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电视散文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电视散文毕业论文

电视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味,是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艺术形式。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诗与画的交响--关于电视诗歌散文艺术的思考

电视诗歌散文是洋洋大观的电视荧屏上并不起眼的艺术角色,比起众多的轰轰烈烈节目,她如同偏居一隅的散谈之人,在巷陌池边缓缓伫足、在草色烟光里喃喃自语,安详而眷恋。小而有味,过目却难以忘怀,使电视散文诗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尤其是近1~2年来,一些地方台执着创作了一批不凡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赢得了观众的惊喜叹赏,中央台《地方文艺》又别具慧眼的开创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使涓涓小溪奏响了淙淙琤琤的动听鸣响。在难得的文学感染力中,电视拥有了可以咀嚼的韵味。

全景:现状的考察

电视诗歌散文所处的的是蓬勃兴旺的各种栏目、节目争奇斗艳的背景--电视空前发达。近十几年来,随着电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媒文化的优势日渐显示,传统的领地不约而同的遭到冲击,曾经占据文化接受主角的文字阅读,被咄咄逼人的视听形象排挤得多少显得无可奈何,"这世界变化快,可我们很无奈。"不用争论电视是洪水猛兽还是扩展视野的美妙窗口,有一点是肯定无疑,即谁也无法阻挡电视前进的步伐,它已经成为和现代生活相伴生、也在某种程度上是芸芸众生难以离开的现实伴侣。应当看到,为了百姓的娱乐需求,90年代的电视确实极大丰富,中央台已拥有8个频道,地方台争相上星、"有线"扩展不亦乐乎。每年单是电视剧就已超过万余集(部),更不用说频道之多、栏目之丰富、涉及方面之广。毫不夸张地说,举凡老百姓需要的教育、生活、艺术、体育、玩乐、家居、消遣,婚恋,甚至某些奢侈化的需求都不难在电视中找到对应的节目。专为少年、青年、老年或工人、农民、军人等分类对象的栏目都应运而生。电视的确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左右我们的接受方式。

就传播媒介而论,电视不能不把大众需求做为自己的节目标尺,失却百姓兴趣、引不起社会关注,电视的节目生命力也就丧失了。这也许就是个别节目哗众取宠、有的节目缺少深刻意味,但老百姓照旧被呼应他们生活节拍、虽清浅却轻松欢快的节目所招引并沉醉欢呼的原因所在。大众化的取悦趋同现象当然要以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却实在是电视传媒所不能不做的,正如同必要的严肃节目、明显曲高和寡的东西也应有特定的播出位置一样。把眼光投注在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迎合他们的爱好关心,是电视理当具备的基本功能。

然而,电视却不全是赏心悦目的美好事物,对当代文化来说,它的消极作用也显而易见。我们面对的电视景观固然十分诱人,却良莠不齐。各种柔绵惨伤、儿女情长的故事折腾得观众愁肠百结、苦不堪言;历史剧、宫闱戏连翩推出,古人的世界覆盖了当代人的真实感受;MTV随处可见,眼花缭乱,矫柔造作充斥屏幕;综艺晚会闹腾得百姓已几乎没有观赏的兴趣,却还在接二连三的策划炮制……。于是,当今的观众练出了最为拿手的把戏,即不断唉声叹气地转换频道,在无可无不可中忍受电视这个消遣物的折磨。电视虽然不是恶魔,百姓依旧离不开电视,但当今一些电视节目反而不能讨好百姓,其中的原因就很值得琢磨了。

要而言之,对浮躁的不满和对生活深层的索问,对夸饰的不能感同身受和对朴直真实的殷殷期望,就是人们对电视的基本态度。这从"新闻30分"、"晚间新闻"的崛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万众瞩目,都证明着百姓关注意识的所在。而纪实类节目的大受欢迎,使电视观众对"真实"的要求空前强烈,电视镜头的直观性功能也得到大大发扬,受众对是否真实的挑剔甚至促使近年一些电视剧采用明显纪实的方式来吸引他们。而"实话实说"的誉声雀起,和它直面生活的内容与极度纪实表现形式肯定不无关系。事实证明,在愈来愈丰富的电视节目面前,观众的不满也愈盛、评价的众说纷纭更是显而易见,对节目的挑选也格外严格起来。拥有亿万观众的电视在它的鼎盛时期反而遇到了远超出清贫时期的挑剔和指责,其实是它自身刮带而起的浮光掠影的风潮和浅尝辄止特性的负面影响的必然。

考察起来,电视的确缺少什么。而我们是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中寻求,观众并不仅仅满足五彩斑斓的表面。当今的电视节目虽然是丰富多彩,甚至为了创新出彩,创作者想尽了种种办法改版创栏目求新,搜奇弄异,绞尽脑汁匆匆塞进各种各样的节目中去。但单纯形式的探求难免造就为了新奇标新立异,甚至引向虚张声势、炫耀技巧的死胡同中去。尽管厌弃陈规旧套、期求新颖悦目的可人节目已成为创新的动力,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急功近利、浮躁骚动终究难以造就动人的精品,没有内涵的形式之奇不可能留住观众。我们不就在一些MTV的节目中被浮华而零乱的画面组合弄得心神不宁吗?我们不就在程式老套、镜头却不停拉推摇移的文艺晚会中恼火于重温老掉牙东西的乏味吗?在一些富丽堂皇珠光宝器的电视剧面前甚至丧失了阅观的兴趣。这些事实提醒人们,单纯形式化的追求未必有良好的效果,形式创新的依据应当是内容的需要。于是,电视迫切需要在文化内涵的培植上更下功夫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当然,电视节目种类已然很多、新闻性节目与文艺类节目明显不同,教育性节目和生活娱乐性节目也天然有别,不可能要求具备一样的内涵,但让它们都显示各自的特性、从中透现出"意味"则是文化内涵的基本要求。有意义,产生意义,给人启发,就是电视理当给予人们的。

我们从"焦点访谈"中感受到忧民之心,从"新闻调查"里看到令人惊讶的深层问题,从"实话实说"里领略到真诚的魅力,在"人与自然"中体味到自然万物都有的价值,在《党员二愣妈》的故事之中明白了做人的品格,从《和平年代》的军威里读懂了精神的巨大吸引力。优秀的电视作品散射着思想的光辉和创作者人格的魅力,哪怕朴直无华也流露出摄人心魄的内在诱惑力。真实的表现、真挚的情感、真纯的人物,足以抵消花哨的形式卖弄甚至巨资营造的荧屏奇观。因为人们需要电视真正显示出有内涵的文化味。

于是,我们看到那些清新脱俗的节目时,眼前不由为之一亮。这其中就有电视诗歌散文。

亮点:电视海洋中的文学绿洲

无论如何评价,电视还是具有难以言说的魅力,否则它不会迅猛发展,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探究什么是出色的节目,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忽视的,就是在嘈杂喧闹的荧屏上不时闪现的电视文学,它是清丽浏亮的小溪,在文学之脉潺潺流淌的地方,就是匆匆脚步疲惫身心栖息的山野田园之处--电视文学作品。我这里之所以把电视文学作品称之为"乡野田园",是因为比起整个电视节目泱泱大局来,它的微不足道地位和独特的沉静风格,只能算是乡野僻静的风景,没有声势浩大的泛滥模样。但也惟其如此,才格外招引有心人和爱好者的倾心青睐。

电视文学作品是涵盖所有用电视手段来表现文学形式的荧屏声画作品,包括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报告文学等。它最为突出的外在特征是语言的形象化,即既把文学语言表现的对象转化为可感可见的画面形象,又忠实的还原文学语言。它显著的内在特征则是具有联想性,即在触目可见的声画形象背后富有想象的内涵。因此,在电视节目中,电视文学作品属于相当另类、也无疑是独特的的节目。而其中,电视诗歌散文又是最有代表性的电视文学作品。

一般言之,电视诗歌散文就是文学样式的电视化,即以电视屏幕表现诗歌散文抒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电视诗歌散文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指文学诗歌散文的电视化表现,它把文学形式的格调、品性和意境用电视特有的艺术手段加以反映,造成动人的艺术魅力。早期的《荷花淀》(散文)、《海的向往》和《雪梦》(诗),近年的《妹妹,永远的遗憾》、《我看见了大海》、《残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创作。二是指电视表现内容用散文的方式,形式比较灵活,追求意境营造,画面优美动人,后一类形式也可以归类为艺术片的某种类型,但也可以归总为电视诗歌散文。如《雾失楼台》和《朝阳与夕阳对话》等。

由于电视诗歌散文是文学和电视手段的结合,因之其艺术表现特征是独特的。电视散文的独特性在于其表现上的"散",以灵活跃动的声画形态造就文学意境;而它的内质则是"聚"--神聚。它和文学诗歌、散文的相通点更多,就是飞扬灵动,神思凝练;而比起其他电视文学形式来,抒情色彩更为浓郁,意境追求更为显明。从艺术特征上分析,电视诗歌散文有几个方面为其所长。

