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国外田园城市案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田园城市案例研究论文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跨产业、跨功能的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开发对产业链扩展也有特定的要求与限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力量和品牌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产业集群演化与整合趋势,对照农业价值链演化规律,依据产业补链、伸链、优链的需要,形成综合产业链。

一、韩国

1、总体特征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注重资源整合,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注重创意项目开发,深度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历史 等,并使其商品化;注重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注重乡村 旅游 严格管理。

2、典型案例

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地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 养生 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 养生 观念,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三千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味 健康 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

3、可借鉴之处

(1)大酱村抓住游客好奇心,以“奇”为突破口,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开展三千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 旅游 发展的灵魂。

(2)传统文化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进行产品体系创新开发,是乡村 旅游 和田园综合体做出特色化的有力选择和最佳方式。

二、日本

1、总体特征

2、典型案例

大王山芥末农场,也叫大王山葵农场,位于长野县中部的安昙野市。

然而,你很难想象,这片土地当时是只有石头的荒地。除了种植山葵,农场还有很多其它业务:观光、餐饮、加工、商品销售等等。

该农场以黑泽明的电影《梦》的拍摄地点而闻名,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的方式也是乡村 旅游 发展的方向之一。

3、可借鉴之处

(1)定位:认清优势,才能把握风格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大王农场的核心优势:山上的融雪在山脚下汇作清澈见底的小溪,既方便引水灌溉,也塑造了农场依山傍水、秀丽清幽的风景。

农场里大片的山葵田透出无限生机,苍翠茂盛的树林与水草飘摇的溪流相映成趣,溪流中偶有几条叫不上名字的鱼儿游过,更增添几分灵性。

面对如此优越的自然风景,想必每个人都明白,随波逐流地追求热闹喧嚣,无疑是舍近求远甚至“自我毁灭”的行为。为了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彰显清幽风格,除了在溪流中划着小皮艇边游边赏这一活动,农场并未开展其他自然体验项目。

(2)点睛:搭配人文景观,赋予场景与意境

将生态景观营造出某种场景、氛围,或者某种意境,点缀人文景观是关键。大王农场在这方面可谓花透了心思:

几座水车磨坊坐落在溪流一侧,古老的水车缓慢地转着,发出嘎吱嘎吱地声响,让这里的时光变得恬静惬意,难怪会成为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取景地,更难得的是这份激发想象、引起 情感 共鸣的悠远意境。

园中点缀有多处石雕小品,天然形状的石块上大多刻画着一对情侣的形象,极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传递出浪漫爱情的味道;

还有一处祭祠,供奉的是当地人信奉的神灵,为农场增添了几分神秘虔诚的氛围;

农场的功能建筑与体验场所,比如山葵加工车间、办公室、综合服务楼、餐厅商店等,普遍采用木屋、石屋的形式,透露出古朴的乡土气息与厚重的时光积淀。

(3)匠心:专注细节,才能保证品格

秀丽风景不能全凭自然馈赠,精心修饰同样重要:

尽管每日游客众多,农场始终保持着整洁干净的环境。生长时节,成片的山葵田郁郁葱葱,道道田垄勾勒出条条涓流,绝对是养心又养眼的生产性景观。

酷热时节田里还会搭起遮荫布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国内的农场出于种植生产需要也会使用遮荫布,但往往会严重影响景观效果。而大王农场里成百上千条遮荫布铺得齐齐整整,宛若为山葵遮上了一块巨幅面纱,不仅不碍眼,反而生发出别样的美感。

更体现出细节精神的是,大王农场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上做到了动静分隔:观景台、石雕小品、祭祠、水车小屋、带凉亭的木桥等随机散落在自然风景之中,调剂着游人的观光旅程;而山葵车间、餐厅商店等功能建筑则集中于农场主路两侧,避免为观光的游客带去不悦耳的聒噪之声。

(4)体验:做得全,不如做得精

开发休闲体验项目,不少小农庄小农场也跟风选择了“多而全”的打法,一味追求数量与种类,导致主题不明确,亮点不突出,成了万千农庄中的普通一员,吸引游客完全要看天气看距离看行情看运气,缺乏竞争力。

相比之下,大王农场开发体验项目的思路更值得提倡:山葵在日本是比较普遍的调味食材,吃寿司或者刺身经常会用到。农场以自家优质山葵为原材料,开发了山葵酱冰激凌、招牌荞面以及琳琅满目的膨化休闲食品,打造了独有的餐饮购物体验,极受游客欢迎。

尤其是山葵冰激凌与招牌荞面,几乎成了游客心心念念的“网红 美食 ”,必食之而后快,从而为农场增加了人气,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与其泛泛地堆砌过多体验项目,还不如抓住一个卖点做精做细来得实惠。

三、意大利

1、总体特征

意大利农业 旅游 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这种“绿色农业 旅游 ”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使乡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人们不仅可以从事现代的健身运动,还可以体验农业原始耕作时采用的牛拉车,甚至还可以手持猎枪当一回猎人,或是模仿手工艺人亲手制作陶瓷等。

2、典型案例

多元发展、绿色共生成为意大利农业最独树一帜的地方和最鲜明的特征。

意大利一直把“特色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作为一张名片,农业从业者都严格践行“可持续”的座右铭,让农作物自然生长,畜牧养殖与蔬菜种植相辅相成,既保证了品质,也保护了土壤和水质。

意大利农场都是绿色有机种植,都采用喷灌滴灌的方式给作物进行灌溉,所施用的肥料都是以意大利本土的生物有机肥为主。

在维特利的两个百年家族农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特色独具、和谐共生的模式。

在第一处农场内除种植蔬菜、果树等作物,多以观赏性畜牧养殖为主,有马、羊、驴、大鹅、孔雀、鸽子、猪等家禽品种。马既有竞赛专用的赛马,也有负重的家用马驹。其中,意大利的养马,奶牛和家禽饲养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与工厂化饲养,并达到了高度机械化水平。

同时,为保护乡土物种,保持农作物优越品质,意大利政府为主要农畜产品的种养殖方法制定了具备法律效力的标准,如详尽规定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量、黑猪的生长周期等。

意大利政府还立法对这些农产品进行等级评定,如葡萄酒就分为4个等级,在价格上也体现出合理区分。

例如,对于葡萄酒,意大利有自己的葡萄酒分级体系,对产地、品种、种植方法和酿造方法等方面作出了要求。对于葡萄树的栽培、管理,以及酿酒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他们始终把葡萄酒的质量和酒庄的荣誉放在第一位。

意大利的农业 旅游 起步早且发展成熟。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 旅游 全国协会”,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自然野趣,与农民同吃住、同劳作。在欧盟所有成员中,意大利是首个将农业 旅游 纳入法律体系的国家。1985年,意大利第一部关于农业 旅游 的国家法律生效, 旅游 农场需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方可取得许可。

近年来,意大利农村 旅游 的维度和深度还在不断地拓展,这种发展超前的模式,也给意大利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其一跃成为欧洲欧盟内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农业生产国。

意大利的绿色农业 旅游 极大地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并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 娱乐 、 养生 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出了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3、可借鉴之处

意大利农业的强大农业优势,不仅源于意大利悠久的 历史 传承、生产者的创新性思维、对质量与安全标准的严格追求,也得益于该国对农耕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是质量兴农,向农业强国转身的重要举措。意大利的绿色农业 旅游 对我国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方向和可行路径。

中国农业的未来在于根植绿色,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根本的任务则在于从追求产量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紧紧围绕农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绿色种养,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等重大需求,着力 探索 ,协同创新,完善机制,全面促进绿色农业持续发展。

此外,绿色农业应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及安全性追溯,同时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 旅游 。

四、美国

1、总体特征

美国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

2、典型案例

美国Fresno农业 旅游 区由Fresno city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区及休闲观光农业区构成。区内有美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及产业基地,以及广受都市家庭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采用“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综合服务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商业配套完善;农业特色镇打造优势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平台,产销相互促进;重要景点类型全面,功能各有侧重。

