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林业和与林业有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综合评述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深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为促进林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给录用通知,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官网》显示,当所选文章被录用后会在官网显示,并以短信的方式发布录用通知通知本人。《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16开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2022年为。其共出版文献8994篇、总被下载1292916次、总被引78135次。
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高玮. 黑头鳾的繁殖及其食性的研究. 动物学报, 1978, 24(3):260~268(SCI)2,高玮. 普通鳾 的繁殖及其食性的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80,4:25~293,高玮, 李方满, 王魁颐. 灰脚柳莺的繁殖和种群密度的研究. 动物学研究, 1981,2(4):307~3164,高玮. 长白山北坡冬季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群落的演替. 动物学研究(增刊), 1982(3):336~3415,高玮等. 长白山北坡沼泽草甸中两种鸟的种群生态的比较研究. 动物学研究, 1983,4(2):157~1656,高玮, 李方满. 红胁蓝尾鸲繁殖生态的观察. 动物学杂志, 1983,3:7~107,高玮, 宋榆钧, 李方满. 树鹨繁殖生态习性的观察. 动物学杂志, 1984,2:8~98,高玮, 相桂权.大兴安岭北部夏季鸟类生态分布. 动物学研究, 1987,8(2):142~1439,高玮, 张克勤. 短翅树莺的繁殖习性. 动物学报, 1985, 31(2):162~169(SCI)10,高玮, 相桂权. 中国繁殖鸟类新记录及生态观察. 动物学杂志, 1987,4:22~2411,高玮, 相桂权, 张凤岭等. 黑嘴松鸡的繁殖习性. 动物学报, 1988, 34(2):194~19512,高玮等. 人工落叶松林中冬季鸟类混合群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1,26(4):9~1313,高玮等. 东北山地次生林鸟类多样性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1991(5):35~4214,高玮等. 长耳号鸟 的繁殖习性. 动物学报, 1991,38(2):223~22615,高玮等. 山地次生林冬季鸟类集群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报, 1993,39(4):385~39116,高玮等. 东北山地次生林鸟类集团结构及其集团关系的研究. 见:数学生态学进展. 成都: 科技大学出版社, ,高玮, 冯贺林等. 次生阔叶林中大山雀和沼泽山雀取食行为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1996,12(5):1~518,金伟, 盛连喜, 高玮. 松嫩平原淡黄虻种群日吸血活动的时空动态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4):532~53419,邓文洪, 高玮.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4):527~53120,邓文洪, 高玮. 山地次生林长耳号鸟 对喜鹊巢地的利用. 生态学报, 2002,22(1):62~6721,万冬梅, 高玮. 生境破碎化对丹顶鹤巢位选择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5):581~58422,王海涛, 高玮. 次级洞巢鸟对次生林天然树洞的利用. 动物学研究, 2002,23(2):136~14023,万冬梅, 高玮等. 大鸨的巢位选择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11):,佟富春, 高玮等. 吉林省白城地区干草原栗斑腹鹀的繁殖生态,生态学报,2002,第22卷,第9期,,高玮,王海涛等. 栗斑腹鹀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生态学报,2003,第23卷,第4期,,邓文洪、赵匠、高玮. 2003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第23卷第6期,Wen-Hong Deng, Guang-mei Zheng, and Wei Gao. Nesting success of the Meadow Bunting along habitat edg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Ornithol. 74(1):37-44, 2003.(SCI)28,DENG WEN-HONG, GAO WEI, ZHENG GUANG-MEI. NEST AND ROOST HABITAT CHARACTERSTICS OF THE GREY-FACED BUZZARD IN NORTHEASTERN CHINA. J. Raptor Res. 37(3):228-235. (SCI)29,王海涛,高玮,万冬梅,刘多,邓文洪. 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五种鸟的巢位特征及繁殖成功率. 生态学报.第23卷7期.1376-1385. 2003.(英文)。30, 赵匠,高玮,万冬梅,王海涛.大鸨繁殖期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应用生态学报,第14卷10期.1705-1709 .,邓文洪,高玮,王海涛.影响灰脸鵟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生态学报. 第23卷11期.2246-2252. ,WEN-HONG DENG , WEI GAO , JIANG ZHAO .BREEDING BIOLOGY OF THE GREY-FACED BUZZARD(BUTASTUR INDICUS)IN NORTHEASTERN (3):263-269,2004.(SCI)33,万冬梅, 赵匠, 高玮, 王海涛, 程瑾瑞. 大鸨求偶场的选择.生态学报.第24卷11期.2597-2601. ,邓文洪、高玮。温带次生林的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的影响。生物多样性。2005,13(3):204-21235,Deng Wenhong, Gao Wei. Edge effects on nesting success of cavity-nesting birds in fragmented forest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Volume 126, Issue 3, December 2005, Page 363-370(SCI). 1,36,赵匠,万冬梅,王海涛,高玮.大鸨繁殖期觅食地选择.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3):.高玮、王海涛、方林、张卓、杨志杰。吉林省鸟类多样性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5,37(1):.姜云垒、高玮、王海涛、相桂权、宫亮、王绍先。长白山北坡鸟类多样性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6,38(2):105-108。39.邓秋香、高玮、杨彦龙、周彤。喜鹊在山地次生林中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的作用。东北师大学报,2006,38(3):101-104。40.邓秋香、周彤、高玮。落叶阔叶林中初级洞巢鸟在群落组织结构形成中的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6):58-60。41.赵匠、易国栋、万冬梅、王海涛、高玮。大鸨窝卵数及营巢成功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6):61-62,76。42.姜云垒、高玮、王海涛、相桂权、宫亮、姚纪元. 长白山北坡鸟类多样性研究Ⅱ鸟类群落组成随海拔梯度变化.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 (3): 265-27143.王海涛、于国海、杨兵兵、雷富民、王拓、高玮. 白鹤在莫莫格停歇地对人为干扰的反应. 中国鹤类研究. 2005, 118-12344.邓秋香、周彤、高玮。东北山地灌丛鸟类多样性。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 35(1)41-4345.高玮、张克勤、姜云垒、王海涛、邓秋香、周彤。次生阔叶林中四种啄木鸟冬季取食行为的比较研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3):.周彤 曹长雷 邓秋香 王海涛 苏循瑞 高 玮* 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Parus Major)最佳窝卵数。自然科学进展 2007 17(12):1616-162147.姜云垒、李时、王海涛、高玮。AFLP分子标记在鹀属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初探。吉林大学学报,(4):. P., Olsson, U., Lei, F., Wang, H-t., Gao, W., Sundberg, P.,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Old World Emberizini (Aves, Passerifor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47(2008) 960-973.(SCI)(SCI,收录)49.Yun-Lei Jiang, Wei Gao , Fu-Min Lei, Dong-mei Wan, Jiang Zhao, Hai-Tao Wang. Nesting biolog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endangered Jankowski’s Bunting Emberiza jankowskii in Western Jilin,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8,18(2) ( SCI ,已接收)50.曹长雷、高玮* 温带次生林破碎化对白眉姬鶲繁殖的影响。四川动物 第27卷 第2期 183-188。51 Yuyan You a, Jiang Feng a, Haitao Wang b, Jilong Wang b, Chao Dong b, Xunrui Su b, Hanmei Sun b, Wei Gao b ** Variation in egg size and nestling growth rate in relation to the clutch size and laying sequence in great tits Parus major,(SCI)52 张卓 高玮* 东北地区三种鸟的繁殖特征与蛋壳微量元素的关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CI)200853、孙寒梅 高玮 宫亮 杨彦龙 王海涛 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第40卷第一期 100-110。出版或参编专著1. 高玮等.鸟.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2. 高玮等.