首先,形式灵活,画面见长。电视诗歌散文不受叙事完整性的束缚,在结构上比较灵活,因而可以采取较为自由的形式,形式的自由多变就为内容的跃动感创造了条件。象沈阳台的《春天一缕霞》是诗意的哲理抒发,把萧红的命运和自然界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乌鲁木齐台的《胡杨祭》对胡杨的迁变倾诉了悲愤,哲思遐想引人深思;无锡台的《纤夫曲》则纪录片般记载纤夫生活,在真切画面中抒发缕缕感情;《最后一张情人卡》则颇带戏剧性,在结尾推出的高潮中,夫妻深如初恋情人的.情怀突现而出。电视诗歌散文取材因之多样广泛,人间百态,市井生活,风光山色,心理梦幻等都可以构成表达的内容。抒情、记事、描景、状物、论理不拘一格。

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多样自由既是文学散文所要求的,也是电视艺术表达的优长,人们在观看电视诗歌散文时心态可以自由放松,无拘无束地享受其艺术魅力。与灵活的形式相应,电视诗歌散文注重画面的设计,它以近乎生活原生态的画面呈现在屏幕上,又采用电视技巧来加强艺术化的韵味,实现抒情,叙事,写景的意图,画面或朴质或优美,但都追求意味。象《雾失楼台》的抒情与《雪梦》的讲求意境,《穿布鞋的故居》追求哲理意味,《梯田,蘑菇房》抒发画面美感,特别是《残荷》的独特构图和作者透露对自然人生的思绪,都与画面的组合息息相关。

其次,抒情为本,意境取胜。电视诗歌散文的艺术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给它划定一种固定的格式,但抒情是根本。抒情并不仅仅指直露的抒情性语言,而是就电视诗歌散文的基本性质而定的。象《荷花淀》这样的有一个情节贯穿的作品,并不因情节进展而显出叙事的特点,反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浓郁的夫妻之情,理想之情,深明大义之情凝结在一起,焕发出感人之态,人们动情于作品表现的美,为之心弛神往。一些抒情为主的作品,更为突出地表现电视散文的这一特性。如朱自清散文《春》和电视诗《奇迹》(闻一多)。后者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交叠出现与诗歌相映衬的独特构图,如粉笔落下,蚂蚁爬上粉笔等耐人寻味的画面,把诗人心中的书卷气思索,静谧幽想的神思气息表现得触手可及。应当说,电视诗歌散文抒情性的效果还在于造意境,它是由优美的画面、美好的人物情感流露、解说词所衬托的意境、以及音乐渲染所共同营造的动人艺术境界。比如,《朝阳与夕阳的对话》刚开始部分的几位不同角色的播音音响就是创造意境的范例。

(旁白)

"这就是雷蕾。

1952年出生的属龙的雷蕾。

一个在1952年出生的所有的属龙的同龄人中,写出了电视剧《四世同堂》与《便衣警察》主题歌和音乐的雷蕾。……"

父亲的画外音:

"有人把人生比做四季人生,我却将人生比做人生四季。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越是接近这黄昏之年,就越能感受到人生的丰满和充实。

我聊以快慰的是,我的太阳人生选择的是歌唱。"

(旁白)

"这就是雷振邦老人。……"

女儿的画外音:

"我是听着爸爸的音乐长大的。

如果说,滋养我生命的是母亲的乳汁,那么爸爸的音乐,就是我最直接的精神乳汁了。"

在上述摘引中,浓浓的抒情气息扑面而来,画面与音响的配合,人声所表现的不同生活形态和评价,解说词或旁白的朴素而优美的感情表达,对电视散文意蕴揭示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青岛台创作的《妹妹、永远的遗憾》中,镜头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妹妹头披包巾微微扭头的造型画面中,几株狗尾巴草与之相对,把妹妹的卑微、辛劳、令人怜爱的动人情味表达得恰到好处。这部电视散文的画面多用对半切割的叠画方式,对比呼应,而常常是一边为静态画面,另一边则是推拉运动画面,构成丰厚的内在意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再有,善于立意,巧于构思。电视诗歌散文的创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散文特别是诗歌的特征决定了比较难于以明显的线索来勾连全文,这样,电视化的改造就要下很大的功夫;电视虽然可以用各种艺术手段强调诗歌散文的某些细节,但如何表达文字中较为流动而飘忽的思绪和意蕴,也不是一件易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诗歌散文的创作都是看似自由但真正实现其意图则颇为困难,关键还是构思立意。一般而论,散文是靠意来统一全部材料的,常人谓之形散神不散,这神不散即立意要集中。一个创作者在电视诗歌散文编剧中的立意工作有二层含义;一是抓住原作的内涵,认真琢磨仔细领会,二是表现在屏幕上要立意深切,启人深思。

要做到能以小处见大意,以细节显深意。象《荷花淀》中的细节和人物语言表现,都是创作者真切体会到原著的妙处而重点刻划的,为全片的柔美而宕阔的意境营造起了很好的作用。又如《朝阳与夕阳的对话》立意在年轻与年老的象征"朝阳"与"夕阳"上,把人、事业、成就、理想、生命等诸多命题融汇在一起,哲理意味浓郁。《最后一片落叶生日卡》把生日和生死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邂逅小女孩的构思来表达,十分动人。《我看见了大海》把继父为了残疾小女勇敢面对生活,隐瞒自己对海风的过敏,承诺带她看海,最终坦言自己"食言"而终,却使女孩真正得到新生。诺言的构思和"大海"的真正立意十分巧妙。

电视散文要以巧妙的构思把看似零散的画面组合成一个艺术品,自然而精巧就成为基本要求。创作者要找到电视语言与文字语言转换或相关的对立物,要考虑画面与散文语言的彼此关系,是需要出色的构思力。原属于情节性的散文要增强其意蕴,对于抒情式作品则要注意其连接,随感式原作在电视化上尤其要关注画幅间的信息相续。因此,电视散文要葆有原作的基本风格,更需要在整体构思上准确把握。像《最后一张情人卡》把妻子为减轻丈夫负担,孕期偷偷创作手工贺卡,直到临产,而她在产房把用心力挣来的钱交给丈夫,没想到心爱的人递上的竟然是自己做的最后一张情人卡。在画面上两人默默无语,情人卡的叠画传达出无须言表的深挚情感,绵绵流淌,沁人心脾。总之,构思工作是艰难而关系重大的,编创作品理当格外注意。

定格:写意艺术的形象化

探究电视诗歌散文的奥妙,不难体察到"写意"的特征。

电视诗歌散文的奇妙就在于借用形象来表意。电视是一种惟恐观众不明白的传播信息媒介,恨不能把所表现对象的表象内里都明白无误的展示出来。实象化和直截了当的表现,使电视获得了无物可比的优势。而文学诗歌散文却是意蕴化的,惟恐了无余味,白开水式的浅白直露是忌讳大敌,因此,隐藏意图,凝缩情感,讲求委婉曲折使之具有了含蓄而耐人寻味的独特性。

难得的是,电视诗歌散文使意兴湍飞的意蕴变得形象可感,但并不因此减损作品的艺术魅力,相反,文学的韵味深深浸映在屏幕上,曾经被视为粗浅、直露的电视也流露着绵绵不绝的诗性情韵,电视和人的感情流脉接近相通,冷冰冰的传媒工具显得温暖可近。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祖先创造了书写工具就是为了交流:包括合作谋生,包括联络感情,包括交流心声。几千年来,借助文字的文学创造把人类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把人们的私己感觉变成人类共通的情感网络,只有在文学艺术的创造品中,人的情感智慧才无拘无束畅达天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情感自由意志展露的翅膀,它生动异常,天马行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文学介入电视,使快捷明了的屏幕平添了内涵,加深了情味,更富有咀嚼余地。实际上,电视诗歌散文把文学语言靠联想、体味传递生发感情变成了以"形"来写"神",它让电视变成写意的天地,直观画面抒写内里的情味,丰厚了电视的艺术感染力。

不妨让作品来证明。比如青岛台的作品《永远的蒲公英》,表现的是深厚博大的人间挚情:一个孤身哑巴捡回一个可怜的女婴,在咿呀咿呀声中居然把她养活,父女常常在咿呀咿呀声中拾取遍地的蒲公英吹向天空,欢乐无比。不可思议的孩子竟然由此上了身边的小学,县里的中学,外地的大学。这一作品在运用电视手段渲染文学的意境时,突出了几个动人的情感点:其一,哑巴喜不自禁捧回女婴的画面,叠化他轻巧纺线的近景,暗含孤独的生活与勤快倔强的个性。其二,哑巴求村小学收下大眼睛的女儿,老师为难于孩子不会说话,女儿却破天荒吐出生平第一次的语言:"哑巴"--那是她听过千百次别人对父亲的称呼,一个特写,把父亲过去的屈辱和如今喜出望外的心情点化而出。其三,孩子上学后,父亲眼巴巴的盼望女儿下学归来时,哑巴侧面的特写镜头把他失落、惦念、难以割舍的内心隐情描画出来。其四,女儿进城读中学,哑巴思念至极,又养了一只小狗朝夕相伴,却被人宰杀吃掉,此时在人与小狗逐渐远去的画面中,我们被深深触动了,哑巴的悲伤无以言表,人间对挚情的伤害令人心寒。

