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以推动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各学校也可借此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体方法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活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具有进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条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立足本职,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注意挖掘和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系有关科学理论,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书匠”行列,逐步锻炼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因为,教师在科研道路上的钻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有力因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上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争创佳绩。切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万木苦争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践出真知,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化教育在今天迎来了高速的发展,通过电化教育的手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为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电化教育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电化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目的仍是要实施教育,电教部门和学校电教工作者要为普及电教而提供电教资料,编写电教教材,他们的工作仍然是教学,只有懂得教学具备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好电化教育。实践证明,好的电化教育,能够对中小学的教学成绩有显著的帮助。

一、电化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了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更能够投入,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鼓动性、幽默性或者加入一定的肢体动作。但是这种外部的刺激具有瞬时性,只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同时还存在审美疲劳的弊端。加之,这与教师的性格、环境、语言表达具有较大的关联性,遇到表情严肃、性格内向的教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单一的表情、较少的肢体语言、单调的语调就很难能够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布鲁纳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他曾表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以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化电化教育就是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借由它的生动、形象、直观,集中了视觉听觉,通过灵活多变的视听效果来改善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平时语言难以表达的思维,从而达到比传统教学更方便高效的效果。

二、电化教学发掘学生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相对传统的思维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就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创造思维具有传统思维却又高于一般思维。创造思维也来源于生活,了解的越多思维越发散,越能够产生创造思维,但中小学的学生大都仅限于学校的生活,因此思维局限性大。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课堂就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唯一场所,教师想要学生具有极佳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因此电化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材和多媒体电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发散思维产生创造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

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质和教育的实时性

信息素质代表了两个方面即计算机素质和网络素质,计算机素质主要表现为熟练地操作电脑,熟悉电脑系统解决常见问题、应用文字编辑软件、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解决教学问题、能够制作和编辑处理需要使用的图片、演示文稿制作使用等各项在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各项关于电脑的基本能力;网络素质则包含收发电子信息、网页浏览查询、信息查询收集、软件下载等基本互联网素质。上海师范大学黎教授在出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一书中,通过下面的语言来定义什么是信息素质,黎教授的表述如下: 信息获取、加工等能力可以简称为"信息能力",通过信息教育使学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品质。通过这段表述,我们能够对信息素质有所了解,也能够判定什么才是所谓的信息素质。

电化教育就是通过连接的互联网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的教育体系,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化来达到充实课堂使得课堂能够与时俱进,时刻获得最新资讯、最新动向,从而远离"闭关修炼"的教育困境。这样既可以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培养,也能够树立学生对信息化的观念,增强学科教育的实时性,避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四、提高了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发挥主体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电教化则相对平衡了二者在教与学的作用,将讲述和吸收转换为交互式的课堂。将计算机的图、文、动画结合,形成屏幕内、屏幕外教师、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一起分析比较,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解答问题,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引导的作用,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课堂,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堂。

同时信息化的今天,合理、正确、高效地使用现代化电化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块和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作用。学生除了能够在老师固定的模式下学习,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自行学习,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双向的信息传输,加强信息的沟通,形成知识的多向网络,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五、结论

运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的课堂形式,结合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优势互补,形成全新的课堂文化。在现代化的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完美融合的新课堂。新的课堂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 传统的课堂中心发生了转换,教师为中心变成了课程内容为中心;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师授生学的关系变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材也不再是不变式的标准教材而是求知型的探索式的新教材。这样形成了新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达成以上要求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和条件,电化教育是构建创新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体会它与传统教育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有机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振红. 中小学电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 信息化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由一开始的不受重视逐渐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在美术教育地位逐渐提高,教学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所具有的作用也慢慢地突显出来。因此,本文以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为题,对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说,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因此,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原则。

(一)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若是不能有效的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那么当学生思维已经成熟之后在开展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培养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美术教学入手。

要知道,美术这一学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对于教学方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强,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1]。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此两者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意想象,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照自由、平等等原则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进行的美术教学才能够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挥美术教学具有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自由创造,这样其思维就可以得到创新的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想要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此种精神,才能在学习中自主开拓,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以及能力都会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多启发学生动脑。与此同时,因为美术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融入到知识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引导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可以根据美术这一科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发散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说,当教师想要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可以先给一个命题,就以《夏》为命题,对于夏天每个学生都不陌生,而且此命题和生活实际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画出来。很多学生可能会画花朵,会画蓝天白云,这样的想法是较为固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夏天天气热,怎么可以降暑呢?”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夏天还可以游泳,还可以在树荫在乘凉等,当这些想法从脑海中浮现之后,学生进行夏的创作就会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散。

(三)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够得到放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此情境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产生新的火花。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要知道,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迎弟.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274-275.

