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你可以去百度上搜索相关模板,百度上有很多这种模板的,你可以借鉴借鉴。
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双方都高度重视中美经贸发展的加深与扩大,两国高层战略对话及部门间的接触频繁,增进了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为中美经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继续扩大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1-7月,中美贸易额为510.31亿美元,其中对美出口362.9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21.3%。 自美进口147.33亿美元,同比下降1.2%。今年以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仍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继续居各国对华投资的第一位。1-6月,美国对华直接投 资项目数为1457个,合同金额43.57亿美元,实际使用美资24.5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7%、17.4%和19.7%。美国对华投资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实际投资额高;二是单项投资额高;三是在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大。美国对华投资的强劲趋势出于两个原因: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美商对中国加入WTO后的良好预期。 二、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加强了对其国内产业的保护美国自2001年经济增长减速以来出口持续下降。2002年经济虽然开始缓慢复苏,其全球贸易 颓势仍未根本好转,1-7月,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同比下降了7.4%。加上今年国会举行中期选举,为了党派利益,共和党需要争取国内产业界的支持。因此,布什政府在贸易政策上逐步退缩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先后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虽然此次钢铁保障措施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但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每年3.7亿美元的钢铁出口。种种迹象显示美国的贸易保护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将采取措施在未来签订的贸易协定中更多地加入保护本国工人权益的条款,扩大钢铁、纺织、汽车、造船业等国内制造业部门的利益。美国扩大保护钢铁与纺织等业界利益将对我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二)用跨机构监督程序和中国执行评估报告对中方施压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第一年,美国政府将监督和促使中国执行WTO承诺作为其贸易政策的长期首要目标。目前已建立起了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协调,布什政府贸易政策工作组委员会监督的跨政府部门机构。该机构包括三个层次:工作组和小组委员会;贸易政策审议小组;国会国家经济委员会。主要依靠商务部、农业部、国务院、财政部、劳工部、美国专利与商标办公室收集信息和作出评估。2002年6月,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美中经济关系对美国家安全影响》的报告,认为中国在税率安排方面有些拖延和不协调,颁布了不科学而影响贸易的生物技术法规、没有严格遵守有利于外国保险公司的规定以及在快递服务领域存在限制措施等。美方表示在 年底WTO中国过渡审议机制中提出讨论,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双边经贸谈判中我方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 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双方都认识到存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自美进口逐步增长,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名义关税率较高实际关税率低的事,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出口商却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因此当出口并非像他们想象那样快速增长时,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甚至演变成贸易战。在美国贸易逆差是敏感的话题,衍生出许多的辩论,包括对强势美元政策的质疑等等。其中的主流又是认为贸易逆差中以对华贸易逆差最甚,原因是中国市场不开放,应严厉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据美方统计,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攀升,1-7月其贸易逆差达2533.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 5%,其中对华贸易逆差5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居各国第一。 (四)中美反倾销、反补贴斗争不容忽视 美国无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现实,多年来始终援引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第1316条规定,即“在行政当局做出取消的决定之前,已确定的任何一个外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结论仍保持有效”以及调查中“行政当局的任何决议都是不容司法审议的”。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截止2001年9月,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已达87起,影响中国数十亿美元的对美出口。 由于中国加入WTO后15年内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可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美国更视之为防止中国出口激增的有效武器,必将充分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反补贴将是影响今后中美贸易的新因素。根据美国反补贴税法,对运往美国的任何产品的生产、制造或出口提供补贴者,要另外征收相当于补贴额的关税,但仅限于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美国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过去未对中国采用反补贴手段。一旦我国摘掉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反补贴问题会接踵而来,对此,我应提早有所准备。 事实上,为防止中国因加入WTO而对美出口激增,美国现已开始考虑修改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规定。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的报告建议,今后商务部在决定任非市场经济国家达到市场经济程度身份时需获得国会的批准,并建议修改美国反补贴法,将范围扩大到非市场经济国家,即为保护美国产业免受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品不公平竞争时也同样适用。 (五)美国加强了对华出口管制的力度 长期以来美国在执行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时试图在获取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上取得平衡。为同欧盟、日本等国竞争美国不得不放宽了一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但总体上仍维持冷战思维,深恐中国经济、军事强大对其构成威胁。2001年,美批准对华出口许可证990个,涉及金额2.27亿美元,占美批准出口总金额的2.8%,因此美对华高技术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比重是很小的。自从2001年8月授权实施出口管制的美国《出口管理法》到期后,美国一直通过紧急授权维持出口管制制度的效力。2002年1月,在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许多政界要员和学者都表示应通过对华管制,使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与美保持50年的距离。目前,美国政府已敦促国会通过新的《出口管理法》,以对国家实施更为有效的出口管制方式,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总体上今后美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的力度,尤其是软件和高技术设备,并重点加 强对我国核技术及导弹技术的监控等。 (六)环保和劳工标准压力越来越大 环保和劳工标准是美国面向21世纪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美国已通过了《对贸易协定进行环保审议的指导原则》,对今后签署每一个贸易协定时就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今年8月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02年贸易法》,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授予总统对外签订贸易协定的贸易促进授权(TPA)。目前美国与约旦签订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已纳入了劳工与环保标准内容,今后美国可能以此为范本压贸易伙伴就范。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影响主要来自美国的环保和劳工标准问题压力,同时随着国会加强干预政府贸易协定签署的权利,国会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将施加更大的影响。 三、前景展望 在贸易领域,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新兴大市场,美国经济利益与对华贸易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从出于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还是从地区安全战略出发,都不会毫无顾忌地损害对华贸易。贸易是处理好两国关系的纽带,必要时也是其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有效制裁武器。而美国作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其重要地位他国尚无法替代。因此,发展和稳定中美经贸关系是两个大国达成的共识,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中美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由于中国加入WTO后,遵循WTO规则进行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减让,对美国产品的进口将有较大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出口由于受到美国方面的进口激增保障条款和反倾销措施等影响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到2005年前中美贸易增长将维持在年率13%左右的水平。 其次,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今后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 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 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措施对我输美产品设限。美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美方对处理好同中国贸易摩擦的看法如下: (一)对中国过于严格会影响美方获得促进中国作出努力的支持,也会危害其更广泛的对外关系和安全问题,要求不严又会助长中国不履行的倾向和面临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因此在初期阶段不宜过多地在具体问题上找茬,更多的是推动中国在诸如规则的执行、国民待遇获得上履行承诺而不应死死抓住个别的关税问题或分离的市场准入问题。 (二)在中国市场上不要太突出,因WTO贸易规则也会维护中国的利益。 (三)利用不定期的场所,或双边的,或建立全新的机制解决贸易争端,而不要过多诉诸WTO争端解决中心。 (四)应该避免孤立,与他国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联合澳大利亚共同对抗日本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美认为在中国加入WTO后也应该对它采取相应的政策。 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美对华贸易政策很复杂,经济问题常常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在近期内,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这决定了我在贸易摩擦和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须慎重地处理好同美国的经贸关系。尽管前进的道路上问题还会很多,中美经贸发展的基础是好的。尤其是中美WTO双边协定的签订和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确定,消除了长期以来阻扰中美关系改善和中美经贸发展的重大障碍,对今后中美经贸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双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高层对话和双边磋商等有效机制,增进理解与信任,中美贸易前景是光明的。
