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好发吗

发布时间: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好发吗

不难哦,只要你发表的论文无任何不符合内容就可以发布。如果有问题也可以咨询自己导师。

。一般只有大师级或资深的科学家才能写得出来,而且可以在很高端的SCI杂志发表。不过,除极个别情况 外,很少有在校学生能够写得出这类SCI论文,他们充其量也只能写点文摘或翻译国外论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我们常常见到,国外都是教授在写综述,国内则是 学生在写综述。 第二,要不要做实验取决于具体的研 究内容。以我的一个研究生的课题为例,他主要开展青蒿(产抗疟药青蒿素)的基因组学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由于当时青蒿基因组学数据很少,还不足以完成系 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因此,他必须做实验,包括基因扩增、克隆和测序(“湿实验”)以及同源性比较、分子进化分析(“干实验”)。相反,假如让他在测序已 经完成的水稻或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开展类似的研究,也许他就不需要做实验了,只不过要写出创新性论文很困难,因为留下的切入点已经不多了。 第三,如果本团队的研究基础相当厚 实,而且又在国内刊物上用中文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在确认这些国内刊物未被SCI期刊收录(最好也不被PubMed收录)后,可以将分散在中文刊物上的实 验结果用英文总结出来投给SCI期刊发表。虽然这不算违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做法,更重要的是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大打折扣,因此本人在这里不提倡。总而言之, 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研究结果的取得主要还得倚重扎扎实实的实验工作,机会主义、走捷径、为发表而发表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敬告广大青年学生千万不可存此侥幸心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红外光谱

研究生如果想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是需要通过努力才可以发表的。

肯定是不好发的呀,要不然就不叫sci了。我一直都认为,选择期刊的时候,不一定影响因子越高期刊就越好,你的文章不背录用也是白忙活,我建议还是在录用率高的期刊,如 汉 斯 出 版 社的

生产力研究好发表吗

生产力研究不是2011版核心期刊目录了。可以打北大图书馆查询核实。最新版2011年(第六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百度一下遍地都是,只有一个网站的可靠,叫:论文联盟,这个网站比较厉害,把书扫描出来了,绝对真实,百度上搜论文联盟,进入该网站后,然后再在该网站上搜: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很完整,有128页,把所有核心目录都有发出来了。请验证核实后再评价!祝好运!

确认不是11版核心了,也不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了。因为我们单位以前和他们有合作,现在不是核心了,也就不合作了。

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研究论文

我国的文化产业,就好比日本的AV产业,不但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需要有大丰富的利润,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市场,在日本一个拍AV片的女优每次签约都可以得到巨额的报酬,所以做的人多了,做的人多了各位也就把这件事情慢慢的接受了,在日本拍完几年的片的女人照样可以结婚生孩子,因为他们的生活观念不同。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是需要这样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处理“文化产业收入低”这样的面貌,让做文化产业的人能够有利润可图,能够依靠这个工作丰衣足食,继而活跃文化市场,接着投身于文化产业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调查报告 、实践报告 或者论文找我 我帮你写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品创新研究论文

摘 要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市场经济体的新兴业态,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创新发生,并且不断冲击着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互联网社会。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行业从业者不断地创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投资者需求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当世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乘着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可以泛指一切运用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虚拟社区来实现传统资金中介作用的行为。就我国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出现在以下领域:第一,支付方式;第二,金融产品;第三,产品销售渠道;第四,金融机构本身。相比较传统金融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脚步;第二,互联网金融风险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只多不少;第三,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我国目前面临着传统金融监管效率不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盲点颇多的尴尬局面。为此应当建立起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安全;兼顾市场与国家;兼顾金融因素与互联网因素;借鉴成熟监管经验;严守监管底线思维等原则,设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规则。余额宝——作为我国目前最新、最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其法律性质应当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基金。余额宝改写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方向,改变了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和功能内容,并且给传统金融业注入互联网因素。所以尽管余额宝还面临着货币基金的市场风险、互联网的安全风险等等一系列风险,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要宽容、甚至扶持它的发展。为此,应当设置适用于余额宝的存款保险制度;纳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选择备付金银行,计提风险准备金,并且同时需要加强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了金融创新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主要论述了互联网成为了金融创新的一个加速器,互联网也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金融创新可以独立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发生。主要论述了金融创新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参与的主体应当进行划分,主要区分为三类: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企业,从事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企业以及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包括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模式归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以及监管的一般理论和国外经验。本章节重点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定对象。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体系,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法律困境与制度障碍、现阶段金融监管现状,提出我国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的五大原则和具体机制设计。