中小学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探究式教学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推广,数学的教学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数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担负着学生基础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的重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趋势已经显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硬件设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先进教学设施地运用逐步常态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技能欠缺,基础薄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在依赖型的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讲授的知识大多只局限于课本和测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控制课堂进度,在短期内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堂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设计上的创新多为形式创新,过于追求新器材多媒体教学,花哨的设计使学生一时无法抓住关键,复杂的教具让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观影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特点都不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失败,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培养不足。多数教师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前文所说的依赖型学习方式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一门学科而不是一个兴趣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决定思路,方式决定方法,教育教学创新中思维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动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发扬探索精神,改进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环节的创新打好基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操作认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思维,也有助于发展思维。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轴对称)一课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银杏树叶按教师要求对折,帮助学生认知对折后重合,从而了解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常常是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他们亲身经历了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思考问题培养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科学运用认知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数学课程特点,摒弃过于繁复和抽象的认知概念,使认知能力培养方式符合教学需要,维护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教学厘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时,我借助直尺上“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手指的宽度、衣服上纽扣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活动直观、具体,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认知能力培养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由于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选取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授,由生活实际展开,提炼知识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环状记忆,当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关事物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减少机械记忆复习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时,有意从猜一猜两位粉刷匠叔叔谁刷的墙面大导入新课,在学生获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他们通过分别计算两块墙面的面积来验证课前的猜测。拓展练习时,注意设计应用性练习题:1.学校给老师新发了一张办公桌,长140厘米、宽80厘米。教师想给整个桌面铺上玻璃,要买多大玻璃板?2.班里小亮家要装修新房,客厅的长6米、宽4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用数学、学数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都要经过学生反馈的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创新型认知方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喜欢那个部分不喜欢那个部分,哪一类学生适应这种方案哪一类学生不适应,在创新方案下教学目标达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既有方案进行改良,然后继续进行实践,再收集、再改良、再实践。教育上的创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反馈的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9表示9个一,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在认识“方向”时,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通过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日渐增强,思维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下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分成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力,掌握这三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而言就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要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模式。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将数字形象化,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而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将数学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相结合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对一切问题进行归纳与推理的目的。

2.数学思维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有的学生先天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就稍微逊色,理解问题较为困难,学习进度缓慢,因此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烦恼,学生形成了数学思维模式后就能在自己的理解下掌握学习方法、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对问题的判断力的同时激发求知的上进心。

二、加强对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心理,以此为基础,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小学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讲解书面知识,学生若是在被动的机械记忆模式下学习,就不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讲解,通过借助形的某些属性来阐明数的精确性。例如:在学习图形体积计算时,老师不能只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标注长、宽、高,黑板是一个典型的二维物体,画出的立体图形趋于抽象化,对于小学生还未成型的思维模式而言,看不到的另外三个面就变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举例说明,我们上课的教室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立体长方形,哪边是长宽高的位置就变得一目了然,这种把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实物化的事物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理解,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的诱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对于刚刚接触此科目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逻辑性的思维非常重要。数学问题与答案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要想解答问题就要先分析清楚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在此分析过程中,逻辑性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分清主次因果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无法直接教授逻辑能力,只能在教学中慢慢诱导。先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知识,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后再逐渐提高知识难度,不求快,要求稳;由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加以梳理,循循善诱,故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提升。

3.制定明确的新课标

制定好每堂课的新课标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预先备好课,确保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标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程度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模式一致,严禁出现一味追求进度却不注重质量的教学现象发生。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防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发生掉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4.当堂设问锻炼思维

小学生是一个不可控的群体,由于其思维的不完善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在上课时间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说的“溜号”现象,等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时却发现讲解的内容发生断点,内容理解不上去;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当堂设问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

小学生群体的自控性虽有欠缺,但其强烈的上进心却不容忽视。教师可在本堂新知识讲解完毕后,提出几个在新知识范围内的问题,当作课堂提问,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此方法不但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课后知识的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会在学生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分析数学问题与答案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做题方法;在巩固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顺通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教育者们长时间的坚持耐心诱导。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注重表面知识,要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梳通思路,启发学习;并根据学生自身先天因素差别,从多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也对日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忠.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26):44-44.

[2]李振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8):67-67.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1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2 幼小衔接、小学与初中衔接研究3 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4 小学艺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5 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性别问题研究6 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7 小学教学过程特点研究8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9 小组合作教学的研究10 小班化教学研究11 小学参与式教学研究12 论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13 课程评价的功能14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15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16 小学课堂互动的研究17 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18 课程资源拓展研究19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20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化问题研究

