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婴幼儿研究性论文

发布时间:

婴幼儿研究性论文

写作思路:

首先描写社会和时代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心理学为主题,突出重要性,进行心理描写,结合个人感悟。

正文:

社会和时代发展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释导。因为社会关系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使得社会越来浮躁和复杂。

加上不确定因素和职场压力的骤增。人的心理和意识需要提升以面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烦躁。真正的心理学就像所有科学一样,遵循科学的标准,做双盲实验、有证伪性、能够被重复验证。这也是科学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分水岭。

对于一件事,政治学家会从政治角度分析,经济学家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而心理学家会从自己的理论库里找到分析的角度。

或许这也能让心理学对大众产生更有力的影响——使人们能够从某个理论出发看待问题,而不是死记、搬套某些具体研究成果。心理学的意义主要就是对社会稳定性和群体的合理契约关系正常的生存心理。避免让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心理被特殊对待,防止危害社会的特定行为或事件出现。

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而人们针对早期教育在对幼儿教育方面是否能起到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对早教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明确,可以增进我国在幼儿教育工作方便的开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早期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0―3岁幼儿早期教育》

【摘 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也可看出,三岁之前的教育对幼儿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文章从早期教育的原因探析、早期教育的误区以及有效地实施早期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家长更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0-3岁幼儿;早期教育;建议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这说明,出生至三岁的早期教育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铺下道路,重视幼儿早期教育是毋庸置疑的。

一、早期教育的原因探析

1.早期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描述一个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国度,在那个理想国度中“幼儿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国际竞争中,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就依赖于教育,教育的成功捷径,则追溯到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成功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繁荣和昌盛是国家日益强大的基石。

2.抓住幼儿潜能发挥的关键期。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他强调每一个幼儿都具备潜能,但潜能通常遵循“递减规律”:如果幼儿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被培养,幼儿可以发展自己能力的100%;但是,如果从5岁开始进行教育,就是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幼儿也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80%;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60%,也就是说,教育越晚,儿童潜能发展所受到的阻力越大。简单地讲,每种动物都有适合发挥潜能的关键期,有的动物长,有的动物短,无论长与短,动物潜能必须在这个期限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内进行开发,则会“事半功倍”,相反错过关键期,则会“事倍功半”,三岁之前的教育决定幼儿一生的健康顺利成长,因此,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3.幼儿是早产三年的动物。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提到人类的婴儿刚出生时,头部特别大,脑的重量是成人脑重的约25%,比成年类人猿还要重,在出生后头一年,大脑发育特别迅速,要想使人类的幼儿像一些哺乳类的幼崽那样强大,就需要把人类现在的妊娠期再延长12个月,这也就是说,人类是生理上早产的动物,但是波特曼从把人与动物幼崽的现象对比中发现,人类并不是生理上早产的动物,恰恰相反,人类婴儿的生理是比较成熟的,早产仅仅是他的大脑的发育,心理学家格赛尔曾对野生儿的智力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在人的一生中,出生以后的头几年是形成正常个性和心理机能关键的时期,此时脑的正常发育,特别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决定他今后的心理发展方向,脑在此时仍处于胎儿期,从母亲孕育的胎儿变成环境孕育的胎儿,此时大脑就像高级电脑,有着强大的兼容,植入狼的环境的子宫就变成狼孩,植入熊的环境的子宫就变成熊孩,但是一旦过了这关键的3年,人脑从环境子宫孕育分娩,这时大脑基本成熟而不再会发生大的变化,人脑是早产3年,因此,在这3年里要对幼儿进行及时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误区

1.把早期教育视为“超前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所期待的,但是从小让幼儿的自由玩耍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超前教育”所替代,那么原本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的幼儿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这是因为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对早期教育正确理解导致的。

2.家长教育方式的误区。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并且许多家长多以“早教书本”为标准喂养幼儿,例如,孩子的肢体发展、睡眠时间等,但是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身心发展存在差异,家长不应该按照同一标准模式要求。

3.儿童观的误区。许多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曾抱有“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的理念,把幼儿视为自己的“还愿”工具,因此,不顾幼儿的兴趣爱好,过早、过多地进行智力的教育,更有些家长把幼儿视为宠物,娇惯成风,过分保护、替代,使得幼儿从小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导致幼儿的成长受到阻碍。

三、有效实施早期教育

1.早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开始。教育要及早进行,出生就对幼儿实施教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正如木村久一总结出的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及早实施教育,抓住幼儿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也讲过,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可以,家长应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适时教育。

2.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其生命的每一个历程都有不同的发展规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好幼儿的前提。正如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得法即指应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而且家长还要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活动而唤起其好奇心、兴趣、求知的欲望,从而刺激幼儿智力迅速地发展,而不是注重幼儿各种各样的智力知识的灌输,忽视其当下的心理发展特点。

3.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讲过,“早期对幼儿开展教育就是要使幼儿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发挥,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的发辉,就会成为成功的人。”然而现如今家长一发现幼儿有某方面的兴趣,就似乎如获至宝,认为幼儿在这方面是天才,就不遗余力地培养幼儿这方面的天赋,久而久之,幼儿对这方面的兴趣大大减弱,幼儿的兴趣是天然的,而父母对待幼儿的兴趣则包含功利性的,这种功利性的期待无形中对幼儿施加了一种压力,最终把这种兴趣的萌芽毁灭掉。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给予耐心地指导,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想办法使幼儿的兴趣保持长久,为幼儿今后的成长铺垫道路,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动手参与活动创作,对幼儿的积极性给予鼓励与支持,培养幼儿的进取意识。

4.习育和化育并存进行。习育指环境,一种社会遗传。人是早产3年的动物,他先天的生理遗传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仅仅生理遗传还不能决定发展的进程,还需要社会遗传,需要生活在人群之中,同成年人交往,并在其帮助下成长。因此,家长要为幼儿优化生活环境,带幼儿多到人群中去,多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当然化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化育即人的精神上的教育,纵观人的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在童年、少年气概形成时的感光阶段,这种感光阶段形成他人生的规模,因此,在幼儿时期,家长要培养幼儿树立自我形象,给予幼儿积极地鼓励和支持,重复讲述伟人传记,让幼儿心理树立要成为“伟大的人”的自我形象。

5.努力学习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幼儿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不断获取、巩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当然是通过模仿,幼儿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他是一种范式模仿,较早认识这种范式模仿的是日本儿童教育家井深大,他发现幼儿之所以一眼看到汽车说出车种,之所以听几遍就能唱广告歌曲,都是范式感受方法所致。范式模仿是把所有的信息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并且幼儿在范式基础上就形成习惯,形成人的心理动力定型。人是早产3年的动物,人在出生时大脑的大部分还是空白,这部分空白要在出生后继续完成,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才变得更加聪明完善,然而父母是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刺激,促进其发展的第一人,因此,父母如何开展教育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范式,这就要求家长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做好榜样。

参考文献:

[1]威特,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合集[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4.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6.

[3]木村久一.早期教育与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4]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

[5]片意欣.对于才能开发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6]陈章顺.儿童早期教育初探[J].郴州师专学报,1995,(2).

[7]钱萍.浅谈早期教育误区及干预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

[8]丁忠鉴.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幼教研究,2012,(2).

