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汤显祖至情论毕业论文结语

发布时间:

汤显祖至情论毕业论文结语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昏庸的朝政是格格不入的,种种打击更激起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如在《感宦籍赋》中,再现了仕林中种种丑恶之举,他认为士人中“虮虱之使”、“粪土之士”大有所在,有“作奸犯科”者,有“迂平取奇”者,有“卖功爵于攫金之后”者,有“乞告身于枕袖之时”者……

对各种腐朽世事他都毫不避讳地讽刺挖苦、嘲弄斥责,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如此痛快淋漓地揭露官场黑暗的总根源,体现出批“龙鳞”、逆“圣听”的大智大勇。

总之,他对黑暗腐朽的种种现状,从首辅权臣的专横暴戾、宦官酷吏的贪赃枉法,到皇帝的荒淫昏聩;从抑贤祸国的科举制、“恩荫制”到堂而皇之的《大明律》等等,都进行了勇敢的揭露和批判。

汤显祖这种对理想热情追求、对丑恶猛烈抨击的行为继承了老庄思想。老庄也曾以居高临下的气势,以比常人更敏锐的感触去批判社会,对一切假仁假义和黑暗肮脏也进行过无情的抨击。他也和老庄一样,终无“挽狂澜于既倾”之力,老庄只能将理想付诸乌托邦式的幻想,汤显祖也只能将理想寄之于“四梦”。

扩展资料

“至情论”是一种文学理论,学术界一般将其归纳于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汤显祖先后创作了《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连同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在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并在剧作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汤显祖特别强调“情”,汤显祖推崇的情,核心是真,他认为情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应出生人死去追求。他“一往之情,则为所摄”,创作了“临川四梦”。他如此重“情”就是受了道家影响的结果。

汤显祖“至情”论受王学左派影响,汤显祖大胆提出一个“情”字,以与宋明之“理”对抗。他的“至情” 论主要内容有三:第一,从宏观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他认为“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第二,从程度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生死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第三,从途径看,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临川四梦》的前两戏,是标举真情、至情的可歌可泣;后两戏是揭露矫情、无情的可鄙可憎,他的创作都围绕一个“情”字。

汤显祖的情与梦美学观  题文诗 因情成梦,因梦而亡, 因情复活,奇情异梦, 情愫抒发,情感弛骋, 梦中至情,无生无灭, 情幻梦幻,即梦即情,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情思悠悠,梦境绵绵, 情外之意,韵外之致, 人间至情,唯梦可尽,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一)情感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  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明清时代情感解放理论多偏重于情感内容的独立地位和艺术情感的社会功能,专注于情感的自然本质与伦理本质的冲突,未能注意到情感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的人文质与审美质的统一。而汤显祖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对情感表现形式的审美眼光和自觉意识,高度重视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在情感表现形式上求奇出新,自觉以富有浪漫情调和理想色彩的梦幻形式来表现情感解放与审美超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情感的内容本身和表现形式的统一,鲜明突出了情感表现形式的浪漫性和理想性特征,在情感美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汤显祖“情”的美学观,撮其要点来讲, 1首先情感作为文艺创作的内驱力,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情感作为创作内驱力,具有本能自发性,它有冲破一切束缚超越生死之外的力量。 2其次,情与理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情与理的矛盾实质上是个体自由与专制制度,感性生命与理性规范的矛盾,是新的生活内容与旧的结构形式,审美理想与伦理归化的矛盾。而且,情与法(指封建法统)也是尖锐对立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汤显祖体察到情感解放的历史趋势,断然提出以人情否定天理的主张。再次,指出情感审美化艺术化的必然性,“世总为情,情生诗歌”。“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既然文艺是情感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化,就必须重视情感的审美质,肯定艺术化情感的审美品格。 3再其次,要求“至情”与真知灼见的契合,“必参极天人微窈,世故人情”,把握事物规律性认识,深谙人生真谛,以此作为情感表现的必要保证。情感力量离不开理智力量,情感美渗透着理智美。汤显祖肯定了理性因素对情感的影响。这一观点纠正了唯情论的偏颇,深化了主情理论。  明中叶至清中叶,以“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情感解放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汤显祖的“至情”论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要求,把情感在文艺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对情感表现的冲突美,崇高美给予最充分的肯定。汤显祖的“情”,是广义性情感,既包括如屈原般的忧愤之情,也包括《牡丹亭》中杜丽娘式的纯真的爱情。汤显祖基于“为情作使”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呕心沥血为人间至情而讴歌,表现了历史先觉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把握艺术情感本质的基础上,汤显祖进而提出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问题。由于情与理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合“情”而不必合“理”,“情之所有”则“理之必无”就需要突破陈规,另辟蹊径,在情感表现的必然性前提下寻求情感表现的灵活性、特异性。而且“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尽”。现实存在的感性情感,不是既定理性结构形式所能圆满表现的。现存的形式框架不能曲尽人情,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刻骨铭心的恋情是不能通过现存理性结构形式充分实现的,只能通过梦幻形式实现。  3在汤显祖看来,情感表现形式和情感内容本身同样重要,二者的统一,是情感美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为了达到情感内容本身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汤显祖强调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问题。他认识到,选用超常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由地表达至情,既合情感抒发的目的性又合艺术创造的规律性。“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奇异表现形式的选用取决于作家的“灵气”,而“灵气”则源于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所具有的自由特质和神奇魅力激发“灵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创造出表现“至情”的奇异形式。从汤显祖所强调的“奇士”与“奇文”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出他重视作家情感素质的能源作用。对奇异超常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肯定和热烈追求,并热心为志怪传奇小说集点校作序(如《合奇序》、《艳异编序》等),是基于其浪漫主义的情感美学观的。他认识到,从哲理层次上来说,志怪传奇作品中那些“奇僻荒诞”、“可骇可愕”之事,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天地间“奇伟灵异”之气;就社会层面而言,则是在奇幻情节中寄托作者愤世嫉俗的幽深怀抱。