供销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供销社重启。前几天湖北省发布了一则消息,消息提到,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湖北基层社社员达到45.2万人,其中,农民社员人数5年增长5倍多,由2016年5.15万人增至2021年33.3万人。而且根据湖北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争取等到2025年的时候全省基层社社员达到150万,相当于未来三年时间供销社社员要增加105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年要新增35万人。当然除了湖北之外,目前包括宁夏、重庆等地也在积极推出恢复基层供销社的一些措施,未来各地的供销社很有可能重新建立起来。按照湖北这个社员增速来推算,以2020年底全国供销社系统入社农户1515.7万人来推算,这意味着到2025年,整个供销社入社农户保守估计可能达到4,000万人以上,到时供销社很有可能遍地开花。试点社区食堂。除了供销社之外,最近几天时间社区食堂也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关注。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提到,要求,各市(区)应选取3至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为期2年。试点的内容包括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将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在众多设施当中,建设社区食堂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很多人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理解为所谓的国营食堂。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敦煌种业(600354);辉隆股份(002566);永新股份(002014);新力金融(600318)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供销合作社物流业务营业额;中国供销合作社物流业务企业数量等

中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模式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作为联结农户生产与市民消费的枢纽,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高效的农产品流通可实现供需匹配,稳定农产品价格及促进农户增收。作为我国流通领域中体制内运作的重要组织,供销合作社正大力实施综合改革以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我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模式:

批发模式为主要流通模式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很好利用改革的机遇,升级完善原有批发市场,建设新型农产品收集市场、仓储设施、现代物流中心,打通流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集中力量解决“买贵卖难”问题,努力开发批发市场在保障农产品安全供应、增进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功能。2011-2020年,农产品批发模式在农产品整体销售占比中呈现波动变化,2015年达到峰值88.1%,占据主导地位,2016年占比大幅下滑,降至50%以下,近几年稳定在40%附近。可见,批发模式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之一。

供销社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务经营现状

1、物流业营业额

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系统物流业营业额116.3亿元,同比增长70.0%。根据供销社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全系统物流业营业额实现暴增,达到1033.5亿元,相比2020年连翻8.9倍。从2020年及2021年物流数据来看,供销合作社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正成为全系统新增长动能,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中国供销社物流体系充分彰显了保障粮食安全供应的基石作用。

2、物流业企业数量

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系统物流业企业数量336个,相比2019年新增44个。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全系统物流业企业数量达到360个,在疫情防控下顺利保障全国农产品流通供应。

3、连锁配送企业规模

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系统连锁企业6697家,拥有配送中心10802个。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全系统连锁企业6730家,比上年增加33家;拥有配送中心10880个,比上年增加78个。整体来看,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连锁配送企业数量规模较大,配送中心数量过万,覆盖面广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创新模式与重点企业研究报告》。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浙农股份(002758)、湖南发展(000722)、新野纺织(002087)、辉隆股份(002556)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销售总额,中国供销合作社商品交易额,中国供销合作社商品进出口总额等

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

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2016-2021年,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总额总体呈增长态势。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坚持紧紧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农产品营收占比最高

从营收结构来看,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中农产品营收占比达到41.9%,是供销合作社首要收入来源,其次是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34.4%和16.4%,再生资源销售收入占比仅为5.3%。2021年,农产品销售占全系统销售总额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达到44%,可见农产品销售流通始终是中国供销合作社主要业务。

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1万亿

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系统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10459.9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9002.7亿元,增长15.9%,再生资源市场交易额768.5亿元,增长3.2%。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全系统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10860亿元。整体来看,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整体呈现波动上涨趋势,规模突破万亿元。

商品进出口总额超过900亿元

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893.4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进口额518.1亿元,增长48%,出口额375.4亿元,下降0.2%。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920亿元,其中,进口额490亿元,出口额430亿元。整体来看,中国供销合作社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但进出口情况从2016年的贸易顺差转变为2021年的贸易逆差。

利润总额近600亿元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数据,2015年以来,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利润总额从354.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66.6亿元。2019年,基层社实现利润总额103.9亿元,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22.2%。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实现利润总额517.9亿元,同比增长11%,农民经济运行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利润总额达到585亿元,同比增长13%。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创新模式与重点企业研究报告》。

体育传媒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论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论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大众传媒;媒介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是对于大众传媒对于学校体育的影响进行的阐述和分析,并对其正负两面的影响对于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在现在这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横行,并影响和改变着个世界。大众传媒的影响也逐渐的涉及到了学校体育并渗透其中,对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对其引起重视,并对其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和影响进行研究,使我们更好的利用传媒来发展和改善学校体育。

1.大众传媒和其功能

1.1大众传媒的定义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提到:“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首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1.2大众传媒的功能

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其他功能是在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过去的口语、体语传播,到今天的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人们借助他们,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迅速传递到目标地点。现代传媒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实现了信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四通八达。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正确运用传媒,可以分享人类的共同智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大众传媒具有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揭露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具有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我们能随时随地收听到美妙的音乐,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还可以在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游戏和音像资料。

2.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2.1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正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体育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其通过书籍、报纸、电视以及网络来传播体育信息,学生可从中观察、感受和学习到体育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逐渐将二者建立起来,为学生构筑了一副现实和完善的体育生活的蓝图。

