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小论文

发布时间: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小论文

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与创新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与创新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因素分析法对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面临多重改革困境,主要有社会认同度不高、经济资本不足、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地位边缘化、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营造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培训途径,完善培训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学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关键词:

体育教育;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1、研究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在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背景下,乡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仍旧不容乐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走具有乡村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是解决场地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将乡土文化与学校体育相融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目前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一直被忽视,其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较之城镇体育教师而言处于弱势,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结构欠合理,参与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进而制约了乡村学校体育改革进程。因此,当下如何使乡村体育教师更好地发挥其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探索出符合乡村学校体育实际与乡村儿童发展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是目前乡村体育教师发展无法回避且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通过对相关书籍与资料的查阅,大多数学者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多个层面,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与专业信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亦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与充实,专业精神与信念不断发展与完善,从非专业向专业转化的过程。对于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专业知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地域文化知识的结合。专业技能,不仅指基本运动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还包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以适应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专业精神与专业信念则强调扎根乡村的工作情怀,及无怨无悔将自身奉献于乡村教育事业的优秀精神品质。

3、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改革困境

、社会认同度不高

教师一直都是深受社会尊重的群体,但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体育课一直以来被等同于自由活动,视其为服务应试教育的副科。社会对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成长。近些年来,“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之类的言语被广泛传播,体育教师职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其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加上专业性质,体育教师似乎只会简单的跑跑跳跳,社会各界将其概括为文化水平低,科研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由于体育课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致使体育教师承受着过多的社会舆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不公平现象依旧存在,加之地域劣势,乡村体育教师接收新信息、新资源的速度较慢,教育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更新,各种不利因素使乡村体育教师被边缘化,成为教师中的弱势群体。

、经济资本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为了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步落实,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政策落实效率不高,乡村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低的现状仍旧存在。张卫平曾对湖南中小学体育教师经济收入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有的年收入为2500~3000元,其中农村占,城市占[2]。由此可以看出乡村体育教师的经济收入过低,城乡差距明显,这与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匹配,部分学校还会拖欠教师工资。工资过低,难以满足体育教师的生活需求,而良好的经济收入水平是吸引高质量人才,稳固优秀教师资源的关键。

、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教育培训是在职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乡村体育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的机会少,校外培训主要以学术研讨会和短期培训为主,培训途径较为固定,培训形式单一,讲者与听者之间缺少互动。培训内容不够多元化,缺乏学科前沿知识,多由培训者直接选择培训内容,忽略了被培训者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培训师资和团队未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训机制不健全降低了培训效果。曾有学者对我国中、东、西部乡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主要的培训形式是“观摩学习”、“参加短期培训”“不离岗的在职自学自练”,忽视“定期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进修学习”“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及其他的发展形式[3]。大部分乡村教师很少外出参加进修学习,面对教师资源短缺的现状,仅仅满足教师数量,严重忽视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教师质量的提升。

、教师地位边缘化

学校体育学科地位的劣势,使体育教师被边缘化。大多数乡村学校一如既往地追求升学率,使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分离,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在大一统的职称评比中不占优势,但其工作量却远大于其他学科,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李多曾对乡村体育教师的受公平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教师表示很少有职称晋升的机会,的教师认为一般,还有的教师没有晋升的机会;在评职称的公平性方面,的教师认为较差,的教师认为一般,还有的教师认为很差[4]。学校的奖罚制度同样不具公平性,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无法全面考核体育教师的能力,影响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定位。外在驱动力不足同样阻滞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压力过大

教师资源短缺,身兼数科或数职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当前存在乡村体育教师师资结构失衡的现象,很大一部分乡村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这些教师对兼教科目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了解程度有限,也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在教学任务以外,还需承担运动队训练,组织学校活动,多数体育教师还包揽了行政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上课质量。有学者曾对乡村体育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任务的工作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教师非教学工作任务较多,的教师工作量很多,仅有2,3%的教师没有[4]。与城区教师相比,乡村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过大。郭晓琴对南昌乡村部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在16-20课时[5]。在对吉林部分乡村体育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工作负荷甚至达到一周24课时,加上非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实际工作负荷远超24课时。可见,乡村体育教师承担了过多的非教学任务,使他们偏离正常的职业轨道。上述情况均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职业和自我之间互动不足。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体育在深度和广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已无法适应新环境和教育变化的需要,使得乡村体育教师面临职业发展瓶颈,其工作内容需要随着课程标准、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而进行适时调整。而当前我国乡村体育教师总体综合能力不高,“生存型”、“享受型”教师所占比重大。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乡村体育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力不足的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专业成长上。对他们来说,教师职业更是一种生存手段,享受教师权利大过履行教师义务。近些年,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低,工作状态敷衍,学习意识欠佳。教师自我成长多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实践后再反思,再实践,于反思中成长,但多数教师不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于现状的工作状态致使其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意识能动性的高低还体现在参加教师培训的积极程度上,郭敏刚等人曾对我国中、东、西部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知上,有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继续教育,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3],可见多数体育教师的懈怠程度。

