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教育与职业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与职业论文

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通过学习教育法规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使之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简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之关系》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普及教育法规是其一重要手段,可通过普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其他法律法规来实现。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普及教育法规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应起到示范、影响和辅助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如果一名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就是不具备正确灵魂的教师;而缺乏正确灵魂的教师,其职业道德和能力则无从谈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步入高等教育职业殿堂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衡量高校教师履行职业义务、职业责任水准的重要尺度,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实现职业价值、职业理想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神圣职责。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民族的兴盛,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效,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教师的事业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完善、使人进步的崇高事业。教师要教育人、改造人、完善人,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努力培养和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强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校高质量教育和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广大教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关键。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敬业精神不强。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物欲膨胀,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于第二职业,把本职工作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渠道;在教学上,有的教师无心钻研业务,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在科研上,为了评职称,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为出“成果”而忽视教学。二是育人意识淡薄。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只顾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不尽“传道”、“解惑”的责任;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深入学生,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三是表率作用欠佳。有的教师重言教轻身教,不能身体力行;有的教师把个人的成见、怨气、情绪带进课堂,任意发泄,不考虑对学生的导向和后果;有的教师热衷于讲实惠,收受学生的“心意”、“礼品”;有的少数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缺乏自尊、自重和自爱精神。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加强道德自律

教师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播给学生,要用自身完美的行为感染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修养规范。

(二)建立师德学习教育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教育体制,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加强经常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普及教育法规

法规是由国家制定并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规范,这一点与道德、宗教等其他规范是不同的。教育法规是关于教育的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教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具有约束力。教育法规是现代国家教育行政的基础和基本依据。通过普及教育法规,可以达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

四、普及教育法规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中,笔者认为,普及教育法规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里,由于学生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五、利用普及教育法规这一重要途径加强和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自从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战略以来,在教育中也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其中有不少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如下去做:

(一)普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规范》从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内容如下:第一,关于爱国守法。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国家的关系,对高校教师政治上提出要求。强调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关于敬业爱生。重点是规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强调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履职尽责,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第三,关于教书育人。主要是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四,关于严谨治学。主要是规范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行为。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协同创新;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第五,关于服务社会。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要求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第六,关于为人师表。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的社会道德责任。强调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要求切实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明确提出“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如果高校教师能够把这些规范内化并付之行动,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将大有裨益。

(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法》第二章权利与义务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第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第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第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第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第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得知,不论是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职业道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就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三)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

要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使大家知法守法,并根据这些法规要求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中的违反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把内在约束和外部引导、弘扬善德和惩治恶行有机结合起来。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对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要依法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高等教育法规》.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12-1-9

[3]戴世勇吴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认真处理的几对关系》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职业教育调查与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量上的急速增长,并没有促进质上的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探究职业教育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摘 要:职业教育以成为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各不相同。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有其自身特点,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弱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供求脱离”、“缺乏亮点”、“质量不高”、“观念保守”。现阶段我国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就必须解决职业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弱点和不足。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企业

作者简介:卢君蓉,女,生于1976年6月,青岛工学院管理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1

目前,世界的职业教育都在积极地开展,我国这几年也逐步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形势上看,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学生和家长的可接受度仍然不足,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难,职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面对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一、我国职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

近几年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逐渐看到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性,但是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低热的状态,绝大部分报考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分数都非常的低,因为考不上大学或者高中而去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了落榜的代名词。同时,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学校的重视度也不够,在教师的选拔,经费的拨出和正规大学相比较都相差甚远,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在学生心理更加不能引起重视。另外家长多数因为虚荣的心理,不赞成孩子去完成职业教育,这使得职业教育在教育部门、学生和家长眼中都是次等教育的代名词,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办学设施普遍简陋,教育经费紧张。