这是我总结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写。
OK ,我帮忙,如何联络你?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其中美对华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亿美元,增长。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亿美元,增长,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域的商标和技术侵权的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中美两国经济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加入 WTO的意义之一,在于有利于通过多边贸易体制中的 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应熟悉和适应 WTO 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在实战中积极利用世贸组织多边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并在贸易摩擦中处于有利位置。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加强中美两国政府定期和不定期会谈,及时交流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积极主动的解决贸易争端。(四)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很好地缓解贸易摩擦。为了减少我国近年来由于出口量持续增长而引发的贸易摩擦,我们可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出口,这是出口企业必须重视的发展战略。这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减少中美间贸易摩擦的有效举措。(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无论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还是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都应从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产品在世界消费市场的信誉,走品牌竞争的策略才是出路。
这是必然发生的,人的能力越大,消耗越多。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等那天资源不够了,就到打仗的时候了。国家比咱看的远,为什么老是造武器,离战争不远了。贸易摩镲是官话,实话就是战争来到以前,先抢东西。褚备物质。等到打起来了,钱没用。动西重要。一个人有两亿钱,买不来一块砖,什么用。你有千万,没有资源没水喝,什么用呢。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和两国经济带来明显的现实利益。然而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两国贸易的迅速发展,诸多贸易问题愈加突出,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一、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1) 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选择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 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较低,中国市场能够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2.重要原因是美对华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所导致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亚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得美国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从而韩、日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呈下降态势,中美顺差连年攀升。4.中美贸易逆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对美国的大量顺差来自货物贸易。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提供的服务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5.对华的直接投资掩盖中美贸易逆差随着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在华投资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会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数额的进一步减少。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逆差”。6.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中美双方应该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且之间的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二、应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对策探讨面对美国政府就中美贸易逆差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的现状,针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相应的对策:1.调整对美贸易进出口结构,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重视出口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之一。近年来, 中美贸易逆差日益加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政府很愿意通过改善对美贸易结构来缓解这种局面。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2.与美国进行友好磋商,彻底解决最惠国待遇问题最惠国待遇是互惠的,不是单方面给予的恩赐,美国政府对这个纯属贸易领域的间题附加人权条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是彻底解决最惠国待遇,从根本上改善中美经贸关系的时候了。充分发挥美国在华大公司、对华友好商会和华人团体的游说力量,以消弱美国国会内的反华势力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3.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统一贸易计算口径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双边贸易逆差额的统计,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转移贸易的前提下,进口以原产地标准统计的做法,是造成这种巨额差异的原因之一。中美在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差异性,也说明基于物质资源跨国流动的传统贸易统计,已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国际贸易交往中各国的利益得失。只有树立综合涉外统计的观念,掌握全面可靠的涉外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贸易的往来状况。4.利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贸易逆差问题WTO 机制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强制性,为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和可预见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大大降低中美贸易交往中的风险。在中美因贸易逆差问题而产生纠纷时,尽量把握主动权,具体评价美国所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利用WTO 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美贸易中中国的正当权益。同时中国政府应继续努力,如期履行对WTO 的各种承诺,按照W T O 规则进行对外贸易,以增强全球竞争力。5.促进美国进一步放宽对华出口技术限制在技术贸易领域,中国市场十分广阔,大有发展余地。放宽技术出口限制,进一步督促美国放弃高技术设备产品的管制,通过降低中国低附加值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高技术贸易的进口比重,来缩小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将大大增加美国厂商在中国市场成功的机会,从而带动美国对华出口,降低美国对华贸易差额。6.中美高层沟通常规化,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往往由于贸易统计标准的差异、加工贸易的两面性、非贸易因素的影响,造成两国在贸易逆差方面的误解和分歧,使美国政府和国会在制定对华贸易政策、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上,使中国处于不利的境地。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应主动出击,促进相互合作。中美两国高层次的沟通要常规化,并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通过平等磋商和扩大合作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姜长和.美国失业率与美中贸易逆差无关.中国统计.2004(3): 21-23.李文璟.美中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宜宾学院学报.2008(9): 53-58.吕博.美中贸易逆差及贸易摩擦的心理因素.科学决策.2007(12): 33-35.牛津超 何凡.美中贸易逆差增长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市场论坛.2006(12): 72-74.邱斌 唐保庆 孙少勤.FDI、生产非一体化与美中贸易逆差.世界经济.2007,30(5): 33-43.沈国兵.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4(6): 65-71.王峰.香港转口贸易与美中贸易逆差.国际贸易问题.2004(5): 89-92.许培源 胡日东.直接投资引致的美中贸易逆差:经验研究.技术经济.2008,27(3): 15-21.闫娜.美日,美中贸易逆差的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00(4): 27-28.闫娜.美日、美中贸易逆差的启示.地理教育.2001(4): 62-62.严智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美中贸易逆差的关系——基于1996-2005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2): 45-49.杨明.国外专家谈东南亚金融危机,美中贸易逆差及中国企业改革等问题.改革与理论.1998(1): 38-41.杨育谋.大单采购能否解决美中贸易逆差.远东经济画报.2006(6): 28-30.殷越男.产业转移是构成美中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8(5): 1-7.殷越男.美中贸易逆差的美国因素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8(1): 95-98.张汉林 刘敏华.透视美中贸易逆差.大经贸.2004(2): 80-81.安然.中美贸易逆差探源与对策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9): 26-27.柏振忠.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中美贸易逆差——论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因素.对外经贸实务.2007(1): 44-48.胡磊 戴龙霞 刘丽艳.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商场现代化.2008(13): 17-17.刘慷.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逆差的关系研究.经济论坛.2007(1): 32-32,42.苗长青.中美贸易逆差原因的新审视.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6-27.童有好.平和看待中美贸易逆差促进贸易更为良性发展.信息空间.2003(1): 31-33.王启云.中美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科学.2007(2): -.周利梅 克延.费尔普斯眼中的中美贸易逆差——《中美贸易动态理论——不平衡的意义》的评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 19-20.周晔.中美贸易逆差、相关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反倾销.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 57-59,83.