2.1.1大众传媒与学生体育价值观

首先媒体体育节目的娱乐性是源于人们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竞技体育追求挑战人体极限,东方体育则期望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体育节目所重点表现的。这有助于学生体育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媒体传播的有关教育内容的信息是体育科学,报道最先进的体育文化成果、体育精神、体育方法及手段。这有助于学生对良好的体育价值观的'接收和养成。最后,其传播的娱乐性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幻想需要,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对调节学习生活、解除疲劳和娱乐身心有着积极地作用,进而对学生体育价值观产生影响。

2.1.2大众传媒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媒介的影响与家庭、学校和同龄人群的影响一样,是影响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在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和群体习惯的过程中。参与了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塑造。传播媒体传播的体育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行为上表现的更加积极。而在现代社会里电视和网络是体育示范的重要来源,即学生观察和学习体育的课堂,也就是说学生可通过媒体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观察学习各种不停的体育行为方式。这也就为学生的体育行为提供了好的正确的途径。

2.2大众体育对学校体育的负面影响

2.2.1对体育的认识方面的影响

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可能使人产生错觉似乎体育中有你永远都想永不尽的最美好最优秀的东西,如成功和富有,而这些东西又是那呀更生动和鲜活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而对于辨别力和判断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使其忘记在真实的体育世界中这些美好的东西是智慧与体力,以及艰辛的付出下得到的传媒在有意无意间蒙蔽了受众,而受蒙蔽最深的就是青少年了。

2.2.2体育暴力的传播

传媒的报道有时会虚假失真或经常传播含有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由于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可能会不知不觉得受到感染,或由于偶像崇拜的心态盲目附和,使其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和模仿媒介中的不良行为。

2.2.3体育道德方面的传播

在体育中会出现假球、黑哨等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而大众媒介也广为报道,使学生不避免的接触到这些信息,是有些学生对体育现象和含以上片面或表面上的理解,对体育产生误解,在潜意识里具有了这种不良的体育道德。

2.2.4其他的一些负面影响

传播媒体对体育方面的成功人士、体育用品、体育周边文化的大量宣传,而这些宣传有的是吹鼓物质至上、追求名牌、重视包装、偶像崇拜等的负面东西。青少年对这些信息过多的接触会使其也进入一个体育的误区,影响其不能走入真正体育教育的正轨之中。

小结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对于学校体育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应该处理好体育教学于大众传媒的关系,并在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扬其正避其负,引导学生正确的、全面的、客观的面对大量的体育信息,对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则。使大众传媒成为学校体育更好发展的阶梯,为学校体育提供快捷的服务。

拓展阅读;谈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影响论文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政府公共管理更加强调全民参与,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众传媒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它的出现为我国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便利,对于促进公共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先简要概述了公共管理和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的主要特性,最后就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具体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大众传媒;公共管理

引言

公共管理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大众传媒是一种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以及传播影响力较大的媒介,是当前媒介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其对公共管理的管理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章就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极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1.公共管理和大众传媒

1.1大众传媒是加强公共管理的媒介

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需要以加强信息的传递为基础,如何巧妙地进行信息的传递、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一直是我国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大众传媒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它包括传统的纸质传媒、广播、电视,也包括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各种新型媒介。可以说,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加强公共管理则必须依靠大众传媒的力量。例如,政府需要利用报纸来颁布公共管理相关的条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民众普及公共管理知识等,这样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接受政府公共管理的相关信息,政府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交互性获得人民群众对于公共管理意见的反馈,以便进一步整合公共管理工作,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从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充当着中介的作用。

1.2大众传媒能够引导舆论走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众媒体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征,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共同发展,且新媒体的发展态势更加迅猛,隐隐有超越传统媒体的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影响力日益凸显。在公共管理中,舆论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正面的舆论导向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但是,如何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社会秩序是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发展能够第一时间将社会公共管理事件上传网络,让网民了解到最新、最完整的社会公共管理事件,且能够保证社会公共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对于推动公共管理事务的发展、提高公共管理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1.3公共管理要接受大众传媒的监督

虽然我们说大众传媒可以帮助政府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政府只有按照规章流程办事,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公共管理,大众传媒才能够在还原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表示,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在大众传媒的监督之下进行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效率非常快,且随着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大众传媒可以随时随地对政府的公共管理进行实时监督,如果发现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存在不合理之处,那么大众传媒会将其曝光。也就是说,公共管理和大众传媒的关系是被监督和监督的关系。

2.公共管理的主要特性

2.1公共管理具有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功能,而且是公共管理的显性功能,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对公共管理的客体进行科学管理,并对公共管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公共管理的管理功能要求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各项事务之间的协调性,要强调公共管理的透明性和组织性,要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流程进行公共管理。此外,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2公共管理具有制约性

公共管理具有管理职能,但是其管理的对象及其手段等却有一定的制约性,这是我国公共管理的另一特性。政府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人口因素等,只有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公共管理,才能够真正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这一点正好给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视角和方向,可以帮助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对象、方式方法以及结果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约束政府的管理行为,推动公共管理的正常发展。