[9]白艳霞.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早期教育论文

幼儿时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言的学习,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幼儿 教育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对幼儿教育的看法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谈谈对幼儿教育的看法论文篇一:幼儿教育对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本文主要分析讲诉了针对幼儿时期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式 方法 ,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幼儿教育对孩子人生成长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键期;人生成长;重要性 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它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幼儿教师而言,如果自身都不具备强烈的教育责任心,那么对于学生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应该要有职业精神和为教育事业献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幼儿教育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这一理念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小孩的学龄前期在3到6岁,在这样的时间段是一个人正确世界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孩子身心建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1]。 二、幼儿时期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重要时期 幼儿在5岁之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间段,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 爱好 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2]。 (二)幼儿的诚实教育的重要性 婴幼儿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习惯、思想、情绪、语言、态度等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奠定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那就不容易为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诚信教育是儿童生活发展有关。不要惊慌,如果你发现孩子是不诚实的,不要责骂孩子。如果孩子说谎,而父母认为孩子很聪明,不纠正,但赞扬,孩子会加强对说谎的动机。让孩子知道,不诚实的隐藏不能隐藏任何人,让孩子自觉地说出真相,孩子们继续信任,教育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是一个好孩子的真理。 三、针对幼儿人生成长的教育方法 (一)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生下来对于这个世界就是陌生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他们的好奇心是帮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只有好奇能够让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不断追求,好奇心是人生进步最好的老师,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孩子在有了强烈的兴趣之后就将会去发现和提问,而且能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快乐,证明自己能够依靠自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可以根据周围的实际现象和物体,给孩子一些提示,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例如,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河流一直在不停的流动?等等一些孩子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好奇心是幼儿走向知识大海的必经途径,而其中的兴趣是就是指路灯。 (二)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然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孩子找到其中的科学真理。例如,在室外活动,发现很多孩子是蜻蜓飞得很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蜻蜓?为什么它们飞这么低?”这些孩子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低飞蜻蜓与天气的关系。 (三)根据时代的进步和需求给予孩子最新的知识 让我们的孩子也会继续收到大量的信息,所以在选择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孩子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适当安排反映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含量的相关内容,让孩子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初步认识。要知道科技正在不断发展,它会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扩大孩子的视野,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 总结 幼儿是一个关键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坚持[3]。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这个时期里刚刚走出家庭,暂时离开父母的管辖,进入到了幼儿园里生活,这个时间段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幼儿学习力强,但是也容易接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这时候幼儿教育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引导孩子去筛选好的东西进行学习,剔除掉不良信息,直到当习惯成了一种自然,孩子才能自我正确的去选择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享受知识科学的海洋,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第二十一世纪的辉煌。幼儿教育对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 作者:侯涛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蓝小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谈对“溺爱”型孩子的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9):206-207. [2]袁爱斌.幼儿教育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版,2011(20). [3]黄观菊,嵇晓珺.为孩子的人生储存一个长效的资本———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100-100. 谈谈对幼儿教育的看法论文篇二: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探讨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从管理体制方面探讨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希望加快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一、幼儿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内涵 幼儿教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的教育。小学生入学的法定年龄是6岁,0-6岁为学龄前儿童,托儿所接收的学生为0-3岁,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一般是3-6岁,主要是保护和教育的3-6岁的孩子。 (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教育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0-6岁的儿童,这一时期为一个人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在后期成长中,孩子的性格和习惯都是受这个阶段影响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极端行为的孩子,他们出现这些问题与其在婴儿期有关。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幼儿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 文章 中指出,在儿童早期投资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儿童早期之后的投资回报率。一项早期教育调查显示:当人40岁时,儿童早期教育的回报在儿童时期率是1到,社会回报率为1:;而社会回报有88%的是因为犯罪率减少,教育支出减少是4%,增加7%的收入税,1%削减了社会福利开支。 二、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和责任不明确 在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前,1998年幼儿教育部有四人,24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幼儿教育系(科、外省、市也有专职、专业的幼儿教育管理人员,由中央到地面形成上下五个管理网的畅通。体制改革后,我国幼儿教育网络管理分散,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教育部负责幼儿教育管理部门编制仅2人,仅有一人是专业人员;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留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是北京和天津,所有其他省市都撤消了该机构。在目前这样的幼儿教育体制下,实在是无法满足当前幼儿教育的需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管理,缺乏一个清晰、高效的管理体系,中央政府没有具体的安排,地方政府不能有效承担责任。 (二)缺乏立法保障 目前,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法律层面比较高,但关于幼儿教育立法,没有专门的国家立法。所以在幼儿园,学生被打的事件频繁发生,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我们没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因此立法势在必行。 (三)缺乏资金保障 虽然幼儿教育资金投入比例逐年增长,总体上还是存在不足的事实。到目前为止,我国幼儿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还没有超过,我国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结构中的最低水平。我们国家对义务教育在法律上有规定,因此对中小学的教育重视,忽视幼儿教育,减少幼儿教育经费的规模或根本不进行投资。因此,教育机构数量不足,幼儿教师要照顾孩子,没有耐心照顾孩子;幼儿教师的工资很低、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参加教育事业,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低,质量参差不齐。 三、改革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解决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的职责 我国全世界的成功 经验 和幼儿教育的发展表明,当国家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或上级政府的直接管理和领导,使其更容易为幼儿教育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明确幼儿教育相关部门的职能,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基本权益,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相关服务。修订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严格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发展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督制度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责任,对于创办幼儿园,相关的教育行政机构进行严格审批,保证其合乎法定标准。国家加快引入相关 措施 制定严格、科学、合理的系统,监督各类幼儿园和严格执行年度检测系统等等。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领导作用和领导责任,积极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协调相关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国家加快出台相关措施,制定严格、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相关部门的渎职造成的损失,严格监督和管理。 (二)加快幼儿教育立法,完善法规体系 近几年,两会上,人大代表的提案,多次提到的幼儿教育的发展。一些地方人大代表为幼儿教育立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江苏出台了幼儿教育条例,上海已经在整理幼儿教育立法工作,目前有利的社会环境对于幼儿教育立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各级政府必须携手共进,通过立法完善幼儿教育,通过法律来保护幼儿教育的发展,明确政府责任的幼儿教育责任。 (三)加大资金投入,稳定幼师队伍 国家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地方政府责任引导个体参与,使幼儿教育经费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放凭证,既保证了孩子的入学,也不会有资金分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通过立法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的幼儿教师人才到幼儿教育队伍中来,将是对孩子有个幸福童年的最大保证。 作者:刘珍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墓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黄人颂.《幼儿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虞永平.《当代世界幼儿教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5]甘鹏.《县域幼儿教育管理机制研究———以广西县为例》.广西大学,2011. [6]王亚新.《我国幼儿教育的政府职能分析———以陕西省的幼儿教育为例》.西北大学,2008. 谈谈对幼儿教育的看法论文篇三:幼儿教育工作探讨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学习生活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幼儿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国家的关注与重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做好这幼儿教育工作应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孩子的健康 幼儿时期首先要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让孩子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吃好。为此,我让学校食堂每天给孩子不一样的伙食,每个月不重样。每天保证五种蔬菜,三种水果,一个鸡蛋,一盒牛奶。鱼,虾,肉每天也要保证一定的量。定期给孩子检查微量元素,不能让孩子缺钙,缺钙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我经常组织开家长会,让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健康饮食。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 幼儿时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言的学习,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他们喜欢模仿,愿意与人交流,因此,在幼儿时期要多对孩子说话,多与他们交流,多启发他们,引起他们去动脑思考问题。尤其是对普通话的学习培养。我让家长在家和孩子必须用普通话交流,形 成语 言习惯。普通话有助于识字和阅读,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期的口语训练,可以让他们掌握一些词语,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想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教师要让孩子多读,多说,多做。幼儿时期还要教会孩子怎么做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做对,怎么做不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要通过平时的具体事例来教育,从一点一滴认真观察、培养。幼儿园教育,要使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孩子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我们要培育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们要上好品德课,培养幼儿有一个优良的品德。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身正为范,应该从自我做起,起到良好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方面做到彬彬有礼,因为你时刻在影响着孩子,在教育着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孩子,注重培养孩子们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喜欢与人交往的品质。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坚强品格。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以自己最大的耐心去关心和爱护孩子们,平等的对待,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注意尊重和多鼓励孩子 我们不要忽视对幼儿时期孩子们的鼓励,因为多鼓励,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性格特征。我们要尊重鼓励孩子,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孩子要有耐心。现在还是独生子占多数,大多娇生惯养,有的孩子个性非常强,要不到的东西就哭闹不止,作为幼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绝对不能生气,我们要给孩子转移注意力,比如说给孩子讲个小 故事 ,通过故事来引导他们。小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比如说,因为一个孩子的调皮,你批评了他,然后你再去管别的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小小的心灵就可能受伤。他会以为老师不爱他了,不喜欢他了,他会失去自信,内心受到伤害。所以,尊重孩子应做到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正地评价孩子,尽可能的全面,不能忽视对每个孩子的关心。在评价孩子方面,老师要做到细致、全面,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要耐心观察、发现,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培养他们的优点。其次,要多鼓励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极大好处的。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到,有一个作者到幼儿园去采访,看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面带微笑,手里拿着一幅她班里孩子的美术作品,正在给孩子们讲解。这个作者发现,这个孩子的作品只有一些有规则的横竖线,别的什么都没有。这个作者看了这幅作品,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可这位老师怎么做的呢?只见这位老师面带微笑向大家介绍:这个小朋友的这幅画里,大家一起数一数,有多少条横线?有多少条竖线?有没有斜线?他一共用了多少种颜色?老师已经数过了,他一共用了23种颜色,这可是我们班使用颜色做丰富的小朋友。老师话音未落,这个班全体小朋友竟为他鼓起掌来。 四、幼儿教育应当与 家庭教育 相结合 在家庭教育方面,现在还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占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没有提高。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要不到就哭,不让做就闹。许多事做对了受表扬,做错了也受表扬。在满足和表扬中,孩子们大多已经迷失了方向,根本认不清对错。这与很多家长看孩子没有耐心有关系,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要么给孩子看动画片,要么给孩子手机抱着。很少有家长拿出一本书和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很让我们担忧,首先小孩子的眼睛很稚嫩,天天盯着电视、盯着手机屏幕对孩子的眼睛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家里每个人抱着一个手机,彼此缺少交流,缺少沟通,相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教育在哪里?父母教给了孩子什么?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学习和健康生活的环境。我们要让孩子吃好,休息好,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状态下,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学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娱乐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样有助于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终生受益。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管老师还是家长,必须全力以赴,以身作则,为孩子负责。同时,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在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环境上下功夫,让孩子愿意来上学,愿意来学校学习,愿意和老师同学一起生活。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做到学校和家长相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家长来说,必须明确教育方法,改变教育手段,制订一个教育计划,认真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更是对孩子的尊重。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应该先问问自己做的好不好?自己做到了吗?然后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都没做到就去教育孩子,自己都没有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怎么可能服你呢?在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不负责任的鼓励几句就算完事,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探一探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用认真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该让其改正的改正,改鼓励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对孩子太过娇惯,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有所选择,该满足的满足,不该满足的绝对不能满足,家长要有自己的原则。多让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往,尽量避免孩子独处。家里有客人来,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地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从小培养孩子善于交流善于表达的能力。作为父母应多了解孩子的喜好,对什么感兴趣,喜欢做什么。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家长要做到耐心地给孩子讲解分析,自己不懂的,查找资料弄明白,不要蒙孩子。要培养孩子全方面的 兴趣爱好 ,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让他们体会到童年的快乐。在幼儿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多方位全面挖掘教育信息,发挥教育价值,培养幼儿积极、自信、自主、的创造精神,挖掘幼儿潜在能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习惯和兴趣,让幼儿的个性得以弘扬和发展。 作者:张萍萍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中心幼儿园

婴幼儿用药安全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儿科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科论文 范文 一: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及评价构建

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专家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构建问题。 方法 :采用专家调查法,选取的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结果: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为重要,意见较统一。结论: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临床护理专家(CNS)通常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以及会诊等方式加快护理学的发展进程。护理专家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护理专家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需要进行有效构建和实施。本文以20名儿科护理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 报告 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均具有该领域十年以上工作 经验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

方法

查阅文献及资料,设置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CNS认证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征求护理专家建议,并根据我国儿科护理情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将调查问卷分别分发给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待完成填写后统一收回。本次20份调查均收回,且均有效。

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儿科临床护理课程设置的认识情况

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护理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重要,意见较统一。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护理的质量,特别是儿科护理,患者起病较急,年龄较小、感知能力较低,不注重临床护理工作会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给患者家人和医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开始出现,其作为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在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方面较普通护理人员均有明显提升。护理专家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可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等方式提升护理水平[1]。儿科临床护理专家是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人员,因而其在专科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应具有更高的水平,能够在临床工作当中及时发现儿科患者潜在的危险,对临床中存在的复杂护理问题通过商讨进行解决,通过与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使护理质量获得有效提升[2]。本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对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基本相同。依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得出,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上,如儿科护理学、小儿外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等,这就说明我国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应将儿科专业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作为重要的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儿科临床护理中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便是临床实践技能,其不仅可作为临床护理专家的职业特征,亦是开展课程教学,实施护理 教育 和护理管理工作的支撑。儿科临床护理专家的评价指标还包括护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育能力等,因而临床护理专家不仅需要做好解决复杂护理问题、提升护理质量工作,还应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 健康知识 宣传任务。儿科专科课程设置一般设置儿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儿科护理诊断学、小儿外科护理学、 儿童 健康评估等课程,此外还应根据专科教学的特点合理的设置其他课程,强化专家课程教学工作,构建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的促进临床护理学的发展。本文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分析发现,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且所有专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均认为专业素质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这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

[2]'sresponsibilityforpatientquality,safety,[J].Nurseleader,2009,8(6):34-43.

