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论文归类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归类史学研究

史学论文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隋唐寺院制度和宗教社会史。可参照以下几个方向。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在以下五个方向中选择自己的论文写作方向,具体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课程教学论。

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一、研究领域分类(2类)按照研究领域论文可以分成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个大类,人文社科类论文主要针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社会发展趋势,寻找社会问题并提出措施和建议;自然科学类论文主要针对自然现象,通过试验方法结合理论研究,阐述科学问题,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并提出改善自然、应用自然的实践方案。二、研究形式分类(3类)1、综述类论文针对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技术等等进行综合阐述,分析其研究方向和研究优势及缺陷,利用作者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汇编整理成的论文。2、应用型论文这类论文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普遍撰写和发表的,根据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不同方向,做出实际的调查或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和数据模型,对社会和自然问题进行发掘和解决,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理论指导。3、综合型论文综合性论文主要指将综述性配合评论、辩论形成的一种论文,主要是通过对某个领域大量资料的整理,提出理论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也有单独作为辩论类型的论文,但由于也要进行文献资料的大量参考,故将综述论文和辩论论文合并统称为综合型论文。三、应用场景分类(4类)1、学位论文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是获得相应学位的必备资料,需要对某个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需要涵盖学术成果,其中博士论文还需要对重要问题做出系统解释,学位论文有及其严格的撰写、发表流程,具有严谨的格式要求和字数要求,还需要通过专家审阅,通过后留存院校和网上数据库,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凭证。2、学科论文是指高校或科研院所内,学生对某学科进行学习,结课时要上交的论文,作为对某学科有基本了解的凭证,另外,在大学某学年结束后,也有相应要求需要撰写年度学期或学年论文。这类论文的学术质量不高,主要是学生对研究方法和方案的初步了解。3、调查报告是针对某科研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的实地调查获得的报告类论文,根据调查问题和调查对象的不同,调查报告的质量和要求也不尽相同。4、研究型论文一般只是发表在某期刊上的具有学术性质的论文,硕博研究生都需要发表期刊论文作为学术成果以达到毕业标准,大学生有保研或竞赛也需要发表研究型论文。这类论文同学位论文一样也需要很高的要求,保证原创的同时,对论文格式、排版都有相应规定。四、专业学科分类(若干)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所撰写的论文也会有相应不同类型,是对研究领域的进一步细致划分。主要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管理学、艺术学几个学科大类,我国对学科门类进行了进一步的一级学科划分,共有110个一级学科,375个二级学科。目前随着学科发展,有很多交叉学科出现,让很多论文的专业分类标准逐渐模糊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主要特点