“意有所激荡,语有所托归”,他特别寄意和激赏于传奇作品中奇人奇事,推崇以奇人奇事表达奇情异气的艺术手段,表现了作者作为情感解放先驱超越流俗的异端精神和创新眼光。  总之,汤显祖注意题材内容抒发至情与表现形式上以奇写常的统一,要求把富于激情的情感内容和浪漫主义的奇异形式结合起来,把“为情作使”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与以奇传情的创新性和求异性结合起来,把内容的情感美和形式的奇异美结合起来,尽情又尽奇,三者统一为浪漫主义的理想美,这标志着汤显祖情感美学理论的独特光彩。      (二)梦幻与情感、文艺的交互关系  明清时期,写实派与幻诞派流派分明,各有所长。汤显祖虽然推崇奇异超常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从其创作实践来看,并未简单移植那种奇僻荒诞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而是用以奇人奇事来表现奇情异气的传奇路数。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以奇写情而选择了梦幻形式。他虽大力强调作品的奇异情调和幻诞色彩,但其戏剧创作的梦幻形式又有别于纯粹的幻诞派,他的梦幻形式以浪漫主义幻诞形式写人之常情,浪漫偏胜而归于情薮,避免了幻诞派唯怪是尚的弊端;他汲取了写实派中力主写平常而至奇之事的理论观点,又对那些表现奇情异气的传奇路数推陈出新。所以他所选择的表现人间至情的梦幻形式兼有浪漫主义之奇和现实主义之奇两种因素。  梦幻是人的情感世界的想象性延伸,成为情感宣泄和情感释放的曲折途径和探索情感奥秘的特殊视角。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文艺中所表现的梦幻是主体情感的幻化审美实现,是人的情感需求和情感遗憾的满足和补偿,成为情感解放的特殊手段。文艺中的梦幻载情早已成为一种图式,它为中国所特有,从魏晋志怪小说到唐传奇等表现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虚无思想。古典文学中,把梦幻形式,情爱内容和那种还魂复生喜剧性虚构图式结合起来,表现生死之恋中的情爱追求和情感理想。情爱型梦幻图式(特别是主人公的“魂梦幻事”)在元明清戏曲中成为一种时髦,如《扬州梦》、《画中人》、《西园记》、《梦中缘》等等。汤显祖对情爱型梦幻图式尤感兴趣,并自觉地加以利用进而推出新思维和新境界。在《牡丹亭》中,“情”为整个作品的灵魂,剧中女主人公成为“情”的人格化,“梦”为“情”的理想化,杜丽娘慕情还魂典型地说明了情感极致的超越特质。闺阁淑女杜丽娘游园伤春,因春感情,因情成梦,因梦而亡,最后因情复活,与意中人结为伉俪。剧中“惊梦”、“寻梦”实为寄情寻情,情意切切,情思悠悠;充满着情的温馨和爱的魅力。此剧作为中国古典爱情剧的高峰,以梦幻还魂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爱追求,情愫自由和情感超越,是情爱梦幻世界的审美升华,其情境与梦境交融构成了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剧中女主人公执着追求爱情幸福和情感解放,矢志不渝。这种爱情自由和情感解放的执着追求,具有现代情爱色彩。从情感个性化角度来看,情感自由作为个人精神自由的象征,表现出个体性和自我性色彩。汤显祖注意表现人物情感个性特征,抓住主要人物情感表现的内在逻辑,同样是情痴,而“杜之情痴而幻”(指理想性),“柳之情痴而荡”(指奔放性),《牡丹亭》男女主人公情感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从明代到清代,对情感个性化认识逐渐深化,而汤显祖早已先在戏曲创作中实践了这一点。情感个性化是符合文学个性化这一根本规律的。汤显祖缘情写梦寄情于梦,通过梦幻形式充分地显示了自己情感价值取向和情感美学新的特色。  汤显祖对这种情爱型梦幻形式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概括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并对梦幻与情感,梦幻与文艺关系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在汤显祖看来,梦既是一种情感理想,又是艺术中情感表现的特殊形式要素。文艺的情感本质决定了可能而且必要运用梦幻表现形式,“谁曰梦无根,此折是也。惟此处种下奇情,才有异梦”。梦幻形式成为艺术建构的形式要素影响到艺术构思,戏眼文心,如在《牡丹亭》中,梦幻作为艺术构思的法门成为全剧的关键,有梦才成为戏,有梦才有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  汤显祖的这一理论概括对于深入探讨情感、梦幻、文艺交互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关于情感与文艺的关系,文化情感本质论为汤显祖情感美学观的基石。中外情感美学理论都认为情感为文艺之本体,这里无需赘述。关于梦幻与情感的关系,汤显祖理解为情感决定梦幻,“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若作进一步分析, 首先,梦幻这一想象性虚幻性世界,最适合于情愫抒发,情感弛骋。梦幻中的情感不仅可以突破道德约束和理性规范,且可以突破事理逻辑和时空逻辑,它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有利于感情的自由抒发。 其次,梦幻不仅对人的情感隐秘进行透视和曝光,而且作为精神性活动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特征,它反映了主体的情感愿望和情感理想。梦能补偿情感缺憾,使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在“梦想”中甜蜜地、圆满地实现。情感的理想性与梦的幻想性同一,情幻与梦幻合一。梦幻形式的迷离恍惚色彩和怪诞浪漫情调,无疑强化了情感的超越力量。汤显祖自谓:“弟传奇多梦语”,他的传奇作品“临川四梦”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便是用梦幻形式抒发情感的最好证明。  关于梦幻与文艺的关系,汤显祖把梦幻视为文艺建构的特殊形式要素,梦幻为情感理想的审美化艺术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若深入分析, 首先,梦象与艺象都具有形象特征。只是前者具有随机性和变幻性,后者具有有序性和稳定性。 其次,梦境和艺境都是虚境。梦境是无意识状态下驰骋想象自由遐想的产物,具有想象性和虚幻性特点。文艺创作离不开虚构和想象,它是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梦幻与文艺都需要想象和幻想。 再次,梦思和艺思都是余韵悠长的。梦思可供情感回味,令人难以忘怀。艺思更是如此,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有诗为证,“小园须着小宜伶,唱到玲珑人犯听。曲度尽传春梦景,不教人恨太惺惺”。梦思和艺思都具有理想因素,只是梦思是情感理想而并非是自觉反映,而艺思源自创作主体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指导。  从中国情感美学发展历史来看,汤显祖强调内容情感美与形式奇异美的统一,注重以梦幻形式与人情之常的开拓出新,有着超然独到的美学眼光。他特别重视梦幻的理想性和浪漫性特征,注意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人世之世非人世所可尽”,人间至情,唯梦幻中才可尽。所以汤显祖为尊情而有意识地利用梦幻,把梦幻当作戏曲艺术构思的法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揭示了情感宣泄以梦幻形式加以表现的必要性和审美性特征,尽情而又尽美,既符合心理要求又符合艺术要求。汤显祖对梦幻形式的艺术运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梦幻艺术的自觉创造性是建立在深刻地美学把握之上的。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具有浓厚的浪漫性和理想性特征,其情感美学观停留于浪漫主义阶段。从美学角度看汤显祖情感美学观具有浪漫主义流派特色,是情感美学发展史上的理想派,或者说他把情感美学自觉地推进到浪漫主义阶段。另外,汤显祖情感美学观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与悲剧精神表里融通的。试想,“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这一句话包含了多少难言的悲痛和辛酸~悲剧意识成为梦幻艺术创作的最深层动因。人通过种种幻想来实现对自身情感悲剧、情感异化的超越,这种努力本身就具有悲剧品格。  从一般美学意义而言,文艺中梦幻形式不仅充分表达个体情感价值要求,展示情感价值取向,而且按照美的规律把情感对像导向审美化和理想化的有机统一意象。梦幻提供了按主体的情感取向和审美情趣表现的广大空间,人们心中积蓄的情感隐秘可以在梦中得以自由实现。因而,文艺中梦幻这种想象自由、虚构自由是人的情愫和生命力的自由挥发,也就意味着审美自由和审美超越。  所以说,汤显祖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独到超拔的美学眼光,在对文艺情感本质深刻把握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要求“为情作使”的使命感自觉性与以奇写情的创新性求异性相结合;对梦幻与情感、艺术的关系作了探索性思考,自觉致力于以梦幻艺术实现情感解放与审美超越。汤显祖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把情感美学推进到浪漫主义新阶段。