最后一个章以余额宝的发展现状和监管作为内容,主要考察了余额宝的发展历程和法律属性,通过对于余额宝创新能力的分析,结合上文论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的具体构建,提出了余额宝的法律规制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金融创新 监管 法律规制

Abstract

Internet of Finance is a new industry among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A large numberof financial products have occurred through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have begun to impactthe existing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all the Internet community. Wall Street, therepresentative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constantly create these wide ranges of financialproducts for the demands of investors and improv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hen the worldgoes into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flourishes. Internet of Finance meansevery action which can play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y through Internet technology. InChina,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Internet of Finance: the method of payment; the financialproducts; product sales channels;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Compared to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the risks of Internet of Finance lie in those fields: first, theregulatory ca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Internet of Finance; Second , the Internet of Financerisks are bigger than traditional ones; third,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low. The country iscurrently facing the dilemma which means traditional financial regulatory is not so effective,and there is a vacuum of Internet of Finance regulatory. In order to end this situation, weshould build a regulatory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including efficiency and fairness,safety, bottom line of thinking, etc.

Yu E Bao, a money-market fund promoted by Alipay rewrit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of China's fund industry, changes the way of financial products sales, and injects Internetfactors into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ector. We should take it more carefully and make aseries of regulatory which includes some details and some kind of Macro regulations.

In addition to thi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altogether is divided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et,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net becomes an accelerator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 new field inthe Internet is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hinking,financial innovation can be independent of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Mainly discusses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main body. Notable is the subject of Internetfinancial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divided,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engaged inInternet Financial Internet enterprise, engaged in Internet financial financial enterprises andengaged in Internet Financial Internet financial enterprises.

The second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inese Internet financial status, risk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financial innovation pattern of Internet financialsupervision, as well as the general theory and foreign experience. This chapter mainlydiscusses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ularobject of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China's current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analyzes the legal dilemma and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the present financial supervision, putsforward five principles of design to establish the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our country and the specific mechanism.

The last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balance treasure as content,mainly insp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legal attribute of balance treasure, through theanalysis of balance treasure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discussedabove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f legal regulation ofbalance treasure.

Keywords: Internet Financial innovation Supervision Legal supervision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1 引 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

2.1 金融创新概述

2.1.1 金融创新的概念

2.1.2 金融创新的特点

2.1.3 创新金融产品的财产性质

2.2 互联网金融概述

2.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2.2.2 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

2.2.3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3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

3.1 互联网创新的模式

3.1.1 支付方式

3.1.2 金融产品

3.1.3 营销渠道

3.1.4 金融机构

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

3.2.1 互联网金融监管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2.2 互联网金融风险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大

3.2.3 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不足

3.3 金融监管一般理论

3.3.1 创新和监管的竞赛关系

3.3.2 监管的外国经验——来自东西方的版本

4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4.1 法律困境与制度障碍

4.1.1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既是基本问题也是复杂问题

4.1.2 互联网金融的金融问题是核心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4.2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

4.2.1 互联网金融创新模仿痕迹明显

4.2.2 金融创新监管机制对金融创新回应慢

4.2.3 金融监管机制的发展不够成熟

4.3 监管原则

4.3.1 兼顾效率与公平、安全

4.3.2 兼顾市场与国家

4.3.3 兼顾金融因素与互联网因素

4.3.4 借鉴成熟监管经验

4.3.5 严守监管底线

4.4 监管机制的具体内容

4.4.1 主体监管机制

4.4.2 辅助监管机制

5 余额宝创新的法律规制

5.1 余额宝的法律属性

5.1.1 余额宝的发展历程

5.1.2 余额宝的特点

5.1.3 余额宝的法律关系

5.2 余额宝的创新价值

5.2.1 余额宝改写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方向

5.2.2 余额宝改变了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和功能

5.2.3 余额宝给传统金融业注入互联网因素

5.3 余额宝的法律规制

5.3.1 余额宝的风险

5.3.2 余额宝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5.3.3 美国的“余额宝”监管模式借鉴