怎样识别和观察鸟类.吉林林业科技编辑部出版,19813. 傅桐生, 高玮, 宋榆钧著.长白山鸟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4. 傅桐生, 高玮, 宋榆钧.鸟类分类及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5高玮 主审.动物学(下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统编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006。6高玮 主编.中国鸟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17高玮 编著.鸟类分类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 高玮 编著.鸟类生态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 高玮 参编著.中国珍稀濒危鸟类――雉科, 松鸡科鸟类生活史与保育.中台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高玮等 主编.长白山经济动植物及其利用.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 高玮 编著.鸟类生态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高玮(主编著之一).中国动物志 鸟纲 雀形目 文鸟科 雀科. 科学出版社,199813. 高玮等 主编.中国珍稀动物.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4. 具诚,高玮等 主编.吉林省生物种类和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 高玮 副主编.中国脊椎动物大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6. 高玮等 著.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生态学.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17. 高玮 编著.中国隼形目鸟类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218. 高玮, 盛连喜 主编.中国长白山动物.延边人民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高玮等 著.东北地区洞巢鸟类生态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高玮 著。东北地区鸟类及其生态学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6。21冯江 高玮 盛连喜 主编 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522高玮等 著 长白山生物种类与分布(动物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学术贡献1.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135多篇论文,发表专著28部.被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专著引用2000多次.成为编写中国动物志鸟纲 的主要参考文献. 其科研成果水平,在我国区域性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实为罕见.2.构建了东北地区温带和寒温带森林鸟类群落结构和山地次生林鸟类集团结构的框架及模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鸟类地理区划和区系组成, 并具体分析了东北地区鸟类区系组成的动态变化,不仅掌握了鸟类的种类﹑分布和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区域性研究提供了范例的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将为今后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环境变迁的分析提供了生态学的佐证。并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鸟类为456种及51亚种,隷属于21目73科 208属.3.在松鸡类,猛禽,大鸨和栗斑腹鵐等珍稀濒危鸟类研究成果,为我国鸟类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该类群的研究开辟了先河.4.揭示了东北地区57种珍稀濒危鸟类的分布和数量、鸟种多样性、繁殖生物学、栖息地和巢位选择以及濒危机制和保护对策、群落结构等规律和特点。5.根据多年研究证实,柳雷鸟和镰翅鸡两种鸟在我国已绝迹。首次发现黑嘴松鸡和黑琴鸡求偶行为为正面型,都有较固定的求偶场。雄鸟求偶时具有多态型,不仅有曾报道的“跑圈型”,还发现有“跑直线型”,且以“跑直线型”为主。大鸨求偶行为为正面型、集群式求偶、巢址选择为松散群巢。中华秋沙鸭为2年性成熟。6.在种群层次上开展177种鸟类繁殖和巢址选择的研究,极大的充实和丰富了我国鸟类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缩小了与国际的研究差距,特别是在濒危种类和破碎化生境的研究,并提出的“最小有效面积”新理论,是继“岛屿理论”、“最小存活理论”之后对保护生物学理论的一个新发展,对推动玛他种群 (Metapopulation)的研究具有极积的推动作用。7.决定鸟类群落共存三个基本要素的提出,揭示了鸟类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尤其是“关键鸟类类群”的发现及其功能机制的研究,对认识鸟类群落结构形成的内在动力以及演替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并发现,猛禽侵入次生林中繁殖,其巢址选择也具有适应性变化,并对次生林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8.揭示了温带鸟类对资源的分割与温带季节性资源波动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森林主要鸟类类群的取食行为和集群行为模式。繁殖行为研究的多数种类都是国内首次报道。鸟类繁殖行为、侯鸟迁徙规律及年周期活动规律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正确分析人-禽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生态联系的基础。9. 在4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鸟类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也是我国鸟类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
参加工作已来,,已发表论文37篇,其中16篇为SCI收录论文。参与王明庥院士主编的《林木遗传育种》一书的撰写,该书获国家科委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文章发表在Science、Nature、Plant Journal、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Genome Research、Heredity、Tree Genetics & Genomes、PloS ONE、遗传、Molecular Breeding等国际国内主流期刊 。 Ye, Qiaolin Ye, Ning; Yin, Tongming : Enhanced multi-weight vector projec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 42, n 1, p 91-100, June 1, 2014 Neighbors' distribution property and sample reduction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PPLIED SOFT COMPUTING,2014,V16:201-209 Boundary detection and sample reduction for one-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NEUROCOMPUTING, V123:166-173 Muchero, W., M. M. Sewell, et al. (2013). Genome Anchored QTLs for Biomass Productivity in Hybrid Populus Grown under Contrasting Environments. PLoS One 8(1). Li, S., T. Shi, et al. (2013). Methods for breaking the dormancy of eastern redbud (Cercis canadensis) seeds.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1(1): 27-35. Wan, Z. B., Y. R. Li, et al. (2013).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the main rust pathogen, causes loss in biomass production of black cottonwood plantations in the south of China. Phytoparasitica 41(3): 337-344. Liu, J. J., T. M. Yin, et al. (2013).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the Male and Female Shrub Willows (Salix suchowensis). PLoS One 8(4) Marker-aided selection 1 of polyploid poplars Bioenergy Res,EI SCI 2013 Discovey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microsatellites in an oil woody plant Cameallia chekinagoleosa. Plant Syst Evol,correspondence SCI 2013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candidate genes for cadmium tolerance in Populus TREE PHYSIOLOGY SCI 2012, 32 (5): 626-638 The obscure ev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evolution of an incipient sex chromosome in Populus: a retrospective working hypothesis Tree Genetics & Genomes SCI (2012) 8:559–571 Genome-wide detection of genetic loci triggering uneven descending of gametes from a natural hybrid pine Tree Genetics & Genomes,通讯 SCI 2012,DOI 基于Otsu算法的木材缺陷图像分割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2,276: 116-118 杨树锈菌表达序列微卫星分析及EST-SSR标记开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40:76-80 