建议你去看看郎咸平的博客看国内的资料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1、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基于“母市场效应”理论的研究2、中外合资企业控制权分配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3、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研究进展4、供给因素、结构变化、汇率与我国的双边贸易5、企业国际化程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种学习的观点6、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贸易逆差7、构建中欧经贸关系“合作范式”研究8、东盟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地位与跨国公司FDI9、东亚因素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0、跨国外包体系下技术创新的出口效应——基于浙江省制造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11、航权开放与出口导向型服务产业发展——基于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实证分析12、FDI是稳定的外资来源吗?——基于FDI净流入额波动性的视角
奥巴马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上台,此时美国新政府的行动远未明了,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下形势和观察奥巴马此前的言论,谈谈美国新政府或将如何看待中国,中美关系会走向何方?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许多人都关心在新政府领导下未来中美关系会向哪方面发展?中美关系是否会重复前几届政府的老路,也就是有一套先紧张,后缓和,最后合作的形式呢?美国新领导人总喜欢拿中国说事,以动员国内舆论。中国不是被形容成战略竞争者,就是被当作对其的某种威胁。克林顿当选与小布什当选后,中美关系都曾有过一段紧张的日子,但后来又都回归了正常的合作,甚至在这两任总统的执政后期,美国官员都喜欢自诩说,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美国领导人的“靶子”,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快,整体规模又很大,美国担心中国会对其霸权形成挑战,而美国一些战略家和评论家对冷战后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显然很在意。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几个理由使人相信奥巴马政府不会走老路。首先,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债主,手里掌握的美国国债有5850多亿美元。陷入经济危机的美国需要中国的帮助,应该不会在最困难的时候与债主关系弄僵。其次,美国关心的地区热点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合作。朝核问题正是在中国的积极努力下,才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逐渐取得了进展。此外,布什政府给奥巴马留下了一堆问题:美国在伊拉克与阿富汗都未实现“和平”;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纠缠不下;在格鲁吉亚与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陷入了某种冷战以来最大的对峙……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首先要对付这些遗留问题,还有心思与能力把中国当作靶子吗?然而,我们也要对美国新政府留一个心眼,因为还有一些因素可能使中美关系恶化。比如说,在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外界对中国的期待极大,西方的某些评论在问“中国能拯救世界吗?”如果美国对中国这么高的期待落空,也有可能因为失望而“报复”中国,使中美关系恶化。其实,美国对中国的期待在三个方面可能落空:一、对于外部冲击,中国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因此,政府才出台了大量公共投入的政策,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中国内部市场的,消耗的主要是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无法对美国产生什么影响。二、中国虽然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但大多都是以债券的形式存在的。中国只要不抛售美国国库券,就是对美国的支持。中国虽然还在继续购买美国的国库券,但数量终究有限。美国无法指望中国能拿出大量的现金来购买美国的债券,以支持美国的市场。三、中美贸易结构不容易改变,中国顺差有可能在困难时期反而不减反增。在美欧等地区的经济先后陷入衰退后,需求大降,中国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陷入了困境。但即使如此,中国的国际贸易仍在增长,而且出口盈余还在增加。这是因为,由于发达国家的衰退引起需求减少,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及原材料的商品期货价格暴跌,中国的进口值因而下降。而由于中国的出口制成品和机电产品价廉物美,危机时更显出了价格优势,仍然成为发达国家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在这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盈余令人羡慕,又令人嫉恨。从奥巴马竞选时的一些言辞来看,他对中美之间的贸易还是有疑问的。他跟着一些人老调重弹地要求人民币升值,似乎中国的贸易出口优势只是个汇率的问题。虽然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继续高声大喊这种偏见的人已经不太多了。但如果美国舆论对中国的一些期待落空,不能排除奥巴马政府在汇率问题上继续向中国发难的可能性。另外,美国政府对出口中国的技术产品大加限制也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要想平衡贸易,美国政府解除这些技术控制会起很大作用,因为高技术产品往往附加值高,价格亦高。但经济危机凸显出美国的衰败,这使美国的战略家们对出口技术产品更加敏感,担心中国得到了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后,会更加迅速地赶上它。因此可以判断,上述基本因素变不了,奥巴马上台后中美之间为了平衡贸易摩擦也少不了。但许多年来,中美经济关系已经到了一种互相依赖的地步,中国出口为美国提供了廉价消费品,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库券给美国政府融资提供了廉价资本。而且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不少还是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因此,无论奥巴马政府如何看待中国,它的对华政策同样离不开这些基本因素。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显现。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鉴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国占据作为中国出口近20%的现实,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预期,贸易政策,市场多元化,汇率传导,价格传导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最新数据,2008年1-6月中国出口金额亿美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出口金额亿美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个百分点。可见,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显现。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鉴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国占据作为中国出口近20%的现实,为此,本文重点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及特点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 次贷危机持续已经近两年,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力还贷或放弃还贷的数量仍在增加。2008年6月,美国国内抵押品赎回权丧失案数量达万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3%,平均每502户居民就有一户房产被收回。二是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仍在持续。2007年,有3家美国中小型银行受累于次贷危机而被迫倒闭,而2008年1-7月,美国就有7家银行破产。在美国大约8500家银行中,2008年第一季度有90家银行出现在“有问题机构”名单上。三是美国负资产家庭继续增多。不仅银行业面临危机,随着房价的持续走低,许多家庭进入负资产状态,这种负资产危机直接侵蚀到银行业的优级贷款。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信用卡领域,美国最大存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二财季报告就显示,该行信用卡部门出现了1.75亿美元的亏损。四是两家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机。为避免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2008年7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一项救市议案。议案批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房主提供总额3000亿美元转按揭贷款担保。议案还授权美国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机构股票,以及购买两家抵押贷款,以避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房贷机构破产。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一般经历3-4年的调整期。本次危机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房地产市场调整时间的长短、美联储2008年至2010年间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是否能够在危机过后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鉴于美国经济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 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当前的次贷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影响具有世界性。它在美国爆发,并且通过各类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此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发生在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二是危机传导更加复杂。次贷危机起始于信贷危机,由于高度证券化,进一步导致金融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进一步升级为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资本市场都是传导金融危机的重要形式。三是表现形式相对温和。和其他金融危机不同,美国次贷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它更多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四是发生时期正处于美国和世界经济调整和动荡阶段。2006年美国和世界经济达到周期性波峰后,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出现较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国际石油等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次贷危机的发生,则加速了美国和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和衰退周期的历史进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有两种影响途径:一是直接影响,即次级债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无论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传导途径。 (一)需求传导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 (二)汇率传导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次贷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爆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为应对次贷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这与中国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从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对于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三)价格传导 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1-2月减少的工作岗位共计万个,远高于之前万个的预期,失业率从激增至,创下自2005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以中美巨额贸易顺差为由,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浪潮还未消去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又必然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前者主要由美国政府主导,以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主要手段,而后者将以美国企业为主导,将利用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判断 最近一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十分复杂。但理论分析和大多数专家判断,美国次贷危机必然会对中国出口产生持续的较大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通过2008年1-6月的最新数据,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做简要分析,并进一步对这一影响的未来趋势做初步判断。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1、对美出口金额大幅下降 2008年1-6月,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2007年同期对美出口增长速度。但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比去年同期增长,远远高于全国的水平。可见,2008前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数量的增长大大高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这可从次贷危机发生后,尤其是美元大幅贬值,使得美国国民财富收缩,增加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减少了对高档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国对美在价值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价值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长动力不足。 2、全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开始减速,2008年1-6月延续了这种趋势。从出口金额看,2008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长,虽然比2007年同期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仍与2007年全年的增长速度持平。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预计中国2008年的出口增长速度将回落到15%-20%的水平。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中国比上年同期增长,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的增长速度。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贷危机产生的综合效应,导致外部市场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增长仍然强劲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相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长仍然十分强劲。2008年1-6月,中国对拉美、非洲出口金额增长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额增长速度。但对大洋洲的出口增长也保持了30%的较高速度,而对亚洲的出口增长,与全国出口总体增长速度持平。 从出口数量的增长看,除北美地区以外,中国对其他各大区域的出口数量增长都低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在增加,这种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内贸易政策调整的预期,即加快外贸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与效益,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增长却超过了出口金额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民财富下降,使得对中国低价值产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相对增多所致。 (二)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未来趋势判断 虽然影响中国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因素,但在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回落并不明显,甚至仍然强劲的情况下,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贷危机的确对中国出口构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国内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产生“叠加效应”后,中国出口未来增长前景令人担忧。另外,随着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而对欧盟和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却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但未来如果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扩散,导致其他地区经济和金融动荡,将会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四、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发展,必须密切关注最新进展,充分认识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严重性,结合国内经济贸易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之一: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次贷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 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而不断调低利率,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已经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发展。为此,必须加强世界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世界经济大国要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政策应充分考虑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加强与欧盟、日本经济政策协作,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或恶化。对中国来说,可考虑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将次贷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敦促美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 (二)建议之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到2008年7月25日,人民币累计对美元升值达18%。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加之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信贷紧缩等因素,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从近期看,美元贬值还将持续。然而,从目前的情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三)建议之三:高度重视美方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有效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防止次贷危机的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引发的综合效应使得经济增长下滑、国内消费不振,企业投资减少、利润下降,这必然会反映到美国的贸易政策上,即美国的贸易政策会在利益集团的游说下趋紧,甚至出现比较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对此,中国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2007年,美国对中美贸易采取了很多行动,开征中国铜版纸反补贴税,将知识产权保护争议提交WTO,以及美国国议员提交逼迫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否则就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提案等等。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加之国外出口商的竞争,美国企业的经营将更加困难,这很有可能会激起一股新的贸易保护浪潮,以转嫁国内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可以预见,美国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美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美国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家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 (四)建议之四: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 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欧的风险早已存在,当前的次贷危机使这一风险变为了现实,这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我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也增强了进一步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结合十七大提出的自由贸易战略,我们认为,当前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五)建议之五: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结构以及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宏观经济调控难度也在加大。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制约,如何选择和搭配各种经济和贸易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就成为了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一门难以把握的艺术。从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短期内,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协调性,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如货币政策在对投机性大的房地产行业继续从紧的同时,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助于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农业和相关制造业实行区别性灵活政策。还可考虑将出口退税政策回归到“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设计中,将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务由国内的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来承担。另外,从长期来看,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这应是化解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美国无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现实,多年来始终援引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第1316条规定,即“在行政当局做出取消的决定之前,已确定的任何一个外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结论仍保持有效”以及调查中“行政当局的任何决议都是不容司法审议的”。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截止2001年9月,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已达87起,影响中国数十亿美元的对美出口。 