汤显祖“至情说” 题文诗: 凤凰鸟兽,无不舞歌。 人为最灵,概莫能外。 生而有情。思欢怒愁, 感于幽微,流乎啸歌。 不学而能,自然而然。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生而可死,死而可生。 情之至者,即梦即真。 情生物生,情灭物亡。 至情永驻,死生不二。 一、情感的本体论   “情”是汤显祖理论的核心范畴,认为情感是万事万物的驱动力,不再是对事物被动的反应。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况吾人。《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淡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其诗之传者,神情合至,或一至焉;一无所至,而必曰传者,亦世所不许也。”《耳伯麻姑游诗序》      情感涵盖了所有,人生而就是有情的,人世间的一切不过是情感的不同程度的呈现及其作用,这样情感就被推崇到事物的本源,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的层面,既然情感能够生成一切,那么艺术的生成与创作当然也是由此而来。情感的本体特征使其具有感天动地、超越生死的力量,情感的抒发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表达,故而艺术作品对情的张扬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持久的震撼人心的艺术作用。      在汤显祖的创作中形成了“因情生梦,因梦成戏”这种具有超越性的戏剧原则,并贯穿始终。他在《牡丹亭记题词》对杜丽娘论道: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为钟情生者甘为情死,情之深切又可使人重返尘寰,情感力量的巨大在此得以彰显。情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和意义价值,因此艺术的创作不需拘泥日常生活的理性逻辑,遵循情感的逻辑即可。实际上,情感逻辑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虚构,这正是艺术的特点所在。            其一,由于汤显祖的“情”是一种上升到本体论高度的东西,它可以、应该成为戏剧等文艺的独立描写对象和表现对象。但就艺术内容而言,就显得有些简单、抽象、缺乏感性具象。这就迫使艺术家在“情”的外化中,与外部世界的感性物建立一种交融关系,使情与观念、与生活记忆性表象有机整一,成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使戏剧家“情”的外化过程,由审美理想的一般转化为具体、由审美理想的朦胧转化为鲜明的过程。 其二,“情”既然是一种“乘天下之吉凶,决万物之成毁”的本体性的力量,因而,“情”是能造化万物的。情至所极人,是可以再想象中生灭万物,幻化万物,造出一片神奇美丽的“情”之世界的。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给我们的正是一个因情而梦,因梦而思、而病、而死,死而复生的情梦世界,一个充满着创作主体灵性、才情和生命意趣、奇艳绝世的情幻世界。       二、 情胜于律的戏剧观     明代中期随着戏曲创作的繁荣以及流派的形成,人们对戏剧的特质和创作规律也随之深入,展开了对戏剧创作以情感为主还是以韵律为主的争论,体现为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言情派的论争。       吴江派强调韵律,把音律的地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追求整饬和谐的形式美。汤显祖主“情”反对拘泥于声律,提倡词曲对“意趣神色”的自然表现。“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古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成句矣。”意就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就是作品的意蕴,主要内涵是情,根据情感的逻辑展开作品的审美意蕴,这种审美意蕴处在首要的位置,不应让格律禁锢了情感的抒发;趣是作品蕴含着的审美趣味,是意的产物,意的情感内涵自然萌生了趣;神与色是意趣的显现,四个审美范畴相互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自然的表现“意趣神色”,就不能恪守死板的格式,“万物之情,各有其志”甚至为了情感的表现“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正与沈璟的“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针锋相对。为此,他极力反对按照韵律对《牡丹亭》所作的修改,“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相同了。”          汤显祖把情感作为戏剧的主体和表现的中心,情感先行,韵律作为外在的形式应该服从于情感的表达。虽然有轻视韵律的倾向,但绝非反对韵律,只是在意趣与格律面前,以意趣为主。           三、戏剧创作的“灵气”与戏剧表演的情的参与汤显祖所推崇的“情”是在封建统治所谓的伦理之外的人的自然情感,与李贽在“闻见道理”之外的“童心”是一致的,都主张描写这种自然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见出两者的差别:李贽主张情感的自然流露,汤显祖主张作家的灵感与艺术表现。文学虽然表现“情”,但情感的艺术表现并不等同于情感的自然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必参极天人微窈,世故物情,变化无余,乃可精洞弘丽,成一家之言”,在文学的构思之际,这种情感往往表现为灵感,“自然灵气,恍惚而至,不思而至”“诗乎,机与禅言通,趣与优道合”,这里的“灵气”“机”就是灵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这种灵感的获得只有性灵之人才能拥有,艺术家应该独具性灵,“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构思时文情的活跃、思维的敏捷都依赖于艺术家的情感,情之所至才会手之所至,灵气与唯情是一脉相通的。        汤显祖在戏剧的表演上也卓有见解,他从“人生而有情”切入,认为戏剧起源于“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更重要的是他深入的阐发了演员的表演之道,作为演员要深入了解曲词,深入角色,洞悉角色的内心与作者在曲词中所蕴藉的意趣,要求师问友,切磋技艺,表演的时候更要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只有这样,才能演员自身的素质,达到表演的最高境界:圆转自如。这样在表演的时候,不知“情之所自来”,观众也不知“神之所自止”,整个演出浑然一体,这种效果的取得一方面依赖演员的认知,这种认知主要在于演员对情的体会与把握,另一方面在于演员的情感传达,通过情感的感染与观众共鸣。“情”成为一条红线,从剧作家的创作到演员的表演再到观众的心领神会,都需要情的参与。       汤显祖的至情论,把情感推举到本体的地位,而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仅影响到当时的剧坛而且为明代市民文学的发展注入活力,更为重要的是抨击了窒息人生存的封建礼法,具有启蒙的色彩。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粹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张友鸾《汤显祖及其牡丹亭》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汤显祖与牡丹亭》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李真瑜《汤显祖》叶长海《牡丹亭:案头与场上》郑培凯《汤显祖与晚明文化》……