[3]查丽玲,王建宁,江榕.江西省三级甲等医院ICU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3,28(17):10-12.

儿科论文范文二: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探究儿科患者接受临床用药安全护理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于2014年4一12月所收治的关于药物治疗儿科患者1200例,将其定为实验组,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护理干预。并将同期所收治的另外120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用药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对患儿及其家属关于 用药知识 掌握的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充分的调查,并做好记录工作。结果在患儿及其家属在用药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对比,实验组都比对照组占有明显的优势。结论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安全责任意识的强化,并进行日常的培训,进行系统化和责任化的管理,将合理用药安全护理干预正确应用到患儿上,可以促进患儿及其家属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取得较好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临床用药;用药安全;儿科;护理干预

将合理的药物治疗实施在患儿身上,这是儿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点。针对临床上所使用的药物,一方面要确保具有实际的疗效,另一方面还需要确保合理性和安全性所在,因为这些因素与患儿的健康密切相关。从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来看,相当一部分患儿的病情比较轻微,因此只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便可以得到治愈。这也就成为了药物治疗成为儿科比较普遍的治疗方法,患儿疾病的康复有赖于正确的用药。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是保证患儿健康安全的一大保障,如果在临床上出现用药不当的行为,那么就会对患儿的健康构成威胁。合理用药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不合理用药则会产生治病害人的不良影响。当前实施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就是护士,因此,护理要做到足够的细心,对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严密谨慎。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患儿药物治疗效果产生挂钩关系,护士始终系整个过程中的第一线地位。本文就儿科临床用药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实验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4年4一12月所收治的关于药物治疗儿科患者1200例,列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儿687例,女性患儿513例;l岁以内的患儿有478例,l一5岁患儿有450例,5一12患儿有272例,平均年龄为岁。并将同期所收治的另外120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将护理干预实施在患儿及其家属身上,做好调查和记录工作,了解其对用药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的情况。

加强患儿及其家属关于用药知识的普及

对患儿群体特点和常见小儿疾病进行 总结 ,可以适当在病房的一些位置贴上小海报,这些小海报主要涉及儿科常用药物、药物用法和用量、用药常识和禁忌的食物等,鉴于儿科患者的缘故,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和一些卡通人物在海报上。每天责任护士一定要对工作负责,在每次给药之前,都需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耐心地讲解药物的基本信息,要求是易懂、通俗和避免复杂化。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可以结合具体的疾病,对患儿及其家属细分为不同的群体,再对每一个群体实施集中的讲解,实现短时多效的目的,让患儿及其家属尽量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护士还应当在给药的时候,特别强调服药的时间,叮嘱患儿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服药,这是因为,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长都存在给药时间越长越好的错误观点,这与正确的给药方法是有偏差的。药效的发挥和用药的安全性与用药时间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并不是用药时间越长越好。

强化学习,适应当前临床工作

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就是护士,而护士在药学方面的学习则与患儿的安全用药和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强化护理对各种药物的适用性的认识。当前儿科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在增加,用法和用量除了要依据 说明书 以外,还需要遵医嘱。儿科患儿通常都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在用药方面,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再加上药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护士原有的药学知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临床工作的需要,那么就需要护士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常用药物的知识,关注新药物的用法和应当注意的事项,确保儿科用药的安全性。如果护士对于某些药物的用法含糊的话,就需要咨询相关的医师,避免影响患者健康的问题出现。

3结果

在患儿及其家属在用药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对比,实验组都比对照组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用药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对比,实验组完全掌握和基本掌握的情况为100%,对照组则为8233%(988/120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对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的情况为100%,对照组则为92%(1104/1200)。

4讨论

相当一部分患儿的病情比较轻微,因此只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便可得到治愈。因此出于患儿健康的考虑,在选用药物的时候,除了要确保一定的疗效外,还需要兼顾安全性和合理性。合理用药可以解决患儿疾病问题,但是不合理用药则会威胁到患儿的健康。随着当今新药种类不断推出,药品也在不断更新,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进行系统化管理,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的培训,可以减少患儿受到伤害的现象出现,让疗效更佳明显。综上所述,对护士加强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培养,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接受定期的培训,让知识有足够多的储备,在规范化管理下,才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利于患儿用药的安全,让疗效充分体现出来,还有利于解决医患矛盾,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段桂仙.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风险管理[J].儿科药学杂志,2015(06).

[2]李继红.护理干预在儿科呼吸道疾病吸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6).

[3]杨红红,胡雁,周英凤.住院患儿用药差错护理预防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08).

儿科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2.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3. 本科护理论文范文精选