3.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具体影响

3.1大众传媒可以加强公共管理的预警

大众传媒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需要从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预警功能来看,公共管理关系到社会公共事务,对人们的切身利益,如生命财产安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对这些问题提高警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和解决。例如,在大型地震事件中,大众传媒可以及时将地震的伤亡和抢救情况进行信息传播,让身处不同地区的人们随时查看到地震相关的信息,稳定人们的情绪,这就是大众传媒加强公共管理预警作用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大众传媒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即在公共管理事件发生中,利用大众传媒,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政府公共管理具体情况上传至网络,这一举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广大公民能够响应政府号召,加强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3.2大众传媒可以协调公共管理的行为

公共管理事务需要依靠政府进行执行,而在执行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实际上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必须要考虑到舆论压力,必须要对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必须要整合相关信息等,当然政府还需要做好人员的工作安排事项。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政府需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并尽可能地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如何增强宣传的效果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大众传媒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政府在信息平台中可以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了解网民的意愿,从而进行政府决策的调整。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协调公共管理的行为,使政府及时发现公共管理中的不足,并帮助政府调整不当行为,创新公共管理形式和手段,进一步保障人们的切身利益,维护公共管理秩序。

3.3大众传媒能够加强公共管理的舆论监督

大众传媒使得政府的公共管理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也加强了公民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民意监督。利用大众传媒,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看到各种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不良现象,而后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政府相关负责人正视公共管理问题,加大管理力度,也使得社会上投机倒把分子能够更加踏实地工作,做到诚实守信。目前,我国电视台经常以社会公共管理事件为主要报道对象,专门报道社会公共事务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这种报道对人们的吸引力较强,也容易使不良商家在舆论压力和政府政策的双重压力下改邪归正。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对公共管理的监督,还能够使民众和社会组织之间形成良性的来往关系,对于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也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大众传媒和公共管理的相互关系来看,大众传媒是加强公共管理的媒介,能够引导舆论走向,而公共管理的发展要接受大众传媒的监督。就公共管理而言,公共管理具有管理功能和制约性,利用大众传媒,政府可以强化公共管理的预警作用,协调公共管理的行为,并加强公共管理的舆论监督。

关于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摘 要:

体育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是文化的演进过程,体育运动只有在文化艺术的浇灌下才会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使人能够愉悦的现代体育运动本身就具备了文化审美特质,对体育与文学的相互融合以及对其美学价值的深究,有利于我们对体育运动的内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实现用艺术和审美的观点看待体育,提高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体育艺术;交融状态;美学价值

体育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不断积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抗争、融合的产物,是人类转变存活环境不断演进的一种实践行为。从当代社会发展的,体育也是文化艺术这个定义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作为艺术的体育、体育的艺术很大程度具有相互的艺术交融性。探析艺术形态下的体育及其美学价值以及体育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加清晰其当今乃至未来的发展规律和文化走向,这对于体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与艺术的产生源自人类的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体育和艺术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均趋向于劳动创造了体育, 也就是说体育的源头是人在生活实践中的劳动。然而,提出进化论学说的达尔文的关于人类来自雨猿类的进化理论对劳动创造了体育这个理由提出了疑问,带着这些女疑问许多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 于是又产生出了游戏说、模仿说、健身说等。正是学界对体育的源头争论不休的状态下,产生了体育和艺术均起源于人类劳动的理论。

笔者在这里更趋向于体育和艺术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也就是“劳动说”因为,人类在最初的生活往往与自然和环境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的存活提供了可用的物质,为了获取这些物质,人类自然会付出劳动,而获取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要想得到大山中的果实,就需要人类爬山涉水、或者是翻山越岭,要想获得动物的身体就需要人类去狩猎,而动物是不会听命于狩猎者的安排,而是要设法躲避这些危险,以免失去生命,人类与动物的这种博弈,自然会使人的意识发生质的转变,这样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提升,他们也在总结得失,交流各种劳动的经验和技巧,同时在不断地交流中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和手段。像狩猎会演变成射击,涉水过河演变成游泳、骑马行进会演变成马术,凡此种种的人类社会实践无一不与当今的体育和艺术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会产生体育和艺术。

体育比赛中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游泳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那些在运动场上的竞技,无论是展示运动员的身体,还是运动员的技术表现,均散发着艺术魅力。现在体坛上列入比赛项目的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艺术表演类项目,完全没有脱离开体育这个范畴,加上在运动员在人体运动的同时,伴随着背景音乐的渲染,优美、流动、张扬、娴熟等艺术技巧得以呈现,千百年来, 能够反映趣味横生的体育运动的艺术作品成列在艺术世界的走廊,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性、道德、精神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人类艺术宝库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二、体育的文化表达与艺术交融状态的形成

(1) 体育与艺术的是两种文化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它们都具有文化外显、文化表达和文化的传递实行,体育与艺术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单打独斗和孤立无援的存在,它们在人的价值取向作用下,不断地发生着交融和演进,在体育和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体育伴随着人类对文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导致了它从实际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不断向着艺术领域靠近,并不断被艺术的元素吞噬和演变进而实现与之融合,这种演进着的相融就使竞技体育具有了审美和艺术价值。