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

归义军史研究论文集

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藏经洞史话》、《敦煌文明再现》、《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等6部。参与编著《敦煌石窟知识小辞典》、《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续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等专著。计约180万余字。其中国家级成果两部,《敦煌画稿研究》入选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 《敦煌画稿研究》(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 2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3 《藏经洞史话》,民族出版社,2004年 4 《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5 《敦煌文明再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6 《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先后在《文物》、《敦煌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敦煌学辑刊》、《中国藏学》、《西域研究》、《普门学报》(台湾)、《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新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圆光佛学学报》(台湾)、《人民日报》(海外版)、《图书与情报》、《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兰州学刊》、《人乘季刊》(台湾)、《人大复印资料》、《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奈良美术研究》(日本)、《故宫博物院院刊》、《西藏研究》、《石窟寺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装饰》、《文物世界》、《藏学学刊》、《光明日报》(理论版)、《法音》、《西夏研究》、《山西档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丝绸之路》(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30余种学术刊物与30余种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00余篇,计约130余万字。 1 莫高窟吐蕃期洞窟第154窟——主尊彩塑造像的性质与定名考 装饰 2010-04-012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 艺术设计研究 2010-03-153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出版 敦煌研究 2009-12-154 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补遗 敦煌研究 2009-10-155 敦煌引路菩萨像画稿——兼谈“雕空”类画稿与“刻线法” 敦煌研究 2006-02-286 莫高窟第231窟阴伯伦夫妇供养像解析 白天佑;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6-04-307 敦煌写真邈真画稿研究——兼论敦煌画之写真肖像艺术 敦煌学辑刊 2006-03-308 《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首次出现的原因 兰州大学学报 2006-05-289 麦积山第127窟为乙弗皇后功德窟试论 郑炳林; 沙武田 考古与文物 2006-07-301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绘于西夏时代考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8-1511 包罗万象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图书与情报 2006-08-3012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中国史研究 2006-08-2013 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养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6-09-3014 由敦煌各类绘画反映出的画稿问题试析 敦煌研究 2006-10-3015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3016 斯坦因与敦煌文物的劫难 郭海成; 沙武田 寻根 2007-04-1017 敦煌遗书壁画表录研究 兰州学刊 2007-05-1518 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 敦煌研究 2007-08-1519 敦煌石窟粟特九姓胡人供养像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8-12-1520 莫高窟“报恩吉祥窟”再考 敦煌研究 2008-04-1521 敦煌吐蕃译经三藏法师法成功德窟考 中国藏学 2008-08-1522 刘萨诃与凉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观 张善庆;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8-10-1523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 中国藏学 2003-05-1524 莫高窟第454窟窟主的一点补充意见 沙武田; 段小强 敦煌研究 2003-06-1525 旧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的太子 沙武田; 赵晓星 敦煌研究 2003-08-1526 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 考古与文物 2003-01-3027 敦煌P.4049“新样文殊”画稿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研究 2005-06-3028 敦煌千佛变画稿刺孔研究——兼谈敦煌千佛画及其制作技法演变 沙武田; 梁红 敦煌学辑刊 2005-06-3029 莫高窟“天王堂”质疑 敦煌研究 2004-04-3030 敦煌壁画榜题写本研究 敦煌研究 2004-06-3031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西域研究 2004-06-1532 俄藏敦煌艺术品与莫高窟北区洞窟关系蠡测 敦煌学辑刊 2004-12-3033 敦煌画中的“色标”资料 敦煌研究 2005-02-28 期刊 2 6934 S.0259V《弥勒下生经变稿》探──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二 敦煌研究 1999-06-3035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程式化表现小议 沙武田; 魏迎春 敦煌学辑刊 1999-12-3036 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 敦煌学辑刊 2002-06-30 期刊 0 5937 莫高窟“三清宫”漫谈 敦煌研究 2000-06-25 期刊 2 4538 S.P.172与莫高窟五代宋窟顶壁画关系试论──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 2000-09-2539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敦煌研究 2000-12-2540 关于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时代问题──兼及“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关系 敦煌学辑刊 2000-06-3041 20世纪敦煌白画研究概述 沙武田; 邰惠莉 敦煌研究 2001-03-2542 S.P.76《观无量寿经变稿》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五 敦煌研究 2001-06-2543 2000年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香港)综述 郑炳林;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1-06-2544 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 敦煌研究 2002-07-3045 敦煌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02-10-1546 SP.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粉本系列研究之一 敦煌研究 1998-12-3047 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发掘简报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48 试论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波斯银币和西夏钱币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49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的几个问题 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 2005-08-0150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坛造像为绘塑结合“新样文殊变”试考 沙武田; 梁红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2005-07-01