4.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5. 儿科护士述职报告范文3篇

对幼儿进行 安全 教育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关于幼儿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安全教育之我见 一、帮助幼儿认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孩子终究是要面对现实,走向社会的。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对于陌生人应有的一定的戒备心理。如:陌生人给好吃的食品或玩具,说要带到某某地方去玩;或编谎说:妈妈在自由市场买菜时被车撞了,现在正在医院抢救,你爸爸让我来接你去看妈妈。这种以物质或某种理由引诱天真孩子,以达到拐孩子的目的,生活中常有类似事情的发生。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利用 故事 、谈话、看电视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随便跟陌生人走,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去教育孩子,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借助幼儿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训练幼儿的自救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现实,渗透一些 安全知识 ,让幼儿悟出其中的道理,知道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处理,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些点滴的安全知识,就需要家长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如:跟着妈妈去商场购物,人较多。妈妈就要告诉孩子:小手要时时拉着妈妈的衣角,以防走失;和妈妈去动物园里玩,假如你被山上的猴子吸引住了和妈妈走失,千万别着急,站在原地不动,等候妈妈。万一等不来妈妈,就去离猴山最近的商店或冷饮摊,告诉商店或冷饮摊的叔叔阿姨你找不到妈妈了,让他们帮你找妈妈。不要随便跟过路的人说你和妈妈走失了,让他们帮你找妈妈。通过讲述这些日常生活琐事,逐步丰富孩子生活 经验 和简单的自救能力。 三、强化幼儿熟记特殊的电话号码,掌握意外的应急 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燃气,电器等设施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也随之增长,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发生意外时,及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以解决燃眉之急。如:爸爸妈妈去上班,家里只有你和奶奶,突然奶奶晕倒,不省人事,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拨打急救电话:“120”叫救护车,告诉急救中心,奶奶的病况和家庭详细地址,以便救护车准确到达目的地,及时抢救病人;孩子单独在家时,有人敲门先看看门镜,是陌生人不要去开门,发现是坏人要向“110”报警;家中发生火灾拨打“119”。总之,家长要有意识的考考孩子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帮助孩子熟记“110、119、120”这些电话号码,以便幼儿在危急之中灵活应用,免得束手无策。 四、善于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有益题材,是安全教育的有利时机 教师把听到或看到的“某地方发生火灾”、“某户人家煤气泄漏”等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情,讲给幼儿听听,与他们谈谈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的原因,一起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及应急 措施 ;如: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游玩,利用此时此地情景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在汽车座位上,头、手、不能伸出窗外;过马路,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穿行十字路口,提醒孩子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走。使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走。在马路上,要靠人行道的一侧走;教师上课时,常用录音机、幻灯机,插插头时教师可随口提醒孩子不要触摸电线开关,手千万不能放在插座的洞眼,这样很危险,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生活中随处可见安全教育的小题材的确不少,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宣传,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必须持之以恒。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中与安全知识相关的内容,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细微之处见长识”,孩子的安全自护、防范急救能力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见识慢慢滋长,安全意识就会不断得到升华和巩固,这也是家长和教师所共同期盼的! 作者:黄桂芝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幼儿园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二:幼儿安全教育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目前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然而,目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减少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安全性 目前有很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降低他们受危害的风险,幼儿园方面很少组织幼儿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项目。比如:户外春游、游览动物园等等。由于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幼儿园很多的户外活动取消,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很多需要孩子亲身体验的课堂都要留在室内进行老师单方面的讲解,使得课堂内容变得太过于单一和枯燥。 (二)限制幼儿的活动区域 现如今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安全,幼儿园还有家庭就会人为的把孩子的活动区域给限制住。一些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能够全天候的在老师的监控之下只允许幼儿在教室、宿舍等市内活动场所活动。这样限制幼儿的活动区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可是这样做长期以来就会束缚幼儿的发展,阻碍了幼儿的思想。而且,长期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会使得幼儿不敢见世面或者是见生人,不敢去参加室外的活动。容易造成幼儿失去创新精神, 想象力 容易弱化,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抹杀了其天性。再加上,幼儿长期在室内,没有接触过外界的事物容易造成他们在碰到事情的时候,出现不安,不知如何解决的情况发生,俨然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改进幼儿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情景设置方法 创造一定的情景,将各种事物、背景等运用多种方式直观的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做好安全教育需要情景的帮助。老师可以在教室、走廊、食堂、厕所等多个地方张贴上宣传安全的 标语 ,或者是用直观的图画展现出来,既生动又不失教育的意义。例如,在营造情景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与 儿童 相互配合,引导幼儿去感悟和理解这些标语或者是图画的重要意义。在各个走廊中可以贴上“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还有画上“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图画,以及“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而且,为了保持图画还有标语的新鲜性,老师应该按周期来更换内容,这样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器械或者是玩具创造交通道路的情景,或者是带领孩子制作救护车、消防车,还有灭火器等事物,教给孩子这些东西的具体意义等。并且利用这些东西带领儿童开展一些情景游戏,模仿一些危急事件,让幼儿能够有亲身感受的经历,这样一来,很容易让儿童了解安全教育的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二)开展游戏方法 幼儿天生好动,并且十分喜欢做游戏,跑动等等。所以老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游戏方式,使得幼儿在一个活泼、放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教给幼儿能够学习到自救的知识。就以 消防安全知识 教育来说,在开展消防知识活动之前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消防知识,提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幼儿能够参与到其中。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游戏工具,例如开展地震逃生的游戏活动中,老师应该借助相关的教学设备运用纸箱子,桌子等进行地震逃生演练。告诉幼儿地震爆发的时候应该怎样逃生或者是怎样进行躲避,能将危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发生危险的过程中不要慌乱,要进行有序的逃生,不害怕困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开展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还有安全意识。 (三)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知识渗透的方法 幼儿在幼儿园中呆的时间要比在家呆的时间还要长,所以老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在实践中教育,更有助于幼儿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例如:在早上检查的时候,组织幼儿吃午餐的时候,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洗漱的时候等等。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应该在多个环节进行广泛的渗透,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得幼儿能够真正的理解到安全教育的真谛。例如,幼儿对于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比较感兴趣,鉴于此,老师可以结合这一问题给幼儿讲解一些关于电的安全知识,教给幼儿不要随意触摸电源,不要接触电等相关的危险物品。要让儿童知道它的危害。通过多媒体设备通过观察相关的动画教育短片,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 三、 总结 当前幼儿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活动,抓好安全教育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笔者通过分析得出了三种教育方法,首先,创设情境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中;其次,开展相关的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将安全教育知识从各个环节中进行全面的渗透,希望对幼儿安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陶勤孜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杏家湾幼儿园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三:幼儿安全教育研究 一、从我园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了以园长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个科室的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建立了一整套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 1.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由王园长和专管此项工作的潘园长负责。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制度、安全工作责任制、幼儿园保卫室工作职责、安全责任追分等相关制度,每周由园长召开并主持安全工作会议,学期初签订了各部门、班级以及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 安全 责任书 ;明确了门卫、食堂等重要部门的工作任务、人员配备制度及责任追究措施;有严格的幼儿接送制度。 2.全面排查幼儿园内部安全隐患。我园在各个通道口设置安全出口,都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由于幼儿年龄小,上下楼梯不方便,我园在楼梯的大扶手旁边加了小扶手,还在窗户外加注防护栏,就连幼儿园的暖气也加上了厚厚的被子,安装了白铁防护栏,以免幼儿碰到它们,彻底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不留死角。 3.严把卫生保健、伙食关,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二、从课题实施以来,我园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小到每个班级的室内环境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1.从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中渗透安全教育。首先,我们精心美化了相应的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孩子们进行形象的教育。如,幼儿园所有电器插座都设置在安全高度,以免幼儿能接触到,还告诉幼儿要远离电源。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摆设了“娃娃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图书,通过生动的图片画面让孩子们寻找写字的正确方法,明白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增加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每个班级开辟了家长联系园地。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我们开辟了安全教育知识一览,班级教师每周更换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朋友知道并了解安全教育常识;在每个班级的墙上布置了“交通安全小卫士”、“安全防火很重要”、“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图片,让孩子们在观看生动形象的画面中,随时随地学习安全小儿歌,了解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知道在危险来了的时候如何自我保护。 2.从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首先,让幼儿知道并了解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小常识。例如,通过开展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准确说出自己爸爸、妈妈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幼儿园的名字;能知道在危险要来了的时候,要拨打哪个电话号码,生病了要打120、失火了要打119。其次,通过让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安全自救能力,来逐步完善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安全都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无法预料到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所以我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并学会一些应对紧急危险的方法。例如,正确的穿脱衣服、系鞋带,两个小朋友之间不要打闹,避免摔倒;杯子里的热水吹一吹再喝,以免被烫到;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都不能说话、打闹等。我们教师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自己做,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3.我园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游戏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游戏是幼儿园每个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我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适合本班的安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安全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开展区角游戏中出示了120急救车、电话等,让一名幼儿来扮演生病的妈妈,一名幼儿打电话,一名幼儿开120急救车,其他幼儿来当旁白,知道生病了要打120,还要知道怎样拨打电话,怎样把事情交代清楚,同时孩子们也学习并知道了失火要拨打119等,懂得生活中遇到紧急的事情,怎么样去处理。 三、我园通过开展安全课题,增强了孩子们自身的安全教育,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们都在精心地保护着他们,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呵护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精心呵护孩子的同时,就必须要告诉他们一些简单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我们幼儿园通过开展《对幼儿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把这种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有效环节中,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我园针对每个班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小班以培养幼儿简单的自我防护意识为主,开展了“不跟陌生人走”、“不将异物塞入五官”、“不玩利器”等活动;中班以“安全标志”为中心,引导幼儿通过“认识安全标志图片”,了解安全标志图片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制安全标志图片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意识;大班从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入手,开展了“我不再害怕了”、“我能保护好自己”等活动,引导幼儿自觉避开危险物,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自课题实施以来,我园还开展了一次大班幼儿安全知识抢答赛(主要是抢答题)。其目的是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幼儿知识竞赛共分三部分:必答题、抢答题、判断对错。经过孩子们一番激烈的答题比赛,学前班幼儿获得了一等奖,大班幼儿获得了二等奖。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事关重大,关系着每一个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着每一个家庭,不能有半点松懈和麻痹。因此,我园从实际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办园理念,始终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全园上下一起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其次对园所环境、设施设备、食品卫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园的安全。通过这次“安全知识抢答赛”活动,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安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园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幼儿园根据每个班级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实施安全教育活动,使这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班级每周都有一节安全教育活动,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师通过播放ppt,让他们初步了解火灾、地震的危害,以及拨打火警电话等简单的消防常识。如,当你看见着火要赶紧跑开,并且要告诉大人。陌生人给好吃的,一定不能随便要,不跟陌生人走等。中班、大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强一点,教师可以教他们认识一些简单的消防器材及初步了解简单的使用方法等,教师可以示范,让孩子看着教师们怎样进行灭火演练、怎样火场逃生等。同时,还要教育幼儿不要私自玩火,在公共场所不要破坏消防设施,要学会保护自己。 四、开展好幼儿安全教育,还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家园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安全自护能力 一直以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基础。我园通过班级建立自己的QQ群、致家长的一封信、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来,知道我们是怎样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这样他们也能知道怎样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此逐步改变家长们的观念,让他们从包办代替转变为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总之,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希望。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不仅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安全与健康,为了祖国的未来,让安全教育从幼儿抓起,切切实实开展好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 作者:王淑文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四幼儿园

婴幼儿杂志订阅

有很多种类,杂志铺上面订阅和咨询比较好的有嘟嘟熊画报、妈咪宝贝、婴儿画报;希望能有帮助...

可以直接去邮局订阅的,到那里别人会一步步交你的,比较方便而且送货上门。时间的话,应该随时都可以的,它有全年和半年的,具体你可以去邮局问问。其实这位童鞋,偶也是《儿童文学》滴忠实读者,我就是到邮局订的,很方便,也很容易,也许父母也可以帮到你!

婴儿床研究论文

一、婴儿床有什么用婴儿床用处大,如果家里空间不是太拥挤,还是有必要购买的,因为:1、为婴儿提供安全的睡眠新闻里经常报道新生儿和父母睡觉,被大人压到了,被子捂住口鼻窒息了,和大人睡觉体温高被子厚宝宝捂得发烧了,或者掉下床了……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宝宝睡在婴儿床里,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晚上不放心,为了方便及时看到宝宝,可以安装视频监控器在婴儿床头,醒的时候看一眼;还可以选择一边与大人的床相连的小婴儿床(拼接床)。2、培养婴儿独立的睡眠习惯婴儿床虽然给喂夜奶带来了一定不便(当孩子戒了夜奶这个问题影响就不大了),但它帮助宝宝从小在独立的床上睡觉的习惯,白天、晚上,宝宝都不用粘着妈妈,只要抱着走走、拍拍,就可以放到婴儿床上自己入睡。3、提供给宝宝安全的玩耍空间当大人料理家务忙碌时,吃饭时,可以把宝宝放在婴儿床上,让宝宝自己玩耍,不用担心会摔倒、误吞地上的小物件。让宝宝扶着围栏,还能成为学走路的好助手。二、怎么选择合适的婴儿床1、天然、环保、无有毒物质的,有安全认证的油漆,安稳坚固的实木最佳。购买回来后安装好,通风至少1个月再使用。2、其他硬性指标:(1)护栏高度不低于50厘米。(2)床沿护栏的间隙小于6厘米(防止夹头)。(3)床体宽度不超过75厘米,这样婴儿床可以在房间、客厅、餐厅之间自由移动,方便使用。(4)床板可调节高度,宝宝长大了可以调低床板用于学走路,还能防止掉下床。(5)选择表面光滑,无尖锐的刺,尽量不选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的,容易勾到宝宝衣服。

首先就是大人的睡觉环境不好,而且父母身上排出的气体,想脚臭和汗臭等会滋生各种细菌,这样的环境可以说是很脏的,很不适合宝宝。所以父母为了宝宝的健康着想和保持干净的环境,最好就是让宝宝自己独自睡婴儿床。 宝宝虽然还很小,很多事情还不知道,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宝宝就没有自己的社交圈了,其实不是的,宝宝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父母不要将自己的社交圈跟宝宝的混在一起,而是要让宝宝独自睡婴儿床,给他们留下自己的社交圈,而婴儿床也就成为他们的地盘了。

一、最好不要选择那种床围可以放开变成加长床的款式 现在这样的婴儿加长床款式很流行,很多家长因为想到要节省开支,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购买这种款式的婴儿床,但是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浪费钱,而且对宝宝也不好。首先就是宝宝现在还小,让他睡这样的床会让他习惯这个宽度,以后长大就不再适合用了,而且床围放下来对婴儿也不安全。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购买这样的加长床,这样不但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也使消费变多。最好就是选择四周都网友栏杆围住的婴儿床,这样显得更简单和安全一点。