(2) 体育与艺术这两种超自然的文化形式,在他们相互作用下,以文化的样式显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这种联系着的文化存在,在其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推进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竞争中进化,在不断的进化中再竞争。这种循环的竞争和进化的过程使得人类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竞争是人类存活、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同时也人类展示自我力量和个性。这种需要和天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展示就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自我、用身体和长期总结出来的存活技术演绎着竞争的场景, 向人们诠释身体运动中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文化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引领下,走进追求 的呈现与灵魂的散发完美结合的领域, 将体育从单纯的身体运动和改造这一狭隘认知通道中冲出来, 让体育运动成为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变化的文化支撑。

三、从体育文化的视觉看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美

冲击着欣赏着感官,让人的情绪和情感发生着剧烈变化,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会不时地做出审美判断。

(1) 体育艺术的美学催生人的精神之美。每次大型的国际比赛的开赛,总会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令人瞩目的状态下,我国的运动员他们不仅是带着身体去参加竞技,很大程度他们会代表着13亿国人的期盼去参与比赛,每当比赛结束,当我国获得金牌与动员站在神圣的领奖台上,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此时被牵动,会随着五星红旗的神升起和《国歌》的响起,人人的内心会涌动起一种无不愉悦的豪感,许多人会在这样的情形下流出激动地眼泪。这一刻的喜悦令每个观看比赛人精神大厦倾倒,一股自豪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一刻就是体育精神赢得了国人在其道德、价值、精神、审美的认同。

(2) 在现实中,从事体育运动或艺术创造人们,往往会试图用内心美的理想实现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心里走向,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现实性,因为每一个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实践者中会遇到不可预见的遭挫折与困难, 就是这样的悲喜交织,痛苦与愉悦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 使追寻体育与艺术交融的探求者对生命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样的领悟会将人带入到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人生空间。在享受体育艺术的人群中,很多人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并没有体育或艺术天赋, 可是他们却在体育与艺术活动乐此不疲, 这样的人群就是在享受体育与艺术所赐予的美。

结语:

中国体育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升华,那些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那些在苦练中流血流汗的付出和牺牲,凝聚了体育运动员美的精神追求和他们对生命作用的诠释,体现在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体育艺术。已经成为了他们超越现实的审美品质,引导着人们在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在创造与享受着美丽的人生。人们会感受体育艺术的无穷魅力,领略生命存在的作用,让体育与艺术的美学价值成为人类对生命追求的激励。

参考文献

[1] 孙葆洁.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6.

[2] 魏锦龙.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47.

[3] 乔彪.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1):130.

[4] 翟文明.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673.

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体育舞蹈兼具体育与舞蹈的综合效用,同时还有很强的娱乐交际功能,因而备受青年学生喜爱。2003年以来,体育舞蹈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以休闲娱乐活动的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随之步入高校课堂,然而,体育舞蹈教学在内容设置、教学措施、器材场地及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提高。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问题展开调查,找出影响课程教学的问题根源,以期为今后的体育舞蹈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舞蹈教学 问题

体育舞蹈教学进入高校,有利有弊。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0所普通高校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师资、场地不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正视体育舞蹈教学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规律的良性循环。

一、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

影响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原因有很多,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专业体育舞蹈教师的缺乏成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得较晚,刚开始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教师可谓寥寥无几,师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及时得到补充。另外,有些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大多也是转行过来,有的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教学,其专业技术水平相对也不是很高,教学经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特有的锻炼方式决定了对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要求很高。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黑龙江地处东北,每年寒冷的气候占多半,室内场地设施建设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成为舞蹈教学的根本物质保障。但事实是,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的专用场馆、专用教室、设施和器材等教学设施相对还不够完善。

三、教学教材不够规范

教学教材是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基础和关键,对体育舞蹈教学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材料。在黑龙江省有部分高校,其体育舞蹈教学资料基本上都是学校自编的,缺乏统一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也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创编。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材短缺的原因,也在于有些学校对体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甚至有的将其置于教育学科体系中的辅助或次要位置。近些年来,虽然很多学者出版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理论专著,但对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而言,其内容也都不能各有适用,这就导致有些高校教学内容无章可循、各自为政,从而阻碍了体育舞蹈课的持续发展。

四、课时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舞种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培养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和乐感,增强其兴趣爱好。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教学内容较多,一学期36学时的教学课时很难更理想地完成各个学校的教学任务。此外,许多学生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形体姿态与基本动作学习,既想学习交谊舞,又想学习国标舞,想从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术水平,他们中大多数觉得体育舞蹈课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加之有些学校把体育舞蹈列为其学科体系中次要、辅助的地位,因此,合理设置体育舞蹈教学课时,对改善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力度十分有益。