相同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不同1人物塑造2情节推进比较3.语言修辞比较

文:许大果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曲坛上名声斐然的杰出剧作家。他笔下奇葩“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足为明代剧坛乃至中国、世界戏剧文化增光万分。 在当下,倍受文学界和戏剧界关注的“临川四梦”,仍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在当今世界范畴的视野之下,文学研究逐步向文化研究这一大背景转移。就汤显祖《南柯记》而言,倘若由文化背景切入,可谓是对“南柯一梦”宏观意义的剖析。于此,笔者试从佛教文化这一大背景来探求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曾如此评价“临川四梦”:“其立言神旨:《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这一概括可谓言简意赅,颇得精髓。 《南柯记》中关于“佛”之引经据典极多。佛理极多,前后几出尤甚,譬如第四出“禅请”、第八出“情著”、第四十三出“转情”、第四十四出“情尽”等,尤其借契玄禅师之口,大谈“因果轮回”,大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非空非色”的佛理,宣传“冲破情障,立地成佛”等,多引经文,诘屈聱牙,如不解释单看字面意思,就今人而言,恐怕如坠五里云雾。那么,倘若把汤氏的《南柯记》置于明代语境之下,时人能否接受这种佛理满篇的戏曲,能否通晓个中精义? 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汤显祖作为明代大戏剧家,他的剧作“临川四梦”在其生前曾风靡一时,引起过人们的重视和评论。不仅在民间盛演不衰,到了清代,在宫廷里也是常演的剧目。且不说汤氏所谓的“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之《牡丹亭》,单说《南柯记》中的“花报、瑶台”等折,至今仍流传在舞台上。由此窥见,《南柯记》在当时可谓“叫座”也“叫好”的戏曲作品,既得老百姓喜好,又受统治阶层欢迎。 其次,需要考察佛教在明代的流行状况。这便从文化背景方面进行研究阐释。当时,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宗教尤为提倡,明代寺观满天下。先是上层权威下的“宗教意识”渗透,继而便是身心的逐渐认同与虔敬,佛教文化自然在老百姓心目中成了崇尚的符号。而且,其时士大夫习气有二:非言道即谈佛。汤显祖自是难以从中抽离。更何况,在他年轻之时,已经接受佛道的熏陶。在研读经典之余,他还与诸如达观一类的名僧交游。 然而,《南柯记》中佛理的大量出现,也使得汤氏这一戏曲显得繁琐冗杂,不免有喧宾夺主之嫌。比方说第八出“情著”,堆砌了不少佛典,甚至把天台宗的主要经典《妙法莲花经》中《普门品》整段抄录演绎。如此一出,观者却不明白汤氏意欲何为。他倒像把自己胸中关于佛的虔敬倾尽托出,以至遗忘了戏曲主题的明确性。无怪乎有将其归入“以梦幻宣扬宗教”的论断了。 诚然,《南柯记》体现出明代儒佛教合流的思想,汤氏借用“梦”的形式,告诉人们所有的欲念或愿望都是虚幻的空无之“梦”,而“梦”的结构形式正好体现了“空”、“无”二字,《南柯记》即是以此作为叙事的文化文法而展开来的。 另外,结合汤显祖生平经历的分析,《南柯记》虽从整体上看,含有佛教的虚无思想,但其中也隐含着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情结,在他身上,入世情怀与出世希冀始终交织在一起,若即若离无从截然分开。所以,一方面,他借用佛教思想来沽解人们的现实欲望;另一方面,又借人物之口阐发了他的治国理想。这种儒家、佛教同时并存的现象恰好折射出有明一代三教合流的文化态势。在重释汤氏《南柯记》的时候,应当注意将其放置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这样才能对汤显祖创作时复杂的文化态度、思想倾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找到其思想史的源头。 在这“南柯梦”中有个极为奇妙的“磨合”:佛教与儒家两家思想的矛盾与融合。在第二十五出“玩月”中,瑶芳公主便让“孔子之道”与“佛教”的对立呈现出来,当淳于棼说“齐家治国,只用孔夫子之道,这佛教全然不用。”之时,瑶芳公主进行了辩说,更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俺国里从来没有孔子之道”,然而却安定有序,使得驸马淳于棼只好笑着同意。 然而,在周弁堑江一役战败拒擒之时,又是“老君王令旨旗”使他“伏”,他说:“这是俺为臣子识高低。”儒家所谓“君臣之道”正可由此窥见。可第三十五出“芳陨”中,蚁王一句“这是前生注定了今生也。”又把佛教的“生死轮回”之理以王之口加以肯定。 汤显祖对儒佛之道既有认同虔诚之心,同时又能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对此二者进行反思与扬弃。这可以在他“晚年犹存的入世观念同不断增长的出世思想矛盾斗争的形象化”中窥见一斑。就淳于棼来说,他先是“岂贪图挂印封侯”,而后“喜今朝腾达飞黄”,最终乃大彻大悟。结局收尾未免显得仓促,契玄禅师三言两语便使得淳于棼凡心脱尽、立地成佛,“醍醐灌顶”之速度着实过快。只不过,既然在梦中,所以儒佛思想即使有所龃龉也能因梦而化;既然在戏中,那么淳于棼最后的“峰回路转”也就有所依傍。 佛学尤其是禅具有对感性生命重视的特点,其情、理的思想也从反面促使汤显祖主情思想的形成;汤显祖的家世、交游影响了其精神世界“儒”与“佛”的二重归属,儒家具有“士志于道”的传统,“道”同时具有人间性格,汤显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作为个性思潮中的特出人物,在《南柯记》中又体现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反映了整体社会道德的失落以及土人出路的迷惘。成佛成仙是对现实存在的否定,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禅作为宗教的同时,仍然保持对感性世界的兴趣,而不能简单地把佛教思想归为逃避消极一类,佛禅都对个体自由作了肯定,佛禅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参考书目: [1] 汤显祖:《南柯梦记》,钱南扬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本文所引汤显祖《南柯记》文字皆出自此版本。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3] 何苏仲:《应当重新评价〈南柯梦〉与〈邯郸梦〉》,《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4] 杨忠、张贤蓉:《厌逢人世懒生天——汤显祖晚年思想及“二梦”创作刍议》,《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5] 石凌鹤:《汤显祖剧作改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汤显祖唯情文学观的逻辑解析【内容提要】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主张唯情论(至情论)的文学观。对此,既往学术界的论述失之于简单地说明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等文献中关于“唯情论”的主张,而没有就其“情”的观念作具体、系统的理论阐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三个重要命题,对其“唯情论”文学观的核心思想作了系统阐释,并在“情”、“奇”和“神”三个层面阐述了汤显祖文论观的逻辑结构。 【关 键 词】明代文学/汤显祖/唯情论 【作者简介】肖鹰(1962- ),男,四川省威远县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与文化学研究,清华大学哲学系。 一、“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 汤显祖的文论发端于对以“后七子”为代表的晚明文坛仿袭靡弱之风的不满。他说:“我朝文字,宋学士而止。方逊志已弱,李梦阳而下,至琅琊,气力强弱巨细不同,等赝文耳。弟何人能为其真?不真不足行。”[1](P1451)“不真不足行”,是汤显祖提出的文学能否传世的一个基本标准。在晚明文学语境中,“真”是以“情”为核心的,“真”就是自我情感的直率表达和抒发,以真情为文学的主宰——不仅文学表现的主题是真实情感,而且文学表现的方式也必须是真实和真诚的。在汤显祖之前,自李梦阳开始,唐顺中、焦竑、屠隆诸人都在倡导以直抒胸臆为内涵的“真情文论”,而以王阳明心学为宗的徐渭、李贽更将自我情感的自由表达推崇到超越楷法、美丑的自然主义层次。可以说,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正是在徐渭、李贽诸位先驱开拓的个性情感理论的路线上展开的。 然而,对于半生受“举业之耗,道学之牵”的汤显祖,“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化,就其内在心路历程而言,应当视作长久蕴积、抑制的自我情感释放所使然。五十以后的汤显祖,是毫不掩饰自己主情立场的。他创作张扬“为情而死,复因情而生”爱情主题的《牡丹亭》后,相国张新建当面婉言劝他说:“以君之辨才握麈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汤显祖的回答是:“显祖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显祖讲情。”