其五,父亲衰老生病,读大学的女儿赶回,要退学伺候,哑巴挺起病躯逼女儿远去就学,在哑巴的佝偻的背影中,女儿回头的镜头叫人心酸又让人对老人肃然起敬。最后,当女儿在远方独自吹蒲公英的慢镜头中,叠化出她从小到大与父亲相悦的动人回放镜头,此时,女声抒情的《牵手》歌声响起,字幕一字一句打出女儿对父爱深情的颂赞,此时,何只是声画呢?弥漫在空气中的都是满贮着人间至诚的优美感情了。片子中的蒲公英的特写叠化反复出现,哑巴和女儿侧面特写镜头的定格,以及一个主画面配以其它叠印画面的映衬,把感情的多重含义表达得更有层次,更富内涵,更多咏叹效果。

可以说,电视把文学的微妙处表现得交响化而引人入胜,声画汇聚强化了情感的韵味;而文学构思始终主宰着情感的流动,它透过画面散放开来,赋予声画以灵魂。只有在电视诗歌散文中,电视和文学的融合才互为作用,相得益彰。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中文学的形象化问题。有别于纯文字阅读而产生的联想,电视诗歌散文作品的部分文学联想已为画面所牵引,被实证化了,所以好的作品在电视手段运用时不会去单纯拼贴与语言完全一致的画图,实际上,高妙与死板的分野也就在此,好作品的声画效果产生丰富的联想,引向超出屏幕之外的思绪天地。所以文学的电视化也会勾引出超出文字的其他联想,使内涵更深。比如《妹妹,永远的遗憾》中妹妹给住校的三哥送食粮,在离别的一瞬间,慢镜头让我们看到妹妹向教室扭头一瞥,其时,我们明白了她多么渴望教室、深深眷恋读书、明知不可能实现的无言幽怨以及忍不住要用眼神饱尝那不属于她的学校气息的复杂心思。这一瞥留下了无声的遗憾,启人深思。

总之,电视的文学化带来构思的清丽,抒情的色彩,诉诸感官之内的心灵抚慰和触动,那跃动的思绪,造就浮光掠影的电视中一片令人流连忘返的绿洲,如动人的涟漪般情感生生不息。

焦距:艺术价值与独立品格

电视诗歌散文是文学与电视的结合,既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尽管它的价值远没有被传统所接受,尤其在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要求中,它的审美价值也未必会获得更高的承认,但美是不可抹杀的,对于人类而言,创造一切的终极意义仍旧是为了让人更美好!

电视诗歌散文是相当中国化的电视艺术作品,它的核心是触发观众的感情,造就审美的愉悦,显而易见,抒情是它的本务,浓烈的抒情性成为作品的特点。比起纯叙事类作品的述说交代因而客观写实性很强不同,电视诗歌散文以浓烈的抒情性而著称。这种抒情性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即使有的作品比较舒缓,如涓涓细流,但抒情的本质十分明显的。这种抒情性在屏幕表现上造成了观众强烈的参与意识,调动起人们的内在感情,使观众的灵魂与作者的诗性相撞击,产生情感的净化,达到审美效果。明显表以"电视诗"的作品自不必说,象早期的《古诗三首》、《海的向往》、《雪梦》,近来的《奇迹》、以及《春》等,即或是散文作品,也如诗般精致精练。根本在于诗歌艺术是一种凝炼的艺术,它表达人类高远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做为人类文学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又和最现代的艺术媒介电视相结合,其产生的独有艺术感染力自会引发观众对自然人生的怀想 并体味其中的诗性哲理。

具有诗性,并不意味着叙事性的作品不适合成为电视诗歌散文,或只有表面抒情的作品才是电视诗歌散文的范畴。实际上,纯抒情作品电视化的难度更大,情感的具像化更不易把握,比如《苗岭音画》,画面和诗语之间的组合过于简单,转换画幅的频率太快,以至节目显得急噪喧闹,诗美没有得到更好散发。倒是简要情节的叙事作品在表现上更为有味,因为更有益于发挥电视手段的作用,毕竟电视诗歌散文是具有独立价值的创作。如浙江台的《记忆中的一位少女》,相当真实叙述少男少女的情感历程,叙述成分很浓。节目中,朦胧的画面,高调摄影和慢镜头的频繁使用,和少男少女的羞涩感和朦胧美的感觉协调一致,电视把那份探试、迷恋、纯真而流星般闪烁熄灭的空灵情感描画得楚楚动人。

从至今所看到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对文学意蕴的表达来看,较为成功的有几类。一是对文学触点的电视发挥(重情),二是对文学内涵的电视挖掘(造型),三是对文学意境的渲染点化(移情)。它们都建立在文学与电视的结合基础上。

对文学触点的电视发挥(重情),是特别显示电视诗歌散文文学魅力的,文学抒情的情理和叙事类的事理借助电视手段而点化、强化。典型代表如《儿嫌母丑》,片子讲述儿子自小到大都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屈就对母亲外表丑陋的轻视旧俗,不愿让外人看到自己母亲面影,漠视了母亲的疼爱,及至在女友面前慌称她为大婶。情节的重心是抓住儿本该不嫌母丑来构思,突出母亲的外貌和内心的对比、从而强调常人对人的价值判断应当弃浅就深的意义。当母亲默默承受世人蔑视甚至执迷不悟的为嫌弃自己的儿子送上心意之物,却避免露面时,儿子羞愧难当,他向妻子坦白自己的可耻心理,妻子深深感怀,说出:母亲其实是天下最美的母亲,此时母亲的特写回望镜头一次次闪回出现,伴随着"走过我的母亲河"的歌声,摇曳动情,母子一次次相迎拥抱的慢镜头叩动情感的心弦,节目的高潮激荡人心。电视把文学的情理表现得传神之至,闪光点的发挥的确精彩。

对文学内涵的电视挖掘(造型),更是电视艺术独特的优长。我们在《胡杨祭》的赤陌嶙峋的画图中感到肃杀荒漠的可怕,在《梯田,蘑菇房》的整齐山光田园造型中领略到人类创造优美的才艺,特别在江苏台的《残荷》中充分领略到艺术造型对文学内涵的美妙展示。残荷的衰败凋零,在一般人眼里无甚可观,人们会欣欣然观赏满池的荷花,却难以认同残败的萧索景象,但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咏叹残荷的别一番风致,而电视更拓开另一个天地,让人们赏心悦目。节目中别致的构图把残荷的肢体变成了生命动人的瞬间形态,它的林林总总的各式造型,仿佛是人生的种种姿态,静默无语的宁静世界和小鸟跃然而起的划破画面,就是心灵的某种惊颤。别具一格的造型使残荷的残缺美生动活跃起来,当散文语言揭示残荷才是结结实实的丰富这一要旨时,节目的内涵异常鲜跃跳动起来。文学的内涵的确通过电视手段异常微妙的生发舒展,剔掘入微。

对文学意境的渲染点化(移情),也是电视诗歌散文作品相当普遍的共具特色。在中国艺术的传统中,我们时常发现渲染衬托的普遍性,借助其它事物表现主体感情的移情方法,成为中国观众特别容易感同身受的情感认同套路。电视的手段是声画并举的,实现艺术表达的技术处理更是丰富多样,因此在情感渲染上具有突出优长。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声画手段对情感的烘托、导引都起了无法漠视的作用。

比如山东台的《不沉的船》,描画一个叫"小不点"的孩子,跟随母亲再嫁来到乡村经历的颇为苦难的心灵生活。他父母不和,朋友稀少,但当"我"进到他的小屋中时,却被满屋的纸折船的阵势惊呆了,缓缓移动的镜头展示出在夕阳夕照的残阳中,一个内在倔强痴迷少年燃烧的青春火焰。尔后,当母亲去世,暴怒的继父残酷撕毁满屋小船后,忧伤的音乐带来幽蓝冷光中的屋外瑟瑟之景,辞别我而去的小不点留下了一只精心折制的小船,在雪色月光中孑然而立,仿佛是孩子哭泣的心曲在低吟。冷光中一束熊熊的火焰映照出小不点的面容,坚定无谓,昂然之气令人动容。光影铺就的有声世界焕发出多么特异的情感色彩!更多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实现自己的表现目的,从字幕、声音、解说、音乐、画面等不同方面描情绘景,有虚有实,实景衬意境,诗情加美画境。因此,看电视诗歌散文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在艺术日渐被忽略的时潮中,人们心底其实更加渴望艺术甘露的滋养,所以,但愿电视上有更多诗与画的艺术交响!