4、加强和改进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营造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适当增设乡村体育教师编制,完善并落实乡村体育教师相关支持政策。首先,国家政府要完善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经济地位的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来乡村学校任教,比如提高乡村教师补贴与奖金,增加住房补贴、交通补贴,解决独生子女教师养老等问题,督促地方政府,多关心体育教师生活,尽量满足其生活所需。其次,增加乡村体育教师决策权。因地域问题,多数乡村体育教师都是被通知者,但他们最了解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国家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让其参与意见与部分决策,真正参与到学校体育建设中来。学校体育建设需要经费,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需要经济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精准分类提供经费投入支持,避免因增设体育器材等其他因素致使体育教师队伍经费被挪用。

、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体育学科教师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公平的奖罚制度,同工同酬,排除“偏科”现象。必要时需给予一定的福利,比如每个月给予额外奖金补贴,隐性提高体育教师的学校地位。培养并选拔出学科带头人,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定期进行优秀教案展评,以督促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组织教师互听互评,定期进行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增进教师交流;设立科研小组,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鼓励优秀教师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提升其精湛技艺的同时,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激发内在发展动机。

、创新培训途径,完善培训制度

相关教育部门要转变重视教师职前培养,轻视教师职后培训的观念,达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做到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可以利用寒暑假及周末,安排教师培训。教师类别不同,需求自然不同,比如新手教师更需要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吸收教学经验;老教师则更注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革新;优秀骨干教师更需致力于课题研究,解决学校体育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教师需求分别培训,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增加互动与提问环节。培训内容要多元化,杜绝与实践脱节,满足实际所需,考虑被培训教师的自主选择性;结合乡村学校发展背景,注重教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学习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合作文化的支撑和共同体的构建。学校领导要重视为乡村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围绕改进教学与学习的共同愿景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体育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和途径,多邀请专家型教师或优秀教研员来本校开展教师培训,互相交流,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选择优秀的教师培训团队,对本校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选出部分优秀教师去学校体育开展较好的实验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实现教育理念互融。鼓励有条件的优秀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其对学历提升的重视程度。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体育教师是养成学生生命自觉之本,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理应坚持“生命自觉”的核心价值观[6]。新时代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鞭策着体育教师不断发展,自主发展。“一专多能”是未来体育教师的基本特征,要适应学校体育的迅速发展,个体教师就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努力跻身到“发展型”教师行列。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是经过自身不断努力成长起来的,其专业发展经历了长年累月的积累甚至毕生的积淀[7]。个体教师要摆脱习惯惰性,利用多种途径提升自己,改观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同行教师之间要加强互动,增进交流,吸纳新方法,学习新手段。要善于反思,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科学研究,做到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按不同的学生条件、教学情境等进行融合,通过自身的理解、反思、顿悟等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8]。要敢于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将乡土特色融入体育运动项目和游戏中去,创新教学手段,学会结合乡村的环境优势,开发体育场地,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改善体育学习条件。

5、结语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成长必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助力者,体育教师要深知自身责任之重大,时刻将自身专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多种因素成长,累积智慧,革新观念,推动学校体育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志华,汪晓赞.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4):116-119.

[2]张卫平,罗国军.湖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现状调查研究[J].运动,2016(24):58-59

[3]郭敏刚,王健.我国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及转变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4):85-90.

[4]李多.乡村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态环境的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8.

[5]郭晓琴.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7):13-14+12.

[6]舒宗礼,王华倬.教育生命视阈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及未来愿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91-98+106.

[7]王标,宋乃庆.中小学名师类型、特征及成长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05):7-11.

[8]郭艳红,方志军.PCK视角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审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7):26-29.