油茶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36:47-50 环境条件和播后覆土对水杉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2:26-30 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热点述评,林业科学,2012,48:150-154 林业科学 2012,48:150-154 基于改进的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的木材缺陷识别 工 程 数 学 学 报 2012, 49:600-606 Establish the ideal statistical model tracking the Dynamic growth rhythm for progeny in a full-sib family of Salix xuzhouenesi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lping, Papermaking and Biotechnology, ISTP 2012,Nanjing China DETEC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MICROSATELLITES IN CODING SEQUENCES OF PINE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lping, Papermaking and Biotechnology, ISTP 2012,Nanjing China Yin, T., X. Zhang, et al. (2010). Differential detection of genetic Loci underlying stem and root lignin content in Populus. PLoS One 5(11): e14021. Li, S., Y. Chen, et al. (2010).Potential chromosomal introgression barriers revealed by linkage analysis in a hybrid of Pinus massoniana and P. hwangshanensis. BMC Plant Biol 10: 37. Compare gene densities between chromosomes that share large duplicated segments and survey gene coverage by ESTs in polar genome.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通讯作者 2010,29(3) 桉树EST序列中微卫星含量及相关特征分析 植物学报通讯作者 国内 2010,45(3)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s in the coding regions of the Populus genome Molecular Breeding通讯作者 SCI DOI: Bioinformatics-Based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from QTLs Associated with Cell Wall Traits in Populus Bioenergy Res SCI 2010,DOI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atellites in the transcript sequences of the Laccaria bicolor genom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Applied Biotechnology通讯作者 SCI 2010, 20(3) 林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克隆研究进展与展望 遗传 国内 2010, 32(7) 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a Pseudo-Testcross: Revisiting a Poplar Mapping Study. Bioinformatics and Biology Insights 国外 SCI 2010:4 BoxCox转换对数量性状基因座位分析的影响及其应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国内 2010,34(3) 黄山松不同生理生化指标随海拔高度变化趋势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通讯作者 国内 2010,38(6) Microsatellite primers resource developed from the mapped sequence scaffolds of Nisqually-1 genome New Phytologist SCI 2009, 181 A microarray-based genotyping and genetic mapping approach for highly heterozygous outcrossing species enables localization of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unassembled Populus trichocarpa genome sequence Plant Journal SCI (2009) 58 Detec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fluencing growth trajectories of adventitious roots in Populus using functional mapping Tree Genetics & Genomes 国外 SCI (2009) 5 A genetic linkage map for the ectomycorrhizal fungus New Phytologist 国外 SCI (2008) 18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Box Proteins in Arabidopsis, Poplar and Rice Suggests Differential Proteolytic Pathway Mediated through F-Box Protein between Woody Perennial and Herbaceous Annual Plants Plant Physiology SCI 2008,148 Genome structure and emerging evidence of an incipient sex chromosome in Populus Genome Research SCI 18: 422-430, 2008. A physical map of the highly heterozygous Populus genome: integration with the genome sequence and genetic map Plant Journal SCI 50(6):1063-78, 2007 A dense linkage map of hybrid cottonwood (Populus fremontii_P. angustifolia) contributes to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mapping in a model forest tree Heredity SCI (2008) 100 Map and Analysis of Microsatellites in Genome of Populus: the First Sequenced Perennial Plan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通讯作者 SCI 50(5), 690-699, 2007 植物细胞壁伸展蛋白研究述评 林业科学,通讯作者 国内 2010,46:144-152 The Bioenergy Science Center (BESC) and Overcoming Recalcitrance of Populus to Biofuel Production.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ANIMAL 国外 SCI 2010, 46:48 - 杨树微卫星序列对基因表达频率影响及表达序列中微卫星特征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通讯 国内 2011,35:11-14 松树、杨树及桉树表达基因序列微卫星比对分析 基因组与应用生物学,通讯作者 国内 2011,30:103-109 The genome of black cottonwood, Populus trichocarpa (Torr. & Gray ex Brayshaw) SCIENCE 国外 SCI 313: 1596-1604, 2006-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basidiomycete fungus Laccaria bicolor provides insightsinto the mycorrhizal symbiosis Nature SCI 452:88-93, 2008 -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growth and biomass distribution for two advanced-generation pedigrees of hybrid poplar(Populus spp.)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国外 SCI 35 (8): 1779-1789 AUG,2005 Mapping the Rust Resistant Loci MXC3 and MER in P. trichocarpa and Assessing the Intermarker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MXC3 Region NEW PHYTOLOGIST 国外 SCI 164 (1): 95-105 OCT 2004 Large-scale Heterospecific Segregation Distortion in Populus Revealed by a dense Genetic Map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国外 SCI 109 (3): 451-463 AUG 2004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s Revealed by Genomic Sequencing of Populus trichocarpa CAN. J. FOR. RES. SCI 34(1): 85-93 (2004) A likelihood approach for mapping growth trajectories using dominant markers in a phase-unknown full-sib family THEOR APPL GENET 国外 SCI 108 (4): 699-705 FEB2004 马尾松表达序列标签多态性初步分析 林业科学 40(6):176-180. Nov 2004 Nearly complete genetic maps of Pinus sylvestris L. (Scots pine) constructed by AFLP marker analysis in a full-sib family THEOR APPL GENET 国外 SCI 106 (6): 1075-1083 APR 2003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林木近缘种进行遗传鉴别的研究 林业科学 国内 39(3): 130-135, 2003 Analysis of genetic structure of natural