提供一些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电影电视系毕业论文

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篇二:参考文献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篇三:参考文献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韩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如何? 韩国的电影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韩国最初的剧场建于1903年。1920年代和1930年代虽然制作了很多优秀的无声电影,但到光复之前的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韩国电影的导演们受到了日本当局的严格检阅。光复之后,开放和检阅也仍就反复进行。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当时的政治、社会比较开放,于是制作了相当多的好电影,这些电影中还包括历史上最优秀的几部电影。不过,在1973年实施维新宪法之后,加强了政治、社会统制,紧接着韩国的电影产业也陷入了最恶劣的停滞期。进入1980年代,检阅逐渐缓和,韩国电影的水平也得以提高。但可惜的是,这个时期正是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开放时期,结果韩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就急剧下降。在1990年代,韩国电影迎来了新的文艺复兴时代。虽然国产电影配额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电影产业的作用,但培育出像朴赞郁、奉俊昊、金基德导演等优秀的电影界人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韩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也开始得到了认可,2004 年朴赞郁导演的老男人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大奖就是其中一例。世界在关注韩国电影,连好莱坞电影界也为翻拍韩国电影而开始抢着购买版权。举世瞩目的韩国电影相当多,从1993年到现在上映的优秀电影如下:西便制(1993): 西便制乃巨匠林权泽导演的作品,到现在为止,是最受国内外评论家好评的电影之一。该电影讲述了板索里说唱者家族的旅程,引发对韩国传统文化全新关心。江原道之力(1998):江原道之力是洪尚秀导演的作品,该作品是受到好评的第二部作品,它讲述了抱着失败爱情后遗症的主人公一生的故事,最为显眼的是以纪实性描写的方式描写了他们之间的朴素关系。生死谍变(1999):生死谍变讲述了镇压潜入韩国的朝鲜军特种部队成员的内容。生死谍变(姜帝圭导演的作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电影名称为“Swiri”)是韩国最首部动作大片,按上映当时判断,生死谍变的制作费用是非常庞大的。处女心经(2000):洪尚秀导演如江原道之力一样,再次展现了坦率描写的技巧,在这部搞笑片中也使用相同的方式描绘了人际关系。 2004年戛纳电影节的“可受关注的视线(Un Certain Regard)”部门上映的处女心经描绘了制片人与画廊主人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这部电影是使女演员李恩宙一跃成名的初期作品。韩国电影产业现状分析 ––釜山国际电影节常任主席李庸观先生讲座小记5月22日下午,釜山国际电影节常任主席李庸观先生应电影电视系主任路海波老师之约,在我院东角楼角一教就“韩国电影产业的危机诊断及对策方案”方面的内容与电影电视系教师及2004级学生进行了友好的交流。李庸观先生是釜山国际电影节常任主席及发起人之一,同时也是韩国中央大学艺术学院电影系主任教授,韩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和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理事,他曾经荣获首尔文化艺术评论家奖,对韩国电影的产业政策、现状及电影形态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而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此相关的问题。李庸观先生以大家所看到的韩国电影数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开场,运用详尽的事实和数据说明韩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及蕴藏的危机,并在最后提出了主要对策方案。他首先给大家分析了近年来韩国电影产业的现状。从影片的上映数量、观众数及本土票房的占有量等数据的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呈增长状态的趋势,但是李先生从投资回报率、出口数及制作经费等方面作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和分析,让同学们更深一步了解了韩国电影产业存在的危机。接着,李先生提到,改善电影产业的不同流通阶段的构造性问题从而形成再投资构造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又谈到了韩国电影产业的构造性问题。李庸观先生对“关于制作资本和剧场资本分离”以及“关于文化电影(艺术·独立电影)配额制”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同学们对于构造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李庸观先生提出,既然发现了韩国电影产业所存在的危机,那就有机会在更恶化之前找出相应的对策以化解危机,即“危机就是一个机会”。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一是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回报率来打造韩国电影的安全制作环境;二是从投资––制作––发行––上映各阶段引导电影产业的构造合理化;三是进一步进行附加市场的开发以扩大电影市场规模并筹备持续成长基盘。李先生还对这三方面的建议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三个对策将对韩国电影产业所产生的影响。讲座的最后,很多老师和同学就釜山国际电影对于年轻创作者的一些计划以及中国电影、电视剧在韩国的上映、播出状况提出了很多问题,李先生都给予了详细的介绍和回答。此次关于韩国电影产业的讲座,使同学们增长了很多关于韩国电影产业的知识,对于韩国电影产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整个讲座过程中,同学们都非常认真,表现也非常活跃,表现出了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关心。李庸观先生最后表示,此次与同学们的交流非常愉快,希望各位同学能加入到釜山国际电影节当中去,为亚洲电影尽一份力。韩国影视业这几年为何能迅猛发展当韩国导演姜帝圭1999年耗资350万美元自编自导《生死谍变》的时候,业内人士普遍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个时期,亚洲金融危机后遗症仍然留存,以往支撑韩国电影的韩国工业巨头们,出于企业集中产业优势发展的需要,纷纷剥离了下属的电影公司。而韩国电影的市场与票房,也被一系列好莱坞大片所霸占。然而,姜帝圭的这部影片,最后的票房、录像带和出口三项收入竟超过了3500万美元,突破了当时韩国有史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打破了由《泰坦尼克》保持的票房霸主地位,被韩国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大片。 《生死谍变》的成功,将韩国人民对本土大片的信心提到高点。2004年,姜帝圭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太极旗飘扬》又一次打破纪录,获得了5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从《生死谍变》到《太极旗飘扬》的这几年间,韩国电影取得了惊人的成长,“韩流”在世界各地迅速风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产业大国。 倪震教授说,韩国政府给予电影产业发展在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推动和支持。从早期鼓励国内非电影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如现代、三星等投产电影业,到后来对中小企业投资和独立制片人的鼓励,使韩国电影人在获取资金方面渠道众多。金大中总统在任时,废除了《电影审查法》,从政策上给韩国电影百花齐放以沃土。 韩国电影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商业路线。通过投资方、观众、制片方、发行方及院线的反复运作沟通,出产了一批票房价值高的电影。 “韩国电影一般描写的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物件’,没有多余的杂质,构思新颖、取材巧妙,同时给人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从事媒体工作的张婉怡是韩国电影的忠实拥护者。 倪震教授表示,目前韩国电影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导演群体人数众多,更换很快,给电影产业不断注入新的生机。随之出现的体制现象则是“独立制片人制度”,中小型电影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起。而中小型公司繁荣的背后,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就是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倪教授介绍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电影投资找到了很多新的办法。特别是民间吸纳资金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中小企业和风险资金投资踊跃。有统计表明,目前韩国每年出产的60部左右的电影,分别由当地30家左右的电影制作公司投产制作。这些制片人早期大多通过销售发行权和版权获取投资。之后则主动向一些风险资金和大企业拉投资,或向银行贷款、抵押版权融资。最近两三年,甚至出现了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资金的情况。比如大获成功的电影《我的老婆是大佬》就是通过互联网融资,筹得了280万美元的拍摄资金。这样大胆而活跃的融资方式大大活跃了制片机制,同时推动了国民的电影参与意识。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也适时开辟了多个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比如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等,为林林总总投资电影的大小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系统专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这些基金为韩国电影业发展打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据了解,目前各种渠道的电影投资基金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充沛的资金让韩国电影有能力引进好莱坞的先进制作技术,同时也大大促进了韩国国内的影院建设。 现在,韩国电影融资又出现了新的趋势,也就是时下最流行的IPO——到证券市场上上市融资。姜帝圭的电影制作公司不久前刚刚在汉城的高斯达克市场上市,为他的下一部影片融资。 与之相比,在融资方面,我国电影行业起步稍晚,1995年以前只有16家国有电影制片厂拥有影片出品权。尽管近年来政策逐步开放,但由于电影市场尚不规范,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制片人在融资拍片方面相对困难较大。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的进入明显不足,融资方式相对单一。