摘要: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一位大学体育教师应当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法,对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意识作了论述。认为: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求知意识、科研创新意识、竞争与协作意识、风险意识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主要内容。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1.前言人类社会已经翻开新的一页。伴随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工作方式。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各个国家提高本国政治、经济地位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这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最高阶段,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如何加强职业修养,提高职业能力,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主动迎接素质教育和高校改革日益深入的新形势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大学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就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意识作些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共同探讨。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伦理学等有关专著和有关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文章,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准备。访谈法:就有关问题访问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为本文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归纳法:对查阅、收集的资料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的结论。3.结果与分析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内涵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内涵是指对从事高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对自己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兴趣、认识和理想信念等,对大学体育教师职业修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多层次的重要影响。首先,浓厚的职业兴趣,是形成大学体育教师积极的从业态度的前提条件。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职业、掌握某种职业的知识、技能,并力求参与该种职业活动的心理方面,是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的初级阶段。其次,完整、正确的职业认识是大学体育教师巩固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能力的保证。主要包括对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认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大学体育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的认识等等。再次,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是大学体育教师提高职业素质的保证。职业理想信念是指大学体育教师在对自己工作社会职能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由职业兴趣发展起来的用以支配自己的工作活动的一种持久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和提高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特征的思考工作对象的特殊性现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2岁左右,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作为国家选拔出来的精英,他们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和渴望成功等特点。比起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都较强。同时,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尚不稳定。他们的课业虽然繁重,但与高考前相比压力小得多,因此对体育课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抱有更高的期望值。这在客观上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过程的接近性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科的特殊规律,大学体育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大学体育课一般是小班上课,人数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更多、教学距离更近、教学反馈更及时,与其它学科的教师较多地站在讲台上相比,对学生的了解和影响更直接。其次,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与数量明显少于其它学科教师,使用示范动作、体态语言等直观性的教学形式却多于其它学科教师。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行为举止、风度气质等更多地为大学生所观察注意,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效果的多重性、融合性和延迟性:由于大学生个性内涵的丰富多样性和身心发育的阶段性,又由于体育具有多种功能,使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传授体育文化和技能的传递类作用;有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类作用;有增进健康的保健类作用;还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发展类作用等等,这些对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人生的认识等很有益处。这些影响与作用,与学校德育、智育的作用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产生综合效应。再者,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在自然属性方面,还是在社会属性方面,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渐进过程,许多方面的变化要经过若干时间才能显露出来。工作身份的两重性:大学体育教师的身份表现出两重性。从教学过程分析,大学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同时他们又是学生学习的客体,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两重身份。从终身教育角度分析,大学体育教师既是教者,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又是学者,所谓教有止境,而学无终点。工作范围的广泛性在大学里,体育教师的工作范围广,接触人员多,工作领域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环节。除要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之外,大学体育教师还要担负开展各种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体育竞赛,至于校运动队的训练、管理和参加比赛,更是大学体育教师不可推御的职责。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构成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大学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价值观,明确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对大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推动素质教育,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的服务意识。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有疑难问题时,教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则启发、引导。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授方法,即授人以渔。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个性能力。在涉及大学体育教师工作的其它方面,如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各类大学生体育协会等等,要发挥大学体育教师特有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合理要求,点点滴滴、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教育学生。教书示范的育人意识前已述及,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至深。大学体育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仅要教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教事、教理、教人,不能单纯为教书而教书,要为教人而教书。把育人作为教书的根本目的。体育课决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打拳、踢球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体育课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的张扬和协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的求知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大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每天都在接受最新知识和信息的大学生,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大学习观,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做一名学习的有心人,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以满足经验和能力发展的需要,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开拓进取的科研创新意识大学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科研既是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由于高校体育工作对象、条件和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既要保持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处于工作的主动地位;又要有学科发展的敏感性,随时了解并掌握高校体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学历教育观念,与现在及未来社会的多变性、竞争性和创新性是不相适宜的。大学体育教师不应固守于已有的知识技能,应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勇于涉足未知的以及其它学科知识,拓宽视野,吸收一切有价值的知识成果,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竞争中团结的协作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竞争必然加剧。缺乏竞争能力必然为社会的发展所淘汰;没有竞争,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竞争意识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同时,竞争与协作并存。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保持竞争的前提下,协作的空间越来越大。大学体育教师总是要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需要与各方面的人员交往,合群与乐群,团结与协作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是获得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营造团结友好的工作氛围,敢于竞争,善于协作,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优胜劣汰的风险意识当前,缺乏风险意识是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最薄弱环节。这主要是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旧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束缚,工作中消极等待、不思进取,面对机遇不能正确把握,对高校体育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优胜劣汰法则,必然给人们的劳动就业带来风险。风险又总是和机遇并存的,只有机遇而没有风险的事是不可能的。风险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断地激励人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完善自我;同时又是治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良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职业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职业竞争必然愈加激烈。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必须在从业中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在事业中开拓进取,树立风险意识。4.结语新的世纪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大学体育教师只有根据高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职业规范,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职业能力,把握机遇,应对新形势的挑战。本文阐述的六个范畴,即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求知意识、科研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整体结构。

