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新青年杂志全集网盘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全集网盘

这个好呀,已经有一个朋友问我要过一次了,我要这个,请注意查收邮件,别忘记回来采纳我的正确答案呀

新青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作者,是《新青年》杂志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他们的品格条件所构成的信誉以及对问题的见解构成了《新青年》杂志的传播效果和它的领先性、专业性、权威性,而这些编辑作者本身也成了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和一代大师。《新青年》有一个强大有力的作者群。早期主要以陈独秀为中心(主撰人),周遭凝聚了如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陈嘏、李亦民、高语罕、谢无量、潘赞化等一大批热衷于新文化的知识分子。在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后,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周作人、鲁迅、沈尹默等一批北大教员,朱希祖、陈启修、马寅初、高君宇、张崧年、孙伏园等一批北大学生,还有全国各地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也聚集到杂志周围。中国革命史上的明星——陈独秀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中国历史上他也被称为“思想界……确认后请采纳

链接: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新青年杂志内容全集

杂志分为话题、私语、校园、惟系列、凡人榜、情事、传奇、专栏、酷时代等几大版块。杂志风格以情感为主题,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世情等四个方面,内容以情感故事为主,同时配有哲理小文,心灵感悟等。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主办单位: 群益书社创刊时间:1915年9月15日出版周期:月刊,6期为一卷主编:陈独秀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有名的篇章: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创刊辞的几大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 《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办刊思想:陈独秀的创刊思想主要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6点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新青年2021杂志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esrc=""/>

扩展资料:

《新青年》的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新青年">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新青年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辨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

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青年杂志与新青年的区别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1、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内容的载体,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日记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源自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叙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亦可以记述活动,其种类之多样,凡是自己在一天中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2、青年杂志》是《新青年》的原名。《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og course not

不一样。以前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现在的《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76年,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主管、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以来一直是各种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并不一样。现在的《新青年》文笔优美,内容生动,为同龄人体验情感世界,了解世态人情提供一条捷径。主要栏目有:开卷有益、理论场、专场纪实、访问冰与火之歌、惟系列-惟文艺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