五、体育舞蹈学习观的改善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得较晚,各类体育舞蹈活动不多,只有哈尔滨地区的高校有些体育舞蹈竞赛,其他地区的学校参加的较少,许多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也缺乏对体育舞蹈的锻炼与娱乐价值的发现。而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环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将体育舞蹈的教学延续到课堂之外。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课时偏少,不能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外体育舞蹈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部分大学生想进一步提高体育舞蹈技能愿望,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宣传,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体育舞蹈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观念和意识。再者,体育舞蹈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学有所用,体育舞蹈也能缓解人的压力,娱乐心情,从而让身体得到锻炼。

六、教学内容的改进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自身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宜,也是阻碍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原因之一。黑龙江由于地处东北边陲的特殊生活环境,对体育舞蹈接触相对不多,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差,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合学校自身教学的内容十分重要。国际标准交谊舞对于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了解和喜欢的体育舞蹈多为舞厅里常见的那些舞,体育舞蹈又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配套教材和专项理论,所以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面窄,使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针对体育舞蹈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师资水平,选择低年级学生容易学会的舞厅里常见的一些舞的套路及组合动作,还有对高年级有一定体育舞蹈基础的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国标舞套路组合动作,这都为满足包括一些没有选修上体育舞蹈课学生的要求大有裨益。因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育者,大力提倡推广体育舞蹈教学及开展俱乐部活动,多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刁在箴.体育舞蹈[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董俊.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

[3]赵倩.我国体育舞蹈竞赛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

融合背景下,不仅是新媒体的应用获得有机结合,还出现平台与平台间、用户与平台间深度融合。商业运作与经济发展逐渐与现代信息建立密切关联的当下,使得各领域的信息传播与共享变得更加快速与多样化。而体育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进程中,势必与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等进一步融合。在此背景下,“受众中心”理念发生转变。

未来的体育新闻传播会更加关注与重视受众的反馈,通过最大程度地满足其需求而获得预期的商业利益与影响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体育新闻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将会被弱化,会对受众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更多情况下,传播者将成为信息的采集、编辑、制作与发布者,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选择直播的方式与形式。

而喜爱观看体育新闻的观众不会完全被动接受信息,他们会从不同的平台与渠道进行收集、分析与对比。而对体育新闻内容具有发布权的媒体,他们运作直播项目的过程中,会注重参考市场的声音。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传播将会从传统的平台主导转化为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直播模式,逐渐趋向市场化、大众化、商业化。

在保证体育新闻传播价值与质量的同时,既要获得更多大众的支持与认可,还需在商业利益上达到相应的目标与任务。消费者将成为编辑与制作新闻直播内容的关键,并基于各媒体间达成的价值共识,全面推进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既要与时代发展态势进行对接,还需对新的传播理念、传播形式、融媒体技术的应用建立新的认知。体育新闻节目的播出,不再局限在电视平台或是单一的网络直播,会以台网协同播出的形式传播新闻信息。从地域的维度来讲,体育新闻传播会逐渐面向全球进行直播。在此形势下,为能适应全球化直播的要求与需求,体育新闻节目的制作与编辑也会面临新的挑战。

从业人员需建立与时俱进的采编理念,对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设定、交互形式等都需科学地融入新兴媒体。且以受众的需求、市场要求为导向,对体育新闻节目进行创新与优化。更重要的是,面对全球受众进行直播的过程中,需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切换。以英语与汉语为主进行全球直播的过程中,应根据比赛规模、比赛场地等,合理地融入小语种语言。

而当传统媒体与网络直播进行科学融合的背景下,需重新定位传统电视、报纸、杂志的功能。如利用体育杂志对参赛队员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为后期的直播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真正实现多个媒介的联动,并最大程度地整合媒体资源。体育新闻采编与编导,需自主、积极地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建立一定的国际视野。

以新的视域、全局意识出发,对体育新闻节目制作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集成、分析与处理。利用丰富的素材制作出符合全球受众需求的体育新闻内容,基于对媒体、跨平台的合作机制协同做好直播。