[2](P82、84)张建新的话,是指汤显祖本来具有宏道传学的大才——他若登台讲学(“握麈而登皋比”),影响当不在宋代道学大家周敦颐(濂)、二程(洛)、张载(关)和朱熹(闽)之下,但却浪费在并无意义的戏剧中了(“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汤显祖的回答,明确表示自己与张建新的人生理念不同,“师讲性,显祖讲情”。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把道学家所推崇的“性”与戏剧家表演的“情”对立起来,而且认为戏剧艺术与道学宣教一样,都是“讲学”——这就是说,戏剧艺术是对人的一种情感教育。 但是,相对于明代文坛情感论先驱者李贽、徐渭诸人把自我情感中心化、主题化而言,汤显祖更注重于为情感在人生世界中确立一个不可取代的合法位置。在写于辞官后的《青莲阁记》一文中,汤显祖提出了“有情之天下”与“有法之天下”的对立观。他说: 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从阶升,娭广寒。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减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拭面,岂足道哉[1](P1174)? 汤显祖此文题为《青莲阁记》,主旨并非写青莲阁,而是将明代风流文士李季宣与唐代谪仙人李白(青莲)相比。在汤显祖看来,李白是金粟如来后身,孤纵掩映,风流遂远,八百年后才有李季宣。二李均文才盖世、风流绝代,且均孤傲任性,不为俗屈。但李白为上至天子、下至凡夫所重,生前生后光照寰宇;李季宣却为蜚语所中,不为当世所容,不仅仕途不远,而且才困气抑,终归于落寞余生。汤显祖认为,二李命运的差异,原因不在两人自身,而是时代差异使然。唐代君臣,任性纵情(“率以才情自胜”),创化的是一个人仙共游的世界(“从阶升,娭广寒”),这是一个“有情之天下”。明代与唐代相反,治国宗旨是“减才情而尊吏法”,吏法重苛,钳情缚才,即以法灭情,这是一个“有法之天下”。生于有情之天下,李白得以放达而成人间仙人;生于有法之天下,李季宣风流而无奈才困情滞——“低眉而在此”。 以“法”和“情”二分天下,一则是明确了“情”与“法”在人生世界中两种对立的生活精神,一则是在情—法对峙中确立“情”的独立位置和价值。“法”,不止于“吏法”,还包含和联系着礼、性、理——儒学主导的道学体系。自宋代以来,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诸大儒,将儒家礼法学说体系化,形成了礼、法、情、性一统于“理”(天理)的道学体系。儒家道学的要旨是以礼节情,以性统情,以理约情。要明确“法”与“情”之别,就要明确“情”与礼、性、理之别——归根到底,就是要明确情与理的分别,即“情理之辨”。 汤显祖的情理之辨,集中表现在他与达观禅师释真可的书信致答的辩论中。汤显祖入四十以后拜达观为师,达观劝化他的主旨是“去情返道”。在致汤显祖信中,达观说: 真心本妙,情生即痴,痴则近死,近死而不觉,心几顽矣,况复昭廓其痴驰而不返,则种种不妙不召而至焉?……故知能由境能,则能非我有;能非我有,岂境我得有哉?此理皎如日星,理明则情消,情消则性复,性复则奇男子能事毕矣,虽死何憾焉?仲尼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是故也。如生死代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众人迷常而不知返道,终不闻矣。故曰反常合道。夫道乃圣人之常,情乃众人之常……近者性也,远者情也,昧性而恣情,谓之轻道[3](P366—368)。 达观讲学,受宋儒道学影响,以“心统性情”(张载语)立义,即所谓:“夫理,性之通也;情,性之塞也。然理与情而属心统之,故曰心统性情。”[3](P2)他认为,理与情,是心的两种活动状态:理是心的觉悟状态,而情是心的痴迷状态。“觉”则是“理”,“迷”则是“情”。因此,理与情又是互相转化的。“性”指本心,即心的本然状态。“理”是“觉”,也就是“性之通”;“情”是“迷”,也就是“性之塞”。达观劝导汤显祖出离迷情、复归明理(“反常合道”),认为汤显祖的情感执着为“昧性而恣情”的“轻道”行为。 然而,汤显祖并没有接受达观师的劝导,正如他回答张新建的劝勉而称“师讲性,显祖讲情”一样,对于达观的教训,他也答以同样的拒绝。他说: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以达观而有痴人之疑,疟鬼之困,况在区区,大细都无别趣。时念达师不止,梦中一见师,突兀笠杖而来。忽忽某子至,知在云阳。东西南北,何必师在云阳也?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1](P1351)。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是汤显祖对达观千言长信的极简要的概括。汤显祖引白居易(太傅)和苏东坡(长公)毕生钟情于文学创作而非以宏扬道学为己任(“终是为情使耳”)作辩,不仅是以古人为标榜,而且也是委婉呈其“讲情不讲性”之志趣。为戏剧即不为道学,这当是汤显祖的文学思想要义。 二、“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 汤显祖论文主“情”,同时也主“奇”——“情”与“奇”是汤显祖文论的一体两面。清人姚康说:“悲夫,死于哭者,死于情也。古忠臣孝子不过钟情之至。故凡异,皆生于情。”[4](P67)“凡异,皆生于情”,这是从“异”的方面来说,从“情”的方面来说,则是“凡情,皆见于异”。在《合奇序》中,汤显祖集中表达了他的“文奇观”: 世间惟拘儒老生不可与言文。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苏子瞻画枯株竹石,绝异古今画格,乃愈奇妙。若以画格程之,几不入格。米家山水人物,不多用意,略施数笔,正使有意为之,亦复不佳。故夫笔墨小技,可以入神而证圣。自非通人,谁与解此?吾乡丘毛伯选海内合奇文止百余篇,奇无所不合,或片纸短幅,寸人豆马;或长河巨浪,汹汹崩屋;或流水孤村,寒鸦古木;或岚烟草树,苍狗白衣;或彝鼎商周,《丘索》《坟典》。凡天地间奇伟灵异高朗古宕之气,犹及见于斯编。神矣化矣。夫使笔墨不灵,圣贤减色,皆浮沉习气为之魔。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毋为乡愿。试取毛伯是编读之[1](P1138)。 汤显祖在此提出了关于“文奇”的几个要点:其一,文章之妙,要在打破规范体例,故不能用常规的标准来识别。其二,文章之妙,不能靠模仿学习得到,而是作者可遇不可求的灵感之产物。其三,不仅文章之妙,凡一切艺术之妙皆以出格为要端,都是无意为之的佳作,有意为之则不为佳。其四,“奇”是打破常规习气的自由超越的创作境界,达到了自我与创作对象(乃至于世界)的高度沟通、融合——“奇无所不合”。所以,“奇”是自我内在的心意和世界更深刻的、真实的化合,但前者更为根本,所以“奇”就是“宁为狂狷,毋为乡愿”人格的艺术体现。 在晚期所作的《艳异编序》中,汤显祖从宇宙的广大丰富证明“奇”的合理性——“奇”就是超越迂腐习气之见的天地万物的丰富性。他说:“尝闻宇宙之大,何所不有?宣尼不语怪,非无怪之可语也。乃龌龊老儒辄云,目不睹非圣之书。抑何坐井观天耶?泥丸封口当在斯辈。而独不观乎天之岁月,地之花鸟,人之歌舞,非此不成其乎三材?”在此前提下,他将一切被讲经论道的“正统”排斥的“奇异”文艺都纳入到宇宙生气活跃、灵机创化的大景象中。他说: 吾尝浮沉八股道中,无一生趣。月之夕,花之晨,嘟脑赋诗之余,登山临水之际,稗官野史,时一展玩,诸凡神仙妖怪,国士名妹,风流得意,慷慨情深,语千转万变,靡不错陈于前,亦足以送居诸而破岑寂……是集也,奇而法,正而葩,秾纤合度,修短中程,才情妙敏,踪迹幽玄。其为物也多姿,其为态也屡迁,斯亦小言中之白眉矣、昔人去,我能转《法华》,不为《法华》转。得其说而并得其所以说,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纵横流漫而不纳于邪,诡谲浮夸而不离于正。不然,始而惑,既而溺,终而荡[1](P1503)。 在这里,汤显祖明确将“八股道中”的文学与他所欣赏的一切“奇异”的文学相对比,以前者的“无一生趣”反衬后者的“风流得意,慷慨情深”。他赞赏奇文“奇而法,正而葩”,而且套用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似乎有矫奇归正于儒家道统之意。但是,他的要旨是推崇“奇文”所呈现的心灵的自由和文学景致的丰富生动,进而言之,他认为“奇”必须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要体现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生动觉悟,否则,“奇”就会因为迷惑于表象而沦陷于淫荡——这显然不是汤显祖所肯定的“文奇”。 汤显祖认为,正如自然界的奇景异观无害于天地山川之美、奇花异鸟无害于珍禽佳卉之丽,稗官小说也无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无害于涵养性情。汉代名臣东方曼倩,以辞令机巧幽默著称,在朝廷上谏时也杂以滑稽;汉末硕儒马季长(融)不拘儒节,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宋代文人石曼卿,以朝臣之身,野饮狂呼,成为巫医皂隶沿街戏仿的对象。南朝颜之推对前两人均有批评之语,“东方曼倩滑稽不雅”,“马季长佞媚获诮”[5](P19)。刘勰也说:“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6](P14—15)但汤显祖却为这三人正名,他认为:“之三子,曷尝以调笑损气节,奢乐堕儒行,任诞妨贤达哉?”[1](P1252) 在汤显祖看来,奇文异书,不仅无害于经传子史,而且是调养性情、获得“真趣”的必要资源。李白有“不读非圣之书”之说,而李梦阳劝人“不读唐以后书”。汤显祖批评道:“语非不高,然不足以绳旷览之士。”他说: 太白故颓然自放,有而不取,此天授,无假人力;若献吉(李梦阳)者,诚陋矣!