3、可借鉴之处

采用资源导向型的片区发展模式:产业强者重在生产销售,交通优者重在综合服务,生态佳者重在度假;要做足体验性,同时把握重点人群需求:针对青少年家庭市场做足农业体验,针对会议人群做强硬件设施与配套 娱乐 等;另外,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摘要】城市更新是目前城市规划范畴中被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从大拆大建到解决员工居住问题再到以人为本,跨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发展不但使交通、土地、人口密集问题得到解决,更是起到了促进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积极应影响。另外,考虑到城市更新起源于西方并历史悠远,经验丰富。为了节省资源,少走弯路,我国很有必要在分析、对比中西方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始末中找到差距、探索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 发展历程 经验 启示 综述 一、城市更新内容概述 (一)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 目前,城市化与知识化、科技化、国际化等同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进行城市更新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城市更新,其不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市场的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三方利益等多个方面,然而,一切工作始于对概念的全面理解。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城市更新的概念成为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实现更新带动市场经济、更新推动城市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 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城市”与“更新”。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一切活动产生和进行的平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样连续的、与时俱进的有机体,这种与时俱进与人体机能相似,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来支持。而这种所谓的城市新陈代谢就是更新。“更新”具有获得新生的意义,是从城市的整体出发,结合了政府、市场、企业、居民等利益主体,在阻止城市衰退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具有未雨绸之意。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城市更新中提到的“衰退”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指城市结构以及功能的折旧,它们当下的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其中,有形的折旧可以更换设备,但是无形的功能性折旧却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解为:“城市更新是在政府管制、行政体制支持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经济投入,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监控更新过程,时刻调整不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考虑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城市基础用多种手段配合使用的更新方式,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将城市从零星推向整体的浩大工程”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主要内容方面将分为有形更新与无形更新两部分。有形更新包括:交通更新、空间规划更新、资本更新等;无形更新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城市文化更新、对城市的定位等几个方面。 (1)交通的更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拓宽主要交通干道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分时段、分区域的交通系统更新策略。控制出行车辆数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节能车以及低污染能源也应列入到更新范围内,呼应低碳政策,提倡“零污染”出行。 (2)空间的更新。空间方面强调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为目标对人类活动空间的面积、布局等进行比例的调整,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强调空间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居民小区内,小型商业网点数量应定额在多少,选址应考虑到整个小区每一方位居民到达商业点路程的均衡。居住环境周围教育、医疗、娱乐、采购、商业等日常所需网点是否齐全或到达这些地点的时间成本是否合理。 (3)资本的更新。一是物质资产,二是人力资本。物质资产提倡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更新换代,降低整体替换带来的巨额成本;人力方面提倡调动人力资源的活跃性,学习最新科学技术及新设备的操作技能。以企业核心资本即“人力”的替换带动整体走向发展的最前端。 (4)规划的更新。此项主要指发展规划的更新。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城市以何种姿态、何种效率展示魅力的导航。因此,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与时偕行的城市发展规划作指导。而社会与市场的瞬息万变决定了一份发展规划的动态性,这就需要应发展所需不断调整发展规划,为城市更新提供可靠、前沿的依据。 (5)文化的更新。城市文化更新可从城市的软、硬两个文化角度提出更新对策。其中,硬文化指具有可见性和可触摸性质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软文化则属于一种抽象的隐性文化,如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社交政策等。软文化要在硬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硬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软文化辅佐,两者相辅相成。 (6)定位的更新。城市定位可以细分为形象定位、性质定位、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这需要充分了解该城市的发展演变趋势以及自身发展所需,以与国家政策同步、改善民生、为经济做贡献、保护环境为依据设计适应发展潮流的定位。 (三)城市更新的产生背景 城市更新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并于1958年8月荷兰海牙市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上对概念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主要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人口激增、交通混乱、设备陈旧等现象比比皆是。为了摆脱这种空间紧张的状态,在远程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居民开始向市郊转移,即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这种人口的分散使城市中心区失去了经济活力,无法承担起城市领导核心的重任,反而呈现一片萧条之势。为了恢复城市活力,吸引人口回归城市并振兴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并改善“郊区化”导致的“死城”现象,欧美国家于二战后开始了大范围的城市更新计划。此时的更新重点集中于建筑设施与环境的改善以及空间的调整再利用。而后又在伯吉斯的“过滤论”(Filter Down)、福利经济学、博弈思想等理论的补充下逐渐趋于完善,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我国城市更新的历史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较之欧美近二百年的历史,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距离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沉淀。城市更新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更新的侧重点在于危房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解决居民居住问题,而后由于中央政府提出了“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方针的贯彻落实,刚刚崭露头角的更新工作因此被搁置。这也是我国在城市更新历程中出现的一个历史断裂期。从1953年开始更新工作再次启动,进入第二阶段。但资金有限、历史遗留问题过多、设备不完善等缺陷依旧阻碍着工作的进展,“内旧外新”、“投机倒把”、“盲目拆建”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经在借鉴欧美城市更新经验时避开破坏环境、市中心衰败结果的同时,转而取其精华,走分阶段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性、跳跃式发展的道路。这样不但避免了走弯路,同时也符合发展潮流。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已经逐步走向正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见缝插针”过渡到了“以人为本”、“空间多效利用”、“为环保护”、“强调城市整体性”的更新原则。这一转变将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中国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49年至1952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近代城市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初得到发展。从中叶到1952年是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于1949年,我国城市建筑大都数历史悠久、设施简陋、生活环境恶劣。这些战后遗留下来的旧城迫切需要通过更新重获生机。因此,这一阶段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提倡为劳动人民服务。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故工作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能进行局部的、小规模的渐进式危房整修。此时期,在以旧换新、节省资金的前提下资源被充分利用,重建效果显著,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建国初期城市转型方针的提出,使新兴的更新工作进程受阻甚至停滞不前,直到1953年才转回城市更新的工作。 (2)1953年至1978年。进入城市更新的第二阶段后,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工业展开。一方面,工业区的发展需要大面积土地的支持;另一方面,居住问题的解决仍旧持续,只不过目标人群从居民转向城市职工,住房压力亟待缓解。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大量新建住宅、建筑侵占绿地,肆意扩建。这种忽视城市机理的破坏性更新现象逐渐造成了城市的表里不一与杂乱无章。再加上第二阶段包含1958年至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左”思想的诱导下工程的管理工作毫无章法、缺乏约束,无规律、新旧交替坐落的建筑物开始破坏城市格局。这种混乱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保护观念的落后使历史遗迹被忽视,这一切都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3)1979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期属于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三个阶段。此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善下,社会环境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比以往提高了近两倍以上。如北京的新建住宅在此期间达到440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水平由4.55m2提高到6.82m2。城市建设速度的大提升把城市更新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计划经济发展的思想残骸并未剔除干净,这种思想仍旧阻碍着工作的前进速度。再加上资金问题、政策完善问题等也一直伴随着工作的进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城市更新进入到一个“力不从心”、“挣扎停止”的特殊阶段。虽然建筑方面新楼不断建成,但一批批多层盒型的住宅区千篇一律,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使城市特色逐渐瓦解。 (4)1991年至今。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意识到了土地面积的使用紧张,于是提倡“集约化”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缓解土地使用压力。而发展至今,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再加上各种住房制度的完善,为了满足用户需求,高质量的“花园式住宅小区”进入国民视野,成为了当时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遍景象。而后在北京菊儿胡同的成功案例中我国同样取得了宝贵经验,开始注重文化保护问题。面向市场的突破也拓宽了融资渠道,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工作带来了更多机会。但仅仅几十年的经验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城市更新的浩大工程。浅薄的经验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但纵观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六十年历史,虽有重重困难,但呈现的是一种曲线前进的态势,前景还是一片看好的。 (二)中国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1)经验总结。首先是文化保护问题。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来自于精神与物质利益不平衡引起的冲突,而追求利益忽视历史文化还是为保全文化舍弃城市进步则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另一主要内容。城市的文化融合了历朝历代的悠久记忆,同时,也是区分不同城市的标志,是不可取代的宝贵资源。另外,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通过文化保护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归属感,提高民族士气,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个性,屹立群雄。在此问题上,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通过对西方城市更新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用“有机更新”的方式解决新旧建筑之间冲突以及如何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等问题,并将此思想运用到了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过程中。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吴良镛教授保留原四合院模式借鉴“审慎更新”思想,原有绿化带尽量保留,建筑物的高度也是严格限制在三层或以下。更加人性化的是为了避免新建筑的突兀,在色调方面以白、灰为主,留住历史的痕迹。吴良镛教授的改造工作不但将传统建筑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实现了历史的延续。 其次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来自于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个人与城市的融合。通过基层需求的反应以及满足,突出社会公众的重要性。开放思想、公众参与已经不再新鲜,钱欣在探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同时还描绘出了“开放式城市更新的公众参与体系”图,直观解释公众在更新流程中的作用。龙腾飞(2008)、周安远(2009)、李斌(2012)等人也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阐明了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模式构建,并用实证对具体情况比较分析。此外,人本管理中对人性的关怀还体现在住房拆迁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城市更新需要占用土地,该地区的居住者将暂时或永久性地撤离。那么,如何安抚离开久居地的居民,精神还是物质安慰,资金的补助数额,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同时,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会直接关系到居民配合程度与工程进展速度。 最后是多学科跨越。虽然国外在城市更新方面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后劲强劲,用六十年的历史追赶国外百年积累的经验,同样走进了多领域广视角的研究领域。旅游、人文、美学、社会学等都是涉及的领域。其中,李艳玲(2001)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二战后美国城市更新的特点、成就、意义、存在问题、局限性几个方面就行了详细总结,并提出城市更新工作应当联系社会,使改造与社会经济相适应;苏箭(2013)以长沙北正街为实例,运用景观美学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通过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视野的审美需求实现老街景观文化的传播;蔡绍洪(2008)、凌春阳(2013)等人紧跟第三产业发展潮流,将旅游与城市更新结合,保护历史,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可持续。可见,多学科的介入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更全面的制定计划,使我们深刻了解到城市更新不只归属于城市规划,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性工作。 (2)存在缺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更新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在留给后人宝贵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对更新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再加上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化等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不考虑实际盲目施工的举措在六十年的积累中迸发出了种种问题: 第一、资金缺乏、工程停滞。资金是工程实施的血液,是运作的基础。在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确实取得了种种胜利,但一旦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摸索。