populations of Castanopsis fargesii by RAPDs ACTA BOT SIN 国内 SCI 44 (11): 1321- 1326 NOV 2002 Molecular linkage maps of the Populus genome GENOME 国外 SCI 45 (3): 541-555 JUN 2002 Preliminary interspecific genetic maps of the Populus genome constructed from RAPD markers GENOME 国外 SCI 44 (4): 602-609 AUG 2001 Host effect on genetic variation of Marssonina brunnea pathogenic to poplars THEOR APPL GENET 国外 SCI 100 (3-4): 614-620 FEB 2000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the genomics studies in the model system of perennial plant species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国内 SCI 42 (5): 464-479 SEP 2004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growth trajectories in Populus GENET RES 国外 SCI 81 (1): 51-64 FEB 2003 A logistic mixture model for characterizing genetic determinants causing differentiation in growth trajectories GENET RES 国外 SCI 79 (3): 235-245 JUN 2002 用SSR研究栲树群体遗传结构 植物学报 国内 SCI 43(4):409-412,2001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我国林业方面重要的全国性学术性期刊,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57年。多年来,本刊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质量不断提高,声誉逐渐扩大,多次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在所有刊物中查询 安徽林业 安徽农学通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桉树科技 保鲜与加工 北方蚕业 北方果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农学院学报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北京水产 蚕桑茶叶通讯 蚕桑通报 蚕学通讯 蚕业科学 草地学报 草食家畜 草业科学 草业学报 草业与畜牧 草原与草坪 茶叶 茶叶科学 茶叶科学技术 长江蔬菜 大豆科学 大豆通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麦与谷类科学 淡水渔业 当代农机 当代蔬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动物医学进展 防护林科技 分子植物育种 福建茶叶 福建稻麦科技 福建果树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农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业科技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热作科技 福建水产 福建畜牧兽医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甘肃林业 甘肃林业科技 甘肃农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畜牧兽医 高等农业教育 耕作与栽培 灌溉排水学报 广东蚕业 广东茶业 广东林业科技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饲料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广东园林 广西蚕业 广西林业 广西林业科学 广西农学报 广西农业机械化 广西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广西畜牧兽医 广西园艺 广西植保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畜牧兽医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果农之友 果树学报 海洋水产研究 海洋渔业 海洋与渔业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河北果树 河北林果研究 河北林业科技 河北农机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河北农业科技 河北农业科学 河北渔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河南林业科技 河南农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科学 核农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黑龙江动物繁殖 黑龙江农业科学 黑龙江水产 黑龙江畜牧兽医 湖北林业科技 湖北农学院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畜牧兽医 湖北植保 湖南农机 湖南农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科学 湖南畜牧兽医 花生学报 华北农学报 华东森林经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吉林林业科技 吉林农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科学 家禽科学 家畜生态学报 江苏林业科技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江西林业科技 江西棉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水产科技 江西饲料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江西植保 节水灌溉 今日畜牧兽医 经济动物学报 经济林研究 垦殖与稻作 辣椒杂志 莱阳农学院学报 粮食储藏 辽宁林业科技 辽宁农业科学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林产工业 林产化学与工业 林业调查规划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林业建设 林业勘查设计 林业勘察设计 林业科技 林业科技开发 林业科技情报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实用技术 林业研究(英文版) 林业与社会 林业资源管理 绿色中国 落叶果树 麦类作物学报 蜜蜂杂志 棉花学报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内蒙古林业科技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内蒙古农业科技 南方农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宁夏农林科技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学刊 农村·农业·农民A 农村·农业·农民B 农村百事通 农村实用技术 农村新技术 农机化研究 农机具之友 农机使用与维修 农机推广与安全 农机质量与监督 农技服务 农家参谋 农家顾问 农药登记公告 农药科学与管理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环境与发展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通讯 农业科技与信息 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网络信息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新技术 农业与技术 农业展望 农业知识(瓜果菜) 农业知识(科学养殖) 农业知识(增收致富) 农业质量标准 农业装备技术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排灌机械 青海草业 青海农技推广 青海农林科技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热带林业 热带农业工程 热带农业科技 热带农业科学 热带作物学报 森林防火 森林工程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东林业科技 山东农机化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农业科学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东畜牧兽医 山西果树 山西林业 山西林业科技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农业科学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陕西林业 陕西林业科技 陕西农业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上海农业科技 上海农业学报 上海蔬菜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湿地科学 食用菌 食用菌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世界农业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世界竹藤通讯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蔬菜 水产科技情报 水产科学 水产学报 水产学杂志 水产养殖 水稻科学(英文版) 水利渔业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四川蚕业 四川林勘设计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农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科技 四川畜牧兽医 饲料博览 饲料工业 饲料广角 饲料研究 特产研究 特种经济动植物 天津农林科技 天津农学院学报 天津农业科学 土壤圈(意译名) 土壤通报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武夷科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园艺 西部林业科学 西藏农业科技 西南林学院学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园艺 现代化农业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畜牧兽医 现代渔业信息 现代园艺 新疆农机化 新疆农垦经济 新疆农垦科技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新疆农业科技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畜牧业 新农村 新农业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杂志 畜牧与兽医 畜牧与饲料科学 畜禽业 亚热带农业研究 亚热带水土保持 亚热带植物科学 