主要从事敦煌学、隋唐史、西北史的教学与研究。共承担中国通史、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史专题、隋唐五代史专题、西北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吐鲁番学概论、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地理等9门课程。独立承担国家、教育部、甘肃省、兰州大学及国际合作项目共9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2篇。一、教学情况(一)博士研究生1、指导博士研究生(1)2008级:白雪(2)2009级:杨洁(3)2010级:丛振、王东(4)2011级:王百岁、樊翔、吕德廷2、讲授课程(1)西北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2)魏晋隋唐史专题(I)(二)硕士研究生1、指导硕士生(1)2004级:聂葛明、张善庆(与郑炳林教授合带)(2)2005级:白雪、董华锋(3)2006级:孔令梅、杨洁(4)2007级:张军胜、邬文霞(5)2008级:吕德廷、张耀、曹丽萍(6)2009级:宋翔、王晶(7)2010级:朱艳桐、石建刚(8)2011级:王蕾、梁栋(9)2012级:卢绍华、冯盼盼2、讲授课程(1)魏晋隋唐史专题(II)(2)吐鲁番学概论附:敦煌学研究生班班主任(2003年)(三)本科生1、担任班主任(1)97级世界史(2)04级基地班2、讲授课程(1)中国通史(2)中国古代史(3)中国历史地理概述(4)历史文献学(5)隋唐五代史专题(6)中国历史3、基地班导师(1)2006级夏娟等九人二、主要科研成果1、《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载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2、《P.3249背〈军籍残卷〉与归义军初期的僧兵武装》,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3、《客司与归义军的外交活动》,载《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4、《从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籍帐、契约等专项文书看3-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法制氛围》,载陶广峰主编《文明的脚步——丝绸之路繁荣与法律文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5、《河陇文化与隋唐制度的渊源》,载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6、《唐五代归义军节院与节院军使略考》,载《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7、《归义军时期敦煌县诸乡置废申论》,载《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8、《敦煌百年》,载《群言》2000年第8期。9、《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10、《20世纪敦煌吐鲁番官制研究概况》,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1期。11、《唐五代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考》,载《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12、《唐五代敦煌的酒行、酒户和酒司》,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13、《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载《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14、《归义军时期敦煌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僧使交往》,载郑炳林主编《敦煌佛教艺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15、《隋代通守考论》(与王兰平合作,2/2),载《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16、《唐五代敦煌官府宴设机构考略》,载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历史文化卷》上册,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17、《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载《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8、《敦煌历史人物》,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19、《关于归义军节度使官制的几个问题》,载郑炳林主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下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20、《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载张涌泉、陈浩主编《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21、《晚唐五代宋初沙州上佐考论》,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22、《汉晋敦煌大族略论》,载《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23、《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其相关问题》,载《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24、《五凉的儒学与佛教——从早期石窟的功能谈起》,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25、《归义军镇制考》,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中华书局,2006年6月。26、《晚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兼官现象与阶官化述论——以敦煌文献、石刻碑志为中心(上)(下)》,载《敦煌学研究》2006年第2期;2007年第1期。27、《论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载高田时雄主编《唐代宗教文化与制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7年9月。28、《归义军节度观察使官印问题申论》,载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29、《唐新泉军(守捉)考》,载颜廷亮主编《景泰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30、《汉宋间敦煌家族史研究回顾与述评(上)(中)(下)》,载《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3、4期,2010年第3期。31、《传世本刘允章〈直谏书〉与敦煌本贾耽〈直谏表〉关系考辨》,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4期。32、《敦煌大族与前凉王国》,载日本《内陆アジア言语の研究》XXIV,2009年6月。33、《解读唐代文官最佳升迁途径的一把新钥匙——评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载韩国《亚洲研究》2010年第1辑。34、《归义军官吏的选任与迁转——唐五代藩镇选官制度之个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11年3月。35、《略论敦煌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南朝文献》(与白雪合作,1/2),载《东南文化》2011年第2期。三、科研项目(一)已完成项目1、1999年度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唐五代宋初归义军职官制度研究资助经费:3000元立项时间:1999年6月8日2、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0CZS001项目类别:青年项目资助经费:4万元立项时间:2000年5月12日结项时间:2005年鉴定等级:优秀3、2000-2001年度日本(笹川良一教育基金会)东京财团学术研究与交流项目课题名称: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Protection of Dunhuang Grottoes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Western China资助经费:5000美元立项时间:2000年10月1日结项时间:2001年9月31日4、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课题名称:(1)敦煌官文书与唐五代地方政府的运作(2)中国古代史教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NECT-04-0976资助经费:20万元(实拨12万元)立项时间:2005年3月结项时间:2008年6月5、2006年度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名称:汉宋间敦煌大族研究项目编号:041201资助经费:6000元立项时间:2006年8月(二)在研项目6、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7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唐宋变革期职官制度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07B13资助经费:38万元(实拨19万元)立项时间:2008年10月20日起讫时间:2008年1月—2012年12月7、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课题名称:汉隋间敦煌家族社会史研究项目编号:09LZUJBWZY032资助经费:2万元立项时间:2010年1月21日起讫时间:2010年1月—2011年12月8、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中古时期的敦煌家族与社会资助经费:3万元立项时间:2010年11月9、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汉宋间敦煌大族研究项目编号:资助经费:15万元立项时间:2011年6月四、获奖情况1、1999年,论文《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载《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获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2、2003年,论文《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获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003年,获兰州大学首届研究生创新人才奖。4、2005年,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2005年,论文《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载《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获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6、2007年,论文《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入选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教研[2007]3号)。7、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初中语文教材归类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二、答案来源: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三、友情提示: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五、文体知识备忘录: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5、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议论文阅读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记叙文阅读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二、文体知识: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 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2)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你要的什么 这个应该有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和理解祖国语文”,培养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一) 1.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2.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3.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5.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6.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7.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8.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9.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10.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11.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12.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13.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14.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15.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16.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17.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18.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19.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20.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二) 1.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2.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3.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4.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5.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6.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7.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8.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9.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10.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11.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12. 叙事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13.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14. 中学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1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 16.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17. 新时期通俗小说与青少年阅读心理 18.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 19.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20. 叙事的世界及其丰富内蕴 21. 语文教育人文化初探 22. 论《变形记》中的生存意识 23. 文学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 24. 中学口语交际教学新探 25. 中学语文中语法教学问题之探讨 26. 中学古诗文中人文精神的开掘和弘扬 27. 建构主义介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性探讨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三) 1.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2.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4.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5.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6.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7.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8.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9.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10.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11.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12.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13.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14.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5.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6. 运用解读学原理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1. 浅谈初中语文优秀论文范文 2.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范文 3. 中考语文议论文复习题 4.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5. 初中语文阅读各种类型题解题方法