二、婴儿床选有油漆的更好一点 很多人都认为油漆不好是觉得油漆有毒,而且也不环保,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首先油漆能对这些木制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一些脏东西不易黏在上面,而且一旦弄脏了也比较容易擦掉。而如果不油上油漆的话,宝宝乱啃的时候就会将这些粘在床上的细菌和脏东西吃进去,对宝宝的健康有危害。另一方面油漆也能对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在天气太干或太湿的环境下也不容易发生木头绽裂的情况。 最后提醒各位年轻爸爸妈妈的是,婴儿床的选择并不是越贵越好,一般的松木就能够满足婴儿的使用了,只要床是够稳定和牢固的就可以,选购婴儿床的费用大概在五六百块左右就够了。 希望对您有帮助,忘采纳,非常感谢

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婴儿的体质比较薄弱,环境中的条件是比较复杂的,所以暴露在环境中很有可能出现传播的情况。

个人认为,基本用不上。我是压根没买,很多朋友家买了也是形同虚设,基本没用。理由如下:

第一:使用婴儿床,妈妈喂夜奶更辛苦。

如果孩子睡在身边,孩子哭了,妈妈侧身就能喂奶,孩子吃完奶睡着,妈妈挪挪身子也顺利入睡。

而如果睡在婴儿床上,妈妈要先起身,去抱起孩子,返回来喂奶,哄睡后再次放回去。您看吧,一系列动作折腾之后,妈妈彻底清醒了,躺下睡不着了。这是我身边很多人买了婴儿床最后也不用的原因所在。

之前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案例,好像是国外的,说是妈妈因为让孩子睡在身边,结果自己睡着了,压着了孩子,堵住了孩子的呼吸等等,这个报道吓得很多人去买婴儿床。可是在我个人经历或者随便问一个妈妈,这种情况都是很偶然的,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最常见的现象是:妈妈睡觉打雷都不醒,但是宝宝哼一声或翻个身,妈妈就醒了。

第二:使用婴儿床,太占地方。

基本上,现在年轻人睡的都是一米八,甚至两米宽的床,本身床很宽大,足够多个孩子睡。而现代的房子寸土寸金,卧室普遍不算太大,再放一个婴儿床,跟大床接到一起,又会把房间唯一的空隙都填满了。主要是费钱、占地,还没啥用。

第三:孩子稍微大一点,就非常拒绝婴儿床。

我有个朋友家,头几个月坚持让孩子睡婴儿床,等到孩子大一点,有自己得主意之后,坚决不睡婴儿床,要跟妈妈一起睡。而且孩子在妈妈身边,睡得更安稳。

综上,如果你家已经有婴儿床,那就根据需要看看如何利用上,如果没有,那么劝您不要花那个冤枉钱了。

关于婴儿人性本恶的研究论文

中西文化都讲人性,尤其中国讲得多。中国传统文化把人性看作纯真、纯善,与道相通的形而上的东西。《周易.系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善,道义之门。”《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右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颐诠解:明德就是人的天性,它通晓一切道理,能够应对万物,但却受气禀的蒙蔽,有时昏昧,但它本体的灵明一直存在,学者应该去掉外物对本性的污染,以恢复人们本来的明德。(原文经过作者翻译)不仅儒家,佛教也讲“佛性”、“觉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教讲“性命双修”;都是把人的本性看作纯真、纯善的生命之源,人的本质。 不过,儒家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一致。孔子未说性善或性恶,而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同孟子辩论的告子,看法同孔子差不多。告子认为人的天性无善无不善,好比流水,你从东方开口子,它就向东流;你从西方开口子,它就向西流。告子还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就是说:人性就是人的欲望和知觉运动。孟子用诡辩论批判告子,实际上批判了他的太太老师孔夫子。后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西汉的杨雄提出“善恶混”,就是人性有善有恶。唐代的韩愈提出“性三品”,就是人性分上、中、下三等。宋儒程颐、程颢和朱熹又把人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气质、才、情均有不善,只有天命之性有善无恶。宋明两代的儒者把心性之学搞得繁锁不堪,矛盾百出,越说越玄虚,越说越糊涂。还是那些并非正统儒学大师的学者能够讲出一些常识性的道理。中唐诗人杜牧在《三事立性辩》中说:喜、怒、哀、惧、欲、爱、恶等七情就是人性;而在七情之中,喜、怒二者生而有之,是性之根。婴儿见了奶就爱,就要拿起来吃,求之不得就要哭,要发脾气,可见,爱和怒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孩子长大后,喜、哀、惧、恶、欲这五种欲望才逐渐产生。至于善恶的观念,那是孩子受了教育、有了社会阅历以后才会有的。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在《原性》中,也从常识方面提出异议。他说: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我都不赞成。事实上,人既有恻隐之心,又有怨毒愤恨之心。如果性善说正确,怨毒忿恨之心从哪里来?如果性恶说正确,恻隐之心又从哪里来?晚清最后一个大文人王国维运用从西方引进的经验论批判了从《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到孟子、荀子再到宋明理学家的先验的人性论。他说:“善恶之对立,吾人经验上之事实也。自生民以来至于今,世界之事变,孰非此善恶二性之争乎?故世界之宗教,无不著二神教之色彩。野蛮之种,虽多至不可稽,然不外一种,即有爱而祀之者,有畏而祀之者,即善神与恶神是己。” 西方的人性论,也是发展变化,各有不同的。基督教的“人性论”认为: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同上帝有相似之处,包括心灵、良知、自由意志、道德观念,等等。但是,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以后,人们所具有的上帝形象是否完全丧失,在神学上存在不同观点。奥古斯丁 ? 马丁路德、加尔文等认为:人类完全丧失了“原始的公义”,因此,人性仅有作恶的自由。新教自由主义学派则认为:亚当堕落之后,人性中的上帝形象受到缺损,但未完全丧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伦理原则,把人性从神授转移到自然形成的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人的欲望就是人性,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快乐是合理的。这一时期的人道主义者也强调理性;不过,他们强调的理性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理性,而不是从抽象的自然人中引出抽象的不变的人性,再从这种抽象的人性中引出道德规范来。 近代经验主义思想家洛克、亚当.斯密、休谟提出另一种人生论。洛克把人的心灵看作一张白纸,没有与生俱来的观念和理性,好比一块洁净的石板,人通过对外界的感觉和内在的反省得到的观念写在石板上面。洛克认为人的一切意志、感情和理性活动,都是由人的欲望决定的,而人的欲望又取决于外物同人的心身的相互作用。人总是追求使自己身心快乐的事物,逃避使身心痛苦的事物,人的这种趋向决定了道德上的善恶区分。 亚当? 斯密和休谟与洛克的观点还有一点不同。他认为人性是利己的,但是,人们之间还存在着心灵的交感与共鸣,人与人之间依靠联想的作用能够使自己感受到他人所感受到的苦或乐。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别人痛苦,自己也痛苦。因此,亚当.斯密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于人类本身的同情心。 我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论的种种看法加以选择、归纳和梳理,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人的精神活动要素是欲望、情感、意念和思维。欲、情、意都来自人的肉体感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觉,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并随着人的生理机能的成长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佛家把人的情感概括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佛家把人的欲望概括为: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欲”,却是很不完全的。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欲望和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第一层是生理需要,即: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基本需要,例如:对食物、水、阳光、空气、性生活、穿着、栖息以至睡眠、排泄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即,对威胁、伤害的恐惧,寻求保护的需要;第三层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人对家庭、民族、国家和对爱情、亲情、友情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即:人对尊严和价值的追求;第五层是认知的需要,即:追求知识、理解的需要;第六层是爱美的需要,即追求赏心、悦目、好听、好闻、好玩的需要;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表现欲、创造欲、成就感等等。 人的意念和思维,都是人脑的活动和功能。不过,意念是直观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那些直观、零碎的意念必须通过概念进行反思、联想、判断、推理的功夫。才能变成理性的思维。从理性思维中还可以分析出知性思维,前者以是非、善恶、美丑为价值判断;后者以真伪和科学非科学为价值判断。 二、人的欲望、需求和情感是与生俱来,人人都有的本性,没有善恶、美丑之分。但是,人的欲望和情感却不能无倾向、无节制地发展和发泄。比如:爱和恨,是人的自然感情,但是,爱自己也爱他人,这是善;爱自己恨他人,这是恶,爱恶人恶行恨好人善行这是大恶。再如:喜欢美食、美衣、美屋、美色和追求幸福、快乐,这是正常人的合理欲望。不过,这种欲望要有限度,一是不能防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二是不能妨害他人的利益与合理需求;三是,要采用优美的形式和方法。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这是善;利己损人,损害社会,这是恶;用丑恶的形式和方法追求欲望、发泄感情,这是丑。认识欲望和情感发展和发泄的倾向和限度,判断是善是恶、是美是丑,都要靠人的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而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都不是先验的,不是人的天赋本性,而是人们经过教育和阅历、实践,使自己的主观功能认知、适应和同化客观事物的结果。 