烟台果树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养殖技术顾问 养猪 野生动物 渔业经济研究 渔业现代化 玉米科学 园艺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畜牧兽医 杂草科学 杂交水稻 杂粮作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柑橘 浙江林学院学报 浙江林业科技 浙江农村机电 浙江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畜牧兽医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检疫 植物研究 植物医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蚕业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食动物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稻米 中国动物保健 中国动物检疫 中国蜂业 中国工作犬业 中国瓜菜 中国果菜 中国果树 中国果业信息 中国花卉园艺 中国家禽 中国林副特产 中国林学(英文版) 中国林业教育 中国林业经济 中国麻业 中国马铃薯 中国棉花 中国牧业通讯 中国奶牛 中国南方果树 中国牛业科学 中国农村科技 中国农机化 中国农技推广 中国农垦 中国农史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农业信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热带农业 中国森林病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食用菌 中国兽药杂志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蔬菜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饲料 中国糖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烟草科学 中国养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渔业经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沼气 中国植保导刊 中国种业 中南林学院学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中兽医学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种子 种子科技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猪业科学 竹子研究汇刊 作物学报 作物研究 作物杂志
Want to know all kinds of standard international school
飞秒检测发现主要有国内农药较好的有: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这两个都是一级核心期刊了,国内首选这两个。做农药环境和残留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容易发,做制剂加工的文章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发到以上两个学报,不是太容易,不过有创新点还是可以发的。还有就是《农药》期刊,这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出版的,也是核心期刊,这个期刊在农药学中影响也是不错的,应用性的文章可以发表。
木屑不分种类。木屑是指木头加工时留下的锯末、刨花粉料。主要是用来做燃料和轻骨填充料,或是再复合成人造板,如中纤板。也可以作为造纸原料。 【主要用途】取暖和生活民用取暖和生活用能,燃烧利用率高,便于储存,便于使用,安全卫生。在家庭使用受到普遍欢迎。 锅炉的燃料生物质工业锅炉,作为工业,替代煤炭、重油和天然气解决环境污染。 发电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每燃烧1万吨木屑可替代标准煤万吨,减少SO2排放160吨,烟尘排放80吨,CO2排放万吨。 以一台4吨锅炉年燃煤3600吨计算,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比煤炭节约170万元,比重油节约费用400万元,比天然气节约费用210万元 人造板通过人工复合成人造板,经一定机械加工分离成各种单元材料后,施加或不施加胶粘剂和其他添加剂胶合而成的板材或模压制品,如中纤板。
中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与法律保护摘要: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众多,其中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仍停留在低层次的追求单一价值和目的阶段,忽略从多层次、多空间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加强和完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野生动物 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人类是从地球上的生物中进化而来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自从人类主宰了世界以后,由于无节制的活动,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可提供给人类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被列为世界环境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物种的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一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众多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第二,环境污染给许多生物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城乡工农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第三,滥捕乱猎、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从50年代就开始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使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动物及鱼类等资源,由于过量狩猎、捕捞,物种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第四,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生境已经不存在,大面积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的灭绝的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灭绝,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二)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而且能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在连续的生境中,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寻找和开拓新的生境和资源,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漂变,增加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基因的交流。从而,扩大物种的分布范围,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在破碎的生境中,由于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着不适宜的生境,种群中的个体受到隔离效应()的影响,正常迁移和建群受到隔离和限制。同时因适宜的生境斑块面积不断减少,种群的规模变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随之增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在的可能性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适宜生境的面积,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种的入侵。伴随着生境破碎化,景观中非适宜生境的类型和面积的不断增加,各种斑块的互相作用随之增加,这最终会改变斑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过程,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对解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陆续开展关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物种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评价,以及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繁殖、行为和生存状态的影响。我国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剧,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来自于农业垦植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1978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已从改革开放前的20%发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已把许多遥远的乡村连成一片,连续的大块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离。大规模的公路和铁路工程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森林采伐,阻断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移和扩散过程,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原始的生态系统逐渐暴露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将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型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开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对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协调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况和受威胁状况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潜水沼泽、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世界39个湿地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全世界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导致天然林面积的逐渐缩小,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滥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侵占林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种单一,虽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物多样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天然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围湖垦田、填海造地现象严重,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极端的捕捞手段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大江大河断流现象严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甚至需要人工注水来维持湿地面貌。 