由于中国加入WTO后15年内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可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美国更视之为防止中国出口激增的有效武器,必将充分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反补贴将是影响今后中美贸易的新因素。根据美国反补贴税法,对运往美国的任何产品的生产、制造或出口提供补贴者,要另外征收相当于补贴额的关税,但仅限于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美国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过去未对中国采用反补贴手段。一旦我国摘掉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反补贴问题会接踵而来,对此,我应提早有所准备。 事实上,为防止中国因加入WTO而对美出口激增,美国现已开始考虑修改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规定。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的报告建议,今后商务部在决定任非市场经济国家达到市场经济程度身份时需获得国会的批准,并建议修改美国反补贴法,将范围扩大到非市场经济国家,即为保护美国产业免受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品不公平竞争时也同样适用。 美国加强了对华出口管制的力度 长期以来美国在执行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时试图在获取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上取得平衡。为同欧盟、日本等国竞争美国不得不放宽了一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但总体上仍维持冷战思维,深恐中国经济、军事强大对其构成威胁。2001年,美批准对华出口许可证990个,涉及金额2.27亿美元,占美批准出口总金额的2.8%,因此美对华高技术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比重是很小的。自从2001年8月授权实施出口管制的美国《出口管理法》到期后,美国一直通过紧急授权维持出口管制制度的效力。2002年1月,在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许多政界要员和学者都表示应通过对华管制,使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与美保持50年的距离。目前,美国政府已敦促国会通过新的《出口管理法》,以对国家实施更为有效的出口管制方式,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总体上今后美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的力度,尤其是软件和高技术设备,并重点加强对我国核技术及导弹技术的监控等。 环保和劳工标准压力越来越大 环保和劳工标准是美国面向21世纪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美国已通过了《对贸易协定进行环保审议的指导原则》,对今后签署每一个贸易协定时就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今年8月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02年贸易法》,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授予总统对外签订贸易协定的贸易促进授权(TPA)。目前美国与约旦签订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已纳入了劳工与环保标准内容,今后美国可能以此为范本压贸易伙伴就范。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影响主要来自美国的环保和劳工标准问题压力,同时随着国会加强干预政府贸易协定签署的权利,国会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将施加更大的影响。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其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率促进和质量提高的特殊作用,服务贸易研究成为世界性的前沿课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务贸易论文,供大家参考。
服务贸易论文 范文 一:我国企业服务贸易下税收政策论文
一、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税收政策有待完善
(一)旅游业的税收政策及其不足
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规定是2008年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第五条第二款。明确以全部价款减除可扣除的费用之后作为营业额,适用税率为5%。旅游业相关税收政策存在以下不足。1.旅游涉税政策单一,但影响行业税负因素较多。旅游涉税政策主要就是营业税暂行条例,缺少对整个行业上下游及周边服务行业一起考虑的综合性政策。与旅游相配套的包括吃、住、行、娱、购等各行业,而这些相关行业税负的叠加也将间接带动我国旅游业的税负上升。对以门票收入、代理收入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因自身业务开展而发生的费用无法在流转税环节扣除,存在重复征税的可能性。2.旅游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对于旅游消费者而言,在境外旅行购物时,一般都会考虑购物的免税或退税政策,而在国内旅游购物税收政策较少,仅为海南省离岛免税政策和上海在世博会期间的世博园区相关政策。对于旅游服务的开发和提供者而言,可以享受到的旅游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也十分有限。
(二)交通运输业税收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对交通运输业已实施征收营业税向征收增值税改革,税率从营业税3%变为增值税11%(小规模纳税人3%),交通运输业税收政策不足在于以下两点:1.交通运输相关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较少。税收政策对于交通工具装备制造、国际运输服务公司背后的支持或辅助等行业的扶持有限。例如研发费用中,用于营业税项目的原材料消耗进项税额不能扣除;还有对基于互联网商务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物流业,其相应的仓储厂房可享受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优惠等较少。2.船舶登记政策、船员优惠政策力度较小。船舶购置往往金额巨大,购进时的关税、进口增值税等税收成本较高,对中方所有者的“方便旗”船舶进行单独发文的税收减免力度较小。此外,中方船舶往往青睐于雇佣中籍船员,但我国对于中籍船员的个人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
(三)与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待完善
与企业走出去密切相关的税收政策主要是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及在 财税 [2009]125号文件中详细规定了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此外,尽管已与一百一十多个国家签署税收协定,但也有尚需完善之处。一是需要用实物及配套服务等形式出资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若不具备出口经营权则不能享受增值税免抵退政策。二是对于境外不具有独立纳税地位的分支机构取得的各项境外所得,无论是否汇回中国境内,均应计入该企业所属纳税年度的境外应纳税所得额,这使得企业在应对不可预见的经营风险时,容易遇到资金瓶颈。三是对于国家鼓励支持、或战略需要、以及具有明显贸易创造效应的被投资企业,其经营产品(如矿石、原油等)或服务的进口没有对应的关税、增值税减免。
二、提升服务贸易相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推进金融、 教育 、 文化 、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需要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加快推进“营改增”步伐,使增值税进一步扩围到服务贸易相关领域
对服务业课征增值税是国际较为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项目中的旅游、建筑、 保险 、金融尚处于应纳营业税范围。今后,对已经适用增值税的服务项目中,需要在退税政策方面予以创新,探索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免抵退税政策;对于尚未达到条件扩围入增值税范围的如金融、保险等服务应当考虑给予跨境服务减免营业税;探索不限于技术性离岸服务外包的增值税免税政策。
(二)构筑有助于服务业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从有助于服务业发展出发,针对服务业产业链各环节,构筑和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比如:促进旅游业发展,可参考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的优惠政策;给予旅游业企业在品牌推广、服务提升等方面研发支出予以加计扣除。重视如旅游、船运、航空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给予特定职业或岗位个人所得税优惠。为激发旅客购物需求,除机场免税购物以外,可在部分城市试点境外游客购物退税政策,并考虑在合适的旅游景点推广。
(三)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走出去相关的税收政策
对风险投资型、资源获取型、贸易互补型、实物输出型等不同特征投资形式,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如对海外非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给予一定比例的免税额度;被投资企业的当地产品进口时减免对应的关税、增值税;国内企业以实物及相关服务出口投资给予增值税出口退税认定等。考虑到汇率波动对大额交易可能产生的影响,允许企业选择一定时期内最优汇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不以避税为目的企业利润留存给予一定的免税期限,以提高企业在当地再投资和扩大生产经营的能力;用已征收税款建立应对海外投资综合风险的税款资金池,在企业遇到对应风险项目时,给予适当退税帮助。
服务贸易论文范文二:CEPA实施对服务贸易合作的影响
CEPA实施对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合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受内地市场准入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货物贸易[1]。1995年,香港输往内地的港产口占香港外发加工贸易的比重为,而香港至内地的服务输出仅占香港服务总输出的。此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服务贸易逐渐出现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更加紧密。至2000年,中国内地首次取代美国成为香港的第一大服务贸易输出地和输入地。
在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顺利发展以及香港服务经济与内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背景下,CEPA出台对于加快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合作的促进效应受到广泛关注。CEPA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两地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以及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内地对香港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主要涉及的42个行业,包括管理咨询服务、会展服务、 广告 服务、会计服务、建筑及房地产、医疗及牙医、分销服务、物流、旅游、银行、证券及期货等服务行业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服务行业的开放方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开放,即以独资的形式从事特许经营,如物流、零售服务等;另一种是以比世界贸易组织更低的门槛进入内地市场开设分去机构,如银行及保险。2004年CEPA实施以来,香港至内地的服务输出与输入上升趋势更加显著,特别是香港至内地的服务输入。近年来,香港与内地互为双方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且继续保持着上升趋势。2004年以前,香港至内地的服务输入基本处于持平状态;2004年以后,香港至内地服务输入明显上升。从服务贸易总量分析,2010年,香港至内地服务输出额为2305亿港元,是2004年CEPA开始实施时服务输出额的两倍,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香港至内地服务输入额为1047亿港元,占香港服务输入总额的。从服务贸易部门类别分析,香港自内地的服务行业进口基本保持稳定,2004~2007年,香港自内地的商贸服务、旅游服务、运输服务进口额在香港相应行业服务进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保持在45%、30%、25%左右。除旅游服务外,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主要是运输贸易和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这两项服务贸易的发展和香港对内地(特别的珠三角地区)的直接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前店后厂”产业分工格局密切相关,同时与香港的国际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2]。