三、人的欲望、情感、意念和思维,都不是一次形成和永远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成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就人的欲望和情感来说,婴儿只有饱、暖、呼吸、睡眠、排泄等生理需要,只能用哭和笑来宣泄喜和怒的情感;婴儿长大一点,有了恐惧的感情和追求安全、追求庇护的需要;再长大一点,才产生爱、恶、悲哀、羞耻的情感,才有了喜欢所爱的人和物,反感厌恶的人和物的好恶感,自尊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尊严感;继续成长,又有了求知欲、爱美欲和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成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至于性欲,虽然是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但却要到青春期才会觉醒和外现。 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它随着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的逐步成熟而循序渐进。瑞士儿童心理学家L.皮亚杰通过“临床法”发现:3 -8 岁的儿童思维的主要范畴可以表示为解释功能、混合功能和推理功能;7 、8 岁以上的儿童才会有同成人真正理解的谈话。不过,也有早熟的儿童,皮亚杰发现,有一个6 岁儿童提出了1000 多个问题。 第二:人的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既不是先验的“生而知之”,又不仅仅是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人的心理机能同外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人既要适应外界环境,又能同化外界环境,而且在适应和同化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或是自我扭曲、自我异化的作用。 第三:由于人们天赋的生理、心理机能和思维能力,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而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影响有所不同,所以,人的素质有善恶之分、智愚之分、美丑之分。不仅不同的人有上述的差别,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兼具善性和恶性、明智和愚蠢、优美和丑恶的因素。所谓贤者、智者、美者,不过是善大于恶、智大于愚、美大于丑而已。 就一般人和一般情况来说,智和愚、善和恶、美和丑,是可以易位的。就特殊的人和特殊的情况来说,有些人是不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愚昧和丑陋,大多是先天素质决定的;不可改变的大奸大恶,大多是后天形成的。作出这种判断的根据,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经验的事实。天生的白痴、弱智和形体上的丑陋,是不能改变的。中国历史上的殷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金海陵王、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以至秦桧等等,外国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斯大林等等大奸大恶,都是至死不变,而且至死没有忏悔的。他们之所以至死不变,既有坚持反人道、反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至死不放弃生前的专制特权和淫威,也不放弃身后的威权和面子的因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大奸大恶是不适用的。孔子说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还是有道理的。 第四:人性,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塑造、不断发展和不断认知的过程。 德国的人类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论》中说:“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永远是一个动态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它只存在于人类不断创造的辛勤劳动之中,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类自我塑造的过程。” 我赞同恩斯特.卡西尔的上述观点。人必须不断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善自我、超越自我;同时又要不断地认识他人、认识人类,并且推进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超越。就个别人来说,死亡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的结束,盖棺就可以论定。就整个人类来说,人类自我塑造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所以,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也难以有最后完成的时候。 三、人的善恶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要确定一个善和恶的标准。 按照人类通行的道德准则:利己是人的本性;既利己又利人是人的善性;损人利己是人的恶性。那么,既利己又利他的善性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来自人类的同情心 在西方,亚当.斯密和休谟都提出同情心之说。他们认为:人和人是同类,所有人的形象和生理、心理结构都是相同的。人们之间心灵交感,情感相通,同类的喜、怒、哀、乐会引起自己的共鸣,他人的苦乐好像自己亲身感受到一样。亚当? 斯密把人类道德的起源归之于本能的同情心,他反对道德本源来自神或是理性,也不赞成休谟以效果的功利来判断道德。 亚当.斯密和休谟关于道德来源于人类的同情心的学说,同孔子“推己及人”的仁恕之道,是一致的。推己及人就是移位思维,把自己放在他人的地位上,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将心比心地忧他人之所忧,急他人之所急,受他人之所爱,恶他人之所恶。孔子用推己及人的移位思维法,得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结论。基督教的《圣经》,也用这种方法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信条。可见,中外的人性和文化是相通的。 人类同情心的范围,随着人类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扩大。最初,人们只能体悟到同自己命运相关、祸福与共的近亲。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增加,使同情心的范围,从近亲扩大到他人,正像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再向前发展,人类又把同情心扩展到一个民族、全体人类以至整个有生命的生物界。人类同情心扩展的过程,正是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从蒙昧到开化、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对每一个人来说,有无同情心和同情心的大小,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人们为了利己必须利他。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个体的人,只有同他人一起,同整个社会一起去争取生存、自由和幸福,人能够得到个人的生存、自由和幸福。所以,人们为了利己也必须利他。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威尔逊在《论人的天性》中,把人类的利他行为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对于无条件利他主义,威尔逊解释说:“在少数人可以升华成有自我牺牲行为并为我们大多数人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激情,是否源于千百年来由亲属关系植根于我们身上的遗传单位?”他还引证弥尔屯.戈登的一个结论:“人保卫他自己亲族的荣誉和利益,也就是保卫他自身。”对于有条件的利他行为,威尔逊解读说:利他行为是为了取得他人的回报。威尔逊的第一个观点,我们在蜜蜂、蚂蚁和其他动物身上就能够得到证明。威尔逊的第二个观点,我们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世界流行的格言中可以得到证实。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易经》就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也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人还把“积福行善”联系起来,就是说:对他人做善事,可以为自己积累福祉。还有什么“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等等。 我们找到了人的善性的来源、良心、良知,也就容易解释了。 人的道德约束力,一种来自外界,主要是法律和舆论;另一种来自内心,就是良心、良知。良心、良知,就是人们内心的道德监督者。法律的功能是有限的,它只能提供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有许多管不到的地方;舆论的功能更为有限,舆论只对那些对舆论有所顾忌的人有效;而且,舆论还有许多无法探知的事情。 良心的基本特征是自律,就是用内化了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同外在力量相比较,良心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即使在一个道德沦丧和缺乏法治的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一个人要去做坏事甚至犯罪,不应归咎于他的欲望和大小,而应归咎于他的良心不以约束自己的欲望。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认为:良心是人类和动物之间一切差异中“最重要的差异”,“是人类所有属性中最为高尚的属性。” 人的良心是从那里来的?有了亚当.斯密和休谟的同情之说,良心、良知就容易解释了。 良心、良知,并不是天赋和神授的,而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感、情感互通的同情心。一般人都是有良心的,不过,由于人们的心理素质不同,良心对欲望的控制力、调节力也不一样。善良人妨碍他人的欲望也有萌动和滋长的时候,不过,他的自控力、自制力较强或者很强,他能够用良心去控制和战胜不道德、不合法的欲望。有些人在做坏事的时候,良心也曾经发现过,但是,良心没有战胜私欲的诱惑。还有一些人,做过坏事以后,良心才会发现,甚至临死的时候,才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些人,良心和约束力极弱,产生了人格障碍。最严重的人格障碍,是仇视人类、仇视社会、仇视文明的病态人格。这些人的良心和良知已经泯灭,处处同人类作对,同文明社会作对,不惜进行毁灭人类、毁灭文明的罪恶活动。这种人就叫做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当代的国家和非国家的恐怖主义分子,他们毁灭人类、毁灭文明的思想和行为,已经渗入骨髓,是不可救药的,只有坚决加以打击。 从以上情况看来,良心,是人类道德的底线。