虽然划定了大批的自然保护区,但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大部分保护区由于林地权属不清,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无形中加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受威胁程度。二 如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和建设的构想我国濒危物种栖息地法律保护体系,是由《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构成的。目前我国法律追求的还是一种理想的,单一的生存秩序。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法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价值,当这些目的和价值发生冲突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理来协调。在公民和政府对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要求不太高的时期,这种单一的价值选择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依赖对土地、森林、渔业、矿业、水、草原和海洋等资源大规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开发。相对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似乎离我们太远。实践中,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还没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它与土地使用、捕捞打猎、养殖采集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公众和政府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也将随之演化成多样的和多层次的。负责任的政府需要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有关单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当地居民渴望利用栖息地以维持生计。而目前法律尚无多元化的规定来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全面保护。(一)栖息地保护主体不全面目前我国缺乏鼓励个人和单位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针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情况可以起诉的权利,只规定公民有向政府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而破坏栖息地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政府实施的,公民很难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因此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赋予公众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权利,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只要认为政府或某些个人的行为破坏了栖息地,即使没有妨碍自己相关权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机构提起诉讼。(二)栖息地保护方式单一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章,有的省区还按照“一区一法”原则专门为保护区颁布了具体的管理办法,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行政规章,进一步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晋级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但是目前相关的法律在栖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点,从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的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已有保护区的布局和网络体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须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等工作,完善保护区体系建设。对可能对栖息地造成影响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铁路的建设,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禁止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物种不灭绝。(三)栖息地保护的法律程序规则缺乏 我国法律对公民诉讼程序未做出具体规定,首先赋予公民起诉的权利,并在机构上给予保证,在法院内部设立受理个人对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诉讼的部门。另外,针对栖息地土地权和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权的冲突,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栖息地管理的冲突的解决建议通过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来解决,法律应引导各种主体协调地、友好地和互补地共生。必要时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或征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给当地居民征用补偿费用。进一步完善栖息地公众参与机制,建立政府建设开发项目磋商程序。地方政府建设开发项目可能破坏栖息地的项目主管部门应与上一级政府林业、环保部门磋商,并请生态、经济、法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实行不记名半数否决制,否决的结果将导致项目被否定。专家名单应由专业部门提出后针对不同个案时随机选出。(四)通过当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传统文化提高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地位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风景林、护林道也是不能轻易触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不成文的习惯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规民约,被写在纸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传下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土地、坟山、动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的山岭不能动土挖掘,古树如杉木、枫树、银杏、榉树、樟树等上百种不能砍伐,巨石不能开道和爆炸。如果谁侵犯了它们,则认为是损伤地龙神,则破坏风水和侵犯神灵,认为会给村寨带来灾难。近年来民族和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而我们法律工作者也应从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中得到启示,来进一步完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法。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较之法律的威慑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将其作为保护管理栖息地的法律依据,继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素,将是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参考文献:1.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中国地理,2000,12,142.马建章,邹红菲,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3-63.武正军,李义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生态报,2003,23(11),2424-24354.王小钢,中国濒危野生生物栖息地法律保护多元性之缺失和完善,野生动物,2003,5, 4-55.葛宝明,鲍毅新,郑祥,动物栖息地片断化效应以及集合种群研究现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1)6.魏平,温达志,宗教文化对鼎湖山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生物多样性,1999,8,7(3),250-2547.范祖琦,“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004,3,21,(2),42-488.杨昌岩,裴朝锡,侗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识,生物多样性,1995,3(1)44-45