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新尝试。它强调突出探究精神和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很多方面都可以入手的。

文史类研究论文格式

1、如果论文页码不多,前置部分并不一定要有,或只加个封面即可。2、封面、标题等不要太花哨,一般以简洁大方为好。 3、如果论文很厚实,可考虑正反面排版打印。 4、页码较多的论文,可考虑用页眉标注论文标题及层次标题,如单页用文章标题,双页用层次标题。 5、不管论文长短,页码均需标注。页码标注由正文的首页开始,作为第1页,可以标注在页眉或页脚的中间或右边。论文的前置部分、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附件部分一般单独编排页码。 6、封底底色与封面一致为好,若用底图则与封面应有相关性。 7、若用订书钉装订,两枚钉应分别居于上下沿四分之一处,左缩进1厘米处

在“底线要求”上,文科 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从“独立性”看,摘  要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说,务必杜绝“作者认为”、“本文认为”之类的  主观陈述;第二,从“自含性”看,摘要是精彩论点的浓缩表达,务必避  免“通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之类的机械句式。在“高端 标准”上,则须把摘要写得像短文一样可以单独而又自足地被阅读。文科学术论文摘要在“法”上有章可循,在“写”上千姿百态,可谓我们必须努力践履的“正确写法”。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

看文献 多总结 先仿写 再创新 当然 多向自己的老师们讨教 这样 就ok啦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语言精炼、明确,字数在400字以内。3.关键词:从本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或术语作为关键词。4.目录:目录作为毕业论文提纲,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目录按论文(设计说明)顺序分章、节二级编写,要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不要求)5.引言: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引言要写得扼要,篇幅不要太长。6.正文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实验结果、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7.结论:结论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和主张,结论要简单、明确,篇幅不宜过长。8.注释:是对文中个别名词、代码或情况的解释和说明。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指作者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所参考的文献,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比较等,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毕业论文(设计)的引用文献必须在文中引用处体现出来,并按顺序编号。引用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附录:附录是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如调查阅卷、公式推演、编10写程序、原始数据附表等等。

人类对电学研究的发展史论文

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古希腊七贤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学家。公元前600年前后,泰勒斯看到当时的希腊人通过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钱矿石吸引铁片的现象,曾对其原因进行过一番思考。据说他的解释是:“万物皆有灵。磁吸铁,故磁有灵。”这里所说的“磁”就是磁铁矿石。希腊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与英文“电”同音)。在东方,据《吕氏春秋》一书记载,中国在战国时期已利用磁石制成指南针,他们在古代用指南针的磁针来辨别方向了。 1. 磁和静电通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在公元前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现象。很长时间里,关于这一种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展。而罗盘则在13世经就已经在航海中得到了应用。那时的罗盘是把加工成针形的磁铁矿石放在秸秆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到了14世纪初,又制成了用绳子把磁针吊起来的航海罗盘。这种罗盘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1519年麦哲伦发现环绕地球一周的航线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雷和静电在公元前的中国,打雷被认为是神的行为。说是有五位司雷电的神仙,其长者称为雷祖,雷祖之下是雷公和电母。打雷就是雷公在天上敲大鼓,闪电就是电母用两面镜子把光射向下界。到了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已经比较科学了。认为雷的发生是由于大地上的水蒸气上升,形成雷雨云,雷雨云遇到冷空气凝缩而变成雷雨,同时伴随出现强光。