《虞初》一书,罗唐人传记百十家,中略引梁沈约十数则,以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虽雄高不如《史》、《汉》,简淡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之珍珠船也。其述飞倦盗贼,则曼倩之滑稽;志佳冶窈窕,则季长之下绛纱;一切花妖木魅,牛鬼蛇神,则曼卿之野饮。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律之风流之罪人,彼固歉然不辞矣。使咄咄读古,而不知此味,即日垂衣执笏,陈宝列俎,终是三馆画手,一堂木偶耳,何所讨真趣哉[1](P1252)! “讨真趣”,是汤显祖鄙弃八股习气之作、推崇奇文异书的要旨所在,而在“讨真趣”的背后,则是做真人,发真性情,这就是他所谓的“奇士”: 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彼言天地古今之义而不能皆如者,不能自如其意者也。不能如意者,意有所滞,常人也。蛾,伏也。伏而飞焉,可以无所不至。当其蠕蠕时,不知其能至此极也。是故,善画者观猛士剑舞,善书者观担夫争道,善琴者听淋雨崩山。彼其意诚欲愤积决裂,挐戾关接,尽其意势之所必极,以开发于一时。耳目不可及而怪也[1](P1252)。 “士奇”,指为人如东方曼倩、马季长和石曼卿,不拘俗套,有出格之行;“心灵”,指精神自由,而且想象力无限生动活跃。汤显祖认为,只有达至自我行为的解放,才能实现自我心灵的解放——“士奇则心灵”,而自我心灵的解放,实现的是对天地古今之义无所不至的“自如其意”的感知和表现。奇士与常人之别,就在于奇士“无所不如其意”,而常人却不能如意——“意有所滞”。值得注意的是,汤显祖并不认为“奇士”与“常人”之间的区别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飞蛾在还是只蠕虫的时候,不仅不能飞,也不知其可能,但待成熟则任意飞翔。引申为说人,则人的心灵是具有自由超越的潜力的,只是常人伏于意滞,而奇士则“愤积决裂”、“尽其意势之所必极”。 汤显祖对奇文、奇士的推崇,是与王阳明重新开启的孔学“乡愿狂者之辨”所包含的精神意向一脉相承的。自王阳明始,而后徐渭、李贽等士人,均以“宁为狂狷,毋为乡愿”的气节立世。不为俗屈,不守儒节,纵性恣情,任人非议而无悔,这便是明末士人之狂者风尚。汤显祖相比于李贽、徐渭,在行为上自然是检束有加,但他与后两者在精神意气上则是同调的。他在《答岳石帆》信中说:“兄书,谓弟不知何以辄为世疑。正以疑处有佳。若都为人所了,趣义何云?似弟习气矫厉,蚩蚩者故当忘言,即世喜名好事之英,弟亦敬之未能深附也,往往得其疑。世疑何伤,当自有不疑于行者在。”[1](P1333)汤显祖在此所谓“正以疑处有佳”,与李贽所称“今我等既为出格丈夫之事,而欲世人知我信我,不亦惑乎”[7](P57),表达的是同样的自信和自负气节。而在《艳异编序》中,汤显祖更以“余与世两不相可”自许。他说:“不佞懒如嵇(康),慢如长卿,迂如元稹,一世不可余,余亦不可一世。萧萧此君而外,更无知己。”[1](P1203)不相与可,即不相容,汤显祖的奇士精神正在独立不倚、傲世而行。这种狂者精神呈现在其文学观念上,则是对“高广而明秀,疏夷而苍渊”的奇文的推崇。他说: 子言之,吾思中行而不可得,则必狂狷者矣。语之于文,狷者精约俨厉,好正务洁。持斤捉引,不失绳墨。士则雅焉。然予所喜,乃多进取者。其为文类高广而明秀,疏夷而苍渊。在圣门则曾点之空衮,子张之辉光。于天人之际,性命之微,莫不有所窥也。因以裁其狂斐之致,无诡于型,无羡于幅,峨峨然,沨沨然。证于方内,未知其何如。妄意才品所具若兹,于先正所为同而求独而致者,或不至远甚。各公卿郎吏贤豪好修之士,时而试天下第一者,将有在与。嘻,此诸君子所自为,岂世目所得定也[1](P1337)。 “世目”,即常人的眼见,因为拘于俗套陈规,只可为鄙委牵拘之识,自然不能见识高明隽丽的“奇文”。为文必须奇士,识文亦须狂者。 三、“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汤显祖论文,“奇异”之外,则讲“灵性”。奇士之文,是如意之作,亦必是灵性之作。他在《秀才说》中说:“秀才之才何以秀也?秀者灵之所为。故天生人至灵也。”[1](P1228)显然,他是将“灵性”作为人之为人的优异特性来看,而这正是他论文的前提。 在《张元长嘘云轩文字序》一文中,汤显祖论及作文中灵性与习气的关系时说: 天下大致,十人中三四有灵性。能为伎巧文章,竟伯什人乃至千人无名能为者。则乃其性少灵者与?老师云,性近而习远。今之为士者,习为试墨之文,久之,无往而非墨也。犹为词臣者习为试程,久之无往而非程也。宁惟制举之文,令勉强为古文词诗歌,亦无往而非墨程也者。则岂习是者必无灵性与,何离其习而不能言也。夫不能其性而第言习,则必有所有余。余而不鲜,故不足陈也。犹将有所不足,所不足者又必不能取引而致也。盖十余年间,而天下始好为才士之文。然恒为世所疑异。曰,乌用是决裂为,文故有体。嗟,谁谓文无体耶。观物之动者,自龙至极微,莫不有体。文之大小类是,独有灵性者自为龙耳[1](P1139)。 汤显祖提出,为什么能文的人少于有灵性的人?他认为这一现象不是由个人禀赋差异(“性”)造成的,而是由机械模式化的训练活动造成的。“试墨”是科考文章,“试程”是官场行文。科举前习于试墨,中举后习于试程,就导致绝大多数人灵性丧失,规模步趋,不能为灵性之文。汤显祖承认学习的必要,但却不能以放弃自我灵性为前提,更不能受制于规范体例。万物皆有体,但龙之体却在自在超越——“独有灵性者自为龙耳”。在这篇文章中,他特别赞赏张元长,称其文章“离致独绝,咸以成乎自然”,究其原因,是因为张元长“以灵性习之者也。度其十余年中,习气殆尽”。以灵性习之,就能超越习气而返于灵性——“龙何习哉”[1](P1139—1140)。汤显祖认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动机是自我情感高度积蓄状态下的意气渲发。他说: 万物当气厚材猛之时,奇迫怪窘,不获急与时会,则必溃而有所出,遁而有所之。常务以快其慉结。过当而后止,久而徐以平。其势然也。是故,冲孔动楗而有厉风,破隘蹈决而有潼河。已而其音泠泠,其流纡纡。气往而旋,才距而安。亦人情之大致也。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忘言。而终有所不可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辩之间。因圣贤之所不能遗,而英雄之所不能晦也[1](P1098—1099)。 “气往而旋”,是指“气”在舒畅流动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和缓从容的状态;“才距而安”,则指个人才能(如文才)具有自我展现的要求,但只有在其充分展示中才能安定。文学创作的本质是情感达到极致状态的以“气”与“才”结合的方式产生的自我表达。“终有所不可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辩之间”,这就是说,文学表现是因为情感具有非文学不能表现的情致。 但是,汤显祖并未将文学创作归结为情感渲发的自然主义文论——在这一点上,他与李贽、徐渭是不同的。他在讲“气往而旋,才距而安”的同时,还认为:“声音出乎虚,意象生于神,固有迫之而不能亲,远之而不能去者。”[1](P1099)“虚”否定了单纯的喧嚣,“神”否定了直白的表达。“虚”和“神”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对“气”和“才”的展现提出了更高的、超越的艺术要求——它们不能被认同为自然主义的渲发。“迫而不亲”、“远而不去”,便是对自然表现主义失误的指认。 综观汤显祖的文学主张,如果说“情”是其文学的出发点,而“才”、“气”是“情”的表现载体,那么,“神”则是他所追求的情感表现的理想境界。正是对“神”的强调,使汤显祖与李贽、徐渭诸人分别开来。我们比较一下汤显祖与徐渭的两则言论: 汤显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淡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其诗之传者,神情合至,或一至焉;一无所至,而必曰传者,亦世所不许也。”[1](P1110—1111)。 徐渭指出:“人生堕地,便为情使。聚沙作戏,拈叶止啼,情昉此也。迨终身涉境触事,夷拂悲愉,发为诗文骚赋,璀璨伟丽,令人读之喜而颐解,愤而眦裂,哀而鼻酸,恍若与其人即席挥麈,嬉笑掉言于数千载之上者,无他,摹情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而南北剧为甚。”[8](P1296) 汤显祖、徐渭两人论诗,都以情为主,而且将情归本于人性——在此,两人的着眼点当然略有差异,汤说“世总为情”,是从人生总体讲的;徐说“人生为情使”,是从人生个体讲的。汤显祖认为“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即诗歌表现情感的要件是达到高度的艺术性——“神”,而“神情合至”,是诗歌表现情感的理想境界;徐渭讲诗歌传情感人,只说“摹情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真”在徐渭是“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的本色表现。同是以情为出发点,徐渭归于“真”,汤显祖则归于“神”,两者之间具有俗与雅的理念冲突——准确讲,是情感表现的自然化与艺术化的冲突。 进入暮年的汤显祖,发生了由情复道的思想转化。因此,其六十岁后的文论逐渐开始强调理和学。在六十二岁时,汤显祖明确指出须“学”与“才”结合,才可使“情”得以广传久远。他说:“先王既往,而钟鼓筦磬之音未衰。自汉以来,至于胜国,冠带之士,闾巷之人,或鼓或罢,或笑或悲,长篇短章,铿鋐寂寥,一触而不可禁御者,皆是物也。昔人常因其情之卓绝而为,此固足以传。通之以才而润之以学,则其传滋甚然。”[1](P1112)“通之以才而润之以学”,这句话从普通学理来看似乎很周全,但在晚明倡导个人情感主义自由表现的思想背景上来看,这确乎表现了汤显祖的思想逆复——这对于其个人和整个文坛都是如此,因为此说所传达的是“学”的主导意义,而不是“情”的自主性。