实证分析
1理论基础
CEPA虽然没有对外设立统一关税,但其零关税、开放服务贸易等规定同样适用关税同盟理论。维纳提出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来衡量关税同盟的效果。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国之间取消了关税,从而引起的在本地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被同盟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所取代,因而新的贸易在同盟国之间被创造出来。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同盟国之间的关税保护相当于对非同盟国的减税歧视,使得原来来源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同盟国的产品转而向生产成本较高的同盟国转移。
2模型构建和数据采集
巴拉萨模型是研究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经典模型。该模型假定:区域贸易合作之前进口需求收入弹性是固定不变的,区口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合作前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则表明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当区域外贸易合作后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小于合作前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则表明存在贸易转移效应。本文试图运用巴拉萨模型对CEPA实施前后香港和内地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两地在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为方便检验CEPA实施前后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本文在巴拉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D,CEPA实施前D=0,实施后D=1。本文选取1995~2010年的香港服务输入、香港来源于内地服务输入和内地服务总进口值作为样本进行计量分析。其中,香港相关服务贸易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内地服务进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年鉴。因内地按来源服务输入尚未进行统计,本文采用香港政府公布的按目的地划分的至内地服务输出值来代替内地区域内服务进口值。
3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软件对应用的巴拉萨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各回归方程F检验结果显著,拟合优度在以上。从表1可以看出,CEPA对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不同。CEPA实施后,香港的服务总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和区外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CEPA实施前,说明香港存在总服务贸易创造效应,但不存在维纳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具体地讲,香港总进口的需求收入弹性增加了,而区内进口的需求收入弹性降低了,说明香港从内地进口的一部分服务产品大于本地生产。区外进口的需求收入弹性上升了,表明香港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成本低于内地的服务贸易。内地的总服务贸易创造效应明显,但同样不存在维纳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内地总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增加了,区内进口的需求收入弹性降低了,说明内地从香港进口的一部分服务产品成本大于本地。CEPA实施后区外进口需求收入弹性比CEPA实施前高,所以内地没有以香港的服务贸易来替代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可见,香港与内地仍未充分享受到CEPA的优惠政策。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分部门服务业出口竞争力优势的分析表明:香港与内地在交通运输、旅游及金融等服务贸易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内地有明显比较劣势的交通运输和金融方面,作为国际转口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与金融中心的香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香港有明显比较劣势的旅游领域,内地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服务产业结构上,香港的会展、中介等领域的丰富 经验 、优秀人才及国际标准能够弥补内地的相应不足。因而,CEPA的实施会有利于两地经济的发展。根据数据统计,香港与内地的贸易依存度在逐年增加,服务贸易关系更加紧密。然而通过巴拉萨模型检验发现,香港与内地仅存在总的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存在区内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表明CEPA的实施效果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服务贸易领域还未充分体现。香港与内地之间服务贸易受内地市场制度、政府壁垒等因素限制仍需大力推进CEPA的各项政策实施,加快内地与香港在服务业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对接与资源整合。不同社会体制和法律体制、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等均会造成两地服务业合作在实际操作中的障碍,例如法律制度、会计准则等。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对CEPA优惠 措施 的落实,进一步改善内地经济环境,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港商向内地扩展服务贸易的交易成本。(2)虽然CEPA降低了香港服务贸易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但是审批程序的耗时耗力,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大大削弱了CEPA对两地服务贸易的促进效应。(3)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_特的金融优势应发挥在服务贸易领域,尽快完善香港人民币清算体系,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消除服务贸易中不同币种的限制。同时,充分发挥香港的金融体系,香港银行应在内地增设营业机构和代表处,为内地企业提供先进的金融服务,加强两地在金融行业的服务贸易合作。
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
2. 毕业论文——国际贸易
3. 对外贸易论文
4. 对外贸易方面的论文
5. 经济环境会计毕业论文
6.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
企业以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有形产品的国际物流将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际物流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
(一)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物流的进步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国际物流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些要求,这种要求促使了物流技术的产生,物流技术包含很多内容,不仅包括在物流工作中所应用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还包含物流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设施、工艺和装置的总和。国际贸易为世界各大企业提供了在世界市场相互竞争的机会,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杆,各大企业努力加强制作工艺,压缩产品成本的同时要想继续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就要从物流上入手。所以对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如材料价格和订单、运输成本都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成为了国际物流发展的内动力。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国际物流提出新要求
21世纪,人类的经济水平每天都在发展,需求层次每天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促使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满足贸易量的迅速增长,并丰富贸易产品的种类,还要及时调整国际贸易结构,以保证国际物流的质量和效率。可以说,正是国际贸易让国际物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三)国际贸易影响着国际物流的发展方向
现今的国际贸易已经更加注重买方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日益个性化,所以国际贸易只有采取多种类少数量的贸易方式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转变。一些高额度小数量的配送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这种配送需求很可能成为将来业务发展的主流。国际贸易也必将影响着国际物流走上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
二、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货物的国际转移带来的国际贸易量的上升
国际贸易一般都需要跨越国境,这样一来,国际物流量自然会大幅度的上升。贸易量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让货物在运输、装卸、仓储等多个环节都获得便利,很多方面现代物流可以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选择货物流通的最佳渠道,用一种最能让消费者满意的方式将商品快速的送到消费者面前,提高市场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强资源共享,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通过规范化的作业避免在产品在流通中的各种问题,让消费者享受懂最好的服务。
(二)货物的转移对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货物转移的过程中,通常都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国内的贸易不同,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环节多,周期长,风险大,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也更加的复杂。国际物流常常要在多种运输方式和路线中进行选择,还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对零件进行流通加工,让商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国际贸易促进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也支持者国际贸易走的更远。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国际物流如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国际物流水平的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力支持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才能具有持久的发展动力。
三、结语
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可以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物流基础,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国际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各个国家的参加贸易的利益,增加贸易的数量,降低贸易的成本,通过最合理的渠道来实现产品的加工和运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相辅相成,必须加强国际物流水平,防止国际物流的发展滞后于国际贸易,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
一、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1.国际物流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起推动作用。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很多都是借鉴而来。国际物流反作用于国际贸易,对我国国际贸易的被动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物流规范、合同使得国外科学、先进的贸易方式让我国贸易商被动接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与自身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国际贸易规范。经济全球化引起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但是,这种国际性危机的负面效应只是暂时的。一旦这些危机过去,世界经济将迎来全面复苏,国际贸易也将大幅提升。