认为雷是静电而产生的是英国人沃尔,那是1708年的事。1748年,富兰克林基于同样的认识设计了避雷针。电学的真正开始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发现,不仅琥珀和煤玉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相当多的物质经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后并不具备磁石那种指南北的性质。为了表明与磁性的不同,他采用琥珀的希腊字母拼音把这种性质称为“电的”。吉伯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转动的金属细棒,当与摩擦过的琥珀靠近时,金属细棒可转动指向琥珀。大约在1660年,德国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球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转动球体,使之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19世纪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别发明感应起电机后才被取代。18世纪电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1729年,英国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电效应是否可传递给其他物体时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金属可导电,丝绸不导电,并且他第一次使人体带电。格雷的实验引起法国迪费的注意。1733年迪费发现绝缘起来的金属也可摩擦起电,因此他得出所有物体都可摩擦起电的结论。他把玻璃上产生的电叫做“玻璃的”,琥珀上产生的电与树脂产生的相同,叫做“树脂的”。他得到:带相同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带不同电的物体彼此吸引。1745年,荷兰莱顿的穆申布鲁克发明了能保存电的莱顿瓶。莱顿瓶的发明为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它对于电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差不多同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使得人们对电的认识更加丰富。1747年他根据实验提出:在正常条件下电是以一定的量存在于所有物质中的一种元素;电跟流体一样,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但不能创造;任何孤立物体的电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定律。他把摩擦时物体获得的电的多余部分叫做带正电,物体失去电而不足的部分叫做带负电。严格地说,这种关于电的一元流体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他所使用的正电和负电的术语至今仍被采用,他还观察到导体的尖端更易于放电等。早在1749年,他就注意到雷闪与放电有许多相同之处,1752年他通过在雷雨天气将风筝放入云层,来进行雷击实验,证明了雷闪就是放电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最幸运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没有被电死,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后来有人重复这种实验时遭电击身亡。富兰克林还建议用避雷针来防护建筑物免遭雷击,1745年首先由狄维斯实现,这大概是电的第一个实际应用。 富兰克林联想到往莱顿瓶里蓄电的事,于1752年6月做了一个把风筝放到雷雨云里去的实验。其结果,发现了雷雨云有时带正电有时带负电的现象。这个风筝实验很有名,许多科学家都很感兴趣,也跟着做。1753年7月,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在实验中不幸遭电击身亡。通过用各种金属进行实验,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教授伏打证明了锌,铅,锡,铁,铜,银,金,石墨是个金属电压系列,当这个系列中的两种金属相互接触时,系列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带正电,排在后面的金属带负电。他把铜和锌做为两个电极置于稀硫酸中,从而发明了伏打电池。电压的单位“伏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9世纪初,正是法国大革命后进入拿破仑时代。拿破仑从意大利归来,在1801年把伏打召到巴黎,让他做电实验,伏打也因此获得了拿破仑授予的金质奖章和莱吉诺-多诺尔勋章。伏打电池的利用与电磁学的发展伏打电池发明之后,各国利用这种电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和研究。德国进行了电解水的研究,英国化学家戴维把2000个伏打电池连在一起,进行了电弧放电实验。戴维的实验是在正负电极上安装木炭,通过调整电极间距离使之产生放电而发出强光,这就是电用于照明的开始。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斯特在一篇论文中公布了他的一个发现:在与伏打电池连接了的导线旁边放一个磁针,磁针马上就发生偏转。俄罗斯的西林格读了这篇论文,他把线圈和磁针组合在一起,发明了电报机(1831年),这可说是电报的开始。其后,法国的安培发现了关于电流周围产生的磁场方向问题的安培定律(1820年),法拉第发现了划时代的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电磁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关于电路的研究也在发展。欧姆发现了关于电阻的欧姆定律(1826年),基尔霍夫发现了关于电路网络的定律(1849年),从而确立了电工学。