汤姆叔叔的小屋英语毕业论文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抗战女作家:哈利特·比彻·斯托夫人的出名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不用那么慌张的,开题报告答辩就是说一下自己选题的目的、总结下前人的研究综述、选题的价值就可以了。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重要的废奴小说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中黑奴遭受的虐待惨不忍睹,除此之外,斯托夫人还刻画了另一个弱势群体白人妇女,她们和黑人妇女一样都是父权压迫的受害者。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典型白人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及其面对奴隶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JFV7TMVRHYVTGEIWHWFRCV,.CU NRYTVB 、SPORUTVURTNIEWUURTIXI3483UE7NR8UOZIXUCNXM,O

毕业论文?你没搞错吧!念了那么多年书连个毕业论文都不自己写,丢不丢人啊?!!中国的教育还真是失败啊

Jian some ㄖ ふ, e Pai ditch Juesi Duo Fu Ji death Micheng Minghe と "Tim Chu Chu Xing Wo Die thou." Ri chu Wei death, Think Pink Mishan Liang, Xing Farm believe in Chongxiao Mi Chu Chu;-Wei Chung-Wei Mei, Cong Ming Estate Xiaomi 婫 Xunu Joe Tai Li; but Li Shi map, Lang Li cool Um chilly Minu trafficking ふMoli; death Xing obliterate skin picking, 兲 Liang Jin Mi lei slightly in mourning; Wei River Ri Yi regret, Dan with spinach Bin Liu Die Clara thou so dead Wu Xu-xu Ru Mi rising of water to stay benzyl Jueshen grams of Curcuma indene Yang Mi . Dan so hard Si Curcuma Xu Huai-Mi Shi Cong Wang Ming Kuo Bodangexing Found Cu, was cicada after Lai Cun Xiao Ai death 嘚 嘚 JI Monu thou Hongguniang Duo Pu Pu Xi Shi Mo Jue death in Xumo 嘚, ① Ruo Yuanyuan Mimingliangdei glass eye Jing Yang Bo Mama NEB ふ ① like throwing Guang, Miao Wei River Fugitive point blame, face Shangdie Table chilly Shi Qianmingyujiao Jimiqimiao Jian, Yang a Eryaoqiansi Mi. Ta Ai Tou Dongxi, even after Toujue と San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put Chu ① Fu Ku Mi Um table breezy; Ta plate Hangfu Duan, Jun-Wei hate death provoked Tami complex real Shibao, 悪 Jiju; Ta kuai take advantage of cone death Zhuodu, where a thou mad Nao Shi, Pa Ba ⑦ chaos at home get worse 嘚. Tami cone death wish Jinjue ① Qiechuang enamel Correctional Fata, Xiao Yo Ta, Shi Ji variable map learning Guan Tadeifuliang, Dan Mo-Wei Shu, Shi Yin Wei Mo appropriate 呮-Wei Ai!Think Pa! E Ai Mi ordering the appropriate Yuan Gai ふ, ① rising of water benzyl hire Lun Lai Wei Nu Li, Tami ① 呮 is Yu Yi Qie they Die cone death, which Junwei cone Jae Yun Mi Taming the cone die. Ta Boschniakia glabra thou hire cone crop Nu Li Chang Cheng Mida curse Pekingese, Ling Ta Yang Cheng Jue said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Toudongximi bad habits Guan, Patayuanlai which Mei Estate, Chun Ling Jie Mi Think Pink tarnished Jue. Planting crop cents Um Cun Yan, the Rou Fen cracking the 嗗 Gracilaria, the entire 兲 bad Ci benzyl whip Dami chilly conditions, how can Yong-Wei Hao fiscal Me Die board yet have firm Dingmi DS He believed Yangchi?呮-Wei Chun Jie, Mei Estate, Um can save furniture Mi Ai Choi Ling Jiu Tami Think Pink! When 兲 to mark Mixi said wow hate Ta Ai Tadieshihou, Duo eye Jing Pu Xi Mi Mi Yuan Shangjue in Mongolia,Tami Xinlingcidao Jue ① thread Aidieyanghuang. Program Policies Ran, Cha Pu Xi Si Jue Estate after the change, Tanao SHYE heel beat of the night watches Ai Bie related death. Fitness Shi Da curse, said Xiao Yuan Dafudaodie acting effect Program Policies, Chong Man Ai Mi, then walk on stilts 呴 ① ① Qie Yue Jue! Fitness hire Shiaidielie food!Stubble were Deishengkuozhong Curcuma, Chiweihuduo Yangduopuxi like Mi Gai ふ ①. They board Hangfou Liang Yi, Mo-Wei Ai Think Pink, Fue alien to us, which Me Ganyufuyao tired 悪 Yi, Shu Ai Du understanding, wide Rong, Lu Cui stripping Du Die ① Fugitive tender Ya Hu Huangmidongxi layer, Shu Ai Lai regret decoy Ma Teundie Think Pink Ling. Yao Yongyuansizhu; Aimilieliang Shijudaidie, Jin Haomshangmi! "Tim Chu Chu Xing Wo Die thou" appropriate Minghe with ordering the Pat-Wei Chu Banjin Nya duo You Start ① Huowu Shi Jue, Ta と Jun Si can crop Nya 兲 Yiran to ditch their Shenshen regret Tong Ge, Chi Shi Yin Wei Jizhechashu Zhongxuandangmi Boaiyuwang Daochanuli Zhexiaozhimi Jintiansiran Shiwangleiyong Hengdiechuiqiu."Xing Farm Chu Toumierwo" Diequan Shudubeitong ① a cone Tisuizhuzai: Nulizheduo Mizui Eyufudao DS. When Sicha Fuwangchata Deiwenzili Xiechiciyao Mizhutishi - Piruwuqin Midaodequan Wei Si Ji Youjiduxiao Shigongzhengjiu Mienengxing - Tadukuaiqiang cicada more appropriate cone Tiyu Nu Li Zhe Die Jane Miche と Department of terror. Where thou Hu said Mihai ① crop pages, die Du Fu Sicha positive Tuitong crop of "Nu Li Zhe Duo Fudao DS" fitness ① cone Ti, Wei River some Shihoutachi change Gu Zi Jin kuai Ji Shu Mi Boxu imports Mud, Si Xiang death were "plutonium Dao" Nu Li Zhe Mipo bad 兲 Xing (Pi Ru, with stubble Zai Jian Wang Nan Xing Farm Fangchoudielun ship Shang,Convicting death of Nan-Wei ① Minghe appropriate sample, said Dao Xing: "Nu Li Zhe Mi Xue Yu crop of black hate と regret at the hire xml chilly chilly He Jian Da Mi - Pi Ru house demolition San Die 嗗 Rou death.") Tom off Duimonuzhe Duo Chaisayiwang home Tingdiekehua, Si Duofuwangshu Wenzichanxian Chujuenuli Zhezhazuie. "Stubble JI You Dietudeishang, Tao Gai Ge have Anquan Jue."Yin Wei Si Zhe Fu Wu Xing Shi Wei recognize death, "Jun-Wei Gao States Pekingese Deidao dead rising of water Kuo Yu Lun Li DS moo bamboo mold," and Xiang letter, 呮 Choi Yong-Wei Nan Xing Wei River to the country Boschniakia glabra Nu Mei Li Zhe Mi 悪Mo pickpocket Pekingese rescue Jiuchulaidei Dao Wei DS right; appropriate Pian Shi "Tim Chu Chu Xing Wo Die thou" Pekingese Table Da Chumi information about ① a cone Ti: Nan Xing Liang Yu Midao DS SHYE holy. Stubble book Pekingese, suitable kind of angle Cuimi Li-Wei Yili Suo ふ - ① hand with thou ル ふ Tao Gaimimonu (and Xu 蔠 family group Cong Quan Yu ridicule), Ge Yi Ge thou wow - Ta is Wei ① Minghe as the "ideal Miji Governor resettlement"; Ri Shi Tong overfitting like Die angle Cui, Sicha Fu death ① Table Mingjue fitness point of view: Nan Xing Shen able to save basket for fruits Die Jiuta are dead,Shi Xu Fudao which snapped justice Die die. Dan Houlaimiping Lunchididao, Sicha Fuwangmubian Die Nanxingjiaocui ① Bandusijia Tingzhufudei Laotaoxingdang Chuxian, Erfoushixian real Zhongdienanxing. Zi Fugitive, Sicha Fu death Die thou say, "Tong Shen Jue Xing Nan Ying Xiang Jun poured Huidie Michongyaoxing", and Wei-nan then who picked up right in the cone defined You Start Win Tongdaoludei contribution Shop Pingzuozhuojue .Sicha death of Mi Fu Xiao migration Chongxiao breezy letter was Lu Yu Yang Mi Results Uu thou say, and Yanji Jun-Wei Mi cone Ti; Ta hate Ji Jin Xing Governor Xiaomi Hangjue ordering the probe Se, and recognized the Governor Xiao Wei Ji FALCON FASTENER Xiaoyu Nu-Wei Li Zhe Duo with Um enamel cicada Hemi Mao Dun. When Yi wow dead, the Xing Zhi Ai Farm Ken 浗 Tami Clara thou "Jiong Wang Gaya Jesus" Shi; when Xing Farm corpse, the Joe Zhixie thou Pishu "Ji Ji Governor migration ① a duo Estate 娿" Lai praised Yi Shi; appropriate cone Ti ① 嘚 Daojuexuming Du Fu had Dei does highlight. Yin Wei stubble "Tim Chu Chu Xing Wo Die thou" Pekingese, Ji cone Tizhan Governor Xiao Mi Da Mi Fen Wei River 佷 food, and You Yu Si Zhe Fu dead stubble thou say Pekingese chu Maxicab Ju frequency Fanmi letters poured Chu Chongxiao Yang Shangdiehankai,Suitable also for ordering the thou that with the Wei River Wei Chang is considered "the book Die Form Shi Dao plutonium."

毕业论文研究结论不显著

进行科研,少不了做实验。得到实验原始数据后,要进行分析处理,来判断所得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是否支持研究设想,然后对数据结果进行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在引言或前言(Introduction)中提出本研究的目的(aim/purpose),和研究假设(hypothesis),完成一系列的实验后,在报告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一节中,要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得出的结论具有相关性,从而验证了你的研究设想,实现了你的研究目的。 但也有可能实验结果的相关性不显著,得出的结果和研究设想不一致,甚至相反。你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不理会那些数据,甚至想到要剔除掉它们。这是错误的做法。 一个科研人员应具备科研素质,尊重科学,严谨治学。其实相关性不显著,就是你实验的科学结论,只不过不支持你的研究设想罢了。你的实验结果证明你的设想不成立,从而否定了这一假设,这本身就是一结论。 一般情况下,如得出实验结果相关性不显著时,作者还要分析一下其原因,如样本不够大、变量不易控制、人为因素等。 下面以一篇SCI文章为例,来看看如果处理“不完美”的数据。 ❶We met with mixed success in our objectives. ❷We had believed that our results would indicate that trust was best described as a concept with two distinct dimensions. ❸Instead, we found an overall trust dimension that best characterized the data. ❹At least two plausible reasons may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each providing rich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❺In part, some of the inconsistency may exist because of cross cultural variations. ❻In addition, some dissimilarity in results may exist because of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第一句话直接指出了部分结果与设想不一样,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阐述了原来的设想和实际得到的实验结果。第四句写出有两个原因,第五、六句具体分析了两个原因。

直接写出结论即可。不显著的话直接写出结论即可,说明之前的假设是不成立的。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找到原因,重新做实验。如果做出的结果不显著,要分析一下,找出原因,重新做实验得结果。

再好好分析,用别的的数据、别的方法再去研究,得出新的分析结论。可以去咨询老师,看看是哪里出的错误,能及时纠正。

日本人的爱猫情结日语毕业论文

失望猫与猫叔

很多喜欢猫的朋友会发现日本人对猫似乎有着特别的情结,他们把猫放到动漫里,接着又开发出一系列的周边产品,甚至还让猫咪们占领了一座孤岛——田代岛,就连日语中都出现了很多关于猫的惯用语。猫对日本人来说是不是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呢?