《论小学体育教育》

【摘 要】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学生在小学时期,身体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他们的身体素质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课上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要求体育教师优化课堂环境,完善教学手段,以最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优化

小学体育教育是新时期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作具体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优点可归纳如下:①小学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小学体育教育可以缓解身体疲劳;③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促进体育开展;④小学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丰富教育教学体系。小学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有着极大地影响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小学体育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集体化

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谓“独生子女不可独处”,独生子女本来与同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就较少,加之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感与冷落感。他们在内心向往能够融入集体中,有着强烈的交际渴望。而体育教学恰好能为集体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适当的提高集体教学与集体训练的比重,并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实践证明,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效果明显,小组练习的方式能以最大程度的使课堂活动集体化,并增进了同学们相互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要共同进步,就一定要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小组之间为获得领先或优胜,就一定要相互比较,激烈竞争。同学们在相互协作与比较竞争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并培养了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教师在小组分配的时候,要注意小组实力分配均匀,也要注意控制课堂的气氛与节奏,保证竞争积极向上。人的本性是渴望被表扬的,因此,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可以让他们为同学们做示范,而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要进行鼓励与辅导,做到细心与耐心,提高他们的信心和斗志。体育课本身形式就很丰富,采用集体化的方式,使得课程更为生动有趣,同学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对培养学生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注重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教学的应用,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玩的阶段,采用游戏教学更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规则的原则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游戏的竞技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同时,体育游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游戏教学,合理的应用体育游戏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仅仅以跑步、做广播体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教学中,而游戏的趣味性与竞技性正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师在体育游戏的设置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自由放纵,要做到逐步提高学生机体的运动技能与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切忌过分激烈。如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球场的球赛,由于小学生身体较小,运动能力也比较弱,不适合在成人的大场地进行比赛,所以尽量避免由于场地不适合而产生的过度疲劳。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等。游戏教学要注意儿童化,要符合儿童们的兴趣爱好。另如在小学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们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教同学们的武术动作可以想象成各种武侠片中的“绝技”,如“凌波微步”、“如来神掌”等等。比起没有任何情境的单纯学习,这种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中,自己担当着武林大侠的学习方式会令同学们乐在其中,更感兴趣,更有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社会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德”则是排在第一位。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其德育教育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身体活动表现上。比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难以避免的会有些同学故意使小性子,不和自己讨厌的同学接触,或表现出不礼貌的态度,这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集体游戏教学的方法,比如丢手绢等,特地让这两个闹别扭的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心灵纯净心思简单,通过游戏的方式,小学生便学习到了逐渐解决矛盾的方法。教师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了小学生的情感问题,教会他们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同时,教师的言行与仪表,热情与态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体育教师除了要有一般教师具有的端庄的态度之外,还应该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健康和阳光。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端庄并富有朝气的仪表,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养成良好形象、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处事态度,语言要不失幽默风趣,切忌低级庸俗,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对形成一个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生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喜欢体育教师,自然就会学习模仿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可以体现在体育竞技项目中,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述奥运健儿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等等,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中的伟大精神力量。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身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有着充分的重视,并努力事先教育方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卫国.浅议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