三维影视动画中3D建模技术的探讨[摘要]3D建模技术是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关键部分,也是影视动画成功与否的基础,3D中的物体基本上有两种: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建模的过程开始于结构分析,当我们面对一个复合对象时,可以利用软件所提供的现有的几何体来摆出它的大致形状,细节部分可进行进一步加工,这种思路与绘画前期的打稿画出画面构成是差不多的。三维影视动画中的3D建模方法主要有多边形建模、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建模,细分曲面技术建模。[关键词]影视动画3D建模技术1、引言谈3D建模之前,我们先来放眼一下我们时代生活的大环境,如同生活在电影黑客帝国中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沾上数字化的痕迹,我们生活的周围事物,如:报纸杂志、影视光盘、电子游戏、甚至每一个电视广告,每一张海报招贴都是通过电脑图像处理加工出来的。虽然计算机图形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但看到大量三维视角的东西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在如今的电影中,3D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的IDMT用了4年时间打造的纯三维电影《莫比斯环》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影视动画方面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电影或电影特技都采用三维动画技术完成,从《星球大战》和《指环王》中数千个镜头的特效制作,到《玩具总动员》《、鼠国流浪记》和《怪物史莱克》纯三维电影的诞生,3D的应用已经成为整个影视产业的票房利器,国产电影《英雄》就凭借其优秀的三维特效技术连续两周北美票房排名第一,这里可以罗列的大片数不胜数。建模(modeling)在3D中的位置无疑是重要的。模型是材质的载体,是灯光和渲染的对象,是3D世界的主人。但是,建模远远不是3D的全部,特别是在电影特技中,某些镜头画面根本看不到模型的痕迹,这对于电影是成功的,说明特效过了观众的眼睛,作为建模师也没有必要因此而感到失落,因为它的特效也是建立在正确模型的基础上的。[1]2、三维影视动画中的物体分类3D中的物体基本上有两种: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在3D软件中,物体的形态可以通过某种形态规则加以描述,在外观上有明显特征并能够精确再现的物体属于规则物体。比如:建筑、车船、家用电器等等,这些物体在规格上有明确的指标,因此可以批量生产,在3D中称之为克隆复制。从常理上说,两个模型一模一样的规则物体放在一起不会令人奇怪。不规则物体在细节上甚至大形上都具有任意性,山峦地貌、植物动物以及天象的变化,没有绝对一样的可能,在作为三维对象制作的时候,通过人为的修改使其有如自然天成的原则是不可能的。这样分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因为二者在动画模型的制作上差异很大。规则的物体可以按照标准制作,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做出相同的结果,制作水平的差异完全在于作者制作时间的长短。不规则的物体没有唯一的标准,如何做到生动自然依赖于作者对三维物体的理解,依赖制作者的经验和悟性。所以这个类型的模型的制作特别考验人的能力。就拿生物建模中最典型的人物建模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解剖学知识,不能在肌肉和骨骼上范基本原则性的错误。还要有美学基础,在人物形态上要比例合适,各部分要有整体感。这些要求本身又是不能量化的,因为它不是规则的物体,所以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植物比起我们熟悉的人类就更陌生,其规律看似有迹可寻,实则充满混沌。制作这类题材,还要把大量的观察研究计算到里面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3D范畴的工作了。3、绘画结构分析与3D建模的联系建模的过程开始于结构分析,当我们面对一个复合对象时,可以先设想它是有哪些基本几何体构成的,也许我们可以利用软件所提供的现有的几何体来摆出它的大致形状,细节部分可进行进一步加工。这种思路与绘画前期的打稿画出画面构成是差不多的。素描结构线的走向是我们制作3D模型早期最应该注意的东西。然而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建模师,他不必总是从头到脚按照这种方法去分析对象,而会根据自己的习惯以最快的速度涉入细节,但是,除了速度的优势外,这种做法可能很难保证网格布局的合理与整体结构的准确。这样,有时候会返工,有时候会停留在某一个棘手的环节,反而影响了速度。对于陌生的对象,不得不重新进行结构分析。所以,对于一个成功的建模师来说,具备过人的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当我们用绘画一样去审慎地观察对象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建模就变成一项简单而又有乐趣的工作了。4、三维影视动画中的3D建模方法三维影视动画中的3D建模方法主要有多边形(POLYGON)建模、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建模(NURBS),细分曲面技术建模(SubdivisionSurface)。通常建立一个模型可以分别通过几种方法得到,但有优劣、繁简之分。多边形(POLYGON)建模多边形(POLYGON)建模适于创建形状规则、无曲面的对象。使用多边形建模,可先创建基本的几何体,再根据要求使用编辑修改器调整物体形状,或通过布尔运算、放样、曲面片造型组合物体来构建对象,多边形建模主要优点是简单、方便快捷,但难以生成光滑的曲面。对于用POLYGON创建好的模型,还可通过调整建模参数以获得不同分辩率的模型,以适应虚拟场景实时显示的需要。建模NURBS是Non-Uniform RationalB-Splines(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的缩写,它纯粹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数学概念。NURBS建模技术是最近几年来三维影视动画最主要的建模方法之一,特别适合于创建光滑的、复杂的模型,而且在应用的广泛性和模型的细节逼真性方面具有其它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NURBS建模必须使用曲面片作为其基本的建模单元,所以它也有以下局限性:NURBS曲面只有有限的几种拓扑结构,导致它很难制作拓扑结构很复杂的物体(例如带空洞的物体);NURBS曲面片的基本结构是网格状的,若模型比较复杂,会导致控制点急剧增加而难于控制,NURBS很难构造“带有分枝的”物体。细分曲面技术细分曲面技术是1998年才引入的三维建模方法,它解决了NURBS技术在建立曲面时面临的困难,它使用任意多面体作为控制网格,然后自动根据控制网格来生成平滑的曲面。细分曲面技术的网格可以是任意形状,因而可以很容易地构造出各种拓扑结构,并始终保持整个曲面的光滑性,细分曲面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细分”,就是只在物体的局部增加细节,而不必增加整个物体的复杂程度,同时还能维持增加了细节物体的光滑性。[2]