电 学 发 展 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

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

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

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电学的发展简史

有关电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记载了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后来又有人发现摩擦过的煤玉也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

在以后的2000年中,这些现象被看成与磁石吸铁一样,属于物质具有的性质,此外没有什么其他重大的发现。

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发现,不仅琥珀和煤玉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相当多的物质经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后并不具备磁石那种指南北的性质。

为了表明与磁性的不同,他采用琥珀的希腊字母拼音把这种性质称为"电的"。

吉伯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转动的金属细棒,当与摩擦过的琥珀靠近时,金属细棒可转动指向琥珀。

大约在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球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转动球体,使之获得电。

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19世纪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别发明感应起电机后才被取代。

18世纪电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1729年,英国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电效应是否可传递给其他物体时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金属可导电,丝绸不导电,并且他第一次使人体带电。

格雷的实验引起法国迪费的注意。

1733年迪费发现绝缘起来的金属也可摩擦起电,因此他得出所有物体都可摩擦起电的结论。

他把玻璃上产生的电叫做"玻璃的",琥珀上产生的电与树脂产生的相同,叫做"树脂的"。

他得到:带相同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带不同电的物体彼此吸引。

1745年,荷兰莱顿的穆申布鲁克发明了能保存电的莱顿瓶。

莱顿瓶的发明为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它对于电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差不多同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使得人们对电的认识更加丰富。

1747年他根据实验提出:在正常条件下电是以一定的量存在于所有物质中的一种元素;电跟流体一样,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但不能创造;任何孤立物体的电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定律。

他把摩擦时物体获得的电的多余部分叫做带正电,物体失去电而不足的部分叫做带负电。

严格地说,这种关于电的一元流体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他所使用的正电和负电的术语至今仍被采用,他还观察到导体的尖端更易于放电等。

早在1749年,他就注意到雷闪与放电有许多相同之处,1752年他通过在雷雨天气将风筝放入云层,来进行雷击实验,证明了雷闪就是放电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最幸运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没有被电死,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后来有人重复这种实验时遭电击身亡。

富兰克林还建议用避雷针来防护建筑物免遭雷击,1745年首先由狄维斯实现,这大概是电的第一个实际应用。

18世纪后期开始了电荷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

1776年,普里斯特利发现带电金属容器内表面没有电荷,猜测电力与万有引力有相似的规律。

1769年,鲁宾孙通过作用在一个小球上电力和重力平衡的实验,第一次直接测定了两个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二次方成反比。