不幸的是,赶潮流以量制胜的思想蒙蔽了一部分开发商,只开发到一半就停止的工程反而为城市带来了压力。 第二、虚有其表、利益熏心。急求眼前利益,破坏历史建筑和城市原有风貌。当利益与文化出现冲突时舍弃城市特色。以后人的发展为代价,忽略我国城市的复杂性,规划以偏概全,更新割裂历史。最终,城市化为千城一貌的一座座缺乏内涵的复制品。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不幸,也是历史文化遭遇破坏的悲哀。 第三、整体缺失、效果倒退。整体的缺失性指的是在更新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城市更替布局的认识,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影响了周边低层建筑的采光,绿地的压缩把住宅区变成了水泥做成的牢笼。虽在近年来各种开放性的建设器材进驻各个小区,但可供人们活动、锻炼的空间仍旧紧张且缺乏正规性。 三、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国外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期间,城市更新一词并没有被科学规范地提出来,但是,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更新工作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由于受工业革命影响,生产方式的大工业化推动城市范围的扩大,这种城市格局的突变致使城市任意膨胀。以解决“贫民窟”问题为出发点的工程也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如奥斯曼[18](Haussmann)大拆大建的“巴黎改建计划”被后人讥讽为“拆房大师”的“巴黎模式”。而缺乏政府管制的建造也使得城市交通拥堵不堪。相比之下,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先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原型[19]。虽然它似乎只是一个满载对未来憧憬的乌托邦[20][21],但却为日后人们解读城市内涵指明了方向。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指出城乡结合,建造规模应当控制有度。强调了城市布局与规模应当符合人与自然的结合,建造符合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 (2)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在这十年中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更新概念的确定也使其更加规范化。为了带动城市经济,具有高利润特点的金融业、商业等被引入城市中心,这种方式以点带面地向城市四周扩散,整个城市一片繁荣。但市中心的聚集暗中提高了地价,大量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交通拥堵,人们为了逃避这种高压的生活环境开始向城市周边扩散,市中心逐渐失去了生机,每逢夜晚和周末一些市中心甚至变成一座“死城”。而后,西方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应当从实际出发,反对“恢弘巨大”的巴洛克式计划。J・雅各布斯(Jane Jacobs)也提出了巨资大规模改造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应当理性更新,保存城市多样性,用小而灵活的方式追求精致、连续、逐渐地改造城市。 (3)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进入70年代后,人们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积极性高涨,并组建了自己的社区组织,这种社区团体的方式使当时的工作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由于参与公众都是该区的原住居民,重视邻里关系,熟悉城市肌理,对居住环境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了解,再加上年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可以明确表达自身看法。因此,社区公众的介入使更新规划更贴近生活,现实意义更强。这种社区文化的保护与认同成为了80年代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也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提出了注重城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等多各方面。 (4)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共识,更多相关边缘学科如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等的相关学科的学者开始融入到城市更新的行列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参与到规划工作当中。另外,私人资金的介入也为工程带来更多资金支持,面向群众的方式也吸引了更多合作伙伴,更新队伍集合各行人力资源开始发展壮大。期间,人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个人效益的平衡得到重视。在反思过去城市更新工作中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的同时开放思想,规范规划范围和施工尺度,强调社区的重要性,此时的城市更新进步升华到了一个更高阶段。 (二)国外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欧美的城市更新拥有近百年历史,在这百年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在失败中寻求生机,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列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其一是历史保护意识与措施的吻合度。在历史延续时间上,虽然我国的五千年文化远远超过西方,但在保护意识与措施吻合度方面我们却发展得没有他们那样成熟。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问题被列入城市相关议题中,各个城市开始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国外众多学者不但提出保护措施,还善于发现阻碍历史保护的绊脚石。保护方面典型的案例当属费城社会山,该区占地25个街区,拥有殖民时期和美国建国初期风格的建筑500栋之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故在改造时设计中保留了原貌,只做局部修缮,原有历史痕迹也得以保留。Marks(1996)则在研究中抓住了资金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资金的匮乏对历史保护观点的表达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贫困人群也无法承担起历史保护的成本,这些都为城市更新工作中历史保护问题带来了压力。而资金与人力的不足对历史文化保护带来的局限性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 其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执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多种多样,如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提倡的“房屋多样性”有效避免了城市特色缺失问题的出现,为后代开发城市保留了广阔的开发空间。Bryson,Grace K. L. Lee (2008)则从环境出发,添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认为在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前应先确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而后才能作出科学论断。除去理论建议,Bryson, Jeremy(2013)的表述更进一步,是拟定一个比较规范,以74世博会为衡量标准对环境问题进行讲解。内容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议人类的改造活动应当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三是与房地产合作互利。城市更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资金不足也是一直困扰中外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大问题。政府无法独立承担起巨额资金,此时,私人资金的投入便成了资金筹集的另一主要渠道。在众多企业中,房地产商多拥有丰厚资金,并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在土地规划方面经验丰厚、抗击非预见性风险能力强,他们的参与不但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更新向着科学性和全面性发展。其中,美国的威廉・泽肯多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以开放式的思维投入各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并通过与设计师贝聿铭的合作完成了费城的重建项目,堪称绝作。更新中,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提供社区开发津贴,鼓励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减税免税等手段鼓励企业与社区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房地产企业的作用。 四、国外城市更新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我国城市化以及城市更新工作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在经验方面我们已经了解到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多边合作等内容的重要性,但在规划方案上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的知道框架。因此,我们可以在分析了国外城市更新的种种先进思想和成功案例后获得启示,得出提升我国城市更新质量的几点改进措施。 (一)更新模式多样性 如今,城市更新的研究中心开始向人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三个层面倾斜。在现代建筑已导致视觉疲劳的情况下,根据不同背景、不同需求、不同能力范围运用多学科研究方式综合多领域前沿思想设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可以避免建筑雷同、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工程停滞、更新效果与预期不相符、资金浪费等状况的产生。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协调发展的考虑也可以推动价值观趋于一致、各方利益平衡避免冲突、城市肌理得以保存、邻里文化和城市特色多种多样,为第三产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政府行动与时俱进 在城市更新中,政府需根据不同时期制定符合现实意义的法制和政策推动更新的发展,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政府能否发挥领导作用十分重要;其次,政策规范、进程控制、资金协调、方案批准、人力调动等都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开发商、居民的三方利益如何协调同样需要政府协调;最后,在经济开放的今天,如何发动群众参与,赋予公众一定权力,政府的管制力度应当控制在一个什么范围之内都是有待考究的问题。 (三)“绅士化”的选择性继承 “绅士化”是1964年英国学者鲁思・格拉斯在描述伦敦内城街区变化时提出的。主要是指中产阶级进驻低收入活动区,如同城市的新鲜血液一般复兴城市经济,依靠私人资金带动市场活力。但是,这种经济的复兴反而是低收入群体无法承担,最后原住者被迫迁出。可以看出,“绅士化”的出现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私人资金为市场活力做出贡献,这是减小政府压力的一条有力途径,虽然也带来了一定不足,但是,我国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刺激这些私人商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出贡献,实现以局部富裕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 五、讨论与总结 本文从中外两方面入手对城市更新进行阐述,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国外城市更新在不断摸索中从“巴洛克式”大拆大建到“局部渐进式改造”、从“绅士化”“驱逐”低收入住户到“人本管理”“邻里复兴”、“可持续发展”、“尊重历史”,城市更新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同时不忘反思缺陷,弥补过失。我国的发展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历程仅六十年,目前我们所犯的错误一部分走上了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路。但是,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发展史中看到各种类似计划实施的结果,避免这些已经可预见的不良后果,从而少走弯路。 纵观全文,本综述从整体对城市更新的内涵、背景、发展历程、经验、缺陷以及启示进行了总结,每一小节中对国内外的概括性阐述易于对比,所述内容言简意赅,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对城市更新的始末进行初步了解。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浦东现代建筑尤为壮观,世博园规划突出现代建筑特色,为的是给世界留下一个全心的博览会印象。笔者认为,世博园现代规划要素固然重要,但应该避开千篇一律的内容。世博会,应该是“博”字的亮点中,还应该有我们民族传统特色。在突出现代主题上,是不是也应该做一点传统的文章作点缀。把我们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交流,生动地再现出来,这样会使世博园锦上添花,而且能够抓住世界的视线。 综观中国历史,我们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商业繁荣景象,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丰富内容。画中商业交流街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其欣欣向荣景象,浓缩了一幅古代中国商贸繁荣兴旺的瑰丽画卷,极具代表性。况且这幅名画在世界范围知名度高,与世博会主题想吻合。如果在靠黄浦江边世博园规划区,划出一块区域,建立一个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让这幅举世闻名的名画,重新生动地再现黄浦江边。这样,既可作为旅游景观,又可作为一初中国各民族传统商品展览会聚地,而且能够抓住外国人喜欢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商品的心理,可谓一石二鸟,其意义非同凡响。 浦东聚集了太多现代建筑物,高楼大厦,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如果有这样一处“清明上河图”仿古建筑群来解放人们的实现,润色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可起着画龙点睛之妙趣!而且坐落在浦东“清明上河图”与隔江相望的城隍庙遥相呼应,在开完世博会后,可把它规划为南来北往的商旅们传统商品交易中心,使之真正体现现代“清明上河图”的兴旺繁荣。不但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还有着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使世博园中添一抹古香古色的风采!可以预见,将来“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现实意义,不是一般的商业贸易区,而是一处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其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风味,必将为世人所乐道!-------------------------------------------------------------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大工业与信息化引起社会结构急剧的转型,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之一。在上述大趋势演变过程中,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正在由农村型向城市型逐渐过渡。城市化显著特征表现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多元文化大融合,城市的经济方式等特征正在向农村扩展。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全球城市化带来城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上海做为国际大都市,正在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大融合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在此进行激烈的碰撞、交锋与融合。在上海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大都市之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从而构成一系列本质性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应生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城市自信心和知名度。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有个性城市。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在展期六个月的世博会期间,观众人数将突破五千万人次,有望打破6340万人次的世博会最高记录。2010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紧紧抓住了国际上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趋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上海是一座集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上海在秦汉时属于海盐及娄县,唐时属华亭县,宋始设上海镇。元代设立上海县。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清政府辟为商埠,经过一百余年的建设,成为今日之大上海。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由于城市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不同,其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上海的城市特点:能够融合多种地域文化,并能够吸取外国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奋发向上。上海的城市精神简言之就是:“开放与进取”。上海的城市特点是和城市精神历史之积累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具有强烈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上海的精华与象征。 历史上的上海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国内文化精英曾经在这里汇聚。鸦片战争改变了上海的命运。当时上海成为国际著名的自由港和移民城市,奉行投资者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不需要签证就可以登岸。上海侨民曾经一度高达10万余人,有全球“冒险家乐园”之美誉。在外国人移居上海同时,国内精英纷纷向上海汇集。机灵的江南人、聪慧的广州人、勤劳的山东人和苏北人,从各地迁居上海。综上所述,华人洋人杂处,上海本地人与外乡人混居,客观上促进了上海文化和经济繁荣。从全国各地移居来的农民、手工艺人、知识分子,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中,感悟现代文明真缔,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这是上海对于中国的极大贡献。