不是你需要的,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电视剧毕业论文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参考:毫无疑问,电视剧《亮剑》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正如有的人所评论的,“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等等;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每次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碰到电视台播放《亮剑》,我都会看下去,无论内容是否看过。也正是如此,每次都看不全,所以我干脆买了一套光碟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过瘾地看完。《亮剑》中有好几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李云龙、楚云飞、和尚、李云龙的顶头上司旅长等,毫无疑问的是,李云龙这个英雄是电视剧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不过,我们仔细研究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会发现这个英雄形象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这种消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物形象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并没有给英雄的形象定下什么确切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讲,英雄的形象至少应该是这样的: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五官端正,气宇轩昂,英气凛然,服饰得体(即便不奢华也应该是干净整洁),尽管偶尔也有《水浒》塑造出个别类似于矮脚虎王英的英雄代表,但是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屈指可数。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却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个头一般,身材说不上魁梧,面目近乎龌龊,再加上衣服很少有干净的时候,尤其是领口招牌式地肮脏,走路的时候甚至也是歪歪扭扭的,整个就是一幅邋遢的样子,至于气质什么的则更谈不上。从这个方面来看,《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二、人物语言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也没有限定英雄的语言方式,但是一般来说,英雄的语言习惯应该是“冠冕堂皇”的,充满高尚和正义,起码说是不应该说粗话的,即便是气得快要发疯,也顶多一掌劈翻桌子或者一刀砍断大树什么的,语言上向来都是收敛的,必须与英雄的形象相符。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语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满嘴的粗话,动不动就是“他娘的”。除了少数时间的“克制”之外,李云龙大多时候都是骂骂咧咧的,可是也许是生性就是这么一幅臭脾气,所以即便克制,时间久了李云龙在女人面前还是会露出骂骂咧咧的本性来。从这个方面来说,《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语言习惯的消解。三、人物思想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英雄的思想往往是非常高尚的,心中装的是救死扶伤和民族大义,追求的是匡扶正义和拯救他人危难等等,很少有个人恩怨以及儿女情长的一面。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思想看上去则有点“危险”:首先,李云龙有点儿女情长。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李云龙突然被丘比特神箭射中了,而且他在“秀芹”真情的感染下并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但将秀芹紧紧地抱住,还要脱秀芹的衣服,如果不是针扎了他的脚,李云龙还真要做出出格的事情。在解放后,已经结了婚的李云龙还差一点出轨。在我们传统观念的英雄形象中,一个英雄人物是不会犯下这样的严重“错误”的。其次,李云龙有点江湖习气。在老婆秀芹被抓后,他擅自集结部队去攻打鬼子重兵防守的县城;在自己心爱的部下“和尚”被土匪杀掉之后,他暴跳如雷地带着部队去为“和尚”报仇。这样的举动在传统观念中是会大大削弱英雄的高大形象的。如果按照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形象来对照李云龙,那么《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很可能和英雄形象是挂不上钩的,但是为什么这个人物形象在电视剧播出后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甚至追捧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与目前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自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来,我们不但继续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加明确地承认并鼓励了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在这样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无疑也会呈现宽松的状态,从而为接受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根本性的条件。其二,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个基本的道理告诉我们来源于生活的文学总要对生活作出一些修正或者虚化,也就是说,恰当的修正或者虚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过,在特定的年代,文学创作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者虚化或有些过度,所以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的距离也比较遥远。在如今这个年代,再过度地修正或者虚化生活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将自己与人们的联系割裂开来。《亮剑》中李云龙的人物形象则尽量减少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虚化,尽量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三,这样的作品更尊重观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自然会随之提高,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人们不会再满足于程式化、样板化的文学作品,而需要多样化、富于生命力的鲜活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适时地推出这样的作品,应该说迎合了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但毋庸置疑这是尊重观众的态度。基于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看上去缺陷很多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一个现实、鲜活、饱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说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巧妙的消解,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描摹上这个人物形象依然还有些符号化,但瑕不掩瑜,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人物形象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值得人们拍手叫好。我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说,电视剧《亮剑》对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电视剧人物塑造方面甚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类似电视剧创作者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启迪和影响。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书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授予将军为止。“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就是李云龙,这位“战神”式将军的一生写照。主角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最多也只是赶上了那个时候。乱世出英雄嘛!他一身的草莽气息,刚开始没有什么自己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英雄。他盲目地崇拜毛主席,尊重自己的上级,对于日本人有一种完全不分是非的憎恨;他满口粗话,整天日爹操娘,动不动拿人撒火;有仗打就兴高采烈,没仗打就浑身不舒服,找人吵架;惟恐天下不乱,挑事儿,和军校国民党教官对着干,爱炫耀自己的战功,自以为是……他有很多的缺点。同时,他是农民出身,对共产党有一种忠诚;他关心群众和下级,在全军都树立起了威信,他永远是士兵打心眼里尊敬的人,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个师;没有人和他对着干,都知道他和他的士兵都是惹不起的主儿;他果断机敏,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几乎赢得了每一场战役,虽败犹容,和国民党的军官建立了一种超乎意识形态的友谊;他耿直乐观,和朋友建立了一种超乎时间的友谊……他有很多的优点。在战争岁月,这几乎不算什么,因为太多的影视作品反映的都是这一类的英雄。 然而在动乱年代,文革的时候,他从盲从到开始自己思考。开始的时候,他不允许自己的学者岳父怀疑党,怀疑党的政策,不相信岳父的远见,甚至和岳父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要老人家改造改造思想;可是后来听说岳父在改造农场的誓死不屈,坚贞勇敢,他由衷的佩服。当组织派人来让他妻子和自己的父母划清立场的时候,他勃然大怒,没有爹娘哪儿的自己,他支持自己的妻子,没有向组织妥协。他从反省自己到开始怀疑,最终做出行动。他的行动保护了更多人的生命。他在听说了外地的灾情时,痛心不已,完全不顾自己家的人也饿得前胸贴肚皮,把用高价买来的粮食送给士兵,让他们接济前来投难的亲人。像他一个男人,也经受不住弱者的眼泪,哪怕是他们无知,他任凭打骂,要不是妻子的勇敢,他早垮了。他最后为了更多人的生命采取了行动,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他没有怪那些殴打他的士兵,因为他懂得对待敌人要决不留情,他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士兵;他不能忍受士兵的侮辱——在他的碗里吐口水,他是一个有尊严同时懂得尊敬人的人,他会满足日本俘虏死的要求,觉得他们还算个军人,尽管这违反军纪。他不要战士的营救,他害怕连累他们,连自己秘书在关键时刻要求辞职,他也十分理解。他不要妻子和自己一起受苦,让她和自己划清界限,他把孩子给前来救援的战友,自己留在暴风雨的中心。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亮剑,死都死得很有尊严,用军人的死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书中有很有趣的地方,也有感人肺腑的地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亮剑,是江湖中的术语。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就算明知自己赢不了,也要宝剑出鞘,这就是亮剑,把习武人的气势拿出来,把尊严亮出来。 对于国产的电视剧,我一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涉案剧和武侠剧以及那些哭哭啼啼的爱情剧,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可是一些描写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我还是偶尔会看一下的,这和我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关,因为那个时代崇尚的是革命英雄主义,崇拜的是革命英雄。这种崇拜不同于当今社会上年轻人对电玩和动漫上英雄的崇拜,也不同于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这种崇拜是发自内心的,神圣的一种精神寄托。 偶尔一次机会,听同事说起《亮剑》这部电视剧,他说这部电视剧很特别,不同于以往看过的国产战争剧,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根本就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些英雄,简直就是个土匪。有了同事的这句话,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特别的《亮剑》,在现在工作忙的情况下,也许我只用看一下,没必要把他看完。 剧情开始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新一团在完成阻击日军的任务后,接到总部撤退和转移的命令。然而,团长李云龙却让话务员关掉了对讲机,命令部队发起冲锋,目的只是让全团剩下的唯一一发迫击炮弹能够打到日军的指挥所,这一炮不仅炸死了日军的联队长,也打懵了敌人,使得新一团能够从日军的正面冲出了包围圈。正是这发炮弹,不仅让日军、国军和我军的将领感到震惊,同时也让我对李云龙的指挥艺术和人格魅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促使着我一集一集不停地看下去。我完全融入了这部电视剧,也深深地他所感动。 李云龙由于阵前抗命而被撤了团长的职务,新一团由李云龙在红军时的老战友丁伟接任团长,而三八六旅独立团在一次日军特工队的偷袭中莫名其妙地做了冤大头,李云龙又被起用任命为独立团的团长,原独立团团长孔融后被调任为新二团团长,于是就形成了当时晋西北的所谓铁三角。这个铁三角成了华北日军的一个恶梦。当然还有国民党山西晋绥军的楚云飞团也功不可没。本剧就是在这四个团的恩怨纠葛以及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军人携手抗敌的故事中轰轰烈烈地展开。 说句实话,这部电视剧在一些战争场面的叙述上仍显粗糙和简单,可是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国军人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强者气势,实在让人敬佩和感动。这种气势也正是敌人所害怕的。 李云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做为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无论是百团大战还是伏击日军的车队,不论是反“扫荡”的突围战还是xx县城的攻坚战,甚至在最后他做为师长的淮海战役中,作为指挥员,李云龙很少想以前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指挥员一样在指挥所里指挥战斗,这在一般人的眼里简直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典型人物,但正是他的这种作风凝成了独立团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战斗风格。犹如政委赵刚所说的,他的整个人已经融入独立团每一个战士的心中,即使他不在了,他的魂依然存在。 剧中那个骑兵连的故事让人难忘。在一次突围后,独立团骑兵连和主力失去了联系。他们且战且退地牵制着日军的一个骑兵联队,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所剩无几的骑兵连战士调转马头,齐齐拔出锃亮的马刀,连长高呼着“骑兵连,进攻!”带领着战士们迎着敌人冲了上去。几个回合下来,连长调转马头,身边已经没有其他的战士,他的手臂也被砍去了一只,鲜血从他的断臂处喷射而出。他稳住自己的身子,高擎着马刀全力呼喊:“骑兵连,进攻!”再次冲向敌阵。日军的马队过后,在夕阳的余辉中,大地上留下了阵亡八路军骑兵的遗体和死伤的骏马。没有音乐,也没有歌声,惟有战马的低鸣在山谷中回荡。面对这样的场面,一向飞扬跋扈的日军官兵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日军少佐脸色凝重地说:厚葬他们,他们是真正的军人。 在XX县城的攻坚战中,一个区小队和一个县大队组成的一支地方部队,用最原始的武器和他们的血肉之躯,阻击了八个小时,硬是把敌人的增援部队挡在了路上,为独立团的攻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他们却全部牺牲在了阵地上,没有一人生还。看着这样的战斗,阎西山的晋绥军官兵无不肃然起敬。楚云飞对他的手下说:八路军这样一支所谓的区小队县大队竟然能阻击装备精良的日军长达八小时之久,真是惭愧啊。随即,楚云飞的部队也投入了阻击日军的战斗。 在XX县城外,面对着城楼上被日军绑架的新婚妻子,李云龙悲愤地点燃了炮火。战斗结束了,荒野上垒起了一座孤坟。李云龙独自坐在坟前,请求妻子的原谅。他娓娓地述说着,看似那样的平静,可我们作为观众却深深地感觉到李云龙此刻内心的痛楚。 在剧中,编导并没有简单地把李云龙描写成一个只会打战的武夫,而是用很多的篇幅描述了李云龙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李云龙。通过描述他对两任妻子的爱,通过对他和赵政委之间个人友情的描写,通过叙述他和晋绥军团长楚云飞两人之间难以说清的恩怨情仇,尤其是他对“和尚”、张大彪以及段鹏他们兄弟般的战友之情,让人无不动容。 现在的影视剧能让我流泪的几乎没有,可当我看到“和尚”被土匪杀害,李云龙不顾丁伟已经要收编土匪的事实,率部端掉了匪窝,遭到上级处分的那场戏时,我的思维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李云龙。随着李云龙在政委面前的挥泪发泄,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我觉得这场戏是全剧李云龙感情最丰富,描写最好的一场戏,使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 剧中还有一个能更好体现李云龙情感世界的重要人物,便是楚云飞。楚云飞毕业于黄埔五期,又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可他就是搞不懂为什么八路军的指战员会如此勇敢和拼命,不明白没读过一天军事院校的李云龙会让日军如此地害怕。他从开始对李云龙的漠视到后来的重视,从对李云龙的敬佩到最后的惺惺相惜,以至最后两人战场上以死相拼,病床上又各自对对方备加赞赏。 在最后军事学院的论文中,李云龙为他的这种作风作了精辟的论述:古时候的剑客在遇到对手的时候,即使明知自己不是敌人的对手,也要拔出自己的宝剑,就是死在敌人的剑下也毫无怨言,这就叫“亮剑”。做为军人就应该具有这样的“亮剑”精神,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军魂。或: 电视连续剧《亮剑》的热播,给中国电视剧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央视年度收视调查数据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稳坐2005年的冠军宝座,力压呼声很高的《京华烟云》、《大宋提刑官》等剧。