2体育运动概论论文借鉴我们研究的第三部分是一个重点,研究的篇幅也比较大。体育产业,或者体育商业的要素,与这些要素所带来的商机。第一,赛事资源管理与赛事运营,我们主要思考一个问题,主办权,即知识产权的拥有和商业模式怎么结合?到目前为止,武林大会号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赛事,但是它的主办方还是一个体育协会,这个主办权或者知识产权的拥有直接影响到这个产业、这个项目的持续性。如果这个知识产权不在企业里,那可能过了几年主管部门、领导部门换届,会不会产生一些不连续性。我们讲企业的持续性会比一般政府的持续性强,因为企业做品牌,它有很大投入,它不会轻易放弃某些项目。所以我们想做中国体育产业主要要关注知识产权的问题。第二,体育传媒业,传媒是商业模式得以实现的核心要素,因为很多中国体育产业的不发达有可能跟传媒不是很发达有关,因为很多体育赛事得不到选播,当然这个体育赛事本身的品质还是有问题,因为涉及到产权和投入的问题。特别是体育竞技业,产业价值的实现必须要依靠传媒来实现,就是说你要举办一个大型的体育赛事,必须依靠央视这种顶级的媒体,否则肯定做不了产业化。第三,体育明星和中介业。商业模式当中,我们会设计很多的亮点,其中体育明星就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它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它实际上有一个点,但是这个点的把握,包括我们现在的体制问题,可能会影响体育明星的打造。因为目前涉及到奥运竞技体育方面的体育明星还是国有资产,它的产业化可能还是有些障碍。第四,也是一个商业机会,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现在国家统计局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文件中,把体育场馆建设纳入进来了,体育场馆建设在国内有些案例做得比较好,场馆和地产结合,能够把群众体育带动起来,有很好的案例,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而且我们想如果说这个场馆的经营形成像院线一样联盟之后,场馆本身就是一个媒体可以开发。第六,品牌赞助商与体育营销。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有这种共识了,利用品牌的赛事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打造企业的公益形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类的企业对体育赛事赞助的竞争。第七,体育用品业的商机会少一些,现在竞争相当的激烈,但是体育运动高端比赛的机械生产、国内的研发还是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要组建一些类似于体育联盟的组织,合理地配置资源。 基于以上认识,从产业本身发展特征出发,我认为商业体育是基于体育为要素的配置资源形成的产业。奥运会其实是一次巨大的体育要素资源配置的活动,它把国内国际顶级的企业都作为一种资源配置进来了。 我们研究的第四部分是奥运会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奥运会竞技体育带来了一个体育热,即大众对体育的关注。这一结果和中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大众消费能力也相关,这种背景下,我们在做体育产业的时候有一些优势。我们研究了奥运会的商业模式,解剖了奥运商业模式中得到一些好处。从文化层面上,84年前的奥运会和84年后的奥运会没有什么变化。但是80年前的奥运会和84年后的奥运会是一个挣钱、一个赔钱的分水岭。这个巨大的变化背景实际上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带来的,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发展。第三,通过体育精神的提炼形成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我们在做传统体育推广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学习奥运会把一种文化提升为精神层面的一个价值观的东西。因为中国很多传统的体育文化,我想比奥运会多的多,但是没有一个被提升成中华民族代表的一种价值观来传递。我们要学习奥运,要学会编故事,编故事就是在文化上做一些价值、精神层面的包装。第四,我们研究国外商业体育的特点和经验。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也做了一些比较,以及中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借鉴。 最后一部分是体育商业发展的趋势。今天上午陈院长已经讲了十大趋势。我认为这里面有几个是比较重点的。比如知识产权的问题,只有掌握知识产权,这个产业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如果知识产权的问题解决不了,现在很多的赛事都集中在国家体育总局手上,没办法市场化。第二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我们学习了西方的商业模式之后,怎样对国内的体育文化进行包装?第三就是要学习文化产业,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北京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每年有5亿的资金,这个钱是免费给的。各区县配套的资金大概达到30亿,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园区、硬件及配套。我认为应该组织一个体育产业相对应的向国家要求扶持资金。第四,我们要加大力度宣传品牌企业参与体育产业的热情,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依靠比较公益性的体育。比如企业最终终极目标并不是盈利,终极目标肯定是慈善,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

综合管廊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综合管廊,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它是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x0d\x0a作用:\x0d\x0a地下综合管廊对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x0d\x0a共同沟建设避免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响和干扰,保持路容完整和美观。\x0d\x0a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保持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各类管线的耐久性。\x0d\x0a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x0d\x0a由于共同沟内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x0d\x0a由于减少了道路的杆柱及各种管线的检查井、室等,优美了城市的景观。\x0d\x0a由于架空管线一起入地,减少架空线与绿化的矛盾。

1、有效缓解道路交通、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加强了城市建设力度。然而,当前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无论是交通还是用地都有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增大,所以为了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和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将地下综合管廊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对解决以上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城市用地更加合理。2、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建设成本,而且在预埋管线期间,如果采用直埋的方式,将对建设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扰乱了城市正常交通秩序,因而会增加建设成本。然而,将地下综合管廊应用在城市建设中,节约建设和维护管理成本,尤其是避免了由于直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间接的降低了城市建设成本。3、提高了社会效益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为协调城市空间起到了主要作用。在城市地下管线敷设和维修期间,充分运用地下城市管廊,能够有效避免在地下管线施工时频繁挖掘道路对道路交通和人们出行造成的影响,确保道路更加完整和美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道路拥挤问题,使得道路使用寿命更长。此外,地下综合管廊能够满足50年管线扩容要求,并达到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总之,地下综合管廊内管线布置更加科学,不仅节约了城市用地,而且便于对地下管线的敷设和维修。最后,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可以营造健全的城市生态系统,使得城市景观更加优美。因此,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对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