[2]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体育教师职称论文篇二 体育教师心理品质浅析 摘 要:体育教师的 心理品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 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 教育教学效果成正效应,反之,则起负效应。分析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对促使体育教师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师 心理品质 作用 体育教师心理品质是指体育教师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品质,才能对体育教学和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呢? 一、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争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教育 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具有指 向和强化作用。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应对自己 所从事的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强烈的兴趣,不仅对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要在专注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教研教法的研究上产生浓厚兴趣。其次,体育教 师还要对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博览群书,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 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才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 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诱发学生健身的欲望。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会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 记忆、丰富的想象。为此,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认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知人之明”的能力 优秀体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性格(内倾,外倾)类型,具有鉴别和归类能力。而 且善于观察学生行为和情绪,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师,能通过学生的行为特征,很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为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统一的,行为是心理状态 的具体体现,心理状态是行为的驱动者。具备这种能力有助于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良好的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 形象的讲解,不但富有启发性而且具有感染力,还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动作表象、建立技术动作概念。 三、情感 情感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如乐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精神 饱满,上进心强的人。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 形成一种动力,这是教师情感方面的主要特征。教师的爱不是出于自己的个人狭隘情感,而是有原则的、公正的和有理智的。教师所热爱的对象不仅是体育成绩好、 身体素质棒的学生,而是自己所教的全体学生,特别对于品质差、体质差的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中更应关怀备至。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 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体育课上。所以,体育教师只有在工作中表现出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样一种高级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爱的内心体验,才能提高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四、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完成学习动作,承受生理负荷的保障。体育教师的 职业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1、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具有高难性和惊险性。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勇敢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进行教学,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带动学生克服困难,去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直接影响,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体育教师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这种果断性和坚定性不在于他外表严厉与否,而在于处理问题的坚定、果断,还是优柔、寡断。 3、体育教师的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是有效的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它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无意的感情冲动。在体育教学 中学生与教师顶牛现象司空见惯,需要教师有自制力,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耐心说服、沉着冷静地把问题解决好。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意 志的坚持程度、意志的自控程度和努力程度。 五、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固步自 封,敢于尝试,在教学 实践中注重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为此,在体育教 学中,教师要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 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健康个性。要大力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充分体 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提高训练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人格品质的教师总是积极 向上,有强烈地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待人豁达乐观,情绪稳定,自信自强,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较强的自制 力,勇于改革、积极创新,诙谐幽默,能很好地处理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体现出教师无尽的人格魅力,深受学生尊重和喜爱。因而,在其教育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和学习情绪、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所表达的教育思想,师生情感容易产生共鸣,教育教学效果就会非常 显著。 注:本文作者孙一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看了“体育教师职称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中学教师职称论文 2. 中小学体育教育浅析论文 3. 甘肃省老师职称论文认定 4.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论文 5. 教师职称论文怎么写

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与创新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与创新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因素分析法对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面临多重改革困境,主要有社会认同度不高、经济资本不足、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地位边缘化、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营造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培训途径,完善培训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学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关键词:

体育教育;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1、研究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在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背景下,乡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仍旧不容乐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走具有乡村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是解决场地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将乡土文化与学校体育相融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目前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一直被忽视,其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较之城镇体育教师而言处于弱势,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结构欠合理,参与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进而制约了乡村学校体育改革进程。因此,当下如何使乡村体育教师更好地发挥其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探索出符合乡村学校体育实际与乡村儿童发展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是目前乡村体育教师发展无法回避且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通过对相关书籍与资料的查阅,大多数学者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多个层面,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与专业信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亦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与充实,专业精神与信念不断发展与完善,从非专业向专业转化的过程。对于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专业知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地域文化知识的结合。专业技能,不仅指基本运动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还包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以适应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专业精神与专业信念则强调扎根乡村的工作情怀,及无怨无悔将自身奉献于乡村教育事业的优秀精神品质。

3、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改革困境

、社会认同度不高

教师一直都是深受社会尊重的群体,但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体育课一直以来被等同于自由活动,视其为服务应试教育的副科。社会对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成长。近些年来,“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之类的言语被广泛传播,体育教师职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其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加上专业性质,体育教师似乎只会简单的跑跑跳跳,社会各界将其概括为文化水平低,科研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由于体育课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致使体育教师承受着过多的社会舆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不公平现象依旧存在,加之地域劣势,乡村体育教师接收新信息、新资源的速度较慢,教育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更新,各种不利因素使乡村体育教师被边缘化,成为教师中的弱势群体。

、经济资本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为了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步落实,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政策落实效率不高,乡村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低的现状仍旧存在。张卫平曾对湖南中小学体育教师经济收入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有的年收入为2500~3000元,其中农村占,城市占[2]。由此可以看出乡村体育教师的经济收入过低,城乡差距明显,这与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匹配,部分学校还会拖欠教师工资。工资过低,难以满足体育教师的生活需求,而良好的经济收入水平是吸引高质量人才,稳固优秀教师资源的关键。

