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引起的变性与沉淀 取3支试管,编号。依顺序加入试剂: 试管一: 5%卵清蛋白溶液、95%乙醇、pH4.7缓冲溶液各1mL 试管二: 5%卵清蛋白溶液、95%乙醇、0.1mol/L的NaOH溶液各1mL 试管三: 5%卵清蛋白溶液、95%乙醇、0.1mol/L的HCl溶液各1mL 振摇混匀后,观察各管有何变化。放置片刻,向各管内加水8毫 升,然后在第2、3号管中各加一滴甲基红.再分别用0.1当量/升醋酸溶液及0.1当星/升碳酸钠溶液中和之。观察各管颜色的变化和沉淀的生成。每管再加0.1当量/升盐酸溶液数滴,观察沉淀的再溶解。解释各管发生的全部现象。首先,只有高浓度乙醇长时间作用才会使蛋白质变性,低浓度的乙醇会使蛋白质的亲水结构(氢键)破坏而沉淀析出,类似于盐析。其次,变性的蛋白质是不会再溶于稀酸或稀碱了,应为变性即意味着结构的永久改变。你的试验中乙醇的最终浓度是95%*1ml/3ml=32%,而且最后蛋白会再溶解。因此,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蛋白质变性。后来继续加盐酸是为了使pH值偏离等电点,增大蛋白质的溶解度,进而使蛋白质再溶解。
这么简单的问题用得着那么大段么?根本就什么都不懂!酒精引起变性是因为 破坏水化层!
一番话影响血浆蛋白提取的因素有很多。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改变。
乙醇在医学方面可做为一种消毒剂,乙醇作用于细菌细胞首先起到脱水作用,乙醇分子进入到蛋白质分子的肽链环节,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这种作用在70%的含量下显得更强。乙醇可导致蛋白质分子间易形成氢键。
变性原因:
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高温)、紫外线及X射线照射、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蛋白质变性
异丙醇会使蛋白质变性。
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而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加入水中使溶剂介电常数降低,增加了相反电荷的吸引力。
主要用途
作为化工原料,可生产丙酮、过氧化氢、甲基异丁基酮、二异丁基酮、异丙胺、异丙醚、异丙基氯以及脂肪酸异丙酯和氯代脂肪酸异丙酯等。在精细化工方面,可用于生产硝酸异丙酯,黄原酸异丙酯、亚磷酸三异丙酯、异丙醇铝以及医药和农药等,也可用于生产二异丙酮、醋酸异丙酯和麝香草酚以及汽油添加剂。
异戊醇的作用:减少蛋白质变性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异戊醇可以降低表面张力,从而减少气泡产生。另外,异戊醇有助于分相,使离心后的上层含DNA的水相、中间的变性蛋白相及下层有机溶剂相维持稳定。
温度对蛋白结合水的能力有很大影响,主要影响是:①分子热运动增加,水分子随着温度提升而流失。②蛋白随着水分的缺失而发生聚集,进一步减弱对水的结合作用。③蛋白和水的复合物随着温度提升之后,发生的缺水状况,可以参考“豆干”的制作。
你怎么把这问题方这里了放在生物技术之类的会更好水扩散通过人工膜的速率很低,人们推测膜上有水通道. 1991年Agre发现第一个水通道蛋白CHIP28 (28 KD ), 他将CHIP28的mR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低 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5 分钟内破裂.细胞的这 种吸水膨胀现象会被Hg2+抑制. 2003年Agre与离子通道的研究者MacKinnon同获诺贝尔 化学奖. 目前在人类细胞中已发现的此类蛋白至少有11种,被命名 为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 因对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而获诺贝尔化 学奖.活性调节:植物水通道蛋白活性调节 利用爪蟾卵母细胞表达体系已证明植物水通道蛋白的嵌入可以大大提高卵膜渗透水透性,然而,水通道蛋白更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可以快速灵活地调节水分子跨膜转运。 类似其他膜转运蛋白,水通道蛋白的调节机制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翻译后蛋白修饰作用(如磷酸化/脱磷酸化)调节其转运活性;另一种机制便是改变单位面积上转运蛋白的含量。后者可以通过改变转运蛋白的合成速率来实现(基因水平调控),但这种调节方式很慢,很难使细胞在几分钟内对外界刺激作出灵敏的快速的反应。 除此之外,某些转运蛋白在激素及其它试剂作用下可以直接调用现有库中的蛋白,这种调节方式主要通过胞吐及内吞作用使转运蛋白在胞内贮存囊泡与质膜之间不断地循环(膜囊泡穿梭机制)。动物细胞中受血管加压素调节水通道蛋白即AQP2具有这种调节机制(King和Agre, 1996), 在血管加压素作用下AQP2可以在细胞内膜和肾收集管顶端膜之间不断地循环。目前在植物中还未发现有类似的机制存在。
氢氧化铜能够跟多羟基的物质反应形成绛蓝色溶液,乙醇中只有一个羟基
乙醇无反应乙酸溶解乙醛加热后生成红色沉淀,醛基氧化甲酸加热后生成红色沉淀,并释放气体(二氧化碳)醛基氧化,生成碳酸加热释放二氧化碳。
乙醇: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乙酸:沉淀溶解 Cu(OH)2 + 2 CH3COOH ---> Cu(CH3COO)2 + 2H2O乙醛: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醛有强还原性 CH3CHO + 2 Cu(OH)2 ---> CH3COOH + Cu2O(沉淀) +2H2O甲酸: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并释放二氧化碳气体。醛基有强还原性,被氧化成碳酸受热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HCOOH + 2 Cu(OH)2 ---> Cu2O(沉淀) + CO2(气体) +3H2O
先是氢氧化铜受热分解得到氧化铜Cu(OH)2=加热=CuO+H2O氧化铜再氧化乙醇变成乙醛CH3CH2OH+CuO=加热--->CH3CHO+Cu+H2O因此现象就是蓝色固体最后变成光亮的红色固体,并且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产生,
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判断反应移动的方向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可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增大生成物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
不一定有(气态等摩尔和非等摩尔反应),不过具体题具体分析了
一个可逆反应。气体A+气体B<=>C+D A的起始量一定时,增大B的起始量. 那么B的起始量越大,则每个B分子受到A分子碰撞的机率就越小。但是B的转化率与"单位时间内,单个B分子受到的有效碰撞次数成正比." 所以B的起始量越大,B的转化率就越低. 换个角度,B的起始量越大,则每个A碰撞到B的机率就越大,则A的转化率就越高.这也就是说,提高哪种反应物的起始量,哪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就会降低,而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就会升高.一定温度下,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K值的大小,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该反应进行的程度,就是反应的限度.K值越大,反应程度增大,转化率越高;反之则转化率越低.转化率是 已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所以当加入一种反应物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其余反应物已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增加,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所以转化率增大。而加入的反应物,即改变反应条件,由平衡移动原理(即化学平衡总是向减弱条件变化的方向移动)得,改变的条件只能减弱,不能抵消,所以已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同时增大,但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的增量大于已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增量,所以转化率反而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加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朝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反向移动,也就是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注意,是减弱,而不是完全抵消。即:添加的浓度完全是大于减弱的,该反应物的浓度还是增加了,所以转化率降低了。而另一种反应物,由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它转化率是增加的。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增大浓度的反应物转化率降低)转化率升高,所以工业生产往往增大廉价反应物浓度提高其他反应物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