1773年,卡文迪什推算出电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他的这一实验是近代精确验证电力定律的雏形。

1785年,库仑设计了精巧的扭秤实验,直接测定了两个静止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

库仑的实验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从此电学的研究开始进入科学行列。

1811年泊松把早先力学中拉普拉斯在万有引力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势论用于静电,发展了静电学的解析理论。

18世纪后期电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电池,在这之前,电学实验只能用摩擦起电机的莱顿瓶进行,而它们只能提供短暂的电流。

1780年,意大利的解剖学家伽伐尼偶然观察到与金属相接触的蛙腿发生抽动。

他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若用两种金属分别接触蛙腿的筋腱和肌肉,则当两种金属相碰时,蛙腿也会发生抽动。

1792年,伏打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认为蛙腿的抽动是一种对电流的灵敏反应。

电流是两种不同金属插在一定的溶液内并构成回路时产生的,而肌肉提供了这种溶液。

基于这一思想,1799年,他制造了第一个能产生持续电流的化学电池,其装置为一系列按同样顺序叠起来的银片、锌片和用盐水浸泡过的硬纸板组成的柱体,叫做伏打电堆。

此后,各种化学电源蓬勃发展起来。

1822年塞贝克进一步发现,将铜线和一根别种金属(铋)线连成回路,并维持两个接头的不同温度,也可获得微弱而持续的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

化学电源发明后,很快发现利用它可以作出许多不寻常的事情。

1800年卡莱尔和尼科尔森用低压电流分解水;同年里特成功地从水的电解中搜集了两种气体,并从硫酸铜溶液中电解出金属铜;1807年,戴维利用庞大的电池组先后电解得到钾、钠、钙、镁等金属;1811年他用2000个电池组成的电池组制成了碳极电弧;从19世纪50年代起它成为灯塔、剧院等场所使用的强烈光电源,直到70年代才逐渐被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所代替。

此外伏打电池也促进了电镀的发展,电镀是1839年由西门子等人发明的。

虽然早在1750年富兰克林已经观察到莱顿瓶放电可使钢针磁化,甚至更早在1640年,已有人观察到闪电使罗盘的磁针旋转,但到19世纪初,科学界仍普遍认为电和磁是两种独立的作用。

与这种传统观念相反,丹麦的自然哲学家奥斯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和谢林关于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与磁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在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引起导线近旁的磁针偏转。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开拓了电学研究的新纪元。

奥斯特的发现首先引起法国物理学家的注意,同年即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安培关于载流螺线管与磁铁等效性的实验;阿喇戈关于钢和铁在电流作用下的磁化现象;毕奥和萨伐尔关于长直载流导线对磁极作用力的实验;此外安培还进一步做了一系列电流相互作用的精巧实验。

由这些实验分析得到的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是认识电流产生磁场以及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基础。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打开了电应用的新领域。

1825年斯特金发明电磁铁,为电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造了第一台简陋的单线电报;1837年惠斯通和莫尔斯分别独立发明了电报机,莫尔斯还发明了一套电码,利用他所制造的电报机可通过在移动的纸条上打上点和划来传递信息。

1855年汤姆孙(即开尔文)解决了水下电缆信号输送速度慢的问题,1866年按照汤姆孙设计的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1854年,法国电报家布尔瑟提出用电来传送声音的设想,但未变成现实;后来,赖斯于1861年实验成功,但未引起重视。

1861年贝尔发明了电话,作为收话机,它仍用于现代,而其发话机则被爱迪生的发明的碳发话机以及休士的发明的传声器所改进。

电流磁效应发现不久,几种不同类型的检流计设计制成,为欧姆发现电路定律提供了条件。

1826年,受到傅里叶关于固体中热传导理论的启发,欧姆认为电的传导和热的传导很相似,电源的作用好像热传导中的温差一样。

为了确定电路定律,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进行实验,由于当时的伏打电堆性能很不稳定,实验没有成功;后来他改用两个接触点温度恒定因而高度稳定的热电动势做实验,得到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与他所谓的电源的"验电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为电路的电阻。