据网上说,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该剧的VCD、DVD一时脱销,甚至租碟也较为困难。这样的空前盛况,让我们联想到近几年出现的另外几部革命历史题材或者说军事题材的电视剧,这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年)、《军歌嘹亮》(2003年)、《历史的天空》(2004年)。它们在播出时同样引起过轰动效应,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北京电视台曾重播七次,首播收视率12%,重播收视率。 几部革命历史题材或者说是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收视率,并受到观众如此热情的追捧?为中老年观众定位的电视剧,为什么青年人也能喜欢? 应该说,这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根据当代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欣赏心理,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 一、《亮剑》等电视剧市场定位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们对观众的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 把握观众追求真实性的价值取向,还原历史的真实。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大受欢迎,而一些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却被观众冷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是反现实、伪现实的,是鲁迅所批评的“瞒和”的艺术。现实题材反映时代生活,其中的虚假更容易为观众一眼识破,因此,这些反现实的所谓现实题材电视剧被观众冷落和抛弃也就在情理当中了。当然,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同样不容乐观。但是,在“瞒和”的问题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比,距离观众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较远,因而更具有欺性和迷惑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一种倾向,就是“戏说”历史,甚至走向“反历史”。《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是对这几年电视剧反历史倾向的一种反拨,它们采取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历史的真实,满足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心理期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片中,对战争的描写往往是浪漫化和非现实化的,有时甚至非常“小儿科”,我军勇敢善战、足智多谋,总是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敌人则貌似强大,实际上愚蠢而无能。即使写牺牲,也仅是战争的“花边”而已,用来证明胜利之不易。这些反历史、反现实的“战争童话”早已为观众所厌弃。而《亮剑》描写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敌人并非如此愚蠢,我军也不是战无不胜,如骑兵连的全军覆没。这就打破了用谎言编织的“战争神话”,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把握观众对野性精神的寻求和心理补偿意向,强化民族精神的生命元阳。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造成了中国人个性上的柔弱和精神上的奴性,中规中矩,谨小慎微,中庸保守,男人女人化,女人病态化。因此,《水浒传》等古典作品中具有野性精神、反抗精神、叛逆精神的英雄形象,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反抗现实的精神源泉。近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片的盛行,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柔弱、怯懦民气的某种反拨和平衡。《亮剑》、《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历史题材电视剧,极力张扬这种雄性的精神、野性的精神,暗中切合了观众潜在的价值取向和隐蔽的心理补偿意向。这在《亮剑》中被概括成“亮剑”精神,也就是李云龙的那句名言:“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现在,人们处于和平时代,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呼唤这种“亮剑”精神、硬汉精神和野性精神。正是这种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以及民众价值取向和心理的需要,“亮剑”一下成为流行语,被广泛使用。这种野性的精神其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阳,甚至是我们的“精神伟哥”。 对观众平民化和反英雄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把握,塑造平民化英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普及,人们的精神追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民化成为新的价值取向。《亮剑》等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出身于民间,崛起于草莽之中,本身就很具有平民性。他们靠不断努力走向成功,成为将军。毫无疑问,这几部剧中的英雄人物,是以平民化和平民性为基础的。另外,这些所谓“英雄人物”,都具有反英雄的基本倾向。那就是说,他们与我们传统意义中的英雄人物有着非常本质的差别。在作为“主旋律”的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中,这些革命英雄人物,一般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近乎希腊神话中的“神”。而在《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剧中,李云龙、姜必达甚至有点痞气和流氓气,他们讲话粗鲁,夹杂着下流话,李云龙永远歪戴着军帽,姜必达则有一颗丑陋的大牙。他们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许多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他们有着常人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勇敢、正直、豪爽、血性、讲义气、重情重义,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又确实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这些有缺陷的英雄、真实的英雄、平民化的英雄,对于观众来说是如此真实、自然和亲切。 二、《亮剑》等剧的成功还体现在对观众欣赏习惯和心理的尊重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传统革命题材剧在人物塑造上,出现脸谱化、概念化的倾向,人物成为某种抽象的政治符号,或者表达某种政治观念的传声筒或代言人。新时期以来,随着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流行,反人物、反情节的作品时髦一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符号化、抽象化,性格模糊,个性不明。这样的作品往往是“速朽”的,它们最多只能成为政治的“样板”,或者艺术的“实验”而已。基于此,《亮剑》等剧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可爱人物,如李云龙、姜大牙(姜必达)、高大山等等。他们不仅外部特征各有特别之处,语言往往也别具个性。特别在对敌人的塑造上,《亮剑》具有重大的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中,把敌人妖魔化、漫画化、符号化的习惯做法,细致刻画敌人的性格,并揭示他们在凶残、狡诈之外的人性特点,从而让这些反面人物显得真实而可信、生动而形象。 其次,对故事性与传奇性的刻意追求。这一点,既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心理,同时也是电视剧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小说、古典戏曲(如元杂剧、明清传奇)等,都是在故事性和传奇性上取得成功的典范。《亮剑》、《历史的天空》、《军歌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等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正是缘于对这种传统的继承。这些剧往往引人入胜,让人兴奋,看了上集,还想看下集。这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电视连续剧,故事性和传奇性永远是一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市场定位中,切中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因此,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在取得很好市场效应的同时,也取得了好的宣传效果。不过,一部电视剧仅仅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之以市场运作。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由于市场定位准确,非常叫座,但由于市场运作方面的缺位(比如档期问题),最后仅仅是收回成本,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业绩。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有人批评说,艺术在于创造,《亮剑》并无什么创意,只是对《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等几部电视剧的拙劣模仿。这种批评并不新鲜,早在《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播出时,就有人批评它们与《激情燃烧的岁月》题材、人物雷同。这几部剧确实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但对大众传媒工业来说,这种类型化并不可怕,倒可能恰恰是中国电视剧正逐步走向市场、走向成熟的某种表现。 毫无疑问,电视剧《亮剑》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正如有的人所评论的,“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等等;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每次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碰到电视台播放《亮剑》,我都会看下去,无论内容是否看过。也正是如此,每次都看不全,所以我干脆买了一套光碟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过瘾地看完。《亮剑》中有好几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李云龙、楚云飞、和尚、李云龙的顶头上司旅长等,毫无疑问的是,李云龙这个英雄是电视剧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不过,我们仔细研究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会发现这个英雄形象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这种消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并没有给英雄的形象定下什么确切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讲,英雄的形象至少应该是这样的: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五官端正,气宇轩昂,英气凛然,服饰得体(即便不奢华也应该是干净整洁),尽管偶尔也有《水浒》塑造出个别类似于矮脚虎王英的英雄代表,但是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屈指可数。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却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个头一般,身材说不上魁梧,面目近乎龌龊,再加上衣服很少有干净的时候,尤其是领口招牌式地肮脏,走路的时候甚至也是歪歪扭扭的,整个就是一幅邋遢的样子,至于气质什么的则更谈不上。从这个方面来看,《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 二、人物语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也没有限定英雄的语言方式,但是一般来说,英雄的语言习惯应该是“冠冕堂皇”的,充满高尚和正义,起码说是不应该说粗话的,即便是气得快要发疯,也顶多一掌劈翻桌子或者一刀砍断大树什么的,语言上向来都是收敛的,必须与英雄的形象相符。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语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满嘴的粗话,动不动就是“他娘的”。除了少数时间的“克制”之外,李云龙大多时候都是骂骂咧咧的,可是也许是生性就是这么一幅臭脾气,所以即便克制,时间久了李云龙在女人面前还是会露出骂骂咧咧的本性来。从这个方面来说,《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语言习惯的消解。 三、人物思想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英雄的思想往往是非常高尚的,心中装的是救死扶伤和民族大义,追求的是匡扶正义和拯救他人危难等等,很少有个人恩怨以及儿女情长的一面。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思想看上去则有点“危险”: 首先,李云龙有点儿女情长。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李云龙突然被丘比特神箭射中了,而且他在“秀芹”真情的感染下并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但将秀芹紧紧地抱住,还要脱秀芹的衣服,如果不是针扎了他的脚,李云龙还真要做出出格的事情。在解放后,已经结了婚的李云龙还差一点出轨。在我们传统观念的英雄形象中,一个英雄人物是不会犯下这样的严重“错误”的。 其次,李云龙有点江湖习气。在老婆秀芹被抓后,他擅自集结部队去攻打鬼子重兵防守的县城;在自己心爱的部下“和尚”被土匪杀掉之后,他暴跳如雷地带着部队去为“和尚”报仇。这样的举动在传统观念中是会大大削弱英雄的高大形象的。 如果按照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形象来对照李云龙,那么《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很可能和英雄形象是挂不上钩的,但是为什么这个人物形象在电视剧播出后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甚至追捧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这与目前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自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来,我们不但继续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加明确地承认并鼓励了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在这样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无疑也会呈现宽松的状态,从而为接受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根本性的条件。 其二,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个基本的道理告诉我们来源于生活的文学总要对生活作出一些修正或者虚化,也就是说,恰当的修正或者虚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过,在特定的年代,文学创作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者虚化或有些过度,所以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的距离也比较遥远。在如今这个年代,再过度地修正或者虚化生活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将自己与人们的联系割裂开来。《亮剑》中李云龙的人物形象则尽量减少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虚化,尽量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其三,这样的作品更尊重观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自然会随之提高,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人们不会再满足于程式化、样板化的文学作品,而需要多样化、富于生命力的鲜活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适时地推出这样的作品,应该说迎合了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但毋庸置疑这是尊重观众的态度。 基于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看上去缺陷很多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一个现实、鲜活、饱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说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巧妙的消解,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描摹上这个人物形象依然还有些符号化,但瑕不掩瑜,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人物形象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值得人们拍手叫好。我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说,电视剧《亮剑》对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电视剧人物塑造方面甚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类似电视剧创作者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启迪和影响。