5.3.4 我国余额宝法律规制的建议

结 论

参考文献

关于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分析论文

一、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包括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和服务模块化创新。

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具体可分为几类:①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②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③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④改善现有产品性能。⑤改善附加产品,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二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二、企业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电信企业层次的价值模块化再造,包括业务及管理的模块化分解及其功能梳理。

1.电信业务模块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

2.管理模块化再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负责对网络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管理。其他职能模块如企业发展、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等,支撑服务前后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产业层次的价值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电信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将企业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

1.价值模块的外包策略。外包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以电信运营商为例,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如营销渠道、网络代维业务、增值业务等;管理外包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外包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构建价值创新网络联盟。随着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优势,成了电信企业的可行选择。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如运营商可以考虑与广电、计算机网络等企业采取合资、租赁、购买等形式进行合作,为实现新业务提供网路平台。

三是与各行业用户组建跨行业联盟。通过与行业用户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增加利润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与运营商的合作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的业务范围。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产业创新研究期刊官网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中北大学(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单位,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山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二级保密单位,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中北大学前身是1941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华北兵工工业学校等时期,1958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1961年北京工业学院四个常规兵器专业相继迁入学校。1962年沈阳工业学院两个常规兵器专业相继迁入学校。1963年学校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1971年归属到第五机械工业部。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1999年成为国防科工委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4年6月更名为中北大学。截至2022年2月,学校占地2995亩,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下设21个二级学院,85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有教职工2727人;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9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

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4月,学校共有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仪器与电子学院、大数据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软件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学院16个专业学院,并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85个。

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2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727人,教授281人,副教授55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香江学者计划”教授1人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科技部首席科学家1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三晋学者”特聘教授4人,“青年三晋学者”10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6人,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3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9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专家20人,中央和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5人 。学校共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优秀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山西省教育厅创新团队3个,山西省科技厅创新团队11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4个。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山西省重点学科24个,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3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支持学科2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6个。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点65个,以及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专硕点,本科专业85个。具有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5个):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信息与信号处理、信息传感及系统技术、军用关键材料

“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5个):精密仪器及机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安全工程(专业)山西省“1331工程”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6个):服务半导体产业创新学科集群、服务信创产业创新学科集群、服务特种金属材料创新学科集群、服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学科集群、电子信息应用(军民融合)学科群、新材料产业创新学科群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3个):仪器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学科攀升计划项目(2个):仪器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 山西省“1331工程”一般性重点学科(2个):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及理论

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山西省重点学科(7个):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7个):体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国际商务 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工商管理、体育学、艺术学理论、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教学建设截至2022年2月,学校共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省级优秀专业3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省级协同创新基地3个,山西省人才实训基地1个,商务沟通与谈判教学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武器发射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装甲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安全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8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工业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兵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测控技术与仪器、安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电子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床数控技术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中北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北大学化工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测试技术及仪器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基地(2个):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模拟电子技术、机床数控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艺术团(1个):中国军工文化中北艺术团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中国军工文化示范单位国家级文化园(1个):中国军工文化园山西省“1331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山西省“1331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山西省纳米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12个):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市场营销、音乐学、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车辆工程

山西省品牌专业(10个):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山西省优势专业(8个):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特种能源技术及工程、安全工程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模拟电子技术、机床数控技术、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工程测试技术、现代管理学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中北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动态测试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山西省超重力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北斗导航与位置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山西省高性能镁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不全):山西省化工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兵器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材料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安全科学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不全):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山西省特色专业(6个):武器系统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兵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测控技术与仪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西省协同创新基地(3个):现代化工节能减排协同创新基地、 新型仪器仪表技术协同创新基地、镁铝合金高性能构件制造及应用协同创新基地山西省人才实训基地(1个):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2月,中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59个,共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国兵器工业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2个,校企合作联合创新中心1个。学校拥有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孵化基地,设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先进能源材料与系统研究院、特种金属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南通智能光机电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学校研制的科研成果——电子存储器再次成功应用。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2年2月, 中北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30多万册、电子图书近136万册,中外文期刊24627种。馆藏文献包括数、理、化、外语等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兵器工程、自动控制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测试技术及仪表、交通、环境科学等应用技术学科,同时收藏了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体育等文献资料;拥有56个中外知名数据库资源,包括CNKI学术期刊及优秀硕博论文库、万方数据及万方学位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重庆维普、SDOL、Ei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