于是,精明的上海人成为全国仿效的楷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海派文化普及风暴”。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与创新是海派文化精华之所在。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上海都兼容并包。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势,以开放创新的意识,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东海之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传播上海城市精神的最佳时机,亦是一次促进建筑艺术设计及建材发展的新契机,也是一次展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平台。“温故而知新”。综观历届世博会的举办过程,思考成功地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素,有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其一,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重要保证。从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到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从“通过竞争,获取和平”之主题到“人类——自然科技发展”之主题,历届世界贸易博览会都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将上海2010年世博会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政府承诺: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展提供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其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办好世博会的群众基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是明智的选择。上海的良好文化氛围是国内所有城市之中,首屈一指的。有人说,多元共存的宽容环境是文化繁荣的肥沃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的人才优势与科技优势,是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基础要素。其三,主办国的综合国力是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有了坚强的后盾。其四,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成功举办,还有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业运营模式。完善的基础设施应当包括:现代化的展览馆硬件设施,一流的交通与物流、一流的组织和服务等等。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指世博会是一个优于专业杂志、报纸、新闻发布会等等的营销中介模式。利用这一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能为上海这个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上万个就业岗位,从而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人类发展史即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城市诞生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而21世纪扑面来的知识经济的诞生将成为第三次城市革命(或称之为新城市时代)的重要标志。 21世纪的城市将以人为本,追求对人的最大关心和陶冶。未来城市将以获得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为最大实现,从而使人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和核心。 人类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和探索更佳城市生活的历史。从英?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追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美丽和一切福利相结合在一起的目标”的理想城市”;法?勒?柯布西埃〈〈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强调城市必须集中,建设集中有生命力的垂直的花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建设有秩序的符合大自然进化规律的有机城市;美?赖特的〈〈广亩城〉〉中探求代表和体现人类愿望的民主的现代城市生活;人本主义思想家芒福德则提出“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等等,这些城市生活方式执着的先辈们为人类追求和建设美好城市和更美的城市生活描绘了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的宝贵财富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除了上述先哲的个人努力外,人类也逐渐认识到,建设更好的城市,创造更美的城市生活,必须让全人类共同行动,形成共同的目标准则和行动纲领。从世界建筑师大会的《雅典宪章》第一次提出城市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基本功能,并以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人们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而《马丘比亚宪章》则强调“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感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华沙宣言》中,确定了建筑人和环境作为整体的城市理念,并强调“市民参与城市发展过程,应当认作一项基本权利”,并将“重要的历史、宗教和考古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区,应该为子孙后代妥为保护,并且要同现代生活和发展结合起来。一切对塑造社会面貌和民族特征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必须保护起来”;而在《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则重申和强调“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却应当是一致的,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证人们平等、自由、教育、权利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类应当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等等。人类城市发展已经证明,以上宣言已成为全人类城市发展和追求更美城市生活的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纲领。 由此看来,追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升和实现高质量的城市美好生活,不仅是发达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后和未来发展中更需要优先考虑并解决的主题和难题。 正如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People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in order to live; They stay there in order to live well.)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表达了全人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 1.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21世纪人类追求发展的新境界。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将加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建与整合。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国除了实施城市物质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外,更应注重各国家和城市个性化、人性化和民族化的挖掘和重建,以期待创造多层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具有亲和感、主人感和和谐感。 1.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表达了人类关注自我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新审视。城市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的命运,精心爱护和经营我们的城市,实际上就是爱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使居住在城市的人具有自豪感、家园感和认同感。 1.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追求一种城市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强调追求城市物质高质量的同时,必须强化对人的权利和情感的最大保障、满足和提升,特别要体现因地制宜对反映各国城市特有生活习惯、地方民族习俗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留,并使之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使城市具有文化感、历史感和归宿感。 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城市多元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的深化 2.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21世纪是一个呼唤文化精神的世纪。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多元文化的聚集与交融是城市的特质。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他们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和魅力。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和各城市采取活跃和开放的对外文化改革,而世界的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共享时代文化,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和谐发展,寻求历史文化与空间的连续性具有普遍和现实的意义。如各种文化节、电影节、音乐节、舞蹈节等。 城市多元化并存与交融发展,体现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本身特征。城市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本身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属于世界人民最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经过反思和重新审视,世界各国已对城市历史和城市遗产在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速的今天,基于对多元文化、地方文化保护的呼吁而展开的种种争论也与历史城市遗产保护密切相关,因为,越是历史的,越是民族的,也才越是世界的。 2.2城市“新经济”的繁荣。“新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而21世界的新经济更应是“绿色经济”。未来城市经济是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维护生态循环”为核心的新经济活动。实施城市“新经济”战略,使城市变成最洁净、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国际竟争力和“双赢”的“绿色城市”,而新经济体现在各个行列中,如金融、贸易、保险、会展、电信、网络、环保、休闲等。 城市经济的发展或现代化方式和道路都应尊重各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国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建之于特殊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制约和背景下,但不管如何,世界生态体系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世界城市的未来。因为今日之生态政治已远远超出了“可持续发展”只在一个城市里发生的事件不能算是“可持续性”,除非它成为各处城市今天和未来的准则。 2.3城市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核心,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城市科技创新加快了城市的更新和生活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病端”和问题,而且有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全新的更具活力、魅力和高质量的城市人居新模式,并为我们的发展和交流开拓前所未有的城市新时空,如智能城、科技城、历史城、文化城、信息城、绿色城、健康城、生态城、太空城等。 城市科技创新在寻求不同国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条件下由于科技水平制约而带给城市生活的种种弊端,并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和有效途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科技创新描绘和创造更美的城市,更好的城市生活。 2.4城市社区的重塑。21世纪将赋予城市社区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城市社区是城市和人类生活的“细胞”,是城市“地域性社会利益共同体”。良好的城市社区既强调人与地缘环境的和谐,又重视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如包括家庭、邻里的和睦相处,教育、医疗、保健等高水平服务的终身享受,以及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形式供人们选择。 在此基础特别关注和重视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住房,以解决由此而起的剧增的城市问题,以及现有城市居住模式所体现出的社区割裂与社会分层、大量流动人口涌现等等,都迫使城市要重新审视与思考居住与社区发展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要使美好的城市社区贴近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增加城市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广度和深度,使城市社区具有充分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城市社区中主人翁作用是城市有效管理的基础,而这种作用将贯穿于城市不同体系和层次的所有社区。 2.5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城市与乡村是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有机整体。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与形态发展趋势,但是,在一方面强调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乡村是城市的“底”,而城市则是乡村的“图”,城市与乡村互动实质是图底交替互换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是人类社会形态、空间形态、物质经济形象和环境形象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现。 城乡互动就是强调城乡平等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城市,后乡村的发展,或者以牺牲乡村发展城市。要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平等位置,而对于中国特殊国情而言,中国的城市化核心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成败更在农村。也就是说实质上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中国城市化前途与命运。而城乡互动协调,就是更加强调与注重城乡和谐共生的和具有持久发展动力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和城乡形态。 3.主题意义的深化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是新城市时代,21世纪是城市化经济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下,21世纪人类之发展,城市将作为主体在全球网络中参与竞争。只有城市,没有国界;只有全球之城,没有政治之都。谁抢滩,谁就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是这场角逐中的关键。通过对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与交流,有利于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有利于“创建绿色城市,构筑和谐家园”理念的实践,有利于提高人类关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生活的反思和再认识。 关于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永远是人类努力的一个方向。以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有利于吸引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人们关注、参与这方面的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对人类未来、城市未来的全面思考和长虑。 上海既是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上海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两个舞台:一个是世博会现场的场馆舞台,世界各国各方面在这里展现各具特色的城市历史、现在与未来;另一个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现实舞台,参观者可以考察和体验这座东方都市及其城市群组的独特魅力。 主题对目前和将来仍将出现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模式、方向、经验、教训、“城市病”、老龄化、伦理、社区、文化、科技发展等国际性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具有重要的相互交流、借鉴和促进作用。 这是一组来自迎世博600天行动社会动员指挥部的数据——最新一次测评结果显示:全市迎世博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指数分别为79.06、83.45、83.68,比首次测评的分数均明显上升。当然对广大市民来说,亲身感受也许比数据更有说服力——路面整洁了、社区美化了,大家更讲文明了,公共窗口的服务也更有人情味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正化作市民身边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变化。 迎世博进入倒计时300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全市范围的“集中文明行动”共开展了9次,从今年4月起,每逢5日、15日、25日,申城都有百万市民参与到“三五”集中行动中来,有854.3万人次主动参加了各类迎世博培训,284.9万居民通过了世博知识测试……“迎世博”引燃了上海人的热情。(累死……几乎是全部的资料了,你选一下吧)