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一、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二、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三、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四、英美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五、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

电视台毕业论文

1、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的策略探析

2、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探析

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创新与发展研究

4、解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广播电视学专业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着眼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采访、报道、拍摄、编辑、主持、策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以下是毕业论文网的我为您搜集整理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1.论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

2.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现场驾驭探析

3.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创新空间拓展

4.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5.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策略研究

6.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风格形成研究

7.中外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对比研究

8.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沟通技巧探析

9.广播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创新空间

10.广播夜话节目主持风格研究

11.广播夜话节目主持的创新与发展

12.电视导购类节目主持的风格体现

13.电视导购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色

14.浅议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15.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空间拓展

16.新闻播音风格呈现与创新发展

17.主持人的风格与节目特殊性的相得益彰

18.浅论方言播音(或方言主持)

19.浅谈民生新闻主持的特色与拓展

20.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

21.浅谈节目主持人的感情投入

22.音乐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技巧与语言呈现

23.音乐节目主持人风格把握

24.电视新闻播音“对象感”的把握与表现

25.电视新闻播音语言节奏的调控技巧

26.电视新闻播音常见问题与对策

27.试论地方电视台本土化节目中主持人与节目风格的`统一

28.浅谈收藏类电视节目与主持

29.主持人类型与个性优势定位

30.现场出镜报道的语言功力

31.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自我塑造

32.主持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性空间拓展

33.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塑造及职业生涯规划

34.论播音创作声音的个性展现

35.主持人的幽默品质

36.新闻播音员对新闻的整体理解与动态把握

37.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个案分析(选取一个案例)

38.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谈话场”的创建与调控

39.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40.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策略研究

41.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风格形成研究

42.中外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对比研究

43.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沟通技巧探析

44.广播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创新空间

45.广播夜话节目主持风格研究

46.广播夜话节目主持的创新与发展

47.电视导购类节目主持在我国的发展与突破

48.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空间拓展

49.浅论方言播音(或方言主持)

50.论类型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任选一种类型)

51.浅谈民生新闻主持的特色与拓展

52.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

53.音乐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技巧与语言呈现

54.电视新闻播音“对象感”的把握与表现

55.电视新闻播音语言节奏的调控技巧

56.试论地方电视台本土化节目中主持人与节目风格的统一

57.浅谈收藏类电视节目与主持

58.现场出镜报道的语言功力

还是给你个类似的范文吧你这专业的毕业论文结构基本不可能是固定的要体现出创意····范文已发送至你百度消息里。希望对你有帮助近年来,电视频道日益增多,竞争也愈加激烈。各个频道除了更加注重节目内容以外,也越来越加强频道和栏目的包装。电视包装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作为一个制作人员,必须在理解创意人员的意图的基础之上,把脑海中的天马行空的畅想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画面,并使之成为体现创作主题、完成宣传主旨、吸引观众视线、制作精良的连续运动视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握很多技巧。一部包装作品如果希望够水平、上档次,就需要在色彩、构图、光效、节奏等方面制造亮点。如果这诸多方面的要素在画面上表达得组合得当、协调统一,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就要求制作人员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停留于空中楼阁的状态。即使勉强做出来,屏幕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往往某个技巧的恰当运用或是某种效果的强调突出,就可以使整个包装片取得不错的视觉效果。本文里,笔者就先从光效的角度,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包装片的制作技巧。光是视频制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眩目的光效通常能使我们的宣传片和栏目片头片花大为增色。在最近相继改版的东方卫视,旅游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最新频道包装中,就已经把光效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了。而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的包装也较为突出地使用了光效:盘旋飞舞的光带组成五环,橄榄枝射出美丽的光束。相信这些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后期制作的软件很多,可以说每一种都各有千秋,在对光效的制作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维软件和合成软件都可以采用自己的手段完成某些光效的制作。本文中,将主要讨论合成软件在光效制作上的一些方法,并以在AE中的制作为例,与大家交流一下几点心得。优异的光效容易给人制造难以驾驭的假象,让人知道从何入手。其实,只要掌握规律,运用很多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模拟出光的感觉。

毕业论文电器柜的散热方式

除了 以上方法 还PTC 和 PCM(PHASE CHANGE MATERIAL)

导热、对流以及辐射换热。

辐射换热指两个温度不同且互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通过电磁波进行的换热过程,这种在物体表面之间由辐射与吸收综合作用下完成的热量传递是传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自然界中的各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向空间散发出辐射热,同时又在不停地吸收其他物体散发出的辐射热。

相关信息:

热辐射的电磁波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状态改变时激发出来的,其显著特点是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并且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0K,就会不停地把热能变为辐射能,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

同时物体也不断的吸收周围物体投射到它上面的热辐射,并把吸收的辐射能重新转变为热能。故热辐射过程的热量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辐射换热则是物体之间相互辐射和吸收的总效果。同时热辐射的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物体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4次方。

一般散热途径包括三种,分别是:导热、对流以及辐射换热。所以常用的热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种:在设计线路板时,特意加大散热铜箔厚度或用大面积电源、地铜箔;使用更多的导热孔;采用金属散热,包括散热板,局部嵌铜块。又或者在组装时,给大功率器件加上散热器,整机则加上风扇;要么使用导热胶,导热脂等导热介质材料;要么采用热管散热,蒸汽腔散热器,高效散热器等。主要就是看发热量,一般不是很大可以通过引脚和电路板敷铜散热,再大就需要加散热片,更大,就只能强制风冷。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各种元器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说断路器、电度表、变频器等等,这些元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元器件本身对高温也是比较敏感的,一旦我们配电柜内部的温度长期高于40℃时,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我们配电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在配电柜上安装排风扇来实现降温,但风扇工作时,外界的灰尘、油污以及有害气体也会随之进入配电柜内,被电路板表面静电吸附,日积月累,对元器件、线路等有一定的腐蚀,同时影响其散热性。积聚的灰尘受潮后还会引发电路板高压部分的短路。配电柜工作时间越长,上述问题越突出,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控制部分的突然故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除了传统的安装排风扇以外,还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好配电柜散热的问题呢?山西锦泰恒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配电柜生产定制厂家,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1、 采用自然通风式壳体,壳体外部空气与机箱机柜设备舱内部空气进行对流的结构方式,利用自然风对柜内设备进行换热的方式。2、 采用隔热型壳体,机箱机柜壳体是由含有低导热夹层材料的多层结构的机柜。3、在柜机内安装空调,如果采用的是机柜外部空气与机柜设备舱内空气无法进行对流的壳体,可采用在机内安装空调器进行温度的控制调节。4、柜机内安装热交换器,如果采用的是机柜外部空气与机柜设备舱内空气无法进行对流的壳体,可采用在机内安装热交换器进行温度的控制调节。除了传统的安装排风扇,还有这么多方法可以解决配电柜的散热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工程不同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散热方式,以解决配电柜内温度过高引发的各种问题。山西锦泰恒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山西立志成为全国性配电柜行业服务标准的规范者,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把产品做到极致,我们更是要在专业领域在帮助客户解决所有难题。让客户安心、省心和放心是我们山西锦泰恒科技有限公司每一位员工为之奋斗的方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