很多职业学校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实验室和实践机构的建设粗制滥造,设施简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学习机会,有些职业学校为了经费增加让学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但是很多顶岗实习和学生学习的专业无关,这使得学生在宝贵的三年学习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应对不合理的实习。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归纳一下有以下三点:一、教育部门给职业教育的教师编制本身过于少,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严重不足,这使得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研究教育,大量的精力在学生管理上,对自身的业务素质也无法提高;二、由于职业学校没有普通高等院校完备的教师升迁体系,因此高等技工人才无法给予评定,从而缺乏高等技工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三、职业学校的教师多数是高校毕业大学生、研究生,没有企业经验,在职业教育中无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4、职业教育的再继续教育机会很小。

学生在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后,选择再继续就读高等职业学校或者普通大学比例过少,这使得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只有畅通职业学校的再继续教育的通道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报考职业学校。

5、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模式,但是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实习,这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想深入企业学习无法完成,主要原因有:一、企业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利益,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后需要培训,需要专人指导,由于不熟练机器对企业的机器也有一定程度的磨损,但是企业很难从政府那里得到学生的实习补贴,这使得企业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二、企业没有更多地人力和时间深入学校去制定教学大纲,使得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不愿意提供实习岗位。

二、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1.合理规划招生专业。

现如今,很多职业学校在制定招生专业时以热门为主,不去调查市场,甚至不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就盲目的培养学生,使得学生毕业时专业过于宽泛或者狭窄,和企业实际的需求不一致。学校在招生时应该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按照企业的需求方向去制定培养专业方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可以和企业联合为企业培养一定专业的专门人才,积极邀请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

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转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创性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证书,在学生学习中加以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和社会相联系,学校的教学内容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主。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现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多于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比更加没有优势,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法律,保障中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给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地就业和创业机会。

4.提倡和企业资源共享。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需求,学校可以和几家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职业教育的学生实习期延长,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工作中对自己的哪部分知识的需求,回到学校可以好好的补充知识。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积极听取企业的意见修改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案,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去定期开办讲座,以使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学校的教学内容相符。

5.提高教师的企业挂职内容

职业类教师应该以企业的经历为主要的考核目标,职业类教师应该通过长期的在企业中的锻炼,得到书本知识以外的真实体验,从而给学生带来更真实的知识,同时职业类教师的动手技能要增强,学校也应鼓励教师去考技能方面的相关证书,以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黄利秀.多元契约性利益整合机制探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8):57.

[2]范铁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41.

[3]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17.

[4]叶春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展望【J】.江苏高教,2002(3):5.

[5]张力跃.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赵丽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刘育峰.基于职业教育构建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7):73—7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探究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 :高校档案工作者档案素质及业务能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高校档案工作者流动性大,新时代对档案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和相关档案部门要做好高校档案工作者后期的职业教育和业务再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SPOC理论;职业教育;高校档案工作者

1SPOC理论

SPOC概念最早在2012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Fox教授提出,所谓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指小众私密在线课程。SPOC理念提出的旨在通过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慕课)将优质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建构及生成,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习者更加深刻理解课堂知识,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MOOC具有参与人数多、在线资源共享及访问的开放式等优点,但其开发成本高、完成率低等不足也是较为明显的。SPOC则是从MOOC教育理念中衍化而成,融合了在线学习与校园课堂教学的创新特点,将MOOC教育资源应用于特定人群及规模小的教学方案中。SPOC典型教育模式便是在传统校园课堂中采用MOOC讲座音视频或在线评价功能实现课堂教学辅助功能,是MOOC校本化,融合校园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一种教学创新。

2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

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档案素质及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高校档案工作者流动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工作者总体素质及业务能力提升。为此,做好后期的职业教育和再培训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途径

总结多年来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培训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1)岗位培训。根据档案岗位需要及职责变化,组织高校在职档案工作者在上岗前开展的业务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通常时间较短,内容更具针对性;(2)继续教育培训。为优化高校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知识水平,高校组织档案工作者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周期性长,知识丰富;(3)短期培训。不同于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短期培训见效快、时间短,方式灵活,如以会代训、以交流研讨代训等。