由于当时的能量守恒定律尚未确立,验电力的概念是含混的,直到1848年基尔霍夫从能量的角度考查,才橙清了电位差、电动势、电场强度等概念,使得欧姆理论与静电学概念协调起来。

在此基础上,基尔霍夫解决了分支电路问题。

杰出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从事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对电磁学的发展作出极重要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紧接着他做了许多实验确定电磁感应的规律,他发现当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线圈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后来,楞次于1834年给出感应电流方向的描述,而诺埃曼概括了他们的结果给出感应电动势的数学公式。

法拉第在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制出了第一台发电机。

此外,他把电现象和其他现象联系起来广泛进行研究,在1833年成功地证明了摩擦起电和伏打电池产生的电相同,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1845年发现磁光效应,并解释了物质的顺磁性和抗磁性,他还详细研究了极化现象和静电感应现象,并首次用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

电磁感应的发现为能源的开发和广泛利用开创了崭新的前景。

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可供实用的自激发电机;19世纪末实现了电能的远距离输送;电动机在生产和交通运输中得到广泛使用,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

对于电磁现象的广泛研究使法拉第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场"的观念。

他认为:力线是物质的,它弥漫在全部空间,并把异号电荷和相异磁板分别连结起来;电力和磁力不是通过空虚空间的超距作用,而是通过电力线和磁力线来传递的,它们是认识电磁现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它们比产生或"汇集"力线的"源"更富有研究的价值。

法拉第的丰硕的实验研究成果以及他的新颖的场的观念,为电磁现象的统一理论准备了条件。

诺埃曼、韦伯等物理学家对电磁现象的认识曾有过不少重要贡献,但他们从超距作用观点出发,概括库仑以来已有的全部电学知识,在建立统一理论方面并未取得成功。

这一工作在19世纪60年代由卓越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完成。

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引起媒质电位移的变化,电位移的变化与电流一样在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磁场。

麦克斯韦明确地用数学公式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得到了电磁场的普遍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

法拉第的力线思想以及电磁作用传递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麦克斯韦进而根据他的方程组,得出电磁作用以波的形式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电量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其值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同,由此麦克斯韦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1888年,赫兹根据电容器放电的振荡性质,设计制作了电磁波源和电磁波检测器,通过实验检测到电磁波,测定了电磁波的波速,并观察到电磁波与光波一样,具有偏振性质,能够反射、折射和聚焦。

从此麦克斯韦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通过赫兹电磁波实验的证实,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电磁波的应用和研究。

1895年,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实现了无线电信号的传送。

后来马可尼将赫兹的振子改进为竖直的天线;德国的布劳恩进一步将发射器分为两个振荡电路,为扩大信号传递范围创造了条件。

1901年马可尼第一次建立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联系。

电子管的发明及其在线路中的应用,使得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都成为易事,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896年洛伦兹提出的电子论,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应用到微观领域,并把物质的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

这样不仅可以解释物质的极化、磁化、导电等现象以及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现象;而且还成功地说明了关于光谱在磁场中分裂的正常塞曼效应;此外,洛伦兹还根据电子论导出了关于运动介质中的光速公式,把麦克斯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法拉第、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理论体系中,假定了有一种特殊媒质"以太"存在,它是电磁波的荷载者,只有在以太参照系中,真空中光速才严格地与方向无关,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也只在以太参照系中才严格成立。

这意味着电磁规律不符合相对性原理。

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导致了爱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它改变了原来的观点,认定狭义相对论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否定了以太参照系的存在并修改了惯性参照系之间的时空变换关系,使得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有可能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都成立。

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不仅发展了电磁理论,并且对以后理论物理的发展具有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