中国传统人性假设:性善论(孟子):人性本善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人之所以会“为不善”,除了外在的环境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由于个人对自身内在因有的善的规定性缺乏主动的内求与反省。孟子认为,善端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启发人的“良知”,使人为“善”而不为“恶”,也就是说,只有重视人性善端的培养,人的善良本性就会像万物一样繁荣生长,如不加培养人的善良本性就会消失。→仁爱管理性恶论(荀子):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肯定性恶是人性所固有的本性。荀子从性恶论观点出发,强调管理者应对人的本能欲求进行严格管理,经过严格管理后的人性才能体现出善,人所谓的善良本性是管理者严格管理的结果,假若管理者放纵人的本能欲求行为时,人本性的恶就会表现出来。正因为人有恶的本性,所以要建立起管理制度,树立起管理权威。→制度管理人性可塑论(孔子、告子):孔子认为,人所禀受的天性,本来是差不多的,没有多大差别,无所谓善恶,一经后天的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拉开了距离,不再相近了。他只是肯定地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对于孔子来说,希望通过习染后的人性是善的,这也正是他的“德治管理思想立论的依据”。→德治管理性善论强调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性恶论强调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而人性可塑论对人性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人性假设的上述三种主要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西方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最初思想来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描写,由管理学之父泰勒提炼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表述。在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之前,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稀缺程度以及对生产的贡献远不如土地。人与人之间存在极强的依赖关系,人的生产能力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发展着,因而工人凭经验操作,工厂主凭感觉和经验进行管理。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和生产更加集中,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那种放任式管理与大生产方式不相适应,经济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不足导致人们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泰罗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起科学管理理论,以泰罗制为主体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科学开始代替经验。其后,法约尔、韦伯等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管理理论中都自觉地遵守了这一人性假设。在他们看来:人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机械,人的活动是有经济动机的,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也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在经济动机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如工人的劳动动机是争取尽可能多的工资,企业家办企业的动机是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双方都是看重利益的“经济人”。人性假设的确立直接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与“经济人”假设相适应,古典管理模式体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管理效率至上,经济人假设认为劳资双方都是为自己私利而精打细算的理性人,他们之间的矛盾源于经济上的纷争,所需要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率。二是形成了一批专业管理人才,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必须将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这样就形成了一大批专业管理人才。三是确立了标准化的作业方式,理性化的组织结构以及集权制的领导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四是采取了包括工资激励在内的个体激励机制。从这四个特点来看,科学管理阶段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效率,它的管理伦理核心理念是“客体至上的效率管理”。正是在对效率的狂热追求中,制度的专横忽略了人的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因素。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不断丰富以及人们对理性主义的深刻反思,这种客体至上的效率管理不可避免地被以人际协调、激励为特征的行为科学所取代。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由于科学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只注重人的物质刺激,忽视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只认识到了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一面。其人性假设的非科学性导致它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毫无办法。企业主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己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思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人们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精神需要,单纯经济的刺激已不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梅奥深刻认识到了这种社会生活以及管理环境的变化,通过霍桑实验自觉地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这一假设一提出,就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无论是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还是将人假设为自我实现人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将工人设想为有各种需求的社会人。他们将这一假设付诸管理实践的多个方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行为科学理论,他们认为:经济动机并不是人们唯一的主要动机,主导人们行为的也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义,人性中还有情感、情绪等非理性的内容,而这些情感、情绪等方面的需要,只有当人们处于一个融洽的社会关系中才可能得到满足。行为科学理论极力提倡通过满足工人的安全、友情、受尊重及自我实现上的需要来提高工人的士气,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生产率。与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假设相适应的行为科学管理模式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行为科学阶段为了满足工人的感情需求注重对“软件”的改善,如工作环境改善等。二是注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三是注重对被管理者的团体激励。四是强调领导者不但要有技术技能,还要有培养人际关系的技能。五是反对专断的领导方式,主张参与式管理。“社会人”假设与自我实现人假设打开了人的社会性研究的大门,使人性第一次受到较大的尊重,从以物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代表了一种“主体至上的管理哲学”。然而,行为科学作为科学管理的对峙,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行为科学把焦点集中于人的小群体特性,而不是自由的个人身上,把组织、群体提高到了淹没人的个体性的程度,使个体的创造力受到严重抑制,另一方面行为科学理论专注组织内部,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权威与功能是存在于形势和环境之中。正是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处在“缺少一种我们经济制度的大结构框架的观点,而正是在这种框架之中,这些关系才得以产生并具有意义”的状态,导致了“理性主义的复活”。复杂人假设: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行为科学家沙因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沙因在对已有的人性假设做出划分后,针对管理中人性问题的复杂性,提出了自己的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口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而变化,由于需要与动机彼此作用,并组合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价值观与目标,所以人们必须决定自己要在什么样的层次上去理解人的激励。不会有在一切时间对所有人全部起作用的唯一正确的管理策略。“复杂人”假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人性假设的缺失,是在充分考虑了人性、工作性质、组织情境等管理过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之后提出的一种权变和发展的人性假设,是较为全面而客观的人性假识。复杂人假设涵盖了“经济人”的财富欲,“社会人”的权利欲,“自我实现人”的发展欲,这种不拘泥一处的复杂假设使管理理论形成了形形色色流派,管理理论进入了“丛林阶段”。丛林阶段的管理理论既是对古典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的综合,又是顺应时代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行为科学暴露出固有的不足,因而丛林理论更多偏重于理性主义倾向。在各种理论中,无论是早期的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还是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以及其后的系统管理学派,它们都以系统方法作为自己的基础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相信科学的手段、复杂的结构和周密的计划以及有效的控制等理性工具,同时又把人、技术、经济看成是组织的系统构成,强调理性、贬低直觉和热情,理性化、科学化和定量化是其主导。丛林阶段的各种管理模式虽然侧重理性,倒也并未抛弃人的社会和精神需求,而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强调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但是却把人当作了实现目标的手段。总体而言,复杂人假设促使各种管理模式将人作为系统中活的因素来考虑,实现了管理主客体统一的系统管理形式,但人的个性并未真正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人的价值观、信念对人的行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经济人假设与性恶论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具有极为相似的一面,都鲜明地指出了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主张采取的管理办法也极为相似,强调制度管理,强化指导和控制,强化监督和条件,用物质刺激工作,进行奖励。但不同的是,经济人假设没有对人作出善恶判断,而只是人的行为描述,而性恶论一开始就对人性进行道德判断。经济人假设是对被管理者自然属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工作以制度管理为主的对策和措施,是设定管理模式来适应人性假设;而性恶论是把对人性的研究直接运用于管理行为的选择上,重视“伪”,目的是使管理者塑造人性、影响人性。“性善论”存在简单认识人性的不足,它只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了物质利益对人的刺激作用。它与性恶论一样一开始就立足于对人性的表现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并把这种人性认识直接运用到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上,要求管理者扩充内心的善而推行仁政。而社会人假设与自我实现人假设也存在过分否定经济物质刺激对人的激励作用,过分关注职工的情绪和完全归属的满足问题,它没有把职工看作具有价值观念、有思想的人,因而难以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片面性。复杂人假设是沙因在对已有人性假设做出划分时自己提出的一个人性假设,复杂人假设的设定导致了形式多样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这些学派都是基于人性是个复杂系统。与复杂人假设可比较的是中国古代的“人性可塑论”,人性可塑论不同于性善论与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对于人性层面把握上前者侧重于道德属性,而后者侧重于心理属性。人性可塑论对两者兼而有之,人性其善恶分化取决于后天行为,因而需要“存心养性”和“化性起伪”,认为管理是塑造人性、成仁成圣的过程。在复杂人假设和人性可塑论看来,人性复杂,善恶有别,不可一概而论。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方法。要想取得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须灵活机动,针对不同的复杂环境、人员状况适宜地选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复杂人假设注重在认识人性复杂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管理方法,操作性强;而人性可塑论强调管理对人的影响与塑造,在观念上具有指导意义。中西方人性假设的共同之处:第一,认识到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确立管理原则、管理模式与方法的重要前提。第二,对人性认识都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三,都不局限于对人性认识本身,都以管理角度提出了方法、建议。中西人性假设的根本区别:西方人性假设是为管理理论作准备,具体的管理理论是为了适应某种人性假设,是适应论的人性观。而中国的人性假设是指导管理行为,目的在于塑造人性,是塑造论的人性观。中西人性假设的局限性:中国古代人性论都较为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自然属性,承认人的可教化性,坚持人性是可以塑造的,而西方人性假设更多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的认知因素部分。两者都只抓住了人性的某一个侧面并将其绝对化、抽象化,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性,虽然,荀子、梅奥都提出了“人能群”、“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观点,但由于他们所理解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合群性,强调人不能脱离社会共同体而独立生存,个人对群体具有依赖性,因而也是抽象的。上述中西人性假设从世界观上来说均是唯心主义、片面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这是我之前做的笔记,你稍稍整理一下,形成文字就可以了哦。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次声明:这是我自己做的笔记,网上找不到的。字数问题的话你可以进行删减,那应该不是难事哦。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人是社会之本。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那么由谁来进行这个工作呢?当然是由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学习四书五经的时候,已经使得自己得到了“礼”的教育,然后就可以管理百姓,还可以再把“善”传播给那些没有读书的平民百姓。由于“学而优则仕”,那些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就负起了教化世人的责任。古代学子人生发展方向就是:苦读,求官,做官,然后退隐,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因为要依靠这些士大夫们来管理和教化百姓,所以朝廷就要对他们尊重;因为他们在世人眼里是道德模范,所以就必须要维持他们的形象和面子。在古代的制度下,法律只是用来对付老百姓,对士大夫阶层是有特殊礼遇的。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一直存在“民不可告官”的规矩。老百姓要告官,就是侵犯了“士大夫”的道德尊严,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告官的人打一顿,然后再听案子。如此一来,没有天大的冤仇,谁还敢告官?没有熊心豹胆,没有铁布杉金钟罩的功夫,谁还敢冒着挨棍子的危险,替别人出头打官司?由于民不可告官,所以官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搜括民财。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性善论也就成了滋生腐败的土壤。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性善论的局限性。一方面,性善论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必须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注重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光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古人也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每个朝代一开始都要迅速制定法典,用来治理国家。但是由于性善论授予了士大夫阶层一种道德优越感和特殊权利,给了他们腐败的机会。正是腐败的积累和泛滥,才导致古代社会出现一波又一波的动荡和战乱。所以,性善论是不足以遏制腐败的。二, 性恶论同中国的人性观恰恰相反,占西方文化中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是“性恶论”。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宗教地位的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性恶论在社会和政治理念中的体现,就是对法制的重视。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社会就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来预先设立行为规范。所以,国家建立,首先要成立宪法,并奉之为国家的行为准则,不得违犯。官员上任,要宣誓,遵守宪法,克己奉公。公司成立,首先要订立公司章程,明确各种权利义务和行事规范。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对人性的怀疑和不信任,所以要事先订立措施以防范。这种性恶论在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处处可见。比如在法庭上,当证人坐上证人席后,往往要手按圣经宣誓说,所言是真。这就提醒证人,每句证言都会被上帝听见,将来都会被审判。官员上任宣誓词的最后一句话是“帮助我吧,上帝。”意思是请上帝帮助自己未来克服罪恶的念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遵法守约的风气,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人们就会重信用,重承诺。(中国人办事以“善”为先,所以事先不把权利义务明确规范,事后就会闹的不可开交。最后导致互相不信任,没有诚实感)。性恶论也压制了王权。因为人是有“原罪”的,地位再高的人也是如此。因此,连过去欧洲国家的那些国王皇帝也摆脱不了性恶论带来的自我罪恶感,于是也一个个拜倒在教皇的膝下。在中世纪,教权是高于皇权的。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天子,是“善”的化身,因此就从来不曾接受教权的约束。性恶论导致刑上大夫。由于人性本恶,即使是政府官员也不例外。于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制衡,限制和制裁就成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民可告官,甚至可以告政府,可以告法律。