类型

从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内容来看,主要的类型有:(1)针对性培训。主要是针对高校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业务或新知识专门开展的一类培训,如新标准、制度及办法的颁布或实施后所开展的系统培训;(2)适用性培训。主要针对高校档案管理在职人员不脱岗,为丰富其知识结构,掌握新技能开展的一类培训;(3)技能性培训。在高校档案理论学习培训基础上,结合高校档案业务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的技能培训,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4)适应性培训。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紧紧围绕新时代档案特点和现实需要,加强培训和知识更新再学习,提升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及服务;(5)专业性培训。不同行业或领域,其档案管理专业各自有着明显的行业或专业特点,如机关、院校、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等,通过高校档案的专业性培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问题

与在校进行档案专业全职学习或脱岗学习相比,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培训和学习大多需要兼顾工与学,传统的培训途径或类型难以适应当前高校在职档案工作者的业务再培训和再提升:(1)工学矛盾。高校专职档案工作者少,业务工作量大,工作与学习之间难免存在冲突。(2)经费问题。传统的组织专题学习或教育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3)耗时较长。档案专业培训的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但传统高校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及其知识点的培训消化吸收需要较长时间,集中培训信息量大,消耗时间长,且培训效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等等。

3基于SPOC理论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

课前设置

(1)特征分析。目的明确。高校档案业务性强,通过学习、培训能够掌握最新要求、标准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积极性高。高校档案工作者学习的内容与高校档案实际应用联系紧密,且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因此,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时间较短。高校档案工作者身兼多职,工作忙、时间紧、任务重,多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2)功能定位。人人能学。利用“泛在计算”实现时时、处处学习,利用计算机及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学习的无障碍化。时时教辅。利用SPOC理念,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开发和搭建个性化、系统化学习的平台,专门针对高校档案立卷、高校电子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高校档案编研等等,通过专业教学目标、标准及课程评价体系,融入SPOC等在线课程教学特点,构建档案学员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的平台。如清华大学创办的“学堂在线”网络课程;北大创立的“网络开放课程”等。(3)教学目标。从高校档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出发,旨在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档案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挖掘高校档案的资源利用价值。(4)总体设计。依据高校档案学员特点、功能定位及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为“线上理论知识化,示范操作结合化,实际问题线下化”。即,线上主要通过视频方式讲解;示范操作采用线上演示与线下个别或小组辅导相结合;实际操作问题采用线下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操作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内容设置

根据线上、线下等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流程及模式的需要,基于SPOC理论的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的课程设备内容主要包括:(1)分解专业知识。高校档案职业教育组织者应将高校档案管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理论知识及内容进行分解,分类别、分载体等做好专业档案知识分解,并将其录制成若干视频供学员学习使用。如“高校档案编研选题”、“高校档案页码标识标注规则”等等。(2)录播教育视频。利用现代录播教育设备,将分解后的专业知识根据选题,拍摄成5-10分钟左右的教育视频,录制完成后上传至专门的学习的平台,供学员点播学习。(3)设置学习任务。加强高校档案工作者学习教育的行为约束和管控,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任务设置相应的任务点,如按照顺序播放,只有完成上一章节的学习任务才可进行下一步环节的内容学习。(4)插入问题及答案。针对任务点的设置及档案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为了增强学员学习效果,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设置与该章节或者理论知识相应的问题,供学员学习时及时回答,巩固学习效果。(5)在线交流讨论。针对档案专业教育培训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设置开放式问题供学员讨论,讨论的平台可以群或微信群,突破在线交流的时空限制。(6)实际操作。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到的.新理念和操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特点,需要线下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或应用,才能帮助学员掌握知识及要点。如口述档案整理等等。

智能评价

课程的评价及考核是保证整个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SPOC校本资源库建设及培训平台的搭建,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平台使得课程评价和考核更加的智能化。(1)评价方案。基于SPOC在线教学课程特点,将视频学习完成率、网上作业得分、学员课程讨论、提问及解答等结果作为学员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2)评价手段。根据客观题和主观题采用不同评价手段,如客观题利用系统中的自动组卷、自动评分实现评价,而主观题则可以采用同伴审查方式评价。教师可以预先设置相应的评分标准。(3)评价结果保证。在评价标准上积极引入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或行业评价标准;在档案工作者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内容方面要紧紧围绕高校档案学习知识点和技能点设置;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个人学习培训电子档案袋,定期查阅学员的学习情况,确保全程监控,结果客观、真实和可靠。

结语

随着高校档案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高校管理者要积极引入SPOC理念,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在职教育搭建良好平台,提高优质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傅晓晔,罗润喜.浅谈档案人员的职业培训[J].档案与社会,2004(6):43.