2.国际物流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明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在以往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日本、欧盟为主要集中贸易对象,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的百分之五十。这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贸易依存度处于较高的状态,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经营困难也跟这方面因素有关。随着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由于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物流基地等基础设置都被国际物流网络化,让对外贸易更快捷、方面和广泛,也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国家物流过程中,我国应该以国际贸易的全球网络化为依托,逐步扩展对外贸易区域,只有对我国出口进行全球化区域覆盖,才能确保我国对外贸易区域走向多元化,规模逐渐扩大。
3.国际物流发展可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成本。在各个国家经济状况不同的影响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成本条件成为进行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场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销售和生产成本已经没有再开发空间,物流成本成为唯一可开发的资源。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与物流有关的费用大概在一千九百亿人民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占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范围的比例,而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物流成本是集装箱交货价格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可以见得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物流成本占有的比重都相当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无疑直接对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产生造成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果能将一些软硬件进一步改善,使之与国内市场和国际物流相接轨,那么可以让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国际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国际物流业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逐渐与国际相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国际物流业起步晚,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其表现为国际货物运输能力较差,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程度低、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作效率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等方面。因此,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国际物流时,应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是指专门从事物流服务行业的企业,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凭借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大部分物流业,将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应从其他业务中将大部分物流业务分离出来,直接让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经营,让各个企业都侧重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非国有资本投入到物流行业中,让物资、供销、商业、储运等企业逐步发展为第三方物流服务角色,大力提倡物流企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多样化物流服务。
第二,进一步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国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得以提高。要加快与国际相接轨的步伐,各级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对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让国家与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与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鼓励各种机构尤其是科研院校加大对物流技术设备如条码、包装、储存、搬运、装卸、标志印刷信息管理、运输等的开发。同时还要将科研院校在技术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之与物流企业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生产管理能力。
第三,推动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运作效率。企业内部在进行网络连线规划时,应将国内运输与国际物流系统考虑,采用先进的运输设施、运输工具以及运输方式,改进运输路线,建立一个通畅、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国际物流信息贯穿于国际物流全过程,因而建立科学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就要在加强计量标准、物流用语、数据传输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以及物流作业等方面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的标准化,结合国际标准让各个标准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国际物流效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结语
这个你可以去百度上搜索相关模板,百度上有很多这种模板的,你可以借鉴借鉴。
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贸易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要参考文献: [1] 郝红. 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0xx 4,24—25 [2] 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 煤矿现代化 20xx 3 [3] 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xx 3 27—28 [4] 王少东,张国霞 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 人力资源 20xx 35—36 [5] 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 河南化工 20xx 6 45—46 [6] 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72—74 [7] 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 人力资源 39—40 [8] 胡盈,交换中的刺激 人力资源 53—54 [9] 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 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 通信企业管理20xx 9 56—57 [11] 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12] 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 企业员工激励方法 中国经济出版社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20xx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存在着同20xx年一样的不利因素,为了使20xx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成就,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
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发展对外贸易有着重要影响,20xx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样和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就目前国际关系分析,中日、中菲领土争端依然是威胁我国政治环境稳定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对双方贸易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要使得20xx年对外贸易发展取得突出成就,首先我国政府要在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日、菲的友好关系,加强双边谈判,力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断,为双边贸易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其次应加强同欧盟等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有效谈话,防止将经济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以双赢的方式解决贸易问题,争取在较短时期内解决贸易问题,为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再次政府也应当提倡全国人民以理性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杜绝在政治纠纷中有意挑起不必要的争端,损害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环境.20xx年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也是同各个国家友好开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出口产品在激烈的竞争和贸易壁垒盛行的国际市场中可以有效避免不利因素的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使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将出口产品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不仅有利于避免贸易壁垒的压制,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国际市场的一定份额.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应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以及科技进步、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的推动,即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变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使得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我国贸易的改善还应当顺应国际经济发展主流思想,即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大环保产业贸易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三)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波动,且近几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存在不利影响.我国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坚持以我为主,使人民币汇率的有序浮动符合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应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需求和同贸易国之间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和贸易发展实现双赢.