城市管理服务外包案例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进入2009年,南昌市私家车保有量以每月超过4000辆的速度递增,每天120辆的上牌最高量早已被甩在了后面。按照南昌市近年来每年新车增加平均速度为18%来计算,至2010年底,南昌市可能拥有50万辆机动车。南昌正加速走向汽车时代,但我们在市政规划、环境保护、交通意识、消费政策等各方面是否都做好了准备?由“要不要买车”变为“买车后如何停车”时,我们就真的进入了汽车时代。火爆!这就是11月6日至11月9日“2009第四届南昌国际车展”现场给所有人的印象。由南昌市政府、中汽国际总公司主办,江南都市报和中汽尚格承办的这届车展,在人流量、订车数量以及成交金额等多个方面均创下历届之最。买汽车就像买白菜一样,这就是这届车展给人留下的感觉。据组委会统计,为期4天的本届车展,看展观众超过15万人次,现场成交量创下了高达3528辆的好成绩,成交金额近5亿元,成交量已经超过南昌市今年1~9月的月平均销售额。车展火爆的背后是巨大的需求量。截至2008年底,南昌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91410辆,以每年18.77%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私有机动车保有量为25万辆,占机动车总保有量的63.99%。至今年10月,南昌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4万辆。如果按照总人口460万计算的话,相当于每10个南昌人中就有一人拥有车。如此巨大的私家车需求量,自然引来了火爆的销售。根据南昌市车管所提供的数据,南昌市2007年全年共有31104辆机动车上牌,进入2009年,南昌市私家车保有量以每月超过4000辆的速度递增。而按照南昌市近年来每年新车增加平均速度为18%来计算,至2010年底,南昌市将拥有超过50万辆机动车。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有车,总数超过50万辆!毫无疑问,如此巨大的机动车保量,已经使得南昌走向了汽车时代。这也是本届车展汇聚了100余家汽车厂商,展出整车500多辆,车型300余款,40多个品牌云集于此,90%以上的汽车品牌及厂方均参展的最主要原因。从微观来看,记者身边这两年买车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以往五年的总和,也从侧面反映了车市的火爆。可以想见,随着南昌市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有车一族还将越来越多。有车的人多了,烦恼自然也多,如三桥捆绑收费、汽油涨价、停车位太少等等。来自南昌市公安交警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2月21日,南昌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06146辆,其中小汽车248346辆。经调查,南昌市城区现有停车泊位124610个,其中路内临时停车泊位14061个、建筑配建停车泊位97514个、单位院内公共停车泊位12035个。汽车泊位与汽车数量相比,相差太远,停车难已经取代行车难,成为南昌市有车族最大的烦恼了。当身边越来越多人对车的烦恼,由“要不要买车”变为“买车后如何停车”时,我们就真的进入了汽车时代。路网建设和城市规划中的缺陷及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堵车、停车等烦恼,已经成为制约南昌“汽车时代”的两块短板。“肠梗阻”,有车族被迫早出晚归“这该死的堵车,看来又要迟到了”。王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正开着新买的马自达行驶南昌市叠山路上。王春家住朝阳洲,每天都要经过叠山路前往位于青山湖畔的公司上班。两个多月前,他和妻子商量,购买了这辆新车,一来是解决上下班挤公交车之苦,二来家庭逐渐殷实,经济条件也承受得起。令王春没有想到的是,买车后却发生了一系列的烦恼,不仅丝毫没有享受到风驰电掣般的开车快感,还被迫每天早出晚归。“不早出晚归不行啊,上下班的时候,从南京西路堵到叠山路,拐到抚河路上来,更是堵车,只好错过别人出行的高峰时间段了”。采访中,王春一个劲地跟记者抱怨,“南昌的车太难开了,路又窄又堵”。“到处都是‘肠梗阻’,你说南昌哪里不堵车?市内单行道很多,有时候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采访中,南昌另一位车主黄小华也向记者抱怨。他告诉记者,经常在晚上经过福州路,短短的数百米路程,开车要花近二十分钟,而一些开车前往这条饮食娱乐一条街消费的司机,只能将车停到旁边的省体育馆内。“简直比走路都要慢,你说是爬行呢,趴行呢,还是怕行呢?”对于开车中遭遇的堵车和停车难题,苦中作乐的黄小华给记者开了个郭德纲式的玩笑。“不差钱”,南昌车辆数量暴增数据是生硬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据南昌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南昌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44元,2005年首次突破10000元,2009年更是有望达到14600元。五年以来,南昌市民的口袋比以前鼓了,腰杆比以前粗了,如工薪家庭供一台5万元至10万元的汽车,比起投资一套住房的巨款来说,南昌人可谓是“不差钱”。同时,记者手上还掌握着另一组数据,南昌汽车保有量占全省的25%,2004年南昌汽车保有量为244109辆,2006年首次突破30万辆,2009年超过40万辆。最近五年来,南昌市平均每天汽车上牌在100辆以上,私家车上牌已占据机动车上牌总量的50%。市场传言,南昌市最大的汽车销售公司,单月汽车销售量甚至接近400辆,高峰时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位市民在排队提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通过各种汽车展览和媒体宣传,南昌人的汽车消费意识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不仅对汽车的消费欲望增强了,而且驾驶“家庭轿车”,已经成为许多南昌人的一种生活追求。南昌市的汽车保有量及增长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几年市民的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该业内人士还断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南昌私家车在未来三年,还会有暴发性增长。记者从南昌市公路管理局获悉,目前南昌市辖区内共有105、320、316等三条国道,南峡、南高、万璜、虬上、三进、昌万等六条省道,上瑞、沪昆等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另外,早在2005年底,全市就有1165个行政村实现了通4.5米宽的公路,交通环境较之前大为改善。改革开放前,南昌市城市道路总长度是252.98公里,当时公路大多为两车道或四车道,而到了2007年,总长度已经增至917公里,之前逼仄的公路也变成了六车道、八车道公路,道路面积超过1696万平方米。近年来,每一个南昌人似乎都能感受到的交通变化是:城区外新修了西外环、南安、昌进等快车道;市内打通了青山湖隧道、阳明东路;生米大桥、洪都英雄大桥横跨赣江……如果仅看这些数据和变化,人们会惊呼南昌市在发展城市经济中,确实花了不少功夫在修路件建桥上。但在比较汽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模式后,人们恐怕又会有另一番感叹。华东交通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曾做过专门调查,综合相关数据建立的模型表明,如果南昌的汽车数量增长100%的话,道路建设只增长了30%。汽车数量的暴增,无疑对城市交通有较大压力。但路网建设上的缺陷,更是加重了这种比例的不平衡。比如,南昌市人流量和车流量最密集的子固路、孺子路、象山路、中山路等,路上的车辆在每日增加,路面的宽度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出城的公路是建了不少,但市内的公路却几十年如一日,路网建设明显不合理,明显滞后于汽车发展。”运通汽车公司的黄经理直言南昌市的车路矛盾。规划先天不足埋下改造难题在南昌城区开车,稍有常识的司机都能感受到以下这些路况:很多车道并非是标准车道,到处是双黄线,拐弯道和直行道合并为一条车道,一旦碰到红绿灯或车祸,即便车辆想拐道也不能动弹半步。如此规划,造成了南昌街头一个有趣的现象:交通要道上的十字路口,有时候4个交警和8个协管员,都无法指挥车辆畅行。对于城市规划上的落后,南昌市大众出租车公司的肖师傅很有感触,他表示十多年前,虽然没有修这么多公路,但基本上没有堵车现象,现在每年都在修路,可每天还是要碰到堵车。有一次拉一个客人从青山路到孺子路,总共4公里的路程,走了50多分钟,按照正常速度行驶,10分钟都不要。“市区的路每次只看到‘开肠破肚’,就是没有看见多少拓宽的”。肖师傅所说的“开肠破肚”,指的是在市区道路下面埋设和维修管网。他认为,假设一公里双向四车道的公路,能承载60辆汽车正常行驶,硬是让它承载到200辆、300辆甚至更多,那么这条公路谁的车也别想跑动,只好当停车场了。如此看来,如何应对汽车暴增,已经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此,公安部与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翟忠民参加南昌市交管局组织的论坛进曾坦言:城市规划的滞后是造成南昌交通拥堵的先天原因,随着拆迁成本的逐年增加,也为今后埋下了改造难题。他认为,南昌各个部门虽在努力参与城区规划和建设,但流程上更多的是单打独斗,为了有效整合资源,建议设立交通委,这样的好处是便于统一管理和调度,实行长远规划。停车难,还要难到什么时候?南昌要迎接“汽车时代”,除了解决道路行车问题,还要解决停车问题。停车难,恐怕是这座城市中车主们遭遇最尴尬的一个苦恼。“转了半条街还找不到停车场”。采访中,总是有车主向记者反映,因为找不到停车场而将汽车停在一些不该停的路段,从而遭到交警贴罚单。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市繁华路段平均10辆车才拥有1个停车位,停车场的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汽车的保有量,整个市区至少还差7万至9万个停车位。“尤其是在东湖区和西湖区,停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汽车总量还在不断增加,就连重新改造的阳明路,之前的停车场建设也变成了纸上谈兵”。采访中,南昌市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坦言。南昌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南昌有关停车场的规定还是沿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随着城市发展,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无论从法规政策上,还是现实管理方面,都需要调整或更改。出台有关停车位建设、管理的新政策。”然而,记者从南昌规划部门获悉,由于停车场本身盈利能力弱,政府投资资金不足,而在没有优惠政策的情况下,社会资金也缺乏投资动力。汽车是江西下一个可能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南昌占省内汽车工业产值的60%以上。为此,汽车生产和消费是全市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有关南昌汽车消费税费政策的调整,尤其是简化年检手续,降低二手车流转交易费及三桥捆绑收费,也成了历来人们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汽车时代而言,环保问题无疑是一个考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汽车目前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其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越来越明显,机动车废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健康日益成为关注话题,全社会正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汽车尾气这种城市中的“慢性杀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今年8月,汽车尾气净化问题就在南昌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据江南都市报报道,从今年4月20日起,未取得尾气检测合格凭证的机动车辆,公安交管部门不予核发机动车定期检验合格标志。很快就有读者发现,在指定检测点的尾气净化器,每辆车需要830元的安装费,但是厂家同等产品的价格只要190元左右。读者就此直接质疑尾气净化器,是以环保名义敛财。报道发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车主就检测过程不透明,把矛头直指南昌市环保局,期间甚至曝出尾气维修点竟然付钱给黄牛的消息。最后,南昌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重定净化器的安装价,并且更新检测法。风波背后,是城市对汽车尾气的宣战,尤其是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解决汽车尾气问题日趋重要。2.思路转型从大兴建设到塑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大致经历了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营城市3个阶段,过去看不到城市化进程有如此之快,人口激增如此之多,车辆增长如此之快,人民对住房的要求如此之高,无论是区域规划、公用建筑、商品房建设都需要一个可持续、能创收的运营让城市去‘生长’。今天的城市经营者理性营销城市品牌,最主要就是领导干部思路及执政理念正悄然转型。政府开始用市场化的眼光及办法,来打造品牌城市。”福州市委宣传部一位领导告诉记者。 现如今的福州城市运营实践证明,叫响了城市品牌,不仅让当地市民、投资者等得到实惠,在后续的发展与建设上更是如鱼得水。 高调启动城市品牌,已经不再是简单宣传政绩。举办各种主题论坛、节庆盛会、体育赛事、文艺晚会或是申报各类“城市荣誉称号”,都是营销城市品牌的手段。丰富多样的形式背后,是这座城市的营销战略。 在大活动层面,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每年两届的福州住交会都已经成为了榕城的城市品牌。而在细节活动中到处可以看到开发商的影子,2010年融侨启动了“榕城情·融侨根”:名家名品、奢侈品展层出不穷;融信大卫城请来了林志玲;三盛地产将“捍卫·爱”公益主题全部融入社区文化;三木水岸君山 (论坛 新闻)音乐会;世欧福州行政中心发展高峰论坛……如此之多的品牌活动正是源于对品牌的认可,和对自身品牌提升渴望而举办的。活动提升品牌活动最有效果 2010年1月26日,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胡润百富总裁吕能幸一行七八人匆匆赶来福州。两天后,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塑造福州城市品牌,由胡润百富和福州晚报全程的策划和宣传的胡润百富·盛世海西地产“三名”颁奖活动即将上演。 2009年12月一次北京高端论坛上,胡润与福州晚报领导做了一次简单的交谈。“福州,我知道,那里的富人都很有爱心。”胡润称,他接触到的福州的几位富豪都非常低调,他们平常喜欢埋头做事,并不喜好张扬,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好多有爱心的富人。他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但对福州城市整体形象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一场高调推广福州城市品牌、推广海西知名地产的活动就此展开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福州地产发展有其独特优势,但其品牌魅力一定要通过专业的手法展示出来!”因为事先对福州的城市定位、地产实力等做了充分准备,福州晚报领导侃侃而谈,“在城市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必须通过展示福州优势的房企优势,让更多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品牌打响名声!这有利于福州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福州房企更注重于品牌建设。”福州晚报所提的想法及思路,和胡润不谋而合。最终,双方很快确定了这场合作。“品牌越来越受重视,本质是因为品牌同质化趋势比较严重!”房地产金融专家和商业地产专家,现任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朱凌波先生如此表述。虽然很多开发商有着不同的城市定位和战略规划,但在一些投资商及购房者眼里,目前开发商的“品牌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去哪个开发商买房居住最合适?去哪个地段投资最有发展前途?很多人可能一时还“难分伯仲”。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建设就像叫卖商品一样,开发商必须通过品牌营销,让活动来表现出的品牌气质,努力让自己的城市进入各种“消费者”的备选名单。城市品牌用心就会有回报 通过城市品牌营销,许多过去不了解福州的人,开始关注福州。许多对品牌开发商有陌生感的人对开发商有了近距离的了解。城市品牌叫响了,对内可以激发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凝聚民心;对外则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及旅游者。 城市发展后,从长远来看,受益最多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因为城市发展速度及效率越来越快,感受最直观的便是城市绿化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各种公共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而对开发商来说,铸就一个城市品牌,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世欧地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代表了作为一个品牌房企的付出与回报。世欧地产一直致力改变福州城市居者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改变这座城市居者的生存方式。 世欧地产副总经理黄腾介绍起世欧地产在打造城市品牌时充满了感情,“对于这个城市,世欧地产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每一个悉心打造的项目,都流溢着世欧的风格印记:用一个经典之作,改变这座城市,提升这座城市,5年时间的速成让行业与市民们骄傲。世欧彼岸城 (论坛 新闻),实践着这个城市东扩南移的初步梦想。世欧上江城,改变着这个城市金外滩的居住价值。世欧澜山 (论坛 新闻),将城市中心的老工房孕育出这个城市的新中心。世欧王庄项目,一个涉及7000户30000名居民的旧城改造大计划,一个涉及让福州乃至整个海西经济区再一次提升居住梦想的超级大盘……” 用心的付出,自然有丰硕的回报,全国“中华建筑金石奖”、“海西十佳城市运营商”、“福州楼市最具居住价值楼盘”、“胡润百富2010盛世海西地产名盘”等一项项荣耀品牌也实至名归地归于了世欧。 福州的城市版图和城市地位不断发展和提升,三盛地产集团总经理程璇说,“我们希望作为一个发展商,品牌开发商的行为能够促进行业健康理性发展。我们不但要把房子建好,让业主满意,还要持续在产品上要求进步,在配套服务上有所追求,不断地向国外先行者学习,那是对自己负责、对行业负责,同时也是对城市负责。我们相信,三盛‘根植海西,辐射全国’跨区域的扩张和高速发展,也是在为品牌城市的建设尽一份力量。” 面对深圳、广州、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等强劲品牌城市竞争对手,福州如何脱颖而出,利用海西大发展的绝佳机遇,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全国的目光,这不单单是政府要关注的事,也是品牌开发商在努力的进程,同时也是福州每一个普通市民需要去努力与奋斗的目标。楼主我给你找的资料,你再整理一下吧,因为我的写作水平一般。