[2]徐萍.浅谈档案人员的素质与修养[J].决策与信息,2015(4):77.

[3]闫丽.基于SPOC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32.

[4]步雅芸.面向SPOC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12—15.

1、浅谈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基于数字化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3、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4、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5、职业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6、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以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开发为例7、基于职业教育的多重视角探讨“慕课”的价值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9、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0、加大政府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经济学分析11、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2、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13、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研究

教育与职业杂志

1、《教师教育研究》创刊于1989年,为双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

主要栏目有新时期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资格制度与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探索、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政策法规、调查研究等。

2、《中国教育学刊》(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

3、《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于1917年,半月刊,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是职业教育类学术期刊。

4、《教育科学》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理论刊物。主要有教育理论研究、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高教研究、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网络教育等栏目。

5、《基础教育》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1、中国成人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杂志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成人教育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成人教育综合性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宣传的核心阵地。主要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理论研究成果,宣传学校办学经验。

2、教育与职业

《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于1917年,半月刊,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是职业教育类学术期刊。

据2019年4月期刊内页显示,《教育与职业》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19人、顾问2人、社长兼总编1人、执行副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部主任1人、编辑部副主任1人。

据2019年4月15日中国知网显示,《教育与职业》总被下载5986107次,总被引174448 次,出版文献共41444篇,(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 据2019年4月15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为32015篇,基金论文量为8002篇,被引量为127533次,下载量为985683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 。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创刊于1993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综合性中文期刊。

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30期显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委员14人。

据2019年11月23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共出版文献19275 篇、总被下载3219230次、总被引次数108975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9年11月2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共出版文献15422篇、总被下载为133258次、总被引次数41420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

4、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两个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另外一个是西北师范大学由中国教育技术的奠基人南国农教授创办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25年来,《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忠实地记录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历史,内容涉及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网络远程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践、学科建设、学习资源、技术与产品、国内外教育技术动态等方面。《中国电化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检索源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5、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大力宣传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展示国内外开放和远程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开放和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小学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服务;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成人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与职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电化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远程教育

是2012年中文核心期刊!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浅谈职业教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摘要] 职业教育目前形势令人喜忧参半,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就业指导 生存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试图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需要我们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使国家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的崛起既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使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面对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知识经济理论,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教育界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意识,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低于普通教育的不利地位。

通观我国职教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就业问题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因而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努力构建就业指导的良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是近年来在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职教人力资源,实现互利、发展的一种具有双赢的战略性措施。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途径,提升实用性人才培养规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多元办学之路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生存并且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下。

一、面向市场,实现就业观念更新

全新的就业观念,其核心不仅为了就业,而是促使学校和企业对职业学校这一层面上人力资源更好地关注和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学校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应该成为联系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互利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互利。在就业指导机制中,“实习——就业”模式就是最为有效的产学结合形式之一。职校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上岗实习,进而同步实现就业,避免了教育与生产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所以对职业人力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必须成为校企共同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就业指导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培育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学生“实习——就业”这一就业指导一体化模式实践过程,虽然是校企双方互利的体现和共同愿望,但双方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校企双方能否成为良好、稳定的合作伙伴,不单单取决于愿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相互的实力和条件。一方面学校只有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准,用过硬的毕业生素质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较好的工作环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的用人机制,才能取信于学校,才有可能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和工作。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师生员工应该人人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与毕业生有关,它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因为,尽管就业指导的成功在于校企的有效合作,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面向市场苦练内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在就业指导机制构建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规范、诚信