(四)继续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存度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随着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20xx年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依赖于内需,减少出口的依存度,而内需的扩大不仅要解决国内就业再就业问题,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并且合理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在职人员工资,调整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等.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种配套改革,积极培育、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五) 贸易伙伴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据目前中日等国家争端形势判断,20xx年这种不断升温的领土争端及贸易壁垒限制,使20xx年对外贸易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同20xx年同样的威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尚未平息的各种争端,20xx年对外贸易的发展应转变以往主要贸易伙伴国稳定不变的局势,顺应着新型国家不断崛起且快速发展的形势我国应将贸易伙伴国向多方发展,扩大贸易地理范围,逐步摆脱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要贸易地位的现状,是我国对外贸易在尚未缓和的国际关系中得到回升,免受争端影响,是经济发展更能顺应全球化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 金实.一本书读懂经济学[M].九州出版社,20xx 年1月.
[2] 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xx年,第4期:第105-108页.
[3] 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xx年,第5期,第102页.
[4] 钱磊.论特保条款中几个主要问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年,第1期,第58页.
[5] 华民.西方混合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 郑秉文.公司治理:美国模式之谜[N].经济观察报,20xx-08-12.
[7] 李俊江.论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20xx-9-28
[8] 还有许多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因看的时候没有仔细记录,故现在不能详尽的罗列。
[1] 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单娜娜,梁红梅. “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xx(01)
[2] 王闰平,荣湘民. 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xx(10)
[3] 蔡九菊,王建军,张琦,李广双.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xx(01)
[4] 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Leonard Sung,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 中国社会科学. 20xx(05)
[5] 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 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 生态环境. 20xx(02)
[6] 毕秀水. 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 20xx(03)
[7] 陈艳莹,原毅军. 基于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 20xx(04)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xx(02)
[9] 仇睿,姚俭建. 自然资本简论[J]. 东南学术. 20xx(01)
[10] 李刚.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xx(11)
[11] 刘宇辉,彭希哲.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xx(05)
[12] 黄玖立,李坤望.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xx(06)
[13] 杨充霖,文先明. 自然资本的起因、含义及问题[J]. 求索. 20xx(04)
[14] 曹淑艳,谢高地.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 生态学报. 20xx(04)
[15] 林娅,孙文营. 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xx(05)
[1] 张晓京,张玉喜,赵丽丽,张路蓬. 货币危机理论和汇率理论:发散与交融[J]. 经济研究导刊. 20xx(05)
[2] 唐斌. 资本理论的脉络及延展[D]. 复旦大学 20xx
[3] 杨宏.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xx
[4] 梁茵.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xx
[5] 黄雯. 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 福建师范大学 20xx
[6] 李. 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 学术研究. 20xx(01)
[7] 黄先禄. 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xx(22)
[8] 陈雨露,侯杰.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J]. 当代经济科学. 20xx(05)
从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随着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互相依赖关系。对于此类关系的发展和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安全影响,国内大多学者的判断都是积极的。有学者认为:中美之间的经济互动已发展为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为两国注入了战略的新内容,强化了彼此相互借重的迫切感。一方面美国对外战略设计开始以中国为核心考虑对象,其东亚安全战略的施展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有赖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和平发展战略也迫切需要美国的和平姿态。文章最后得出,世界无法承受中美两大国交恶,中美保持良好关系是世界和平的前提。无论美国所说“中国是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国家”,还是中国所称的“中美建设性伙伴关系”,都说明了两国已形成一种难以分割的互需关系,它无形地引导着中美两国走向“经济互相依赖和平”之路。但是,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真的可以铸造和平吗?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敢完全同意。在笔者看来,上述论点对某些问题的看待略有偏差,同时对两国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试分析如下:首先,对于是什么导致了目前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文章中的回答偏重经济学视角,认为是中国在劳动力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不可否认,美国政府推动中美关系固然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对华战略的需要。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对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战略存在较大分歧,但最终接触战略取代节制战略成为美国应对中国力量上升的最终选择。美国认为与节制相比,接触战略能更好的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从而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相互尊重有利于促进战略共识和合作。基于对华接触战略,美国没有限制同中国的经济联系;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战略,美国扩大了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在这个意义上,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不仅是美国对华战略手段,同时也是其产物。可以想象,如果美国像冷战初期对待苏联那样对中国,中美之间目前的相互依赖是不可能产生的。如果意识到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对华战略,受到国家行为体的深刻塑造,那么对其分析就不可能简单地采用“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路径,而应考虑更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