城市精细化管理论文篇二 对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 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代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 关键字:城市 城市管理 细化管理 Abstract: City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also accompanied by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ogether. Strengthen city management, play city is overall function, stimulative economy, society is harmonious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and two civilized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is als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city. Key words: city; City Management; Fin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 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代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 一、我市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法制不健全等原因,城市管理仍处于人治与法制并存,执法与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中。管理观念上,管理意识滞后,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在城市管理体制上,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现象突出,致使管理效能不高。 (二)部分市民素质较低,文明意识薄弱。一些市民缺乏文明意识,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肆意践踏 绿地、毁绿,破坏绿化设施现象普遍存在。 (三)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主次干道排水不畅,绿化带内侧无排水设施,部分街道人行道地面砖铺设有漏土现象,造成“晴天粉尘路,雨天水泥路”的现象。个别街道交接处路面硬化不到位,影响了街道的整洁,致使街道每10平方米尘土数量难以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另外,市政设施落后,施工机械老化,数量有限,管理不完善,不能满足正常的施工需要。 (四)城市管理的执法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城市管理的强制扣押容易激化矛盾,有时阻挠、抵制,严重者甚至围攻、谩骂、殴打城管执法人员。 二、加强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1.城市管理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 为满足市民对城市环境日益增高的期望,加速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更新城市管理的理念。城市管理是多部门、多项管理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必须建立以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为特点的"综合执法"管理模式,建立权威性的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2.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电台、电视、报纸和组织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创建知识、文明知识、环境卫生知识等,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城市管理法规宣传力度,反映城市管理的有益成果,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形成全社会支持城市管理的舆论导向。 3.以建促管,加快城市管理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贸市场、停车场、洗车场等场(点)的规划布点与建设。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实行车辆归场归点停放,加强城区交通静、动态管理。要将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本着“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批实施,做到“堵”“疏”结合,有“堵”有“疏”,缓解城区管理压力。 4.强化执法,进一步提高执法监督水平。一是进行城管行政综合执法,增加城市市容、城市绿化、城区环境噪声污染、城市道路及交通秩序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改变目前城管部门管理职能缺位的现状。对一些图谋个人利益、偷盗路灯设施的不法分子要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强制措施,规范提高市民群众的自觉意识。二是要合理安置便民服务摊点,可以将城区主要道路两侧划为禁止区,严禁任何摊点占路经营或店外经营;将道路边角、小街巷设为控制区,合理设置一些便民性服务摊点,统一定点设置,统一管理标准,使城市管理工作更趋人性化和社会化。三是聘请协管员,在沿街商店门前划定自行车、摩托车停放区域,与沿街业户共同规范门前自行车、摩托车停放秩序。在城区主要道路划定机动车停车泊位,疏导乱停放的车辆。四是设立信息发布栏,清除“牛皮癣”一类的野广告,方便居民发布信息。统一设计户外广告设置方案,并按要求把好审批关和设置关,充分考虑广告的设置档次、亮化效果,实现户外广告设置规范管理。亮化效果,实现户外广告设置规范管理。 5.标本兼治,构建城市管理的长效体制。城管执法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工作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方式,真正形成一套结构合理、程序严密、执行顺畅的工作机制。一是要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将城区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城区出入口等卫生死角全部纳入城市环卫工作的统一管理,消 除城区主要干道同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环卫作业“两层皮”现象。二是环卫工作要引入竞争机制,严格环卫保洁标准,改变城区环卫保洁初级管理模式,切实建立城区环卫工作长效管理模式。三是要以“属地管理”为抓手,完善“门前五包”责任制。从“门前五包”工作的组织、督查、考核、评比入手,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与奖罚机制。四是要突出和谐管理、服务管理,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人性化措施,把城管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寓服务于管理,发挥辖区单位和市民的作用,形成城市管理的合力。五是要突出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经验,逐步建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全方位、高效率运行的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看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精细化管理演讲稿 2. 如何做好地铁精细化管理论文 3. 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4. 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范文3篇 5. 浅谈城市管理毕业论文