、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教育培训是在职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乡村体育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的机会少,校外培训主要以学术研讨会和短期培训为主,培训途径较为固定,培训形式单一,讲者与听者之间缺少互动。培训内容不够多元化,缺乏学科前沿知识,多由培训者直接选择培训内容,忽略了被培训者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培训师资和团队未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训机制不健全降低了培训效果。曾有学者对我国中、东、西部乡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主要的培训形式是“观摩学习”、“参加短期培训”“不离岗的在职自学自练”,忽视“定期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进修学习”“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及其他的发展形式[3]。大部分乡村教师很少外出参加进修学习,面对教师资源短缺的现状,仅仅满足教师数量,严重忽视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教师质量的提升。

、教师地位边缘化

学校体育学科地位的劣势,使体育教师被边缘化。大多数乡村学校一如既往地追求升学率,使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分离,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在大一统的职称评比中不占优势,但其工作量却远大于其他学科,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李多曾对乡村体育教师的受公平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教师表示很少有职称晋升的机会,的教师认为一般,还有的教师没有晋升的机会;在评职称的公平性方面,的教师认为较差,的教师认为一般,还有的教师认为很差[4]。学校的奖罚制度同样不具公平性,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无法全面考核体育教师的能力,影响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定位。外在驱动力不足同样阻滞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压力过大

教师资源短缺,身兼数科或数职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当前存在乡村体育教师师资结构失衡的现象,很大一部分乡村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这些教师对兼教科目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了解程度有限,也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在教学任务以外,还需承担运动队训练,组织学校活动,多数体育教师还包揽了行政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上课质量。有学者曾对乡村体育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任务的工作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教师非教学工作任务较多,的教师工作量很多,仅有2,3%的教师没有[4]。与城区教师相比,乡村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过大。郭晓琴对南昌乡村部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在16-20课时[5]。在对吉林部分乡村体育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工作负荷甚至达到一周24课时,加上非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实际工作负荷远超24课时。可见,乡村体育教师承担了过多的非教学任务,使他们偏离正常的职业轨道。上述情况均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职业和自我之间互动不足。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体育在深度和广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已无法适应新环境和教育变化的需要,使得乡村体育教师面临职业发展瓶颈,其工作内容需要随着课程标准、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而进行适时调整。而当前我国乡村体育教师总体综合能力不高,“生存型”、“享受型”教师所占比重大。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乡村体育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力不足的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专业成长上。对他们来说,教师职业更是一种生存手段,享受教师权利大过履行教师义务。近些年,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低,工作状态敷衍,学习意识欠佳。教师自我成长多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实践后再反思,再实践,于反思中成长,但多数教师不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于现状的工作状态致使其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意识能动性的高低还体现在参加教师培训的积极程度上,郭敏刚等人曾对我国中、东、西部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知上,有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继续教育,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3],可见多数体育教师的懈怠程度。

4、加强和改进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营造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适当增设乡村体育教师编制,完善并落实乡村体育教师相关支持政策。首先,国家政府要完善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经济地位的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来乡村学校任教,比如提高乡村教师补贴与奖金,增加住房补贴、交通补贴,解决独生子女教师养老等问题,督促地方政府,多关心体育教师生活,尽量满足其生活所需。其次,增加乡村体育教师决策权。因地域问题,多数乡村体育教师都是被通知者,但他们最了解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国家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让其参与意见与部分决策,真正参与到学校体育建设中来。学校体育建设需要经费,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需要经济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精准分类提供经费投入支持,避免因增设体育器材等其他因素致使体育教师队伍经费被挪用。

、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体育学科教师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公平的奖罚制度,同工同酬,排除“偏科”现象。必要时需给予一定的福利,比如每个月给予额外奖金补贴,隐性提高体育教师的学校地位。培养并选拔出学科带头人,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定期进行优秀教案展评,以督促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组织教师互听互评,定期进行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增进教师交流;设立科研小组,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鼓励优秀教师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提升其精湛技艺的同时,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激发内在发展动机。