官员不享受法律特权。国家也不需要对惩罚官员有所顾忌。而且,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官员有错往往敢于承担,当众认错更是常事。总而言之,性恶论使得社会更强调法制。西方国家主流思想是性恶论,不符合这种主流的思潮就成了非主流,是异教。其代表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神论,也就不相信原罪说。所以,马克思主义也相信性善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公平的,善的。只是私有制出现后,阶级和国家出现了,社会才变坏了。马克思主义要回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前的平等社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不能见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被中国接受。性善论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可以解释,当初共产主义为什么比较容易地被中国人民接受。三, 善恶之分由于对人性的善恶这两种不同观点,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国文化重礼制,西方文化重法制。客观地说,这两种思维其实都不是完善的,各自都有缺点。不说远的,就说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道德教育吧。当时,中国的青年模范是雷锋,他的精神被归纳为两句话,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提法看上去是一种人性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它不符合人的本性,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这种精神在个别人身上可能会出现,但是要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这么做,既不可能,也不应该。这是现实已经证明了的。中国改革开发后,社会经济走向市场化,私营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对中国的以“善 ”为主的传统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市场化经济模式下,人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公司追求的是自己的利润。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已经不适应中国的现实,但是由于没有出现正确的新理论指导,中国目前的民众心理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危险。这个极端就是性恶论。在中国的环境里,性恶论的代表是八个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人们相信世上所有的人性都是恶的,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不保护自己,不“恶”的话,你就会吃亏,被人欺负。我被人家坑了,就应该也去坑别人,这样心理才能获得平衡。甚至于一些教人如何“恶”的书也大受欢迎。这种迷信“性恶论”的文化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它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涣散,秩序失控。正是由于许多人对这种“性恶论”笼罩的文化气氛感到压抑,才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念旧情节,也让某些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旗帜的歪门邪道乘机蛊惑人心。中国人民必须要知道,“性恶论”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先拿西方社会信仰的性恶论来说吧,其理论上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因此造成某种文化和社会行为上的偏差。尽管性恶论有加强法制的功能,但是也带来一种强夺豪取,好勇斗狠的文化,至今还未摆脱。西方的性恶论有几个很奇怪的逻辑。第一,人有原罪。所以,任何人生下来就有了罪。第二,无论哪个人犯了多少错误,做了多少坏事,只要向主忏悔,就会获得原谅,死后就可以上天堂。第三,任何人不经过这样的程序,就不会上天堂。哪怕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心向善,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这样的理论导致什么样的文化偏差呢?第一,世上没有一个好人(除了那些基督徒),都是有罪的。这就容易导致普遍的怀疑观和厌世观。第二,既然可以速成地忏悔和获得上天堂的机会,那么在平时干多少坏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这就等于给了那些“恶”人以做恶的借口。过去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宣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就是以所谓的天命来掩饰种种恶行吗?第三,所有那些没有经过受洗的、不信基督的人都是异教徒,都没有机会上天堂。这就导致了种族歧视。现在西方还有人大肆宣扬所谓的“文明必然冲突论”,并用之来指导外交政策。这就是性恶论导致的偏差。下面引用一段舰船知识网友在论坛上写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性恶论的危险:“我向你转录一段我在美国听到的社会正义言论,我在某个地点问美国人,你们鸦片战争时把我们的孩子挑在枪尖上扔火里,跟你们信仰上帝似乎背道而驰了吧,人家回答,那就是上帝的安排,因为你们不信上帝,所以都该死而且死后下地狱。您们各位,要是不信我的话,就随便去问一个基督屠同样一个问题,答案肯定一样。当时,我气得嘴直哆嗦,我说,我看有本书里说,你和我,同样都要经过死亡的幽谷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等待审判,他说,神已经将哪块地许给我们,你们的命运主要是背离上帝的结果。我突然气乐了,你们那个上帝肯定是个白人,以前是干奴隶主的,要不,他怎么认为别的民族都该死,土地也该归你们族哪。对方愤愤然离去。”所以,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完善。它们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点。迷信哪一种,都会出偏差。更重要的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也面临着全面性的交流和融合。但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中西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是站在了两个极端的对立面。因此,这种对立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化解,中西文化的融合就不可能,甚至形成冲突。如何化解?那就需要找出一种新理论和新思维,能够既包容中西人性观里的正面因素,也能够弥补双方的不足。也就是说,要有一套方法能够使得中西人性观有效地统一起来。2009年3月29日上午 阴热身思考1: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何在?(1)“剃头匠”与“美发师”(2)“画匠”与“画家”(3)“教书匠”与“教育家”(4)“普通校长”与“知名校长”套路→单一;思想(理念)→多样感悟:(1)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恐怕在于思想(理念)上的差异。(2)领悟管理之“道”远比模仿管理之“术”重要。热身思考2:为什么需要管理?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骑鹤飞。保持天平平衡的两条基本路径:路径一:缩小人的无限欲望(道德教育)路径二: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科学管理)感悟:(1)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2)中、西方在协调这一矛盾的路径上存在一定区别与联系。中西管理思想之比较:人性观视角一、品中华管理古韵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思考有关管理的问题时,无不以他们关于人性的理解为根据,来阐发相应的管理之道。——张岱年(一)儒家的“人性可塑论”与“仁政礼治”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可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礼并治管理启示:如何树立领导“威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非职位权力影响力(德-信)职位权力影响力(礼-威)《西游记》, 马云,牛根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犹是也。(《孟子•告子上》)——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仁政(取“信”于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非相》) ——人性本恶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荀子•性恶》)——礼治(树“威”于人)(二)法家的“人性好利论”与“以法治国”思想“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而求荣,此民之情也。”(《商君书•算地》) ——人性好利“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 ——以法治国“民之故计,皆就安利而辟危穷。”(《韩非子·五蠹》) ——人性好利“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韩非子•八说》)——以法治国“我进工厂给工人制定的第一个规章制度,就是不准在车间里随地大小便。”——张瑞敏“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制度的竞争。”——张维迎显性制度,隐形制度(潜规则)考驾照。教授书没还无奈退机票。(三)道家的“人性自然论”与“无为而治”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性自然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第一层涵义:修炼无为心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清心寡欲,心神宁静启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为而治”第二层涵义:顺应自然规律“治大国,若烹小鲜。 ”—— 《道德经》第六十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启示:为无为(本质规律),则无不治。“无为而治”第三层涵义: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管理之道:君无为而臣有为文景之世的宰相、御史制度启示: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大树底下不长草。严介和的管理之道作为高层管理者:对内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只管人,不理事。相反,对外只做运动员,不做裁判员;只理事,不管人。企业老总分“三流”:三流的老总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二流的老总每天工作5小时;一流的老总每天工作3小时。高层管理者贵在苦其心志,而不是劳其筋骨。要思考重于行动。启示: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一把手管理原则:例外原则,制度内的一概授权。二、悟西方管理智慧(一)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古典管理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产生背景:(1)客观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后,科学技术更新,生产成本上升,使得“效率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2)主观上:对于当时的多数西方人而言,其生存价值占主导地位。经济人假设(1)人是自私自利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2)人是天生懒惰、被动的,逃避责任、没有抱负的。(3)人是以低层次需求占主导的。代表人物: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古典管理思想——专制独裁、制度管理管理者关心的是工作效率和完成任务管理者用职权发号施令使下属服从不考虑感情上和道义上对人的尊重强调严密的组织、规则、制度用金钱收买下属的效力和服从(二)基于“社会人假设”的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20—60年代 )产生背景:(1)客观上:古典管理思想应用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和市场开始繁荣;加上这一时期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助推。(2)主观上:人们的生存价值普遍提高,民主呼声日趋强烈。社会人假设(1)人总是在群体交往中寻求心理满足的。(2)人是天生勤奋、主动的,勇于承担责任、富有创造能力的。(3)人是以高层次需求占主导的。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行为科学理论——民主参与、人性管理n 管理者的任务是创造使人能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n 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辅助者、支持者、帮助者n 让下属承担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n 给予更多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参与管理(三)基于“复杂人假设”的当代管理学说(20世纪60年代至今)产生背景:(1)客观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相对过剩;古典管理思想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正面交锋,凸显各自利弊。(2)主观上:人们的民主意识普遍提高,精神性需求日益强烈。复杂人假设(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它会因人而异,因情景而异,因时间而异。(2)人的需要、能力各异,对于相同或不同的管理方式均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代表人物:威廉·大内、彼得·圣吉等。基于复杂人假设的当代管理学说——权变方式、文化管理n 主张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万能管理方法。n 对于组织机构、领导作风、工作制度等都不应固定或划一,而应实行灵活的弹性管理。n 提倡兼收并蓄,努力寻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管理。文化就是共同的价值观、愿景。校训,是否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认为很重要,是否每天都在想着这件事情,是否每天都在做着这件事情。三、辨中西管理思想(一)中西管理思想的区别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管理。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 ——[美]彼得·德鲁克中西管理思想的区别源于彼此文化背景的差异。地理因素当然不只是背景,它实是构成中国与欧洲文化间模式之差别及其所包含的一切意义之要端。——[英]李约瑟中国一面临海,三面陆路,对外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自然环境。农业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大陆民族精神(农耕文明)中国管理思想特点:人文主义型(侧重于管理的社会属性)西方三面临海,一面陆路,有漫长的海岸线,内陆交通却极不方便,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海洋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海洋民族精神(海洋文明或游牧文明)西方管理思想特点:科学主义型(侧重于管理的自然属性)(二)中西管理思想的联系东西方管理思想有其内在的相通之处,这种相通源于彼此对人性的根本性认识。——郭咸纲1、从横向来看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观前提存在相关,其相应的管理思想也存在相关。例如:人性好利论——经济人人性可塑论——社会人人性自然论——复杂人2、从纵向来看不论是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论基础,还是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前提,它们都遵循着“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轨迹,其相应的管理思想也遵循着这一发展轨迹。趣味解读中西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三个管理层次第一层次:管理如同“抓猪”。抓耳朵,抓尾巴,食物诱惑。指导思想:法家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第二层次:管理如同“大雁飞行”。人格魅力,学识修养等非职位权力影响力。指导思想:儒家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第三层次:管理如同“愚公移山”。有共同的信念。指导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当代管理学说与君共勉:融会中西品悟治道德礼兼修终成无为[第一,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中国人认为人性善, 西方人认为人性恶.先别急着反驳, 听我讲完:虽然古人也有云有生之初, 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 但这种声音实在很微弱. 而现代人, 持人性恶观点的人更多. 象鱼儿和老刘的帖子以及很多回帖都能看出这一点. 我认为, 这是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历史上, 一直是人之处, 性本善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至今仍有极大影响.谈到西方文化, 很难离开基督教. 圣经记载,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偷食禁果, 其后人就都犯了原罪, 是与生俱来的. 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恶的.基于这样的看法, 中西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就有不同. 中国人期待明君, 忠臣, 圣人. 于是就颂扬李世民, 包拯, 甚至刘罗锅, 期望后人都象他们一样. 对于重要的职位, 中国人把最多的精力花在寻找, 选拔称职的人. 而西方既然任为人性恶, 就不寄望于完人, 就有限制人的权力, 于是就三权分立. 对于重要的职位, 西方人把最多的精力花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上. 因为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极端的集权导致极端的腐败.在这个问题上, 我个人赞成西方的观点, 即人性恶. 就象人的身体, 再怎么保养, 维护, 也不可能完美, 永不生病. 这时的医, 药就好比对违法犯罪的监督机制. 当然, 这种比喻本身也不完美.第二, 在与他人相处方面, 概况地说, 中国人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西方人是己所欲, 施于人.这两种观点, 在本质上都不坏, 但在现实中, 却是引起冲突最多的地方. 用这个观点去观察, 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中美之间在很多议题上, 诸如不干涉内政, 民主, 人权, 等等, 有那么多的冲突.在这一问题上, 我赞成中国人的观点. 对别人, 你可以建议. 接受与否是他的事. 否则, 引起冲突, 事与愿违.第三, 人的社会地位, 中国人分尊卑, 西方人主张平等.规范 君臣, 父子, 夫妻 关系的 三纲, 已经沿袭了几千年. 现在虽然君臣表面上不存在了, 但人们头脑中级别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 父子关系有改善. 夫妻 则有变成 妻夫 的倾向. 西方人平等的观念比较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基督教. 因为基督教任为, 每一个人都是神的儿女, 互相间都是兄弟姐妹, 故而都是平等的.第四, 可能同前三个区别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想到了, 就顺便写下来.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上, 中国人采取庖丁的方式, 西方人采取鲁班的方式. 换句话说, 对于操作或技术上的难题, 中国人努力去提高操作者的技能, 而西方人努力去研究新的工具和设备.之所以写到这点, 是觉得在工业化的今天, 西方的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 举例说, 庖丁练了十年的技术, 徒弟也要至少练十年, 而鲁班的锯, 传给徒弟马上就能用. 再比如, 很多的精尖技术也不会失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