海绵城市国外的研究论文

国外海绵城市理念湿地公园设计的现状,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发达国家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它们改变以往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的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

工程技术管理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案例研究论文

城市规划与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边经卫(厦门市规划局, 福建 厦门 361004)〔摘 要〕按照厦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两会”确定的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跨越式发展的案例分析、厦门城市空间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整体思考,以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意义和态势,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这个大局,服务于这个大局。〔关键词〕城市规划;跨越式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684(2006)02-0011-06一、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一)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城市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范围,通常称为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是一项技术,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诸目标的手段,城市规划的关注对象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和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具有排他性,使任何一个的城市规划都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达成社会共识目标和协调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二)城市规划的特点1、多学科综合性。作为城市规划的对象,城市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必须面对多样的城市活动,并力图按照各种城市活动本身的规律,在空间上为各种活动作出较为合理妥善的安排并协调好各种活动之间的矛盾。2、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对某个项目的建设用地作出评价时,涉及测量、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领域中的知识以及农田保护等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研究确定某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战略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等有关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和技术手段;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又包含大量相关工程技术的内容;而城市风貌、城市景观、旧城保护等又与美学、艺术、历史等学科密切相关。3、政策性、法规性。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中均体现不同的政策性因素,大到国家的基本政策(如保护耕地的政策),小到技术政策(各类用地的面积比、配套指标),甚至对于城市规划中的某些问题的某些倾向,如大广场、宽马路的规划建设也会通过政府颁布的技术性政策方针加以纠正。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与法制化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相关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游戏规则。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的长期性与经常性特征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关系,并反映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全过程中。长期性反映在规划目标期限的周期上;经常性反映城市规划与城市现实的互动,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较小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与规划管理之中,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变化状况的监测与反馈,又成为对城市规划作出合理修订的必要依据。5、实践性、地方性。编制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此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三分规划、七分管理”,通俗地表达了城市规划以实践为目的的本质。城市规划除执行国家的统一政策、法规、标准外,还要更多地反映地方政府的意志,使城市规划与当地城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把预定的计划变为现实;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成为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政府依法行政的依据之一;城市规划实施与计划、国土、建设、市政园林、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水利、交通等部门许多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行政程序为:“一书二证” ———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比较研究(一)跨越式发展概念界定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应当超过同一时期本省发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创新的内涵,也包括科技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既是规模总量的扩张,也是质量效益的提升。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需要在未来几年保持较快的、有效益的增长,一般GDP年均增长15~20%为小跨越,20~25%为中跨越,25%以上为大跨越。这种跨越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即为“跨越时期和跨越地区”。1、跨越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因此,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在一个较长时期所完成的经济发展规模,从而在时间维上形成了跨越时期。这种跨越时期大到国家如德国、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小到城市如深圳、浦东的建设奇迹。2、跨越地区。由于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展,城市发展跳出现有建成区,如通过城市行政中心区的搬迁或城市重要功能区的转移等方式,引导新城的建设,从而在空间维上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城市经济繁荣。如:深圳、青岛、上海,包括厦门过去行政中心的北移,带动了筼筜湖周边新城的建设。跨越时期是我们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而跨越地区是前者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快速发展的过程。3、对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理解“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五年厦门的发展步伐基本上都是按“翻一番”来迈的。比如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总量的GDP,厦门2005年为1029亿元,预期2010年要超过2050亿元,用5年的时间要超过特区成立20年的GDP增长总量。届时厦门人均GDP可超过1万美元,在国际上讲,就属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厦门特区20年来的建设,已成功完成了城市空间发展的第一步跨越,现已基本具备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海岛型城市空间的环境容量已趋于饱和,社会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负荷矛盾突显。因此,跨出海岛、发展海湾已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举措。4、案例分析(1)国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当时英国政府利用泰晤士河下游衰败的码头区,进行跨越式的新区改造开发。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成功地打造了伦敦东南部码头区新建的金融中心 ,从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是非常成功的,焕发了伦敦旧城的城市建设生机。②法国拉德方斯新城建设:1958年基于对巴黎旧城的保护,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延伸轴上跳出旧城区,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商务办公综合区。新城现有三条轨道交通线与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并有欧洲最大的交通换乘中心和商业中心。新城的建设有效地疏解了旧城交通压力,并形成了巴黎城一个新的城市CBD地区。(2)国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深圳特区建设:深圳20 年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行政中心曾从建市前的罗湖搬迁至上步,带动了城市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②青岛新区开发:青岛市政府卖掉老的市政府行政中心区换来一个新的行政中心,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下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实现职能在空间上转移的经典案例。③上海浦东开发:上海经过10年的建设,将陆家咀地区打造成了一个全新的亚太金融中心,形成了新上海的城市标志性地区,利用城市中心功能的拓展,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向浦东的跨越。三、厦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规划(一)城市发展现状历经20余年的快速增长,厦门城市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闽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厦门市域面积1565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029.6亿元。厦门是依托“海岛”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厦门岛(含鼓浪屿)是现状城市主要建成区,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9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居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图1)。随着近些年来西海域开发和同集带建设,已初显环西海域的分散布局形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展下,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二) 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1、 城市空间发展分析厦门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由于两大城市群具有强大的发展吸引力和辐射力,使得福建省沿海城市群(包括闽南金三角城市)的发展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失去快速发展的竞争优势,同时南北两大区域的发展也使厦门的对台优势日渐消失。因此,在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中要协调好厦、漳、泉城市群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与空间拓展,使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力,有序、持续地发展。从区域空间发展协调考虑,厦、漳、泉城市群应形成以下5个方面的协调共识:①区域城市化发展策略:针对区域分工趋同的现象,应注意城市群的合理职能分工,构建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对区域内各城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新定义布局; ②地区功能的多元拓展:以优化、完善工业产业和生活配套为基本功能,以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为特色功能,以引导城际商业和生态旅游为拓展功能,对地区的发展功能进行多元拓展;③区域交通的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内各城镇和开发区之间的联系,建立内部快捷、外部开放的综合交通系统;市际大运量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厦、漳、泉城市群发展走廊的“脊椎”作用; ④基础设施的统建共享:对区域内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统建共享,避免出现区域性布局缺陷和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组合、资源共享;⑤人文与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注意区域内文物古迹的整体保护与利用,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实现流域结构性环境污染治理,并注意区域生态绿楔的整体保护控制。2、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以区域空间发展为背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以本岛为中心,向岛外东西两翼拓展是今后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空间上真正实现从海岛型向海湾型的转型。同时东西两翼又是连接漳州和泉州的重要通道,是最有潜力的发展区位,选择拓展东西两翼有利于发挥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图2)厦门市城市空间布局采用“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组团式模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可描述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组团式海湾城市空间。该结构空间从形象的角度仍然延续体现了“众星拱月”的组团结构特征,是城市空间的有机拓展。主城与辅城由海域分隔;辅城之间由海湾、自然山体分隔;辅城的组团之间也由海湾、自然山体或防护绿廊分隔,总体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配合较好的规划布局结构模式。(图3)(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配合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目标的转移,2003-2020年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如下城市规划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2、城市规模:规划期末总人口规模33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规模2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本岛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图4)。空间结构:“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组团式海湾城市。一心———本岛中心城(含鼓浪屿);两环———环西海域“两湾三区”;环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城)———厦门本岛主城;四辅(城)———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四个辅城;八片(区)———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片区;集美辅城的集美、杏林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刘五店片区。(图5)四、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一)城市用地开发策略1、有机集中、紧凑开发“有机集中”是指城市空间按经济原则、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加以组合,形成有机秩序并集聚在某一地域范围,人与社会、自然生态三位一体有机联系空间整合,以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反映了有机集中层面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紧凑开发”指的是应积极推动岛外新市区的规模化扩展,撤并一般小集镇,引导农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及非农人口向新市镇集中,相应促进新市镇的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若按照新市镇功能配套相对齐全的规划,合理人口规模控制在30万左右,集中发展一至二个辅城,基本就可全部消化全市所有的农村人口。因此,本着“有机集中、紧凑开发”的原则,可迅速改变目前“分散多方位”城市空间拓展的实际状况,可使较小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2、政策扶持、分区引导厦门岛的建设应以用地优化提升为引导,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扩展,应大力推进内部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组,有序引导本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海沧辅城利用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加之目前海沧大桥便利的交通联系,实施有效的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的规模化扩展。集美辅城应以文教产业的推进为主导,形成以文教产业相配套的研发产业区,构成厦门具有特色的陆域门户空间。同安辅城可利用较好的现状基础设施,加快向综合性的城市服务功能发展,以提高同安建设的经济性和吸引力。翔安的发展应以东通道的建设和产业推进为重点,中心区的开发可放在东通道形成之后,不可操之过急。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深圳蛇口区的建设经验,先建设产业区,后建设城区。3、公共政策先行,以市场培育城市建设由于新市镇的开发建设需要巨大的启动资金,且回报周期漫长。因此,必须加快公共政策的研究出台,包括:①大力吸引市场资金投入成片城市开发的政策;②积极的产业园区发展引导政策;③大规模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政策;④积极的文教产业发展政策;⑤财政引导、宽松的城市工业园区开发政策;⑥严格限制分散式的工业点建设政策。(二) 生态保护控制策略城市的生态保护与控制,是实现厦门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策略。1、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一:划定建设控制区与建设禁止区城市化开发过程应强调生态补偿和美化城市环境,城市建设过程应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过程相辅相成。建设控制区指的是该类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须控制建设,用地呈网状分布于城市组团之间及滨海地带,在城市内部呈斑块状分布。要突出大绿化概念,在市域范围内引导基本农田、林地、园地、水流与城市绿轴或绿网结合成一体,使之成为城市生态绿色屏障。建设禁止区指的是该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其生态因子往往已具有特殊的生态价值。如山林、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著名风景区等,应禁止在该用地范围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2、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二:绿地与水域系统引导厦门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应遵循绿地建设网络化、生态化、景观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推动城市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使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海湾、河流与湖泊众多是厦门的重要地域特征,也是支撑厦门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生态要素。因此,建设中要尽量保持河流与海湾水域连通,并不得减少河流、湖泊、海湾的面积,切忌随意填埋沟渠,围填海湾和水面。同时城市景观水体、水源地应作为保护的重点。厦门市域内河流基本发源于境内,流程短,流量小,自成水系入海。因此,需注意水源保护地的生态建设、沿河生态走廊的建设及湿地的保护。(三) 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若干举措1、加速新市区、特色区的建设。厦门从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开发建设形象十分重要,通过厦门新区发展形象的建立,增加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信心,并引导投资和相关产业的进入,为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为此,要形成建设“旗舰”,其位置应是快速建设海沧新市区,同时应着力建设集美大学城特色区,形成厦门教育之城的新亮点。2、强调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厦门的整体发展,应强调有“质量”的开发,避免低等级产业的项目涌入,建设中应避免短期行为,防止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长期的利益,力争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著名公司和企业,融入优惠的资金,引入高质量的项目。3、分期建设、滚动开发。 海湾型城市的分期实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考虑了资金的安排,远景目标的实施,应以近期实施方案和中期计划来逐步实现,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市场的发展,资金的来源,及其他变化因素来调整发展建设速度与方案。每一年应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检讨评估,以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确定来年的重点项目。4、工业园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是拓展城市空间的支撑;同时相关政策与配套不适,也可能导致开发区的经济效益低下,产生厂房和土地的闲置,形成工业园区在空间上的“虚胖症”。5、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 。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土地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若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土地开发跟不上,必然导致基础设施资金沉淀,形成政府财政包袱,或者形成土地的低层次开发,建成了一个更难以改造的“旧城”,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城市发展与农村城市化。厦门地域空间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必将快于周边城市。因此,如何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相统一,工作显得十分紧迫。以厦门岛为例,人均15平方米的乡镇企业用地,导致了大面积的乡村工业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破坏,并且形成了十分难以改造的窘境。厦门的农村地区要通过“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的方式,实现市域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困难也很大,加上厦门地域相对狭小,可调配的空间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厦门的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思想,要拓展经济发展腹地,聚集中心服务功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核心纽带城市。我相信,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按既定规划目标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使厦门真正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市空间结构看应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 承重结构与非承重结构,承重结构指城市空间在一定的生存生活质量标准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品量;而非承重结构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多元文化的传统、厚重的文脉特征,以及文化沉淀等对城市容量所具有的非限制性。