就业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不能简单地做一个职业介绍工作,应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上下工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指导中,应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要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形成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就为观念。

严格规范毕业生“优生优荐,差生缓推荐”的原则,在毕业生推荐过程中,学校班主任和政教处结毕业生认真综合考评,以考核优秀的毕业生和学生干部优先推荐,尽可能优先安排到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单位。

同时,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择业,因为鼓励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宽容他们所经历的挫折,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就业工作量大,它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部门,联系着千家万户,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有责任参与和支持。而学校应充当组织者,发动学生家庭与相应社会关系,动员企业等方面的力量,促使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职教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只有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努力,学校才能充分发挥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三、在就业指导目标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就业环境

就业指导的目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多少个就业岗位,而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所在地的经济格局、人才需要的预测,了解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专业、规格的要求,征求他们对毕业生的需求意向;另一方面要广泛向社会宣传职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规格技能优势,办学条件,以及教育业绩,逐步建立起市场有监测、走势有分析、单位有联系、状态有跟踪的网络体系,从而使毕业生能够积极参与外部就业环境,通过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走上就业岗位。加强对毕业生定向实习的跟踪管理,同样是实现学校就业指导主体的关键。该项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综合定向实习,强化对毕业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念教育。

(2)通过实习,帮助学生了解工厂生产、分工、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及现代化企业岗位群对工人的要求;

(3)在实习管理中,即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逐步进行“宽专业实习”,为实习生毕业后创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协助用人单位从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馈与评估,以便量才录用;

(5)通过校外实习,反馈学校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完善学校工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毕业水准,增强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要求及人才结构都将有新的变化,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研究市场需求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在新的机遇中赢得新的发展。

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都说“劳动最光荣”,在生活当中人们离不开劳动,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的东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这一种说法,以下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方法。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勤劳、节俭、辛勤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习惯。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与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 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论文如下: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特点。——杰普莉茨卡娅

伟大的成绩与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无疑是对大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这种好处不止作用于身体,也作用于精神。对个人、高校、社会、国家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像我们大一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没怎么走向社会,导致我们对我们对身边人的态度以及如何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有所欠缺。但如果你参加了社会服务劳动,那么这个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人们总说劳动最光荣,没错,积极参与劳动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让我们不再轻视劳动行为。

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劳动可以增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加集体劳动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让我们更加理解合作精神的可贵。而且,在我们参与社会服务劳动的时候,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社会生活,增加我们对社会的认知。

通过社会的劳动,我们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与此同时,我们能够默默的对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如此,劳动可以增强我们的体魄,增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健康,思维更清晰。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劳动都能促进我们的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教养与能力间接地反映这个学校的水平,同时学校的实力能够直接的吸引优秀人才。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劳动在使学生受益的同时也间接地宣传着学校,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所作所为能够直接看出学校的大概。

其实大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劳动不仅仅只能在社会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校中进行,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中每个地区都有其相应的管理者,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这片地区能够欣欣向荣,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的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为学校做出贡献,老师通过辛勤的劳动引导学生们,使得学生们在做社会服务劳动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的学校。

人类社会是通过劳动产生的。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而服务劳动增强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舒适度,同时也使得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时候,社会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受益。

如今的我们早就已经脱离了担心食物问题的阶段,早已因劳动满足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现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了,而我们大学生如今参加的社会服务劳动恰恰就满足了人们对高层次生活的需要。劳动不仅仅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手段,更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劳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人员的劳动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服务社会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劳动的。从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通过劳动打出了一片天地,他们通过捕猎,经营农业,度过了人类发展史上最艰难的阶段。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就是因为他的法律激励了人们努力的劳动,最终经过不断的积累是的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最终统一诸侯国。在现代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激励着人们劳动,使得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最终,我们通过努力的劳动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

如今,看似我们的劳动与国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通过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在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劳动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所进行劳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一词也是频繁出现,网络上有很多夸赞劳动的评论,这表明我们的社会对劳动的态度是极其赞扬的,也表示着劳动并不是单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