中北大学是一所一本大学。中北大学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是由国家工信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山西省三方共同建设的一所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

深圳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由广东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发起单位,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高校。

学校历史

1983年3月8日,广东省政府批复深圳市政府“同意创办深圳大学”。 会议决定校址在后海湾桂庙地段,划一平方公里(即1500 亩)为校址区。

1984年2月7日,深圳大学建校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9月4-6日,行政各部门及各系等,从市区临时校址搬进粤海门—新校址。

1985年6月12日,广东省高教局批准深圳大学当年起可在京、津、沪、江、浙、闽六省市招生。经原国家教委教研司011号文件批准,深圳大学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1994年7月初,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深圳大学成立董事会。9月1日,经广东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深圳师范专科学校,建制成立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2008年,在建的学府医院项目正式由市卫生局移交深圳大学。

2014年11月,深圳大学正式发文,成立研究生院。同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并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2018年11月,深圳大学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001人,其中专任教师2568人(教授602人、副教授751人)、技术人员601人、管理人员832人。有博士后1426人,专职研究人员756人,访问教授99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3人(含短聘9人),外国院士22人(含短聘9人)。全职高层次人才队伍包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27个教学学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10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告学、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金融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广东省特色专业: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生物技术、法学、广告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会计学、生物科学、行政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广东省名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建筑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广东省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工程管理

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哲学、法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电子商务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哲学、管理学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2017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1项,SCI收录论文2280篇,SSCI收录论文202篇。获科研奖励2160项。获专利授权32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1项。学校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成果,首次采用与国际上不同的方法自行研制的关键器件“X射线相位光栅”能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相衬图像,使中国成为既日本和瑞士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基于国产“龙芯3B”八核处理器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

学校SCI收录论文由2012年的398篇增至2017年2126篇,年均增长率近40%,高引论文2017年达到107篇。在Nature、Science的子刊、特刊及旗下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截至2017年12月,学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498件,实用新型申请量6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30件,实用新型授权545件。共参加了十四届高新成果交易展会,共计500多个优秀项目参展。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深圳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图书442.1万余册,订阅报刊2,418种;港台书刊、深圳大学文库、再版古籍等特色资源初具规模,2019年成立了一国两制法律文献特藏室。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203种,含电子图书299.47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3.21万种;镜像和自建的数字资源存贮量达到185TB。图书馆已逐步建立起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全国、省、市三级文献共建共享工程,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师生获取全国各大高校、科学院及重要省市图书馆的馆藏文献。

合作交流

根据2018年8月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中山市、佛山市、东莞市等地方政府签订3个工程硕士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与深圳市南山区、龙岗区、龙华新区和坪山新区共建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龙岗创新研究院、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坪山电化学动力与储电能产业化基地等4个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与迈瑞、欧姆龙、中海油等知名企业建立了12家校企联合研究室(研究中心);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华为、腾讯、中兴、大疆、中集等产业园区和企业设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190个,建成校级工硕实践基地34个,入选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8个,深圳大学—中集集团校外践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截至2021年2月,深圳大学与境外280所高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遍布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执行中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100个以上,学生参与的海外双校园联合培养项目50多项,其中博士联培项目27项。

学校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众多港澳高校开展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与台湾地区的中央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开南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东吴大学、佛光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义守大学、文藻外语大学等大学开展交换生交流项目。

深圳大学与法国南特商学院联合举办的金融科技与风险控制理学硕士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等组建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光电协创中心;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共建国际肿瘤中心;与意大利米兰的意大利癌症研究基金会分子肿瘤学研究所共同建设深圳大学-IFOM基因组稳定与衰老联合研究中心(SIGMA);成立“深圳大学-悉尼大学-华强集团嗓音中心等。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深圳大学是2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