1.“植物水上生长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2 1 ;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01G31/02;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2.“植物水上生长支撑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2 2 ;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3.“支架(浮岛1)”(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02 3 ;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4.“支架(浮岛2)”(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02 3 ;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2、著作新文化地产相关研究(跨境)-关于环境科学。2005(12),江西人民出版社(ISBN 7-210-03295-9,CIP数据核字第144254号),P:232-323.(约8万字)3、主要论文(1)植被生态学方面杨永川,达良俊。丘陵地区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的分异研究概述。植物生态学报(已接受)方和俊,达良俊,王晨曦。上海佘山植物群落多样性。中国城市林业(已接受)杨永川,达良俊,由文辉。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微地形与植被结构的关系。生态学报,2005(11),25(11)2830-2840杨同辉,达良俊,宋永昌,杨永川,王良衍。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Ⅰ)群落结构及主要组成树种生物量特征.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0),22(4):363-369.李俊祥 达良俊 王玉洁, 宋永昌.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遥感分类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29(3): 436-443.达良俊, 杨永川, 宋永昌.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类型.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3):376-384.达良俊,杨永川,陈燕萍. 上海大金山岛的自然植物群落多样性.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3):22-25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天童常绿阔叶树种栲树生殖个体大小及其生殖构件特征. 植物研究,2004,24(1):80-86夏爱梅,达良俊,朱虹霞,赵明水. 天目山柳杉群落的结构及更新机制.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 2(1):44-50.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 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1):117-120陈波, 达良俊, 宋永昌.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开花物候动态及花的空间配置. 植物生态学报. 2003,27(2):249-255.宋永昌, 徐国士,陈伟烈,王希华,达良俊,陈添财. 台湾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及其与大陆常绿阔叶林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719-732.陈波, 达良俊. 栲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枝系特征分析.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21(3):226-231.杨永川,达良俊,季昉. 上海江湾机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22(9):615-618杨永川, 达良俊,陈克霞. 上海之肾-江湾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 中国城市林业, 2003,1(2):17-20S. Suzuki, Y. Nakamura,K. Kawano, Wang Xihua, Da Liangjun. A Phyto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Deciduous OakForests in Eastern China. ECO-HABITAT:JISE Research,2003, (1):85-103.杨永川, 达良俊. 上海大金山岛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6):433-437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木本植物的构型及其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进展. 生态学杂志 (3) 52-56陈波,达良俊,宋永昌. 常绿阔叶林内和林窗中栲树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10(3):207-214蔡永立、达良俊. 亚热带东部壳斗科6种常绿植物叶片解剖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8(5)460-466Da,Liangjun; Ohsawa Masahiko. Abandoned Pine-plantation Succ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Pine Mass-dieback i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Chiba, Central Japan. Japanese Journal of Ecology, 42(1):81-93,1992(Japanese with English synopsis)(2)城市生态学方面Shuqing Zhao, Liangjun Da, Zhiyao Tang, Hejun Fang, Kun Song, Jingyun Fang. Rapidurban expansion and its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in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in Ecologyand the Environment(impress)王雪莹,辛雅芬,宋坤,达良俊。城市高架桥荫光照特性与绿化的合理布局。生态学杂志(已接受)刘娜娜,李琳,达良俊。城市住区水景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及评价。生态学报(已接受)达良俊,王雪莹,汪军英. “省地宜居型”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选模式。城市问题,2006(3)杨永川,达良俊。上海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8),22(3)286-290.胡艳玲, 戚仁海, 由文辉, 达良俊.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29(3):111-114刘娜娜,达良俊. 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代城市研究,2005(4):36-40达良俊,杨同辉,宋永昌. 上海城市生态分区与城市森林布局研究. 林业科学,2004(7),40(4):84-88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廊道的规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7),32(4):16-18达良俊,李丽娜,李万莲,陈鸣. 城市生态敏感区定义、类型与应用实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97-103达良俊.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新地产,2004(10):50-59达良俊,刘娜娜,李琳. 上海水景住宅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新地产,2004(9):45-47达良俊,李琳,刘娜娜. 日本生态住宅与城市“多自然型”水景观建设的现状. 新地产,2004(9):72-75达良俊. “近自然型”水景是上海水景住宅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新地产,2004(9):76-79达良俊. 建筑的“新空间绿化”——日本城市居住区建筑物绿化发展现状. 新地产,2004(10):70-71李丽娜、达良俊. 南方城市小康住宅区应注重的生态原则。环境科学动态, 2003,(4):48-523、植被工程学方面:李琳,刘娜娜,达良俊。鸢尾和菖蒲不同器官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元素的积累效应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已接受)达良俊,颜京松. 城市近自然型水系恢复与人工水景建设探讨. 现代城市研究,2005(1):9-15达良俊,李琳 等. 上海市安亭新镇人工水体近自然型水景建设途径与技术. 现代城市研究,2005(4):16-20刘冬燕,达良俊,由文辉,宋永昌.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 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 Liangjun. Construction of Near-nature Forests a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in Shanghai. Chinese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3):60-64达良俊,杨永川,陈鸣. 生态型绿化法在上海城市“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 2004, 20(99):38-40陈克霞,吕晨,达良俊. 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4):48-51陈伟凤,达良俊,陈克霞,方和俊. “宫胁生态造林法”在上海外环环城绿带建设中的应用.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5):48-51董巍,孙铭,刘昕,王祥荣,达良俊. 上海浦东生态林营造过程初探.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1020-1023达良俊,陈鸣. 凤眼莲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根系的吸附作用. 上海环境科学, 2003,22(11):765-767陈鸣、达良俊.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上海环境科学(网络版),2003,22(9)达良俊,许东新.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建设的尝试. 中国城市林业, 2003,1(2):13-16达良俊. 城市绿化的新方向——近自然森林. 文汇报,2003年12月21日(第5版面),科技文摘第497期.达良俊,杨永川.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的恢复。城市森林生态研究进展(何兴元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36-139,379pp.