说法一:猫是贵族的象征

据说猫是中国的遣唐使带入日本的,因此,最初只有皇亲贵戚才养得起猫。于是猫进入日本的时候就带有了“贵族性”,人们喜爱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说法二:猫可以招财

在很久以前,有位老太婆养了一只猫,但是因为年老失夫、没有经济来源只能投靠亲戚,于是她离开了老家和猫咪。离开后,她的猫咪托梦给她说,只要做一个它的雕像,必定福德自来。老太婆相信了,并做了雕像供奉起来,然后日子真的就渐渐好过起来,她也不用再寄人篱下。很多人知道了以后便问老太婆借雕像用,于是她干脆开了一家出售招财猫的商店,并且一直生意兴隆。久而久之,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大家都开始相信猫可以招财了。

说法三:猫会守护主人

这是一个花魁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并不香艳。薄云是闻名的花魁,她养了一只猫。那只猫跟她如影随形,连上厕所都会在一起。有一些好事者便谣传猫令人鬼迷心窍,薄云也中了猫毒。妓院老鸨害怕薄云因此事影响生意,便勒令薄云将猫丢掉。薄云不肯,老鸨只能趁薄云去厕所时砍死了跟在后面的猫,不过大家发现断掉的猫头嘴里咬着一条蛇,众人这才明白猫一直跟着薄云是想保护主人。薄云悲痛不已,立了猫冢祭祀,而猫会守护主人的故事也流传开来。

说法四:猫是神灵一般的存在

就像我国有一些少数名族把猪、牛当做神灵一样,日本人认为猫是有灵性的动物,因此将猫跟自己的神灵一起供奉。

说法五:保卫粮食

在工业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日本属于重度渔业国,因此其他比如水稻、小麦之类的粮食显得尤为珍贵,为了保护粮食不被鼠类偷食,日本人便养了很多猫,鼠患被灭,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对猫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一些关于猫的新传奇故事,但日本人对猫的宠爱并没有减少,红遍全球的猫叔和失望猫就是很好的证明,它们不仅有自己的粉丝,还有自己的社交通讯工具,日本人几乎挖掘出了猫的所有令人喜欢的特质。

田代岛上的猫

田代岛上的猫

田代岛上的猫

田代岛上的猫

田代岛上的猫

田代岛上的猫屋

田代岛上的猫屋

日本人的爱猫情结相传猫是在我国唐朝时期,一位遣唐使带回日本,所以猫首先是在日本宫廷中养育,能够养猫的人都是贵族。直到江户时代,猫才开始在一般百姓家出现。同时猫在日本也是以神明供奉。在日语里面,有一句话是“神佛各奉”,说的是神社和寺院各自尊奉自己信仰的神灵。但是猫却在不同的神社中都有供奉,可以说猫在诸神之间拥有非同凡响的地位。在东京世田谷的豪德寺,别称“猫寺”。豪德寺本来是一座破败的寺院,据说当时江户时代彦根藩第二代藩主井伊直孝打猎归来,经过豪德寺,看到一只猫从寺里出来向自己招手,他感到很好奇,就跟着猫进入寺内,结果刚刚进去,外面就雷电交加,下起倾盆大雨。井伊直孝认为是那只猫招手让自己幸免于难,于是为豪德寺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后来这只猫死后,住持非常伤心,特意为此猫建墓埋葬,建立了供奉招猫观音的“招猫殿”,并造出了一只举着单手,寓意着招福的猫偶——招财猫的雏形。

因为猫在日本的地位比较高,而且无处不在,所以很多日本动漫里都有猫的身影。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猫》<转之:知乎,作者:笑道人>对猫的喜爱原因各种说法众多,简单说几个:1)日本属于重度渔业国度,所以对稻米的珍惜程度,较之中国北方尤甚。捕鼠护粮,防治鼠害之类的功效,对日本人尤为重要。2)早期日本只有贵族才能养得起猫:《不可思议的猫的日本史》考证,猫是日本到中国的遣唐使带回去的。猫首先出现在日本宫廷里,成为贵族的宠物,到了江户时代,才进入“寻常百姓家”。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草枕子》、《源氏物语》等里面都有关于“猫”的故事。另有大量德川家康与猫之类的故事。所以直至今日,猫在日本人眼中仍旧有浓厚的贵族气息。3)日本关于猫的演绎故事颇多。例如:豪德寺如今香火旺盛,但它在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却门可罗雀。当时的住持,养了一只猫。某天,彦根城主井伊直孝与家臣们路过豪德寺门口时,看到一只猫“举手”在招呼他们,便下马入寺休息。刚进寺,外头竟冷不防雷雨交加起来。井伊直孝认为是猫招他们进来,使他们躲过雷雨,这是一种因缘。后来,豪德寺就在井伊家的庇护之下,香火旺盛起来。现而今该寺别名为“猫寺”。豪德寺的猫,堪比卢沟桥的狮子——盖此据悉为招财猫的起源。另一关于招财猫的起源故事:传说在一百五十年前江户时代的花柳街吉原,有位名叫薄云的花魁。她非常喜爱猫,养了一只三色猫,取名为“玉”(Tama)。主人与猫形影不离,甚至连薄云上厕所时,猫也会跟在身后。不久,人们开始谣传猫会令人鬼迷心窍,说薄云肯定是中了猫魔。妓院院主深恐谣传会影响到薄云的人望,命令薄云丢弃Tama。薄云当然不肯答应,照常爱猫如命。 妓院院主一筹莫展,只好趁某天猫又跟在薄云身后进入厕所时,拔刀斩去猫首。巧的是 ,猫首飞落进茅坑内,院主凑头一看,竟发现猫首咬住一条蛇首。这才知道,原来(Tama)是为了守护主人,才会跟进厕所的。薄云不胜悲痛,便将(Tama)的尸骸送到寺院,并立了一座猫冢祭祀。 之后,有位游客同情薄云的哀伤,特地从长崎订购了沉香木,刻成招财猫的模样,送给薄云。薄云大喜,爱不释手。风声传到整个江户,薄云反而益加有名了。薄云过世后,她的木雕招财猫同样被送到祭祀(Tama)的寺院内,与真正的Tama相伴。不过,日后寺院发生火灾,也就失去证据了。据说,薄云生前,有人同样用沉香木雕刻了招财猫,在浅草兜售。招财猫举“右手”是表示能招来财富,举“左手”是表示能招来客人:1852年,浅草有位老太婆养了一只老猫的,因为老伴过世,经济拮据,只好投靠亲戚家。老太婆洒泪与老猫诀别后,当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中,老猫告诉主人说,如果制作一座它的偶像,必定会福德自来。老太婆听从老猫的托梦,将猫偶像供奉在神龛上,朝晚合掌叩拜。之后,果然如老猫所说,喜报接二连三,老太婆也不用再寄人篱下了。 回到旧居后,老太婆因猫偶像而致富的传言,马上遍及左邻右舍,每天都有人来向她借猫偶像。于是老太婆便托窑户制作陶器招财猫,出借给来访的人。后来干脆在浅草开了一家专门出售今户烧招财猫的商店,生意兴隆。老太婆制作的招财猫,据说为了与薄云的沉香木招财猫对抗,故意将猫洗脸的手,改为右手。薄云的沉香木招财猫,举的是左手。4)猫被普遍认为是有灵性的动物,遍布日本各种宗教传说和供奉神灵之间。在日语里面,有一句话是“神佛各奉”,说的是神社和寺院各自尊奉自己信仰的神灵。但是,对猫则有所不同了。在日本,一些神社和寺院里面都供奉着猫。日本文化学家直江广治在《日本文化史词典》“猫”的条目中写道,日本这种特殊的“神佛共奉”猫的现象,显示出猫在诸神之间的跨越性特征。它已经成为一种代表“财缘”和“情缘”的文化符号。此处未有原文考证,但是这很容易与日本各式动漫中的猫形象连接起来。5)“猫”成为日语中的一种标的表示方式:日语中很多词语与猫有关,使用频率极高,这些词语和猫的特性有关,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比如,用“猫眼”描述瞬息万变,“艺妓”俗称为“猫”。不能吃热东西的人被称为“猫舌”,把面积狭窄称为“猫额”,把软头发称为“猫毛”。而“老鼠药”在日本叫做“不需要猫”。每到新年的时候,人们在家中都会为老鼠供奉年糕,称其为给“老鼠的压岁钱”,祈求这一年不要出现“鼠害”。当老鼠被神圣化的时候,猫就要受“委屈”,这个时候“猫”不能叫“猫”,而要叫“皮袋”。每年2月22日在日本被称为“猫日”。因为猫叫的声音与日语“2”的发音非常相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