、创新培训途径,完善培训制度

相关教育部门要转变重视教师职前培养,轻视教师职后培训的观念,达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做到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可以利用寒暑假及周末,安排教师培训。教师类别不同,需求自然不同,比如新手教师更需要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吸收教学经验;老教师则更注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革新;优秀骨干教师更需致力于课题研究,解决学校体育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教师需求分别培训,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增加互动与提问环节。培训内容要多元化,杜绝与实践脱节,满足实际所需,考虑被培训教师的自主选择性;结合乡村学校发展背景,注重教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学习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合作文化的支撑和共同体的构建。学校领导要重视为乡村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围绕改进教学与学习的共同愿景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体育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和途径,多邀请专家型教师或优秀教研员来本校开展教师培训,互相交流,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选择优秀的教师培训团队,对本校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选出部分优秀教师去学校体育开展较好的实验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实现教育理念互融。鼓励有条件的优秀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其对学历提升的重视程度。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体育教师是养成学生生命自觉之本,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理应坚持“生命自觉”的核心价值观[6]。新时代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鞭策着体育教师不断发展,自主发展。“一专多能”是未来体育教师的基本特征,要适应学校体育的迅速发展,个体教师就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努力跻身到“发展型”教师行列。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是经过自身不断努力成长起来的,其专业发展经历了长年累月的积累甚至毕生的积淀[7]。个体教师要摆脱习惯惰性,利用多种途径提升自己,改观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同行教师之间要加强互动,增进交流,吸纳新方法,学习新手段。要善于反思,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科学研究,做到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按不同的学生条件、教学情境等进行融合,通过自身的理解、反思、顿悟等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8]。要敢于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将乡土特色融入体育运动项目和游戏中去,创新教学手段,学会结合乡村的环境优势,开发体育场地,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改善体育学习条件。

5、结语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成长必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助力者,体育教师要深知自身责任之重大,时刻将自身专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多种因素成长,累积智慧,革新观念,推动学校体育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志华,汪晓赞.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4):116-119.

[2]张卫平,罗国军.湖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现状调查研究[J].运动,2016(24):58-59

[3]郭敏刚,王健.我国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及转变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4):85-90.

[4]李多.乡村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态环境的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8.

[5]郭晓琴.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7):13-14+12.

[6]舒宗礼,王华倬.教育生命视阈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及未来愿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91-98+106.

[7]王标,宋乃庆.中小学名师类型、特征及成长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05):7-11.

[8]郭艳红,方志军.PCK视角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审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7):26-29.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小论文