2、 显性结构与陷性结构,显性结构指城市空间中道路网络、建筑界面、开敞空间、功能分区等一切显露于外的物理空间;隐性结构指的是各城市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如产生结构的比重,社会各阶层的空间分异在需市空间结构中的地域表现,以及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要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沉淀与影响。

城市是人类生产的最大商品。

如果将城市空间定位于一种商品的范畴内,那么城市这一商品的使用性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空间的价值的大小,而如果要提升城市这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就需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着手,那么做为房地产企业是否也找到了着手点?要想做企业,首先应找准城市空间结构;其次在分析各城要素,从而具体确定地产项目。

再者,做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状态,集中与分散也应是房地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集中与分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集聚过程与城市空间的扩散过程同时发生。

一方面,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城市的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建成区B至于郊区都处于空间迅速扩展的阶段,集中程度的提高正迅速地走向它的反面,即过度集中产生一系列无法容忍的“城市问题”,这迫使一部分条件的人必须撤离原有的住区以寻求更适宜的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到郊外寻求生活空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后,城市迅速拉松,交通工具将广大的居民在100KM甚至200KM的城市圈内来回运载,城市边缘与郊区的繁荣使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的分离更加走向极端。

分散过程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几乎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急剧集中的阶段,这是人力资本在空间上流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就业及接受更好的教育是适移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出于住房条件的考虑,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分配上的空间就化,从重工业到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信息业的转变,从大工厂到专门化的中小企业的转变,减少了对市中心区位的需要,也降低了规模经济及集聚经济的重要性与优势,使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自由更富有弹性,企业能够从核心到边缘甚至边边缘。

1、 从交通伸展形成的空间结构有两种典型的模式:当城市为单中心结构时,其外部结构往往由中心区向外交通伸展,形成星状化结构;当城市发展、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后,该结构往往向双中心结构或多中心结构演化,形成串珠放射状结构。

2、 轴线带状结构。

该结构一般是沿一条主要交通线或沿海、江、河或其他自然地形发展而来,城市形态呈带状、条状演化,主城副城之间易形成串珠状关系。

3、 均匀伸展结构。

该结构在单中心下是主城——卫星城体系在多中心状态下可以成网络伸展体系。

在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会发生局部甚至全部的演化,其方式有:星形演化(点式演化)、圈层演化(轴式演化)、蛙跳演化(团决式演化)。

最后我会发现城市外部空间的伸展总是沿优区位,即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而轴式演化由于交通可达性的拉动作用而表现的最为生动、活跃,在昆明城我们不难看出滇池路及北京路就是这种形式的演化。

当伸展轴为全封闭的快速干道时,则空间发展以节点集聚为主要方式(各高速公路)。

而伸展仅仅是一般性道路时,则马赛克式的填充为比较常见。

以上是城市外部空间演化,下面我们了解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

1、 单核演化。

在城市内部,城市核心区一般是指市中心区,它是城市各种主要活动的集聚地,在此区域内,形成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的高度集中,同时他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中心性、可达性、集聚性、流通性,城市中心区的上述特征,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在城市的其他区位相继出现,出现中心移甚至中心演替的情况,即城市中心越大,城市中心已不再是某个点状或团状空间,而是转向跨街区、多轴向的片状空间或接近地理中心。

城市中心的扩大(集聚),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以及更捷性与可达性的降低,造成居住功能的向外迁移,城市的空间化。

城市中心的演化反映了人口集中的空间格局的重新组织,城市向某个方向发展时,空间中心也会随之移动,空间的不断演替,不断地改变着原有城市空间的结构关系,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单核结构演化的实际可能性。

2、 多核演化。

当原有的单核城市不能容纳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心职能时,就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现另处的中心或次中心,或者原有的中心功能发生分化,使一部分功能在其他区位集中,而保留下来的部分功能也因专门化程度提高而使集中程度加强。

一般情况单核结构向多核结的演化有下列几种情形:

①、 原中心容量饱和,不能满足需要,原业等级较低但区位较好的中心有可以发展成新的中心,或并行原中心构成双核结构。

②、为抑制原中心的过度拥挤与膨胀,选择某些节点,形成新的中心,有意说培育新中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原中心过度集中的问题,或者是为了新开发区更快的发展。

③、 为了保护原中心的文化风貌,开辟新区后自然形成新的中心,一些著名的古城如罗马、佛罗伦萨、苏州等都是通过这一办法演化出多核结构。

④、 因地形地貌的限制,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天然聚落,只能以多核结构来组织城市的空间布局。

3、核心 —— 边缘演化

任何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都是在城市核心与城市边缘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的,在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集中景观与分散景观同时并存的空间特征,城市越大,这种特征越明显,城市越小,这种特征则越模糊。

在核心与边缘的演化关系中“核心”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决定边缘的形态与大小,反过来,边缘的结构与形态也反作用于城市的核心的大小。

城市内涝国外研究现状论文

毕业论文就是搞城市内涝的,解决办法工程措施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非工程措施1.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2.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3.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4.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5.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分内因、外因。内因是不重视民生,相关的资金、设施就不到位。外因是自然灾害,其根源也是不注重环保。是环境对人的预警信号。

如下:

首先要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

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可以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两种写法

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

中国城市建设只重上不重下------下水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