东北林业大学在哈尔滨香坊区。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东经°,北纬°,海拔141米,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万公顷。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8个本科专业、2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师生概况:
学校现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379人、研究生8456人。现有教职员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
以上内容参考:东北林业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我国林业方面重要的全国性学术性期刊,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57年。多年来,本刊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质量不断提高,声誉逐渐扩大,多次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哈哈 谁跟你说的ABC区啊 怎么说呢 你硬要分的话 26个字母明显不够啊 哈哈
东北林业大学的总占地面积达到万公顷,大概相当85个清华、70个北大、30个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2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学院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东北林大(NEFU),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校园占地136公顷,总面积万公顷;设有19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有68个本科专业;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员工近2300人,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万余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6个本科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森林保护、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园林、环境设计、风景园林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轻化工程、产品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工业设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森林工程、工业工程、包装工程、物流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俄语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广告学、社会工作
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东北林业大学奥林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23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青年学者6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4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1个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祖元刚、王政权、杨传平、胡海清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马建章、杨传平
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马玲、迟德富、穆立蔷
黑龙江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肖向红、马建章、宋冶、严善春、杨传平、郭明辉、邹红菲、张伟、吕洁华、岳桦、程瑞香、裴玉龙、迟德富、冯富娟、迟德富
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木材科学与工程核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黑龙江省级教学团队:
森林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林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森工技术与装备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园林、森林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和生物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交通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森林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产化工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生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森林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野生动物虚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动物生理学》《保护生物学》《木材学》《资源昆虫学》《毛皮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室内花卉与装饰》《木材与人类生活》《森林与人类》《走进毛发世界》《动物与中国文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地理信息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会计学、物流工程、经济统计学、社会工作、化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动物科学、产品设计
黑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机械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咨询设计研究院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林业工程、林学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林产品加工产业
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省级):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林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学科评估
学校荣誉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2个省级智库、另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工机械检测站等60个研究检测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森林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林业生物制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木质新型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森林资源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方林火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林业数据科学与云计算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红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乡土树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生动物保护及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黑龙江帽儿山林学和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黑龙江凉水森林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三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凉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阻燃材料制备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木质资源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道路结构与绿色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桥梁施工控制与检测加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与景观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道路交通运输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业智能装备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森林食品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植物天然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外来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生物安全管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酶与类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木材仿生功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中国古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木材仿生功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林木保护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林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林业智能装备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中国古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0月,“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68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232项(其中一等奖2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61项,获得授权专利40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18年底,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和各个分馆),其中纸版图书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122个。形成了以林业为特色,侧重森林植物、森林生态、森林工程、森林保护、生物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木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学科内容齐全、文献类型丰富的资源体系,是中国国内林业文献信息收藏最完整的图书馆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物指定收藏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林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博物馆藏
截至2018年7月,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展区有化石标本、腊叶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昆虫标本、岩石标本、文物标本等珍贵实物近3000件,包括1亿5千万年以上的硅化木、古鱼化石和华南虎标本等。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以木头本色为装饰,与毛皮相互映衬,有150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1700多件毛皮标本,囊括了所有中国产的珍贵毛皮,包括猫科、灵猫科、鼬科、犬科的所有物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等罕见标本。
《林业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在被18个国际文献数据库(BIOSIS、ChemicalAbstract、AbstractJournal of VINITI等)收录的基础上,《林业研究》(英文版)自2013年第1期起,被评价性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Science Edition所收录。
《森林工程》主要反映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森工产品加工与利用、森工企业管理、森工技术、森林工程机械设备、森工土木建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动态、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生产管理与技术经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引进等内容。
《植物研究》由中国植物学界专家周以良担任主编,是中国植物界创刊最早的期刊之一,为植物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野生动物》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中国林业经济》是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全国性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杂志。
《绿色财会》杂志由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和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全国性财会专业指导性刊物,1986年创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文摘杂志和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校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有近15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余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积极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中国国(境)外攻读学位。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合作举办的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分别获批招生。学校举办了“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2019年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生源来自五大洲80余个国家。
学校标识
校徽
学校的校标为绿色中英文校名与绿色F型图案的组合,F代表林木的英文缩写,绿色洋溢生机活力,代表学校的林业特色。
校旗
绿色旗面与白色森林、地球和书本的组合。
校训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