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中央电大师范部朱晓鸽 ( 2006年03月06日 ) 毕业论文是电大各专业每位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 一、论文选题的要求和范围 1 .要求 :( 1 ) 论文的选题范围限定在小学教育教学领域; (2)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课题;( 3 )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工作,选择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4)选题要考虑论文所要求的理论性和深刻性:( 5 )选题宜小不宜大,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切忌选择内容空泛、大而无当的问题。 2 .范围 :( 1 )围绕本专业和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创新。例如:小学教师必备的学科基础——谈心理学教学;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支撑——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整合;小学生成长过程探微;如何使小学教师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探索;等等。 ( 2 )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例如:文学与科学: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美育与教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计算器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模式研究;等等。( 3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小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浅论教师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刍议;论小学教育的社会实践;谈小学生的爱心教育;等等。 二、论文程序和时间分配 从 2005 年 x 月 x 日开始, x 月 x 日结束。以下是具体程序和时间分配建议: 1 .确定一个适当的选题 ( x 月 x 日至 x 月 x 日)。所谓“ 适当 ”,是指符合选题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选题,保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论文选题的程序和方法 是:首先在一个比较大的课题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浏览相关研究资料,并向他人请教,了解这一范围的研究状况,同时进行积极思考,从中选出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真正选好课题的标志是形成解决这个课题的设想。选题要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并经指导教师认可。要求写出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的内容 包括:( 1 )本课题的意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2 )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 3 )本课题预期研究结果和基本思路;( 4 )本课题的主要参考资料。 2 .收集资料和写出提纲 ( x 月 x 日至 x 月 x 日)。在选题阶段广泛浏览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阅读的资料,对有的资料要精心研读。需要记录的资料,要根据资料的性质、特点和重要程度,采用摘录、提要、心得札记、复印、网上下载等形式随时记录下来。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对课题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就应该形成解决课题的思路,就应该知道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就应该能写出论文提纲。提纲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认可。如果指导教师对提纲提出修改意见,要认真修改后方可进行下一程序。 提纲的内容 包括:题目、论点、论述思路的逻辑架构,主要论据(资料)。提纲应分条列项,并尽可能详细:提纲的详细程度反映思路的成熟程度。 选题和收集资料是整个作业过程中两个最关键环节, 只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并获取充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是水到渠成之事,不要误认为写作成稿是最主要过程。 3 .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 x 月 x 日至 x 月 x 日)。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三、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 应符合通行的格式规范,要求 必须具备如下格式 :题目、署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包括。)、参考文献。 题目 要明确地揭示论文内容,切忌摸棱两可或不知所云。 摘要 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控制在 200 字以内。不要分段,也不要分条列项。 关键词 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专业术语或具有专业术语性质的词语。最少三个,最多 8 个。 正文 一般包括 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文中一般不出现“引言”、“本论”、“结论”字样,但一般应有引言段和结论段。本论是论文的主体,一般要分几个部分和几个论述层次,要求加上小标题和数字序号,以显示文章清晰的思路。 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能仅停留在经验和操作层面。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表达,表述必须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论文要求使用准确、简洁、规范、平易的书面语言,不要口语化,尽量不用文学修辞。 论文正文不得少于 5000 字。 参考文献 是指作者所收集到的对本文的论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足以支撑本文论述的资料。格式如下: 期刊类:序号、作者、篇名,刊名,期号和出版时间。 专著类: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网页类:序号、作者、篇名,网址,发表年月。(如果网上文章来自期刊或专著,应以书面文献为准) 四.论文答辩 论文完成后,要通过答辩确认论文的真实性,评定论文成绩。为使论文能够顺利通过,应充分做好答辩准备。答辩分论文介绍和回答问题两个部分,做答辩准备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论文介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原因,说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这个论题的意义何在。二是研究背景,说明前人对这个论题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等。对研究背景的介绍能够直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对论题的研究程度,因此应是论文介绍的重点。三是对论文本身的介绍,主要介绍论文的的创新之处、基本观点和论述思路,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等。在准备论文答辩时,应该就这三个方面准备一份介绍提纲。 对回答问题的准备包括熟悉论文与熟悉相关资料和知识两个方面。首先要认真地反复阅读论文,弄清楚文中使用的每一概念、尤其是重要概念的涵义,能够准确地解释每一条引用资料,发现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设想答辩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设想,如果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怎样回答,这就要熟悉与论文相关的资料和知识。 ( 提出答辩问题的两个原则:一是论文中已经写明白的问题不提;二是与论文无关的问题不提)

1、浅论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2、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3、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分析

4、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5、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6、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7、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浅探

8、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9、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0、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成长式评价的研究

11、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注意小升初语文内容的衔接问题

1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4、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15、关于"包容教育"的理性思考

16、探究制约学校教科研发展的因素

17、对合作学习热的"冷"思考

18、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几种方法

19、新课程理念下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20、谈"对话式"课堂教学

21、数学学习也要"听说读写"

22、《苏北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23、"留守孩儿"教育策略和实践研究

24、"元认知理论"下优化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25、谈对话教学的现状要素及其理想定位

26、关于小学骨干教师心理问题的分析

27、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8、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29、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30、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31、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32、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33、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34、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35、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36、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谈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小论文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题目

您好,体育专业也有很多侧重点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一点的方面写,如球类、体操类等,也可以写自己对体育专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等等。

为您提供部分体育论文选题:

1、体育课结构的研究

2、体操教材、教法的研究

3、大、中学生体质的研究4、体育课和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研

5、大、中学校课外活动的改革

6、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探讨

7、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成材之路

8、体育器材的研制

9、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0、各单项运动训练的研究

1、长春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的调查与分析2、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4、北京体育大学增设体育商学院的可行性研究5、包头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6、职业团队体育运动电视转播权集中销售的竞争法分析7、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8、甘肃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9、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0、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11、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2、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研究13、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14、CBA联赛的场馆经营和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5、对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16、体育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究17、基于J2EE的体育物流企业物资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18、素质拓展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于苏区体育精神的视角19、BT项目的运作管理模式及合同管理研究--以A市体育中心项目为例20、体育物流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1、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探索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分析3、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基于体育部门的会计管理模式探究5、体育彩票的经济学特征及管理策略6、对完善我国体育运动品牌价格定位管理的思考7、论体育训练单位的财务管理8、竞技体育精神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9、体育类专业财务管理教材及教学方法的研究10、体育企业管理中家族成员问题初探11、上海儿童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12、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研究13、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的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分析14、山西晋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15、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这个都可以按照你的要求完成可以做的体育教育专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